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本科专业(共10篇)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1
摘要:通过详细调研, 并结合多年从事毕业论文指导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的工作经验, 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 学分较多, 持续的时间较长。毕业实习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 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 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 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 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 感觉很茫然, 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 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 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 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 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 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 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 不得有半点马虎,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 需要千锤百炼, 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 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 反复推敲, 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 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 (设计) 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 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 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 面对实际问题, 感觉很茫然, 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 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 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 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 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 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 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 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 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 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 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 吃苦精神不够, 专业思想不牢, 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 参与积极性不高, 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 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 写作没有问题, 不需要锻炼, 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 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 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 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 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 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 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 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 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 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 争分夺秒, 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 花的时间较少, 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 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 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 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 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 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 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 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 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 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 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 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很多同学的论文做的太尖、太深、面太窄, 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 或是到企业上班, 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 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 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 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 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 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 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 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 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 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 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 可以考虑转导师, 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 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 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 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 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 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 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 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 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 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 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 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 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 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 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 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 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 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 以应用研究为主, 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 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 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 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 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 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 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 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 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 (经验与问题分析) , 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 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 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 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7, (24) .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9) .
[3]蔺万煌, 王华, 魏宝阳, 苏益.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2) .
[4]李英贵.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探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5]陈文艺.农科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3) .
[6]陈琳.基于过程管理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措施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7 (3) .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2
“农业院校喊渴,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弃‘农’„„三四年前,在相当多的地方,这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城里孩子自然压根儿不曾动过报农学的念头,就连农村考生,也畏“农”如虎。可如今,当年不少并不情愿走进“农”门的大学生毕业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之充分,颇出乎我们意料,久居“冷宫”的农学真的开始“吃香”了!
一、疑问:农学就业真的“吃香”吗?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加速建设,使得农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步增大,近年来弄学专业就业比较平稳,而且在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动物医学、园林专业就业形式较好以外,毕业后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因此还不能说“个个吃香”。
除了具体专业就业的差别外,农学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也很大,比如像北京、上海等地区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持平。据调查显示,上海交大2006届、2007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17%和12.78%。
据调查显示,目前学农学的仍以农村孩子居多,他们的就业渴望远比城里孩子要强烈得多,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毕业就失业。求职门坎较低,恐怕也是农学毕业生就业较为充分的重要原因。
