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科专业

2024-11-07

金融本科专业(精选12篇)

金融本科专业 篇1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静琦, 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 (6) .

金融本科专业 篇2

这里提供的论证,与以往发表的金融学和经济学文献不同,它遵循学术史的逻辑,首先界定经济学、金融学和行为学的基本问题,其次界定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最后讨论行为金融学应当具有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引言

一门学科为什么能够独立存在?基于常识的解答是,任一学科在人类社会里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出于好奇或实践。

,最初以“提问”的方式(例如屈原《天问》),然后以“对话”的方式(例如柏拉图《对话》),最后以“陈述”和“对陈述的检验”方式(近代科学实验提供了这一方式的规范形态)。

知识各门类的演变路径由什么样的力量塑形?学术史和知识社会学能够提供的视角大致就是法学家卡多佐(B.N.Cardozo)在解释影响司法程序的四种力量时所采取的视角。

对初始问题的解答在人群之内达成共识(主体间客观性)之后,便形成了“知识”,即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记录的苏格拉底对话所得的“知识”定义之一:“有根据的真确信”(justified true belief)。

这里所说的“根据”(being given an account of),是以共识为前提的(否则就难以解答“葛蒂亚问题”)。

达成共识的根据,为学科演变提供了“对话”(dialogue)的框架。

在后来的演变中,这一框架可能被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不断重塑,并呈现为相当复杂的演化路径。

例如,卡多佐指出的司法实践的塑形力量,可划分为“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社会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判断。

此外还有司法实践内部的塑形力量,称为“法官信念”(acquired convictions)和“逻辑自洽”――据此而来的司法判断是沿着“演化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判断。

注意,社会需要和道德习俗这类外部力量通常表现为政治格局对学术资源在各学科之间配置的影响,这种政治影响和由此呈现的学术嬗变,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知识各门类在上述演化中往往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学术传统)。

这些学科可分为两类:(1)由独立的基本问题界定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2)在不同基本问题界定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并由这些学科基本问题及方法派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及方法。

例如,经济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价格”和“价格决定什么”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核心理论被称为“价格理论”。

又例如,金融学是由基本问题“什么决定金融资产价格”界定了研究范围及方法的学科,它的各种理论通称为“资产定价”理论。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术思想史,脉络清晰,呈现了下列七个知识模块:(1)关于“理性”假设。

(2)关于“科学解释”。

(3)经济学基本问题。

(4)金融学基本问题。

(5)行为学基本假设。

(6)行为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

(7)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作为专业化教育方法的必要补充,跨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1)将全部知识视为相互联系并演化的模块,主要考察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何依具体情境而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意味着的学术演化趋势。

(2)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旨在为每一知识模块以及每一核心概念划界,也是在“划界”(demarcation)这一活动中体现着康德式的批判思考。

作为对比且与此互补的是被称为“应试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方法的两大特征:(1)局限在特定知识模块内部的分析性知识。

(2)特定专业的学术传统内部的权威性思考方式。

一、关于“理性”假设

经济学的芝加哥主流学派关于理性的基本假设,被称为“完备理性假设”。

与此相对立的,是所谓“有限理性假设”。

这两大假设之间的对立及长期争辩,清晰地呈现了界定理性假设的两大要素:(1)个体对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注意,这一界说意味着,任何解释,不论是否符合事实,只要令人信服就足以将待解释的现象理性化了。

(2)主体客观性(inter―subjectivity)。

这里需要解释:假如笔者反复且感受强烈地梦见一位早已逝去的朋友,笔者可能确信那位朋友仍然健在。

不过,因为笔者的其他朋友不能如此确信,故笔者的确信缺乏主体间客观性。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清楚地描述了我们想象中的上述两要素,就等价于界定了我们自己关于理性的假设。

假如笔者想象中的理性是“完备理性”,那么它等价于这样的描述:首先,笔者相信每一个人对每一现象都有至少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

其次,笔者相信所有个体对每一现象所提供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集合有非空的交集。

