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2024-05-19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共11篇)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1

数学与体育, 原本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学科。它们一个注重的是内在的思维, 一个注重的是外在的体魄, 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

可是, 自从有一次我无意中听了我们学校王老师上的一堂体育课后, 我却有了新的想法。

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前滚翻”, 王老师先做了一个漂亮的前滚翻的演示动作, 然后问学生:“你们也想练一练吗?”“想!”“咱们先别忙着练。”王老师话锋一转:“我们先来看两个几何物体。”说着, 王老师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球。老师一手拿一个物体, 顺势在地上一抛, 正方体没滚多远就停了下来, 而球则一下子滚了好几米。“看到这里, 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同学们, 我们在做前滚翻的动作时应该像球一样, 把身子团得圆圆的, 这样就好滚, 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有棱有角, 那样就不好滚了。”

多有创意的设计啊!原本以为体育教学是无须怎么动脑的, 没想到其中竟也蕴涵着智慧。课后, 我问王老师是怎么想到用几何物体做教具的, 王老师说也是一次不小心打落了儿子的数学学习用具, 看到正方体和球在地上的抛滚运动才突发奇想的。看来, 对于一个爱思考的人来说, 真理是相通的, 学科并不是思考的界限。

既然体育老师能从数学学具中找到灵感, 那么反过来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又该从体育教学中汲取什么营养呢?数学教学和体育教学是不是也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呢?

其实,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仔细揣摩小学体育教学的招式与精髓, 再把它和数学教学联系起来, 确实是有助于我们发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的。

一、热身运动的启示

一节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 总要让学生做一些热身运动。那么数学课需不需要热身呢?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注重教学的复习和铺垫, 可是自从实施新课程以后, 有人却否定过这样的做法。理由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今后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不会有一个仁慈万能的上帝给你作复习铺垫。因此, 现在我们上数学课的时候, 一开始就是情境创设, 就是自主提问, 这样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 新教材中一开始就是问题情境 (现在每个新计算教学都冠以一个“问题解决”的名义) :一本书192页, 小明每天看32页, 小强每天看39页。让学生提出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列出算式:192÷32。小强几天可以看完?192÷39。如此一来, 几分钟过去了。这样的情境能激发起问题解决的意识吗?我看不能, 相反,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 到了计算时非常容易出错。这时, 课始的几分钟与其无谓地在情境中消磨, 不如像体育课那样, 先练练相关的技能:比如四舍五入的估数练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

二、教学引导的启示

人有一些运动技能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也是最基本的能力, 如跑、跳、掷。这些看似不需要教的运动技能到了体育老师那里却是经过动作示范、分解训练、游戏激励等方式进行教学的。另一方面, 人的一些数学素养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如演绎、归纳、类比的思考能力。这些能力即使不经过专门的教学训练也能自然形成 (只不过自觉的程度较低而已) 。

由此想到, 自己曾在数学教学中过度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其结果就是容易造成学生只是在原有低层次的思维方式中打转, 不能接受更规范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事实上, 数学教学的任务也应该像体育教学那样, 教师的示范、讲解甚至一定强度的训练都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尊重人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激发其潜能, 让学生走向自觉,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三、学以致用的启示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的初衷原本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是我们不能理解得太功利太直接, 否则又会走向另一种狭隘。联系体育教学想想, 学生学体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到生活中去应用这些运动技能, 培养某方面体力劳动的未来公民吗?肯定不是。体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等将来学生走上社会之后, 自然会显示出体育教学的效能。数学教学不也一样么?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数学地思考的习惯、思考的方法、积累数学素养, 而不能过于功利, 一味地强求学生尚在初学的阶段, 就看到学数学的多少作用, “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 教与用的关系, 中间是有一个较大的时差的。

细细想来, 数学教学和体育教学其实是颇为相近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句经典的话似乎就说明了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事实上, 数学教学和体育教学都非常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和既得的技能, 都有相对客观的测量标准。数学有明确的对错之分, 体育有达标不达标之分, 如此的“公正廉明”是语文、音乐、美术等带有主观评价标准的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看来数学教育也像体育教育的精神一样, 可以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2

(1)体育课程新的合作学习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但这是必然的趋势。合作学习表达了社会性学习思想:学生们不仅能一起学习也同样能对同伴的学习负责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教授知识给同伴。

(2)从体育教师的绝对权威中解脱出来,真正关心与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研究,并深入到体育教学的第一线,更多地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探讨。

(3)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国体育新课程5大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合作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形式,要搞好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合作学习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体育老师不得不放弃练习时间来口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对这种种教学模式熟悉时:口作学习才进入一个真正开始阶段;另外,尽管学生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总是不能很好地配合,同时在学习人际关系技巧时,经常会出现冲突,因此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尊重感。

(4)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实现体育教学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体育竞争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合作意识,并学会正确处理胜利和失败。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3

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离不开保险保障。奥运会保险的运营机制具有运作市场化、服务全程一体化、中介服务专业化和招标过程透明化等几大特征。从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供、需因素和市场环境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产品提供方,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体育保险发展中是主要驱动力,而市场环境和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的角色转变是体育保险发展的保证。中国作为体育大国有着体育保险发展的肥沃土壤,但中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奥运保险;运营机制;体育保险

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62-04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nsurance for Olympic Gam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in China

ZENG Li瞲in1, WANG Xin2, WEI Hong1, YAN Xin1

(1.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Modern Olympic Games 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insurance coverage. The model of insurance placement for Olympic Games is featured by market operation, integrated service of all procedures, specialized broker service and transparency in tender瞔alling process. With full analysi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of Chinese sports insurance market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restricting barrier of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s in supply end.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kills in risk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companies are main driving powers. Improvement of market environment and change to the role of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 will play as the guarantee of sports insurance development. While China as a Sports Giant is fertile for sports insurance its development is no easy thing in the long run.

Key words: Olympic insurance; operational mechanism; sports insurance

举办任何一项大型体育赛事,赛事的组织者都承担着赛事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奥运会作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更是一项高风险事业。ジ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赛事举办方对于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的相关风险必须提供保险来进行风险规避。从奥运会保险费占举办国全年保费收入的比值看,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万分之4.264,与往届相比遥遥领先。结合中国体育保险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对中国保险业,尤其是体育保险的重大考验,同时也是中国发展体育保险的重大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奥运保险运营机制的观察和学习,得到一些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重要启示。

1现代奥运保险的运营机制

グ略嘶岜O盏脑擞机制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目前现代奥运保险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运营机制,形成了一些国际惯例。

1.1从运作方式看,保险运作市场化 市场化运作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到空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奥运保险的安排过程中,也体现了市场化运作的明显特点。例如,雅典奥运会为了解决投保事宜,组织者在欧洲范围内进行招标,并按照惯例由两家保险经纪公司协助。最终组委会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三家商业保险公司作为雅典奥运会保险的承保人。商业保险公司为奥运会承保的风险包括在奥运会期间的人身意外、运作风险、赛事取消和停办保险以及责任风险等,还设计了专门针对运动员、教练员、媒体工作者、志愿者的保险,对建筑安装工程、重要转播设施等固定资产和电视转播权也都安排了适当的保险产品。

另一方面,吸收体育保险的商业性赞助也是奥运保险运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办者通过体育保险赞助模式,仅支付给澳大利亚安保保险集团等两家保险公司约570万美元保险费,便取得了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相似的保险保障,而亚特兰大奥运会却为此支付了2520万美元的保险费。

1.2从管理方式看,有专业化的体育保险经纪公司介入历届奥运会都有两个专业机构为奥运会组委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一个是奥运会风险与专家控制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奥运会组委会;另一个就是奥运会保险经纪公司,为奥运会组委会提供建议、咨询和设计专门的保险方案。诸如MARSH、WILLISH、AON 及法国高仕华等都是具有丰富体育保险经验的体育保险经纪人。专业保险中介公司为奥运会组委会提供专门的保险方案——《奥林匹克大家庭计划》或《夏/冬季奥运会保险计划》,其保险金额不低于1亿美元。该保险计划主要涉及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状况、风险和安全管理工作情况、赛事取消的损失与影响、适合的保险产品选择与保险期限等内容。

パ诺浒略嘶岬谋O瞻才攀褂昧肆郊冶O站纪公司。经纪公司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的风险予以分解和分析,对投保资产进行评估,拟定保险条款等。此外,还对现行保险合同的实施进行监控,向再保险公司和法定的监督者提供日常信息。经纪公司还对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所有部门将遇到的风险责任进行分析,与每一位官员谈话,拟出一份在奥运会之前或举办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清单。

1.3从进入时间看,保险介入全程化从现代奥运会保险介入的时段看,表现为保险介入的全过程性。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从奥运筹备阶段就开始了奥运风险的规避和转移,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各种风险的评估、测算和分析,参与到对赛事的监管,帮助赛事组织者发现并消除一些事前风险,直至奥运会全部完毕之后保险工作才结束。

