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2024-09-18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共12篇)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1

近年来, 互联网企业不断向金融业进军, 诸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余额宝、阿里金融、人人贷"的产品日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视野,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促使金融行业发生显著变化。对传统银行业而言, 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不仅是严峻挑战, 同时还是扩张业务的新机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浪潮, 在网络金融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就应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变化,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实施"银行再造",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1互联网金融的时代特征

(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Finance, 简称IOF。互联网金融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 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 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包含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

(二)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代表着交互、关联、网络。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 并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简单升级。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难、风险大的特点, 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 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 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 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在信息挖掘和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需求。二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进行金融资源配置。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并匹配, 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达成交易, 金融服务的边界得以进一步拓展, 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三是以第三方支付为结算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资金转移,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作用日益显著、突出。

2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面临挑战

随着第三方支付、阿里信用支付、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 银行业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 对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挑战

目前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的蓬勃发展, 不断对银行的支付业务和传统信贷业务进行侵蚀, 挤占银行的市场份额,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市场地位。

一是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受到挑战。数据显示, 近几年来, 中国互联网支付的交易规模迅速增长, 到2013年互联网交易的总金额为1.84亿元, 同比增长39.4%, 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强有力的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借助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的经营模式, 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替代作用。2010年底以来, 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快捷支付产品, 这些产品无需开通网银就可完成快捷支付。

二是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受到挑战。在融资过程中, 商业银行一直作为资金供求的信息汇集中心而存在, 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资金融通模式, 阿里金融、人人贷、重筹融资等平台直接将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对接, 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客户,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寻找资金的唯一渠道。如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 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现已推出淘宝 (天猫) 信用贷款、淘宝 (天猫) 订单贷款、阿里信用贷款等成熟的微贷产品。截至2014年2月, 阿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已经超过了70万家。

(二) 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挑战

一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经营形成压力。随着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宝宝"军团的异军突起, 越来越多的资金从银行分流, 截至2014年6月30日, 余额宝规模已飙升至5741.60亿元, 虽然占个人活期存款的比例不高 (约5%) , 但其快速扩张的速度已引起银行业的普遍关注, 其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不容小视。

二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压力。一方面, 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银行的代理收付手续费收入受到挤压。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 开始参与互联网及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众多支付环节。另一方面, 基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影响银行代销手续费收入。目前, 已有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等七家机构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 成为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

(三) 对商业银行客户经营理念的挑战

传统的金融服务营销主要靠"推", 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 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 通过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等手段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及时性和便利性, 自发的吸引客户。这一现状要求商业银行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如何做好线上金融服务和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 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 如何充分运用好客户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各类数据。

(四) 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网上金融服务的同时, 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网上银行网站的安全, 交易信息传递的安全, 登陆密码或支付密码的泄露问题、网络病毒问题、网上支付的信用问题和法律问题、网上安全认证机构建设混乱等等问题, 都对商业银行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3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是一种补充, 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 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 依托互联网金融扩大业务合作领域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在融资业务领域方面, 商业银行与网贷平台可以合作, 面对小微客户的网贷平台客户数量庞大, 但自有资金有限, 而商业银行资金充足, 双方可以探讨适当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在支付业务领域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加大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签约合作, 共同拓展支付结算的覆盖领域。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方面, 银行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支付合作, 赚取交易手续费收入。此外, 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亦可以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进行销售。

(二) 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产品营销

一是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通过银行电商发展线上业务可以有效地获取相关用户的金融产品偏好、消费行为习惯等数据信息, 为数据仓库采纳更多的研究样本, 更加有效的促进批发类产品的销售。二是银行的互联网化可以提高客户的忠实度。商业银行通过智能网点、网上银行交互化以及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银行实现全方位服务覆盖。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特别是i Pad、i Phone等产品的普及以及Android开放系统的崛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金融服务具有成本低、随身携带的特点, 能够真正让用户享受便捷服务, 这些转变都会让客户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粘性、可依赖性。

4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金融虽给现代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仍然无法替代。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就要注入"互联网"思维, 植入"大数据"理念, 抓住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 大胆进行创新, 努力将传统银行向全能型银行转变。

(一) 经营模式的创新

(1) 全面建设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银行

互联网金融正在蓬勃兴起, 他们利用自己先进的搜索引擎、移动支付技术改变着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大数据引领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商业银行如果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资源, 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一筹。商业银行要和大数据运营商有效结合, 通过有效整合来自营业网点、移动终端, 及各个业务子系统传来的海量数据, 为经营转型、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支撑。建设信息化银行, 一是要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个人金融、信贷、机构、投行等多部门重叠信息的整合以及信息的交叉提供, 形成企业或者个人的数据仓库;二是要加强数据分析, 寻找数据间的相关性, 如通过分析供应链的上下游信息流, 拓展相关市场, 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三是要与互联网、电商通力合作, 共用ID来避免客户的重复注册, 提升客户体验。

(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时代, 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需改变经营理念,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客户为主体,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 重塑业务流程, 高效配置资源, 敏锐洞察客户需求, 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首先是要优化客户体验。一方面建设智能网点, 配备标准化的智能设备, 并根据所在区域客户的群体特点调整机具布放的种类, 增强客户的物理体验;另一方面, 不断完善网络银行的服务功能, 优化用户界面, 提供互动专区, 增加客户的网上体验。其次是要优化业务流程。前台需要能够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 以敏锐的洞察来了解客户的需求, 依靠新兴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来进行更智能化的分析与服务。在中后台的管理中要强调流程的整合优化、优化和创新, 确保服务的高效性和客户的良好服务体验。

(二) 金融产品的创新

(1) 以移动金融为依托, 建立综合移动金融平台

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平台开发集金融、投资、购物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应用综合平台, 不断扩大移动金融的价值。通过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和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广, 增加用户数量, 增强自身信任感, 培养用户的忠实度。

(2) 打造完善的移动终端全业务条线

逐步建立"移动银行"全业务体系, 涵盖WAP手机银行、Android手机银行、i Phone手机银行、i Pad个人网上银行、短信银行、微信银行等一系列移动金融产品, 成为线下网点和PC端网银的补充, 完善原有服务渠道, 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真正实现闭环, 在手机客户端利用定位功能查找网点、ATM信息, 实现预约取号、预约取现等相关功能。

(3) 定制产品套餐, 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真正对接

个人业务方面, 借助互联网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客户的业务历史数据和行为轨迹进行系统地分析, 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特定需要等多方面特征定制产品套餐。对公业务方面, 通过对不同行业市场数据的实时分析, 根据行业的市场情况、现金流情况和上下游交易情况不断完善集团客户现金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 使得客户可根据自身集团管理的需求, 自由选择和组合相关的业务产品。

(三) 管理模式的创新

(1) 注入互联网的思维, 调整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 商业银行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经营管理, 不断调整原有组织结构。通过研究和建立有利于互联网业务开展的新型组织经营模式, 进行成熟化的市场运作。探索实行有效衡量互联网平台实际贡献的考核模式, 对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科学考核和合理激励。

(2) 植入互联网基因, 重塑企业文化

培育有创新共享精神的组织文化, 是互联网金融在银行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员工思想意识的培养上, 一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植入互联网基因,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 创造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氛围;二是要逐步培育员工的创新意识, 面对外部竞争压力时主动思变, 逐步形成有创造力的组织文化。

(3) 培养储备人才, 实施人才兴行战略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一般是纯经济金融专业或纯计算机专业, 缺乏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要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方式逐步培养储备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要在各业务条线有意识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 促进人才跨专业流动, 同时还应面向社会招聘互联网人才, 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优异的人才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谢平.迎接互联网模式的机遇和挑战[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9.3.

[2]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浙江金融, 2014 (1) .

