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结尾教学

2024-09-11

体育课的结尾教学(精选10篇)

体育课的结尾教学 篇1

摘要:体育实践课的结尾教学是一节体育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实践课的最后一部分, 也是关键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和调整。对全课进行小结, 更是课堂教学和课堂反思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只重视实践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 然而忽视了课的结尾教学, 使得结尾部分的形式变得单一, 并让身体放松变成结课的唯一目的, 不利于提高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实践课课,结尾教学,教学方法,蹲踞式跳远,锐意创新,情感交流

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只重视实践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 然而忽视了实践课的结尾教学, 认为结尾部分影响不到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中, 结尾部分的形式单一, 并让身体放松变成结课的唯一目的, 不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只有根据实践课的结构, 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 遵循体育教学原则, 让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按“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有序进行, 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方法要得当, 根据实践课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

体育实践课结尾教学, 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 抽样检查法

教师通过抽查、提问等方法,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检验教学效果。

(二) 评价法

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正确的评价。这种方法以表扬学生成绩为主, 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评价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与他人感情交流的能力。

(三) 游戏法

教师为了缓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紧张程度, 放松学生的身体, 组织学生做一至两个小游戏。如“漫游太空”, 或利用游戏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学习了蹲踞式跳远后, 可以安排“兔子舞抢圈”, 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之后所带来的快乐。

(四) 放松法

教师可以运用收听音乐、做舞蹈步、意念放松等方法, 尽快地消除运动造成的身心疲劳, 使学生高度兴奋的情绪平静下来, 完成主动放松。

(五) 示范激励法

也可叫表演法, 就是教师根据课堂的练习情况, 选择个别动作完成较好, 动作正确、姿态优美、协调性好的, 或者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 引导全体学生观摩。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激励参与表演的学生, 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要搞好课堂结尾教学, 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结尾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疲劳的恢复

运动了一节课, 身体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 这时候做一些放松活动, 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度, 使身体较快的恢复。

体育运动会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疲劳, 如若不注意及时恢复, 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甚至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恢复问题。

(二) 体育课结尾教学一定要有助于课堂整体教学

除了让学生做好整理放松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讨论学习体会, 进行自我评价, 提出意见或建议等, 最后教师做出归纳性总结,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三) 杜绝放羊式下课

有些教师一不集合, 二不放松, 三不归纳总结。这种放羊式教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必然影响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师必须加以重视。

(四) 按时下课

拖课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造成运动损伤, 降低学习效率, 还会对下一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五)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讲究语言艺术, 多用启发性语言、不用或少用命令的语言, 让学生自主参与练习。

(六) 教学方法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摒弃落后的结课模式, 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灵活地选择课堂结尾方法,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学生体能,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总之, 体育实践课的结尾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反思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以及教材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程度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 结尾环节直接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情况, 使学生对下一课产生殷切期盼感, 并能激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教学的“求知欲”和“欲知心理”, 为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奠定基础。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每节体育课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通过结尾教学把所有的体育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 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中学体育与健康.人民体育出版社.

[2]金钦昌.体育理论.

[3]王启明.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课堂教学结尾的方法 篇2

一、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就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作概括归纳,强调重点,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有完整清晰的认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给予补充。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二、前后呼应法

这种方法是在一节课将结束时,将课前导入的与本节课有关的,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使学生能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可以令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讨论结尾法

教师讲完一节内容后,根据本节内容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个能深化理解、掌握概念和技能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不要给予判断,让学生的思维自动展开。这样的结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增长求知欲,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

例如,在教学“两三角形全等”中的边角边定理后,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等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符合条件的不同情形,进而得出结论,结束本节课。这样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设问质疑法

设问质疑就是提出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一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结束这节课。

例如,在讲完相交弦定理后,使用自制投影片,将⊙O中有弹性的两弦AB、CD的交点P拉到⊙O外,提出“这时是否仍有PA·PB=PC·PD的结论?”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这种形式,常给下一节课预先注射了“兴奋剂”。

