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教学(共12篇)
金融法教学 篇1
摘要:要想培养出适应金融创新市场发展的合格法律服务人才, 就应从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律人才的需求分析入手, 探索金融法律教学创新的改革, 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法学通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以增强学生的金融法律应用能力为途径, 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并提升其法律职业操守和社会情怀为最终目标, 将金融法律最新实践引进课堂, 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教学,金融法律人才
1 对金融法律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的就业。如果高等教育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中获得优势, 那么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如我们聚焦于金融领域, 会发现随着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起此彼伏, 各个金融领域包括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私募、期货以及证券等, 对律师和公司法务的需求非常大, 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形成了较大的用人缺口。笔者了解到, 现在金融法专业的毕业生对金融法律服务职业来说, 专业可谓非常对口。但是很多毕业生无法适应金融法律服务的工作要求, 甚至某些名校毕业, 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2~3年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中有些人缺乏法律执业的基本素养, 有些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学到的知识体系和现实需要完全不匹配, 种种不适应的出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法学教育问题。
2 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律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 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 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放松等无不对金融体制产生影响, 特别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 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 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 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促生着中国的金融制度创新。
除金融制度创新外, 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工具创新, 即在现有理论基础之上和既定基本制度框架之下的一种具体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金融工具是特定的收益和风险的格式化匹配。但从法学的角度看, 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就是一组权利和义务的格式化匹配。
对金融创新进行分析, 法与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法学通过观察金融市场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 构建恰当的法律关系, 确立公正有效的市场规则, 用以保护各市场主体的权益, 规范其交易行为;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看作是一个能够影响当事人成本收益结构的因素, 一个能够增加或者减少成本、降低或者提高收益的手段, 因而更像是一个激励机制。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合格的金融法律人才不但要通晓一般金融、证券等法律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各专业法律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包括公司法、税法、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银行、证券等方面的法律。他们不但要通晓法律, 还要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基本理解。
金融法律教学应当以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为主, 亦即金融法律教学应当关注其实用性。然而, 这种关注不能沦为单一的职业培训, 金融法律人才之所以特殊, 是需要在金融法和更大的法学教育领域通过正规的学术训练、专门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得来。因此, 金融法律教学应当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但是不能矫枉过正, 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规范性, 因为专业的学术积累对实务操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金融创新语境下金融法律教学的创新探索
金融法律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运用金融相关法学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金融法律的应用做得融会贯通,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金融法律的科研和教学才能做好。金融法律的融会贯通, 也绝不仅仅是应用几个法律模板, 套用几个法条就能做好的, 它还需要扎根于金融法律的基本原理, 并掌握最新的法律动向, 还能跟得上新的金融制度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可以说, 金融法律的应用就像金融法律领域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在实践性很强并迅速发展的金融法律领域, 只有先做好了“工程师”, 才有可能成为学术分析理论分析的“科学家”。
3.1 培养学生的法律通才基础
金融法律教学应该培养可以深入思考, 有自己见解,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作者, 而不是只培养法律工匠。没有通识教育 (包括法学通识教育) , 只有法学职业训练则只能培养“法律工匠”, 容易缺乏人文底蕴, 而法律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 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 很难成就一名优秀的金融法律工作者。
3.2 为学生建立金融法律的完整知识体系
金融法律人才不仅要通晓金融组织法、金融交易法、金融合同法等法律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其他相关部门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包括公司法、税法、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法律;不仅要通晓法律, 还要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
金融法学是以研究我国金融法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律科学, 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金融法又涵盖了部分经济法、商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内容。伴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金融法形成了非常活跃、非常具有实践性、变革性及包容性的学科体系, 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 金融法律教学在法律本身的教学之外, 也非常需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 包括懂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宏微观经济学、会计、税务等经济学知识。
金融法律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一张张知识点和他们关系的网络图, 是金融法律学生毕业后可以熟记于心的思维起点。
3.3 以金融法律最新实践为基础教授金融法律操作的基本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要是你不能言简意赅地解释某种理论, 那就说明你自己都还没有理解透彻。所以, 这些基本原则教学的第一步就是, 授课教师首先要对这些基本原则深入分析和了解。然后, 深入浅出, 用一个金融法律最新实践案例包装着一个基本原则进行讲解。风靡全球的TED演讲总是能把时间控制在18分钟以内, 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说明了为什么这项时间限制产生如此好的效果:聆听陈述的人们往往会存储相关数据, 以备未来检索之用, 而太多的信息会导致“认知超负荷”, 进而推升听众的焦虑度。它意味着, 如果你说个没完没了, 听众就会开始抗拒你。更糟糕的是, 他们不会记得你努力希望传递的信息点, 甚至可能一个都记不住。受此启发, 笔者也将每一项原则和案例的讲授时间控制在18分钟以内。而后会有一个10分钟的讨论。这一张一弛的方法在实际得金融法律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4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操守和社会情怀
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部分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主要围绕金融新品种、新工具以及新服务项目上,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得行制度的漏洞和突破现行制度的限制, 逃避金融管制和转嫁金融风险, 追逐创新活动的超额利润。法律职业的天职就是追求社会公正。法律职业伦理的目的是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任何有悖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行为, 不只是有害于行为者个人的职业声誉和信誉, 还会损及同行乃至整个共同体的声誉、地位和权威。在笔者实际的金融法律教学工作过程中, 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 专门开设法律职业伦理的一门课程并不实际。所以针对金融法律的现实要求和特点, 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 笔者穿插了许多法律职业伦理细节的分析, 强化了法律职业伦理在金融法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金融法律服务中最活跃, 需求量最大的方向在于为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法律服务。
3.5 以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对新领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在不断地寻找金融制度的漏洞, 进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完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无止境的。例如,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 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然而, 如果只是机械地教授给学生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点, 在学生毕业或者真正独立地开展金融法律服务时, 科技或者社会的进步极有可能又孕育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所以, 要想真正适应金融法律执业不断变化的要求, 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一个可以自我管理的学习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实践总结, 笔者发现现在金融法律的学生在自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文献检索中容易迷失方向, 无法发现关键问题, 无法保证足够的自学时间。而一个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应该具备:对金融法律有浓厚兴趣, 积极准备, 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并不害怕失败或者承认没有听懂。这些素质也为真正独立的金融法律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中国金融创新的法与经济学分析.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 2007.
