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对策

2024-09-09

语用失误对策(精选11篇)

语用失误对策 篇1

一、绪论

对外汉语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 交际主体主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语社会群体, 其交际情况主要发生在汉语学习者与汉语社会群体之间, 以及他们之间用汉语进行交际。由于受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水平、母语文化的干扰以及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在汉语交际中会经常出现语言或语用上的失误, 导致交际失败。

为了减少和避免交际中的这些失误,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谈具体的语用对策, 语言与教学对策、语言要素对策、语境对策。

二、语言与教学对策

1、充分了解汉语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明确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用语规范。汉语同其他国家的语言相比, 它是一种形、音、义都非常复杂的语言。语音上:有声调, 音同、音近的字比较多;有汉字, 字形复杂, 同偏旁的字多、多义字多;词汇量大, 词义丰富, 尤其是熟语的用法复杂多样。语法上:词语和句式的功能灵活, 用法多变,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句子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意合”而不是“形合”等。由于汉语中缺少逻辑关系表征词, 缺乏时态、人称等形态变化, 也没有特别显性的词类特征, 而英语中有-ness, -ly, en-等词缀可以提供语义信息, 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只能凭借语境及语感来完成。故而中国的传统思维重亲身实践和体悟, 轻实证和理论分析。儒、道、佛三家都注重藉灵感和直觉体悟宇宙本体、感悟人生, 力求达到“天人合一”, 同时多以简约的话语概括思想, 往往一语中的, 不同于西方一脉相承的、繁复严谨的推演理论体系。

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汉语的这些特点, 并且能够准确得体地付诸应用, 才能够使学生克服汉语交际中的障碍, 真正顺畅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2、不要忽视词语的色彩意义, 尤其是感情色彩。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三个句子:

(1) 老师:下星期我去看你吧。

学生:岂有此理

(2) 学生:老师给我戴高帽子。

(3) 学生: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 他的话很不正经。

这里的“岂有此理”、“戴高帽子”、“不正经”一般都是用于贬义, 用在这里都是不合适的, 比如 (1) 中学生要表达的是“哪有老师看学生的道理?”但是“岂有此理”表示的是对不合情理的事情的气愤, 老师来看学生本来是好意, 学生应该表示感谢, 再婉言谢绝, 干吗要气愤呢?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词语的感情色彩, 造成了误用。

3、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

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 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心理、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的交际和沟通。

比如:日语和韩语中都有“料理教室”这个词语, 他们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偷偷去料理教室学习”, 这里指的是去学习做饭, 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之后, 在交际和沟通上不会构成太大的困难。又比如韩国学生对老师讲解的东西善于记忆, 很少发问, 大都靠课后自己消化, 对于难理解的问题,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 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 热情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并努力为他们的语言实践创造条件。

4、在教学中恰当处理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干扰

中介语理论认为, 产生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母语和媒介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已掌握的目的与知识的干扰、教学中的讲解不够和训练中的失误等。其中, 母语或媒介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干扰一般源于教材的注释,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一般用学生的母语词来注释目的语中的词, 例如, “女人”这个词, 是用英语woman来注释的, 那么, 一个留学生就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句子:“我希望去国外, 可爸爸觉得女人一个人去国外很危险, 所以他们不让我一个人去国外。”我们会觉得这里的“女人”换为“女孩子”更合适一点。因为在中国只有对结婚的女性才称女人。那么汉语“女孩子”的意思用英语来表达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a single woman。但是这样解释的话, 再表达为汉语, 就成了“未婚女子”, 而这样的说法在汉语中是很奇怪的。

我们必须明白, 不同的语言之间, 除了某些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之外, 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两种语言中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词, 除了语音、书写形式上不同之外, 在语义范围、搭配关系、使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如果仅仅根据母语的词与汉语词的意义的对应来理解汉语的词义, 而不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就不能准确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 那么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就会产生失误。

老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等词语的观念, 避免“这个词就是英文中某个词”的做法。如果失误已经发生, 要及时适当引入汉语对应词的近义词, 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加强练习与实践。

5、注重实际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在语言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多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是汉语学习者在应用中掌握活的语言, 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

我们应该针对留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办法。如:语音方面, 汉语的同音字比较多, 而汉语中特有的声调现象会让他们感到混乱, 所以他们经常把“饺子”说成“轿子”, 把“包子”说成“报纸”。

我们除了要教给留学生标准的汉字的声韵调的发音之外, 还要结合其中文含义及用法进行教学。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之外, 还要结合交际的实际反复练习以加深印象。另外, 听和说是语言能力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加强留学生听汉语和说汉语的能力。比如可以让他们多听听汉语的磁带, 然后模仿汉语中的发音, 与录音来做比较, 不断地联系, 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6、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与泛化性失误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受到来自其母语的干扰或者是负面影响。就比如刚才我说的现在的教材使用学生的母语来解释汉语的一一对应的方式, 就会导致大量的失误产生。

“泛化性偏误是学习者将其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新的语言知识现象上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汉字读音方面, 最显著的泛化现象就是识读形声字时出现的泛化, 汉字中有80%左右的字都是形声字, 占汉字总数的绝大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声字都和声旁的读音相同。学习了一定量汉字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 但是又不知道这个规则的局限性, 在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形声字时, 往往还会按照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去读, 比如:拙读成出, 钥读成月。就是这种泛化需要注意。

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泛化, 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针对语言要素的语用失误对策

1、正确把握语音语调、重音、说话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语音语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你读”语调的不一样, 可以表示命令, 又或者表示疑问的意思。重音位置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注意点, 重音位置不同, 也会产生不同的语用含义。“这件衣服看上去很好”如果重音落在“看上去”, 也就是表示着这件衣服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 至少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好。如果重音落在“很好”上, 也就是表示着这件衣服真的很好。

另外, 关于说话的快慢和停顿的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之后停顿多久才意味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呢?这是不一样的, 比如甲乙两个人在聊天, 甲以为乙无话可说, 为了不那么尴尬, 甲就不断地找话说, 其实乙一直在等待甲把话说完, 他对停顿的期待比甲要长, 所以乙就觉会得甲一直在抢话说。

教学中要注意细节和个体差异的不同教学。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用法

要注意时间词、汉语中特有的词语或词义、词义的文化差异、同一个词的不同语用功能以及词语的预设功能等。

比如:有留学生问汉语中的“天啊”是什么意思, 老师如果就是简单回答他, “天啊”就等于英语中的“God”, 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 他就会觉得中国人也很熟悉基督教。另外, 比如“祥林嫂”这个词, 是具有文化背景和内涵的, 指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而是指的喜欢反复念叨自己的一些 (不幸) 经历的人, 这样的词义就会在交际中造成障碍。

成语、俗语、惯用语等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 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 也很难产生同样的修辞作用。

词语的预设功能:通过词汇手段还可以表示暗示意义, 这种意义是超出字面而受到语境影响的意义。例:“他终于来了”, 就暗示着他经过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好不容易, 终于按时来了。“他恢复了自信”, 就暗示着他曾经很有自信, 然后也许因为一些事情, 一度丧失了自信, 然后现在又有了自信。

3、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充分了解句法的语用特征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常常告诉学生某一个句类可表达某种功能, 如果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就用祈使句, 要提问就用疑问句, 这就会使学生有一种错觉, 某一句类只能表达某一功能, 但是言语交际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们看下面这个句子。

例: (外面很冷, 窗户开着) 老师问坐在窗户边的学生:“你不觉得冷吗?”这个句子表面上是疑问句, 实际是祈使的意义。这里的老师希望学生把窗户关上。但是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一层意思, 就理解为疑问句的话, 他可能就只会回答“冷”或者“不冷”。

