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

2024-08-29

金融学教学(精选8篇)

金融学教学 篇1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2.课程任务: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2)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

3)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4)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6)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

7)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8)了解金融风险的含义和风险转移策略以及金融监管的相关知识;

9)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10)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11)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题与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题内容 讲课 实践习题 小计货币 11 2利率 11 2汇率 11 2金融与经济 11 2金融中介原理 11 2商业银行 12 3非银行金融机构 11金融市场概述 11 2风险管理概述 11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12 3金融监管 11货币供给与需求 11 2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1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1 2合计 1413 27

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基础理论-金融风险转移―金融宏观调控。

本大纲分两部分,第1-8章按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顺序,依次学习有关金融学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原理、运行机制。第9-17章介绍证券价值评估、金融风险、货币供求均衡、通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货币信用与经济运行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金融学》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理论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又要有选择的吸收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理论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

第一章货币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流通与货币计量

重 点:信用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第二章利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能根据信用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机制,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重 点:利率的分类、利率的结构

第三章 汇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储备的含义及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成因及影响。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收支

第二节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

第三节 国际储备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重 点: 国际收支的含义 汇率的定义 汇率标价法

第四章 金融与经济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自由化及金融约束的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的含义与范畴

第二节金融与经济互动

第三节金融与经济增长

重 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章 金融中介原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金融中介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中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金融中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节 金融中介的历史演进

重 点: 金融中介的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商业银行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与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本金特点,处理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及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重 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证券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保险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及主要业务及其他非银行机构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

第一节证券经营机构

第二节保险经营机构

第三节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四节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重 点: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含义及业务

第八章 金融市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 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基础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

重 点: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及各子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及各子市场的运作与发展

第十二章 风险管理概述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风险的分类及含义;风险管理的含义及技术;风险管理的成本。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险及其分类

第二节风险管理概述

第三节风险管理技术

重点: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风险转移策略的分类;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风险转嫁策略的原理及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风险转移策略与远期类合约

第二节保险、期权类合约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第三节组合投资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重 点: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金融压抑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并掌握金融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及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内容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重 点:金融压抑 金融发展

第十五章 货币供需与均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观点、理论;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掌握货币失衡的理论模型;了解货币供求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均衡

重 点:货币需求原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影响货币供给因素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重 点: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型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及治理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成因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效应及治理

重 点: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效应

五、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图

六、教学大纲说明

(一)学习方法

1.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了解理论知识;

2.通过课后的习题联系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由于第九、第十、第十一章对大一学生难度过高,所以略提一下,不详细讲述。

(二)考核方式

1.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强调上课过程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期终考核情况评分。其中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期终考核分别占20%,80%。

(三)使用本教学大纲的注意事项

1.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授课时量和具体的课时分配进行适当调整,但由于教学任务的安排,建议不宜进行过多的调整。

2.应特别注意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侧重个别辅导,集中讲解。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1.《金融学》黄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版2000.12

2.《国际金融》钱荣堃主编南开大学版2002.4

3.《国际金融新编》 姜波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5

4.《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4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证券、投资类)

2.金融研究;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

5.国际金融研究;

金融学教学 篇2

1. 未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教学

在多数财经院校中并未实行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习特点来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许多财经院校将它作为非金融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非金融专业涉及专业广泛, 如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税务会计等。每个专业学习的专业内容有所不同, 要求学生对金融学这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部分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重叠的, 如西方经济学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与金融学中的内容有所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生感觉知识重复出现, 丧失了学习兴趣, 同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有从各类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 目前教学方法相比以前有所改革, 但还是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金融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 理论性很强, 在传统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往往觉得内容枯燥, 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是考试迫使自己“感兴趣”。目前课程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取“讲授法”, 将每节课一讲到底, 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下笔记勾画重点, 以便应付期末考试。这种低效、单一的教学方式仅仅顾及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 使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不仅没有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的方式, 甚至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后果是有些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 出现实践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弱等不利情况, 使得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 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

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在非金融专业的金融授课中教师仅仅强调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往往采取被动接受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上严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

