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考试答案

2024-10-02

法律专业考试答案(精选8篇)

法律专业考试答案 篇1

“六五”普法考试题

(参考)

一、宪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行政机关。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

A、共产主义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C)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人民

B、知识分子

C、工人阶级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C)机关。

A、行政

B、立法

C、权力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B)选举。

A、中国公民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

6、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7、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B)机关。

A、监督

B、审判

C、行政

8、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A)国家。

A、法治

B、法制

C、民主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B)机关。

A、执行

B、监督

C、立法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C)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高度重视,表明民族区域(A)制度在国家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A、自治

B、自决

C、自给

12、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第五自然段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修改为“(A)”。

A、富强民主文明

B、民主富强文明

C、文明

13、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A)的顺序组成。

A、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B、行政地位民族名称地方名称

C、民族名称行政地位地方名称

1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C)自由。

A、祭祀活动

B、宗教活动

C、宗教信仰

15、我们党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B)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A、1982

B、1984

C、1985

16、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A)搞上去,那个自治就是空的。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1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B)条的规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职权范围内,为实施本法分别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具体措施和办法。

A、72

B、73

C、74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A)集中制的原则。

A、民主

B、多党

C、联合

19、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B)。

A、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旗

2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A)权利,并且教育他们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A、公民

B、政治

C、发展

三、消

2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C)正式实施?

A、1998年5月1日

B、2008年5月1日

C、2009年5月1日

22、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条例》于(C)正式实施?

A、2001年6月1日

B、2009年6月1日

C、2011年6月1日

23、我国通用的火灾报警电话为(B)。

A、120

B、119

C、112

24、全国消防日是(B)。

A、1月19日

B、11月9日

C、9月11日

25、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A)。

A、立即报警

B、迅速逃跑

C、原地看热闹

26、消防工作的方针是(A)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防消结合,预防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7、公安消防部队扑救火灾(C)。

A、只收灭火器材药剂耗损费

B、收取人工费用

C、不收取任何费用

28、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C)审核。

A、人民政府

B、设计单位

C、公安消防机构

29、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B)。

A、消防检查

B、消防验收

C、认可

30、歌舞厅、影剧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等公共聚集的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应当向当地(B)申报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A、公安机关

B、公安消防机构

C、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31、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审核、验收等监督检查时(C)。

A、收取劳务费

B、适当收取手续费

C、不得收取费用

3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消防法》的规定,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依法给予(C)。

A、行政拘留

B、警告或罚款

C、行政处分或者警告

33、违反消防法的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警告、罚款或者(B)。

A、十五日以下拘留

B、治安处罚

C、行政处分

34、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对准火焰的(C)喷射。

A、上部

B、中部

C、根部

35、火场中防止烟气危害最简单的方法是(C)。

A、跳楼或窗口逃生

B、大声呼救

C、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低姿势沿疏散通道逃生

36、家用电器发生火灾,在没有灭火器的情况下应先(A)。

A、切断电源

B、用毛毯包裹

C、用水扑救

37、安全出口的疏散门应(B)。

A、自由开启

B、向外开启

C、向内开启

38、身上着火后,下列哪种灭火方法是错误的(A)。

A、迎风快跑

B、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C、就地打滚

39、发现燃气泄漏,要速关阀门,打开门窗,不能(C)。

A、触动电器开关或拨打电话

B、使用明火

C、A和B 40、20、火灾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B)的阶段。

A、最不利

B、最有利

C、较不利

四、保

4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于何时正式施行?(A)

A、2010年10月1日

B2010年9月1日

C、2010年4月29日

42、国家秘密是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C)知悉的事项。

A、县级以上领导干部

B、国家公务员

C、一定范围的人员

43、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B)的追究。

A、行政处分

B、法律

C、党纪

44、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在其工作范围内按照(B)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

A、工作需要

B、法定的权限

C、领导指示

45、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不超过(B)年,机密不超过二十年,秘密不超过十年。

A、40年

B、30年

C、25年

46、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A)解密。

A、自行

B、报上级主管单位同意后

C、报相关保密行政部门同意后

47、一切(D)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A、国家机关,武装力量

B、政党,社会团体

C、企业事业单位

D、公民

48、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B)级、A、2

B、3

C、4

五、安全生产法 49、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A)