[2]季社建.律师服务创新:金融改革与深化中的法律设计.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 (实务卷) , 2003:244-262.
[3]葛楠, 葛兆强.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研究.南方金融, 2012 (7) .
[4]龚明华.互联网金融不能重用户体验轻风控.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 访问日期:2013-12-23.
[5]单卫红.律师面对金融创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 (实务卷) , 2003.
[6]Michael Hunter Schwartz.TEACHING LAW STUDENTS TO B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MICH.ST.DCL L.REV.447 2003.
[7]李德成.金融创新法律服务与知识产权律师业务.中国律师, 2007 (10) .
[8]唐永春.法律职业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求是学刊, 2003 (9) .
金融法教学 篇2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从20起对金融专业的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教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想法,进一步梳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作 者:戴夏晶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经济学院,浙江,嘉兴,314001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1(14)分类号:G424.1关键词:问卷调查 金融专业 双语教学
物流金融影响下的金融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教学改革;物流业
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和物流产业相关的企业往往会面对资金上的短板状况,特别是很多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往往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融资,所以融资对于物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在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已经针对这一融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式。比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物资储运公司就已经开始提出仓单质押业务,而随后进入二十一世纪,深圳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尝试采用货权质押的方式进行金融放贷。这实际上也表明了物流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基础,这种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金融市场上产生影响,更是对金融教学的改革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式,对物流金融课程进行设置以及改革,但是實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动物流金融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主要还是和传统的金融教学相距不远。因此,积极探究物流金融视野下的金融教学改革,对于金融教学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金融下金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究
在物流金融的影响之下,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整个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需求。当前整个中国都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当中,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困境,其中,中小规模的企业在中国有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在发展过程里面出现了一定的资金缺口,甚至因为资金上的缺口而面临倒闭的状况。因此,这样的一种教学发展决定了金融教学改革必须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条件下进行发展,这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此外,物流金融之下的金融教学改革,实际上也是物流产业不断发展的诗集需要。因为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期间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现代化的物流业发展和物流金融互相之间是紧密俩海宁西的,物流企业一方面提供物流相关的服务,另外一方面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这也要求当前的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金融和物流两个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物流金融的教学效率,全面地提升物流金融的效率。如果没有成熟的物流金融理论作为支持,那么金融教学则不能够真正迎合当前的金融发展趋势的需求,从而出现教学上的困境,影响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物流金融基础的金融教学改革方向思考
(一)对物流金融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物流金融基础的金融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对物流金融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过很多物流公司却非常缺乏专业性的物流金融人才,特别是很多从事物流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并没有具备专业性的物流金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因此,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专业人才的缺口相对较大已经成为必然的现象。很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始向学生讲解物流金融的基本原理,但是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前物流金融在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很多学校的物流金融体系往往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教学瓶颈的状况。针对物流金融的金融教学,其课程的内容仍然要从物流金融的实践出发,帮助物流金融的知识真正贯穿到市场的实际状况,从而促进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解决物流金融方面从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充分完善金融教学和物流教学之间的联系机制。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完善和物流专业教学的联系。物流金融实际上是一项横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教学行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也应该充分联系物流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为物流和金融互相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更为良性的平台。所以,物流金融的课程教学,其本身就需要有专业知识互通的机制,才能够帮助物流金融的教学不断地发展,形成能够具体指导实践的新金融学科教学。特别是基于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要在教学方法上促进理论和实践互相之间的沟通,拉动金融教学在广泛层次上的理论检验,从而让金融教学的物流金融理论更具备现实指导性。
(三)改革金融教学的教学定位、方向和目标。从金融教学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与物流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相匹配。物流金融是一门以物流管理行为作为核心的专业金融行为。因此,物流金融的学科交叉性相对比较强,其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产业、金融产业、保险以及法律等层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基于物流金融教学基础上的金融教学,相对之前的传统金融学科教学要更加严格。因此,金融教学在物流金融这一基础上,应该重新对学科教学的定位进行改革,主要需包括两个具体方面。第一是根据物流金融的发展实际,形成基础课程,目的是强化金融教学的学科交叉性,为物流金融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教学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第二是专业性的课程,也就是金融教学以物流金融作为方向的教学行为,应该根据物流金融实践行为的具体方向,形成一定的专业类课程。金融教学要充分联系物流金融的实践,在学科教学方向上体现出专业性,才能够为基于物流金融的金融教学提供更具备塑造型的教学方向,促使教学效果实现预期发展。所以,在教学目的的改革上看,金融教学应该包含物流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才能够让金融学科教学和物流金融的发展实际相匹配。
(四)物流金融影响下金融教学改革的其他趋势。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到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的新趋势,联系实际完善和补充当前的金融教学内容。因此,针对如物流银行等新兴的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应该充分根据物流金融教学的实际,在金融教学当中适当地介绍外国物流金融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如物流银行、物流保险等新兴事物,并且积极鼓励学习者对于物流金融的新趋向进行设计和思考,从而开拓未来物流金融人才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等。在当前很多物流金融教学相关的教材当中,对于物流金融的发展新趋向的介绍和思考是不足的,所以,围绕物流金融的新趋势,作为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分析和联系起来,做到教学和实践相互结合。
结束语:物流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发展方向,以非常强烈的学科交叉性在金融教学当中形成新的影响。金融教学应该从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从教学的前瞻性出发,改革金融教学的教学方向、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物流金融理论和物流金融实践,促进物流金融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物流金融作为金融业以及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金融教学应该重新思考内在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金融学习者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从而带动金融教学的优化发展,为金融教学的内在机制完善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最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喜梅,余博,韩彪.基于供应链信用度的应收账款贷款价值比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06)
金融法教学 篇4
一、国际金融法的研究领域
在国际金融法的教学中, 一般会涉及货币法和金融法两个性质有别但又紧密联系的法律部门。其中, 货币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因货币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和国内规范的总称, 它规定了关于货币的兑换、流动和汇率方面的法律规则, 构成货币金融制度的基础, 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质;金融法则是调整不同国家民事主体之间因跨国金融交易而产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 既包括公法意义上国家对银行、证券、衍生工具市场的规制, 也包括国际贸易融资、贷款融资、租赁融资等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 这类法律制度虽然包含有一定的管制法内容, 但在本质上具有私法性质。
