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经典故事(共5篇)
修身的经典故事 篇1
文章导读:本文专家巧用电影中的台词,讽刺那些虚伪和两面性的人,讽刺他们做了好事就尽力张扬,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做了坏事就全力隐瞒,盼望着神不知鬼不觉的“小丑”作风,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人干点好事儿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
多俏皮的一句话啊,尤其是后半句“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说得太巧妙了,它表面上是在为鬼神鸣不平,更深的言外之意是在讽刺某些人的虚伪和两面性,讽刺他们做了好事就尽力张扬,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做了坏事就全力隐瞒,盼望着神不知鬼不觉的“小丑”作风,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我们也可以借这句流行语来增强我们言语的“软实力”,不容辩驳地讽刺那些虚伪圆滑的人,直指他们的要害;另外,当谈及人性、为人处世等话题时,我们可以用这句流行语为开场白,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讲:朋友们,时下有一句流行语,说的是人干点好事儿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它以幽默的语言揭示出了人性中虚伪的一面……
修身的经典故事 篇2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一书中的两篇文章。《礼记》,即《小戴礼记》,共49篇,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大学》一般认为反映了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曾参的思想,很可能是由曾参的弟子最终写定。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被称为三纲领,它们实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修德为政。有了最高的原则及理论思想,接下来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修德为政的问题。这就是三纲领统帅之下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我们大多只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们是修身的前提和条件。在《大学》的作者看来,这“八条目”本末始终的秩序,就是建立社会和谐的秩序。当每个人都诚意、正心、修身之时,家庭和家族便会见贤思齐地形成和睦安定的基本单位,于是国家也会井井有条,那么天下就会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实现大治。可见,《大学》是从最基本的人性自觉谈起,最后落实到为政治国上去,其核心“三纲领八条目”被后世修德者奉为圭臬,也被为政者奉为宗旨加以提倡和遵守。
《中庸》一般认为其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中庸》的原因,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说:“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也就是说在孔子去世后,面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子思担忧儒家思想会因竞争而没落,于是写《中庸》加以弘扬。《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肯定人性中“至善”的本质是天赋予的,人能遵循这种天赋的本性便是“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便是教。随后又解释说“道”是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人若想修“道”,首先应该追寻自己内心中的道德本性。这里,《中庸》与《大学》有些不同,《中庸》的重点在于讨论性情的表现形式和尺度,它认为,人除了内心的道德本性要自觉把握外,还要把握性情萌发之后的节度,因为人性中除了道德理性外还有情感的成分,于是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所谓中庸,就是中和,即情感在道德本性与礼仪规范所要求的尺度内的表现,他强调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度、有原则,不温不火、不过也无不及。
《大学》和《中庸》虽然成于不同时期,但二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大学》讲的是如何“为人”和“为学”,是一篇实现人生理想方法的纲要;《中庸》讲的是“为人”和“为学”的道理,是一种贯穿人之 一生的认识论。二者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典型体现。例如,《中庸》论述知、仁、勇这三种美好品德,就与《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遥想呼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总之,《中庸》为《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大学》的根柢所在;《大学》为《中庸》提供了实践方法,是宣传《中庸》的方法论。
朱熹为什么要为《大学》和《中庸》单独作注?
隋唐以前,《礼记》还未被确立为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注释和研究的著作不多。
隋唐时期,《礼记》开始为学者们所重视。特别是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人撰定《五经正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这标志着《礼记》取得了儒家经典的地位。随着《礼记》地位的上升,《大学》和《中庸》的地位也有了相应提高。这段时期虽没有相关研究著作出现,但一些学者已关注到其独特思想价值所在。最著名的是隋末唐初大儒王通,其著作《中说》的儒学思想体系,主要就是根据《大学》和《中庸》建立的。到中唐后的韩愈、李翱,已经把《大学》和《中庸》作为其创立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思想依据。
入宋后,义理心性之学兴起,《大学》和《中庸》自然受到青睐。宋初统治者甚至亲自抄写《大学》和《中庸》,赐予臣下学习。与此同时,《大学》和《中庸》也成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基础教材。儒士和理学家们对《大学》和《中庸》更是热衷,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大学》学、《中庸》学,循此而兴起。
北宋的程颢、程颐(后称二程)开始把《大学》和《中庸》作为独立的专经大力加以表彰,并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正如《宋史》所说:“(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后世“四书”的概念于此初步形成。二程还进一步认为这四部书构成了完整的儒家心性论体系,其内在结构是:《中庸》是讲“理”的,《大学》是入德之门,《论语》《孟子》彰显了孔孟之道。
由于二程的表彰,《大学》和《中庸》的地位日渐凸显。南宋时,受学于二程弟子的朱熹认为《大学》和《中庸》是二程学问的基础和真道理,而《学》《庸》《论》《孟》四部书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二程和自己则是这一中断已久的道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于是,他决定给这四部书分别作注。对于《大学》,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重新厘定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经缺失,做了著名的《补传》,终成《大学章句》。对于《中庸》,朱熹更是下了许多功夫,他“会众说而折其中”,写成《中庸章句》,使《中庸》的主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与《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大学》和《中庸》也正式从《礼记》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两部著作。
朱熹对《大学》和《中庸》的注释,可谓体大思精,是朱子理学的结晶与缩影,也是孔孟之学的津梁。它不仅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理论贡献。朱熹本人也因此成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和被后世景仰的一代名儒。
此后,《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理宗曾下诏盛赞此书“有补治道”。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也成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
nlc202309021112
《大学》和《中庸》的现代启示
近代的孙中山先生,曾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的确,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和《中庸》,其蕴含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它们同时强调“慎独”的修身理念。《大学》记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不欺暗室”,即在独处之时也能保持高尚的节操。历代人物,像柳下惠坐怀不乱,东汉杨震慎独拒贿,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元人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曾国藩“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凡此种种,均极好地体现了“慎独”之功。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慎独”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第一,它强调了道德自律,可以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人们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个人的慎独意识就显得不可或缺。第二,慎独思想蕴涵着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慎独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通过长期实践锻炼才能达到。这个过程,就培养了我们一如既往、慎终如始的毅力和品格。
