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育人

2024-10-06

修身育人(通用3篇)

修身育人 篇1

一、引言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法治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已经成为高层治国理政的共识, 未来中国必是法治的社会。为使大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现代法治社会并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法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言传身教将法律信仰传递给广大学子, 尚法修身, 以法育人, 为祖国的法治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宏观层面, 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有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所说的“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徒有良法不足以实现法治, 还需要社会大众都能自觉遵守法律。伯尔曼在其《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说“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将形同虚设”, 因而法律信仰的建立是实现法治关键的一环。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都能树立法律信仰, 让法治成为其内心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那么随着参加工作便会将这信仰带到社会各行各业,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 让法治成为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 那么法治的实现也就不再遥远。

个体层面, 树立法律信仰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团体意识, 将来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具有法律信仰的人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以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商业社会中, 个人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团队成功基础之上, 这需要极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而法律是各个阶层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也是全体社会的共识, 大学生通过树立法律信仰, 一方面以意味着他们接受这样的共识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大局观, 另一方面意味着他们清楚自己的权利界限而尊重他人权利, 这无疑为他们建立团体意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及几点建议

1、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法律信仰的前提是要对中国的法律制度有较好的理解, 而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太少;第二, 信息时代,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竞争, 道德信仰、宗教信仰、权力信仰和金钱信仰等层出不穷, 大学生很可能会迷失在这诸多信仰中而无所适从;第三, 中国的人治传统、相关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的法律感情冷漠, 而耶林在其《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说“培养好的法感情就是培养国家的健康和力量”, 没有法律感情也就难以谈得上法律信仰;第四, 权利意识淡薄, 不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能为自己权利而斗争之人必然也会无视自己所负担的义务。

2、关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法律信仰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 通过高考走进大学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其心理发育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同时他们也是最有青春活力、最善于也最易于接受先进的东西的一群人, 只要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那么他们建立法律信仰相对而言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首先法学教师要“尚法修身”, 提高个人法学素养并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当我们自身能够树立法律信仰并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所体现时, 便为广大学子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所以作为法学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我, 并将法律信仰落实在一言一行中, 这是进行法律信仰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二, 树立以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对法律知识的传授固然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因为限于课堂教学时间, 所能传授的法学知识毕竟非常有限, 但是当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之后, 他们就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去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而这才是成功的法学教育。因而在教学目标上我们要做出一定调整, 围绕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计划也做出合理的安排。

第三,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然不适合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现代大学生, 在课堂上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而对法学知识的讲解既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树立法律信仰。

四、结语

法律信仰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同时大学生也是将来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 帮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是一件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我们法学老师一方面要克己修身, 不断提高个人法律素养, 同时也要诲人不倦, 乐于并善于将法律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 帮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这些虽是点点滴滴的努力, 但汇聚起来却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一片巨大浪潮。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对于我国法治事业的建设和对大学生本身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现状的分析, 并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环境给出了法学教师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法治,法律信仰,大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梁治平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3]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和基础》,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于伟东:《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月第10卷第1期。

[5]柳敬:《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植探析》,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11月。

[6]潘玉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修身育人 篇2

教书育人

——我的育人故事教育案例

每个孩子都需要呵护,班主任工作繁琐,但责任重大。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细细的品味着。接到了新的一年级,我为班级取了个可爱且寓意深远的名字——豌豆班。每一个孩子都是来之不易的豌豆,希望每一粒豌豆都能茁壮成长。

“孩子们,记住你们是最棒的班级,在走廊上一定要挺胸抬头。”“孩子们,你们最近读书怎么能读得那么好呢!老师好想多听几遍呢!”“孩子们,你们怎么能把清洁打扫得这么干净,老师们都在夸奖你们呢!”“孩子们,轻轻地走路是不是很简单,你们做得很好!”“孩子们,你们的书包和抽屉越来越整洁了,是不是在家认真练习过呢?”我每天都会满脸笑容的跟孩子说着这些话,还别说,这些话就像有魔力一般,孩子们们一边享受着这样的话语一边在悄悄地进步着。走路轻轻、吃饭静静、清洁净净、抽屉整洁„„

二,用温馨的话语架起心灵的桥梁。

这样一个进步的班级正在慢慢形成,不过在这个集体中也有那么一颗颗小豌豆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始终牵动着我的心。

