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剧本

2024-09-18

文学剧本(精选8篇)

文学剧本 篇1

游戏的含义以通常的理解看来,只不过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方式,是一种不残酷,不严肃的社会活动。但如今,这个轻佻的词汇却是贯在了冰冷的“权力”之上,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会觉得非常不理解:争夺权力,能作为游戏么?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象征着尊贵,地位,冷酷的词汇, 何尝不能是一种游戏?只不过这种游戏, 却是异常残酷罢了。我们将以这个故事的几个方面,尝试着来深入说明这个话题。

1制度思考:无情冰冷的等级

权力是什么?是集体赋予领导地位的人一种支配公共资源份额的资格,所谓领导者,通俗地说,就是领军人物,亦可以说是领袖。

“领袖”的含义可以归结衍生出其他的地位名称。比如说“大王”、“皇上”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等级制度,那么权力的存在,也确实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但我们也并不是说,拥有权力的人就一定会拥有主宰他人命运的能力。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是不变的真理。除非这个人连他人的思想都可以掌握,那就太可怕了。

在这个剧本里,我们设定故事发生在远古的部落时代,那时候的领袖职称比较奇葩——酋长,可以说是部落里的最高领导者了。有领导人,当然也有被领导的人。 在这世界里,要想让故事更加体现出恢弘悲壮的感觉,我们再增加了一点元素,比如为了分割统治疆域而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军队,无辜卷入战争的黎民百姓以及家园破碎遭到贩卖的奴隶……战争,会死很多人,我甚至有想到让一个国家完全覆灭,不复存在,而这样也仅仅只是为了表明,因为“权力”这个玩意儿,导致了如此多的生灵涂炭!这样的结果,在那些争夺权力的人看来,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这或许,会有一点讽刺意味吧?

在这剧本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征服了大半疆域的森特斯一代酋长, 老年因为头脑不灵光乱下命令,不知杀掉了多少陪着他南征北战的功臣。论武力, 他不是最强的,很多人单挑都可以一枪挑翻他,但为什么还是会死在他手上?还不是因为他握有生杀大权的权力,想杀谁就杀谁?

“……就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就处决了他?相信我,如果是我,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是《冰与火之歌》其中一位配角所说,他自认为自己是“真龙”,是最应该得到那顶“皇冠”的人,虽然在后来他被另一个王者所杀,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王者拥有定人生死的权力。至于是否有着其他的涵义,这里我们不做重点阐述。

2人性思考:叵测的人心

争夺权力的拥有权,从来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从我们现实中记载的种种史料来看,自古臣子若想谋朝篡位,坐上至尊的位子,是免不了要耗费无数的脑细胞以及好几年的布局,才有可能坐上那个位子。而同样的,君王若想长期独享这把椅子,也是免不了要耗费一些心思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尔虞我诈无声无息的战争之中,又会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掉呢?

心与心之间的互相猜测,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决绝心理,造成了一种诡异安宁的局面,却不想这风平浪静之下,涌动的,却是一番藏着冰冷杀机的黑色风暴。

所以,也许是为了不想让剧本拥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我想在里面加入一个可以参加到这种争夺当中,或者是阻止这种事情发生的角色。至少不会让权力落入到邪恶之徒手上。结局或许还是会以悲剧告终,但我想,任这世界闹得再大,能让那些小人物心存一点希望终究是好的,毕竟灰暗的绝望以及残酷的鲜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最后站上那个位置的人,也只能有一个。尽管地位超然,身份显赫,脚下堆积的,却是数之不尽的尸体以及冤魂,背后沉淀的,是一大片浓到化不开的黑暗。

所以在开头我们才会说:巅峰之上无光明,蔑视生灵如蝼蚁。风光的背后,总会有血与泪的混合之物。

3情感思考:血泪成空

权力的争夺一直都是以冷血和无情为基础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的人都不适合参与到这场残酷的争夺之中。无情者,方能在这场游戏中最大化的谋求自己的利益,有情之人注定要被许多东西牵扯,同样也注定了要失去的东西不在少数。在手中握有巨大权力的人看来,情,是他们最大的绊脚石,同理,慈悲,怜悯,善良这种包袱一样的情感抛弃了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是一样会无动于衷。

在这剧本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代表某个强大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野心膨胀,企图吞并其他弱小部落,于是他率领着军队出发了。这场小规模的战争就此爆发。弱小的部落尽管弱小,但反抗依旧存在。但结局呢?就算涌现了许多英雄,依旧还是惨败。没有增援,没有实力, 注定灭亡。部落在灭亡的那天,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男人们的死亡,妇人与小孩的啼哭,私定终身的情侣间的生死分离, 这种种情感的体现全部在强大的实力下被踩踏成泥土,整片世界全部笼罩在呛鼻的硝烟以及甜腥的鲜血当中,任你哭得撕心裂肺,血泪横流,情感涛涛火热,在无情冷酷的铮铮手腕之下,也只能化成一声声悲戚的哀嚎。

当然,这个灭了弱小部落的强大部落,最终结果也可能会被一个更加强大的部落所吞并。或许这就是那所谓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生存法则。

欲望,征服,牺牲,代价,流血,悲哀, 硝烟,战争,灭亡……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权利争夺当中,被牺牲掉的东西又何止这些?

