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发展

2024-08-07

生涯发展(共12篇)

生涯发展 篇1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现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含义十分深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显然, 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说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 重要的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未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就需要进一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勿庸置疑, 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有赖于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涯发展水平。

生涯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本质性需求。生涯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也就意味着了解了中国未来将走的道路, 也就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生涯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为此, 当代大学生理应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涯发展。具体而言, 应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 努力尝试:打造一条“生涯价值链”, 实现自身生涯的“全面发展”。即:自觉思考和重新认识职业价值观上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片面, 确立双赢的求职就业观和生涯发展观, 在社会需求中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努力求索构建一条适应社会转型与个人生涯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涯价值链”。凭借这条价值链, 我们可以把追求个人全面发展与为社会服务的生涯愿景当作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从而享受未来工作带来的快乐。

设计一份“生涯平衡单”, 实现生涯的“协调发展”。即:确立新的生涯发展模式, 将不同生涯角色置于相互联系的范畴, 做好一份内部与外部统筹协调的“生涯平衡单”。大学生绝不是完全自我发展的人, 不能脱离国家、社会和家庭来生活。这意味着生涯发展不仅是我们一个人孤立的工作之事, 而是联系着诸多的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关系, 包括:公民、父母、配偶、子女、持家者等。因此, 只有学会综合处理现实和未来的多种社会生活角色关系, 才能实现生涯的协调发展。

提升一种“生涯持续力”, 实现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即:自觉地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进行建设性对话并采取行动以保持“生涯持续”。很显然, 就业对于不同的主体, 含义不同。一个人的生涯发展绝不止是单一的在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 而且是各种事件和选择在一生中的发展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随个人年龄增长变得日渐复杂。因此, 我们不仅要强调最先的选择, 而且要注意以后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注意对生涯发展进行科学地规划、执行和调整。

一条“生涯价值链”, 一份“生涯平衡单”, 一种“生涯持续力”, 将为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开辟新的生涯认知途径, 同时, 也为我们创造更加广阔的生涯发展空间。

如何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应用于“生涯发展”?

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一条“生涯价值链”, 实现自身生涯的“全面发展”?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计一份“生涯平衡单”, 实现生涯的“协调发展”?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一种“生涯持续力”, 实现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只能是“学习”。关于“学习”, 有研究者发现了人类的学习之道:

当我们用眼睛看, 我们只能记忆10%;

当我们用耳朵听, 我们只能记忆30%;

当我们用身体经历, 我们却能记忆80%;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 能将无限内化于心。

无数事实证明, 生涯发展是认知、实践、经历和感悟的过程。目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诚然, 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十分重要, 但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大学生需要通过自觉地学习体验来提高自己的生涯发展能力。

有一位学生问我:“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工作?”

我思索以后的回答是:“走出校园!”

是的, 我的答案过于简单, 但却可以澄清某些事实, 帮助那些整天躲在自己小屋里的求职者。显然, 求职就业绝非纸上谈兵, 更多的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涯知识和生涯能力的获得, 仅靠课堂和书本是远远不够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真正的生涯发展。

体验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 通常指人们在经历一件事或多个事件后有了判断、情感、知识或技能的变化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要求学习者采取主动、做出决策, 并对结果负责。在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学习者都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进行实验、充满好奇、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富于创造并形成目的。学习的结果又构成将来新的体验与学习的基础。

生涯发展中的体验学习目标是:培养求职就业力, 增强生涯发展力。其中需要切记:转变就业观念为先导;端正求职态度为重点;提升基础素质是关键;掌握求职策略是保障, 实现生涯发展是根本。

笛卡儿说过:“好的想法, 必须通过善良勇敢的人用智慧和劳动将其变为现实, 否则, 只不过是空想而已。”

当我们学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起正确的生涯理念, 了解了基本的生涯知识, 掌握了科学的生涯方法, 增长了生涯发展的相应才干, 可以想见, 一个坚定的生涯发展耕耘者将会最终实现自己美好的生涯愿景。

李家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

摘要:时下, “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的高频词, 可以说, 这个词不仅在宏观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也在微观层面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息息相关。

生涯发展 篇2

“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有很多的坎坷,但是,只要我们敢迈出脚步,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一直告诉自己:“前面不会没有路的。只要我们敢走,路就在脚下。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皖南医学院是个大的百花园,我只是百花园里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可小小的花草也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让我在这里畅想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吧!

