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现象

2024-10-04

语用失误现象(精选11篇)

语用失误现象 篇1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时常会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本文主要分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 并探讨该现象的原因, 针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提出有效对策, 从而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以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交流, 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单词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但在交际中仍然会存在交际障碍或误解。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由于说话不得体、不合时宜而导致的失误, 并非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performance errors) , 这种失误就是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如果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这样就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解, 导致交际障碍, 双方不能顺利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是这种语用失误问题。因而, 探讨这一课题, 对英语教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撰写了《跨文化语用失误》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 为日后分析文化迁移和语用失误建立了理论框架, 同时为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常规的遣词造句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运用问题, 而是说话没有掌握好分寸或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不符合文化习惯等造成交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研究发现导致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是母语的迁移。

笔者主要阐述常见语用失误现象, 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并基于情况分析提出实施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有效对策, 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尽量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二、常见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

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 (Jenny Thomas, 1983) 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的是由于未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造成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规范。

(1) 寒暄。见面打招呼、彼此问候, 中西文化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容易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 (Did you have dinner?) , 你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 或你到哪里去了? (Where have you been?) 。但是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见面应该使用的是简单的问候语, 如:Good morning, Hello, Hi,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Lovely day, isn’t it? 等等。

(2) 感谢。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例如:A: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B: Never mind.由于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错误使用never mind, 导致了语用失误, 其本意表是没关系/不用谢, 误用了Never mind, 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表达道歉, 于是A困惑, 自己没做错事, 只是想表达感谢。B却使用Never mind表达不用谢、不客气之类的意思, 实际上应该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

(3) 赞扬。交际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闲聊。例如, 在中国, 人们广泛使用“帅哥”、“靓女”等词汇赞美男士或女士。但是在英语国家, 如果一位男士使用handsome赞美另一位男士的容貌, 对方不但不高兴, 反而会吃惊。原来在英语国家一般说来男性之间是不会互相赞美容貌的, 除非双方是同性恋。

中国人对于别人赞美的回答, 常常表现出谦虚和不好意思, 却是另外一个交际障碍。当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称赞一位女士漂亮的外套:“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应该欣然接受赞美, 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而不是谦虚或不好意思地说:“Really? I bought at the big sale. It’s very cheap.”这会让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 难道自己没有欣赏能力?

(4) 滥用完全句。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会话含义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也就是说, 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事实上为数不少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倾向使用完全句忽略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 从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体, 带来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例如:Teacher A: Have you f inished your homework? Student B: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此例中B应该回答Yes, I have.如果死板地用完全句应答, 听起来让人觉得对方不耐烦, 也有失语言的合作原则。

2.社交语用失误。正像托马斯所指出的那样, 相对于语用语言学判断提出质疑, 学习者经常对社会语用判断更敏感, 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基础。社交语用失误主要由不同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差异或社交文化习惯引起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欠缺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社交语用失误也会经常出现。

(1) 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胡文仲 (1994) 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所谓惯用法, 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运用习惯, 即使英语学习者已经掌握语言的基本表达框架, 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2) 欠考虑语境因素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语境是语用分析中重要的因素, 它影响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及其他人如何作解释。因此不同的语言交际对象和不同的交际环境需要我们清楚地明白语境信息以便采用不同的语言交际策略。

(3) 母语负迁移影响导致社交语用失误。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 (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正向的, 被称为正迁移; 起干扰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负向的, 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 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规则和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 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 令听话人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造成误解。

三、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 文化差异是目的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 会造成负迁移, 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另外, 中国英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语境学习英语, 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英语文化环境,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不同文化习惯差异的敏感性, 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笔者对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语用迁移易造成交际中语用失误。目的语文化除了受《圣经》影响外, 更多源于非现实题材的神话、寓言故事, 如源于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 ( 潘多拉的盒子) 。而母语文化许多是源于中国的经典书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倾向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 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 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人则善于逻辑思维, 思维模式是直线形的, 一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而构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甚至误解, 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也有所不同, 因此, 就有了价值观的不同。英语国家以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为核心, 人们强调个体, 注重个人价值, 强调自我独立精神, 不愿谈论有关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 提倡谦虚, 注重礼貌和伦理道德,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所不谈, 会谈到家庭、事业、婚姻等话题。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价值观取向, 必定会给彼此的交际造成障碍。

四、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

1.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的, 那么, 文化知识的教学显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知识渗透方式而不是单一讲解方法。加之,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英语教材缺乏合理性, 因而教师要增加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常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渗透, 不断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 引导其熟悉目的语文化, 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 让学习者知道一种语法规范并不是只有一种交际功能。当然,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英语学习者充分地明白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 可以引导和鼓励学习者通过书籍、图片、歌曲、电影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学习者可多与目的语国家的人士交往, 即使是通过网络, 也可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目的语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Little Wood这样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 越频繁, 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造语言环境, 不断开展交际活动, 锻炼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没有机会接触目的语环境, 不习惯在母语环境中去运用目的语, 因此, 教学中可利用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各种方式尽量创造英语文化氛围, 让学习者近真实地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风俗习惯等, 潜移默化地加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印象,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注重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对比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实际情况看, 很多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因此, 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显然, 只有当学习者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 足够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差距, 如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词汇用法的差异、句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等等, 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母语和目的语的混淆, 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当然, 这也同时对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自身懂得跨文化背景知识, 而且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目的语, 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还需改善教学模式, 灵活整合教材, 二次开发校本教材, 利用语料库, 提供数据支持, 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加有针对性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7.

[2]张小燕.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谈英语译员的交际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4) :129.

[3]刘春阳.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9) :87.

[4]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4:91-112.

语用失误现象 篇2

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英语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师生之间如此相互问候: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teacher!”

按照英语的交际习惯,用“teacher”一词做称呼语显然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具有教授职称,学生可以使用“Professor/Prof.”来称呼教师;反之,则可以使用“Mr./Mrs./Miss./Ms.”。另外,如果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生也可以将“Doctor/Dr.”作为称呼语。具体地说,假设教师姓张,并且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用“Prof. Zhang”或“Dr. Zhang”来称呼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简单地使用“Mr./Mrs./Miss./Ms. Zhang”等称呼语。

在我国,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用英语相互问候,从小学就开始了,而我国现行的任何一本英语教科书都没有教给学生要用“Good morning, teacher!”来问候教师。但是,“Good morning, teacher!”的确广泛地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使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对此听之任之,往往不予纠正。另外,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培养阶段,类似的问候语也相当普遍。这一现象固然应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的语言和跨文化培养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促使关注语言与文化现象的学者们做出深入的、有意义的探讨。

2.问题的分析

对于“Good morning, teacher!”的存在和使用,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即简单地将汉语中的问候语“老师,您早!”直接译成英语。但是,发现问题的目的重在由表及里,发掘本质,解决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引经据典,查阅相关词语的意义。

