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实践报告(精选8篇)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 篇1
2007年2月22日,我旁听了一起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
早8点在县级人民法院开庭,去了在一件普通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了法官和原被告双方。书记员还没有到之前,法官再详细的了解点关于纠纷的详细内容,并试图调解双方(这种努力自始至终都没停止)。
书记员到后正式开庭,先有原告陈述案情:在保险公司工作期间为被告垫付保险费,一年后被告退保,违约损失却不予赔偿给原告。并拿出保险公司开具的被告退保证明。有法官查看,书记员记录后,被告发言:投保乃被原告纠缠无奈,退保时又没有详细说明损失额度,不相信会有近万的差距,要求原告拿出保险公司的详细账目材料以及正式法律证明。
保险公司不属于国家机构,其资金详细计算方式方便随意对外公开,所以原告无法出具更有效证明,法官马上给该保险公司客服打电话,却被告知:除非本人亲至,否则难以提供详细账目。
法官提议由双方各处3百保证金,然后雇车去该保险公司(在外地)查账,再根据原告出具证据的是否有效来决定退还谁的保证金。被告不愿意,说自始自终都没有见过一分钱,一分实利,现在反而要投钱进去,他是无辜的,怎么可能还要损失呢?不了了之,等法官庭下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后再择日开庭……
整个审理过程双方随未其争执,但长达五年的接触已经使其冷面相对。导致审理过程也充满了火药味,法官在明知被告理屈情况下,主动偏袒,为的就是在本地好做人——中国人情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由于原被告的法律知识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法官都要不停的给双方普及法律常识,例如“谁反对谁举证”什么的,这应该与国人教育程度,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原被告在审理过程中都有些许无奈和自卑感,缘由不外是把上法庭解决问题当作了很羞耻,丢人的事,毕竟“打官司”这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很没面子的。
重要的法律核心:
一,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经济纠纷案件?
本案开始时被告由于人情关系才“被迫”购买了原告推销的保险,这样就产生了纠纷的隐患。如果我们做事情都能够顺着自己的心思,那以后出了问题也不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纵使后悔也就不需要去打官司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把人情味给考虑进去呢?这里说的“人情味”其实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那种“人治”——他们一个县城也就靠十几个衙役来管理,说到底也就是灵活运用法律,依靠上位者(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来判断具体情况。向我上文所说的法官为什么要一直试图调节原被告双方呢?判案肯定会使有一方受损,如果能调节成功,那他所受的指责就可能少一点,至少本乡本土的不会太惹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像是美国的法律在运用上比较灵活,而且重案例,但这种情况本来就容易产生自相矛盾的情况,可是如果像现在法律那样把所有的罪行以及惩罚都规定得死死的那样死板的条律恐怕也不能对灵活中国人产生足够好的效果。这样的法律问题恐怕还得专家来掌握这个“人治”与“法治”的度量。
二,在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公正和有效?
所谓公正,也只不过是以大多数的利益来考虑的,所以这样一来,必然会有属于少数派的不心腹,被责难也在所难免,“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极端例子。这起案件中法官试图采用一种“和稀泥”的方式来“善了”此事,虽未成功,但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现行的道路:尽量减少直接冲突,有问题以协商解决——法院在怎么说也是第三方,给出的结果必然不如当事人双方自己协调出来的完美。
中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有这很详细的针对性条文,讲究“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即“给与恶人以惩罚”,企图以此恐吓其他人不再行恶。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开车闯红灯屡见不鲜,为什么?被逮着必然没有好果子,但马路那么多,交警能够逮住几个,就像开彩票一样,谁都不会相信自己就那么“幸运”能够中到头奖!同样类似的问题比方说盗窃,偷税等等,很令人头痛。
对于这种法不达人的情况,我们一是期望技术进步,让国家机器的监控力度能够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这样以来,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又如何去保证?二则是加大惩罚力度,像秦朝法律:随意在马路上倾倒垃圾——斩!随意砍伐屋前树木——斩!真正震慑了保有侥幸心理的人!我们虽然无需如此残忍,但完全可以“量出为入”,比方说控制闯红灯的成本完完整整加载在犯事之人身上。这个计算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每年国家为此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而又能够抓到多少肇事之徒——以概率来平均结果,最后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在利益方面使国家不受损,而公民又会完全受到威慑的答案!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 篇2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高职法律院系大都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整体上说,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为了强化高职法律的实践教学, 我们试图通过对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人员发放问卷、召开座谈等方式, 为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
一、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现状的调研
为了取得一手材料, 我们面向不同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电话或邮件沟通等形式进行调查。
(一) 对2007、2008级学生的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了15题,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有 (可以多选) :
法律专业学生是否应该参与实践教学:98%的学生选择是, 2%的学生选择否;
最喜欢、收益最大的教学形式:48%的学生选择边讲边练, 43%的学生选择实际操作, 19%的学生选择课堂讲授;
最喜欢收益最大的实践教学形式:48%的学生选择校外全真实训, 43%的学生选择校内仿真实训, 14%的学生选择课内实训;
实践教学环节锻炼了哪些方面能力:66%的学生选择实际操作能力, 24%的学生选择与人协作能力, 10%的学生选择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能否加深理论理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94%的学生选择能, 6%的学生选择否;
实践课程的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30%的学生认为好, 43%的学生认为较好, 27%的学生认为一般;
对我校指导教师的评价:51%的学生认为好, 41%的学生认为较好, 8%的学生认为一般;
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45%的学生认为好, 41%的学生认为较好, 14%的学生认为一般;
对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评价:46%的学生认为好, 48%的学生认为较好, 6%的学生认为一般。
(二) 对2006级学生的调查
2009年5月3日———5日, 5月21日———24日, 我院4位教师到我校在唐山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路南法院、丰南法院、迁西法院、乐亭检察院、遵化检察院、方圆律师事务所进行调研。调研期间, 我们设计了“2006级毕业生用人单位需求与高职教育教学定位调查问卷”。
面向学生, 我们从课程课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人才质量四个方面设计了12个题目, 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有:
理论学习与职业能力培训的课时分配:79%的学生选择4+2, 即4学期理论、2学期实践, 或是每学期都有实训;
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岗位需求的程度:51%的学生选择基本够用, 49%的学生选择需要更新, 并建议增加新案例和热点问题, 如拆迁纠纷、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处理;
教师传授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程度:71%的学生认为还好, 29%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师缺少职业经验;
教学过程的职业特色:68%的学生认为很鲜明, 32%的学生认为不明显;
教学环节的改革成效:96%的学生认为需要继续改革;
是否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91%的学生认为需要;
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87%的人认为一般, 希望学校对准就业目标, 多拿与法律相关的证书, 有针对性的加强就业指导。
(三) 用人单位情况反馈
在走访唐山实训基地的过程中, 针对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 我们设计了“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七项素质及评价表”“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实习学生满意度的调查表”, 就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设置等问题与有关领导交换了意见, 调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七项素质及评价: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81%, 一般29%;