一、自我认知

(一)我的优点

做事沉着冷静而且善于思考,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畏困难,能够想方设法战胜一切困难;对于学习我认真,勤奋,刻苦,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我的缺点

过分自信,执着的有些过头;性格急躁,胆大但心不够细;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本人的职业倾向

本人职业倾向于临床教育工作,希望可以做一名合格的医务教育工作者。虽然大家都说临床工作是很辛苦的,但是我觉得临床工作是最直接的服务于社会的方式,用我们的知识和爱心解除别人的痛苦是我最大的心愿。

二、职业认知

护士,是一个神圣的、天使般的职业。她虽不星光闪耀,但却不可缺少,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健康,而护士正是赋予人们健康的使者;她虽不位于科学的颠峰,但科学从不曾离开过她。因为越来越多的护士正被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桂冠;她虽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但每一个受到过精心护理的人,无不对护理过他(她)的护士心存感激护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

三、内外环境分析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中国卫生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2、卫生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医学人才,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

3、行业分析:

就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医护比例而言,中国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四、未来人生职业规划目标与行动方案

时间:20xx年9月-20xx年9月

年龄跨度:21岁至36岁

职业目标:成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士,进入高等院校,成为优秀的护理教育者。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应该会向护理事业发展。

围绕这方面,本人特对未来15年作初步规划如下:

1.20xx-20xx年

大学学习期间: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拿到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通过英语四、六级,处理好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大五毕业之前,考取国内一所名牌研究生学校学习。

2.20xx-20xx年

硕士研究学习中,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取得教师资格证。通过实习,精通各项护理技能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

3.20xx-20xx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成果目标;通过临床工作,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护理教育的理论。

4.20xx-20xx年

学历目标:通过副主任护师的晋级

职务目标:护士长,优秀教师

经济目标:4000-7000元/月

5.20xx-20xx年

学历目标: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

职务目标:大学高级讲师

能力目标: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形成自己的护理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带领更多的护理教育者,提高中国护理教育工作。

经济目标:6000-10000元/月

五、调整与评估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

六、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顺利进入医院,掌握总结经验后尽快转入教育工作。当然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七.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障碍:

1、缺乏丰富临床经验

2、缺少技能、创新能力

3、快速适应能力欠缺。

八、解决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充分利用临床实习阶段的时间多做,多看,多问,多听,多学。

(3)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2.讨论交流方法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充分利用人际交往的优势。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总结,善于动脑筋,思考出更简洁的操作技术。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

九、职业规划的看法

1.职业规划为大框架的职业信息方向。

2.规划是对未来的计划,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要因时而异,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不变的是积极向前发展,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

美国生涯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篇3

关键词:系统性;“合力”推进;社会实践;经费支持

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涯教育”的概念来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在全美中学协会年会上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在国内也有译作生计教育)的设想,用来“治理”失学、失业和社会骚乱,并主张将这种理念在时间中不断补充完善,以改革当时的教育。生涯教育的提出后受到美国国内的高度重视,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称,生涯教育是“由政府创办的一种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美国教育总署给生涯教育的拨款从开始的900万美元到1974年就增加到6100万美元。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生涯教育法案,设立了隶属于教育部的“生涯教育署”,到同年秋天为止,全国已有42个州采取了推行生涯教育的具体措施,还有9个州通过了必须进行生涯教育的专门法律。1977年,美国还出台了生涯教育奖励法案,以鼓励全国各地区开展生涯教育实验。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全国有9300个学区实行了生涯教育,占全国16740个学区的一半以上。

然而,由于有些学校实施不当,如将“天才教育”和“生计教育”的划分过于明显,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学术性课程被削弱,教育内容过时、忽视基础课学习等原因致使出现教育管理较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界要求改革教育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了“回归基础”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历时10年的生涯教育运动由轰轰烈烈渐而转向平淡,但是生涯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此次运动仍在美国教育界产生着深远影响,生涯教育成为许多美国中学教育中稳定运行的一部分,并在积极调整之中,如更注重生涯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学校与当地建立合作关系以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实施生涯教育。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影响下,生涯教育在美国又掀热潮。早在1989年在美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就出台生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涵盖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成人学校几乎所有层次的学生,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供所应具备的生涯规划能力指导。在这个指导中,要使高年级学生对具体职业产生直接的、感性的认识,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因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合作于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生涯发展方案,促使学校和社区机构发展协同合作关系。2006年7月《2006年卡尔·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改进法》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正式获得通过,用“生涯和技术教育”取代了“职业和技术教育”,从而使原先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延伸到工作阶段,生涯教育的视角从普通学校教育开始向在职岗位培训等更广阔的范围拓展。

