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技能(共3篇)
农学技能 篇1
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 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实验技能竞赛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综合检验。①为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农学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途径,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学基本实验技能,
提高大学生参与农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 促进农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 农学院举行了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
1 实验竞赛的组织形式与竞赛的内容
1.1 组织形式
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的主办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承办单位为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与理论竞赛不同, 实验技能竞赛活动牵涉面广②为了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 组织各系主任及专家讨论, 制定实验竞赛方案, 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农学院首届本科生实验技能竞赛工作的通知》 (农学院[2013]09号) 文件。参赛内容、参赛流程、参赛规则、实验技能竞赛评分标准提前公布, 使学生对这次竞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③
1.2 竞赛内容
(1) 作物形态辨识:利用所学知识、实验原理与技能和方法, 根据作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区分作物种类, 了解作物不同发育 (分化) 时期的形态特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甘薯、苎麻、玉米、烟草、草类等作物根、茎、叶、花、果和种子形态识别。分两部分进行即实物标本识别和笔试部分。参赛者以答卷形式进行, 每空一分, 实物标本识别30分, 笔试部分100分, 共计130分, 最后统计参赛者得分。
(2) 实验操作类。植物多倍体细胞学鉴定。 (以蚕豆根尖为材料) 永久片的制作。主要考察学生正确、规范使用仪器和取用药品, 实验流程节奏掌握情况, 实验数据和结果情况, 对现场实验操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并结合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2 实验操作的评分体系与奖励措施
2.1 实验操作竞赛评分标准 (见表1)
2.2 奖励措施
作物形态识别每个专业设单项奖一名
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
决赛获奖名单由专家组评定, 获奖证书由湖南农业大学颁发。
3 实验技能竞赛的特点
3.1 参赛选手的热情高
受实验场地限制, 本次参赛对象以农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参赛的选手只能限定在60人左右。每班两人参赛,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有的班有8人报名, 只能采取预赛办法决定参赛选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学生赛后纷纷表示下届要提早报名。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参赛选手对实验竞赛都积极准备。笔试《植物形态辨别》部分, 主要农作物、草类植物知识总在一张试卷上, 各专业选手提前预习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 理论和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过赛后走访发现, 获奖学生有的在课题组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 有的是创新项目的成员。
3.2 选手之间比赛成绩差异大
由于参赛选手来自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 存在较大的基础差异。笔试部分100分, 最高得分71分, 多数学生40分左右, 最低分34分。标本识别总分30分, 最高分26分, 大多数学生15分左右, 最低分9分。透过这个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面狭窄。实验操作部分总分100分, 最高分95分, 大多数学生80分左右, 最低分65分。这说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实验操作时存在一些小问题, 如填写仪器记录、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仪器操作欠规范等。
4 几点建议
通过首届农学实验技能竞赛, 选手们受益不浅, 实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操作规范性意识大大加强, 但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竞赛制度化、规范化。学院成立竞赛委员会, 制定相关制度和竞赛方案。实验竞赛纳入日常教学的日程中。
二是竞赛分不同专业进行。本次竞赛7个不同专业的选手完成同样的竞赛内容, 特别是《植物形态识别》部分, 试题内容涉及农学、草业、烟草三个部分, 分数比例为4:3:3.由于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着重点不一样, 结果是草业专业的学生成绩最好。为了提高竞赛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竞赛可由同一专业单独进行, 适当增加本专业的参赛人数, 实验操作竞赛的监考老师由本专业的实验教师担任。
三是扩大实验操作部分内容。首次实验技能竞赛由于时间、场地、人员的限制, 操作部分限于以蚕豆根尖为材料的永久片制作。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操作部分可以增加自主性实验,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
监考老师由有经验的本专业的实验老师担任, 比赛时间合理安排。这样才能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5 结束语
实验技能竞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能提高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④⑤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有必要认真总结比赛的成功经验, 查找存在的不足, 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努力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注释
11 罗士平, 陈若愚, 周刚, 等.11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5) :59-63.
22 蔡志奇, 吴畅渠.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学界[J].广东科技, 2011 (5) :14-15.
33 麻文胜, 程云燕.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54-56.
44 姜琳琳, 王洋, 侯爱君, 等.举办药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经验和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8) :146-149.
55 朱孟正, 徐士涛, 从守民, 等.首届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竞赛的收获和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4) :68-69.
农学技能 篇2
一、公务员。毕业生可在国家、省、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等工作很普遍,大学生“村官”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基层。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农业科研单位。除了公务员以外,该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到各省市、乡镇的农业、园林及植物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三、农业类院校。除此之外少部分毕业生会进入各类农业院校,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但这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一般都比较高。
四、还有一大部分毕业生会去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类企业和公司工作。如在种子、农药、化肥公司从事生产、销售、研发等相关工作。
农学专业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
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
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开始回暖。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农学技能 篇3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 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 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 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 (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 , 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 (北京市) 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 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此外, 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 减少课时, 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 加强实践教学,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 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 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 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 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 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 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 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 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 了解多种作物形态, 观察作物结构, 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 参观多种灌溉设施, 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 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 开拓学生视野, 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树立专业的思想。
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 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 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 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 (1) 在高产田竞赛中, 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 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 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 发挥学生积极性, 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 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 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 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 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 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 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 (2) 在科学探索实践中, 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 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 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 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 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 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 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 学生学会查阅文献, 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 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课程教学中, 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 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 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 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按照实验模块, 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 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 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 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 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 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 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 中青教师结合, 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 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
五、结束语
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强化实践教学。因此, 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 课程体系重新规划, 课程重新制定, 力求突出专业特色, 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 到大三结束, 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 与专业课对接, 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 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 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 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峙英, 李存东, 李雁鸣, 陶佩君, 陈景堂.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4, 6 (2) :30-35.
[2]王芳.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途径[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1) :1-3.
[3]陈洪涛, 曹丽颖, 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3) :48-50.
[4]齐绍斌, 刘逊, 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4) :55-57.
[5]袁颖.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24)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