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通用9篇)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1
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匹配性对策研究
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学校体育课程也因此带来了一定的良性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改革后的长时间匹配性不够,不能长时间地发挥体育课程改革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针对以上情况,谈谈如何使体育教师能更好地与体育课程改革长期匹配.
作 者:高庆 孙亮亮 祝世友 作者单位: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420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 长期匹配性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2
季浏教授说:“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迈向理想的过程”, 那这个“理想”是什么样的状态?当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 我们的体育教学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本文尝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结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当下的一些现状, 对理想的体育课程的可能状态进行憧憬。也许有人 (也许是很多人) 会说, 这种憧憬说得好听是理想, 极端一些就是一个梦, 一个学校体育的乌托邦。乌托邦有可能只是一个梦, 一个理想, 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不停下追求的脚步, 梦就有可能会成为现实, 理想也有可能会成为现实。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坚实的
这是理想中的体育课最最关键的标志,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 那下面所提出的几点都是不成立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20字工作方针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对“谁是学习的主体”做了最为直白的回答。
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这样的现象:“在没有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 有人就会打篮球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有些没有教的动作技术, 学生已经会做了;还有些动作, 教师做不了, 但是学生却能够做得很好。”笔者举的例子一定不是特例, 而是体育教师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些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思考:篮球没有教, 他会打了;运动技术没有教, 他会做了;教师做不了的, 学生却会做了。在没有“教”的情况下, “学”一定是可以发生的, 所以说学习应该是一种自我建构。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比如想学、要有一定经验基础、且外部能给他一些帮助。
所以, 理想的体育课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是“以学定教”的。体育课堂上呈现的是“让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人也许会说,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后, 紧跟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是的, 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导, 但是对于其中的“导”, 笔者理解应该是“指导、引导、向导”, 而不是“领导”。学习就像走一条未知的路, 教师不能抱着学生走, 也没有必要去领着学生走, 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指一下路就可以了。教师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身后, 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学习。
二、学习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刚刚过去的10年中, 所有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延伸之一, 其本质是教师必须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行为 (包括技能) 的改善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而这个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与最好诠释。但是在现实中大家可以看到, 同是体育课程, 有的更像“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 有的就离“人”比较远了。在有些体育课堂上, 我们更多的看到是毛老师曾经提到的“严肃、孤独、压力、高难度、不好玩、不尽兴”;更多的看到是条律与指令, 当然还有一些“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哪么, 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谈起?
所以, 理想的体育课, 是基于人的课程, 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想的体育课, 是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学到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获得全面成长;理想的体育课, 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技能的掌握, 还应该是运动情感的体验, 生活经验的积累;理想的体育课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体育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真正去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教育理想。
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享受快乐, 才是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动力。体育对学生来说, 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可惜的是曾经一度流行学生“喜欢体育, 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 那就是直接指向了体育课由于教师的教而变得不快乐了。当然也有教师说体育学习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 有些过程注定是不快乐的, 甚至是一种意志的磨炼, 比如发展耐力素质 (耐久跑) , 发展力量素质, 虽然结果直接指向健康, 但是练习的过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的。但是笔者要说的是学生身体上已经在经历着挑战、经历着煎熬, 那么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上是不是可以快乐一些, 学习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多样化一些, 耐久跑是不是可以不要像驴一样转圈呢?可不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去跑,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呢?