五、竞赛结尾法

教师在课堂将结束时,安排一定时间,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一些小型竞赛,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受到振奋鼓舞。竞赛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知识运用或技能提高。竞赛形式可以是口答、板演、演示或笔试等。

六、埋下伏笔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讲完本节课知识后留一个尾巴让学生去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为今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七、拓宽引申法

就是根据所学的内容,用变式、变形、变意等方法,把问题深化或拓宽,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比较结尾法

比较法就是让学生参与评价,在比较中领悟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最后讲求代数式的值,在出示问题后,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直接代入求值,另一组把整式化简后再代入求值,看看哪一组做得快。我让同学们在比较中得出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之后结束本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印象也很深。

课堂教学结尾的方法很多,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结束课堂,使学生饶有兴趣,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会给教学增加一个亮点。

体育课堂结尾赏析 篇3

课例一:设计问题, 启迪思维

一节支撑跳跃课即将结束, 搬还操场上4只分别由7层框架构成的跳箱是一项重大任务, 教师说道:“同学们, 我看这4只跳箱挺重的, 理所当然得由我们男生运回器材室。”教师说完, 看着面带为难表情的男生, 又说道:“不过, 我还得增加点难度, 那就是4排男生得想出不同的搬运方法!”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 接近尾声的课堂又活跃起来。

第一排的学生将跳箱拆分开, 两人搬一层框架轻松地走了, 教师评价:“化整为零, 分工明确, 方法不错。”第二排的学生将跳箱拆分开, 两人站到框架内搬运, 还模仿“划船”的姿势开走了, 教师笑着说:“好, 富有想象力!”第三排学生将跳箱拆开后连成一排, 学生们对称地站在两侧, 步调一致地搬运跳箱行走, 形如“蜈蚣”, 教师大笑:“太有创意了!”第四排学生商量许久后, 众人一起动手将跳箱整体搬了起来, 没有一点创意, 令所有在场教师感到失望。这时, 学生们喊起了号子:“众人拾柴火焰高呀, 笨重跳箱搬得动呀, 虽无创意但激情高呀, 嗨哟、嗨哟!”在场的学生和教师们大笑着鼓起掌来。

赏析:如何安排学生井然有序地收还器材, 尤其是收还重器材, 是广大体育教师一直探讨的话题。该教师没有简单地安排学生收还器材, 而是将收还器材这项体力劳动, 演变为一项需要动脑筋想办法的智力游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也把接近尾声的课堂推向了高潮, 可谓一举多得。此方法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借鉴。

课例二: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一位借班上公开课的教师讲话幽默风趣, 设计的练习具有挑战性, 所以, 学生们学习的气氛很浓, 情绪也十分高涨。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教师在安排学生拿球准备球类活动时, 学生们竟一齐涌了过去, 情急之中教师鸣哨示意, 这才保持了秩序。

课堂结束前, 教师小结到:“本次课, 我们全班同学生龙活虎, 几十个仰卧起坐一气呵成, 面对障碍一跃而过, 区区小杠铃更是让某某同学一举成名 (学生们自豪地笑了) 。但在分发球时, 同学们一哄而上, 要不是我“一鸣惊人”, 球筐里的球将一扫而光, 课堂也将乱成一锅粥 (学生们收敛了笑容) 。不过我一点儿也不生气,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们倾听) 因为我知道, 你们汹涌的激情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呵呵, 当然, 如果你们能柔情似水一点儿, 我会更高兴的。谢谢你们了! (学生们沉静片刻之后, 给予教师热烈的掌声。) ”

赏析: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小结, 没有严肃的说教, 但话语中充满了感情和说服力, 既给予学生真诚、热情的肯定, 又给予学生委婉和善意的批评,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从而延伸出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必将为今后的教学活动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