(1)英语中“teacher”的含义。《牛津大学英语词典》对“teacher”的释义为:a person who teaches, esp. in a school[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将“teacher”解释为:someone whose job is to teach,教师,老师,教员。如:Miss Tindale’s my favourite teacher.廷德尔小姐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因此,从“teacher”的含义不难看出,“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教员”和“老师”,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2)汉语中“教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教师”的释义如下:

[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人民教师。

[教师]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大学教师,数学教师。

[教师]①[teacher]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master]传授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不难看出,教师就像工人、农民、士兵等一样,是一种职业,如:教师节,他是英语教师,广大人民教师,等等。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指出,“教师”和“教员”是职业名称[7]。因此,“工人”、“农民”、“士兵”、“教师”等等这样的职业名称是不能用来做称呼语的,如:“张工人”、“张农民”、“张士兵”、“张教师”。

(3)汉语中“老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老师”的释义如下: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老师”是称谓词,适用范围宽泛,可用来称呼其他行业的各类专业人员。“老师”可以接受表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的限定,如:小王的老师,她的老师;“教师”不能这样用,不能说:小王的教师,她的教师。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那么“老师”是否包含“教师”的意义呢?事实上,“老师”一词常常是“教师”的代名词。这一点可以在下列词典中得到佐证。

[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Teacher; one who teaches, esp. one who is hired to teach knowledge or skills; (in a broad sense) one who deserves to learn from

[老师]①[teacher]即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今为教师的尊称;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③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可见,“老师”涵盖“教师”的含义,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更广。它既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教师”,如:他是英语老师(但是不能说:老师节或广大人民老师);同时,“老师”又是对“教师”的尊称,如“老师,您早!”,“张老师好!”。

(4)“老师”一词的历史渊源。真正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等。我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对教师的敬称颇多,有“夫子”、“师长”、“师父”、“尊师”、“先师”、“先生”等等。其中,“老师”一词原为宋元时期“小学”对教师的称谓,后来则演变成对教师的尊称。

通常,人们称一位张姓教师为“张老师”或干脆称其为“老师”,其实是对该教师的尊称。另外,文艺界、医学界等也通常称前辈为“某某老师”,以示谦逊和尊敬。

(5)“teacher”,“教师”与“老师”。作者通过对比发现,“teacher”与“教师”都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是指一种职业;“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和“老师”两个词,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teacher”不表示对教师的尊称。

3.“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理解性

在汉文化语境中,多数情况下,“老师”一词可以替代“教师”,即“老师”既可以表示以教学为工作的职业,又可以表示对以教学为职业的人的尊称。当中国学生以“老师,您早!”问候教师时,其实是将“老师”一词视为尊称。孰不知英语中的“teacher”只对应“教师”的意义。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词义交错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就很容易将“老师,您早”直接译成“Good morning,teacher!”。笔者对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二百名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显示,78.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没有什么不得体之处,他们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就一直使用该形式,从来没有被纠正过,已经习以为常,并且认为“teacher”等同于“教师”和“老师”;21.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不符合英语交际的习惯,但是其中约70%的调查对象不能说出其中的真正原因。

前文提到,汉语言中“老师”一词可以作为对“教师”的尊称。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老师”或“某老师”作为尊称来称呼自己的老师了;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人惯用的“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的称呼语在中国尚不能广为接受,因此,在学校里是听不到学生使用诸如“张先生”、“张夫人”、“张小姐”、“张女士”这样的尊称的。学生将“老师,您早”直接表达为“Good morning,teacher!”这一现象正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词语含义交错而导致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即用汉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把汉语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

4.“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接受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Good morning,teacher!”属于典型的中式英语,因为它是受汉语思维方式影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即言语“不得体”。但是,思考之余,我们不妨将“Good morning,teacher!”看成是中国英语(Chinish)中潜在的个例。金惠康认为,所谓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另外,在我国,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汉语环境中使用“Mr./Mrs./Miss./Ms. Zhang”或是“Prof. Zhang”,“Dr. Zhang”等等,显然是“用英语来扭曲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意识形态”,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难道不正是“用英语来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吗?1993年,在我国推广的由中英两国共同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句出现了“Good morning,teacher!”。既然有英国专家参加编写,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中式英语呢?据了解,开始并非没有争议,只是英方听到中国文化习惯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而且还是尊称,而且“Good morning,teacher!”的说法已在我国中小学十分普遍时才同意将此编入教材。

“Good morning,teacher!”这一带有特殊意义的“不得体”问候语也许有一天会被摘掉中式英语的帽子,加入中国英语的大家庭,并被世界所接受,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的一面小小的镜子。但无论怎样,它都应该成为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语言和跨文化培养中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现象。

语用失误现象 篇3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状及问题

所谓语用失误,是指背景迥异的人们在对另一方不能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所犯下的语言行为错误。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她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并把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1]。语用语言的失败是指语言学习者的一个词或句子的语用意义可以直接应用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使其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社会语用失误通常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失误,这与知识水平、认知程度和人的价值有关。

(一)语用语言失误

1. 违背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每个民族的语言习惯也存在差别。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难免会违背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错误地使用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在英语的表达中,许多词翻译成汉语,它们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例如,“politician”与“statesman”这两个单词,在英语中,politician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贬义色彩,指的是精明圆滑为谋取私利而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2]。所以在翻译中要谨慎用词,否则就会造成语用的失误。

2. 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通常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英语使用者受到本族语言习惯的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运用法则和表达习惯,死扣文字,将中英文的词汇结构句法逐一地对等翻译,虽然在整体上不存在语法的使用错误,但这种中国式英语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容易产生歧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双语的告示语上存在着中国式英语。如,“请勿攀爬”译为“No Shinny Please”、“长途发车区”译为“The long distance hair bus area”,等等,中国人一眼就可以看得懂,但是英语本族人却无法理解。

3. 混淆相同语言的语用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词语虽然表面上有着相同的意思,但在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稍不谨慎,就会造成语用的失误。有一则专门针对老年人所做的广告,在广告中,“老年人”被翻译为“old people”。这种广告如果投放到西方市场,其销售效果就一定欠佳。虽然“old”有年老的意思,但其涵义却有死脑筋、观念旧的意思,对于西方人来说比较忌讳。相反,“senior”也可表示年纪老,但它的涵义可指社会地位、知识层次、阅历等,换为“senior”更恰当一些。再如,在与外国友人吃饭的过程中,一中国人席间说到了两次“方便”,一次是出于礼貌对对方说:“不好意思,我去方便下。”一次是出于感谢说:“等你下次方便时,我请你吃饭。”这两次的方便显然有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在中国,“方便”有一个意思就是“去洗手间”,如此表达不当,出现语用失误,会让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二)社交语用失误