4. 任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显然, 任课教师自身具备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在就业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源头上看, 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各高校正在逐渐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但在多数高校金融专业中这种教师资源依旧十分缺乏。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1) 目前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 他们从学校到学校, 从课堂到课堂, 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案例背景。 (2) 高校的扩招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的重压下, 往往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之。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 相比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上在高校“重科研轻实践”的观念下, 多数教师选择把有限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影响了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自身实践能力没有提高。 (3) 由于受到如学历要求、工资待遇等多因素的制约, 使得聘请校外金融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非常困难, 而从事银行、证券、期货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往往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对各项业务流程和新型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 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经验,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实行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合理组班开设课程。由于非金融专业学生对金融学知识掌握深浅不一, 以及后续所学的专业有所不同, 在分层次教学中, 将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学生尽量安排在一个班级中, 方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如果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学习, 教师难以清楚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很难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指导性教学。在课程讲授中, 前文提到由于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复杂广泛, 存在有些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 针对于此, 可以将金融学课程开设在其专业课之前, 同时将重叠的知识内容告知其后续学习的专业课授课教师, 使得不仅节约授课时间, 也避免了学生觉得课程内容重复乏味。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研究性大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灌输,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而如今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教育目标的。应该意识到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能只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要构建多方面的课堂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型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 使得学生对金融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培养积极主动性, 不只是通过埋头记笔记的方式, 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思考增强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目标不同, 选择恰当多样的方法, 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金融学时,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 激发学习热情,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和丰富的课堂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增强课堂互动、设置疑问、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成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模拟实训

课堂教学中, 非金融专业学生仅仅通过理论知识难以对金融学产生学习兴趣。借助金融实验室,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模拟股票或者基金交易市场, 学生以虚拟货币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买卖交易, 在实践中学习金融知识, 了解金融市场, 激发对金融学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参与, 结合网络金融信息, 去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方向。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 高校招聘时优先考虑具备一定金融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其次, 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工作实践的平台, 教师选择恰当合适的金融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再次, 设立教师实践保障机制。对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 学校在聘请校外教师时应该更加注重金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对学历要求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张琦.教学研究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辽宁经济, 2011 (12) :80~81

[2]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经贸, 2012 (4) :163~164

[3]阿茹娜.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9) :36

金融学教学 篇3

关 键 词:系统教学法;电子金融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79-02

《电子金融学》是一门信息技术与金融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传统的教学法不利于该课程的教学,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失为该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系统教学法的内涵

系统教学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因此在学习和复习时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进行专攻的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法最讲究的就是整体把握,也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学内容的轮廓,在轮廓形成以后再拆分成各小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和引申。

系统教学法的精髓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它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金融教学中应积极推广运用。

(二)系统教学法的特征

1. 整体性。整体是各部分的有机组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门课程看成一个整体,从大方向去把握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对各门课程逐个突破。

2. 综合性。 任何知识体系都可以认为是由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学习一门知识,就必须从组成知识的各个方面去全面、系统地把握,以至掌握这门知识的内在规律。

3. 有序性。知识系统是有序的,在学习时,要注意整个过程的有序性。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按照知识系统自身的秩序进行学习工作, 才能提高整个知识系统的功能。

4. 最佳性。 运用系统教学法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找出最佳方法,以达成事先制定的学习工作计划。运用系统教学法,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学习工作过程,而整体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5. 模式化。 系统教学法能帮助师生找到具体学习的模式,在学习《电子金融学》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模式对金融专业所需知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由此可见, 采用系统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二、系统教学法在《电子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系统教学法是从系统出发展开教学,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法以实际的系统为教学系统,并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对具体个体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成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意义接受,引导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电子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鉴于《电子金融学》由金融理论与业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理论等部分组成,因而首先采用模块式教学法,即将教材进行全面整合,然后有机地分成7个模块(见图1)。将《电子金融学》教学内容模块化后,每一模块均是一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既便于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要点,又有利于理论教学深化及分阶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第一知识模块是由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理论、金融电子化理论整合形成的网络金融理论综述;第二知识模块是由电子技术与货币理论组成,有机地将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理论进行融合,形成网络金融的货币理论;第三知识模块是由银行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银行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四知识模块是由证券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证券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五知识模块是由保险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保险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六知识模块是由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金融安全管理知识整合形成的虚拟金融安全管理平台功能综述;第七知识模块是由金融监管、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的电子金融风险监管平台功能综述。

