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精选12篇)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1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专业素质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点, 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行, 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 各高校相继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如何让高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掌握会计这一管理工具, 利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 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们经过多方调研, 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上,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加之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 大多数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类课程,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会计学知识, 更不清楚实际的会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也不清楚会计信息对管理活动的作用, 这种状况与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一些教师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从事会计工作, 对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 最主要的是会阅读会计报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课堂讲解,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 重点介绍报表格式及报表分析, 这些内容往往未能与会计实务对应起来, 初学者常常难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 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通常是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报表项目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单一, 案例教学薄弱。 一方面, 虽然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格式等内容展现出来, 加深学生的印象, 活跃课堂气氛, 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 另一方面, 虽然讲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 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 不能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 学生没有现实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感性认识, 也不会进行完整的全套账务处理。
(三)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不完整。 实践教学通常可采用校外企业实习或校内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进行,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的高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即便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会计实验, 往往实验项目单一、数量有限, 主要是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 多数还是沿用会计专业的实验项目, 注重会计技能的培训, 而忽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 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不足, 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 与专业培养要求契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岗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能读懂会计报表、 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相关的会计课程一般只开设《会计学》和《财务管理》, 其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还会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 由于《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术语较抽象难懂, 会计账户、凭证、账簿、 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之间环环相扣, 对于初学者来讲, 若只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 会感到枯燥难学。加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多半不是从事会计工作, 自身的学习动力也有限, 单凭理论讲授很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能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 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结账、算账、出报表等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 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现实,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 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了解, 近年来出于就业的考虑,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中报考会计资格证的越来越多, 对上机实验的需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 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 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二)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会计流程当中, 系统地了解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 了解会计以何种方式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 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 了解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 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最重要, 什么信息处理容易出现失误等。因此,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 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让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想
(一) 设置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会计课程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 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 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背景不足, 仅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 学生缺乏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培养, 为此需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 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中, 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目的相适应的内容, 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 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培训。 第二, 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 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 简化传统会计学教材中偏重核算技能的内容, 增加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 多讲应用, 弱化核算。 第三, 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 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 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 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从某种程度上讲,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实用主义原则, 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最高目标。
(二) 引入 “职业导向”教学理念,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 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 (1) 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 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学方法, 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 这种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 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 从特定情况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认知, 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 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代表性和典型性, 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熟悉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 并能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2)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 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研究,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探索, 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会计学相关课程都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项目驱动教学法法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 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 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 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 要注意将项目的确定、 完成, 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发挥教师的引导、鼓励作用, 确保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 利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会计实训一般可分为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手工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单独或依次进行模拟操作, 并可以依据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手工计算、 汇总以及分析等, 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计算机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 利用ERP实训软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经营训练,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 认识到只有了解和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 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这种实训教学除强化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核算层次的训练外, 还可进行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 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模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应加强, 实现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成为既懂会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 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期开展实践教学。 首先, 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联系到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地方去实习, 主要的业务是代理记账或者查账, 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 其次,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拓宽校外实习渠道, 为学生创造条件到企业去了解生产、销售过程, 亲身接触和感受会计账务处理流程, 了解企业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等。
总之,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 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 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 学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实践教学过程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 特别是对财务结果的认识与把握,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财务信息认识经济业务实质的能力,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企业导报, 2011, (17) .
[2] .肖华芳, 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 (上) .
[3] .刘亚莉, 胡志颖.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现代化, 2010, (17) .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2
专业:旅管(本)201501 姓名:赵盼
学号:20153506 蒲江明月村之行是我们的第一次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颇具特色的村庄,沿路都是整齐的茶树和竹林。我们先参观了一家外形古旧但内部格局新颖独特的老房子,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主人在这间安逸简单、远离喧嚣、气氛宁静的房子里的悠闲生活;还有另一间造型相似,但里面的陈设都是一些书籍和戏服的老房子,我想,这里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吧!这里的独特设计,新颖景观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农村,感受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次旅行,对于学旅游管理教育专业的我来说,是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它让我更加了解我们的专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引,也让我们看到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后,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更加努力!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受益!