以“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为基点出发, 教师就会更多关注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兴趣, 会更多考虑体育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悦的体验, 而不是一种负担。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毛老师也说“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快乐才会感兴趣”。快乐和兴趣是联系在一起的。
从新课改改革实验开始到现在, 广大体育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 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重视选择学生化、趣味性、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多样化, 从而使学生对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于是课已尽而意未尽, 体育学习也就成为了学生的主动行为, 学生表现出主体意识, 他会去不断地追求。也许这样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快乐。这就是学习的快乐, 追求知识的快乐, 追求理想的快乐。一个人有了理想, 有了奋斗的目标, 面前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即使面对长跑, 一定不会身心俱乏, 谈“跑”色变。
所以, “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一定是理想体育课程的标志之一。
四、学生学习的经历是难忘的
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 理想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还要看看学生对学习的经历是不是难忘。笔者认为难忘的学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所学的知识难忘。学习时的感受性强, 则所学知识不易遗忘, 巩固持续经久。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学习, 自然也是成功的学习, 应该是值得提倡的。因此, 理想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直观的、情境的、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给予学生相当长时间内的教育记忆, 甚至是难忘的。
二是学习的经历 (过程) 难忘。作为学生来讲, 喜欢运动是他们的天性, 体育学习应该是一段美丽历程, 它在学生的记忆中一定是难忘的。很难设想, 一个在学校没有积极的运动体验, 没有阳光的体育情怀, 会在日后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热爱锻炼、享受运动的人。所以成功的体育课程, 应该能够触发学生运动情感,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记, 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还坚持锻炼, 能够让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依然怀念你的课堂。当然这样的经历 (过程) 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 毕其功于一役也是不现实的, 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滴水穿石的坚持。
综上,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理想体育课的畅想, 对“理想的体育课”做出这样的表述:在不久的将来, 理想的体育课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坚定的, 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快乐, 学生的学习经历是难忘的。只有这样的体育课才是新时期下最受学生喜欢的体育课,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我想“喜欢体育, 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芳.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5]王韶峰.中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课程 改革 课程资源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從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4
×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研究浅析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有效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事实也正如此。
我校于年月承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南部县子课题组《大课间活动的改革研究》——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活动分钟)”,经过两年的探索、实验、论证、实践,于今已全面的深化总结完毕。新的教育模式方向将必然建构新的教育理念,随之而产生的将是新的教育思路、新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科、不同的老师,有自己出发点不同的独特教育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模式”——大课间活动就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体育课题实验小组的精心摸索得出的一套符合新课改理念,切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模式。它打破了常规管理模式,延长了学生在校体育活动的时间,把课间分钟增长到分钟,并根据全校个教学班设计了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经过对学生心理、生理进行科学的测算运动量,使学生身心的劳与逸恰到好处,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它的结构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中心;身体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劳动素质是根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身体素质是提高其它素质基础的基础,并在全过程中起到其它素质不能起到的作用。
接到实验任务后,随着问题的提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考虑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课程改革的实验,并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路:、整个教育界(当然也包括学校体育界)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改革现行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以说,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大气候,课间操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广播操做了几十年,它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人们已早也习惯了,全盘否定广播操的功绩,肯定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广播操不能砍掉。如果不砍掉广播操怎样改,必须进行充分的研讨。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摸着石头过河”,保留广播操。、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人数,由原来课间操分钟增至现在的分钟,每天仍继续做广播操,在做完广播操后上大课间活动,并在活动的项目上统一安排,这样就使两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同时,将原来的节体育课增至节,并保留每周二次的课外活动。
思路理出后,开始实施我们制定的方案。
一、分析形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县教育局体卫处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上,将课间操的改革定为体育工作重点,要求各校认真研究并逐步落实。会议以后,我们首先向主管校长汇报了会议的内容和精神。之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参加会议人员的情况汇报。会上讨论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做广播操时组织比较严密、整齐、规范,这种形式早已在人们的心里形成定式,如果改上大课间活动,看上去很无序,也难以组织,再说学生自由了,是否都活动起来,大家心里确实没底。经过反复讨论,到最后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认识到课间操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但对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有积极意义,还会改变学生做广播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思想上做到统一。
二、各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
首先,我们联合总务处人员,先后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考察和观摩,了解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添制简便易行的健身和活动器材。我们将这些器材分别安放在教学楼前、校园里、操场等空地。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就为开展大课间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会同政教处召开各班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会议,宣传课间操改革的意义,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革中来。
第三,体育组老师进行体育游戏汇编,把从各班征集到的各类游戏、体育课中使用的游戏、书刊中摘录的游戏进行统一整理,在游戏方法、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整理后并在体育课中反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几十种游戏,并再次“返还”给学生。
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但是也可能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为此,我们制定活动安排表和制度警示牌等。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5
体育课程三评考核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为了福建中医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能更好地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通过调查方法,文献分析法就考核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方法,确定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开展教、考分离,逐步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基本形成了“三评”的考核模式.