解答一:农学就业率高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一直备受重视。如今,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如何进一步
发展农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为此,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的新思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1世纪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是几十万,而是成百万。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畜、牧专业,而且还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
近两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迅速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果树、种子、蔬菜、昆虫学、农学等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从家庭绿色点缀到社会环境绿化,这都带动了社会对风景园林、观赏园艺、花卉等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解答二:农学就业率高源于政策经济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不断进行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使得农村求贤若渴,让农学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就业难度增加,也使得一些学生选择面向更广阔的农村就业;而且多
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此外,一些涉农岗位求职门槛相对较低,也促成一些就业愿望迫切的农学专业农村生源积极就业。
二、“村官”成为农学的新就业趋势
近年来,高校就业的指导和社会舆论的努力,使大学生“村官”等就业专项成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3
关键词 农学类新生 ;專业认知 ;兴趣培养 ;实践教学 ;多元互补
中图分类号 C4
Abstract In ligh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major,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interest cultivation for freshmen major in agriculture.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ere advised.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freshmen major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 freshman in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nterest culti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ultiple complementary
农学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1-2]。新生及时有效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兴趣或专业意识。传统的实践教学滞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新生只有早认识、早探索专业生产现状和需求,才能变被动学习、简单验证、敷衍马虎等为积极探索、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才能早立志、积极主动学习、合作、思考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1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农科类专业课均在大学第5、6学期进行,前4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很少走进农田(表1),学生真正走进农田、接触农业生产或科研锻炼均在第5学期及之后。长江大学农学院将农科类专业第一阶段的实习调整至第4学期暑假进行[3],但仍不能实现对新生(大一、大二学生)及时的专业引导,因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
(1)新入校的学生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环节存在一定距离,因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专业意识的培养难度较大,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偏离问题突出,进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明显制约,存在调转专业现象突出、专业课到课率较低、搪塞专业实习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不能及时跟踪迅猛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际不能有效结合起来,造成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中又没有学到。
(3)学生毕业实习(论文)质量不高,缺乏新意,明显存在重视不够,应付走过场,在毕业实习期间经常是忙于找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重福利、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轻社会需求。
(4)毕业生毕业后在吃苦耐劳、耐寂寞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等。
2 国内外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各农业高校的农学专业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以学生暑期进千村入万户、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调查走访、二年级进田体验、三年级科研与生产实习、四年级综合研究实习4单元10模块4年持续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5];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提出扩充作物种类、增加高科技生产技术、育种技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改革实习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改革[6];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提出包括基础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和创新实践等3个板块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7];西南大学确立了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调整开课时间与授课方式等[8]。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新生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效果最好。
美国的农业院校则立足于学生和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教学与科研;德国的农业教育亦通过学校和企业对接,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等。
3 海南大学农学专业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简介
海南大学农学专业是培养热带农业学子的珍贵宝地。笔者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0年来教学经验,在原实践教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体框架,补充专业教师带领新生进田地、观科研、识形态,提早开展校内田间和设施农事锻炼、校外社会生产实践、农业资源与产业规划调查,适当开展创业实践等,提前开展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多元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该多元互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于海南大学农学新生(2014级农学1班)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影响。
4 海南大学农学新生实践教学改革及其实施效果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大学2014农学1班50名新生,除进行已制定的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植物学实验实习等传统实践大纲外,特别加强了以下课外实践锻炼。
nlc202309091254
(1)参加农学专业协会
海南大学农学协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有15年的历史,2006年曾荣获了“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该社团在培养一批批学生的专业兴趣、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影響力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全班有50 %的人参加了该社团。如农学协会的现任会长邹幸江同学,在参加协会期间,大大培养了其对农业的兴趣,尤其是对拇指西瓜和自然农业,连续开展了几个小型栽培试验,得到了正负情感信息显著影响作物生长的惊人的发现,更严谨可靠的研究有待深入(图1)。
(2)参加省级和校级科技兴趣比赛
2015年6月大一第二学期,张家豪同学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校级三等奖。董子凡、黄浩、李锐等同学积极参加校院举行的答辩赛和知识竞赛等。卞新宇、曾玉健、曾均炫等同学在大一暑假期间参加海南大学共青团“三下乡”活动,调研“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均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
(3)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
大一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空白,但仍有不少同学对专业有独到的新奇和见解,如邹幸江对拇指西瓜的热爱、刘小芳的阳台蔬菜设想、张家豪的互联网农业想法等等。因此,鼓励他们参与项目申请或尝试,可大大增强他们对专业的热情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刘小芳同学开展了“番薯景观栽培试验”,获得了景观番薯的相关栽培技术和科研的初步了解和体验(图2)。
(4)进行大一暑假的社会生产实践
在有条不紊地部署安排下,全班同学实现了暑期社会实践率100 %,人均实践时长2周以上。通过亲身的实践锻炼,所有同学受益匪浅,充分肯定实习收获颇大,84 %同学认为此次实习的必要性很大,同时认识到实习单位的性质、规模、领导、制度以及指导老师等都是实习单位的影响因素,对实习收获影响较大。
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既希望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同时希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均认为遵守工作纪律和及时与校内外的指导老师互动是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认为自己不仅要虚心学习,还要做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初步认识到了工作中宽容、积极主动、和谐共处、吃苦耐劳、及学好管理等的重要性。其中,16 %同学对实习任务的完成很有信心,16 %的同学定位自己是纯学生身份,51 %、37 %和14 %的同学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交际和安全方面有顾虑,说明这些方面均值得加强指导。
5 农学新生多元实践教学改革的展望和改进建议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成长、成才、成人的黄金时段,大一的专业实践锻炼的效果尤其影响整个大学黄金时光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大学新生实践的改革和实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利用好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开启假期农业种植、养殖生产概况的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农业服务的目标或理想。
开展好动员大会和制定导师制等相关督促制度,保证每位新生大一或大二期间参与1项专业活动。如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科研院所的实产科研项目、专业协会等,带领新生走进农田,拥有大小不等的实践基地,参与作物的种收及田间管理,初步认识和体验专业科研或专业生产。建议将大三的《作物田间技术实验》移至大二学年进行。
充分利用好大一暑假,提高暑假社会实践锻炼的质量和效果。只有真正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才可收获对专业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发现自己做人和做事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 悦,张海清,陈光辉,等. 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5(7):177-178.