(二)多种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基础理论,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金融理论学习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业务, 从而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其应用性。基础理论学习需要与实际业务相联系。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学的首要任务。但是,如果教学中仅仅只是概念或理论的讲授, 没有实际的、具体的例子(实物、业务、案例等),学生感觉比较抽象,不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含义及其应用。 为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应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案例式教学法。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开发部主任John Boehrer教授的提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的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 即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教学,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枯燥的理论讲解辅以实例分析, 既能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实例讨论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在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要注意真实和完整性,例如《电子金融学》课程教学中,为了介绍电子金融安全的相关知识,笔者在课堂上从“盗刷信用卡内幕:3分钟制1张POS机可刷假卡”的案例介绍起,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认识到电子金融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因为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 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学习阅读, 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

nlc202309021708

2. 参观式教学法。要使学生学好《电子金融学》,仅仅在学校、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之后, 还应采用参观式教学法。即带学生到电子金融做得较好的公司、部门参观,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座谈,了解企业的操作过程。这既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方法都让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 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首先将全体学生以4~5人的规模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内容、查找资料的便利性等原则确定每组的选题。每个小组各自充分准备要研讨的主题,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消化吸收、分析综合之后,做好PPT,再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其他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最后,由老师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将学生的不妥之处加以更正,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教学实践证明,《电子金融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检索文献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启发式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导入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然后引导出要学习的专业术语或经济学原理,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比如讲授《电子保险》内容时,先以一个家庭购买保险为案例,介绍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同学们通过网络途径,设计一个购买保险的方案,不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网络保险的基本原理。可见启发式教学方法,选取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师生在课上课下交流更加充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

5. 综合式教学法。当学生将教材内容学完之后,还要采用综合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把所学的金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从整体和全局来把握,掌握电子金融等各个环节, 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电子金融知识, 加深对电子金融学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加涅(美). 学习的条件[M]. 傅统先,陆有铨,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4]毛小丽,高峰. 系统教学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67.

[5] 刘涛川. 有效教学方法全集[M]. 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

[6] 周渝霞. 系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9):15-18.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李丹)

金融学教学 篇4

摘要: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经济管理类的高职院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案例教学融入金融学教学当中,能够最大化地体现出金融学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特征,从而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学的内涵及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金融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案例教学在金融学课堂中应用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强化金融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职

金融教学

应用分析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引入虽然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因其起步晚,在实际应用阶段仍存在某些无法调和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与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式教学理念产生冲突,长期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一时之间无法彻底转换过来,教师掌握课堂的走向,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和能力提升。第二,教材与实际脱轨。当前高职金融学教材中大量引入国外的案例作为指导,不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而中心偏颇的金融案例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第三,师资力量薄弱。案例教学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条件都不完善,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方面,缺乏专业培训,使得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普遍偏低。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金融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案例。

无论是哪个科目的教学,最先都要明确一点,就是该科目的教学目标。只有师生都了解了金融学是什么,为什么学金融学,才能进入如何学好金融学这个阶段。因此,首先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深刻理解金融学的教学意义,并将其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内心对金融学这门专业课程重视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编纂教材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以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为标准,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选取一些公众比较关注的金融案例,尽量避免选用国外的金融案例,防止教材的空洞和不切实际。同时,在编纂案例之后,可以设置相关链接的内容,比如在研究保险合同生效的内容时,编纂人员可以将一些无效合同列举出来,并注明保险合同生效与否对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保险合同生效这一概念的理解。案例选取是否典型、新颖、恰当,决定金融学的教学效果优劣。

2.2精心设计教案,合理编排布局。

教案其实就相当于模拟课堂,一篇精彩的教案倾注的是教师的心血,是一堂课成功的书面保证。首先,在开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搜索工具,查找相关案例,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得教学不会太枯燥无味。其次,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解读课本,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在通读课本的前提下,划分出学生会提问的大致范围,从而对课堂的互动环节有准备,不会出现被动局面。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制作PPT等精美教案,将教学内容以视频或者音频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3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合作探讨。

