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精选12篇)
法律专业 篇1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强调教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自此, 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纷纷出版专著、发表文章, 或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或论述法律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但鲜见有人探索应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法律专业教师,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应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能引起同行或有关专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同时也希望对新从教的法律专业教师有所帮助。
笔者认为,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国, 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 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 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 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 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 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
2. 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
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 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 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 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 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 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例如, 要向学生讲解“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于民众即是自由、对于国家机关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 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 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除了理论上的讲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 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 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 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 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 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 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行为, 更无法控制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控制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 如控制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 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2) 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 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 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
(3)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 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
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 就能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
2. 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认,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
(1) 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 因此, 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
(2)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 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行, 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改变。
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 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 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 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 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处理复杂的事务, 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 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 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可能有错误, 并培养学生发现课本和教师讲解错误的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上,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以说理式批评教育为主, 允许学生辩解。总之, 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将来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能力和“入乡随俗”的能力
所谓“法言法语”, 就是交流时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往往有自己准确、固定的含义, 这样交流起来能够避免歧义, 使得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对法律的学习、训练, 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交流。一个法律人“法言法语”水平的高低,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专业训练水平的高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同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交流时, 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语”, 就是所谓面对“内行”不要说“外行话”, 否则, 交流起来就会出现用语不准、歧义、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因此, 法律专业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语”水平, 以使自己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其他法律人交流, 顺利地处理法律事务。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语”授课, 以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教师还要使法律专业学生学会“入乡随俗”。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 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 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缪四平.批判性思维与法律人才培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8, (4) .
法律专业 篇2
性别:女出生年月:19xx.xx.xx民族:xx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法律事务(金融法律实务)专业20XX届
联系方式:139-xxxx-xxxx电子邮件:xxxxxxxx@xxx.com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银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
自我评价:诚实正直、稳重乐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耐劳、注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性格积极稳健、乐观向上,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善于分析问题,喜欢调查研究,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头脑灵活,善于分析,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教育经历
20xx.9~20xx.7xx大学xx学院法律事务(金融法律实务)
学分绩点(GPA)x.x(满分x分),院系/班级排名第x
连续三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学生团干部”
20xx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xx省xx市xx银行银行柜员实习主要工作:1.对外办理存取款、计息业务,包括输入电脑记帐、打印凭证、存折、存单,收付现金2.办理营业用现金的领解、保管,登记柜员现金登记簿;
3.办理营业用存单、存折等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的领用与保管,登记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登记簿;
4.掌管本柜台各种业务用章和个人名章;
5.办理柜台轧帐,打印轧帐单,清理、核对当班库存现金和结存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收检业务用章,在综合柜员的监督下,共同封箱,办理交接班手续,凭证等会计资料交综合柜员。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xx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商务代表实习
主要工作:开拓同行散货市场,利用各种方式联系客户洽谈,并与客户取得良好的业务合作;负责同行客户关系维持、负责客户询价及货物出口跟踪咨询等。沟通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口才,也增强了自己的应变能力,自己的执行力得到一定大的提升。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普通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甲读写能力精通优秀的听说能力
本专业证书
李晓斌:从法律门诊到专业化 篇3
李晓斌律师事务所位于宣武门外大街的富卓大厦7层,进门便能看见事务所浅绿色和白色相间的招牌,与大多律所选择的黑色基调不甚相同。办公区里的律师们毗邻而坐,并没有单独的隔间,靠墙的过道里则摆满了一排排的法律书籍和各种奖状。
从2002年首批个人律所试行到2013年,北京市共有个人律所348家。而创立于2005年5月,作为北京市较早一批个人律所之一的李晓斌律师事务所,如今已走过近十年。“目前我们所的团队有18人,主攻房地产和综合法律业务。”李晓斌告诉《方圆》记者。4月16日上午11点,《方圆》记者见到了李晓斌律师,在此之前,他一直忙着与客户洽谈。
“试水”个人律所
1991年,律师行业在我国开始兴盛。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毕业的李晓斌决定投入到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中去。1995年,李晓斌与其他两个合伙人创办了国达律师事务所,5年后,当事务所发展成为一家中型律所时,他选择了离开。2001年,他带着17名律师加盟广盛律师事务所,后来成为了其合伙人之一。
在2005年又一次离开律所前,李晓斌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14个年头,完成了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律师到综合性大律所的合伙人的“蜕变”。
然而,为什么选择离开这个稳定又高薪的职位呢?李晓斌向《方圆》记者解释道,这与自己“工作与学术研究两不误”的理念有关。
在大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不仅面临的压力超出旁人,更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2005年之前,李晓斌在广盛律师事务所里做合伙人,广盛是一家大型综合律师事务所,虽然收入不菲,但却效率不高。“大型律所的合伙人会议,十几个合伙人都是平等的,各执己见,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要讨论很久,而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业务发展之类,更是你一句我一句,迟迟不能统一。”
尽管在律所做的法律实务让李晓斌耗费了不少精力,他一直没有放下学术研究。参加工作后,李晓斌曾多次参加民法典、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仲裁法等立法研究工作;撰写论文著作,多篇论文获得律师协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还创立了以他导师曾宪义、佟柔命名的土地矿产奖学金,鼓励相关领域的研究等等。江平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李晓斌:他是个学者型律师。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学成法律之后就一直有帮助普通百姓的想法,但在大型律所,我没有办法去实现这样一种想法。”李晓斌说,大型律所除了效率不高以外,由于纳税的需要,基本是不会接标的额百万以下的案子的,而普通老百姓也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如果我一直在大型律所待下去,基本不可能实现我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愿望的。
一边是占据大量时间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另一边是合伙人制度中难免的拖沓毛病,让研究和工作之间“疲惫不堪”的李晓斌萌发了创办个人律所的想法。
2005年5月,“学者型律师”李晓斌搬出了高端大气的写字楼,租下了宣武门附近的一个普通的三层小楼,成立了个人律师事务所。律所草创时,李晓斌曾这样写道:“在我看来,律师不仅是精英阶层的代理人,也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法律服务者。”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他最初设想的律所是一家社区法律门诊式的律所,即开一个30人~50人团队分科明确的综合型律所,客户面对的不仅是高端地产人士,还有社区百姓,百姓只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前来咨询。