[2] 陈文艺. 基于实践育人视界的农科人才培养规格与途径[J]. 广东农业科学,2014(3):224-227.
[3] 王文凯,姚安庆.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4] 海江波,冯 炜,廖允成. 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5] 廖永成,韩 娟,海江波.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8):51-52.
[6] 潘圣刚,田 华,肖立中,等.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54-155,160.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赵 勇,张 建,王季春,等.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9(11):234-239.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4
目前地方本科院系农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系农学专业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建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考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 甚至即便拿到一纸通知书对不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选择放弃。对这一问题, 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对于“冷门”专业新生报到率更低, 农学专业甚至到了难以开班的程度。从安康学院2006年—2009年四年的农学招生情况来看, 2006年和2008年招生人数均为30人, 而两届新生报到人数分别为16人和10人, 2007年和2009年停招。招生的困难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 办学资源闲置, 学校办学声誉下降等负面影响, 于是学校综合考虑对农学专业实行隔年停招。
2. 传统农学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农学专业是由以往高职高专甚至中专农校升级而成的, 形成了固有的培养模式, 农学本科专业一般模仿其他院校本科的课程设置, 仅讲授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其他院校差距较大, 同时也存在与其他名牌高校农学专业同样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技术, 而对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知识陈旧, 教学中照本宣科仍很严重, 没有把现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3) 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偏多, 实际动手和操作较少, 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少, 进入社会后适应期长, 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 (4) 教育方法死板, 以灌输式为主, 考核方式单一, 造成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 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身处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地区的地方高校, 农学专业还存在与当地农业生产脱离等问题, 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投入不足, 实习实践条件难以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实习条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安康学院为例, 2006年升本建院以来, 学校重点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在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在农学实验实习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约10万元, 远远无法满足本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4.学科建设缺乏后续人才
以安康学院为例, 从新建本科院校中农学专业的教师层次结构来看, 虽然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以上, 但学历多为本科以下且多数为高职高级讲师转聘而来, 45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虽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 但从办学的综合效益出发, 对高层次农学人才引进相对较弱, 致使年青专业教师人员比例较少, 教师队伍人员缺乏后继人才, 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搞好专业建设, 离不开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 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和实践
1.政策调整为传统专业带来发展契机
2003年—2012年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要求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同时陕西省制订的“振兴计划”已实施了3年, 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的支撑为我校的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院系召开多次研讨会, 认为利用好政策, 改造好专业, 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开得好, 办得稳, 学生能学有所长, 稳定就业。
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以农业为重要财政收入的地级市, 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作为地方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再结合好的政策支撑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改革专业, 才能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于2010年改革专业方向, 确定植物工厂化生产作为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2010年、2011年两年的招生为30人, 报到人数分别为26人和25人, 报到率均超过80%以上。招生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专业, 2012年学校下达的农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到40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培养出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 这是我校农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改革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训练
专业方向调整后, 我们同样意识到专业要有特色, 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实行“3.5+0.5”培养模式, 即7个学期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 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农技实践和农业管理实习, 近一步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课程设置方面作了大力的调整, 以模块化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的课程实习。此模块化实践训练方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 如植物快繁技术、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设施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都在第6学期, 实习课程植物工厂化栽培管理实习模块开设3周, 使学生掌握从植物组培、育苗和栽培管理的整个技术环节, 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一项进行实习, 学生动手少, 效果不佳等缺点, 提高了实习的整体性。2010年在2008级农学专业进行了设施园艺、植物生产学的课程实习的模块化试点, 实习不仅进行了实地参观、还进行了蔬菜育苗嫁接技术的训练, 学生均反映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 实习效果好。同时学院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先后与安康市农科所、汉阴县农业局、西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建立8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既能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又能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际, 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4. 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确定后, 通过多次讨论和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 形成了新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植物工厂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理念,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基层生产一线从事与设施农业产业有关的设施作物生产和管理、种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设施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改革后, 对理论课程也作了大的调整, 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炼专业课程, 弱化深奥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比例, 如将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两门课合并为植物遗传育种, 提高设施园艺、设施栽培等课程的课时量, 最终建立“专业课程精, 实际应用强”的课程体系。体系重点以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和农业园区规划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开设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选修课, 要求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一线生产的管理,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现状, 为以后到农村从事“村官”、“技术员”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后, 招生报到率的不断增加和较高的就业率使传统农学逐渐走出停办的困境, 学院在人才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也相应地增加投入给予扶持。专业改革是一系统工程, 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 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 才能真正使传统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 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新华网, 2010-06-06.
[2]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4) :5-8.
[3]高贵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3) .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5
【摘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院校专注于农业方面,是传承知识、培育英才、传播文明的学术重镇,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的学生存在着普遍的背农现象。本文探讨农学专业学生是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模型, 探析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对改进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工作,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学专业 背农意愿 教育满意度
