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校

2024-09-09

实践学校(通用12篇)

实践学校 篇1

摘要: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制度改革已成大势所趋。但是,学校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而要真正促成改革,则必须倚赖于学校公共领域的扩展。若要实现此一目的,则需要从确立扩展限度等入手,以全面推进学校公共领域的现实构建。

关键词:公共领域,学校公共领域,学校制度改革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学校制度的改革无疑也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当我们思考学校制度改革此一问题时,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是否能展开,而是改革进程一旦展开,改革是否能最大程度地顺利发展,改革的成果是否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乃至发扬。 在笔者看来,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学校公共领域的创生无疑是关键。

一、学校公共领域:内涵与特质

1.学校公共领域的内涵

要对公共领域的含义有深入理解,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此一问题。 在《 政治学》 开篇,亚里士多德就曾细致区分出城邦和家庭两大领域,家庭是一种生产后代和获得生活必需品的生活,城邦则是一种政治的生活。 而人在本性上,是趋向于政治生活的动物,即政治动物。[1]言下之意,人不仅应该生活在家庭中,更应该生活于城邦中,参与政治生活,而这实际上就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分的雏形。 作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当代回应,阿伦特也区分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在她看来,人的三种最基本的的活动是劳动、工作和行动。[2]而公共领域则是人的行动的条件和场所,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条件。 人若脱离了公共领域,丧失了共同的行动,无疑将失去全部意义。[3]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通过历史地分析公共领域的形态演变,概括性地指出“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 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 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 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这种政治讨论手段, 即公开批判的确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4]言下之意,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得以产生。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学校公共领域是作为国家和政府代表机构的学校管理机构与私人之间的,面向学校中所有个体开放的公众的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中, 公众可以就他们关心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对话、 批判等, 进而对学校生活的发展产生影响。

2.学校公共领域的特质

由上观之,学校公共领域并不简单,它必须是超越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的。例如:学生中的朋友群体体现着私己性的情感,故而其只属于私人领域。班级组织则是学校权力的制度设置, 也并不能作为公共领域的判断依据。由此,要全面理解学校公共领域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第一,学校公共领域以守护理性为价值立场。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理性体现在有教养的人共同使用知性合理交往过程当中, 由于任何一种统治关系都对它构成威胁, 因此它本身也需要保护, 以防表面化”。[5]由此,学校公共领域也应反对此一统治关系,而以守护理性为价值立场。

第二,学校公共领域以对话协商为运作方式。在学校公共领域中,与私人领域相区别,交往是平等、自由、非暴力的,强调以对话协商为运作方式。 而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了一起,形成了公众。[6]而在这一形成公共意见的对话协商过程中,其并不受来自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强制。

第三,学校公共领域以全员参与为实践旨向。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公民开放。[7]学校公共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它开放地面向学校中的所有成员。当然,当私人成为公众后,必须暂时搁置私人利益和特性,全面参与到公共性事务中。

第四,学校公共领域以自发形成为发展过程。学校公共领域产生于开放而富有弹性的公共交往,是独立于公共权力之外而自发形成的, 因而其必然不是公共权力的代言人, 而是一群拥有理性能力的公众形成公共意见的所在。例如:某些学生对某一公共事务产生兴趣,就可以自发地形成一定的组织,开展活动。

二、学校公共领域:学校制度改革的可能依托

1.学校制度改革的前提阐析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学校制度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神,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因此,人为推动的学校制度改革总有着失败的可能。即便如此,这也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改革的缘由, 相反而应成为我们更加努力寻找改革成功基础的动力。在这里,我们将试图全面透析学校制度变革成功的可能基础。

第一,改革的实践参与基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迄今中外教育改革实践反反复复表明,改革的社会基础越是广泛、越是坚实,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代价也就越小。[8]学校制度改革也不例外,它最终将落实于学校中的具体教育实践,体现于学生、教师、家长等方方面面的体认。 因此,改革需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而努力让学校中每一个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一改革进程中来, 也才能让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改革。

第二,改革的公众理性基础。学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其成员对具体改革实践的理性认识、理解等,无疑决定着学校制度改革的合理发展和改革目标的达成。审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因为缺乏政治参与的经验,文人乃至文人煽动下的、同样缺乏政治参与经验的大众,对改革实践茫然无知,缺乏改革实践所必需的理性程度。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 民众的想象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9]正因为此,法国革命才走入歧途,成为了人的自由的坟墓。 因此,为确证改革进程的合理推进,公众的理性基础需要夯实。

第三,改革的舆论监督基础。在学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权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涉及的。因为学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学校秩序的重构, 影响到方方面面的传统关系乃至利益, 没有权力的积极作用的发挥,诸如改革方案的提出、执行与评价等很难顺利地开展起来。但是基于对人性真实的深刻洞察,亚里士多德指出:“ 人们要是其权力足以攫取私利, 往往就不惜违反正义”。[10]言下之意,权力总是极其危险的,尤其对于没有监督的权力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为保证学校制度改革的合理推进, 我们势必应该积极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

第四,改革的价值共识基础。 可以说,任何一种改革必然要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为基石,否则,很难想象,人会被认为是“ 理性的动物”。 那么,改革所依据的价值理念从何而来呢? 改革所面对的是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体,这些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实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 尤其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了。因此,为保证学校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我们应致力于使各方达成价值共识,即使不同的主体对诸如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达成一种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看法, 从而使改革不致因价值的冲突而失去依凭、陷入困境,而是能够全面兼及乃至实现公共的福祉。

2.学校公共领域创生的改革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 学校制度改革的基础在于实践参与等四个方面,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现实,这些基础往往是缺失的。为重建此些基础,我们应该诉诸学校公共领域的创生,其缘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推动实践参与基础的进步。通过历史的审思不难发现,在以往的学校制度改革进程中,其往往采用的是“ 自上而下”的形式,即学校制度的改革更多依据的是行政的指令, 较少当事人自发、 自主而为。 例如: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的班主任制度,其根本上源自于俄国“ 班主任制度”,只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开始,参照俄国经验建立的,其发展的过程基本上由行政主导,从初期的《 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及《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到1979 年的 《 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 草案)》 ,再到1988 年的《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 与《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 ,在行政权力的直接指导下, 经历了一个从初生到完善的过程,深深扎根于学校生活中。而当我们积极促进学校公共领域的发展,我们势必能为个体以讨论、协商等形式参与改革进程提供一个空间, 而不是仅仅作为无声的改革结果“ 消费者”出现,为学校制度改革造就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二,强化公众理性基础的发展。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没有公众的理性作为基础,改革往往会被引入歧途。而这一理性基础的症结,在于公众对公共领域的参与。 因为,只有通过公共领域的参与,大众才能有机会在协商、辩论中明晰自身的利益,提升自身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抛却改革中的幼稚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学校制度的改革。 但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保持着“ 家国同构”“ 皇权至上”的社会格局。 在这样的境遇中,类似“ 焚书坑儒“” 文字狱”等形式的对民间舆论的打压不时发生。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总体性体制逐步宽松,公共领域开始缓慢生长,一种更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公共领域也有了生长的空间。若我们能积极推动它的发展, 势必能强化学校制度变革所需的公众理性基础的发展。

第三, 促进舆论监督基础的实现。 正如上文所说,学校制度改革依赖于权力的执行,而对权力的舆论监督则是权力合理运用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对权力的舆论监督往往是缺失的。具体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公众往往无法进行舆论监督。而当公众推动了合理的舆论监督,甚至还会因此遭受到打击报复。在笔者参与的某次调研中,就曾发现过类似的案例。某校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出台了一些新规定,如校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的电脑联网,而教师办公室的电脑一律不联网;教师每天要在考勤表上签到,中午不得离校,而校长、主任因工作需要可以外出,等等。[11]这种因人而设的制度难免会让普通教师觉得这些规定只是用来约束他们的,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舆论监督机制, 他们的质疑往往只能停留于个人的“ 抱怨”,不能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以致阻滞了学校制度变革的更好发展。 由此,当我们积极推进学校公共领域的发展时,我们势必就会在学校中培育一个强大的公共舆论空间,从而为对公共问题的协商乃至由此而生的舆论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保证价值共识基础的落实。在以往的学校制度改革实践中,我们往往也会重视“ 价值共识”,即强调改革过程中的价值统一。 这种以“ 价值统一”取代“ 价值共识”的趋向根植于1949 年后的历史发展现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更成为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依马克思,价值多元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后果,对于价值多元的情况,作为先进阶级的无产阶级的价值理念应占据支配地位。[12]在此境遇中, 发生于国家之中的学校制度变革自然难以恢复到“ 价值———意义”的一神状态。因此,在学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往往就会借助于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渗透的方式,单向地、强制地来实现价值统一。 其不仅不能保障公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会使改革侵犯到公共的福祉。