旅管一班 汤笑语 20153502
走进蒲江明月村,路旁的橘子和田里的蔬菜,不是很密集的房子和独特的“乡村气息”,不深入体会,会觉得它与普通乡村并无差别。但是,当踏进现代艺术家设计的土房子时,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泥墙壁泥土地,但却十分简约大方,与乡村这一情景完美结合,与现在许多农村的水泥房子大不相同,仿佛走进杜甫的草堂,诸葛亮的茅庐,返璞归真的情感顿然而生。我想,这边是明月村虽然是一个普通村落,却可以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欣赏的原因吧。而存在当地的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土窑,更为这里添上了一笔浓厚的历史感。这也是这里给我最大的启示:几处简单文艺的茅庐土窑,迎上追求绿色朴素的现代人心理,便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班级:旅管(本)201501
姓名:吴青鞠
学号:20153507
随着汽车进入蒲江明月村,首先注意到的是干净宽大的柏油路。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一路走来,道路两旁的小竹林、绿茶树、橘子树是一道道清新亮丽的风景,它们成行成林蔚为壮观。在明月村的田埂小路上行走,你会嗅到泥土的芬芳、瓜果的甜美,那微湿的空气里满是自然的味道。历史悠久的民间古窑、独具风格的陶器泥墙、和谐诗意的碧水曲桥、古朴淡雅的艺术民居......它们是明月村文化的缩影,魅力所在。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3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设立酒店和旅游两个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为了寻求长远的发展,校级间的竞争也从招生数量向人才培养质量过渡。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提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模式,以酒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位群;高职酒店;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酒店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行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酒店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各大院校纷纷设立酒店和旅游两个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就业竞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出路是建立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形成基础岗位与管理岗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岗位模块,按照岗位模块设计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模块分析
(一)岗位和岗位群分析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而岗位群则是指某个专业或某类技术岗位的集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岗位群”更能准确表达高职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必须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
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发展最原始的推动力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星级酒店和社会餐饮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的管理人员,而不是固定在某一岗位的技术操作人员。按照酒店岗位群的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2.行业发展背景
高职院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根据辽宁省的酒店业和餐饮业的发展背景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行业的发展背景是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根据,是就业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特色。
3.学生层面
高职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向岗位群的教育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较好的岗位适应性,获得较强的以专业为依托的横向扩展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潜能,在就业岗位群的范围内,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4.岗位群特征
岗位群特征作为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和实践课程开发的依据,以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分别列出各个要素在操作时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和需要的职业证书,对此进行整理归纳,然后设计课程,形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教授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饭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营销等优质服务能力和一线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能从事酒店企业管理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优秀高技能人才规格为对称,毕业后经过短时间一线服务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够胜任现代酒店各主要业务部门基层管理工作的领班、主管人员及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
根据分析,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可进行如下分类:
1.餐饮岗位群
星级酒店餐饮部、社会餐饮企业一线服务及领班、主管级管理工作。
2.客房岗位群
星级酒店客房部一线服务及领班、主管级管理工作。
3.前厅岗位群
星级酒店前厅部、经济型酒店一线接待服务及领班级管理工作。
4.延伸岗位群
会展、康乐、酒吧、茶楼的一线管理工作。
5.销售岗位群
星级酒店公关、销售工作。
员工在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基层工作到高级管理岗位,又有一定的继承和衍生关系,在星级酒店和餐饮连锁企业里,领班、主管、经理和连锁店的店长以上的管理岗位必须了解基层管理工作,例如,迎宾员、服务员、传菜员、点菜员的工作。那么,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了清晰地描述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的衍生和支撑关系,可将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工作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
(三)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院的毕业生和实习生近500名学生和省内另外2所同类院校的调查发现,84.2%学生从事餐饮岗位群,近5%的学生从事客房岗位群,近8%的学生从事前厅岗位群,而从事公关销售等工作的学生不足3%。
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经过多长时间的工作实践锻炼才能胜任不同管理岗位的调查中发现:基层管理人员在四星级以上酒店需要2~3年,社会餐饮企业需要0.5~2年;中层管理人员四星级以上酒店需要4~5年,社会餐饮企业需要3~4年;高层管理人员四星以上需要10年以上,社会餐饮企业需要5年以上。这说明,酒店管理职业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要胜任相应的管理岗位,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
二、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岗位群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酒店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计和学科调整,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建立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形成基础岗位与管理岗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相应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刘红梅.旅游管理(专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作者简介:
梁瑜(1982—),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在职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餐饮管理研究。张培茵(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审美文化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4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研究
1 研究背景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相对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 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认为学生业务技能优势不明显, 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 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 而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状况表明, 他们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脱离具体工作情境的理论学习中会有很大困难, 表现在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关键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二元分离, 使学生既不能理解专业理论, 也不能正确进行实操, 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知识迁移。