这就相当于假设个体行为永远基于全体共享的知识,于是这就等价于假设没有与所考虑的行动相关的私己知识。

又假如笔者相信的,是与完备理性假设对立的“有限理性”假设。

那么,笔者所信的,等价于这样的描述:首先,笔者相信至少存在一个人,他不能相信关于等待解释的现象的全部解释。

其次,至少存在一个人,他不能共享与他相关的全体知识。

为凸显这两类理性假设之间的严重分歧,笔者构造一个例子:笔者见到一位老友正在若无其事地饮一杯葡萄酒并且笔者相信那是一杯毒酒。

那么,假如笔者关于他的行为有完备理性假设,笔者就应假设他知道那是一杯毒酒,所以笔者必须设想他试图结束生命的各种理由,然后,笔者不会有所行动,因为笔者的干预很可能违背他的旨在谋求最大幸福的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假如笔者关于他的行为有有限理性假设,笔者可以立即行动阻止他饮毒酒,因为笔者的行动很可能对他和笔者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善。

类似地,关于中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在以往30年里,经济学家们表现出两类几乎相反的立场。

其一可被称为“泛自由市场”(笔者称之为“简单自由主义”)的立场,其二可被称为“批判自由市场”(通常也冠以“新左派”)的立场。

如果不考虑经济学家与他所坚持的立场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笔者相信,导致了如此严重分歧的,主要是他们关于中国大众的各种行为的理性假设。

持完备理性假设的经济学家,不同意对市场有任何政策干预。

因为,任何政策,归根结底旨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是,这些人具有完备理性,所以,他们同意参与市场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市场必定改善了而非降低了他们的福利。

另一方面,持有限理性假设的经济学家往往提出干预市场的政策建议,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政策可以改善一些人的福利。

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位全心全意试图帮助我们人类的火星人观察地球上的市场生活时,如果这位火星人对地球人类的行为持有完备理性假设,它的立场必定就是简单自由主义者目前所取的立场。

可是如果它假设人类行为基于有限理性,那么,它将干预我们的市场生活。

这一心智实验表明,如果我们反对的是斯大林时代流行于苏东社会主义各国的中央计划体制,那么我们可以持有与这位火星人相近的理性假设。

如果我们努力要改善的是“市场生活”本身,那么我们应持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

假设,必须是有限理性假设。

后者意味着不存在完美的市场生活,恰如不能假设完备理性一样。

二、关于“科学解释”

如前所述,为现象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就是将现象予以理性化的过程。

由此不难看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可因解释者和倾听者所处的社会传统和知识背景而有巨大差异。

金融本科专业 篇3

理工类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工程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11150)、“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金融计算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培育项目——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双语示范课程”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徐少君(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郭 晶(1974—)女,内蒙古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优秀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理工类高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工学科的深厚沉淀和学生具备相对良好的数理基础,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突出这一“理工”特色,围绕着“数理化、微观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的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发挥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注重微观化与应用性,特色发展。

1.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理工类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首先就应该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和其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金融学本科学生能够在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部门中胜任相关专门工作,也能够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宽厚的基础。由此,理工科类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也要注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实践操作、定量分析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理应注重学生对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定量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金融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上需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进行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的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实现培养目标。

2.定位于“商学院模式”,突出微观金融的教学

国外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注重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系统的理论训练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微观金融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尽管各有优劣,但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体系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于宏观金融分析、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更类似于“经济学院模式”。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以及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商学院模式”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符合理工类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为此,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学生微观金融领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微观化”设计,实现对金融新形势、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革新,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微观化、学科交叉与实用性,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A.注重微观化

这里的“微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增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从以银行为绝对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化为银行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任何一国金融体系都要经历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尤其需要在金融课程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资本市场基础理论方面,应增加投资银行学、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在资本市场应用理论方面,应增加金融工程学、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要微观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应首先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首先实现金融专业课程的微观化,如可增设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金融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微观化,真正从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B.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还存在着“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金融理论、忽视微观金融理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发挥自身的优势交叉学科尤需注重以下学科的交叉:

一是金融与数学的结合。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产选择活动等,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这也正好凸显出理工类高校的优势。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这一要求,一方面必须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上增加如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增加数学类权重;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课程。

二是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作为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具体而言,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专业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上,尤其使用大量金融数理模型的软件;另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方面等课程,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C.注重“实用性”

金融本科专业 篇4

一、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的发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足轻重。

2009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4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正式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出金融保险服务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持, 并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为海南省金融发展提供重要了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

2. 金融业发展亟须金融高端技能型从业人员支撑。

目前我国金融类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一是科研型金融学专业, 其主要层次为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二是职业类的以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其主要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这样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是由于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完成一些实操性极强的具体工作。