应该说, 国际金融法是伴随着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国际金融法作为跨越国境的货币资金活动, 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 它强调了国际金融法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涉外金融法的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各国经济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 并逐渐趋同, 采取市场化的规则来规制金融交易。其次, 它为国际金融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际金融法的管辖范围涉及电子货币、跨国银行及其网络业务、贷款证券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等国际金融新事物、新领域, 这些新领域的相互交叉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拓宽了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范围和教学的新角度。再次, 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严重失衡, 金融资源日益向发达国家倾斜, 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 国际金融关系的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强, 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现行的国际金融条约和惯例文件中不乏发达国家金融立法和实践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金融法通过影响国际金融法间接影响到全世界各国国内金融立法的面貌。这一切给国际金融法的走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也对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统一以及通过法律制度统一促进经济交往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最后, 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金融法的制度创新。例如, 作为贸易领域的国际组织WTO,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第一次将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贸易纳入谈判议题, 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将货物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适用到金融服务领域, 并在市场准入、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的待遇标准以及金融全球化等方面作了新的制度安排。再如, 金融混业经营的出现以及成为金融集团经营的主要模式, 使得传统的立足于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 (如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 作为监管基础的机构型监管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许多国家转而采用立足于具体金融交易行为的功能型监管。
二、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特点
2008年, 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率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 然而, 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融风险通过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逐渐累加, 并通过相关产品的拆分和出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 各国金融规制和监管的缺陷, 则加剧了危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由此, 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出台了改革和加强金融规制和监管作为统领性主题和主导内容的方案, 凸显出防范未来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规律和客观需要以及国际发展的新趋势, 为丰富国际金融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研究领域。
首先, 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反映了晚期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经济的金融化。所谓经济的金融化, 是指实物经济被金融经济所取代, 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不断加深, 国家间、以及跨国国民间的交易日益深入地表现为国际金融关系, 金融因其更适合“数字化”和“终极市场”而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要素, 特别是原来并非国际金融法重点研究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在整个金融危机中不断出现并成为危机发生的导火索。金融创新导致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客观上要求国际金融法随之发展和创新, 通过确认、调节、调和等手段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各国监管改革方案纷纷加大对金融业审查的力度, 将游离于监管边缘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 整合证券和期货的监管, 以降低系统风险。
其次, 在金融危机后, 学者的研究除了立足于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具体金融产品和银行、证券、期货等市场, 同时还从宏观层面研究监管模式的转化, 而监管模式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 “去监管化”成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下立法和执法的发展趋势, 这不仅是就美国而言, 对全球主要金融系统也是同样的策略选择。许多国家纷纷通过修改金融法律法规, 取消长期执行的许多限制, 为金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变革提供法律上的便利, 打破不同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间的严格界限, 取消对海外金融活动的种种限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风险累积的结果, 这种风险同时还被不断分割、定价, 经过复杂的包装进行传播, 并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因此, 金融危机后, 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开始重视经济政策与金融风险的失衡, 强调宏观审慎的重要性, 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应与中央银行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机关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措施协调的机构与机制。也就是说, 金融监管应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同时还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 而宏观经济政策也应当考虑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需要。
最后, 与国际金融法相关的问题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渗透、辐射和影响。金融危机之后, 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现,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 使得制造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迅速下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实质原因之一, 这就意味着应进行经济结构的根本改革, 逐渐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化。而且进入2009年后,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 在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 贸易保护升温, 专门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甚至和金融法相联系, 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外贸逆差频频与人民币汇率问题挂钩, 指责因为人民币被“低估”, 导致美国每年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 更有议员宣称, 中国对货币市场的干预, 是中国经济每年10%高速增长和美国接近10%失业率的“根源”。而货币问题是国际金融法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急需从一国承担的汇率调整的国际法义务等角度解释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三、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思路
由此可见, 与以往相比, 当代国际金融法对于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关系的变化作出了更为主动的适应和更为积极的回应, 无论是框架体系还是制度内容, 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理念, 均有重大的发展。在教学中, 除了传统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金融法的体系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从理论上理解国际金融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跨国金融交易的基本运作程序与模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的国际金融法案例外, 还应充分利用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金融法的未来走势。
在国际货币制度的教学中, 不仅应介绍国际货币制度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目前牙买加体系的变迁, 而且应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一国所承担的汇率调整的义务。从国际层面上, 美国可能援引的条约主要是IMF和WTO的相关条款。在基金协定中, 对汇率制度进行调整的是第4条, 但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 它虽然仍然要求成员国通过创造有秩序的基本的经济和金融条件, 避免反常的货币混乱, 以保证汇率的稳定, 但各成员国不再负有调整汇率的硬性义务。而2006年IMF就汇率监督的新决定虽然引入外部稳定的概念, 但仍然未构成硬性的约束。另一方面, 在WTO中, GATT1994第15条的外汇安排要求成员方尊重IMF就货币储备、国际收支和外汇安排的决定并与之磋商, 因此, 各国在调控汇率上存在自主性, 所根据的应该是一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 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结果。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许多产品, 美国国内已不再生产, 因此中国出口不是造成美国失业的原因, 相反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让美国民众获益匪浅, 而且为与中国产品有关贸易、港口、运输、分销等领域的美国公司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美国的经济不景气彰显的是市场对促进政策的迫切需要, 而非要求他国特别是中国调整汇率来应对需求。而在涉及金融危机后监管趋势的教学中, 不但应介绍危机发生的背景, 以及仅仅是发端于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危机为什么会蔓延至全球, 还应将重点放在金融危机对监管提出的要求上, 金融危机是因金融创新缺乏适当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而演变为系统风险的典型案例, 从而解释金融全球化下各国、国际组织调整监管措施并进行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后, 各主要经济体、国际组织纷纷进行深刻的反思, 就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及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提出建议。这将影响未来各国金融监管模式、监管措施的发展, 同时也为国际金融法教学提供新的研究对象。
金融法教学 篇5
在互联网金融时期,从社会需求人材来看,需要职业院校把“高素质、强能力”人材培育目标落实。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经显明地不能知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请求,通过怎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培育当代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材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体系重要斟酌的问题。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查以及评价主要是以课时量为标准,专业职称也是从科研成果以及课题层次与数量来考评,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没有甚么请求,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美;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树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相应的轨制,也缺乏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以及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好、业余时间不多,1般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老师,从而致使金融专业的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厚,然而缺少行业以及企业工作阅历;也很少有专业技巧证书,有的有专业技巧证书也没有从事相干的工作;致使现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2)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触及的内容方面对于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缺少斟酌。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来看,也只是简单的把课程习题变为虚拟业务题,实训仿真不够,跟不上金融行业以及具体工作岗位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不公道的传统课程体系远远不能知足现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金融行业人材培育的请求。