另外, 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汉语中肯定意义与否定意义的把握是否准确, 也是一个问题。

汉语中, “你不喜欢, 是吗?”, “不, 我喜欢。”如果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他就不太好把握, 这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英语的习惯, 答语前后的肯定和否定应该一致, 这样的话, 也就是回答“是, 我喜欢”或者“不, 我不喜欢”。主要是因为英语回答是对事实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而汉语是对“你不喜欢”这个命题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以便留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汉语的句法及表达方式, 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四、语境对策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也叫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语境, 就像人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一样”

1、语言语境对策

首先要注意音变的现象, 注意语调的变化因为汉语的音调问题外国人一直掌握不好, 比如睡觉和水饺, 就要结合语境, 如果他是躺在床上, 准备就寝, 那么他表达的就是睡觉;如果他在餐厅, 服务员问他需要吃点什么, 那么他表达的就是水饺。

其次, 联系上下文, 上下语来确定词语的意义。比如“方便”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群人在开会, 然后一个人说“对不起, 我要去方便一下”, 这里的“方便”就指的是去洗手间的意思。如果你听见一个人对你说:“不好意思, 我现在很忙, 请你在我方便的时候再来。”那么, 相信我, 他绝对不是要你在他上洗手间的时候去拜访他。

2、非语言语境对策:

首先, 注意场合, “吃了吗?”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用来打招呼, 比如就不能在厕所里面问别人“吃了吗?”。

其次, 看情景, 老师和学生, 教室里讨论与学习有关的事, 在课外, 比较随意, 谈谈生活啊八卦什么的。

第三, 看对象, 比如, 对女性, 不能随便问她的年龄;对老师, 就不能直呼其名。陈汝东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曾聚到一个例子, 说他的一个留学生, 又一次下课后从后面叫住他:“汝东, 我有个问题——”让他感到哭笑不得。

第四, 看文化背景, 要考虑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 理解语言文化内涵。留学生不能理解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这些词, 这就涉及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 西方则是重视个人价值。

摘要:语用对策就是针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在对外汉语交际中, 语用失误和语用对策主要指的是, 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要交际背景的不同交际主体所存在的语用失误以及应该采取的语用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用失误,语用对策

参考文献

[1]、唐雪凝.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曹学慧.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外对比法探讨与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陈汝东:《对外汉语修辞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5]、[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语用失误对策 篇2

一、 语用失误的出现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用意的错误理解。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语言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或文化规约(冉永平,2006),而语言学习者却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造成语用失误。然而在这两类语用失误之下常见的语用失误会出现在不同情况中。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出现,例如,对英语的惯用语了解不全面,误用了英语的表达形式。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英语的惯用语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一些英语表达形式去代替正确的用法造成语用失误,例如,“Never mind”和“It doesn’t matter”都属于“安慰”的言语功能,用于别人向你“道歉”的答语,但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特别容易把他们和表示感谢的场合混淆。当有人说“Thank you very much”,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回答:“Never mind”,尽管这里正确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

其次,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为不懂英语的表达形式,会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造成语用失误。在很多场合,由于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积累不够,而且对英语的表达形式了解不全面,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结构,从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如果有陌生的外国人敲门,中国学习者很可能会问:“Who are you looking for?”(你找谁?)对说英语的人来说,这也是不礼貌的问题。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What can l do for you”就是一个合适的交际话语。

其三,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经常不考虑语境而将意义相近的汉英词语等同使用而造成语用语言失误。汉语中的一些表达形式与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形式原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他们使用的语境并不完全吻合。例如,一位外国友人的亲人去世,一个中国学生听说之后想表示安慰,就说到,“I am sorry to hear your grandfather kicked his bucket.”“kick one’s bucket”译成汉语有“死”的意思,但是在英语中它是一个贬义词,有“完蛋”之意。如此使用这个表达,中国学生把“安慰”变成了“侮辱”。如果他用“pass away”,这种尴尬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

第四,在交际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懂说话人的真正用意,只了解了字面意思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A问到:“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desk,Mary?”B回答;“Yes,I could.”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A的目的在于向听话者B发出请求,而B只按照语法约定的对应形式进行了回答,显然没有能够理解对方的用意。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语用语言失误出现的情况,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出现的情况和原因又有些不同。首先,在交际话题的选择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时常忽略目的语民族的话题取向。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念,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很不合适的。例如,在交际中中国人很乐于谈论收入、年龄、婚姻、家庭、子女,住房等话题,但是与说英语的人谈论这样的话题,他们就会觉得其隐私受到侵犯,而感到不悦。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天气、旅游和爱好。

其次,对不同文化中的称呼差异不了解,也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在称谓方面,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信长幼有序,问候师长,要用尊称。而英语文化追求个性和独立,年轻人对长者经常直呼其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见到自己的英语外教会说:“Hello,Teacher Smith.”这样的称呼即不正确,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对于说英语的人而言,直呼老师的名字或称呼Sir或Madam就可以了。

第三,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比不足,也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社会价值观念的显著不同在于对待自我认识的不同。英语文化强调自我认识,而汉语文化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强调集体精神。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在表示感谢、恭维、道歉、邀请等言语行为时,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倾向于采取一种自谦的态度,而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对于赞赏的话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而是谦虚一番,然后否定它。例如,当来自英语国家的教师者夸赞一位中国学生“You speak good English”,中国学生马上说“0h,no.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对于这样的回答说英语的人会感觉受到伤害,在他们看来赞扬是真诚的行为,否定它是不礼貌的。

最后,不注意会话方式也是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一个原因。虽然几乎所有的社会都用结构上的区别来标明言语是否正式,但在什么场合使用正式言语及语言的哪些方面表示正式性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语言学习者不掌握会话方式,就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在要求别人打开窗户时,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0pen the window,please?/Will you open the window,please?/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ndow等。他们的不同在于正式与否。对于朋友而言,第一种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讲,需要视熟悉程度来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二、 减少语用失误的教学对策

以上举出的语用失误现象仅仅是一些常见的语用失误,由于对中西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对语用知识掌握不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误用语言的现象有很多,经常会导致彼此间的误解,甚至是分歧。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偏重教授语言的结构体系,忽视实际使用语言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国的英语教学应该采取有效对策,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1.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受到同等重视,并且同步进行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语法知识的传授,往往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静态地分析语言结构。语言知识固然是重要的,学生应该掌握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语言的内部潜在规则。但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在不同场合下的运用,要培养学生依赖语用环境的交际能力。观察我们的学生,不难发现他们在英语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不是英语的正确性,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的合法度问题不大,而语用的贴切性却经常出错,很多人不能很好地分辨由于交际的媒介、内容、目的、场合和参与者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形式,不能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话语。他们只会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却不知道在特定语用环境下用哪种结构合适。要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我语用能力,学习和掌握语言学和语用学知识,然后用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用能力培养。

此外,英语教学不同于学校课程中的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学,它强调实践性。如果教师先教语言知识,然后再教语言运用,学生很容易将母语语言功能的规则套到英语上,造成语用失误。因此,在教学中,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分析语言使用能力,结合一些语用参数,如语境因素、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和语言特征等,有意识地分析语言使用的恰当性、得体性、语境条件下的顺应性等,培养学生真正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在语言学习中,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背景、社会习俗、传统习惯、和思维模式,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不熟悉目的语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不可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教学应当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进行,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汉语有汉文化的特点,英语有英美文化的特点。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运用汉语时懂得遵守汉语语言规则和汉文化的交际规则;运用英语时能遵守英语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还能够熟练自如地进行两种规则的得体转化。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比如英汉语中表示寒暄、问候、告别、请求、拒绝、道谢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常给学生分析不同文化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如祈使句、情态动词等等;不同文化中能用于实现同一言语行为的不同语言形式中最常用形式的差异;在实现某一言语行为时,常常与之配合使用的言语策略,如礼貌词语、敬语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使用范围及频率的差异;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理解的差异。冉永平强调,在英语等外语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仅强调其中的某些语用套语,应该学会有意识地注意它和汉语之间的差异,避免或减少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和语用失误。

3.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提高语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教师脱离语境的“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操练的机会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导致在英语交际中学生误用惯用语、乱套母语结构等现象。另外,我们的一些英语教材也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范例,使他们以为英语是可以如此表达的。何自然在其著作中描述了这样的语言例子: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w old are you?