专业技能强:强35.5%, 一般31.5%, 差33%;
能较快适应工作:好28%, 一般62%, 差10%;
有专业优势有特色:有59%, 一般32%, 没有9%;
通用技能强:强45%, 一般47%, 差8%;
心理健康:健康55%, 一般36%, 差9%;
具有团队精神:具有41%, 一般37%, 差。
我们还召集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学生实习学生评价的座谈会, 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素质, 依次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强、有专业优势有特色、能较快适应工作、心理健康、具有团队精神、通用技能强。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看重专业技能, 专业优势, 能用好用;二是非专业因素, 职业道德, 通用技能和可塑性。
(四) 其他高职法律院系的调研
现阶段我国高职法律院系不多, 我们很重视横向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发现, 有的院系的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的院系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时间安排等没有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的院系没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如实践教学基地仅仅限于校内的模拟法庭, 实训课程仅局限于诉讼法;有的院系的校外实训也由校内教师指导, 兼课和兼职教师比例太小;有的院系与实践教学基地联系少, 交流不畅;更有甚者, 有些学生把校外实训看成一种形式, 到实习单位报个到就走人, 结束时再去盖章写鉴定, 实习单位碍于情面、为学生的前途考虑, 也就顺水推舟了;也有实习单位怕学生干不好工作, 只是让他们打打杂, 或是做些边缘工作, 等等, 不一而足。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现阶段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现状的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从成人高校或者中专转化而来, 在筹办之初, 对高等职业教育懵懵懂懂, 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尤其的法律高职面临的难题更多, 院校定位的转型绝非改个名字, 或者设立几个看似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系部, 开设几门貌似训练职业技能的课程就了事, 而是一项可能迂回曲折、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需要长时期、全方位的投入。就国内国外高职教育的实践来看, 绝大多数集中于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型工人, 对于已经成熟的法律教育是精英教育, 培养法律科研人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这样的现状, 法律高职教育如何定位、如何使技能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等问题, 大家都在思考、探索。至今, 与其他技术职业学院相比, 法律高职在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精品课的申报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可贵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 也有了一点成效。通过以上的调查, 我们认为:
(一) 收效
1. 法学实践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提升和更新。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从整体上更加注重法学知识的传授、法律规范的解释, 而对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还不够重视。目前,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法律关系和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及法律实务能力已为大多数法学专业所接受。一些法律院校以及法律专业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编制了实习计划、大纲等文件。除此以外, 还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演练等提高学生对法律实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实践教学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经过长期努力, 各高职法律院系法律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本能够做到以讲授为主的知识传授, 以程序锻炼为主的模拟法庭,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课程, 以增强感性认识为主的法律见习, 以融合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实习以及专题辩论和毕业论文等等。许多高校都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 对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反思
从整体上来说, 现阶段,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致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没有真正得到训练。
调查中, 95%以上的学生实习学生认为学生实习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体会是通过学生实习真正实现了从平面学习到立体学习的转化, 知道了以往所学知识有什么用和该如何用;知道了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的正确定位;知道了还有哪些知识掌握的不够, 哪些有用的知识该学没学, 那些技术在学习时是需要强化的, 哪些知识在实际中用的少而学校又耗时太多;更清楚了自己哪些素质有所欠缺。建议课程设置应加大和细化那些实际工作中用地多用处大的课程, 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而学校的学习安排没有完全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综合素质还有差距。如司法助理专业的学生认为速录水平不能达到书记员要求, 不能从容上岗, 应当在校进行强化训练;以及档案管理用处很大应增加培训;立案程序、法庭审理的特别程序应当在教学中体现等。
从座谈、访谈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顶岗学生的专业技能评价不是很高, 学生的上手能力也不是很强, 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真正顶岗。用人单位也明确指出有些在校训练没有达到实战水平, 需强化训练。
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
目前, 设有法律专业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实训方面, 仅限于在某个教学环节安排一两次模拟法庭, 关于实践教学, 既没有构建体系, 甚至连框架都没有, 更不用说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或是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流于形式, 利用率非常低。
(1) 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与高职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校外实训基地不健全, 往往是学校求助于行业, 而不是联合办学, 学院很难给企业提供帮助。普遍情况是行业采用不够, 校企结合还只是在教育部门喊得比较响。实训内容不能结合市场需要。由于校方领导不够重视或经费不足或经验不足, 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训方案, 或是即使有了较好方案但难以实施, 使实训成了一种形式。
(2) 师资队伍问题。由于许多高职院系由中等职业院校或成人高校转化而来, 存在学历偏低、双师型教师偏少的问题。有些教师虽然重视实践教学, 但苦于自己实践经验的缺乏而没有能力组织专业实践教学, 许多专业课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实践, 所以出现了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高职院系教师严重不足, 专业教师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而学院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鼓励政策, 教师很少自觉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增加实践能力, 特别是年轻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与动力更少, 自身就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至于从行业一线聘请兼课、兼职教师, 仅限于名单的传递, 由于自身工作的压力、院系的重视程度或待遇问题, 他们很少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三、我们的建议
(一) 应该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 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以知识主义理论为教育学基础、以建构主义为教学论基础、以情景认知理论为心理学基础, 使之有足够的养分。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包括静态的教学模块, 也要包括动态的教学环节;既要包括校内实践, 也要包括校外实践;既包括体系自身的构建, 也包括体系的保障;既要关注学生, 也要关注教师。这些方面丝丝相扣, 不可偏废某一方面, 不能忽视细节。