1. 称呼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眼里,对西方人直呼长辈大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称呼上就存在差异,避免不了造成社交语用失误。在中国,通常按辈分来称呼“大伯、姨妈、叔叔、表哥等”,或者是按照职业来称呼“老师、先生、女士、师傅等”,但在英语中,男士统称为“Mr.”,未婚女士统称为“Miss.”,已婚女士统称为“Mrs.”。英语中熟人之间直呼其名,甚至以昵称相称。令英美人更无法理解的是,汉民族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根本不认识的人以家庭称呼相称[4]。例如,对于“大妈”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会理解为年龄较大的已婚妇女的尊称,而有的人就会理解为没有知识和文化的轻蔑称呼。所以诸如此类,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根据文化背景,而合理恰当地使用。

2. 不恰当的问候语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见面时常用“你吃饭了么”“你去哪里”等言语来作为彼此之间的问候语,然而类似的问候语对英语本族人来说,不仅没有起到问候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他会认为此类问题对他的个人隐私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或者是对他的一种不礼貌行为。

3. 对夸赞的不恰当回答

在英语中,当受到他人的夸赞时,通常会回答“Thank you”,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说话习惯及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夸赞。但是按照汉语回答“Oh,no just so-so”就会显得谦虚,中国人一般不擅长接受夸赞并且不会做出正面回答。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过于自谦的回答,有时会让对方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或者怀疑对方的审美能力,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4. 忌语的不恰当使用

语言禁忌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交现象,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忌语,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我们才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对大多数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此外,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收入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否则也不宜过问[3]。此外,还有一些象征性的忌语,例如,“喜鹊”在中国为报喜鸟,象征着吉祥、喜悦,而在西方却被比喻为喋喋不休、令人讨厌的人。再如,“乌鸦”在中国为不祥之物,遇到会担忧不吉利,但是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则称之为“神鸟”,还会出现在民间的乐器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使用禁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追溯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其发源地、语言、信仰、文化、风土人情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从古至今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受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表达趋于谦虚、谨慎,更强调自我意识。而西方国家思想较为开放,更加注意逻辑性与创造力。在与西方人交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你会被不停地征求意见,西方人对待问题的态度经常是“why...”?而中国人更加重视的是感觉和经验,当对某件事情存在看法时,常常会听到中国人说“I think...”。

(二)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语言文化不同,人们对文化的意识薄弱,所了解的文化背景不够透彻,常常将自身的语言文化习惯迁移使用到另一种语言上,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在长期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形成一套以自己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语用规则。中国的语言学习者或使用者往往会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使用习惯、思维方式,然后直接套用在外语上进行表达,实际上却和本族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今天真高兴”,翻译为“Today is happy”。再如,一则公益广告的翻译“The tieves like crowds;watch your wallet,bag...”,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小偷喜欢拥挤,看好你的钱包、手提包……”,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其英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直译为“谨防小偷”。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母语负迁移会将交际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华民族传统造就了中国人谦虚、严谨、法治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如若两个人关系熟悉且亲密,那么两个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并且可以分享彼此的秘密。“做什么、去哪里……”这些都是打招呼的方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人们崇尚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个人的隐私空间。有关年龄、工薪、婚姻、家庭及问候等,都是不可以随意打听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对私生活的侵犯和干涉。中国人对于赞赏从来都是持自谦的态度,过度自谦会让西方人觉得太过于虚伪,他们认为赞赏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从而倾向于接受。西方的老年人不希望被过多关怀,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被认为是在怀疑他们的能力,“old”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的是无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路人搀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关爱儿童等行为,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解决策略

(一)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

所谓文化移情能力,是指英语学习者在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上,不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能够以英语本族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历史文化是语言的灵魂,为语言注入了活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学习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主动并且充分地了解西方文化,包括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一系列的文化知识,不应该只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的单词语音语法的使用规则上,应该主动探究隐藏在语言中深刻的文化涵义,从而可以更好地将这种文化意识运用到文化交际中。同时,我们要尊重每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前提便是充分了解文化,这样才能够具备文化移情的能力。

(二)明确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以盲目地进行学习,每一个单词都有特定的意义,应该明确每一个单词的表层及深层涵义,不可以在记忆的过程中混淆单词,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同时,很显然,语言与文化、文化和语言之间相互渗透。英语学习者应该广泛阅读,并且不断进行文化积累。最有效的途径是多看英文原版书刊,体会语言使用的场景,多看英文电影、美剧等,感悟语言的深层涵义,从而进一步明确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在什么地方应该说什么,对什么人说什么,加强对语用的感悟,有效避免语用失误。

(三)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方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晚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全英文式交流,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多参与一些中西互动的活动,充分了解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学校多与外教沟通,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才能明确语言的真正涵义及准确地使用语言。英语学习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短时间内有效了解语言存在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与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以不同文化背景、言语、风俗为基础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碰撞而产生语用失误,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各自的历史背景,对对方语言的规则做到充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保持自身进行不间断的学习与不同文化知识的累积,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与能力,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因为文化迥异而发生的语用失误,从而达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宪欣,丁静,王昊楠.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考试周刊,2015(53):20

[2]刘景岫.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J].教学研究,2008(07):22-24

[3]胡歆.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禁忌语之异同[J].黄山学院学报,2009(2):89-91

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 篇4

人们的语用行为受制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由于语用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因使用的外语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只有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找出英语语用失误中的文化根源,才能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作 者:邱桂萍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英语系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语用失误现象 篇5

【关键词】语用失误 高中英语教学 语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两大主体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传授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生命力也就在于使用。语言知识是语用的基础,二者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之后,如何把语言知识转化语用能力,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课题。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有两种趋向,一是把语言教成知识课,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二是主张外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获取语言的习得。重听、说,轻读、写,结果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受制于教学任务,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争时间、赶内容,偏重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忽略了语境和语言的实际用法,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削弱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的界定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珍妮(Jenny Thomas)发表的专著《跨文化语用失误》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概念,并把其分为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学习者所说的目的语不符合该目的语的语用习惯,错误地把源语的表达套用到目的语中;“社交语用失误”指因为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导致失误,它与交双方的身份、语域和话语熟悉程度有关。同年,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语用能力可以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际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意图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失误的类型分析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去生成的话语表达。

2.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表现在:双方各自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与准则进行言语交际;在说话分寸把握不当;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对熟人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使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人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1.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的语法错误,把语法当作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希望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语法概念,强调使用完全句子,而忽略语用知识的指导与传授。

2.英语教材的内容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英语教材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教材中就有许多中式表达,或者使用一些在英语国家早已弃用的表达。

3.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忽视英语中部分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结果不仅使表达的语言生硬,甚至有些表达使英语的本族者听后感到不快。

四、语用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语法基础知识的培养。语法知识学得好有助于语用能力的培养,伍兹(Edward Woods)曾指出语法能力已被认为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知”和“做”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外语语法体系学习的三种方法,即:有意识的规则学习;系统的操练;无意识的习得。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和接受情况灵活应用这三种方法,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任意一种。

