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2024-10-20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通用8篇)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篇1

一、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等所包含的内容,用以消除不确定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消除不确定性,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主要特性。

信息的特性:普遍性,多样性,可识别性,可加工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非消耗性,强时效性

信息主要类型包括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机器信息。

信息的功能:它是自然世界存在的客观反映,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具有组织功能,信息交流时维系社会发展的纽带。

信息的社会作用:信息工作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为决策服务,信息促进知识的增长和积累。

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信息表述规律(齐夫定律)信息的时间分布变化规律(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信息的集中与分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领域文献的数量,以递减排序,然后将其分为“核心”区和另外几个区,其中每个区刊载该领域文献总量相等,那么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2.知识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况和如实反映。知识包括编码信息(显性知识)和非编码知识(隐性知识)

3.文献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四要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符号。情报是面向特殊对象的知识。

文献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音像

机读文献: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记录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上,借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使用的文献类型。

按照文献的性质和功能将文献划为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口语,笔记,实物,日记,会议记录;一次文献:论文,专著,报纸,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等。二次文献有目录、索引、文摘,三次文献有综述、述评、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全书、各类教科书等

电子出版物的优点:信息量大、体积小、密度高、节省空间;查阅便捷、快速,精确度高;传播速度快;相对价格便宜;信息资源利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直观生动,交互性强;缺点:寿命有限,技术依赖性强;存储信息易受干扰,破坏和丢失;版权和盗版问题严重。文献的主要社会功能:存储和积累社会信息,传递和扩散信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娱乐欣赏。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功能,评价,积淀功能

图书馆起源于保存文献的需要。Library工作的任务就是充分揭示文献的形式信息和内容信息,从而使文献的内容信息得以传播,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要素。文献信息资源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索引:将有检索意义和特征的检索项摘录出来,并按照计算机可以处理的顺序排列,并指引到文献的检索工具。文摘,摘要,是将论文或专著的内容加以浓缩,以最精炼、最概括的文字报道文献主题、方法和结论。

二、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传输、控制

根据信息存贮和检索设备的不同,信息检索系统分为手工与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

手工信息检索类型:书本式与卡片式检索工具。常用的手工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农业文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

计算机检索系统:硬件+软件,计算机检索类型:计算机单机、联机、光盘与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著名的有,DIALOG,ORBIT,BRS,ESA/TRS,STN,OCLC 信息检索语言是人们在加工、存储及检索信息时所使用的标识符号;

信息检索语言分类1)按构成原理,分为表述文献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语言。表外的有题名语言,著者~号码~。表述内容的有:分类检索语言(分类法),主题检索语言(主题法)

2)按组配方式可分为先组式和后组式语言。先:在文献信息检索前,表达文献信息内容的标识已经事先组配好了的信息检索语言。后组式: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标识,在编制检索语言词表和标引文献时,不预先规定组配关系,在进行检索时用户根据需要,按照组配规则临时组配起来。3)按规范化程度分为规范化语言与自然语言。规范化语言又叫受控语言,是一种有主题词表或分类表控制的检索语言,包括主题语言中的叙词、标题词和分类语言。自然语言:直接从原始信息中抽取出来的未经规范化处理,用以揭示信息主题概念的自由词,如关键词语言。

几种常用的检索语言:1)体系分类检索语言以学科为基础按类分级编排的,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登记概念的标识系统,一般以代表类目的数字、字母符号作为文献内容的标引符。如中图法,科图法,杜威十进分类法。2)主题检索语言:分规范主题检索语言和非规范~体系与规范主题检索语言是人工检索语言,非规范主题~是自然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包括标题词语言(先组式语言,《化学文摘》),叙词语言(后组式),关键词语言,单元词语言3)文献全文语言(自然语言)

信息检索:广义:信息存储于检索全过程;狭义:信息的检索过程。

信息的存储:利用检索语言对文献信息进行标引,形成文献特征标识并输入检索系统,为检索者提供有规律的检索途径。

信息的检索过程就是利用检索语言对检索提问进行标引,形成检索提问标识,再按照存贮所提供的检索途径,将检索提问标识与文献特征标识进行匹配,两标识相符或基本相符则为命中的检索结果。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工作流程:信息源—输入子系统—处理子系统—存储子系统—传输子系统—输出子系统—控制子系统—用户

检索技术:工具书检索技术(形序排检法,音序~,分类与主题~)计算机检索技术(布尔检索技术,截词~,邻近~,字段~)查检方法技术(追溯法(引文法)、常规法(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循环法(综合法、交替法)。)