二、美国生涯教育的主要特色

(一)综合性

生涯教育的一个涵义是要从制度上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鸿沟,诚如马兰所提出的那样:“在历来的学术性课程中,更多地提供有关劳动及经济的教材,此外对职业教育计划更多地提供学术的基础,设想给一切青少年学生提供学术性与职业性两方面所谓课程的综合性理解。”也就是说,要在正规学校里实施生涯教育的课程。教育家们强调通过包括“学校”在内的多种手段提供“综合性”教育,使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既能就业,又能升学;不但善于工作,而且乐于工作;不但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具有劳动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二)合作性

生涯教育是公共教育与社会通力合作的事业,在办学形式上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在1973年美国商会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生涯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关于“如何发挥企业、工业、劳工共同体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的十个基本问题,认为企业界对生涯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而生涯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生涯教育主张推行企业人员同学校人员的交流计划,从工业界的各种行业中挑选出一些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员担负培训工作任务,让他们向师生介绍职业情况及生活方式。

(三)实践性

生涯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基于人类对生命质量追求演进而来的有关人生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美国生涯教育专家强调“学校不应孤立于社区之外”,主张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读书与工作交替进行。在教育内容上增加实践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全部培养过程中,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上百种的各类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机会参加实践项目或者实践活动;在教育方法上,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还通过校外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一一社会为基础的模式、以农村一一住宅区为基础的模式开展生涯教育。

(四)系统性

早在马兰提出生涯教育的设想之初,就强调:“这种教育不是单纯把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问题,而是所有学生课目的一部分,贯穿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中”。美国学校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涯教育系统,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触各行各业职业信息,了解当今世界不同的职业范畴,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生涯教育在校内的实施系统性分为三个阶段:职业了解阶段(主要实施职业认识的计划)、职业探索阶段(让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职业抉择阶段(引导学生更为集中地钻研他们所选定的职业)。

三、我国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涯教育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开展时间还比较短暂,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领域。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都有研究职业生涯教育有关问题的重点课题,社会、企业及相关领域有关生涯规划、咨询、测评及培训工作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可见生涯教育从进入我国开始便受到很大的重视。近年来,对于生涯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2006年3月,“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组织召开,社会上开始出现专业的服务机构与组织,如北森测评。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生涯教育”为检索词,分年度对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国内自2002年开始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生涯教育,2005年后有关生涯教育的论文发表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从数量上来看2002年~2008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仅为35篇,笔者认为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国内对于生涯教育方面还亟待更多、更深入的关注和研究。

从国内生涯教育的发展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涯教育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的指导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从事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的培养,缺乏更具针对性的内容,缺少与社会的联系。2008年全球经济的动荡使大量应届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对生涯教育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美国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树立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涯教育意识

美国的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延续到职前教育,生涯教育的理念是和终身教育保持一致的。美国的儿童从6岁起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十分注重在每个教育阶段中生涯教育的连贯性,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当前,社会成员的职业生涯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有益的先进理念,重视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工作,消除将生涯教育流于“职前”培训的倾向。我国实施生涯教育,应把它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设计,纵向上,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都应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并且相互衔接;横向上,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制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和家长逐渐认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二)借助“合力”全面推进生涯教育

美国生涯教育运动中,学校十分重视与工商企业、家庭、职业市场等社会其他部门的联系,而美国政府也着力建立专业的生涯教育组织(如国家生涯发展学会)帮助吸引社会各界踊跃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协同学校搞好生涯教育,这为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在这种“合力”的推动下,一方面学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现实社会的要求,避免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学校以外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运用巩固所学知识的机会,而且也可以参与创造社会财富、培养其劳动观念。通过各个系统紧密联系形成的“合力”,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美国这种借助“合力”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实施生涯教育的做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我国生涯教育的推进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设立特别机构(如生涯发展中心)等保障、鼓励和规范家庭、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参与生涯教育的开展,与社会建立广泛而又密切的合作,促进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建立动态、长效的对话交流机制,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工商企业、社区之间的联系,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培训计划,确保所有受教育者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举办生涯教育学习班、定期讲座等形式,宣传生涯教育,提供相关信息,不仅吸引学生的目光,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吸引家长的踊跃参与,支持学校教育改革。

(三)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参与生涯教育

美国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其高度社会实践性。很多美国学校都有类似于“智囊团”的组织,它们是由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及美国社会的一些知名人士所组成的为学校实施生涯教育提供经验和资助的组织,直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为其实践活动提供资金、场地和机会;美国学校都开设了服务学习课程,提供社会服务计划,增加学生社会服务的实践机会,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职业意识。

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实践体系的内容还较为单调,实践范围较狭窄,根据我国社会实践体系发展的需要,结合生涯教育的目标,既要合理继承传统的实践模式,又要适当借鉴利用美国有益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涯教育中来,如可以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增长知识才干;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从业者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了解职业现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深入行业调研,对行业有清楚认识,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需要技能、工作状态等;尤其针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岗位体验,了解职场,调查各企事业单位潜在的用人机会,做好生涯规划。

