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2024-10-21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精选12篇)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1

体育与艺术的关系源远流长,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丹纳在他的巨作《艺术哲学》中指出, 希腊的艺术来源于希腊的体育, 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1随着体育与艺术的不断发展, 如今, 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事——奥运会, 从中可以看到体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奥林匹克的建筑在设计上除了满足实用性外, 还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性、审美性;在开闭幕式的演出中, 体育、音乐、舞蹈、表演让整个体育场瞬间变成了艺术的殿堂。由此可见, 体育与艺术从古到今从来都没有脱离彼此独立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体育与艺术这两门独立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 交叉发展, 形成了新的学科——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构建, 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尤其是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2000年至今, 全国14所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 针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编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有了新的调整, 各体育院校对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 部分体育院校增设了一个新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这也是《新目录》艺术门类中增加的一个新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有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及舞蹈表演等五个艺术类专业。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类艺术课程, 以概论、史论、音乐类为主;另一种是指技术类的艺术课程, 以舞蹈类为主。

2012年制定的《新目录》中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 表演专业从之前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重新划分到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因此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依据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要求进行了重新制定, 使艺术的门类更加多样化。

从图3可以看到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66%的比例;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77%的比例。艺术课程在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主导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艺术为本, 体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发挥自身的优势, 突出体育特色, 培养出“体艺结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师资情况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各体育院校创办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 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处在不断探索的、改进的阶段,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显得十分薄弱, 呈现出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层次不一的情况。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人数较少, 每个老师承担着繁重的的教学任务, 教学课时严重超标。

体育院校的艺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学历、职称普遍较低。艺术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项教师, 主要担任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专项课程的教授;另一部分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教师, 主要承担艺术理论、音乐、舞蹈等课程。

四、结语

目前, 艺术课程在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 艺术课程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体育类课程。从艺术课程的内容来看, 基本是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 按部就班地借鉴过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 是否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因本着遵循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原则, 切合体育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大力开发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新课程和新教材, 是体育院校眼下极为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2

摘要: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艺术课程

注释

11 .慕宝贵, 李毅.《论体育与艺术》[J].体育世界, 2008.6.

22 .陈芳.《对我国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建设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4.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2

2018年成都体育学院舞蹈类专业招生简介

一、招生对象与要求

1.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的四川、重庆、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新疆考生。

2.我校艺术类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校考设项有: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

3.四川考生报考我校舞蹈类专业只须参加四川省统一组织的舞蹈类专业统考。4.重庆、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新疆考生报考我校舞蹈类专业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校考。如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统考,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如所在省级招办不进行舞蹈类统考,则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河北、湖北考生只能选择体育舞蹈项目)。5.考生必须参加户口所在地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

二、校考报名时间与办法

1.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对应的高考报名并获取高考报名号。

2.我校舞蹈类校考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的方式进行。考生请于2018年1月10日至3月1日登录我校舞蹈类专业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报;3月7日到我校综合馆报到确认,3月8日至9日在我校体操馆进行专业校考。

3.考生网上报名须在报名截止时间前在线缴纳报名考试费200元,报名成功以完成缴费为准,报名成功后网上打印《考生信息确认表》和《准考证》。4.考生现场确认时请持本人

官网:

2018年成都体育学院舞蹈类专业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

中国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当代舞)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

一、测试指标及比例

二、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

1、基本形态(分值20分)(1)体型

① 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身材匀称,线条优美。② 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身体线条进行评分,分值10分。(2)形象

① 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五官端正,气质佳。② 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条件进行评分,分值10分。

2、综合素质(分值40分)(1)考试内容

① 把杆练习:擦地、蹲、小踢腿、划圈、单腿蹲、控制、大踢腿、搬腿。(抽考三项)

② 把下练习:小跳、四位转、大跳、平转(抽考三项。点翻身、串翻身等难度

官网:

技术动作由学生自由展示)(2)考核要求 基本功考核: 把杆练习:(15分)

①考核考生的记忆动作和模仿能力。②考核考生的身体柔韧度和软开度。

③考核考生的肌肉控制能力及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把下练习:(15分)①考核考生的弹跳力。

②考核考生难度技巧动作能力及平衡能力。动作模仿:(10分)

①考核考生的记忆动作和模仿能力。②考核考生的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

3、专项技术(分值40分)(1)考试内容 ①剧目表演

每个考生展示一个舞蹈剧目或舞蹈片段,题材和体裁不限,时间由监考老师掌握。②即兴表演

音乐即兴或命题即兴。(2)考核要求

①剧目表演(30分),考生对所展示的舞蹈的理解与诠释占15分,表现力能力占15分。

官网:

②即兴表演(10分),考生对题目及音乐的快速反应和准确度占5分;联想与想象力,思维的发散性占5分。

三、注意事项

1、基本功考试部分,考生需穿着舞蹈练功服、白色裤袜(女)、软底鞋。

专项考试部分,考生自备服装、道具(剧目表演)。

2、剧目表演所使用音乐由学生自备。

3、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因自身原因中断或失误,不得重做。体育舞蹈(拉丁舞、标准舞)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

一、测试指标及比例

(1)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身材匀称,线条优美。(2)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身体线条进行评分(5分)。

2、形象

(1)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五官端正,气质佳。(2)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条件进行评分(5分)。

(二)基本能力(分值10分)

1、考试内容:平转

官网:

2、考核要求:平转考核考生半脚尖的力量及平衡能力(10分)。

(三)专项技术(分值80分)

舞蹈竞技组合:考生自备标准舞或者拉丁舞竞技组合(80分)。

1、考评组对考生主项舞系的两支舞进行测试,其中一支为规定曲目(拉丁舞——伦巴舞;标准舞——华尔兹),另一支舞考生自备。

2、双人、单人形式均可;表演时间为1分~1分30秒。

3、评定标准:从艺术感染力、技术、技巧、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三、注意事项

1、考生自备服装。

2、考试中所使用音乐统一提供。

3、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因自身原因中断或失误,不得重做。

4、陪考要求:非考生或本人是考生,陪考人数均不超过2人;

运动舞蹈(有氧舞蹈、啦啦舞、爵士舞、街舞、现代舞、花样绳舞、武舞等)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一、测试指标及所占比例

二、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一)基本形态(分值10分)

官网:

(1)体型

① 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身材匀称,线条优美。② 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身体线条进行评分(5分)。(2)形象

① 测试方法:由考官目测。要求五官端正,气质佳。② 成绩评定:根据考生的条件进行评分(5分)。

(二)综合素质(分值20分)(1)展示时间:40秒—1分钟

(2)内容:根据考生自身特点及能力编排具有特色的表演组合,要求与展示专项技术的成套风格不同。

(3)测试方法:每位考生单独上场进行展示。(4)评定标准:根据考生个人完成水平进行评定,(三)专项技术(分值70分)