案例一

学生: 朱洪

存在情况:上课常睡觉,不爱与人交流与 转化过程: 用温馨的话语架起心灵的桥梁。

朱洪,在同学眼里他是那样的有个性,是那样的“可怕”。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并不可怕,可能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老师充满了反感,可能因是长期成绩不太优秀而对老师充满了恐惧,也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疏远了同学,认为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有一次,上课因为睡觉而被老师叫起来,很是不满意,对老师也表现了极为不友好的态度。下课,科任老师找到我,很是委屈,因为是怕他学不会才让他听课的,没想到竟然惹了一肚子气,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有这么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我决定要与这位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我想走进他的内心,去了解他,去关心他,去帮助他,更要给他信心,给他力量。在一节自习课,我找到了他,我开始从他的童年谈起,开始我们的谈话是在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的,我知道原来他的童年时那样的幸福,他讲的时候也是那样的沉醉,当时光转到上学时光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他不愿意提学习,似乎那就是一个禁区,由于没有兴趣,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十年的学习生涯有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当然也免不了与教师的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仇视和恐惧,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感到学习生活是痛苦的”。我在倾听中也体会到了他的那种痛苦,那种“挣扎”,我也开始融进了他的世界,换位思考中,我也就理解为什么他上课会睡觉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小学的时候,我是不睡觉,而是跟别的同学说话,给老师捣乱,现在我已经变多了。”听着这样话,我真得满是 1 感动,我虽然听不懂,但是为不影响别人,我选择沉默,我选择睡觉,这又有什么错呢?这简直就是一种高尚的选择。

后来,我们的交谈已经变成他主动,而我被动了。后来我发现,其实他内心很孤独,因为长时间的被同学冷落,甚至嘲笑,而且有的老师也把他当成空气一样,因此,他才选择了课上的放松与课下的放纵。我回想着他那段天真美好的童年,想想现在的他,我心中充满同情。我试着问他:“你觉得你幸福吗?充实吗?”他狠狠地摇了摇头。我说,“初中生涯才开始,你不想在以后再回忆这段时光时都充满着遗憾吧,能不能改变一下,至少让它有一丝丝色彩,?你是不是也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总是对你那样的看法呢?如果这一年你再不改变,恐怕你的中学生时代的这段历史就这样结束啦,你甘心吗?不图别的,至少告诉自己,告诉自己的后代,我试过,我改变过,我没有完全虚度,行吗?”他说:“想是想,但是怎么转变,我基础这么差,什么也不会。”我说:“千万不要认为,成绩好才是好学生,成绩好才是好人,你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别人看到你不是另类的,不是什么特殊人物,没有那么可怕,其实你和大家是一样的,你也是有感情的,你也有同龄人一样的心灵和想法,这就可以了,知道吗?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习惯去听老师讲课,哪怕一节课只听懂一句话就可以了,我的要求高吗?可以做到吗?”他看了看我说:“我会努力试一试的”。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一种心理世界的转变。后来,他主动找老师道歉,在一次卫生活动中,原来一贯不怎么动的学生却表现得异常积极,我知道学习上的转变对他来说还有点难,但在劳动中能积极地改变自己,学习上也一定能慢慢地变好。在这里,我为他感到骄傲,继续加油吧!

案列二

学生: 陈浩

存在情况:喜欢动手打人,对学习兴趣不大,与同学关系不是很好 转化过程:1.倾注爱心,尊重他的自尊心,与其交流沟通。

2.与家长互相配合,坚定学困生转化的信心

陈浩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孩子在性格上都缺乏理解和原谅。浩浩很敏感,稍微有同学不如他意,就会拳脚相向。平时他喜欢和同学开玩笑,说是开玩笑,却总是把同学弄哭。一开始他并不接受任何老师的批评教育,还跟老师大小声,让我领教到了什么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我很能理解,跟着父亲长大,母爱的缺失是直接原因。我希望能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的爱,那份虽然不能弥补但却能安抚的爱。