(3)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两种传统教学模式:1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当真地记笔记的“1言堂”式的“1讲多记”的教学模式;2是老师在对于教材进行简单的讲授的“翻译”式的教学模式。滞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疏忽了学生个性化、主动性以及立异性的培育。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这两种教学模式已经经滞后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请求。(4)单1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1般都是在1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测试,就是很简单的把卷面成就与平时形考成就相加,构成1种过于单1的学期教学成果考查成就。这类简单的教学成果考查方式不能凸起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的考查。它的存在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知足社会对于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材培育的`需求。
2、树立完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动身,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把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比如,职业院校要制定轨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资待遇方面适量向对于“双师型”教师歪斜,给专业老师向“双师型”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撑;遴派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或者者行业工作1线体验、观摩学习,丰厚其企业工作阅历,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吸纳企业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实质性介入专业课程开发,做到“工作进程导向课程”的专业课程;聘用企业、行业专家以及1线的优秀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请求来增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夯实校内外试验实训基地,全面增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教学以及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2)努力构建优良的师生瓜葛。在互联网发达的时期,大学生1般都是颇有个性,高职院校不能用1成不变的方式来组织施行教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只是引导,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瓜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下,这就请求专业老师以及学生处理好教与学瓜葛。比如,老师要充沛的应用“功课—答题”的情势来促进师生沟通,要换位思考,谅解学生学习的辛勤,也要学生尝试上讲台试试,也要他们体验出专业老师教学的辛勤。做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体验交换,端正了学生学习念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把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落实,同时也潜意识的构建好了融洽、优良的师生瓜葛。
(3)加快构建公道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的时期,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请求改革陈腐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布局,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公道的分析以及计划,提倡专业教师开发适合高效的课程,比如,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重视与其他相干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以及互相渗入,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充沛的斟酌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大学生能力培育,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要以实际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进程请求来对于现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构建;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充沛结合,努力构建大学生的
综合能力以及宽泛的知识基础,终究构建成互联网模式下公道、完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4)运用灵便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手腕。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以及条件是公道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手腕。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大多以灌输式的课堂讲解为主。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请求,要立异教学法子,斗胆、公道的推动“导学式、探讨式、案例式、互动式、摹拟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金融服务礼仪”以及“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时,摹拟创设情形同银行服务引导、大堂咨询、客户招待、柜台工作人员业务操作相结合;在讲授“金融营销服务”课程时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情势进行调研分析、写讲演以及营销方案,然后组织大家依据评分准则进行打分,通过打分成就来判断学生金融营销服务的能力。要通过“发问—计分”情势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教学、互相讨论、摹拟实操等教学手腕,让学生熟识金融行业1些工作的业务流程,并到达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好基础。
金融法教学 篇6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 金融学教学 应用能力 改革
前言: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是促进我国财经类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逐渐深入,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也正在逐渐的完善[1]。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增长,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为了适应我国市场发展趋势,掌握市场金融方向,必须具备完善的金融理论体系。但是,当前我国各高校针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导致非金融专业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为其未来非金融专业的学习带来了影响,降低了学生对金融的宏观理论和宏观政策分析。因此,高校针对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完善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黄达的《金融学》教材,人大版内容为教学内容,在其教学内容上更加强调的是金融学自身的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性,且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金融学后会直接进入自身所学专业的内容,不会在针对性的学习与金融学相关的专业,如商业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2]。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金融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金融学教学内容,从未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完善教学内容是其教学改革优化的主要内容。在完善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金融学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两方面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这样能够从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能力两方面保障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突出教学实用性的主要目的是更加明确非金融专业学习金融学的目的,从而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金融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使非金融专业学生具备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优化教学措施的过程中首先,使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充分的认识各种金融工具,使其具备分析金融市场变化,分析金融市场宏观政策与资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等,从而达到非金融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理财实用性能力的目标[3]。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中心内容,例如对于货币起源、货币供给等历史及理论知识内容可以略讲解,对于市场需求、金融分析工具等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可以突出讲解。利用教学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提高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质量。
三、教学思维转换
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主要是从教师教学思维和学习学习思维两方面对其进行转换。在教师教学思维转换上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在非金融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位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思维转换。此外,在学生学习思维转换方面,学生必须明确自身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学习的主导性。必须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从而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以转换学习思维,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直接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在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从启发引导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入手,从而完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启发引导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对非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实用性的金融热点话题和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话题教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使用金融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分词。模拟实践教学的应用能够借助金融实验室开展模拟股票交易、模拟证券交易等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掌握金融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
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前需要学习金融学,保障自身对金融专业具有系统、准确的思维体系概念,为未来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对非金融专业实施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的质量,未来在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教学思维转换、改进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为我国金融领域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53-54.
[2]马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12:74-76.
