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

2024-08-08

建筑与小区(通用12篇)

建筑与小区 篇1

城市居住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反映出城市发展状况和城市品位。其中, 最为直观的就是小区的建筑风格与色彩。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小区建设量大、面广, 规划好小区建设风格与色彩尤显迫切。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出现了大批优秀建筑, 引导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潮流, 但城市建筑, 特别是作为城市建筑主体的住宅小区外立面色彩, 也是良莠不齐。

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关注色彩、运用色彩才能为城市景观的受众者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生动丰富的色彩环境。[1]

以过去的老北京来说, 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 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 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我们的古人运用的装饰手法, 是现代人想象不到的。也说明了我们前辈的聪明才智。

在国外, 比如法国巴黎的老式建筑就很和谐, 没有非常亮和暗的色彩, 始终保持那种凝固的淡黄色和接近石材的灰, 而有玻璃幕墙的建筑及色彩和造型很张扬的新建筑建在离旧城区很远的新区, 这对于维护和保持古城传统风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随处可看到一些建筑小区由于没有统一的基调而失败的例子。如有些小区的临街商业建筑, 在正立面作大面积的高档材料装饰, 而在侧立面不作任何装饰, 活象带了一副难看的面具。而另一些建筑为了追求色彩变化, 搞得五光十色, 颜色十分刺眼, 毫无统一的建筑整体效果, 给人不好的心理印象, 越看越烦躁。由此可见, 建筑的基调会给人造成的一种总体印象, 它侧重于总体效果而不是局部的刻画。所以我们要根据整体的效果来装饰整个商业建筑。

这里小结一些建筑小区色彩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若不重视此问题, 盲目模仿外地或是外国, 导致中西文化的不协调, 失去了城市原有的个性和历史文化内涵。其主要问题有:

(1) 建筑色彩没有特色, 缺乏整体感., 现在有些小区建筑模一味的仿欧美建筑形式.盲目追求洋化。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设计。同时, 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 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定位上, 忽视了建筑色彩的地方特色及建筑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使人对现代城市产生了混杂的感觉。有人说, 中国建筑小区走到那个城市看上去都一样,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色彩的单一性。

(2) 建筑色彩没有艺术创意, 降低城市品位。有时往往不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质、环境条件和城市及其建筑物所要表达的艺术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 致使不少小区建筑的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有的楼盘为了引人注目, 一味采用红色、金色、鲜绿等醒目颜色, 却没有考虑对所处片区及整个城市视觉的污染。

(3) 国内大部分小区建设采用“分段开发”, 时间周期长。但由于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不完善, 小区内各个地块一般是由不同的设计单位设计, 而总体规划设计者却往往疏于对色彩的控制和协调, 往往造成一个小区内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缺乏统一性。

(4) 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缺乏专业审美眼光。原封不动照搬适合外地但不适合本地的建筑风格和色彩, 凭感觉拍板定案。不少住宅小区的饰面配置凌乱, 颜色不和谐统一, 没有经过推敲, 难以给人以美感。

要解决好居住小区建筑色彩的协调问题, 必须要重以下几点原则:

(1) 必须在小区总体规划时, 综合考虑各建筑群的色彩配置问题, 一次确定, 避免以后各单体设计时产生“杂色”现象。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颜色的搭配和协调性, 才能更好地反映小区的总体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根据建筑类型、部位的不同, 选用有特色的色彩, 使总体呈现一种美的感觉。具体到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 如幼儿园、学校, 老年活动室等独立设施, 可采用清新明快、彩度高的色彩, 既突出这些建筑物的特点, 又使小区整体色彩生动而不呆板, 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2) 要考虑本小区与邻近小区之间的关系, 既要打破千篇一律, 又不要太突出, 缺乏过渡, 前后不呼应等。如重庆市著名的抗战时期的一条街道-中山四路, 周围有周恩来公馆和桂园等抗战遗址, 整个地块色彩基调清淡高雅, 若在其附近建居住小区, 色彩就不能选用大红大绿等特别炫目的颜色。

(3) 小区内高层塔楼之间, 既要注意色彩对比, 又要注意明度和亮度的变化。有些高层住宅小区, 塔楼相距较近, 立面分别采用黄、绿、橙红等颜色, 在色彩对比上可说是煞费苦心, 但效果依然不佳, 原因就在于没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为加强整个小区建筑色彩的协调性, 可选用色相接近, 明度偏低, 彩度也偏低的色彩, 保证其和谐性。

(4) 建筑色彩设计要有艺术创意。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也可烘托和突出不同的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时, 要掌握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要善于运用色彩学的理念指导建筑色彩设计, 使设计出来的色彩让人观感舒服。

(5) 小区色彩设计要突出重点, 注重细节上的变化。重庆市过去某些小区的高层住宅, 仅仅在阳台栏板上点缀变化一下, 上下一片, 整体形象显得非常呆板。只有加强色彩管理, 才能营造出更加生动和活泼的气氛。例如在塔楼的出入口、门廊、阳台等部分, 做出有特色的色彩处理, 可创造出一个富于变化的视觉空间,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一幢建筑或一个精美的小区会带给一座城市是怎样美妙的回味?个性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优雅、高贵、温和、轻盈、厚重或者朴实。外墙砖或者涂料可以是新的、现代科技的, 但其中的色彩却应该是文化的, 有内含的。[2]

根据以上所述, 建筑的色彩对建筑艺术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色彩是人为的色彩组合, 其色彩的确定要符合特定的地方属性, 符合不同建筑功能的客观要求, 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建筑色彩的处理必须在变化的色彩中求统一, 在统一的色彩中有变化, 才能为建筑设计增色, 才能达到应有的美学效果。我们以后也要重视整体的效果, 才能更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摘要:小区建筑中建筑色彩的应用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直接表达了城市的总体印象及建筑的最终效果。分析建筑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从色彩表达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建筑色彩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色彩,影响因素,功能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2]高履泰.北京城市的建筑色彩问题[J].北京规划建设, 1989 (1) :56-60.

建筑与小区 篇2

一、活动相关事项

活动开始时间:20xx年x月x日下午14:00。

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活动地点:xx会议室。

消防演练活动地点:xx院内指定区域。。

参加活动人员:保卫科人员、办公室人员、车间各班组长以及自来xx班组职工

二、活动程序

保卫科人员主讲消防安全知识(火灾成因、火灾预防、自救互救等知识方面学习,观看火灾警示教育片)。参加演练人员室外集合。安全员强调活动注意事项。保卫科人员讲解灭火器使用知识和动作要领。演练人员分组灭火演练。参加演练人员集合。车间技术人员技术员点评演练效果。车间主任、书记分别点评演练效果。保卫科人员点评演练效果。活动结束

三、活动注意事项

1、演练活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能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

2、演练设定安全可靠的活动区域,现场布置隔离绳将活动区域同生产设施有效隔离。

3、演练所用灭火器,须选用临近保质期限的部分。现场灭火器要有序摆放。

4、现场负责点然火具人员首先要注意自身安全,其次在浇注燃料、引燃火具时,应小心谨慎,防止引燃周围其他物品设施。

四、活动具体事项安排

1、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会场布置、消防演练活动场所布置由自来xx安排。

2、现场所用灭火器由清二级泵房提前准备,并做好统计,以备后续及时补充新的灭火器。

3、消防演练所用木柴、油料、抹布由电钳班准备,并进行现场的火具点燃工作。

4、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用放像机由电钳班安装准备。

5、消防演练所用火盆由管道班制作准备。

五、其他有关要求

1、如若有事不能参加必须提前请假,无故不参加者将按照车间规定进行月度考核。

2、参加活动人员须提前10分钟到达现场,签字报到。

3、进入参演现场必须穿工装、戴安全帽,并系好安全帽带。

4、参加活动人员在演练前到指定地点整装列队集合。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合理配置;外部空间;协调

小区公共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

1.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建筑与空间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 ,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

3.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對这一对矛盾的调解。

3.1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3.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

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种活跃应建立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4.结束语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人文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4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 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人们追求舒适居住环境以释放自身压力的欲望增加。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住房单体的要求上, 而且也体现在对其所在居住小区整体环境的要求上。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 人文小区孕育而生。

本文简要介绍对人文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1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规划布局