信息检索策略:检索课题的分析,检索对象的确定,检索词的选取,检索式的构建,检索结果的处理。检索效果评价,指标:查全率,查准率,漏检率,误检率等

三、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的科研机构。作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 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

数字图书馆:任何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获取、存储、发布信息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 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字与图书,library起源于记录和档案。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文献的系统收藏性和人类知识的个别检索性,library的基本职能就是收藏典籍,传播知识。(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进行选择收集;加工整理存储控制与转化;传递和提供使用)图书馆的作用:促进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情报传递

图书馆的职能:系统收藏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典籍,积极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

图书馆工作可以分为信息输入工作,信息输出工作。

图书馆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利用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从信息管理自动化和信息检索自动化展开。自动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发展阶段,图书馆在网上提供全球性、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阶段,数字化图书馆阶段。机读目录的推广时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第一步,自动化过度的主要特点是局域网在图书馆的应用

虚拟图书馆的特征: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图书馆联盟的主要基础任务: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的协作,传递服务。ICOLC是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的简称

图书馆转型的目标就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知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不足:非直接可读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的不安全性

影响馆际互借的文献传递的制约因素:图书馆管理系统标准不一,终端用户界面操作系统不一,管理模块标准不一

图书馆网站建设考虑因素:网页内容的丰富完整,系统的稳定,超链接设置,界面友好,版面的设计与质量,网页的维护与更新,下载速度,用户交互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主要由: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标准规范,版权保护和权利描述~,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

目前最具影响力元数据标准是dublin core,它包括主题、题名、作者、出版者、相关责任者、出版日期、对象类型、语言、格式、资源标识符、产权标识符,范围、描述、关联以及来源。元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特征和属性的数据

传统的图书馆将馆藏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现代图书馆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链接级。

MARC就是机读目录,即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也称机器可读目录,是计算机编目的产品。它是以代码形式和特定格式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贮载体上,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编辑输出书目信息的目录形式。

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它以共建共享为宗旨,建立多语种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联机合作编目、资源共享系统,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书刊文献资源网络公共查询。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in-Publication简称CIP)是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图书编目方式。它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由集中编目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先行编制出书目数据,并随书印刷在图书的版权页上。在版编目是图书馆编目工作集中化和标准化的产物。它减少了各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重复和浪费,提高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同时,由于在版编目信息中有此文献的主题标引、分类号及其他信息,因此也为读者检索利用图书提供了便利。

现代出版物的特点:数量大,增长快,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时效性强,新陈代谢频繁,广泛分散、相互交叉渗透。

现代出版物的类型:按出版物的内容(指导性文件,科学著作,文学艺术,技术性图书,通俗读物,教材,工具书,特种文献资料)按出版形式(印刷品<书籍,小册子,期刊,连续出版物,专题资料,报纸>缩微型<胶片,胶卷,卡片>视听资料,机读型<磁带,磁盘> 藏书的补充方式,购入(订购,选购,邮购,复制)和非购入(呈缴,接收与调拨,征集与交换)

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扩检与缩检:扩检①概念的扩大②范围的扩大③增加同义词④年代的扩大。缩检,概念的缩小、范围的限定、年代的减少等。此外,①核心概念的限定②语种的限定③特定期刊的限定。

现代文献的特点: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时效性增强;传播速度加快;内容交叉重复;所用的语种在扩大,信息质量在下降

Library的社会职能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常用的英文全文数据库有OVID,SDOS, ProQuest Medical Library

一、图书馆服务宣言

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目标是:

1.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

3.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4.图书馆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5.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6.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7.图书馆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图书馆欢迎社会各界通过资助、捐赠、媒体宣传、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篇2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意义

20世纪,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 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 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 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 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 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 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 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 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 就会越脱离实际, 变得虚无缥缈。其实, 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 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

图书馆学作为科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诚然,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客观上要求针对各个不同时期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力加强应用与技术研究, 以便指导、规范图书馆实践活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可有可无。实际上,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抽象, 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它对整个图书馆学大厦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由于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直接的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与手段问题, 对图书馆的定义属性、价值、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则不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图书馆学就不能摆脱纯技术研究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社会对图书馆学的偏见也就不能被消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 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 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 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 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 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 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 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 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 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 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 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 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 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 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 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 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 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 不仅是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 我们提倡创新, 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 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没有继承, 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 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 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 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 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 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 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总之, 图书馆现实总是需要不断超越的, 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而对现实的超越前提之一, 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审视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基本上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 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高扬理性旗帜的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 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杰等.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6) :14-17.