李晓斌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三层小楼里租了22个房间,计划开到十八个“法律专科”。为了吸引客户,还在办公楼外边挂上了一块长六米、宽三米的招牌,希望做成一个像医院一样醒目的“法律门诊”。
时至今日,李晓斌个人律所已走过风雨近十载,从过去几多艰难的个人律所到如今步入正轨,它依然存在,这与它独到的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
个人律所成立的前五年
现在的李晓斌律师事务所,拥有18人的团队,主攻房地产和综合法律业务。“我办个人律所十年,最好的年份能有1000万元左右的收入,不好的年份收入也一般。”李晓斌表示,总体来说效益不错,人员也稳定。
然而,个人律所成立的前五年,却是李晓斌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最初“法律门诊”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模式给李晓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社区里老百姓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来的时候也可能不止一个问题要咨询,这不仅要耗费律师较长的时间,还需要律师掌握不止一个方面的法律知识。而这个社区门诊不可能像综合型律所那样分科明确。而另一个方面,李晓斌租下来的这个三层小楼,设施比较简陋,办公条件并不理想,严重影响高端客户的上门。当时,李晓斌的老客户甚至跟他打趣说,“从车库到你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每次都热得一身汗,搞得我都不爱去了。”这一系列的困难带来的局面是:虽然李晓斌有服务百姓之志,但仅仅依靠老百姓的业务根本无法支撑律所的运营成本。
“在广盛律所做合伙人时,我带领30到50人的团队是游刃有余的,但做了个人律所后,才发现带团队是和以前完全不同。”李晓斌向记者介绍,通常在合伙所里,一个团队可能会凝聚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愿意跟随你”的和“愿意跟随律所”的,而在个人所里,则凝聚的都是“愿意跟随你个人的”。
例如,在个人律所草创时,李晓斌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找来了两个经验老到的律师朋友帮忙,结果,这两个朋友与李晓斌都很合拍,但两人之间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合伙人众多的大型律所里,如果是“愿意跟随律所的”,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只要他们中的一个人去找别的合伙人合作就可以避免矛盾,还能继续为同一个律所工作。而在个人律所里,对于两个同时“愿意跟随你”却又矛盾丛生的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走一个,留一个”。朋友尚且如此,招聘来的20多人的团队里面更加是矛盾重重,单单是调解矛盾一项工作就让李晓斌焦头烂额,夜夜失眠。
就这样,一年半之后,李晓斌放弃了建成综合型律所的初想,开始转变具体的运营策略。
首先便是换了一个地点,把办公室挪到了现在的富卓大厦。在不放弃普通客户的前提下,李晓斌也开始利用自己在圈子里面的影响力吸引高端客户。
“现在律所主要以房地产高端业务为主,然后衍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业务,跨越民事、行政、刑事多个领域,团队业务覆盖面来说比较广,同时还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性。”李晓斌告诉记者。
除了律所专业方向的确定,李晓斌还改变了社区门诊式的办所策略,不再要求明确地业务分科,转而培养每个律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李晓斌看来,做综合业务的律师,能力比专门业务的律师要强,因而他要求每个律师都能掌握较为广博的法律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开拓自己的专业方向。
“个人律所不同于合伙律所,规则条框的束缚固然需要,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人情起作用。”李晓斌介绍道,“可能是我的个性使然,我从来不强求某个律师留下来,在我这里,想要离开随时可以离开,我们这里有个老同志,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就是性子犟,有时候一点小误会就闹着要离开,到现在为止,这个老同志在我这里已经是‘三出两进’了。但也就是这些误会让我们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现在他也甘心留在我们律所工作了。”
在离开广盛律师事务所时,李晓斌并没有带走大所的成熟资源,而只带走了两个实习律师,人员和资源的匮乏可以说是创业阶段最艰难的问题。因此,在刚开始办个人所的时候,其招聘也像大律所那样,看重学历、学校、创收能力之类,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丰富资源、扩充队伍。但现在,随着业务的转型和收缩,团队人员也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留下来的都是认同个人律所理念并“愿意跟随自己的”。在保证业务水平的前提下,现在的招聘则最看重的职业道德、人品和合作精神,因为这样才具备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
“由于个人律所的团队人数不多,大家在一起的合作时间长、交流机会多,也有利于团队间的互相磨合。”李晓斌介绍道,个人律所创办将近十年,开始的四年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但最近几年人员已经基本固定了,现在留下来的18个人的团队,大家志趣相投,开展工作也十分顺利。
“敢说对案件100%负责”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吴庆宝曾透露,北京的律师行业2010年的收入30亿元左右,其中个人律所的收入只有9000万,不足全行业的1%,而2010年全北京有113家个人律所,按照每家个人律所10人来算,平均每人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就我们所而言,只要年收入100万以上的都是合格的。”与大多数追求收入的律所不同,在“学者型律师”李晓斌眼里,“个人律所拼的是案件质量”。一方面,为了不丢掉任何一个客户,让我们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为客户制订更加完善的法律方案,提高案件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在大律所里,一些合伙人之间有矛盾很常见,而且因为矛盾而出卖客户个人隐私的事件在过去也不是没发生过,而我们个人律所只有一个人负责,可以完全规避隐私被出卖的风险。
“我敢说对案件100%负责,也相信未来会有一部分市场会看到个人律所更靠得住,更讲诚信,这也是未来个人律所可以存在的市场根基之一。”李晓斌告诉记者。
在谈到个人律所的弊端时,李晓斌也非常坦诚地表示个人律所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与合伙所同时参与竞争时,个人律所有“先天不足”。由于在招投标方面,很多工程的招投标对于律所的人数、分所数量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个人律所显然够不着这些招投标项目的门槛,所以在这些方面,个人律所也就放弃竞争。并且,对于青年律师的成长而言,在个人律所很容易遇到瓶颈,当他们成熟之后需要更大的发展,这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自立门户,或者去别的中大型所担任合伙人。在李晓斌看来,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个人律所另一个先天存在的弊端。
“个人律所除了一些先天不足外,还有一些后天产生的困难,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律所很容易烙上办所人的印记,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律师个人能力的强可以很大程度上保障个人律所的发展,坏在律所难免打上个人的印记,容易感情用事。”
2006年,李晓斌带了2个研究生的助手去杭州办案子。案由是一个杭州的老板买了一块地,土地出让金是4个亿,但他只交了1.8个亿,当地的土地局认为这个老板违约,想要收回土地。于是这个老板不干了,要跟土地局打官司,找来了李晓斌研究案件。但在此之前,他已经找了浙江方面的专业人士来研究案件,他们认为胜诉的可能性大,而李晓斌认为他们的诉讼思路和结论都是有问题的。分歧之下,老板选择了相信对方的说法,这时的李晓斌已经萌生了退意,但并没有表现出来。研究完案件,老板当晚宴请李晓斌,在席上老板坚持要带李晓斌去喝“花酒”,并且表示“不去喝就不是自己人”。李晓斌觉得难以接受,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这个标的额4亿的案子。
“回到北京后,两个研究生助手批评我感情用事,给所里带来了损失,我也接受了批评,但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不接这个案子。”说到这,李晓斌有些感慨,“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合伙所里,一个合伙人感情用事,完全可以派另一个合伙人继续跟进,不会发生让律所利益受损的问题。”
“也许是因为长期做学术研究,我在找客户时喜欢‘看缘分’。”李晓斌表示,学者型律师是我的优势,也是我的劣势。我现在的精力有30%在业务上,30%讲课,40%开会,做学术研究固然能帮助我提高业务水平,但也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开拓业务。
“主任把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有利有弊。好的一方面是大家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学习和交流。但另一方面,年轻律师更多地希望多接一些业务,从案件数量和质量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律所律师张胤卓说。
法律专业 篇4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
国外法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判例法系, 也成为普通法系。二者的法律教育模式有所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大学, 而判例法系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律师学院。
1.早期的国外法律教育模式
从12世纪起, 国外陆续开始出现具有法律教育性质的学院, 其主要集中在法院附近。到14世纪, 这样的学院慢慢越来越多, 这种具有私塾性、法律专业性的教育形式就是早期的国外法律教育模式。
以具有典型性的英国为例, 1753年英国开始了大学的法律教育, 为英国的大学法律教育揭开了新的篇章。19世纪,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陆续成立自己的法学院。早期的法律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与实践紧密联系。 (2) 法律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3) 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较高。但是, 国外早期的法律模式也具有思想封闭、视野狭隘的缺点, 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水准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国外大学陆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包括:首先, 在大学中, 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教育。其次, 与当地的法律培训中心或者法院进行合作, 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性的锻炼与培训。最后,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使其从业法律工作以后能够继续学习法律知识,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国外早期的法律教育模式, 促使了国外现代法律教育模式的诞生。
2.现代国外法律教育的模式
现代国外法律教育模式, 一方面顺应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其法律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其自身传统的优势。现代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外各个高校的法学院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能力, 通过法学院的学习, 为其从事法律行业工作创造条件。如果学生想从事律师行业的工作, 首先, 必须完成大学法学院的专业课学习, 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其次, 修完必修的法律基础课程才能参加律师资格考试, 而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才能真正从业律师工作。
第二, 法律教育的教育内容。国外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 基本的法律理论和技巧, 法律思维能力, 分析、判断以及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以一个法律从业者的角度去思考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目的。
第三, 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国外法学院的法律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及思考模式。因此, 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由老师准备课程资料, 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的案例, 提前给学生布置其各自的任务, 在课堂上, 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与此同时, 国外还实行导师制度, 即每个老师都具体负责几个学生, 学生在法律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向自己的导师请教, 导师也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安排学生的课程和课外学习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 法律教育的教育评估。国外法学院的教育评估指标具有多样性。其法学教育评估体系比较完善,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教学质量评估, 另一个是科研等级评估,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质量评估主要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 科研等级评估则是考查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 二者的结合使得法学院教学水平保持较高的水准, 同时还能使其能够走在法学科研的前沿。
第五, 法律素质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法学院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能力。此外, 学校还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安排法律伦理、道德等课程来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具有开放性广、灵活性高和实践性强三个优点。
第一,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国外高校的法律教育具有开放性, 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不用在乎对错,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灵活性。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死板的理论知识, 国外的法律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国外法学院的教育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 老师上课的时间较少。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三,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国外法律教育向来注重法律实践教育, 其主张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法律人才。