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跟我说陈浩又闯祸了,他用脚踢同学,把同学给踢哭了。听闻此事,我没有第一时间把陈浩叫来,而是把告状的“目击者”叫到了办公室,听到七嘴八舌的讲解,我基本了解情况,原来是浩浩和其他几个男孩在玩游戏,别人“攻击”他时,他敏捷的躲避开去,轮到他“攻击”别人时,就踢到了同学腿上,劲儿还使得挺大。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能够理解被踢的孩子是多么痛,但是我也能理解浩浩并非有意,他也只是在专心的玩。我想把浩浩叫到办公室来问问情况,可就是这个过程就废了我九牛二虎之力。一开始我只是让孩子去叫他来,可是连去了三个孩子都没能把他叫来,孩子们说:“我们拉不动,拉他的时候还打我们。现在坐在地上一动不动的。”什么,居然有如此顽劣的孩子,不过我这个班主任也是“见过世面”的,看来我只能亲自出马了。来到班里,他还真是坐在地上,一脸的生气与委屈。我蹲下身子,说:“我让他们来叫你,你怎么不来呢?”没有回应。我一 2 边伸手拉着他,一边提高声音说:“走吧,到老师办公室说说是怎么回事吧。”还是没有回应,好像屁股在地上生了根。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呢?看来这样叫他是没用了,只能换换策略了。我摸着他的头说:“跟老师到办公室去,我不批评你,我知道你肯定有委屈,老师只听你一个人说。”还真别说,他一听我这样说眼神立马有了回应,不过仍然没有起身的意思,这时我轻轻拉着他的手,示意他跟我走,这才把盘坐在地上的“小赖子”给请到了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关上了门,阻止了其他孩子的脚步。“说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又被告状了?”浩浩以为我会批评他,马上提高了声音开始申辩,从他的话里我看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他没有回避踢到别人的事,但也很委屈的解释真的是不小心。一边说一边豆大的眼泪掉了出来。我太明白这样的孩子了,他们做的事并没有错,错在启蒙教育时并没有人教他如何跟小伙伴相处。而大人们并没有真的走进他们的心灵,去理解过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于是我跟他说:“刚才的游戏很好玩吧?我相信你不是有意的,你绝对不想伤到同学,是吗?”浩浩睁大了眼睛,估计他以前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一边点头一边擦眼泪。我接着说:“不过玩耍时也要注意轻重,如果在玩时让同伴受伤也是不对的。就算不是有意,也应该道歉呀。如果是你被别人踢到,你也会疼不是吗?”这次浩浩没有再解释,而是用那大眼睛看着我,点点头,呼哧呼哧的吸着鼻涕牛牛。然后我给了一张纸巾让他把鼻涕擦干净,示意他可以出去了。

事后我与陈浩的爸爸进行了面谈,他爸爸说话的语气里充满了江湖的味道,一口一句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他。对他说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对时,他就一个劲的说孩子的妈妈如何如何的不好,孩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妈妈在一旁挑唆。我打断了他的话,告诉他孩子在这样一个离异家庭里本来就已经很不幸了,还要去承担家长们的相互诋毁,每天放学回家别的孩子都是看到爸爸妈妈,而浩浩却只能选择其一,孩子曾经告诉我,我妈妈在那边住,我爸爸在这边住,听到这样的话真是让人痛心不已。难道作为孩子的家长感受不到吗?不管孩子以前有多么不乖,但是现在孩子已经读初一,很多事更加的明白了,家长要用更多的理解去呵护他。在我和他爸爸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最后达成了共识,第一不再在孩子面前诋毁他的妈妈,第二尽量多用说服教育,少打骂。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事情一开始很频繁,陈浩的大名不停的在办公室萦绕,不过这样的声音渐渐少了,其他老师也在跟我说:“陈老师,最近都没什么人来告他的状了。”我很高兴,现在陈浩偶尔也犯错,虽然每次也总有特别委屈的理由,但是面对我严肃的目光时,他能很快的明白自己的问题,不争辩,不隐瞒,跟我说清楚后高高兴兴地离开办公室。我喜欢安静懂事的男孩,也喜欢这样大大咧咧的男孩。

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的我,以前也曾经做过班级的独裁者,总喜欢批评孩子,用我的标准去改变他们,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也是错误的。小学阶段,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学生小学毕业以前培养出他们对人、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最起码的信心。我们总喜欢说孩子如何如何的犯错,但这些所谓的犯错有时候只不过是孩子对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孩子身上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法官的位置给他们“判刑”,而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这样问题依然可以解决,孩子也能得到应有的呵护!

全员育人典型事例----王瑞玲老师

我校针对自身实际,结合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展了全员育人活动,要求每个班级根据相应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由所任该班级的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分别承包一个小组,负责该小组的学习、生活以及心里的疏导工作。现将本人在全员育人中的典型事

例进行介绍,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给他们信心,骑上马再送一程

班干部是一个班的核心,一个班的纪律好坏,学习风气是否浓厚与班干部工作的力度和学习的态度有着重要关系,民主选举的班干部是大家心中的榜样,是大家心中的楷模,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小助手,是班主任能否得以解放的关键。我一般两个星期会召开一次班委会会议,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给他们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工作的方法,有时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还会临时召开会议,共同商讨,有时也会提出要求,让班委会自己组织会议,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班主任要提出一个要求,例如:时间的要求,会议场所的要求,会议内容的要求等等。有的事情的解决不一定要全体班委全部参加,比如:有关纪律的问题,就由纪律委和班长组成临时会议;卫生方面的由班长和卫生委员参加;小组文化的设计问题主要由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参加。这样的工作比较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提高班委工作的专业能力。在这样民主班委会的管理工作中我们的小班干部经常会有很多创新的管理理念出台来激励大家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他们会经过协商自己组织简短的班会解决相关的问题,总之,越是民主,他们越有信心,越有信心,干的越出色,这样班主任就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等等。