(四)充足经费支持生涯教育的研究和推广

生涯教育的发展在美国得到了强有力支持,为了推动生涯教育的实施,美国联邦教育总署于1971年从自由支配的基金中拿出900万美元用以支持各州进行生涯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出1.68亿美元专款资助各州推广这一实验,到1974年,仅联邦教育总署和全国教育协会的财政拨款就增加到6100万美元,全美教育协会几乎捐献了预算中20%的经费。1979年,国会又通过了《生计教育刺激法》,规定从1977年起的5年内向中小学提供总额为3,25亿美元的经费开展生涯教育。《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在实施中得到了多渠道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不仅包括联邦政府专门的资金支持,同时还有社会团体和劳工组织的捐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生涯教育开展不仅需要举国上下的重视,还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

生涯发展 篇4

一、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然追求

(一)终身生涯发展观是一种整体观,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提供了全景的视角

从长度来看,终身生涯发展包含个体一生的生命历程,这就突破了以开始从事某一职业为起点的职业生涯概念的局限。职业生涯的理解就从局部的时间维度,扩展到全程的时间维度。如此就能够从个体生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点上,帮助个体深刻地领悟和探寻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其内在的生涯意识、探索其终身生涯发展的能力; 从宽度和深度上来看,终身生涯发展观包含个体活动的各个领域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中的所有方面。这就由单一的职业维度扩展到生活角色、生活环境、 生活事件及对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等多维度。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社会、组织结构之中,终身生涯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生活环境、生活事件及对它们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种族、精神、性别、社会阶层、 性取向等因素交相互动,从而塑造出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及职业生涯发展形态。终身生涯发展观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人层面以及与它们发生交互作用的历史的、现实的、 未来的因素着眼,有利于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树立生涯目标、树立什么样的生涯目标、如何实现生涯目标等现实的问题。因此,透过终身生涯发展的整体观,看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全景的视角,有利于更好地思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帮助其实现终身生涯发展等问题。

(二)终身生涯发展观是一种全人观,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明确了清晰的指引

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核心目标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发展”,是个体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终身生涯发展没有停留在现实自我,而是包含“可能自我”的概念,即“可能自我代表了个体对自己可能成为什么、希望成为什么以及害怕成为什么的看法”。如此“可能自我”作为一种未来性的存在,指向个体未来的、潜在的、可能的发展。可见,终身生涯发展观是对“全人”的关注,追求的是人的可能的、 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根本上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展现,即人的自我实现。同时,终身生涯发展观并不忽视包括生活环境在内的外在条件和影响事件等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自我发展”的实现途径是经由个体在一生中通过各种角色、环境及事件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达到,从而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活风格。可见,终身生涯发展观既强调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又强调个体在各种条件下的可参考框架内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因此,透过终身生涯发展的全人观,强调人之为人的教育, 看到个体“追求完满人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然取向与实然取向的结合点”[2],这就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排除单纯的社会功利性及自我功利性等教育目的,确立以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二、终身生涯发展观的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指向单一内容维度“职业选择”,狭隘的职业生涯教育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 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就业压力空前的情况下逐渐开展起来的。目前,在政策要求及督导制度的强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性课程教育体系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出发点,还仅单一指向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即教授职业选择技能以及服务职业选择过程。在课程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包含“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如何去” 等一系列的自我探索过程,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选择并确定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这一教育体系是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特质论,结合生涯决策技能的传授,指向“人—职匹配”的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内容,解决的是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技能问题; 在就业指导体系中,更是强调以就业信息采集与发布、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建议支持、就业心理辅导等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就业压力为最终目标,解决的是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外在的支持与服务问题。因此,“职业选择”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潜在自我与可能自我,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被限制在短期的职业选择能力上。可见,缺乏对职业生涯概念整体观的理解,将教育的内容单纯地指向学生的职业选择,势必造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狭义理解和严重短视,造成对学生潜在职业能力和终身职业能力发展的忽视。因此,只有回归教育对象的终身生涯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扩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体维度,才能解除对大学生个体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

(二)指向单一目标维度“实现就业”,功利的职业生涯教育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国情,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从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整体水平不高”[3],尤其是教育的目的依然局限在大学生“实现就业”上,教育的价值功能过于窄化和功利化。从大学生生涯教育课程来看,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起,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往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政治性、思想性被强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刻板僵化,再加上专业基础不牢、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合力等原因,无法摆脱完成任务和应付检查的被动局面,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依然只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部分。尽管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学等专业人才进入这一领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出现了转向,开始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及倡导自我实现,但也只是都停留在理论上,实践中的尝试也仅仅体现在教育方法的改良上。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生涯辅导工具的运用、行为导向等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虽然提升了生涯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并未真正改变以就业率为核心、以学生“实现就业”为目标的事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源于就业压力的形势,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理应成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当然使命。然而,仅仅把生涯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大学生的“实现就业”,必然会忽视学生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忽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只有回归终身生涯发展观,强调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而不仅仅是“实现就业”,才能破除短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功利化局限,从而彰显学生终身生涯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终身生涯发展观的回归: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形式