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

B、关爱生命 安全发展

C、落实责任 保障安全

50、安全生产工作要牢固树立(A)的理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A、安全发展

B、经济发展

C、企业发展

5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A)、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A、危险化学品

B、纺织业

C、轻工业

52、(C)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

A、岗位工人

B、班组长

C、特种作业人员

53、《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申领(B),方可从事生产建设活动。

A、工商营业执照

B、安全生产许可证

C、生产许可证

5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一般情况下,对新从业人员要进行(C)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A、一级即厂级

B、二级即厂级和班组级

C、三级即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

55、“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

A、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验收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56、当在室内闻到燃气气味时,要首先关闭阀门,并(C)。

A、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

B、打开灯查找漏气部位

C、打开门窗通风

57、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B),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A、限期整改

B、停产停业整顿

C、关闭或取缔

5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后,(A)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A、事故现场有关人员

B、安全管理人员

C、特种作业人员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具备(B)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C、国际标准

60、安全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A)。

A、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

B、树立全局观

C、提高科技水平

61、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B)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A、每一年

B、每二年

C、每三年

62、从业人员有权拒绝 指挥和 冒险作业。(B)

A、正确、强令

B、违章、强令

C、正确、违章

63、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或者要求限期改正。(A)

A、纠正

B、指出

C、停产整顿

64、《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A),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A、生产安全事故

B、火灾、交通事故

C、重大、特大事故

6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中存在的(A)、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A、危险因素

B、事故隐患

C、设备缺陷

66、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末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在(B)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A、3

B、5

C、7 67、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章操作,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关于(B)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A、工作人员失职罪

B、重大责任事故罪

C、劳动安全事故罪

6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C)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A、1年

B、2年

C、3年

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列 6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列”共有(六)章(四十一)条。B

A、5,40

B、6,41

C、4,42 7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列”自(A)起施行。

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3月1日

C、2010年4月1日 71、每年的(C)月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A、3

B、7

C、5 7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体现(B)一个重要方面。

A、民族差别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73、(A)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A、1983年

B、1984年

C、1995年 74、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行(C),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A、机关负责制

B、领导负责制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制 75、幼儿园应当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合儿童的(B)教育。

A、学前

B、民族团结

C、心理

76、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A)的共同责任。

A、全社会

B、国家公务员

C、领导干部 77、任何人不得散布(B)于民族团结的言论。

A、有利

B、不利

C、破坏

78、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对(A),个体工商户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A、企业

B、事业

C、企业员工

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7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于2009年12月29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B)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

A、10

B、11

C、12 8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使用于(B)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公民。

A、全国

B、自治区行政区域内

C、自治区行政区域外 8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B)。

A、任务

B、责任

C、目标

82、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A)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A:

法定代表人

B、法定代理人

C、办公室主任

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自(A)起施行。

A、2010年2月1日

B、2010年3月1日

C、2010年4月1日 84、一票否决权由(B)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行使。

A、州

B、县

C、市

85、公民应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自觉遵守(A)和社会公德,做好家庭和自身安全防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A、国家法律

B、社会秩序

C、民族团结

8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B)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A、管理

B、保障

C、使用

87、对一票否决决定不服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B)日内作出否决决定机构的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申请复议。

A、10

B、15

C、5 88人民法院应当做好(A)的审判,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A、未成年人犯罪

B、残疾人犯罪

C、低保人犯罪

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8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2010年12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A

A、第十一届、第二十四次

B、第十二届、第二十三次

C、第十三届、第二十四次 9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适用于(C)内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A、全疆

B、自治区各辖区单位

C、自治区行政区域

91、侵占、挪用、私分、截留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B)责任。

A、法律

B、刑事

C、民事

9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履行(A)职责。

A、八项

B、九项

C、十项

9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A)责任。

A、共同

B、目标

C、职责

94、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是为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B)建设。

A、现代化法治

B、全社会民主法治

C、全体公民法治

95、各级人民政府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当给予(C)。

A、表彰鼓励

B、宣传

C、表彰奖励

96、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和完善(A)制度。

A、学法制度和法治讲座、法律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

B、法治讲座、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

C、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

97、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对(A)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A、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