[3]耿小茹.浅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银行发展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4) .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刮起了一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暴,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尤其突出发展的是网络支付和网络借贷两大业务。

1、网络支付。网上的购物便捷性深受大众的欢迎,但是它的安全性问题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最现实的两大问题是:作为买家,如何保证支付货款之后一定能收到购买的商品?作为卖家,如何保证发货之后一定能收到货物款项?网上购物曾经一度因为这两大现实问题而停滞不前,第三方支付的产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两大难题。第三只支付平台的工作原理,以支付宝为例,我们来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买家在选定想要购买的商品之后,支付货款到支付宝这一中间账户,收到货物后确认收货,这时支付宝这一中间账户才将货款打入卖家账户。经过这样的过程,买卖双方原先的顾虑都可以消除,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网络借贷。贷款难是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网络借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网络借贷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将民间有放贷意愿的贷款人和有借款意愿的借款人联系起来,达到小额资金融通的目的。现存的网络借贷模式很多,主要有P2P(个人对个人)模式、债权转让模式、网络小贷模式以及第三方担保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其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将总结前人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做简要分析。互联网金融从字面看来就是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目前在我国具体来讲,主要是指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一种中介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从买家到买家的货币支付过程以及提供信息查询的服务。

在网上购物中,主要的支付方式有:一是钱包模式。买家提前将资金充值到自己的第三方支付账户,然后在购物支付环节时直接用第三方支付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支付。二是网关模式。买家提前在银行柜台开通网上银行服务,然后在购物支付环节时选择网上银行支付来完成支付过程。三是快捷支付模式。这是三种方式中最为方便的模式,买家将支付宝账户与自己的银行卡绑定,然后在购物支付环节时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资金的支付过程。

(二)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融资是指互联网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为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需求者牵线搭桥,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P2P(Peer to Peer)模式,又名“人人贷”,即个人向个人借款;“小贷公司+平台”模式,即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个人提供贷款。在概括出网络借贷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一下网络借贷的特点。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相比,互联网融资业务主要有两大特点:

1、信息搜集和处理效率更高。在云计算的保障下,通过社交网络的揭示和传播、搜索引擎的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可形成关于资金供需双方的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特别是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在这种信息序列的保证下,资金的供需双方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2、业务流程更简便。通过有效分析互联网数据,互联网金融掌握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可以快速完成对借款人的“贷前调查”(甚至可在借款人申请贷款前完成信息的搜集,并坐等借款人上门)。这将大大简化贷款业务的流程,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主要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分流效应形成机制有两类,一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延迟支付功能而形成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有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平均每天沉淀的资金已经高达100亿元。二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预期收益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各类金融产品而形成的对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分流。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余额宝,其宣传的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4%甚至更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也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代理收付业务相较于商业银行而言,操作更加便捷,价格也更加优惠,更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代理销售的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相较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手续费更加低廉,拥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三)互联网金融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融资之所以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于其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威胁。虽然在信用信息未联网公开共享的情况下,互联网融资短期内难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但是长期内可能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信贷模式的转变,最终形成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市场份额的威胁。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对市场的影响极其深刻,其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加快了金融业务的脱媒进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入侵可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从商业银行业务的薄弱环节入手,然后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商业银行的其他领域。这样看来,互联网金融在今后很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其主导地位有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变动。因此,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的基础之上,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一)主导地位的巩固与加强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安全性高、客户数量庞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及需求研发不同的电子支付方案,将重点放在大客户群,巩固其在大客户群的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其在B2B、B2C市场的主导地位,因为在这些领域,收款单位是信誉较强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商业欺诈等行为几乎不存在,一般不需要支付平台提供延迟支付,支付者和商户更关心的是支付的便捷性、时效性、安全性及现金管理等增值服务。

(二)寻求合作

商业银行应不断追求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完善自身的网上银行系统,加大与客户直接相连的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将自身的服务范围扩展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最终向零售银行转型。

(三)业务的扩展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3

中国保监会近日印发《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与此前发布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监管评价体系分别从经营效果、服务水平、风险状况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保险公司进行评价。

据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经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速度规模、效益质量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评价保险公司的经营效果;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销售、承保、理赔等保险消费者直接感知的服务环节评价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分类监管则是从保险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拥有的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来评价公司的风险状况。三套指标体系构成了“三位一体”完整的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共同促进保险业防范风险、科学发展、提升服务质量。

“经营评价体系从速度规模、效益质量、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目的是引导保险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述负责人称,速度规模反映保险公司的发展态势;效益质量反映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贡献反映保险经营的社会效益,是保险公司发挥保险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要求。速度规模、效益质量和社会贡献三者的权重分别为30%、50%和20%。

此外,经营评价体系包括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两个层面。为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营评价指标全部由定量指标组成。法人机构层面,产险公司评价指标为12个,寿险公司评价指标为14个;分支机构层面,产险公司评价指标为10个,寿险公司评价指标为13个。根据评价结果,将保险公司分为A、B、C、D四类,A类公司是经营状况优良的公司;B类公司是经营正常的公司;c类公司是经营存在一定问题的公司;D类公司是经营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4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 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快速发展, 得益于其自有的一些优势:

一是互联网金融继承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金融资源可获得性更强。传统银行机构的很多服务受制于交易成本, 如小额理财与小额信贷很容易产生收益与成本的不匹配, 因此在社会中的触角并不深。互联网金融主要定位于长尾市场客户群体, 唤醒广大普通用户的投资理财意识, 并利用互联网这种更容易触及的手段激发他们的金融需求。

二是服务体验更好。互联网金融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地域的为客户服务, 超越了传统银行营业机构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目前, 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了网络支付、网络理财和线上融资等领域。以线上融资为例, 2013年中国P2P网贷交易规模已攀升至897.1亿元, P2P网贷公司数量达523家;众筹融资平台达21个;阿里小额贷款已向60多万家企业发放贷款, 累计金额达1500亿元, 不良贷款率低于1%。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 对传统负债业务形成挑战

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真正地让银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截至2014年6月30日, 天弘基金余额宝规模已达5741.6亿元, 客户数超过8100万户, 较2013年6月末的250万客户数和66亿元的规模实现井喷式的发展。以上数据意味着可能有近5000亿的储蓄存款从银行流入了支付宝, 支付宝把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又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 使得银行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 利差缩小, 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除了余额宝, 腾讯理财通、百度金融、网易理财、新浪和搜狐的金融计划、苏宁的“零钱宝”, 各个互联网巨头都退出了“类余额宝”产品, 银行的储蓄存款流失的趋势将愈发明显。

当然, 银行也没有坐以待毙, 现已有部分银行已开展类余额宝的业务——低门槛申购货币基金、资金实时到账。平安银行率先推出“平安盈”, 随后交通银行推出了“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 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也联合工银瑞信推出了“天天益”业务。

(二) 对资产业务带来冲击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 由于其金融需求较为多元化, 且融资渠道较多, 故更多地还是会选择与银行合作, 但小微企业现在已不仅仅是银行的必争之地了, 互联网巨头都纷纷进军小额贷款行业。

到目前为止, 阿里巴巴推出的淘宝贷款已有三个年头, 2013年8月阿里金融在重庆又新设了一小额贷款公司;苏宁云商成立金融事业部, 形成专业技术团队, 并已取得小贷公司、基金支付及商业保理公司的业务资质;京东集团拟在上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 已经通过了专业监管部门——上海市金融办的审批;百度2013年第二季度递交申请, 已经取得贷款业务资质, 目前小贷公司正在筹备过程中。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已于近日正式获批成立。 (见表1)

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公司涉足金融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对交易数据的掌控和应用。电商公司对卖家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对卖家信用、仓储、物流的监控, 可以及时了解货物的动向和卖家的偿还能力, 从而为其提供了另外一种风险控制模式。

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银行将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 而且小贷公司只是互联网巨头切入传统金融的开始, 未来随着互联网公司风控流程的不断完善和资金获取渠道的放开, 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

