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员工

2024-10-11

金融行业员工(精选12篇)

金融行业员工 篇1

摘要:金融保险专业是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开设的专业, 属于新兴专业。根据 (金融) 保险行业对人才的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方式方法可尝试与保险行业新员工培训相融合, 值得研究、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金融保险,保险公司,新员工培训,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实训

在金融领域, 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 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尤其是对新员工的上岗培训。而财经类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是专门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如何让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更顺利且更有竞争力地进入金融领域发展, 本人认为应当将学生的在校培养与行业对新员工的能力要求紧密结合, 尽量让学生的在校学习内容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不脱节;为此,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尝试与金融行业新员工培训内容相融合。

本人曾经在保险企业从事过四年的新员工培训工作, 现在在高职院校教授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程。经过几年的摸索, 逐渐把保险行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当中。保险行业对新员工 (保险营销员) 的培训基本上会包括三个培训项目课程, 分别是职前培训、考代 (考取保险代理人即保险营销员从业资格证) 培训、岗前培训。这三项培训课程可分为四大部分内容:一是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 二是本公司所销售的保险产品解读与分析, 三是专业化的保险销售技能训练, 四是保险营销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本人所在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例, 学院采取的是“2+1”的培养模式, 即学生们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 校外实习期为一年。因此, 本人把保险行业对营销类新员工的四大板块的培训内容分别融入到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 (《保险基础与实务》、《保险营销》) 和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当中。

一、理论课程, 课证融合, 强调以就业为主

《保险基础与实务》是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保险理论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 通常是按照教材的章节来进行理论教学, 期末进行考试。因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专业概念与术语较多, 且学生们之前较少关注这个领域, 因此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且带着疑惑:“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有什么用?”。尤其学习到有关的数理知识时更是产生了畏难情绪。期末成绩不是特别理想, 即便是考试成绩较好的同学多数也是凭着较好的学习与考试技巧而获得的短期学习效果, 遗忘得也很快。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并结合保险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内容, 本人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强调以就业为主, 课证融合, 把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 循序渐进。一是理论部分, 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为要求, 在授课同时让学生们大量做题, 并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期内报名参加全国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考试,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考证积极性, 为将来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获取第一把入门金钥匙。二是实务部分, 分别选取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一家财产保险公司不同种类的保险商品 (条款) , 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保险理论知识进行解读与分析, 让学生们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二、实践课程, 模仿学习专业化工作过程

《保险营销》是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另一门必修课程, 这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实践课程。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和特点, 营销岗位是学生们就业时较为容易进入的初级发展岗位, 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会把这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本人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发现, 保险营销方面的教材多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介绍而没有体现出保险营销实战性特点, 与真实的保险营销岗位要求的能力差距甚大。于是在教材的选取中, 本人特意选择了与保险行业的新人营销培训内容较为接近的教材作为基础教材, 同时选取某人寿保险公司新人岗前培训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为补充教材, 同时运用到课程的教与学当中, 体现了“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 本人引用了保险公司营销培训中“话术”的学习模式, 帮助学生们认识到销售工作是有章可循的, 而销售人员的说话也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围绕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精心设计的。通过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们对未来的销售岗位工作树立“专业化”的概念, 一是专业化的保险销售流程包括五个步骤:主顾开拓、电话约访、销售面谈、成交面谈、售后服务与转介绍;二是在销售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客户异议处理也有专业化的处理流程:“LSCPA”技巧。这些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都体现在保险营销人员的说话当中。而“话术”正是保险营销人员在各种不同场合说话的范本, 也因此作为保险营销新人必备的工具。“话术”就像是一个微电影剧本, 把保险营销人员的工作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话术”的学习与掌握通常要经过三个步骤:模仿、背诵和演练, 刚开始是个人练习 (模仿、背诵) , 然后是角色扮演 (营销员和客户) , 最后再加上观察员点评。整个“话术”学习过程下来, 学生们初步体会到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化工作过程, 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化保险营销技能。

三、综合实训, 体验“仿真工作”

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学习任务中, 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校内综合实训环节, 通常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综合实训作为连接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的桥梁, 各高校都会花大力气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我院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 除了让他们通过软件学习如何进行保险承保、制单、理赔、保全等岗位的实操之外, 本人还把保险营销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入到实训课程中。保险营销人员职业素养的养成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礼仪, 二是目标管理。从综合实训的第一天开始, 老师就严格要求学生们穿着职业装来“上班”。刚开始学生们都不太习惯, 然而随着本阶段学生们不断去参加应聘工作的面试, 学生们很快意识到这是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士最基本的外在改变, 于是都能很好地达到着装要求。此外, 每天身着职业装在校园里“上课”, 也让学生们赢得了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学生们从而认识到良好的职业着装和礼仪会帮助自己更专业、更成功。目标管理是运用意志力促使自己通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制定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行事等手段达成工作目标的过程, 这是保险行业各个岗位尤其是保险营销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营销人员的工作业绩是通过不断地规划业务取得的, 对许多新手来说, 制定计划, 安排好优先顺序的工作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训课程中, 本人结合保险营销人员的实际工作要求, 指导学生们如何制定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和每日计划, 通过计划的制定与达成, 把工作成就和个人生活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保险业内人士的交流, 在综合实训环节, 本人还会邀请保险企业资深优秀人士和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中在保险公司从业的学生来校和即将外出实习的学生们进行交流, 收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在综合实训环节, 学生们一次次体验到“仿真”工作的真实性与趣味性。

本人对于“与保险行业新员工培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还在实践当中。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师的“授之以渔”, 最终让高职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进入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并顺利开展工作。随着行业人才标准的不断变化与提升,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不断提升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 2012 (02) .

[2]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8) .