——I’m forty.

学生从这些对话中可以学到英语的一些正确形式,但他们是不合适,不得体的英语,是在干预别人的私事,在真实生活中,英语人士是不会这样交流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甄别和取舍,选用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能真实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生活内容的教学材料。教材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通过网络等渠道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语言材料。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实践语境;课后,通过外教,或录音、录象资料为学生创造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多接触地道的英语表达形式,提高语用能力。

三、 结语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不考虑交际所处的场合,不注意说话人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语用失误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有关表达的重要问题,处理不当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达到会真正交际的目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思路,将语用学研究成果用于指导英语教学。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英语教学单纯分析教学材料和语言知识的的倾向,而是在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入语用知识,利用多渠道讲解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减少和杜绝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2] Yule,G.Pragmatic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2005(1).

[4] 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成因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负迁移,语用泛化,元语用意识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界定与分类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概念最早是由J.Thomas提出的, 分狭义与广义之别。本文着眼的狭义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显著特点是, 失误发生时, 交际双方一方操母语, 一方操非母语。因此, 本文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解释为, 在操母语的说话人与操非母语者的说话人之间, 由于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无法继续下去。

跨文化语用失误可大致分为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是语言的问题, 是指操非母语的人对目的语的语言标记所承载的语用语力, 与操母语的人所约定俗成的语用语力, 系统性地不一致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后者则源于对形成恰当语言行为的不同的跨文化感知, 相对比较主观, 偏向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 比如主观的顺从度, 相对力量, 社会距离等。 (1)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 主要是教师与教材两大输入诱因;从主观的角度看, 主要是学习者在内化语言知识时产生的语用负迁移和语用泛化。

1. 教师诱导偏误

教师在解释某些语言项目或言语行为时可能过于简单, 导致学习者无法认识和理解到语用上的微妙差异。比如, 一名学习者在阐述为什么会用英语直接拒绝约会邀请时说, 他的英语老师告诉他, 在美国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好恶而不会被认为是无礼的。

2. 教材诱导偏误

教材诱导偏误则相对更加隐蔽, 很多的时候, 输入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但输入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澳大利亚学生学习印度尼西亚语时更喜欢用“boleh”而非“bisa”做预请求。然而, 在印尼当地人看来, 两种形式都正确, 后者反而是他们的首选。Hassall分析教材得出, 在课本的对话中, “boleh”是用于表示请求的, 而“bisa”则仅仅用于表示能力。这种编排方式导致学生错误地得出预请求时首选“boleh”的结论。 (2)

3. 语用负迁移,

语用负迁移可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前者是指学习者无意识地把母语的表达方式迁移到了目的语, 或是未考虑语用义的情况下使用了目的语中不合适的表达方式, 比如大量存在的中式英语。后者是指不理解或不知道目的语文化中言语行为的感知是有别于母语文化的。比如大多数加拿大成年女性都更愿意被人称为“Woman”而不是“Ms”或“Lady”, (3) 但大多数中国成年女性则更愿意被称为“女士”或“小姐”, 因此当被称作“Woman”时非常不悦。

4. 语用泛化

语用泛化主要发生在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比母语更丰富的范畴下。学习者出于最小付出或追求安全的角度, 通常会选择一个语言结构用于所有的相关语境中。比如英语中大量表示义务的词 (must, should等) 常常令学习者感到困惑, 俄国学生就普遍偏好to be, 而to be实际上却仅限于双方极不平等的语境下。 (4)

语用泛化还有一种更深远的可能是, 学习者认为某一种语言形式听起来很像目的语。因此, 学习者会有意识地把对所谓的典型目的语的认知转化到元语言上, 再通过输出泛化该语言形式。比如很多英语学习者都会有意识地用“well”作为起始语, 觉得非常地道, 虽然其实不然。

三、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对策

针对上述成因, 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三条建设性的对策:

1. 明确区分两种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反映的是语言对语用效果的不同编码, 可以划归到语法的范畴进行教学, 教师也可以直接的予以纠正;然而社交语用失误, 是针对民族性格与文化的, 是学习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反射。学习者的失误源于对目的语背后的文化意识的不理解和困惑, 如果单纯纠正, 很容易因为本族文化的心理抵触而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并予以讨论, 让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习得语用能力。

2. 提高元语用意识

Verschueren指出, 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交际者在进行选择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反应是一种元语用意识。 (5) 如果元语用意识较高, 人们就会高度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以更好地完成交际。因此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输入中的语用特征与实际的习得效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有条可循的语用特征, 比如巴西葡萄牙语中用未完成时态来表示过去是一种普遍找借口的形式;另外也要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去发现不同文化下暗含的不同的语用规则, 比如在电话里结束谈话的技巧, 有意识的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元语用意识。

3.“输出理论”及“交互理论”的应用

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理论与Long提出的交互理论, 都认为输出语言的活动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有着与输入同样重要的地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要有重视输出的意识, 竖立“学生中心论”。其次, 采取任务型教学, 以实际交际需要为宗旨, 设计合理的语言输出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最后,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目的语输出环境, 比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输出的机会等等。

四、结语

本文在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 归纳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四个主要成因并提出了三点建设性的对策。教师应该站在“学生中心论”的立场重新思考外语教学的跨文化语用问题, 真正做到教语言也是在教文化, 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4]J.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2]Hassall Tim.Requests by Australian learners of Indonesia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刘长江:对托马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诠释与批评[J], 外语研究, 2008 (6)

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 篇4

人们的语用行为受制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由于语用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因使用的外语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只有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找出英语语用失误中的文化根源,才能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作 者:邱桂萍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英语系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语用失误对策 篇5

【关键词】校园公示语 语用失误 翻译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32-02

校园公示语是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起着一种指示、号召、限制和警示的作用,同时也昭示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具有对外宣传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中的公示语误译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会影响公示语功能的发挥,给留学生及外教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校的对外形象。笔者试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走访校园的各个公共场所,采用拍照及笔录的方式收集大量相关的公示语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对校园公示语中出现的一些误译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提升学院的人文氛围,也促使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校园双语公示语工作。