(三) 渠道的入侵和客户数据的流失

在互联网巨头介入金融之前, 商业银行占据了金融服务通道最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 在中国保险行业, 70%以上的保单出自银行;基金公司85%以上的管理费属于银行。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各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代销产品, 极大影响了银行的代销收入。

除了基金和保险公司自身的网络直销平台, 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一旦获得了相关金融产品的销售代理执照, 也将成为金融产品非常重要的分销渠道, 银行一家独大的日子渐行渐远。

除了资金和渠道, 客户数据的流失是更加严重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信息, 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阻断, 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发展业务其实就是发展客户, 没有了客户相关的交易信息, 银行未来很难控制相关的信用风险, 也无法有效的针对客户需求推送产品, 在未来的是市场营销中失去先机。

三、银行应对

在互联网金融咄咄逼人的攻势下, 银行也打响了反击战。建设银行联手旗下基金公司建信基金正在酝酿推出货币基金T+0赎回到账业务, 该款产品将支持365*24小时全天候实时到账, 收益享受至赎回前一个自然日, 客户只需在网银签约即可, 以增加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和用户的黏性。

相较建设银行在产品创新上迈的步伐较大而言, 更多的银行是在调整电子银行部的业务架构即升级为网络金融部和扩大其业务深度及广度。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已成立网络金融部, 取代之前的电子银行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升级电子银行部, 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以直销银行的方式闯进网络金融。 (见表2)

四、发展建议

过去的2013年, 对于银行业而言是颇不平静的一年: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两次遭遇流动性紧张、不良贷款压力倍增、互联网金融形成冲击等事件, 给银行业带来了多重压力。从宏观环境来看, 未来银行业可能面临更大的市场环境变化, 如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民资进入金融领域所带来的新的竞争。无论是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推进, 还是市场利率环境的变化, 都会导致银行负债资金成本不断上升, 银行依赖存贷利差获得高盈利的时代将终结, 银行业的转型到了动真格的时候。

对于个人金融业务, 银行应该将重心放在中高端客户, 他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也可较好的发挥综合化服务的优势;对于一般的储蓄存款, 一是要抓住源头即代发工资客户, 二是加大力度开放和推广更加便利的电子银行工具。比如平安集团推出“壹钱包”, 产品吸收了“微信”的社交功能与“支付宝”的支付和理财功能, 并增加了融资业务, 它并不限于平安银行卡, 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把平安集团所有的业务板块基本都纳入, 值得借鉴。

对于公司金融业务, 传统的规模扩张已经无法持续, 必须大力开拓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如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这些业务的专业性较强, 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团队的培训, 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和券商、VC/PE基金等机构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上市顾问、投贷联合、债务融资工具等服务。行业准入门槛和专业化壁垒可以有效减缓互联网对银行的冲击。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和普及, 互联网企业跨界涉足金融业日趋常态, 对传统的金融业多个领域形成冲击。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并对传统银行业的应对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万建华, 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2]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银行业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利与弊 篇5

银行做P2P或承担信用风险

P2P平台的监管问题因倒闭跑路事件增多而呼声日强。

近期,国务院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做了分工,决定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监管的研究。另外,在多部委参与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刘张君表示,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在鼓励其创新发展的同时,有四个底线必须明确:一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二是要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三是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做P2P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存在隐性担保。张陶伟表示,相比互联网公司,投资者更愿意相信银行的主因是银行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隐性担保,所以,未来银行做P2P可能就会涉及承担信用风险。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银行做P2P给投资者的收益率应该比较高,和纯粹的平台不一样,银行某种程度上需要保证信用问题,比如资产不能违约,不能容忍完全不给客户任何偿付,这需要隐性的信用成本和担保,与传统的P2P会有区别。

银行具有风险控制优势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银行进入P2P行业的优势又是什么?未来是否会短期实现盈利呢?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加入P2P的行业优势非常明显,“首先,银行最擅长的就是风险控制,当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逐渐显露之后,银行后来居上并不难;其次,无论资金量还是品牌影响,银行都是P2P行业的大鳄。预计随着更多银行的加入,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会规范P2P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6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四个方面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其次,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最后,提出了传统银行业的三个应对策略和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业内人士提供帮助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

引言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潜在的消费者,也开拓了基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兴金融模式,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行业产生了正面的冲击,引发了诸多关注和思考。综合细致的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这一课题,不但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有裨益,而且对新时期背景下的整体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有帮助。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综合比较分析

(一)对客户需求掌控能力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快速的网络覆盖能力超过了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信息沟通非常充分,基本不存在信息对称现象。在整合信息资源环节,也更有利于交易双方的合作机会的产生,相比较而言,传统银行业虽然在硬件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加快了网上业务的推广,加大了服务器具的升级换代,但是,面对庞大的信息库数据,还是无法做到像互联网金融那样的快速高效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必然造成信息沟通失误的概率较高。

(二)运营模式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它依托互联网进行业务的开展,即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服务都只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空间。它属于直接融资模式,着重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且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包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也有类似的线上活动,但是它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其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对于信誉度难以审查的小微型企业则较少,传统金融主要是通过运营网点向客户提供可触摸的服务,并利用关系来销售产品。

(三)运营的成本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分担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这就能够大幅减少交易成本,而且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上更便捷、中间成本就更低。

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CEO关国曾表示互联网金融将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未来,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创造性的依靠海量数据,极大降低各类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

(四)具体操作不同

1、支付方式的不同 :传统金融采用的是物理网点分散支付,而互联网金融是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

2、信息处理的不同:传统金融的信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信息不对称,且标准化、碎片化 、静态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动态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分析

(一)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受到削弱

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受到削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银行业的间接融资的方式和做法将会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递,直接降低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和成本费用支出,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带动下,银行业支付中介的传统项目被严重冲击,也直接分流了部分客户群体。

以阿里金融为例,在淘宝巨大的客户群体需求下,推出“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服务,极大的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刺激了个人贷款的融资需求,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体系受到冲击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体系受到冲击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影响力的体现,综合回顾银行业的业务体系,除了信贷业务外,还有理财、保险、黄金、基金、外汇等种类,这些业务背后承载着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接入,以信贷为突破口,迅速开始蚕食包括保险、理财在内的各项传统业务,其综合影响力体现在业务本身,也体现在营销渠道上。

(三)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受到重大颠覆

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虽然在各个业务条线上不尽相同,但是,大体都遵循了“驻点式经营+广告+关系”的营销方式,虽然随着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营运模式上的调整,但是,对比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轨迹而言,两者区别极大。当前银行业营运模式的最大弊端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一是信息传递平台,二是时间成本,三是经济成本。

三、传统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建议

(一)推进战略改革,搭建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

传统银行业必须要面对改革的阵痛,首先在服务体系上就要下足功夫。这里所说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业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不要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金融中介的定位上,而要在數据的交换服务上、资金的融通方式上、营销的平台搭建上等方面深挖细作。在新群体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方式的综合考量基础上,全面推进行业内外的战略调整和布局。

(二)推进信息化,打造新型营销平台

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递,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型的营销平台必然要依托互联网,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三)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

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是新时期对所有窗口行业的总体要求,银行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样如此。所谓服务升级,不单单是服务的话术、技能、环境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的细化的提升、服务软件和硬件的配套提升。

四、结束语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也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划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说:监管环节的制度建设问题、客服系统的规划问题、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案等等。而我国的传统银行业在意识到危机后,加速了对自身短板的弥补脚步,积极推出各类应对措施以维护自身优势的客户资源群体,但是,现阶段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银行业会更多的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实现发展转型,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会细化自身业务领域,避开自身无法克服的经营弱点。从这方面看,两者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分立对抗是暂时的。

参考文献

[1] 张健.网络银行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德成.基于商家、消费者和发行机构决策行为的电子货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航.后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7