2.扩大学生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其重要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vid Wilkins)所说的那样:“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量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1)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目前英语的词汇量有多达200多万,而且每年都会有近1000个新词出现,固然,英语词汇多而庞杂,但它本身有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英语词汇,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与运用基本的英语构词法,帮助学生扩展英语词汇,这对学生学习词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后缀的用法:用-ful / -ive / -ia /-y等后缀置于名词后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形容词;用-en / -ize 等后缀置于形容词之后可以构成动词;用in- / dis- 等前缀可以表达否定意思;转化法构词:He waters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 clerk hands the paper to the boss.在上述这两个句子中waters,和hands都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教学中所碰到的合成词,如:postcolonial,input,easy-going,out-of-date。另外,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与认识一些其他的构词法,如:拼缀法 flush( flash + blush);截断法plane(aeroplane)等。(2)以词汇学知识为依托发散式词汇教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并不是孤立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以有关词汇学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发散式教学就是值得称道的方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上下义关系和部分与整体关系等,进行发散式词汇教学。例如:同义词:start/get started,begin,commence;反义词:cheap,与expensive;多义词:fix作为动词的意思有:1)使固定;缚紧。2)钉牢;牢记。3)确定;决定。4)修理等意思,另外fix也作为名词的意思有:1)困境;窘境。2)贿赂;受操纵的事等意思。上下义关系:如,cereal(谷物;谷类植物)为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有:wheat(小麦);barley(大麦);rye(黑麦);millet(小米);rice(大米、水稻);corn/maize(小麦);oats(燕麦)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day (天)为整体词,它的部分词有:dawn(黎明);morning(早晨);noon(中午);afternoon(下午);twilight(黄昏;黎明);evening(傍晚);night(晚上)等。这种遵循词汇学规则的发散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和巩固旧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汇间的用法上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善变能力逻辑,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模联等社团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和操练;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等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收看调频广播、英语录像等,接受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五、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不仅需要拥有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语言,从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语用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语用能力培养:必须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存在不同的语用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是棘手而又不容易做到的。语用原则系统化的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无法回避与绕开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说,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只能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从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

[4]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避免语用失误加强语用能力的途径 篇6

Leech[1]认为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构成语用能力。在Chomsky看来, 语用能力是人们大脑中有关语言的一种心智状态, 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语用能力表示有关恰当使用语言的条件知识及如何使用语法和概念结构去实现一定的目的。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不管怎样区分, 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二、学生语用能力的现状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根据托马斯[2]的观点,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 以致于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谈起语法来也是头头是道, 一旦用口语进行交际就会错误百出, 辞不达意。

(一)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1. 将汉英词语等同, 造成失误。

例如, 外教问学生:“Is Wal-Mart open Sundays?”中国学生会说:“Of course.”然而of course的意义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的“当然”等同。学生在这里本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回应外教, 但他误用了of course, 其效果却成了: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

2. 滥用完整句, 忽视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例如, A:Have you bought your T-shirt?B:Yes, I havebought my T-shirt.应答的后部分重复了问句中的话语, 明显是属于多余的信息, 从语用学角度出发, 无意间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 让人推导出本不该有的含义。操英语的本族人听起来会觉得应答人在不耐烦地“使性子”, 或耍脾气。

3. 说话人措辞不当, 或使用歧义词语, 导致的语用失误[3]。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目的地, 问司机“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司机回答:“Don’t worry, it’s a big place, ———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学生向司机表达了自己的意图: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伯明翰, 但when这一分句在此却是一个歧义词, 司机以为学生要求到达时告诉他一声, 造成了交际失败。

(二)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 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学生在公车上给一位上了年纪的外教让座:“Please sit down, Mrs.Green.You are old.”尽管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但外教感觉不出来。当她听到别人直言她老, 这简直是一种冒犯, 有谁愿意别人公开说自己老的呢?何况是一位西方老太太。

2. 说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例如, A:You’ve made a wonderful speech.B:Dr.Smith, your lecture was such an attractive one that I’d like to listen to you for another three hours.两句恭维话分别使用了wonderful, attractive等强烈的词语来渲染、描述学术报告, 就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 会令听话人感到尴尬, 并被有可能理解为讽刺、挖苦。

3. 称呼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向Johnson先生打招呼:“Hello, Teacher Johnson.”汉、英称呼系统不对应, 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4]。

从上面的举例和分析中可以看到, 中国学生之所以出现英语语用失误, 与日常英语教学缺少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 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迫切的。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 提高教师对英语语用教学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语用学是强调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正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现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也提到“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只有教师的语用意识提高了,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加强语用学的理论学习, 并在工作中自觉地从语用学角度审视英语教学, 纠正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 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英语。

(二)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意识, 提高对语用知识的敏感度。

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语用意识的掌握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的结果。除了课堂上的传授以外,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对语用的敏感和兴趣。可以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的文化作品, 进行各种文化异同的对比, 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 事后写成书面报告,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积累语用知识。

(三) 强化文化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量, 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输出时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境, 顺利地进行交际。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在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比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更多,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敏感造成的[5]。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介绍各国民族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适应这种差异, 在交际时尽量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思维。

(四) 加强语境教学。

语境是指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 如语言环境、社交环境、认知环境等。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教师在教学中, 要特别强调语境对语意的决定作用, 对语言形式不同的语用功能及使用的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并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模仿、实践、运用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创造一些模拟真实语境, 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扮演角色、参与课堂讨论等最终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用英语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而语用失误又是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还必须注意培养语用能力, 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使学生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Thomas, J.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社交语用失误及语用能力的培养 篇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背景、文化的人际交流也日益密切频繁。在言语交流中,即使发音正确、掌握日常常用词汇、懂得语法的一方在同非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引起误解。因为他将本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知识带入交谈中,使对方无法正确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像这样说话不合时宜、不合习惯或者不恰当的方式,容易产生语用失误。而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很重要问题就减少出现语用失误。

1 社交语用失误

何自然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未能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包括是否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或违反对方语言习惯而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而社交语用失误却要复杂的多,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涉及讲话人的观念、愿望、意图以及语言知识等系统,可以认为是不同社会背景影响下的语言选择。

2 社交语用失误表现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会存在不同禁忌语,要注意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中国人不忌讳同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尤其是关于年龄、宗教、收入等都是敏感的话题。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例如:美国老师给中国学生口语课,下课后,王同学看老师有些累,问道:“You must be tired.”很明显,此句英文没有语法毛病,可美国老师听起来却感到很不舒服,以为是在嘲笑自己年纪大,体力不支。其实这句话从汉语角度来讲,是句礼貌用语,并非是说老师肯定是累了。在西方,下课后学生是这样问候老师的:“Did you enjoy your class?”又如,早晨上课美国老师看到有一位中国有位中国学生居然打起了呵欠。美国老师便问道:“Are you a little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work?”(你上节课是否有点累了?)学生随口回答:“Yes,a little.”这个回答使美国老师很不高兴。这位中国学生错把老师的问话当作关心,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老师的话,没有理解话语中的语用含义,不知老师的话中带有含蓄的批评。英语里的“Not at all”,“You are welcome”,“Don’t men t ion it”和“Never mind”等在汉语里都被译成“不用谢”和“没关系”,然而这些表达法之间稍有不同,比如当说话人做错了事请求原谅时,听话人会说“Never mind”来安慰说话人。如果误用了英语里的同义表达法,就会违反语用习惯。