金融法教学 篇7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进展,现代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概念逐渐转变为现实,使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面向时代,更加贴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因此,金融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上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更显缺乏。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善于外语交流、交际的外资业务实用型人才,是金融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更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要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广泛了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问题。一方面是个人对英语的需求,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人们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对英语的需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涉外业务增多,金融行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开设金融英语课程显得十分必要。“金融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作为现在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就不少大学的情况看,这门课的教学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在当前愈来愈重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讨论这门新兴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金融英语课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金融英语课程的目标一般为:培养学习者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能力。要求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词汇、短语和语言特点,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能够阅读英语金融专业文献和金融函电,能够运用英语开展业务操作和对外交流活动。这一课程目标既有总括性又有具体性。前者是学习者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考虑国家、社会和未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为适应社会和职业而做好准备;后者是使学习者掌握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所需要的活动工具和行为方法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考虑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目标,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和学习者不同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
(二)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
金融英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从一方面来讲,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的有关知识和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金融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当然具有英语语言的一些共性,因此,学习时必须注重英语语音、语义、语法的学习和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另一方面来讲,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指从事金融业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知识方面包括:金融学科的核心层,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学、保险学、金融会计学、金融法学等;金融学科的基础层,即金融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金融学科的公共层,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常用工具,如统计学、法学、写作等。能力方面可分为学科、理论能力和实务、实践能力。“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一金融英语课程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既要注重语言,又要注重专业”。
(三)重视体验,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表现在: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只有用于交际,它才具有社会价值,也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学习的关键是重视体验、强化实践、学以致用。虽然金融学既属于理论学科又属于应用学科,但金融英语却应归属于应用学科,用英语从事金融业务本身就体现了突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金融英语课程涵盖了诸多金融业务操作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既是实践的结晶,又需要现在和将来进行反复的实践。
(四)突出新颖性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越来越多地以英语语言形式呈现给社会,不断为金融英语课程内容提供“新鲜血液”。金融英语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汲取这些“新鲜血液”,迅速反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通过不断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跟踪金融学科发展的前沿,传播最新的金融发展动态,介绍最新的金融创新品种和技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语言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必将通过借鉴、吸收其他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自己获得不断的发展,因此金融英语必然充分体现其新颖性。
三、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一)定位课程发展
金融英语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新崛起的分支学科,又是英语与金融业、金融学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需要达到在不断发展的金融业使用英语的目的。金融英语是培养造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虽然它在我国的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目前我国金融业急需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金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必将激发广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从而掀起学习热潮。
(二)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
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促使学习者树立新的观念。帮助学习者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发展媒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络、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堂等,不仅能够提供丰富、详实、地道的金融英语学习资料,而且可以充分照顾到学习者的多层智力倾向和认知风格差异,强化个性化学习,突出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使学习者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从依赖老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信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不断以创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和观点去熏陶学习者,通过让他们独自探索和相互交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课程目标的激励作用。课程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目标定得合理,其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意识,促进学习者体内知识能力和外化知识能力的培养等。
(三)推行新的英语教师培养模式
专业英语阶段的关键是要有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外语知识,有出色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还要有其他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阶段英语课应由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课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外语教师视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辅助。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新专业,因此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
(四)利用现代教学技能进行教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非常符合外语教学的特征。当专业课教学用新的教学软件展出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它是外语教学及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教学改革是推动学校教学创新的最重要手段。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微观环境来看语言是信息的承载体,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语言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不仅没有削弱其作用,相反却无不时时处处地体现其变化的特征,凸显其在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流时发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语言变化态势,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变化潮流。
与此同时,高职高专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针对金融行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金融领域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RobertT.Kiyosak,i Sharon L.Lechter.Rich Dad,Poor Dad[M].Published by Warner Books,New York,1997,1998:74~105.
[2]IanMackenzie.Financial English[M].Published by Thomson-Learning,2002:3~6.
[3]徐宪光.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周仕东,郑长龙.当代西方综合理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8).
[5]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金融法教学 篇8
为了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 选取金融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设计了教学需求调查问卷, 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实际情况。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金融实践课程教学需求展开, 其中包括金融实践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目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 金融实践课程学习必要性的调查
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和学习目的的调查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 是后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调查中, 认为金融实践教学很有必要的占47%, 认为有必要的占38%。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设置有必要。从学习需求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开设该课程的意愿, 同时还能看出学生已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 实践课程学习目的的调查
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 (可多选) 显示:7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助于未来工作, 还能增加就业优势;56%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完成本科学业”和“为以后创业储备金融知识”。反映了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取所需要知识的期待与渴望, 而这些知识往往是学生欠缺的。学生为了适应将来就业的需求, 已经认识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实践教学授课地点的调查
调查结果中74%的学生选择了“在校外金融机构实习”, 21%的学生选择“校内校外相结合”, 只有8%的学生选择“在校内实验室实习”。这反映了大多数学生更希望较早地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 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技能的缺乏, 希望通过校内、校外学习的结合以便更快地适应不同的岗位。
二、当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现有培养计划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应有分量
普通高校现有人才培养计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应有比例。一方面公共基础课较多, 且规定学分过高;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历来偏重理论课的课堂讲授, 尤其许多高校秉承“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 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也需要尽可能开设。在总学分无法明显升高的情况下, 最终往往会对实践教学的分量进行压缩。
(二) 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优秀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是搞好金融实践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教学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往往忽略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整体规划, 也没有对教师的定期进修和培训计划。目前各高校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在自己所教的课程范围内开展金融实验课程, 多为各自为战。
(三) 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金融实践教学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高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这使得金融实验室在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金融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金融人才的路径
(一)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学分很少的情况, 基本上只局限于毕业实习中的短期社会实践, 并且学生实践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实际上, 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有很多种, 完全可以体现在金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实际演示, 即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手段演示和解说实物操作过程, 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再比如案例教学,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 通过模拟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等, 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金融理论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 改变思维, 打造高水平金融实践教学师资
高校首先要力争引进有金融实务部门工作经历和双师型教师来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思维, 开拓教师与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交叉兼职与横向交流的途径。一方面, 鼓励专业教师到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进行寻访交流, 增强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适当选聘实际工作岗位的专家为兼职教师长期、稳定合作, 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还可以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寻求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
(三) 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对资金支持的要求明显要高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其他专业, 必要的投入和资金支持不可或缺。首先, 提升实验室水平。要以现代化网络资源为基础, 建设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相结合, 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等业务于一体, 教学、科研、实践于一身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开放式的金融实验室。其次, 要有完备的实验实训器材和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及其更新和维护。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王明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12 (14) .