近年来, 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中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 应当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着力探索和构建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相融合入的新发展模式, 努力寻找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出路。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的支付、交易以及理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模式, 是目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 能够有效实现传统金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 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具备了互联网的平等、协作、开放以及分享的理念。

资料来源:2014年互联网金融报告。

目前, 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优势:第一, 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 据欧洲银行业对其单笔业务成本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单笔业务在营业点的成本为1.07美元, 通过电话银行办理单笔业务的成本为0.54美元, 通过ATM办理单笔业务的成本为0.27美元, 利用互联网办理单笔业务其成本仅为0.1美元;第二,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广, 客户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全天候进行业务办理;第三, 互联网金融模式还能最大限度发挥小额零散资金的作用, 货币在供需两端均是微型的, 能够有效实现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的覆盖。

诚然,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低成本、高便利、广覆盖等优点, 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 互联网数据在真实性、可用性以及完整性方面存在问题, 加上互联网金融模式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会直接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活动带来巨大风险;其次, 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 且尚未对非银行机构开放, 这给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健康运行埋下了信用隐患;再者, 现阶段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仅能够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无法从根本上决定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控制质量;此外,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高效的监管措施, 难以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流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具体特征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运转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 互联网金融支付便捷, 受众面积广

支付是金融的基础功能之一, 与金融服务相联系,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金融由于具有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支付的流程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改善了用户的支付体验, 具有方便、快捷的特征, 使得主流的支付手段逐渐被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构成的移动支付手段所代替。同时, 互联网这个金融平台具有的普惠性质, 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也为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准入门槛, 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受众更加广泛。

(二) 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 运营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由于运用了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进行发展, 使得交易主体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降低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具体说来, 互联网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多方面的渠道获取交易双方的信息, 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效率, 从而将信息从多方面收集拼接成为相对完整的整体, 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了信息基础。因此,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交易双方的信息变得更为标准化和结构化, 信息不对称性较低, 有效地节省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的获取成本。

(三) 资源配置自主性提高, 匹配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 可以方便地对交易主体的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使得能够对交易对象进行有效地删选, 资源配置的自主性得到提高。互联网金融作为直接融资方式, 无需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参与, 资金供需方能在网络平台自行进行匹配、定价与交易, 从而更为有效地解决了个人和企业投资的供需对接问题, 尤其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缓解。由此,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 可以同时进行的双方或多方交易都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四) 监管体系尚未构建完备, 风险系数大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 出现时间较短, 相较于传统金融风险较大。首先, 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不完善, 法律的监管和盲区较多;其次, 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平台, 计算机病毒和技术缺陷等都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 而对海量数据的管理不当也会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再者, 由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型较强, 创新过度或者创新迟缓都可能使得相关企业丧失持续盈利能力而面临失败。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一) 改变传统银行竞争格局, 增强金融行业竞争活力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一定程度上为银行金融模式创新带来了机遇, 也为我国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带来了契机。中小银行若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大力开发新兴业务, 能够有效提升中小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 单纯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无法满足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需要, 一些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的数据信息积累和信息挖掘优势, 正在逐步将自身业务向着信贷、供应链等融资领域扩, 使得传统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直接影响着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二) 优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 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效率

毫无疑义,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广泛应用能够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极具优势的大数据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微贷技术, 能够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详细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信用等级, 以便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对于出现违约对象的贷款对象, 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违约对象的信息进行搜集和发布, 有效降低由于违约而造成的成本风险和投资者风险, 加上银行交易成本, 降低银行经济损失。

(三) 拓宽商业银行业务渠道, 推动金融行业体制变革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拓宽银行业务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有效拓展银行的业务渠道。在传统银行业务中, 客户是银行主要的业务基础, 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更倾向于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 对此, 银行可以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转变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模式和价值实现模式, 提升自身服务的便捷性, 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拓宽银行业务渠道, 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为银行吸引更多客户, 促进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广泛应用, 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相对较大, 然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银行业务渠道以及改变银行竞争格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促进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此, 银行应当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业务的冲击, 努力寻找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出路, 推动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一) 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 传统银行机构应转变经营理念, 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互联网金融是新型的商业模式, 尽管发展迅速, 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 但其发展时间较短, 规模相对较小, 短期内并不会对传统银行业造成致命的影响。传统银行容易忽略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潜在冲击, 不能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因此, 传统银行业高管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积极主动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不断质疑审视银行的现有业务, 突破思维定式, 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 以市场为导向,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业务水平, 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转变为新的发展动力。

(二) 构建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加强运营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对此, 应当加强风险控制, 以便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业务的冲击。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 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着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信用身份认证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难以有效实现互联网金融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对接, 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一定风险。对此, 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 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效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并对自身的信用评级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有效实现风险管理, 以便吸引很多的对风险持较为敏感态度的客户, 促进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也应当构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为加快互联网金融同商业银行的融合进度提金融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 落实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 我国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电子银行的发展便是其中之一。然而, 我国电子银行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较为单一, 同时电子银行的技术平台等推广受众面积过于狭窄, 难以有效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对此, 应当落实及时创新和体制创新, 学习和了解金融平台相关知识和高新技术, 对产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 确保自身业务和提供的服务能全面吻合互联网体制形式, 同时注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相关数据集信息, 以满足客户的现有要求、潜在要求以及未来要求, 促进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不断发展。

(四) 健全服务反馈机制,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 为进一步实现金融创新机制的完善和优化, 应当不断健全反馈机制, 建立产品创新评价机制。银行应当树立以客户为核心创新服务理念, 在开展业务和服务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客户, 一切为客户服务”原则, 同时注重综合效益与市场评价, 并对产品创新进行动态改进。一方面, 银行应当从质量与数量两领域, 准确辨识和评价的客户的有效需求力, 同时加强对客户需求能力的综合评价, 并注重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不断挖掘, 以满足客户的最大需求。另一方面, 银行也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后评价机制, 以便对产品效果从投产后的收入、销售及客户反馈等等面进行评价。此外, 银行还应当建立和健全投入产出综合评价机制, 利用自身投入产出实际情况, 对市场可持续性与产品盈利潜力进行准确判断,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促进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不断发展。

(五) 积极开展银企战略合作, 优化金融服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冲击和影响着金融的各个行业, 对于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 应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加强与战略伙伴的合作共赢。首先, 应发展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战略联盟, 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提高竞争力;其次, 在此战略联盟的基础上, 应继续整合上下游资源, 结合金融业以外的例如社交网络等行业进行合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 进行更有效地营销推广。因此, 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等不仅是传统银行业的对手, 双方也可以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在选择联盟对象时, 应权衡利弊, 选择合适的联盟方和联盟方式, 要对联盟方的规模、信誉、经验等进行考察, 对采取股本合资、非控股型参股还是协议联盟等联盟方式进行慎重选择, 从而更合理有效地提高合作效率。

六、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中, 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深刻的影响着传统银行业的发展, 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竞争格局, 优化了商业银行传统资源配置。对此, 传统商业银行应当转变发展理念, 加强风险控制, 落实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并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 积极寻找优质合作伙伴, 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实现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李博, 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13, (05) .

[3]饶越.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与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 2014, (03) .

[4]宗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选择[J].国际金融, 2014, (06) .

[5]褚蓬瑜, 郭田勇.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05) .

[6]皮天雷, 赵铁.互联网金融:逻辑、比较与机制[J].中国经济问题, 2014, (04) .

[7]李淼焱, 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 2014, (08) .

[8]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8) .