最终坐上这个位子的人要面对的,可不单单只是本族内的窥视目光,同样的还有族外吞并本族的狼子野心。内忧外患, 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局面。

阐述,就到此为止了,毕竟水平有限, 一些想法可能没有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给予我的这次机会,还有老师耐心中肯的指导,感谢。

文学剧本 篇2

《融冬》 剧中人物:

向海东;(男)24岁,监狱监管民警、工作热情、爱岗敬业、勤奋好学。

监狱长:(男)55岁,政策水平高。思想境界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公正廉明的监狱领导。

陈晓琴;(女)23岁,向海东的战友、热情大方、美丽端庄、心细、思维敏捷。

王彪:(男)24岁,服刑人员、监号:4414、性格偏执、因暴力伤害罪入刑5年、文化教育程度低、法盲。

王彪妻:(女)20岁,成交社区“干居民”、育有一子三周岁、无业、朴实、勤劳、是王家的顶梁柱、文化水平低。

王彪母:(女)60余岁、农民、少言少语、体弱多病、满脸愁容、胆小怕事。

向海东母亲:60余岁、退休老教师、慈祥、善良、但患有多年的心血管病。

其他:

监狱干警若干、社区领导、民政干部、救济部门、干部群众。

时间:当下、(注:正是王彪服刑期内)地点:贵州省海子监狱。

【起幕】 第一场 【人物】

向海东、陈小琴、陈母、陈妻。【地点】

县人民医院、雨夜。【镜头一】

疾驰的120救护车,拉响车笛将一位老人送进急救室,医务人员忙前忙后,一切按紧急程序进行着……

海东妻子急匆匆的再次拨打向海东的电话,手机回应无应答。【镜头二】

向海东与战友陈小琴在给王彪母亲家盖漏雨的房顶 【镜头三】

医院急救室、海东母上呼吸机心电图显示心率变化,着急的海东妻又再拨打电话 【镜头四】

海东与陈小琴帮助王彪母亲堵了漏雨房顶一脸高兴,回到堂屋才发现手机响,海东接听、声音的一头是监狱长打来的电话:

监狱长:海东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接我电话?

海东:报告监狱长,我与陈小琴在服刑人员王彪家帮助落实。【镜头五】

向海东先笑,然后变得焦急之后一手拎包,一手拉着战友陈小琴的手往外一冲消失在雨夜中

【镜头六】

王彪母亲与王彪妻子一个端出姜汤一个端着热水盆表达感激之情,已见不到二个人的身影

【镜头七】

医院室内:向海东隔着玻璃往里看,只见白发的母亲躺在摆放着各种医疗设备的床上,此刻的向海东脸上流下不知雨水、汗水、泪水,一旁坐着生气的妻子和安抚中的战友陈小琴 【镜头八】

就在此时,陈小琴手机铃声响了,她一听是监狱长的电话,于是她急忙找地方回听电话,这一切恰好被转过身来的向海东看在眼里 【镜头九】

陈小琴回身正好与向海东四目相对,向海东预感单位有事发生,但陈小琴还未开口撒谎,向海东警觉一定是4414号犯王彪 【镜头十】监狱医务室内(同夜)

一个头包白纱布满脸淌着血污身着囚服的犯人正在床上大喊大叫:我要出去,我要看我儿子歇斯底里的哭闹着,此时,还是一身湿衣湿裤的向海东陈小琴正在一边与另外的干警了解当时的情况

第二场

【镜头十】监狱长办公室(次日上午)监狱长在仔细的听完向海东陈小琴的汇报后,监狱长脸上露出了一些宽慰,但同时监狱长的内心里还露出了一些忧虑 【镜头十一】

监狱长:向海东我命令你,这段时间你不准离开你母亲的病房,直到你母亲度过危险期有所好转才行。至于你在王彪家进行的工作我们会找其他同志接手

向海东: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用乞求的目光和语调说:监狱长不行,这个王彪家目前的情况正到了紧要关头,虽然他儿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解决了医疗费的问题病情也有了些好转,但是他媳妇无论如何也要与他离婚,尽管我们找到了社区找到了民政救济和其他机关部门,但这项工作难度非常大,如果别的同志接手又要有一个过程,届时这个王彪的情绪还会有反复…向海东把目光转向了陈小琴 陈小琴:监狱长,这个这个…