一、校园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笔者在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校园公示语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时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英文单词拼写及印刷错误。正确的拼写、合格的印刷是校园公示语翻译的基本标准。但在公示语材料中发现一些公示语中的英语单词出现了错漏、印刷错误等现象,这会使得译文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其指示性功能,这样的结果通常是由于译者的不细心和印刷者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例如,在校园北门一块很大的方向指示牌上,第二学生食堂的标识语为:“studen canteen II”,很明显,此处的“学生”对应的英语单词少了一个字母“t”,应该更正为“student”。在第一食堂有一“谢绝食品和饮料”的标识语,译成了“NO FOOD AND DRIND”。显而易见,表示“饮料”的“DRIND”是单词“DRINK”的错误拼写,这里的字母写错了,因此应该更正为“DRINK”。行政楼一楼电梯处标识的四楼的“多功能展厅”印刷成了“Muti-purpose ExhibitionHall”,显然,此处是由于印刷错误造成的,在英语里,没有“ExhibitionHall”这个单词,“展览厅”由英语里表示“展览”的名词“exhibition”和表示“大厅”的名词“hall”构成,由于属于专有名词,此处的单词首字母均需大写。因此应在这两个单词之间用空格分开,改为“Exhibition Hall”。这类错误只需细心一点,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公示语翻译方式不统一。翻译方法不统一是指对同一公示语采用两种或多种翻译方法,造成公示语不规范。在走访校园中,笔者发现即使在同一栋楼,不同楼层同一公示语的翻译也不统一。例如在教学楼的一楼标识牌上,“多媒体教室23”译为“Multimedia Classroom 23”,“语音实训室3”译为“Language Lab 3”,这里的门牌号都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语音实训室”翻译成“Language Lab”。“强电室”和“弱电室”分别译成“Electricity Room”和“Electronics Room”。而当笔者走到二楼却发现,“多媒体教室24”翻译成了“Multimedia Classroom IIX”,“语音实训室4”翻译成了“Speech Sounds Training Room IV”,这里的门牌号又都使用了罗马数字,“语音实训室”译成“Speech Sounds Training Room ”。“强电室”和“弱电室”又译成了“High-voltage Room”和“low-voltage Room”,暂且不提标识语的翻译正确与否,光是如此之近的楼层的标识语翻译方法就如此之不同,也是让留学生和外国友人够困惑和不解的了。首先,对于教室门牌号是使用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数字,在英语翻译中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凡是街道、门牌、公寓及房间号码等均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阿拉伯数字不仅全世界通用,也比较简洁明了,而罗马数字通常用来表示提纲、要点、章节、剧本的场数,或正式题词的编号等,它们几乎总是用于书籍的扉页。因此,教室门牌号应统一改为阿拉伯数字。其次,“语音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于一体的实训室,而翻译成“Speech Sounds Training Room”,仅仅体现了“Speech Sounds”,即“语音”一个方面,其他功能并未体现,这样的翻译是一种死译,死译也叫逐词翻译,翻译时是以词为单位进行考虑的,力求每翻译的一个词都能与原文词对等,这也叫“对号入座”,这样的翻译反而不能表达出原意,读者看到了译文信息后得到的是歪曲的感受,因此,鉴于英语的听、说、读、写都是语言训练的内容,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个单词“Language”概括,因此,“语音实训室”可以统一翻译为“Language Lab”。 最后,“强电室”和“弱电室”的翻译,我们可以参照2006年北京市颁布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译法通则》这个北京市公示语翻译的纲领性文件,将“强电室”和“弱电室”统一翻译为“High voltage Room”和“low voltage Room”。

(三)汉语拼音代替英译。笔者在走访校园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公示语标识牌上在汉字下标的是拼音而不是对应的英译版本。在双语翻译中,使用拼音也是一种翻译策略,主要是使用在传统以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都无法传达出源语文化中最真实最准确的意思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中国一些特色词汇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做的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呈现,因此要保持其原汁原味,此时,拼音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手段之一。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明知有对应目的语的情况下仍然使用拼音是极为不妥的,而且在汉语公示语下标拼音并无实际意义,也无受众人群。如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处的灭火箱上写着“灭火器箱—mie huo qi xiang”,在英语里,“灭火箱”是有对应的英语翻译的,建议在此打上英文标识“Fire Extinguisher”。此外,在校园很多地方的“请讲普通话”直接译成了“Qing jiang pu tong hua ”,类似的拼音对于外国朋友来说还是很困惑的,毕竟外国友人不识拼音,建议翻译成“Please speak mandarin”。

(四)用词不当。翻译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是正确传达语义的基础。在校园公示语翻译中发现了一些因用词不当造成的错误。如行政楼三楼的“科研处”译成“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这样的公示语常见于企业公司的标识牌上,含义是“研发部”,“Development”意为发展、发育、成长,壮大、新产品开发等,而学校的科研处是学校组织、管理教育科研的职能部门,侧重于一种管理,与发展、成长或开发之意相差甚远,因此在此处用“Development”无实际意义,建议可以去掉“Development”,更改为“Research Department”即可。在行政楼和教学楼,笔者看到了很多“你已进入视频监视区,请注意你的言行举止”的标识牌,这些标识牌都被翻译成了“You have entered vedio-monitoring area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your action”,该译文中的“action”在这里的使用是不恰当的,“action”主要侧重于动作,虽然也有“行为”之意,但在表示行为时是指较长的、复杂的行为,特指一个人举止言谈的行为,我们应该使用“behavior”这个单词最恰当。除此之外,此处的“注意”使用了“pay attention to ”词组,意思上虽然没有错误,但所占空间太多,而我们知道,校园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之一就是简洁,公示语及其译文应简洁明了,用最少的文字在最短的时间向受众传递最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建议此处改用“note”这个单词,整句修改为“You have entered vedio-monitoring area,please note your behavior”。

(五)环保公示语和重要警示语的英译过少。环保公示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当人们看到标语时,无形之中产生了共鸣,有一种心理作用驱使人们爱护环境。而重要警示语不仅仅起到警示作用,更是对我们的生命负责。但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双语环保和重要警示标识语过少且多没有英文翻译,像 “青青绿草,踏之何忍”,“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配电站的“止步!高压危险”,“禁止停车”,“节约用水”等等,均未下注英语翻译。这样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更无法起到对外国留学生的呼吁和警示作用,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命保护。

二、校园公示语的翻译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校园公示语翻译的审核工作。目前,很多的院校都是将公示语的翻译工作直接外包给相关的公司或企业,由于部分公司或企业会采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翻译出的公示语必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制作完成后,院校在没有经过审核校对的情况下即刻启用这些公示语,势必造成诸多问题。因此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示语翻译的把关工作,可以邀请专家和校内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对公示语英语译文进行审核,做好公示语的翻译工作。

(二)校园公示语翻译尽量采取“拿来主义”。校园公示语是应用文体,英译应以读者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外国朋友一看就懂,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目的。公示语是全球性的,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同功能的公示语。我们应尽量套用英语中现有的习惯说法,用译入语读者能接受的表达法来传达原文信息,使读者不至于产生太多的陌生感。因此,校园公示语的翻译尽量采取“拿来主义”,在英语中找到具有与相同意义和功能的公示语,或直接引用外国的公示语。

(三)校园公示语应言简意赅。由于校园公示语的受众空间和时间有限,多数读者看公示语只能是匆匆一瞥,他们只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准确、直接的消息。所以校园公示语必须具备简洁明了的特点,这也是公示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因此在做公示语翻译时,尽可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原文尽可能多的意思,对于原文中非信息成分、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成分应该大胆省译或改译,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四)校园公示语应统一规范。当前校园公示语翻译译文不统一,导致相同公示语的翻译五花八门。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学校需事先对校园内需要制作的标识牌进行统一规划,交由翻译能力强的翻译者统一进行统筹翻译。对译者而言,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熟知公示语的特点,了解有关公示语的法规和规范标准。

三、结语

当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交流猛增,综观整个校园,公示语语用失误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校园公示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增加双语公示语的数量的同时,更应切实提高校园公示语翻译的质量,以达到方便外国友人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尹朝.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李丹,夏娟.基于二元翻译标准的高校校园标识语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11(12)

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分析与对策 篇6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的交际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但是, 由于长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来注重语言形式 (语音、语法、词汇) 的讲解, 而较少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及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交流时, 出现语用失误, 使对方误解, 不能达到交际目的。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用学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通过对高中生常见语用失误的成因进行分析, 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粗浅的建议。

二、相关概念综述

1. 语用能力

对于“语用能力”,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Bachman (1990) 认为, 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包括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施为能力是指交际者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而社交语言能力则是指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Leech (1983) 将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 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 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 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则指按照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但不管怎样区分, 语用能力都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 (何自然, 1988) 。为使语言得体、合适, 交际者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 认识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 并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 结合语言交际的原则、策略和模式, 恰当地使用与理解语言。

2.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紧密相关, 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和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与对象, 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种错误就叫语用失误。按照Thomas (1983) 的观点, 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前者是指非本族语者赋予某个话语不同于本族语者的语用意义, 或者是非本族语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恰当地迁移到二语中来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后者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它与交际双方的身份、语域和话语熟悉程度有关, 一般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三、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 语用语言失误

(1) 说话者使用了歧义词语致使其话语意义被误解而引起的失误。例如:

(1) A:Please tell me if we have classes tomorrow morning.