2.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劣势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在肯定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优点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缺点。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忽视抽象思维、轻视理论教育。国外法律教育模式注重法律实践, 但却轻视法律理论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法律专业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但是却使得学生视野比较狭隘, 见识比较封闭。
第二, 实用性较强, 学术性缺乏。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很强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一种困境:虽然国外法学院尽力培养法律人才, 但是学生毕业后却很难担当律师、法官这种角色。知识面受限、思维模式的狭隘限制了法律专业学生以后工作生涯的发展与提升。
对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以及优势与劣势的分析, 我们认为, 对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北某大学的法律教育必须既要重视法律理论的学习, 同时又不能忽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国外的法律教育模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法律教育由于过分地重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法律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不利于法律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西北某大学必须借鉴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成功与不足, 在其法律专业授课中, 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 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知识的广度。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一方面应培养具有应用型的法律从业人员;另一方面, 还要使得学生具有其他专业的知识, 掌握更多不仅仅局限于法律专业的知识, 使得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的法律通才。与此同时, 西北某大学还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双学位, 吸引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法律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三, 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应改变其法律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应学习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中的导师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 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能力, 使得老师更能因材施教,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 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也能促使自身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 西北某大学还应将法律教学和法律科研项目的开展结合起来, 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调动老师和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有利于西北某大学科研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及其优势和劣势, 对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提出了几点启示。与此同时, 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的改革也为国内其他学校法律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法学教育,模式,法律专业授课,启示
参考文献
[1]何家权.当今中国法律教育的国际比较、问题和挑战及改革的宏观视野[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0 (7) .
[2]尹超.“同源分流”与“殊途同归”——英美法律教育发展路向之比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9 (4) .
[3]宫秀丽.英国现代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与启示——兼论我国法律教育的调整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3) .
汉英法律专业词汇 篇5
按照法律规定according to law
比较法comparative law
必然因果关系positive causal relationship
边缘法学borderline jurisprudence
补救办法remedial measures
不成文法unwritten law
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law of the place where the real property is situated 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不可让与性inalienability
不履行法律义务non-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
不作为abstain from an act;act of omission
部门法department law
部门规章regulation
成文法 written law
成文宪法 written constitution
冲突法 conflict of laws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 except for otherwise stipulated(by this law)除外责任条款 exclusion clause
触犯公共利益 encroach on the public interests
从权利 accessory right
达到法定年龄 come of age
大陆法系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单行法规 specific regulations
单一制政府 unitary government
当然解释 natural interpretation
道德规范norm of morality
道德义务 moral obligation
《德国民法典》German Civil code
法的本质 the nature of law
法的变化changes of law
法的定义definition of law
法的发展development of law
法的分类 divisions of law
法的概念concepts of law
法的规范作用normalized usage of law
法的继承succession of law
法律的失效lapse of law
法律的实施law enforcement
法律的适用application of law
法律的统一 unification of law
法律的推定 presumption of law
法律的推理 analogy of law
法律的效力范围 force’s scale of law
法律的修改alteration of law
法律的原理 principle of law
法律地位平等equal in legal status
法律对人的效力personal act of law
法律概念 legal concept
法律关系legal relation
法律关系客体 object of legal relation
法律关系主体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
法律规定provisions of law
法律规范norm of law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logical structure of legal rule
法律规则体系 system of legal rules
法律含义 intendment of law
法律另有规定:otherwise stipulated by law
法律现象legal phenomenon
法律要件 legal requirement
法律意识 law-consciousness
法律意义 legal sense
法律用语 legal language
法律渊源 source of law
法律原理 legal doctrines
法律原则 principle of legality
法律约束 legal binding;legal restraint
法律责任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责任的归结 imputation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责任的认定 determination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责任的执行 enforcement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责任客体 object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责任主体 subject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法律哲学 philosophy of law
法律制裁 legal sanction
法律制度legal system
法律秩序 legal order
法律主体资格 capacity as a subject of law
法系 legal system
法学方法 method of jurisprudence
法学院 faculty of law;law school
法院 court
法院调查 judicial investigation
法院管辖权 competence of court
法院判决 court decision
法制观念 legal concept
法制观念淡薄 very weak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w
法治 rule of law
否决权 power veto;veto power
否认事实 denial of facts
服从法律 amenable to law;subject to the law
服从判决 accept a judgment
符合程序 be in order
刚性宪法 rigid constitution
高级人民法院 Higher People’s Court
高级人民检察院 Higher People’s Procuratortate
规避法律 in fraud of law
规避义务 evade obligations
规范性法律文件 normalizative document of law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
过错推定原则 doctrine of presumption
过错责任 liability for wrongs;tort liability
海事法院 court of admiralty
合法的个人财产 legal personal property
合法地位 legal status
合法权益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合法行为 lawful acts;legality of purpose
衡平法 equity
衡平法院 Court of Chancery(美);Court of Equity(英)
后法取代前法 A later statute takes away the effect of a prior one.基本法 fundamental law
基本法律规范 basic norm of law
基本权利和义务 basic rights and duties
建立法律关系create legal relations
教会法 canon law
经常居住地:habitual residence
经法律许可 authorized by law
具有同等效力的 with equal authenticity
君主立宪制度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revocable juristic act
可让与性 alienability
可预见的 foreseeable
可追溯的 retrospective
客观条件 objective condition
客观因素 objective factor
客体 object
扩充解释 amplified interpretation
历史解释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立法机构legislative body
立法权 law-making power;legislative power
利害关系人interested person
连带法律关系 joint legal relations
连带责任 joint and several obligation
论理解释 logical interpretation
罗马法Roman Law
逻辑解释 logical interpretation
马克思主义法学 Marxist jurisprudence
没有事实根据的 unsubstantial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s
美国联邦法官 federal judge
没有法律依据的 lawless
没有判决先例的案件 case of first impression
民法典 civil code
民法法系Civil-Law System
民法通则: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民事权利能力:the capacity for civil rights
民事权益:civil rights and interests
民事制裁 civil punishment;civil sanction
明示或默示的 express or implied
偶然因果关系 fortuitous causal relationship
偶然因素 accidentalia
排他的权利 right to exclude all others
派生的权利 derived right
派生取得 derivative acquisition
判例法系 Case Law System
普通法法系 Common-Law System
普通法 common law
强制性法规 mandatory rule of law
强制性条款 mandatory term
侵犯财产权 property torts
侵权行为法 tort law
侵权责任 tortious liability
确认之诉 action for confirmation
人身非财产关系 personal non-property relations
人身关系 personal relation
任意解释 arbitrary interpretation
柔性宪法 flexible constitution
商法 commercial law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
社会主义法制 socialist legal system;socialist rule of law
生效条款 operative clause
失效法律 expired laws
失效日 expiry date
施行细则 implementary provisions
实体权利 substantive right
实在法 positive law
实质条款 material stipulation