课例三:创设情境, 陶冶情操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节“森林运动会”, 安排学生在操场边的小树林中进行障碍跑、“摘果子” (纵跳触高高的树叶) 、“采蘑菇” (搬运重物) 等练习, 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境。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 教师采用意念放松法, 让学生全身心放松地躺在绿色的草坪上, 教师用轻缓的语言引导学生仰望蓝天白云, 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体验小草轻抚肌肤的感觉, 想象自己是空中飘浮的云彩、是草地上流淌的溪水……最后, 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 大自然多美啊, 我们要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论政治教学中的结尾设计 篇4

笔者在长期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了以下结尾方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考查式结尾

这是一种通过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采用的结尾方式。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信度,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调查研究,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情况有所把握,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前言后向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对这门课有哪些要求?你打算怎样学好它等等。可请学生口答,也可笔答。这种结尾不仅能使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想脉搏,而且能促使学生正确对待这门课程,这对以后的教与学是大有益处的。

二、感召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之际,教师如果能将教材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出强烈的希望,唤起学生感知,或展示未来,以坚定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责任感,就会使本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从而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讲完“自律使人优秀起来”一节后,我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人无完人,谁能说自己没有过错?谁能保证以后完美无缺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自律能力差,长期放纵自己,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我相信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一定懂得了什么是自律,并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严于律己,积善成德,使自己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这种结尾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目标,给学生树立榜样,对他们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且对整个教学内容起到补益作用。

三、延展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内,有些内容讲完后,要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借有利时机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课堂教学的终点成为课外活动的起点,这种结尾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搞社会调查,或办展览出专刊等,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开阔知识视野,使结尾成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结尾适合于讲究一个单元的课后采用,但要避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避免远离教材,胡乱拓展的现象发生,还要注意把握分寸,适时适量。

四、纲领式结尾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分课、节框编写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一节课终结时,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想内容、知识要点、能力要求做简明扼要的浓缩,可以梳理知识,强调重点、难点,帮助消化又强化记忆,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一堂内容繁杂的课,采用这种结尾尤显重要。

例如,在讲完“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一课后,小结归纳如下:1.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身自由权利。(1)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概念:指公民的人身自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2.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身份不受非法搜查,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这种结尾方式可以教师明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总结要力求多维度、有深度,不能仅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和简单重复。

五、悬念式结尾

在课的结尾处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疑惑顿生,从而诱发求知兴趣和热情。种种猜想、判断造成学生急于知道下文的期待心理,使此课的尾成为彼课的头,激起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利于课后思维积极性的保持和稳定。例如:在讲完“宗教信仰自由”之后,归纳如下:“为真理而斗争,绝不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可是宗教却让人们无条件地崇拜神,祈求神的庇佑,我们对宗教该持什么态度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应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为什么还要规定宗教政策呢?其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欲知这些问题,且等下节分解。”这种结尾,要在学生不觉之中设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想象思维,但切忌故弄玄虚。

六、愉悦式结尾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结尾处可采用唱歌、朗诵诗歌或讲故事等愉悦形式。在鉴赏中引起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既可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又使他们在乐学的情况中深化所学知识,促使尾声掀起高潮。例如在讲“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一节后,让学生齐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使本节内容在寓教于乐中结束。

思想政治课结尾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能千篇一律,也不可只求新奇多变。粗制滥造的结尾会产生出教学的低劣品。如有的结尾随着下课铃声草率收场,虎头蛇尾,中断突然,学生印象不深,课堂气氛冲淡,待到再上课时,教师承上费劲,启下费时,学生对老师讲课感到索然寡味。有的结尾语言累赘、画蛇添足,下课铃响仍然在讲,造成拖堂,增加学生厌烦情绪,学生在疲倦状况下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又影响了下节课的正常教学,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课堂结尾上的这些弊端。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篇5

一、 资料展示法

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节课, 当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验法”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探究后, 学生对“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殊情况, 已有了直观印象, 然后利用几何原理———面积法, 对定理给出严格证明. 为了加强渗透数学史教学, 增加学生对勾股定理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欧几里得的逻辑推理证明法、赵爽的代数证明法 (即整体观) 、刘徽的出入相补证明法 (运动思想) 均展现给学生, 既渗透了数学史教学, 又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学生通过此课结尾的资料展示, 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二、总结归纳法