3.学校公共领域的现实构建

第一,确立扩展限度。人的生活不仅包括公共领域,也包括私人领域。 无论对谁来说,私人领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阿伦特所说:“ 有许多东西无法经受在公共场合中他人始终在场而带来的喧闹、刺眼光芒;这样,只有那些被认为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值得被看和值得被听的东西,才是公共领域能够允许的东西, 从而与它无关的东西就自动变成了一个私人的事情”。[13]言下之意,人的生活不能仅仅依赖公共领域的参与, 对人来说许多至关重要的东西都只有在公共领域之外才能幸存下来,例如:经历公共领域中讨论、对话的喧嚣之后,我们需要一个私人的空间冷静、沉淀,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不为世俗所裹挟。 因此,学校公共领域的扩展应以私人领域为限, 尤其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更是如此。 阿伦特就很担忧公共领域的强光会伤害到未成年的儿童。

第二,构建制度保障。学校公共领域涉及到其中每一个人,是公众共同参与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人性并不能被寄予过高的期待,因此其中的制度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全面控制个体的生活, 而是旨在提升个体的福祉。 因为,排除了制度的规训,人的生活将陷入无以复加的混乱之中。 正如康德所说“: 未受培养的人是生蛮的,未受规训的人是野性的。耽误规训是比耽误培养更糟糕的事情, 因为培养的疏忽还可以后来弥补,但野性却无法去除,规训中的过失是无法补救的”。[14]在这样的情境中,公共福祉的提升就只是一种奢望。只有确立学校公共领域的制度保障,个体乃至公共的福祉才能得到真切的保障。

第三,夯实组织基础。学校公共领域的展开总是倚赖于一定的组织,如各类的学生社团、教师的教研小组等,它们是学校成员自发形成的,旨在就他们所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对话。 但在当前的学校生活中,此类组织往往是非常匮乏的。 即使存在,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度干涉,其自主性也是非常成问题的,并不能体现出公共领域的应有本性。因此,学校应在制度、指导、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乃至教师自主地、积极地发展各类公共组织,这对于个体乃至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尼采的中学时代, 他就与同学成立过由少数同学组成的小团体, 目的是为大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爱好寻求一种稳固的、有约束力的组织形式。[15]尼采后来感慨道“: 我们觉得, 我们应该无比感谢那个特别的小团体。……在它的氛围中,我们把我们的中学也只当做服务于我们的一般教育努力的个别手段”。[16]

第四,推动活动开展。构建了一定的公共性的组织,组织引导下的活动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没有活动,成员之间将很难发生具体的联系,组织将因缺乏活力而凋零, 学校公共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将受到影响。因此,为促进学校公共领域的顺利推进,活动应该得到我们的全面重视,如辩论活动、服务学习活动等。 事实上,在英国,高中阶段就异常强调各种具有公共性质的活动的开展, 比较典型的有慈善活动、辩论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结对学习活动,等等。[17]在美国“, 服务学习” 活动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89 年的布什政府、1993 年的克林顿政府、2002年的小布什政府都先后以法案等形式强调服务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和支持各个学校开展服务学习活动。 显然,我们应吸收诸如此类的先进经验,切实推进各类公共性质的活动, 为学校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践学校 篇2

一、实行社会实践班制度的目的为了能够使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值周班级学生的群体管理,促进良好的校风校貌的形成;通过值周班级学生的文明示范,促进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值周班级学生,通过校内服务劳动,增强爱校的集体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和培养劳动习惯。希望通过值周班制度的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使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实践班主要职责

1、模范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全校学生做出示范。

2、严格督促及管理全校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要求,并及时登记每天的检查情况。

3、身体力行,直接参加全校的卫生保洁、绿化校园及其他各项服务劳动。

4、负责在周一的升旗活动汇总、汇报社会实践工作。

三、社会实践班权利:

1、受学校委托,一周内对全校公物,环境卫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记录登记,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安全。

2、值周班学生有对违纪学生进行记录,依照校纪校规做出相应扣分的权利;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建议的权利。(此建议申报给值周领导或政教处)

3、值周班有对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相应分管校长直接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的权利。

四、社会实践全过程:

(一)准备阶段:(值周前一周)

1、思想动员,学习值周的有关制度、细则和实施意见。(星期日晚自习政教处负责培训)

2、学习兄弟班级值周的特色和长处,留意各自岗位正在上岗同学的工作情况,以作借鉴。

3、岗位职责落实到人,定岗、定人、定职责、定规范、定操作顺序、定作息时间。

4、建立社会实践班内学生到位、工作的检查、考评制度和检查方法。

5、做好接班的各项准备工作:周一早自习前上交社会实践岗位安排表到政教处。

(二)值周阶段:(周一早操至周日晚自习,共七天。六天值班,星期日总结)

1、各就各位,一一落实。

2、值周班长每天任何时间可以向政教处汇报值周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3、组长做到每日一小结,及时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最后由值周班长整理为值周班小结,在值周结束时,汇总公布后上交政教处。

五、实践班工作分组与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班由政教处统一安排、培训、监督、管理、考核,班主任具体管理并实施具体工作,其他科室配合实施。

2、社会实践班分六组进行。(1)门卫管理及校园巡逻组(2)教学监督组

(3)环境保护、劳动服务组(4)文明督导及财产管理组。(5)食品安全监督组。

(六)宿舍管理组。

3、具体要求:

值周的学生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仪容仪表端庄,持证上岗。以身作则。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社会实践工作期间不忘记学习和复习,没有任务时回班学习。

1、门卫管理及校园巡逻组:(建议3人)

1)早、中、晚时,2位学生应站在校门两侧迎送师生进、离校,老师进、离校应主动立正鞠躬问候,其他时间应2人在岗,早操至就寝前为上岗时间。

2)对迟到的学生进行登记,将登记结果当天进行汇总。

3)检查进出校门的胸卡、请假条,并对进出的车辆、自行车进行管理(杜绝车辆进入教学区)。

4)协助门卫老师执行校门卫制度,热情、礼貌接待学生家长等来宾,提前联系教职工、做好引路、物品代管等服务工作。

5)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巡逻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和学生间的矛盾及时报告值周老师和政教处

2、教学监督组:(建议2人)

要协助值周领导教师,检查学生、老师的上课情况(包括三操一活动)及晚自习下后清场关灯工作。

3、环境保护、劳动服务组:

1、早操结束至晚自习开始为上岗时间。

2、不定时做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打扫工作。

3、督查学生乱丢果壳、纸屑废物和边走边吃等不良行为,并作记录曝光。

4、课间经常性地巡视校园环境,一旦发现垃圾,及时打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文明、卫生督导及财产管理组:(建议3人)

1)身体力行参加教学楼的卫生保洁工作。

2)督查楼内乱倒、乱涂、乱抛、乱划等不良现象,提醒各班做好教室内外墙面、走廊及其门窗的清卫工作。

3)发现并及时纠正学校非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劝阻楼内大声喊叫、互相追逐嬉闹、互相打骂等不文明行为。

4)爱护公物,阻止任何损坏公物的违纪行为。

5)禁止学生把瓜子、桶面、塑料包装食物带入宿舍及教学楼。

5、食品安全监督组:(建议3人)

1)配合值周教师检查、监督食堂、小卖部的进货、加工、质量、价格、卫生方面。

2)准时做好一日三餐的就餐秩序维护,制止插队现象的发生。

3)负责卫生保洁工作,杜绝浪费,文明用餐。

6、宿舍管理组:(建议男女各2名)

1)负责寝室楼梯、走廊及楼前楼后场地的卫生打扫

2)具体负责宿舍管理、晚休检查及安全检查工作。

七、班、组长工作要求:

1、值周班长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和值周老师,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学习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值周工作职责和各项具体要求,安排人员,落实岗位,检查工作,做好协调工作。汇总情况,对班内同学实行每日考评,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做好一周总评、自评工作,及时完成值周总结,于值周工作结束时交政教处。

2、各组长要具体落实本组人员岗位,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协同班长填写岗位安排表,报班主任同意后,由班长将岗位安排表送交政教处。

3、各组长要对本组负责,检查、督促本组人员做好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就本组人员的考核提出意见。

4、班、组长要带头做好本岗位工作,团结班同学完成值周任务。及时与有关老师联系,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值日、值周老师提出,予以妥善解决。

六、实践班工作考核细则

1、政教处组织督查小组不定期对班主任工作及实践班小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全校通报。

2、社会实践总体表现评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优秀加班级考核加10分,合格加5分,不合格扣12分。

3、社会实践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德育素质档案。

4、每学期对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工作。

鄂前旗民族职业高中政教处

实践学校 篇3

【关键词】 原则 策略 课程 品牌 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03-02

一、意义及现状

科技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去观察、实验、思考、制作、研究和创造。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启蒙教育,从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精神风貌。同时训练学生良好心理,塑造良好品格,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甚至影响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所以从小学开始就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要搞好科技活动,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家长观念落后等状况,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很受制约,要想把科技活动开展好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好科教育技活动,怎样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从下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二、遵循原则