适用法律 reference to the law;applicable law
适用范围 area of application;sphere of application
适用中国法律:be governed by the law of PRC(The law of PRC shall apply to)溯及既往原则 doctrine of retroactivity
溯及力 retrospect;retrospective effect
损害赔偿 damages
特别程序 special procedure
特别法 special law
特殊主体 special subject
提案motion;overture;proposal
停止生效cease to have effect
外国法 foreign law
完全民事权利能力:full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人 person entirely incapable of legal transaction 完全无行为能力 absolute disability
违法构成要件 essential condition of delict
违宪 violation of constitution
无国籍人stateless persons
无效的法律 void law
无效法律行为 void act;act without legal effect
习惯法custom law
法律专业 篇6
[关键词] 国家统一 法律教材 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028-04
On Publication of National Unified Legal Professional Core Textbooks
Li Huacheng
(The Law School,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00)
[Abstrac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proposed to innovate the law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compose and use national unified legal professional core textbooks. Publishing national unified legal professional core textbooks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who have a strong political standpoint and a solid legal foundation, but we will encounter resistance from colleges, markets and public opinion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Let our country to unify the core teaching materials of legal professiona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reate the talents familiar with and adhere to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we must implement the measure resolute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il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authorit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ke the viewpoint distinct and appropriate ; thirdly, we could consi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ree of charge to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promoting; finally, we need to establish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promote law department to use national unified teaching materials actively.
[Key words] National unified Legal textbooks Publishing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出版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是法学教育界和出版界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应准确理解推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背景、内涵、障碍等问题。
1 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背景
1.1 当前法律专业教材的“百花齐放”
当前法律专业教材呈“百花齐放”态势和法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不无关系。法学是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国内现有600多所高校开设法律本科专业。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和办学实体,在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享有较大自主权。行业属性较强、有学科比较优势的高校,其法律专业通常以培养行业性、特色型法治人才为目标。在结合学校实际,培养特色法治人才的大背景下,不同法学院校编写并采用不同的法律教材已成常态。
高校法律专业核心教材的“百花齐放”是教材市场化的必然结果。1998年之前,设有法律专业的高校不足百所,法律本科生年招生规模不到1万人,有限的市场也决定不可能出现同一课程有多种版本教材参与竞争的局面,当时几乎全部法律教材都由知名法学院校相关教授单独或集中编写,同一课程很难发现3种以上不同编者的教材。1999年,随着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科生招生规模逐年激增,法律教材市场俨然成形。巨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成就了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市场的巨大空间——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存在着无限机遇[1]。法律教材出版也随之呈乱象趋势,以法律专业核心课程之《国际法》为例,当当网查询2010年以来出版的不同编者的教材就有20多种,单一年度同一出版社甚至还出版过3种以上版本[2]。
1.2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人才保障,法治工作队伍的理想信念、职业伦理、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学教研等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这就要求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3]。
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法律类核心教材是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水平[4]。
法律教材作为法治人才队伍培养的载体,在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作用关键,应当通过国家规划的高质量统一教材培养政治合理、立场过硬、专业技能强的法治人才。过于多元化的法律教材显然不利于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治建设人才队伍,对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 对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正确理解
2.1 统一的范围有界定
第一,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并不是法律类书籍的国家统一。法律教材是法律书籍的一部分,除教材外,还包括学术专著、法律汇编等多种类型的法律图书。《决定》仅要求对法律书籍中具体类别即教材施行统一,推动学术繁荣的重要书籍即法学学术专著依然可以依法依规自行出版。学者出版的学术专著仍然可以在学生选择购买情况下出现在高校法学课堂,进一步充实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扩展丰富其法学知识。
第二,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并非是全部法律教材的统一。《决定》明确强调对法律类“核心”教材施行国家统一,关于“核心课程”的界定,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最新课程门数为16门[5]。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法科生仅了解16门法律课程显然不够,目前各大法学院校均开设30门以上的法律课程,为促使学生有效学习,16门课程之外教材的编写和采用,国家并未要求全国统一。
2.2 统一的目的很清晰
第一,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将直接服务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考试。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要求,除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外,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也将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能够保证法科生所学法律知识的一致性,更能够彰显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第二,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能够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服务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施行统一教材能够有效保证法科生所学专业知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所急需,能够有效保证学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认同。
2.3 统一的时间未明确
《决定》要求编写国家统一的教材,并要求全面采用,但并未直接设定时间表。在当前法律教材“百花齐放”态势下,确定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编写者、确定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是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部门需要慎重讨论、反复酝酿的大事,显然不能一蹴而就。《决定》作为纲领性政策要求,不会也不可能对具体程序性问题给予明确,其时间表显然应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在充分论证后进行确定。
3 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过程中的可能阻力
3.1 高校的阻力
第一,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可能会受到高校及其相关部门的阻碍。一直以来,教材的使用同高校整体或部门利益休戚相关,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可能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除少部分特定性质的书籍外,我国图书施行市场定价发行,高校法律教材属于自由定价发行范畴。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已经形成了高校职能部门和出版社、经销商在教材使用上的利益链条,一旦法律教材国家统一,则高校利益相应减少,这可能使其失去征订、使用的动力。
第二,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可能会受到高校授课教师的阻力。当下,授课教师自编教材正成为“惯例”, 教材编写事关教师的职称评定、版税和稿酬收入,教材的国家统一,授课教师则丧失出版机会,可能会导致授课教师的消极接受从而影响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进度。
3.2 市场的阻力
第一,可能会遇到来自出版社的阻力。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后,教材只可能选择一家出版社进行出版,国内数以百计的其他出版社将再无机会介入这一庞大市场。在当前法律教材出版中,相当多出版社已经占有部分市场份额,统一出版显然使绝大部分出版社利益丧失,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后的一段时期,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仍有部分出版社继续出版原有教材乃至非法出版国家统一教材以牟取利益。
第二,可能会遇到来自经销商的阻力。国家每年发行的学生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的数量惊人,市场销售额将近 430 多亿元,而图书发行部门 70%至90% 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发行[6]。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单一出版往往也意味着单一发行销售,相应地,绝大部分书商不会再有机会继续参与法律核心教材的发行销售,其利益必然受损。以利益为主要价值追求的书商很可能继续积极销售原有教材乃至于销售盗版的统一教材。
3.3 观念的阻力
第一,“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对推进法律教材统一的影响。法律教材尤其是部门法教材既需要对制度准确解释,还需要适当地表达学术观点和法律理念,因此,不同作者和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体系、内容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教材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术繁荣,因此,教材的全国统一从形式上看不利于“百家争鸣”,这也是学界存在反对声音的重要原因。但“百家争鸣”和教材的多元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全国统一的法律核心教材,其内容同样可以是百家争鸣,汇集多种学术观点,启迪智慧。
第二,教材统一“政治性”论点对全面采用统一教材的影响。在《决定》中明确提出法律类核心教材的全国统一后,学术界部分学者不恰当认为其属于政治干涉学术,此观念正一定程度影响法律核心教材全国统一的进度。事实上,法律教材的统一并非是政治性问题,仍主要是学术问题,法律教材主要目的是引导法科生正确理解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对法律制度的准确诠释无疑更需要统一,施行全国统一法律类核心教材显然能够使法律教学的目的更好地实现。
4 推动出版国家统一法律专业核心教材的构想
出版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是高校教科书出版发行领域的新探索,必须慎重,应在教材的编写主体、编写内容、出版发行的渠道方式等问题上进行特别规制。
4.1 组建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建设委员会
第一,委员会应由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参与协调。教材的全国统一是一个浩大的学术工程,涉及各省份和开设法律专业的所有高校,没有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协调统筹,仅有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参与,不可能有效推动。法律教材的发行历史中,曾有过政府部门参与协调推动教材适度统一的先例,效果良好[7]。