总结归纳法, 就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从杂乱到有序、由零散到模块, 形成知识的条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 从而减少学生记忆量, 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 运用此方法, 可以在课堂结尾时, 对知识进行回顾反思, 引导学生复习归纳, 帮助其把知识网络化、突出重点、促进记忆, 让学生对整堂课有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三、对比巩固法

对比式结尾, 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从而把握住特点, 总结出规律, 加深了解所学知识. 例如, 整式运算中幂的运算, 主要涉及指数的运算, 具体计算中指数如何算, 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 通过课堂结尾练习, 促进鉴别, 区分异同之处,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问题悬念法

数学课堂教学临近结尾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提出一些与本节或下节内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吸引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起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如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时, 先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后, 由学生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然后教师顺势提问:“可以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如果不能, 请说明全等与相似的判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 课的结尾就吸引住了学生, 同时通过类比学习, 学生掌握的三角形知识结构会更加完备,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五、实物演示法

将抽象与具体结合,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 积极性倍增,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画三棱柱、四棱锥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一节课时, 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出种种形状的立体实物教具, 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具模型, 置学生于各自观察“场景”之中, 让他们亲身经历“三视图”形成的全过程, 把知识的接受过程设计为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探究过程,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 要求学生根据对实物的 (正投影) 观察, 课后画出它们的“三视图”,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了新课的学习.

六、首尾呼应法

当前,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以问题引导探究, 变式展开教学的策略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有些新课就是用提问或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的, 使整节课拾级而上、纵向发展, 但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 因此, 课堂结尾时, 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新课时的悬念, 使导入和结尾首尾呼应,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学以致用.

七、探求延伸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 安排教学内容时, 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 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 统一认识. 所教内容学完后, 不是马上结束教学,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 把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样结尾, 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 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八、布置作业法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数学原有知识结构相对松散, 知识信息量大, 节奏快, 重难点多, 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问题增多. 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要想完全有效地解决是不现实的. 因此, 这些课的结尾, 教师需要用1~2分钟, 给学生布置适当且形式多样的作业, 以保证学生每天有适当的练习, 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使教学更富实效.

常言道: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 数学课堂教学结尾只有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才会在备课时自觉地研究教材、学情和各种方法的利弊;自觉地以人为本, 因课而宜, 认真实施, 课后不断反思优化, 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 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 结尾扣人心弦, 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兼, 孙小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篇6

一、浓缩精华,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本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指点得好, 能使文章别开生面, 令读者耳目一新, 茅塞顿开。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和讲授新课阶段, 所授的知识就像一张网一样已逐渐铺开, 在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 对一些问题做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应该用巧妙的构思、简练的语言把这张网收起来。教师于结尾处稍加点化, 则可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从而更深刻地感知教材、理解知识。

如矛盾观既是哲学部分的重点, 又是难点, 学生对它的理解及系统性把握欠佳。因此, 在讲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后, 可总结:理解矛盾需注意, 事发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两方面, 具体分析是关键。矛普表现时时有, 承认揭露别发抖。普遍寓于特殊中, 牢牢记住别放松。矛特包含矛盾普, 两者关系搞清楚。主次矛盾相关联, 双方转化看条件。办事善于抓重点, 主要矛盾是关键。看待事物分主支, 矛主决定物性质。评价分清功和过, 两点重点都把握。具体问题具体析, 矛特要求记仔细。

在课堂结束时, 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剪辑和知识重组, 让学生轻松、清晰、深刻地获得知识, 有一种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感觉, 使课堂教学有一个提炼知识精要、升华知识内涵的飞跃过程。

二、渲染意境, 陶冶情操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立体价值观, 并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导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本着“三者和谐发展, 突出情感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使课堂既成为传播知识的摇篮, 又成为情感教育的课堂。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就要紧扣课堂知识、把握时代脉搏、适时适度准确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认知得到升华, 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我在讲授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知识点时, 引用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时做了一个猜猜他 (她) 是谁的探究。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 他心向未来。清廉, 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