B:OK.I will call you then.

A的本意是请B告诉他明天是否有课, 但B以为A的意思是明天若有课就告诉他, B误解了A的意图。

(2) A:Is it far from your hometown to this school?

B:Not so far.It takes me five hours to go home by train.

B认为乘五个小时的火车并不远, 但西方人时间观念很强, 认为那是个很长的距离。由于概念的认识不同而造成措辞不当。

(2) 说话者言外之意的表达不清或被误解而引起的失误。例如:

(3) A: (pointing to the floor) Is this your paper?

B:Maybe it is.

教师A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责怪学生B将废纸扔在地上, 但B却仅仅把A的“责问”误解为“询问”, 造成交际障碍。

(4) A:Is the library open on Saturday?

B:Of course.

B所要表达的本意是Yes, it is, 但英语中的of course与Yes, it is的言外之意不同。使英语为母语的A认为B的回答隐含之意是“What a stupid question!”而感到受了侮辱。

(5) A: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John?

B: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B的正确回答本应是Yes, I have, 但他却用完整句作答,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忽视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导致的特殊含义, 使教师A认为他对所提问题的不屑和不耐烦。

(3) 说话者不分场合、对象而导致言语不合分寸所引起的失误。例如:

(6) (to his close friend) Could you possibly lend ten yuan?

说话人在这里所使用的言语极不得体, 因为这种请求方式只有对不熟悉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才合适。亲密的朋友之间谈话过于礼貌, 会使对方以为这是一种疏远的迹象。

(7)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were hit by a car, hurt on the head and were taken to hospital.

表达同情时过分强调对方受伤的细节, 会使对方认为说话者故意暗示他受伤时的狼狈, 显示出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

2. 社交语用失误

(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社交语用错误。例如:

(1) A:I am very busy these days.

B:I don’t think you should be too tired.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B的本意是出于关心, 但A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 价值观念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2) Mrs.Smith, I think you are old, so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中国人崇尚尊老爱幼, 但西方人认为“老”是“没用”的代名词, 因此, 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3) Mrs.Green, how old are you?What do you do?

对中国人来说, 这些表达是一种亲切的问候, 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对英美民族来说, 主动询问别人的家庭情况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甚至是对个人生活的干涉, 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3) 称呼差异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4) Good morning, teacher!

英汉称呼系统不对应, 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或使用Sir/Madam或采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5) Comrade, are you from America?

“同志”一词在汉语中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同性恋”的含义, 因此母语是英语的人若听到有人称呼他Comrade, 则会产生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四、避免高中生英语语用失误的几点建议

英语教学既是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过程, 更是培养其语用能力的过程。语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构造符合语言规则的语句, 语用知识的学习则有助于他们形成符合社交规则的话语。上述分析表明, 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得体性。掌握一整套语言规则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熟练、恰当地进行交际。因此, 要实现英语教学重心由语言知识向语用知识的转移, 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语用意识

首先, 要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语用意识之强弱与学生获得语用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尤为关键。只有教师自身提高了语用意识,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重视语用意识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要使学生明白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并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使其克服在两者之间画等号的倾向;同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英语交际语境, 使他们产生语用意识, 从而减少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

2. 渗透语用知识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研究表明,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是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 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已学的语用知识。Tanaka (1988) 发现, 虽然学生在母语里选择语用策略时对语境高度关注, 但他们却对外语的语境变项不加区分。Bouton (1994) 纵向比较了外语学生英语会话含义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 在没有专门的教学情况下, 学生会话含义能力的发展十分缓慢。Kubota (1995) 按照Bouton的模式研究教学对提高外语会话含义能力的效果, 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外语会话含义能力明显好于控制组的学生。显性教学和意识培养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外语会话含义的能力。Liddicoat&Crozet (2001) 研究了教学在学习法语交际规范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 (周榕等, 2007) 。上述研究表明, 语用知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以语法教学为例,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 要同时介绍其功能和意义。如告诉学生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 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形式罢了;“Why don’t you do…?”形式上是疑问句, 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请求, 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 用问句提出于对方不利的请求, 以表示有礼貌;但若长辈与晚辈或互相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可使用祈使句。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既学了语言, 又懂了语用, 从而避免了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

3. 注重文化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差异是影响目的语交际的重要因素。戴炜栋 (2000) 认为, 无论是语用语言失误还是社交语用失误都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介入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 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标准》的描述,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层次,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SEFC Book 2A Unit 10中Britain and Ireland为例, 本单元的交际功能项目是识别身份 (identifying people) , 在对话中David说了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ish.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I’m from Scotland.I’m Scottish.”学生对此不解。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课教学介绍英国的全称, 说明英国分四个部分, 有四个民族 (Scottish, English, Welsh, Irish) , 如同中国有56个民族, 对中国人不能说“你来自中国, 你就是汉族人”。此外, 教师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英国历史与民族的基础上, 将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 使学生熟悉与掌握不同文化的社交语用知识, 从而避免他们出现“You are from Britain, so you are English.”的语用错误。此外, SEFC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特定的语言功能项目, 教师可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 设置相关情景仿真交际,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困惑 (culture shock) 现象。

4. 改进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尽管《标准》的颁布实施已近五年, 但现行的高中英语评价体系大多数还停留在以“分数为准绳, 一纸定胜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上, 其具体体现就是期中、期末考试及高考。以高考为例, 目前高考英语试题基本采用标准化的方式, 客观题约占70%, 且以语言知识的考查为主, 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显现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如果不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 这种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将会持续下去,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也就难以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解决。因此, 笔者认为, 英语教学应该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 group discussion, role play及presentation等多种形式, 着重检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和交际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减少单纯的语音语法知识题, 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减少客观题, 增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主观题,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总之, 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 更要全面考核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对英语教学起到反拨和导向作用。

五、结语

目前, 高中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英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摘要:语用能力是使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近年来语际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常见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 指出英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并从语用意识、语用知识、文化教学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就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的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语用意识

参考文献

Bachman, L.F.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84-94.

Hymes, D. (200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Duranti, A.A linguistic anthropology:A reader[C].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53-72.

Leech, G.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27-29.

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2:91-109.

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2—8.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13—119.

周榕, 冉永平.语用学研究的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7, (5) :2—9.