1.4从服务特征看,保险服务一体化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保险市场和完善的保险体系,因此,其保险服务业务也日趋纵深化,体现在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的服务。在奥运保险服务方面,通常,商业保险公司和/或经纪公司预先向奥运组委会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方案,并参与奥运会筹备阶段的奥运风险的评估、测算和分析等工作,为奥运组委会提供相关咨询和建议。由于部分奥运保险险种的周期较长,因此,保险机构、经纪公司及再保险机构的服务业务一直延续到合约中止才完成其整个保险服务工作。

1.5从运作过程看,招标过程透明化历届奥运会保险业务都实行公开招标。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保险招标通常最看重两条:一是是否承保过大型的体育赛事,特别是A类的国际赛事;二是看公司的实力和品牌如何。一般是由举办国实力最强保险公司来承保,国外的保险公司也可以公平的参与竞争。雅典奥运会主办方就在在欧洲范围内进行了招标,最终确定了两家国内保险公司和一家德国保险公司作为雅典奥运会承保人。对于保险经纪人的选定,通常也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力求公正和高效。

2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现状

在奥运会保险这个庞大的复杂工程之后,是我国相对滞后的体育保险业。我国体育保险的状态远不能与中国体育大国的地位相匹配,与中国保费收入全球第九的地位也不相称。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存在着可供性和可负担性的矛盾,市场机制也不健全。

2.1从供给方面看,市场主体不足,险种少,人才缺乏

2.1.1经营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数量不足,未能形成市场竞争格局我国只有几家较大的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在市场上没有形成竞争格局。这与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不够。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开发新的市场,因为新开发的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以低成本复制,开发的公司损失较大,导致积极性不足。从技术上看,新的市场的开发,在承保范围、费率水平和保险条件等技术方面都需要有多年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国内市场缺少这方面的数据积累,保险公司创新缺乏条件。而体育保险本身,由于其专业性强,风险高,在上述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面对这块“蛋糕”心有余而力不足。

1998年美国友好运动会桑兰事件导致了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出台。多年来,该基金会一直是我国运动员最大的保障平台。但基金会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成为运动员的坚强后盾。只有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的国家“体育精英”们才能享受该基金会的保障。但保障程度有限,最高为30万元,而最低的赔偿限度仅为1 000元。

所以无论商业保险公司还是运动员的互助基金会,在主体数量和提供的保障程度上,都非常不足。

2.1.2体育保险险种供给不足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的项目涉及不同的风险。然而我国体育保险起步较晚,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市场缺乏研究,没有掌握相关的险种纯费率的参考统计数据,无法针对体育事项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为体育量身定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体育保险品种。保险公司主要参照社会上一般的条款,侧重于死亡和残疾的赔偿,涉及体育的险种数量少、费率高、条款不明确又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对于高风险保险项目,保险公司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设计险种以满足运动员等方面的投保要求。例如,我国某明星运动员希望能给自己的双腿购买保险,但始终没有找到能够提供保障的保险公司。即便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保险合作伙伴——人保财险所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多为“非体育保险”的常规产品,如奥运会责任保险、财产保险、赛事机动车辆保险和团体人身保险等四大类,但是针对赛事或运动员的许多专业体育保险并没有被适时推出,如赛事取消险、赞助取消险、财务保险、运动员职业生涯突然结束险、俱乐部降级险、球员工资保险和运动员身体局部保险等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2.1.3体育保险人才供给不足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发展体育保险所急需的,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识别和管理风险到开发险种等都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参与。没有这些人才,保险公司无法了解各项体育运动的风险点,比如说摔跤运动员的耳朵最容易受伤,跳水运动员的眼睛最容易受伤等,因而也无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专业保险单。正是这种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我国保险公司研发力度不够,影响到体育保险发展。

2.2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体育保险的潜在需求量大,而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我国体育保险存在非常大的潜在需求,体现为:

1) 体育运动的高风险性使得体育与保险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需要保险来化解风险,弥补损失。

2)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注册运动员约2 万人,如果加上二线、三线运动员则不下8 万人,每年参加全民健身的人数在亿人以上。我国有60多万坐体育场馆,每年有600多场赛事纳入国家体育总局赛事计划。体育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带动体育保险的发展,产生对体育保险的极大需求。

3) 我国体育保险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同时也说明在这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体育保险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等待着挖掘。

但另一方面,我国体育保险的有效需求却不足,其原因在于:

1) 保险意识淡薄,参保率低。这是中国社会普遍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例如,美国运动员一般会拿出工资的3-4%来购买适当的保险。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运动员、教练员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思想上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的保险意识。

体育管理部门也缺乏保险意识,很少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买保险。一些商业机构,在承办赛事时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购买赛事保险。2003年女足世界杯因为一场不期而至的非典而异地举办,中国组委会事先忽略了国际足联关于购买赛事取消保险的建议,结果直接损失近3000万元人民币,间接损失估计高达2.8亿元。

2) 体育保险的险种单一,灵活性不强。保险公司提供的大多是“非体育的”常规保险,运动员真正需要的险种没有开发出来。 另外,现有体育保险险种因缺乏科学性和规模效益,费率普遍较高,而相对来说,运动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形成了可供性和可负担性的矛盾,限制了体育保险的有效需求。

3) 投保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投保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及企业赞助,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员本身交纳的保险费尚不充足。投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导致了投保资金的不足,运动员的实际保险需求无法形成市场的有效需求。

4) 体育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对保险的作用认识不足,使体育运动参与各方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难以被激发出来。国外运动员一般通过体育协会统一投保,在运动员注册费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些体育保险的保险费。有些体育保险甚至是必须投保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了体育保险的有效需求。

2.3从体育保险市场环境来看,整体环境相当不成熟

2.3.1法律法规不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保险法规方面比较健全,体育协会、联合会乃至俱乐部举行体育比赛必须给运动员购买保险,同时运动员、教练、志愿者等参加有关俱乐部的训练活动也必须购买保险。相比而言,我国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我国体育保险方面的规章到目前仅有1998年制定的《国家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以及2002年出台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使很多体育保险业务一直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这种法律法规的缺位,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

2.3.2体育保险经纪市场发展滞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保险活动中,体育保险经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中国的保险经纪市场发育较晚。2004年3月7日,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京成立,主要以运动员保险、赛事保险、体育保险咨询为主体业务。这是我国保险经纪市场迈出的第一大步,但整体看,保险经纪服务还非常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市场需求。

2.3.3国家对于体育保险的开发没有优惠政策我国体育保险业务刚刚起步,保障范围狭窄,投保资金不足,缺乏规模效应。我国保险业的营业税率较高,经营体育保险没有优惠政策,导致该市场成本高、利润低。

从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供、需和市场环境三方面分析,体育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产品提供方,而市场环境完善和政府角色转变是发展的关键。在上述几方面都得到改善后,中国体育保险的巨大需求一定会被释放出来,强烈地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保险发展的一剂强心针,意义重大,其运营机制和实务做法都会给我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的启示。

3奥运保险运营机制对我国体育保险的启示

3.1在供给方面,尽快设计保障全面、切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体育保险产品;调动和保护保险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1) 要对体育保险市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会因运动项目不同而导致对风险保障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用同一种条款、同一个费率来覆盖。因此需要产品设计者能全面收集各类数据,针对不同的保险需求设计出合理精细的体育保险产品,尽量避免条款雷同、粗糙现象。

2) 在清醒认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要分类、分级进行产品设计。可以通过保险经纪人和再保险接受人等渠道,充分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市场的经验,有条件地利用对方的损失数据、费率厘定技术、核保和理赔的技术及其经营理念,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将从事的各项体育运动项目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保障条款和费率水平。

3) 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深入领会保险服务纵深化和一体化的概念,强调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改变重损失理赔,轻风险管理的旧观念。现代保险的理念更注重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通过对客户业务、活动的风险评估,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重在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对于一些高风险的险种,国外保险公司早已将风险管理服务作为业务核心。例如,环境保险、劳工保险和锅炉机器保险等,这些险种涉及的行业都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但是这些风险一旦受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其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明显地大大降低,损失额也就随之降低了,所以对于这些险种的客户,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是进行风险管理,而不是损失后的理赔。而体育运动行业则恰恰也具有这种特性。所以,中国的体育保险业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关键看保险公司能否提供优质的风险管理服务。

4) 一些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要认真地选定一些较为固定的客户,对这些客户指定专门的风险规避方案,并要长期跟踪、研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力争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能够将针对运动员和体育产业的保险产品全面地推向市场。大保险公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开发体育保险市场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领跑者的作用。ヌ逵市场需求与保险公司开发产品,是一个互惠互利、相互刺激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在市场机制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调动起保险公司创新的积极性,更要保护保险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3.2在需求方面,加强宣传,建立开发多元化资金渠道