[3]吴功海.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方法探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

金融行业员工 篇2

今天,我很荣幸地作为大学生的代表在此发言。在此我要对这些年来关心和帮助我的各级领导和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光阴似箭,2007年我参加银行工作,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个春秋,作为XX农行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XX农行的改革发展与壮大。作为洮北联社的一员,我发言的内容是以洮北联社的情况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感受为主。下面介绍一下我的成长历程。我是2007年初参加省行招聘考试,7月份毕业后正式加入农行队伍。参加工作前,我对银行的了解几乎为零。最开始我被分配到金祥银行,简单而拥挤的办公环境,距离市区远,交通不便等与自己想象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没想到工作地点会是在农村,从农村出去上完大学最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时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心里想既然来了,就先干着吧,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因为刚开始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于是我被安排学习农贷业务,每天过着重复而单调的生活,心里不但没有想着怎么把业务学好,而是一门心思想着离开农村,旺季的到来,超负荷的工作及没有节假日,使我彻底的崩溃了。打算放弃这份工作,可是父母的再三劝说和领导耐心教导,使我逐渐对这份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当听说同一批来的大学生里已经有人获得了自己的岗位,这个消

息给我的震撼不小,同样是一起参加工作,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也许是那种年青人不愿服输的性格影响了我,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认真学习业务,不明白的地方就向老同志请教,遇到新问题,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在实践中用心总结,就这样努力并坚持着,终于在07年的3月份,迎来了我第一个岗位,成为了一名农贷会计。以前跟别人学的时候觉着挺简单的,当自己真正干时才发现,要想把这个工作做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要审核的信息档案,要装订整理的合同,要及时处理的借据,最头痛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报表,让人精神极度紧张。记忆最深刻的是08年末的旺季,由于种植结构的原因,农户还款全部集中到12月15号以后,白天收款,晚上统计各种报表,几乎天天都要忙到12点以后,晚上睡觉做梦借据像雪花一样往下落,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是经过那个旺季的洗礼,无论是在业务水平还是在心里承受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贷会计。付出终究会有回报,由于我的努力工作,2008年10月份被借调到xxx,在哪里我开始了一段新历程,以前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可以,现在要辅导全辖,明显感觉自己的业务知识不够用,我边工作边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级联社组织的考试,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通过努力最终走上部门经理这个岗位。现在想想,正是那段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人生道路无捷径,踏实、勤奋就是干好工作的最佳捷径。

大学生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首先是工作,我感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缺少敬业精神,就是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成就感、奉献精神不够,另外感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吃苦,不爱学习。被动的去工作,没有认清努力干好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不懂得珍惜这份工作。客观方面,大学生工作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存款任务方面,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其次是生活方面,大学生员工基本都是刚从校园毕业不久,社会经验少,都会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现在的物价飞涨,房价居高不下,经济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难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从大学生自身方面,要认真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树立好“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怎么样做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大家不但要学习金融业务,还要了解与金融相关的知识,要重视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重视抓住每一个提高的机会,向单位的每一个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厚积薄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前途更加光明。二是单位方面,需要单位和领导及时关注和了解大学生员工的思想和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开导并帮助解决,工作中能够为表现出色的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对大学生员工今后的成长和进步,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到“三有”:一要有理想。大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二要有心境。要实现理想,必须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健康和谐的心态,宁静致远的心境,静下心来埋头苦干。三要有能力。当前工作职责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加快对知识的学习,加快能力的提升,尽快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第二、做到“三讲”:一是讲操守。作为大学生员工,要忠于职守,在工作中要敢于挑重担,乐于主动挑重担,才能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二是讲团结。要珍惜难得的工作缘分,诚信待人。在工作中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三是讲奉献。要树立以奋斗为本,以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在小事中成就大事,在奉献中实践和升华人生价值。

第三、做到“三戒”:一是戒浮躁。大学生必须立足平凡,绝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静下心来,用心做事,放平心态,虚心学习,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戒平庸。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满足,不自满,有冲劲、闯劲,要有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心,不要走捷径。三是戒飘浮。大学生员工要养成勇

于实践的习惯,以求真务实做工作,做到“四勤五多”,即脑勤、眼勤、手勤、腿勤,多思、多想、多写、多练、多问,从而真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实施轮岗,让大学生能够在各个岗位深入学习,挖掘自身的工作潜力,找到适合自已的发展方向;每个岗位的锻炼时间不超过二年;多组织金融专业方面的培训,让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定期组织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考试,让优秀的大学生员工脱颖而出并加以重点培养。

金融行业薪酬增长 篇3

从企业经营领域上看,基金证券类和保险类金融企业的预期招聘需求较高,分别为+7.38%和+7.15%,而银行类和信托类的金融企业预期招聘需求相对较低,分别为+6.81%和+6.44‰同时我们发现,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凸显,包括银行建立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收购信托公司等,具备更综合金融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将成为招聘市场追捧的对象(图2)。

具体来看,基金证券公司2011年人才需求的重点在基金经理人、A股研究员、风险控制、产品研究、渠道销售等岗位。另外随着外资证券公司不断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2011年证券公司的研究和投资型人才引进需求将十分旺蛊。银行和保险公司2011年发展相对稳定,人才需求显著的增长会集中在二、三线快速发展的城市,特别是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将会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二、三线城市中的高级管理岗位会逐步增多。2011年会是信托行业的整合年,行业内将会出现大量的兼并收购,信托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

金融行业员工 篇4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结构性转换与布局, 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另一面是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同时,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亦显得十分突出, 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金融业作为一个福利待遇明显优于其他众多行业的领域, 竞争更为激烈, 再加上2013年银行闹“钱荒”, 使得银行放慢了开疆拓土的节奏, 最终导致2014年银行招聘锐减, 这对金融专业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 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才能从如此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呢。

1 进入金融行业就业的利弊因素分析

1.1 有利因素

1) 从就业行业的角度来横向比较, 金融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是最高的。

2) 从就业的岗位条件上看, 所有的金融从业人员都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倍感满足。

3) 从工作的大环境来看, 金融从业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 从中可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 并获取更多的金融信息。