语用失误对策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交流, 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单词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但在交际中仍然会存在交际障碍或误解。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由于说话不得体、不合时宜而导致的失误, 并非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performance errors) , 这种失误就是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如果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这样就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解, 导致交际障碍, 双方不能顺利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是这种语用失误问题。因而, 探讨这一课题, 对英语教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撰写了《跨文化语用失误》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 为日后分析文化迁移和语用失误建立了理论框架, 同时为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常规的遣词造句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运用问题, 而是说话没有掌握好分寸或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不符合文化习惯等造成交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研究发现导致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是母语的迁移。

笔者主要阐述常见语用失误现象, 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并基于情况分析提出实施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有效对策, 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尽量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二、常见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

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 (Jenny Thomas, 1983) 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的是由于未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造成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规范。

(1) 寒暄。见面打招呼、彼此问候, 中西文化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容易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 (Did you have dinner?) , 你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 或你到哪里去了? (Where have you been?) 。但是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见面应该使用的是简单的问候语, 如:Good morning, Hello, Hi,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Lovely day, isn’t it? 等等。

(2) 感谢。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例如:A: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B: Never mind.由于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错误使用never mind, 导致了语用失误, 其本意表是没关系/不用谢, 误用了Never mind, 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表达道歉, 于是A困惑, 自己没做错事, 只是想表达感谢。B却使用Never mind表达不用谢、不客气之类的意思, 实际上应该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

(3) 赞扬。交际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闲聊。例如, 在中国, 人们广泛使用“帅哥”、“靓女”等词汇赞美男士或女士。但是在英语国家, 如果一位男士使用handsome赞美另一位男士的容貌, 对方不但不高兴, 反而会吃惊。原来在英语国家一般说来男性之间是不会互相赞美容貌的, 除非双方是同性恋。

中国人对于别人赞美的回答, 常常表现出谦虚和不好意思, 却是另外一个交际障碍。当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称赞一位女士漂亮的外套:“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应该欣然接受赞美, 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而不是谦虚或不好意思地说:“Really? I bought at the big sale. It’s very cheap.”这会让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 难道自己没有欣赏能力?

(4) 滥用完全句。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会话含义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也就是说, 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事实上为数不少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倾向使用完全句忽略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 从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体, 带来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例如:Teacher A: Have you f inished your homework? Student B: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此例中B应该回答Yes, I have.如果死板地用完全句应答, 听起来让人觉得对方不耐烦, 也有失语言的合作原则。

2.社交语用失误。正像托马斯所指出的那样, 相对于语用语言学判断提出质疑, 学习者经常对社会语用判断更敏感, 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基础。社交语用失误主要由不同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差异或社交文化习惯引起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欠缺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社交语用失误也会经常出现。

(1) 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胡文仲 (1994) 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所谓惯用法, 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运用习惯, 即使英语学习者已经掌握语言的基本表达框架, 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2) 欠考虑语境因素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语境是语用分析中重要的因素, 它影响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及其他人如何作解释。因此不同的语言交际对象和不同的交际环境需要我们清楚地明白语境信息以便采用不同的语言交际策略。

(3) 母语负迁移影响导致社交语用失误。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 (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正向的, 被称为正迁移; 起干扰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负向的, 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 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规则和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 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 令听话人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造成误解。

三、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 文化差异是目的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 会造成负迁移, 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另外, 中国英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语境学习英语, 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英语文化环境,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不同文化习惯差异的敏感性, 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笔者对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语用迁移易造成交际中语用失误。目的语文化除了受《圣经》影响外, 更多源于非现实题材的神话、寓言故事, 如源于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 ( 潘多拉的盒子) 。而母语文化许多是源于中国的经典书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倾向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 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 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人则善于逻辑思维, 思维模式是直线形的, 一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而构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甚至误解, 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也有所不同, 因此, 就有了价值观的不同。英语国家以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为核心, 人们强调个体, 注重个人价值, 强调自我独立精神, 不愿谈论有关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 提倡谦虚, 注重礼貌和伦理道德,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所不谈, 会谈到家庭、事业、婚姻等话题。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价值观取向, 必定会给彼此的交际造成障碍。

四、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

1.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的, 那么, 文化知识的教学显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知识渗透方式而不是单一讲解方法。加之,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英语教材缺乏合理性, 因而教师要增加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常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渗透, 不断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 引导其熟悉目的语文化, 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 让学习者知道一种语法规范并不是只有一种交际功能。当然,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英语学习者充分地明白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 可以引导和鼓励学习者通过书籍、图片、歌曲、电影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学习者可多与目的语国家的人士交往, 即使是通过网络, 也可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目的语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Little Wood这样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 越频繁, 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造语言环境, 不断开展交际活动, 锻炼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没有机会接触目的语环境, 不习惯在母语环境中去运用目的语, 因此, 教学中可利用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各种方式尽量创造英语文化氛围, 让学习者近真实地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风俗习惯等, 潜移默化地加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印象,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注重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对比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实际情况看, 很多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因此, 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显然, 只有当学习者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 足够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差距, 如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词汇用法的差异、句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等等, 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母语和目的语的混淆, 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当然, 这也同时对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自身懂得跨文化背景知识, 而且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目的语, 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还需改善教学模式, 灵活整合教材, 二次开发校本教材, 利用语料库, 提供数据支持, 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加有针对性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7.

[2]张小燕.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谈英语译员的交际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4) :129.

[3]刘春阳.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9) :87.

语用失误对策 篇8

语用失误与语言错误不同, 语言错误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就可以看出, 听话人常常把这种错误归咎于说话人语言知识的缺乏, 因此可以原谅。语用失误则不然, 它不是指一般的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或是由于听话人不能正确破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而造成的交际过程的失败 (何自然, 1997) 。如果一个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 听话人不会把他的失误归咎于语言水平, 而很可能认为他不真诚或居心不良 (Thomas, 1983) 。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形势下, 社会对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1 语用失误的内涵及分类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者托马斯 (Thomas, 1983) 提出。他把交际中听话人不能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称作语用失误, 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这里使用失误 (failure) , 而不是错误 (error) , 是因为语言运用中的主要问题往往不是对错的问题, 而是是否得体的问题。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成两种类型: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

1.1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 ,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非本族语者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符合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二是指非本族者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不适当地套用到本族语者语言中来。

例如:A British boy accidentally bumped into a student.

Boy:I’m terribly sorry.

Student:It doesn’t matter.

该对话背景是一个英国男孩不小心碰到了一名学生。英国男孩表示道歉, 但中国学生错用了“it doesn’t matter”来表示汉语中的“没关系”。在英美文化中, 回应别人的道歉时, 正确的回答应是:That’s all right.

1.2 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 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

例如, 一名外籍教师称赞一名女生的裙子漂亮。

Teacher:That’s a very lovely dress.

Student:Oh, it’s just an ordinary dress.

外国人常采用取悦对方的方式如赞扬对方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常常通过否定对方的赞扬, 贬低自己来表示谦虚、礼貌, 但却会使对方觉得自己判断能力差而感到很没面子, 甚至造成误解。对于外国人来说, 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you.I just bought it last week.

