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2024-09-29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精选12篇)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1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这既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现行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为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的问题, 而是使国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问题。

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工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看法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当前困境, 集中体现在: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能力。

由于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深层的数学知识, 它隐含于数学教材之中,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而挖掘过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归纳和提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编排课程内容时,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渗透一些数学结合的初步思想。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引导说明, 抓住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 既借助图形使数量更加直观形象, 又借助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特征。

这样, 既有利于数形结合思想的阐述, 又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

6加强数形结合思想训练

当学生弄清楚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后, 教师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及解题指导中, 应尽量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使其达到自觉、自由的熟练运用。

在进一步的运用过程中继续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这个阶段要注意设置阶梯, 有明显的层次感,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数形结合思想方的运用必须恰当, 有时貌似数与形没有联系, 实则不然, 有时需要先转化再用数形结合思想;有时则是一开始研究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掌握其间的分寸, 正是加强数形结合思想训练的目的。

7结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科学, 在解答数学题是, 同一方面, 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职业发展困难;而另一方面, 大量的企业又招不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满意的管理人才。这一困境引起了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1.1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与教育的问题

由于“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 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 因此, 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 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 而无所适从—即所学的管理学理论往样存在着现在所谓的“性价比”之说。“性价比高”即在解答问题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打开“高性价比”之门的钥匙,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一员, 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 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是比较重要的。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集合, 不等式, 函数, 平面向量, 解析几何, 不定积分的应用等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可见, 数形结合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知识。学生要从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上升至对于数学思想的认识,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美”的真谛。

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数学试题的的一种常用方法与技巧, 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中有奇特功效, 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及时总结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 渗透数形结合意识,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根据男女性别差异对于数学学习的影响, 因材施教, 强化其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以提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士著.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喻平.数学教育学引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往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甚至是运行潜规则狭路相逢。

所以, 当前在企业中存在“科班生”敌不过“半路出家”的现象, 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而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刚进入企业时, 他们还不知道企业实际为何物, 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相比一线管理人员, 这些“科班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 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 自然会倾向于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管理者。

实际上, 任何企业需要的都是有经验、上手快的管理者, 而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有发展潜力未来管理者。对于帮助学生跨越“实践能力”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 实现所学理论知识和工商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是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 而且, 面对企业对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却暴露越来越突出的整体不适应。深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 从教学体系来看, 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由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训、实习、实践环节, 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 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表现为动手能力、提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差, 并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 从教学内容来看, 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阐述, 往往脱离我国企业实际的国情, 且这些专业课程的讲授又仅仅是知识性讲解, 缺乏实际应用的针对性。进一步原因则在于, 高校对相关实训、实验、实习、实践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老师则往往缺少工商企业实践经历, 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1.2 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针对上述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老总们认为, “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 而不是有“知识”的管理者。”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企业近年招聘的管理人员, 全是社会上或同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要。

因此, 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 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是“工商管理通用论”。前者认为:学习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 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没有一定的阅历, 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 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 我深深感到, 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有这类看法的专家提出, “管理学, 在研究生目录中有, 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 应该将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部交给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 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 有的专家则认为, 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 纯属有点理想化。因此, 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 而取代通用性强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通用论”。

客观地讲, 上述观点, 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问题都有一定的把握与认识。但是, 两种看法虽然均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但都未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真正要求, 前者“选择性忽视”了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对广大高素质中、基层管理人才急需的现实;而后者则否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通用人才具有的强大市场适应力。

2 大力发展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任何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 那么这个专业就的确没有存在的基础;同时, 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 雷同于其他专业, 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 客观地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并正确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是本文必须都回答的问题。

2.1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新的认识

陈岱孙先生认为经济管理工作是“最古老的行当, 而最时新的职业”。从现实需求来看, 权威研究表明: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 意愿仍然较强, 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长期潜在需求来看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与裂变, 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对各个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中国正呼唤着大量工商管理人才, 去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其原因在于:

首先, 中国的CDP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 工商管理的企业数量、质量和管理实践发展迅速,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美元, 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经营方式粗放, 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 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 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其次,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将是民营经济的集体起飞。到2006年我国民营经济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494.7万户;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395.5万人。不难看出, 民营企业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 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尚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要在管理上有质的飞跃, 必须引进新型管理人才,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最后, 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依法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的, 可以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农业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农民家庭手工业;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

显然, 上述每项经营领域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支持。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 为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2.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主体

众所周知, 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布也符合这一特点。

首先, 具体从工商企业的管理层次看, 一般在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负责全面工作的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负责一个部门职能的专项工作的部门经理、负责具体工作工作人员。很显然, 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层级状态。