4) 从个人工作的发展角度看, 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优秀的工作能力, 会有很好的晋升机会。

5) 从金融行业就业的忠诚度来看, 金融从业人员离职率很低, 尤其是转入其他行业就业的概率更低, 工作环境相对稳定。

1.2 不利因素

1) 金融岗位从业人员一般工作的时间都比较长, 在现在金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 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

2) 容易受商业及股票市场周期的影响。

3) 大公司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容易让人有被隔离和被忽略的感觉。

4) 有些大公司不愿意改变程序和尝试新想法。

5) 时常会面临“道德”与“利益”的两难选择。

6) 金融业的体制完善, 规章制度严格, 不需要创新, 只需要遵守。

2 目前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2.1 金融监管机构

一行三会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及其分支机构对招聘人才的要求是:有金融实践经历、有学识水平、硕士、博士优先。这样的机构招聘借助于如公务员考试一样激烈的选拔性考试, 同时对报名参加考试也会设置门槛, 进入较有难度。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农行每年招聘人数较多, 但工行每年招聘人数较少。交行、招商、深发、浦发、广发、华夏、民生、光大、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对人才有急需要求, 且对专业限制不是很严格, 对资源、人脉要求较高。

2.3 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类似公务员金融机构, 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由于他们执行的是国家指令, 是靠政策吃饭, 所以想在金融领域成气候的学生, 可先不选择这样的单位。不过这类单位的工资福利比较好, 而且稳定, 也吸引着大学毕业生。但这样的企业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少。国家开发银行因为率先进行商业化转型, 每年会大批量的招聘人员, 但门槛无疑是不低的。

2.4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长城、东方、华融、信达是为了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建立的, 其主要以招聘有社会工作经验者为主, 且学历要求较高, 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

2.5 其他金融机构

1) 证券公司。2014年, 证券市场沉寂了一段时间终于走向复苏, 这也就意味着证券公司对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 尤其IPO刚开闸, 加上新三板的全国扩容, 使得券商对成熟的项目承揽、承做人员的急切需求。此外, 证券公司还开展了资管业务、股权质押业务、私募债业务等, 这无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总体来说, 证券公司除了经纪部门外, 其他部门对学历、项目经验要求较高, 且最好有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

2) 基金公司。2013年新基金公司扎堆成立, 人才需求激增。但这些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有若干年相关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士。而应届生招聘较少, 但每年会有若干的实习机会, 抓住一个实习机会, 这是应届生可能进入基金行业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3) 期货公司。目前期货公司对于传统市场开发人员的需求依然较大, 对研发和创新业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另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 IT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在提高。传统市场开发人员的进入门槛不是很高, 能开发到新市场才是王道。但研发和创新业务人才, 以及IT技术人员的进入门槛较高。

4) 信托公司。迎来复苏春天的还有信托业。信托业曾作为我国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 经过整顿、重组, 已焕发新姿, 闪亮登场, 也期待人才加盟。2013年以来, 信托公司的人才需求明显高于整个金融行业。金融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金融行业用人需求较2012年稳步攀升, 2013年前5月各月人才需求同比涨幅在25%~45%。信托各月人才需求涨幅与金融业整体走势一致, 但涨幅更为明显, 在25%~50%, 其中3月、4月分别同比增长50%, 6月上旬则同比增长31%。信托公司的招聘门槛较高, 主要需要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5) 保险公司。近些年来, 我国保险公司以全面进发的姿态获得巨大发展, 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已经人人皆知, 保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保险公司有意扩大国内地盘, 而且意欲开发国际市场。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认为: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具备了保险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之后, 若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就很有可能派驻国外。我们实在太缺乏国际型人才了!即保险公司急需市场开发人员。此外,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加深, 保险机构不断增多, 专业人才严重缺失, 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IT专业人才。

6) 金融租赁、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证券部和财务部也呼唤学金融、懂金融、干金融的人才加盟。这些公司多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证券部就偏向于找有证券公司从业经验的人。

7) 其他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单位, 如财政、税务、海关、审计和社保等单位, 每年都可从国家公务员序列考试录用。

8) 高校金融财政专业、金融财政研究机构:需要具有较高学识水平 (硕、博) 的人才, 更需要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硕士、博士。

3 金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分析

3.1 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修养

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 金融从业者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能帮助你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 杜绝种种诱惑;正确的世界观将会引导你以事业为重, 集体国家利益至上;金融从业人员必须诚实守信, 才能保证金融行业信用。

3.2 较强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调指挥才能。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好的协调能力能化解矛盾, 聚分力为合力,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队合作是交往能力中的最终目标, 确定为核心能力之一。当然, 国际交流能力也是衡量交往能力的指标, 即作为金融人才, 能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 是很加分的一件事。

3.3 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现代金融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金融企业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业务品种, 服务手段和功能不断推陈出新, 新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 这对金融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来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服务技能欠缺的员工已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因此, 要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这样才能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 努力成为复合型金融人才。目前国内金融行业最为缺乏的是懂中国国情, 熟悉国际金融运作机制金融业务熟练, 外语流利复合型的人才。

3.4 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金融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 这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 健康的心理也是必要条件。在重大的决策、风险、责任、困难面前都应有承受力与应变能力。不悲观、不消极, 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同时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 促使身心发展。

3.5 较强的法制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 应该懂得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 熟悉和遵守金融法律法规。近几年, 我国的金融犯罪案件很多, 其中大学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违法乱纪并被判刑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 金融人才的法制观念尤为重要。

3.6 创新冒险精神与谨慎态度并存

从事金融业的人, 承担并控制风险能力是缺一不可的。风险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 金融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谨慎的态度来控制金融风险, 将顺势降至最低, 同时又要有勇于挑战风险、处理好风险、在风险中寻求利益的冒险精神。

近年来, 世界经济已经逐渐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停滞困局, 中国经济更是率先复苏, 中国政府对金融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改革力度不断深化, 金融业就业颓势也将大为改观。金融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 乐观的就业前景是可以预期的。