金融法教学 篇9
1 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的教材选择困难
现在《金融学》的教材品种良多,但是实际选择教材时却难觅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市面上的教材或是为研究型教学所写,理论性过强,数理知识要求高;或是为高职高专的完全应用型所写,理论性要求过低,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独立院校状况而编写的教材。就现有的教材,从知识体系来看,有的教材过于重视宏观理论,微观知识如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内容写得非常少;有的教材过于重视微观市场知识,大量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知识纳入《金融学》教材,导致教材越来越厚,框架越来越大。
1.2 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层次繁多。即使是《金融学》的前身《货币银行学》,也至少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内容。改成《金融学》后,更是将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发展、资产定价、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包括进来,俨然是一部体系庞杂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层次繁多表现为宏观与微观的交叉,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是件值得研究的问题。
同时,由于《金融学》课程统领金融专业的后续课程,相当多的章节与后续课程内容交叉。这种交叉关系直接给《金融学》的教学带来一种两难选择:如果泛泛而谈,既吸引不了学生,也无法让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如果详细讲解,则不免抢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给后面专业课的讲授带来困难。
1.3 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繁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泛泛而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学生依赖于老师课件,上课只听不记,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稍弱,课后很多学生并不会去复习消化教师上课讲授内容,导致一个礼拜后学生听的内容已记不住一半,学习效率低下。
2 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目前有些独立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应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现在教学上表现为完全不讲理论性内容,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等。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学好理论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独立院校的生源质量好于高职高专,学生具备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从学生的需求来看,独立院校考研与出国深造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因此只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是行不通的。所以,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一本院校的研究型,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应该既厚基础,也重应用,让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给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建立适合独立院校的《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
由于没有专门针对独立院校编写的《金融学》教材,而教材的编写也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如何构建《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既要能反映《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3.1.1 反映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
金融是个发展迅速的领域,在教学中穿插介绍金融业最新的一些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的同时,熟悉金融实际活动,不至于学的知识与面对的环境脱节。
3.1.2 协调与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关系
召集金融专业后续各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
3.1.3 反映学生《金融学》的学习需求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的思想,综合考虑学生深造与就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调整,在保持《金融学》基本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研究各大院校的金融学考研要求与试题,研究各大金融机构历年笔试试题,将能够面向大多数学生讲授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不适合面向大多数学生讲授的知识点(比如过于深入的理论,数理要求高的知识),则推荐相关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自学。
3.1.4 平衡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
由于微观金融知识更具有直观应用性,所以在金融学的讲授中出现了重微观的趋势。但是宏观经济对金融微观主体与工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掌握好宏观金融理论,有利于更好地应用微观金融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并重微观与宏观知识,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
3.2 教学体系的建立
由于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反映金融学科最新发展的内容与反映金融机构需求的内容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形势,把《金融学》的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教学内容与扩充性教学内容两大块。基础性教学内容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相对稳定,在整体教学中约占80%;扩充性教学内容是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内容,反映职业需求的内容,由主讲教师定期更新,约占教学内容的20%。
4 探索适合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结合独立院校的教学状况与学生情况,笔者尝试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归结为4多法,即多提问、多举例、多对比、多练习。
教师上课多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多举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金融现象;《金融学》概念繁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相近的或相对应的概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每一章教学结束都布置课堂练习,通过多练习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上的误区和不足,以便及时更正或补充讲解。
5 探索适合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是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各独立院校对实践教学是相当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实践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包括模拟金融业务操作,但不仅仅限于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因此,在建立《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时,除了设计上机操作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 模拟操作教学
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模拟操作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使学生对实际金融业务产生切身感受,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金融学》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模拟证券交易的实验环节。
5.2 专题报告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包括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借鉴案例教学方法,由主讲教师根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从实际经济金融活动中选取高度相关的经典案例,交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予以汇报。但是不同于一般案例教学,分析的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由学生自己在课下搜集资料,讨论分析,最终形成成果做专题报告。这种案例通常并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分析的结果合理,学生能自圆其说,讲出道理来,就应该予以认可。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信心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独立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知识经济,2009,(02).
[5]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金融法教学 篇10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金融问题处理不当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而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在我国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还相对滞后,仍需要金融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的作用。而要使金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能驾驭现代金融工具,识别和控制其金融风险的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需要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而大部分高校尤其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定位就应在于这种存在广大需求的金融服务基层。由于全球金融发展的日新月异,为培养出适应金融全球化环境下的金融基层人才,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快的学习和掌握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做到利用其积极作用促进个人和企业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同时识别其中的风险,从基层做好风险提示和风险防范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是要掌握书本上已成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更高的要求,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而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由于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使得学生能力培养不够,因此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就大有必要。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更能切合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案例、情境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快速学习、灵活应变等各项能力。
2 从就业需求和专业保险意识培养看保险课程教学重要性
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别中,银行、证券、保险各居其一。而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速度又是相对较快的,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新成立公司和新设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因此也带来大量保险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我国保险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还是保险密度即人均保险费收入,都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很大距离,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期刊提供的数据,2007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9%,保险密度为69.6美元,而全球保险深度为7.5%,保险密度为607.7美元。而且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人们的人身和财产都面临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如失业问题、医疗问题,因此保险需求是很大的,但之所以保险业发展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收入的原因,但也有保险从业人员相对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有关如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对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认识不清,导致误导客户以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等,从而使得人们对保险存在抗拒心理,另外还存在人们自身对保险知识不足,造成保险意识较差而没有很好地利用保险工具帮助防御风险。