在小区规划布局上,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 协调好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小区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朝向、间距、周边环境等因素, 运用建筑空间构图原理, 合理安排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建筑小区等的相对位置, 使它们组成一个并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例如, 强调小区的中轴线为核心的布局;或者强调景观轴;或者突出小区中庭空间, 或者展示天际线视觉效果。园区内依据不同的建筑属性、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氛围, 将楼盘划分为多个居住组团, 增添园区生活趣味性, 小区中心广场水景及景观小品穿插布局, 沿水系布置别墅和联排别墅组团, 享有自然水幕景观, 让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如图1, 图2所示) 。

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 道路交通组织手法多样, 常见的有立体式交通, 复合式交通, 为了解决地面交通空间占地问题, 通过车行入口, 直接进入架空地下室, 有效地提高了行车效率, 通过楼、电梯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家门。地下车库通过各车库入口直按坡度高差形成自然采光, 结合天井形成“阳光车库”。

车库顶为小区的花园绿地, 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 以提高园林绿化的的完整体, 进入地下车库的入口设置在小区主干道上, 中心景观带也是人行观景步道, 在小区中部景观带也是人行观景步道, 在小区中部景观绿地相对的集中的位置由水系环绕的别墅区相对独立。

2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的营造上, 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地利用住宅区地面作为景观用地, 考虑住宅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给小区带来生气, 增添小区的生活气息, 创造真正具有较好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有条件的小区应配备园林、喷泉、休闲广场、游泳池、健身会所等, 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景观设计中, 还应结合地形特点, 与空间布局, 在加强各组团相互连贯与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 创造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住区内城市设计相结合, 强调对景与转折, 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 同时宅间道路与步行道路有机结合, 使二者自成体系。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 能够杜绝穿越性交通。另外, 可以通过多个主题式景观庭院, 利用植物不同种类和属性的造景手段以及景观泳池, 拉膜广场及中心溪流等观赏性水景与可参与性水景有机的结合, 使居住环境返朴归真。还可以结合架空层加大园林的延伸性, 让绿化延伸入建筑中, 也是对古典造园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使雨天的户外活动变为可能, 廊架同时重新分割了空间, 回归了近人的尺度, 使环境显的更为平和, 创造赏心悦目的休息空间。抓住人车分流之后产生的自由性, 将步行系统和空间景观紧密地结合。可以在中心绿地作一个环形的处理, 使之成为统领全社区的构图要素 (如图3, 图4所示) 。在基地两侧保留绿地的设计中, 顺应中心圆构图的设计, 自由曲线形式的休闲带, 把整个小区的空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体系。

3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生活的配套

小区配套做为人文小区必备的生活配套设施, 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衡量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便捷的交通、金融、购物、学校等等使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增强。小区除了配套社区服务用房、物管用房基本设施外, 有条件的可配套幼儿园、泛会所等场所。

4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建筑的设计

小区居住建筑设计的手法多样, 关键在于小区应与城市整体设计相协调。建筑密度、容积率以及基本配套指标都直观地反应了小区的生活品质。建筑风格、构成、色调、材料都应考虑当地人文特色。例如在建筑设计当中, 采用简洁大方的现代形式, 通过阳台、凸窗、屋面、构件等丰富细部处理, 形成自身的建筑风格。利用阳台来增加住宅的外轮廊变化, 北向生活阳台设计为封闭式, 南向生活阳台设计为开敝式, 虚实对比, 既实用又美观, 使每户居住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同时可以考虑在造型上采用弧形阳台, 与方形阳台的变化处理, 使建筑立面生动活泼并在统一过程中求变化。屋顶的设计或采用现代构架形式, 或者坡屋顶形式, 可以创造丰富的立面效果, 同时可以改善顶层住宅的居住环境。立面细部的设计上可以充分配合整体建筑风格, 凸窗、挑板、坡顶, 别致入口等节点加之素面粉刷、红砖贴面等手法营造素雅的简约建筑风格。

在户型设计上, 应该重点考虑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格局, 户内动静分离, 交通流线避免干扰。每户进户区结合储藏室空间设置入口, 避免开门见厅, 营造良好的空间层次效果。

单元式住宅户型设计上引进入户花园的模式, 形成高层景观洋房 (如图5, 图6) , 板式高层住宅电梯左右开门, 为业主营造私家电梯大堂的归属感;户型设计还可导入带西餐厅厨房“双厨房”概念, 户型还可引入阳光室, 步入式衣帽间、洗衣房、多功能房等功能, 突出现代、闲适、文化、优雅的独特格调。室内装饰上可采用开敞式厨房, 提供可自由组合并可随意分隔的DIY家居移动空间, 体现浪漫、经典、时尚、个性的住宅风格。

5 打造人文小区应注重节能的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低碳生活的社会, 人们对节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小区道路也是小区的风道, 道路布局应充分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 应有利于小区的通风, 并结合小区绿地空间, 尽可能地把绿地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小区, 以提高小区空气质量, 改善小区环境。良好的居住区绿化, 不仅能美化小区环境, 而且对于住宅建筑节能有重要作用。在炎热的夏季, 浓密的树冠能够将35%的太阳辐射热吸收掉, 植被的蒸腾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有利于小区降温。小区绿化可以有效调节湿度、降低气温、改善通风质量, 从而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对小区的影响。提倡建设节约型住宅, 合理使用面积。其次, 住宅室内平面布置应合理。合理布置卧室、起居室、餐厅、厨卫等功能空间, 考虑空间的紧凑性。再其次, 控制住宅层高, 一般住宅层高以2.9m为宜, 不宜超过3m。层高过高, 会增加建造成本;层高过低, 会减少室内的采光面积, 并使室内通风不畅, 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墙面积比。

另外建筑材料上, 用石英加气混疑土砌块代替传统的黏土砖, 大大提高外墙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 达到节能50%左右的相对指标。墙体采用自保温, 相对外保温更有利于外墙装饰材料的选择, 这样能使用优质的面砖, 让住宅更加美观。住宅厨房采用变压式排气道, 在控制厨房环境污梁方面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 动压与静压的转换原理, 调整流通截面的大小, 依靠管道本身的结构性, 自动防止各楼层厨房间互相串烟, 串味, 能彻底排除厨房油烟污染。

6 打造特色小区

现代化的小区, 还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要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对小区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手法和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 结合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 建设特色小区。可以运用灵活的组织手法, 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间。小区景观可以充分借用周围的景观, 并巧妙应用过渡、渗透、对比等丰富的组景手法, 打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的建筑结构空间, 提高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日照、智能化、生态能、新型材料都体现了现代小区高品质生活的元素。

还应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 要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 使小区能够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 体现出文化传统的沉淀。

7 结语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篇5

XX住宅小区住宅小区规划及建筑

设计方案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地块范围及区位

本项目选址位于XX市城市主干道—XX路西侧,地块东侧为建材市场,西北侧为风景秀丽的沮河,北接关公文化园。本项目建设总用地面积为39722.3平方米,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住宅。该区域空气清新纯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项目周边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是XX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2.基地现状

(1)、地形地貌:该项目位于XX路与关公文化园之间。地块内部与现有道路有一定的高差,在用地范围内部分,海拔最高为95米,地面最低高程为86米,用地中间大面积为农田。

(2)、道路交通条件:该地块面临的长坂路为XX市主要城市道路,现状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3)、人文条件:本项目所在的XX市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种自然奇观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宜人的气候条件,使XX市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

(4)、生态条件:场地大部分为农田,在设计中我们尽量考虑结合实际地形情况,将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整个大环境中。

二、策划定位

(1)、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定位:从配套功能混合多样、社区营造和人性设计三方面入手,将项目打造成生活便利、景观优美、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

(2)、强调文化氛围:着重构筑生态型居住社区,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同意为基准点,展现社区的自然气息以及现代、典雅的高端形象。

(3)、突出具有认同感的人性化空间设计:创造舒适的步行环境、宜人的建筑高度和空间比例、优美的景观环境,形成舒展、雅致、和谐的“自然花园”,成为当阳居住建筑典范。

三、设计依据

规划条件及用地红线图

《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50220-95)《住宅设计规划》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设计》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四、规划原则及设计构思

1、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

小区东临城市主干道—长坂路,西靠风景秀美的沮河,建筑的整个空间所形成的天际线关系,将对周围环境形成很大的影响。建筑的标高按照场地绝对标高进行合理布置,尽量做到最小土方开挖的原则。