基于以上问题, 近年来, 教育部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这种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带动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课程是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借助工作实现学习。通过实践研究, 旨在切实贯彻教育部职业教育文件的精神, 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
2 研究内容
2.1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 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近几年来, 我们深入企业、工厂开展相关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调研结果, 我们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工商企业, 根据行业相关岗位 (群) 需求而设置, 适应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等领域第一线需要,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 具有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方面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能进行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2.2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 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 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 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 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三是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四是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
我们把以上理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 运用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课程结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模式,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为线索, 以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为设计引导问题的逻辑, 合理选择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 关注前后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逻辑结构, 有效的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2.3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是否有效和正确,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 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是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的综合过程, 是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过程, 是形成工作经验的过程, 是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3 研究与实践的成效
3.1从学生角度来说,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增加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明确了相关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巧, 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获取工作经验, 建立工作责任心,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的能力。由此可见,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从教师角度而言, 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 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 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术,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精心设计可供学习的工作任务, 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起主导和组织作用, 并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情感体验等进行全面关注, 既评价学生的工作效果, 也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各方面表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3从学校视角来看, 工学结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 使学校教育不失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更加突显职业的特性, 更加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外, 为了真正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 学校的教师聘用机制也在逐步改变。通过实施课程改革, 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4 研究反思
工商企业管理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 我们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同时课堂的教学实施也证明了这种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更适合于推广使用。然而, 从宏观管理层面看, 如何实现校企深度交) 融、工学有机结合?使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是高职高专学校更期待实现的。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办出特色、职业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政府无不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清晰责任, 行业企业无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但是, 在我国, 尽管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许多进展, 可是从全局看, 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责任要求不明, 优惠政策不明显, 因此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如果只靠学校来运行, 也终因能力有限难以开展、落到实处。为此, 如何开启校企合作之路, 实现工学结合, 让政府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今后研究的方向, 从而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仁胜.围绕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 2011 (07)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3]关六三.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探究[J].实验室科学, 2007 (06) .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5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 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 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 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 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 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 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釆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 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6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学课程合作学习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职学生3年的学习时间分为“2”和“1”两个阶段,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用1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以便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促进高职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对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所教授的管理学课程如何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管理学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