1. 应用性原则。要推动一个学校的科技教育,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途径,提高公众参与的兴趣就必须让公众所进行的项目是有实在效用的。所以不能天马行空地去搞科技教育。创新发明意识的养成,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不仅着眼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担当社会责任的概念。

2. 综合性原则。 应将科技活动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全方位的融合到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使科技活动有取之不尽的养料水分,做到使科技活动常态化。这样才能不会脱离育人本质,不为搞活动而活动。

3. 可持续性原则。科技教育要做到系统性、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为了让科技教育保持活力,必须要将做好系统的规划,短期与中长期有机结合,目前既要为以后提升、发展打实基础,也要争取出成绩、成果。一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相对落后,诺贝尔奖几乎与国人无缘,因为我们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虽然是需要一时的灵感,但同样需要日常的培养与训练,创新需要从小开始启蒙,这样才能为令孩子的创新思维有良好的根基,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4. 新颖性原则。创新代表着新颖,为了提高孩子进行科技活动的兴趣,组织活动的手段需要新颖,多展出一些孩子们日常少接触到的科技产品,让孩子有眼前一亮,大开眼界的感受。其次引导孩子创造发明要从新颖性角度出发,因为作品只有新颖性才更有生命力,这也是激发孩子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三、措施策略

1. 经费使用与景观设置。“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科技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可以说科技教育活动很“烧钱”。小规模农村学校经费不算太充裕,所以在科技项目经费支出方面需要全盘考虑,突出重点。应考虑自身在科技教育哪一方面具有优势,能利于全民参与的,能为加强学校科技项目品牌的,能可持续发展的,应加大经费的投放。所谓的物尽其用,同等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收益。此外为了营造浓郁的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需要对设立专门的科技室场,以利于科技教育及活动的开展,同时需更新换代和增添了足够的科教器材,购置众多的科普图书。教学设施的更新为科技教育的开着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高效的经费投入为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技教育范围广,内容多,学校应确立一两个方面作为品牌去打造,而校园科技氛围布置更应围绕这些项目去考虑。根据科技教育的主线设立景观,在主线的基础上,辅以其它方面的科技景观,这样整个学校才能呈现浓厚的科技氛围,同时也为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添砖加瓦。如以科技环保制作为主要项目的,无论是场地的选择、作品展出、知识宣传等都应以科技环保概念贯穿,并以此为主要景观。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再设立自然、生命、星球、宇宙等科技景观。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室场、围墙、天花、天台等作展示。其次科学组可与语文、美术和其他学科组密切配合,创设好人文的、科技的、绿色的、书香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与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相匹配。总之是让孩子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时刻与科技同在。

2. 架构设立与队伍建设。农村要想将科技作为品牌来打造,必需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是首要条件,其次应与语数英等科目一样设立科技教研组,一起召开科技工作研讨,每学年初认真制定科技教育工作活动计划,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操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各阶段和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书面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技教育工作档案。应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和科技组的作用,从学校全局出发,高屋建瓴,精心制订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的实施方案,从科技特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策略和途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并统筹安排,加强对科技活动相关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其次是要建立一支热情高、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团队。由骨干教师担任科技教育的总辅导员,并配足配全科技辅导员和科技兼职教师,班主任担任各班科技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中有教科学、计算机、美术的,也有教语文和数学的,此外,还要聘请多位校外科技辅导员。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使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而专家引领是科技教育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农村学校人员局限,而专家经验丰富、视野开阔,只有在专家的帮扶下,学校才能把握中心,朝着方向不断前进。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和校外资源,部分家长具有的知识、社会资源能给学校的科技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3. 管理制度与激励作用

领导例会制度——学校领导要定期召开有关科技教育的例会,专门商讨科技教育的进程、活动开展、成果验收等事项,加强学校领导对科技教育的参与度。

教师学习制度——教师(特别是科技辅导教师)要定期学习培训,根据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推动科技教育的开展,扩大科技教育教师的参与面。

学生活动制度——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诸如科技小组活动、科技节特色活动、科技基地活动等科技教育系列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加大科技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努力营造活动的氛围,以扩大科技教育的普及面和活动成效。

奖惩激励制度——制定鼓励教师从事科技教育和辅导工作的相应措施,把他们的辅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将辅导成果作为考核实绩、评升晋级的依据,对在科技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重奖。在学生中,通过评比“我是实验家、专利NO.1、科技至叻星”等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索科技的热情与勇气。为科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4. 校本课程开发,夯实科技教育基础。校本课程要有灵魂,编制科技校本课程,第一步是要确立其理念和目标。当然在正式编制校本课程之前,应该抓住一两项活动确立特色,然后,逐步拓展,不断深化,再去探究具有完整结构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以正式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每周都有固定的课时,以保证课程的实施。例如有学校每周安排周1-3用于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也有学校安排每一周的周几下午第三节实施。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安排相应程度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注意层次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同时为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需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一个贯穿学校生活及学习全程的课程,同样 充分考虑内容的连续性层次性。如1-3年级是科学启蒙;4-6年级是创造发明课等。第三,一方面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追求,另一方面又与新课程实施衔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课程的选择性,从而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

学校主题教研的实践价值 篇4

一、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内生性成长

当前,教师专业成长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学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机制缺失。学校主题教研就是为了克服教师发展内在的动力不足,借助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实现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知识容量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递增。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可以说,不学习、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成为现实的可能。“翻转课堂”、“幕课”、“微课”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为强有力的手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学校主题教研的一大优势是在教研组找到学科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瓶颈问题,这一问题将所有的学科教师联系在一起,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教师研究的内在潜能,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优势实现其共同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最终获得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地反思与提高才能完成,实现自我的内化与生长。从主题教研实践操作来看,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能够有效地把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统一在一起。主题教研按照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操作模式进行。在这个工作模式中,有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提高,有基于问题的互相帮助,有基于主题课例的实践反思和改进。教师通过主题教研从被动执行到积极主动参与,克服了教学中的盲目实践,把学教研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处于一种研究的工作状态,教师的实践就更加科学与专业,教师的工作也就更加充实,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研型教师,从而促进了教师的内生性成长。

3.提升教师的精神世界

在开展主题教研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从主题教研开展解决学科教学的实践问题来看,教研组每个教师在主题教研实践前后对问题的认识肯定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问题的互动与反思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行为的改变必然是观念和态度改变的结果。主题教研的实践过程会给教师带来三次超越: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实现教师对问题认识的超越,二是基于教师间的互动实现教师间的超越,三是基于教师的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必然会丰富与发展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2010 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加快各类型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无论是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还是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其基础在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1.学习型教研组创建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即建立愿景、团体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1]学校主题教研正好把这“五项修炼”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就是教研组的本学期发展愿景(目标),在这个目标的聚合下,教研组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地共同学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如何有序、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激励、互相帮助、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实现团队的发展。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教研组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本组的所有教师都整合在一起,这样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将引领教研组向前发展。教研组持续地关注一个问题,会使教研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研活动的含金量,教研的质量与品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由于问题在教研组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往往需要同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与互相鞭策,发挥各自的长处,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向前发展,构建起一种“学习提高、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教研组文化,从而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本研修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如何寻找一种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比较简洁、适用和有效的研修方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主题教研这种研修形式就是对校本研修的创新,是对传统教研活动不足的有效改造。

1.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这些研修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见表1)。

从对表1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校本研修形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学校主题教研是典型的一种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模式。它能够克服其他校本研修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病。这一研修方式把学习、教研与科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教研的形式,借用科研的方法,运用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这一研修方式更能够聚焦问题,长时间地关注一个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够被广大教师理解与接受,效果也就更为明显。

2.改善学校工作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主题教研这种校本研修的形式不但能够促进教师与教研组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找对一把钥匙。这种常态的学校研修模式可以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教学领域扩展到学校的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例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发展领域的重大主题进行研修,那么学校就会在“立德树人”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思考与谋划,从而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学校全员、全程、全科育人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学校整体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学习型组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9186.htm2015-02-08.