其次, 相关研究也表明, 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 “较需要”的占23.1%, 且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 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 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总之,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对象的主体是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 这是当今和未来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 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 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 就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3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特色新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工商企业需求不适应这一困局, 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适应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需求, 更加突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特点。

3.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就是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企业管理人才

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 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 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首先, 未来中国的企业家 (很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 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 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 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最佳的专业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对本科阶段的管理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均体现了这一点。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宗旨是“提供学生在优秀教师指导下, 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沃顿商学院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强调“提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基础。并为学生提供把商务与自由相结合的艺术, 从而有助于获得人生的成功。”

当然, 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 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 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 今天, 工商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 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 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 如管理行为理论, 跨文化管理理论等教学内容, 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 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早已定型的成年人而言, 其学习效果不会好。

第三, 工商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 早已成为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 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 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 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基层部门, 而非高层部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 (即高职位) 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 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如果说传统工商企业活动强调的是“专才”教育, 那么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活动中, “通才”教育的观念则日显突出, 这决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

首先, 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其次, 宽知识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其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宽幅的课程设置, 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是件好事。

但是, 在为学生“打通学理”, 使他们初步具有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的工商企业决策理念和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 提倡学生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 集中精力学习相关课程, 让学生在毕业前具有某个方面的专长, 这样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特色素质。

虽然“实际上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 但是, 通过“一专多能”特色素质的培养, 本科工商管理学生宽知识面与精专长的能力结构, 可以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 并给企业带来活力。不难看出, 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会计”、“营销”、“物流”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 它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具备强大市场适应能力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实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能力素质培养, 关键在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改革教育模式, 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体系。

4.1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从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 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 建设新型教学体系。总的原则是,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一套新型的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首先,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 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因素需求, 要精练核心课程, 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 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 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其次, 这个课程教育体系要“基础饱满、特色突出”, 在保证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教学的前提下, 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 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增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同时增大选修课比例,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加强基础教学, 突出主干课程, 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

再次, 为了保证“实践性强”的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安排上, 应该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 变为“3+1”甚至是“2+2”教学模式, 即: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 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锁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要求他们在最后一年选择具体的专业小方向 (如:财会) ,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实习实训, 甚至工作实践实习,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调整, 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全球性竞争, 为此,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 从低到高,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4.2 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 由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或联系不紧密, 大学难以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 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 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 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对于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也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工商企业人才需求完全对接的主要原因。

因此, 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使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一方面, 高校的工商管理院、系必须重视数字模拟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 尤其是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 如企业资源计划 (ERP) 、企业动态建模 (IRP) 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 工商管理院、系要主动走出校园, 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发展企业界与院、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 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 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同时,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管理科学竞赛活动 (如:ERP沙盘模拟竞赛)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学生能够提高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改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外教育方式, 学生参与热情高, 理论与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应用。

5 结语

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来看, 工商管理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适应与促进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状况又是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 今天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与发展, 从根本上讲, 是由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 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然,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必须改革, 从而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遭遇到发展的困境, 一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尽管就业率并不低, 但越来越不好找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职业发展也困难;另一方面, 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又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依据该专业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对该学科教育目的与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大力发展我国的本科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并提出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三多.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管理学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 2008-12.

[2]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3]侯一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1) .

[4]北京出台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任职农民合作社[N].北京青年报, 2010, 2.

[5]张玉利, 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 2003, (4) .

[6]李玉兰.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中外大学校长及企业高管关于人才和就业的对话[N].光明日报, 2010-5.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掌握较熟练的专业服务操作技巧和拥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在实习的实际岗位进行顶岗专业实习工作,但在如何有效地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教育,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等方面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专业实习是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旅游院校合作的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主管部门主管、辽宁省旅游学校在职教师和应往届实习生作了对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跟踪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礼貌礼节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在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欠佳等方面表现了不甚满意。对此,旅游管理专业如何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操能力的双重学习,注重管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外语口语表达能力等训练成了教学关注的重点。专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它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未来旅游产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功不可灭的作用。近年来,辽宁旅游院校对专业实习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形式内容改革,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诸如洲际、万豪等国际品牌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也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国内知名旅游企业签订了定向实习的合作协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实习企业对实习生、实习生对专业实习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分析中也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身发展和就业能力,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从专业实习满意度出发研究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期望值与效果对比,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师资;教材;实训