第二,委员会组成应以国内代表性院校一线授课教师和知名学者为主体。编者的代表性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不可能将国内600多所法学院系的授课师资全部纳入,委员会应重点考虑以代表性院校一线教师和国内知名学者为主体。代表性院校尤其是“五院四系”是法治人才培养主力军,其一线教师应吸纳到教材委员会中来,而国内知名学者加入教材委员会中则是教材质量的重要保证[8]。 法律核心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曾有过集中重要院校和知名学者参与的先例,其编写的教材在全国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9]。
4.2 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应适当“百家争鸣”
第一,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应做到制度诠释和理论介评相结合。法律核心教材所涉及的制度是明确的,对制度本意的诠释通常不存在“百家争鸣”,但教材的编写中不应为实现全国统一而放弃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归纳总结。理论思想是血,制度规范是肉,二者有机结合,教材才生动。增加理论思想在教材中的比例,有助于法科生快速理解制度的内涵,增强法律素养。
第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应重点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材是法律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法律学习者的政治立场和专业能力。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为适合中国的建设之路,法治则是最为适合的治国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高校法学教材中的比例,并使之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的法学教育,是国家急需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有些地方、高校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等问题,需要编写力求全面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全面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全面准确反映本科学领域最新进展的教材[10]。
4.3 施行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免费制
第一,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免费是破解高校和市场阻力的重要手段。免费的统一教材自然会成为法科生的必然选择,高校、出版社、发行商另行编写的教材将在与免费统一教材的竞争中毫无优势,终将自行退出法律核心教材领域。同时,统一教材的免费也彰显教育的公益化,目前国内教材主要是中小学教材属于国家控价范畴,尝试在部分教材上试点免费,也能够为未来推行教材全面免费积累经验。
第二,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国家统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应负担编写、出版、发行等整个过程并实施有效监控。教材从编写到最终供法科生使用是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复杂过程,国家财政要有效负担并监控全流程,使统一教材做到真正免费。在编写环节,国家应支付起编写者为教材编写的差旅、劳务等费用;在出版环节,基于出版商为独立市场主体,国家应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出版商;在发行销售环节,国家需负担销售商发行支出,以保证最终教材是免费供应法科生。
4.4 明确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中的主体责任
第一,应将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职能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负责教材的编写发放工作,切实负担起编委会人员、出版社、发行商的遴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财政部门沟通确保教材所需的经费到位,要和出版执法部门沟通联系确保市场不出现其他版本的法律专业核心教材。
第二,应将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核心教材情况作为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教材的统一是创新培养法治人才重要举措,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这一责任的高校显然在人才培养上有所滞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校法学学科建设相关指标的考核时给予批评。
5 结 语
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是《决定》的明确要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教育。法律教材的全国统一尽管并未涉及全部法律专业课程,但已经引发少许质疑和争论,实施中也会遇到来自高校和市场的阻力。出于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人才的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实施过程中,应当组建中央政府协调及其职能部门引导、代表性法学院校和知名法学学者广泛参与的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建设委员会,应当使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内容在重点吸纳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同时做到“百家争鸣”,应当构建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彻底免费,应当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国家统一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实施中的主体责任。
注 释
[1]王端理,王羽佳.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现状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3(12):53-56
[2]黄进.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6):17-20
[3]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度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国际法》出版如下:马呈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晓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邵沙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曾出版过李毅、白桂梅等编写的《国际法》本科教材。
[4]曹锦花.试论高等教育教材选题策划的读者定位[J].出版科学,2007(3):69-70
[5]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规定,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展业核心课程教材为16门: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法。
[6]郝云霞.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9(8):39-41
[7]1993年司法部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在其协调下,一定时期内当时司法部系统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高校的法学教材施行统一编写,统一采用,也有相当数量的其他法学院校采用司法部教材。
[8]“五院四系”,是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法律系的简称,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五院是指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前身);四系分别是北京大学法律系(北大法学院前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人大法学院前身)、武汉大学法律系(武大法学院前身)、吉林大学法律系(吉大法学院前身)。
[9]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系列丛书,俗称“法学教材红皮书”,教材编写者大多来为国内具体学科领域不同高校的知名学者,红皮书在法学院校的采用远高于其他版本教材。
[10]袁贵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4-11-14
高职法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法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法律的权威, 因此对于基层的法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从而促进了法律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所有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 因此应该根据法律的特性以及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改变目前现有的教学, 从而提高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职法律专业教学的状况
法律专业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针对政法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改革, 从而希望可以提高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质量, 例如将现代化设施融入到教学当中, 以期可以有效提高其教学效率, 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显著。对于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来说, 其实践的环节基本上是一毕业实习的形式为主, 但是在进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 学校没有同意分配学生进行实习, 更多的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的单位, 等实习日期到了的时候能够提交一份“实习鉴定”就算是达到了目标。因此实践环节的作用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学校学习的结果就只是得到系统的理论知识, 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只是在这个范围之内的问题, 一旦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些法律问题, 就显得分析能力有些不足, 很难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完美的解决。
二、法律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法律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司法部门、法律服务部门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部门提供优秀的人才, 因为这些职位的原因决定着该类人才不用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律职业, 而是在法律事务中为法律职业提供业务复制服务。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 依旧无法让学生获得拥有该职位的能力,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体系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高职法律专业教学而言, 缺乏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结合,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能够紧密的联系, 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 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 从而使得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分裂开来, 导致课程已经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 无法突破现有的桎梏, 在这种闭塞的教学方法和体系下所培养的人才是无法达到岗位需求的标准。
(二) 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低, 实用性不强
虽然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大高校都相应的增加了实践课程, 但是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仅仅起到小部分辅助的作用, 二者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实际处理的案例少, 从中获得的经验势必会少, 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针对目前法律专业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 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能力。以下是针对目前法律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两点对策。
(一) 逐渐改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对知识的传播, 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及创新型思维的提高却不够重视, 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是刻不容缓的。
(二) 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当前社会,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学历, 更加注重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增加实践课程课时, 多搞实践活动, 比如每周开展两次模拟法庭等。
(三) 与校外企业合作,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与校外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设置专门的校外基地供学生实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获取知识, 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 我国需要的法律人才不仅需要相应的法律知识, 更需要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高职法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法律教学方法,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及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扩大与校外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凤祥.高职法律专业职业能力素质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0:263-264.