二,用温馨的话语架起心灵的桥梁。

每位学生都是有感情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一把去开启他心灵的钥匙,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同学眼里他是那样的有个性,是那样的“可怕”。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并不可怕,可能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老师充满了反感,可能因是长期成绩不太优秀而对老师充满了恐惧,也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疏远了同学,认为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有一次,上课因为睡觉而被老师叫起来,很是不满意,对老师也表现了极为不友好的态度。下课,科任老师找到我,很是委屈,因为是怕他学不会才让他听课的,没想到竟然惹了一肚子气,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有这么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我决定要与这位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我想走进他的内心,去了解他,去关心他,去帮助他,更要给他信心,给他力量。在一节自习课,我找到了他,我开始从他的童年谈起,开始我们的谈话是在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的,我知道原来他的童年时那样的幸福,他讲的时候也是那样的沉醉,当时光转到上学时光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他不愿意提学习,似乎那就是一个禁区,由于没有兴趣,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十年的学习生涯有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当然也免不了与教师的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仇视和恐惧,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感到学习生活是痛苦的”。我在倾听中也体会到了他的那种痛苦,那种“挣扎”,我也开始融进了他的世界,换位思考中,我也就理解为什么他上课会睡觉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初中的时候,我是不睡觉,而是跟别的同学说话,给老师捣乱,现在我已经变多了。”听着这样话,我真得满是感动,我虽然听不懂,但是为不影响别人,我选择沉默,我选择睡觉,这又有什么错呢?这简直就是一种高尚的选择。后来,我们的交谈已经变成他主动,而我被动了。后来我发现,其实他内心很孤独,因为长时间的被同学冷落,甚至嘲笑,而且有的老师也把他当成空气一样,因此,他才选择了课上的放松与课下的放纵。我回想着他那段天真美好的童年,想想现在的他,我心中充满同情。我试着问他:“你觉得你幸福吗?充实吗?”他狠狠地摇了摇头。我说,“十二年的学习生涯就剩下一年了,你不想在以后再回忆这段时光时都充满着遗憾吧,能不能改变一下,至少让它有一丝丝色彩,哪怕就在这最后一年?你是不是也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总是对你那样的看法呢?如果这一年你在不改变,恐怕你这一生中学生时代的这段历史就这样结束啦,你甘心吗?不图别的,至少告诉自己,告诉自己的后代,我试过,我改变过,我没有完全虚度,行吗?”他说:“想是想,但是怎么转变,我基础这么差,什么也不会。”我说:“千万不要认为,成绩好才是好学生,成绩好才是好人,你现在需要做的是让别人看到你不是另类的,不是什么特殊人物,没有那么可怕,其实你和大家是一样的,你也是有感情的,你也有同龄人一样的心灵和想法,这就可以了,知道吗?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习惯去听老师讲课,哪怕一节课只听懂一句话就可以了,我的要求高吗?可以做到吗?”他看了看我说:“我会努力试一试的”。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一种心理世界的转变。后来,他主动找老师道歉,在一次卫生活动中,原来一贯不怎么动的学生却表现得异常积极,我知道学习上的转变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所以在劳动中必须积极去改变自己了,在这里,我为他感到骄傲,继续加油吧!

以上是我在全员育人告你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在这次工作中我感到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感到班主任工作更快乐了。

全员育人典型案例---王金玲老师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李丽萍 齐晴 崔金璐等

在我所任的高二六班 组有个叫李丽萍的女生,上学期上课要么趴着睡觉,要么与周围同学搭讪,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讲,还打扰其他同学。我也在课堂上当众提醒过她两次,感觉收效甚微。这学期学校开展“全员育人”活动,我承担她所在的小组。于是,我抓住契机,利用午自习值班时间找她座谈两次,也因此了解到,她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她爸爸是做买卖的,妈妈是全职主妇,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从小被父母娇宠惯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现在,孩子大了更管不了了,也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了。当问到她:“你父母是什么学历”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到她有点不好意思。原来,她的父母全都是小学都没上完,所以尽管在物质上很满足,但没有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上高中、考大学的经历,始终成为他们一生的遗憾。于是我抓住契机,对她说:你希望父母的遗憾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吗?以现在的高考形势,争取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你父母那个年代要容易多了,考不上一本二本,可以上三本或高职,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自从我找她谈过两次之后,虽然不能说使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起码上课趴桌子的频率少多了。当老师批评其错误时她也不再耍脸色

闹情绪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这件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与逻辑而言,应该是不断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自主

地学习。

杨志高老师------对象:赵红利

情况:该同学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兴趣不大,长期不按时完成作业但该同学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很多孩子都喜欢和他交往。

转化过程:

一、倾注爱心,尊重他的自尊心,与其交流沟通。

以前上课听到的批评多,表扬少,常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严重。因此,在思想上与老师对立,有时就是破罐子破摔,索性我什么也不听什么不干,你讲你的我呆着我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针对以上情况我想我应在全面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健康等情况,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首先,在学习上,我先注意对他的尊重,上课时当的给他鼓励,提问他简单的问题,如果还是答不上来,就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婉转的提示。在他回答上来以后,又针对性地大力表扬,并要求同学们为阿古嘎的进步给予掌声鼓励,一次次,同学们对他的眼神也变了,变得喜欢他了,自然他那木 然的表情也变得有一丝微笑了。在生活上,我注意与他多交流,多沟通,做他的知心朋友。

二、发现闪光点,树立他的自信心

该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只要注意观察其实他们身上有不少积极因素,不少闪光点,如果从这些闪光点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必使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经过细心观察他虽然不爱说话,但很具有组织才能,我让他负责统计明天的考勤情况以及每周的安全检查表,令我没有想到

是他是最负责人的。

三、与家长互相配合,坚定学困生转化的信心发现闪光点,树立他的自信心

与家长配合的方式,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在各方面都与家长及时沟通,互换信息。比如经常主动与家长用电话交流,在校表现当着家长的面向家长说清楚。对优点进行鼓励、表扬;对缺点指出改正的方法,并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这件事也使我明白,转化学困生一定要耐心,并且要有针对性,每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不同,方法也要不同,要多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很

有帮助。

窦长芝老师

这几天,学校狠抓学生上课纪律,我教的二年级五班被学校严肃教育,我这个当教师的自然要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诸如:…………等等等等,静下心来想一想,有没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呢?比如: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违纪时,在教育他几十遍甚至更多以后,你的思想有没有动摇过,甚至想放弃,如果正样的话,是不是老师缺乏足够的耐心呢?或者说你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如果说你有足够的耐心,没有放弃他,但他的表现依然如故,是不是说明当教师的,你要继续学习教育法研究教育理论,要做到因不同人的性格特征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呢?………………看来,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很多,真正能够将这一切都做好的简直就是神了,正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不是神,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已,为人父母、柴米油盐…………但是我们的职业是教育,教书育人,我们这些凡人还要好好修行,不断修正自己改正缺点,努力做到耐心要足够、方法要多样(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知识要渊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没有修养,因为还没有成人,但你不成,因为你是教师,所以需要我们做的确实还很多很多…………也许人生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渡过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同时,也不断的衰老走向暮年………… 趁现在还没有退休,还有时间去完善自己,这一段时间我思考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耐心差一些,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广等等,同时在课上努力完善这些方面,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例如在今天的地理课上,陆新同学没有认真听课,我故意提 问了她,给她警告,又过一段时间我发觉她在写英语,给拿了过来,也批评了她,但她不以为然,还嘻嘻笑,我实在忍无可忍给她撕了……然后继续上课。课下我把她叫过来,和她谈她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我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前进的路很漫长,也很辛苦,只要坚持,前面的风光一定会无限好……

全员育人案例--吕广云老师

张涛,是我负责小组中一个不爱说话比较内向的男生。上课时很少主动回答或到黑板展示问题。偶尔点名回答也能答得上来,只是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和他谈话的时候主要鼓励他要更积极主动些。第二次月考的时候他退步很多,开家长会时,和他父亲也进行了交谈。据他父亲反映,他在考试之前就应经预感到要退步了,因为这段时间他没认真学习。俗话说“知耻而后勇”,他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还有这次的退步,以后一定会有长进的。于是在又一次的谈话中,我并没有因为退步而批评他,反而继续鼓励他。从他的表情和话语中,我看得出来他是真心想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课堂上他也变得积极主动多了,经常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也主动向老师请教。偶尔给他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使他信心增加了不少。不管他下次月考成绩如何,我想只要他有这种认真的态度就离成功不远了。

全员育人教育案例--张广芹老师

我校实施了全员育人教育体制,把全班六个学习小组分别承包给六科教师分别管理。我有幸承包了2.7班的一组和2.8班的五组两个组的同学,在近一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之间建了深厚的友谊,在陪伴他们成长和学习生活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就通过一个案例谈谈我在全员育人方面的心得体会。xxx,2.7班一组的一名女同学,也是我承包的小组成员之一。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好耍小聪明,学习习惯较差,上课好说话,好搞小动作,学习成绩差,娇气,隔三差五就会借故让家长接回家休息。在找她之前我先仔细观察了这个同学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有的放矢的开展了工作。