2、景观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新居家模式,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景观环境是建筑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方案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等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将着眼点放在本区域景观空间的设计上,通过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形态处理形成开阖有效,收放自如的景观空间体系。

五、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本案总用地面积39722.3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95333.6平方米,区域内布置了大型商场、高端住宅、地下停车场以及物业管理用房,区域内各栋建筑沿红线布置,既保证了充足的日照以及较大的直线视距,同时又获得了较大的中央景观花园。

小区主入口设置在长坂路一侧,主入口大门呈弧线布置,主入口前设置人流集散广场以及下沉式广场,城市空间和社区空间自然过渡,也给现代建筑坚硬的外观形象中注入了一些柔和、浪漫的元素。利用下沉式广场将城市元素与本住宅小区自然的联系起来,通过引入大

XX住宅小区住宅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型商业吸纳人气,既满足了居民消费的便捷,方便了物业管理,又达到了动静分区的效果。

六、道路与交通组织

小区人行主入口设置在地块东侧的城市主干道上,结合城市公共绿化带的空间设置入口景观广场及下沉式广场,结合形象造型来展现小区主大门的标志性。并单独设置车行出入口,贯通整个小区,满足小区的交通流线需求。利用小区内部地形的的高差设置下沉式广场和小区内部主要景观节点,丰富了入口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层次。在小区内的交通设计上,基本采用了“外环车行,环内步行”的方式,强调舒适的步行环境,减少车行交通对居住的干扰。沿路布置地面停车场地,解决机动车停车并实现人车分馏的交通体系。

七、空间与绿化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基地优势、塑造自然起伏的坡地形象、丰富绿地空间层次、平衡功能性与观赏性。空间设计宏观上强化绿化空间的系统性与生态性,同时强化组团间的空间纽带,通过建筑布局将绿化引入各个组团,形成双重的空间绿化体系。

中心景观带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绿地,也是居民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景观水体的营造,利用地形高差塑造坡地景观,布置雕塑喷泉、廊、亭等小品,营造优美自然的环境与游憩场所,展现自然、幽静、平和、舒缓的高尚居住生活的文化品位,为社区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便利,为形成社区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景观小品和绿化水体将庭院空间有机组合,一步一景,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的、连续的线性绿荫系统,营造了一个优美、浪漫的休闲社区空间。

八、消防设计

总图消防设计:小区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使得每一户、每一单元都有宽度大于6米的消防车道到达,每一栋建筑都有两个长边的消防登高面,消防车道转弯半径均大于9米。

单体消防设计:所有的高层建筑均设置消防电梯和两部独立的防烟楼梯间,均带有前室,疏散走道宽度大于1.3米,满足了消防要求。

九、竖向设计

本案地块呈坡状,内部最大高差较小。通过下沉式广场弥补了长版路与地块交接处的高差

问题,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而且提升了小区环境档次,也为当地居民赢得了休闲、购物以及健身的空间。地下室设计为一层,在入口处设置了大型商业4140平方米,其余为停车级设备用房,在局部地区通过设置采光天井的方式为地下室获得天然采光,体现了节能低碳的设计原则。

十、建筑单体设计

1、平面设计:

户型设计:从80M²的二房一厅到135 M²的三房二厅,基本覆盖了各种经典户型,能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满足不同的定位需求。户型内部公私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室内布置紧凑,设计尽可能减少开向起居厅门洞的数量,走道短捷,提高面积的使用率和舒适程度。住宅单体设计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强调大厅活动空间,基本做到明厅、明厨、明卫。厨房设计考虑系统厨柜与冰箱机位。共用卫生间采取分离式设计。并引入了入户花园、270度全景阳台等现代住宅户型设计元素。

2,立面设计:

立面采用简洁的表现手法,体现简约的欧式风格,强调建筑的细节与材质的完美组合,在建筑立面上形成流畅的线条,彰显建筑的优雅大气。柔美简洁的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设计相互呼应,使整个小区犹如画境。住宅采用高贵的外墙砖,并结合房型设计大面积的落地景观外窗,整体上给人以稳重成熟典雅之美。阳光下面砖与石材具有强烈的材质与色彩的对比,在四季变化中呈现动人的外观效果。小区主入口设置了户型的门廊,加强了入口的标志性,也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XX住宅小区住宅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十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浅析山地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 篇6

关键字:山地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

前言:由于郊区山地发展较城市落后,山地小区的市政配套设施及配套管网的不到位是在山地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第二,山地地形起伏多变,道路纵向坡度大,应合理确定排水方向及布置原则,并结合山地地区的地形及地质情况,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及道路坡度的优势,注意地块规划标高与道路设计标高的衔接。第三,地质复杂,特别是在土地平场整治工程中大量的进行“大挖大填”,对给排水管道敷设时的纵向稳定相当不利,易发生不均匀沉降。

1、山地建筑室外给水系统设计

室外给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必须结合市政总体规划及山地建筑的详细规划综合考虑。山地小区经常会碰到周边并无市政配套的给水管网或市政给水压力不能满足建筑用水需求的情况。此时应设计和建设自备水源或二次供水设施。满足地块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的需求。二次供水设施可采用由变频恒压供水设备供水,并配置气压罐。平时水泵选择在高效区运行,小流量时或夜间零流量时水泵可停止运转,由气压罐供水。当小区附近有市政给水管网时,应根据自来水厂或水务集团提供的资料,明确市政管网所能提供的最大压力及流量。合理对建筑小区用水进行分区。对于大型山地居住小区建筑,地形复杂且建筑物定性多,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小区的地势及建筑物布置;充分利用地势合理选择加压泵站的位置,适当将压力相近的供水系统合用,达到优化管道系统,减少造价的效果。

2 山地建筑室外排水系统设计

同平原地区设计相同,室外排水系统的设计的首要因素是确定大市政管网的条件;确定市政雨、污水管网能给小区地块提供的排放口或检查井的数量和所能接入的每个管径及标高。再结合小区内建筑的布局与地下室范围等实际情况对雨、污水排放方案进行规划。确保小区雨、污水管网与市政雨、污水管网的对接。周边若无市政排水管网配套时,须根据水质条件确定合理经济的污水处理技术,设置污水处理站;雨水可结合地形排放至低洼处或设置雨水回收系统补充小区内景观用水。

此外地下室范围是室外排水系统设计的重要因素。应结合市政给排水管网预留的排放口,要求单体出户管应尽可能布置在没有地下室的一侧,而在地下室范围内,一般会在地下室顶板上设置管道夹层来满足地排水管道敷设的需求。

3 山地建筑室外给排水管道设计

(1)管材及管道敷设方式

室外给水管道常用管材有承插式给水铸铁管、球墨铸铁管、焊接钢管、镀锌钢管、预应力(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塑料管、复合管等。

室外重力流排水管一般很少采用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需要承受较高压力或对渗漏要求严格的地方(污水泵站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才采用金属管材,常用的有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双壁波纹管,HDPE高密度缠绕管。

敷设埋地敷设是城市排水管道最普遍的敷设方式。不同的管材和地基条件,埋地敷设过程中要求也有差异。而山地城市沿管线纵向沿原始地面线标高变化极大,应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管道敷设方式,选择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减少施工难度,降低造价。如可采用绕山布置,避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有利于日后污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又比如低洼地带会采用架空方式敷设。根据管体承受荷载的情况,架空可以采用直接架空和桥式架空两种方式。直接架空是利用管道自身的强度和刚度,将管道作为结构体,用柱、墩等做支撑。因此对管道自身的强度及刚度( 环刚度和纵向刚度) 要求都较高,因此管道本身造价较高。该方式一般适于钢管、铸 铁管及钢筋混凝土等刚性管材。桥式架空敷设是将管道成品置于桥架之上,桥架可采用 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结构形式。这种形式较适合采用新型的复合管材,如HDPE双壁波纹管、玻璃钢夹砂管。由于管道质量轻、断面小,与直接架空方式,降低了结构荷载,节省了工程投资,并具有更大的跨度。但是桥式架空敷设时常遇到管道固定,防老化处理和检查处理等难题。

在山地地区还须特别注填方和挖方交界处的检查井的设置,若在挖方和填方交界处不设检查井,则检查井经长期使用后,填方段造成大幅度沉降,而挖方段却几乎没有沉降,就造成排水管道很容易由于不均匀沉降地势高低相差较大造成管路的拉裂,就会造成水管道漏水。