(二) 以实践为导向, 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在调查中, 多数学生认为, 有些课程在实践中根本用不到, 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学。这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短、没有机会全面接触所有的法律业务, 也可能由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确实不合理所致。比如, 像证据法, 对于法律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听说因为选课的人少, 没有开此课。这对学法律的学生而言, 是个不小的损失。学生在法院、检察院的实习过程中, 多是做文字工作, 打字 (速录) 显得尤其重要。这方面在学校的强化力度远远不够。对于民法、刑法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认为应该讲得更细。
(三)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规范化、制度化
实训基地, 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规范化、制度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与用人单位必须保持畅通的联系。教师熟悉一线环境, 使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学习有的放矢。
教师指导要形成制度。要选拔优秀带队老师, 全程跟踪指导。带队老师实行目标管理, 负责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学生知识的查漏补缺, 疏导学生心理,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课程设置提供第一手资料。
顶岗学生要规范。教育学生要按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 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实习不能流于形式, 杜绝学生脱岗离岗现象。
摘要:法律高职实践教学被越来越重视, 但还存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缺点, 存在与用人单位需求脱钩的问题。为此, 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动手术, 需要规范实训基地。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 篇3
关键词: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庭辩论;模拟法庭
一、法律专业的不同之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法律涉及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无论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法律专业的人才。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我们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面临的就业方向是非常的广泛的,可是就事实来看,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大学的众多个专业里面并不算高,甚至非常靠后。这个结果看似是与我们法律专业的前景相背道而驰的,可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法律专业人才就业率偏低的背后隐藏的秘密。虽然法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方面非常的广泛,在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可是正是因为我们法律的服务范围过于广泛,所以导致了我们法律专业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宽泛的专业教育。我们在学校里面所学习的知识是在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原则等法律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显然不足以让我们在毕业之后有能力面对社会各个领域里面所出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法律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理论知识的熏陶,相对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在走出社会之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培养法律专业学生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内涵
关于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概括的讲是指法律学生针对案件事实,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原理,通过法律分析,正确的适用法律条文,提出有关的司法建议或者直接参与司法活动、参与活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具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人际沟通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诉讼能力、和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等。
(一)人际沟通能力是最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法律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并不像什么土木建筑、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等各种只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一样,不需要什么语言沟通就能很好的完成工作。法律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是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完备,同时也需要我们法律工作者具有出色的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表达能力,如果法律工作者不能有效的与人交流,对交流对象的观点给予评价,不能为当事人提供咨询和建议,用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为当事人解决纠纷,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相对于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就像是厨具对于一个厨师一样的重要,即使你具有再多再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可是如果你没有把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的工具,那么,一切都是后话。所以,人际沟通能力是法律工作者走出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块敲门砖。
(二)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能过准确运用法律知识和原理识别和系统的阐明法律问题,准确的理解和解释法律概念,并通过法律邏辑推理和分析来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人际沟通能力相对于法律工作者就像厨具相对于厨师来说,是一种工具的话,那么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就相当于是一个厨师的厨艺精湛是一个道理了。所以说,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一个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是法律工作者出色的解决法律纠纷,替当事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法律思维不同于一般人、普通人的思维,法律思维是一种注重严谨和遵守法律的思维。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普通人不具备的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看到生活中一般人看不到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侵权或者违法的行为。法律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学了法律的学生区别于没有学过法律的普通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可以说,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是法律工作者独具的一种能力。
(三)诉讼能力,是指在法律实务过程中,善于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巧妙应对诉讼、掌握一定的诉讼技巧、熟悉诉讼程序的规则,主动参与诉讼的能力。如果在毕业以后想要成为司法类的法律人才比如律师、法官、检察官等需要从事法律诉讼的工作的话,诉讼能力就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法律实践能力。就算以后想从事于其他各行各业的法律专业学生也有必要学习和掌握诉讼能力,认真学习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定诉讼技巧、熟悉和了解诉讼的程序和规则。所以说,诉讼能力也是一种对于法律方面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实践能力。
(四)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是指在调查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执行调查策略、策划事实调查、确定事实真相以及对以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探知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证据调查、搜集,视听资料的采集,对法律实施的分析、认定、以及案情的分析等,这些都直接决定着需要适用的法律和适用法律的最终结果。如果法律工作者不具备一定的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那么在认清事实的过程中,必定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多本不必要的时间,甚至会对案件作出错误的判断,直接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三、实践能力对于法学生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诉讼能力和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等都是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社会,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法律实践能力。假如不具备完备或者较硬的法律实践能力,那么就很难适应社会,很难再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落脚点,难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立柱脚跟。解决不了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法律方面的难题,难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法律工作者,不能为国家的法治化建设增砖添瓦。
