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

2024-05-24

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共5篇)

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 篇1

人们常说:宁跑马拉松, 也不要作文!经调查发现, 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三点:内容贫瘠, 语言空乏, 结构松散。笔者认为, 作文就是要解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前者要从丰富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撷取, 后者要从课文中去学习、模仿和创新。对于前者, 只要肚里有墨水、嘴上想说, 便有了文章, 最怕的是心如枯井, 波纹不惊, 那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而对于怎么写, 层面很多, 下文就结合教学实践过程, 从作文的立意方面来谈一谈。

一、体验生活, 攫取素材

写作首先要有东西可写, 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写。如何做到肚里有墨水, 有东西可写呢?作者一定要细心地观察、揣摩和体验生活。因为生活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写作材料。我们积极运用感官去感知世界, 并认真思考、体验生活, 勇于探索事物内存的奥妙, 就能广泛地摄取各种有益的素材。如,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 作者就是捕捉到父亲为“我”去买桔子时的那一刹间的背影, 在平凡的小事中写出一个永恒主题———亲子之情;再如阿累的《一面》, 把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清晰地留给了读者。试想, 作者如果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 就不可能再现鲁迅先生的精神面貌, 就不能产生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 读者自然也不会对鲁迅的精神面貌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说, 细心观察、体验生活对写作立意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心模仿, 广集原材

作文应立足于课文, 莫忘课文。课文不仅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 更是学习写作的有益样本。课文中有春夏秋冬的景色, 有绿洲沙漠的特写, 有城市风景、乡村场面, 有各种各样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刻画, 有事物哲理的分析, 有托物比拟的联想, 有家庭、社会、学校的记叙, 有古今科技的介绍……这一切, 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 反复读, 把它们分类分层并制作成小卡片或读书笔记, 就能整理成一个自己学习写作的原材库。此外, 还可以读些课本以外的书刊报和一些电台电视的报导等。

三、以微知著, 捕捉小题材

在学生的作文中, 常会见到一个通病, 他们写作思路不够开阔, 立意一般, 他们不喜欢捕捉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觉得太平常、太普通、难以下笔, 没有什么典型的事例表现他们的伟大之处。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了表现人物的伟大、异于常人的地方, 许多学生就会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大题材, 尤其是政治思想性强的人和事,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表明主题。如, 在一次题目为《记我熟悉的一个人》写作中, 有几个学生竟同时写了生活中并非真正熟悉的人, 都写了闻名省内外的金融卫士──刘玲英, 文中的材料均间接来自报纸或电台。究其原因, 回答是刘玲英保护国家财产, 勇斗歹徒, 惊心动魄, 用这样的题材来表明主题才好、才过瘾。其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 不乏重大的题材, 然而更多的却是小题材。只要是积极健康的、生活中的趣闻乐事、成长中的烦恼忧思、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亲情友情离别情, 又何尝不可进入我们的习作范围呢?当然, 在决定写什么时, 应注意筛选比较、鉴别、回避, 即避开陈词滥调的东西。

四、善辟蹊径, 追求“明”、“奇”、“深”

笔者在作文课中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 有个画家教了群学生。一天, 画家让学生每人都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马, 看谁画得最多且最快。学生们纷纷尽其所能, 在纸上密密麻麻地画满小马。画家看了, 只是摇头不语, 唯独一个学生, 让画家连连称赞。你猜这个学生画了多少只马?一只半!一只半的马何以让画家称赞呢?画面是这样:两山相夹山谷里, 跑出一只马, 身后还露出一只马头。大家可能会说:“这一只半的马, 算最多的吗?”当然算最多了!你想那半只马的身后是山谷, 那么山谷中还有多少马啊!如果把这故事放在写作中来思考, 那么这个画了一只半的马的学生的立意就可谓“新”了。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在习作中能做到中心明确, 但在立意方面就较一般了。写作处在一种求实求稳的状态, 想要写出立意独出心裁、出类拔萃的作文, 仅仅满足于有正确的立意和相应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贵在创新, 也就是立意要新。文章的立意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精神。如果没有把写作的目的弄明白, 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意义了, 再好的素材堆积在一块也不外是一盘散沙。因而立意新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 立意新, 就是要求做到“明”、“奇”、“深”三点。