(2)排水管道坡度选择与流速复核

由曼宁公式可知,在重力流排水管道系统的运行工况中管径、坡度、流速是三个相互制约的参数。在小区室外场地平缓的情况下,且受市政接口标高的限制,一般小区排水管道敷设时纵坡较小,管内流速较低,易引起管内悬浮物沉降并造成管道堵塞;因此,一般以最小设计流速作为控制参数。而在山地城市,最大设计流速是控制参数,它直接影响管道断面大小和消能措施的设置,由于道路纵坡很大,可充分利用大纵坡带来的坡降进行重力流排水,所以排水管道的敷设坡度一般尽量接近道路坡度。

但如果参照道路坡度确定的管道坡度偏大,以至流速远超过最大设计流速。此时应适当调小坡度,或采取跌水消能措施,这样既可以达到消能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跌水减小地形落差的影响。

(3)消能稳流措施

山地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落差大、 跌落纵向距离短,甚至会遇到驳坎等竖直跌落( 标高突变)的情况,为了避免下游管道被过度冲刷,更好的衔接上下游管道及水流状况,一般会采取一些消能稳流的措施来处理落差。

跌水井是排水系统中最常用的落差构筑物。一般跌水井分为竖管式、竖槽式、阶梯式三种类型。其中竖管式跌水井适用于跌落管径小于等于200mm、落差为小于6m的污水管;竖槽式跌水井适用于跌落管径小于600mm、跌差小于4m的雨 、 污水管;阶梯式跌水井则适于跌落管径小于1500mm,跌差小于2m的雨水管。

结语:室外给排水系统直接关系到小区生活的日常运行。而山地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更是具有特色又是难点。尤其是山地建筑重力流排水管道应适应复杂的地形及地质条件;做到水流衔接流畅,管道连接顺畅,设计流态清晰流畅。设计人员必须本着安全、技术、实用、美观、经济等原则,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切实满足不断发展的建筑新要求和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念,郝曼.山地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中国给排水,2007(8) :30-33.

[2] 张海梅.对室外给排水管道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3] 李岩,蔡金璐.大型住宅小区的给排水综合管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3)

[4]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

[5] 黄晓晖.室外排水管道工程设计的总结[J].中国科技纵横 2010(15)

[6] 王国宪。山区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速探讨[J].中国给排水,2004,20(10);58~60.

第一作者:李伟 28岁 男,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智能小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智能小区,电气工程,配电系统,外部监控,防雷设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小区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消费者提出的明确需求。智能小区的建设主要涉及到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通讯系统、监控系统等都各方面,其可以有效提高小区居民生活的智能化水平。因此,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如何实现智能小区的电气工程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有效落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智能小区的前期设计工作

就智能小区电气工程前期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定位。该智能化小区有明确的4C定位。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小区周围环境特点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第二,就设计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背景音乐系统、公共管理系统、安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综合道路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等等。通过对智能小区综合考量和设计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系统需求设计出具体化的设计方案。

2.智能小区配电系统设计与实践方式

2.1变压器设计

未来智能小区的用电量会逐渐增大,虽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认为变压器容量在160Kv/或250KV时需要加大变压器容量,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小区未来用电负荷量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标准进行电气设计工作。变压器的台数、型号等参数都需要根据小区实际用电量情况和未来用电负荷发展情况进行考量,要求既要满足小区住户的需求,又要达到节能的效果。

2.2其他设计

智能小区入住的居民很多,其用电负荷量较大,因此可以对整个小区的用电负荷按照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便能够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法实现电气设计。在智能小区当中,其消防动力符合基本设置为以一级负荷,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供电,而一般的家庭用电可以设置为三级负荷。根据负荷类型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变夺器进行控制,然后对其具体数值进行设置。在智能小区中,单母线和双母线时低压电器设备,单母线能够实现成本节省和方便维护的目的,其对稳定性的要求不高。若是对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则需要使用双母线。从实际情况说来,三级负荷可以全部使用单母线,其接线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分段。

3.智能小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践方式

3.1火灾监控

对于智能小区而言,安全是小区居民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火灾问题首当其冲。所以,在设计智能小区建筑电气工程时,必须加强对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一般说来,火灾监控系统可以分拆为中央控制区和局部探测区。在中央控制区,需要设置控制模块和对应的监控设备,一旦发生信号报警,对应的控制模块就可以将事先设定好的执行程序进行调用,以应对火灾情况。同时,控制模块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操作,也可以实现手动操作,而且在优先级上,手动操作级别更高。在安装火灾监控系统的电气系统时,需要加强对电磁干扰、火险的防护工作,避免在出现火灾时烧毁火灾监控系统线路,导致其相关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3.2消防探测器

在智能小区中,要应对火灾问题,还需要设置消防探测器,其基本功能就是依照火灾情况的不断变化,智能地对监控系统发出不同的警报,进而是监控系统运行不同的指令。所以,消防探测器设置好坏直接影响到智能小区的防火安全。在小区的不同位置与不同环境中,所需使用的消防探测器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些较为狭窄的区域,消防探测器一般以点式为主,其在满足警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成本和空间的节省。比如地下停车场,虽然其面积较大,但是空间并不大,而且分割成为了多个功能区域。所以,在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适当的点式探测器,就可以完善地下停车场的火灾警报功能。

4.智能小区防雷设施的设计与实践

智能小区集中了多项电气电子系统,因此非常害怕受到雷电干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小区一般都会设置基本的防雷设施,但是对于智能小区而言,这样的基础性防雷设施显然是不够的,还需加强针对性的防雷设施设计与运用。例如,直击雷会对智能小区的监控系统、配电系统等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应对直击雷时,就需要从小区实际出发,首先做好接地工作。在接地工作完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设置避雷针、避雷网以及报闪器等,确保防雷效果最佳。在考虑直击雷的同时,还需加强对雷电反击以及侧击雷的防护。为了防护雷电反击对电气系统造成的危害,需要分开金属物体和防雷装置的下引线以及接闪器,并且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还需要时金属管道和建筑钢筋分离,使建筑物每层钢筋都和防雷设施的下引线连接起来。而侧击雷主要可能发生于较高建筑中,需要每个一定距离就是指避雷带,遭遇较大的金属物体时,也需要将其和地下线相连接,以此实现避雷。

5.结束语

智能小区建设成为当前的时代主流趋势,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和实践,是智能小区建设的关键重点。因此,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必须认清智能小区建筑电气设计的内涵实质,从配变电系统、火灾监控系统以及防雷设施等方面,加强电气工程设计,提升智能小区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黎嘉庆.浅谈现代智能化小区的电气设计方案[J].民营科技,2011,07:336.

[2]何波,冯增喜,于军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3:43-45.

数字化住宅小区与智能建筑 篇8

1 数字化社区的涵义及功能分析

数字化社区的含义:数字化社区的概念是从城市楼盘建设的促销中首先被提出来的概念,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行业的工作理念的体现,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要。是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之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的代言,是业主通过家庭中设计的内部网络实现和外部的快捷联络。人们居家就可以享受购物、教育和娱乐的需求。这是基于现代传感技术的产物,既便捷又节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加出乎想象的功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如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显示等可以集中呈现,并且能够实现这些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目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比如数字化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可以将社区家庭中的机电设施、安防设施、数字化设备、监控系统等进行联网,实现统一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可以给业主带来更加方便的生活质量,更加便捷的生活模式。人们在这样的高智能化的小区中生活,会感到安全、舒适、高效、高档。数字化社区的前提是各种数据的搜集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实现社区的现代化管理。其中局域网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局域网可以将集中后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社区的设计与建筑是为了数字化城市的形成做基础。

目前的数字化社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住宅内部具备综合安防、防灾措施,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小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信息交互能力。

其次是小区内部具备比较完善的安防措施、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社区服务管理的特征。

最后是小区内住户可以享受多种信息服务的生活,使其生活更加方便和迅捷,提高生活效率。

2 智能建筑的特点分析

数字化小区的诞生是基于智能建筑的诞生。智能建筑的出现实现了社区生活的数字化。在现代城市建筑中,智能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和生活现象,人们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很多的现代技术,使建筑内部和外部通过一定的渠道联络,形成一个信息畅通的环境。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2.1 通信网络系统