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由于语境不同, 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方的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因而某不合适的语话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也可能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何自然, 1988) 。例如, 中国售货员把汉语中的招呼顾客用语‘你要点什么?’套用到英语中, 去招呼英美人士:‘What do you want?’在中国文化中是恰当的礼貌用语, 但在外国客人听来却是很不礼貌的询问。这里既有受母语干扰的语用语言失误, 也有因不了解西方人士的表达方式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般说来, 语用语言失误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 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然而, 社交语用失误却不为人们所接受或者忍受, 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它触及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个人隐私权和文化禁忌等 (张庆宗, 2000) 。

2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一方 (或双方) 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 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流, 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 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 于是产生文化冲突, 出现不恰当的言行 (何自然, 1997) 。

2.1 中西文化差异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突出地表现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

2.1.1 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崇尚团体、贬抑个人, 习惯使用恭维语和自谦语, 贬己尊人;国人也习惯隐藏个人的真实想法, 以集体的意愿代替自己的意愿;而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 这使得他们独立意识较强, 尊重个人隐私。中国人交谈时喜欢问候饮食起居等琐事表示亲切和关怀;西方人日常话题却很少涉及私人琐事, 而是转向社会生活和公众问题。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导致双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 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误解和摩擦。

中国人在与英美人士交往时, 总是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等同起来, 他们习惯以“where are you going (去哪儿) ”、“How old are you (多大了) ”、“What is your salary (工资多少) ”、“Are you married (结婚了吗) ”之类的问话来表示关心, 殊不知这往往会让对方反感。因为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去向、年龄、收入情况和婚姻状况等均属于私事, 中国人这类询问有打听别人去向、刺探他人隐私之嫌。

2.1.2 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模式以直觉感性为主, 重综合, 轻分析;重意会, 轻言传。而欧美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 重分析, 轻综合;重概念, 轻笼统。西方人较为坦率直接, 而东方人则含蓄迂回。因此在西方国家, 当中国学生向英国导师请假时, 前者没有直接请假, 而是先说自己母亲病重住院, 这让后者感到莫名其妙, 不知学生到底找他所为何事, 连问“What do you want”;而中国学生则希望导师能够明白他的处境, 主动给他病假, 因此一直没有说明他的真正用意。故而此例中学生的回应使导师无所适从, 双方的交流没有达到各自想要的效果。

2.2 母语策略负迁移

跨文化交际中, 非本族语者的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发生冲突, 形成干扰, 是产生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常见原因。这是由于本族文化根深蒂固, 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 他的所思所说所做无一不受其影响 (戴炜栋、张红玲, 2000) 。非本族语者不自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 但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 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从而产生了语用失误。

如:Foreigner:Thank you for accompanying me.You have been very helpful.

Interpreter:Don’t mention it.It’s my duty.

这一对话是中方口译陪同外宾参观后, 两人的“感谢—答谢”对话。对于外宾的感谢, 恰当的回答应是“It’s my pleasure”。但是中方口译显然受到母语文化和语用规则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 回答“不用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是谦虚礼貌地回应。但在外宾听来, “duty”表明中方这么做不是心甘情愿的, 而是出于本分和职责。

2.3 英语教学因素

由于语言是学得的, 语用能力同样也要靠培养, 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重点仍停留在对语言知识和结构的传授和学习上, 忽视了教授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 但其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例如, 英语教学中强调操练, 经常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完整的句子, 给出完整的信息。然而, 完整句子的使用是受到语境的限制的。如果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多使用完整句子会使外籍人士产生误解, 误以为说话人不耐烦。

3 应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对策

3.1 加强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 避免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得体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为此, 学校应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 注重文化的渗入, 开设多门有关西方文化的课程, 比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社会礼仪入门等, 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在交际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减少或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2 加强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 其中既有语言系统本身的干扰, 也有母语文化的干扰,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对中西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了解语用失误的根源所在。通过文化对比, 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逐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文化对比研究内容较丰富, 可包括中西方在称呼语、恭维语及反应、邀约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与语用失误以及中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异同与语用失误等。

3.3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模拟各种跨文化交际情景, 设计多种任务型活动,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 让他们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培养语用能力。

可采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很多, 如文化模拟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此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举办讲座, 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和社会文化习俗;鼓励学生收听英文电台、阅读英文原版书籍与杂志, 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观看优秀的英文影视剧, 从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克服和减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0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

语用失误对策 篇9

关键词:语用失误,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竞争日趋激烈, 这就对大学的语用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水平, 减少日常交流中的语用错误, 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把语言知识教学放在首位, 对语用能力的培养不加以重视, 导致学生在日常交流时, 经常会出现语用错误, 降低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英语交流出现的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词汇、语法的讲解和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应用。一味强调语言的形式, 淡化语用功能。导致很多学生所写的句子表面看起来正确, 实际上与准确的含义相差很多, 在日常交往中, 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学校把学生通过英语技能考试, 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 过于的重视词汇和语法, 考试前死记硬背的现象也是常见。即使学生通过了大学四级考试, 但是, 没有真正把英语用到日常交际中, 不利于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导致语用失误的诸多因素

(一) 受本国语言的影响

由于每个国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造就了各个国家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 这对人们的说话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人们学习新的语言时, 经常会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按照本国语言的习惯去学习外语, 降低语用能力。

(二) 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化

产生语用失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化。在语言交流中, 很多人对其它国家的社会文化缺少了解, 经常以本国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作为主体, 导致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行为。

中外不同的风俗习惯对语音交流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交际双方本国的社会习俗不了解, 则会造成很多误解。例如, 中国人见面聊天都会谈及年龄, 子女等问题;西方人就会将这些看成个人隐私, 不会轻易说出口。

(三) 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侧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 忽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导致很多学生英语交流能力非常差, 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都非常困难。以教师为主体, “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导致学生交流能力较弱, 产生语用错误。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减少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 减少母语干扰, 强调语用规则

阻碍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本国语言的干扰,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指导, 减少母语的干扰。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媒体教学, 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并且列举大量实例, 让学生全面理解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 采用最大的限度排除, 为学生提供优异的交际环境。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能够灵活运用英语。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 例如, 礼貌原则, 会话原则等。通过对语用原则的了解, 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程度, 减少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的语用失误。

(二) 重视情景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教学应该把语言知识的讲解, 和英语交流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情景, 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 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 英语沙龙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交流的环境。

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播放英语电影、英语歌曲, 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敏感性, 让学生试着跟读电影中的对白,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 加强学生语用意识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改变教学观念,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加强英语文化背景内容的讲解, 例如要介绍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等,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英语经典小说,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让学生自主参加交流活动, 提高语用能力。

英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把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作为教学的目标,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多说、多看, 让学生能够把英语应用到实际中。

结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 在国家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大学英语要求学生必须应用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 成功的进行交流, 把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相结合。基于此, 在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语言知识学习, 更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使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标准水平。同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 减少语用失误, 促进大学生进行英语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何莹莹.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4 (07) .

[2]刘佳, 高颖.浅析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27) .

[3]蔡燕芬.母语迁移下的补缺假说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J].成功 (教育) , 2013 (16) .

[4]钱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英语语用失误浅析 篇10

关键词:英语语用语用失误语用能力

收稿日期:2008—11—03

作者简介:黄惠萍(1974.04—)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从原来的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转变,教学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教学不仅要给学生能够带得走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自如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的语用失误,进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实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常常不能正确地进行交际,会出现“语用失误”。那么什么是“语用失误”呢?所谓的“语用失误”是指会话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即:会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是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语用失误的分类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

(一) 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常见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不注重英、汉差异,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

餐厅服务员或商场售货员在接待顾客时问:What do you want?这明显地违反了英语的使用习惯。正确、得体的表达方式应是: 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2. 汉、英词语一一对应,忽略了两者间的差别。

在实际会话中,有时常常直译,汉英词语一一对应,没有体会英语意义的丰富性。例如:一位中国女士送给她的美国丈夫一套西服作为生日礼物。一天两人要去参加一个宴会,妻子建议说:“Why not wear your birthday suit?”这句话令她丈夫和家人很震惊。 “birthday suit”是英美特别是美国惯用的一则非常幽默的俚语,常用作complete nakedness(赤身裸体)的一种委婉说法。它本身隐喻的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时的一丝不挂的情景。

3. 不能分辨相同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的不同语用意义。

有些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同的语言意义,但在两种语言中的语用意义却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外国朋友问你:Is the supermarket open on Sundays?你回答:Of course. 本来,你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应答。可在这种语境下,听者却很不乐意了,他会理解成:那还用问,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Of course 不能滥用来表示肯定,否则它会导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认为是一种讽刺或是对其智力的怀疑。

4. 未遵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言习惯,错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如在应答“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时说:“Never mind.”本来想表达的是“不用谢”(you're welcome)之类的话,但错用了表达方式。Never mind 常用来回复对方表达的谦意。

5. 望文生义,不能根据语境判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

如 老师问学生: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Mary? 学生回应 “yes”后就再没吭声。很显然,事实上老师并非是对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的能力的疑问,而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只理解为一种询问,只按提问的字面意思作答。

6. 随意用完整句,不注意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

— Tom, have you read Unit One twice?