[2]羊淑青.高职法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策略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05:72-74+123.
法律专业 篇8
关键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
法律素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素质仅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而广义的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自然人在接受一定法制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达到的识法、守法、用法、护法等相对稳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状态。与狭义的法律素质相比,广义的法律素质包含的要素显然是不同的,广义的法律素质要素包含: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实践能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主体中特殊的一类群体———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
(一)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我国法制教育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法律知识的核心是,掌握基本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了解基本的救济途径。它是社会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离开法律知识谈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则如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有成效。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其像法律人一样具有系统的专业素质,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就业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
(二)法律观念是大学生良好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
法律观念是指社会主体在进行一定的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理性的思维定势。法律观念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法律观念属于思维意识范畴,法律观念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社会主体进行法律实践。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不仅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更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大学生守法、用法才会成为社会常态。只有树立了健康的法律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
(三)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
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它是一个主、客观的结合体。而法律信同信仰一致,也是融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它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体在坚定的法律信仰的指导下,将法律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严格的法律规则的支配下进行社会活动。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灵魂,一旦形成很难被打破。但是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意识薄弱,导致法律信仰不坚定,常常会因社会上出现的“罪而不罚”等现象而摇摆不定。这类问题在任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但是我们要坚信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卢梭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四)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
法律实践能力是社会主体在具有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将法律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行为准则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马加爵故意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云南大学学生碎尸案等让人震惊,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程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方式单一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往往是通过以下形势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基础课上;高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法学双学位教育。在前两项中,非法学大学生接触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基于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大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无,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学专业双学位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为要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故选择此教育方式的非法学大学生数量有限。
前文中提到,法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归宿,但是我国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缺少法律实践经历,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实践能力欠缺,也达不到我国提倡提高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应有之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堂设置上,法律基础知识并没有单独设置,而是和思想道德修养一块作为教学的“基础课”,一方面,课程本身设置的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而且法律基础知识往往是设置在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之后,加之课时较少,教师经常做到了前面详细讲解,后面一带而过的现象;另一方面,“基础课”设置后,师资专业比例并没有多大改变,这导致“基础课”教师大多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入,在教学时难免“顾此失彼”,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重视不够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现今社会出现的问题,而是由来已久,在古代,学生的学习完全取自“四书五经”,学习的是“六艺”,这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根本的关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的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而依法治国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里素质就完全符合了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法律虽然不同于专业知识、道德和文化,但是法律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现今,我国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会偏向自己本专业学科或者能辅助其就业的学科,从而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提升,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课程,上课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形同虚设。
三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当前困境的政策探讨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要切实改变我国当前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首先应从教育理念上入手,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法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要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总体目标上来,区别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在师资投入上,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基础教育的教师应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授课要规范,内容要系统,教学方法多样化。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法律有正确的认识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立法与执法的“脱节”,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冲突等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对法律态度的转变,增强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其在生活或学习中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认识指导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律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法与人的欲望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并且能恪守法律行为准则。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法律实践课程,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真实事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法律情形模拟,例如模拟法庭、案情再现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且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例如法庭旁听,可以切身的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神圣,树立法律的权威,提高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警醒作用,使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2法学双学位是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拓展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往往由于需缴纳的费用过高且并没有强制性,导致大学生选择这一途径增强自身法律修养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法学双学位的花费,以吸引更多的非法学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祖才.试论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1,1(01).
[2]李喜,范利国,姬翠梅.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1).