[2]郑全太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1998 (4) :7-9, 33.

图书馆学知识图谱分析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学 知识图谱 分析与结果 CSSCI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48-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行业的拓展,传统的图书馆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学习需求,这时科学知识图谱应时而生。科学知识图谱的这种新型图书馆学,不仅扩大了研发的技术领域,梳理了学习中的知识体系,还用可视化的技术手段,为各类学科的学习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思考。知识图谱的描绘,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拓展了原有的知识范畴,辨析了深层次的相关文本,便捷了文献的检索。

1 数据来源与研究路径

1.1 数据来源

拟定检索时间为2015—2016年,利用CSSCI数据库进行来源文件的材料搜集,检索相关目录文献20万条,然后对其进行二级科目筛选,共检索到90多万篇的关联文献。在这项检索过程中,我们用到了GiteSpace II软件,但是由于其不支持专用情形下的CSSCI格式,所以,要先用JAVA程序对其进行数据转换,便于下一步的解析与应用。

1.2 研究路径

科学知识图谱是信息技术下的发展产物,在图书馆学中,其先进的可视化技术统领了图书馆学的知识范畴,使多层次涵盖下的文献变成了可视图谱。同时,知识图谱可以直观的突显学科的总体倾向、架构内的变更趋势以及传播趋势中相互关联的成分,彰显其相关性。通过知识图谱进行检索,能快速地检索我们所需要的相关文献,方便我们理解它的结构框架和知识体系。

2 知识图谱的特例

2.1 机构知识图谱

通过Cite Space软件,直观地记录了组织机构中论文的发表数目与发表时段,把数值整理归纳拟定成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一种知识图谱。数据初始运行时,设定基准参数,从而得知解析图谱。

其中,最上层表示调研时间,然后依据时间次序,拟定色彩变化的趋势发展。同时在图1中中心圆点代表着某一机构,中心点越大,表明该组织结构被采纳的频次越高。经过解析可知,组织机构分成四层级的差异梯队。引用频次大于等于400的被称为第一层级梯队;图1中包含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引用频次在200~400之间的被称为第二层级梯队;图1中包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引用频次在100~200之间的被称为第三层级梯队,它涵盖着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而引用频次在50~100之间的被称为第四个层级。图1为机构知识谱图。

通过机构谱图,可以很明确地观察到各个高校院系内,相关调研的递增倾向。其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该研究的文献科目中占据了最优地位,它的表征是最突显的。然后紧接着的是中山大学管理系、中科院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及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它们的表征颜色都呈现深色,表明该类组织机构在某段时间接纳的读者带有突发态增长影响。同时公共图书馆内,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也进到了第二层级的梯形范围。

2.2 作者知识图谱

通过图书馆学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资料,然后把作者的调研描绘成的图谱叫做作者图谱,这类图谱不仅折射了作者的影响力,同时体现出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所奉献的价值。由作者图谱可知作者的相关影响力的程度,图2为作者知识图谱。

通过图2以及实际检索中分析可知影响力最大的是张晓林教授,他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这篇文章,有利于拓宽我们的科技视野。其次是吴慰慈教授,他编纂的《图书馆学概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著作,对于图书馆的理论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排在第三位的是武汉大学的黄宗忠教授,再接下去的是上海的吴建中教授,之后是范并思教授和蒋永福教授,除此之外,还有于良芝教授、李国新教授和王子舟教授等都曾出现过突性影响力。

2.3 热点知识图谱

图书馆学的主流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图书馆学的热点知识图谱中体现,其中图谱中正方形的边框为一个研究热点,内部的结点代表着检索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

通过实际检索分析可知,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服务、资源以及综合这5个领域。其中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是位于研究热点的榜首。从数字领域分析,研究及实践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从服务领域分析,频次出现的第二位是信息服务类,主要包括参考咨询等。从管理领域分析,位居第三是图书馆管理,排在其后的是资源领域。

3 科目根基简介

图书馆学的科目根基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级,早期时段的根本文献;第二个层级,整合高频次、高中心的关联文献。这种双层级的建构,为图书馆学的科目学习拓展知识层面的同时,稳固了研究根基。其中,研究根基包括科目必备的根基与若干中心节点,前者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分类依据是按照时间把它们排列同一基准之上。而后者采取惯用的量化途径,通过量化分析进行框架内的节点描画,表征它的必要性。

4 结语

科学知识图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通过可视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知识的系统管理、文献的系统分析以及快速检索关键词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着图书馆学这一科目向新时代迈进。借助知识图谱,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直观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也为学者拓展了知识检索的手段。知识图谱建立在定量的数据之上,可以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体系结构内部的多重分支,理清思路,指导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九龙,杨菲.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分析[J].现代情报,2012(12):109-114.