[9]梁璋, 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 2013, (07) .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8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战略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金融在发挥多数金融功能方面较传统金融更加有效率, 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都会更低, 其发展壮大, 会有助于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和金融结构的优化。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 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作为直接融资平台会部分替代银行融资功能, 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争夺存款、融资客户和中间渠道业务, 产生的“鲶鱼效应”加剧了同业竞争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冲击了银行的盈利模式。

1. 促进金融脱媒, 抢夺银行资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传统银行面对金融加速脱媒的局面, 即近年来由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形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融资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直接金融和金融去中介化趋势非常明显。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影子银行”体系和规模, 加速了金融去中介化。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 2002~2011年间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从91.9%下降到58.2%, 2013年降至51.4%。作为直接金融工具, P2P、众筹融资等都绕开了银行, 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 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冲击。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 2013年新增P2P贷款680.3亿元, 未来两年将保持100%的增速, 201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 同比增长43.2%。而《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则显示, 2013年P2P贷款规模已达千亿元。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 虽然P2P行业规模尚不大, 但年增长速度超过300%。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正在蚕食银行的市场。正因为动了银行的奶酪,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便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指责和反击。

互联网金融引起资金脱媒和渠道脱媒, 切断了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进一步造成客户关系和信息脱媒。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结算业务有替代性, 因为第三方支付比传统银行支付手段更加快捷和高效, 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 形成资金脱媒。依托互联网平台销售理财产品, 比银行渠道更加便捷和高效, 并使客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 侵蚀了银行中间业务, 形成渠道脱媒和客户黏性下降, 致使存款搬家。如2014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存款搬家规模达9 400亿元, 同期余额宝规模达5 000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存款搬家的幕后推手。存款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存款搬家限制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和资产扩张规模, 从而加大了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渠道和资金脱媒附带着客户关系和信息脱媒, 因为互联网平台掌握了大量本应由银行掌握的客户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 使得银行更加难以突破信息不对称的束缚, 难以保证资本和风险定价的准确性。

2. 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冲击银行盈利模式。

“影子银行”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基本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利率限制, 因此在利率管制的金融体系中, “影子银行”利率被认为是能够反映资金借贷真实成本的市场利率。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 并基于透明、充分且对称的信息, 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利率以市场机制形成, 互联网金融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手。

2005年、2007年在英国和美国, 知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Zopa、Prosper、Lending Club相继诞生, 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 就在2007年诞生了国内第一家P2P信贷平台——拍拍贷。互联网金融率先在欧洲和美国诞生, 但为何只在中国才具有颠覆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和美国基本上都是市场利率国家, 而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2013年类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产品引起了存款搬家, 颠覆了银行低息揽储高息转贷靠存贷利率差实现低成本信用扩张的生存环境, 银行被迫上调存款利率, 使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余额宝为例, 上市之初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7%, 现维持在5%, 是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14~20倍和一年期定存利率的1.66~2.33倍 (活期和一年定存央行指导利率分别为0.35%、3%) 。互联网金融产品一般实行T+0的赎回模式, 在高通胀形成银行存款负利率条件下, 居民自然会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而不是银行存款。余额宝作为货币市场基金已累计分配收益75亿元, 如果没有余额宝这些收益仍将归属银行, 同期16家上市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增速显著下滑, 利润增速与2013年相比下滑2.5个百分点。

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和期限利益以及普惠性引起了存款搬家, 存款搬家产生的“鲶鱼效应”加剧了银行同业竞争。货币市场对存款的争夺提高了存款利率, 资本市场对融资客户的竞争使优质客户贷款利率趋于下降, 以市场供求为诱因的利率双向波动有力推动了利率市场化, 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 减少了金融扭曲。由于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金融和货币流通存在货币乘数效应, 因而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出现数倍于存款负债的增加。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不再作为信用扩张的中介, 资金流动脱离银行在体外循环。金融脱媒和存款搬家造成负债减少。而负债减少会导致资产增速和规模相应下降, 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扭曲造成银行对资金价格信号反应迟钝和融资成本高, 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客户可以“用脚投票”, 最终银行只能自身“割肉”, 向利润开刀, 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二、现行银行业税制亟须改革

现行银行税制显然已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具体表现为:银行业税制不合理, 税负偏重, 银行业的税收负担能力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大力进行银行业税制改革。

1. 现行银行业税制不合理。

目前, 银行业涉及的税种多达十几项 (包括代扣代缴) , 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土地增值税, 教育费附加, 其中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见下表) 。

我国银行业主要税种及税率

注:外汇转贷业务按利差征税。纳税人在市区、县城或建制镇的, 其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分别为7%、5%;在其他区域的, 其税率为1%。

根据税收中性理论, 对银行业征收流转税会扭曲货币资金配置效率。一直以来, 我国社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过多过重的流转税负担会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 并通过资金流动转嫁给存款人和贷款人等银行客户。加之营业税不可扣除, 其包含在融资成本中, 从而干扰资本价格, 不利于资本流动, 扭曲资金配置效率, 并从源头上加重宏观税负, 违背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中性原则。因此, 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波兰、保加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不对银行业征收营业税或者类似的税收, 一些国家则对银行征增值税, 但仅对非主营金融业务征税且税率较低, 对于主营金融业务则免征增值税。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等主营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 (同时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我国对银行征收高达5%的营业税, 而且将所有利息收入 (而不是存贷利息差额) 和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全额作为税基, 税基明显过宽, 不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和国际税收惯例, 削弱了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银行业税制不合理还表现在企业所得税上, 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扣除比例过低, 计提范围过窄, 核销审批手续过繁。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5号) 的规定, 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为1%, 且允许计提一般风险准备的资产仅限于贷款、抵押资产、贴现等债权和股权, 不包括中间业务形成的表外资产, 但保函、信用证等表外资产也是有潜在风险的银行资产。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过低、计提资产范围窄, 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导致银行利润虚增、所得税多缴、资本充足率不真实和放大资产风险。

2. 银行业税负偏高。

目前, 银行业综合税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从行业比较看, 2005~2012年间, 金融业的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累计年均增长33.5%, 比工业、建筑业的主要税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超出了17.8和10.2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增长力度分别为工业、建筑业的2.13倍和1.44倍。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9%上升至2012年的7.6%, 提升了3.7个百分点和2.05倍。同期金融业税负不断上升, 至2012年为29.25%, 远高于交通运输业6.19%、住宿餐饮业6.41%和房地产业21.38%。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内, 银行显然负担了金融业税收的绝大部分。而银行业之所以能够承受较高的税负, 是因为利率管制和垄断使银行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又以低息揽储的方式实现税收转嫁。

3. 银行业税收负担能力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

利率管制政策使实际利率偏低, 表明对我国的储蓄行为存在较高的隐性税收, 银行获得的隐性税收收入提高了其盈利能力, 对融资的结构性垄断也使银行税收容易转嫁, 二者共同提高了银行的税收负担能力。不合理的税制和高税负给银行带来的巨大成本可依靠政策红利和税收转嫁来对冲, 但银行过度依赖利率管制政策和垄断型社会融资结构, 一旦政策红利消失, 税收负担会严重制约银行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加剧了银行同业竞争, 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 存贷差大幅缩小且波动幅度和频率扩大。

与此同时, 民营银行的快速发展更使银行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这都促使存贷款利率管制形成的归属银行的隐性税收红利将逐渐消失, 不折不扣的税收收入效应会加重银行的税收负担。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使税收替代效应得以显现。对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开征营业税引起的税收转嫁会提高贷款利息率, 使部分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从银行贷款, 银行业所得税也会提高贷款利率, 减少贷款需求量。互联网金融使银行无法有效实现税负转嫁, 不合理的税制和过高税负将严重侵蚀银行利润, 银行业税制如不变革将成为其应对挑战的税法制度障碍。

三、银行业税制变革构想

1. 银行业税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1) 要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税收中性是和税收效应相对应的概念, 税收中性原则要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应以税款为限, 尽量不带来税款之外的额外负担, 不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税收不能扭曲价格、供求等市场信号, 不能干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由于营业税等间接税无法扣除, 因而容易产生重复征税和税收转嫁、对银行征收营业税干扰资本价格信号、有碍资本配置效率, 违背税收中性原则。作为融资的源头, 对银行征收过多的营业税等间接税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不但通过资本流动而扩散和放大, 而且银行会通过资本流动转嫁税收, 从而从根源上加重宏观税负。因此, 银行业税制应尽量符合税收中性原则, 不征或少征间接税。