3. 金融企业业务不断扩大、金融人才短缺制肘发展。

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是全省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也是唯一的海南省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末, 该社存、贷款增量及市场份额当年均居全省商业银行第一;2013年实现标准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和便民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 业务量是急速增加。近两年又进行了网络信息化的改造, 需要既精通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原有的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银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加之新网点的设置和改造, 一线业务人员出现紧张匮乏的现象。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每年都向社会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柜员和小额信贷员200多人, 2014年向社会公开招收460人左右。加上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 将对农村金融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4. 广大中高职学生殷切盼望打通向上学习通道获取高层次学历。

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有益实践。其将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限制,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更好地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层次相分离, 搭建完善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学历体系。根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 财金类专业有3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教育形式 (自考、网校、成教等) , 向上谋取更高一层的本科教育。海南每年有5%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但专业方向有限 (只有旅游、计算机等少数专业) , 财金类专业根本没有专升本途径。

综合所述, 海南金融业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就必然需要充实进一些实操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可行性分析

1. 海南省对金融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实施及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以及海南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海南省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组建地方金融机构,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目前海南省的金融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是保障海南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此共同的行业背景下, 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 一是充实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2. 区位优势。

(1)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继“建省办特区”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海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契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2)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这为海南高职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也为金融类高职本科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3. 现有的基础条件是试点专业设置的基础。

(1)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基础条件。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以来, 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学校教学质量建设成果丰硕, 处于省内高职领先地位, 建成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83个 (其中16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实训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型教学团队, 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有专门的金融专业实训室, 是全真性的现代金融实训中心, 配备先进的证券投资分析、银行会计业务等实践教学软件, 可模拟银行会计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模拟证券公司业务、模拟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功能的实验室。根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在实训室内实现全真化教学, 对学生金融职业素质、金融文化礼仪、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职业能力教育。此外还有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家金融企业签订定了合作协议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 特别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有全省420个网点, 能容纳上百人的实习。 (2)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上。2010年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兴办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 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广泛的合作。首届“农村金融订单班”三十多名毕业生在海南农村信用社8个县市从事柜员和小额信贷员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评价较高。2013年省农信联社再次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 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毕业生录用、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合作与研发、专家互派协作交流、共建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已有13、14级两个“农村金融班”订单班, 各项工作都在按照协议稳步推进。2014年我院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又签署了联合举办高职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的意向协议, 将专科层次订单班的经验推广到高职本科。

三、结束语

几年来的探索, 不但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海南本地服务区域金融人才, 也为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及海南省教育厅琼教职成[2013]81号文件精神,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师资与设备上已完全具备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人才的能力与条件。三方可以通过合作意向协议联合办学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 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一是充实了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4, (12) .

[2]伊洪彬.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 2014, (21) .

[3]徐磊, 汪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17) .

[4]张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J].职业, 2014, (14) .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5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提示] 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已经采取的许多宏观、微观政策,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并提出论据,展开论述。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十二)银行改革研究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十五)银行并购问题研究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十七)资本市场论题

金融本科专业 篇6

关键词: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卓越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学卓越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路径,探索更为科学的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的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往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其中,人才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股票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研发人员、渠道销售等高端岗位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由于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部分高校已出现本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严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失业人数为6300人,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就业市场对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要求的前三项核心知识分别是:经济学与会计、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这三项核心知识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在知识面、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根据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容易出现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多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理基础较为薄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较大困难。以上种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授课内容上,偏重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忽视对微观领域和数理金融的研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现象。教学过程中仍未摆脱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不同实践课程的衔接和学时分配上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许多高校金融学实践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运用教学软件的模式上,更多的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多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模拟操作,考核方式主要是实验报告或论文,单一的教学手段使部分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范畴,还未上升到对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第三,未能形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践氛围上,相关部门对理论教学更为重视,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此外,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软件更新较慢等现象都无法满足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开展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引导式、辩论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考完试后,很快就将所学知识遗忘,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教师队伍一直在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从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尚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对当前金融专业教学的分析角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等趋势难以适应,在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思考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充分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目标。要从过去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转变为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转变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从培养窄口径、同质化的一般金融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本科院校培养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定位,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当掌握完整、系统且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元化知识储备。

2.较强的实践能力

卓越的金融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职业道德,以及意志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三)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在金融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方面,加大资产定价理论和微观金融方面的比重,如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中介学、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等。另一方面,设立反映金融信息化趋势的网络金融课程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金融英语课程。此外,还应紧密结合金融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产品开发能力的相关课程,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金融本科专业 篇7