[2]刘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2(10):159-165.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篇4

目前图书馆界有一些人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没有直接应用背景的纯理论研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用处不大或没有用。这种看法多少有些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大家知道,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如有人要问:“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有什么用?”我们借用英国的电磁学家法拉第(M.Faraday)的一句话来回答:“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1]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科学技术从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上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用技巧上升为公理体系,从而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反复证明,任何应用都是以理论为背景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不可

能有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的,他说:“基础跟应用和开发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就像是水与鱼同鱼市场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鱼当然没有鱼市场。”(注:郭雷.我看基础研究.光明日报,-01-24(第4版))基础理论研究常常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大容易见到成果的。但是一旦拿出研究成果,它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不是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就是引起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图书馆学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2.1 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是建立与完善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研究主要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部分组成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的地基部分,应用研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发研究是科学技术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部分。这三个部分彼此分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一门学科来讲,只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驾齐驱、协调发展,其理论及学科体系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如果只重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那么该学科将永远停留在“经验科学”的层次上,很难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其学科地位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反之,如果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那么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就不会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普遍的应用,其理论以学科体系也将始终处于畸形状态。

图书馆学作为科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诚然,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客观上要求针对各个不同时期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应用与技术研究,以便指导、规范图书馆实践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可有可无。实际上,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抽象,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整个图书馆学大厦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由于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直接的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与手段问题,对图书馆的定义属性、价值、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则不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图书馆学就不能摆脱纯技术研究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社会对图书馆学的偏见也就不能被消除。可以说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的所谓应用研究是不存在的,它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花瓶式”的研究,有时虽可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却只是昙花一现。因此,要想使图书馆学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既重视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2.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培育图书馆学创新人才的园地和沃土

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学研究人才队伍。特别是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要求图书馆学研究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为人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因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了拓展新知识,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创造新的科学方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学研究创新人才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图书馆学研究创新人才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保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则是锻炼、培养图书馆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大都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科学的严谨的研究态度。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敏于探究新知识。彼此间通过开展图书馆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他人的治学经验,无疑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各自的思辨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在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还可以发现、遴选、造就一大批新的图书馆学研究人才,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充满活力。这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一般不具备这种功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虽然也要求研究者独立思考、求实创新,但它面对的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需要高度的理性思维,因而对科研人才的成长、提高帮助相对较小。当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人才也是图书馆学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研究力量,不过仅有此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学新理论、新观点的构建需要的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家”。

2.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今天科学之所以发展成为如此规模宏大的事业,并受到社会的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近现代科学与技术史表明,科学的新发现孕育和带动技术的创新,科学革命往往也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动力和先导。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高扬理性旗帜的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2 李政道.从一些国家的科技政策看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科学报,1997-09-03

【参考文献】

1 李明杰等.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6):14-17

2 郑全太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图书情报知识,(4):7-9,33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篇5

(哥本哈根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海牙16届博协会议: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四条件:有藏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博物馆特征:实物性(物的收集和保存;物的研究;物的利用)直观性广博性

博物馆的功能

基本功能——收藏、教育、研究

欧美“3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

我国博物馆的基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和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博物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式、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国际博协(ICOM):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博物馆的学科性质

博物馆学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虽然也包括或收集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但主要还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其方法论也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一般认为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同时也是信息科学。

博物馆与周围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也必然与这些领域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有联系,所以说博物馆学有很强的跨学科性。

博物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他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接受时间的检验。博物馆学研究内容

1、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21世纪博物馆学研究新趋向

(1)“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2)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形成问世

(3)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运动在探索中前进

(4)关于博物馆的学科建设:建设专业语汇体系、逻辑体系、有学科独立性;研究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差异性、专业化、重新界定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和新问题;我国博物馆加以总结,促进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事业充满活力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他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

初期倡导者法国希微贺:生态博物馆是有地方当局和居民共同筹划、建造和运作的设施。地方当局负责提供专家、设备和资金,而当地人民依靠自己的意愿、知识和个人力量推动工作 美国南希·福勒:生态博物馆是管理教育、文化和机能变化的机构,有时成为邻里博物馆或街区博物馆,它既是考察文化机构性质与结构的框架,又是使其民主化的过程。主要作用:

1、有效保护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

2、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的兴起;

4、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

中国于1998年在贵州建立了首个生态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2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

3把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使得博物馆能反应社会的演变

博物馆学家哈里森:新博物馆学是把关怀社群、社区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指导原则。博物馆学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自英国人杰·格拉瑟1885年正式使用博物馆学(museology)这一术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1946年国际博协成立

中国博物馆学

1、历史发展

中国博物馆学是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主要著作:费耕雨、费鸿年《博物馆学概论》;陈端志《博物馆学通论》

2、新中国初期的博物馆学

50年代,博物馆学的特点是以苏联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范式,指导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

“三性两务”

博物馆的基本性质:

1956年,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1979年,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

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学

首先,列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和博物馆工作专业

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任务之一。

第二,成立了博物馆学研究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该会成立于1982年3月,1983年被国际博协接纳为会员。

第三,开展了有计划地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奖励、学报、会议、出版规范或制度。

第四,开展了博物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化加速。

博物馆类型

指一定数量的博物馆依据某种共同的标准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类别。

英国: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

日本:综合博物馆、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其中自然史博物馆、综合科学技术博物馆、专业科学技术馆、理科教育博物馆)

美国:藏品内容;不同观众;博物馆规模;展出方式;地区

前苏联:历史、纪念、地志、艺术、文学、技术、自然史

*国际标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类型

中国博物馆:

1综合性、纪念性、专门性

2从隶属关系按主管部门和领导系统划分

文化系统、教育系统、军事系统、园林系统、民政系统、其他有关政府部门

3博物馆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

社会历史类——历史;革命史;纪念馆;文化艺术;民族民俗

自然科学类——自然类(一般性、专门性、园囿性);科技类(科学技术史、专业科学技术)综合类

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城缪斯神庙,孔子庙堂

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庙堂

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万神庙

欧洲近代博物馆发展历程

意大利梅蒂奇家族,藏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称,后来转化闻名于世的乌菲齐博物馆的藏品基础,有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提香《花神芙罗拉》、达芬奇《东方三博士的膜拜》等艺术珍品

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英国阿莫什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北美最早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藏品收藏室

美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位于南卡罗莱纳的查尔斯顿

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和科学研究中心——史密松学院

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科举状元出身,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把实业和教育使为“富强之大本”,把经营企业的利润用来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张謇以其个人的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购置民房兴建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博物苑。并广泛搜集藏品,达两万余件,分为美术、历史、自然等部分。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謇非常关注祖国文物的安全,他尖锐地提出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尖锐地批评祖国文物大量流失的严重弊端;张謇十分重视博物馆的社会作用,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重要学术部门和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张謇对于文物的收藏,一是主张政府展出自己的藏品,也应提倡个人捐赠;至于文物征集范围,他主张应该广事收罗,世界各国都有收藏的价值;关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他认为不同于商业展览会和图书馆工作,要按不同情况和不同时间依次布陈;张謇同样重视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强调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强调博物馆管理需要有严格的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

1912-1937

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

古物陈列所

科学教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前中央博物院的筹建

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成立

1937-1945

中国西部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

当代中国博物馆

1、原有博物馆的改造与整顿(1949——1952)

首先,文化部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

第二,接管各地博物馆;

第三,实行法治,保护文物古迹,严禁文物非法出口;

第四,改造、整顿旧型博物馆。

2、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发展(1953——1966)

地志性博物馆的建立

第一个地志型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

(北京三大馆——历史、革命、军事馆的建立等)

3、文化大革命中博物馆事业的破坏与停滞。

4、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

1979.5 国家文物局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座谈会

1982年宪法明确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博物馆事业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革命纪念馆试行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

不同类型、不同体制、不同学科的博物馆兴建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一批大型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出现

藏品征集

原则:明确的目的性;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科学的计划性;加强预见性;

途径: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

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我国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藏品登记、编目和管理

主要步骤——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建档、检查和清点

登记——登记号、时代与名称、藏品数量、藏品现状、藏品来源、藏品登记凭证 分类目的1、便于藏品的科学管理

2、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

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

分析藏品的成分结构;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藏品的保养方法;藏品的修复技术;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藏品的复制技术;自然标本制作技术

基本原则——保持其原状

文物原状;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当的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藏品的保存环境