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加入WTO,物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导致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现在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06年底,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如上海世博会,需要物流人才至少在2万名左右,但现在上海市能胜任这一岗位的物流人才还不到1000名。多数大型的物流企业领导都在为招揽人才大伤脑筋。如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宝供,由于公司正处于向供应链转型期间,迫切需求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很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层次如表1所示: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大特色。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个特色:一是姓“技”,培养物流战线一线管理和操作者;二是姓“管”,培养能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三是国际化,培养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懂物流管理国际惯例,能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人才。

2.课程体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多课程少课时”为原则,相对较宽、较浅;专业课则相对较窄、较专、突出职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调节物流技术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的比例,对于想将来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4:1比较合适,对于从事管理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2:3比较合适。

3.实践教学改革争取实现三大突破。为了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要积极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建立“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所谓 “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 理论及DACUM 方法的原理,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经验丰富的物流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 ,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二是在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突破。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对多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课程,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积极实施课程的整合。

三是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建立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和稳妥地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三师型”教师比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在多个物流职业岗位工作。实现既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又保持学校物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要实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有三点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可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适当引进双语课程及国外的评估机制,方便学习国际最新物流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的层次。二是实践性教学应以校内实训为主。因为校内通过模拟物流平台,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三是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新平,陈培毓,袁尚文.香港物流本科教育及培训课程的概况与发展[J]. 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04,8:25-58.

[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3]BrittaGammelgaard, Paul D. Larson. 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2): 27-50.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Gu Shuho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aster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article specifies the course’s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of teaching faculty. It also raises issues such as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kill training with regard to the skill requirement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skill training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4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孕育了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庞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 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学科本质, 决定了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书本为中心, 以学生听、记、背为考核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模式所培养的“高分低能”学生往往并不是未来真正的企业优秀管理者或创业者。而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案例教学法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工具和基本方法, 在整个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诞生和发展[1]。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引入案例教学法, 其初始和主要的授课对象是高校商学院MBA的学员。如今, 这种适用于MBA学员的案例教学法不断得到认可和推广, 并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适用于MBA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都相对欠缺的本科生?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现状调查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 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接收者, 类似于产品市场中的顾客, 他们对教师的案例教学这一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及如何提高其满意度也是值得考虑和研究的。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本科学生发放问卷, 调查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针对本科案例教学总体实施情况的调查, 包括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所占比重、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方式等;第二部分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 学生可任选一门课程进行评价, 也可对所有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师的点评、案例教学实施环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第三部分对案例教学的改进进行了调查, 包括案例教学所适合的学生总人数、案例讨论小组人数、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类型, 等等。整个调查问卷以客观选择的形式为主, 主观建议为辅。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 实际收回问卷168份, 有效问卷168份, 回收问卷和有效问卷达100%。

三、调查数据分析

本文的调查数据分析主要是针对调查问卷的第一和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针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将另文探讨。针对案例教学实施现状和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将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分为5级, 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感觉一般、不重要和完全不需要。调查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在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 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仅占8%, 完全不需要为0%。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并不仅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的教学, 同样适用于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需求, 只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在校本科生和在职MBA学生实践经验的不同而因材施教。

2. 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

根据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 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实战操作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被调查者可以多选。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是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及实战操作能力, 这也与MBA案例教学目的有明显区别。

3. 案例教学所占比重

对于案例教学所占比重的调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目前所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所占比例, 另一方面是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中, 教师用于案例教学的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数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 78%的学生认为采用了案例教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不足一半, 其中34%的学生认为这一比例低于20%, 可见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有待提高。对于采用了案例教学的课程, 其学时比例分配情况如何, 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调查了现状和学生所期望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案例教学实际学时比例远远低于学生的期望值, 8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学时比例低于20%~40%, 而87%的被调查者期望这一比例至少应提高到40%~60%。

4. 案例来源和案例类型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来源主要有教师自编、教材现有、网上收集等,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网上收集的案例最多, 其次是教材上现有的案例, 教师自编案例最少。对于案例题材背景的调查, 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题材依次是外资企业案例、国有企业案例、本土企业案例、民营企业案例和中小企业案例。从案例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最受学生欢迎的案例依次是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案例。

5. 案例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方式, 二是案例教学合适的人数规模, 三是案例教学的环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学生认为目前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教师给出案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汇报, 教师给予点评, 这与案例教学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相吻合。对于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总人数和小组人数的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认为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总人数应控制在30-50人较合适, 这与学校各专业班级的人数相当, 即案例教学适合小班进行。66%的被调查者认为划分案例讨论小组的人数3-5人一组较合适, 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案例讨论的效果。