(2) 要符合国际税收惯例。金融业对微小利差的变动极其灵敏, 对其征收很小比例的税也可能使资金流向不征税或低税率地区, 造成本国利益损失。所以, 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开曼、卢森堡等都实行低税率和宽松的税前扣除政策。国际上一般对核心金融服务 (如银行存贷款) 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甚至实行零税率, 仅对直接收费项目征收增值税。而我国对银行征收营业税, 且税率较高。因此, 为维持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银行业的税制应当与国际税收惯例一致。

2. 银行业税制变革的具体构想。

(1) 简化银行业税制, 对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给予税收优惠。建议取消银行业印花税和契税。这两种税收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 但却增加交易成本、压缩银行利润, 取消这两项税收对全国财政收入影响不大, 但能有效减轻银行税负, 解决银行抵债资产业务中的重复征税问题。以抵押权为例, 银行的贷款业务需缴纳营业税, 但现行税制将设定抵押物权和抵押物变现视同销售不动产, 在两个环节分别征收营业税、契税等。抵押资产变现后一般难以全额收回贷款本金, 对该项交易重复征税扩大了坏账规模, 对银行而言是雪上加霜和抱薪救火。因此, 在抵入环节应放弃征收营业税和契税等。对该项交易征税应仅限于抵押资产的变现价值超过贷款债权的部分。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将大幅增加, 因此对该项支出中包含的增值税应允许全额税前扣除, 而对于该项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应给予扣除比例和期限上的优惠, 以加速该项资产的折旧。

(2) 试点进行银行业“营改增”。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已在全国展开, 并已经覆盖了交通运输业等六大现代服务业, 税法对同为现代服务业的银行业应当公平对待, 否则“营改增”可能背离税收公平原则。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也符合国际上税收惯例, 在开征增值税的国家, 多数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而不征收营业税。

我国银行业“营改增”试点应借鉴国际税收惯例, 国际总体趋势是对核心金融服务免税, 甚至实行零税率。因此, 我国银行业“营改增”在征税范围上应对银行金融中介服务和间接收费业务等核心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 仅对直接收费的附属金融业务征税。在课税方法上实行进项税额部分可抵扣免税法, 即允许银行按一定规则抵扣进项税额, 以减轻银行税负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客户接受银行服务时的重复征税。在抵扣规则上实行按比例抵扣法, 即允许抵扣的比例等于进项税额可抵扣项目的年营业额除以进项税额可抵扣与不可抵扣两个项目的年营业额之和。在税率上, 应根据“营改增”试点中对现代服务业实行的做法, 对银行业实行6%的税率。

(3) 减轻银行综合税负。“我国银行业税负存在整体偏重的事实”, 显著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 银行业要稳健过渡和转型, 保持和提升盈利能力, 应当获得有利的税收环境。税收乘数效应也表明, 银行业税负较重会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更大的效率损失;反之税负每降低1个百分点也会带动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数倍增长。降低银行业税负既可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又降低了资本的价格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 减轻银行业综合税负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减轻银行业综合税负可从所得税着手。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与香港15%的税率相比仍有减税空间。现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的扣除比例过低, 仅为1%, 且财税[2012]5号只执行到2013年年底止, 建议在制定新的政策时, 要适当提高银行一般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比例, 并允许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程度适用不同的扣除比例, 让一般风险准备金完全覆盖风险资产, 使银行业所得税负与资产风险状况相匹配。还应当扩大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突破现行税法仅允许表内资产而不准表外资产计提一般风险准备金和进行税前扣除的规定, 允许计提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资产范围扩大到所有风险资产。现行呆坏账核销适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规则, 且审批手续复杂, 导致银行相当一部分呆账损失无法在税前及时扣除。例如, 进入诉讼程序的权益极有可能变为呆坏账, 但现行规则下, 必须待诉讼程序终结才允许核销, 使银行利润虚增、放大了风险。所以, 应允许银行在诉讼程序开始时便预防性地在当期税前扣除该项权益, 对该事项变审批为备案, 以便于银行及时足额核销呆坏账。

总之,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必然导致银行业税收的改革。限于篇幅, 本文尚未对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营改增”如何由试点扩大范围、银行业“营改增”涉及中央和地方收入结构调整, 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配套改革等, 这些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刚, 陶能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研究.金融论坛, 2007;2

[2] .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银行家, 2012;11

[3] .袁博, 李永刚, 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12

[4] .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小组.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

[5] .张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扭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9

在国内, 互联网金融概念较新。首次由谢平提出, 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谢平, 2009) 他认为在这种模式下, 支付便捷, 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易, 能够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 更是一种普惠式金融模式。他同时指出支付方式、信息处理、资源配置是互联网金融的三个核心部分。

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支付便捷、受众广泛。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支付便捷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在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主流支付手段逐渐被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所构成的移动支付手段所替代。由快捷、方便、成本更低的第三方来完成支付成为商家和客户进行支付的选择。

第二, 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生成和传播信息并进行组织和结构化地分析, 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得以产生。通过这种方式, 每个个体产生的有限信息被整合和拼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从而给金融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基础。因而,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不对称的信息变得更具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性质, 最终形成了动态变化、时间连续的金融市场信息序列, 从而使得金融交易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即使市场具有相对较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三, 资源配置具自主性。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 我们能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较为方便地查阅交易对象的交易记录、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掌握交易对象的信息, 使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第四, 有独有的风险特征。首先, 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较短, 因此, 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还未涉及互联网金融的很多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企业展的业务极易处于监管漏洞和法律盲区之中, 累积风险。其次,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 其技术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互联网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1. 互联网金融弱化了银行业进入的壁垒。

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经济进入壁垒。一方面, 规模经济使得潜在的银行业市场进入者难以筹措到实现最低限度生产和销售所需的巨额成本, 市场进入难度增大;另一方面, 新进入银行一下子难以达到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均为最低的适度规模, 从而市场竞争力较低, 生存难度随之增大。

第二, 政策性进入壁垒。政策性壁垒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 突出表现在政府的进入管制上。我国的银行以国有为主, 民营企业即使有大量至今也会由于政府政策的阻止而很难进入到银行业, 所以政策的壁垒是主要的壁垒。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的政策优势。这一点也是最主要的。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 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 央行、证监会等监管会部门始终秉持着积极、开明、宽容的态度。2013年以来, 不少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6月19日, 国务院推出措施, 推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金融创新;2013年7月5日, 金融“国十条”出台, 再次强调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明确了民资进入金融业的改革政策;2013年7月19日, 央行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所以, 国家的政策已经逐渐对互联网金融重视且支持起来。

2. 互联网金融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

第一, 互联网金融侵蚀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入。首先, 传统银行业依靠存贷差盈利占比高达70%-80%, 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相差高达10倍, 导致银行存款流失, 银行客户减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10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 减少的存款多流向理财、信托等产品, 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参与, 降低了基金等理财产品的门槛。同时, 网络贷款深得中小企业的青睐, 未来网络借贷的发展将会影响银行的放贷规模, 减少银行的收入来源。其次, 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 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的服务需求, 改变了商业银行独占支付中介的格局。例如, 2012年支付宝日交易金额高达45亿元, 周沉淀资金高达300亿元, 相当于中等规模城市银行的沉淀资金量。届时互联网金融将利用它的高效、便捷、低成本等特点将商业银行的客户吸引过去, 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减少, 从而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