3 培养社交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对英语教育很重视,无论是升高中还是上大学,还是考研究生和博士生,英语考试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更有甚者,从小学就开设了英语。大多数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常用语言知识,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对英语四、六级证的优先,使英语这门基础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在真实的交谈中,常常出现误解,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中国学生出现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忽视培养语用能力有关。现行的英语教育大多数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所学的英语,是书面英语,针对英语口语训练投入的时间不足,学生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很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开不了口,稍微好一些的学生也只能勉强开口讲几句套语,但不顾对象和语境的要求,随便使用在课堂上所学的较死板的书面英语。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交际中,学生只会说语法正确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化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出现,具备语用能力是顺利完成国际交往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里培养社交语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4 如何培养语用能力

4.1 优化教学习惯

在教学中,许多外语教师希望学生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在课堂上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花大量时间练习词汇辨析、句型、阅读技巧及写作方法。无论什么场合,要求学生用祈使句表示命令;用疑问句表示提问。很少涉及语气、语调和西方文化习惯。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或自修,进—步加强语用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4.2 明确语用原则

语用知识是应该教授的,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地介绍英语的相关语用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在交际中,最容易出现的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内容。如中国人见面传统的打招呼的问候语“吃了吗?”或者“去哪?”而在与初到中国的西方人相遇时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他们感到因惑:“为什么对我的隐私这么感兴趣?”合适的问候语应该是“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中国人爱讲面子,爱客气,而欧美人士可不是:中国人:Welcome to my home if you are free.英美人:I’ll be free next Friday.What about next Friday?中国人会认为,我只是客气一下,根本就没有准备呀!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掌握的汉语语用规则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对比英汉语用规则的差异,从而减少母语语用负迁移。

4.3 引入语用测试

外语教学中应引入语用测试,语用测试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反拨作用。科学有效的语用测试不仅不会妨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其跨文化语用意识。

5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文化技能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尽量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称赞语回应与语用失误 篇8

1.称赞语定义

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通的语言现象, 应用范围广, 使用频率高。是人们对人或物表示赞美、欣赏、钦佩等感情的话语, 是人们美好感情的传递, 在表达打招呼、致谢、邀请、祝贺、开始或结束谈话、摆脱某一尴尬局面时的用语。

2.称赞语的基本模式

称赞语的基本话语结构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它的结构特点是“称赞与回答”构成的两种语言行为, 缺一不可。从社会行为的角度看, 称赞语所体现的是对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与事的价值判断、评价、欣赏与赞美, 是对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映。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使称赞语的内容、语言形式、应答模式带有不同社会文化规则的烙印。

3.称赞语回应

许多语言学家们对英语称赞语回应的模式进行过调查和研究, (如国内的:郭爱先, 贾玉新, 李悦娥等) 并试图总结出应答的规律策略。综合各家之观点, 本文主要采用何明智 (2002) 对称赞语回应的分类方法。英汉国家对称赞的回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接受式。一是感谢式, 用“Thanks”或“谢谢”作答, 感谢别人的称赞, 这种回答可以避免对赞扬内容表态。二是同意式, 以“I like it, too”, “我也挺喜欢的”这样的形式回答, 表明与称赞者意见一致;三是愉悦式, 一般用“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我听了很高兴”来回答, 表示被称赞者听到别人的称赞后的快乐心情;四是微笑式, 以微笑或点头对对方的称赞表示认可和同意。

第二类是修正型接受。一是回赠式, 通常回答说:“Yours are nice, too”, “你的眼镜也挺漂亮的”;二是降格式, 比如:a) It’s a delicious cake. b) It’s not really beautiful to look at. 三是夸大式, 即接受称赞, 但认为称赞的程度还不够, 还需要自我称赞。此类情况常出现于熟人之间。这种回应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违背自谦的社会礼貌原则, 因此常带有自嘲、骄傲或开玩笑的口气, 如:这幅画真漂亮。你也不看看是谁画的;四是转移式, 即把话题转移到第三者或其它物品上去;五是评论式, 即说明被称赞物的来历, 听者用介绍背景的方法来表达“接受+同意”的态度;六是质疑式, 用提问的方式证实对方的称赞, 如a) That’s a nice sweater. b) Do you really think so?

第三类是非接受式。一般以“No”或“不行”作为回答也可以转移话题, 如用“你吃了再说吧”, “别开玩笑了”等来回应对方的称赞。就非接受式来说, 中国人在回答称赞时, 是以理想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所以即便是自己做得再好, 离理想境界总还差得远, 不能因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鼓励着人们不断向着尽善尽美努力。虽然西方人也讲谦虚原则, 但与中国人的谦虚不同。他们的谦虚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减少自我夸奖, 二是不要自我贬低。只要赞扬的内容符合实情就尽量接受, 以承认对方的鉴赏力, 尊重称赞者的面子。

由此可见, 汉英称赞的回应方式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各有侧重。西方人侧重于接受, 而中国人则侧重于否定拒绝。这是由于各自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交际规则决定的。

二、语用失误及分类

跨文化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

2. 语用失误的分类

根据J. Thomas 的观点, 语用失误分为两类, 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是由语言障碍所造成的, 即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按母语语言习惯套入英语,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语用失误就被称作语言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这种失误往往是因为交际的任何一方不能根据对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引起的。

3.称赞语回应中的语用失误

(1) 体重。

英汉国家对胖瘦的理解不一样。西方人对体重很敏感, 如果别人认为他 (她) 太胖就得减肥, 而中国人认为胖是生活条件好, 身体健康的标志。对于曾经很瘦的人来说, “You’ve put on weight”在中国可以是句称赞语。但是在西方, 则认为是不健康的标志。由于两个人在交流时都没有考虑到彼此不同的价值观, 结果造成误解, 不但没有起到称赞的作用, 反而使得双方都陷入尴尬境地。

(2) 金钱。

对中国人说“你们家真有钱”, 这是一种恭维。人们称赞一个人的家庭背景, 特别是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是很自然的事。但对于美国人则不然。他们不认为说“你们家真有钱”是一种恭维。尽管美国人也利用家庭背景带来的好处, 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个人努力而积累的财富。

(3) 外貌。

就对外表的称赞来说, 美国人侧重“刻意修饰的效果”;而中国人在称赞别人的外表时更注重自然气质。虽然外貌在两种语言里都是主要的称赞话题, 在美语里人们对女性外貌的称赞自由度很大, 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对女性外貌的恭维是很自然、很普遍的。而在中国, 特别是在陌生的异性之间, 男性一般会避免直接恭维女性的外貌, 否则容易让对方产生言语轻佻的印象, 甚至发生误会。即使是熟人之间的称赞, 被称赞者往往会自贬一番, 用“哪里, 哪里”、“过奖了”等自谦语作为应答, 以示谦虚有理。