这是在建筑或建筑群内传输语音、数据、图像且与外部网络实施链接的系统,比如和外部的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因特网、数据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网实施链接,保证建筑内部和通信系统、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等的信息链接畅通,从而实现智能化。

2.2 信息网络系统

这是指社区内部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实现内外部的信息联络和传递,从而实现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共享的智能化目标。

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这个系统设备也叫称楼宇自动化系统,这是智能化建筑的重要体现,通过监控系统将建筑或建筑群内的空调与通风、变配电、公共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冷冻与冷却、电梯等设备或系统的运用及运行情况集中管理,从而实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目标。

2.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在小区的建筑中,消防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俗话说水火无情,因此在智能建筑中,火灾预警和消防问题成为智能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智能设施包括火警探测、区域报警和集中报警的通信设施联动,从而形成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系统过程显示、消防档案管理等的一系列智能设施。

2.5 安全防范系统

安防系统是智能化的又一个重要体现,社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预防和避免刑事犯罪以及客观原因产生的安全问题,都是在这个系统中控制。期间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对小区中发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进行全民的监控和报警,从而提高社区内的安全。

2.6 综合布线系统

弱电线路的布线是智能建筑中重要内容,智能建筑与外界的联系都是依靠网络设施的,网络设施离不开传输线路,所以智能建筑中的综合布线成为智能化的重要保证。有了传输线路就有了信息传递的保证。所以智能建筑中的线路传输也是重点之一。

3 未来数字化社区智能建筑的思考

3.1 将会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角,智能化建筑也应该体现人本理念。虽然是高科技的标志,但是要以为人服务为宗旨,根据住宅小区中居民的消费能力,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智能化的标准,满足大多数人群的消费需求。将技术条件成熟的内容引进设计中,当然要考虑费用和成本的问题。对家电的远程控制、对家中老幼的远程监护等都将成为主流。

3.2 标准统一规范管理

完善现有的关于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应该进一步强化无力管理者的水平。力争保证物业的管理水平与智能化建筑同步。统一规范后,对于智能建筑中的各项功能可以实行统一的管理。而且这样的统一设计保准、统一建筑标准,可以更加规范行业内的管理,促进成熟数字化小区的建设,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有序发展。

3.3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任何一项高科技都是需要人来操作,人员永远是任何一项社会工作的第一生产力。所以数字化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员的因素,要拥有一批优秀的人才,作为技术力量而成为数字化小区建设的主体、成为智能化建设的主体、成为数字化物业管理的主体。

3.4 设计和建设有机结合

设计和建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因此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周全,尽量低投入高产出。智能建筑主要有三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管理与监控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所以在设计和建设中注重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未来的城市建筑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大有可为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住户安全、舒适、方便、经济为主要设计和建设理念,在充分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努力,将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融为一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建筑业会越来越多。因为安居才能乐业,所以在我国,住的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高科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都在追求智能化,利用最少的劳动力换来最大的生活效率,这样的心理需求是基于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所以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社区功能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建筑领域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数字化社区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楼盘推销的热点和优势。未来的城市发展,数字化社区是主流,这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实现智能建筑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数字化小区和智能建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提出了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小区,智能建筑,建筑设计,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徐蕾,徐立军.智能小区的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02)

[2]李纪平,吴波.智能小区及其发展[J].仪器仪表用户.2012(01)

建筑与小区 篇9

首先, 居住区色彩对城市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色彩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一座城市所形成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色彩。而占城市总用地的40%左右的居住建筑则成为城市色彩中的底色和背景色, 其色彩设计对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的建设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是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其次, 居住区色彩对居住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 人类生活环境色彩所具有的冷暖、明暗等属性密切影响居住人的心理、生理等感觉, 同时对身体、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红色、橙色等颜色刺激人的血液循环, 提高人的神经兴奋度, 但长期居住容易影响人的情绪, 形成冲动易怒的性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色彩审美的提高, 社会压力的与日俱增, 人们更加需要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因此对居住色彩的关注与研究也就成为一项必要的课题了。

二、居住区色彩设计依据

(一) 中国现行的颜色体系

根据GB/T 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 我国现行颜色标准是以色调、明度和彩度三个指标进行描述的色立体, 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根据对色彩的研究, 色相相同或相似的建筑群更容易形成视觉的连贯性, 给人整体、统一的形象。而明度主要影响远景效果, 根据人的视觉规律, 距离越远, 色彩辨识度越低, 明度的作用更加突出。另外, 色彩中前景色与背景色适当、合理的明度对比, 是形成城市整体景观印象的重要部分。彩度越高, 对比越鲜明, 低彩度色彩融合平稳。因此在选择色彩, 尤其需要多种色彩拼接时, 往往选用低彩度, 较沉稳的色彩, 给人宁静、稳重的感觉, 同时也便于绿植、水景等形成丰富又和谐的色彩景观。

(二)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进行色彩设计时, 需要考虑城市基本色调。一方面是居住区容易形成大面积统一的色调, 成为城市色彩的背景色;另一方面, 还有特定城市的居住人群的心理需求。

城市的基本色调的确定往往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 (包括天空、水体、植被等) 和历史人文环境确定的。例如很多北方城市, 城市色彩多为纯度较大、对比鲜明的色彩且多为暖色调。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气候偏冷, 暖色调则能造成感官上的温暖效果;植被、水体色彩较单调, 对比鲜明的色彩容易在较单调的平原中凸显出来;另外受游牧民族影响, 北方人群更偏好绚丽、富丽堂皇的色彩。同时北方一些城市作为政治中心, 色彩选择还受到礼制的限制等等。城市色彩对居住者的色彩喜好也有一定影响, 从而形成自身的具有地域特点的色彩选择倾向。

因此在进行居住区色彩设计与考察时, 从自然、人文环境色彩出发进行研究, 既是凸显城市特色的需要, 又是对城市居住者色彩需求的要求。

三、滕州市居住小区色彩现状分析

主要分析位于滕州市中心区域的荆河街道、龙泉街道、北辛街道现存的居住小区。

1.滕州市居住小区多以黄色系、中高明度、低纯度色彩的涂料饰面为主, 如位于龙泉路的新建小区多采用米黄色仿石涂料作为外墙面, 绿色塑钢窗、灰色百叶等作为局部点缀色彩。2008年后新建的居住小区如翠湖天地、中央城、九州清宴、威尼斯庄园的高层住宅上部多选用白色、土黄色、浅褐色、中高明度灰色等色彩, 利用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 “分割”“推入”或“拉出”建筑形体, 软化弱化高层的体量感, 色彩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 更显轻盈;上部垂直的色块强调建筑修长的形体, 同时配合小区内自然、人工设施等, 为城市营造了一片温馨安宁又不失活泼的居住环境。另外, 马赛克贴面也是多层外墙饰面的常用选择, 饰面色彩多选用白色或淡黄色, 点缀较高纯度红、蓝色于其中, 整洁又不失活泼, 且易于清洗休整。

早期有采用材料原色如赵王河小区采用水泥砂浆外墙, 这种饰面经久耐用, 但材料限制使得外墙色调多为深灰色, 用于居住小区色彩明度略低, 容易出现压抑清冷的情绪, 在比较单调的环境色中并不太适合大面积使用。又如2004年左右开始建造的高层住宅小区, 建筑偏好选用灰度较大的色彩, 如问天广场小区, 常采用较低明度冷灰色、或白色作为外立面的主色调, 用来突出高层建筑物的厚重、体量感, 局部饰以高纯度暖色亮色减少过多暗色调带来的压抑感。但由于规划设计时高层建筑的体量、绿化环境、建筑排布等原因, 这类居住建筑容易给人压抑、沉重之感。

2.原有多层居住小区建筑外墙饰面破损严重。20世纪80-90年代居住小区多为多层建筑, 由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限制, 外墙涂料经过数年风吹雨淋, 已有褪色、剥落、污浊现象, 尤其在与周边新建建筑对比之下, 更显破败,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另外, 在居住小区内墙面乱写乱画现象严重, 层层叠叠的小广告招贴等使得有些地方已经无法看出墙面底色。自2011年开始, 滕州市对这些老旧小区陆续进行了改造, 其中一项便是墙面改造。如新兴小区、龙泉小区等, 对外墙重新涂刷。除此之外, 还对居住小区环境进行改造, 包括绿化和公共设施。通过照片对比显示, 改造后的小区, 环境和色彩已经大有改善。