聋哑学校实践 篇5

2010年上午8时所有志愿者在一食堂门前集合,在社会实践全体会员的精心组织下乘坐7辆面包车前往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上午9点7分的时候准时到达了学校大门口,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已经在校门口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集合整队后所以志愿者成两列进入学校,前往操场举行文艺活动

在社会实践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的组织下,所有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围城了一个大圈,然后青年话剧社开始表演节目,《举重》 《吃牛筋》博得了小朋友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志愿者们开始毛遂自荐,现代舞,健美操更是让所有的人一饱眼福,所有志愿者在老师的教授下向小朋友们做起了手语:我爱你们。接着,在老师的邀请下学校的几个小朋友分别上前表演《理发》,跳起来街舞,使得志愿者们更是从心底疼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节目进行时段,社会实践成员开始将所有志愿者集资购买的橘子,巧克力,饼干分发给这些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都勾起了大拇指表示谢谢。

节目结束后,我们开始与这些小朋友自由活动,一些志愿者和大一点的学生打篮球,更多的是在操场上和小朋友们做起了游戏,拉着小朋友的手找个地方坐下来用笔纸交谈,有些志愿者更是教一些小朋友跳起了舞,虽然他们不能发出声响,可是整个操场却也弥漫着欢快,阳光的气氛,从他们的举止,眼神里我们看到了纯真和友善。有些小朋友拉着我们的手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宿舍,志愿者们和小朋友分分合影,在这里我们做着很多人看来幼稚可笑的游戏,可是我们的心里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时间过的很快,11点30的时候我们要离去,社会实践成员将带去的学习用品交给了老师,志愿者孩子们都很不舍,留下了电话号码,并且保证一定会再来看望他们,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我们已经与小朋友们接下来深厚的感情,在校长和小朋友们的送别里所有志愿者缓缓的登上了车,开始了回去的旅程。

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使我们深切的懂得了,与这些小朋友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已经实在是没有资格在要求上天再赐予我们什么了,当我们在口语课上尽情的侃侃而谈时,当我们陶醉在mp3中美妙的音乐中时,当我们受到小小的挫折而怨天尤人时,我们可曾想到那个无声的集体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那些寂寞孤独的孩子们。同时本次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全体成员的宣传,安排,组织下,邀请了梅岭文学社,青年话剧社,创业协会参加,加强了和兄弟协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志愿者,扩大了社团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活动里我们得到了一次宝贵的人生洗礼,相信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们参加本次活动的所有志愿者会勇敢,坚强的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所有苦难!

医学部:由“关爱残疾人,走进聋哑学校”社会实践有所想

2010-8-3 16:44:3

5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服的生活,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社会、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而我,也在这次社会实践中体验、领悟到很多曾经认为根本无法懂得的道理。

我们把实践采访的对象定位为聋哑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

能听,也不能说,只能在无声的世界里默默地守候这一份宁静。谁都知道他们内心的焦虑,谁都清楚他们有过对自身残疾的抱怨,谁都理解他们对正常人的向往。但是,命运注定他们的世界缺少声音,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逐渐成长,不再彷徨,不在退缩。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听到美妙的声音,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却可以向正常人那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是他们要比正常人付出加倍的努力。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位19岁的国家二级运动员,2008年开始培训,而

如今羽毛球已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羽毛球让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那天,当我们到他训练场地时,大汗淋漓的他见到我们立刻从训练中停了下来,还没来得及喘气,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用笔和纸进行交流,他认真地回答了我们提问的每个问题。采访结束后,他立刻又回去继续训练,在场地上,他专注的眼神,敏捷的身影,让我看到了他必胜的信念。赢了球时,他会开心地笑笑,输了球时,他却在重复刚刚的动作,好

像在寻找输球的原因。这就好像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战胜这次的困难,才能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才能让自己走到更高的台阶。在这里我祝愿他以及像他一样努力奋斗的残疾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与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接触,使得我的危机感更重了,同时也感觉

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担子的沉重。一个群体所能折射的是很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可以考虑到我们的政府。是的,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可能不能完全顾及整个社会的公平,可是我们也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能放弃那个特殊的群体,政府、人民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怜悯之心不能带给他们什么,接触得越透彻,反而觉得这样的怜悯是可耻的。

走进社会,接触到他们,才觉得有时完美主义是那样的天真,看到那

些外在的残缺和内心的美好,我是怎样迫切的想立刻给予帮助啊,可是,除了给予不能真的帮到他们的关心,我什么也做不了,社会实践之后,我也只是他们生活中曾经出现的一个影子。看到实践小组的队员说在采访过程中有老奶奶恳求我们帮助她的孙子,我有点心痛。这何止是一个老人的痛苦?或许,这样的痛苦也属于这个社会吧。在这个老人看来,我们是大学生,是社会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可是我们可曾觉得我们肩负的是更多人的命运?我想自己变的强大,强大到可以让他们的世界不再那么安静。可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硬生生的摆在我面前,我无法跨越。

由这些我想到了,也是才明白的,其实真实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简单,这里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很多问题中又有复杂的关联,这么想起来生活的确是很沉重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这个社会上的东西。俗话说人是社会的主

人,我们要享有主人的权力就必须先去了解社会,不然就很可能被社会左右,那样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大学生”这三个字的重量,知道我们对于社会的意义,不能做井底之蛙,在狭隘的天地里只有自己幸福而忘了社会上那些需要我们的群体。尽管不能创造完美世界,可是我们可以让

海滩上小水塘里的鱼变少。

医学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宣传组

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到区聋哑学校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

“六一”期间,在曲师大政治学院团干部的带领下,22名大学生来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我校学生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大学生们首先与我校学生一起来到学生公寓楼,和同学们一起清理卫生、还帮助小同学抹起了窗子,大学生们边劳动边和学生交流,探讨了人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学们还就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向大学生进行了请教,大学生们一一作了解答。经过大学生的辛勤劳动,公寓楼的门窗焕然一新。

在一番紧张的劳动之后,大学生们与我校部分师生一起来到了学校律动室进行了热烈的文化交流。大学学子幽默风趣的语

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征服了我校学生,也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我校同学也积极表现,展现了街舞、器乐、舞蹈等拿手节目,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律动教室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在活动临近结束时,大学生向我校学生赠送了一些课外书、小玩具、小家电和生活用品。我校学生高兴地接过礼物,并向大学生们表示感谢。

学校主题教研的实践价值 篇6

关键词 主题教研 实践价值 专业成长

主题教研是学校教研组基于学科典型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它通过学科组教师有目的地解决本组教师教学中迫切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来实现自己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造传统教研活动不足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其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内生性成长

当前,教师专业成长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强,学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机制缺失。学校主题教研就是为了克服教师发展内在的动力不足,借助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实现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知识容量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递增。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可以说,不学习、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成为现实的可能。“翻转课堂”、“幕课”、“微课”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为强有力的手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学校主题教研的一大优势是在教研组找到学科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瓶颈问题,这一问题将所有的学科教师联系在一起,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调动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教师研究的内在潜能,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优势实现其共同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最终获得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地反思与提高才能完成,实现自我的内化与生长。从主题教研实践操作来看,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能够有效地把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统一在一起。主题教研按照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操作模式进行。在这个工作模式中,有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提高,有基于问题的互相帮助,有基于主题课例的实践反思和改进。教师通过主题教研从被动执行到积极主动参与,克服了教学中的盲目实践,把学教研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处于一种研究的工作状态,教师的实践就更加科学与专业,教师的工作也就更加充实,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研型教师,从而促进了教师的内生性成长。

3.提升教师的精神世界

在开展主题教研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从主题教研开展解决学科教学的实践问题来看,教研组每个教师在主题教研实践前后对问题的认识肯定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问题的互动与反思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行为的改变必然是观念和态度改变的结果。主题教研的实践过程会给教师带来三次超越: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实现教师对问题认识的超越,二是基于教师间的互动实现教师间的超越,三是基于教师的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必然会丰富与发展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各类型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无论是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还是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其基础在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

1.学习型教研组创建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即建立愿景、团体学习、改变心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1]学校主题教研正好把这“五项修炼”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就是教研组的本学期发展愿景(目标),在这个目标的聚合下,教研组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地共同学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如何有序、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激励、互相帮助、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实现团队的发展。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个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

教研组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本组的所有教师都整合在一起,这样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将引领教研组向前发展。教研组持续地关注一个问题,会使教研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研活动的含金量,教研的质量与品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由于问题在教研组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往往需要同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与互相鞭策,发挥各自的长处,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向前发展,构建起一种“学习提高、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教研组文化,从而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本研修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如何寻找一种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比较简洁、适用和有效的研修方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主题教研这种研修形式就是对校本研修的创新,是对传统教研活动不足的有效改造。

1.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丰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当前,学校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这些研修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见表1)。

从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校本研修形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学校主题教研是典型的一种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模式。它能够克服其他校本研修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病。这一研修方式把学习、教研与科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教研的形式,借用科研的方法,运用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这一研修方式更能够聚焦问题,长时间地关注一个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够被广大教师理解与接受,效果也就更为明显。

2.改善学校工作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主题教研这种校本研修的形式不但能够促进教师与教研组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找对一把钥匙。这种常态的学校研修模式可以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教学领域扩展到学校的管理领域和教育领域。例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发展领域的重大主题进行研修,那么学校就会在“立德树人”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思考与谋划,从而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学校全员、全程、全科育人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学校整体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学习型组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9186.htm2015-02-08.