在案例教学中,分析探讨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师生互动的探讨环节中,教师不可能问及每个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学生推举选出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作为代表,发表小组成员讨论之后的共同观点。组员到组长,组长到教师的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可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想法,而且可以保证课堂秩序,一举两得。不过在案例探讨时,也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因害羞或者其他原因不敢发言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站出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发言,为个人和小组争取荣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上进心。

2.4教师归纳总结,课堂评价提升。

教师的归纳总结与课堂评价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深化课堂中心的环节。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归纳总结。通过对各学习小组案例分析结果的整理,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从而决定下堂课中课堂回顾所占比例的大小,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同时,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比如立意不明、逻辑不清、陈述模糊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出并予以修正,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堂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学生最具发言权。因此,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改进意见。只有尊重学生意见,才能够建设和谐课堂,推动金融学教学的发展。

3.结语

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金融学的教学水平,但因其应用时间尚短,与传统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磨合之处,仍需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探索出符合我国教学国情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篇5

[摘要]金融学教学改革是金融学教学范畴国际化、教学内容微观化、教学研究数量化趋势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加强专业设置的“宽口径”,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专业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陈晓群,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金融,广东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177-0003

21世纪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金融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学教学范畴国际化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由此带动了金融的研究范畴朝国际化发展。特别是我国目前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空前提高,外国银行业允许进入我国市场享受国民待遇,中国的金融机构也不断向海外扩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为此,有关金融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应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创造型人才。

(二)金融学教学课程微观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创新的金融活动为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丰富的素材,金融机构走向多元化,金融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加,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带动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最新研究成果开始融入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同时,金融活动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种微观问题的金融人才,他们必须熟悉数量经济学、金融市场理论、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知识,金融学课程的微观化也顺应了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金融学教学研究数量化趋势

以往我国金融学教学与研究中定性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现代金融学的数量化特征十分明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学科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定性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综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更好地揭示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西方国家金融理论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与数学工具的大量运用相关联。近几年国外出现的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学,使得数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我国以前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目前出现了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二、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学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金融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由于现代金融业发展国际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学本科教学与此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过细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剧增,使得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细化专业,一些新的专业相继产生。金融学专业过度地细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被打破,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被分割成为多块,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与业务知识,门门课程都涉及,但门门都讲不透。简单的细化与分割,造成学生单纯的专业课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的金融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业对外实行全面开放,上海意欲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这就要求金融学教学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其相关人才的需求。然而从目前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情况看,尽管较以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金融学教学内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追踪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金融学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陈旧且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适应新金融形势的发展,及时为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与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实务能力,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的市场型、国际型金融人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针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强化本科教学的“宽口径”

目前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过度细分,既不符合当前金融业混合经营的趋势,也不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构建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1.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要微观化。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金融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宏观理论和宏观分析。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专业课程过分偏重宏观,使我们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无法应用,延长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周期,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因此,金融学本科教育应该顺应金融活动微观化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专业课程微观化的实质是真正从金融机构这些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2.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要国际化。优秀的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为此,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国际化方面的课程。具体来说这方面的课程应该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也就是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由于大多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细分,国内与国际金融往往被人为分割,有些课程又属于国际营销学范畴,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赋予教学单位相应的设置权、变动权,整合校内师资,增加课程安排的弹性。

3.注重金融学本科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做到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将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数理基础是金融学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在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上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除此之外,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也有交叉部分,应该反映在金融学的教学上,如行为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电子化、金融法学、运筹学、博弈论等。

(三)革新教学手段,广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收集与制作金融教学的案例凭一所高校是难以完成的。当前,国家教育部应牵头组织一批高校联合开展金融案例教学的研究,集中人力、物力制作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案例供教学使用。

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也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教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理想手段之一,金融业的发展实践使得模拟教学走入了高校课堂。初级的金融模拟教学一般通过建立微机室就能实现,中高级的金融模拟教学则需投入较多资金,除添置必要的教学软件外,还需引进能接收金融投资信息的信息接收系统,使模拟更接近金融市场运作的实际。目前我国高校有些已经开始中高级金融模拟教学的实践,今后凡具备条件的院校应尽早完善各自的模拟教学系统。