1、测试内容:自编成套

(1)舞蹈种类:有氧舞蹈(健美操)、啦啦舞、现代舞、爵士舞、街舞、花样绳舞、武舞等任选其一;

(2)成套要求:舞种特征明显;路线流动性大;难度动作不得少于8个,体现难度的多样性。难度根据各舞种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需包括柔韧与平衡、旋转、上下肢力量。如:平衡、大踢腿、大胯跳、搬腿、跳与跃、转体等动作,或者倒立、软翻、滚翻、空翻、旋空翻、托马斯、阿拉C杠等动作。

2、测试方法:由4名考评员分别对每一个考生进行评价;

3、评定标准:

官网:

(1)时间:成套时间限定于1分30秒—2分。

(2)评分因素:从艺术感染力、技术、技巧、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成绩评定办法:4名考评员根据考试现场表现综合评定,独立打分,去掉最高与最低分,取中间两个分的平均分为考生最后得分。

三、注意事项

1、服装自备。考生需身着与所选舞种项目内容相符的服装及饰物,不得佩戴任何有造成伤害事故的装饰物。

2、所用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并且CD盘上仅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3、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因自身原因中断或失误,不得重做;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院系;艺术体操;课程开展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9-02

一、艺术体操课程开展总体状况

艺术体操项目在体育院系的开展主要形式体现在艺术体操课程、艺术体操训练和艺术体操比赛三方面。通过对河北省10所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中得知,艺术体操课程作为新兴的体育教学项目,在对调查的有效问卷统计的889名学生中,非常喜欢艺术体操课程学生数高达654人,占73.6%,说明了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开设艺术体操课程具备很大的潜力。纵然艺术体操课程在河北省高校具备如此之高的潜力,但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河北省此课程开展的学校数量、课程形式、教师资源及实力均不容乐观。比较而言,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开设艺术体操课的时间较短且整体来看发展势态不均衡,艺术体操课程在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课程设置情况。

从访谈调查得知,目前河北省高校开设艺术体操课程的体育院系在教学大纲安排、教材的选择指定方面尚没有统一标准的,其任职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大纲都是根据自己总结的相关教学资料并结合各自本校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

(二)教学师资情况。

通过针对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调查并结合本人之前所做的相关研究发现,河北省体育院系艺术体操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十分严重。但是调查发现,艺术体操相关课程教师每所体育院系都有,从她们具备的专业技能分析,经过一定的培训基本可以承担艺术体操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对艺术体操课程的认知情况

(一)学生对艺术体操课程的了解程度。

关于学生的针对艺术体操课程的认知情况对于艺术体操课程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就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进行调查发放回收的889份问卷中,“对艺术体操你具备怎样的知识?”一问中,所调查的体育院系学生中有8%的学生具备系统的艺术体操的理论知识,63%具备对艺术体操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11%的学生一般性的了解,16%看过相关比赛但不了解相关知识,最后有2%的同学不清楚艺术体操是什么运动项目,并认为属于健美操的范畴。

(二)艺术体操课程所需场地器材状况调查。

从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教学中器械的使用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出,艺术体操专项器械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在艺术体操技能的掌握上存在片面性,这样不利于技术动作发展的同时,也制约都学生对艺术体操课程的全面认识。

三、艺术体操比赛状况

在高校体育院系举办艺术体操比赛,可以加深广大学生对艺术体操的认知能力、增强艺术体操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丰富校园的艺术体操文化、促进艺术体操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在针对河北省所有的高校体育院系在历届举办艺术体操比赛情况的调查发现,仅有河北师范大学体育院系举办过一场艺术体操的三级通级测验赛和2011年举行的河北省健康活力大赛,至今河北省的高校体育院系关于艺术体操的比赛情况仅仅于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了两届,其它体育院系关于艺术体操的比赛情况时至今日仍是空白。

四、制約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课程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领导思想意识因素。

体育院系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教学运行的直接管理者,其自身对艺术体操没能正确的认识和缺少积极的态度是艺术体操在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省的大部分学校领导没能对艺术体操做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硬件因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硬件即教学环境,其本身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以及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本次的调查显示,河北省大部分体育院系并不具备完善的艺术体操教学专用场馆、设施和专业器材等物质条件。

五、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课程开展对策

(一)加强课程管理者思想意识、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院系对运动项目的设置以及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因此,艺术体操项目基层组织应注重艺术体操教师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艺术体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做好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的教师储备。

(二)完善课程体系并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结构合理的体育院系艺术体操教学和训练内容体系至关重要。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艺术体操项目的特点,使艺术体操的教学中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客观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强化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艺术体操在教学形式上应始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并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来展开。

(四)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器械使用率。

艺术体操场馆、器材是开展艺术体操教学的必要硬件设施,是艺术体操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也是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体现。河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基本能够具备开设艺术体操程的场地,但是专业场馆现状令人堪忧,仅占场馆总数的13.3%,在偌大的河北省高校的教育集体中仅为两所学校具备。这样有悖于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课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现代化教学思想的建立与完善当条件所限时,可以利用篮球或排球馆等。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赛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通过艺术体操的学习可以培养女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为了在体育院系开设艺术体操课程,艺术体操项目基层管理组织首先必须加对大艺术体操项目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奥运会、亚运会赛事的现场视频资料加以宣传,以便促进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对艺术体操了解,提升人们对艺术体操项目的认知水平。

六、结论与建议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4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对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共计2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涉及公共体育课艺术类课程的开课及教学现状, 并与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了解情况

体育艺术类课程包含很多内容: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 瑜伽、 啦啦操、 爵士、 形体舞蹈、 艺术体操等。 表1 显示, 健美操 (32.9%) 和体育舞蹈 (28.1% ) 是占比重较高的两项, 瑜伽 (15.1% ) 、形体舞蹈 (12.4%) 、艺术体操 (11.3%) 紧随其后, 啦啦操、爵士和普拉提在三所高校都还没有开设。

2.2、体育艺术类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通过学习体育艺术类课程, 学生认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49.2%、气质的培养45.4%、社会交往能力41.1%、自信心40.5%影响较大 (见表2) 。这说明学习体育艺术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开放身心, 性格开朗。

2.3、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类课程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从表3 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动机是简单易学占 (72%) 、锻炼身体 (70.3%) 、兴趣爱好 (68.3%) 、塑造形体 (51%) 。这也是体育艺术类课程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原因。