在终身生涯发展观的视野下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形式,有助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扩展。从大学生生涯教育内容看,就要从“职业选择”教育朝着“职业潜能”教育转向,立足于学生的“可能自我”,培养学生潜在职业生涯能力;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标看,就要从“实现就业”的教育朝着“实现价值”的教育转向,立足于学生的“终身生涯”,促进学生一生价值实现。

(一)立足于“可能自我”,“职业选择”教育朝着“职业潜能”教育转向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之路,亦是自我探索之路。关于自我的认知视角不同,生涯规划的内在动机则完全不同。 “职业选择”教育立足于“现实自我”,来认识“我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去匹配相应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可能性,对激发个体生涯规划内在动机相当微弱。而“职业潜能”教育则是要立足于“可能自我”,来认识“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去唤醒职业生涯意识, 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自愿自发的达成可能自我的手段。因此,“职业潜能”教育就是要在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于“可能自我”的未来性、潜在性、个体性,创造条件、施加影响、实施干预来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激发其内在生涯规划动机,开发职业潜能。

1.授之以渔,培养指向“未来的”的职业生涯能力

指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力,不仅指初次就业能力, 还指维持就业以及维持职业发展和转化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不应只传授大学生如何去选一个具体职业的技能, 更应该传授支持学生终身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管理技能。 基于国外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课程教育的启示,我国大学生指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可包括四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培养完善的技能结构,包括: 职业知识,即了解、 理解、掌握了职业的相关知识[4]; 职业技能,即应会的、能完成的职业行为; 自我管理技能,即可从非工作生活领域转换工作领域的能力或个性品质等。二是培养展示自身技能的能力,学会在就业市场中增加就业机会的各种知识,搜集各种职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招聘流程以及具体岗位要求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职业决策能力,掌握职业决策的科学思维和具体决策方法,让生涯决策能力成为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能力。四是培养职业生涯反思和评估的能力,即根据生涯发展的情景反思生涯过程,评估生涯发展是否完成既定规划,并调整或重新开展生涯规划的能力。总之,“授之以渔”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关注现实帮助学生直接实现就业,还关注未来帮助学生掌握终身职业生涯管理的能力。

2.助之以力,培养指向“潜在的”职业生涯能力

指向“潜在的”职业生涯能力,即完成工作任务时可能的行为表现。职业生涯教育既带有职业倾向,训练学生有关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完成可操作性、可测量的职业行为,又带有促进个体充分成长的倾向,即创造条件培养长处,满足多样化能力发展可能的教育。首先,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优势和技能长处。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专业与职业之间紧密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辨认专业能力优势, 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发展优势技能计划。其次,创造途径促进学生能力多样化发展,创造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紧密结合,在各个专业学习领域中创设多样化的情景开展教学,增加学生了解职业和就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多方兴趣与潜在能力,引入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等多方教学力量,综合运用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专业实习见习实践教学等。最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发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专业类课程的创新与创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入专业教育的持续性设计,满足学生不同类别需求的多样性设计,进行岗位创业教育整体构建以促进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衔接。 总之,助之以力,指向“潜在的”的职业生涯能力培养,核心在于创设条件与平台,紧密结合专业培养和发掘学生潜力,促其顺势成长。

3.辅之以情,重视培养“个体的”的职业生涯能力

培养“个体的”职业生涯能力,即有意识地帮助个体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终身生涯发展所需的生涯规划能力。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关注,表现为各高校大学生个体职业咨询与辅导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终身生涯发展是“个体的”一生生涯发展, 只有大学生自己才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体。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各岗位、工作、组织之间职业的流动性越来越频繁,个体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选择性增强,这就要求大学生规划并实践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情感支持理应成为培养个体职业生涯能力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在: 首先,建立健全学生个体职业咨询与辅导机构,常态化工作机制,让每一个学生享有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既包括对学生个体生涯规划、服务及反馈的全程性支持,又包括对学生个体职业选择、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其次,鼓励学生开展个性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同年级、专业举办个性化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辅导,帮助每一个学生规划、监控、管理个人的专业学习、生涯发展以及与之互动的社会环境。最后,在机制和途径上建立广泛的个体生涯咨询服务活动,如咨询师与个人导师联系制度、一对一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开展网络咨询,完善个性化、多样化的互动空间等等。