所以,一方面出于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培养专业保险意识的需要,因为即使学生不专门从事保险工作,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保险问题如在银行工作也要代销保险产品,如何向客户解释和营销;给客户进行个人理财规划时,保险产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构件,如何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产品等。因此无论出于培养保险专业人才还是出于构建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知识构架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做好保险课程教学。
3 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我们的教学中,保险课程主要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学实务》等,其中《保险学原理》注重对保险基本概念、理论的讲授,《保险学实务》则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更侧重保险实际业务的操作。《保险学原理》的教材建设相对成熟,在教学中可有较多的参考资料,讲授起来相对轻松,但《保险学实务》的教材相对较少,且教材编写和实际业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及时反映新业务的变化,内容相对陈旧。
在上述两门课程中,尽管有的涉及理论多些,有的偏重实务多些,但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灵活理解掌握理论,并能形成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学习新产品和业务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依靠以往传统讲授式教学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困难,而通过实践性教学则可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1 保险理论原则有时不太好理解和把握。
如可保利益原则,涉及的是到底什么情况下保险才是有效的,才是可以获得赔付的。可保利益原则如光靠理论讲述是比较枯燥和难以把握的。如这样讲授,可保利益原则要求参加保险的人,也就是投保人必须对保险对象(也就是保险标的)具有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必须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实现的。投保人对保险对象的利益体现在如果被保险财产毁损、被保险人伤亡,投保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否则,则不具有可保利益或没有可保利益,不具有投保人资格,就不能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如果只是这样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领会这一原则在保险业务中的重要性。
这时如结合实践中的实例,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则能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可以提到在早期的海上保险中,有人以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船舶、货物以及船上人员投保,一旦发生海难事故,如船舶、货物沉没,人员死亡,就可领取一笔赔款。那么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进行保险会有什么危害?在学生思考发言后可以提示,如果允许这样做,那么保险将与赌博没有区别,所以后来该做法遭到禁止,规定必须具有可保利益才能投保。接下来可以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具体判断有没有可保利益?可以引导学生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个方面考虑,逐渐得到以下结论:在财产保险中,首先是财产归谁所有,谁具有可保利益。其次是财产的经营人、保管人、承租人、抵押权人等对财产具有可保利益;在人身保险中,你可为自己、父母、子女、配偶投保,但不能为一个陌生人投保,因为陌生人和你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
这样循序渐进并切合实际生活的讲解,将能较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在自我思考中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达到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3.2 保险中涉及一些较难掌握的复杂计算。
如财产保险的重复保险分摊原则,即投保人对同一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合同的保险,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如何进行赔付的问题。在实际赔偿分摊处理上又分为比例责任制、独立责任制、顺序责任制等。如果光靠理论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和很好掌握的,这时如结合一个保险实际案例,让同学运用原则进行具体的计算,而且计算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可由老师先进行一个案例计算,再给出例子让同学自己动手,这样往往比光讲理论效果好得多。
3.3 保险合同条款较多,枯燥而难掌握。
每个保险险种都有相应的保险合同,其中条款众多,讲解时学生们往往觉得枯燥而不愿学习,而实际保险实践中出现很多保险纠纷,往往就是对某个保险条款理解上出现偏差如保险责任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等,致使投保人和保险人在是否就某个具体情况到底能否获得赔付出现纠纷。因此,避免这类纠纷就应使得保险的参与各方包括投保人、保险代理销售员、保险公司等,认清保险条款对权利义务的约定,提高各方保险意识,保护各自权益。
如果仅是照教材逐条讲授条款,势必让学生觉得没有兴趣,这时如结合某一保险公司具体的保险险种的各项条款,并结合相应的保险实例,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条款的重要性,这无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 综合多样化措施进行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
保险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应采取多种方式并举,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还可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具体可包括:
4.1 课程理论讲解中穿插实践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保险代理人营销过程等,使同学更好地认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4.2 课程教学中结合保险资格证书教育内容,如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等资格考试内容和试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借此更近距离接触实际工作要求,并鼓励有志于从事保险行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使学生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能力。
4.3 专门组织校内实训,主要利用实验室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如具体了解某一代表性保险公司经营运作、了解最新开发的某一险种条款等,并可提出更综合性要求如根据假设情境替某一客户量身定制保险方案等。学习过程中注重对保险业最新业务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新业务能力,并且随着相应业务问题的解决,得到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
4.4 通过组织校外见习,如到当地保险公司参观,了解保险具体流程如如保险承保、核保、理赔等,了解保险内勤人员如何提供保险后台支持,保险外勤人员如何组织保险营销等。
4.5 邀请资深保险从业人员进行讲座交流,帮助学生了解最新保险实务,学习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
4.6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到保险公司实习,亲身参与保险实际操作,在实战环境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4.7 提供机会和激励,让教师定期访问其他开设保险课程院校,开阔教师眼界,到保险公司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摘要:金融危机的发生, 使我们认识到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这也给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 有必要利用实践性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以保险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实践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并且提出了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性教学,保险课程
参考文献
[1]邓亚妮, 王贞琼, 刘源.高校保险课程实验教学探讨.基于保险实验软件调查问卷的分析[J].当代经济, 2008 (10) :91-93.
[2]雷冬嫦, 周云.培养应用型保险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8) :152-154.
[3]刘子操, 刘路.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88-90.
金融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创新 篇11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 金融 课程教学 创新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从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培养出能够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高,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高校金融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是教学资源比较单一,往往是一门课程围绕一本教材进行讲授。尽管好教材能够包含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一门高质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经典性”,而且应该体现出“现代性”。即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反映理论研究新成果、实践发展新动态。
金融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金融实践日新月异使金融理论知识始终处于一种快速更新的状态,因此,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深化,这要求改变教学资源单一的状况,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除了主教材以外,还应补充大量扩充性学习资料,如“金融资讯与案例”、“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参考文献”、“金融史料”以及“网络资源”等。通过建设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本身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从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从“教”入手,落实到“学”。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应当成为每个学生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
高校金融教学的传统模式比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其积极效应是促使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备课和授课,易于学生了解整门课程的脉络体系。但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靠记笔记、记忆等方式在教师讲授范围内接收、消化讲授内容,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提倡教学的交流与互动,充分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中何谓“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本体。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尊重学生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首先是课前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介绍、学习要点等学习指导,使学生预先了解有关课程教学的具体信息,作好自己的学习安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搞好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如,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组织讨论、辩论,激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扎实,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会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通过教师讲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和学习收获。最后是课后(课外)的交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除了消化、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课后还应有一些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给学生安排一些小论文之类的习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学术竞赛,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以科研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选题策划、收集资料、社会调研、分析研判、立论论证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使学生得到研究性学习的训练。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金融课程教学的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金融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金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不但要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要看你能在多么广泛的和定向的程度上建立信息的联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向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视野、多形态、多种类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学会“search”,获取需要的资源,并加以快速整合,为己所用。