— Yes, I have read Unit One twice.

这个回答并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但它提供的信息超过了交际中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因而会产生言外之意,让人认为说话者不耐烦或是在耍脾气。在这里,用Yes.或Yes, I have.即可明确表达意思。

7. 忽视同一结构在不同场合下的正确使用。

英美人在请求别人做事情时,经常使用不同的言语来表示礼貌,对老朋友会说Open the door,对同事或同学可能会说:“Can you open the door?”对老师则会说:“Could you open the door please?”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常见的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不同价值观念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如 Dr Black 刚作了一次演讲)Dr Black, you've made a wonderful lecture! 这句话很不恰当。在西方人的眼里,学术报告是实事求是的,不会是wonderful,这里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使人以为说话人在吹捧,显得虚伪。恰当的说法为: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 Dr Black.

2. 不得体的回应感谢或道歉。

无论大小事,不论对朋友或家人,西方人都常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回应别人的谢意,中国人习惯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为“It's my duty.”的话,就会被误解成说话者并非乐意,只是出于工作或义务才帮助的。得体的表达应该是It's my pleasure.

3. 不同的思维习惯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 Hi, Mr. Li.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

— Where? Where? She looks just so so.

别人夸奖自己的妻子漂亮,这里的Mr. Li却用中国习惯和思维方式应答, 这样的回答会让操英语人士觉得难堪,似乎他们在说谎或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得体的回应是:Thank you.

4. 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引起的语用失误。

如中国学生会很随意地用他们很熟悉的句子问西方人士: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Where are you going?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each month?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客套话,可以互相谈论,但西方人则认为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这种提问会被看作是无礼,是冒犯。

二、语用失误的成因

造成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在于:

第一、从客观原因来说,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交际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就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交际双方由来自不同的国度,由于风俗、价值观、文化背景差异,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导致交际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例如:中外文化的差异,对狗也有不同的理解。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而在英国,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他们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难免造成语用失误。由于中国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于西方英语国家,中国学生的语言思维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学生语言思维。众所周知,西方国家较重视语言的逻辑性,采用总分总的思维。但中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训练,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第二、从主观原因来说,与教师和学生有紧密的联系。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造成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以及高考制度、评价制度导致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只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获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和教科书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各种语用知识的介绍和输入,因而忽视学生实际语言的操练,造成学生学习“哑巴”英语。另外,高考还是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唯一途径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重视英语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实际语言的运用,而且学生没有用英语进行操练的人文环境。忙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在学校缺乏外文资料的情况下,加上没有时间来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地方俚语,这样在会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用失误。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语用失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呢?下面谈谈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根据Jenny Thomas的观点,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谴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语用能力是不会随着谴词造句的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的。要培养语用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以及学生的语用意识。

多数人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英语教师担负着主要的课堂教学任务,英语教师语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成败,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尤其关键。英语教师应加强学习语用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且较为流行的有关反映英语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及风土人情等内容的报刊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减少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把培养语用能力落到实处。

其次,在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应结合语用知识。

就是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在学生读到这样的句子:“I have a clever brother.He likes reading yellow newspapers.”时,不只是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还应该向学生介绍颜色在中西方文化里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书籍”往往象征着“色情、下流的书籍”,所以学生会以为yellow newspaper也是色情类的报刊。这里我们就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在英语国家中,yellow newspapers是“儿童读物”的代指。真正色情的东西则往往用blue代指,比如“blue movies”就应当翻译成“黄色电影”。

第三,加大英美文化习俗知识的输入量,培养学生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了解英美文化,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才有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掌握日常社交往来方面的一般语用规则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如称呼、问候、询问、道歉、告别和打电话等。在跨文化的学习和交往中,多一种警觉意识,增强对跨文化差异的洞察力,不断总结归纳,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减少交际双方因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误会,为成功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必须包括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

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形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提高跨

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材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教材选用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The Moon Stone,Sacrifice For Love。在讲解课文时,介绍故事的背景,及其作者的其它作品,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此外,大量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输入量。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扩大对目的语语言

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外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阅读一些英语文学原著、原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扩大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语用失误对策 篇11

一、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存于语言。语言与文化在法语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 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 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 寻求合作与发展,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 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 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语言来记录和评价客观事物, 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要掌握两种语言, 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障碍, 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反之, 学生会因语义、语用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失误与不得体。

二、法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学好外语的最佳途径是让外语学习者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 并同本族语使用者直接接触。然而, 事实上, 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不可能都有去目的语国亲身感受到异国文化的机会, 都是在本族文化氛围里学习外语。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 本族文化根深蒂固, 其一言一行无不受其影响。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在交际中容易犯文化语用错误, 凭主观臆断或想象随便套用本族文化, 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法语教学与交际中, 这些语用失误具体表现在:

1. 词语和结构的任意套用

“Bien sr.”是法语中常用的短语, 可以用来回答各种问题。它不仅能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 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还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而这正是学生常出错之处。例如, 当一位法国朋友向学生询问“Est-ce que c’est le Palais d’été?”学生回答“Bien sr.”法国朋友听到会觉得很没有礼貌。因为这样回答显得语气非常生硬, 带有藐视对方的感觉, 认为问话者无知, 不屑一顾。类似的, 法语中有很多词都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 语用时都必须考虑语境和对象, 不能光凭词典里的意思任意使用。

2. 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误用

汉、法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 因而各自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法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往往在与法国人交流中套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仿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 从而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或引起一些误解。例如一位学生帮了一位法国朋友的一点小忙, 这位法国朋友很有礼貌地对学生说“merci!”这位学生也很有礼貌地按中国人的习惯用法语对这位法国朋友说“Non, merci”, 结果, 这位法国朋友无法理解。一名法国朋友对一位学生说:“Tu parles bien fran ais”, 这位学生忙回答:“Non, monfran ais est mauvais, je dois bienétudier le fran ais”。尽管这位学生回答的句子语法正确, 但不符合法国人的习惯, 这种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错误比语言性的错误更为严重。这位学生只需说“M e r c i”就行了。

3. 价值观念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 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 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在文化价值观念里, 法国人与我们的认识差异很多。例如, 在信封的书写格式上, 由于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是重大家, 轻小家, 所以我们在写信封时, 地点是由国家到个人。我们的姓名也是先写姓, 再写名。而在法国, 情况正好相反。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 注重竞争, 因此个人的东西一律在前。信封的地址是先写门牌号, 再写街道, 地区, 最后写国家;他们的姓名也是个人名字在先, 家庭姓氏在后。

三、法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 文化因素对法语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法语教学除了交际体验以及结构学习, 还应在如下三个方面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法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 在思想和思维上进行文化的渗透。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 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法语思维方式, 克服汉语引起的负迁移, 排除学生思维道路上的障碍。

2、课外活动营造跨文化氛围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法国文学作品和法语报纸杂志, 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多看一些法语原版电影和录像片, 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互联网络等直观教具, 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法国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3、加强语言实践,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 只有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才能准确运用语言知识习知“交际文化”, 使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充分结合形成完整的交际能力。多参加“英语角”, “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等活动, 多与外教接触交流, 都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学生在法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中法文化缺乏洞察力和领悟力。外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因此在法语教学中, 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整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上一篇:全英语飞行教学下一篇:PAT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