向海东提高嗓门的大声说;这个那个呢,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早把这些工作做在前头做好做实也就不会有服刑犯王彪的自残自伤的行为出现

向海东:监狱长你还是让我把这项任务完成好,至于我母亲的病我会与我妻子商量好,这件事情请领导放心,我会处理好的… 【镜头十二】

监狱长:用信赖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干警一句话都没有说。镜头推向窗外,一群鸽子带着哨声向天上飞过

第三场 监狱监管区

1、一队又一队的服刑人员在出操…

2、一些服刑人员在学习…

3、一群服刑人员在劳动改造

4、一只蚂蚱飞翔着落在一个监所的窗户上,镜头沿着窗外往下只见一个头上还缠着绷带,颈部吊着左手的囚犯~在一张凳子上,旁边还放着没动过的饭菜。只见这人两眼无光自言自语的说着:“我要出去,我要看我儿子….”

5、此时,监区室牢门大开,走进了一个警容威严,正气昂扬的干警,他就是向海东,他用犀利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这个人

6、囚犯王彪不敢对视

7、向海东:4414(喊号),王彪不敢看向海东的目光,向海东提高声调再喊:4414 王彪:立刻站了起来回答道:报告政府4414听到 向海东:怎么?还想抗拒吗 王彪:报告政府,不敢

向海东:那为什么不吃饭?

王彪:报告政府,是一点都吃不去没有胃口

向海东:你觉得憋屈是吧,娃娃生病住院没钱,老婆要找你离婚,老母亲没人供养,这都怪谁?好逸恶劳,打架斗殴,你伤害的不仅是你自己的家庭你伤害的还有现在还躺在床上的另一家,你伤害的是个和谐社会…

王彪低头不语。镜头中音乐起,向海东不同角度不同地点的镜头….还在音乐声中,向海东与陈小琴一道为服刑犯王彪家妻儿母亲的事走访不同的部门,镜头中向海东陈小琴的队伍人数在不断的增多,一张一张笑脸相迎相送。向海东在看望自己母亲的同时也没有少拿别人看望母亲的礼品拿给正在住院的王彪妻儿,监狱的干警们为王彪儿做最后的手术在筹款,钱都送到了王彪妻儿母亲的手上、妻儿母亲无尽的感激之心无于言表…镜头推向了一张张笑脸….第四场

监狱探监室内(白天)1 阳光灿烂王彪母亲、妻儿一家人带着探监的东西在焦急的等待服刑的儿子见面,王彪的小儿子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着陌生的地方,时不时的躲进母亲的怀里,突然听见叫号声,探视室房门打开,双方期待的目光同时相遇,(注:此时的王彪已没用了自伤的痕迹,在那双原来呆滞的目光中,看到了她一直想看到的希望….)2 镜头特写,王彪母亲带着泪水的笑容,妻子带着喜悦、复杂心情的泪水的笑容、并嘱咐着王彪的小儿子说:怜怜,快叫爸爸,所有的目光都聚在此刻,许久,小儿子突然叫了一声“爸爸”,王彪突然听到这亲切的音响,泪如雨下,大声喊了一声“儿子”音乐响起,在场的干警也受到了感动…在场的向海东,陈小琴的眼睛顿时湿润起来,探监室哭声一片 3 在音乐声中,母亲、妻子再向王彪诉说着什么,王彪一次次摇头。突然想起了什么,当他回头寻找着,倾情帮助他一家人的恩人时,向海东与陈小琴已在他们幸福情景中悄然离开,于是对着那道门长跪不起眼泪直流..最后王彪把面前系着的花边肚兜解下,慢慢地拿到自己的眼前,突然将自己的右手指咬破血顿时涌出,他慢慢在小肚兜歪歪斜斜的写了一字“改”

片尾(一首打动人心的音乐响起)

向海东与战友们一道爱岗敬业,又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的镜头

王彪及在监服刑犯,以另一种心情接受教育,接受技能,接受劳动改造。他的自编自演的节目,他们为重新融入社会在接受改造

监狱长在给干警们讲课,社会各界与监狱结成协作单

浅谈文学剧本阅读欣赏教学 篇3

从上面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戏剧文学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高考不考戏剧的缘故,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往往放弃戏剧的教学,或者只是安排几个课时,让学生简单了解。因此,学生到初中毕业时,对文学剧本往往还不甚了解。在学生的作文中也难以见到剧本的写作,中、高考的考试作文中剧本这一体裁几乎绝迹。其实,剧本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和诗歌、小说、散文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剧本的教学,不要让这一优秀文学式样失去光彩,而应当让它发扬光大。笔者试从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几方面对剧本的阅读欣赏进行探讨。