1.“明”。

这一点是指文章立意一定要明确, 不能含糊, 也就是文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热爱什么、憎恶什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必须分明、不含糊。要做到“明”, 在写作时要做到按照中心思想的需要到生活的海洋中撷取典型的材料, 而下笔前对种种材料必须来一番裁剪, 根据中心思想去冗杂、取精要。如夏衍的《包身工》, 对包身工的生活, 作者实地调查了几个月, 知之甚多甚深, 但写入文中的只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 有时写群体, 有时写个体点面结合, 互为补充。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在朝鲜采访到一百多个事例, 先选了十多个, 后来只选了五个, 最后成文时只选了三个, 因为这三个事例最生动典型, 最能全面地反映志愿军的精神品质。

2.“奇”。

这一点是指文章要有新意和鲜明感, 去除陈言老调, 力争能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比如说, 定一个以“好人好事”为题材的作文, 有的学生为了表观立意的“奇”, 挖空心思去编造什么“勇救落水儿童”或“智斗蒙面歹徒”等。当然, 这并不是说有新意就一定不能写一些大题材之类的, 最关键是做到“文贵在真”, 真是指真实。此外, 老调重弹也不行, 如写“同学搀扶老人过马路, 年迈的外婆为我送伞, 教师不辞辛苦地挑灯夜战”等, 写作应做到“人无我有 (题材) , 人有我新 (角度) ”。如以《心愿》为题, 这个题目较活, 可以写自己, 也可以写别人;既可以写个体, 也可以写群体。有的在细微之处表真情, 如, 意宏同学是从自己在劳技课上精心创作的绣花作品始终未能等到教师的光顾这一具体小事上表现“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和重视”这一主题。

3.“深”。

这一点是指对素材要深入挖掘, 立意要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如以写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许多学生会写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爱和良好的一面, 而陈洁同学的《壮姨》则寓意较深:壮姨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她是如今商品经济大潮的产物, 壮姨毫无廉耻地靠女儿做舞女过悠闲富足的生活;会毫无道理地在半夜同门卫大吵大闹, 耍赖皮;会“气吞山河”地叼骂衣衫褴褛的老妇人, 扮一回吝啬鬼。这种举动、这种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难找到的!此外, 一些平凡的题材乍一看, 看不出什么深意, 然而如果交代清楚它的特定背景, 其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

可见, “明”是前提, 是基础, 是根本;“奇”是在“明”的基础上提纯, 寻求独特;“深”是“明”和“奇”的升华, 只有正确分析事物表层现象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文章才有力量, 才能鼓舞人心。创新的立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从地上捡起来的, 而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劳动才能得到的。作者在得到一份典型的写作素材后, 还要猎取周围许多材料, 联系社会现实, 去粗存精, 不断提升, 文章的立意才会超俗, 才会起到高层次的表现作用。文章立意独出心裁, 出类拔萃, 就在于立意“明”、“奇”、“深”。

摘要:完美的作文立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从地上捡起来的, 而是要经过作者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得到的。作者在获得一份典型的写作素材后, 还必须猎取周围许多材料, 积极联系社会现实, 去粗存精, 不断提升, 文章的立意才会超俗, 才有助于表达和呈现新颖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意,生活,模仿,小题材,创新

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 篇2

雷山县第二中学杨代鹏

材料作文就是给写作者提供有关写作材料,让写作者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类型。目前我省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频频出现材料作文,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关注。但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和中考阅卷的情况来看,我们有很多考生面对材料不知从何处下手,有不少考生由于不能正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何突破材料作文?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