3.2.1加强体育保险的宣传,提高体育界人士的保险意识只有体育运动参与者和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增强了,体育保险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这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会极大地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体育运动管理者对体育保险的意识。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体育保险的意识会越来越强。这种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人们从所见所闻中逐步产生,更需要政府在法律环境、体育行业管理体制和大众宣传上下大力气。所以,体育保险意识的产生应该是市场产品刺激、政府法律约束和自身保障需求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3.2.2建立、开发多元化体育投保资金来源渠道资金少是目前困扰我国体育保险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客观原因。由于资金短缺,且目前有限的体育保险保费高企的情况下,在短期内除了奥运会项目和全运会项目运动员外,多数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不可能依靠自己或国家得到全面的商业保险。因此,如何解决体育保险投保资金的“瓶颈”问题,成为当前迫切的需要。鉴于中国体育运动与多政府关系密切的传统特点,结合这几年来商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某些保险项目的做法,采取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各承担一部分的办法,实现投保主体多元化,投保资金多渠道化,国家可以主要通过费率贴补、税费减免等方式进行参与,解决体育保险市场化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待市场培育成熟后,国家再逐步淡出市场,实现体育保险完全市场化。

另外,还可以大力依赖和发挥各种体育协会的作用,积极探索互助保险这种组织方式,完善目前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用商业化的方式运作基金会,扩大该基金会的受益面。体育保险基金的资金可以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各种比赛的赞助费或个人捐款、转播费、广告费、运动员培养费以及运动员和俱乐部每月限额缴纳的费用。

4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保险的市场机制お

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险安排这个窗口,中国的保险业和体育管理部门应大力反思我国体育保险的市场机制。

4.1加快体育保险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在国外,商业化的体育保险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体育保险主要以公益性的赞助为主。从长远来看,赞助形式的体育保险将会使我国体育保险走向歧途。因为这种模式无法激活保险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保险公司非常独特的一种广告形式,对于体育保险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另外,这种模式还严重阻碍了体育保险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建立。我们知道,体育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依赖是保险公司卓越的风险管理服务,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在推进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职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国家必须更多地导入商业保险机制,大力鼓励体育保险的开办,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优惠条件,激发它们在体育保险产品开发和营销机制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改变国家包办、行政包办的现状。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管理部门要组织公开透明的招投标程序,筛选优秀的体育保险承保人和体育保险经纪公司。ケ本2008年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的奥运保险商机,必将成为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加速器,带动体育保险市场化的快速发展。

4.2立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体育保险法规,可以使体育保险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世界上发达国家中体育保险法规均比较健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有关体育组织、运动员以及普通体育健身者的利益,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有关体育组织的管理水平。ダ如,日本将体育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规的规定可以在制度上确保体育事业和体育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涉及体育方面的法规主要有《新保险法》、《健康保险法》等一系列法规,保障了体育保险的依法实施。而法国、意大利、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有关于运动员和体育俱乐部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购买保险的法律法规。

4.3培育体育保险经纪人,强化保险经纪公司的沟通作用在奥运保险市场上,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虞小视。事实上,奥运保险运营机制中经纪人的使用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正式因为体育保险专业性强,风险巨大,在保险发达市场,普遍使用保险经纪人。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经验,大力培育体育保险中介人组织,通过保险中介人挖掘体育保险市场、推销体育保险产品、承担体育保险的风险评估、投保后的跟踪管理服务、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咨询服务、替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和协助保险人设计、开发新的险种等。目前中国只有一家专业体育保险经纪公司,这对于一个体育大国来说,显然是很不够的。

5结束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保险业,特别是体育保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体育保险能否在后奥运会时期,实现质和量的飞跃,取决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保险业从奥运保险运营机制中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在体育保险发展中是关键,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的角色转变是体育保险发展的保证,而中国作为体育大国拥有体育保险发展的肥沃土壤。但是,在分析了中国体育保险市场的供需矛盾以及欠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我们知道,中国体育保险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怡.中外体育保险业政策法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9:9-14.

[2] 陈冬春,刘美凤,金育强.阻碍我国体育保险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因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3] 张锋,陶克祥.2008北京奥运会体育保险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16-19.

[4] 董杰,刘新立,宋璐毅.北京2008 年奥运会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5,1:30-35.

[5] Herb Appenzeller,“Risk management in sports: issues and strategies",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4

据2005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 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虽呈现增长趋势, 营养状况也得到一定改善, 但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均呈下降趋势,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1.67%、58.07%、76.02%和82.68%;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 40~44岁的男性和30~39岁的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比率非常低, 其中30~34岁女性是男女所有年龄段中参与比例最低的人群, 仅为28.3%。

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的“用进废退”进化思想早已告诉我们, “身体锻炼十分重要, 是身体不至于退化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使用 (活动) 可使有关的肌肉加大力量;而停止使用 (活动) , 则与损坏有关神经的作用相同, 使相应肌肉趋于衰退。当今的学生长期静坐于书桌前, 片面地重视脑力劳动, 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 其表象是学习压力大, 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众所周知, 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逐步形成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多位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析, 从而引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国外著名教育家主要体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来, 许多西方大教育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 表现出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体育教育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杨·阿姆司·夸美纽斯、让·雅克·卢梭、约翰·洛克、裴斯泰洛齐、赫伯特·斯宾塞、伊·阿·凯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发人深省的体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识即为: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 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勇气, 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的前面。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 不应该像斯巴达人那样通过儿童勇敢地艰苦操练而变得残忍, 应该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兽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体育在人们不同的教育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饮食来发展儿童身体;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体操训练形成人健美的体格、勇敢和良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趋向于体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苏格拉底 (Socrates,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认为, 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 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 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而在战时, 身体健康就更为重要。即使在思维活动中, 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 许多人“由于身体不好, 健忘、忧郁、易怒, 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 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1]苏格拉底要求每个人的身体能忍受严寒、酷热、饥渴、疲劳困顿, 以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常常“竭力劝勉他的门人, 要注意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 另一方面个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苏格拉底自己经常锻炼身体, 准备应付身体可能面临的任何考验。他每天早上都到广场去体育锻炼, 因此培养了自己忍受饥饿寒冷、疲劳的惊人能力。[1]苏格拉底能够最终成为古希腊三哲之一, 重视体育锻炼, 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曾提出“先音乐教育, 后体育训练”的主张, 他把音乐和体育并举, 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也指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 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时, 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 他说:“人的本身, 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鼓吹实行禁欲主义, 通过折磨肉体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 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 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3]”, 因此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 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注意使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有节制, 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该观点也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恢复机理。

约翰·洛克 (John Lock, 1632-1704) ,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述绅士教育时对体育非常重视, 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 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 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 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 要有幸福, 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 要能出人头地, 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4]他为了培养健康的绅士, 根据他的医学知识, 拟定了一个锻炼绅士体格的体育保健制度, 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以此达到把绅士锻炼成能拿起武器去当兵的标准, 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他所提出的各种保护与锻炼身体的体育卫生的要求, 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他关于体育的见解, 内容十分丰富, 新颖而系统, 对当今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和家庭体育卫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雅克·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 是运动敏捷、身手协调的人, 所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被视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而这种养护和锻炼其实质就是具有身体练习的体育。卢梭对于当时轻视身体健康的流俗主张给予无情的驳斥。首先, 他认为惟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 勤于工作, 获得幸福和延长寿命。他说:“体质愈衰弱, 欲求愈迫切;而体质愈强壮, 便越能忍耐。一切肉体的情欲都产生于体质软弱的人;他们愈不能得到满足, 他们的痛苦也愈强烈。”[5]又说:“几乎所有长寿者, 都是出于从事多量体格锻炼而能忍受疾劳和工作的人。”[5]其次, 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理性发达的基础。他认为:“身体要相当的健康, 以便听从心灵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须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为身体的活动会妨碍心灵的活动, 那是一桩绝大的错误。仿佛二者不能联合并进, 也仿佛心智活动不愿意去作行为的指导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 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慧敏, 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 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 让他做事, 让他奔跑和喊叫, 让他永远活动;使他成为有体力的人, 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 好的身体是优良品德的基础。卢梭说:“霍布斯称邪恶之徒是健壮的儿童, 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切邪恶皆由体弱而生;儿童因为体弱才令人厌恶;设法使他们强壮, 他就变好了;因为假如我们什么事都能做, 我们一定不做坏事。”[5]卢梭把体育和锻炼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体育先于智育”, 有别于我国现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 ,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 不仅要发展人的道德和智慧, 还应发展人的身体力量, 因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都蕴含在人身体的发展之中。他认为体育的任务, 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 全部发展出来。他说:“眼睛要看, 耳朵要听, 脚要走路, 手要抓物”, 以致人的整个身体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 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 戳刺和投掷, 拖拉和旋转, 围绕和摆动等等[6]”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这些“体力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 但是或合或分, 都蕴含着一切可能的行动的基础, 乃至蕴含着构成人类的各种职业的最复杂的行动的基础。”[7]而这些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 则是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 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裴斯泰洛齐对体育的认识落脚于一个“力”字。