一、文学剧本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剧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掌握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欣赏戏剧电影的一般常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剧本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把握结构特点,如让学生了解剧本情节的一般特点,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剧本中的“幕”“场”“情节层次”的相对完整性及其相互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剧本内容,理解剧本的思想意义,包括了解相关背景,进入规定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理解剧情,分析人物性格,归纳主题思想;指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形式特点,理解戏剧语言的独特要求,读懂潜台词,明确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点,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舞台空间感。

3.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剧本同样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同是叙事类的文学作品,从欣赏小说中学到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可以移到戏剧文学中来。

欣赏戏剧要抓住矛盾发展的线索。有戏剧必有冲突、有冲突必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发展线索,戏剧矛盾往往比其他叙事文学更为尖锐突出,能紧紧抓住读者或观众的心灵,让读者的心灵随剧情发展而忽忧忽喜,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和效果。戏剧矛盾往往有张有弛,有自然节奏,而最终矛盾发展到高潮。具体地说,戏剧冲突有如下特点:(1)高度集中性。如在《白毛女》剧中,杨白劳和黄世仁家恩怨多年,在大年三十晚集中爆发出来。(2)尖锐性和独特性。如在《威尼斯商人》中,正义一方和邪恶一方不共戴天,斗得你死我活,而夏洛克坚持要履行条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在舞台上可以有,生活中未必有此事。(3)戏剧冲突自始至终贯穿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主题的定位和提炼。戏剧冲突必须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如《白毛女》意在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性和农民斗争的必然性。抓住了冲突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全剧的纲,人物性格及戏剧主题都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

4.读戏剧文学剧本还要注意欣赏人物的语言,戏剧表演是综合艺术,而戏剧文学则是语言艺术,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既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的口语更精辟,更有表现力,它舍弃了生活语言中不健康的、偶然性的、乏味的杂质。(2)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主要靠语言表现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的语言就充分显示出其极端利己主义,复仇心理。而安东尼奥的语言则表现出仁爱、友谊的精神。(3)推动情节的发展。(4)潜台词在戏剧文学中具有独特作用。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如《白毛女》中喜儿多次对杨白劳深情的呼唤“爹”就有种种复杂情味在其中,是千言万语都难于言状的。

二、阅读欣赏戏剧、电影文学剧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的兴趣。只有对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学生观看戏剧。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剧目,特别是课本中所选剧目,以看促学,以看加深对剧本的理解。(2)让学生学写文学剧本。学写剧本并不难,教师只要告诉学生编辑剧本的一般常识,学生就可以试着写剧本。学写剧本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编写课本剧,教师让学生把课本内容改写成课本剧。(3)组织学生对课本中的剧目进行表演,以演来激发兴趣。

2.读戏剧、电影文学剧本还要注意,课本节选的是全剧的一个部分,并不是一场完整的戏剧。要更好地欣赏戏剧,就要阅读整个剧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全剧或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品位。

3.读电影文学剧本,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文字所传达的画面和意境,电影文学剧本类似于小说,但比小说更注意“可视性”。《泰坦尼克号》剧本是由一个个镜头组合而成的,这些镜头就是一个个场景或画面,这些场景或画面能很好地起到表现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像对待诗歌、小说、散文一样,给文学剧本以应有的地位,只有我们教学工作者先重视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使这一优秀的文化成果得以发扬。

参考文献:

刘娟.语文新课程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8.

文学剧本 篇4

对民间文学《召树屯》的故事渊源分析, 其是一部流传于西双版纳的民间爱情叙事长诗, 如今能够将其完成吟唱、讲述的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2008年6月《召树屯与喃木诺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不同的地区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召树屯》故事版本众多且渊源却备受争议, 至今尚未形成定论, 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一, 认为《召树屯》是以江西豫章的《毛衣女》为最初原型;其二, 认为该故事是以西藏阿里藏族流传的《普兰飞天故事》为原型产生的;其三, 其来源于印度佛本生故事;其四, 则源于泰国说, 改编于《素吞本生经》, 而现在普遍认为:《召树屯》源于傣族佛教典籍《贝叶经——召树屯》, 即使是多种观点, 但《召树屯》承载着佛教的精神思想是无可厚非的, 它继承了佛教国家的民族信仰文化。