一、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概况———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随着我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 原有手工实训的模式与多媒体演示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2006年, 学校投资建立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面积100m2, 配备了86台电脑, 安装了相关多媒体设备, 采购了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国际结算等系列金融实验软件, 并投入使用, 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形成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2009年3月,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获批, 共投入268万元, 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建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专家论证、考察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室功能调整、系统更新。建成了占地280m2, 拥有220台电脑, 6套教学系统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师生科研、社会服务多项功能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运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了解实验背景, 自行查阅资料, 拟定投资与分析方案, 调整交易策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极大的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逐渐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即如何有效利用该实验室, 充分发挥其功能,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 品质优良, 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校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目前, 我校虽然已建立了金融综合实验平台并配备相对完整的金融软件系统 (金融专业实验课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 因而就需要有模拟商业银行系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专业软件) , 基本上在本科教学中已全面开展了金融综合实验教学。但是, 目前金融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专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够。目前, 金融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 师资也是以理论教学为特长, 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等方面的塑造与培养还远远不够, 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认识也明显不足。长期以来, 对实践教学的忽视, 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生“所学不能用、所用无法学”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学生业务技能较为薄弱, 直接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2) 各课程实验相对分散与孤立, 实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目前, 虽然已经开设了证券、保险、国际结算等课程实验, 但各课程之间自成一体, 比较分散, 没有做到较好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业务融合能力较弱。3) 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一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 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和实习机构的监督, 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以解决。4) 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来看, 实验教学操作平台、教学软件、实验大纲、实验课教师等资源的配备正在不断完善。但是, 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还较滞后。目前的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 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验目标来设置, 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创新监测评价体系, 引入竞争性评价机制, 将操作能力、运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作为监测评价的重点, 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相关对策建议

1) 专设校企合作联系机构,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实习单位多为金融机构, 学生能够实习的场所和规模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在校内设立合作单位的实训基地, 协议单位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 , 将实训基地成为实习合作单位的培训场所;由校企联合组成的专门人员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对学生实习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专门的指导, 严把实习最后成绩的鉴定关。

2) 完善金融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建设。金融学科口径宽泛, 广泛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一个各专业领域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因此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硬件资源, 加上配套各专业特殊要求的相应软件辅助教学, 形成统一调配的专业化的技能实训场所, 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和硬件资源的规模效益化。

3) 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 再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都会将被白白浪费掉。因此, 必须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因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 也欢迎他们带课题组不定期地参与实验室工作, 并吸收和带动实验教师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4)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既是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良好检验, 也是促进实验效果的有力手段, 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现有的金融实验考核, 基本上都局限于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递交一份实习报告的环节。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来参加实验就可以了, 最后的实验成绩往往是通过的。金融专业课程是既是理论性较强, 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实验步骤和实验的结果。而目前的金融实验, 虽然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的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有所增强, 但对金融知识的融合理解和准确操作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 来反映实验教学的效果。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金融本科专业 篇8

金融数学属于一个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经济学基础知识、金融学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知识。法国学者在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 (巴谢利耶, 1900) 中首先提出运用布朗运动来描述股价变动, 可视为金融数学开始诞生, 但是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随后, 经历了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夏普和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以及布莱克等的期权定价模型,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避开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框架, 促成了学科的形成。

金融数学专业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金融业提供具有定量分析财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它强调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该专业在利物浦大学已有多年历史, 而且证明毕业生受业面广, 极受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欢迎。2006年该专业在中国首次出现, 它将为中国乃至世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急需的金融人才。虽然投资银行是金融数学的主要就业行业, 但是本专业技能也适用于其它的行业并且有许多研究的机会。

目前, 国内不少高校已开设了金融数学这个专业, 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还不算一个成形的学科, 各高校培养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相差很多, 如有的侧重金融和宏观经济问题, 有的侧重时间和微观问题, 而有些则更重视数据分析方面。同时还存在诸如不敢用国际名牌大学通用的名牌教材施教、缺乏施教这些教材的高质量的师资、培养的学生就业去向不明确等问题。

2. 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数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培养的学生可通过继续深造达到熟练应用数学工具, 力求探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新型金融人才。

根据已有院校开展金融数学专业的现状来看, 具体而言,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 具备开发、设计、操作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 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与数学处理能力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业务性、技术性以及管理性工作, 胜任在企业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工作, 能够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方面, 主要以金融、数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 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对于能力的要求, 能够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 具有运用扎实的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应用统计软件, 具备软件编写程序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案