既然,法律实践能力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求法律学生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狂流抨击下,法律实践能力对于法律学生是如此的重要。那就要求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开始培养各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紧抓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为今后的法治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鲜的法律工作者血液。
四、改革法学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上述对于实践能力的定义和实践能力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的阐述,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于我国现存的法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注重法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法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法律性。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學模式,不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同学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点的方法,所以即使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我们这里所讲到的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里面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几点不同之处。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枯燥无味的法学理论和法条的。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让学生站在律师的角度,思考如何对案件进行控告和辩论,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和诉讼能力等实践能力。让同学们不仅掌握生硬的理论知识、死板的法条和法学理论,更要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们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模拟法庭教学。此种模式在于为学生们提供一种较真实和全面的法律训练,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为生动的生动的模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们自己扮演法官、律师、检察官和当事人等角色,让学生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参与同一案件的审理。掌握诉讼程序,掌握诉讼技巧、熟悉诉讼程序和规则。提高学生们的诉讼能力。
(三)组建各种法律协会。例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研究中心,同学们有更多的平台交流和沟通在学习法律过程中的心得的经验,共同探讨当今存在的法律不健全,法律执行不全面的各种现行存在的法律问题,发散式的培养和让同学们自我培养思考,讨论法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定期的观看法庭的审理过程,真实的接触到真正的法庭审理,学习法庭审理中的律师们的各种辩论技巧和诉讼技巧。
(四)开展法庭辩论。法律学生应当具有较雄辩的口才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定期开展法庭辩论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胆识,提高学生们的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给法律专业学生走出社会一块好的敲门砖。
法律技能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法律实践的历练,而法律实践的历练不能仅仅依靠于在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教学,同时也要依靠于在平日里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并加强对法律在校生的法律实践培养。深刻贯彻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诉讼能力和探知事实的能力等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让法学生在走出社会的时刻具备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是法律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强有力的为法治社会做贡献,为国家的法律事业添砖加瓦,建设法治的高楼大厦。
【参考文献】
[1]苏贺新.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3,(09):84-85
[2]陈艳.谈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2,08(02):52-55
法律专业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 篇4
我所实习的单位是我家乡的一个滨湖区人民法院所属的一个基层法院——太湖人民法庭。在实践老师的教导下,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民法官是多么的令人骄傲,在这里我不仅找到学术理论体现和验证,更能找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2年来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买卖合同起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个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太湖人民法庭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只有一名审判员,我们趁之为法官,原告和被告的当事人都没有到场,双方都由各方的代理律师出席,法庭还有一名书记员,负责记录法庭审理整个案件过程。我便出席了这一场法庭审理。先让我叙述一下案件的梗概。
原告:制造机动车公司(公司名称不是记得很清楚,下面只好用原告被告来代替了)
被告:代理销售机动车公司
原告与被告系合作伙伴关系,在去年就将原告公司制造的机动车运输给被告,被告诉称资金周转不灵,希望原告能晚些要求付清货物的全部货款,可是直至今年,被告还未将货款付清,几经原告的追讨,被告仍然没有全部偿还,还有
1万6千元的货款,原告认为被告没有合作诚意,便提起诉讼。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被告曾还了XX元给原告,原告称没有收到。被告还提出原告的货物不符合双方订立合同的质量标准,所以才迟迟未将货款付清。
经过法庭的审理:被告所称曾汇款给原告XX元,事实上,收款人的姓名不是原告并且是一个与原告素不相识的人,可见被告提供的证据并不符实。第二个焦点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在这件事情上,被告拿出了许多信件称是客户反映质量出现问题,要求退货,被告还称曾致函给原告要求退换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原告对被告的这些证据提出质疑,因原告当事人没有出席法庭不能确认事实真伪,要求与当事人求证后给予答复。
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就拿这起案件来说,被告拿出的证据并不充分,法官亦认为如此,这样的民事经济案件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双方调解的,并不必弄得要上法庭,在场的两为律师也希望双方当事人能够各退一步。尽管这次法官没有作出判决,但是后来的一些场面上的事情还要继续下去,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走下过场。不过从案件的侧面来说,我发现现在的人都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说明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了啊。
二、一起离婚案
本案中被告在结婚之前就怀有身孕,通过欺诈骗婚。婚后不久就有一女婴,原告对此怀有疑虑,认为不是自己的小孩,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到上海一家医院进行亲子鉴定,结果证明该女确实不是本人所生。原告系于被告的欺骗行为便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财产均分。
法庭判决同意离婚,在分割财产时,照顾到女方的利益,作出了公平的判决,可是女方的父亲认为法庭的判决有失公正,不断的到法院进行干扰,法院工作者告之正确的解决途径他不采用,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通过此案不由得联想起新实行的《婚姻登记条例》在简化婚姻登记程序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风险,一系列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政府和个人谁该承担婚姻风险?个人在婚姻风险中如何自我保护?政府又如何加强管理降低婚姻风险?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新条例所做的改革出台后,作为法律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的案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两个星期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清卷、订卷、贴封条等工作具体操作细节,这一系列的事情可都是要认真细致的,目录上要写好案号,原告,被告,事由等等,判决还是调解不能写错,案卷一定要分正卷副卷,并且案卷的内容还要按照证据材料,法庭材料整理好,将它们装订好,贴上封条。看着自己的案卷整理好真是很高兴。