本文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傣族——召树屯》为主要创作原型进行的剧本结构的思考, 这首叙事长诗后被翻译整理后以十二个桥段进行叙述, 分别为“诗人的歌”“王子召树屯”“勐董板有七个姑娘”“猎人”“告别”“爱情”“栓线礼”“战争”“灾难”“追赶”“到了勐董板地方”“团圆”, 每一首诗讲述一个情节, 这是一种有趣的叙述方式, 阅读起来轻松且段落明了, 将“起、承、转、合”干净利落却又不缺细节的交代清楚, 十分适合作为动画剧本的创作。剧本的结构主要分为“起、承、转、合”几个部分。首先“起”部分——主要是事件的开始, 主要是介绍时间、地点、环境和主要角色, 全剧的主要矛盾在此显露出来, 但切忌刻意, 通常“起”部分会控制在3-10分钟左右, 经常以“空镜头或长镜头”将故事的带入, 而这里的景别使用通常会以“大全景或大特写”进行带入。例如:“《红辣椒》在开端部:介绍了女主角的工作及其整体剧情的矛盾冲突点, 她所从事梦境治疗工作, 帮助人们从梦境中找到真相, 并且治疗人们的内心世界, 梦境的仪器神秘被盗后扰乱了许多人的内心思想, 直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到这里时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提升, 这都归功于开端的细致, 让故事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这就是开端的重要性及特点。而这首诗的起 (开端) 部分可以分为:“诗人的歌”“王子召树屯”“勐董板有七个姑娘”, 简明的介绍了时代背景、主要角色的性格及外貌特点等, 故事开端尽量清晰明了。承部分——主要任务是阐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为最终矛盾进行铺垫, 换句话说既是为“高潮”部分打基础, 承在影片中所占时间最长的部分, 基本上一部120分钟的影片承占比重为75%, 其镜头、景别非常丰富。“承”部分利用诸多的次要矛盾向主要矛盾不断推进, 角色性格特征不断发展和形成。所以, “承”部分需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疏密关系;层次要分明, 进展合理, 前后关联, 既符合人物的心理, 又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 要有一定节制。本剧中可以将“猎人”“告别”“爱情”“栓线礼”“战争”作为“高潮”部分的铺垫, 提出问题、推进矛盾, 承部分将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的相识、相知与相爱到六位姐姐向父王求救且预示着战争的发生交代清楚即可。“转”部分则理所当然的为“灾难”“追赶”。“高潮”部分通常在影片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这部分是整部影片解决矛盾及解开疑问的部分, 可以带动观众所有的注意力, 所以不易太长, 通常在10-15分钟左右即可, “承”的出现是必然的, 它是剧情发展、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塑造的必然产物, 它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顶点。“合”部分, 这是整部影片最具有技术含量与分寸的部分, 结尾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成败关键, 经过“高潮”部分将观众的心情提到一定高度后, 一个不错的结尾会给观众一些惊喜, 常会留一定的想象空间, 或者留下伏笔, 或者完全颠覆等, 所以结尾需要干净利落, 最忌讳拖泥带水、画蛇添足。那么《召树屯》故事的结尾必然是“团圆”, 而这里有个过渡桥段则是“到了勐董板地方”, 这个章节可作为“转”与“合”之间的一个过渡段落。

其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其一, 故事围绕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爱情故事展开对封建社会体制下渴望恋爱自由的理想和愿望;其二, 倡导了和平, 反对战争;其三, 原始宗教与佛教信仰之间碰撞;其四, 表现出傣族人民对“水”的崇拜, 与“水”有不解之缘, 召树屯带来百姓祭拜, 到七公主来湖中沐浴再到“沿路都是百姓, 跪在地上为他们滴水, 嘴里为他们祝福, 都看到傣族人民对于“水”的敬仰。

分析整部原著作品后, 得到许多改编创作的灵感, 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精神力量具有非常的价值意义, 这些文化内涵都带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 它们既是剧本改编时可保留元素也是改编灵感来源,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表现出各民族人民在语言艺术上的超凡创造力及思想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保留着最原始的民族灵魂及信仰智慧, 它为动画作品增加了深层次的精神价值, 值得我们去提炼使用。

摘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拥有自身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民族文化从很早以前就以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或是口头文学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 早年也运用于动画创作中, 不但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将其传承下去。近年来, 虽然国产动画也依然努力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创作中, 却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将民族民间文学改编为动画剧本之前应该学会如何分析原著的精神、思想内涵及自身特色, 本文以《召树屯》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民间文学,动画剧本,改编

参考文献

动画短片文学剧本(模版) 篇5

地点:

角色:小猪(调皮,可爱,希望有个漂亮的女朋友)

背影杀手(诱惑小猪)

壮实的猪(小猪的竞争对手)

1..小猪的房间日内

清晨,阳光明媚,太阳光打在窗户上。屋内,银色的闹钟表发出叮铃铃的声音,小猪躺在床上,被子盖住了整个身体,肚子把被子撑了起来。

铃声还在响,小猪没有醒。(鼾声)