法律专业 篇9
在当今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看到法律其实也是一种工具,尤其这种工具的重要性已不亚于外语、计算机等传统的工具学科。根据调查了解,许多非法律专业部门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法律专业学生有一定数量的需求,法律专业学生在这些部门工作,同样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取得优异的工作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业时应突破过去单一的专业局限,到更广泛的法律专业以外的领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而所谓岗位群,指相关岗位形成的或一些相同或性质相类似的岗位集合。根据目前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岗位群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劳动关系协调员及相关单位从业人员
我国在2007年第十次发布的新职业目录中出现了劳动关系协调员这一新职业名称。劳动关系协调员是指从事劳动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管理以及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协调、促进劳资沟通、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等工作的人员。目前,劳动关系协调员主要分布在区域性调解机构、地方行业工会、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以及用人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会和法务等部门。截至2004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近20万个,地区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8000多个。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和完善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配备专业的劳动关系协调人员。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人。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加强,社会对劳动关系协调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与这一需求还很不适应。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员这一新职业,对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解决劳资问题的能力,促进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与这一职业相关的,还有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中有关调解、咨询、协调等岗位。
二、法院书记员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关于书记员职业的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工作并办理有关审判的其他事项”。《书记员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书记员是审判工作的事务性辅助人员,在法官指导下工作。书记员实行单独序列管理。”第五条规定,“本办法下发后人民法院新招收的书记员,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目前,各地法院对于书记员的岗位标准中要求掌握一定的速记能力,如果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学生既能掌握较为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又能掌握速录的技能,对于法院书记员的职位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另外,掌握速录技能,除了能与法律知识结合在一起胜任书记员一职外,报业、传媒业、会展业等,也大量需要速录人才。
三、生产经营型企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这些生产经营型企业中,法律专业学生比较适合的岗位有以下部门。
1. 文秘部门
文秘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岗位,过去多由中文或文秘专业毕业的学生承担这类职务,而法律专业学生承担这类职务更具有优势。现在,企业中大量的合同需要由有一定合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知识的人来起草制定。特别是公司制的企业中,董事会秘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岗位,必须由熟练掌握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知识的人来担当,这种情况下,法律的专业优势就可以得到明显体现。目前,教育部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中,就有法律文秘专业,另外,还有一些学院在法律专业的设置中,是以文秘作为一个方向。
2. 人事部门
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各类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已经从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人员自主聘任和解除权是其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由于没有国家的干预和影响,企业在用人上主要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这就需要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依法与劳动者签订条款严密的劳动用工合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以避免或减少劳动纠纷,同时,提醒企业高层不做违反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行为。因此,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律专业人才非常适合承担这类工作。
3. 营销部门
目前,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中,除了专业学习市场营销的人才外,还有大量的非专业人员,而法律专业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对非专业人员甚至是专业人员都有相当的竞争力,因为市场营销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法律知识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和部门。全面熟练地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及法律解释,在从事销售工作的过程中严格遵章守法做到不越雷池,对非法律专业人员来讲绝非易事,而对法律专业人员来说则易如反掌。
四、各类中介及代理机构
市场经济中,中介和代理是十分活跃并且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自己的某些事务交给专门的机构或各类专业人员去处理,因此,中介和代理机构以及经纪人和代理人大量涌现。所以说,这一行业的就业空间较大,而且由于其涉及大量法律问题,所以对法律专业毕业生而言选择此行业也是非常适宜的。
总之,改变传统的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观念,重新认识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积累。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同行都来关注这一课题,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法律专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使法律高职教育拥有更充分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司法部关于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公告.
法律专业 篇10
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法律素养,法治社会,网络安全
2014年10月,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职生作为在国家未来社会中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人员, 其法律修养的高低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国际大背景下,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 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即对法律的尊崇、敬畏, 有守法意识, 遇事首先想到法律, 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 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 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法律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结构”的复合体。“多层次”是指:法律素养既有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 如法律理念、法律维护;又有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 如法律情感、法律评价;还有静态层面与动态层面, 如法律期待、法律行为。而“多结构”则是指:以懂法为培养素养的基本条件、用法为落实素养的核心、信仰法为奠定素养的灵魂的三个法律素养的基本结构。
二、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调研显示, 高职网络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法律知识不求甚解, 法律知识结构残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理工科高职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但对法律知识探究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常出现“知晓国家颁布有某某法律, 但该法律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考虑使用, 不甚清楚, 对该法律的具体条文则更是知之甚少”的尴尬情形。校内法律教育课程的学时明显不足, 加之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的法律知识的正规性和系统性较差, 导致高职网络专业的学生法律知识结构残缺不全。
2. 法律观念淡漠, 法律实践能力弱。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但应对具体问题时, 常表现出法律观念的淡漠。例如:“黑客 (Hacker) ”被许多网络专业学生视为崇拜的偶像, 黑客的攻击行为也被视为英雄的壮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蹭网”行为, 绝大多数网络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另外, 高职理工科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对待诸如“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过程中, 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务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不法行为时, 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受其法律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不知具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好忍气吞声, 吃“哑巴亏”, 自认倒霉;或当损失严重而又获赔无望时, 有些学生甚至考虑采用网络攻击的手段讨回“公道”。
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转化为法律行为, 需要内在的法律信仰作为坚实的依托和动力。调查发现:由于受网络无政法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很少有“法律至上”的理念, 缺乏作为一名法治社会公民对法律应有的信心。一些学生追求法律实用主义, 格外重视自身素质、价值、利益, 而漠视淡化他人的权利, 只关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有些学生通过网络新闻看到一些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等现象, 进而发展为崇尚权力, 忽视义务和责任, 形成“权大于法, 有权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错误观念, 对法治没有足够的信心;还有些学生对我国的法制现状持冷漠疏远的态度, 认为“法律跟自己无关, 自己不犯法就行”, 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行为。上述错误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法律信仰的真正确立, 进而外化表现为难以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 当前的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存在诸多欠缺, 相对于法治社会对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尚有相当差距。
三、提升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措施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 究其原因, 涉及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因素, 那种“学生的法律修养, 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管的事儿”的认识是明显错误的。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应全员动员, 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结合高职网络专业特点, 提出相关措施如下:
1. 在培养计划中增设符合专业特点的法律类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网络专业学生只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 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多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负责, 一般安排24~54课时, 其中法律部分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网络专业技术背景了解不多, 课时紧张, 教材编写也未能充分照顾到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特点, 仅仅通过一门课程完成“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的教学任务, 俨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可以考虑采用增设针对本专业特点的法律选修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犯罪及相关法律》课程, 借此来弥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不足。实践证明:由于此类课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担任, 教学内容与专业密切相关, 选取的案例直指网络现实,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动力,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悟和认同。
2. 在专业课堂教学中适时植入法制案例。
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不应只是某一门课程老师的责任, 而应是一种全员教育。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 可以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相关专业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如,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讲解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使用技巧时, 适时引入案例:Ping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DDOS (拒绝服务攻击) 的工具, Yahoo网站就曾被黑客利用数百台可以高速接入互联网的电脑连续发送大量Ping数据包而导致瘫痪。这类网络攻击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二百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 》的相关法律规定, 情节特别严重的, 会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教师还可进一步鼓励学生应做一名运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 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红客”。这样, 将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提高学生网络防御技能水平的同时, 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法律知识, 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 让学生在无形中热爱法律, 产生良好的法律情感。
3. 在项目实训中有机融入法律意识教育。
针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行为往往落后于其法律意识的缺点, 专业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工程项目实践时, 通过对网络专业领域行业规范的专业法律学习, 例如国家和省以上的有关安全生产基本工种操作规范的法律法规, 有意识地强调学生要遵守相应职业规范, 强化学生维权意识。例如:在《网络运维》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提醒学生模拟网络搭建项目现场的技术人员接收设备货箱时, 若发现包装箱破损, 不应着急开箱取货, 应及时联系承运商, 如果联系运营商未果、项目工期紧的特殊情况下, 也应在开箱前及时拍照取证, 避免后期可能的法律纠纷,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 这种教学方式既规范了学生职业行为规范, 又教授具体维权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
4. 在专业社会服务中培养法律信仰。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由于接触网络密切, 极易沉溺其中出现自由散漫现象。专业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鼓励其发挥其自身专业特长,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例如:我院网络专业组织学生走入社区, 手把手教社区老人使用常见的网络软件, 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防止其在网络中上当受骗。通过这类的社会服务, 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切实感受到法律给人们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后果, 学会了通过法律维护其正当权益, 实现其心目中的正义,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守法氛围, 帮助其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决定上述措施成效理想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专业教师是否具备深厚的法律素养。专业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 遵守法律法规, 恪守院校的规章制度, 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上述措施便会事半功倍。高职院校也可通过聘请法律界人士、专家学者为专业教师开展法律讲座和研讨等培训活动, 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法律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更好地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法律素养而服务。
四、结束语
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实质是公民素质教育, 它关系一个民主、法治国家所必须有的法律精神和文化底蕴, 它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蒸蒸日上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应是单一课堂的独角戏, 而应多元互动, 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 拓宽法治教育途径, 完善教育体系,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 以网络专业为例, 从学校专业教育的角度给出了提升学生法律修养的若干措施, 希望能为这一任重而道远的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莲芳.关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8) :81-82.