正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即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明确材料作文要写什么,也就是立意。只有立意正确了,才能根据作文要求进行符合题意的写作。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多种多样,在此,笔者根据仅以文字材料为例,浅谈几种初中生常用的立意技巧。

一、摘取中心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如材料作文例1:

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②选择适合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二、内容归纳法。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如材料作文例2: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2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2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由此去探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的作文来。

三、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如例3: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拳击赛中,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菲雷泽展开激烈对决。当比赛进行

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使菲雷泽认为阿里保持着常有的体力,于是在最后一刻,菲雷泽放弃了。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菲雷泽见此情景后悔莫及。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只要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阿里已经精疲力竭,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没有气馁,而菲雷泽在激烈对决的最后紧要关头选择了放弃)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体现的是放弃、自信与成功(失败)的关系,从此角度去立意,如“永不放弃就是成功”或“没有自信就是失败”等等,必能切合材料的主旨。

四、意义提炼法。即通过对材料内容所彰显的意义来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分析、提炼,从而让材料的主旨凸现出来。如例4: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一位长须及腹的著名老画家,活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因为长须带来烦恼。有一天,一位好奇的陌生人突然问他,老先生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由于他平时对胡须安放一事从不在意,以至于他一时语塞,只好承诺说,待我晚上睡觉时清楚可再告诉你。乃至当晚就寝,他对平常熟视无睹的胡子投入极大关注,起先,将胡子放在被子上好象不舒服,后来放在被子里也不自然,折腾了一个晚上连觉都没有睡好,反反复复还是解决不了胡子的安放问题。结果到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什么画也画不成了。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在上述材料中,描述了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因为极大关注长须的安放问题,弄得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影响了正常工作。从材料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作文出题者对材料中的老画家的无作为是持贬义态度的。究其原因,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提炼出“过分关注小节或太关注别人的看法都是不妥的”等方面的主旨。

五、寓意透视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透视法。如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就很容易了。再如例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了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寓意内隐。我们从狐狸行为的意义上分析,表面看狐狸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但从生活的实质上揣摩,狐狸吃过葡萄与没吃过葡萄却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拥有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它有赖于生命的真实经历,它能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是没有尝试过的人体验和拥有的。从体验这个方面去立意,毫无疑问是紧扣材料主旨的。

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 篇3

深刻是针对作文的思想内涵深浅以及带给读者的思考程度而言的,既指立意认识深刻,也指分析议论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有深度,判卷时要两者兼顾。作文的深刻,关键在于其蕴含思想的力度和引发人们思考的魅力。

1.要有本质意识。一个写作者,如果能不为表象所迷惑,还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就有希望抓住问题的核心,其文章的思想、观点就会给人以启迪。①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存在的背景,在存在中找到必然的联系;②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文中所用的材料既要体现出其真实性和代表性,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样才有说服力;③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的特殊意义。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2.要有探因意识。“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带来一定的结果。作文时,我们不妨尝試着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因果分析。在探究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时,不要停留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分析一果多因(注意抓内因、抓主要原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互为因果等,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要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直到揭示出最终的原因。

3.要有现实意识。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深刻就应该尽量避开个人得失,要有现实意识。现实意识是指关注社会发展主流,关注社会兴衰和民生问题,关注民族、国家、人类的共同利益,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识或感受。当考生把作文命题放到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时,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才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深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观点。

对策之三:审题立意独到

“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作文方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与教益。作文立意要尽量新颖、有创见、有个性。立意创新主要指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当然也包括文章内容当中有某些新鲜、别致、独到的看法、观点或主张。

1.微著法。所谓“微著”即见微知著。大千世界到处散布着细小的、不起眼的沙粒,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沙粒来悟出大千世界的种种道理。追求立意的创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见解新颖会令人眼前一亮。从内容上看,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成为立意的主要内容,所以应牢牢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等层面进行立意。

2.逆视法。所谓逆视法,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从而得出全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辩证法。所谓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或换一个角度来审视问题,多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掌握辩证法宝,进行辩证分析,文章就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此說来,我们必须加强辩证分析的训练,掌握辩证方法,拥有辩证思想。