作 者:许桂芝 路俊艳 XU Gui-zhi LU Jun-yan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体育部,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体育科学研究英文刊名:SPORTS SCIENCES RESEARCHES年,卷(期):200913(3)分类号:G807.01关键词:“三评”考核模式 构建 实践 “three evaluation methods” assessment model construction practice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6
>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教学的评价观念在教育者的心理、思想意识以及评价习惯上的积淀做一番透视与分析,旨在提高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科学的观念,探讨并建立高校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教学评价/学习评价/思想/观念
近几年,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以及标准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偏重与终结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以便最优化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所以,本文试图通过教学评价发展历程的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2 教学评价的发展与原则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一个内容广泛,层面多级的系统,学习评价的科学与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教学思想的发展。要构建全面的、恰切的学习评价内容、方法及其标准,就必须了解、研究教学评价的发展及原则。
2.1 教学评价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历史上看,教学评价的发展与改革,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辅助手段,它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
近代的教育评价是在十八世纪前,从西方国家的改革考试方式开始的,从主观性很大的、单一的口试方式发展到笔试,这个发展过程提高了当时的教学评价效率,向考试的客观性迈进了一大步。但难以考察出学生的全部知识与能力水平。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开展,各种评价标准被编制出来,使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量化程度得以提高。但是,这种教育测量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价值观等都难以测定,仍存在着评价不全面性的问题。现代教育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评价理论要求发展每个人的能力及能力倾向,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的教育评价。评价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形成了教育的立体评价和全方位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教育评价发展的回顾,不难看出,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内容选择与调试、评价指标的规范都无不镂刻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水平的烙印。同时,评价的原则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健全,而且,其角色和作用对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2.2 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原则是对评价者本身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水平,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具有多种功能,是一种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评价方法的集合,所以,必须遵循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原则。
(1)“两点论”原则。坚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从评价对象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做出正确的评价、教育者应该看到被评价者自身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先天的与后天的,生理的与心理的,智力的与非智力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注意考试的结果,而忽略了影响考试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以分数高低对学生分类排挡的做法,已成为判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传统的习惯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两点论’的原则,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单项评价时,注意到他的其他因素,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综合全面的评价。
(2)发展性原则。坚持事物是发展的观点为指导,适宜的教育,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传统的‘常态曲线’观念,使我们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几等份(天才和低能)。这种评价的结果,只能造成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低分学生,他们也不能得到同样的重视与指导。这样的结果,只能增加学生的悲观情绪,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因此,传统的观念需要重新认识,需要选择与扬弃。
(3)评价要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的运动,增强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在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地强调均衡的评价水准,这种倾向性,难以激发评价对象对更高层次目标追求的愿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水准的评价对象,进行恰切的指导与诊断性的评价,并引导评价对象认识自己的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
2.2.2 全面性原则
对评价对象各个方面作全面的考查,抓住全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恰当的综合的判定。
2.2.3 统一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统一性原则是有层次性的。学科、年级、年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在标准确定后,必须坚持统一性,特别在同一的评价对象群中,必须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评价对象的水平。随意降低和改变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2.3 教学评价的特点
通过对教学评价的发展的回顾及其原则的了解不难发现,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的特点。
2.3.1 历史性
教学评价方法的.研制,无论从近代教育中,简单的,片面的评价方法,还是到现代教育中,较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方式,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3.2 动态性
教学评价的研制方法随着历史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任何追求一种固定不变的评价模式观念的行为,都会导致评价方法的僵化、片面。因而,在研制评价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发展性的观点,明确其当代的依据、构建新的、恰切的内涵。
2.3.3 复合性
教学评价的复合性特点,体现其目标的多级性。全方位的评价结构、方法和标准,目的在于构建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评价方案。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技能活动形成了多方位的、复合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任何一项的遗漏、疏失都会造成评价功能的缺失。
2.3.4 系统性
研究教学评价的方法具有各项程序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间的相互关联的特点,并形成层次分明的结构。因此,教学评价的结构设计只有形成结构严密、方法得当、有序性的有机整体时,评价才能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指导。
从以上对教学评价的研究结果上看,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教育者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和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的评价观念。
3 学生学习评价与考核的改革思路
3.1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时代赋予我们一种教育的全新思想
在体育教育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并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时必须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实现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使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更加完善。
3.2 体育教材的改革是改进学生学习评价的基础
教材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时代需要有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材。因此,在整体教学改革中,加强教材改革的步伐,实现学生体育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应把以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能力为主的思想观念,向健康素质为主转移。减少或取消与学生健康没有特殊关系的教材,增加与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的教材,如促进心肺功能的健美操、定时跑、肌肉力量与耐力项目、柔韧性的项目等等,从教材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选修比重,扩展考核的内容,是应及时解决的问题。
3.3 增加考核项目的选择性
体育的考核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选择的空间。一概而论的绝对评价标准,对待学生有失公正。因此,应尽量多地设置考核项目为学生选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价值,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造成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当运动员,而是以健身、娱乐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提高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进行对学习过程及综合表现的评价,是在评价工作中必须加强的。
3.4 充分利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它的评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评价的方法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的。过去往往以单纯的体育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而对形成性评价(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很少采用;绝对性评价方法贯穿学生考试的始终,而相对性评价几乎没人采用。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应该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技能与情感能力评价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实践证明,体育课程实行综合的评定内容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能反映出学生综合发展的水平,才能体现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与考核的研究是一场教育变革的工程。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应在不断的学习基础上总结经验,明确时代要求,坚持发展的观点,更新观念、创新评价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上海:上海体院学报,(1):57-59.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新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以说,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 找到自己的位置, 做出自己的回答。
新的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 将反映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行为的改变上。这对许多人来说, 不是没有痛苦的。新的课程改革, 不仅要改变千百万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针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困惑不清的问题, 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了近几年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献, 为本文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资料。
(2) 逻辑分析
依据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 运用形式逻辑分析方法, 严谨地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讨论与分析, 根据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思路。
三、讨论与分析