一、研究背景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农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基于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弱质性,我国政府采取了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十六大以来,农业补贴政策经历了资金增加、内容丰富、范围扩大、领域拓展、管理创新的快速增长与巩固完善的过程,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然而,农业院校作为我国农业的坚定后备力量,却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背农”现象。无论在农业企业还是农业院校中,背农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这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背农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二、假说检验
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软件 AMOS 对农业院校本科生课程教学模式结构模型假说进行检验。所有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拟合优度良好。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 1 所示。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一,农学专业本科生期望对教育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期望越高,教育满意度越低。究其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农业大学建设中利用新闻传播媒体不断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从而让本科生形成较高的预期;另一方面,学生对农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客观的、深入的认识,从而形成过于理想化的主观愿望。因此,要提高教育满意度,加强学科建设。
第二, 课程教学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农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越灵活,教学设施越先进,教师综合素质越高,教育满意度就越高。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比重。推进教学改革,是提升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科研训练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科研训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院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我国近年来推动本科生培养机制改革,强调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学院应给与农业专业学生更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使学生明白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管理服务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学籍、助学管理,实施公开、公平和高效的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和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满意度。因此,改变管理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学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保障。
第五,教育满意度对学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学生对教育综合评价越高,其抱怨的可能性越小。我国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教学互动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应优化教育模式,降低学生抱怨,从而可提升教育满意度。
第六,人际关系对学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抱怨,调查发现,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的.学生在学生抱怨方面会多于人际关系处理较好的学生。因此学院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疏通矛盾。
第七,人际关系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与老师有交集,与同学相处较好的农学专业本科生对本科教育满意度高于一般人际关系处理较弱的学生。对教育质量感到越满意的学生,他们学习和科研兴趣越来越浓厚,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学习心态良好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要注意人际关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在如今高校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的现状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了综合素质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而解决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背农问题的关键还在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应当做到有效地控制学生预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与管理服务质量,关注学生抱怨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雪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学
[2] 张明忠,林全业,毕建杰.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3] 杨秀兰,郭勇,赵智,陶群,陈发俊,夏果.在校研究生多维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6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 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 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 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 (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 , 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 (北京市) 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 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此外, 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 减少课时, 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 加强实践教学,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 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 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 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 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 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 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 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 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 了解多种作物形态, 观察作物结构, 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 参观多种灌溉设施, 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 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 开拓学生视野, 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树立专业的思想。
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 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 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 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 (1) 在高产田竞赛中, 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 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 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 发挥学生积极性, 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 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 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 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 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 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 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 (2) 在科学探索实践中, 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 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 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 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 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 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 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 学生学会查阅文献, 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 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课程教学中, 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 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 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按照实验模块, 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 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 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 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 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 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 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 中青教师结合, 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 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
五、结束语
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强化实践教学。因此, 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 课程体系重新规划, 课程重新制定, 力求突出专业特色, 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 到大三结束, 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 与专业课对接, 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 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 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 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峙英, 李存东, 李雁鸣, 陶佩君, 陈景堂.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4, 6 (2) :30-35.