法律专业开题报告 篇5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1、本课题以缓刑制度的内容为核心,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缓刑制度的基本理论及立法、司法状况,分析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
2、以中外学者对缓刑制度的研究为背景,探求我国缓刑制度的新趋势,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经验,根据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需要,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提出司法改革建议,以突显该制度的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价值。
(二)选题意义
1、缓刑是指对于判处某种刑罚的犯罪分子,在遵守一定条件下,不执行原判的刑罪制度。我国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现代缓刑制度构建过于原则和抽象,加强缓刑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2、缓刑制度的立法、司法建设相辅相成,立法为司法提供依据,司法为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完善缓刑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在缓刑适用和执行方面提出完善意见,对提高我国缓刑适用的质量,充分发挥缓刑能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3、缓刑制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在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各国司法改革,我国缓刑制度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举步维艰,为把握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值得且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发展现状
1、英美法系
正式的缓刑制度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但是它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时期。而“教士恩赦”、“司法暂缓”和“具结释放”三项制度则被认为是现代缓刑制度的先声。
英美现代缓刑制度的诞生有赖于一批先驱者的热心和努力。其中首推被尊为“现代缓刑之父”的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对法院为“延缓判决”或“暂停判决”处分的是类犯人,多能提供保释机会。在保释期间,奥古斯塔斯运用个案工作及辅导功能,并改善其适应环境的困难。奥古斯塔斯对于缓刑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所矫正的人数,而且体现在他所创造的一些社区矫正方法--例如调查与筛选、监督、教育和就业服务、提供帮助等等--至今仍被使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缓刑事业所持有的坚定信念。直到柯克由波士顿的萨福克县组成“儿童援助协会”支付薪金地从事犯罪人救助活动,才有了正式的缓刑事业之雏形。英美缓刑事业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在诸多人道主义者的实践和推动下,政府开始制定相关的缓刑法律。英国 1879 年制定了《简易裁判法案》,规定对轻罪犯可以适用缓刑,这是英国关于缓刑的最早法律规定。1887 年英国制定《初犯者缓刑法案》,将缓刑适用范围扩大到 2 年以下轻罪之盗窃以及伪证等初犯者,并可以适用于简易裁判法院以外的上级法院。1907 年英国制定《犯罪人缓刑法案》,该法案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将联合王国各州刑事法院的处置置于一项新机构的管理之下”。1948 年《刑事司法法案》颁布之后,《犯罪人缓刑法案》被废止。美国的缓刑制度法律化与英国在时间上大体并行。1878 年 4 月 28 日,马萨诸赛州议会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缓刑法案,1891 年又制定第二部缓刑法案,将适用缓刑的权力由行政部门移至司法部门。1898 年,“马萨诸赛州扩大了本州所有法院雇用缓刑官的权力。根据法官的意志,缓刑可适用于所有的罪犯。随后,美国诸州也纷纷制定了类似的缓刑法案。直到到 1925 年,所有地区都规定了少年犯的缓刑,到 1956年,所有地区都规定了成年犯的缓刑。1925 年 4 月,联邦缓刑局成立,通过了“联邦缓刑法案”,建立了联邦缓刑制度。在 20 世纪,缓刑制度中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缓刑越来越多地用于重罪犯、缓刑人数的增多,导致缓刑官难以保证对每个缓刑犯的管理质量。“缓刑是美国最基本的社区矫正项目,也是刑事司法实践中使用最广泛的非监禁措施。在整个世纪中,缓刑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拥有的代替监禁刑的最好方法,但到了 70 年代,严惩路线的倡导者在缓刑对犯罪行为适用上提出了质疑。
2、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暂缓执行主义,一般选择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有的选择附条件赦免主义。
法国是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的代表。法国刑法典把缓刑规定在第二章刑罚制度中的第二节刑罚个人化方式中,区别适用不同的犯罪处遇。日本也是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主要国家之一,日本刑法有一历史发展的过程,在1908年前日本采附条件赦免主义,而逾1908年后转而采用了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相比于法国缓刑制度,日本规定的较为简单,只有六个条文,法国则较详细,用了29个条文规定缓刑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亦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意大利刑法典将缓刑制度规定为“消除犯罪”的原因之一,如缓刑在考验期内没被撤销,就产生消除犯罪的效果,但犯罪的消除产生阻却执行主刑和附加刑的法律后果,但不消除有罪判决的其他刑事法律后果,因犯罪而产生的民事债务当然有效。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现被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
德国是采附条件赦免主义的代表。德国的缓刑制度的最初形式是“附条件的赦免”制度。1923 年,《青少年法院法》正式确立了德国的缓刑制度。针对罚金刑,德国刑法典也规定了保留刑罚的警告这一制度。另外德国还将类似于我国的假释制度规定为“有期自由刑余刑的缓刑”和“终身自由刑余刑的缓刑”,并相应地采用缓刑制度的有关规定。可见德国刑法典不但在采附条件赦免主义,还规定了对罚金刑的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并在这一保留刑罚的警告制度中创立了一些新规则,适应了刑罚功能的需要,增强了刑罚的社会调整效果。另一个采附条件赦免主义的重要国家是挪威,我国澳门地区也采用附条件赦免主义,但纵观世界上大陆国家,采用附条件赦免主义的并不多。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一般而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本课题主要论述一般缓刑。相对一般缓刑,战时缓刑不仅在适用对象,条件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而且法律后果昂也不尽相同。一般缓刑属于执行犹豫刑,而战时缓刑则属于附条件赦免刑,是我国刑法中一种宽大处理的方式。我国缓刑措施源于西周,缓刑制度见于《大清新刑律》,经过不断完善直至1919年第一部刑法典首次较全面的对其作出规定,总结多年来的司法实践总的缓刑经验,并借鉴世界各国缓刑制度的立法概况。1979年正式通过《刑法》设专章节对缓刑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使我国缓刑立法司法进入新阶段,1997年《刑法》再次对缓刑规定做出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使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的规定更加系统、科学、合理。为了应对新时期社会发展新情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的规定看,进一步明确缓刑的适用条件,增强其实践可操作性,同时完善了缓刑的执行方式。然而我国的缓刑适用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这意味着其他国家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大多数犯罪分子都使用缓刑,融入社会接受考察监督,而我国对于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采取社区矫正的形式进行教育,接受执行机关的监督。
(三)发展趋势
1、适用缓刑的条件不断放宽。这种趋势在形式和实质上都得到了体现,纵观各国,缓刑已经越来越多的用于重刑犯,并赋予他们诸多的自由;缓刑的刑种逐渐增加,罪种限制不断减少
2、缓刑适用的广泛性。基于各国的立法和司法改革,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限制死刑的立法背景下,广泛适用缓刑成为必然的选择。
3、缓刑类型的多样化。各国在保留传统的缓刑类型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不同类型的缓刑方式。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主攻方向
1、了解缓刑制度的发展状况
2、探究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
(二)主要内容
1、我国缓刑制度的起源(古代至现代的重大变迁)
2、缓刑的类型。
1)暂缓宣告缓刑
2)暂缓执行缓刑
3)不执行余刑的缓刑
3、缓刑的适用
1)缓刑适用的条件
形式条件
实质条件
2)缓刑适用的法律后果
4、缓刑的考验期限及监督考察
1)缓刑的考验期
2)缓刑的考察
3)缓刑的撤销
5、缓刑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1)缓刑的发展趋势
2)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收集的文献资料,汇总,分析,对缓刑制度的历史渊源,法律价值,具体适用,进行理论界定和定性研究。