(二)立足于“终身生涯”,“实现就业”教育朝着“实现价值”教育转向

“实现就业”教育立足于狭义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指向短期就业目标; 而“价值实现”教育则是要立足于 “终身生涯”,教育的目标指向了人的整体的发展。“实现价值”的教育就是要在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生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积极地发展,促进人的终极价值实现。

1.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工具理性,即是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就业指导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初次就业,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自我以及自我与家庭、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包括教育内容上合理借鉴西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提供的生涯辅导工具,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基于特质论的职业选择观,尽可能地解决职业稳定度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工具理性既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责任担当,亦是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塑造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然而,一味地强调工具理性,必然造成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将背离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此,只有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才能产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坚持职业生涯教育的价值理性,既要肯定功利又要超越功利,强调满足学生当下需要,兼顾长远发展; 既要强调满足个体需要,又谋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共赢; 不否定人作为手段的目的,但更强调要以人为目的,实现全人的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终身生涯发展,即传授职业选择技能,但更强调职业潜能教育; 即关注就业指导,促进就业实现,更关注生涯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要满足学生需要,提升学生自我价值, 彰显人存在的意义,创设平台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又要坚持价值导向,满足社会需要,提升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性,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助力成功和助力幸福相结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越急切“成功”的学生就越在学业、就业和交往等方面表现出过度的功利性。不顾自身特点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成为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考证大军中的一员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真实行为写照。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传授职业选择技能和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虽然迎合了普通大众对成功的需求,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大学生成为一种产品被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助力大学生实现成功或成才,即获得成就感、获得自我价值体验,这是全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主力军的必然要求。然而, 在终身生涯发展观视域下考察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在生活事件、生活角色、生活环境综合作用之下,对人生整体性幸福的体认理应成为人生奋斗的终极追求,而事业成功仅仅成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之一。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只有将助力成功与助力幸福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终身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与人交往的技能,如处理好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鼓励成功成才,还要鼓励正确的人生态度,如对父母的孝道、对他人的关爱、对职业的热爱、 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 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念,苦练技能,不断努力,追求卓越,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修养意识,如勤奋自律、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不仅要学生学会自我幸福技能,如何体验成就所带来的积极体验,还要学会使自己成为幸福的源泉,去做有意义的事。

3.问题教育和发展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问题教育是指针对个体的、局部的,如个体的职业咨询或局部的职业选择教育。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情感的教育手段,这一焦点必须继续,而且要不断加强且寻求更好的途径和手段。发展教育是针对全体的、全程的,是对职业问题预防技能的教授,是职业生涯发展潜能的发掘。这是终身生涯发展观的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焦点,是积极的教育模式。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整体性和全人性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坚持问题教育和发展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积极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针对个体的职业咨询与辅导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专门人才,促进服务活动的常规化、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以及服务效果的测评化; 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全员、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加强终身生涯发展观视域下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做好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衔接,做好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知识技能培养的融合。一方面,要在特质论的指导下,开展好个体职业咨询与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学生缩小选择范围,在纷繁的职业世界中提高职业选择效率、提升就业技能; 另一方面,要在适应论的指导下,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适应的观念。在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精英,而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情势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学习和适应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责任帮助他们积极地去面对就业环境,适应劳动力市场现状,甚至是去构建和创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摘要:终身生涯发展观是一种整体观、一种全人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终身生涯发展观的缺失,即在内容上狭隘地指向了单一维度“职业选择”,在目标上功利地指向了单一维度“实现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回归终身生涯发展观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可能自我”,实现“职业选择”的教育朝着“职业潜能”的教育转向,立足于学生的“终身生涯”实现“实现就业”的教育朝着“实现价值”的教育转向。

关键词:终身生涯发展观,职业选择,职业潜能,“实现就业”教育,“实现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Norman C.Cyesbers,Mary J.Heppner,Joseph A.Johnston.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兰先芳.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3(4):89.

[3]董丙剑,张正宏.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05.

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篇5

序言:

今年我选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门课,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四年的时间太短,毕业之后我们的道路选择很重要,未雨绸缪,我们要为未来做好打算。刚上大学时,对本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这个专业的略知一二。对自己未来也有了一些想法,但不知道自己是考研?还是就业?还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才知道就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因专业而不同,它因所处的环境也不同,也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是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自我分析:

大力推进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47—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由于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加之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企业人才需求量减少,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一年大于一年。面对就业难,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来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升职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何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简称为职业发展教育,它是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在中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还没有发展为一个专业,更没有发展为一个学科。目前,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主要还是一项工作,而且集中在大中专学校和部分企业。有关职业发展教育的诸多提法与概念几乎没有统一的界定。也有人主张狭义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指导教育或职业指导教育,因此,就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三者也被交互混合使用。近年来,虽然一些高等学校开始增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材也相继出版,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许多在就业指导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尤其需要建立起更加科学、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提出,职业指导必须实现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职业化、专业化与个性化,其含义、内容与实施方式很值得研究。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其意义何在?