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对体育也很重视, 他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 由于每个人的利益 (幸福) 和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竞争, 都需要体育;一个民族的繁荣、战场上的胜负、商业上竞争的盈亏, 都与人的身体强弱有关;女孩和男孩同样需要体育。在《体育》一文中, 他从体育理论论述到人体的养护与锻炼:“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 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 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 他要求让儿童多运动、多游戏, 他认为游戏和竞技比体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体锻炼, 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 在学习方面, 主张不能让学生过分疲劳;改变当时学校那种儿童由于体力衰弱, 时常被迫离开学校, 功课繁多, 教师苛求, 以致学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时的时间致力于学习的现象。他说:“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 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 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 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身体健康下降是学习过度的后果, ……硬塞知识的办法该受到多么严厉的谴责。”[8]斯宾塞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构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在斯宾塞看来, 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凯洛夫 (1893~1978) ,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于苏联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问世。从那时起, 他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苏联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凯洛夫在《教育学》第十六章《体育》中论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是增进青年健康,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各种能力的必要条件。”“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发育, 使它变得结实健壮, 有坚忍和持久的力量, 并且要发展学生的灵活而美观的动作。”[9]这已经从理论的高度提到了体育的概念、任务和外部条件, 为后来体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诸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

通观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 不难发现体育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他们主要体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启示。

1. 学校体育教育应坐拥真正意义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 无一例外地将体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 毛泽东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0]在这里, 青年毛泽东已将体育提至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 可见体育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2. 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改变重文轻武的办学思想,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

在当代体育教学中, 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文件对体育课、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有明确规定与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 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长此, 学生间流传“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 “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实质上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 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 必然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 更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 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 学校应逐步废止应试教育, 根除淡化重文轻武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 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只有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并严格规范管理, 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 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 在学生锻炼意识培养方面, 应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作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西方大教育家的体育思想, 无一例外地重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这对于我国今天的体育教学仍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简单地动一动就可以了, 而是要求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 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学习掌握锻炼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要加大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有着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并且掌握2-3项特色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运动项目, 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 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各种功能, 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从而形成由自发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4]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5]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7]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8]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9]凯洛夫.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5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和解决,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弥补。本文主要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比较分析了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图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找到有益启示。

中小学体育教育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身体素质与健康发展的基础,历来为各国学校所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相应改革,如英国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日本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颁布了本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标准。[1]在这股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浪潮之下,我国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理念陈旧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仍需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弊端的反思、对国外体育教育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对青少年身心素质与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以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比较分析我国体育教育标准的缺陷与不足,试图找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概述

1.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定位是:(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该课程目标分别从身体、心理、情感、习惯、精神与责任等几个维度,由浅入深,逐一表述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定位,具体、全面、完整地概括了基础体育课程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及所能达到的教育作用,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教师应予以执行的标准。

2.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中小学基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念依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的个体发展差异需求;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因地区差异也有所不同,但基本项目大致相同:(1)跑、跳、投掷类田径项目。这也是一些地区毕业、升学时的考查项目。(2)体操项目。如广播体操,已成为每日午间的最基本活动项目。(3)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这些内容往往作为中小学生的爱好项目来开展。(4)武术项目。这与地区或学校条件有关,如中国武术、跆拳道等,可课外选修。(5)其他项目[3]。无论项目的开展水平如何,但在国家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念上,都是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兴趣、发展以及差异性而设立的。

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受传统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这与原有教学理念有关,即便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原有教学方式一时也难以完全改观。我国体育课时长通常为45分钟,教学环节一般为“四步式”:课前准备——新课讲练——放松恢复——归纳总结。准备阶段为课前热身,由教师统一组织,从列队开始,或慢跑,或做操,或游戏,以便为新的动作教学做准备。新课阶段往往先由教师做示范动作,边做边讲解;在学生基本领会了动作要领之后,再去练习完成。这中间教师会做纠正讲解与示范。放松阶段学生可通过短暂的自由放松来恢复体能,最后由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可以说,统一、严谨、规范、紧凑、内容较多、重视掌握等是我国体育课堂教育的突出特征。

4.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课程评价的作用在于诊断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有无问题,是否能够达成设定目标。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一般重在对学生掌握情况——成绩的考查,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则转移了评价的重点与角度,把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实施以及课程内容本身都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显然是跟进时代的正确方式。

二、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之比较

1.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时间为2000年,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与之接近。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在大多方面和我国相似,如重视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掌握;要定期参加体育活动;保持能够增进健康的体育健身水平;要树立体育运动中的尊重自我与他人的社会责任感等。但有两个方面的表述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展示出在体育活动学习和演示中对运动概念、原则、策略和技巧的理解能力”[4],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对健康、快乐、挑战、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的价值”[5]。第一句表述显示出美国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理解要求较为具体详细,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体育意识是有益的;第二句则更加特征鲜明,美国课程目标将体育运动视为一种快乐、挑战与自我表现,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突出了体育与学生个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视体育运动为身体与精神的自我需要,对体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化。

2.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美国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有三个维度的要求: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包括时间、课程项目、教师人数及教学设施;二是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包括进行设计的课程、有效的指导策略、运动技巧的掌握、定期评价与检测等;三是体育活动内容要有意义和挑战性,通过这些运动能提高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掌握体育运动和健身的相关概念、提高社会适应力及合作精神、“现在并终身达到推荐的体育运动量”等。在具体内容设置上,美国各州的体育项目选择虽然各有偏重,但从整体统计上看,按照主次与重轻的顺序排列大致是:篮球、排球、棒球、橄榄球、足球、田径、健美、网球等,这与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差别较大。这种差别除了体现在项目设置的不同,其内在机制也有很大区别。在美国的体育教学制度中,第一,根据年级的不同,体育课时长不等;第二,竞技体育运动的活动开展频繁,而非限制于常规的体育课或普通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度较大;第三,体育活动的课外延伸比重较大,已融入日常生活内容;第四,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划船、登山等较为常见。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内容我们并未设置,但竞技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活化融入,以及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发展其个性的意识,却是我们可以学习与借鉴的。

3.中美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比较

美国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个人自由训练——新课准备——新课讲、演、练、测——复习总结。其课程安排表除了活动项目、时长和活动内容三个栏目之外,第四栏是授课技巧,是专门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设定的栏目,其中多次出现学生的反馈意见要求。从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组合,到教师的授课技巧细化方案,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体育课教学的几个特点:(1)课前训练是热身准备,这和我们没有太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课前训练是自由的,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训练方式,而且时间也较长。这种自由式热身训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所要的准备状态,这和我们的集体统一方式截然不同。(2)注重课堂测评,以检测学生体育动作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检测,对学生自我认识、反馈掌握情况、教师评价等都有促进作用,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检测并不是必备环节。(3)重视学生反馈意见。这种反馈不仅有老师给学生的,也有学生彼此间的,以及学生给老师的,总之是一种互动与交流式的反馈。这种反馈有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为提高教学效果找到依据,而这一点也是我国体育教学所迫切需要的。

4.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的比较

美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和我国基本相似。但在评价的全面与细致程度上却有明显差异。首先,美国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完整而细致,即要求全面,阐释详细;对每个学段的学生所要达到的体育目标的阐释都很具体、清晰、明确,以便于教学时的执行。如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的心理情感方面,其总体要求是“能否享受运动乐趣,接受挑战,并从目标实现中得到满足感”[4],在这句话的总领之下,再设计出相应的评测表,对每一个指标设定评价分值,根据所得分数得出结论,以完整地认识学生个体情况,便于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调整培训计划。其次,美国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层次性较强。评价的层次性是指既有总体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也有每节课的具体性评价。在每节课的具体性评价方面,相比于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显得更为详细,比如常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出勤率、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甚至着装情况等都被作为评价的细则内容来要求。再次,美国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力度较大,而且比较到位,课程评价基本都有相关的委员会参与,保证了评价的严肃性与客观性,真正发挥了评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1.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要求与发展

在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体育在其未来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或者是教学实施方式,都应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如体育开设课程项目,除了规定的集体项目以及毕业升学时的考查项目,还要给学生提供选择项目供其自由发展;同时要加强体育硬件建设,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如很多孩子都喜欢足球运动,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运动选项加以引导与组织。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集中、统一的训练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学生反馈意见来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及终身体育意识

学习体育教学不是为了毕业、升学考查,也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根据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涵,体育和学生体质、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更大,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人际交往、具备终身保持健康的运动水平而奠定能力基础。也就是说,体育的重要性并不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即通过体育运动为学生带来发展与变化,如体质、健康、心理、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责任心、应对挑战的意志力等,这些都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

3.要适当开展竞技与特长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普及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但也与体育理念有关。美国人热爱球类项目,其大球项目水平居世界领先,此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就目前来讲,我国中小学竞技项目开展落后,经济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原因,就现阶段来说,教育理念与学校管理才是主要制约因素。比如,学生在校时间大多被文化课学习所占用,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喜爱的运动项目。在这一点上,美国体育课程标准则明确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可见,课程标准是一回事,理念、执行又是一回事。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切实实施才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水平的保证。

4.课程标准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

我国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于2001年,至今已有余年。在这十余年之中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使得《标准》中的许多“标准”已远远落后于我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及教育需求,许多项目如大球类、健身类等在普通中小学完全有条件开展,而实际并非如此。观察美国的体育课程标准,版本的升级基本是十年一个间隔,所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更新与变革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教育、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波飞.中外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若干层面的比较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8(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德坤.从”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谈学校体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33).