[2]刘婷.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8) :263-264.
[3]王丹, 郝红梅.高职高专学生法律素养及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J].太原诚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34) :11-13.
法律专业 篇11
【关键词】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社会以及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安部门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而警察院校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发展,尤其是警察院校法律专业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且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对法律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无法为公安机关培养大量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导致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警察院校有必要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警察院校快速发展。
1 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 缺少警察职业针对性
在目前的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中仍旧以灌输式的方式对学生加大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即便能够掌握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也不会很强。而且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警察院校法律专业课程只是将普通高校的法律专业本科内容进行浓缩,并没有针对警察院校开设专门的警察职业教育,导致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进入今后的警察职业中无法很好地应用法律知识内容,不利与正常工作的开展。
1.2 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学方缺少创新性,采用的仍是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只有侦查、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很少有接触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开展,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只能坐在课下听讲,很少出现交流互动环节,甚至是没有交流互动环节。很多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进度,按照教材内容宣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或者有些教师更加注重法律条例论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再加之教师教授的内容不具有实用性。学生很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警察职业注定要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必定要实际运用法律,而学生在进入警察职业以后,无法很好地应对复杂的法律关系。
1.3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成效,然而目前警察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师以及教材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即便是采取教学方法也主要是采取提问、演示以及指导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不能激发学生对法律专业学习的兴趣。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的成效取法有效提升。
2 警察院校法律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方法的影响,法律专业教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这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型的。在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法律学习的帮助者或者是指导者,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法律专业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法律专业教师经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及时的互动,从而因造出比较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中,充满信心与勇气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的成效。另外,警察这一职业对警察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引起警察院校的教师的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警察职业生涯。
2.2 加强法律专业的交流互动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法律专业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比如说: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而探索问题。另外,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活动,比如说:设计模拟课堂等,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启发式的任务,让学生之间的进行交流互动,以更好的完成任务。最后,警察院校还可以请法律界权威专家学者到院校开展讲座等,使学生接触到法律前言信息,从而更好制定学习计划,努力朝着及既定的方向目标发展。
2.3 运用丰富且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法融入到法律专业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的适应以后的警察职业生涯。首先,运用体验式式教学法,也就是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设定问题任务,通过学生合作以及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成为合格警察的基本要求。其次,运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也就是把学生分解成为多个合作小组,通过学生的之间相互帮助与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课堂气氛,通过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能够使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运用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也就是把实际的案例额问题引导到课堂上,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改变警察院校法律专业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能够有效的活跃法律法专业教学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提升对法律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警察院校法律专业的教学质量得打有效的提升,从而为公安部门提供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慧明,梁晶蕊.公安院校体改班刑诉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01).
[2]杜惠洁,于蕾,汤智.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向度的反思与展望[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作者简介
1.柴若冰(1981-),男,辽宁省阜新市人。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
2.白亦清(1983-),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助教。
作者单位
法律专业 篇12
一、学生法律创新的人格化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 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皈依感, 是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坚定的法律信仰, 是适当把握各种法律关系, 深入进行法律价值考量, 理性评判法律规则, 准确分析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规则的前提, 是法律创新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创新成功的前提。
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通过职业道德、法律逻辑等课程和法律讲座、法律论坛等途径进行。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 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 因为只有具备独立人格意识的人, 才不会迷信权威而人云亦云, 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才不会屈从于权势的压力而歪曲事实, 才敢于大胆探索真理并坚持真理。本科法学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较强的自信心、协同合作精神的教育, 使他们成为具有成功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以及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衡量创新素质的标准, 但最基本的内涵有三个: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 、规则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加强和引导, 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研讨等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上述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法律创新的智力化能力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 都是对新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 并与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劳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储备,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广博的知识, 这是必须坚持并需要认真做好的。但在重视学生广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知识不是一堆零碎无秩序的信息团, 而是相互联系的、有层次和有组织的结构。结构化的知识, 是已有经验的一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在认识中相当于一种理论或内部认识模式, 其功能在于吸收新信息、解释新情景, 起到预测和展望现实以外的东西的作用。由此可见, 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起到自动同化外部信息, 使某些认知过程自动进行, 减轻思维负担, 进而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因此, 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不只是知识的广博与否,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法学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以下四个层次的知识, 并使它们相互沟通、互为内表。
1. 丰富的社会、法律方面的感性经验和感性知识。
这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最底层, 是知识结构真实的地基, 是学生在专业上深化发展的基础。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课外阅读、人文素质讲座、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完成。
2. 宽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
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法学本科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
(1) 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是揭示法律和法律现象与规律的系统理论和学说, 在法学学科体系中起着支柱作用, 对于大学生产生全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观念、科学的法律思维和研究法律现象的理性态度有重大意义。
(2) 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创新要以充分认识、尊重、继承和利用法律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为基础, 所以, 必须系统学习14门核心课程, 并做到对现行法律法规熟知于心, 全面系统掌握。
3. 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 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形成较宽的知识面。
这是使学生拥有创新所需的深厚知识底蕴所必需的。
4. 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 包括本国语言、外国语言等。
三、学生法律创新的思维和技能培养目标
法律创新不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一定法律意识指导下对法律知识的活化, 这就需要一定的法律创新思维和技能。
1. 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体包括阅读能力, 查找文献的能力, 观察、分析、判断、提出问题的能力, 收集数据的能力, 抽象、概括的能力, 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2. 法律创新思维能力。
包括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等。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与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司法案件中存在的与法律、法理不符的问题中, 以及分析、评价已有法律原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与背离的过程中培养的。法学本科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这种机会和条件。
3. 法律表达能力。
法律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准确、精练的表达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 而深刻、雄辩、创造性的表达则是法律人优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法学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准确、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涉问题的能力。
4. 探知法律事实和“获取法律”的能力。
探知法律事实, 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 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获取法律”的能力, 即能够从浩瀚的法律典章中迅速查找到办理具体法律事务所需的法律依据。“获取法律”的能力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潜在认知能力, 这种能力可使人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预测性、应变性和创新性, 法学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法学本科教育应紧紧围绕上述培养目标, 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及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全面建设、协调发展, 以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合力, 保证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符启林, 程益群.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6) .
【法律专业】推荐阅读:
法律文秘专业05-12
自考法律专业09-19
法律专业实践报告08-26
法律专业英文简历07-08
法律类专业简历09-30
法律专业求职简历10-16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06-21
法律专业个人实习总结05-19
自考大专法律专业科目06-03
法律类专业英文简历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