2、比较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缓刑制度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分析国外学者对缓刑制度的研究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司法建议。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13年8月20日----2013年9月20日: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10月12日---2013年11月20日:提交初稿
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0日:汇总资料,比较、归纳和分析提交修改稿
2014年1月26日----2014年3月13日:分析结果,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2014年4月2日----2014年4月20日:加工、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13年3月第一期,第四十五页
[2]肖扬主编:《中国新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3]翟中东:《论缓刑的四大价值》2001年第一期
[4]左坚卫:《缓刑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2004年
[5]张明楷:《刑法学》中国法律出版社 第四版 第541页
[6]张慎佑:《关于完善我国缓刑考验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于 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1995年第1期。
[7]梅振中 :“中国缓刑制度研究,《新学术》”,2006年第一期
[8]房清侠:“缓刑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4年第四期
[9]刘守芬、丁鹏:《现代缓刑类型与中国的选择》,载 现代法学 2005年第六期
六、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名:
法律实践报告 篇6
参加时间:2010年11月3日
地点: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法院
方式:民事诉讼法庭旁听
内容:
原告:张龙琴,女,汉族,39岁,个体工商户,住西秀区东山路10号2栋1单元附1号。
被告:唐培合,男,汉族,1967年12月6日生,个体户,四川广安人,现住西秀区牟家井。
被告:唐杨梅,女,汉族,1991年3月16日生,个体户,四川广安人,系被告唐培合之女,住址同上。
诉讼请求:
一、请求判令二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
二、请求判令二被告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8073元。事由:
原告张龙琴在2010年1月30日下午3时40分许,在自家西秀区新大十字地下商场25号铺面经营。自家的客人因和自家售货员价格未谈成,转进被告经营的23号铺内。被告唐培合的儿子就辱骂原告家售货员,双方遂发生争执。被告唐培合的儿子准备动手打人,由于原告朋友钱武正好经过,经钱武劝解,双方分开。在争执时,被告唐杨梅赶往同为被告家经营的46号铺里通知了被告唐培合。钱武在走到地下商场火车站方向出口时,被赶来的唐培合一家堵住,围住殴打。原告张龙琴听说后赶往劝阻,被唐
杨梅殴打在鼻子上,之后被唐培合摔倒在地,头部撞到地面,脸部被划伤。之后张龙琴报警,同事地下商场保安闻讯赶来把双方劝开。原告张龙琴在安顺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4天,经法医鉴定属于轻微伤,脸部留下疤痕。之后张龙琴到贵阳医治去除脸部疤痕花费5000元,共要去5次,每次连同陪护人员交通费共160元。被告的行为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组织的调解中,被告愿意赔偿原告5500元,原告没有同意,调解未成功。现在起诉到法院。
过程:
此次开庭为本案的法庭调查阶段。开庭前,由书记员宣读了法庭纪律:
一、当事入及其诉讼代理人和旁听人员必须听从审判长的指挥。
二、审判人员进入法庭和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宣告法院裁判时,全体人员应当起立。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须站立发言。
四、开庭时,当事人及代理人以及旁听人员须关闭手提电话、传呼机以及其他通讯用具。
五、审判庭内所有台面不准摆放饮料;法庭内不得抽烟,不得乱扔垃圾。
六、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1、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2、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3、不得发言、提问;
4、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七、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八、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审判人或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对于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宣读完之后,审判长宣布开庭。审判长先确定了原、被告双方及其代理人是否到场,并告知原、被双方及其代理人权利、义务。之后由原告方代理人陈述诉讼事由、诉讼请求和理由。原告代理律师陈述了上面所述的事实经过,并着重说明了去贵阳整容去疤痕的过程和由此产生的费用,大意是一共要去5次,到目前为止一共去了两次,情况比较稳定,医生建议做某些医疗项目,每次去要有人陪同,到贵阳之后因为医院偏远,只能坐出租车等等费用产生的原因。最后原告提出了请求法庭判令二被告唐培合、唐杨梅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到贵阳整形的交通费、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8073元的诉讼请求。被告发言时,也叙述了被告方的事实经过,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了质疑和异议。但未提出反诉。被告方主要指出,虽然当时原被告双方确有推搡,但是原告脸部所收伤害并不是被告唐培合推倒所致,在商场保安劝解之后,双方就各自散开回自己的商铺了被告唐培合并没有推倒原告张龙琴的行为。被告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调解时同意赔付的5500元已经是合理水平。审判长总结了案件争议焦点为被告是否作出了导致原告受伤的行为,原告提出的经济赔偿条件是否合理两点内容,原、被告双方均没有异议。审判长提出以以上两点为法庭调查重点中心进行证明。之后开始庭前质证。首先原告方提交了西秀区南街派出所对被告进行处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时的伤害照片,之后提交了医院开据的伤害认定书,医疗费发票,到贵阳医院整容的路费发票、医疗发票,等和案件相关的证据。被告提出,西秀区南街派出所进行的处罚决定书只能证明当天原、被告双方确有推搡,并不能证明原告的伤是被告推到所为。医院的伤害认定也只能证明原告的伤情,并不能证明被告与之有关。至于到贵阳治疗所产生的路费,医疗费,因为事情发生在2010年1月,开庭时为2010年11月,时隔10月之久,并且在西秀区派出所调解之时原告并没有提出相关要求,所以不能认定此费用是治疗伤痕所产生,而且也不能证明伤害是被告所为,对此提出质疑。至此,原告证据提交完毕。轮到被告提交证据,被告主要提交了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的处罚决定书,并指出决定书中并未提到被告导致原告受伤的事实经过。之后又提交了新大十字地下商场保安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的所作的证言,其中并未提到被告推倒原告导致原告脸部受伤的事实。原告对此并没有质疑。确定完证据之后,法庭分别传唤了两名证人到庭前进行询问。在分别告知了证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承担的责任之后,证人开始陈述。第一位证人是原告张龙琴在新大十字地下商场的商铺原来的售货员。既是事实陈述中提到与被告张培合的儿子发生口角的售货员。证人陈述了当时他与被告
张培合之子发生口角之后,双方被原告张龙琴的朋友钱武劝开,各自回到了商铺中。之后老板原告张龙琴听说钱武被被告一家围住之后就赶紧赶了过去。被告代理律师向证人提问,问证人是否看到被告唐培合推倒原告张龙琴致使其受伤。证人陈述说,当时因为要看店,她并没有跟着老板原告张龙琴一起过去钱武处,但是之后原告张龙琴回到商铺时脸上就受了伤。被告代理律师又问,原告离开店铺到原告回到店铺之间有多少时间。证人说大概有10多分钟。被告代理律师表示没有问题了,证人随即下庭。被告代理律师表示,证人并没有目击被告推倒了原告,不能证明被告有导致原告脸部受伤的行为,原告与被告发生推搡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原告离开店铺时间有10多分钟之久,原告完全有可能是自己受的伤,与被告无关。第二位证人是当时在场的原告朋友钱武。钱武主要叙述了当时原告张龙琴赶来之后和被告一家发生口角,但并未动手,原告张龙琴要钱武先走。钱武走时原、被告双方还没有各自回自家商铺。被告代理律师只问了证人钱武是否亲眼看见被告唐培合推倒原告张龙琴的事实。证人钱武表示并未看见。接下来,审判长就上述证据作出总结,并确定了已经证明的证据、已经认定的事实。审判长就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的焦点做了总结,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表述了看法,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并询问了双方当事人的和解要求。被告唐培合表示,他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所做调解时答应支付5500元,现在在这个基础上最多增加到8000元。而原告张龙琴表示被告至少需支付其25000元,不然不愿意和解。最后就调解没有达成一致,审判长宣布休庭。这次的庭审程序合规,过程合法。审判长的执法专业性和双方律师的职业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法庭的公平、中立性在一桩普通的民诉案件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次案件中,法院并没有设置陪审员,当事人也没有提出人员回避。审判长在最后的调解中,也就当事人双方做了合情合理的调解建议,法律不外乎人情,能做到感性和理性并存,在法律之外能做到融合人情,是法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 篇7
(一) 了解企业性质、生产产品、行业地位、市场辐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
(二) 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技术特征、工艺方法、质量检测等生产管理体系。
(三) 了解企业生产目标计划、协调、监督手段、考核方式。