[2]王芳.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途径[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1) :1-3.
[3]陈洪涛, 曹丽颖, 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3) :48-50.
[4]齐绍斌, 刘逊, 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55-57.
[5]袁颖.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24) :112-113.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7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实施课程分层教学的话题由来已久, 但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的新形势下, 这个课题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
1.1 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改革后, 浙江省高校录取将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专业+学校”平行投档。这将使部分农学、理学等相对“冷门”的学科专业面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或者招生困难的问题, 同时, 因为同专业学生选考科目与成绩存在差异, 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与管理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优化课程分层模式, 已经成为形势必然。
1.2 学科专业内在发展的需要
农学等较“冷门”专业的招生所受到来自于学校的隐形保护将随着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而不复存在, 若不加快这种类型的专业的转型与发展, 在直接面对市场的残酷检验时, 这些专业就很可能面临没有学生填报, 或者录取的学生考分较低, 这将增加学校的培养难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竞争”也将客观的转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导的“专业竞争”。所以, 我们应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短板, 出台针对性的举措, 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 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更加多元化的班级结构, 深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 进而全面推进因材施教。
1.3 我校农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和省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样, 我校农学专业,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 提高了课程对数学的要求的同时也缩减了教学的课时, 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更糟糕的是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几乎没有考虑适应农学的专业特色, 忽视数学的农学应用, 数学课程的与专业脱节的现象严重。所以, 教学内容应与农学专业紧密结合的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也已迫在眉睫。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实行高等数学的分层次优化模式教学, 既是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这一新形势下的外在需求, 也是农学等相关专业进行转型与发展的内在需要。
2 农学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模式优化的内容与实践
2.1 开设农学专业特定层次的高等数学教学班级,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对农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因此, 我校在高等数学教学班级的组织形式上应该区别于理、工、医、经济学等学科门类, 突出其与农业类专业的紧密相连。为此,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将农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级实施教学,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人数比例大约各占10%、70%和20%左右。其中, A层:本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并有志于从事农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我们在该层的课程教学中, 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B层:本层次的学生人数占课程总人数的主体部分, 他们有一定数学基础但不够扎实, 我们在该层的课程教学中, 主要采用讲授式、演示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课堂讲授的质量, 使学生较为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C层:本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我们在该层的课程教学中, 主要采用精讲多练式、弃繁求简式的教学方法, 加强基本知识的巩固与典型习题的练习。
2.2 优化农学专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极目标
农学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 对数学的功能、方法以及数学知识与农学专业知识的衔接度上都获得相对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对自身数学涵养的提升感觉满意, 从而全面提高课程的质量。为此, 农学专业需要分别制定A、B、C的分层次教学大纲:下面以“微分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展开说明:A层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数学知识的在农学应用中的“深度”, 例如尝试把“细菌繁殖”、“生物种群的进化”、“人口的增长模型”等问题与农学中的“农作物的药物残留量”、“种子育苗过程”、“树木生长与砍伐”等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求解微分方程的问题, 并激发有兴趣的学生撰写相关小论文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B层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数学知识的在农学应用中的“广度”, 例如尝试把“经济最优问题”、“适度捕捞问题”结合农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的“投入产出”、“鱼群养殖”等问题结合起来, 并尽可能的将这些问题类推与演化到普遍存在于农学应用中的其他问题情境中去, 举一反三, 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以夯实, 并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找到应用的数学原型;C层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数学知识的在农学应用中的“易度”, 例如尝试把A、B层中得到的众多微分方程模型, 用Matlab、Lingo和Spss数学软件包进行求解计算, 淡化这些模型的数学思想与逻辑推理, 而更专注于模型的计算求解与程序化操作, 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能简易的吸收和开展熟练的计算。
2.3 优化分层次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实现课程的较高通过率
期末考试成绩是我们现行的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而这样的评价标准本质上不能说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能够做什么,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因此, 在农学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中,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对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改革。