6. 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问卷中有三个问题涉及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的调查, 即从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因素、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因素及教师应着重改进的环节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 学生认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一是学生的准备与参与, 二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 可见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靠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的。而影响学生案例教学参与度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的质量, 这说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 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不积极参加案例教学都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差或者学生性格不够开朗活跃。以上调查显示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教师的案例教学准备和组织角度看, 学生认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改进的环节依次是课堂的组织与引导,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点评, 教学准备和教学环境的改进。

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案例教学实施现状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 案例教学应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全真模拟企业真实运营的情况下, 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这些是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 本科生案例教学方法应区别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的案例教学方法。

2. 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比重

在工商管理课程本科教学中, 由于课程学时数有限, 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后所剩课时较少, 很难保证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的实施, 因此案例教学比重的加大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学时数, 同时对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内组织和完成预期的案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3. 不断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虽然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课堂组织两方面, 但由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主要受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影响, 因此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成为提升学生案例教学满意度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提高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选择应满足学生对案例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查, 学生对案例的来源、题材背景和所涉及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偏好, 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前应进行精心准备, 提倡教师结合自身项目经验和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自编案例。对于采用双语教学或采用外文教材的课程,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及企业制度的差别, 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很难被学生直接借鉴, 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适当加大本土案例比重, 结合国内企业所处环境编制切合国内实际的本土案例, 还可以引入一些除文字以外的有关音像资料作为案例,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3]。

(2) 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完整的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案例的点评等多个环节, 案例选择的好坏、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能否扮演好导游、导演和导师的角色及如何进行案例点评都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3]。作为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外, 还必须多参与企业管理实践, 通过企业调研、采写案例、企业咨询等活动获取丰富的企业经验和商业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要求。同时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对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

(3) 加强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 如何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案例讨论, 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很重要, 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 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提出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闲聊。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学习中, 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学习成绩挂钩。案例的点评力求客观公正, 要充分了解学生案例完成的全过程, 不能仅以最后的演讲结果或漂亮的PPT等形式来评定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 在案例教学中可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即鼓励全员的参与, 全过程、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案例讨论结果。

4. 改进案例教学环境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适合小班教学, 案例讨论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 以3-5人为宜, 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 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合作精神。但目前案例教学规模较大, 在有限的师资和教学场地条件下, 一般都是一个专业的几个小班合班上课, 50—100人左右, 讨论时每组10人以上, 很难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高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 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但案例教学的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学校可以特别建一些专门适用于案例讨论的教室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如教室的桌椅可以移动, 可以快速将桌椅转换为可进行讨论的圆桌,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分组讨论。高校应不断改进案例教学的软硬环境, 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五、结语

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显示, 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是适用且重要的, 但案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摘要:以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是适用且重要的, 但案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本文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期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持续改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何志毅.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6) :26-31.

[2]何志毅, 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1) :91-95.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简历 篇5

姓名: 应女士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7年03月09日

户口: 浙江省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 工商管理

外语水平: 英语(CET-6)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1年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贸易、进出口

期望职位: 贸易/物流/采购/运输、外贸业务员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2005.9-2009.6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必修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实务、商务英语、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品牌管理、经济法等,同时大学期间有自学国贸相关知识,也经常去旁听国贸课程

工作经验

2007.6-2007.9 浙江(武义)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外贸部 外贸业务员 等客户询盘后报价,通过洽谈确认订单,下生产订单,由跟单员跟单,最后验货交单,同时进行业务登记及文件的存档。

2008.6-2008.9 韦博国际英语学校 市场部 市场拓展员,寻找对英语感兴趣的顾客,留下个人信息,方便客服人员联系

大学四年期间 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部 问卷调查,在杭州、绍兴等地开展消费者对服装市场的调查,同时统计数据及结论方便市场部制定发展计划

2009.6-2009.12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直销员 开发客户,组建销售市场。

专业技能

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Word、Excel、ppt、photoshop等

工作业绩

中国青少年第三届书法美术大赛优胜奖;

经济管理学院书法美术大赛二等奖;

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两年学校三等奖学金,校优秀团员干部;

一年学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干部

自我评价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6

关键词: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定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为了能够探索出在高职本科之中的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规律,笔者对有关高职实践教学在定位管理的方面做出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对于高职本科之中的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定位、教材定位、教学环节定位以及师资队伍定位等诸多方面入手,对于高职本科具体实践教学的有关定位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

高职本科相关实践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自我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管理、建设以及生产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对于高职本科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有关定位问题上,实际上就是高职本科大力教育培养诸多合格人才的具体目标在相关实践教学之中的体现。而对于营销专业的有关实践教学来说同样如此,为了能够切实的完成这项工作,我们需要在社会之中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切实了解到有关用人单位对于营销专业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具体的要求情况。然后在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学习相关职教知识的根本基础上,划分出专业小组为基本单位,并制定以及研究专业实践技能的具体标准。为了能够切实满足这种标准所审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成立专业指导方面的委员会,对于委员会具体成员的选定,由学院之中学识水平足够高并且有用丰富教学经验的相关教师或者是身处营销工作第一线的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这样的委员会不仅能够对有关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标准进行审定与修改,同时还能够为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建设出谋划策。