2.4、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原因

体育艺术类课程不仅在学校课堂上可以学到, 在课外也可以。但是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阻碍到学习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费 (45.9%) 、氛围 (37.3%) 时间 (8.6%) 、场地设施 (7%) 等 (见表4) 。这说明有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经费和缺少氛围问题影响到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课外学习。

2.5、教师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在新疆, 体育艺术类课程还是个新的课程, 发展不是很快, 所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表5 显示, 学生普遍反映的音乐选择 (50.1%) 、课堂气氛不好 (43.2%) 、教学示范动作不优美 (36.8%)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35.7%) 、教学模式单一 (34.6%) 等问题, 是教授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应该重点改善和提高的。

2.6、学生在学习体育艺术类课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虽然体育艺术类项目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艺术类项目, 或者说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放弃了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通过调查, 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身体素质达不到 (17.2%) 、音乐节奏感不准 (17%) 、兴趣爱好 (35.7% ) 、 性格因素 (23.8% ) 、 动作难掌握 (7% ) 等 ( 见表6) 。 其中学生的个人喜好和性格因素是主要因素, 这说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首先喜欢体育艺术类课程, 才能让他们继续上好体育艺术类课程。

3、结论与分析

3.1、结论

(1) 大学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认知度较低。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认知度并不高, 只对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蹈等项目有所了解, 而对其他瑜伽、艺术体操、啦啦操等项目认知不够。这也是导致该项目在新疆高校的发展不够迅速, 不够完善, 开展力度比不上国内其他高校的原因。

(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由于体育艺术类课程在新疆开设时间并不长, 所以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在教学中尚不能灵活改变课堂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 课程音乐没有选择好, 备课不够充分。此外, 自身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不到位, 就不能带学生融进课堂, 导致课程质量下降。

(3) 体育艺术类课程在新疆高校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开展情况良好, 但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等, 缺乏多样性, 学生选择受阻。学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认知度不够高。教师教学水平欠缺。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缺少“体育艺术”气息。

3.2、建议

(1) 对大学生认知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建议。

新疆高校开展体育艺术类课程时间较晚, 所以新疆高校的学生对该课程了解欠缺, 不仅阻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而且阻碍了体育艺术类课程在新疆高校的发展。 为使新疆高校能顺利的开展该课程, 学校不能光从开展课程上努力, 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类课程知识的学习, 增加对体育艺术类项目的了解。

(2) 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建议。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体育艺术课堂气氛, 建设科学合理化的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以人为本, 强调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爱好和兴趣、体现个性化教育。此外, 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内地其他高校的联系, 聘请专业性知识较强的老师来新疆高校授课、交流, 对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 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3) 对新疆高校开展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建议。

高校应该完善体育艺术类课程软件、 硬件的教学设施。 一方面, 学校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锻炼, 充分展示他们的潜能, 提高学生对体育艺术类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 加强教师的培训, 组织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飞燕, 田雨普.艺术·体育·艺术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2]邱建钢.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西南交通大学, 2009.

[3]梁青, 冯晓辉, 张新吾.我国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4]杨珏.我国体院艺术类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5

事 迹 材 料

三河市蔡官营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我校整体办学目标是要以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理论为依据,建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并行,文化夯实与艺术、体育提高并举的全面育人模式,并将体育、艺术教育提高到了重要地位,坚持“德育立校,体艺强校”的特色办学。

一、高度重视,为体育、艺术传统校奠定基础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艺术传统项目工作,建立了由校长直接负责的管理机构,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学校除了保证“两课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时间外,每周还安排了下午的课外活动为体育活动小组的活动时间,以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8%以上。乒乓球、田径、群体项目、健美操等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壮观的是一年一度的校级春运会和冬季长跑比赛,参加体育比赛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80%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进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保证经费,完善设施,为体育、艺术传统校创造条件 2008年以来政府累计投资340多万,用于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政府投入近335余万,学校自筹5万余元。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投资60余万元对学校操场进行了改造。2011年4月市政府投资60万元又对操场进行重新改造,同年学校自筹资金购置了乐器花费5900余元。

三、常抓不懈,创新方法,为体育、艺术传统校提供保证 抓好参训学生的训练。体育要出成绩,我们坚持着 “勤、思、悟、爱”四字方针。“勤”就是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与学生同甘苦,勉励学生不断进步。“思”就是要经常理清训练思路,了解学生家境、学习、生活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学生训练计划,做到训前有方案,训中有节律,训后有成效。“悟”就是教师要经常充电,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训练方法,借鉴他人经验,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爱”就是教师要多关爱体训生,发现和挖掘培养体育新秀,用爱来感化、勉励学生,让他们从心灵中受到启迪,感受爱的沐浴,因为有爱就有一切。

四、学校成果。

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体育、艺术之花争奇斗艳,硕果花红。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章、奖励达59项之多,作为一所在校生只有300多人的学校,取得这些成绩是难能可贵。

2010年廊坊市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先进单位。

2011年中小学体育节田径比赛团体第二名、群体类比赛团体第一; 2011年冬季长跑比赛第一名;中小学课堂乐器独奏、重奏一等奖。2012年中小学体育节田径比赛团体第七名、群体类比赛团体第二; 2012年艺体工作先进单位;中小学课堂乐器独奏、重奏一等奖。2013年中小学体育节田径比赛团体第一名、群体类比赛团体第五; 2013年第二节全民运动会团体第二名;中小学课堂乐器独奏、重奏一等奖。

我们蔡官营小学的全体教师,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一定会把蔡官营小学办成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的、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育;美育;审美;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2

引言: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体育教师既塑造生物上的人又灌溉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培养终生体育能力”。理性的方面来自于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从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的客观规律通过运动练习达到形成技术表象的课堂教学目标和多次练习完成动力定型,以及通过大量的科学训练达到健美体态的目标。而感性的方面则在于体育课属于开放式的实践课,教学效果和学生情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情感决定了课堂授课的感染力;而学生的情感直接的决定了课堂参与“学与不学”这是自由而直观的,并且隐性的自由意志则会影响到学生课后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形成正确的三观。这里包含了两个美学的概念自由直观(以美启真)和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因此从美学(aesthetics)的视角审视体育课的教学是以人文为核心的教育观的要求。[1]

一、体育教育的美育缺失

古希腊运动员雕塑《掷铁饼者》是将艺术与体育完美结合的一件伟大作品,体现了一位掷铁饼的运动员在比赛状态的最关键及最具表现力的时刻,紧绷的肌肉和俊美的躯体体现了他正处于一触即发的瞬间。整尊雕像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传递了运动的意念,充分表达了希腊人对人体健美的追求。从人类身体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体育明星崇拜,都充分体现了体育也是一项审美活动。体育课则可以称为美育天然的实践课程。