1.人职匹配有利于提高社会总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为人职匹配?按照美国人帕森斯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比较独特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而每一种职业也有它独特的要求与元素,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同一种工作,不同的工作往往适合不同的人完成。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同一专业的人只能从事同样的职业,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定位自己的职业,从而达到人职匹配。

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和完善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既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且,就人的思想发展与成熟过程来看,多数人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更加盼望早日实现个人价值,即通过自己的工作(职业)满足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只有在工作转变为职业,职业转变为事业的时候,人们才会真正产生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奉献回报与服务社会的需要。这是人生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呢?如何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设计,高校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开发指导与管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就有了方向与动力。个人奋斗要满足社会需要,社会进步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正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双赢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

3.生涯发展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充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全人发展,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如果大学生一进校,就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一个大学期间的发展规划,有目标有行动方案有制约发展的因素分析,大学生们就不会感叹“郁闷”、“无聊”。实践证明,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目标教育、自我探索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更好。

就业、求学、恋爱是摆在每个年轻人面前的人生课题,而由于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求职就业正在成为青年人最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及广大青年朋友迫切需要提升个人职业规划水平及求职择业的相关方法与技巧。高校如果将生涯发展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大学生就能从一进校就意识到求职的艰辛,就会不断加强职业技巧的学习,不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4.职业指导能有效地解决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职业指导源于就业指导但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如何搜索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如何应聘面试、如何签订就业协议等。现在的情况一是就业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二是就业观念问题,包括就业中的期望值问题、一次就业定终身问题、工作职业事业相混淆问题等。职业指导不光告诉学生如何找工作,还告诉学生如何谋职业,如何创事业,并力图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总之,职业发展教育之于职业咨询就好比心理健康教育之于心理咨询,必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近几年来,中国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2005年,上海就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被视作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明确要求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大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贯穿高校教育的始终;同时,各校还必须按三级组织架构,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指导教师队伍。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努力形成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个别辅导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有学分、纳入教学计划的职业发展选修课,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职业发展教育内容。同时,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模拟、团体职业测评等活动,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并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寓教于乐地开展吸引大学生眼球的职业发展课外活动等等。种种迹象表明,职业发展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根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除去常规的方法外,有几种职业发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完善:

1.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要成功实现,关键的因素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工作。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人员来源杂、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低,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差,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与西方依靠心理学等专业人员的做法有所区别的是,我们高校的人员培养路径应是立足高校实际的多学科、跨领域从业人员合作,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2.职业规划大赛。从历史和现状看,中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发展教育,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学校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围绕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3.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高校要搞好职业發展教育,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而职业发展协会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发展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职业发展协会要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不要将其作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附属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学校要切实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

4.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推进职业发展教育,离不开对技术工具的应用与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测评的面世,对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但是,职业辅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职业测评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同时,虽然我们加强了职业发展辅导老师的培训,但是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专业师资确实有困难。目前,一些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的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师辅导辅助系统等,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以专业化、系列化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大学生,是解决当前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性与覆盖面矛盾的重要出路。

5.校企合作职业发展项目。要解决大学生不了解职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给他们创造接触企业的机会。现在有些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辟就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各样有企业参与的培训班、工作坊,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甚至还有些高校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些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总之,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成功实现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2]刘献文,李少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3]杨旻旻,徐恩秀.生涯辅导理念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生涯发展 篇7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在中国大陆开展较晚。早期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进行安排, 近年来开始提到发展规划设计。而今, 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 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 不少高中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明确, 存在“学习无动力, 升学无厚望, 生涯无规划, 发展无方向”的现象, 令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忧心忡忡。

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显然, 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 是当前面临的新任务之一, 也是高中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制度的产生与有效实施, 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 更需要理论的支持, 还需要来自教育实践的探索。

二、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理论基础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职业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启示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不同的职业对就业者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弄清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就可以点燃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促进学生实现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的跨越。

三、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校本模式的建构

学校必须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做好高中三年的成长规划, 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里要达到什么目标, 点燃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让学生在有目标、有规划的指引下自主运作、健康成长。

布吉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布吉高中”) 是深圳市龙岗区区属普通高中, 大部分刚进高一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面对这样的生源群体,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改变学生, 而要改变学生, 首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成长进行规划指导, 点燃其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1.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现状调查