二、教材定位

对于高职本科之中的营销专业具体的实践教学教材需要具备新、实以及变等三方面的特点

“新”所指的就是相关教材一定要紧跟着科技以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相关的内容一定要将传统教材之中存在的片面性、理论验证性以及科技滞后性等诸多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与当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水平以及具体情况保持同步,并且还应该具有一定超前性,从而在帮助学生拓展营销思维的同时使其在之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

“实”所指的就是相关的教材不但需要针对有关院校在管理以及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必须要针对目前市场营销的具体状况或者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有可能出现的营销模式或者是营销手段,不能盲目的将当今的营销知识或者是在未来不具确定性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思维培养给学生。

“变”所指的就是相关教材的具体内容应当不断进行更新,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需求与观念的变化、市场营销模式的变更等都应该促使有关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尽管对于教材的印刷以及编写都需要不少时间,但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这个时间,从而确保相关教材能够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及满足有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环节定位

切实做好高职本科有关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定位管理工作,是能够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一)划分实践教学的环节

可以根据高职本科之中营销专业有关的实验教学的一些特点,具体将其划分成指导、讲课、备课、整理和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料、评定实践成绩和批改实践报告等五个方面的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部分分成动员、准備、辅导、整理以及收集资料等四个环节。

(二)制定有关的教学规范

比如实践教学,其相关的备课环节需要“两到位”。一方面是有关的教案内容必须要规范、完整。另一方面是必须要作预备实践方案。例如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可以要求相关的实践教师切实做到及时查询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及实践过程,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以及指出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时启迪学生自身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三)对有关实践教学的方面进行考核

其考核正常能够分成专项、常规以及随机考核等几种方式。专项考核的有关方式就是对于实践指导课程方面的听课、教案检查、评课、教学过程以及结果检查等;常规考核是依照时间将其划分成日考核、月考核以及学期考核;随机考核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整个高职本科之中营销专业有关实践教学的具体状况,并及时处理在考核之中出现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定位

首先,必须要转变有关的实践教学人员只是作为辅导人员的传统观念,并确立起具体的教师地位。

其次,实践教学的有关师资队伍一定要具备非常高的业务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其根本原因就是这样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同时更是为人师表。因此,对于这类教师来说一定要熟练掌握营销专业的具体的专业知识以及拥有足够的经验。

最后,实践教学的相关师资队伍应该是“双师型”。这是由于这支队伍不但需要进行实训以及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依据具体的工作需要承担营销专业在理论课教学方面的工作。而相关的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他们能够依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减少实践教学方面的压力。为了能够妥善的提升这支队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素质,应该组织这支队伍的相关人员参加学院之中的集体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以及其他有关形式的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学院应该营造一个优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关氛围。为了能够提升这支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应该大力支持实践教学的有关人员刻苦钻研以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

结束语:

我国有许多学院都已经完成了有关高职实践教学在目标定位管理方面的实践,并且收获了非常大的效果。但是基于高职本科有关实践教学在目标定位管理的方面涉及面非常广,而高职本科之中有关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定位管理更是如此,因此,对于高职本科有关营销专业在目标定位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理论以及实践问题还需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古广胜.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沈孟康.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0,(09).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7

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个专业性的技术工作, 如同电工、钳工等等工种一样, 是一个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技术性的工作, 那么必须让在这个岗位上从事工作的人掌握相应的技能。而作为管理工作需要哪些技能呢, 根据罗伯特·卡茨 (Robert L. Katz) 的研究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三方面的技能, 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而三种技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 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对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要重要些, 技术技能要求低些, 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相对重要些, 概念技能要求低些。但是对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而言人际技能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就说明在任何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中, 人际技能都是不可获取的一项重要能力, 如果缺失则会严重影响在工作中的绩效。根据沃伦·R.普拉克特 (Warren R.Plunkett) 和雷蒙·F.阿特纳 (Raymond F.Attner) 的研究人际能力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能与别人沟通的能力”[2]。

那么目前在大学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此项技能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但是就目前看到的是这方面作为学校来说工作做的并不足。通过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作为进入工作岗位的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和上级、同事、客户等几种人际关系的处理, 以及面谈、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之间的沟通能力都不能够尽如人意, 同时由于人际技能的欠缺也影响了相应的工作绩效。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来看,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学生人际技能培养不足的原因