[4] 李金纲.中美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

[5] 刘仁侠,李德生.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10(8).

绅士体育对精英教育的启示 篇6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绅士体育是约翰·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游泳、划船、击剑、骑马、舞蹈和户外运动等体育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勇敢坚韧、优雅风度的绅士,即“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人。在绅士体育推动下,古老的射箭、荷兰的滑冰、西班牙的斗牛, 以及中世纪后期兴起的赌博性赛马、拳击、赛跑等,也发展成为近代体育项目[1],对体育运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洛克生活在一个传统与近现代的转折年代,17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于内乱和社会变革时期,这些成长的经历给约翰·洛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其思想的产生做了良好的铺垫。在宗教教育向近代世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约翰·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教育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绅士教育理论,即绅士既要有贵族的风度, 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其绅士教育思想不仅反映了17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推动了英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整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符合“绅士标准”的资产阶级人才,这种人才“既要养成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德行和礼仪,同时还应具有聪慧的头脑和务实的精神和能力”[2]。绅士教育思想对于刚夺取英国政权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无疑是一把思想利刃,为其培养了大批绅士,巩固了当时的政权,推动了英国在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洛克在阐述其绅士体育理论的过程中提出影响至今的绅士体育理论,即绅士要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他在著作《教育漫话》一书中,详细系统地阐述了绅士体育思想,其精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更是前无古人的,把健康放在开篇之首详尽阐述,充分肯定健康对于当时绅士教育的重要性。

在绅士体育思想健康发展的同时英国在各个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进步,积极地推动了英国的发展。英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绅士的功劳,绅士的才华离不开绅士教育思想的培养,才华的施展离不开健康身体的保障,健康的身体要归公于绅士体育思想的教育。 绅士体育思想对于当时英国国内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对外殖民地的扩张发挥着重要意义。绅士教育思想在培养绅士的才能同时注重绅士身体健康的发展,为整个英国的长久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民体质基础。

2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superior education),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 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以此为分界有两重含义,即质量意义上的精英和数量意义上的精英。质量意义上的精英,即高水平的尖子教育;数量意义上的精英,即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的教育[3,4]。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精英教育的特质逐渐被高等职业教育和尖端科学研究的普适性所取代[4]。但是马丁·特罗反复声明“在大众系统中, 精英机构可能不仅存在而且会更加繁荣,精英的职能继续在大众的机构中起作用[5]。”大众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教育的主要趋势, 但是精英教育仍然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两者之间不是冲突、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精英教育以其自身伟大的使命在大众教育的洪流中扮演着为整个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角色,对于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精英人才,首先教育者要从整体上把握精英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精英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心智,而不是为了多创造些经济价值,打着精英教育的旗号误人子弟。渴望成为精英的人也要明白,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要引领社会主流文化,要在创新和社会思想进步方面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精英教育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教育之根本,切勿脱离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而打着精英教育的幌子进行争名夺利。在关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精英人才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样值得关心。健康的身体是精英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才华,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强力支撑。关注教育,关心健康,重视精英教育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发展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

3绅士体育对精英教育的启示

3 . 1 21世纪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根据最近几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青少年体能素质在持续下滑,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心肺功能等指标不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学生明显增多,部分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在军训中经常出现学生因站立时间稍长就晕倒的现象[6]。据报道:“在近几年的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中国男性以1.697米的平均身高位居世界身高排行榜第32位,而同为亚洲同胞的韩国和日本却分别以1.74米和1.707米的“成绩”排在第18位和第29位。值得一提的是,7至17岁中国男孩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了2. 54厘米。过去25年,韩国青少年的肺活量、运动能力等体质指标一直在提升中;日本青少年的体质自二战后也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其中身高25年间平均增长10多厘米[7]。”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此现象引起了国家的

1程华(1986—),男,湖北荆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高度重视,两会代表、委员建言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疾呼: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们做点什么[8]!而据有关数据显示,与20年前相比, 我国官兵平均身高增加2 cm,腰围增加5 cm[9]。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让人堪忧,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

3 . 2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关系着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推出了一系列的健身工程, 可是成效甚微,从每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报告的数据中发现大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精英教育下的学生也是一样。通过种种措施为何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始终没有达到让人安心的地步, 其中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学习压力的日益加剧,家长和学校一味地重视成绩,忽略体育锻炼,使得一些地方的体育课难以保障,即使有体育课其课堂质量也大打折扣,甚至是体育课变成自习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所缺乏的体育锻炼要想在大学期间仅仅通过每周一节体育课的方式使学生体质健康达到标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是很难实现的,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报道铺天盖地,呼声强烈要求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有效改善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从小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对其身体的健康发展、 智力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正如洛克的白板论一样,认为:“人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赋有同样的能力,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的差异是由于后天的经验和教育的不同造成的[10]。”如果从儿童时期就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那么受过同等教育的孩子对于健康的认识程度是差之毫厘的,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加强体育教育思想的灌输,相信通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健康思想的不断引导、 熏陶和影响,传授运动技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了。儿童时期你怎样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把个人幸福、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与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儿童进行教育,从小就让他们认识到健康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并把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作为自己不得不尽的义务。我相信要是这样,明天的祖国会更繁荣昌盛,社会更加进步, 个人更加幸福!

3 . 3绅士体育对精英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

绅士体育思想是为培养适合当时英国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一些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成为“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人,即当时的绅士。洛克肯定了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获得健康最积极、最廉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体育锻炼,同时他还把个人幸福、社会发展、 国家繁荣与健康直接联系起来,充分说明了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也肯定了体育乃三育之首。绅士体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提倡的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有着启示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重视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弱化了对精英的身体教育。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各种未知的突发状况,为了保持和谐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精英仅仅所具备智力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做后盾。四处奔波、尖锐问题的攻坚、突如其来的状况、加班、熬夜等一系列问题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过程中都随时可能出现,没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支撑谈何容易应对自如,谈笑风生,鞠躬尽瘁。国家开展精英教育不仅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强调体育乃三育之首,告诉我们: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句话也时刻提醒我们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4结语

精英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事实,而精英教育下的学生体质状况也不免让人担忧。如何改善、提高精英教育下的学生健康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而体育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方法。精英教育不应只注重心智的培养,也要关心精英的健康状况。大学体育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体育技能的传授,同时应加强有关健康理念的教育,传授运动技能与健康理论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从而正确引导他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使其远离各种不良的社会诱惑, 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查阅关于绅士体育与精英教育的文献,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绅士体育思想对于精英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普遍下降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7

1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概念

1 . 1 体育即身体的教育

体育一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词汇是physical education,直译为“身体的教育”[1];含义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1];国际上较一致的解释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本质上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1]。由此可见,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本来就已经包含教育。在我国体育虽然有两种解释:其一“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2];其二“指体育运动”[2],但在学术界或一般人意识里,绝大部分倾向于第一种解释,体育是强身健体的教育。

1 . 2 职业实用性体育应是突出体育本质、凸显职业特性、强调实用特点的教育

但在职业实用性体育研究中,研究者本质上是探讨职业实用性体育,事实上却派生出一些不科学的概念,例如:“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教育”与“体育”重复;又如“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育”与“教学”也有重复之嫌,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里,“教育”是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2]。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内涵应突出体育的本质、凸显职业的特性、强调实用的特点,以此三个维度纵观研究者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内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的5种界定中,其中较全面科学具有代表性的是翁惠根概括的“根据目前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为培养职业人直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或活动过程”[3]。

2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地位

2.1 体育居五育之首

从古至今,西方体育备受重视,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斯宾塞、凯洛夫对体育的共识是,“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4]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否则智力都受到牵连,因为“由于身体不好,健忘、忧郁、易怒,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5];柏拉图认为,“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6];洛克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7];卢梭则认定体育应先于智育并且是德育的基础;斯宾塞提出“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8],在他的课程体系中,体育居首位。

2 . 2 职业实用性体育应居职业技术教育之首

近年来,“全国30多个行业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估计有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新的职业病例甚至群体性职业病事件不断发生……我国已进入职业病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9]大学是学生系统接受体育的最后阶段,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无疑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一定的职责,因为“目前不同职业人员的体育素质均主要来源于自身学习和学校体育教育习得,说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仍对今后职业活动中体育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10]

在研究进程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特色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代表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11]但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试想这一事实就令人不寒而栗: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在持续下降,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才基本得到遏制;提到这些情况则令人不无忧虑:一些高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取消了长跑,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招生人数严重不足或者过于充裕而缩减体育课时。没有健康的体质,学业尚且无法完成,事业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基于以上认识,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普遍遭遇冷落的严峻形势下,可以将体育提到职业教育之首,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人员的高度重视。