一、付出爱心,关心生活

首先,我利用晚自习第三节课的时间找到xxx,从她的身体状况入手,和她拉家常,她每个月经期都痛经,我就从这谈起,告诉她经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怎样减缓痛经现象。通过聊天,使她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没有了,对老师敞开了心扉。然后我又告诉她,月经是每个女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每次经期都要回家休养,对痛经也不会缓解,同时还会影响功课,你本来学习基础就较差,这样和同学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厌烦学习。我给她制定了一个小的目标,就是再到这个时候,能不能克服一下,不回家,如果有什么 可以找我帮忙。后来xxx果真没有因为这事请假回家了。我想这就是她的一大进

步。我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

二、严格要求,关注学习

娇气的毛病克服了以后,我又多次找到xxx,对她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上课不能再随便说话搞小动作。在课堂上,我随时注意xxx的动态,发现她板不住要说话时就用眼神提醒她,制止她。当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就让她回答问题,看书自学时看到她不认真,我就提前告诉她,“xxx,一会你要给大家讲解这个问题,好好准备,不要让大家失望啊!”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张薇上课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用张薇自己的话说:老师,我觉得我比以前进步多了,学习也认真多了。我对她说:你还能做的更好,还能取得更大进步,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

三、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每个同学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学生要求受到集体尊重感情,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我注意观察该生,努力发些她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她上课虽然有时思绪走神,但当老师提出问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她却能勇敢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就借此大力表扬和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心,激励她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果然,通过几次的表扬和鼓励,她对学习兴趣增加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一些小的毛病也都在逐渐消除,老师对她的进步也很高兴。

由迷恋唱歌到发奋读书-王建学老师

昊,高一期间学习较认真,成绩中等,升入高二之后,由于迷恋唱歌,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世界中去。学习渐渐失去了自觉性,经常走神,对学习毫无兴趣,在茫然和消沉中度日,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成绩逐渐下降,导致成为学习困难生。基于该生的实际情况,我先以“朋友”的身份用聊家常的方式和他交谈,不让他感到是责任式的“审讯”,让他从心理上先接纳我。然后慢慢敞开心扉。当我问及他的理想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歌星”。我跟他说了一个歌星所具备的一些素质。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差距。接着与我商量制定了两个目标:长远目标是歌手(考音乐学院)而近期目标是学好文化知识(暂时把唱歌作为爱好,一种消遣)。这样,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我顺势启发他把对音乐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调

动他的学习情致。这件事正逢家长会,我和该生的母亲进行了一些交流。她的母亲看上去很关心孩子。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无私的爱和期盼。我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尽量维护家长与孩子的自尊,并取得了家长的支持,让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只要努力都会成为有用之才。争取与家长共同努力了解该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同时,我抓住契机,树立他的自信心,适当时机让他给大家表演一段歌舞,既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又创造他与同学交流的机会。经过辅导,该生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了优化和调整,对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每天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有所端正,成绩也有所提高。同时,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决心再接再厉,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全员育人教学案例 孙广新老师

案例背景: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互相渗透,增进彼此心灵间距离的活动。要在感情上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要因势利导,心平气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才会取得效果。

案例分析:

十班某某课堂上爱讲话,总是管不在自己,不是自己玩,就是弄同桌,管不住自己。学校开展全员育人活动,我负责某某所在二组,开始我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了解他的情况以后,觉得她的情况还是和他的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父母常年在外,缺少教育。爷爷奶奶溺爱,让她为所欲为。

辅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对于她的不良习惯,我作了

这样一些对策。

1.严慈相济,爱中约束:

我经常有意无意的充当他的家长角色。对她嘘寒问暖,慢慢地,他愿意和我走近了,常常主动和我聊天。之后,我经常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告诉他应该怎么注意文明礼仪。怎样尊重老师,课上尽量遵守纪律。同时,也为她制定严格的条例,严格要求他,违反了就处罚,进步了就奖励。渐渐地,我发现他在改变,学会控制,一点点改善了。不那么为所欲为了。

2、发现优点,巧妙引导:

她虽然好动,影响同学。但我注意到她比较爱管闲事。我从中发现了她的优点,引导教育。有时,有的同学忘带餐具,她会主动把自己的借给他,值日劳动的时候,她也特别勤快。我及时地表扬她。夸她为班级、为同学做贡献,同学们一定会感激她。并提出要求,如果能在课上遵守纪律,不打扰同学学习,自己也不贪玩,好好学习。那就是对班级、同学更大的贡献。那么同学们、老师们,一定会更喜欢她。这样引导以后,渐渐地,她真的努力克服自己的毛病,有时管不住自己,也只需要老师一个眼神的提醒就够了。

3、多交朋友,同伴互助: 学生,光有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关心帮助。我从班里找了几个性格平和、乐于助人的学生与她交朋友,帮助他,久而久之,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经常有好朋友的提醒和比较竞争,她的进步更大了。

辅导效果

实施全员育人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也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既能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又能相互竞争、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与入学初相比,某某有了一定的改观,能保持较好的上课状态,能较好遵守规则,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

教育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不可能期望一次教育便能使他的行为习惯变好。仅靠单薄的说教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教育方法。这一切的教育方法都要围绕一个“爱”字。有的学生因为有些原因,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样一些孩子,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与学生坦诚相对,不仅在学习上付出关注,更要在生活琐事上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到温暖,愿意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愿意走到班级的集体中来。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在爱的教育和呵护下,学生会

渐渐地改变,会养成良好习惯。

程玉荣老师

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但如何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贯彻老师的爱呢?