[2] 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中职学校幸福教育实践探究 篇7

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采取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试图通过规训、灌输、惩罚、管制等一系列消极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达到消除学生的不良言行和道德品质,从而导致了“职业学校教育不快乐,教育实效不高;学生烦,教师累”的客观现状。为改变这一现状,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倡导积极教育、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尝试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衡量学生的标准,通过积极的理念和行动来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获取从事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挖掘并拓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操守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受教育者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幸福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从教育目的来讲,幸福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意识和能力为其最终目的;从教育过程来讲,幸福教育倡导要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1 成就幸福教师,使教师提高自身幸福感和学会培养幸福的学生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美德,而且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的道德品质与健全道德人格,不仅要提高道德教育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学校推行积极教育和幸福教育,首先从提高教师的工作意义感和幸福感入手,同时提高教师培养幸福学生的能力,成就幸福教师。

学校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合作,参与了积极教育实验学校项目,深入推进积极教育和幸福教育,学校依托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成果,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量表、工作压力量表、抑郁量表等心理量表测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方法。

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培养幸福学生的方法,先后邀请幸福教育的专家汪薇、王阿芹、宁晨辰和浙师大教授任俊为全校教师作“幸福园丁———中国教师幸福教育项目”培训,邀请海南省团辅课专家李惠君老师给全体班主任作团辅课设计方面的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参加盛景网联的幸福教育课程培训;组织全校德育骨干参加省级德育骨干培训班;学校成立积极德育名师工作室,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共同进行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和实施,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和实践,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学会培养幸福学生的方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幸福感。

2 培养幸福学生,使学生体验幸福感和获得拥有幸福人生的能力

教育是“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的过程,学校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所固有的某些实际或潜在的品格优势,从而使每个学生拥有幸福的能力,掌握幸福的方法,收获幸福的人生。

2.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依托“青爱小屋”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爱小屋”硬件和软件建设,目前,建成了心理咨询室两个、阅读室一个、沙盘室一个、宣泄放松室一个、团体辅导室一个;学校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一套、沙盘治疗系统、宣泄系统、团体辅导工具箱、头部音乐按摩仪等设备;学校单独设立了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并组建专业的心育教师队伍,目前已有心理咨询师11名,同时,各系部配备专职心育老师辅助德育管理,提供个体咨询、情绪宣泄、沙盘治疗、减压放松和团体辅导活动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分批次进行在线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心理特异学生进行疏导和跟踪;向每位学生发一张心理健康教育卡,接受网上在线心理咨询预约,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提供学生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舒缓压力,调节情绪。

2.2开设幸福班会课。学校依托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自主开发幸福班会课校本教材,将每周一上午第一二节课定为幸福班会课,利用三年时间连续开设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等6大模块和24种积极品质的幸福教育课程,通过对幸福感有重大影响的六大自我与社会因素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全面掌握提升自我幸福感和人生成就的方法。

2.3 大力开展体验式幸福教育。学校开设有各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和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激发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2.4 唤醒幸福家庭,使家长提高科学家教能力,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职业学校学生家长普通存在不重视家庭教育或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法的现象,由于部分家长的焦虑、攀比、指责等负面心理,对学生造成了过大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师的工作。因此,进行积极家庭建设,开办好家长学校,唤醒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提升家长科学家教能力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校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向家长宣传家长学校的意义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真实想法,统一家校双方办好家长学校的思想;其次,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长委员会,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强化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丰富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内容,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传递科学家教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寻求多方合作共同办好家长学校,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也有效地落实学校的积极教育理念。

3 结语

近两年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和展示学校的积极教育理念,并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分享成功家教的经验,开展家庭教育的座谈;学校利用QQ、微信、江阴教育APP等媒体工具,推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传递优秀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同时也传播学校的教育信息、让家长主动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合作育人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拓展学校文化, 强化实践育人 篇8

一、发挥阵地作用, 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组织担负着团结、教育、引领的责任和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为此,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团组织积极开展“党有号召, 团有行动”活动, 团委在校党组织的要求下认真做好双推工作, 培养发展团员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 让他们充分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带领青年教工为学校、为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建功立业。教工团支部在校党组织“我是一面旗, 请向我看齐”活动的鼓励下, 积极开展了“不负创业好年华”的活动, 加强支部内青年教师的凝聚力, 大家团结一致, 互帮互助。同时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 提高青年教师备课、上课电子化的能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深化思想教育引领, 落实核心价值体系

1.学校围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 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征文比赛、“我的人生格言”征集比赛、“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引导广大中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积极开展入团宣誓仪式, 坚持执行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和“三会一课”等工作制度,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发成才的远大理想, 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逐步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学校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 组织开展“今天我以团旗为荣, 明天团旗以我为荣”的演讲比赛, “做文明使者做快乐行者”法制报告会,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锤炼意志品格, 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培养社会责任, 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4.在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中, 学校结合“五四”青年节, 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演讲比赛、征文大赛和主题手抄报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引导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增强使命感。

5.在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 开展孝亲敬老“十个一”活动, 引导中学生做诚德、孝德、爱德之人。同时, 以国际国内外大事件发生和期中、期末考试等为契机, 积极开展形式教育和诚信教育。

三、点亮青春, 放飞梦想, 学会奉献, 担当责任

1.围绕“长大成人”这一目标, 结合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点, 以14岁“迈入青春门, 走好成人路”活动为起点, 结合教师节、感恩节和爱心捐献活动, 开展给老师做贺卡, 做“我感恩 我奉献”主题手抄报、电子报, 引导中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学会奉献他人、奉献社会。

2.通过开展主题为“告别金色童年, 唱响青春梦想”的成人预备期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了“放歌五月”的唱红歌比赛, “放飞青春梦想”的经典诗朗诵活动, 举行了“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主题报告会。引导中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树立远大志向, 担当社会责任”。

四、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 落实社会实践, 深化实践育人

1.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积极参与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 深入开展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社团到集市、超市门前等地方宣传艾滋病防治, 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开展敬老助残、环保宣传、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组织的星光敬老社、夕阳红敬老社, 一直活动在敬老院, 他们经常为孤寡老人表演精彩的节目, 为老人们整理房间, 打扫卫生, 洗衣服、剪指甲, 与老人们交心谈心, 成了老人们的“贴心人”。星光敬老社连续五年被昌邑市电视台和市妇联电视播报。他们经常去汽车站打扫卫生, 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乘客拿行李, 做乘客的引导员等, 车站党委每月都发感谢信给学校, 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3.积极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学生社团开展到超市义务做理货员、进行市场调查, 义务“拥有一个社区岗位”活动。学校学生社团承担的市工商局创办的“昌邑市消费者协会投诉站”、“昌邑市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站点, 一是每学期进行专业培训, 二是日常接受投诉和举报, 三是模拟处理投诉案件, 四是每年在3月15日到校外宣传。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兴趣和优势, 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拓展活动时空, 积极参与体验, 合作交流提升

1.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 开展学习讲座、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互助等活动。“让求知成为学生的最大快乐”是我们推行的“自主互助式五步七环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以“让学生得到赏识的快乐, 学会学习的快乐, 体会参入竞争的快乐, 展示提升的快乐, 收获成功的快乐”为宗旨。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校组织的科技实践活动社团, 进行了“昌邑市柽柳林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考察活动, 社团对于保护区的水、土壤、植被生长和分布状况、动物种类和数量、柽柳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周围的化工企业对于海洋环境的影响等做了实地考察。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考察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接受科技教育的的机会, 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 在潍坊市组织的第三、四、五、六、七、八次公民养成及责任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评选中均获一等奖。促进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动手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技能。

实践学校 篇9

由此可见, 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这门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 我们应思考:如何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成为一个成体系的资源包, 如何能够最大化地体现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应考虑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一所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指南针”, 能否紧密结合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来开发课程资源呢?

山东省肥城市自古以来被称为“君子之邑”, 现在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建设“中国桃都, 美好肥城”的宏大愿景。自建校伊始, 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就确定了“养正气、赏雅趣、践君行”的文化理念, 立志培养“桃都君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校周围既有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万亩桃园”, 更有大量的厂矿企业、公园、湿地、农田;既有整洁亮丽的现代都市居民区, 也有一些乡镇村落。结合以上实际情况, 我校在师生之间广泛开展宣传和研讨活动, 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契合点。并在师生之间征集相关问题, 进行分析和归纳, 逐步形成了三类活动主题, 而这三类主题, 无不是紧紧围绕“践君行, 做桃都君子”来紧密展开。

一、游学巧策划, 将走遍家乡进行到底

“我爱家乡的风, 爱家乡的雨, 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是热爱家乡的前提, 而爱家乡更是爱祖国的重要基础, 它们情感相通, 紧紧相连。培养桃都君子, 了解家乡, 走遍家乡, 是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主题之一。

如何了解家乡、走遍家乡, 如何紧紧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开发资源, 学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游学策划书》的编印和使用, 便是我们的成果之一。走遍家乡, 作为课程资源, 并不是单一的旅游活动, 而是变成了一项主题策划活动, 变成了一项学习探究活动, 故而称之为“游学策划”。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 经常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个人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有很多种方式,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一种求知模式, 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读书, 在学习、研究、评说他人的过程中, 有心得、有见解, 自成一家之言。但是只读书也是远远不够的, 正所谓“闻之不如见之”, 遍游各地, 亲见亲历, 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为“游学”。“游学”不仅可以亲见亲历, 增长见识, 还可以通过游历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识, 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原因, 同时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贯穿于行动中。