B、职工、青少年、妇女

C、职工、妇女、残疾人 98、(B)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拘留人员、服刑人员、劳动教养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A、公安、执法行政

B、公安、司法行政

C、司法行政、教育行政

九、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99、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A)通过。

A、2011年2月19日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B、2011年3月19日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C、2011年2月19日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100、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所称伊犁河流域,是指(C)

A、在自治州行政区划内的伊犁河干流。

B、在自治州行政区划内的伊犁河干流及其特克斯河、巩乃斯河、等支流流经的区域。

C、在自治州行政区划内的伊犁河干流及其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等支流流经的区域。

101、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是指流域内的(A)、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与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的大气、土地、矿藏、自然遗迹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A、河流、森林、草原、湿地

B、河流、森林、草原、植被

C、河流、森林、植被、湿地

102、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C)的原则。

A、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可持续发展

B、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防治结合、可持续发展

C、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03、在伊犁河流域内进行开发和建设,坚持(B)、先评价后建设、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

A、先开发后规划

B、先规划后开发

C、先开发后治理

104、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立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下不属于其主要职责的是:(C)

A、组织编制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B、审查涉及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专项规划

C、对伊犁河流域内外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初审 105、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当包括:(B)

A、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保护的重点区域、主要任务

B、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保护的重点区域、主要任务、治理措施等内容

C、态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保护的重点区域

106、涉及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的专项规划,应当经(C)审查。

A、自治区人民政府

B、自治州人民政府

C、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107、按照《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基本框架,将伊犁河流域划为(C)个功能区。

A、3

B、4

C、5 108、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伊犁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水、废水,应当符合(A)

A、国家规定的标准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C、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109、伊犁河流域水资源依法实行(A)

A、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B、取水许可制度

C、有偿使用制度

110、伊犁河流域内(A)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11、伊犁河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有沙化趋势或者年均降雨量在(A)以及25度坡度以上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地退耕还草。

A、250毫米以下

B、250毫米以上

C、300毫米以下

112、伊犁河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占耕地比例不低于(A)

A、10%

B、20%

C、30%

113、县级人民政府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

A、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代表性的

B、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或者《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C、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珍稀、濒危物种分散分布的 114、禁止在天然湿地范围内从事的活动不包括:(B)

A、擅自排放湿地蓄水

B、向天然湿地内排放超标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

C、照相

115、水电工程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主体是:(B)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水电开发企业

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16、水电开发企业应当在项目开工建设前,按照投资项目环境保护资金概算的(C)向自治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交纳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

A、10%

B、15%

C、20%

117、在伊犁河流域内破坏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A)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处罚。

A、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B、水行政主管部门

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18、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C)规定处罚。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伊犁路政海事局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法律专业考试答案 篇2

笔者认为,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国, 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 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 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 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 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 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

2. 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

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 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 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 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 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 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例如, 要向学生讲解“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于民众即是自由、对于国家机关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 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 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除了理论上的讲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 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 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 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 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 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 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行为, 更无法控制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控制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 如控制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 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2) 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 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 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

(3)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 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

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 就能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

2. 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认,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

(1) 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 因此, 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

(2)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 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行, 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改变。

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 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 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 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 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处理复杂的事务, 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 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 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可能有错误, 并培养学生发现课本和教师讲解错误的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上,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以说理式批评教育为主, 允许学生辩解。总之, 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将来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能力和“入乡随俗”的能力

所谓“法言法语”, 就是交流时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往往有自己准确、固定的含义, 这样交流起来能够避免歧义, 使得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对法律的学习、训练, 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交流。一个法律人“法言法语”水平的高低,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专业训练水平的高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同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交流时, 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语”, 就是所谓面对“内行”不要说“外行话”, 否则, 交流起来就会出现用语不准、歧义、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因此, 法律专业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语”水平, 以使自己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其他法律人交流, 顺利地处理法律事务。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语”授课, 以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教师还要使法律专业学生学会“入乡随俗”。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 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 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考试公平亟须法律保障 篇3

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不但直接关系万千考生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教育的尊严。客观讲,每一次重大考试,都有严格的组织程序,绝大多数的考试都是为公众所认可,能够达到预期的选材目的。但泄题风波的频发,还是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从现实出发,尽快出台《考试法》是当务之急。通过法律,可以明确考试的各类主体、相关程序、法律责任,再加上严格执法,效果无疑是明显的。