2.3.1 A层的考核评价体系
A层侧重于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行:平时成绩=小论文写作+专利申报+学科竞赛, 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评价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其中, 平时成绩占评价成绩的40%, 期末成绩占评价成绩的60%。
2.3.2 B层的考核评价体系
B层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实行:平时成绩=单元测试+平时作业, 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评价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其中, 平时成绩占评价成绩的30%, 期末成绩占评价成绩的70%。
2.3.3 C层的考核评价体系
C层侧重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实行: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 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评价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其中, 平时成绩占评价成绩的30%, 期末成绩占评价成绩的70%。
3 结语
农学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作为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终目标是使大部分学生欣赏数学、获得高级思维的享受。要让这种模式怎样涉及农业领域更多的应用领域, 便于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 活跃思维, 让各种层次的学生从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 有助于因材施教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发展道路是曲折漫长的, 我们也将在改革的摸索中不断地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张俊芳.适应农林院校专业特色的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5 (04) 。
[2]杨孝平, 刘德钦, 米少君等.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 2003 (06) .
[3]张香云, 王家军, 贺志民等.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理念的思考和举措[J].大学数学, 2014 (01) .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8
1 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满足毕业生升学就业需求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升学或就业相脱节。这也是很多学生不能完美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 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 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生产应用或科学研究领域打下牢固的基础是作物育种学教学的重难点。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前, 应首先大体了解学生将来毕业去向, 并根据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 调整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例如, 学生毕业后, 主要是面向生产水稻的企业, 那么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围绕水稻相关育种技术开展。
1.2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改革实训课教学方法, 通过参与专业教师与育种课程相关的科研课题, 让学生了解课题的意义和完成流程, 让育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农学专业40名学生问卷调查得知, 有21名学生想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 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从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在作物育种学的实训教学中, 把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融入对学生的实训教学中,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创新型教育的好途径。
2 改革作物育种学的措施
2.1 将分散实训整合成完整的综合型实训
传统的作物育种学实训教学往往是按照授课计划按步照班的一个一个实训不相关联的完成[4], 非常机械化。学生修完全部课程, 缺少对该课程整体的、系统的掌握。只是对课程每个实训个体有一定的了解, 而不清楚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 这些实训是一些相互关联的个体有机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的整体。该系统包含的内容:育种方案制定, 收集种质资源 (育种材料) , 按照育种方案整地及划分小区, 种植管理, 过程育种方法开展, 育种收获材料的登记保存等。可能在实训开展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可通过查阅资料, 咨询任课教师等方式补充知识;若出现教学条件难以满足育种实训要求的情况 (特别是田地的数量) 尽量引导学生开展用田少的自花授粉作物开展育种实训 (如选用黄豆做育种材料) 。
2.2 学生亲力亲为, 分组制定育种方案, 并独立完成
在实训条件满足的前提下, 采取分小组 (2~3人) 独立制定育种方案, 各小组根据组内制定的育种方案自行开展育种实训。开展实训的过程中, 可不断完善育种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改革实训课程课时安排
传统的作物育种学教学模式是安排1个学期或1个学年, 每周4个课时。这种课程课时安排难以适应作物育种学实训教学的性质,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训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体系。为了避免学生各环节相互脱节, 不能拆分授课。因此, 可以按照每周2课时时间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整个实训过程, 可以在毕业前完成。在此过程中, 安排学生开展4次左右的汇报, 内容为育种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作物育种学理论教学内容为各育种方法介绍, 10学时;育种方案的制定理论, 2学时;当地主要作物优良品种的识别, 2学时;作物育种试验的小区设计及播种, 2学时;主要作物田间栽培管理, 2学时;花粉的贮藏和生活力测定, 2学时;主要农作物自交和杂交技术, 2学时;优良单株后代的田间观察记载, 2学时;典型优良单株 (穗) 室内考种, 2学时。
3 结语
开展基于应用型本科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学课程改革, 首先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 理清行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 结合学校 (学院) 的实际教学条件和各种状况, 进行授课内容设计;在理论与实训课程安排上, 采取“实训为主, 理论辅助”、“理论运用于实训, 实训提升理论”的原则授课, 解决理论与实训衔接的问题[5];实训要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亲力亲为, 设计育种方案,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适当引导, 提升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和高职”培训”式教育很难以单一模式适应多样化形态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对传统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本科教育合法性问题进行反思。从整体看,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对人才层次的迫切需求[6]。因此, 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兴起。但是, 能够真正理解和领会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寥寥无几, 我国教育界应广泛展开基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避免让刚刚问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走弯路, 走错路。