(四) 了解车间管理模式, 目标计划实现与考核, 各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五) 深入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情况, 收集企业对人才品质的各种信息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六) 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根据以上要求, 现笔者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8月, 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工业园, 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是一家与徐州天工铸铁有限公司合作加工工程机械零部件的股份制企业, 现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 其中机械设备2300多万元, 公司于2005年9月28日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质量认证。
公司现拥有各类数控车床、数控立式车床、普通车床、加工中心、坐标镗床、铣床、钻床等80多台加工设备及三维坐标检测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 如CK6180数控卧式车床、CK-A6150DI数控卧式车床、CK516数控立式车床、VMC600加工中心、数控车床、B1-400K立式升降台铣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TGX4145B单柱座标镗床, 具备工程机械各类零部件的加工与检测能力。公司产品深受山东临工、上海龙工、美国卡特比勒的欢迎, 并建立了长久密切的供求合作关系。公司工艺技术水平先进, 主要产品有:卡特彼勒 (CAT) 徐州公司挖掘机球墨铸铁件, 美国纽荷兰 (CNH) 公司灰铸铁件, 意大利卡拉罗 (CARRARO) 球墨铸铁件, 美国汉尼斯 (HENNESSY) 铸件, 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厂驱动桥用高韧性、高精度球墨铸铁件等。
二、调研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 企业数控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 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
“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 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 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
“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 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 但也非常缺乏, 是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 的抢手人才, 待遇较高。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 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 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
“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 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 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 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 数控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 50%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 38.2%为大专学历, 仅有10.3%为本科学历, 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可以看出, 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 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 在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 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6%, 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68.6%, 从社会招聘占15.4%。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差, 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 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 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 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四) 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 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 要求基本功扎实, 应用能力较强, 能够团结协作, 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 要敬业爱岗, 踏实肯干, 吃苦耐劳, 实际动手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五) 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 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称职情况的评价较好, 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27%优良, 63%称职, 10%不称职。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映良好, 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另外, 调查还包括了企业对毕业生其他素质项目的评价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为15%好, 65%较好, 20%一般, 0%差;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10%好, 70较好, 10%一般, 10%差;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24%好, 56%较好, 18%一般, 2%差。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 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 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 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 学生专业面不宽, 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2.改进措施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 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
为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 专业实践技能强,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 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 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 充分开展项目化教学, 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 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 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 还应该加大投入, 紧跟我国数控尤其是企业数控发展水平, 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 实行校企联合, 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 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 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 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 老师走出去, 学生走出去, 课程走出去。同时, 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 也可以请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讲学, 一些课程也可请外面工程师来上, 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 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我校要安排学生多工种的专业实训, 培训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同时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 让所有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而且能为学生考取多个技能证书提供条件。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 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 也得到了许多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之外, 更应进一步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同时增加学校与企业的交流, 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将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辉, 漆军.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4) .
[2]陈志红.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02) .