摘要:金融行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行业, 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十八大”以来,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 尤其是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逐渐增加, 体现出金融业将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具备较高金融人才素质的高校金融专业学生, 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通过对当前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利弊因素的分析, 并依据目前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 分析从事金融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金融行业,人才,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金融行业求职简历 篇5

光阴如水,眼见着,找工作的时间马上到来,这时一份好的简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哦。一定要好好重视简历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融行业求职简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信息

姓名:

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汕头

身材:173cm/60kg

婚姻状况:未婚

年龄: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金融行业

工作年限:2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月薪要求:20xx——3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xx公司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采购员,跟单员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公司的健身器材,日常用品的采购及跟单,验货工作。对家庭日用品,礼品,小家电,杂货,邮购产品采购有丰富经验。有二年外贸跟单及业务工作经验有独立开发供应商和谈判能力以及良好的谈判能力。能按照采购计划,控制物料采购进度、采购周期,并负责定单下达及日常采购工作的询价、比价、议价、下单、跟单,验货,出货整个采购流程。

离职原因:公司濒临倒闭,个人寻求更好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金融学院

学历:本科

专业:金融

毕业时间:20xx—06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我在二年多的工作中,经过努力,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擅于和人沟通,有敬业精神,有干劲。能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也掌握了金融方面和外贸出口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工作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也是我以后不断进步的`宝贵东西。

详细个人自传

金融行业员工 篇6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这场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次级贷款抵押证券危机。美联储连续降息,宽松的货币环境创造了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了房价攀升,也大大刺激了抵押贷款供需双方的胃口,次级抵押贷款,即发放给违约风险较高的借款人的抵押贷款应时而生。这一时期,次级按揭贷款的表现仅仅局限在次级按揭贷款业务机构及专业性的次级按揭贷款投资者。

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此时,市场开始担心,如果投资者抛出次级贷款按揭类相关资产,将会导致此类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于是,投资机构,特别是杠杆类的投资机构,纷纷在市场上抢先抛售相关的低质量资产变现,同时银行为修补资产负债而纷纷进行再融资。这些行动导致了市场流动性的紧张。

第三阶段:信用危机。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随后,美国银行以约44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一系列的收购行为,体现了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心迅速转变成对流动性和信用危机的双重担心。雷曼兄弟的倒闭将这种担心推到了高峰。这时,人们意识到,一些深陷次贷问题的机构有可能因资产大幅度贬值和流动性问题而破产,因此,金融机构纷纷收缩信用放款,从而促使面临基金赎回压力的投资机构及其他一些银行类投资者进一步抛售资产套现。

第四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雷曼兄弟的倒闭使得市场的信心彻底崩溃。投资者信心的丧失,不仅体现在与次贷相关的产品上,而且蔓延到了其他资产。同时银行业普遍提高企业和消费者放贷标准和条件,信贷紧缩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陡然增大的资金赎回压力,流动性出现紧缺,货币市场市值萎缩。而短期货币市场的瘫痪,使得美国非金融类企业无法通过短期商业票据从货币市场筹措到短期资金,从而使实体经济受创。危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亏损的投资主体也迅速地由专业的投资者蔓延至普通的老百姓。

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在利率的驱使下,投行的精英们痴迷于设计复杂的衍生品,致使投行的盈利模式不是建立在健康的实体经济和基础资产上。伴随信用链条的拉长、产品复杂度的增加,危机的脚步越来越近。随着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迫出售后,华尔街另外两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为传统银行。华尔街荣盛百年的投行时代暂告一段落。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对银行业的重创无疑是巨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引发的金融杠杆运用过度。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1.金融工具和业务创新。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引进、开办新业务,在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资产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上。近年来扩大了贷款对象的范围,推出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并开发了商业网点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在中间业务方面,新开发了异地托收承付、代收代付、电汇信用卡等业务。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主要推出了短期融资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回购协议等货币市场工具以及金融债券、长期政府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促使银行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构建了物理渠道与电子化渠道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服务网络体系,转变了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改善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2.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的创新首先体现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功能,采用了多样化的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金融制度的创新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他们已经从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专业银行转变成独立经营的大商业银行,并使其正朝着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方向上迈进。

3.个人金融产品创新。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普通百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交易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在我国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创新中,面向个人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综合了银行、信托、证券、期货和保险等投资避险增值保值的功能,开发出不少信托产品和综合性理财产品。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及外部信用环境不完善。

金融创新必须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保证。目前我国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信用的薄弱成为金融创新的“硬伤”,导致以提供间接融资的主体的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怕贷”心理。此外,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认知度不够,金融意识淡薄,很多固守传统的理财观念和金融意识,这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一些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而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

2.创新范围广但独创性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创新的金融品种已多达70余种,范围覆盖金融业的各个层次,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借鉴国外的产品。可以说,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模仿阶段,源于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所占比例不大。我国现有金融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而缺少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

3.金融创新主体内在动因缺失。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金融机构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这也是金融创新的内部驱动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能力不足、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等因素,使得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严重缺失。由于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不足,银行内部缺乏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战略,业务创新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或虽然有但却未给予相应的权利,造成业务创新主体缺失。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对策研究

1.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这意味着金融创新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以预见我国将会迎来一个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大量金融衍生产品迅速涌现,要求监管能够作出调整迅速适应金融创新的水平。我们要坚持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防止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泡沫化。这就要求我们在金融创新制度政策的制定时要加强引导金融创新的方向,引导金融创新支持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金融创新支持三农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我国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我国实体经济。

2.探索适合自身的金融创新途径。

我国银行应在继续巩固和扩大现有的金融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效地金融创新途径。国内银行应将吸纳和原创这两种创新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该运用目前信息手段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金融电子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投资主体的金融需求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新动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探索资本市场业务,为创新寻求新的途径。