1.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想进行教学, 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 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2.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体育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将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 体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学服务。体育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例如在体育设施的开发中, 可以想办法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总之, 只要用心去想去做, 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带来无穷的乐趣。
4.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难发现,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 一种是接受式学习, 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 两种学习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5.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 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体育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体育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 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 并从部分到整体, 有组织地加以呈现, 学生通过倾听、练习, 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 回答教材中的问题, 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 将让学生自由发挥, 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学习的环境。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将知识呈现、传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逐渐将知识变成能力, 达到升华、运用的目的。
6. 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获得知识, 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 90%的知识需在工作中获得。作为体育教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特别是现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 教师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 稍不注意就落在学生的后面, 何谈为人师表。为此, 现代体育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 不失时机地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 发展自我, 完善全面发展。
7. 树立生命意识
体育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愈深, 爱之愈烈。其次, 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体贴与信任,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可以促使师生关系转化, 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的确立, 促使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去扶助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 任何辱骂和体罚学生的行为便没有存在的理由, 与学生交往中的任何困惑都可以克服。有的教师埋怨, 我工作的一切都为了学生, 可有的学生就与我对着干。这恰恰是教师自身所表现的行为所决定, 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不是教育学生, 而是想对付他们, 这就形成一种不愉快的师生关系, 确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失败。所以, 只有用生命的意识去影响学生, 看待教育对象, 才能促使教师迸发出对学生爱的火花, 构筑一种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建议
(1)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体育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3) 掌握教育理论及心理学知识,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有其自身的规律、方法、手段、原则和特点, 只有很好地掌握它, 才能正确指导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江海.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五种意识[N].光明日报, 2001-06-1.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体育教师;体育教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体育(1~6)、体育与健康(7~12)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使用多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对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经历了七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以后的体育改革打下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的体育课程中的以下问题也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如:课程观念的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教学方法单调薄弱,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适应性不强等。课程观念上,突出表现学术性课程和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而对于学生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课程内容强调对知识掌握,对于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要求较少;知识则只强调记忆,较少强调应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和也强调过少。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拓展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改革力度大,有创新,特色鲜明,时代感强。教学建议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训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新的课程和教学观念。
二、对教材的影响
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体育教材应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而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赋予了体育教材新的理念,即体育教材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挂图、幻灯以及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多种形式。另外,从新的体育课程视角来看,各种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内外体育资源,也与教材一样,都是可以广泛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可使之转化为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纲一本”或“一纲几本”的影响下,教材知识一本或几本,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围绕运动技术项目、发展身体素质或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等内容来编写的,过多地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思想和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课程标准”出台后,将改变“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的现象。同时,也将改变过去教科书内容陈旧、人文性缺乏和版本更替较慢等现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领域而不是科目,因此它不直接规范教材,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适应性、易读性等。
关于“一纲多本”的理解。国家为了实现教材高质量和多样化,实行了“一纲多本”和严格的审批制度,教材经过严格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试验地区进行试验。“一纲多本”要求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多本化”,也就是说不能造成多套教材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相同的体系、相似的内容、一样的风格)。“多样化”是指教材在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出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区特色等。所以,“多样化”与“多本化”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
教育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进行表示,不能没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以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达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评价学校整体教育效果。出现应试教育之后,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可避免地由考试的成绩而定,当然成绩越高,教育就越有成效。教育变为精英教育、专业教育,由此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沉重。课程标准将对此种现象进行改观。因为课程标准规定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这将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些最低标准是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全民素质所必需的要求。这些要求将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和有创造性的发展。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转变了体育学习评价的观念。
首先,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突出表现为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体育课程标准增加和完善了学习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制度、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和评价的公平性。
其次,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评价,而《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注意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多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注意相对性评价。在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进行评价时,不太强调单纯的记忆,而是比较强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体育学习评价形式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形式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即教师对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而《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时,既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定,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定。
四、对教师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本质就是传道受业,传授知识。在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前,体育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后,体育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行为方式有了深刻变化。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应从唯一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转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等同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从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其次,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学方式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再次,促使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与知识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当教师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的时候,教师职业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当教师是一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单就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而言,专业的教练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甚至一个稍有体育特长的人,就可以替代体育教师的工作。但是,就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言,那就只有合格的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才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此过程中,也就是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拓展,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提高其教学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2.