(四)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金融学教师队伍是金融学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各校应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调整,鼓励有较高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脱颖而出。为此,要切实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获得业务提高;通过聘任、考评、奖惩、有进有出等竞争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进行梯队建设;重视教师社会地位和住房、收入待遇的提高,让一大批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金融学教学 篇6

摘要:三本院校作为新兴的办学形式,其重要性日益体现。影响三本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等三个方面。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等对策,可以提高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本院校;金融学教学;师资建设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给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学有专长的金融人才,各种对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的探讨不断涌现。但不难发现,这些探讨主要是针对“一本”、“二本”院校提出的,强调的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体系的建设,而对新兴的本科办学模式――“三本”院校却极少提及。本文以“三本”院校为立足点,对该类别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见解。

一、三本院校的基础特征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时所在的本科录取批次,是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本地招生工作的实际,以及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生源情况和国家重点保障的学科等情况,经与有关高等学校协商后划分的。所谓“三本”,是指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录取的本科院校之后招生的院校,“三本”院校为独立院校,一般为民办院校、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和部分院校的合作办学专业等。独立学院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二、三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对于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活动而言,既具有一般高等院校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学生特点

三本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两个批次本科学生的特征。

首先,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一般而言,三本院校招生的分数都低于前两个批次,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很难招到高分学生,就这一点来说,生源质量与公办高校是无法相比的。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三本学生无论是在理解能力还是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而对于金融学科目的学习而言,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财务运算的理解能力也有相当程度的要求,三本学生自身的特点,给金融学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利条件。

其次,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虽然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但由于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之后,缺少家长与老师的时刻督促,很多三本学生都会无所适从,甚至根本不懂得如何学习。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平日学习又没有良好的方法,预习复习不到位,知识出现断层,这也是三本院校金融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家庭条件较好,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明显看出,三本类院校的学生在生活条件上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大多数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反应机敏,自我意识强,与别人的协调合作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个别选修类课程,如礼仪,修养,影视欣赏等课程较受学生欢迎,而传统的知识类课程,往往令学生头疼,其中,金融学由于存在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模型,尤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特点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选聘而来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是三本院校教师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公开招聘的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具有贴近学生,创新性强的优点,但是却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直接进入另一个校门,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却没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技巧,会造成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尤其是涉及计算的部分,青年教师往往起点较高,学生很难接受。二是依托于对应的一本二本院校的师资力量,外聘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学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外聘教师与代课院校之间不存在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其职位晋级,津贴发放,都与代课院校没有太多的相关性,这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授课效果;另外,外聘有时候很难了解教师的教育背景,一时也无法辨别其教学能力,从而可能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影响教学的质量。三是返聘社会上已经退休的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但是语言和知识的更新相对较差,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差距较远,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展潜力,无法适应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而且他们的思维习惯与当代学生相差较大,容易产生“代沟”,这也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教学特点

鉴于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应当与一本、二本有所区别,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教材选取、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定位,三本院校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基本上是照搬本部院校的模式,或者说仅仅略加改动,这严重影响了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目前三本类院校基本上没有独立的金融学教材,市面上出现的要么是针对一类二类本科的、知识体系较深的教科书,要么是针对职高中专等较低层次知识要求、强调实务操作的书籍。无论采用哪种教材,都需要三本类院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进行重新把握,这又会造成授课范围和深浅程度的差异,没有统一标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讲课范围与教科书范围不一致的情况,又可能造成思维混乱。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三本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一本二本重合,但掌握程度却没有前两类学生好,所以在就业市场上极不具有优势,容易使人得出教学质量差的印象。最后,从人才定位来看,一个学校的人才定位关系到该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金融学科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等具有指导性作用。目前三本类院校,课程建设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对课程的教学定位不清晰,很多学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导致教学培养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直接影响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根本不分定位模式的院校,相关课程全部开设,造成学生知识杂而不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提高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指出的金融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加快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进程,从多