(1)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开设的金融数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该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 即多引进具有数学或者统计学和金融学背景的博士担任专业课程教师, 最好引进该方向的知名学者一名以上, 作为学术和科研的带头人, 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此外, 出于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还应注重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金融部门的联系, 在应用课程中聘请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授课, 以便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现实, 提高其与实际经济发展的接洽度, 并方便学生实习操作。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需、够用、应用,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课程, 一些专业必修课, 另外一些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基础、爱好和未来就业需求来进行选择。学科基础课程如:大学物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必修课程如: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工程学、数学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C++语言;选修课程如:证券投资学、经济预测与决策、公司财务管理、利息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投资学、会计学、风险管理、国际金融、保险精算、运筹学、金融法规、行为金融导论、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管理。

(3) 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取方面, 应致力于建设工程数学类教材、经济金融类教材和案例分析教材;然后课件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有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的实力;同时加大网络课程的建设, 使师生互动更加方便快捷。鉴于国内很多高校现有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 很多学校并没有选取权威著作作为授课教材, 尤其是国外经典著作, 一是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是教师的授课能力, 三是与国内实际经济发展的吻合程度问题。由于中国该专业和学科起步较晚, 沿用国外经典教材更能反映专业脉络和内核, 在今后的教材建设中应该着重突破此限制, 对一些核心课程增加课时量, 并重视教师队伍的配合提升。

4. 结论

中国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比国外晚了几十年, 因此对于该专业学生培养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除了多多借鉴国内较好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办学较好的国内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外, 更要借鉴国际知名院校的经验, 如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培养经验。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转变观点, 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所处的环境, 结合实际, 逐步进行改革;围绕课程群,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特别是实践技能型专业师资;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选择符合金融数学专业的实验实训教材, 争取早日培养更多优秀的金融数学专业人才。

摘要: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起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金融、数学、经济三本学科。我国高校对该专业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论文通过对专业情况的概述以及对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首先阐述了该专业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然后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

金融本科专业 篇9

1994 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

黄达(2001)发表“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指出金融专业的建设,应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组织教师队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一般要求与发挥特长办出特色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陈长民(2012)指出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形成各自特有的学科优势;金融学科建设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邵宇(2006)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探讨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

李月梅等(2013)针对北京林业大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研究,提出金融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思路。郭卫平(2005)就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改革的建议,主要研究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张青龙等(2013)的论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上海理工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纵观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教改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走在教改前列的主要如承担教育部学科建设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紧盯国际一流,以重点大学一流学科为龙头,示范带动学科整体”。第二,占有学科优势的的财经类院校如西安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借助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学术会议形式,立足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若干前沿问题提出了金融学科发展方向和金融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第三,金融类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的一些农业类、林业类以及工科类院校在总结自己专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教改研究。最后,建校时间较短的独立院校的金融类专业的教改研究相当滞后。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01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其中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5.2%的人选择出国留学,4.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余74%的毕业生则是通过各种招聘形式进行就业。当前,整个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们“三本”的学生如何在和“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的残酷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我们“三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我们金融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21 世纪的中国金融学专业教学不仅着眼于完备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呢?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是先导。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指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增加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Jacquelin(美国玛瑞塔大学,2002)教授认为,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利用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组合股票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等。

对于独立院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我们的教师要能统一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思维,从而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满足强操作性的专业要求。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金融类本科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构筑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是完成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修完学分后最终真正属于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也是形成学生金融思维的基础。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方面,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如何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纵观西方国家金融学本科教育,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金融系在其介绍中就认为,金融学主要是一个研究如何将储蓄(主要在家庭层面)转化到生产用途(主要是公司层面)的专业,其研究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和机构金融三大块,而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与一个时期内的管理决策密切相关。因此,亚利桑那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围绕上述三大内容展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部分大学专门成立经济学和金融学系,所讲授的内容则较侧重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其依据在于看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的一面。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现代金融理论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以金融市场为中心,以金融资源的配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成本、风险、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张新,2002)。钱颖一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002)认为在中国多指宏观金融,而在美国专指微观金融,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的特性,重视微观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主干课程中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强化微观、定量的分析和教学,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

(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革命使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成为可能。这都要求金融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金融专业发展中,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在所有院校的金融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