宏观——环境气候(室内温度:15——25;湿度:45~65%)、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

藏品保护技术(核心是修复和保养)

微观——青铜器

博物馆观众定义

客观上看,凡是参观过博物馆陈列或是巡回展览,参加过博物馆各种教育服务活动的社会公众都是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观众分类

年龄——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参观目的——学习型、科研型、观光娱乐型

调查方式:直接(口头、观察、座谈会)、间接(调查表、留言簿)

博物馆教育的主要任务

1、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

2、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

3、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

4、为科学研究服务;

5、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服务。

社会教育和服务的主要方式方法

成列讲解;流动展览;电化教育;服务设施;

博物馆人员设置

助理研究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职务结构)

博物馆建筑的总体布局

1、馆址的选择与环境的结合;

2、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

我国博物馆的布局与造型主要有:

一、集中对称布局、严谨、端庄、高大的体型;

二、分散不对称布局,自由活泼、轻盈流畅的体型;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

3、结构的造型与材料的选用。

博物馆功能建筑的主要功能要求

1、陈列厅的布局,参观路线与空间处理;

2、藏品库房的布局与设施;

3、各种附属用房的设置与比例关系;

4、采光与照明;

5、室内环境及其控制;

6、防火与防盗

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的特色

1、再生性建筑特别多;

2、新建博物馆民族形式多;

3、建筑迈向多元化。选址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篇6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1.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①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②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③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④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⑤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⑥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1.3 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4 管理原则的创新

过去,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①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②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③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④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⑤协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⑥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⑦层次性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 篇7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也是高校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本校师生, 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 并且与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相关。针对这一特点, 图书馆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他们提供学科化的个性知识服务, 以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由此来完善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1 学科用户的需求特点分析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师生对知识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要求;而本科生、专科生及研究生虽然在学习需求上具有共性, 但研究生还有科研的需求。相同学科专业领域, 师生有相对集中的共同的需求, 也存在很大的差异。[1]

1.1 知识需求的个性化

学科背景不同, 对知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 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需要理论性较强的原始资料, 所需信息的学科范围较窄, 内容专深;而社科研究人员则比较重视文献信息, 他们既需要查找新信息, 也需要时间跨度较长的信息;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多数是与其所学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等级考试、考研、就业信息等。图书馆应能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1.2 知识需求的多样化

学科分类的细化, 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跨学科研究随之增多。许多研究人员对知识的需求已超越本学科、本专业的范围, 他们希望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更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 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迫切需要为其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保障, 满足其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1.3 知识需求的快捷化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文献老化周期快速缩短, 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日益增强。迫切需要快速、便捷、高效地检索、传递、获得信息并实现其利用价值。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优势及服务快捷、高效的特点, 一方面激发了用户对知识需求的快捷化, 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图书馆快捷、有效地开展知识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4 知识需求的准确性

网络在促使知识快速更新、指数倍增的同时, 也带来了“网络迷航”、“信息过载”等情况。用户希望高校图书馆能针对其专业特长、知识结构提供针对性服务, 其知识需求更注重信息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关注的是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到有用的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

1.5 知识需求的集成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的科研用户, 在获取某一主题的精确性和实用性知识的同时, 已不满足只提供传统的、简单的服务, 而是需要得到能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集成化的服务。图书馆应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把与本领域相关的信息、知识加以组织、整理, 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管理及创新至关重要的知识, 提供给他们使用。

2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2.1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内涵

是指从学科角度出发构建服务模式, 为学科用户提供完整系统的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 开发知识资源, 集成学科专业属性的知识产品, 面向学科提供知识内容服务和增值的知识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2]。

2.2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征

(1) 面向用户需求

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要以用户为中心, 以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出发点, 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搜集、选择信息, 为用户提供经过提炼、加工和重组的新的知识产品。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 直接介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来帮助用户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2) 面向知识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 满足用户对信息深度需求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 必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分别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做多种深层次的知识开发, 精选出对用户有用的知识, 重组成各种专门的知识系列以提供给目标用户[3]。

(3) 面向解决方案

知识服务关心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对信息和知识不断查询、分析、重组的过程。因此, 知识服务将围绕解决方案的形成和完善而展开。知识服务应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 帮助用户确定和调整信息活动的目标, 并随时根据用户信息活动的变化重新筛选和组织信息, 不断提供能支持用户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4) 面向增值和创新