话题作文失误例谈 篇4

一、偏离话题

有的学生以为只要与指定话题沾边即可, 并不知其中还有谁轻谁重、谁主谁次的问题, 将指定话题贴金似地插进文中, 并不代表作文扣住了话题。例如, 要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 有位学生将题目自拟为《家庭, 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且不说这个比喻是否妥当, 单一读题目, 我们就可揣摩出文章将以“家庭生活”为话题, “交响曲”当然是音乐的一种, 但它只是为表现家庭生活这个主题服务的一个比喻说法, 文章肯定不会以音乐为话题。事实上, 本文正是这样写的, 虽然文章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因什么是音乐, 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分类, 音乐的功能, 以及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均未谈及, 因此得分较低。

也有的学生开始时以指定话题为话头, 紧接着就生发开去, 抛开原话题不管。所谓的话题, 应该是贯穿文章始终的, 否则就可能步入偏离话题的误区。例如, 要求以“窗”为话题作文, 有学生写通过窗口看到的某对象或某件事, 用大量的篇幅写该对象或这件事的经过, 再也不提“窗”了, 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作者偏离话题的过程。通过这扇窗看到什么, 使我想到什么, 对我有什么启发, 应娓娓道来。

二、主旨分散

话题作文范围宽泛, 作者在审题立意方面明确后, 必须坚信自己的判断, 沿着这一思维方向深入思考, 若中途犹豫、动摇, 又想顾这又想写那, 则极可能在写作中造成主旨分散、文意叠出的局面, 使得已经确立的中心不能贯彻始终。例如, 要求以“兴趣”为话题作文, 有位学生自拟题目为《拉琴, 不是我的兴趣》, 文章的前半部讲了自“我”小时候以来妈妈先要求、再请求, 最后逼着“我”学拉琴的经历, 着力表现了“我”痛苦而又无奈的心理, 写得真情洋溢, 细腻动人。大概作者怕别人错误理解他的观点, 文章以“不过”一词将笔锋一转, 具体谈了学琴对于培养青少年广泛兴趣、陶冶情操的积极意义, 写得清新流畅、理由充分。单看文章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 都紧扣话题, 写得相当精彩。但前后主旨相悖。试想, 如果作者不贪多求全, 以其中其一层意思为主题贯穿全文, 则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佳作。

三、脱离实际

要求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写作, 有利于矫正浮而不实的文风, 可引导学生走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的正确道路。这项要求也可使话题作文步入良性循环之中。如果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就会犯脱离实际的毛病。例如有位学生在一篇以“水”为话题的作文中, 说全世界每年有五百亿吨的水受到污染, 且不说这一数字是否可信, 就水污染用“吨”而不用“面积”的提法便不切实际。

四、角度不准

选取切入角度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 爱好史学, 长于写记叙文的学生可以从编写故事的角度切入;喜欢探秘, 善于想象的学生可以从展望前景, 想象未来的角度切入;感情丰富, 善于写散文的学生可以从抒发感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 虽然题干说是“文体不限”, 但作者必须选择自己有把握的体裁, 才有利于得心应手成文, 否则, 角度选得不准, 必定不利于水平的发挥。例如, 在200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中, 要求以“树”为话题作文, 有不少考生选择议论文来写, 去议论保护树木 (森林) 的重要性, 由于缺乏深刻新颖的观点、充分而又生动的论据, 文章写得空洞乏味, 这种未扬己长反露己短的做法, 实在不够明智。

五、深度不够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 有时候仅从表面去理解, 往往难以写得深刻精彩。如“树”这一话题, 如果就树写树而不能从树的象征义去构思, 则难有创意。又如“网”这一话题, 如果仅从看得见的网入手而不能去把握生活中各种无形的网, 那写起来就更难了。