突出实验和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三本”的金融专业课程中也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突破我们的劣势,培养出与“一本”及“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同等级别的实验室操作能力是对我们的重要教学要求。

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在实验室上机的课时安排的比例达到了40%,一般来说,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课后学生根据上机实验也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实验报告。从程序上来说和其他“一本”及“二本”院校没有多大差异,但是,从实验室条件等硬环境我们金融系显然是十分落后的。然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重在落实实验报告对于弥补设备落后的不足。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独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调查报告。最后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系召开大会进行表彰。但是,作为亲自参与指导暑期调查报告的教师,如何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实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学生的暑期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领域题材比较匮乏;在调查内容的分析方法没有注重的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思路;大多数同学实际上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际调查,从网络上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辅助问卷调查表,从笔者的经历看,设计出专业的问卷调查表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对于本科阶段来说,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好了一份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基本上等于做好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更是毕业履历表上最为耀眼的部分。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份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来考核,其初衷是希望学生熟悉论文过程,学会查资料,养成阅读专业期刊文献习惯,掌握专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最后结果都是学生交一份匆匆完成的东拼西凑的文章上来。

总结分析来看,之所以学生不够重视该部分的考核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来说,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写作专业“小论文赛”是运用知识的最高要求。专业“小论文赛”是要求学生对一般的社会(经济的、金融的)现象,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释。强调重视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突破金融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立足学科全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独立院校的从事金融类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看,其中占较大比重的中青年教师(包括硕士和博士)多数都是非金融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因此,统一教学思想,还需要专业教师立足教学工作,完善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做到吃透所教授课程的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分析方法。重视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的。

其次,做好心理准备,着眼长远利益,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金融专业角度,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

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大家都比较急躁和浮躁,急功近利,包括学习,希望立竿见影。建构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和培养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通过开设十多门主干课程的,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出现金融基础知识的局面,需要耗时四年的时光去学习;其次,需要个专业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教学热情,通过反复课堂教学的讲授去强化,在指导课内、外实践项目时,要反复修改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并且需要多次面对面沟通,严格要求去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

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实验和实践,建立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推荐优秀的实践成果,借鉴答辩程序的专业评比,积极辅助学生的优秀成果真正走出去“投稿”“见诸报刊”,以及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学弟学妹。

金融本科专业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 横断面调查, 采取配额抽样方式, 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 其中女生589名, 男生211名, 年龄17~23 (19±2.5) 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 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 采用Liken 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 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 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录入, 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 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 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见表) 1

(二) 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 (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 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 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 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

表1显示, 在本次调查学生中, 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 25.00%为证券业, 13.57%为保险业, 2.89%为信托业, 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 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 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 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 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

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 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 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 即传统上的“铁饭碗”,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 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 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 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 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 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 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 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

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 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 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 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 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 只能从侧面入手, 加强思想宣传教育, 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 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 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 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 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 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

表2显示, 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P<0.05) 。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 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 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 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 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 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 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 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 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 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制定分段策略, 整合教育载体, 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以就业地区为保障, 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 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 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 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 强化自主择业意识, 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二) 强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个体负责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程度, 是一种自我约束价值取向, 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 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 让每个毕业生拥有依据自身条件和自我意志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培育, 培育大学生能够承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 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应掌握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准确定位自身优势,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和发展期, 社会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正确引导金融学本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减少金融人才的流失, 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视。

摘要:文章采用自设问卷对某金融学专业796名学生进行调查, 探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观念与就业价值取向, 为本科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得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别大 (P<0.05) ;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城市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在就业时会考虑就业政策。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变化, 应加强对本科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就业指导。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铭, 张艳琼.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0) .

金融本科专业 篇11

【摘要】2008年的金融风暴给全球就业形势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对金融风暴,高校本科生在就业和考研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本文通过分析介绍目前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指出本科毕业生应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就业思想来择业。同时通过分析考研动机和个人能力对考研成功的影响,指出考研未必能躲避就业的压力,毕业生要慎重选择考研。