为了填补我国考试领域的这一法律空白,在上个世纪末,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制定《考试法》,遗憾的是,尽管各方一直力促,但一直没有实现立法实践。虽然立法要慎重、科学,但从舆论来看,出台《考试法》已是众望所归,严打考试程序中的不法行为也是民心所向,在强调开门立法的今天,《考試法》的制定也应该“掀起盖头来”。

考试泄题风波考验着人们对《考试法》出台的耐心。有些网友建议取消四六级考试,已经透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也确实如此,一个经常发生泄题事故的考试,还有什么公信力呢?没有了公信力,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笔者期待尽快出台《考试法》,即使不那么尽善尽美也可以,有漏洞可以修改完善,至少有总比没有好。

2010年法律知识考试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C5.A6.D7.D8.D9.D10.D

二、多项选择题

11.BCD12.CD13.ABCD14.ACD15.ABCD

16.BD17.ABC18.ABCD19.ABCD20.ABCD

三、判断题

21.√22.×23.√24.×25.√26.×27.√28.×29.√30.√

四、简答题

31.答:(1)划分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区,分配各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2)进行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受理对于选民名单不同意见的申诉,并作出决定;(3)确定选举日期;(4)了解核实并组织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和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5)主持投票选举;(6)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代表名单;(7)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32.答:(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7)赔礼道歉;(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33.答: 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34.答:(1)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6)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的公布。

35.答:(1)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2)农村、牧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3)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4)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5)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五、论述题

36.最后一个论述题: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不少于400字)

答题要点:树立和践行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二是法制完备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三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四是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怎样讲解依法治国的内涵最佳答案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

2、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第一,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是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然是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之中。第二,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制定良好的法律,为国家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他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第三,权力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对公民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第四、发达的法律文化。这种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制观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郡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第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第三,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严格依法办事,就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

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要求必须做到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核心:依宪治国

关键:执法必严

前提:有法可依

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必要保证: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内容: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法律专业考试答案 篇5

一、填空题:1.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五

2、三个 宣传发动、培训骨干2011年底前组织实施、深入推进2012年至2015年考核评估和检查验收2015年下半年

3、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5、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宪法 法律 依法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法律意识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 法治化管理水平

6、党的政策

7、公正执法

8、醉酒 滥用麻醉药品 精神药品

9、公共应急法制国家机构间国家与公民间不同公民间

10、人民调解 人民法院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对

11、对

12、错

13、对

14、对

15、对

三、选择题:

1、C2、C3、A4、ABCD5、ABC6、D7、C8、B9、B10、D11、B12、C13、A14、A15、BD16、ABCDE17、ACD18、D19、BCD20、A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三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四是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五是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六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七是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八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九是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十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2.答案要点: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有以下区别:

(一)主体不同。行政强制措施主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行政主体;而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

(二)前提不同: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不以义务人不履行义务为必要前提;而行政强制执行却以相对人逾期不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

(三)目的不同: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预防、制止或者控制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或危险状态,或者为保全证据,保证行政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行政强制执行以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为目的;

(四)依据不同:行政强制措施依据的是单行法律的规定,如《海关法》、《卫生检疫法》等;而行政强制执行依据的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已生效的行政决定;

(五)阶段不同:行政强制措施是在行政执法调查阶段对相对人人身或财产采取的临时性限制;而行政强制执行是在行政执法保障执行阶段;

(六)措施不同:行政强制措施是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如强制隔离、盘问、留置等;而行政强制执行是间接强制执行:代执行、执行罚 或者直接强制执行,如强制扣缴、强制拆除等。

3.答案要点: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它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应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

4、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第六条规定,除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可以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外,经济困难的公民有下列事项之一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一)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二)涉及虐待、遗弃或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三)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四)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害请求赔偿的。

五、案例分析题:

1、应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因为李某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取贿赂,够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2、赵某及其父亲都够成受贿罪,为共犯。因为赵某父亲代赵某收受他人贿赂,构成受贿罪共犯,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3、黄某于李某构成诈骗罪,二人犯罪数额为50万元。