3.强化自身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是要更新理念,深化对金融创新的认识。商业银行要把发展金融创新作为改进服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自身规模、比较优势和市场定位,制定全面的金融创新计划,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其次是要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网点服务,不断提高整个金融服务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用健全的制度积极鼓励和促进金融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最后是要激发金融主体的创新能力,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业务部门的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通过与保险业、证券业的合作,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产品品种、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行业员工 篇7

身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 (2013年正好是我进入高校教书三十周年) , 我经常会被业界的朋友要求推荐人才, 希望我把学校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推荐给他们。

这么多年带出这么多房地产专业的学生, 几乎没有一个是愿意留下来教书的, 而且, 他们毕业以后往往都能找到薪酬比较好的工作 (肯定远胜于在高校当一个年轻老师慢慢晋升、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且要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足够数量的文章) , 毕业几年之后就开始买房买车的不在少数。

基于以上两个事实, 这些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我推荐, 尽管他们需要把毕业前将近一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大部分用来找工作, 需要制作无数份简历, 参加无数次笔试和面试 (一家企业的笔试和面试平均在三次以上吧) 。用本应在校学习的时间来做这样的工作搜寻, 在我看来是不合算的事情, 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似乎不穷尽可能的工作搜寻尝试而只是轻易地被推荐到一家公司去工作是一个天大的损失。

这些年来, 我越来越觉得学生的质量在下降, 所以我觉得我推荐不出满意的学生, 我这里说的质量, 既包括他们的学术素养, 例如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素养, 不会用经济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包括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 往往不愿学习、不愿思考、不愿做事, 只希望轻轻松松赚钱, 或者连赚钱也觉得可以不用。

作为一个地方房地产中介协会的负责人, 我也要管理20多名协会秘书处的员工, 我同样觉得招聘合适的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三十年的教育生涯造成了我好为人师的职业病, 所以我总是希望协会秘书处的员工能够不断进步, 在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等各方面能够做得更好, 直到有一天协会秘书处的负责人向我指出:不是每个员工都希望听你上课的, 他来这里工作就是赚钱, 只希望做一天的工作, 拿一天的工资就行了。我这才幡然醒悟:是啊, 为什么不能允许人家这样过日子呢。

有一家相当大规模也相当成功的房地产经纪公司, 公司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在用人和培养人的模式上也倾注了很多精力:他们在招聘新人的时候不招具有房地产经纪从业经验的人 (这里就不转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了, 大家都懂的) 。

据我多年在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行业观察的结果:一个企业是否发展得好, 企业的最高领导起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具有好的商业模式和好的治理结构的企业里面, 员工的发展也会更好, 好企业引来好员工, 好企业也造就好员工, 好员工当然更能成就好企业。

同样是根据行业观察的结果:一个地方的行业生态是否良好, 取决于这个地方是否有一些优良的企业, 并且恰恰也是这些优良企业中的企业家和高管会对这个地方的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金融行业员工 篇8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一季度广东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 1 7 9.6 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 9.0%;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 1 5 0.2 0亿元, 增长1 9.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劳动报酬3 5 2 6元, 同比增长1 2.2%;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 5 2 3元, 增长1 2.3%。

分行业来看, 金融业工资最高, 为9 1 5 2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平均工资4 7 2 2元, 增长1 8.7%, 增速最快。此外,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还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分别为6 1 4 8元和5 8 2 9元, 增长1 1.0%和1 1.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1 3 4 1元, 减少2.8%;住宿和餐饮业2 1 6 8元, 增长9.3%。

从2 0 0 8年以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发现, 金融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 一直“雄踞”1 9大行业之首, 而农、林、牧、渔业则一直处于“垫底”的地位, 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2 0 1 0年第二季度职工工资数据为例, 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6 9 8 3元, 最低是农、林、牧、渔业为1 2 6 9元。大半年过去了, 金融业职工工资平均增长2 1 6 9元, 涨幅3 1.0 6%;而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平均只涨了7 2元, 不足前者的零头。

金融行业高管薪酬问题探析 篇9

关键词: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差距

众所周知, 垄断行业凭借其优越的先天条件, 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以及其在公共服务上的垄断优势, 从而牟取高额利润。金融行业作为垄断行业的代表, 企业盈利丰厚, 高管层人员的薪酬自然也一直居高不下。

一、我国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现状

(一) 高管薪酬过高, 与职工薪酬存在较大差距

金融行业高管薪酬过高的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 本文整理出了2008~2013 年六年之间金融行业内银行业, 保险业和证券期货业的高管薪酬和职工薪酬的数据, 并分别计算得出平均值, 从图1 可以清晰看出, 这六年中, 金融行业高管平均薪酬都在百万之上, 在2010 年和2013 年更是超过了120 万元, 而普通职工的平均薪酬在20 万元左右。2010年时, 高管和职工薪酬差距达到最大, 尽管在2012 年两者之间差距微微减少, 但在2013 年两者差距又开始增大。

以2012 年为例, 在14 家银行业上市公司中, 最高薪酬达到7950000 元 (深发展A) , 高管平均薪酬最高是2 266 786 元 (深发展A) , 而职工平均薪酬最低为212522 元 (中国银行) ;而在保险业, 最高薪酬达到9 890 000 元 (中国平安) , 高管平均薪酬最高是1 691 803 元 (中国平安) , 职工平均薪酬最低为122 145 元 (中国人寿) ;同年在证券期货业11 家上市公司中, 最高薪酬为7 920 000 元 (中信证券) , 高管平均薪酬最高是1 627 785 元 (广发证券) , 而职工平均薪酬最低是146 494 元 (东北证券) 。从以上数据也不难看出, 金融行业总体薪酬水平较高, 而高管- 员工的薪酬差距也较大。

(二) 金融行业内部高管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普通员工的薪酬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内部高管人员薪酬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012 年修订) 》, 在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中, 银行业有16 家上市公司, 保险业占据了4 家, 证券业则占有18 家, 表1 即对这三类金融上市公司高管层人员的薪酬做了比较。