法等问题进行分析。
1 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里,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和《物流管理实务》三门课程,其学时数分别为52、58和64个学时,在课程内容上,《管理学基础》主要包含了管理学科思想发展史和管理职能活动两块主要内容;《物流管理概论》及《物流管理实务》主要对物流管理的一些特殊规律和专业活动进行知识讲授和案例分析,辅以一定程度的校内实训。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和经营实务操作能力,适应物流管理和经营行业第一线需要的物流管理员及相关岗位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物流管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类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包括了解管理、尤其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活动流程,能够制定物流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处理常规物流管理工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将上述三门课程有效整合为1门综合类课程,即《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该课程共8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50个学时,校内实训为20个学时,物流管理公司见习为10个学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在1年的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管理公司的组织管理、运作进行充分了解和实践,使之具备从事物流管理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主题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结合物流管理实际了解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能够在物流管理实践中初步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2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2.1 团队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学习方法一般是将学生按照某种原则和方法分成一定数量的学习团队,通过对团队成员角色和学习任务的确定,使团队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共享的价值观念,形成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共同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讲授08物流管理班的《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中,按照自由组合原则,考虑异质和男女搭配等因素,将42名学生分为7个团队,并将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的分配,主要包括总结发言人、资料收集员、理解检查员、记录员、鼓励者和观察员,角色名称、功能描述及侧重发展的职业能力内容如下表(表1:团队学习法主要角色及角色功能描述)。在确定分组和团队主要角色后,笔者将每一个主题学习任务转化为团队学习任务,鼓励团队内角色定期轮换,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均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得其各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均得以有效的发展。
表1团队学习法主要角色及角色功能描述
2.2 主题任务学习
主题(项目)任务的学习强调采取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和以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完成对客观世界、对他人、对自我的意义建构。在《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了以杜普斯为代表的学者发展起来的教学设计模式,将主题(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分为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陈述性知识的阐述和运用、问题的具体处理以及一般化和建立普遍性联系四个阶段,并以物流管理公司竞标某个公司的物流案例作为具体的任务,开展该课程计划单元的教学活动(见表2)。
表2 《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物流管理营销活动任务教学设计示意图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阶段,主要采取案例、项目、模拟训练以及对情境描述或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有目的地让学生收集一些我国物流管理公司竞标相关公司物流管理的标书及相关材料,并探讨作为一个物流管理企业如何发展壮大的策略问题。在问题的具体处理阶段,让学生以团队为基本单元成立虚拟的广告策划公司,收集各方面有关案例和材料,并形成各自所代表公司的竞标计划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之中,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分工合作完成了各自的竞标计划书。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模拟的竞标会,邀请3名教师和一名企业策划人员,与讲授该课程的教师组成临时的委托方代表,各个团队均以竞标公司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竞标演讲,并回答委托方代表提出的有关提问和要求。最后,由教师和特邀人员宣布中标公司,并对各个团队的竞标书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主题任务学习和团队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具意义,目标更为明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富有学习热情和兴趣,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形式参与到学习和团队活动中去。他们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了对自己团队和所承担的角色的认同,真正地把自己作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实现了身份的认同和意义的构建,使得其以积极、协作、自主的热情去完成团队赋予其的职责和任务,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升。另外,笔者也发现,该班学生逐渐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园生活中,也较为固定地采取同样的团队组织,开展一些团队协作的学习和校园活动。
3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改革
作为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状况,而不能采用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笔者在《管理基础与物流管理实务》课程的评价考核中,结合主题任务学习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的客观需要,采取了以团队考核为主、个人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的发展性能力评价方式。团队考核约占到总成绩的70%,由平时考核组成,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情况;个人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知识运用方面的情况。
为了增加团队考核的象征意义和趣味性,调动团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团队协作精神,笔者在课程伊始要求每个团队成立各自的虚拟物流管理公司,这些虚拟的物流管理公司在各项数值(包括计划科学性、组织合理性、领导有效性、激励有效性、工作效率、受欢迎程度等)和初始资金方面等都相同,各团队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提交团队学习成果等,会使得相应指数和资金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在完成物流竞标管理学习任务后,中标团队所组成公司的计划科学性指数会明显提高,其收益和资金总数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其他团队的计划科学性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虚拟物流管理公司一直处于运营状态,各团队需要通过参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团队学习任务来使得其虚拟物流管理公司的指数和资金总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成为该课程学生团队考核的主要依据。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团队考核约占到该课程成绩的70%,其中公司指数占40%,资金总量占30%,以指数和资金总量最高的团队为满分计算其他团队的团队成绩。每个团队均会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四次改变自己所在公司指数的机会,其提交的成果包括了计划书、组织机构设置图、应急事件处理方案等。而资金总量通过课堂的随机问题回答、课后对所承担的团队任务的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7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3]王德福.茶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现代技能开发.2002(6):55-56.