(一) 教育理念方面的误导。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我国学生普遍所经历的都是一个应试教育体系, 那么在这个体系之下, 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分数, 而这样一些考试却又是以记忆作为其中主要成分。作为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理念的理解又很难自我改进, 同时作为院校而言也存在问题, 对学生的衡量也是以考试作为依据。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其对学习的必然理解就是对课本和笔记的记忆, 而这样的思路就完全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一样了。管理工作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东西不能靠单独的知识记忆来解决的。

(二) 考试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在大学工商管理的课程的考试中概念性的东西占的比重过大, 那么在这样一个风向标的指引下, 学生的学习就缺乏了应用性理念。我们就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如果不能将理论来指导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三) 课程体系的不科学。

在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应用, 那么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 课程体系就形成了以理论教育为主, 而不是以多种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往往大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感到怎么四年过去了什么都没学到, 什么也不会。这种感觉的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到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技术性的课程放在了更重位置, 却把和人打交道的放在了次要地位, 这是不适当的, 如果管理工作没有建立在和人沟通的基础上是什么都做不好的。

(四) 教学方式的陈旧。

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经历的限制, 使得对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较少且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使得在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形式呆板, 仅限于理论的灌输, 而缺乏相应的应用性培训和训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际技能培养的原则

那么对于本科生而言, 对其人际技能的培养应该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一) 从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首要, 因此人际技能的开发应当从企业需求出发来确定从那些方面来培养, 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同时也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来考虑。

(二) 在理论指导下的提高实践水平的原则。 在大学的很多理工科的专业中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形成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的, 但是作为工商管理这样一门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学科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比较低的, 那么就要求在教育中重视在知识的指导下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在“what”和“how”之间要取得均衡, 否则一味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只能使得学生对管理的认识陷入误区。沟通技能的掌握不能建立在教师的灌输之下的, 而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之间往复, 在持续的训练中锻炼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 课程设置的科学有序性。 作为学生的人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将一个在高中阶段只知复习应试, 而在四年中要将其培养为一个能在工商业企业中做出一定贡献的职场新人, 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才可以的。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际技能的培养途径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人际技能的培养, 从上述的原则出发,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人际技能的培养效果。

(一) 从理念教育和考试内容形式上改革。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就应该不断地阐述此专业的本质及发展的方向, 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够明白学习的方向。同时要利用考试这样一个指针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考试内容中逐步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考核内容, 不断突出知识应用性所占的比例, 以案例分析题和各种方式的模拟的题型在试卷中的比例扩大, 并可以尝试试卷以外的更多灵活的考核方式。

(二)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以往呆板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人际技能的培养非常不利的, 因此需要教师将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多媒体声像资料的综合应用, 都能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学生的人际能力进行提升, 从而实现了从灌输到训练的转变。

(三) “双师型”师资的建立。

因为人际技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经验和艺术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师和外界交流的局限性, 所以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通过和外界的联系, 聘请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主管、销售主管和办公室主任等人员在特定课程中参与讲授, 增强了学校人际能力提升的实用性。

(四) 科学的设立培养人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对于人际技能而言, 需要有不同层次的课程来阶梯式的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那么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必须设置科学合理并兼顾实用性。在教师的逐步摸索下, 对于人际技能的培养要建立起来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和技能课程。人际技能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和经济学两门课, 这两门课程对学生奠定了一个对管理认知的初步, 并能了解到基本的工作范畴和分析理念;专业方向课包括: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 这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认知奠定基础, 从而为人际交流和沟通而服务;技能课程包括: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为在企业中各种场合下人际关系的处理、沟通交流如何进行等方向的应用进行培养, 是直接形成能力的培养课程。

五、结语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人际技能的欠缺, 应当在教学中对目前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实践中来看采取包括教学理念和考试内容形式上的变革,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建立“双师型”师资和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优化等措施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对本科生的人际技能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Robert L.Katz.“Skills of an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1974:90~102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 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在当今“网络时代”, 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 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 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 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 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 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 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 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 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 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 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 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 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大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要贴近实际, 严格管理, 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通过政策引导, 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 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 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 选题不合理。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 所谓的写作, 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 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 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 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 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 无需亲自调研, 容易达到字数要求, 且优劣较难评判, 容易通过最终答辩, 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 人云亦云, 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 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 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 用语不够科学规范, 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 经常混为一谈。

(三) 参考文献不足。

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 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 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 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 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 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 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 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 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 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 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 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 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 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 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述几点, 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 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 以提高论文质量, 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 选题环节控制。

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 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 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 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 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 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 指导环节控制。

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 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 可以采取以老带新, 成立导师组的方式, 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 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 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 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 成绩考评环节控制。

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 但遗憾的是, 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 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 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 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 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黄融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及其管理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 2009.1.