二、走近家乡人, 让自豪感激励心灵

人、事、物, 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家乡。走近家乡人、了解家乡人, 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更能认识到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到家乡的伟大。早在七十年前, 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若有人问我干什么, 我的回答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 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作实习, 做许多许多的工作。

围绕“践君行, 做桃都君子”这一学校文化理念, 师生一道开发了“走近家乡人”系列课程资源, 如:走近百岁老人、走近家乡民间艺人、天南地北家乡人、家乡历史名人……将每一类资源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加以开发和组织实施。

下面以“走近百岁老人”为例, 谈一谈活动实施过程。阅历即魅力, 历史都是由人来书写的, 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录, 只是这段历史长短不同, 内容各异。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已是耄耋之年, 岁月让他们收获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 他们的经历像一幅美丽的画、一首隽永的诗、一支婉转的歌……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是一段影像、一个传奇。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或许就作为学生的亲人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的丰富含义, 他们身边那个被岁月带走光华的老人甚至会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 由此可见, 开展“走近百岁老人”的实践活动, 有着极为丰厚的实践意义。细化这项活动,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人合作、倾听、采访等多项技能, 更能在与老人的交流过程中收获知识、丰富体验, 重新认识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 重新定义那一头白发, 重拾那段岁月, 进而鉴往知来。通过走近百岁老人, 了解老人的饮食起居, 听老人讲述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 从中感悟时代和文化的变迁。既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 拓宽了知识领域, 又有利于学生学会调查, 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 学会做调查记录, 锻炼学生经历调查的过程, 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每一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均以学生为主, 教师负责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 并全程监控学生的采访活动。学生自己确定采访对象, 自己想办法进行联系, 获得老人及其亲人的采访许可。其间学生想到了很多办法, 如运用家长资源, 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帮忙联系百岁老人。在采访之前撰写好“采访提纲”。学生围绕“衣食住行”、“童年游戏”、“种植”、“养殖”、“战争”、“饮食”、“环境”等方面各自精心设计了相关问题, 并准备了照相机、录像机等采访器材,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相应的采访活动。采访结束后, 结合采访录像完善自己的采访记录, 对老人的语言进行分类整理, 完善“采访纪实”。

以下是李文哲同学的作文 (摘选) 。

采访中, 有一位已经95岁高龄的老奶奶, 她养育了7个孩子, 其中有4个儿子、3个女儿。子女都很孝顺, 大儿子70多岁了, 小儿子的年龄也和我的爷爷差不多。通过老奶奶的讲述, 我知道了以前的生活条件, 和今天相比, 实在是太差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我们平时吃的东西比老奶奶以前过年时吃的都好。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不能浪费。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好多了, 那时候老奶奶根本就没办法上学。我还跟老奶奶学习了织布, 知道了她们那时候是如何用石榴等树的叶子染布的。

三、自由探究生活, 让世界成为儿童的读本

“兴艺阅天性, 雅趣尚天真”, 围绕“养正尚雅”的学校文化, 我校积极拓展学生的活动视野, 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世界, 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 并能从中提出问题, 进而通过自己和同伴的研究解决问题, 增长能力, 丰富体验。这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既是对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更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填补。综合实践活动也能让孩子们在玩中找到快乐, 找到真理, 找到知识, 找回胆量, 找到自信。换言之, 在学生开心实践的过程中, 找到童年的快乐, 快快乐乐地成长。他们自主设计活动方案, 开展研究, 整理笔记, 采集资料, 写出研究报告, 同时也提高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在活动中还需要动手制作、找材料、组织交流、上网查资料等, “真刀真枪”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像科学家一样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有些同学在活动体会中写到:“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活动, 不单单是培养了我们的一项本领, 而是在实践中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其他本领。”

几年来, 学生开展了众多的研究活动。如:音乐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蒜苗在哪一种颜色的薄膜下长得快?藕有几个眼儿?蒜有多少瓣?等等。

下面是韩雪同学的活动笔记 (摘录) 。

这一个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引导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开始老师带领我们研究许多问题, 也会让我们做许多有趣的东西, 我们就踏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旅程, 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之前对身边的事物没有任何兴趣, 而老师带领我们去了解身边的事物, 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秘密。从不会发现事物秘密到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费尽心思地帮我们改变, 他像变魔术一样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有趣的东西, 打开了一扇扇我们从未打开的窗户, 看到了一幅幅无比美妙的图景!

在这三个月中, 我认识到每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 都潜藏着重要的秘密。老师会帮助我们提出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完成实验并得出结果, 因为这样才能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精神, 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我还知道了许多知识, 比如:蚯蚓为什么怕干?蚯蚓有决策能力吗?植物也喜欢听歌吗?……

总之, 课程资源既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又促成了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指导下, 紧密结合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创生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让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今后我们将会继续努力, 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间新的契合点, 努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标的课程, 只有指导纲要规定了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领域、实施原则和课程评价等, 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社区环境进行校本开发。

实践学校 篇10

(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

(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三) 系统论。德育是一个大的系统,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区德育是它的三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中包括许多要素, 三个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讲是互动的, 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这种客观上的互动的特点是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按照系统理论, 通过组织管理把三种教育力量集合起来, 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变被动为主动, 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发挥巨大的整体教育功能。

(四) 现代德育原理。现代德育主张打破学校的封闭状态, 实行开放式的德育, 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为此, 需要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区有目的、有计划地三结合的互动育人网络, 保持学校与家庭、社区高度沟通状态, 将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 改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环境, 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整体育人合力。

二、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价值分析

(一) 拓宽实践渠道

德育实践是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可亲历亲为的实践场所, 为小学品德课程搭建了课内外互动的平台。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 学校依托本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家乡的优秀人物、社区的公共设施等, 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逐渐形成了“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小学品德课程本土资源开发融为一体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品德课堂对学生实施德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则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主体化转化, 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 初步形成“课堂—学校—社会”互动与互补的辐射态势。德育实践渠道的拓宽, 学生就有了更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品德课也能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 促进品德课程实效性的整体提升。

(二) 营造德育育人氛围

氛围是指在特定时空内某一文化单元的各种要素构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场, 人置身于这一效应场时, 就会与之发生感应关系, 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知识, 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它是真实而具有情境性的, 是意义相对完整的故事和得体的教学手段。基地老师讲述的每一个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唯一的、真实的、无法复制的, 都是亲身经历的事件, 都是来自实践的真实经验, 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基地老师深情的叙述中,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内心深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这比任何教育理论的说教更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在校内外优秀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显性的品德课程, 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痕迹明显, 意识形态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 “在校内或校外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主要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因此, 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隐性品德课程, 对人的教育具有隐蔽性, 易为人接受。学校德育实践基地的活动生动有趣, 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 不断将道德知识内化,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激发自己的主体性, 从而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种自主性德育活动的开展, 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距离, 自主意识显著增强, 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他们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特别是自主发展能力, 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提高, 生动活泼的个性逐步形成。

三、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 而应走出校门, 融入社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创建社区、医院、警队、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多种类型和有一定格局的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品德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 把品德教学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 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 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 借助社区德育实践基地, 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文明礼仪进小区。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一单元后, 教师就会布置实践活动的作业。有的班开展“文明宣传员”的活动, 在街道志愿者的带领下, 来到社区活动中心, 动手制作文明礼仪小报, 创编儿歌、提示语等, 借助宣传展板进行展示宣传, 向参加活动的居民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有的班开展“文明小卫士”带动家长开展“小手牵大手, 文明小区齐动手”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 清除贴在墙壁、电线杆、楼道口等建筑物的各类“皮癣”, 清扫小区道路上的生活垃圾等, 真正为自己生活的小区换“新颜”。有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 分小组开展“小区不文明行为小调查”活动, 针对各小区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以一名小学生的名义写倡议书, 并将调查表及拍摄的不文明现象的照片附在后面, 交给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 张贴在宣传栏中, 倡议小区居民爱护公共设施, 不乱停车辆, 不乱摆小摊, 不高楼抛物等。在品德实践活动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 还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2.尊老敬老献爱心。《爷爷奶奶好》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 意在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他们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反思、体验和感悟,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由尊重爷爷、奶奶延伸到尊重社会上的所有老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 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分批前往大东街耆福护老中心探望那里的35 位孤寡老人, 为老人们献上爱心。别看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小, 但他们会有许多小点子让孤寡老人乐开怀。有的老人喜欢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 孩子们就会找这些老人聊天, 让老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回忆甜美的往事。有的老人喜欢教孩子们做手工, 孩子们就认真地学, 老人在教的过程中总会觉得自己能干, 获得心理的满足。有的孩子还自编有趣的节目表演给老人们看, 让老人笑声不断。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切实得到“尊老、敬老”优秀传统的熏陶, 有益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道关爱老人是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 借助医院德育实践基地, 感受榜样的魅力, 提高道德情操