学生在聆听精彩的颁奖词过程中, 感受着英雄人物的事迹, 感悟着人生价值的真谛, 说者动情, 听者动容。我看时机已到, 于是, 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 人生是一道深奥的方程式, 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 而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如果你带入的是“索取”, 解出来的就是“平凡”甚至“卑鄙”;如果你带入的是“贡献”, 解出来的就一定是“高尚”。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我们能控制它的宽度。”是的,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 而在于贡献。刚一说完,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显然, 同学们被英雄们的事迹所感染、所感动。

三、巧设悬念, 预示新课

一般来说, 临近下课, 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 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课堂气氛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 教师必须做好课堂的主导,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最后时刻如何做好主导、组织好课堂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个章节的开头。因此, 如果教师在课堂收尾时, 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 巧设悬念, 吊住学生的胃口, 就既可活跃气氛, 又可为下一章节做好铺垫, 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讲完“世界的物质性”后, 教师可进行前瞻性的总结: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既然世界是运动的, 那是谁在动?既然在动,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那昨日的欠账今日还需还吗?同一瞬间, 物体既在这儿, 又不在这儿, 矛盾吗?这就是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由于问题生动有趣, 学生的学习情绪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思维像在自由王国中, 顿时产生了许多想法, 而且课下就已经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这样, 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在旧课的“收尾”中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为新课的“开场”做了自然过渡。

常言道:编筐织篓, 贵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课堂教学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有效利用, 避免虎头蛇尾、头重脚轻的错误。我相信, 教师匠心独运的结尾设计, 会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度, 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完美。

摘要:一节成功的课, 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然而, 一节成功的课,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让人兴致未尽的结尾,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结尾方法的尝试 篇7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 是一种比较传统结课方法。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这种结尾方式。在教学结束时, 可以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例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课, 我就尝试采用这样的结尾方式。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还培养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并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二、练习巩固式结尾

练习巩固式的结尾方法,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时经常出现的容易混淆现象, 而采取的一种结尾的方法。例如:在学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向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老师手头有两瓶气体, 一瓶是一氧化碳, 另一瓶是二氧化碳, 都没有标签, 并且这两瓶气体的体积相同。你怎样鉴别它们?最多有几种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通过尝试采用这样的结尾, 不但能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深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同时还能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反馈教学信息。

三、设置悬念式结尾

设置悬念式的结尾方法, 是教师在总结本节课内容的同时, 通过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而采取得一种结尾方法。犹如评书结尾时, 常说的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 我问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需加热, 有没有一种在实验室不需要加热也可以制取氧气方法呢?尝试采用这样设置悬念的结尾方法, 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增强好奇心, 有的同学可能会迫不及待的翻书查找。这样结尾不仅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又为下一课的教学埋了伏笔。

四、首尾呼应式结尾

首尾呼应式的课堂结尾方法, 是在新课引入时设置一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而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不了的, 在学习新知识后, 方可解答的问题, 而采用的结尾方法。例如: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一节课, 我在新课引入时, 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家化肥公司做了一个这样的广告, 说生产碳酸氢铵 (NH4HCO3) 化学肥料, 氮含量全球最高 (20%) , 这个化肥广告是真的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知道到底真假就需学习本节知识, 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课的结尾, 我又问“现在你通过计算来判断这个广告的真假吧”。这种结尾方法可以加强知识的连贯性, 不是仅仅为了新课的导入, 而是为了使教学内容前呼后应,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使用的一些结尾方法, 其实课堂结尾的方法还很多,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化学课型, 不同的教学目的, 去思考, 去琢磨不同的结尾方式, 在教学中去尝试使用。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专研业务, 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才能使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之树常青。

摘要:好的课堂结尾, 对学生来说, 能起到巩固知识,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教师, 不仅要重视课堂引入的设计, 还应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本文介绍了化学课堂中四种行之有效的结尾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结尾方法

参考文献

[1]毛东海.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线索”和“结构”[J].化学教育, 2012 (10) .