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第一, 银行垄断资金支付的格局被打破了。传统银行业, 凡是需要结算支付的业务必须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媒质方可实现。但近几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政府向第三方支付公司颁发了经营牌照, 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已经延伸到目前商业银行办理的业务, 例如水电气缴费、信用卡还款, 甚至已出现金融脱媒的业务, 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快捷支付业务, 完全绕开银行而独立完成资金的支付转移。2010年至今, 支付业务市场份额的80%属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 超银联和银行的网银支付的总量。2012年“双十一”支付宝的成交量超过1亿元人民币, 2013年“双十一”当天达到1.88亿笔。银行所处的支付地位, 受到严重的冲剂。

第二, 银行信贷供给格局被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信贷平台提供的贷款模式已不同于商业银行的操作模式, 资金供需双方依赖平台寻找与其资金期限、金额、利率相匹配的对方, 即可完成资金的借贷。不仅手续简便、操作简单, 更适合个性化的要求, 对客户的需求能够很好的满足, 受到大众的认可。截至2013年年底, 仅阿里小贷发放的贷款累计超过1600亿元, 累计客户数65万, 互联网的直接融资模式正在形成, 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给与重创。

4.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服务模式的冲击。

首先, 促进商业银行注重客户的体验。商业银行一向以客户为开展业务的基础, 客户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源泉, 但是, 互联网利用交互式的营销策略、开放式的金融平台、简易的操作程度以及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产品, 受到了客户的青睐。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来说会有较大的变化, 原有的物理网点的优势被弱化, 无形中稀释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尊重客户体验、在平台开放的基础上, 体现个性化、多样性的服务模式。客户参与金融活动将大大减少或者不存在人与人面对面接触的可能, 商业银行要想扭转这种局面, 需要在区别客户贡献度的基础上注重客户的体验。从客户的角度来审视金融产品、重新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完善金融的服务体系、实施网络营销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流程等等。

其次, 促进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化, 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而信用恰恰是金融的本质与核心。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向陌生人成功融资, 这种状况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却成为了现实。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信贷审核时, 把借款人的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的指标, 从而帮助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因此, 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超越传统融资方式, 使其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交易成本大幅减少,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银行在2004年就曾提出, 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银行的转型方向, 但推进难度比较大, 仍是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网络小微贷款模式的竞争力迅速显现出来。例如, 阿里集团开辟的阿里小贷业务等丰富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降低了融资门槛, 更容易赢得客户市场, 其利用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有效降低了客户的信用风险。互联网企业灵活多变的应对方式与积极创新的行动力, 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快调整步伐方可不被互联网金融所击败。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所述,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将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强势袭来, 倒逼中国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加快建立统一、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 比如, 攻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最后堡垒, 彻底消灭目前事实上存在的管制利率和社会融资市场化价格的双轨制现象。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传统银行的议价能力。

银行一方面必须摒弃金融老大、垄断以及长期存在的行政化低效率管理思维和模式,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追赶互联网金融的步伐。寻求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展开合作, 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 传统银行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线上的客户大数据, 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借力传统银行管理金融业务的经验, 二者最终实现互联金融上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2]章连标, 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 2013, 23 (10) :31-33.

[3]四川银监局课题组, 王筠权, 王国成, 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 2013, 22 (12) .

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 篇10

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是资金融通。金融功能要比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更加稳定, 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 金融业态和特征可能会有很多不同, 但其所发挥的基本功能却是趋于稳定的。在传统商业时代, 资金融通的中介是传统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后, 资金融通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而在信息化金融时代, 又扩大到第三方支付、P2P融资等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是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两种金融形态, 其优劣比较主要在于谁能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3大核心业务, 从内涵到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 为互联网实现支付、融资和吸引资金等金融功能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并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冲击和挑战。

首先, 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 它有足够开放的平台, 令资源得到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前端的整合, 实现渠道自主化, 扩大了服务的边界;利用拥有的大数据和行为分析理论, 深度挖掘、分析用户数据, 从中挖掘商业价值。

其次, 银行“存、贷、汇”3大传统业务, 正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蚕食。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已伸至每一个角落: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型贷款模式冲击着银行赖以生存的公司贷款模式;汇转业务方面有以支付宝、Paypal、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改变用户支付的入口;而P2P网站等新型人人贷模式也摆脱了银行的束缚, 直接完成点对点的存贷款匹配, 初步实现互联网的直接融资模式。

最后, 互联网金融正一步步地渗入到银行客户的血液,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智能化和去中间化, 客户体验从传统的被动化为主动, 更便捷、高效以及低成本的交易非常容易吸引客户的注意力。目前呈现的趋势是, 传统银行体系的客户正一个个触网, 且增长的速度与接触的频率越发加快。即使互联网金融最终无法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 但客户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们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向传统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传统金融业态正遭遇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冲击。但是, 传统银行业将就此被颠覆或消亡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尔·盖茨曾经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这句话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

在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 银行一直都是金融生态中的主角, 虽经常受到挑战但从未被颠覆。银行业本身从未停止过对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探索, 从未停止过与时代同行的脚步。时至今日, 所有商业银行都在电子化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事实上, 商业银行已经有70%以上的业务交易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电子渠道完成的, 基于IT和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主流。

金融业是一个资金流和信息流密集、基本不需要物流支持的特殊行业, 互联网本来就是最适合银行业特点的运营模式和载体, 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将是一个以物理网点为支撑、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客户自助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可以取代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 这也仅仅是对技术层面而言。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 并没有创造出传统金融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因而更像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和延伸。因此, 互联网金融只是在互联网经济和商业活动发展起来后, 满足人们相应的金融需求而衍生出来的金融模式, 是一种金融形式上的创新, 并未突破金融基本功能的本质。事实上, 互联网金融要大发展、真正挑战传统银行, 还受制于风控管理、政策监管等诸多因素。

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变革 篇11

“亮宝”时代

10年前,互联网用户还是凤毛鳞角,10年后,中国网民达到了5.64亿人。在用户与技术双轮驱动下,互联网金融逐渐成型。

互联网金融依托IT技术,秉承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是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会化网络和数据挖掘等IT元素高度结合的产物,具有几乎为零的资金交易成本、迅速快捷的信息传递功能等特征。

眼下,互联网金融正风生水起,继支付宝之后,余额宝、易付宝、活期宝、现金宝、收益宝等网上各种理财“神器”纷纷出笼,互联网金融进入“亮宝”时代。

由余额宝掀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在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最有可能接近爆发点。近期,华夏基金和微信合作推出“微理财”;易方达联手广发银行推出“智能金账户”;腾讯旗下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携手四家基金公司将推出与余额宝类似的产品;淘宝网店将在10月推出首批基金产品;第三方平台东方财富网等推出活期宝、定期宝等产品……其中,光是余额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就令人惊怵——两个月内为其基金合作方带来百亿级别的资金增量及百万级活跃用户,平均每月规模增长100亿元左右。

一个疑似“灰姑娘”的神话,就这样悄然闯入现实。

传统银行受冲击

互联网金融冲击着银行“嫌贫爱富”的理念。传统银行对小户冷若冰霜,在VIP贵宾室里,只有所谓高端客户才能成为座上宾。可是在互联网金融里,大小户一视同仁,无论钱多钱少,随时可以交易,不用看银行的脸色。银行卖基金,动辄数万元,最低也要上千元,而在淘宝店,1元钱就可以迈入基金门槛,这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原本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闲散资金,现在迅速向互联网金融聚拢。

互联网金融呼啸而来,让银行“渠道为王”的桂冠顿失光泽。有人说,传统银行有着与生俱来的“罪恶胎记”——掌握放贷渠道,靠吃利差自肥,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手续费,饕餮暴利,越吃越懒,靠国家政策保护生存。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银行本身最不愿改变的就是“吃利差”现状,而追求放贷规模是每家银行的本能。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开辟了借贷新渠道,网民绕开银行就可以获取小额贷款,还不用办烦琐的担保手续。