[2]成兵.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管理探讨[J].学术论丛, 2008.1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求研究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需求,实践性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 到2020年, 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 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使旅游行业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旅游从业人员也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 责任更加重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企业人才观的转变, 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来指导学生实践, 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一段经历,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 中国的旅游者也逐渐成熟, 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中的精神收获, 旅游方式从原有的观光旅游步入休闲度假旅游。马克思把闲暇分为两类: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 称为第一闲暇;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 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 通过社交等有关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 通过文化活动, 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时间, 称之为第二闲暇。[1]而21世纪的旅游活动是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的。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层次更高, 素养更高, 知识水平更高的“三高”人才。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旅游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课程, 如厦门大学将高尔夫球作为本校大学生的选修课, 并且将其设为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大学生的必修课, 培养精英式人才, 满足精英群体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旅游网站纷纷落户。旅游这个行业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起来, 旅游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 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类网站提供及时的旅游线路报价、打折门票信息、切实的旅游建议及详细的旅游资讯。将旅游业内信息进行整合分类, 人性化地开设了旅游线路预定、打折门票、签证服务、机票酒店预订、旅游保险、旅游书城、包车服务、旅行游记、旅游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务。日本网民中有70%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2]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多元化的旅游方式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在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设为必修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设定相应的学分, 要求学生必修并获得课程学分。在实践教学设计时还要划分不同难度, 不同等级, 每一个等级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等级应按学年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 分别于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 学生选修后可分别获得2学分, 共8个学分, 实践课程的内容同样要有一定的等级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初级实践课程安排普通话校正课程、客房与餐厅实训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获得宾馆服务人员资格证书;中级实践课程安排导游实训、形体训练、旅游景点模拟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一级证、导游证;高级实践课程安排声乐训练、医药护理、旅游企业管理模拟等, 其等级目标是考取计算机二级、护理证书;特级实践课程安排国标舞、主持人、涉外旅游服务课程等计算机三级、主持人资格证书、英语六级证书。

旅游管理的实践课程可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 综合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 通过校内教学资源的联合与校企合作达到学生实践的目标。以上等级目标选项中学生在每个学期至少要求达到一个, 才能得到本课程学分。通过以上课程的设计, 将实践教学多元化, 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 促使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 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群体的要求, 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引导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要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起点较低, 对于企业的基层人员, 企业通过招聘、自培等方式基本能够保证, 缺乏的是那些对企业运行具有深刻了解, 并且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中、高级人才。因此, 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就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胜任企业的工作任务, 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要与旅游企业接轨, 让学生走进企业, 让企业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 同时也能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

(一) 以企业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定向企业, 参与企业的业务。设置的旅游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型: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旅游景区, 旅游企业管理公司等。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制订所需人才的种类与标准, 挑选学生进入企业, 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中在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旅游企业中经过四年的跟踪定向实习, 学生便完全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 并且具有了企业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快, 更稳地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 一个企业人, 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以服务企业为实践教学的目的

旅游企业可将市场开发项目交由实习生集体承担, 实习生会将课本所学的理论与企业经验进一步结合,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 本地市场的产品, 然后由实习生自己推广自己设计出的产品, 在市场中寻找销路, 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企业可以把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 分别来宣传、销售一个相同的旅游产品, 以一个季度为限进行业绩大比拼。学生就销售环节分析讨论, 相互比较, 相互补充, 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即学即用, 并且灵活使用。

(三) 将企业元素引入课堂教育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极强, 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创造性地设立实践课堂的场所。一是将企业因素引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建立各种企业的模拟实验室, 如设计旅行社模拟实验室, 美国的旅游代理服务商雇员一般在10人以下, [3]因此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代表一个旅行社, 按照毛遂自荐与招聘的形式分别设定旅行社的总经理、部门经理、领队、全程陪同导游员、地方陪同导游员等, 全体工作人员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行程的旅游接待服务, 同时在各个旅行社之间建立竞争机制。二是把实践课堂的指导教师直接来自企业, 将企业员工作为实践课堂的指导老师或助理教师, 学生可以从指导老师那里获得直接的经验。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材施教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堂中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 老师及企业的指导老师只能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来选择实践课堂的内容。