[2]周仁鸽.论化学课堂的整体构建[J].化学教学, 2012 (08) .

[3]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03) .

[4]盖立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陈雪娟.略谈化学课的课堂结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

[6]丁振伟.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7]王秀丽.“你眼中的化学课”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03期.

[8]郭跃东.浅谈如何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效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3年09期.

体育课的结尾教学 篇8

一、以“外雄 壮”来写 “内悲凉”,哀而不伤。

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笔者以为,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二、以“江月 恒常”来 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3) 据此可知 ,“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对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必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的释然旷达之语。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 (《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 篇9

[关键词] 课堂教学;结尾形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头非常精彩,而到最后时分,师生双方都可能产生松懈心理,学生期待下课铃声,教师也认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便提前进人“休息”状态,出现了头重脚轻的倾向。其实成功的课堂,不仅需要良好的开头,同样需要完美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一、常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形式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总结归纳式结尾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

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交流、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荣获浙江省优质课的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王春燕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结尾时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在海鸥的心里一定牢牢记住了这位——生:老人。师:在我们心中也一定牢牢记住了这位——生:老人,师: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生:海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配以板书:老人与海鸥——亲人。

这样的结尾设计就是很好的采用了总结归纳式进行结尾,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了全文,对于教学十分完整、有效。

(二)拓展延伸式结尾

拓展延伸式结尾是把课堂教学的成果向课外延伸的结课方式。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

例如由于《石榴》一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于是本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在同学们了解了石榴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成熟过程基础之上,教师这样结课:师:同学们,海南四季如春,瓜果无处不在,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水果,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看一看谁观察得认真仔细,写得具体有趣。

(三)欣赏品评式结尾

欣赏品评式结尾就是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搭石》一文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于是教师在结尾处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师: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那它是什么?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人们,其实这搭石就是善良可爱的乡亲们,乡亲们就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时时、事事、处处的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透过风景我们看到到了人们的风貌,感受到了家乡淳朴的民风。让我们自由读全文,再一次去感受那搭石之美。

这种欣赏品评式结尾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使学生的身心都步入了一个美的天堂。

(四)思考回味式结尾

思考回味式结尾就是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结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在全文教学的结尾教师采用思考回味式让学生找读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重点句:(巨人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师: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学习中你有学会爱,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后你快乐吗?

二、结尾环节的展开应注意的问题

结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当它真正实施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它的展开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注意结尾的服从性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师生双边活动而言,应是一个由接受信息、输出信息和反馈信息三个链条或交错或顺递组合而成的信息链。也就是说,从统筹学的角度看,一节课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亦即具有相对完整的课堂结构和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内教学的安排和处理,必然标志着一个阶段流程的结束,对于这节课来说,它便是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一个好的“结尾”,必须服务于与服从于整节课教学程序的完整。是课堂教学有机的组成因素。无论形式如何,均应使学生在“收尾教学”中对本节课学习与训练的要点有所回顾和归纳,换言之,每一教时的“结尾”,均应服务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可画蛇添足,以至油水分离,尾大不掉。

(二)要注意結尾灵活性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应该牢牢把握住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学目的的要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个性有别,而教学过程本身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流程,这就决定了教学的“结尾”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种模式,而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师组织教学的风格特色,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收束环节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目的不同,教材特点不同,相应采取的"结尾"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奇效而去画蛇添足之流弊。

相对整体教学而言,“结尾”毕竟是较小的艺术动作。动作虽小,亦有变化万千,其特征与神妙,也绝非一人一文所能尽言。好的课堂“结尾”,无不产生于成功的教学实践当中;好的语文教师也无不精于“结尾”之道。换言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也在“结尾”艺术上,练出几手“绝活”来。

[参考文献]

[1]陈欣.课虽尽而意无穷——浅谈小学英语课堂结尾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07(21):70