一只手(写实)从外面伸了进来,用力戳了小猪两下。

小猪鼻孔上的泡泡被戳破,小猪惊醒。揉了揉眼睛。、小猪:伸手点了一下旁边的遥控器,窗帘随即拉开(阳光随即照射进来)。小猪:打开留声机,一首欢快的音乐响起

2.小猪的洗手间日内

水哗哗的从水龙头里面流出来,小猪甩着鼻孔里快要掉下来的鼻涕,挤着牙膏。小猪:飞快的刷了牙。泡泡飞的满屋都是

3.小猪的厨房日内

餐桌上摆放着各种食品,看到满桌的食物小猪的口水流的像瀑布一样,眼睛里闪烁着鸡腿。小猪:伸出手抓起食物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

小猪:摸着鼓鼓的肚子,小猪满意的笑。

小猪:幸福不过如此了!(打嗝)

4.街道日外

换上一身帅气的西装,带着太阳眼睛,小猪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这时,前面出现一个美女的背影。小猪眼睛一亮,赶紧从路边的花店买了一束花。飞快的跑上前去。

小猪:快速的跑到美女面前,一看到美女的正脸,小猪立刻石化了。原来美女只是背影,手中花自然的枯萎了。

美女:嗨,帅哥,要交个朋友吗?

小猪:飞快的闪开。

5.公园日外

公园里的草很青,小猪郁闷的走在路上,边走边埋怨,为什么自己找不到美女呢。这时小

猪路过一条长椅,长椅上刚刚好坐着一个MM,这次是一个真正的漂亮MM。

小猪重新点燃激情,昂头挺胸的走到MM得面前。

小猪:MM,可以交个朋友吗?

MM:好啊

小猪高兴的上跳下跳,立刻买了冰激凌来给MM吃,两人坐在一起交谈着,小猪给MM唱起了情歌。

小猪:开始幻想着和MM在一起的画面了。

突然一只乌鸦在他的头顶叫着,回过神来,身边竟然坐着另外一只猪,这只猪是来和他竞争的。

小猪:怒气冲天的跳下椅子,摆了一个白鹤亮翅的动作,以示挑衅。

另一猪:贱贱的笑着,站在椅子上用力向上一条,然后下落,椅子随即碎成了两半。小猪:惊慌失措的转身逃走了

6.酒吧日内

小猪喝醉了酒趴在桌子上。这时脑海中出现了幻想。

一个美丽的天使出现在了小猪的面前,陪着小猪跳舞唱歌,小猪开心的笑。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身穿着超人服饰的强壮男人出现带走了天使。

小猪从梦中惊醒。哇哇的哭起来。

小猪: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

文学剧本 篇6

关键词:文学名著 改编 影视作品 利弊

科技的更新换代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革,我们已从平面的文字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彩的立体的信息时代。这种时代的变革为大众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引发了广大观众的讨论。而如今文学名著的改编是最具有话题性的。

1、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发展

《水浒传》改编的《武松》是中国最早被搬上荧幕的改编影视作品,在当年获得了很多电视剧大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许。随后,该电视台又相继推出《鲁智深》、《林冲》等作品。这几部作品在《水浒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将人物作为主线,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使其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刺激的视觉盛宴。

该电视台的内部人员王汉平如此评价《水浒传》的改编:“《水浒传》的改编,我们以其原著为蓝本,加入像评书和快板这样的艺术元素,可以说这些电视剧是很多民族艺术的汇合。我想这类改编的电视剧在当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有两个因素,一是《水浒传》本身的吸引力之大,二是我们首次将文字中的人物变为了画面中的人物,使观众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心目中的英雄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除暴安良的情景,这样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就好像使枯燥的文字在我们眼前跳起了舞,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此,有利于观众更快捷更直观的走近名著[1]。使观众在原著所描述的场景里身临其境,从而有所收获,这应该是每一个原著改编者所追求的目标。

2、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出现的问题

当然,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例如新版的《红楼梦》在表现手法上过于注重形式化, 将重点放在了演员的服饰与妆容上,服饰之华丽,妆容之精美,而忽视了演员们演技,使人物形象失去了原著中本身的特色及各自的韵味。制作方精心设计的大量旁白与字幕自以为是点睛之笔,实则是抽空了演员的内心戏,想以此来填之,显然是本末倒置。这样的做法使新版的《红楼梦》偏离了影视作品,而趋向于配有插画的电子说书。

我们在品读文学名著之时也不排斥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甚至我们很期待有经典的改编影视作品。近几年“翻拍经典”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的更是颠覆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广大观众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到底我们应不应该把文学名著搬上荧幕。

3、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利弊

名著多的不胜枚举,就算是学识渊博,知识储备量再大的人,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文学名著,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到处充斥着压力与竞争的学生,他们升学压力大,学业繁杂,竞争激烈,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业上,而不是课外书籍。一般名著很厚,又多是文言文,学生很难理解,又很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但如果是先看了电视电影,就可以因其内容很快的对名著的阅读产生兴趣,同时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原著内容。再者,一些成功的改编影视作品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力,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原著,更快的爱上原著。无论对于了解历史还是文学都大有裨益。