【关键词】就业;考研;毕业生;金融风暴

2008年年底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裁员、减少生产等措施来保存自己。企业的倒闭、裁员等措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间接后果则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截止到2009年2月份,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包含毕业生保研),“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教育部也增加了招生人数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第二学位,到基层工作、服务西部,服务农村、自主创业等。据教育部网站统计,全国共有124.6万考生参加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与2008年的120万人相比,仍增加了24.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中应届生人群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山东、天津、浙江、新疆、辽宁等省市区的应届生报考人数比例均达到其报考人数的一半及以上,山东省应届生报考达七成,天津、浙江、辽宁的应届生比例分别为67.2%、66.1%、64.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考研应届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与此同时,2009年考研大幕还没有完全落下,2010年的考研大旗已经高高竖起,大三的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复习考研的大军中去。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 和“考研”这一人生十字路口,应如何选择?很多毕业生犹豫徘徊,既想尽快找份工作来自立,又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期待硕士毕业后能找到份好工作。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不能说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就业导向和考研导向的利弊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希望他们能够面对金融危机做出恰当的选择。

1.就业导向

就业不仅仅是进公司企业找一份工作,实际上就业渠道具有多元化,如在文献[1]中提到的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服务国防、服务西部和农村等,当然选择考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就业的一种渠道。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为缓解高校就业严峻的形式,国家出台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等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壮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五大点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就业机遇,但为何目前就业率不足50%呢?就业率偏低,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很多,文献[2]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就业率偏低的原因,高校的扩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1999年高校本科生的扩招以及2000年后研究生的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高校培养的根本目的。从而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月薪也越来越低。有专家预测,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6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还比2005年降低22%左右,09年的本科生的月薪有些地区已经降低到800元,甚至有些毕业生为有份工作提出了零月薪的要求。继2003年毕业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后,每年的就业压力都在增加,只不过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使得就业压力更加明显。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本文将从学生和招聘单位两个方面来阐述下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2.学生方面

2009年高校毕业生明显要比08年的多,再加上08年毕业生未就业的学生,两个相重叠无形中造成就业压力大。况且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一般都会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而选择去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原因是东部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较多,尤其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较多,相对就业机会就多,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不错,造成了就业毕业生“扎堆”。面对这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东部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况且这些地区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一些毕业生在屡次碰壁后,仍不知道变通,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的生活,结果丧失了其他就业机会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

3.企业方面

金融风暴对企业单位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企业单位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这使得一些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甚至部分企业单位放弃年初制定的引进人才的计划,从而造成就业压力。还有一些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持有“否定态度”,认为他们能力差,进入公司后不能马上创造价值,因此将招收对象限制在研究生上,给本科毕业生就业带有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毕业生本人和招聘单位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本科毕业生空间还是相对不小,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风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助能力,因为现在企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成绩单、荣誉证书上,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这就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有了参考,如果自己在三维设计、PLC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软件编程、数控操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选择工作岗位,并且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即使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一样可以找到份工作。

根据经济的发展以及现在人才供需状况,本科毕业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思想,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也不要一味地认为就业不如读研。其实,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校园内没有的知识。三年的工作经验也许会让你的能力比研究生还高。这些都有好多的实例来证明。

4.接下来看看考研导向

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大致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研究生则相对供求平衡,考上研究生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还有部分外在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周围的同学,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不管孩子的感受。这些外在因素迫使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而内在因素则是学生本身的愿望,把读研看出是自身发展必须的环节。这部分学生自进入高校校园第一天起,就把考研当成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股好的学风。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将考研当成了“救命稻草”,从而出现应届毕业生考研占了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的现象。面对金融风暴,选择考研是否可以免遭其影响吗?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4.1 考研的动机

现在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生,动机“不纯”的均多。一些学生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很重,认为比本科生学历更能打动招聘单位的“芳心”,换句话说,是把考研当成了今后就业的砝码。抱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许忘记了考研不等于就业,而是缓解就业,最终还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选择。三年后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变化,这都无法预测。因此怀有这种动机考研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再者一些学生是随波逐流型,考研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是“跟风”,看周围的人都热火朝天的准备复习考研,出去找工作也屡遭碰壁备受打击,结果在考研同学的劝说下选择考研。这种考生往往思想不坚定,持久性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因为复习考研而错过找工作的高峰期,考研和就业两个方面都耽误了。这种盲目选择考研做法不可取。剩余的考生则是比较不错的。他们考研目的明确,就是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考生对考研的成功渴望很强烈,故而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考研复习认真,被录取的几率也相对高些。但目前怀有这种动机的考生不多。

4.2 个人能力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宽进严出的“大众教育”,即使09年教育部增加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这要求考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更强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教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要强,并且要吃苦耐劳。随着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即使进入研究生门槛,历经三年的磨炼能否顺利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谈就业呢。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选择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避免就业压力。现在很多的企业对研究生的待遇与本科生差别不大,可以说已经本科化了,含辛茹苦奋斗三年换来的本科生待遇,这无疑给硕士毕业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把学历限制在本科,因为他们认为招聘到单位的硕士毕业生,不会满足现状从而不安心工作,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跳槽的台阶。

看来对于选择考研的毕业生来讲,今后毕业难免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因此,要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甚至选择考研。只有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会相对轻松。当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毕业生,也会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薪酬也相对高些。

总之,就业有就业的好处,考研有考研的优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学生要有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搞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设计,较早的选择就业或考研,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现在的就业和考研已经不单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这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安定发展以及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老师,应该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7,(4):87-89.