3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作用

3 . 1 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体育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2],西方学校的竞技体育项目“主要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而是以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为最终目的。”[12]

3 . 2 职业实用性体育应兼具实用性和终身性

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作用,研究者主要倾向于职业的实用性,例如:帮助学生在校储备职业体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掌握,在岗适应职业要求、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虽然也涉及对学生终身体育的作用,但事实上没更好地做到或者说尚未能够深入研究到怎样在突出其职业实用性的同时又兼顾体育的终身性。之所以下此结论,是因为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体测数据清晰无误地显示:由于高职二年级实习实训增加体育课减少,直接导致学生体质总体水平下降。学生在校体质的提高尚如此依赖体育课,当他们步入职业生活又怎能期待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4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内容

4 . 1 体育内容自然性、多样化、弹性化

体育内容自然性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主张“利用季节、气候和风雨等自然力锻炼青少年的体格,通过走、跳练习磨练学生的体力”[12],典型内容是瑞典林氏体操,它“既适应于体格强健者,又适合于体格孱弱者”[12],使学生接受体育后更自然有效地提高体质。体育内容多样化、弹性化是西方体育教改的趋向,“德国的体育课程包含身体教育和全能教育……美国在选编教材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加大教材选择的余地,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灵活性很强,自由选择余地大……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扩大教材弹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2]

4 . 2 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内容需适应职业种类丰富多彩

由于职业的多样化和细致化,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内容确实是一项极其艰巨繁重的任务,但是遵循的原则和方向还是可以明确的。

4.2.1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3]。应用型人才大部分要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劳动。虽然职业实用性体育无法模拟工作真实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显著的特点,指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锻炼以促进其体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体育课作用,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也能像毛泽东那样每天用冷水洗澡敢于在滂沱大雨中锻炼,像苏格拉底那样无论严寒酷暑每日在室外锻炼,从而练就超强的忍受饥饿寒冷疲劳能力,那么他们适应职业中的困难环境也就顺理成章了。

4.2.2 增加理论课程的比例

斯宾塞特别推崇体育的作用,他认为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课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14],我国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对生理学、解剖学涉及过少,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往往是形同虚设,以至于许多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器官的功能一片茫然。在我国高校,只要不下雨,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如果下雨大都被改为自习课或者视频课。室外授课固然有其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忽视体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而国外体育教学对理论是相当重视的,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某种时尚运动之前后,让学生掌握该运动锻炼哪些部位、哪几组肌肉,具有哪些功能。西方体育实践证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能使学生在终身体育中一生受益。

4.2.3 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

终身体育是西方体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无疑也应该成为职业实用性体育选取的内容应遵循的原则。为此,职业实用性体育在考虑顺应职业要求开设各种课程时,还应考虑在极其有限的课时里高瞻远瞩地融入具有使学生终身体育的内容,追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像欧洲大学体育理念提倡的,达到“生活中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中离不开体育,健康需要体育”[14]这一最高层次。

4.2.4 教材专业性、多样化

因职业多样性特点突出,要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统一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教材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多样性必然成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材的突出特点,但由于职业实用性体育研究时间短,至今没有可供参考的权威性、专门的教材,所以按照相同或者类似专业职业需求编著各种类别的权威专业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材,任重而道远。

5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模式

5.1 PSI 模式

PSI(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即个性化教学系统)模式是当前较科学、先进、有效、流行的教学模式,它在高等教育体育课程中的运用相对于传统体育独具优势。

5.1.1 教学内容序列化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并把教学内容按照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制定出学习内容的序列结构,并制定出具体的成绩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内容的序列结构进行学习”[15]。

5.1.2 教学监控个性化

该模式主要实行学生自我监控,一种方式是学生本人自己监控,即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管理计划出勤、上课、使用场地和器材,另一种方式是学监(同辈辅导)监控,学监可以是已经掌握某项教学内容但不在本课程中学习的学生,也可以是已经掌握某项教学内容但仍在本课程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对课堂进行管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单元测试和成绩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15]。

5.1.3 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

教师在此模式中不再扮演管理角色,而是承担服务者和指导者的职责,通过高频率指导学生,以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运动技能。

5.1.4 具体程序和步骤

课前任务展示:教师在学生上体育课之前,将“学习任务和材料以文本或者影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15];课中学生自我练习教师指导:开始上课,学生按照学习指导书,在规定的场地,使用教师早已准备好的器材,自己做准备动作、学习、练习、测试,一个单元测试合格再进入下一单元学习、练习、测试,如此循序渐进;课后学生自我管理:即遵守学习指导书的规定整理场地、归还体育器材。

5.2 职业实用性体育 ABCDE 模式中融入 PSI 模式

研究者普遍认同翁惠根教授总结的“ABCDE模式”[10]为职业实用性体育实施的最佳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ABCDE模式比较科学,亦适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教学情况,但比较笼统,为使其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吸取PSI模式中教学内容序列化的特点,但鉴于ABCDE模式尚处于研究和实践的初始阶段,也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实现学生的自我监控有一定难度,需谨慎尝试。

6 体育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评价

6.1 个性化评价

现代西方体育评价具有个性化的显著特征,即着重于学生个体与自己比较所发生的认知的转变、技能上的进步、对其终身体育的促进。

6 . 2 职业实用性体育“四位一体”的评价应融入个性化

图钉原理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篇8

图钉是由一个图钉盖和一个图钉尖两部分构成, 把它按进去不是单凭一个图钉盖, 也不是只用到图钉针部分, 而是图钉盖和图钉针两个部分的共同作用发挥出来的功效, 他们二者缺一不可, 当只有一个盖或一个钉针的时候是发挥不了图钉该有的功能的。这就是强调要注意全面发展的原理——“图钉原理”。全面发展的“图钉原理”为我们理解和思考学校体育的目的以及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提供了启示, 只注重文化课, 不注重体育课;只注重优等学生, 疏忽差等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 疏忽品质教育;只注重近期利益, 疏忽孩子的长远发展, 都会使学校体育走入误区。由此引起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 如学校体育是否就只能担当起“增强体质”的片面任务;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

2 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体育功能方面

“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原因在于“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 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 这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具有保健功能[1]。因此“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然而体育并不是简单的身体教育, 而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 针对人的整个机体的教育。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于一体在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合作精神, 发展学生的智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好方法。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体育则是针对完整的作为有机体的人的教育。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德、智、体、美机械的分工作用于学生。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说:“学校的第一功能强调教育对个性发展的意义, 第二功能是视教育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递者, 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工具。”

2.2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方面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是对学校体育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与教育本质与目标是保持一致的, 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不仅仅是针对学校体育而制定, 而是对学校教育整体方向的把握, 是要祛除学校体育只为“体质健康”的片面思想[2]。人们往往把体育简单地理解为健康教育, 其目的就是为了体质、为了健康, 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健康并非体育的唯一目标, 而且体育也担当不起健康的全部目标”[3]。因为理解的偏差, 将体育的功能孤立看待, 把体育当作学生身体健康对应的“部分”教育, 即对德、智、体、美的机械分工, 使学校体育走了弯路, 忽视了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巨大价值, 把体育按字面意义理解为“身体”, 而抛开了作为“身体”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 使得体育在根本上丧失了本该具有的教育功能。

2.3 学校体育评价方面

“我国传统的学校文化以智育至上、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文化, 它有目标的功利性、内容的封闭性、评价的片面性等特点[4]。也就这样的环境之中出现了学校教育中的“重文轻武”, 体育课教学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的偏差, 一切都在为了考试而进行, 一切都在为了升学而准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在这个看似美好的过程中却伴随了应试教育的噩梦, “学校沦为功利场”[5]。于是“考试成了一种大强度、高密度的日常生活, 考试训练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对许多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损害”。学校中“分数”成了学生和老师追逐的目标和维护尊严的保障, 学生亦步亦趋地为了分数成为了考试机器。

3 图钉原理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3.1 “以人为本”的思想启示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也就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好的教育能教人变好, 好的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教育好, 你就给了他一个机会。教育不好, 他可能一生中都得不到一个机会”[6]。林书豪就是一个例子, 他并没有因为身材的原因而被人定为“差生”一类, 反而是在不断的机会之中成长为优秀的“好生”, 最重要的是他的优势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并且弥补了其“差生”方面的不足。学校体育服务对象是为了学生, 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起人人都能够成功的观点,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学生, 在学校没有体育好生和体育差生的区别, 只有学生的优势项目和不足项目。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势并帮助其更好地发挥,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并给予引导帮助他克服缺点。雅斯贝尔斯说“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 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7]。无论是教育还是学校体育都不能把眼光局限于眼前的知识考点、考试成绩之上, 而是要将眼光放远, 要更加关注人的未来社会生存能力和发展状况,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2 注重学生品质教育的启示