3.居住小区局部色彩混乱。这一点主要针对居住小区的商业部分。尤其是一些多层居住小区中沿街商铺广告牌无序设置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色彩污染, 不仅对居住小区中的交通有很大的影响, 对小区中的色彩形象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 新建居住小区对沿街立面、小区商业建筑色彩设计有了一定的重视。如市中心的中央城小区, 在沿街的商业部分 (建筑10米以下) 选用较稳重的灰褐色干挂石材饰面, 既形成了视觉上的水平引导, 同时作为商铺广告牌的底色, 又能给人稳重、亲切的色彩感觉, 有利于后期招牌、广告的色彩统一。

另外, 近期新建的小区在色彩设计中也考虑到了临近街道环境色, 例如位于新兴路的碧水云天小区, 小区采用灰色为主色调, 与新兴北路的徽派装饰色协调, 进一步加深了整片区域色彩风格的统一。

总体看来, 滕州市居住小区的色彩设计正在逐渐向规划性、科学性、舒适性发展, 更加适合居住者的要求。

四、滕州市居住小区色彩建议

(一) 色彩应符合城市整体色彩要求, 与周围环境色协调

用色面积占外墙各面总和的4/5以上的基调色, 采用与当地环境色彩类似诸如天空、树木、土石等色彩协调的低彩度色彩为宜。滕州地处北方, 冬季较冷, 居住小区更适合选用暖色系色彩。使用冷色调时, 需要考虑通过合理的绿化、灯光冲淡建筑的清冷严肃的感觉。

在进行居住小区设计时, 应考虑到周围环境色彩, 尊重原有的建筑色彩, 使新建小区能够自然融合到原有环境中。在滨水区、庭院周边等以绿化为主要景观色彩的重要区域, 应针对区域景观特征制定相应的色彩基准, 不但基调色要采用与环境融合的低彩度色彩, 色彩面积占外墙各面总和的1/5以下的强调色也应当设置对应的选择范围, 控制同一地域居住建筑群的色相数量。

(二) 合理使用高彩度色彩

一些如金色、正红、橙色、紫色等色彩, 能够打破建筑的单调的色彩形象, 形成建筑特有的个性。但由于色彩纯度明度较高, 容易产生色彩混乱进而形成视觉污染, 需要严格控制点缀色用色面积, 其总面积一般不宜超过外墙面积总和的1/20。

(三) 加强色彩管理维护

针对建成小区的色彩, 要加强管理。对外墙挂饰、张贴等处理要通盘考虑, 在不影响整体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尤其是居住小区内部的广告、标志等色彩要严格控制。可以通过由规划部门规定该区域广告色彩选择范围来达到控制管理的效果。另外的外墙维护修补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总之, 滕州市居住区色彩宜选用偏暖色低彩度、中高明度色彩, 推荐选用滕州市居住小区的常用黄色系为主要色调。色彩对比要尽量柔和, 在同一区域如需要形成冷暖、色相对比的应尽量降低纯度、彩度以削弱色彩对比造成的视觉冲击, 同时控制色彩的数量。需要使用高彩度色彩的, 控制色彩面积, 也可采用小面积一定的韵律多色混合, 形成混色效果但在居住区建设中不推荐采用。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 居住区色彩研究也逐渐为人重视。本文根据GB/T 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 从对居住区色彩基本认识出发, 分析居住区色彩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滕州市居住小区的色彩设计得失的总结, 提出对滕州市居住小区色彩设计的用色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色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占柱, 吴雅默.日本城市色彩营造研究.城市规划, 2013 (4) .

[2]周维军, 裴晓禹.中国建筑色彩标准介绍.化工标准·计量·质量, 2003 (10) .

建筑与小区 篇10

近年来, 人们逐步重视住宅质量整体的品质提升, 逐步从对住宅本身品质关注到包括对整个环境品质的追求, 居住理念从基本的安居型向具有现代品质的舒适安康型方面转变。安康型高尚住宅讲求居住的舒适度, 而舒适度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比如基本居住面积的达标、内部空间功能的完善、维护结构和室内节能保温的重视、交通通讯的便利、住宅小区内部景观环境品质的优良等等, 均属于舒适度的内容。本文即对住宅小区内部建筑与景观环境空间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具有良好内部景观环境的生态型住宅的内涵

良好的景观环境是舒适型住宅的重要内涵之一, 是安康型住宅在人们心理、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体现。低容积率与低密度固然能够营造好的环境景观, 但我国面临众多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 城市住宅受限于土地的匮乏, 大量建造单层或低层的住宅是不大可能的。只能以多层、高层且高密度的形式建造, 集约式多、高层住宅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城市住宅的主角。

如何克服城市住宅楼层高、密度大的矛盾, 如何构建舒适、优雅的住区景观环境, 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课题。与低层住宅相比, 城市的多层、高层住户有远离自然、进出及交往不便、视觉景观环境质量不佳等客观上的不足。而视觉环境的好坏, 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优美的视觉景观环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使人精神振奋, 情趣昂然, 信心倍增;长期处于封闭、繁乱、污秽、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等不良的环境, 则会使人情绪低落, 精神不振, 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可以说, 没有优质的环境, 也就谈不上舒适安康的住宅。当然, 目前也建造了不少令人可喜的、环境设计优良的成片住宅, 但功能、环境皆优的毕竟是少数, 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 由于开发商意识淡薄, 环境优良的住区所占比例就更少。目前我们还能见到, 成片的住宅小区开发和见缝插针的旧城改造, 有的仍停留在满足旧有的居住需求观念上, 可说用不了几年, 所建住宅就会因为环境舒适度滞后的问题而很快落伍于时代, 造成新一轮的居住需求短缺。可说这样的开发理念是相悖于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原则的。

3 住宅小区内部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设计存在的不足

关于对城市多、高层住宅环境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前几年, 我国对提高住宅环境的认识, 还局限在增大住房面积, 改善住房本身条件的层面上。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升级, 品质低下、单调枯燥的住居环境已为人们所厌倦, 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住区规划设计时, 片面注重集中公共绿地, 忽略整个住区楼栋所处环境的均好性设计。常常是除了住区中心的一个大花园, 大部分楼栋住户并不具有良好的环境景观品质;

二是住户的外部环境与建筑脱节, 所谓的环境与建筑脱节, 即是在住宅建成后, 在楼栋间空地进行简单被动的绿化, 建筑与环境缺乏有机的自然联系;

三是住宅单体设计造型过分简单划一, 住宅外立面形式受限于平面功能, 未同时结合环境和创意进行外立面的推敲与合理的重组, 楼栋间相互形成缺乏灵气的对景, 使人感觉单调和枯燥乏味;

四是由于景观意识淡薄, 套型内部设计也就较少考虑室外的对景和景观的纳入, 难以形成室内外空间有机的视觉景观对话;五是户内设计也因结构、传统意识等因素, 空间各自分隔过细, 不管什么功能的房间, 统统形成一间间过分封闭且分隔过死的独立空间, 在使用和感观上不能使空间互借, 空间关系缺乏流动和生机等等。

4 住宅小区建筑与良好景观环境设计要点

4.1 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景观的均好性

因环境意识的提高,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大都有不再过分追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极端现象, 客观上是增加了绿地空间, 降低了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这是一种片面追求奢华的不良现象。住区规划应立足于为大部分住户提供均好性的视觉环境景观为出发点。建议的方法是在满足规划容积率的情况下, 减缩集中公共绿地, 调整增加楼栋、院落间距;营造具有归属感、形态变化丰富、具有多元多层次和良好形态的近人尺度的宜人空间。既便于邻里交往、休闲锻炼和小孩就近游玩, 又为各楼栋、甚至各家都具有良好的景观创造了条件。

4.2 以多层次绿化营造住区自然空间

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可提高绿化率, 茂盛的绿化在净化空气的同时, 对丰富住区视觉景观层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区楼栋间各种围合绿地的营造应是可观、可入、可触的;各种植物应合理搭配, 尤其是注重乔木、竹类等拔高植物的栽植等;对山墙等实体墙面的设计与构造, 可考虑藤蔓植物的方便攀沿;设计便于种植的窗台、阳台、露台、屋顶等形式的空中家庭绿化。各种多元立体绿化层次可使建筑与环境浑为一体。其实, 中外的古典园林艺术就是非常好的创造启发, 尤其是苏州园林中“以小见大”的精致造园手法, 是十分值得现代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所借鉴的。