知识服务关注和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 为用户创造价值, 通过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来实现价值, 通过直接介入用户课题的研究过程来提高价值。在知识服务过程中需收集各种信息资源, 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它们进行整理、筛选、重组, 形成能解决用户问题的新知识。同时, 用户利用经过组织、加工、整合形成的新知识, 可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生产力, 并由此创造出更新的知识。

3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知识服务方式, 提升图书馆形象

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正确引导渎者深层次地利用图书馆, 更深层次地开发信息服务功能, 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作用。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从软件、硬件以及管理等各方面都要明确学科知识服务的重要性, 明确其服务的主体、客体和目标。通过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 服务于高校师生, 目标是满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满足学生撰写论文及学习、研究的需求, 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知识需求。

3.2 建设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由需求驱动的, 学科化、知识化和个性化的智能平台。对外应当具有学科导航、学科知识门户、虚拟参考咨询、智能搜索引擎、个性化定制服务、定题知识服务等功能, 对内应当能够支持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需求分析、信息选择与集成、跟踪用户需求、个性化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用户通过该平台享受知识服务, 学科馆员通过该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

3.3 加强行业统筹, 实现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是面向用户的, 是基于综合集成的服务, 仅仅依靠单个图书馆的力量很难进行, 必须在高校图书馆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共建共享系统, 通过网络协同实现高校特色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开放链接和无缝转换, 利用跨库检索、跨系统检索等技术手段, 形成统一的可高效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服务, 使知识得以广泛传播[4]。

3.4 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学科馆员参与学科知识服务的各个环节, 需要深入学科专业领域, 充分了解相关学科发展方向、最新成果、未来发展动态等, 将大量无序的信息加工、分析、整理后, 提供给用户。这对学科馆员的知识技能、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科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重视对学科馆员的培训, 建立知识服务专家培养体制, 使其成为具备知识服务意识、精通专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及信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服务人才。

3.5 建立知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的评价, 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对图书馆整体服务指标的评价。如从服务资源、内容、方式、手段、过程、结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客观评价。 (2) 对知识产品的评价。对提供给用户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建立知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既可以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反映整体服务质量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又可以为图书馆制定知识服务发展策略提供依据。S

摘要:本文分析了用户的知识需求特点, 并从创新知识服务方式、建设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实现学科知识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建立知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服务,学科服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陈少毅.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档案馆知识服务探析[J].兰台世界, 2010 (12) :47.

[2]吴彤.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策略[J].图书馆学刊, 2011 (2) :71-72.

[3]石聿根.知识服务的条件与内容研究[J].图书馆界, 2011 (1) :28-29.

天翼图书:“知识浓缩器” 篇8

网络让信息的传播没有时差和国界,一辈子所要读的书,都可以浓缩在一片几元钱的光碟里。信息和知识,曾经那么稀缺,却在21世纪似乎变得很廉价了。所以,当人们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般的知识碎片时,比如满目的书,这种感觉就如同英国诗人科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所描述,“到处都是水,却似乎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真正的困惑和焦虑就是:我到底该选择什么书来“滋润”自己呢?对于职业经理人群体来说,激烈的职场竞争,使得这种读书求知的焦虑症更加严重。

但是,如果拿一份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下称“天翼图书”)提供的月度推荐书单在手时,或许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管理、营销、物流、战略、投资到哲学和心理学等,这份书单聚合了当下最优秀的图书,就好像是一份精致搭配的知识大餐。天翼图书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专业经理人图书公司,在其推荐书单上,你可以找到买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的答案。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我要信任它的推荐观点呢?有一个会让你惊讶的例子是,在一次国家图书博览会上评选的季度50本最受经理人欢迎的书籍榜单上,该公司推荐的书中有47本“中靶”。如果再了解下该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李月庆的背景,或许你不会再认为其中有过多的运气成分。

推销“信息渴求”

李月庆曾经是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知名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两个中方创办人之一,原中欧高层经理培训部主任。在很多中国职业经理人心中,中欧应该是最好的充电回炉之所之一。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2007年排名中,中欧排在第11名。从1994年创建,到2003年离开,李月庆在中欧待了10年之久,而后选择了自己创业。

或许,很多人都会备觉惊讶,在拥有了这样一段“显赫”的职业经历以后,李月庆竟然“屈尊”,选择了去开书店卖书。在普通人眼里,开书店是太平凡、太单调、太不起眼的创业了。不过李月庆却做得有声有色,他把书店定位于为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度身筛选”,提供个性化图书。