体育对增强人的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体育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 它的内在价值对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精神, 对于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坚韧不拔、吃苦勤劳等多方面的品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 以和平、进步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 得到了全人类普遍认同。毛泽东曾提出身体好, 学习好, 工作好的三好思想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8]。难以想象一个“偻身俯首, 纤纤素手, 登山则气迫, 涉水则足痉”的人如何经得起人生与事业的考验取得成就作出贡献[9]。受教育者的身心、知情意看成是不可分割、和谐发展的整体, 因而重视德、智、体、美和世界观5个方面的整体发展, 应“以体育相互勉励, 以知识及能力的增进相互勉励, 以品行修养相互勉励”。

3.3 多元评价手段的启示

我国传统的学校文化以单一的纸笔测验检查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情况, 体育同样走入了人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个体, 由于先天素质参差不齐、生活和学习背景等也不尽相同, 学习和发展水平也有差异, 以一把尺子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 往往带来的是多数学生的自卑感、挫败感;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就能为每个学生量出自信, 量出自尊, 量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多把尺子为标准进行评价, 就可以让“好生”更优产生自信, 同时也看到不足避免骄傲情绪的产生;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多把尺子为标准进行评价, 可以让“差生”不“差”,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同时也让“差生”的优势潜能得以发挥而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走向成功。“多把尺子”原理, 即“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如某学校将学生的《学期成绩报告单》上的体育一栏重新划为“健康状况”、“特长发展”和“运动成绩”3部分, 综合的评价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分数评价。从而使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状况, 使学生增加文化学习和体育学习的身体保障和积极性。

4 结语

通过图钉原理使我们认识到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使我们反思我国学校体育的良好契机, 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学校体育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认清体育与教育有着可以互补, 各有所长, 不可取代的关系, 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玉江.袁敦礼体育教育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33-35.

[3]毛振明, 赖天德.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鉴.从“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到“素质教育文化校园”——论当前学校文化的特点与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7) :18-21.

[5]陶西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 2008 (9) :4-8.

[6]陶西平.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7] (德) 雅斯贝尔斯, 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75) [M].海南出版社, 1998.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9

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改革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智能教学。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教师仍局限于通过传统的方式评价学生,显然无法适应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不能展现学生学习的全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体育课程评价对传统评价进行了变革,适应了课程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过分注重“达标”,把高度、远度、力量、速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尺度,强调“统一性”的标准,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的自主性,它的理论基础是智能的一元性,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动觉的智能;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甄别和筛选;评价方法、手段、标准单一,一般是以考试作为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运动水平而进行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及体育能力、个体的进步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学生健康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影响学生体育课的激情;评价往往是事后评价,缺乏形成性的评价,忽视了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目标;忽视评价客体的差异性,用一刀切的方法对待有差异的客体。

2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在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之上,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核心和衡量的标准并不是像传统智力理论所说的那样是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德纳根据研究认为人脑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区,目前可以确证的智力有七种:言语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他认为,这七种智力也并非一成不变,个体身上也可能存在着其它智力。事实上,加德纳自己于1988年又在上述七种智力之外增加了——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指的是一种对自然现象敏感。喜欢探索大自然,善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分类、鉴别的能力。其实重要的不是七种或八种甚至九种智力,而是一种多维度的分析智力问题的方法。

(2)这七种智力是相互联系的,而且通常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七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或环绕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例如,人际交往智力强的人喜欢群体活动,善于交际、相处和交流,对于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或组织比赛、担任裁判等工作有较好的优势;而身体动觉智力强的人喜欢运动、操作,喜欢动手实践,对于动作技能掌握得很快等等。个体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使用某一种智力,但正如“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在做每一件事时,其它智力都要共同参与。

3 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启示

体育课程评价的对象是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发展性,那么体育课程的评价也就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所以,体育课程评价本身就不大可能遵从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体育课程的评价需要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对象特性,做出合乎教育规律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提出一个关于每个学生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描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据此做出判断和调整,创设适宜于学生的有差异的特定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及相关的条件和机会。这样,体育课程评价才可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功能。多元智能理论在整体上符合体育课程评价的这种追求。具体说来,多元智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理解和促进体育课程评价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启示。

3.1 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健全的人都具有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能结构。由于各种智能在个体上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和不平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承认学生间的智能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优势智能的空间。体育课程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指示器,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在一切可能方面都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所以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性的。而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是统一的,它只是身体素质上反映学生的差别。以至于学生被引导或强迫在他们可能不喜欢或不擅长的方面投入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但他们的优势智能却从未得到发展,很多学生就被教师和同学看成了后进生。这对他们是不公平、不人道的。而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程评价就可以打破这种弊端。为社会、学校和教师识别学生、发展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依据,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

3.2 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中,很多教师虽然也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也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善良意愿。但体育课分数的唯一性却使得传统的评价在事实上体现的效果却是终结性、甄别性的。学生要尽力地在他们可能不擅长的项目中去适应课本或教师制定的标准,而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而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在于识别学生优势智能领域,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的机会,或鼓励智能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努力发展较具有潜力的智能领域。也只有这样的体育课程评价才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发展性。

3.3 体育课程评价信息的来源是多纬度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是多纬度的学习。指的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评价也要是多纬度的,而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这一块。传统的体育评价就缺乏这方面的精神,只是简单的把考试成绩加上平时表现加上出勤率等就得出一个分数,更有甚者,就凭感觉给一个分的现象。而在多元智能的理论指导下的体育评价则应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身体素质、体育技术、课堂表现、组织领导才能、对校内外的影响力、带动指导其他人的能力等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它的评价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多维度的。

4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那么,再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作用,评价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出评价是教学的最大需求,既然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应该以多种评价的手段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多元智能的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用简单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4.1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中, 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但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精神等。 因此, 应该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以衡量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为主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4.2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 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生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以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 并及时加以改进, 然后在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作一个终结性评价。这样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 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标准》提出, 应将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 如在学生入学之初, 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一套学生个人的体育档案, 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摸底, 并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 然后将每学期结束时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学生入学的起点成绩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来学习进步的幅度, 从而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

总之, 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能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主体, 建构多元理论的体育课程评价,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和改进教学的作用, 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与体育相关的各方面潜能, 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荣.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陈亮,朱德全.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教学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3]毛振明.对现代体育教学大纲的“考核改革”及问题的讨论[J].体育教学,2001,(1).

[4]张玲,别先平.对高中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研究的现状与期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袁冲,刘谨.改革考核方法优化体育教学[J].体育教学,2000,(4).

[6]邵良,张雪珍,陈兆祥.中学体育评价方法思考与设计[J]1中国学校体育,2000,(3).

[7]邬锡均.论体育成绩评定的科学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9,(2).

[8]冉孟刚.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

慕课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启示 篇10

摘要:慕课(MOOCs)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风靡全球,它的产生对于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本文系统概述了慕课的内涵、发展史、类型、特点及优势,这对于改善问题重重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带来良好的契机。然而笔者认为慕课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它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变相实现教师的师资培训。

关键词:慕课;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37-03

一、慕课

1.慕课是什么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将其翻译成慕课(即令人羡慕的课)。Massive,大规模的,指课程注册人数多;Open,开放的,指没有设置门槛,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一台互联网电脑,就可以注册学习;Online,在线的,指课程7d*24h在线,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讨论互动、互评作业,参加测试;Course,课程,指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

2.慕课的发展

慕课的课程模式起源于开放式网络课程(OCW), 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 教授发起了一门名为“Intro to Open Education(INST 7150)”的开放式网络课程,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身兴趣和需要分享课程资源并参与该课程。2008 年,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 和 Bryan Alexander 首次将“慕课”这一术语正式提出。同年 9 月,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基于这一理念在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第一门真正的 MOOC 课程:“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课程(CCK08)。随后,大批大学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慕课”形式设计课程,并成功主办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2012 年,特龙和另外两名同事共同创办了Udacity这一“慕课”平台,旨在重塑21世纪教育,它的特点是课程不多,视频较短,练习较多,注意细节和实际运用。随后,斯坦福大学的黛芙妮·柯勒和安德鲁·吴两位教授创立了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它是目前发展最大的“慕课”平台,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制作网络课程,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学习机会。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也在2012年宣布加入这个计划,实施“edX”在线教学计划,他们与全球顶级高校联盟,旨在以突出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在线学习。2012年,慕课因超光速发展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 元年”。2013年仅Coursera的全球注册用户就超过400万人。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成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

在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主持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库已初具“慕课”理念。2013年,受到慕课风暴的影响中国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并开设网上课程。同年9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相继与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并上线相关课程。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正以建设和发展慕课为契机,打造属于中国本土的慕课平台,因此有人将2013年称作“中国的慕课元年”。2014年由“网易云课堂”与教育部“爱课程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携手推出中国大学MOOC,实现学生、社会学生者的个性化学习。

3.慕课的类型

祝智庭教授按教学模式的不同,将慕课分为xMOOC、cMOOC、tMOOC三类。xMOOC类似于网络远程教学课程,以认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慕课。如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教学方式以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为主,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为辅,完成教学内容。cMOOC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建构型慕课。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1-2周探究一个专题,师生沟通贡献思想,从而完成教学内容。tMOOC采用的是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如在新媒体传播课程中,让学生利用工具独立编写一些数字故事,然后在网上提交作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到指点的作用。Coursera、edX、Udacity三大慕课机构主要采用的是xMOOC模式。