4、陈某和李某为盗窃罪未遂的共犯,李某单独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因为陈某教唆李某盗窃,李某实施故意毁坏财物行为属于实行过限。

5、不构成,因为邢某没有刑法上规定的救火义务。

6、(1)如认定有因果关系,理由有二:第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本案中黄某的行为在客观上导致范某的死亡;第二,因果关系未被阻断,本案中范某从家取财行为没有独立的阻断火把范某烧死。(2)如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原因是范某的取财行为独立、异常致使范某死亡,与黄某放火无关。

环评考试法律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6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A、环境功能的不同B、环境范围的大小C、环境要素的不同D、环境要素的形成2、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C)

A、1954年制定的《宪法》B、1975年修订的《宪法》

C、1978年修订的《宪法》D、1982年修订的《宪法》

3、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

4、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分析表D、环境影响登记表

5、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B)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地方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D、地方球境基准

6、《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行政处罚规定的最高罚款额为(D)

A、10万元B、20万元C、50万元D、100万元

7、《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

A、1年B、2年C、3年D、20年

8、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是(A)

A、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B、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C、具结悔过、赔偿损失、恢复原状D、排除危害、赔礼道歉、恢复原状

9、石油型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D)

A、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B、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

C、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臭氧 D、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和铅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D)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是(B)

A、《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D、《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2、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C)

A、易评估和暂时性B、分散性和持续性C、无形性和多发性D、危害大和复杂性

13、《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中规定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包括(C)

A、易燃液体和易燃固体B、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C、易燃气体和氧化物D、液化气体和压缩气体

14、《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出口(D)

A、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B、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C、可以用作药材的野生植物D、新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15、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是(A)

A、一级保护区B、二级保护区C、三级保护区D、四级保护区

16、我国《草原法》所称的草原是指(B)

A、草山、草甸B、草山、草地C、天然草地、人工草地D、草地、草甸

17、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出让给乙企业有偿使用70年。后勘查出荒山的地下富含铁矿。荒山地下铁矿的所有权和采矿权的归属是(C)

A、乙企业拥有7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B、乙企业拥有7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C、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国家所有

D、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18、旨在保留和提供环境的“本底”而划定的特殊环境区域是(C)

A、森林公园B、风景名胜区C、自然保护区D、自然遗迹地

19、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是(A)

A、建设部B、国土资源部C、国家林业局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征求建设项目(D)

A、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B、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所在行政区域公众的意见D、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21、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C)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22、下列罪名中不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B)

A、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B、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

C、盗伐林木罪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3、《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C)

A、按相关行政区域分段管理进行统一规划B、按多部门共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C、按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D、按流域和季节变化进行统一规划

24、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A)

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

25、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的度数是()

A、15度以上B、20度以上C、25度以上D、30度以上

26、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D)

A.私人所有B.集体所有C.开发者所有D.全民所有

27、一般来说,各国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在(C)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28、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D)

A.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B.缴纳超标排污费C.停产整顿D.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29、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

A.限期治理制度B.排污许可制度C.浓度控制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

30、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是当地(A)

A.公安部门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C.卫生部门D.人民政府

3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B)

A.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B.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C.经海关同意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D.可以在向环保部门缴纳预防危险费后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3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D)

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

33、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A)

A.生活用水的需要B.农业用水的需要C.工业用水的需要D.航运用水的需要

34、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A)

A.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B.用材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C.经济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D.薪炭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3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A)

A.国务院B.国家环保总局C.国土资源部D.地方人民政府

36、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C)

A.缓冲区B.实验区C.核心区D.外围保护地带

38、《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D)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39、《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般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D)

A.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

C.各级人民政府的市政管理部门D.各级交通部门和航政机关

40、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4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是(D)

A.大、中城市人民政府B.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气象部门

C.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D.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42、违反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应当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

A.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B.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C.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罚款D.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43、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B)

A.向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C.经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D.经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并报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4、自然保护区内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的区域是(B)

A.核心区B.缓冲区C.实验区D.外围地带

45、某村办皮革厂的职工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常常将厂里的边角料皮革带回家做燃料,废物利用,致使村里经常弥漫着一种怪味。该行为违反了(B)

A.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B.大气污染防治法C.水污染防治法D.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6、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什么文件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B)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D.环境现状评价书