[4]钱福培,欧立雄.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9):37-39.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8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 培养职业素质, 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模拟岗位训练等形式开展, 注重多元技能培养, 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高专业技能。
(二)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缩短过渡期。
努力创造条件, 提供时间场所, 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相关专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达到有所学有所用, 学用结合, 学用相长。对于实际问题能够善于观察, 敢于分析, 正确解决, 缩短学习期和工作期之间的差距, 达到“无缝对接”, 顺利过渡。
(三)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财务管理意识, 提高财务分析技能, 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使学生自身的价值、潜能、个性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 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 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单位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 近几年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增加, 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 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二) 没有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 许多高校开设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教学环节, 但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 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
(三) 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
如在实习方式方法上存在缺陷, 没有具体的考评标准, 许多学校缺乏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有效管理等。
(四) 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我国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 虽然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 习惯于按照教材组织教学, 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师数量少, 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 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日常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实践教学体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学生在日常授课学习过程中完成日常课程实践环节,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主要涵盖会计学的基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财技能。
2、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之后, 集中进行校内实习, 即综合实践环节, 将以往所学的相对零散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运用, 可以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流程, 完成财务数据的准备工作, 再进行相关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分析训练, 进而完成财务管理学综合实训。
3、学生进行完校内实习后, 统一安排校外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顶岗实习, 真正做到生产实践。
4、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可以同时开始毕业论文的社会调研工作, 在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成果有机结合, 以论文的形式训练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的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二) 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涵盖了四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思路, 形成从理论认识到素质培养、再到实践技能培养、最终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每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化, 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图2)
1、会计基础核算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课程实践,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模拟实验、会计账簿模拟实验、特殊会计业务处理实验、财务软件应用、纳税登记表填制模拟实验等, 属于操作性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能力, 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础核算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2、理财能力培养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财务管理学、个人理财学、资本运营、资产评估等课程实践,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财务预算编制实验、财务分析实验、沙盘对抗实验等, 属于设计性实验, 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核算技能的前提下, 整理运用财务数据, 设计分析模型,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综合训练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主要课程与环节有: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属于综合性实训, 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接近实际工作, 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三) 建立校内实训场所, 实施“教学+经营”或“教学+理财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校外实习难以顺利开展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 可以考虑在校内注册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或者“理财工作室”等实训场所, 由学校创建, 受学校监管, 由教学单位运行, 并选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工作室” (公司) 从事经营与管理工作, 让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作, 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 参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迅速, 要求学生能掌握最新的财务理论和技术, 培养出的人才只有达到了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因此,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培养模式需不断地研究、完善和创新。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并加强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经过考核与鉴定, 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这一问题, 首先阐述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 进一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状, 继而从四个方面提出构建方案, 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管理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程腊梅, 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6.
[2]张无畏, 彭红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五种有效途径[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1.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9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旅游专业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的礼仪理论, 更要注意理论的实践应用, 必须强调理论与训练的有机结合。礼仪课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符合职业要求的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并熟练地掌握礼仪理论, 但并不能自如地应用到实际当中, 一走出课堂, 便又恢复了原样。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一) 修订好课程教学计划
首先要增加实践训练比重。目前, 各中职校对旅游专业的训练课比例不尽统一, 任课教师自主性较大。查看各种版本的教材中训练课的课时比重一般不超过30%, 现实教学中我们认为这个比例远远不够, 建议提高到50%左右。训练的方式和场地可根据具体训练内容来安排, 如对坐、立、行等正确姿态的训练, 除在课堂内进行外, 还须到宾馆、饭店等地旅游服务场所进行一定课时的实地训练;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分组安排学生在校门口或教学楼门口等人流大的地方进行迎宾训练;课前或每天早读时取5分钟时间用于语言训练;到宾馆饭店进行岗位规范服务训练等等。建立定点的实习基地是旅游专业各门课程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的保证。
其次是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 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 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 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 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 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 教学过程
1. 体验感受
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 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 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 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 (时间、地点、场合) , 精心准备穿着, 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 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 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 在这种情境之下, 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 在实践教学中, 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 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其中, 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 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 质询问疑
在实践教学中, 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 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 选择座次, 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 提出问题, 分析讨论,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 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 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 给出鸿门宴的图片, 对其位次进行分析, 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 强化操作
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 突出训练环节, 在训练中求提高, 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 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 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 让学生选择, 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
在站姿训练中, 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 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 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 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异, 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 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 考核过关。同时, 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 可以自主训练, 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三、教学情况反馈