4.3 延伸被楼栋自身阻断而封闭的住宅空间

无论采用何种规划手法的住区布局, 都难免被楼栋自身阻断而形成各自封闭、狭窄、压抑的空间。省内很多试点小区的作法值得借鉴, 就是全部或部分或将楼栋底层架空, 好处有以下几点:

⑴扩大和延伸了封闭的视野空间, 让小区内部的视觉景观“通透”起来;可满足交往、休闲、交通等;

⑵尚可安排各种必要的辅助空间 (如娱乐、健身、停放车辆、各类生活小商铺等) ;

⑶还有利于住区内部空间和楼栋住户的空气流通。

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关于新建筑五点的描述, 其中屋顶花园和建筑底层架空这两点, 今天看来对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仍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设计时, 利用绿化、水景、铺地等将架空的楼盖内、外空间作相互渗透和对景处理, 对营造和谐的住区人文环境是大有裨益的。

4.4 强调住宅体量和色彩对住区环境景观的再造

与其他各类公共建筑相比, 多高层住宅建筑在造型上没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创性。楼栋是以若干单一的以“户”为单位叠合组成的, 自然容易呈现单调乏味的方盒子建筑形象, 但这又是人们所厌倦的、不为人们的精神审美所需要的。因此应从体量、色彩等其他方面加以重视和悉心设计, 有三点建议:

⑴规划设计时对建筑体量的设计和处理上做合理的考虑, 比如将过大而单一的体量通过变异、高低、长短、错位、退台的变化和组合等, 以作为改变其方盒子形象、丰富住区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法;

⑵住宅单体设计时将常有的阳台、露台、立面上的各种元素及色彩、质感、装饰件等, 结合体量组合及造型, 进行优化整合设计, 从而使建筑与室外的空间环境相互穿插融合, 使住区的空间环境成为一个虽为人工再造, 但又是自然统一的有机整体

⑶良好的住宅单体外部的造型设计, 则又将为住宅套型内部提供良好的室外景观资源。应使造型及色彩对住区景观环境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而非是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4.5 套型设计应强化户内外景观的交融

对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的精心营造, 几乎可使每一栋住宅楼都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处所, 如何将楼层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景观纳入户内, 又是继外部景观环境设计后的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环节。方法当然是很多的, 关键在于设计意识上的重视并巧妙的运用。有下列方式可供设计时参考:

4.5.1 楼层设置露台或进深稍大的阳台、底层设庭院

这种既可休闲又可眺望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除功能简单的公寓式住户或条件不够宽泛的经济实用住房外, 在套型设计中最好创造条件, 设置在视觉和功能上的半室外过渡空间。如楼层置露台或进深稍大的阳台, 创造可观、可入、可用、有一定的绿化种植条件的空间;底层则可利用楼栋周边的便利, 用小品造型的空花围栏分隔出一小块作为私家所有小花园;在住宅的退台或顶层则利用好露天平台, 设置入户花园或部分可上人屋面等。要强调的是为将“远景”有效地借入, 实体栏板不宜过高, 也不宜全为实体拦板。在露台、阳台局部设置水池、假、藤蔓花草, 使之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也成为相临楼栋的新景观。

4.5.2 重视户外景观的纳入及室内外空间的互借

凸形飘窗这些年在国内广泛流行, 这是一种从外观和室内景观都有别于传统窗户的一种新形式。但进一步推敲来看, 大多的作法是从窗台以上开始外突, 由于窗下墙没有同时外突, 若在室内透过窗户观景时就会有极大不便。因此, 若将凸窗的窗下墙连同楼板均同时外突则更好 (也可尽量让窗下墙矮一些) , 再以室内护窗栏杆加强安全围护。由于这种凸窗相似于一个小的、封闭的假阳台, 在造价花费不大的情况下, 会带来出其不意其效果:一是在房间较深度区域也可观景, 二是具有有可贴近性, 可拉近室外景观;三是由于外凸部分落地, 室内的有效使用面积略有增大 (实际视觉空间效果在感觉上会更大) , 结合室内地面空间, 可放置盆栽花草或休闲坐椅, 成为室内颇具雅趣的景观空间。住宅中的卧室、餐厅、客厅、书房均可酌情采用此种窗户形式。

4.5.3 提高室内视觉景观质量并注意室内空间的互借

从户内视觉景观分析, 如果将住区室外环境作为远景、露台和阳台的景观设计为户内提供中景、套型设计时再有意进行室内近景的组织, 将室外景观通过序列组织而连续延伸到室内, 能使住户、感受到远、中、近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景观, 达到扩大室内空间感觉、改善封闭郁闷的效果, 从而营造室内空间感和流通感, 不妨将三居室、四居室住宅户型中功能相互联系且干扰不大的房间, 组成形式不同的套间形式, 如书房与客厅互套、卧室与书房互套、客厅与餐厅互套等 (可酌情全部、或部分相套) 。通过空间互借, 既可获得宽敞的室内空间感受, 又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达到节约面积的目的。另外, 在互借空间的室内放置具有生气的盆载花草, 形成室内“近景”, 使室内空间互动而充满生机。

5 结语

综上所述, 良好的内部生态与景观环境已成为广大居住者追求的目标和发展趋势, 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随时代的发展愈加提高, 这就要求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师去努力分析与探索提高小区内部建筑与景观环境品质的措施, 在建设、开发、破坏的同时, 探索合理的技术措施, 修复自然和再造自然。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和体现。

参考文献

[1]董位, 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曹伟, 生态建筑, 生态建材, 发展战略;[J]新建筑, 2005.5

[3]陈国平, 景观设计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及供水安全探讨 篇11

【关键词】建筑小区;中水回用;供水安全

水资源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现如今,随着人口增长及各方面用水的增加,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况。而加大回收各种污废水,使其资源化、无害化,无论是对环境还是社会,均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益处。尤其是建筑小区内大量的生活污水的回用,能够更好的满足小区环境、经济及社会方面的需求。对此,各种符合现实需求的先进技术由此而生,建筑中水回用技术便为其中之一,本文就此在建筑小区中水回用作以剖析,以期为相关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建筑中水概述

所谓中水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使用过的生活污水及优质杂排水,经特殊处理,其水质量符合CJ2511-89生活用水标准,并且在特定范围内能够进行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处理中水的各类工艺中,回用目的及杂排水的水源对其具有较大影响。另外,中水的价格、浊度、色度及含盐量等因素,均会对回用水的可接受性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沐浴排水及盥洗排水等具有较低污染程度的优质杂排水,洗涤剂、毛发及有机物等为其主要污染物,通常运用物化处理工艺实施处理,工艺较为简便,仅需将毛发聚集器设置在常规处理工艺前,或对水质具有较高要求时,增加膜处理设备,尽管对于溶解性有机物具有较差的去除能力,但消毒剂所具有的化学氧化作用,能够较好的去除水中耗氧物质,从而回去较好的水质。

二、中水回用工程所存问题

(1)因部分处理工艺、设备存在角度自身性问题,且管理未跟进,造成中水系统运行存在困难,进而使得水量、水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更甚者还会造成停产等诸多后果。据调查得知,超过35%的中水回用工程,在建成之后并没有运行。(2)不稳定的中水回用运行,造成设计规模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中水回用在现实当中并不优于城市给水。(3)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仍存有漏洞、不全面,较多为奇数规范,法律效力缺失。(4)标准制定存在不合理,造成诸多中水工程在建设之处便存在不达标状况。(5)民众对中水缺乏认知,对其安全性與卫生型有所顾虑,另外,还存在较差的节水意识。

三、中水回用对策

1.健全建筑中水各项法律法规

从《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可查知,建筑与小区中水供水工程,需与主体工程一道进行设计、施工,并且还要同时交付与使用。但现实工程当中,初期建筑与小区具有比较低的入住率,原水量也存在严重不足,所建设的中水系统,通常难以运行或需要推迟运行。另外,在工艺选择方面,往往盲目照搬,使得处理不合规、效果不达标,并且还缺乏严格监管,无法保障安全供水。上述问题均需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为中水回用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