互联网金融使银行供需脱节的矛盾更加突出。客户接受银行的产品宣传单如读天书,面对数页密密麻麻的理财协议,如同雾里看花。因此,多数人望而却步。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单笔金额微小,客户不怕上当受骗,众多小散户组成浩浩荡荡的长尾,力量巨大,颠覆着银行的“二八定律”,也使银行供需脱节的矛盾更加凸现。

事实上,银行存贷转三大传统业务领域已濒临全面挑战——对手虽然弱小,但正在一点点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地盘。

短期难撼银行根基

虽然来者不善,不过,对于阿里及众多互联网企业来说,撼动银行在金融界的地位绝非易事。有银行界知名人士认为,眼下,银行在稳定国家经济、宏观政策引导、风险管理、客户资源、客户信任度等方面有难以替代的优势。某些大型银行一家所容纳的资金量,甚至超过整个互联网行业,这是互联网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互联网金融改变现行货币发行、资金价格等一系列金融运行的机制,很有可能放大金融风险。无论是从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角度,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定是持谨慎乐观态度,并要小心翼翼地监管。

还有人认为,在“拼爹时代”,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之前,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大概率不会改变,互联网金融难撼银行根基。

而从信贷市场来看,互联网金融无论怎么做,有两条底线是不能碰的,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目前,互联网金融受经营牌照限制,只是打政策擦边球,只要监管部门死盯着这两条底线,互联网金融神通再广大,也难以颠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

当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虽说银行界蔑视余额宝这类“野蛮人”,但2013年中报显示,五大行中除中行外,其他四家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利润增速下滑最快的是农行,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速14.7%,比去年同期减少6.1个百分点。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早在2001年,招行行长马蔚华就提出电子商务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他认为,传统银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具有信息服务业的性质,“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银行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最早和最大的应用者,是最适应于网络时代的产物之一”,而传统银行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其将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反击

事实已摆在各家银行面前,于是,正面回击是银行的一致选择。早在2012年6月,建行就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善融商务。截至今年6月末,注册会员数突破150万,交易额近百亿元。另外,中行近期注册了“中银易商”品牌,推出网络银行方面的创新产品;工行也在发力,8月30日,该行推出了一款“逸贷”产品——只要是18至70周岁资信良好的工行代发工资客户,持工行借记卡、存折或者是信用卡,在数十万家工行特约商户和合作网上商城进行网上购物或刷卡消费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POS等快捷渠道实时贷款。业界普通认为,工行这款产品算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反击。阿里金融重视小额贷款,工行也要“拾芝麻凑斗”。

作为“准银行”,银联与支付宝之间的互掐也已开始。8月27日,支付宝突然宣布停止线下POS(刷卡)业务。一个月前,中国银联召开董事会会议,提出将第三方支付线下(通过POS进行的支付方式)、线上(互联网支付)交易全面接入银联的相关议案,企图收编第三方支付。在支付业内,银联与支付宝之间的水火不容是众所皆知的。而早在一年前,就有银联内部人士用“我们最大的敌人”来描述支付宝的存在。与银联有过合作的中小支付公司,大家心知肚明的一条潜规则是,要做二选一的作业,与银联合作,就不要与支付宝合作。

不远的将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将会贴身肉搏,谁能笑到最后,既要看双方在创新路上能走多远,还要看国家金融政策的走向。但有一种可能性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相生相克,长期并存。有业界人士认为,即便是互联网与金融都非常发达的美国,至今还没有看到一家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就是说,美国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金融,所有金融业务均能在网上完成的模式。

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银行业,影响

近年来,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网络借贷平台、网络投资平台、支付宝以及移动支付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 构成了新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对传统的银行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征以及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进而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现综述如下。

一、互联网金融

(一)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 (Internet financial) 是一种依托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 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工具, 进行融资、支付和交易等活动的金融模式[1], 它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二)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信息量大、透明度强、参与度高、信息匹配度高、无中介、协作性好、交易成本低、效率高、操作便捷等一系列的特征[2]。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金融活动依托网络数据和电子商务而进行, 信息量大, 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 因此透明度较强, 客户参与度高, 信息匹配度高。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交易方无需通过营业网点, 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 获取金融信息, 对金融信息进行甄别以及交易, 无中介, 协作性好, 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且操作便捷。而对金融信息的获取过程中,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高, 因此提高了信息的匹配度, 降低了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 互联网金融具有风险大和管理弱的特征[3]。一方面, 针对互联网金融而言, 与传统的因行业不同, 它不具备完善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银行风险控制以及清收机制。因此, 互联网金融模式信用风险大, 易发生一些风险问题, 如融资困难、非法集资、恶意骗贷、网络金融犯罪、公司破产等。另一方面, 目前的国情下, 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处于发展阶段, 管理还不够成熟, 国内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约束, 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不可知的法律问题。

(三)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主要有融资、支付、平台交易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四个方面[4]。首先, 融资方面,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客户能够通过网络技术, 查阅交易记录, 利用风险管理工具,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进行融资。其次, 支付方面,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网络借贷平台、网络投资平台、支付宝以及移动支付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客户和商家的业务往来, 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 且交易过程成本低、效率高。其三, 平台交易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客户和商家融资、支付的交易平台, 各种形势下的平台上, 客户可自行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 开展支付、贷款、投资等金融活动。最后, 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原理, 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收集, 对网络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结构化的处理, 从而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 增加市场竞争, 对自身业务量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的发展, 融资、支付、平台交易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等金融活动中, 信息匹配度高、无中介, 交易成本低[5]。具有效率高、操作便捷等优势, 因此, 客户接受度高, 满意度高。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增加了市场竞争, 自身业务量下降。

(二) 部分客户流失, 金融产品或不满足客户需求

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对收集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 有针对地进行创新, 因此能够设计出客户需求度和满意度高的金融产品, 而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不够创新, 难以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产品, 用户体验度不高, 金融产品不足以吸引客户, 业务量下降, 尤其是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有可能造成老客户的流失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一) 转变经营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健全服务质量反馈机制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经营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健全服务质量反馈机制。一方面, 以客户为中心, 将用户细分, 对顾客有效需求力进行辨识与评价,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 设计贴合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使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各类金融产品, 从而提高用户体验[6]。另一方面, 健全服务质量反馈机制, 从金融产品设计、销售及客户反馈等方面对金融产品创新效果以及客户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从而判断该金融产品的市场盈利潜力。

(二) 创新金融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业务运营效率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创新金融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一方面, 传统商业银行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整合各种数据信息, 构建人性化市场细分、客户管理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优势, 简化融资和贷款审核程序[7], 降低交易成本,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提升业务运营效率。

(三) 改革经营方式, 拓宽业务渠道, 加强市场竞争力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 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 利用资金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为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 拓展服务渠道, 挖掘、吸引新客户, 保留老客户。

(四) 优化金融服务平台, 加强银企合作, 促进银企共赢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 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会计信息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构建传统银行业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平台, 推行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加强银企合作, 促进银企共赢。

四、讨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不利影响, 抓住机遇, 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模式, 取得不断地长远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 利用自身的优势, 不断转变经营理念, 探索和完善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合适的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质量, 健全服务质量反馈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机制, 创新金融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业务运营效率, 改革经营方式, 拓宽业务渠道, 加强市场竞争力, 优化金融服务平台, 加强银企合作, 促进银企共赢, 不断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 推动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金融功能。

参考文献

[1]谢卓君.浅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影响以及现实策略--从对商业银行角度谈起[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4, (6) :49-50.

[2]张立娟.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以华融湘江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 (中旬) , 2015, (10) :109-110.

[3]乔博, 李建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国际比较--基于中美两国发展的视角[C].//第四届“比较研究工作坊”会议论文集.2013:1-12.

[4]谢群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 :188-190.

[5]张庆媛.创新发展电子银行加快传统业务转型——浅谈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务的转型与发展[J].北方经济, 2014, (7) :27-29.

[6]吴昊, 杨济时.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及其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55 (3) :29-34.

上一篇:长距离天然气管道下一篇:文学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