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 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 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 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 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 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总之, 礼仪教育课程的学习对于旅游专业学生重塑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职业道德, 为提高我国未来旅游业服务水平, 缩短我国旅游业与国外先进旅游业之间的差距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应充分重视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 并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10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相协调,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目标;根据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系统地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养成[1]。
1 课程体系改革依据
通过对拉萨市及周边地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农业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及专项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充分探讨论证,根据知识点要求决定各个能力培养模块中具体学习领域,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最后按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分步骤获得各种岗位技术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构建[2]
根据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形成的关系,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构建为保障,以“实践贯穿、三步教学”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1+3+1”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是指在校内开展以培育学生基础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三种能力培养。三种专业职业能力包括农产品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在每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能力实训实践,充分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最终具备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对“1+3”四种能力进行一次集中锻炼,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能力基础。
3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点
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改革:
3.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以及顶岗实训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3]。
3.2 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制度
在相关课程中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该获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取得至少一种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农业项目管理师、农艺师、农业经纪人、营销员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等。
3.3 充分利用“双课堂”,构建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贯穿全学程,系统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类实习实践活动课时总计290课时,加上课内实践1408,实践总课时达到1698课时,远远多于理论课1580课时。各类实习实践可以分开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参加实习项目。
3.4 根据工作岗位,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
根据工作岗位,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逐步取消以课程为单位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根据能力培养计划建设和完善学习领域建设任务。另外,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积极构建满足职业能力对知识点需求的学习领域。按照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然后根据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接着确定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改革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学习领域的基本过程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农村社会学》与《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建设《农村社会与合作制》学习领域;以《经济学基础》、《西藏经济导论》与《农业经济学》为基础构建《西藏农业经济》学习领域;以《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和《现代农村经纪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营销与代理》学习领域。我们取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将该门课程改为邀请校内外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这些讲座主要安排在新生班和毕业班进行[4]。
3.5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围绕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岗位能力的需要和完成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重点建设《西藏农业经济》、《农产品营销与代理》、《农村社会与合作制》3门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进行合作,组建以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3.6 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学院数字化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带动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建设,并通过学院教学服务平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更好地为企业和同行服务。
3.7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拟建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含电子沙盘)、物理沙盘实训室、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校园超市实训基地、经济管理综合机房可供农经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会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仿真操作。
参考文献
[1]孙绍年,姜桂娟,李国政.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
[2]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方案[Z].
[3]黎东升,何蒲明,徐辉,等.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0.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明育,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34-02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需要物流企业基础管理和一线操作型人才。加快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而课程体系则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进行人才岗位(群)的调查,以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及对应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设置。本文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对如何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述。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1.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对物流人才需求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和物流企业,具体如表1所示。
从人才岗位(群)的分布可以看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层次应定位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生产、管理第一线。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现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就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物流又是一个微利的行业,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考虑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这种做法必然引起岗位多面手需求的增多。对配送中心的管理人员而言,配送是物流的缩影,配送中心的管理人员不但应具备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基本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关商品的储存与养护知识、成本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软件的能力,以及配送中心常用的物流设备和工具的使用能力;运输企业的运营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商品的储存与保养知识,以及一定的财务知识;客户服务员不但要熟悉物流各环节运作的流程,掌握相关的仓储、配送、运输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具备很好的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还要具有利用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将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和基础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了弄清用人单位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对所有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解和重新组合,形成三个能力模块,即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和专门技能模块,具体如P135表2所示。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注意以“适度、够用”为标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除了要具备大专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运输、仓储保管知识,法律法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企业运作、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物流信息管理知识等。
三、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与国家和行业岗位资格认证相衔接的原则,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原则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1)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外语、计算机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基础,便于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深造。(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职人才,该模块主要是能为各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实训课程。(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的设置以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目的。为了体现高职的特点,我们特别强调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每一模块的课程都由“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独立的实训课程组成。特别是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来强化实践教学,以实现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教学的时间上、场所上和教师上的一体化。独立的实训课又可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课,前者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而后者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完成,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训练为辅。具体如图1如示: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而且形成了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创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0).
[2]姚寿广.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 物流技术,2003(10).