1、严格要求学生。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老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当然,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的苛求,老师的严格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

2、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

康的人格。

3.宽容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

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4.关心学生。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正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老师年长于学生,老师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不妨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

我校针对自身实际,结合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展了全员育人活动,要求每个班级根据相应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由所任该班级的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分别承包一个小组,负责该小组的学习、生活以及心里的疏导工作。我负责2.5班的七名同学,我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经常于他们交流,包括学习、生活、思想、困难与理想等各个方面,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其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七名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尤其是陈建伟同学变化很大,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自信心也增强了,学习进步明显,我感到很欣慰。

全员育人 案例---陈桂红老师

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份爱,少一份斥责,遇事应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平气和的与学生沟通,这样做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的。我们要鼓励他

们,引导他们,相信他们!我班某同学是我承包小组中的一员,她比较文静,秀气,平时学习认真,刻苦钻研,跟同学关系不错,有很多朋友,性格也算开朗。曾经看到她和班上的男生偶尔打斗,没有在意。某天的历史课上,我让同学们自学后完成学案,等到我转到她那,看到她在愣神,她发现我后不好意思地说已经完成任务。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多注意她的动态,发现她板不住走神时就用眼神提醒她,制止她。当她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就让她回答问题,看书自学时看到她不认真,我就提醒她。我和她母亲进行过交流。她的母亲看上去很关心孩子。听了我对她女儿的情况介绍,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无私的爱和期盼。也使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周三下午第四节课辅导完同组其他同学后,我把她留在办公室耐心说服教育。开始她不说实话,后来承认一名男生追她,她不知如何是好,很是纠结。通过几次和她谈心,她知道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了。学习比以前 认真多了。我对她说:你还能做的更好,还能取得更大进步,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我知道 每个同学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努力发些她身上的闪光点和问题,增强她的自信心,激励她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每个 学生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爱。一旦他们犯错,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全员育人案例---张秋凤老师

修身育人 篇3

关键词:儒家,修身育人,务本,继承

两千多年以来,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系, 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即使在当今社会形态下,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优秀理念还在对社会文明与进步发挥着积极影响。但是, 在一些职业教育理论学者看来, 儒家教育理念中所固有的重伦理、轻技术, 重人文、轻实践的思想倾向, 使其与具有较强现实属性和应用职能的职业教育格格不入, 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因此成了他们研究的禁区。

在深化教育改革、研究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问题的过程中, 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古代文化宝库, 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思想资源的时候, 却发现在曾被我们束之高阁的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着许多能够解决当前高职教育问题的答案。

新视觉下的儒家修身育人思想

1.“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抓住根本是儒家育人理念的精髓

“仁”是儒家的思想体系的核心, 实现“仁”的境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儒家认为, 要让世间充盈着仁爱的光辉, 有赖于统治者广泛施行“仁政”。而要施行“仁政”, 就必须教化民众, 使他们服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教化民众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够担负起用政教风化百姓、用教育感化天下重任的人才。因此, 儒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人才, 而是培养辅佐君王施行“仁政”的“君子”或“成人”。但是,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儒家在实施培养“君子”、“成人”教育的过程中, 并没有将侧重点放在具体的为政方法上, 而是放在对其人格品质的培养上。

儒家认为, “人”所具有的品质主导着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决定了其对父母、君王和天下应有的责任和态度, 因此, 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儒家经典《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孝悌”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是做人之“本”, 只要抓住这个根本, 为政之“道”便自然产生。“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 人是为政之道的主宰, 一旦把人培养成具有“仁爱”精神的“仕”, “仁政”、“王道”便能够得到弘扬。另外, 人的思想品德还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是说人一旦修养与品德达到“君子”的境界, 便具备了立身行事的积极态度, 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 胜任各行各业的工作。

儒家是从个人品德修养与其立身行事之间的关系出发, 抓住了育人的根本, 是一种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具备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功能,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前提和手段, 促进社会的发展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 “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归根结底要看教育能否促进人的发展”。[1]儒家之所以看重人的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人的品德是人一切思想行为的主宰, 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