然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潮影响下,当代教育观重“应用”而轻“人文”,学生普遍具有审美意识浮躁性多元性,体育课多以学习运动技能为主,有责任心的老师专注于技能教授,课堂全程无交流。那些没有责任心的教师采取“放羊”的态度,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的身体锻炼仅限于每周90分钟的课堂以内,遑论课外运动和终生体育的养成。有些院校则完全是应付了事,认为体育教育只是点缀,与院校培养所谓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关系,体育的美育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体质较差,体态两极分化;精神脆弱,娇生惯养者随处可见。有些女大学生认识不到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阳光之美,以非主流杀马特式发型、烟熏妆、纹身、病容状为美,体育美育的缺失甚至导致了大学生的仪表审美观的扭曲。在当今大学教育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中缺少、甚至丧失抽象思维美学教育的情况下,体育美育作为几乎仅存的形象思维与直观教育的美育方式,其缺失必然对大学美育教育造成严重损失。[2]

体育课程美育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心理问题层出,自杀、厌学、混日子、无人生目标,三观不正乃至丢失。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硫酸泼熊事件”和“复旦投毒事件”的发生。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即使学到了高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他们没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在大学时代要使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而体育教育正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给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传授,以及积极生活方式意向引导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目标,让学生领悟生命中更高的价值和意义。[3]

二、艺术院校体育课的人文环境

艺术院校作为美育发展的丰收区,虽然有着中国教育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通病,但却是体育教育能够与美育相结合的良好培养基。艺术类学生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有利于转达正确的身体价值观念,健康观念。艺术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明显的不同。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创造的冲动往往可以溯源至由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而引发的表达内心的情感的要求。由于长期接受艺术的熏陶,艺术类学生对美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情感丰富,细腻,富有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强,有一定的洞察力。但看问题往往过于感性和片面,容易钻牛角尖,在有更深刻的认识前很难走出之前所认定的思想范畴。认识事物的时候也经常以审美判断或者批判的视角,专业能力越强越容易以偏概全,在个性积累的同时忽略了个性以外的价值,如果不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就容易形成孤僻和愤世嫉俗的性格。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即在身体健康目标中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这一目标常常存在着缺位的现象。体育教育工作者存在惯性思维,对体育课程就是技艺的传授,体育课组织方式还是“少讲多练”、“放羊式”,主导有余,对主体的重视不足。由于也受到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的制约,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更是“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简单而粗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率先提出身体美学这一名词。他将身体美学暂时定义为:就是将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审美欣赏(aisthesis)的感觉,及塑造创造性自我的场所,来对审美经验的批判和身体实践功能的改善的研究。[5]艺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渐渐向着突出主体体验的方向发展并有着一定的人文环境。

三、体育课的审美需求

从学生对体育课审美需求来看,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6]

悦耳悦目,就是简单意义的好看,能够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轻松愉悦,充满赞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的一面,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正确而富有美感的示范动作、以身作则的健美身体线条、富有朝气的衣饰色彩、以及需要音乐的体育项目令人振奋的音响、图像等。尤其是示范动作要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要有力的展现出运动技巧的动态美和力量美,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

悦心悦意,就是指除了在动作、事件在当时产生审美感受之外,还有发人深省之处,能够即时的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抽象的展现人的精神面貌,简单的激发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身体姿势或姿态展现心灵美和艺术美。一个标准到位具有美感的示范动作是激励人们追求美、探索美的力量源泉。作为开放式的课堂,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无不彻底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有其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精神抖擞的做出投篮命中的示范动作,表现出自信、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示范动作的高质量演示,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而且,又以这种自信的力量树立起了榜样,建立偶像效应并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勇气和动机。如教师,精神萎靡,动作敷衍、马虎,投篮不中,这种精神状态和体态以及不够完美的技术示范印象留给学生的是简单的技术描述和教科书冰冷的文字并无二致无美可言。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体态表情和情绪,把美的体验直观的传达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技术动作的学练的切身体会,亲身经历。让学生见贤而思齐,或者在体育运动中身为“贤”而恋恋不忘。而不是一味的告诉他该练什么、怎么练,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悦志悦神,是指体育的社会作用,励志传达正能量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要求,体育课既能让学生感官感受到美,又能够弘扬“和平、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能够用运动竞赛启迪人、教育人、鼓舞人,能在每周一次90分钟的体育课中深刻体现公平、平等、竞争的精神文化,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所以,体育教师应该秉承“以身作则”的态度,多在“悦志悦神”的课程设计方面下功夫,善用体育明星模范的力量,在练习休息的间歇在讲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转达坚毅,忠诚,有节,勇敢活泼等正能量。最终的目的是让体育课满足学生“悦志悦神”的审美第三层次需求。只有达到悦心悦意的审美层次,才有可能触及悦志悦神的高度。正如无知看客都不知道110米有几道栏就对刘翔伤退妄加评论一样,缺乏认识是无法形成了正确的运动观身体观,健康的观念,人生观,从体育运动中和体育文化活动中领略到坚毅,忠诚,有节,勇敢活泼,带来的审美体验。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这种观念形成后,即便不是球迷,当你观赏球赛时,依然可以欣赏比赛带来的精神愉悦。

四、结语

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后奥运的体育时代中,体育教育中美育的缺失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以艺术类院校为背景的研究中发现:美育常作为体育教育的伴随作用被提及,但在人文的审美视角下用美学的观点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伴随着审美层次的提升,也是体育教学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反之,拥有终身体育运动素养的人其审美层次也会达到悦志悦神的高度。二者相互影响螺旋式上升,依据双螺旋理论将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最终的审美层次的达成对端正学生三观、形成良好地终身体育思想有着积极作用。理论研究让体育审美的返乡之路更进一步,以期更有建设性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课虚无以责有[J].读书.2003年第7期

[2]李潇海.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美育缺失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3(05)

[3]任晓静.高校体育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2010(03)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育部,2002.