[4]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EB/OL].http://www.gxzjpd.com/web/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 篇12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内容设计滞后
我国早期管理定量分析这一课程的教学主要遵循了原理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但缺乏基本理论的具体应用。近年来, 该课程引入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强调管理类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寻求定量分析的共性。尽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这一根本性问题;加之课程对数理知识要求较高, 课程本身的学习也显得枯燥, 导致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定量分析这一课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就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 绝大多数学生是文科出身, 骨子里习惯性地“排斥”数理知识的学习, 他们仍然按照文科方法学习, 对理论能够基本掌握, 然而, 一旦进入实验 (践) 操作环节, 其定量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非常低下, 无法学以致用。
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不断加大, 各高校都纷纷改善自己的教学条件, 设计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推广和使用下, 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 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这种改进, 一方面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 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 针对管理定量分析这门课程教学而言, 某些时候多媒体教学效果比不上传统教学效果,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这是因为, 传统教学主要以黑板、粉笔、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 教学信息量有限, 学生吸取知识量有限。但具体到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 传统教学方法却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 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内容。
3.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现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社会用工要求差距较大。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不合理, 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或不足。一些高校教师认为, 实践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这种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据了解, 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 (践) 教学老师, 也没有单独开设相关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课程, 造成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 (践) 教学的严重脱节。目前, 多数任课教师 (包括作者本人) 采取抽调2~3个理论教学学时, 利用多媒体将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本人没有现场跟着老师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下来, 大部分学生仅仅掌握了管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 没有接触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 无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当然在解决实际管理定量分析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少数学生可能通过自学学会了管理定量分析的相关软件操作, 但由于缺乏教师指导而理解不深, 无法对软件输出结果做理论解释, 最终还是无法解决定量分析问题, 更无法将分析结果与实践相结合了。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对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材的选择, 有以下的思考。首先, 所选教材强调与专业基础知识相关。最佳方案当然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特色需要的教材。遗憾的是, 目前所有管理定量分析教材竟没有一本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综合多种教材, 合理整合取舍设计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计划。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多为文科出身, 对于选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使用上也必须经过仔细研究方能定夺下来, 这也提高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其次, 针对目前管理定量分析教材基本上是大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 无一本与具体专业结合紧密的现实, 逐步创造条件, 争取早日着手自编能够紧密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 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定量分析讲义或教材。另外, 考虑到管理定量分析要以应用统计学课程为基础, 所以还需综合调整安排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尽量避免重复或遗漏重要教学内容。
2. 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定量分析这一课程的教学, 正逐渐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 教学手段基本表现为“从某一单一教学手段向另一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个别学校任课教师一方面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几乎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仍然注重课堂理论教学, 轻视实验 (践) 教学, 属于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际上, 管理定量分析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必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 继承传统板书教学的优点,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定要利用板书形式, 仔细向学生推导讲解,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其次, 个别章节内容适当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拓展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第三, 注重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理论讲授与软件操作相结合。
3. 加强实验 (践) 教学环节建设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此,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首先, 高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学校要加大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师资队伍的培养, 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加强管理定量分析相关软件的教学应用, 把软件操作与管理定量分析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在每章理论讲解完毕适当安排学生上机实验, 让学生能够掌握软件的正确使用。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暑假社会实践机会主动开展能够运用软件分析的调研活动, 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4. 改变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当前各高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多为考试课, 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常用题型包括选择题、解释范畴、简答题和计算题等。为照顾到大多数文科学生, 考核内容中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还要占到一定的比例, 其中, 计算题一般要占到接近50%的分值。但这种考核方式有它的局限性, 那些通过短期突击的学生基本也能及格, 对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却比较欠缺。因此, 既然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就必须同时重视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应由两个老师分别担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任务并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 然后按照相等权重计算出学生的最后考核成绩。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还安排了案例讨论的话, 当然成绩评定可以考虑理论考试、实验操作、实践练习分别按4:3:3的比例进行。具体为, 理论部分占40%, 侧重考核学生对定量分析理论、方法、公式、判断标准等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上机实验部分占30%, 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正确使用;实践部分占30%, 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 , 学生自主选择社会经济管理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选择指标体系、展开调查研究、确定定量模型、分析求解结果, 最后提交实践报告。
总之, 管理定量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模型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根据问题需要正确选择模型, 搜集数据求解模型, 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用工需要。
摘要:管理定量分析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在新形势下, 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文章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邓淇中, 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11) :77-78.
[2]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2) :127—128.
[3]杜子文, 蓝英.浅谈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1) :201.162.
[4]吕燕, 朱慧.管理定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推荐阅读: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05-26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10-02
电化学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1-03
法学专业证券法课程实践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13
工商管理专业认知暑期实践总结10-09
项目管理专业寒假实践报告11-27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论文10-30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1-08
财务管理专业企业社会实践报告10-23
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总结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