2.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只是跟着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地学习。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集成控制性的特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能够更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好地掌握重要原理及基本知识点,把控课程学习的要领。
3.使教学活动更具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网络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交互。一方面,网络可以通过网页的交互性(超文本与超媒体链接,搜索引擎等)和交互媒体(可控音频与视频等),实现教师和学生与资源的交互。另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各种同步信息服务(各种键盘对话与讨论:BBS、ICQ等)和异步信息服务(电子邮件、BBS专题板区、Web论坛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4.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地延伸。如:通过电子邮箱网络答疑解惑、通过专题论坛(BBS)构筑交流探讨的通道等。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立,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来看,各金融机构对金融微观操作型人才和金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市场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金融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高校金融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学习阶段和毕业实习期间,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管理和考核计划。企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实践环境、调查研究资料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有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校的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施,借助金融模拟实习软件等,也能够为学生提供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此外,聘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金融改革、发展、创新的最新动态,亦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金融教学与研究[J],2005年第6期
[2]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金融教学与研究[J],2001年第6期
[3]“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组: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金融法教学 篇12
当前的金融市场形势复杂多变,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急需大批金融工程人才。特别是对既具备金融基本知识又有良好数学功底, 既能定性又能做定量分析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因此, 自2002年金融工程引入我国后便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 开设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的高校则更多, 其中既有专业的财经类院校, 也有文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农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开设该门课程也有十年的时间了。在不断更新、改进的基础上, 就目前来说, 笔者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总结经验和不足, 仍觉得有些弊端需要改进, 从而更好地实现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目标。
1 目前金融工程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不足
1.1 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合理
安徽农业大学的《金融工程学》仅仅是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大三下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而并不具备作为金融工程专业开班授课的条件, 所以从根本上就限制了以完整的、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很多金融工程的前期基础课程, 尤其是数理方面的都没有条件开设, 学生的基础就比较薄弱, 知识面比较狭窄, 因此, 对金融工程课程知识的吸收能力非常有限, 授课内容安排不仅难度不易提高且知识范围也受限。更不用说才40个学时的课时设置, 常常在授课过程中感觉很无力, 很多内容要讲、想讲, 却没有时间讲。想想看, 对于一个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差不多要两年而且还是难度不小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 现在要浓缩在仅仅40个课时里, 对数理基础薄弱的金融专业的学生讲授, 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现在的课程安排仅仅只能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主, 附带着扩展、联系现实, 很多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没有详细介绍, 最多结合案例或专题介绍时稍作解释, 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而这显然对于金融工程这门重要的课程来说是不够的, 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1.2 学生普遍存在的“定性思维”惯性导致学习畏难
金融专业学生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但对于数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多都相当欠缺。虽然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基础数学课程, 但这些课程的学习都在大一及大二, 而金融工程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才开设, 期间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很少用到上述数学和统计学知识,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养成“定性思维”的惯性。而这种思维惯性使学生对数据产生潜在的畏难情绪, 尤其是对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比较排斥, 明明含义很简单的公式, 可能因为变量多了点就觉得头疼, 明明只要中学基础就能很容易推导出的结果连笔都懒得动直接说不会, 缺乏对公式推导和进行逻辑思维的兴趣与信心。
另外, 安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是文理兼收, 学生对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教学组织存在困难, 虽然已按照较低的难度要求来设计课程内容, 往往讲解的是最基本的知识, 但只要涉及到衍生金融产品定价, 学生还是普遍反应难, 有时要反复讲解, 效果不尽如人意。
1.3 授课形式较为单一, 亟需改进
目前的40个课时的安排全部由教师主讲, 虽然穿插着案例教学、课堂案例讨论等, 但是时间有限, 感觉教学方法和形式还是较为单一。特别是现在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不能满足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 学生只知道纯粹的理论知识肯定不够, 他们必须要有对各个金融市场的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 对市场行情判断的能力, 会参与市场交易等等, 这样才能应用于实践。金融工程本来就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脱离实践是培养不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的。目前很多高校, 特别是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不少都建立了配套的金融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也有几家高校建成了有代表性的实验中心, 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铜陵学院金融学院等, 以后可以借鉴一二。
2 金融工程教学创新的方向
2.1 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新形势下, 根据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金融工程学》课程建设规划要着力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必须减少对衍生金融产品基础知识的介绍, 这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 如《金融学》里已经学过, 可不必重复。
其次, 必须要增加创新性思维的引入。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应在于让学生在了解金融工程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了解金融工程的灵魂——“创新”的含义。明确创新思维的内涵、重要性, 清楚创新在金融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了解现行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理念、特征和应用。让学生不光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而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另外, 还要增加案例, 特别是国内外最新金融工程的创新成果。让学生对、增加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适时调整难度, 努力克服学生畏难情绪
在金融工程学里, 金融与数学、工程学的高度结合, 增强了金融学的理性, 但也增加了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对此, 笔者认为在课时和前修课程都有限制的前提下, 必须调整授课的难易度, 是有很多数学公式、定理证明不错, 但不能为了推导而推导, 为了证明而证明, 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抓住关键点上, 也就是要关注公式、定理存在的核心含义, 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变量、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前提假设、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推导等, 那么公式推导、定理证明也就不足为惧了。
把握住根本, 也更有利于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精髓, 至于具体的推导过程, 如果确实有难度或者需要他们没有学过的数理知识做辅助的话, 那么可以不需要会推导过程, 知道结果并会加以应用则更为重要。
同时, 也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材, 多讲解和讨论些实例, 偏向于应用, 相信如果能做到这样, 学生对产品定价等内容也不会心生畏惧了, 甚至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掘其学习潜力。
2.3 逐步建立配套实验课程, 完善授课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尤其对于金融工程这一应用性课程来说更是不可或缺。通过开展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可以在两年之内先开设依托于网络的金融工程实验课, 使之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并将其纳入该门课程的考核体系。等以后课程教学水平不断发展且学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考虑向条件成熟的院校学习借鉴, 建立自己的金融工程实验中心。
初步实验课程设计为一方面包含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的计算平台, 使学生熟悉定价方法并代入实例去验证;另一方面主要是跟实际市场连接的模拟交易平台, 包括贵金属、外汇、黄金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以及期权等模拟交易品种, 模拟金融市场的交易程序, 使实际金融市场的环境在实验室得以再现, 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进行金融产品模拟交易的机会。
通过实验, 可以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激发学生对金融技术应用的兴趣, 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摘要:《:金融工程学》是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 希望能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培养出更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要求的高级金融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志生.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5) .
[2]林孝责.《金融工程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科技咨询, 2008 (16) .
[3]李伟军.金融工程专业培养与教学模块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
[4]刘炎, 张学奇.应用型、复合型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外资, 2010 (12) .
[5]毛泽盛.化繁为简:《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艺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5 (04) .
[6]李齐放, 王小宁.按大类培养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04) .
[7]韩莉.大类招生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