47、根据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名录》,把我国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B)

A.珍稀种,濒危种,稀有种B.濒危种,稀有种,渐危种

C.珍稀种,稀有种,普遍种D.濒危种,渐危种,普遍种

48、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行政复议不服的,诉讼时效为(A)

A.15天B.30天C.2个月D.3个月

49、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C)

A.大气、B.矿藏、C.野生动物、D.自然保护区。

50、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A.批准前B.批准过程中C.批准后D.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后

5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A)

A.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B.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C.该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D.该规划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52、不属于编制农业的有关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范围的是(D)

A、设区的市级以上种植业发展规划

B、省级及设区的市级渔业发展规划

C、省级及设区的市级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D、全国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53、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A、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B、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C、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D、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54、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

(B),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A、报送审批后B、报送审批前C、报送审批过程中D、出台后

55、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A),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登记表C、环境影响报告表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56、不属于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的建设项目是(B)。

A、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B、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C、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D、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7、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环境敏感区范围的是(D)

A、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

C、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

D、城市规划中的工业区

58、建设单位报批的(A)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D、以上所有评价文件

59、(C)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

A、国家环保总局B、地方各级环保部门C、任何单位和个人D、各级人民政府计划部门

60、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B)收费标准。

A、由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B、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C、由报告书审批部门确定D、可以与委托单位协商

6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规定,持有甲级评价证书的单位,其评价证书有效期为

(C)年。

A、三年B、四年C、五年D、六年

6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D)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B、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C、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6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不包括(A)

A、建设项目主体工程

B、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

C、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

D、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64、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B)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65、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不可以主持进行工作是(D)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影响后评价;

C、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

D、排污费核算、征收。

66、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对其主持完成的(A)承担相应责任。

A、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技术文件

B、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C、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D、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67、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C)水源保护区。

A、工业用水B、农业用水C、生活饮用水地表水D、畜牧业用水

68、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A)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A、一级保护区B、二级保护区C、三级保护区D、重点保护区

共68道,弄了一上午才搞好呀!以考试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为主编制

我的QQ号:42099008 E-MAIL:xjylwsh@sohu.com

欢迎交换应考心得体会附件: 点此下载

第49题“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C)”:A.大气、B.矿藏、C.野生动物、D.自然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以上4个答案都属于环境概念的范畴!这道题出的有问题啊!现改为:

第49题“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C)”:A.大气、B.矿藏、C.野生葡萄汁、D.自然保护区:生物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谢谢张志国先生的提醒!!

欢迎交流备考经验!

25题答案C

50题答案C

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篇7

一、英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

1.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排他性。法律文本中的法律专业术语, 仅仅出现在法律语体中, 并使法律语体与其他语体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和新闻报道等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其有统一的解释。法律专业术语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 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二是某一个专业术语即使在民族共同语种属多义词, 一旦进入法律语言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时, 也只能保留一个义项。

2.词语的对义性和类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 法律专业术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对义词。如:plaintiff和defendant, right和obligation等。同时, 由于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 而表示这些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 有数有种。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 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 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根据其各自的属性进行门类的划分, 用适当的词语加以确定, 以避免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 从而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 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如:“car (小汽车) ”、“bus”、“truck”、“train”等都属于“vehicle”类的类义词。

3.使用上的变异性。变异性指的是术语的使用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如“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法律术语, 在民族共同语中, “不笑”、“不能”、属动词词组, 在句子中常充当谓语。而在法律语言中, 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不再是动词词组, 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 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而不能充当谓语。

4.词义具有保守和权威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沿用旧的法律用语, 即古体词, 就是这一特征的表现。在法律文体中, 有些词汇经过漫长的历史并没有随着法律的发展而改变, 仍保持其原有含义。法律英语古体词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沿袭而来, 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 有些来自于法语、拉丁语和少量希腊语等外来词语, 例如“suit”、“testimony”等。另外一些来源于古英语, 例如由here-, there-和where-组成的复合词 (hereunder=under it, thereof=of that ) 用来表示确定的含义。法律汉语的古体词例如“刑罚”、“自首”等主要是文言词语, 这些文言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经过历史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 它们“作为人类的法律文化具有继承性”。