[2]陈虹.好的开头 好的形式 好的结尾——语文教学艺术谈[J]. 辽宁教育, 2003(5):47

[3]陈明玉.课堂结尾的艺术[J].陕西教育,2004(3):18

[4]吴芳.语文课结尾艺术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1):28-29

[5]董泽永.讲读课结尾二法[J].四川教育,199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篇10

一、设疑式结尾

设疑式结尾是针对某篇未讲完的课文提出疑问, 以便学生课后思考的一种结尾方法。它具有说书艺人讲到关键处卖关子的效果, 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吊起了听书人的胃口。每次使用这种方法, 我发现, 学生大都会出现“不下课多好”的留恋神情, 而下一堂课的切入口也往往就从这地方开始。比如讲鲁迅的《藤野先生》, 当第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 我这么说:“鲁迅先生在仙台能遇到对他如此关心的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 照理说, 鲁迅不应该辜负老师的希望。但实际上鲁迅最后没有能够学完就离开了仙台, 他让藤野先生失望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种做法与鲁迅在文章开始时写离开东京是不是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这是个很有趣的探究,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精彩的答案。”这里的设疑式结尾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的是当天的这堂课, “启”的是第二天的语文课。又如学习《愚公移山》, 当课文的文字疏通以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考虑:“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 愚公确实是愚, 既然‘太行、王屋二山’有‘方七百里、高万仞’, 搬出去住不是更省力吗, 何必去找这样的麻烦;有的说, 我们学习的是愚公这种精神, 而并不是真的去挖山不止。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问题的抛出, 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第二天对文章主旨进行有益地探讨打下基础。

二、总结式结尾

总结式结尾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通过总结式结尾能使知识更加有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我这样总结:《背影》选取的是生活中的琐事, 反映的是人间真情;《背影》以背影组织材料, 四次点出, 使散文巧妙串联、浑然一体;《背影》于叙事与描写中抒情, 于抒情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背影》语言简练朴实, 但父亲的爱子之心却跃然纸上、力透纸背。《背影》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 也是我们学写记叙文不可多得的范文之一。

总结还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吸引学生。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我在总结的时候播放了自制的课件。课件开始先是由远到近地飞出了课题, 然后是韩麦尔先生上课和小弗朗士和镇上的人听课的画面, 接着又出现了韩麦尔最后在黑板上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画外音是普鲁士兵中午收操的号音, 最后出现了课文的总结。总结以“一、二、三”的数字形式出现, 重点的地方有字体的闪烁为标记。这种做法学生看得懂记得住。当然, 我们不要让总结成为教师的专利, 总结还可以让位给学生。学生的总结虽然没有教师那么全面到位, 但是, 学生总结了以后教师可以再补充、修正, 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生的水平也就会渐渐提高, 主体性的发挥也就会更加充分。

三、鼓励式结尾

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张考卷, 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 学习态度怎样, 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这些都可以通过总结体现, 但是, 这种总结应该是鼓励式的。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能够大大提振学生的学习情趣, 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例如, 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以后, 我在课文结束时这样说:“课文的学习是结束了, 但是, 大家在合作探究中谈到了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 谈到了孔乙己几次肖像描写的变化, 谈到了孔乙己语言迂腐可笑、中毒之深, 谈到了丁举人毒打孔乙己“先写伏辩, 后来是打”的阴险狠毒, 我发现我们的同学考虑问题的深度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 这表明你们开始走向成熟, 希望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能继续走下去。”学习了《古代寓言二则以后, 我这样结尾:“两则寓言讽刺了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固守陋习的蠢人, 虽然这样类似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存在, 但同学们在学习当中却能学得活、想得深, 思维开阔, 有学生联系当今社会举出了一些实例, 有学生联系自己学习方式不够灵活, 还有学生写出了《郑人买履以后》的学习心得, 学习就应该这样。”鼓励式结尾要求的鼓励不是空洞无物的赞美词,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出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不过这样的评价用鼓励的语气说出来, 让学生觉得既实事求是, 又能受到鼓舞, 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形成了强烈的正面效应。

上一篇:青少年素质教育下一篇:冷轧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