其次,它们都认为“诚”是道德的根本。“诚”“诚信”作为一条道德规范在儒家的道德体系里,受到了高度重视,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本”。能够诚于中者,必信于外。因此,《大学》充分地肯定了“诚意”在修身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把它视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而《中庸》则用了更多的篇幅对“诚”的价值给予高度的赞扬。如“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并说“不诚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诚实守信作为一条根本的道德准则更是不容忽视,它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成败得失。
最后,它们的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性。对于中庸,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庸”强调的是“度”的把握,具体表现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因时制宜,这些理念对当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庸》还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和谐相处、宽容包纳的价值理念。与此相仿,《大学》则提出通过正心诚意等道德修炼获取个人身心的和谐。主要体现在通过“格物致知”,知晓“本末”,“知其所止”的方法来正确把握诸如义与利、能力与职位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从而提升个人素养,实现人生的价值。另外,《大学》还说:“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并提醒君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是主张以“仁政”“德治”并御的施政理念来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和谐,而仁政的精髓就在于“以民为本”,即从政者不但要重视民众的呼声,而且要顾及民众的利益需求。这对于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大学》《中庸》选读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选自《大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德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中庸即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
天赋予人的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则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便繁育了。
修身养性经典句子 篇3
1. 如果有一天, 让你心动的再也感动不了你,让你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让你悲伤的再也不能让你流泪,你便知道这时光,这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
2.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3. 做一个努力的人好处在于,人人见了你都会想帮你。但如果你自己不先做出一点努力的样子,人家想拉你一把,都不知你的手在哪里。
4. 每一个你讨厌的现在,都有一个不够努力的曾经。
5.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6.一辈子不长,请原谅所有的人和事。
7.生命太短,没留时间给我们每日带着遗憾醒来。所以去爱那些对你好的人,忘掉那些不知珍惜你的人。
8.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拥有了爱情,请别去碰暧昧。
9.不要以为是自己本来就很粗心或相信他是一个粗心的人。遇见自己真爱的.人,懦夫也会变勇敢,同理,粗心鬼也会变得细心。你要选择让你快乐的人来共度余生,而不是你必须努力取悦的那个。
10.不温柔又怎样,不漂亮又怎样,身材不好又怎样,疯疯癫癫又怎样,这就是我,独一无二。被全世界抛弃又怎样,我还有我自己,我爱我自己。
11.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叫明天。
12.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晴天。
13.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阴影,但是若没这些阴影,又如何能知道我们正站在光里。
14.总有一天你的棱角会被世界磨平,你会拔掉身上的刺,你会对讨厌的人微笑,你会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人。
15.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的风景里面仰视。
修身的经典故事 篇4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德行传承。重视家教、恪守家训、传承家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陈廷敬家族在明、清两代曾出过九位进士、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陈氏家族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其中陈氏家训对后人影响巨大。陈氏家训融入了读书、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的道理。一个“廉”字,始终是陈家后人做人为官所必须遵守的戒律。
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可以说,家风是依规治党、以德治党的重要环节,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家风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个人的私事小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家风更连着党风、政风。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我们当知,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因而,我们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成良好的家风传承;把家风建设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父母必读的经典家教故事 篇5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一句话改变学生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却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那句话,并给予他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住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罗尔斯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
宽容的力量: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睑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正人先正已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么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不断改进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八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筒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挨到天亮,向守林人致谢后便匆匆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恢复得怎么样?”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4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很漂亮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的一个好孩子。”
【修身的经典故事】推荐阅读:
修身养性经典故事01-21
经典名言修身养性08-09
文明修身故事09-01
廉洁修身的美德的作文07-11
文明修身的倡议书06-13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07-14
修身养性的励志名言10-05
论语中修身养性的句子07-03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作文10-26
修身思想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