[5][美]理查德·舒斯特曼.李科林译.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7

筅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王麟曹荣芳筅河北石家庄市第31中学李俊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最初的病理健康观, 发展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体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实施健康教育的阵地, 要努力通过体育健康教育来改变学生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运动项目为练习手段以及利用艺术性的体育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系列课程, 它反映现代体育课程的基本走向, 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学生体育素质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发展现状

1. 艺术类体育运动的社会现状

随着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 艺术性体育运动在社会范围内已极被重视, 人们从群体的政治需求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的强制性功利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为了健身、娱乐, 人们参加运动的次数越来越多、锻炼的时间越来越长、练习的兴致越来越高, 人们不再只是通过跑步来满足增进健康、健美体形, 而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现在无论在家庭、学校、广场, 还是在健身场馆随处可见参与运动的人群, 不分男女与老幼, 在音乐的伴随下, 他们舞动着四肢, 摆动着身体, 说明艺术性体育运动深受欢迎, 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体育文化领域。

2. 学校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状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艺术类体育运动的发展, 学校的体育艺术类课程也在改革的进程中蓬勃发展。学校可开设的体育艺术类课程很多、内容丰富, 如艺术体操、形体、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 分别开设一门或几门体育艺术类课程, 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特别是调动女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其保持运动能力的持续性。其课程项目的选择在目标定位、项目结构、动作内容及表现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 从而渗透终身体育的思想, 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运动健身中来, 真正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二、体育艺术类课程设置对女学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 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 怕苦、怕累、怕脏的心理特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 导致她们更不喜欢体育运动。但是, 女性天生的爱美之心又促使她们去喜欢一些美的、时尚的运动方式, 为了迎合女学生的这一特点, 学校体育也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 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她们的需求, 促使她们更好地掌握一种或几种健身的方法,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 生理方面的影响

校园中的女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一方面, 她们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挑剔”和“求助”的消极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 随年龄的增长其惰性明显上升, 存在娇、懒、软、怕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形下, 部分女学生走出校门后, 便彻底与“体育”分道扬镳了。

漂亮的面容、美丽的身材是当今所有女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有些女学生为了拥有美丽的身材往往去吃大量的减肥药, 去过度地节食, 这样大大地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女学生的身体的可塑性较大, 她们的体型、肌肉和内脏机能都在有显著的变化, 她们除柔韧素质外, 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方面都比较差。所以加强一些克服自身重量来进行运动的项目, 对她们提高力量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有氧运动本身就是很好的耐力性练习, 通过有氧操练习, 不断变化的动作和韵律, 更能调动学生健身的欲望。

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对学生生理心理施于一定强度的刺激, 促使练习者获得健康美、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艺术类课程教学的项目很多, 其紧张程度的要求也不同, 有健身强体的健康型练习;有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动作和方法、改变形体原始状态的基本素质练习;还有通过舞蹈音乐等改善人的体态、陶冶情操的练习。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多种练习中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素质, 发展和完善健与美的体格和人格。

2. 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包括美育在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 学生在对体育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 也会产生各种审美心理及审美心理效应, 即引起学生的连锁式的心理反射:欣赏—羡慕—向往—实践。这一心理效应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美的欲望, 有助于增强学生不断进取、自我完善的意识。

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 融入不同的身体动作, 音乐与动作融为一体, 动作伴随着乐曲自由奔放、协调发展, 产生强烈的艺术感。学生在进行练习时, 伴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能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心理趋势, 感受到愉快的情趣, 得到美的享受, 陶冶了情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体力和心理动力, 能使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使她们在练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在不断的练习中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缓解学习中或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 宣泄自己的感情, 真正起到放松的效果。

三、对身体素质的长远影响

1. 激发兴趣, 健美身体

用灵活多变、多姿多彩的带有艺术优美造型的方式来表现女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美形体与气质, 既符合她们的生理特点又能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与愿望, 从而达到健康、健美、健心的锻炼目标,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女学生心理的发展与形体健美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提高, 以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由于其知识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她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她们处在青春发育旺盛时期, 精力充沛, 兴趣广泛, 接受新生事物快, 加之女生天生爱美, 她们渴望自己有健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 而艺术类课程正体现在一个“美”字上, 其表演与练习都是一种在有音乐、体操、舞蹈为一体的锻炼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 进行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的娱乐过程。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主动参加锻炼, 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 更希望自己身体匀称、线条优美。她们觉得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中, 做富有朝气的动作韵律, 是一种艺术性的享受, 焕发出音乐旋律内在美的表演激情, 达到节奏与动作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 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 体现出体育锻炼与艺术结合所产生的魅力。

2. 挖掘体育兴趣潜能, 开拓体育空间

学生体育锻炼手段的选择是直接性体育行为与间接性体育行为并举。女学生直接性体育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致使兴趣呈下降趋势, 为了使她们尽快走出体育兴趣的低谷, 应从体育手段的选择上体现出扩大化的倾向。首先是适当的间接体育行为选择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女性体育的魅力和刺激性, 激发她们的体育兴趣, 使参与手段从间接体育行为向直接体育行为过渡。其次是针对女同学依赖性强的特点, 加强辅导, 强化直接性体育行为手段, 完善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 举办适合女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课外体育学习班, 举行全校性的女子健美操等项目的比赛。加强体育艺术类项目的交流, 加强保健学、营养学知识的普及, 实施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组织措施, 开拓课外体育生活空间, 吸收更多的女生参加, 促使她们尽快地走出体育兴趣的低谷, 步入体育健身的行列。

3. 培养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结合体, 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它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 注重体育与艺术基础教育, 帮助学生打好扎实基础, 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及艺术文化素养, 以利于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学生为本, 通过自学、自练、创编及体育艺术表演等能力的训练, 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锻炼, 促进能力的提高, 培养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组织、鉴赏、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慧莹.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2]须晓东.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安徽体育科技, 2005 (3) .

[3]李燕飞.新课标下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39-40, 151-152.

[5]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 2000 (3) .

[6]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学校出版社, 2003.37-41.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8

1 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意义

首先, 创业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培养具有首创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人才为主进行的教育, 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创业教育为学生创造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 使学生能够尽早地进入创业情境, 不仅能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性、适应能力以及创业意识, 为培养高校体育艺术创业人才提供依据。与此同时, 在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和资源,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在课程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不是帮助学生找工作, 而是传授学生自己创造工作的方法, 因此创业教育为高校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基础。

其次,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而高校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又受到专业的限制, 就业面比较窄, 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 因此在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对缓解该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 促进该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高校体育艺术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 才能转变大学生传统的找工作就业观念, 使其转变为创造工作, 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抓住各种可以就业的机会, 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1]。

2 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首先, 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 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逐渐开始重视创业教育, 但仍有部分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尤其是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首先, 创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创业能力的教育, 而高校体育艺术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是单纯注重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 忽略了创业教育在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实际应用, 进而使体育艺术专业学生不能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能力。部分高校虽然也在该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了创业教育, 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区别不大, 没有认识到市场对教育的需求[2]。

其次, 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育主要根据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艺术知识与技能, 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由于市场对体育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 且对人才要求愈来愈细化, 因此即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专业技能, 仍无法在接近饱和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因此许多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学习了几年体育艺术技能, 走进社会后不得不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部抛弃, 寻找其他就业渠道, 使我国体育艺术人才逐渐被埋没, 不利于国家综合素质人才的积累。