4.慕课的特点

慕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创造了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身边的教练。其次,它采用短视频的教学形式,教师每周上传不到一小时的内容,并在其后添加测验、互动,便于学生和老师清楚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次,学习者通过慕课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全球顶级大学多个领域的课程,极大地弥补了现实环境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 学习准备情况、 时间安排,注册需要的课程,它有着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合了各种多媒体资料,能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掌握知识。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及就业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中,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科化、知识化倾向,教学模式传统化,教师素质落后化,课程设置不足化等问题,慕课的出现恰恰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些缺点。

首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心理健康课视为语文、数学类似的学科教育,其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严重学科化,把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知识体系生搬硬套到心理健康课中去,忽视中职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形成不爱动脑、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

其次,目前中职学校普遍每周开设一次心理健康课,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但40分钟的课堂学到的东西甚微,而且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会在心理上轻视这门课程,表现为课堂听课不认真、不听课甚至逃课,如此以往,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更是令人担忧。

再次,受到课程设置的限制,很多中职学校只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容易出现发展问题的阶段,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身心发展不一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所以心理健康知识应该伴随其度过整个青春期。再加上心理健康知识更新较快,身处一线教育的教师观念可能会滞后,有时可能会传授错误观念。

三、慕课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启示

慕课的到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可充分利用慕课的特点及优势,将现代慕课引入传统课堂,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改善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1.将慕课资源应用于传统课堂,实现翻转课堂

慕课虽好,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需要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将慕课这一优秀资源运用于传统课堂,此时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实现了教与学先后顺序的翻转,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课堂内外空间的翻转,由课内学习、课外作业变为课内作业、课外学习;实现了课堂上师生地位的翻转,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实现由讲授式学习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翻转。

笔者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慕课运用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去。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现状、学习期望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提供各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学习准备;课堂上,抛出问题,学生集中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课后,再次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微调课程,并组织学生形成研讨小组,自主寻找更多学习资源。

2.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自主学习

开放的慕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某些心理学知识点,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在课外搜寻相关的心理学视频,从中学习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部分,而且可以对难懂的部分重复观看,启迪思考。这样学生由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自主学习,而具有权威性、优质性、良好组织性等特点的慕课,又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3.鞭策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师资培训

慕课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学习名家的心理学类视频,那么教师如何增加自身的知识存储量,在课堂上如何讲解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不得不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慕课实现了教师的个人提升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2] Cormier D.Success in a MOOC[EB/OL]. Youku, 2013-09-15.

[3] Siemens G.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stal age[J].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5(1):3-10.

[4] 王左利. 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 中国教育网络,2013(4):11-15.

[5] 郝丹.国内 MOOC 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1):42-50.

[6] 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7]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8] Thomas F. The year of the MOOC. [EB/OL]. The New York Times,2013-01-26.

[9] 陈文静,闫丹阳,王轩.慕课时代,你准备好了吗?湖南教育,2013(9A):22-23.

[10]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A):3-7.

[11] Winters N. What is mobile learning?[M]. Nottingham: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2007:7-11.

[12] 陈光海,韩晋川,汪应.网络教学中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应用[J].科技展望,2015(03):172-174.

[13] 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1-48.

体育课对数学课的启示 篇11

美国高校校园体育的主要精神是让学生们可以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体育中来, 引领学生们可以有自我参与和规划自己体育消费的意识。美国学生基本都可以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体育消费, 包括购买体育设施、现场看比赛、更新体育服装, 以及参与日常的体育活动,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 将体育与健康作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 充分的体现了终身体育的目标。美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以下两种形式的融合: (1) 学校教学部门主要负责体育课管理; (2) “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主要负责管理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

1.1 美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

1.1.1 运动管理部门分工明确, 注重体育知识教育

生理数据测试实验室和运动健康指导中心机相关的咨询中心几乎是美国各高校的基础配置。美国非常重视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体育卫生等方面健康意识, 学生的体育活动都是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都具备一定的科学健康知识。

1.1.2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的管理机制

委员会结构, 由院系自己选举产生各种各样专门的委员会, 由委员会具体负责管理规范各自的工作范围, 教授都必须拿出自己10%的时间来服务于委员会, 同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 各个部分在平等、协作、沟通、互助的前提下进行工作。

1.1.3 体育教学课程以体育健康理论课为主且项目丰富, 选课自由度高, 考评方式灵活

调查显示学校规模的大小决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 规模越大, 体育课必修的比例越小, 而且美国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以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体育休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讲授和传播为主。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增加出一些竞技项目以外、更为丰富的户外运动和体育健康理论课程。教授教师有及其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同一门课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老师们根据个日子不同的经历和思路自己安排教学内容, 但要求每门课程开课之前, 教师需要制定好一个详细规范的教学计划, 上交院系并挂到网上, 让所有选课的学生可以看到。考核方式弹性大, 轻结果重过程, 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地点、均可自如选择, 如, 社区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服务也都属于体育学分的一部分, 有较多的学习形式和较大的学习空间。

1.1.4 体育教师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从培养、惩罚、约束等方面有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方针, 将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放在第一位, 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教师们的继续教育, 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前沿思维不断更新提高。

1.2 美国高校学生课外体育运动

“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主要负责管理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由“娱乐体育部”主要管理, 建立各体育协会, 组织大学生或体育爱好者参加体育活动和群体比赛, 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体育活动, 达到与社区沟通和联系的目的。

1.2.1 娱乐体育部管理机制

美国学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的闪亮文化代表, 各处的广告、宣传都充满了社团活动的气氛, 社团活动特别丰富。体育社团成立和活动有严格的机制, 成立社团时需递交完整的社团名册、概算副本、社团章程、社团流程等, 向委员会提出申请, 委员会多数票通过原则进行投票决定, 一旦允许加入, 在社团举行第一次活动前, 所有社团成员必须签署一份免除赔偿协议, 新社团在至少2个学期后才有资格申请预算分配。 (建立合理的体育法规) , 每个社团委员会至少每月1次例会, 修订政策、程序, 计划将举行的活动、学生发展计划和服务项目。

1.2.2 竞技体育部管理机制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竞技体育, 其经济体育的成绩直接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和声誉。众多知名大学拥有二三十只高水平运动队, 运动员数量可多达800~900人, 大学生都以进入校代表队为荣, 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 同时还有非常丰厚的竞赛类奖学金作为奖励机制, 极大程度带动了校园群众体育的开展。

1.3 美国高校体育网站建设

美国高校的网站建设非常重视体育网站, 可以有多种方式和路径直通学校的体育网站。校园体育网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框架是实质性的体育物质文化。图片和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 目录层级明确, 包括竞技体育、组织管理、场馆设施、大众健身、票务、体育用品、捐赠、招募、粉丝服务、新闻信息和其他等众多栏目, 在体育网站中竞技体育占据核心地位。

1.4 美国高校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机制

中美两国的高校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方向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美国高校体育院校中的体育科学专业 (人体科学专业) 人数比重大, 就业方向多是科研和管理工作;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很少, 就业方向几乎都是体育教师。教师的教学内容:非常实用, 不仅局限在理论讲解;图文并茂, 多媒体做的非常漂亮;提问时间非常丰富, 答疑;教师身体语言丰富;没有专门的教材, 都是老师的讲义。

2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改革发展建议

2.1 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使课程项目从实际出发, 更加丰富、多样

我国高校现阶段的体育主体是公共体育课的必修教学, 各高校均由专门的体育教学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工作, 目前仍以传统的体育项目技术教学为主。各高校应尽可能结合时下流行趋势开设课程项目, 例如:障碍健身跑、攀岩、生存训练、自行车、溜冰等。

2.2 增加体育视频比赛及健康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仍是以运动项目的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 但实际上现在学生由于从小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所以, 增加体育视频比赛教学课时非常必要, 只有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了兴趣才能更主动自愿的进行学习。

2.3 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对于日益更新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健身理念, 不要授课教师具有专业的相关知识, 而现在的体育教师由于常年只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着单一的技术教学, 所以, 不断地给教师提供前沿的体育项目及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 非常有必要, 可以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4 建立整体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不以简单体育课程教学为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

只有学生们感受到了体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所以, 应把整体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提升才是金字塔牢靠的基础保障。

2.5 统一管理校内体育社团, 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为营造整体的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社团是体育教学的最有力补充, 我国高校现阶段各高校也在大力发展体育社团, 但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不利于高校体育社团长久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制度和政策, 以保证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访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 对美国高校校园体育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吸取当中先进的经验,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现实状况, 提出有用的、可操作的发展建议, 以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

关键词:校园体育,高校,美国,管理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杰, 熊辩.体育文化视角下美国大学体育网站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30 (2) :14-17.

[2]邓毅明.中美大学校园体育的异同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 (4) :89-93.

上一篇:同期发情技术下一篇:金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