二、法律术语的翻译的方法

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任何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无可避免的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 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 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 从而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根据以上观念上的认知, 翻译应做到:

1.使用功能对等词。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 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法律上的效果对等, 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 以免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按照Sarcevic (1989:278-279) 的定义, “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下, 选择哪个词作为功能对等词, 取决于译入语中的术语的概念与源语中的术语的概念的功能是否对等。例如:jail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就不相不同, jail更接近中国的“看守所、拘留所”, 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则应该是“监狱”。

2.无对等词的翻译。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 英美法中许多有关概念、原理或规范的专业术语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 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意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例如:depose, deposition应译为“庭外采证, 庭外证词笔录”而不是“录取证词, 证词”。

3.释义。释义就是是用译入语里的中性语言把源语的意图涵义表达出来。可以让译入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术语的意思, 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从而提高可读性。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 或望文生义, 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 词的意义长随上下文而变动, 即罗马法所谓的:“noscitur a soclis”词义可自其上下文予以理解。

4.译借。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必然使中国的法制不断健全、完善, 这也是不断丰富中国法律术语的过程, 而译借就是促进法律术语丰富的一个方法。由于英语词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英语借词进入汉语法律语体后, 一般经过了“归化”, 也就是借词在音韵上或书写上经过稍微改动, 使它跟汉语的本土词相似。以anti-trust law为例, 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对等词, 所以通过译借译成了“反托拉斯法”, 成功地成为汉语读者都接受的一个法律术语。

5.含混对含混, 明确对明确。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 虽有特定意思, 却无明确定义, 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界定, 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如:substantially certain应译为“大致确定, 基本上确定”而不是如书中所译“必然结果”。中国法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含混词。如《民法通则》中的“主要生活来原”, “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 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 译者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 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 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 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不应, 含混以对, 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

三、结束语

法律术语翻译只是法律翻译中的一个方面。由于术语的翻译受到语言一致性、社会和交际因素的制约, 翻译时必须考虑灵活性的正确发挥和它可能受到的制约。而且, 法律术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 译者对原文本的文化历史背景要有一定的认识, 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 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不同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全对应的法律概念和分类, 译者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地尝试以上的方法, 找出某个英语法律术语的最佳汉语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术语翻译的质量, 最终保证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

摘要: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 要求大量翻译外国的法律、法规, 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 而法律术语翻译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中的难点。探讨法律术语的特点, 有助于对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法律术语,特点,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M].法律出版社, 1998.

[2]孙懿华, 周广然.法律语言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3]《英汉法律词典》编写组.英汉法律词典[M].法律出版社, 1985.

[4]朱定初.评复旦大学《法律英语》中的译注—兼谈法律专门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J].中国翻译, 2002.5.

[5]肖云枢.英汉法律术语的特点、词源及翻译[J].中国翻译, 2001.

[6]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 2002.10.

[7]曲志英.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J].法律英语, 2004.11.

袁贵仁: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 篇8

以宪法为核心设立法治课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宪法所确立的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道路,所体现的民主法治精神,所明确的国体、政体和基本制度,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给青少年学生讲清楚、讲透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按照四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从教材编写、课程安排、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抓紧完善宪法和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抓紧研究将宪法及基本法律内容纳入升学考试的办法,进一步突出宪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以国家宪法日活动为契机,建立制度化的学校宪法教育机制。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推进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的重大举措。全国40万所中小学将开展宪法晨读活动,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宪法序言及正文中的适当章节、条款,组织学生集体朗读;中小学校长将亲自主持宪法学习活动或者为学生讲授宪法课;中小学还将围绕国家宪法日主题,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上一节宪法教育课、举行一次特别升国旗仪式等,加深学生对宪法与国旗的认识。高等学校将组织法律专业的师生开展宣讲宪法的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与途径,确保宪法教育取得实效。教育部门和学校将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认知能力与特点的宪法教育形式,采用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立法、司法机关、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大、中、小学的宪法教育活动;鼓励编写和推广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宪法教育读本,开发有创意的宪法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的支持力度,举办网上宪法教育专栏,开展“法学名家普法进课堂”活动,征集法治教育优秀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推动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进入中小学;将采取措施,在全国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法治教育形式。着力加强高校法学学科建设,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的宪法研究。

上一篇:电工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哭笑不得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