(一) 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使实践教学取得成功, 落在实处, 教师提前就公布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自愿分组, 自选角色。每一组学生按照要求为自己代表的企业制作完整的、富有个性化的、适合企业使用的企划书。在课堂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 每组同学都进行多次排练。从最基本的导游词讲解到旅游团气氛的活跃, 直至充分体现导游技能的旅游事故的处理, 学生都要巧妙安排, 精心设计, 反复演练, 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时还设定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 如设计锻炼学生口才能力的绕口令比赛、讲演比赛等;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唱歌活动、野外拓展训练活动等;锻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的多媒体大赛、网页制作比拼, 等等, 满足不同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学生可以选择性参与。

在课程设计时选择多样的形式, 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践课题与方式,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在诸如导游讲解一类的实践中可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同时也能做到自我评价, 自我定义, 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自我定位。

(二) 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积累

俗语讲: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旅游职业, 如导游看似轻松, 实际上它对人员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和实用, 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经常作自我总结分析, 寻找到适合自己, 并且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给学生开书单, 要求学生共同阅读并集体讨论, 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外安排学生为主讲人的学术讨论会, 让学生在参与当中主动获取知识。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确定自我的职业趋向, 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 积累相关知识, 不至于四年的大学生涯在混沌中度过。

(三) 设立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

传统考试方式, 客观答案, 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利用舞弊通过考试, 并得高分, 这就在无形之中为某些学生“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留下了方便之门。新的考核方式是多元的, 考试的内容是开放的。在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下, 学生要想得到好成绩, 必须在平时就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做到运用自如, 获得好评。考试不仅仅设为学校的笔试、口试两种, 应该引入企业机制, 实践教学评分, 将学校的笔试占30%, 口试占30%, 企业评分成绩占40%, 如此更客观, 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宗旨———为社会而实践, 为企业而实践, 为学生自身而实践。

综上所述, 高校的实践教学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那些拥有多种兴趣爱好, 具有本行业职业技巧, 享有丰富经验的有用之才。而实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博览群书, 在企业中吸收营养, 在课堂中储蓄能力。因此高校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 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 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育林.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7.

[2]邹树梅.旅游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篇10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

3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3.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3.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

4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 (12) .

[3]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05, (12) .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11

摘要:本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旅游管理教学的强化和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建设实验性教学成果。由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成熟,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笔者从提高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提出相关措施同大家共同探讨,加强理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旅游管理学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步兴起,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设计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增加教学实践内容,提升本科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带动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

2.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当前的實践能力有待提升,为了培养更好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将理论技能转化为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从以下两大方面说明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点的需求

从专业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实践性更强,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其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一旦缺乏实践能力,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这一特点迫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必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2企业与人才双方的共同要求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象迫使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及学生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防止出现从业人员无法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的情况。由于当前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理论知识学习较好,而独立工作能力欠缺的情况较多,企业与人才双方的供求出现矛盾,需要相关学校加强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3.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多数院校对于旅游管理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而相关实践环境与条件较为优越,笔者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可行性:

3.1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目标的引导

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与本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目标促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自身角色规范,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最终只会在学术和科研效果得到提升,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盲目、薄弱的工作能力。

3.2旅游企业岗位竞争现状的推动

旅游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所具备的高实践能力逐步取代传统的资金、技术条件成为企业聘请人才的主要标准。为了是学生更好的适应进入企业后的工作,教师当前应当逐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上,弥补当前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差、学校安排实践课程欠缺的现状。

3.3现存实践条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前的旅游企业实习及学校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以大型实习基地为主,模拟客房、导游训练室以及教学软件等实践设施较为丰富,这些客观条件促使教师加强对旅游管理实践教育的培训,使实习过程更加真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下提高有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企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4.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措施

针对当前本科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重视度低、实践能力差、实践经历少以及考评体系不完善的现状,笔者充分结合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素和指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实践能力的认知起到帮助:

4.1改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相关院校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定期对本科教师进行集中性的培训学习,使其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传统的教育观念无法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旅游企业,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动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增强模拟训练的示范与指导,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4.2完善教学方法,从管理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本科教师当前的教学状况很不乐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等先进模式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性,适当增强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防止学生缺少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环境的能力。同时,相关院校注意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晋升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适当降低学术要求,增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比例,进而培养出本科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4.3健全教学制度,从基础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应当试图将企业发展、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结合起来,整合不同的资源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的最大效应。院校应当努力创造教师实践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学习机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完善相关教学制度,通过设立提升基金等奖赏促进本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相应的惩罚制度限制监督教师不利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行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值得肯定的是,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极益于师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相信在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教师的实践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旅游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鹏.旅游管理本科教室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4.

[2]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篇12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 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 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 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 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累计发布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 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 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 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 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增强语文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