方面入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拓展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本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与一本二本院校区分开来。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应当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充分利用分层次教学的优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和课时的基础知识课程;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补习课程,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将金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到一起,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辩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推动三本独立学院金融学科目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独立学院应该在师资方面形成自己稳定的队伍,进行多层次,多年龄段,多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自己的教师队伍,才能形成自己学院的特色。这就要增加专职老师数量,尽量控制兼职老师数量,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适当兼职为辅,返聘退休教师为完善补充的师资结构。其次,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作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多方引导。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创新能力较强,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心理,易于交流。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与时代接轨,把更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其不足,学校可以以培训及讲座的形式予以改进,使年轻教师能够迅速的掌握讲课技巧,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最后,针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强,对实践感兴趣的特点,学校应当聘请一些校外的金融领域的实践人员作为整个学校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定期为学生做报告或者演讲,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也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为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互动性

教学是学校日常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学校得以深入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在教学方面的改进,直接关系到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认为,三本院校在教学方面,应当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教材选取的问题上,要充分发挥专业自主性,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口味教材,参考书等。如果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了解本校学生情况的教师专门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真正做到使用的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相统一。而且教材的编排要打破传统套路,保证让应用型本科生能接受到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三本院校应当结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就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国家原先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各院校应该在认真分析自身院校专业和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对于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可以量体裁衣地分别开设不同层次要求的课程。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软件的课堂演示和案例的课堂分析,开辟金融学实验室上机操作,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股市演练或者实盘操作。这样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的互动性,将看似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体来说,三本类院校的金融学教学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三本类院校金融学科目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帮助。

参考文献: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探析 篇7

1 我国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金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 从国内各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 主要以三种模式为主: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践与实习。前两种模式具有"纸上谈兵"的特点, 无法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难度。

1.2 金融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普遍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 迅速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了金融专业, 致使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教学效果进一步被削弱。

1.2.2 各教学模式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在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时, 多数学校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各模式的时间安排, 基本根据理论教学或某门课程的具体需要进行, 缺乏协调和统一;第二, 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 各模式主要以专业内容作为实践重点, 还未与其他模式的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同时, 实验指导教材也无法做到兼容配套。这些问题, 使很多实践教学资源无法共享, 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1.2.3 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二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活动基本上没有给予相应的成绩,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学校对老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奖惩措施, 影响了老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4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多年以来, 高校基本上是封闭性的教学场所, 很多教师在缺乏教学和科研实践的情况下直接登上讲台, 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 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 高校教师也普遍缺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更难开展;同时, 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以课堂教学时数及科研成果为依据的现实, 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也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在低层次徘徊。

2 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由于金融学专业涉及面较广,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其三大支柱,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结合各行业的特殊性进行。

2.1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方案设计要尽量做到简洁、明确、富有弹性, 要重点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既要达到专业训练目的, 又要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2.1.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要明确各阶段目标和各具体环节目标。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把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学期当中, 形成阶段性目标。其次, 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在此基础上,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指导书, 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内容要求整合实验室, 要求学院或专业负责办实验室, 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施具体项目的建设、验收和教学效果检查。

2.1.3 实践教学内容要有鲜明的特色

金融学的实践教学, 在内容上一定要与生活和实际紧密相连, 突出应用性。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和实训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服务。

2.2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注意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衔接与配合

课堂案例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但在不同时期对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前期要选择一些认识性的案例, 中期则侧重于分析性的案例, 后期要加强解决性案例,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校内模拟实习的专业性较强, 需要和相关的理论结合, 可以根据专业课的开设灵活安排;教学实习基地实习针对的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 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综合性较强, 是所有实习的总结和提高。按照这一思路, 实践教学的初步安排是:案例实践教学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进行, 校内模拟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 基地实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这样, 通过课堂实践和案例教学, 锻炼了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模拟实验室操作, 增强了学生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动手能力;教学基地实习, 提升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三管齐下, 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有质的飞跃。

2.3 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

2.3.1 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指导制度。主要包括:实践前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拟定好实践计划, 安排好实践内容;实践任务布署具体, 注重实践操作等;二是学生参与制度。主要包括:根据辅导教师安排, 结合自己实际写好计划;在实践过程中, 做好实践记录, 搜集有关资料, 认真实践;积极与辅导教师和指导教师配合, 设计好实践小结等。