学生作文立意失误例谈 篇5

立意新颖, 就是立意要独特, 闪耀着自我的个性色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还是考场作文, 学生们的立意还是令人担忧, 即使是优秀作文, 立意的空间也还太小, 视野还不够开阔, 甚至出现雷同的立意。事实上, 要想考场作文得高分, 就要在立意上进行创新。

立意的独创性, 指的是文章中心要有时代气息, 站在时代的高度, 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真知灼见。或在某一点上超过别人的见识;或在某一方面有新的独特的发现。写作时, 特别是考场作文时, 立意要新颖, 往往需要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即同样一个话题, 避开一般的构思和立意方式, 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 或借旧事物翻出新意, 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 这样的文章是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

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脱俗, 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 能够跳出习惯性的思路呢?我在一次口头作文训练课上得了启示。

课上, 我在黑板上写了“出乎意料”四个大字, 然后对学生解释:“出乎意料”是这次口头作文的基本要求, 不是标题。即要求这次口头作文的内容必须是人们意料之外的, 必须是与通常的情况、正常的情况截然不同的, 而且既要出乎意料, 又要合情合理。至于标题则根据口头作文的具体内容自行拟写。

思考过后, 一个平时写作较好的学生首先发言:

“我的题目——我看‘飞蛾扑火’。”

“人们常用‘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话来嘲讽那些不自量力,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铤而走险的人。然而我却认为:扑火恰恰是飞蛾扑火的可贵之处。”

“飞蛾在茫茫的黑夜中奋飞。此时, 即使是发现了一星半点的光亮, 它也要全力扑上去, 扑向那光明的所在, 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飞蛾的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 不正如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烈士吗?在那黑暗的年代里, 他们为了寻求光明, 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 不顾个人安危, 就算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飞蛾扑火, 不惜献身和这些革命志士是多么相似啊!”

“所以我认为, 飞蛾扑火并非不自量力、铤而走险, 而是向往自由、追求光明。”

学生发言之后, 我让其他学生点评, 然后再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飞蛾扑火’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 ‘自取灭亡’是它的含义, 把它的含义说成是‘追求光明’, 这确是出人意料, 而且解说也合情合理。这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一个人们熟知的老问题重新去分析、研究, 得出一个人们尚不知晓的全新的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是可喜的。”

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发言道:

“我的题目是——‘我很幸运’。”

“我是一个差生, 因为上课喜欢开小差, 搞小动作, 所以总是被安排坐在那被人遗忘的角落。一次上数学课, 受罚在讲台上抄题目。奇怪的是, 那一刻, 我不仅不难过, 反而在心头涌上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感——因为‘我’从没有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啊……”

话音刚落, 掌声便响了起来。随后我总结说:“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结局, 与一般的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全然不同, 这也是一种出人意料, 像《我很幸运》就属于这一类。那么, 在这堂口头作文训练中, 你们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们纷纷发言。

学生甲:思考问题时, 必须打开思路, 要想得广阔, 要想得长远……

学生乙:要注意把思维引向人们尚未涉足的领域……

学生丙: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

……

课堂总结:“同学们, 克服惯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见人之所未见, 言人之所未言, 你的文章就能创新出奇。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的东西。”

此后, 诸如此类的训练课, 我始终让这种创新思维贯穿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教师拟定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训练, 更能让学生解放思想, 放飞心灵, 张扬个性。在批阅作文时, 我能看到大家可喜的进步, 对同一个题目学生们常常能写出五彩纷呈的内容。如以《我喜欢的颜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们能改换立意或另选角度, 力求别出心裁, 能结合各自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 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发表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又如以“竞争”为话题, 有的学生改写寓言“狐假虎威”, 指出只有拥有狐狸一样聪明的智慧,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单靠蛮干、苦干是不行的;还有学生把视角定格在关注小生命上, 从它们的竞争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如“蜜蜂争着奉献, 蚂蚁争着干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 文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独特的个性。有一个学生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上一篇: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下一篇:师德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