[3]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14-115.
[4]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1-3.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 篇9
蔡建辉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时至今日,中小学课程改革已有十年,纵观十年风雨历程,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专家学者纷纷探讨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引入实践,进一步的丰富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理论。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关于课改评价的含义、对象、方法、功能做研究分析,梳理近十年中小学课改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关键字:中小学,体育改革,发展
前言
体育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多年来,却在整个教育实践中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备受冷落,令人担忧。众多的体育学者呼吁新课改改变当前的现状,随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众多体育工作者在欢呼雀跃之时,发现新的体育课程理论进入实践却举步维艰,这很大一方面是受到我国体育课程理论异常落后这一现状的制约。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像“专家一样从课程的角度整体的思考教学”[22],而一直处在传统教学状态下的体育教师感觉无所适从,这种理论上的“断层”阻碍了课改的实施。与此同时,新的体育课程理论的不完善从根本上限制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如上所说的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找不到合理的判断教学的标准,别无他路只得又返回了传统的评价上,新的体育课程顿时失去了其所要实现的目标,导致改革实施难于落实。
在课改新标准提出的十年中,许多学者对体育课程评价不同方向做出研究性分析,然而效果甚微。通过总结学者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含义、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建议,为今后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做参考。
1.关于体育课程评价含义的研究
有关体育课程评价的定义自2001年之前已有研究,在此不做一提,新课改之后,关于体育课程评价定义的研究文献不多,不同学者对“体育课程评价”这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一下解释:“课程评价,归属于更为一般的方案评价,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和过程环节作出评价。课程评价不等同于学业评价、教学评价”[1];“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体育课程及其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2];“通过系统的收集(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体育)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3]。另外一部分学者从教学的角度对体育课程评价进行定义,如,“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 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 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 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 并给予评价”[4]。“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5]。虽然以上一些学者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含义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但是从他们给出的定义中看,虽然文字叙述迥异,却都有明显的内涵一致性,即强调价值的判断。
2.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的研究
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即是评价针对什么而为,关系到评价的效度,同时也是评价能否起到作用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整个课程评价设计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主题的论文很多,看法也存在一些差异。如:陈令伟等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对象应包括体育课程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与功能以及相应条件等方面”[6];姚蕾认为:“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7];陈海等在文章中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8]。以此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评应该针对课程本身、教师教学、学生成绩三个方面。而另外一些学者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偏差,只关注到了学生成绩方面的评价,如:母小勇、薛菁认为,“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除了应该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的掌握情况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努力程度、掌握水平、独特表现等)”[9]。母小勇、薛菁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他文献在此不一一列举。
3.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的研究
课程评价方法是按照课程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采取的一整套具体的评价方[10]式。它是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施的具体手段,是联系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的“纽带”。就我们所搜集的文献来看,各位学者对此各执己见、争论颇多。王颖对《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出质疑,他认为,“在方法上,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还有家长评价。由于目标主攻不分,且在多为定性目标,评价又为多元评价,使得评价难度加大,评价主观性强,因为各教师的评价尺度的掌握难以一致,因此可比性也不强”[11]。梅玉萍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单调”提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的评价“新举措”[12]。蒋丰,杨黎芳在谈到如何看待“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二者关系时说:“发展的结果本身是最好的奖励,发展的结果又总是远近地与奖惩联系在一起的。为此,两种评价有效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体育教学评价本身的发展指向”[13]。在同一篇文章中,蒋丰,杨黎芳对发展性评价也提出了与王颖一致的质疑:“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多主体评价时,可能造成评价权重的困难,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谁的评价最有说服力,以谁的评价为主,谁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就个体而言接受谁的评价,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3]。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实行“联考”或“统考”、采用等级制考核评价、采用多元综合评价、自主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14];“首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其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最后自评与他评的结合”[15];“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3]等等。此诸种种观点都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探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却未给出一套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方法,自此可以看出我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能行之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这方面的研究值得重视。