省人民医院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 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学校与省医一直以来都是共建单位, 每个班都有省医的子弟。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六年级的学生进入广东省人民医院, 了解省医的发展历史, 参观省医自动化传输设备和先进的医疗设备, 感受科技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 还请省医的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人物给学生讲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 进一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用道德模范的先进感人事迹感召全体学生, 争先创优,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把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 利用警队德育实践基地, 强化学生安全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

东川路小学是首批广东省交通安全示范校, 学校周边有女子交警中队和消防中队, 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警队, 听取交通、消防教育报告,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学生安全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

例如:走进消防队, 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

光学不用, 学生很难把课堂上学到的防火防灾的知识全部记住, 且教师的讲解没有专业人员的讲解到位。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消防队, 一是请消防官兵结合学校消防实际, 深入浅出地讲解火灾的危害性, 校园防火安全管理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火灾发生、应对火灾、自救以及疏散逃生等消防知识, 讲解各类消防器材装备的作用及性能, 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二是实际体验, 在消防官兵的指导下, 让学生穿上消防战斗服、避火服、防化服, 轮番上阵体验一回“消防员”, 操作灭火器扑救油盆火灾和水枪出水演习。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向本校的师生宣传演讲, 扩大影响面。

(四) 借助烈士陵园德育实践基地, 学习先烈事迹, 培养爱国情感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27 年12 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兴建的纪念性公园。1997 年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是全国红色之旅百个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旨在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 我校都组织师生前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 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 缅怀先烈的伟绩, 寓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于活动中。同时, 学校还利用品德课时间分批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观广东咨议局旧址,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 观看历史照片和历史遗物, 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 崇敬革命先辈, 振奋民族意识,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纸上谈兵的传统品德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传授相关的道德知识, 但学生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只能靠自觉。借助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将品德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有效落实品德教学目标。

摘要:品德课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提升生活经验, 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在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德育主体, 整合社会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场所。它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的时空, 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育德作用, 营造德育大课程环境。

关键词:德育实践基地,品德课程,理论依据,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淑兰, 厉以贤.学校与社区互动[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03) .

学校生命教育文化建设实践 篇11

一、建设能感悟和能熏陶的生命教育物质文化

在学校创办之初,厦门市地震局就在学校设立了“水氡观测实验室”,30多年来,观测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从未间断,为地震研究、预测、预报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另一方面,地震观测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分析过程,了解测量原理。2008年1月,也就是汶川地震之前,学校就与厦门市地震局签订《共建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协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力营造一个生命的校园,让校园的一切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处处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如今在校园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氛围。我们建设十个主题文化:以“四个学会”和“十个师德规范”为主题的教学楼墙壁文化;以“历史之旅”为主题的校园雕塑长廊;以“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地理园和防震减灾展厅;以“生命之旅”为主题生物园;以“争当四有少年”为主题的青春门;以“绿色之旅”为主题的环保教育长廊;以“文明之旅”为主题的班级班讯长廊;以“艺术之旅”为主题的下沉式音乐广场;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教师风采长廊;以“提升生命”为主题的琴棋书画长廊。在校园内的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提醒着每一个同学要知道小草也有生命,也需要呵护;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学于艺”“求知”“至善”等文化石,也在提醒同学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求知,在于“止于至善”,在教室,有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充满书香的图书角,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断传递着生命气息。

环境优美的校园,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生长。漫步其中,让人无时无刻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又深深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与守护。

二、建设讲科学和讲规范的生命教育制度文化

1.防震减灾的校本课程制度。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在市地震局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教材—《点亮生命》的编撰、出版。校本课程定期安排课程,采取室内授课和讲座、观看录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懂得地震产生原因以及人类在震前的科学检测手段,并将灾后心理疏导列入校本课程,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和自救能力,使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学科化、常态化。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日制度。每年的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开展“六个一”科普教育日活动。出一期板报、上一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组织一次野外科普考察、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报告会、编报一组新闻报道。学校通过与万石植物园、厦门市科技馆等单位的合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野外实践基地。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创新精神。

3.进行疏散演练制度。为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校专门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材料,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全真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师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认真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撤离到避险场地。演练活动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4.实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制度。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而要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灌输式的教育无法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每个学科教学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学校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生命教育学科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熏陶。

5.建立学生心理导护制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针对女生青春期的特点,专门制定女生导护制度,每个年段配备女生总导护师,定期召开女生健康教育讲座;每个班级还专门安排一名女科任教师作为班级女生导护师,专门负责本班女生的青春期健康与心理导护。一直以来,学校女生导护师以无私的关爱帮助女生“排忧解难”,为徘徊在青春迷惑期的少女们开启了一扇充满阳光的小窗。

三、提升有内涵和有品位的生命教育精神文化

如果把校园比作花园,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校园文化就是阳光、雨露、空气和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防震减灾生命教育建设中,学校不断认同,不断总结,形成了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纽带。

1.让勇于探究、积极实践成为一种文化。在市地震局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包括水氡观测实验、地震定位、海啸灾害分析、岩石矿物标本采集等四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

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科学仪器亲手试验。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些逐渐变成了现实。今年3月,日本近海发生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使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初二(4)班的陈天章同学心想:当一个地方发生了会引发海啸的地震时,如果人们能够迅速、简单地查找该地区,并且知道海啸将要影响的地区、时间等,那该多好啊。在老师的指导下,陈天章同学不断思考,发明了带测距地球仪。此项发明,在今年全国第20届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成为一种文化。学校把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急救技能作为防震减灾示范学生的必备的基本内容。在班级建立学生应急急救小分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急救程序、伤员检查方法、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急救四项技术等。

学校自2008年起,连续承办四届厦门市中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夏令营,年年均被评为厦门市优秀夏令营。在夏令营,特邀地震、人防、科技、医护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营员们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营员们锻炼了实践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提高了素质,对孩子的一生都将影响深远。

3.关注课堂、关注生命成为一种文化。教育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让孩子懂得幸福、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成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场所有限,而课堂生活占据了学生学校生活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主阵地。课堂上幸福是学生在学校最大的幸福。因此,创建生命力高效课堂,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发展和体现,将促进学生快乐、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4.感受幸福、提升生命成为一种文化。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孩子们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当中,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却说:“我没有觉得自己幸福!”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幸福。每年“六一”节前,学校团委举办“迈入青春们”活动。在学校下沉式广场前有四个红色方形门,我们在这里做文章,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对少先队员提出要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相应“理想之门、智慧之门、品德之门、健康之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期待,体会到内心的幸福,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

5.自信、超越自我成为一种文化。2010年12月,学校参加厦门市“为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作为仅有800余名学生、一名音乐教师的初中校,从接到任务到参加比赛,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组织训练,要取得好成绩,是极为困难的,亮剑或回避,何去何从?学校班子达成共识,就是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我们的参赛队员和组织指导的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刻苦训练,许多队员受伤了,泪珠在眼眶打滚还是坚持训练。正是在台下艰苦的付出,才换得了“台上几分钟”的亮丽,在阻力跑环节以17秒06打破历届比赛记录,在预赛中面对三所各有着2000多名学生的省级完中并以以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闯入总决赛,并最终获得中学组“团体金奖”优异成绩。一切皆有可能、成功总在风雨后、团结就是力量、爱拼才会赢成为比金奖更可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藏。

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实践探析 篇12

一、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现状

1.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

中小学没有专设礼仪课,学生主要精力用于应试课程和各种技能考级,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浏览的学生也在虚拟世界很少得到礼仪知识的熏陶。 许多学生对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礼仪文化知之甚少,对现代交往的礼仪常识也知之不多。

2.学生日常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礼仪、礼节、礼貌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在家庭,子女不尊重父母;在学校,尊师礼仪、 同学相处礼仪缺失较多。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行为粗俗,社交场合因缺乏必要的礼仪素养而举止失当,等等。

3.学校对礼仪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校礼仪建设实施渠道较为单一,方法简单,基础薄弱;有的学校满足于搞一、两个礼仪教育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实际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让礼仪“入脑、入耳、入心、入行”, 对学生文明行为和礼仪习惯养成的作用有限,难免让礼仪建设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窠臼。

4.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理念不清、定位不准

一些学校在礼仪教育中片面推崇西方礼仪文化,热衷于现代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培训,只重视礼仪技能训练,忽视礼仪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还有一些学校又偏重于传统礼仪文化地位的恢复,忽视礼仪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如何开展有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工作思路不很清晰。