摘要:讨论了作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介绍作物育种学的改革措施,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作物育种学,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铁故, 李成奇.试析作物育种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院报, 2010 (2) :117-118.
[2]李定国, 方正武, 刘章勇, 等.作物育种学实验课改革的思考[J].职业圈, 2007 (17) :185-186.
[3]李雪林, 翠玲, 郑跃进.基于科研实践的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创新科技导报, 2012 (26) :192-193.
[4]王守义, 毕建杰, 王建华, 等.多层次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12) :94-96.
[5]吕文彦, 吕香玲, 肖木辑, 等.面向专业方向的作物育种学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9) :50-52.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9
1 学习兴趣要培养
农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大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大二学生的课程数目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之初应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运用书本的图片,还结合网络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解和记忆要结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2],如果学生仅单纯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相应知识点的连线,最终形成知识面,这种方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在课程的前半阶段介绍生命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相关特性,后半阶段学习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调控。因此,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应将各类物质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楚各类物质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功能是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各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和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并更易于形成系统性思维。
4 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4],并且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是经科学实验证明而获得的,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自身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乐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水平。
5 科学思维要锻炼
现代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承担着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学习工作时能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5]。
6 结语
总之,以“五要”对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措施进行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摘要:根据农学类专业特点,总结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五要”创新教学措施,包括学习兴趣要培养、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科学思维要锻炼,为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效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践性尝试。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28.
[2]罗建平,周建芹,姜绍通,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01-104.
[3]张廷华.生物化学课学习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6-139.
[4]钱慰.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14):109.
农学类本科专业 篇10
一、大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态度
为了更加科学地了解学生对参与我校首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态度, 本竞赛组委会成员在农学院、林学与园艺学院及草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重点调查学生对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看法及态度。最后统计, 本次发放网络电子问卷共计150余份, 回收有效问卷120份, 问卷回收率为80%, 其中大二学生反馈回复78份, 大三学生反馈回复42份, 在回收的1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有89%地点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学校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技能竞赛, 认为这对于学生自己对专业技能的巩固理解及提升应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 可以更加深入、 有效、系统地完善学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 增加对生化实验技能的整体理解。同时, 通过竞赛, 学生在实验技能实操方面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竞赛可以充分意识到在生化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及对整体实验的归纳整理能力。由此可以充分说明, 我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义的认同度是非常高。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
然而通过初赛的第一个阶段, 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真正能付诸实践参与此次比赛的人仅64人。随即, 我们对未参与本届技能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中发现造成未参加本届学科竞赛初赛的同学, 其原因分为三类:第一, 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调查学生反馈出, 如今一提到学科竞赛, 学生自身就会认为是学霸级别学生参与的活动, 与专业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自己没有关系, 如果前去参加, 也只能充当“炮灰”, 得不到锻炼, 没有参加的任何意义。第二, 对学科竞赛的传统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通常形式较为传统和呆板, 没有兴趣;学科竞赛的宣传效果还应该加大力度, 这样就能避免一些想参加比赛的学生错失参赛机会。第三, 学科竞赛安排的时间。学生认为学科竞赛的时间安排一定不能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 而且尽量安排在每一学年课程相对较少的学期, 这样学生可以以更充分饱满的状态参与比赛。