2.3.2 要做好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优化实践方案

跟踪研究各种实践教学模式, 全面分析实践教学效果, 建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组织专门机构进行的定期评估,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自评。

2.3.3 建立科学的金融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独立的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该体系中应包括对实践教学的制度与体系、实验项目、实践教学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实验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考评, 单独地或与理论教学一起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

2.4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 讲授理论课的教师不去参加实验教学, 这种现象应予以改变。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工作, 并应制定相关政策, 对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实施奖励。同时也可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和兼职, 充实实践教学队伍, 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应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构建科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 2008, 7.[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 2008, 7.

[3]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3]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

[4]罗进.应用研究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J].前言论坛, 2007, 9 (5) .[4]罗进.应用研究型人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J].前言论坛, 2007, 9 (5) .

[5]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 2004 (3) :9-12.[5]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 2004 (3) :9-12.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理论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4

前言:伴随经济国际化发展,在社会金融方面也越来越需求高精尖人才。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也正在向市场型发展,因而也更为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伟大领袖邓小平指出现代经济核心内容即是金融。想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应用型人才,要求在相关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实战技巧,以提升金融专业学科综合竞争实力,经教学实践与不断摸索,归纳整理出以金融竞赛、试验模拟,还有实训实习及校企互动等多位一体教学新模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培养系统,旨在提高金融学方面学生金融理论基础,以及创新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凭借网络教学新兴技术手段,探究课堂教学交互多元形态,达到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目标。

一、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实践改革,辅助社会实践相关活动系统性展开等。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包含有本课程理论实践、专业理论实践、证书培养及毕业设计,还有社会调研等几个环节[1]。而课程实践很多是理论联系实践展开的,通常课程实践会基于教学特点时间展开,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规划与指导书中内容,循序渐进将实践课完成。一般情况下专业实践分为两部分,即高年级专业实习与低年级认知实习内容。所谓认知实习部分,教师会同金融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学生经对企业的参观,掌握信托、保险、证券与银行等业务处理步骤,同时对认知报告进行书写[2]。而专业实习指的是学生凭借学校获取相关理论技巧,在上述证券、保险与银行等实际做实务工作,该时期实习主要即是鉴定学生的专业技巧,检验学院的教学成效。而毕业设计即是指学生按照本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素养对金融课题进行相关选取,凭借大量实践调查与文献搜罗并加以分析,同时整理为毕业论文形式。而证书培训指的是学生经适当培训或自学,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认证。所谓社会调查指的是学生按教师安排课题结合科学办法,来考察相应社会经济情况,掌握形成原因与个体间关系,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建议等。

二、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问题

(一)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认识

国家高等教育渐渐转型大众教育,促进教学整改,为提升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应用人才,这作为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提高竞争力有力办法。但实践教学发展阶段,部分教师也生成某些意见,他们指出独立学院属于本科院校范围,学生需要对系统性理论知识全方位掌控,不要走高职院校的套路重实践而轻理论,使自身沦陷于本科与专科间不上不下[3]。尤其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独立学院本科生理论基础是明显不足的,应尽可能减少有关要求或是把毕业论文取缔了。这种理解偏差让实践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过程大做表面文章,而在实验考评与内容等方面太过于随意。

(二)校外实习大做表面文章

想要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养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今很多独立学院开始推行三年在校学习与一年校外实习教学模式。而校外实习旨在对学生实践进行引导,不宜采用散漫放养学习模式,就让学生走出校门也不伸手去管,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金融行业比较特殊,所以我们很难看到金融专业学生集中统一实习。想要使学生通过实习全面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对于岗位感知与适应能力,排除学生专业领域深造的部分,在校指导老师也需要多同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生活、专业与技能等方面遇到问题答疑解惑。部分独立院校对校外实习管理有所轻视,相应管理目标与方法缺乏。有些指导老师没有跟进学生校外实习,长期同学生失联,演化为另一类实习形式,这很不利于实践目标的整体达成。