单位:万元

从表1 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金融类的这三类上市公司中, 银行业高管的平均薪酬为253..53 万元, 分别是保险业和证券业高管薪酬的1.17 倍和1.06 倍。最高薪酬和最低薪酬的差距更为大一些, 银行业高管的最高薪酬为701.33 万元, 是保险业高管最高薪酬的近两倍。

(三) 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的高管薪酬存在差距

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也存在于不同行业间, 根据2012年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数据显示, 高管薪酬排名前三的行业为金融业、房地产业和采矿业, 平均薪酬分别为232.95 万元、101.75 万元和77.63 万元。而薪酬最低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 平均值仅为40.39 万元, 和金融业高管薪酬的差距高达5.8 倍。

二、金融行业高管高薪的原因分析

(一) 金融行业高管高薪存在的合理性

1.高薪是对高管的一种激励。金融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业绩相对较高, 企业获利也多。不可否认的是, 金融业每年获得的净利润超过很多的其他行业, 企业盈利丰厚自然也给管理层带来了较高的收入。同时高薪酬作为一种激励, 势必也会吸引更多人才进入金融行业, 给企业带来更大绩效和更多利润。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

2.金融行业本身存在一定风险。金融危机的到来已经让我们对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有了切身的感受。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虽然能够获得高薪水, 但是也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 高薪酬的实质是对高风险和压力的一种补偿。

(二) 金融行业高管高薪存在的不合理性

1.高管激励过度,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不大。高薪是一种激励, 但却不能同时给高管带来约束。很多金融企业的高管薪酬上涨幅度高过该企业年利润上涨幅度, 有的企业甚至在利润下跌的情况下高管薪酬稳定上涨。显然高管薪酬和企业绩效联系不大, 而且这样毫无根据的获得巨额高薪, 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 金融行业作为垄断行业的代表, 其获得的效益并不是完全通过企业的能力竞争得到的,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垄断这个大背景下的政府授权所得, 他们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从而导致垄断行业小部分人特别是高管控制着绝大部分的财产,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管层人员的过高薪酬, 并且使高管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同时也加剧了垄断利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不大的问题, 进而导致高管绩效报酬机制失效。

2.金融行业中高管存在巨大的在职消费。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高管以职务消费为借口, 不掏自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奢华的服务。相比较工资与奖金, 在职消费是一种更加隐蔽的获得福利的方式。尽管企业所有者会相应的承担一些损失, 但实际上, 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是普遍的, 也是被允许的。类似于国家对垄断行业高管的激励政策, 适当的在职消费确实能够提高管理层人员办事的效率, 使管理者工作的更投入。但近几年, 在职消费的问题已经愈演愈烈, 这就意味着, 职务消费已经不再是“消费”, 而是“腐败”, 高管人员不过是利用职务消费这个名号作掩护。由于过度职位消费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定量标准, 人们没有依据来约束管理层的在职消费, 才给了高管一个可以钻的空子, 结果导致高管的在职消费越来越随意, 金额也越来越大, 远远超过了在职消费的合理度, 形成了负面的影响, 滋生了腐败等问题。

3.所有者缺位问题严重。当下国企的一个普遍问题—“所有者缺位”。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 只要企业的管理者不是所有者本人, 那么就存在一个“委托—代理”关系。就国企而言, 政府委托国企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 同时为了激励和约束管理层, 制定了多种管理机制例如董事会、股权分红等。作为代理人, 国企管理者自然相应地做出最能满足自身最大利益的决策和行为。其实仔细推敲一下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 看上去似乎是名义上的机构或者个人, 其实质都是代理人, 而不是承担财产责任的最后委托人。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所有者虚化, 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变得更严重, 自定薪酬也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三、规范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分配问题的思考

(一) 完善金融行业内部治理机制, 约束高管自利行为

1.构建合理高管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金融行业高管薪酬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高管的过度激励政策, 从而导致了高管薪酬和企业绩效完全脱节, 因此, 必须构建合理的高管激励和约束机制。而要完善构建机制, 则需要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 一直以来, 垄断行业内部高管都是政府行政任命, 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则会让董事会拥有直接应聘经营者的权力, 使经营者竞争上岗。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客观公正地考核高管的企业绩效, 使高管薪酬和企业绩效相匹配。

2.建立高管市场化聘任机制。前面提到高管是由行政任命、按级别管理的, 如果规定高管人员必须通过市场化选聘, 使之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并对其绩效进行考核, 目标完成出色就给与奖励, 并继续签约, 对不能完成目标的人员则让其退出现职。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金融行业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脱节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

(二) 加强金融行业外部治理环境建设

1.引入竞争, 打破垄断。要想真正解决垄断行业薪酬分配过高问题, 就得釜底抽薪。产生垄断的根源在于缺乏竞争, 而推动金融行业薪酬改革就要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放开市场限制。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市场结构, 并不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结构, 而是在政府垄断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没有经过优胜劣汰, 很容易出现一些金融机构依赖其背后的政府力量低成本地垄断市场价格。近年来, 尽管国家不断进行着垄断性行业改革, 并推出了一些举措, 但由于没有真正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所以进展缓慢。打破金融垄断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实行利率市场化机制, 减少产品在定价方面的垄断, 从而能够真正让金融行业企业的业绩与公司管理水平相一致。在市场经济下, 只有引入竞争, 并同时保证金融体系稳定地运行, 才能形成管理层合理的薪酬标准, 让公众信服。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 要想完全放开市场, 必须先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才能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金融行业方面形成的关于管理者激励约束的法律法规数量非常有限, 而且在已有法律的情况下, 不依法办事, 执法不严的问题依旧存在。管理层人员利用法律的不完善, 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 针对金融行业高管薪酬体系的建立, 需要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严格遵守和执行。