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 篇8
摘 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是当前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犯罪嫌疑人”为纽带,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角度,来阐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对法律实践中的冲突与传统法律文化问题作个探讨。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法律冲突 公平正义 法律文化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一大亮点是引进了“犯罪嫌疑人”这一源于西方的法律概念。引入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权。这体现了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是对刑事被告人权的重大保护。于是,这不得不涉及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上的保障人权既要保障受害人的权利,也要保障被告人的权利,社会存在犯罪,就必须对之进行追究和惩罚,这样才得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其他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打击犯罪是通过国家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国家具有强烈的追诉愿望,保障人权则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刑罚权来保护全体公民尤其是被告人的理性的权利要求,维护公民特别是被告人的个人利益。二者在价值取向上不完全相吻合,使得二者冲突客观存在着(这种冲突也可通过刑法的社会机能即保护作用和保障作用的对立来解释①),但是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理念或理论上是相一致的。随着自然法思想特别是社会契约论的影响以及刑事古典学派 “为权力而斗争”的努力,被告人的权利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被告人的权利在法律上受到承认并予以保障,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必须依照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有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被告人的权利才得以保障。所以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在终极价值上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台湾刑法学者林山田提出了刑法的双重之保障作用,一方面凡是未违反刑事法规的人,均不受国家机关之干涉和处罚;另一方面则保证行为人不受超出法律规定以外之处罚,以及不受有违人道与藐视人性尊严的残虐的刑罚。刑法由此双重之保障作用,产生了人权之保障功能②。
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在终极价值上,在刑法的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本文中,我更加关注的是二者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实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打击犯罪时,侵害公民人权特别是被告人人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让我们怀疑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和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否得以真正的贯彻和遵守,因为在现实许多案件中,国家专门机关在打击犯罪时往往不自觉地超越权力甚至滥用权力,违背正当法律程序,从而严重侵害了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去年重庆打黑律师李庄造假案。龚刚磨主动向警方检举了其辩护律师李庄教唆其伪造证据,减轻罪责的犯罪事实,而国家机关仅凭龚刚磨的口供,在不依照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按刑法306条的规定判处律师李庄等人伪证罪。
作为犯罪嫌疑人,李庄等人不明不白地被判有罪,成为犯罪人,这不能不使我想到佘祥林一案,不能不使我想到洗脸死、喝开水死、鞋带上吊死等一系列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并不等于犯罪人,更不等于死刑犯。而这一系列侵犯人权的案例都没有严格遵守刑事法律程序,也没有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诉讼的权利,更没有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来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些案件都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和无罪推定的原则,违背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注重实体公正的中国,像辛普森案那样追求程序公正不惜牺牲实体公正的案件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能也不会发生。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追求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说:“关键的是有一个决定什么结果是正义的独立标准和一种保证达到这一结果的程序。”他对程序的重视让我想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萧翰关于李庄案的一段话:“不管李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司法程序必须保护他的基本人权。程序正义应该保护所有人,不仅仅保护天使,也要保护魔鬼,不能保护魔鬼的程序也不可能保护天使。司法,尤其是刑事司法,决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以前的“严打”滥杀了多少人都无法估計,教训被遗忘了,常规的刑事司法一旦搞成运动式的诸如打黑打白的,只能是抹黑或黑吃黑。
这一系列现实中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冲突的案件,都没有严格遵照法律程序,贯彻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原则,把犯罪嫌疑人当作罪犯来打击。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刑事诉讼法》修改重新颁布后,法学界的一片欢呼,认为中国的形式诉讼法在某些点上又与世界接了轨,中国的法治实现了一个重大发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引进“犯罪嫌疑人”这一源于西方的法律概念。于是在有关严打的电视新闻中频繁出现了犯罪嫌疑人这个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近几年的法律实践中,这个词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法律内涵,展示其应有的法律作用。中国老百姓和执法人员仍然容易把犯罪嫌疑人当作罪犯,以看待罪犯的方式看待犯罪嫌疑人。尤其是警方以刑讯逼供的方式对待尚未被认为有罪的刑事被告,而这些被告可能完全是无辜的或者刑讯的严厉程度有可能超过了被告依据法律所应受的惩罚。于是我们不得不问:这一现象的根源何在?为何犯罪嫌疑人这一展现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概念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我看来,这和当今中国的刑事政策和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相关。在当今政策大于法律的中国,形式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面对上级政策底的压力,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侦破案件,有可能不得不对犯罪嫌疑人实行刑讯逼供来获得证据。在传统中国,从秦朝到明清用刑讯逼供进行审讯的方式一直存在着。这一传统的法律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一方面,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国家专门机关抓走,老百姓和执法人员往往倾向认为犯罪嫌疑人肯定犯了什么罪或这个人就是罪犯。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法律程序观念淡薄,中国的老百姓更加重视审判结果的实质正义。于是,刑讯逼供这一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审讯方式仍然在今天暗暗地存在着,进行着。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引进了“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概念就能改变我们的刑事政策和在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法律观念。所以,我们不必在乎或强调这些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我们必须去在乎或强调这些法律概念或法律规则得以存在的法律文化。正如梁治平在其《法辨》中说:“在由传统社会转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中国人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法律制度,但这就意味着,他也要承认西方的法律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改变现在的法制是相对容易的,通过一场革新或革命便可以做到,但是要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创造一系列与这种新的法制正相配合的文化条件,却是极其艰难的③。”于是我们不能像法条主义者那样更加关注法律中的具体概念、具体规则和具体制度这些技术性颇高的专门性问题,不仅仅只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而必须去关注那些未经审察却以一贯之的传统或观念,关注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朱苏力称为的活生生的“本土资源”(详见《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正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所说的“为某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该国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④。”因为任何法律在我看来都是吉尔兹所谓的“地方性知识”。我们也必须重视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其名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所主张的“民族精神在建构一国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而代表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张文显的“权利本位派”和以部门法学者为代表的“法条主义”现在所强调的仍然是一些政治正确的口号和大词,所推崇的只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条逻辑,而基本没有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关注,基本忽视了那些未经审察而以一贯之的传统,甚至就没有以主体性的中国的姿态来建构中国的法学,提出中国的法律话语。
在我看来,我们必须去关注法律实践中与法的理念相违背的的现实冲突,必须注重影响法律实践的那些文化传统。因为文化的真精神就在那些未经审察而以一贯之的传统里。我们也必须做到邓正来所谓的突破西方法律的理想图景,摆脱现代化范式的束缚,来建构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⑤。
注释:
①"社会保护机能是通过对犯罪的惩治而实现的,因而属于刑法的积极职能或扩张职能;而人权保障职能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刑罚权而实现的,因而属于刑法的消极职能或限制机能."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3:46.
②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51.
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7.
④关于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4.
⑤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增订第7版):48.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3:46.
[2]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增订第7版):48.
[3]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51.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4:7.
[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4.
[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83-293.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法律专业实践实习报告09-30
本科法学专业法律实践实施细则10-16
法律专业实习报告结尾_实习报告格式06-15
法律专业大学生寒假的实习报告10-20
法律专业05-23
法律文秘专业05-12
自考法律专业09-19
法律专业英文简历07-08
法律类专业简历09-30
法律专业求职简历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