另外,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儒家的道德教育并非空洞说教, 而是将修养与行为有机地统一, 将道德和知识紧密地结合。儒家要求君子应当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其实是培养品德与才艺兼备的“君子”的课程, 而所要学习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则是融道德、艺术与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教材。

儒家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目的以及人本关系的认识, 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 儒家教育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 其“以本促道”的理念, 抓住了育人的关键, 值得我们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深思和借鉴。

2.“学、问、思、辨、行”并重———学习是项综合性的活动或过程

在儒家众多关于教育思想论述当中, 较全面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礼记·中庸》) 。针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段话阐述了学习是一个复杂综合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 值得我们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认真领会和借鉴。

首先是“博学之”。儒家认为学习是正己修身的捷径,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日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 而在学习中广泛猎取, 兼容并蓄则是发挥学习作用的前提。“博学”不是杂学, 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广泛地学习, 包括向人学、向自然学、向经典学、甚至向对立面学。其次, 儒家把质疑当作学习的发端。“审问之”的意思是, 读书学习时务必要认真仔细, 不迷信书本、不惧怕权威, 要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设疑探究, 把解答问题当作掌握知识的突破口或切入点。既“学”且“问”才能获得学问的真谛。第三, 儒家把学思结合当作知识内化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学习名言“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学而》) 便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 (《孟子·告子章句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修养把学习的内容体证出来, 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变成自己的能力。思考不仅是对前阶段质疑的解答, 更是这种“体证知识”的过程。因此“慎思之”所要求的不是对知识被动的接受, 而是一种学习者通过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认识和能力的思维活动。第四, “明辨之”是指对前边所学的众多内容进行甄别和择选活动。对于学过的知识, 要求学习者或者独自斟酌, 或者与人交流, 既要分清真伪、辨别优劣;又要区划类属、系统概括。第五“笃行之”所表达的是儒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一方面, 儒家认为践履所学是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 箸于心, 布乎四体, 行乎动静”, “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 (《荀子·劝学》) 是说学习的结果最终要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另一方面则是把“学以致用”当做学习的终极目的。“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 “学道”、“得道”最终是为了“行道”, 所有学问最终的意义和价值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现实、奉献于社会是儒家重要的学习思想之一。

这种以培养为学者高尚道德情操为目的的学习, 不是简单的说教, 不是孤立的活动, 而是由多个不可或缺且相互作用的环节组成的综合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有利于其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它符合个体发展的实际, 符合学习的规律, 虽然跨越两千多年, 却与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3.“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

“修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活动。孔子认为, 人要成为“仁人”, 必先“修己”, 再“安人”;要“内圣”后, 才能“外王”。[3]因此, 儒家把“修身”当成了提高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儒家丰富的修身理念中渗透着许多被现代人称之为“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儒家看来, 作为一个有道的“君子”必须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时时处处充实自己, 改变自己。因此, 在空间维度上, 儒家要求其弟子既要在公开场合的立身行事中学会“温、良、恭、俭、让”, 还要在私密场合学会“慎独”, 坚持“克己”与“内讼”;在时间维度上, 儒家认为学习不是人生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 而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感,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学而》) 孔子这段关于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回顾, 说明了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和反省, 品行道德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荀子对终身教育讲得比较切要:“学不可以已”, 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但是, 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在前后阶段应有所区别, “学恶乎始?恶乎终?”即学习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回答是“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 学止乎没后止也。故学数有终,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 人也;舍之, 禽兽也。” (《荀子·劝学》) 只有不断地学习, 人才能称之为人, 才能与动物有所区别。

终身学习也是诸子百家的共识,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因而, “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恪守的人生箴言。

当代高职教育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和传承

对于儒家教育理论所进行的重新审视和研究, 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 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在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上, 儒家的教育理论至少能够在以下几方面为我们提供启示:

1.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首先是社会化的人, 其次才是职业化

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 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实现生命个体这种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儒家“以本促道”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的, 把教育当做对人本身的素质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能使人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品质, 实现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把社会化、职业化同时定位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首先进行人的教育, 然后再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否则,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会说话的机器, 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的合格人才。

2. 合格的社会化的人才需要用具体的职业活动来支撑。儒

家综合化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把教学活动当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领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职业教育实践证明, 能够兼容“学、问、思、辨、行”等众多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而是实际的职业活动。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当不断深入地探究教育教学与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的路子, 用具体职业活动作为载体, 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 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 教师的重要职能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

钥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 学校教育仅仅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开端, 学习是合格公民终生相随的活动。儒家修身的理念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当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学生终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掌握一把开启智慧与创造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睢文龙, 廖时人, 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0.[1]睢文龙, 廖时人, 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0.

[2]张永辉.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2:74-76.[2]张永辉.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2:74-76.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下一篇:学校防雷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