通过调查可见, 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 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 我校农学类专业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摸索和改革, 但对于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仅安排在24学时的实验课中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造成了真正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不多, 从而促成了学生的生化专业理论知识性相对较强, 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 而学生的普遍观点认为, 现今的学科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当高, 仅知道一些传统课本的知识很难在竞赛中获胜。所以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弱是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学科竞赛的一个软肋, 也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 较为传统的学科竞赛模式造成学生望而却步。通过本届竞赛的初赛、复赛和决赛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因结合生活中的生化问题, 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进行开展, 这样会吸引更多学生的参加。过于传统和呆板的传统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和胆怯, 严重阻碍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能通过竞赛实现提升自我生化综合能力的乐趣, 让大家更加喜爱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 这才是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所在。其中, 不少学在反馈信息中表示, 若学校举办一些略带娱乐性而又不失专业性内容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活动, 他们会更愿意参加。 因此, 此点可充分用来借鉴, 为今后学科竞赛的形式多样化探索提供方向。
第三, 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及经验不足引起学生参赛水平发挥。学生参赛时的心理素质较低, 容易紧张引起参赛水平失控的现象在本届学科竞赛中也屡次出现。在学生参加完学科竞赛复赛 (生化技能实操) 环节的反思自评中。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 诸多学生都谈到自己由于参赛时过于紧张, 将原本自己很熟悉的操作技能都忘记或操作错误的人数居多, 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 例如对竞赛操作环境的不熟悉等因素。 而我们都知道, 大学的学科竞赛是而向所有专业相关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覆盖而更广, 参赛心理胆识的锻炼对于初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如何降低学生的参赛心理紧张情绪及提升学生真实参赛水平的发挥也有待于研究。
三、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实施及参赛学生的表现, 结合现今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 笔者深入思考建议, 我校应改革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操部分的课程体系结构, 加强学生对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技术强化的教学和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们的生化综合实验技能能力。
首先, 要改革农学类专业专业必修—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的体系结构, 需要改革该实验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实践实操考试为主, 笔试为辅助的考核方法, 增加对生化实验的设计环节。除了学生上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时间外, 规定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设计任务。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达到正常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可以对其进行生化实验思维设计方面的锻炼。
其次, 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改革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课程实验环节掌握最基础的实践内容后, 使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 将更多的生活中出现的生物化学实际应用引入学科竞赛中, 不仅突出了学科竞赛的趣味性, 而且可以使学科竞赛的达到更高一层的深度。以竞赛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 以教学改革为学科竞赛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 建议建立分级竞赛机制, 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学科竞赛中。其中, 第一级是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让老师在进行实验授课的过程中就举行学生班级内部的学习比赛, 激发学生对学好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兴趣, 让80% 的学生强化和清晰对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识。 第二级是生化实验课程开设的学期进行全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选出40%的学生组成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协作小组。再进行系统更深入的培训, 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使用说明、生物化学实验的核心四大技术、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锻炼, 提升学习难度, 扩充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原理和设计能力, 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第三级是利用放假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队员组成创新实践小组, 强化锻炼, 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 对学生进行科研问题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达到为参加省级及国家级相关的学科竞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晓彤, 陈晓洪, 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实践学, 2013, (10) :1007-1009.
[2]李金昌.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28) :001-003.
【农学类本科专业】推荐阅读:
中职农学专业09-13
农学专业论文07-13
中职专业教学农学07-10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08-18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07-20
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07-03
农学专业课的有效教学06-28
农学专业课教学论文07-25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