再次, 高校体育艺术课程教育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的教授, 没有在教育中融入大量的实践, 存在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能力, 更影响到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 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性与适应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策略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 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证创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创业教育技能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指导学生接受创业教育, 并将创业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双师素质的创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创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相应的创业经验, 能根据切实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例如, 可以聘请一些体育院校与艺术院校的创办人担任双师素质教师,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指导学生,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3]。其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观念, 还需要高校以及体育艺术专业教师掌握市场人才需求动态, 要结合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走向, 不断分析与研究市场需求, 对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 同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人才需求动向, 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人才。

3.2 以体育艺术专业内容为载体培养创业意识

以体育艺术专业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主要是指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知识与专业特点, 应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特点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例如, 在体育艺术专业创业教育中, 要通过体育竞赛、集体艺术表演等专业知识展现形式, 培养学生竞赛中的团结竞争精神, 通过艺术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高度的责任心,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使学生在创业中具有严肃、认真、负责、团结等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 在具体的体育竞赛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当裁判, 严格按照规则与制度判断竞赛双方的行为, 在裁判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规章制度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明辨是非, 增强大学生创业中遵纪守法的意识, 为培养综合素质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3.3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是实践的过程, 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结果, 因此在高校体育艺术课程创业教育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要寻找合作企业, 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学习, 高校可与当地歌舞团或体育院校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使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到歌舞团与体育院校中学习实践, 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此同时, 创业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辩论、演讲等机会, 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创业交际情境,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轮流担当班级负责人, 并给学生创造各种领导与管理的机会,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 为创业打下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校体育艺术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的需求、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 高校与体育艺术专业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应用创业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 通过创设与创业相关的各种机会, 使学生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中得到发展, 为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提供依据。

摘要:近年来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已经逐渐成为增强高校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 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 还要求高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创造创业教育的有利环境, 通过校内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 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进一步提高高校竞争实力。

关键词:体育艺术,高校课程,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生贵, 舒颜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开办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16 (4) :43-44.

[2]翟廷立, 李芳, 罗元翔, 等.高等院校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1) :70-73.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9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体育艺术课程群,双语教学,高师院校

1 引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宏观战略,其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科学落实。故此,以“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以教学方法改良为根本目标,对体验教学理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此,本文选取高师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为研究主体,望考察其应用体验教学理论,落实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价值,确保体验教学理论于高师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中应用可与双语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2 体验教学、体育艺术课程群与双语教学概述

2.1 何为体验教学理论

体验教学理论的奠基点在于教学的体验,顾名思义,其是教育者在科学的理论支撑下推动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知识中,借由感悟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知识深化,教学成果凸显。在此基础上,体验教学理论应用而生,其作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教育教学观点,充分融合了自主性、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方针,触发参与体验教学的受教群体找寻情知合一途径,融入体验教学之中。现阶段社会群体针对体验教学的科学操作,可大体归纳为随情入境-因情交流-为情探究-证情实践-述情评析等五个步骤,确保受教群体在教学中的体验与感受牵动思想,从而达到体验教学目的。

2.2 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教育意义

所谓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其是新阶段公共体育课程选课内容的统称,在其课程群内包含众多艺术体育类项目,包括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等内容。体育艺术课程群的教育宗旨在于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艺术性,促进学生精神素养、身体素养的双向提升。因此,在现阶段体育艺术类现象课程群的科学选择中,注重学生心理需求,保障课程因需而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是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教学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挥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教育价值的意义所在。

2.3 双语教学发展必然性

双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阶段经济互融之中,双语教学发展已然成为社会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认识到多语种学习对学生就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了然双语教学在社会素质提升中的重要表现。因此,为促进经济互通,文化互融,双语教学发展落实势在必行,是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 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结合双语体验教学发展价值

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作为人本思想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的体育艺术课程群,在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身体素养提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教育教学开展而言,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的优化分配,将可保证对高师院校受教群体的身体素质培养,促进高师院校体育艺术课程培养的效果呈现。当然,根据现代教学发展需求,双语教学及促进学生兴趣培养的体验教学理论融合与现代教育之中势在必行,其可保证受教群体于一项教学开展中斩获多项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受教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另外,从不同角度辨识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结合双语体验教学,可发现双语与体验教学落实不仅对艺术体育课程内容深化其良好作用,同时可保证双语教学中非母语教学环境构筑,以便受教群体在良好外语语境下,强化非母语知识点,最终达到多元教学目的。由此可见,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结合双语体验教学发展都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4 高师院校推广双语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体验教学模式方案

4.1 角色互动双语体验教学

高师院校推广双语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体验教学的科学方案之一是构筑良好的语境环境,利用角色互动来感受双语教学,并加强对体育艺术选修课程的知识理解。在角色扮演中采用外语沟通,从而结合教师构成双语环境,角色互动双语体验,最终达到双语教学目标,并且保障体育舞蹈学习成果凸显。

4.2 兴趣培养双语体验教学

高师院校推广双语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体验教学的另一途径,可借由打造兴趣培养环境确保双语体验教学的深化落实。对此,本文认为,兴趣培养是保障以人文本科学凸显的重要手段,打造兴趣培养双语体验教学应着眼于个性化及兴趣化。其实,体育艺术课程群的科学选择已然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及个性化,在此基础上,打造以兴趣培育为主双语体验教学,可考量发挥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按照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进行体验试课,并从试课中判断是否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从而保证所选课程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综合成功经验来看,符合兴趣培养标准的双语体验教学往往更能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更能促进素质培养的成果凸显,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中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4.3 目标制定双语体验教学

目标制定双语体验教学在体验教学开展之初,针对体育艺术类课程及双语教学课程制定两项目标,并保证该目标可促发学生学习热忱,而非为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根据不同受教群体,拟定不同学习目标,并令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适当调整目标,老师利用双语进行知识的普及与讲解,该部分的目标考评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外语较好者可进行全外语教学,外语较差同学根据不同的外语接受程度进行半外或者母语夹杂外语教学,从而保证受教群体在双向目标确定上均能符合体验感受,不会带来思想与身体上的负担。

5 结束语

综合而论,体验教学视域下,高师体育艺术类选项课程群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外语教学可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外语素养的养成。打造良好的外语环境,可促进受教群体借由体育艺术锻炼身心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借助角色互动、兴趣培养及目标制定三种科学方法,打造高师院校推广双语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体验教学模式方案,对体验教学理论落实于高师院校体育艺术选项课程群双语体验教学模式中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春.云南大学公共艺术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研究[J].思想战线,2009,S2:176-178.

[2]秦秋田.高师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06:24-27.