[2]王能,邹娜.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J].求索,2006,(9):121-123.

[3]徐体高,胡效压.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4]贺尊.高等教育文凭信号的经济学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6-20.

[5]刘彦华,杜卉.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6,1(22):89-91.

[6]任喜峰.高校“风流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34-136.

[7]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00-101.

金融本科专业 篇12

关键词:微观金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路

西方, “财务”一词的英文单词是“Finance”, 而英文“Finance”除了具有财务的含义外, 更常见的含义应该是“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教授 (2005) 通过对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院系设置的调查发现, 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 与国内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设在会计院系的做法尤为不同, 这种区别也深刻的体现了国内国外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在我国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 和国际金融学 (international finance) , 而这在国外都不称作金融 (Finance) 。在国外, 金融指的是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因此我么可以将国内的“金融”看做“宏观金融”, 将国外的“Finance”视为“微观金融”。

因此,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帐先生”的会计形象, 而要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 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财务管理不应囿与会计范畴, 而应当高于会计, 回归“微观金融”的本质、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管理来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这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相比,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业务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型人才相比, 其又应该具备更完备的专业理论背景, 具备更强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掌握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完整会计及财务知识, 能综合利用各类数据, 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 参与战略拟定及执行, 推动企业业绩发展的专业人才。

1.3 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作为一个独立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显著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强调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即以筹资、投资和分配为主要环节的组织价值管理。会计学专业强调会计信息和税务信息的提供、加工和利用, 其实质是一种信息管理。金融学专业则强调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的管理以及宏观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分析。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

2.1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分析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构建上, 要把握金融学 (宏观)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本质区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熟悉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精通会计及财务知识。

2.2 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分析

2.2.1

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能力, 即财务管理相关的基本分析能力, 如市场环境分析能力、财经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法律环境分析能力。

2.2.2 财务管理专业运用能力。

如在培养他们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 重点提高他们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 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 战略融于财务管理”。

2.2.3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能力。

如能把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 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国际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知识能力需求决定课程供给。因此, 课程设置必须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出发, 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 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成长能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1 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培养企业价值创造的专业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 学科基础课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 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选修课多而活, 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要进行分方向培养, 另一方面, 也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使课程设置更接“地气儿”。

3.2 学科基础课设置

学科基础课的设置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 致力于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税法以及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 (宏、微观) 、金融学 (宏观) 、管理学介绍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法、税法研究了现代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法律、税收环境。应用统计学则提供了财经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的系统方法。

3.3 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 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课程的主要标志。专业主干课可选择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投资学。会计是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基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开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以及会计信息综合利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题) 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投资学包括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个方面, 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三个环节, 即筹资 (包括分配) 、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中, 投资是核心环节, 一方面投资的需求大小决定了筹资的规模, 另一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低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硬性约束条件, 而投资的项目类型、风险高低又是日常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 因此投资学也应作为主干课程。

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提供了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环境下与公司战略分析、评估、实施、监控和风险监控相关的管理, 构成了公司财务活动的基础环境。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企业财务报表、业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计划与控制、财务预测与决策活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选择和各种可行的方案。

3.4 专业选修课设置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是形成财务管理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培养的主要体现。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一下三个思路:1.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2.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3.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服务于学生职业成长能力的提高, 增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后劲。因此, 专业修选课的设置要体现“分方向培养”的目标, 如下表所示:

4 研究结论

基于微观金融视角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在清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明显不同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兼顾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以培养熟悉宏观金融, 懂会计, 精通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宜采用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构建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基点, 围绕企业价值链管理展开, 回归“微观金融”。

参考文献

[1]刘悦, 王晓燕.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5) .

[2]刘加林, 周发明, 王晓军等.基于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改革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2) .

上一篇:重要贡献下一篇:行业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