3. 向金融企业和企业内部高管人员同时征收高税额。金融企业通过其垄断地位获得企业巨大利润, 为了缩小和其他行业的盈利差距, 可以采取征收高税额的方法, 使金融企业最终获得的利润相对减少。企业利润相对减少, 管理层人员的薪水自然也会减少。同时, 对企业内部高管人员实行累进税率征收高税额, 这样一来, 双重征收税额会使高管人员的薪酬大大减少, 从而使之与普通职工的薪酬差距相对变小。而征收得到的高税额可以用来补贴需要发展的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或个人,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投资的转型, 而且有利于消费的增长。总而言之, 金融行业挣得的利润不应任由高管瓜分, 而是更多地上交国库, 使全体国民受益。

4.定期披露, 加大舆论监督力量。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定期的信息披露十分重要。披露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状况, 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知情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国有资产也得到监督。尽管薪酬是个人隐私, 但作为收入分配和社会就职方面的重要信息, 工资和年薪收入的统计与披露是非常必要的。当社会舆论自动形成制约高管高薪的氛围, 同时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结构、薪酬水平、在职消费预算等信息被定期披露, 高管薪酬自会置于舆论的监督之下, 这样有利于解决高管薪酬过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明华, 杜雯翠.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 (2013)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2]代彬.高管控制权与财务自利行为——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4 (5) 第一次版.

[3]杨成炎, 林清霞.完善垄断行业高管薪酬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3 (1) .

金融行业员工 篇10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过程。它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

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 通过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有些金融产品的设计还可以分离和转移风险, 有利于银行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客观上存在风险, 特别是创新产品的交易, 在规避原有风险的同时, 又会带来新的风险, 而在监管和风险防范薄弱的情况下, 更会使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和金融体系稳定性受到冲击。但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的推陈出新, 如果一个行业不鼓励新产品的创新, 也就没有生命力, 如果是企业则必将被淘汰。所以即便有负效应, 从发展与效率的角度也应鼓励金融创新, 享其利, 防其害。

2009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五年缓冲过渡期的结束, 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不仅包括银行业内部的竞争, 还包括与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应注重在观念、制度以及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 而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 构建合理的金融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

金融创新的风险可以细分成以下各种风险:

(一) 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推出创新产品前对市场判断失误, 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旺, 导致创新失败, 为创新而进行的前期各项投资遭受损失, 从而给银行带来风险。金融创新缺乏有效保护, 创新工具一出台就成为大众工具, 失去其独特性和创利空间, 导致同质化竞争。

(二) 经营风险。1.信用风险。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面对同业竞争, 商业银行急于推广新业务, 降低对资产安全性的追求, 放松对客户的信用调查, 使贷款质量下降, 形成新的呆坏账。2.汇率风险。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各国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增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拓展使其更直接、更深入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在国际业务的操作中只注重市场的拓展, 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有可能导致资本损失。3.利率风险。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发生变化, “固定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下降, “变动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上升, 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利率敏感性提高。当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都大幅度上升时, 金融机构就将自己置于利率多变的风险之中, 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 投机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参与创新产品的交易, 由于创新产品的市场价格暴跌, 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典型的例子便是银行参与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的大规模金融创新, 推出了众多的衍生金融产品, 如期权、期货等, 很多衍生金融产品推出的本意是规避风险, 但实际上出现了大量的衍生产品的投机活动, 最后导致重大损失。美国的住房贷款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 一步步地发展到次级贷款危机, 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许多银行深陷次贷泥潭, 最后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四) 传递风险。银行业与其他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 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使得风险较快和较容易地从地方和行业蔓延到整个经济和全球。以美国为例, 多次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次贷的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 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次贷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 使次级房贷由行业信用风险转移为广泛的清偿风险和经济衰退风险。

(五) 违规风险。金融创新必须符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创新的金融产品不能违反监管的有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时, 由于对有关的监管政策理解不深或抱着某种侥幸心理, 就可能违反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 最后导致叫停, 引起创新前期投入的损失, 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总之,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 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联系的复杂体系。

三、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 加强创新管理, 规范创新体制。

金融创新不能是无序的, 而应该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行, 通过建立创新组织结构、产品管理条例等形式, 加强对创新的规范管理, 使创新有章可循, 避免陷入先创新、后规范的恶性循环。

1.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 回避决策风险;2.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 商业银行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 扩大经营范围, 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3.商业银行在创新实施过程中, 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 通过风险度分析, 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4.在创新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因素, 避免因市场定位不准或政策阻力产生工具风险;5.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的内容, 创新项目实施前要配套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管理中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并通过宣传教育, 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严格执行。

1.明确董事会、管理当局以及具体操作人员的职权和责任,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在金融工具交易中有越权或违规行为的交易人员及其主管, 要有明确的惩处制度;2.强化创新的激励机制, 制定出具体的奖励办法, 对已采纳并为商业银行带来显著效益的建议以及推广创新产品成绩突出者, 要给予相应的奖励。3.应建立足以监控、管理和报告创新产品交易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 特别是明确不同层次的报告制度;4.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关注员工业务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水平, 防范道德风险。应选用具有高素质的交易人员, 并明确界定交易人员权限, 包括其职责范围和交易限额;5.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制度。创新业务风险管理规则和程序是内部控制总体框架的延伸, 内部稽核人员对风险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定期检查, 有效发挥内部监管职能。

(三) 完善监管体制, 加强对创新风险的监督管理。

随着监管实践的开展, 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风险监管办法。我国的金融监管应积极地吸取国外的经验, 以市场为基础, 把审慎经营和控制风险的第一责任赋予金融机构的所有者、管理者。作为监管当局来讲, 各项监管措施的制定和出台一定要有前瞻性, 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1.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市场准入监管是防范创新工具交易风险的第一道关口。监管当局对准备上市的创新工具, 各种交易机构的注册、审批, 交易所会员及经纪人资格的批准等都要严格审查, 把握交易风险和交易总规模, 控制金融创新风险, 确保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2.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建立和健全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 达到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目的。3.监管的市场化, 引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运用于金融监管之中, 一方面, 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利用评级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以提高资产质量, 限制不慎投资经营活动。4.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衍生产品品种众多, 交易过程复杂, 交易规模庞大, 监管部门很难对所有的交易进行全面的监管。2000年5月, 中国银行业协会 (CBA) 成立。实践证明CBA在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建立高效的金融创新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及时把握创新动态, 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贾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 .