4.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的研究
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是判定课程设计、课程效果、课程建设等部分的达成度, 阐明课程的实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为课程的实施者提供必要的信息[10]。确定评价功能能为设计具体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提出指导意义。据我们搜集的论文来看,大家对体育课程评价功能的看法趋于《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观点,如:“教
[6]学评价功能、甄别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发展功能”;“导向功能、[16]鉴定功能、改进功能、调控制功能”;“提高运动技能功能、心理健康功能、[17]提高运动技能功能、身体健康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了解目标达成程度、比较选择课程、评估需要等”[3]。从理论角度来讲,诸多学者对体育课程评价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但从当前实践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评价的“实有功能”与“应有功能”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于此方面的差距,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体育课程评价当中来,促成评价“实有功能”和“应有功能”的重合。
5.关于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
评价标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衡量所收集的评价对象的资料的一把“尺子”,经过“尺子”对评价对象的分析处理或者是对比得出评价的结论。有关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的论文相比其他方面更少,主要都集中学生学习成就评价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季浏、汪晓赞等体育课程改革专家在以青岛市第三十三中学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全体学生(男331 人、女320人)为研究对象,以其“踢毽子”的测试成绩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学生“踢毽子”的评价标准探索性实验中,提出“运用正态分布的原理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他们提出了“综合成绩=期末的绝对成绩分数+相对进步幅度分数”。学生的“期末绝对绝对成绩”是用数学统计中的“累进积分法”计算得出,“进步幅度分数= [(后期成绩-初始成绩)/(目标成绩-初始成绩)]×100”。以此为例,建议体育教师制订的“评价标准要简便易操作,且切忌追求‘大而全’的多元评价标准”[18]。崔允漷、朱伟强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学者则基于美国课程评价专家
[19]Grant Wiggins提出的“促进学生理解的评价”或“教育性评价”和Ellen Webber提出的“有效的学生评价”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表现性评价”的理论。表现性评价要求课程与评价的一体化,从整个体育课程的视角来实现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即要求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所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可能很难把评价与教学分开。因此在基于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基础上制定与不同水平、领域目标相应的“量规”来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这里的量规即是课程评价的标准[20]。朱伟强提出用“核查表”、“分值系统”、“分析性量规”和“整体性两规”等类型的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全面的评估,同时,他建议教师在要“在教学过程开始前即开始基于课程标准开发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的量规”;“评价的各标准要与目标保持一致”;“在评价之前让学生理解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建立与教学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20]等等。王惠霖在其文章中提出建立“生成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他在文章中说:“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成’的本义为‘变易’,具体指‘变成某物’(coming to be),是对‘无’的否定或对‘有’的肯定。生成性体育课程具有其它体育课程难以达到的教学特点,如学生身体运动的体验、自由的人际交流、运动技能的提高、广阔的运动空间等,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非预设性、[21]非线性、开放性等动态生成性特征”。然而在此文中却指出此种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由于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加上体育评价的繁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造成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较少。
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评价在整个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内学者对这一认识的逐步加深,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评价研究的队伍中。由于现代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造成了评价理论研究的举步维艰。从文章来看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存在一下几点不足:(1)当前许多体育学者仍然缺乏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把课程评价混淆于教学评价。(2)对评价对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只关注学生方面的评价。(3)对评价方法和评价功能的研究仅局限于大而泛的层面,不能够切实深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4)对于评价中最关键的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缺乏研究,直接造成了体育教学的无监督性。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还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推荐阅读:
体育微课程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9-26
新课程下的体育游戏论文06-25
中学开展散打体育课程的研究论文08-16
体育选修课程论文10-17
试论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的论文10-11
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论文06-02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10-21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