对于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也不少。他们的反对也不无理由。在翻拍的热潮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编剧导演对原著进行诸多的改编,只为引来噱头,带来话题,提高收视率。譬如,编剧们任意的多加入一个原著没有的人物或删除原著中存在的人物甚至是歪曲了人物形象,有时为迎合当今潮流不合适的加入一些现在流行的元素。如此改编已经不应叫改编而应该叫创造了。除了与原著名字相同哪里还有原著的影子。这样的改编忽略了原著的韵味与内涵,误导了新一代读者,糟蹋了原著作者的呕心之作,践踏了中国的经典文化。反之,如果青少年是通过原著来了解名著,可以积累更多的词句,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奠定文学功底。所以这些人认为名著不应该改编成影视作品。

4、结语

改编名著,它不单单是一个影视产业问题,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建设问题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发展规律问题,更是尊重读者与观众的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事事有利亦有弊,所以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利弊,这样才能让利为我们所用让弊最小化。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个曲折向前发展的过程,虽然过程中会有些许的不足,当我们都知道将文学名著搬上荧幕才是今后的发展之路,这样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娱乐生活,更能发挥文学名著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名著,喜欢名著。

文学剧本 篇7

1、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发展

《水浒传》 改编的 《武松》 是中国最早被搬上荧幕的改编影视作品, 在当年获得了很多电视剧大奖,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许。随后, 该电视台又相继推出 《鲁智深》、 《林冲》 等作品。这几部作品在 《水浒传》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的改变, 将人物作为主线, 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 使其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 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刺激的视觉盛宴。

该电视台的内部人员王汉平如此评价 《水浒传》 的改编:“《水浒传》 的改编, 我们以其原著为蓝本, 加入像评书和快板这样的艺术元素, 可以说这些电视剧是很多民族艺术的汇合。我想这类改编的电视剧在当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有两个因素, 一是 《水浒传》 本身的吸引力之大, 二是我们首次将文字中的人物变为了画面中的人物, 使观众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心目中的英雄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除暴安良的情景, 这样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 就好像使枯燥的文字在我们眼前跳起了舞, 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此, 有利于观众更快捷更直观的走近名著[1]。使观众在原著所描述的场景里身临其境, 从而有所收获, 这应该是每一个原著改编者所追求的目标。

2、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出现的问题

当然, 成功者有之, 失败者亦有之。例如新版的 《红楼梦》 在表现手法上过于注重形式化, 将重点放在了演员的服饰与妆容上, 服饰之华丽, 妆容之精美, 而忽视了演员们演技, 使人物形象失去了原著中本身的特色及各自的韵味。制作方精心设计的大量旁白与字幕自以为是点睛之笔, 实则是抽空了演员的内心戏, 想以此来填之, 显然是本末倒置。这样的做法使新版的《红楼梦》 偏离了影视作品, 而趋向于配有插画的电子说书。

我们在品读文学名著之时也不排斥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甚至我们很期待有经典的改编影视作品。近几年“翻拍经典”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有的更是颠覆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广大观众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到底我们应不应该把文学名著搬上荧幕。

3、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利弊

名著多的不胜枚举, 就算是学识渊博, 知识储备量再大的人, 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文学名著, 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到处充斥着压力与竞争的学生, 他们升学压力大, 学业繁杂, 竞争激烈, 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业上, 而不是课外书籍。一般名著很厚, 又多是文言文, 学生很难理解, 又很费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但如果是先看了电视电影, 就可以因其内容很快的对名著的阅读产生兴趣, 同时也更利于学生理解原著内容。再者, 一些成功的改编影视作品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力, 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原著, 更快的爱上原著。无论对于了解历史还是文学都大有裨益。

对于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 支持的人多, 反对的人也不少。他们的反对也不无理由。在翻拍的热潮中,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编剧导演对原著进行诸多的改编, 只为引来噱头, 带来话题, 提高收视率。譬如, 编剧们任意的多加入一个原著没有的人物或删除原著中存在的人物甚至是歪曲了人物形象, 有时为迎合当今潮流不合适的加入一些现在流行的元素。如此改编已经不应叫改编而应该叫创造了。除了与原著名字相同哪里还有原著的影子。这样的改编忽略了原著的韵味与内涵, 误导了新一代读者, 糟蹋了原著作者的呕心之作, 践踏了中国的经典文化。反之, 如果青少年是通过原著来了解名著, 可以积累更多的词句, 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青少年奠定文学功底。所以这些人认为名著不应该改编成影视作品。