(4) 年龄。

一般情况下, 在中国的文化中, 年龄可以随便谈论, 老年人往往倍受尊敬, 中国人爱称赞老人高寿。因为中文化提倡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人们爱用“老”字表达尊敬和爱戴。而美国人怕老, 忌讳“old”一词, 常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的表示“老年”这一概念。

(5) 能力。

下面一个例子是一名外国人对中国朋友制作的 flash 动画的称赞: A: The flash you designed is great! B: No, no, this one is very simpler. 对中国人的谦虚回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因而会本能地感觉不快。而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 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 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6) 所属物。

中国的情形与西方大相径庭, 中国人非常重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 所以他们在回应称赞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不接受, 或不正面接受。虽然从心里感受上说, 中国人同样爱听表扬的话, 但在口头上, 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或在公共场合, 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拒绝。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传统的观念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不少人, 尤其是年轻人, 对称赞的接受情形也越来越多了, 甚至还有人认为过分的谦虚就是虚伪、骄傲的表现。

总之, 称赞作为一种纯交际的用语, 回应得当, 可以增进友谊, 联络感情, 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 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回应不当, 则可能适得其反, 使人感到虚伪, 不真诚, 降低了说话者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感, 冲淡了彼此间的感情。随着“全球化”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 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增多, 文化适应日趋受到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都尽量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避免语用失误。由于受到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些人开始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观念。这一变化也反映在称赞这一言语行为的使用当中。年轻一代一般都不愿别人提及自己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情况。因此, 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 看到彼此文化差异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东西方文化走向融合这一趋势。

摘要:称赞、赞扬或恭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 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是人们用以建立、维系、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恰当的称赞和应答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称赞语,称赞语回应,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Vol.4 (2) :91-112.

[2]郭爱先.美国英语称赞语回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0) .

[3]何明智.英汉称赞语表达及称赞语回应比较与语用失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 (6) .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篇9

一、什么是语用失误

我们将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统称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以下两类。

1.语用语言失误

以英语为例, 语用语言失误就是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而按母语习惯去生成话语。例如, 英语口语课上, 外籍英语教师请一位学生帮忙分发上课用的小卡片时, 满脸真诚地对该学生说“Thank you very much”, 而该学生则立即回答“Never mind”。然而, 在英文中, “Never mind”的言外之意是“安慰”, 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介意的场合。这里, 学生错误地使用了“Never mind”表达法, 属于措辞不当, 直接导致了语用失误。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跨文化交际中, 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 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 中国学生梅梅与美国学生Mary一起购物。途中, 她们都感到有些饿了, Mary想去吃东西, 于是去了一家小餐馆。Mary问梅梅“Are you hungry”, 梅梅立刻回答“No, no”。所以, Mary只买了一杯牛奶和一份面包来自己独自吃了。梅梅很饿并很生气, 她觉得Mary很不礼貌。这里, 中国学生本来很饿, 但却说“No, no”。她以为美国人也会像中国人那样既使这样说了, 也会为她买来吃的食物, 但美国人并不懂中国人的这种含蓄, 真以为她不饿, 就独自吃了。显然, 两位学生因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二、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虽能通过相当级别的英语类考试, 但一旦同操英语的本族人交流时, 就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这些语用失误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注意培养语用能力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有关。因此,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把纠正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

1.语用语言失误与英语教学

不难发现, 我们的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脱离语境进行语言教学, 这使得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后却不知道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如何将它们运用起来。因此,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语境, 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语言的操练。

(1) 正确使用有歧义的词汇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义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中, 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在脱离语境的情境下, 其意义是不清楚的, 甚至会产生歧义。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将单词放在语境中进行教学。如“board”一词, 其意义有“a long thin flat piece of cut wood”、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activity”、 “the cost of meals” 。如在“the school’s board”中“board”意为“甲板”、“董事会”还是“伙食费”, 我们无法判断。但如果我们说“the headmaster is a member of the school&apos;s board of governors”, 歧义顿失, “board”就是“董事会”之意了。

(2) 正确使用主谓倒装

在西方国家, 为了表示强调特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 人们往往将其要强调的部分前置, 使用主谓倒装的结构。如:

a. You can make a progress in English in this way.

b.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make a progress in English.

教师在讲解时, 应告诉学生例a是用来强调只有用这种方法, 而非别的什么条件, 你才能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而例b则只能说明你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进步, 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取得进步。

(3) 正确使用省略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告诉学生如何使用省略句, 特别应该指出省略结构所表达的特殊的请求或夸张等功能。如:

a. Have you seen the film?

b. Seen the film?

很显然, 例a可以有询问或请求等多种用途, 而例b这个省略句则只表示说话人请求对方提供这部电影的相关内容。

(4) 正确使用日常用语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到英语和汉语的某些语言结构的语用差异, 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 培养他们的英汉语用差异意识。

A1: I’m sorry I forgot to post the letter for you.

B1: That&apos;s OK.

A2: I’m sorry to have to tell you the news.

B2: What happened?

A3: I’m sorry? What did you say?

B3: I mean you can have a day off.

第一组对话中, A1因为忘记帮B1寄信而感到抱歉, 此时的“I’m sorry”是用来表示后悔、致歉的, 所以B1用“That’s OK”来回答, 表示自己不介意。第二组对话中, “I’m sorry”表示A2虽然很遗憾, 但却不得不将某个不好的消息告诉B2, 所以B2用“What happened”来回答表示自己的担心。第三组对话中, A3因没听清或没注意到B3所说的话, 用“I’m sorry”请对方重复刚才说过的话, 因此B3用“I mean you can have a day off”来做出解释。

2.社交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现在, 外语教育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那么, 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应从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上来。要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在于认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

(1)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及交际能力, 首先,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高度重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也可采用对话、表演、游戏、媒体等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 还可以定期开设英语角活动, 进行英文演讲比赛, 请外教与学生交流座谈, 介绍学生多看英语节目, 如《六人行》、《生活大爆炸》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可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2) 导入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关的背景知识的缺乏, 常常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因此, 教师在备课前应搜集大量的资料, 在上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应向学生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

(3) 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帮助学生克服交际障碍

在学习英语时, 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许多困难。英汉语用差异主要表现在招呼用语、道别用语、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方面、道谢和道歉方面、敬语和谦词方面、禁忌和隐私等方面。如果不懂这些方面的差异, 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因表达不得体而导致交际失败, 而这种失误是不可原谅的, 因为听者会认为这是无礼粗鲁的表现。

(4) 运用讨论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而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没有英语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创造各种英语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教学法, 即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 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并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如我们在学习“Animals in danger”这一模块时, 在充分介绍了濒临灭绝的各种动物的现状及将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以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设计出各种保护动物及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标语。这时, 学生就会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去, 设计出诸如:“Our friends, our future”、 “Keep animals, keep ourselves”、 “Strike for the happiness of animals”等充满创造性的标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2]古良.浅析语用学与英语教学[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8 (2) .

[3]张雪红.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7) .