2.构建专用性再生水检测分析方法

对污废水于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价,通常拥有较多化学参数。参数主要有:磷酸盐、溶解氧、色度、电导率、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余氯量、氨氮、金属离子、浊度及pH值等。经在线监测而得到的化学参数,容易受到监测工具、处理工艺及环境的影响。比如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藻类繁殖及降雨量增加,会对浊度、电导率及总有机碳等产生影响。运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同样会对上述参数浓度产生影响。至此,采取多元技术组合的分析方法,能够实现此些常用参数在敏感性上的提升。

3.提升公众节水意识

公众节水意识差在我国比较普遍,普及中水回用仍需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所以我们可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再用,落实国家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不仅能够满足于当前,而且还可造福于后代。

四、应用前景

中水回用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极高,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另外,结合水利部所颁布的《21世纪中国水供求》可知,当到了202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316亿m3,而到了2030年,此数值将会攀升至400~500亿m3,至此,对运行成本低、投资少且见效快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进行开发,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题。在不久的将来,伴随城市给水与中水之间具有日趋合理的价格关系,中水回用技术将发挥出其最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此为城市节水作出最大贡献。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凸显,有效回收利用中水,对于缓解此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中水排放的重要构成,建筑中水领域的回用显得格外重要。对此,需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针对建筑小区中水回用中所遇问题,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最大化利用建筑小区水资源,缓解当前水资源供应压力。

参考文献:

[1]李秋红, 姜博. 建筑小区中水回用技术——CASS工艺[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5(9):23-26.

[2]董晓斌. 发展建筑小区中水设施有关问题的研究[J]. 甘肃科技, 2006, 22(2):81-82.

作者简介:

建筑与小区 篇12

本项目为博林·金谷住宅小区D区的建筑设计与规划, 该小区位于长沙市二环南路以南, 芙蓉路以西, 南为新姚路, 东和北临丁香路, 西接海棠路。小区向南可直达新的省政府, 向北距侯家塘商圈直线距离仅约3 km, 西行600多米可到书院路, 东至芙蓉南路 (湖南电大对面,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西大门斜对面) 。规划总用地面积251 325 m2, 合计约377亩。位于长株潭一体化的前沿腹地, 周边环境整洁, 交通便利, 商业的续完善, 是非常理想的商住用地。

2 设计总体思想

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保留自然地貌, 修缮山体:原封留存4.5万m2原生山丘和5 000棵以上原生大中型乔木, 对于前期开发对自然山体造成的破坏进行修缮, 尽可能还原自然山体风貌, 设置亲山步道, 林中凉亭, 山中小涧等景观小品, 增加项目景观情趣, 做到曲幽通径, 步移景异, 做到“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设计、规划目标标。。

2.2 互不干扰的原则

小区内部交通以“互不干扰”为原则, 并使地下车库入口靠近小区的车流主入口, 使商业流线、住宅流线、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内部道路环山而行, 尺度亲切, 既达到景观上的满足, 且使用生态停车又满足了临时停车的需要。

3 规划布局

在满足“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设计、规划目标的前提下, 对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让用户居住舒适, 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3.1 总体规划布局

1) 由高层住宅和休闲商业及地下室、服务用房组成, 住宅底部架空, 增加小区的绿地率及休闲场所。

2) 建筑物采用南北方向布置, 使其具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 主要朝向满足长沙市Ⅱ类地区的间距要求, 建筑采用低、高相结合及加大建筑间距的方式来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

3) 沿街建筑北退用地红线均不小于10.0 m, 使其退让均满足规划要点及其规定的要求。

4) 本工程各项技术指标及建筑物退让红线均满足要求, 主休建筑与周围建筑间距满足建筑防火及日照要求, 消防登高面符合要求:路面坡度小于3%, 转弯半径不小于12.0 m, 消防登高面道路宽度为4.0 m, 距建筑外墙不小于5.0 m, 消防车道路面结构按30 t消防车荷载进行设计。

3.2 道路系统规划

1) 博林·金谷住宅小区规划共有四个小区出入口, 南面新姚路为主要人流出入口, 并在北玉兰路、海棠路及丁香路分别设有一个次要出入口, 本次设计D区主要接小区的环行主干道出口。D区内主要道路为一条宽度为8.0 m的环行道路围绕D区进行布置, 并与C区相连, 再通过宽度为4.0 m的中庭道路引导各个住宅单元入口。

2) D区车流主要从南面的玉兰路进入小区, 再经小区内的主要车流路分别从南北进入小区内地下车库, 并与C区地库进行连通, 形成小区内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安静与舒适。

3) 小区内设计道路的最小坡度大于0.3%, 满足排水要求, 最大纵坡坡度不大于7.0%, 满足消防车爬坡要求, 小区内主要道路的转弯半径为12.0 m, 尽端式道路设置15 m×15 m的消防回车场, 满足消防要求。

4) 小区内的停车方式以地下静态停车为主, 采用地下和地面停车相结合。

3.3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整体风格采用江南私家园林景观设计手法, 设计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保留自然地貌, 修缮山体。

原封留存4.5万m2原生山丘和5 000棵以上原生大中型乔木, 对小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缮, 保证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让人们居住在小区中无时无刻都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依山傍水, 山水相宜。

结合自然山体地貌, 设置自北往南的水体景观, 并设置人造驳岸作为游玩休憩之用, 楼宇各单位户户得山、得水、得绿、得景, 让每个居民都拥有悠然、宜人、自然的生活境界。

3.4 竖向规划

1) 在满足功能和技术经济基础上, 充分利用地形进行竖向设计, 减少土方量、维护自然生态水土, 保持自然地形脉络特征, 并与周边道路相下界。

2) 场地内竖向布置采用平坡式和台阶式相结合, 根据道路的坡度与建筑物入口平顺相连。地下室屋顶设有0.8 m~1.5 m覆土, 地下室顶地面雨水采用排水明沟收集, 无地下室地面的雨水采用道路两侧雨水口收集, 由东往西、南排水, 再由小区主干道的暗管排入西侧的城市排水管中。

4 建筑设计

4.1 平面设计

本设计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出发, 从朝向、自然通风、采光以及安全性各方面要素综合设计, 各户型结构合理, 大部分户型保证有2个~3个朝南房间, 辅助空间利用充分, 静闹分区明确, 每套均为明厨明卫。针对小区内部和外围的景观, 在户型上充分挖掘景观的利用率, 让大部分户型在亲近到中心庭院美景的同时, 更兼顾到开阔的外部景观。通过开发商对长沙的消费人群居住习惯的调查, 本项目户型为中等户型为主, 结合少量大户型和中小户型, 使得户型结构趋于合理。例如:D1, D2栋为带底层商业的综合楼, 1层~3层为大开间商场, 4层~25层为内走道布置方式, 按朝向布置成大小不一的单位, 一台消防电梯和五台普通乘客电梯布置在建筑的中心位置, 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单位都能靠近电梯厅, 六台电梯和两台防烟楼梯间形成一个竖向交通核心;为提高居住档次, 在走道的端部都设有可以开启的外窗, 这样既保证了走道内部良好的通风效果, 也改善了走道和候梯厅的采光条件。属一类高层综合楼, 耐火等级为一级, 防水等级为Ⅱ级。

4.2 立面设计

运用现代主义手法, 强调建筑、环境融合, 城市形象的营造。立面色彩清秀明快, 造型风格细腻、亲和。楼体运用大面宽、短进身、南北通透、最少单元数量、最大楼身排距等方式保证各楼宇在自然采光、通风、融景等方面的均好性, 在空间设计上富于音韵的美感。建筑立面采用虚实的对比, 色块分割等现代主义的装饰手法, 给人耳目清新的感受。楼面色调冷暖、浓淡相宜, 明快、亮丽而不失耐久, 整体效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4.3 灯光设计

为了表现长沙市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形象, 本工程夜景灯光设计采用现代灯光艺术形式和简洁统一的表现手法,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主体建筑采用轮廓灯及建筑外墙照明, 屋顶设置激光射灯和霓虹灯槽。灯光设计尽量将人文与自然结合, 通过夜景展现与白天不同的特色景观, 为市民在夜晚休闲、购物、赏景时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既保证足够的照度, 又不造成“光污染”。

5 结语

通过该小区的成功建设, 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加应该保护大自然, 全面建成一个人与自然和睦共处、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威.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J].山西建筑, 2014, 40 (32) :18-19.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5) :107-108.

[3]汪斌, 孙连强.浅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1) :56-58.

上一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下一篇:无人机的新时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