4、结语

文学剧本 篇8

一、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真实元素

事件之真实。戏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许多现实题材影视剧中,我们首先要考虑主旋律,对农村现实题材总是讴歌,却使它失去了很多本真的东西。在考察干部时以经济为唯一考察杠杆的政治体制下,我写的农村干部不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我也没有歌颂他们无私的红烛精神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际压力。电影文学剧本《俗人》的视角聚焦于一个贫困的乡政府,乡领导在上级县政府和下级普通群众的双重逼迫下,面对无法解决的贫困问题左右为难,随着事件调和难度的升级,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之真实。《俗人》的主人公胡书记是长期呆在离县城最远的穷乡僻壤,城里家中的父亲需要照顾,老婆长期失业,工资少的可怜的“苦逼”基层公务员形象。故事从县城大街的一个十字路口开始,主要人物也在这条路口相遇。十字路口是众多陌生人的聚集地,认识的不认识的,皆因为路口而相遇,同时它还是违背社会秩序等一系列交通事件的多发之地,红绿灯成为通行与否的标准。我把一个刚装上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设置为故事的开场场景,所以对于初次经过的行人犯下的错误,受众可以谅解,于是剧中最主要的人物吴定国伴随着人们的心理认同闯了一回红灯。

人物语言之真实。《俗人》在人物对白和情节的设置方面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就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剧作《俗人》中,生活化的语言比比皆是,上到县级领导下到普通群众都操着一口乡间的“俗话”,这样的语言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剧中人物或俏皮或严谨或威严的人物性格。创作者在对白的使用方面有意倾向于当地的“俗语”,是因为语言标识着某一民族、地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主要特色,所以,方言也成为推动文艺作品向真实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小人物于困境中的大挣扎

《俗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紧贴现实生活,他们大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物,吴定国是典型的北方大汉形象,代晓琴是一个乡政府的女强人角色,王乡长是一个忠实的人民公仆,江北则是一个有相当执行能力的市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所有出现的主要、次要人物皆有自身的特色,在塑造这些人物时除了在人物定位上要贴合实际生活,在角色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上也要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人物自身必须饱含产生矛盾冲突的诸种要素,也就是说人物身上必须有戏,由此来创造戏剧冲突,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处于同一立场的人物,尽管对事情的态度基本一致,但性格方面的冲突和对立绝不能少,否则事件的发展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像代乡长和吴定国这对人物,他们都是为摆脱高庄乡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但是在面对代乡长的老公杨杰时,两人则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正是这种性格的分歧使得情节的发展更能带动剧中人物向多方面去展现。剧本在直视角色内心的同时也关注人际关系对人物性格发展的影响,对人物的处理也意味着剧作在结尾处情节冲突的走向。总之,文艺作品是以人为主的,不管它的情节怎么发展,始终是以人为主线的,这一点,我们谁都不能否认。

贫穷是剧本中设置的主要矛盾冲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中国民众物质需求不断增长,在中国生存压力大成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作为高庄乡的吴书记,事业上虽算官任一方,但面对基础很差的高庄乡,改变其一穷二白的现状也难。妻子下岗、老母有病,许多家务琐事也需要他打理,但是为了能早日回城,他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努力工作,希望早日作出成绩。面对铜矿,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考虑,这一切都是因为贫穷这一主要问题。吴定国想借脱贫这件事调动工作、杨杰为了利益投机倒把、王乡长为了提成去申请分管企业、代乡长为了贷款去找同学……在剧本中主人公都是庸俗的却也是现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整篇剧作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对现实问题的关心是一种社会胸怀。作者通过文字来展现创作时的心境,观赏者在解读作品时可以作为凭借。剧本《俗人》所传达的艺术精神就在于,让受众置身于一个贫困的小乡镇,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疲乏,能与当地群众感同身受,这种沉重的体验迫使读者去关注和思考,中国当今的社会到底还有多少类似高庄乡这样的地方。

三、“走还是留”——心灵的升华

从大历史情怀的角度来看,古今中外的一切艺术作品无一不是以人为主角的,即便是古希腊的神话,那些半神半人的形象也或多或少包含着人类的姿态和身影。剧本《俗人》既不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也不是矫饰现实主义,它是基于生活本身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所以,批判性和社会性是剧本《俗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说到社会性,就离不开批判性,马克思哲学说过人最基本的特性便是社会性,人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人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的特征。社会性也包含着民族性和时代性,文艺作品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它的形式上。剧本《俗人》在折射社会困境问题的同时,又不仅仅描写这种苦兮兮的日子,而是在极端困难的境地下,顶住巨大的压力,寻找出路和对策。在高庄乡这块穷乡僻壤的土地上,乡镇领导们没有因为政绩难搞就气馁放弃,而是满怀抱负的奔走在县级领导和民众之间,在上、下两级的逼迫下,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和身体压力,为脱贫工作不辞辛苦地努力着。

上一篇:银行业谋攻互联网金融下一篇:战略规划航空运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