[2]王彩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策略选择[J].时代金融, 2007 (1) .

[3]刘明康.深化银行业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家, 2008 (8) .

[4]刘曙光, 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金融财税研究, 2007 (2) .

[5]朱毅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4 (3) .

金融行业员工 篇11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金融行业员工 篇12

何为美国的特色消费文化?这还是要从那则描述中美两国老人临终对话的漫画谈起。中国的老人说:我勤恳一生, 现在终于积攒够了买房子的钱;美国的老人颇为得意的说:我一生都住在舒适的房子中, 此时我已经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这则漫画传递的信息即是美国的消费文化, 即:信贷消费, 寅吃卯粮。

偌大一个美国, 这种信贷消费文化是怎样在整个社会中得以普及的呢?这就必然要谈及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 它是推动全美国各阶层消费信贷的基础保障。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通过社会保障号码而得以建立, 该号码与每个人的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等挂钩, 因此从社会保障号码入手, 有关部门就可以查询到一个人所有的信息———缴税记录、信用记录、服役记录、犯罪记录、学习经历甚至就诊记录等等。当一个美国公民具有一定财富的时候, 银行就可以借助社会保障号码而“积极”的找到此人, 并向其推荐使用信用卡, 随后由于该人不断透支, 不断还钱, 他的信用积累就越来越多, 于是银行给予的信贷额度也就相应提高。因此, 这种个人信用体系必然将美国公民“牵引”进信贷消费文化的大环境中。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宏观经济环境

2001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整个国家经济面临衰退, 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主导了连续十三次的降息,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试图刺激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 即:房地产业和汽车、钢铁行业。低息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与美联储的初衷相符合, 低利率的宏观经济环境刺激了购房居住者和投资者, 这两股势力融合在一起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放大, 于是房价被推高;与此同时, 低利率导致商业银行获利空间缩小, 为了维持正常的利润, 商业银行必须将更多的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放出, 当其发现房地产市场日益繁荣后, 商业银行为降低信贷门槛找到了理由, 即:如果到时候贷款购房者无法还贷, 商业银行则可以将升值后的房屋变卖, 这样银行方面同样不会亏损。此后, 商业银行开始给那些贷款存有记录不良, 甚至根本没有稳定收入, 也没有存款或者其他资产做抵押的人提供贷款, 让他们买房子。次贷由此产生。

三、金融危机爆发的工具链条

次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而复杂的次贷证券化产品使交易链条延长, 衍生次数和交易者过多, 放大了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实践证明, 在监管体系缺位的情况下, 风险正是从包含次贷的房贷基础资产发源并在房贷证券化产品链条积累, 最终酿成金融危机。次贷证券化的产品链条主要包括:次贷、次债、CDO和CDS。其中, 次贷构成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原始资产池, MBS和ABS是以次贷为基础资产进行打包分级而形成的债券资产 (次债) , 而CDO又是以次债为基础资产进行进一步打包组合而成的衍生证券, CDS是对CDO的违约保险。

四、宏观经济环境逆转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次贷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 但是此时的“需”并不是购房者买房居住, 而很大程度是市场投机氛围将对房地产的需求肆意放大。如此以来, 这种需求必然将生产资料的价格迅速提升。此时通货膨胀悄悄逼近。此时, 美联储不得不连续加息以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经过17次加息, 联邦基金利率最终于2006年6月29日达到5.25%的高点。在连续加息的压力下, 美国房价到2008年9月, 主要大城市的房价比2006年6月的最高点下跌了21%, 回到2004年5月的水平。

美联储对利率的调整, 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也须重新设定, 借款人面临的还款压力就显著上升了。同时, 房价出现下跌, 使得次贷借款人通过房地产抵押再融资的渠道受阻, 最终使得他们因无法承受利息的大幅增长而开始破产, 房贷拖欠率和抵押回收率双双加速上升, 其中次级房贷增幅大于正常房贷。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的调查显示, 因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信贷情况恶化, 且贷款利率重新设定时被调高, 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房贷拖欠率和抵押回收率增加, 整体抵押房贷拖欠率为4.95%, 高于一季度的4.67%及2005年第四季度的4.70%。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五、次贷危机促成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引起全球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2007年7月10日, 标准普尔和穆迪分别一次性降低399只和612只涉及资本超过170亿美元的高风险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评级。此举导致投资者担心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恶化可能殃及美国经济, 美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55页) 元兑欧元汇率创记录低点, 同时纽约股市大幅下跌。由于众多金融机构都参与到了次贷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中, 次贷危机爆发后, 首当其冲的受损者就是这些金融机构。当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倒闭后, 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蔓延到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波及全球各地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并进一步扩大到其他金融市场参与者, 形成金融危机。

六、我国金融行业需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警示

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看, 我国金融行业需要吸取两点警示, 即:

其一, 强化风险控制, 确保偿付能力, 量化风险。在结合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建立符合相应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金充足水平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同时应严格准入标准, 把握信用风险的关口, 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 防止因为2009年房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的抵押物价值不足的问题, 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其二, 谨慎推进金融创新。从目前危机发展的情况看, 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交易造成了危机的不断蔓延。尽管欧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这次危机也告诉我们, 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 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拓展创新范畴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 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交易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诱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环境;其次, 通过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分析了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过程;最后, 系统总结了我国金融行业需从此次危机中吸取的警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警示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吴振兴.危机与转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礼制功能论文下一篇:职业实用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