天翼图书采取“公司会员制”和“商学院校园书店”并行的策略,目前已经发展了900多个会员,国际企业比例高达60%,包括英特尔、通用电气、施乐、联合利华,也有政府部门,如上海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委等。同时也已经在中欧、上海交大、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商学院建立了经理人书店。天翼的图书推荐已成为了中国众多管理者的知识风向标。

天翼图书的商业模式独具特色。建立在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上的新经济时代,知识传承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二十年前,还几乎是按年龄老、中、青的垂直传承;在网络平台上,则是水平式的信息和知识延伸,知识已通过网络爆炸。但是技术的进步比人的进化要快得多,我们不可能容纳一切知识。知识的爆炸也同时带来了对知识的焦虑——因为还有很多东西你没时间和精力去看,你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

以经管类书籍为例,全球每季度新出700~1,000种图书,其中中文的有300~400种(包括200~300本引进图书),另外每年还有近万篇的各种经管类论文。李月庆在中欧负责培训时,很多参加培训的经理人就碰到了这种“选择”的难题,多年的培训经历使他深深地理解企业对资讯的需求。

诚然,对于经理人之类的企业精英来说,阅读是必须的。有效的阅读是对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管理的典范。在中欧商学院浸淫了近10年的李月庆显然很清楚经理人的专业需要,“我们做的是把书的海洋压缩成游泳池,让经理人能在有限距离的游泳池里得到高度浓缩的知识。”因而,李月庆以中国近百万渴求知识的职业经理人为对象,提供精品书籍的图书分销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推销简单的书,而是推销一种现代人的真正的“信息渴求”,既填补了市场空白,更是一种阅读上的意义和价值回归。

一起吃苦的幸福

意义和价值的回归正是会员们心甘情愿接受天翼图书溢价的原因之一。天翼图书定位为“选最有价值的书给最需要的经理人”,实行会员制,不同于同行们普遍的打折策略,不仅不打折,还要求顾客必须先取得会员资格——先交钱,再买书,而且要加收相当于图书价格10%的会员服务费。这种服务包括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书目。

一般情况下,很多天翼图书的企业客户高管会先根据企业情况,提出一个书单,而天翼则根据客户的背景和动机,生成一份接触报告,然后做出一个更为个性化的书单,“有一些高管在看到我们的书单以后,会把自己以前的书单全部否定 。”李月庆说。天翼图书的中欧班底团队对企业的需求和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也会把服务于其他企业的经验分享给客户,使得其服务更具价值。而在周末,天翼图书也会有优秀的客户经理值班,为读者现场提供购书咨询。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天翼图书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年增长率均超过100%,目前年销售额达到了2,000多万元。

这一业绩是李月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所致。公司成立后不久,曾有一家大公司要为董事会成员做培训,向天翼图书发出了订单,并要求第二天下午取得订购的书,但是当时有些书整个上海都没有,而且按照正常的物流渠道,也不可能在第二天运输到上海,虽然购货金额不是很高,但李月庆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终于通过一个第二天上午要坐飞机从北京飞到上海的经理人朋友把书带到上海。这种坚持打动了客户,赢得了客户的口碑,也感动并激励着天翼图书的员工。

创业不易。早期中国温州的创业者背着袋子,脖子被勒得青筋暴露,爬山涉水去见客户,体现了创业的艰辛。这种吃苦的创业精神也深深的影响了李月庆,“比任何学历都值钱,是学历教育学不到的,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他也在身体力行。为了避开用餐高峰,节省等待时间,李月庆曾把公司的用餐时间定在中午一点,吃饭时还利用等待上菜的时间看和客户有关的书籍。

在创业初期选择办公室的时候,李月庆并没有接受朋友的建议,在北京西路、淮海路选择高档办公室,而是选择了一个事业单位的旧写字楼。他认为对于创业企业,选办公室也关系到商业模式是否合理,为此他甚至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想搭个质量好的帐篷,等有足够的现金流再找房子。

“如果公司有高管专用车位,那么这个公司很可能不会成功。”思科公司没有设置高管专用车位,公司总裁钱伯斯为了抢车位而赶早上班。受过良好的商业教育的李月庆,也在自己的创业中奉行平等的管理原则。他没有一丝老板的架子,常常和员工一起搬书,曾和员工共用一张桌子办公,一起坐火车去见客户,甚至出差时还曾经住过防空洞改装的旅馆。

上一篇:乡镇消防队标语下一篇:服务标杆单位创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