(三)教学体系不完整

当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开始展开实践教改工作,对学校实验室加强投资建设,增开校外实习与实验课等。但是实践教学相关体系方面却明显却缺少有效研究,在实验项目与课程开展等方面缺少课程要求以及老师缺少具体实践能力等,使得所有教学模块过于分散排列,构成统一合理微弱,很难实现应用人才培养总目标。部分实验项目多次立项,使本就稀少教学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而教学内容方面这种重复情况就更为突出了,假如无法立足金融人才作为核心,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行拓展,就有可能突显某部分项目需要开设的却并未开设,或者是重复开设状况[4]。校外实习、校内实验课与专业实践课互相融合,各个实践模块占据比例,实践难度和要求等均应基于金融功能,经专业研究加以认证。

(四)教师缺少金融能力与经验

师资团队建设为保障教学有力措施,独立学院师资团队师资以刚毕业研究生居多,很多老师缺少一线实际工作经历,对于金融运作、流程与相应责任等都缺少直观体验,没办法由金融实践来判别金融人才需求,开展试验项目,以及对学生专业素养给予培养,应当明确实验教学并非仅仅是为实验,所有项目开展也都是需要有一定目标的。

三、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不断加强认识

我党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培养实战能力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高素质能力强应用人才,为此应当对实践环节更加着重认识,使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按照教育部贯彻精神,积极转变思维,同时代看齐,对实践教学更给予较之以往更多的认识与重视,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兴国的总方针,普及新型本科人才养成方案,对实践教学系统、内容、方法与措施等进行深化改革。金融学有效把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综合型学科。所以理論和实践应当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一起作为应用人才培养摇篮。为此我国独立学院可尝试开办部门会或教学大会,对“理论实践强校”思想进行统一与强调,凭借展开全系大会,实践课认证与教研大会等对教学理念进行强调,最主要的是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同时制定相应考评标准。

(二)对校外实习加强管理

校外实习花费时间较久,同时地点也比较分散,这是很多金融专业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同学不留在学校中,这也使不可控因素明显增加,假如没有可行性非常强规范加以引导,那么实践教学的目标就会难以达成。当前我国很多独立学院开始推行院系二层管理制,然后由学院宏观调控,由系部颁发相应准则,包含学生提交各类实习资料,实地调研及控制实习过程等内容,均要有相应手段进行规范。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此,先是应当把课程以段或级的形式划分,再着重构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与综合实验三级平台教育体系,展开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加入教改工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对培养应用金融人才基本要求。需要给予指明方向,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尤其提高省市教学能力,科研立项申报能力,将省质保工作当做基础,用金融专业综合整改当做发展方向,将培养应用人才当做核心内容,探索金融实践教学功能融合,借助导师机制,带领学生参与教师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等。

(四)做好师资团队培养

构建能力强素质高以及理念新颖师资团队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必由路径。当前我国有些理念比较先进的独立学院正试着把实践教学相关工作同本科日常教学联系在一起,倡导教授及优秀师资从事实验教学相关工作,充分调动起教学改革重要作用,提倡老师参与校内外组织的相关培训,老师可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去专业机构进行实习,争取更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教师加入到教学工作中。借助各种积极灵活的方法,一步步的对师资团队年龄、知识、职称与学历结构等进行优化。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创新视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不竭动力。金融实践模式不断翻新变化对相关职业者无疑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从九十年代开始到今天,金融学职业资格认证机制构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培养学生对相关金融知识严格掌控,认定金融职业资质为一大基础教学目标。以此为前提,满足当前数字时代网络金融金融模式与业务发展急需的人才比重,对教学思维、方法与内容及时进行创新,要

结语:综上所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改需要实时将规范和创新间关系的处理当做重点:一是综合实习、课程实验与专业技能培训三个教学环节统筹协调、连续性与系统性,构建起一个完整科学教学系统;二是教学内容与环节优化配置同教学过程执行、管理水平建设互相推进,不但达到教学组织形式特色和创新目标,同时又为教训规范与效果奠定了坚实保障。三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该前提下促进时间教学水平大幅提高,让学生与老师都可以实现人生路上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光.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4-127.

[2]邓晓翠.关于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8-249.

[3]闫怀艳,万佳.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59-60.

上一篇:精选学校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写作方法:如何写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