浅析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篇10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 语用失误 解决方法

【Abstract】As everyone knows that public signs are the guide of an area,a city even a country,to a great extent,it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Analyze the public signs of the city on pragmatic failures,through cases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finding th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s.Simpl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failure,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ublic Signs Translation;Pragmatic Failures; Measures

一、引言

公示语作为一个地区的公共标识随处可见,它是展示以及宣传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公示语,无论是城市路牌,宣传手册,店铺标识,景区标志等等,公示语都以无处不在之势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但是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精神层次的建设却随之缺失,就拿公示语来说,随处可见错译,乱译甚至是拼写错误这样的低级错误,并且一些译者不讲究词语的选择,不注重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出现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正因在这个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对这个代表着城市文明的公示语翻译加以必要的重视,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以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用错误。

二、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错误分析

1.语用语言错误。语用语言失误就是指语言使用者没有达到Hymes提出的语言交际标准的能力—能够构成和辨别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够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能够选用适合于某一语言环境的语言形式,能够知道话语在多大程度上能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公示语翻译当中容易出现语用语言失误的几个方面。

(1)错译乱译拼写错误。比如,有一些随心所欲的乱译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严禁烟火”本应是 No Smoking and Firing!却被译为Watchful Fair!;“市人民政府”为 People’s Government of City.却被随意译成 The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这样的公示语翻译出来,不仅损害了译者的颜面更是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缺失。

(2)冗长累赘的表达。居住在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电梯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警示语:“遇到火灾,勿用电梯”如果将其译为“When there is a fire,don't use the elevator!不仅仅让读者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的冗长以及复杂,而且还很容易给读者造成歧义,因为这样翻译有其隐含意在里面,让人觉得火灾很可能会发生,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这样往往背离了此公示语的初衷。其实这里如果翻译成“Don’t use the elevator in case of a fire.”就显得更为妥帖了。

(3)选词不当。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如:Open(正在营业)、Ticket Only(凭票人场)及Fragile(小心易碎)等。又比如我们常常在小区,公园,汽车等一些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上都会看到“禁止抛物”字样的公示语误译成"Parabolic Against",译文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反对抛物,但是却选择"Parabolic"这个并不常用的词,Parabolic的意思是“抛物线的”,是数学几何学中常用到的词,显然用在此处并不恰当。还不如直接译成 “No Littering”既简单明了,又十分贴切。因此在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择常用词进行翻译,因为公示语说到底还是给大家看的要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你觉得高深其实是晦涩难懂的,因此也就起不到公示语本应该起到的作用,所谓公示语就应该通俗易懂起到提示或告知作用,否则会影响这个城市的形象。

2.社交语用错误。

(1)忽略文化因素。从跨文化角度来说,无论是任何种类的形式的翻译都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更应该相互尊重其语言文化,民族风俗等。 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直接翻译或者是字对字的硬译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败。“干”字会经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例如:“干货”,如果采用像fuck foods这样的直译而不考虑译语的真正含义,就会出现侮辱甚至是猥亵的意思。更加背离了“干”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2)禁忌语的不恰当使用。英语中有许多带有忌讳的词,数字以及颜色等,一般都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相对委婉的词语间接表达出来,从而避开那些在英语文化中不被人们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要正确了解一些禁忌语的表达方式,这样才不会对译语读者产生冒犯。

总之,简练准确的公示语翻译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更是我们所在环境文明的一个象征,经过上文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比语言失误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译者只有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对交际双方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好语境,避免语用失误,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ride.JB,Holmes,J.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

涉外英文导游语用失误调查 篇11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外交流与合作机会日益增多。目前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语, 涉外英文导游在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语言习惯、社会价值和认知模式的巨大差异, 导游接待过程中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失误时有发生, 严重地影响了导游的服务质量。本文将以近年来关于语用失误的一些重要理论为依据, 对桂林涉外英文导游语用失误的实例进行调查分析。英国语言学家Thomas (1995:23) 认为, 语用失误是指“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根据Thomas的观点, 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与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到目标语而造成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语用错误, 涉及哪些话该讲, 哪些话不该讲, 人际关系的远近, 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均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本文以Jenny Thomas (1983) 跨文化语用失误理论为理论背景,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对桂林英文导游语用失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1. 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比初涉旅游接待的导游出现的语用失误少吗?

2. 针对两种语用失误形式, 涉外英文导游出现哪种语用失误几率较大?

(二) 研究受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杉湖国际旅行社、桂林明珠康辉国际旅行社和桂林海外旅行社的126名涉外英文导游。这126名导游的工作年限为1至15年不等;年均接团量27至93个团不等;其中有61名导游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15名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13名通过非英语专业6级考试, 19名通过非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11名托福成绩在570分以上, 7名导游雅思成绩超过6.3分;此外, 77名导游每年收到感谢信10次以上, 49名每年最多收到过10次感谢信。本文根据他们的经验度将所有受试分为两组 (Group 1and Group 2) :

(引自Brown&Levinson 19781:137)

通过计算得到126个经验度的数据, 它们介于0和1之间, 即An∈ (0, 1) (n=1, 2, ..., 126) , 经验度越接近1意味着导游越有经验。其中67名英文导游的经验度介于0-0.5之间, 59名介于0.5-1之间, 因此笔者将受试导游分为两组G1: (0, 0.5) 和G2: (0.5, 1) , 即67名经验欠缺的导游 (G1) 和59名经验丰富的导游 (G2) 。

(三) 调查过程

此项调查采取问卷答题形式,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观题, 主要是了解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如工作背景及语言能力等问题;第二部分包括30道客观题, 旨在测试导游语用失误的发生频率。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笔者随后参阅了所有受试导游的个人信息及接团反馈表等相关资料 (问卷表内容参见表1) 。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语用失误的确存在于英文导游的交流过程当中。如图1所示, G1和G2的平均语用失误率分别为24.24%和14.85%, 这就表明G2对语用问题的回答比G1表现得好, 由此可以得出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比经验欠缺的导游所出现的语用失误少。在图2中, G1和G2的平均语言语用失误率分别为21.23%和13.53%, 而社会语用失误率平均为27.25%和16.16%;由此可以得出,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英文导游还是经验欠缺的导游都更容易犯社会语用失误方面的错误。何自然和冉永平 (2009:267) 认为, 社会语用失误与语言使用的社会条件有很大的关联。由于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对什么是适当的语言行为持不同的观点, 这是导致社会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

(一) 语言语用失误原因

1.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

以问卷的第4题为例, G1和G2的语用失误率分别为15.65%和9.33% (见表2) 。

该问题的正确选择应该是“My pleasure”。在英语中, “Never mind”多用于答复他人表示道歉的话语, 而英文导游将“Never mind”和中文的“不用谢”错误地等同起来, 于是造成了语用言语失误。