[3]陈莉.高校日语专业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08,01:78-79.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10

1 研究方法

以湖南省大众传媒学校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美工设计专业三个专业共3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为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

1.1 课程方案

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见表1) , 其中, 必修课程包括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体操、啦啦操、瑜伽形体、武术、体育表演专项训练、体育表演剧目等内容。共120学时, 累计学分12分。选修课程包括编导理论与实践、芭蕾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流行舞、社交舞、民族民间舞等内容。共70学时, 累计学分7分。

1.2 实验设计

本教学实验分别选取湖南省大众传媒学校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美工设计专业三个专业共3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2009级三个专业共159名学生为对照组, 同样以2009级三个专业共150名学生为实验组, 其中, 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 而实验组施加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创意能力以三个专业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作为量化指标, 创意分由固定的专业教师进行评定。为了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 学生入学后专门进行入学考试, 每个专业聘请一名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 并打出相应分数, 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两组学生的其实水平相同, 可以进行实验。试验后, 再由同一教师对毕业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入学作品创意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具备可比性, 教学实验后, 毕业作品创意分如果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体育艺术类课程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存在良性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入学后作品创意得分比较

为了实验顺利进行, 分别对摄影艺术专业、影视动漫专业与美工设计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级学生进行入学测试, 其中, 摄影艺术专业学生完成摄影作品一幅, 影视动漫专业学生完成一段动漫设计, 美工艺术专业学生完成人物画像作品一幅, 然后每个专业聘请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创意得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定 (见表2) 。

将摄影艺术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5.44分, 标准差为8.81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5.34分, 标准差为11.74分, t值为0.058, sig.为0.962,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1、图2) 。

同样, 将影视动漫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6.62分, 标准差为9.23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6.94分, 标准差为8.70分, t值为-0.178, sig.为0.859,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3、图4) 。

将美工艺术专业对照组50名学生入学作品创意分与实验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68.70分, 标准差为8.23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68.46分, 标准差为8.50分, t值为0.143, sig.为0.886,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学生入学前创意水平相当, 因此具备可比性 (图5、图6) 。

2.2 教学试验后效果对比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 聘请同样的老师按照统一标准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的创意得分进行评定 (见表3) 。

将摄影艺术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24分, 标准差为7.15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2.72分, 标准差为7.24分, t值为-2.418, sig.为0.017,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7、图8) 。

将影视动漫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1.68分, 标准差为7.86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6.12分, 标准差为7.86分, t值为-3.392, sig.为0.001,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9、图10) 。

将美工设计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毕业作品创意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24分, 标准差为6.16分, 实验组平均的分为86.78分, 标准差为6.37分, t值为-3.623, sig.为0.000, 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著 (图11、图12) 。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摄影艺术、影视动漫与美工艺术三各专业的体育艺术课程教学实验, 发现实验组学生作品创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学生对体育艺术的鉴赏能力明显提高, 对人体动作与音乐艺术协调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 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大幅度提高, 体育艺术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性的效果。

建议通过对体育艺术课程方案的修正,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此课程方案可以在广大兄弟院校进行推广。但是由于研究时间与经费的不足, 关于创意能力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课程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没能进行全面研究, 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对本课题的有关问题进行补充研究,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小静.技巧啦啦操手翻类难度训练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林莹晓雪.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3]成盼攀.我国技巧啦啦队技术水平发展趋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说说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评估 篇11

由于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它不像知识类课程有统一的要求,有标准的答案,可以集体操作,更由于评价者,即管理者或参与公开课的听评课教师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有层次,因而要正确、科学地评估一节美术课有较大困难。那么,课前或课后,说课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来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说课过程中,要说明本节课对教材的分析。在教材分析时应着重说清以下几点:

1.教材的目的性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艺术

性,掌握教材之间知识技能的内在连贯性。是否由浅入深地选择教材,比较系统地安排教材。

2.教材的趣味性

教师是否了解教材的审美价值,挖掘出了教材的艺术性,是否掌握教材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外在的联系性。以便同其他各科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互相配合。

二、说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途径和工作程序,是达到一定目的,完成一定任务的手段。美术教学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复杂多变的情况,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了解得多一些,深入一些,实际一些,使美术教学有的放矢,对每次教学活动要尽量有多种方法去因材施教。

说课时要说清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解决重点、难点,是运用观察分析法还是讲解演示法,是丰富联想法还是形象比喻法,要说清楚说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教法选择,并说出选择教法的依据与不足。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指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难点,是指在学习或完成作业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障碍。

如果对自己的学生了解不够,或不愿多做更多的深入了解,则无从谈重点、难点。由于素质、环境、教育的千差万别,同一年龄班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智能的发展水平、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以及性格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对所任课的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分析,这样在安排教学进度、讲授新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具有针对性,顺利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学法指导

美术课教学,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学生的学法,则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法指导是美术课的重要内容。

说学法指导,应该重点说明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美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想,别出心裁。让学生在设计、联想的过程中,享受到美的乐趣,从中培养他们大胆设想、敢于创造的精神。

2.启发学生心灵的表现美

尽管学生对美的感受是初步的、肤浅的,但他们乐意尽情地表现美。教师应让学生把感受到、想到的美的东西表现出来。

3.正确的作画方法、技巧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表现与创造美。方法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如何补足的;技巧上,学生的技巧是如何提高的。

五、说作业评估

作品分析是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美术作品)的评价、比较,找出优、缺点,以此来检查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

分析作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分析作品的同时,也观察其美术活动的过程,一种是将作品进行评价。两种方法应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说作业评估时,要说明评估的标准体系,是以分数为基准还是以段为基准,如优、良、中、差。更要说明评估的标准是以学生个体的进步程度为准,还是大一统的统一标准。选哪一种更有利于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说课时间短,十到二十分钟,效果明显,不失为一种教学经验交流的好形式。

体育艺术类课程论文 篇1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比较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格局中, 普通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 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共艺术与公共体育教育有相同的学科特性, 在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着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远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 在教育认识、教育水平、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师水平、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健全。因此, 本文就从两种教育的课程实施作为落脚点, 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实施、教学管理等具体情况的比较, 找出两者的发展差异。

一、《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分析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体育课程纲要》) , 2006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方案》) 。从标题看, 虽然《体育课程纲要》中并没有出现“公共体育”一词, 但是该《纲要》的附则一章中表明“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艺术课程方案》在前言中也首先表明“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由此看出两份文件所界定的教育对象范围是一致的, 均非针对专业高等学校的专业体育和专业艺术教育, 而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 并且两份文件都是对进入学校教务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出的指导要求。

之所以要比较这两份课程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献, 是因为文教政策是教育实施的“源头活水”, 它们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新时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现将两份《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对比用表1表示如下:

从表1中看到, 《体育课程纲要》比《艺术课程方案》在政策内容上要完善很多。《体育课程纲要》是由八大部分组成,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附则。《艺术课程方案》则只包含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其中的“缺失”内容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细节内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 两份文件中的“共有”内容是前三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些“共有”的内容分别明确了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该课程的作用和性质,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等。以下表2再将两份《课程指导》前三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列出, 做一个对比:

从表2的对比来看,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笼统, 一门选修课程 (一般30个学时左右) 和公共体育144个必修学时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可见, 同样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教育课程, 国家在制定文教政策时是有倾斜的, 对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二、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再将两种公共教育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归纳为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估体系等四个方面, 在以下表3中分别列出, 做出比较:

通过调研,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分四类, 一、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 共144学时, 每学期1学分, 共4学分;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为选修课, 每36个学时1学分, 可任选多个学分;选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分别针对体育特长生和身体弱势学生开设。课程内容设置按学期为单位划分, 对同一运动项目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类型, 保证至少5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锻炼要求;对不连续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 也提供其他运动项目的选择机会, 并规定交叉学习运动项目时的层次性要求, 实现和满足不同年级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三类:体育理论课、体育实践课、体育保健课。其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90%, 专项训练占65%, 身体素质占20%, 考试考核占5%。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对从事体育锻炼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课程, 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知识、卫生知识、体育竞赛规则, 体育欣赏等内容。体育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兴趣出发, 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特长的项目上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选项课的类型就是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 对某个专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术的再提高, 形成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保健课是为专门不能正常跟班上课的残、弱、病学生设置的,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群体之中, 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此这类课程除了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和保健理论外, 还包括了心理卫生课程。

反观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结构单一,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 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程类型多为任意选修课, 且只需修满2个学分一门艺术, 课程多为音乐类课程, 不能开全所有艺术门类课程, 不能满足各类兴趣爱好的学生;课程内容随意, 因人设课, 多为欣赏类和实践类课程, 理论和史论类课程极少;课程没有任何评价体系, 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等等。针对这些课程教学的规范性问题, 公共体育在《体育课程纲要》中的规定非常细致。《体育指导纲要》“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完善的细则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了有效地参照系数。而《艺术课程方案》对上述教学规范性的问题确实没有指导性阐述, 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内容没有任何细致的明文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较可以看到, 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指导严重缺失。显然《艺术指导方案》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指导盲点”。

三、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 表4比较的就是两种公共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差异:

从表4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机构设置, 以纵向看,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主持全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 且将之纳入年末总结评比范畴。体育教学部是落实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部, 按工作性质下设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办公室及器材管理。以横向看, 体育教学部下的各部门为同一级的中层机构, 分管不同的工作内容, 课堂教学是中心工作, 群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训练竞赛是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器材管理是体育教学的后勤保障。此外, 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包括了体育师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群体活动管理、业余训练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体育经费管理等, 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分析高校体育管理体系, 它调动着整个学校从体育管理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从体育教师到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整合学校管理资源, 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组织、指导、检查、评定, 促进基础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调研得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职教师的教育培训机会少, 科研机会少, 职称晋升困难;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建立, 教师培养聘任制度、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都还没有配套;教学没有大纲, 没有统一的教材, 没有教学方法, 单凭教师的个人艺术经验执教;公共艺术教育场馆器材没有规划建设,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等等。在表4中看到, 高校根据《艺术课程方案》确实都设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中心”等, 但这些机构往往归属在团委或人文学院等部门下, 俗称“挂靠”, 其“挂靠”的性质决定了机构在课堂教学、师资管理、经费运作等没有独立权, 更不可能全局规划整个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此外也不具备监督、检查、落实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更不可能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机制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致力方向

与同处高等教育公共课程的公共体育不同, 公共艺术教育目前不是一门高等教育中硬性规定的必修学科。它自2006年“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之后, 一直以选修课的身份, 承担着培养审美意识、健全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比较教育家何塞·加里多认为:“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教育制度, 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也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教育前途。”本文在比较中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其“副科”的身份并不是主要问题, 而是在“副科”的背景下, 公共艺术教育要改革成什么样, 怎么改革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教育制度做出明确细致的指导, 也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评估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监督其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

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的细化。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处于兴起和激发阶段, 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一目了然, 或者改革可能带来的优势和价值不够明显, 那么,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 就会缺乏激励, 不愿意继续接受改革, 改革也会渐渐被置于一旁。再次审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政府部门对教育改革的指导缺失和教育制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最大的“盲区”。这从《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找到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只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保障”, 而缺失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更具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因此,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出现众多不规范的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能给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作用, 现有的《艺术指导方案》亟待完善。弥补教育制度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可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实施改革的细则方法, 及时评估改革的现状, 提高对改革的认知程度。

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机构的确立。

《艺术课程方案》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该规定的真正用意是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 将其纳入普通高校的教务处,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件日常普通工作, 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从表4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来看, 如果是挂靠团委、宣传部、二级学院等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育委员会”, 就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实质是“团委”下设的一个部门。现实工作中多在操作艺术的第二课堂实践工作, 将校园文化活动充当公共艺术教育, 将各类艺术竞赛成绩当作公共艺术教育的成绩。对这些至今还是由“团委”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校而言, “团委”的核心工作不可能是公共艺术教育, 它只是作为锦上添花、装饰门面的工作内容。这种体制管理的后果, 不仅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真正的独立发展,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普遍的错误认识, 不管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 均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工作, 这样的认识完全违背了《艺术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进入课程教学以达到“育人”的初衷。此外, 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多家部门负责管理的现状, 比如教务处“抓”公共课程教学, 学生处、团委“抓”学校的校园文化工作, 宣传部也来“抓”一些艺术交流活动, 这些学校表面上多家部门负责抓, 实质上常常是多而无人抓。与高校公共体育完善的管理体系相比, 改革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就显得必要和急迫了。

五、总结

本文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在不同阶段、相同视点上, 对现存教育现象进行多维度之间的“对话”。在比较研究中, 研究者们容易无意识地将“优劣差异”预设地加入到比较标准中, 也就是提前设定某个比较教育对象是相对优越的, 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再去比较, 其研究结果的价值就不一定客观, 这是做教育比较研究时要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 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 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所以笔者选择这两种性质相同的高校公共课程进行比较时, 并没有预设公共体育发展的“优越性”, 也一再遵循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做比较的价值取向:比较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 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 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因此, “表面”现状的比较只是比较的入手点, 接下去更应从两种公共教育的“背后”开始, 在不断的、并行的、参证现象的“向内理解”中达到两种公共教育的“视界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 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M].万秀里,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9) .

[3]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评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上一篇:油画画家的行为艺术下一篇:相互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