5.礼仪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尚需时日

一些学生家庭对学校礼仪建设配合不积极,有的家庭不理解礼仪教育,也不能为学生作出礼仪示范,甚至认为礼仪教育是“空的”。社会有关部门推进礼仪建设着力不够,某些影视、书刊挑战公序良俗,少数有劣迹的明星艺人越过礼仪人伦底线等, 也给学生礼仪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应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中学生为76.6%,小学生为85%,职校生77.8%,只有占有调查总数5.8%的中学生、8.5%的小学生、 10%的职校生认为没必要进行礼仪教育。然而,在涉及具体礼仪认识上有较大偏差,据某所小学458名学生调查,知道春节哪一天的占74.4%,知道圣诞节的却占82.6%。在两个节日象征物方面,50%以上学生喜欢圣诞老人,远远超过了喜欢我国传统的醒狮、金龙等的比例,65%的学生认为中国人应过圣诞节。青少年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令人忧虑。

2.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组织落实不到位

一些学校管理层对礼仪教育这些德育工作远没有达到对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是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中进行点状式教育或阶段性教育。据调查,学生对生活礼仪了解的8个选项中,前3位的依次为婚礼、丧礼、节日庆典,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礼仪内容排序在第8位。 这说明礼仪教学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学校礼仪教学课时、教学措施不落实,是学校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

礼仪是一种行为文化,不少学校却把礼仪规范只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缺少行为的规范和训练。针对学校组织礼仪训练的多个调查选项,中学有63.5%学生选择了“自己训练”。这说明学校组织礼仪练习和实践是缺位的。礼仪教育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有知识缺教养,有文化缺文明”的现象, 也导致了多年礼仪教育效果不彰。

4.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常规机制没有建立

一些学校受到形式主义影响,出现了“一阵风” 的礼仪教育,上级有关文件一下发,学校就进行单调的文件精神宣传,接下来把某个班级作为典型重点突击,号召大家来学习,于是礼仪教育就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最后请上级领导观摩指导。之后, 热闹的礼仪教育就沉寂下去了。校园礼仪文化要落地生根,就必须弥补学校礼仪建设常规工作、常规机制的不足。

5.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合力欠缺

校园里,部分教师对礼仪教育彷徨观望,甚至质疑,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不明显,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热情的尊礼招呼,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等。 一些家庭放弃了对学生的礼仪教化,据某中学的近年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不能与父母交流,超过70%的学生与家长发生过争执,58%的学生不会主动向家长认错。学校礼仪教育缺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紧密配合。

三、学校礼仪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学校礼仪课程文化建设

(1)科学设置礼仪教育课程。课堂礼仪教学是实施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性质和特点开设礼仪教育课程,要注意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既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兼顾时代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礼仪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要求。 中学阶段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校会、班会、主题活动等德育活动中。

(2)注重礼仪教材建设。礼仪文化教材是礼仪教育者用于指导受教育者的一切材料。中学礼仪教材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的礼仪部分,《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生文明礼仪》(初中版、高中版)等。小学礼仪教材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礼仪部分、《弟子规》等。校本类礼仪教材由学校根据礼仪教育要求自行编写。

(3)着力提高礼仪教学质量。实施中要做到:1突出重点,选定礼仪教学内容。中学可选“个人礼仪”、“校园礼仪”、“交往礼仪”、“社会礼仪”中某些部分;小学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段确立礼仪教学重点内容。2注重实效,改进礼仪教学方法。一些中小学把礼仪教学方法归纳为:视频观摩法、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讨论实践法、游戏激励法、 激情感染法等。

(4)形成礼仪课程文化建设策略。礼仪课程文化包括礼仪课程的价值和理论、礼仪课程体系和整合、礼仪课程目标和序列、礼仪课程实施和评价。课题组归纳一些学校建设礼仪课程文化的策略有:坚持道德修养与礼仪教学相统一策略,“德辉动于内, 礼发诸于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策略,协调显性教育目标和隐性教育价值目标;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策略,系统掌握礼仪知识, 还要注重礼仪践行。

2.加强学校礼仪活动文化建设

(1)礼仪文化活动。礼仪文化活动:包括礼仪讲座、礼仪征文、礼仪故事会、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赛、礼仪短剧、礼仪童谣、礼仪技能比赛、礼仪形象大使评比、礼仪之星评选、礼仪文化节等。经常开展的有:礼仪系列活动、礼仪展演活动、礼仪吟唱活动等。

(2) 礼仪社团活动。中小学成立了许多学生礼仪社团、礼仪兴趣小组和礼仪队,发挥了礼仪社团在学校的示范作用。南宁沙井小学礼仪队由选拔考核的学生组成,接受了礼仪常识和形体方面基本训练后,每周集中训练和表演一次。礼仪队以表演形式向师生形象地展示每周礼仪教育内容,让学生们学有方向,做有榜样。

(3)礼仪服务活动。礼仪服务实践多种多样,许多学校以传播礼仪文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礼仪服务。

(4) 典礼仪式活动。学校典礼仪式活动是校园礼仪活动的一种。狭义的典礼仪式指学校的开学典礼、校庆庆典、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及成人仪式等。 众多中小学启动了“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高度重视发挥开学典礼、青春典礼、成人典礼和毕业典礼四项仪式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加强学校礼仪训练文化建设

(1)学校礼仪示范训练。进行礼仪骨干训练,对全体学生礼仪训练发挥引导和辐射作用。1校级礼仪社团的训练。中小学礼仪社团注重了基本礼仪的练习和行为规范的示范。2学校礼仪训练营的训练。一是普及礼仪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二是重视日常训练,培养良好气质。开设礼仪实训和形体课程。 三是开展服务活动,内化礼仪要素。

(2)学校礼仪普及训练。它包括:1礼仪内化训练。将礼仪规范内化成自身素质,达到知行统一。2礼仪重点训练。以“规范语言、规范课余活动、规范队列”三个基本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礼仪训练。3礼仪模拟训练。它是指教师按照礼仪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设计模拟情景、环境人物身份等指导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可分为:个人模拟训练、二人模拟训练、 多人模拟训练。4礼仪生活训练。它是把礼仪规范和礼仪行为训练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行为各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5礼仪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是礼仪训练的大课堂,一些中小学采用社会行动法、 角色扮演、社会互动法、社区体验法等丰富了礼仪训练的模式。

(3) 学校礼仪养成训练。礼仪素质的养成要特别注重:1礼仪巩固训练。许多中小学校把礼仪训练与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生活、 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练习、一次次礼仪强化进行巩固训练。2礼仪矫正训练。如某校矫正小学生升旗肃立、早晨向老师问好行礼方面的松散动作,每天检查、纠正、训练,不规范当场矫正,指导进行训练,直到动作规范为止。3礼仪激励训练。激励训练有自我激励和群体激励。自我激励,如警牌提示、格言激励、榜样激励、比赛竞争。群体激励,如在全市中小学评选“礼仪之星”、“礼仪标兵”、“礼仪示范班级”等。

(4) 学校礼仪训练评估。学校礼仪评估可分为规范评估和随机评估。1规范评估。学校礼仪评估的内容,尽可能“小”、“近”、“实”、“有序”,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简明可行,形成系统。礼仪评估的方法,可每学期或每年举行一次,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价等,也有日日查、周周评、月月总结的大密度评估的方法。2随机评估。如某市教育局对中小学校、年级、班级礼仪情况进行随机评估, 或者暗访式评估,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加强学校礼仪环境文化建设

(1) 学校礼仪物质环境。礼仪物质环境是一种礼仪文化景观,是学校礼仪文化的积累和沉淀。1礼仪示范形象布置。2礼仪提示语的布置。3礼仪规范要求布置。4正容镜布置。5其他礼仪物质环境布置。

(2)学校礼仪人文环境。校园礼仪人文环境里, 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培训教师的礼仪修养,组建一支能够进行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 校园礼仪人文环境里,家长和家庭环境也形成了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 有助于学生礼仪行为培养。

(3)校园礼仪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礼仪教育,指导学生文明参与网络活动,矫正不良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和对待网络。一些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礼仪网站,建设礼仪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上传礼仪图片、视频、漫画作品、著名礼仪专家讲座和礼仪推荐书目等,以学生喜欢的信息接受平台和终端来传播礼仪知识和礼仪实践的成果。

5.加强学校礼仪展示文化建设

学校礼仪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文化。 礼仪文化展示可分为礼仪大赛展示、典礼节庆展示、日常生活展示等。

(1)礼仪大赛展示。1年级、级部礼仪大赛展示。 如某中学在班级礼仪建设基础上,组织年级礼仪大赛,表演微笑、鞠躬礼、握手礼、引导礼,动态展现站姿、坐姿、走姿礼仪等。2全校性礼仪大赛展示,体现礼仪实践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精彩纷呈。

(2)典礼节庆展示。其中有:1学校典礼节庆展示。在中小学的校庆、运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常常以礼仪学生的大方端庄的引导和解说,展现了学校的礼仪风采。2社会典礼节庆展示。无锡市的中学生承接了2002年无锡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礼仪服务,各项礼仪任务圆满完成,打造了学校新的名片。

上一篇:教学方法选择与优化下一篇:本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