对于第17题, G1中47.29%的导游选择了A选项“please follow me”, G2的语用失误也高达38.31% (见表2) 。

他们的语用错误在于将源语语义信息和句法结构机械性地移植到目标语中, 属于典型的文化负迁移现象。我们将跨文化交际当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称为文化的负迁移。正如盛炎 (1990) 所说, 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 这种自我认同跟第一语言的学习息息相关,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 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形成一种自我疆界 (转引自廖剑2002) 。这种在自我认同情感基础上而形成的自我疆界主要指跨文化交际前, 交际者就已经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语言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本民族的文化模式。交际者常常以“先人结构”为基础, 用自己固有的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系统来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比、评价和筛选。相同的就顺利接受, 对相异或部分相异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情绪。在运用时, 又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语言文化中去, 用旧的框框套新东西, 套不进去的地方, 就按自己原有尺度对新东西进行“削足适履”式地改造, 这就难免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 或两者兼而有之。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母语文化多多少少要对目的语发生负迁移作用。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差别越大, 文化的负迁移作用也就越强, 语用失误也就越容易发生。

2. 言语行为的认知差异

以第26题为例, G1和G2中分别有60名和57名英文导游答对了此题, 因此两组的语用失误率仅为10.27% (G1) 和2.88% (G2) (见表2) 。正如陈治安等 (2002:280) 所提到的, 在中国, 连小学生都知道“来是come, 去是go。”因此大部分人认为, “来 (come) ”表示语码转换过程中接近讲话者所处位置的动作, 而“去”指的是语码转换过程当中背离讲话者所处位置的动作。如果说英文中的“come”也表示接近讲话者的动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I am coming.”这样为广大操英语者所接受的句子。这就是为什么少部分受试导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 因为他们忽略了英汉言语行为的异同, “come”在英文当中是指发话者向受话者所处方向位移的过程。

(二) 社交语用失误原因

1. 中英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以第6题为例, 该题答案为B选项, G1和G2中分别有48名和52名导游选对了此题。事实上, 许多语用失误可以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得到解释。英美人注重个体主义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哲学家亚历克西斯托维尔 (Alexis Tovell) 发明了“个体主义”一词用以描述美国人最突出的特征 (转引自黄明哲1999:3) 。从本质上来说个体主义是一种宽泛的价值取向, 强调“自我的独立意识”与“自我的依赖”。由于受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英美人形成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互不干预、平等独立的关系。而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追求“内集团”需求高于个人需求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强调“我们”的身份重于“我”的身份, 对群体的职责高于个人的权利, 在人际交往中, 常以热情关心, 对别人的体贴为原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折射在言语行为中, 造成碰撞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2. 英汉言语功能—语体的异同

语体是言语功能的变体, 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及社会交际需求而形成的使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语言体系中并存的功能分化的同义手段是构成语体差别的重要因素, 但这些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构成具体的语体。语体是历史发展的现象, 但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来说, 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质。人们使用语言时, 除了受全民语言的一般规范的约束, 还要受语体的约束。语体对使用语言的约束作用, 是言语规律的表现。根据在交际中对语体选择的要求, 交际者应根据交际的情况慎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体, 否则可能引起交际障碍。G1和G2中分别有40.63%和32.19%的受试答错了第15题 (见表2) ,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B选项“Oh, stop. (噢, 够了) ”。这里面就存在社交语用失误的问题。在美国朋友没事喝酒聊天时, 老外可能会边斟酒边说, “Say when.”, 意思是“Please tell me when Ishould stop pouring.”。据此, 上面的情景可如例1所示1:

但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来说, 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质。人们使用语言时, 除了受全民语言的一般规范的约束, 还要受语体的约束。语体对使用语言的约束作用, 是言语规律的表现。根据在交际中对语体选择的要求, 交际者应根据交际的情况慎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体, 否则可能引起交际障碍。G1和G2中分别有40.63%和32.19%的受试答错了第15题 (见表2) ,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B选项“Oh, stop. (噢, 够了) ”。这里面就存在社交语用失误的问题。在美国朋友没事喝酒聊天时, 老外可能会边斟酒边说, “Say when.”, 意思是“Please tell me when I should stop pouring.”。据此, 上面的情景可如例1所示1:

3. 礼貌原则的误用

礼貌是每个语言社团都有的普遍社会现象, 但这些礼貌言行并非在所有社会里及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相同的语用功能。在16题中, 分别有12.15% (G1) 和5.65% (G2) 的导游选择了A或B选项 (见表2) 。

英美礼貌的核心是个人自由的相互尊重和利益得失的相互调整。西方一些学者把礼貌分成“消极礼貌”和“积极礼貌”, 这是源于Brown和Levinson (1978) 的“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的理论。“消极面子”可以理解为不愿被对方反驳的希望;“积极面子”, 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认可或赞许。“消极礼貌”就是不侵犯他人行动自由, “积极礼貌”就是赞赏和满足他人的愿望与要求, 前者是礼貌的重点。“得体原则”是Leech礼貌原则的核心, 讲的就是交际双方利益得失的调整与平衡;而贬己尊人被认为是最富有汉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高东军2009) 。事实上, 中西两种文化都遵从了“谦逊准则”,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的谦逊体现在“卑己尊人”上, 而西方人则“尊人”不“卑己”。深层的原因就是两者的文化差异 (李玉梅2008) 。中国人听到对方的赞语或恭维时, 一般都要表示不同意, 然后谦虚客套一番, 或者反过来赞美对方以示自谦, 在涉及自家人时也往往是如此。如一个英国人见到他的一个中国朋友及妻子时的一段简短的会话 (如例2所示) :

(2) 英国人: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中国男:Where!Where!英国人:Everywhere!

按中国人的习惯说法, “哪里!哪里!”属于谦逊的表达, 意思是“其实她不怎么漂亮”。可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的言语对应“Where!Where!”与汉语的语用意义大相径庭, 使得这个英国人窘迫不堪, 于是硬着头皮回答了一句“Everywhere!” (你的妻子哪里都漂亮!) 。这就是典型的由于恪守礼貌原则而引发的社会语用失误。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 同刚从事涉外旅游接待的导游相比, 有经验的英文导游所出现的语用失误较少。在旅游业中, 涉外英文导游所出现的社交语用失误要多于语言语用失误。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方面是他们不了解或不熟悉英语本族语的语用方式和习惯;另一方面是其不了解目的地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 有效的交际不但要求交际者掌握语言的形式规则, 而且要求交际者懂得语言的使用规则, 即语用规则和社会语用规约。涉外英文导游要想顺利地传递、接受信息, 就必须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 并自觉地改变和调整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超越“自我疆界”, 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障碍, 使自己处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位置和思路上, 达到移情 (empathy) 1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陈治安, 刘家荣, 文旭.2002.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东军.2009.英汉礼貌原则之跨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8 (3) :98-100.

何自然, 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明哲.1999.梦想与尘世——二十世纪美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李玉梅.2008.中西方对“谦逊”的不同理解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J].考试周刊 (38) :208-209.

廖剑.2002.汉式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6) :82-83.

盛炎.1990.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Brown, P.&Levinson, S.1978.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4 (2) :91-112.

上一篇:财务核算的利与弊下一篇:职工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