布吉高中对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现状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等人主编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问卷》, 该问卷包含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两部分。在该问卷里, 以内容为依据来划分,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被划分为三部分:生活指导、学业指导、生涯辅导;以层次为依据来划分,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被划分为行为指导、心理辅导、思想辅导;以指导功能为依据来划分,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被划分为矫正性指导、预防性指导、发展性指导。该问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识别本校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上的经验、优势与特色, 通过现状与需求对比, 确定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行动方向。量表分3个领域, 18个标准, 72个指标, 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项目相同, 均为72个。

笔者所在的普通高中共有60个教学班3200人。本次调查采取纸笔问卷调查, 每个年级各选择两个班的学生, 每个学科选择半数教师参加, 共收回学生的有效问卷274份、教师的有效问卷87份。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体现出四方面特征。一是学生感到教师经常帮助和指导他们, 学生也很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同时, 布吉高中教师有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强烈愿望, 并对自己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比较自信。二是布吉高中教师对学生生涯指导中显示的主导功能是矫正功能, 其次是发展功能、预防功能。所以, 我们应调整学生生涯指导的方向, 重视指导的发展功能和预防功能。三是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现状和需求有年级的差异。布吉高中教师对高三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较多, 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较少, 而高一、高二学生的需求同样迫切, 并且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应从高一就开展, 这对高二学生选择文理科班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 学校研究决定从高一时就开展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四是学生发展指导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 学校应通过家长委员会, 强调家庭环境的影响, 改变“指导孩子只是学校教师的任务, 和家长无关”的旧观念, 形成“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新观念, 并向家长传授指导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校本模式

在学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上, 依据问卷调查的情况, 结合布吉高中教育教学的实际现状, 利用现有的资源与经验, 制定了“扬长教育, 个性发展”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校本模式。其总的指导思想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 激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使学生长处的发展成为其立身济世之本。

(1)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实施目标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有良好的发展规划而努力。具体来说, 即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使学生树立自我发展及生涯规划的意识, 促进学生探索自我、掌握自我、完善自我, 使学生有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

(2)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具体内容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内容包含学业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指导三方面。由于不同年级的需求不同, 因而侧重点不同。高一年级重点进行生涯指导, 高二年级重点进行学业指导, 高三年级重点进行升学指导。而生活指导应贯穿于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之中。

(3)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实施途径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可通过校内外多种途径来实施, 具体包括选修课、班会课、活动课、专题讲座、校外活动等方式。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 主题班会。

在高一, 具体以“适应”为支点, 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转折的心理适应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对学生集中进行“如何迈好高中第一步”、“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方法谈”、“融入集体”、“竞争与合作”等系列主题教育。在高二, 具体以“人格”为支点, 为学生健全人格, 形成较强的自控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帮助。对学生集中进行“健全人格”、“走进社会大课堂”、“做守法公民”、“审美与人格陶冶”、“环境保护”等系列主题教育。在高三, 具体以“成年”为支点, 围绕学生步入成年所面临的诸多严肃的人生课题, 指出追求真理、积极向上、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正确航程。对学生集中进行“步入成年”、“做具有国际化意识现代公民”、“人生考场的预演”、“理想植根现实”等系列主题教育。

第二, 专题讲座。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讲座包括对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对学生的专题培训。例如, 我校组织了一次题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教师通识培训。这次培训重点介绍我校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内涵、具体实施步骤, 是从进一步提升认识, 提高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角度开展的, 旨在让教师们了解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现状、需求与未来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 燃起教师发现学生心田的那颗种子的热情, 以便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地成长。又如, 我校针对高一、高二学生举办了“规划的人生更精彩”的大型公益讲座, 由著名留美学者张杨主讲。张杨通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求学、成长经历, 生动地再现了自己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从华中师范大学学士走向清华大学硕士, 最后成功地踏上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殿堂之路。学生们从中感悟颇深, 并为自己的成长规划找到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 家校合作。

我校通过编写《家教指南》等方式帮助和指导家长学习多元智能理论, 了解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求, 并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和影响, 与学校形成合力, 共同挖掘学生的正面潜意识。每学期的《学生成长发展规划书》, 我们都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规划、制定并认真执行。同时,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 了解在各行各业发展成功的学生家长, 邀请家长到学校现身说法, 给学生讲述相关行业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现代商业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等, 让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兴趣, 主动地学习, 自觉地提升。

3.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导师制”班级试点研究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具体措施, 合理地调动学科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我校提出“导师制”的操作模式, 并在各个年级选择重点班级作试点研究。关于“导师制”有四方面的关键内容。

(1)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研究中心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研究中心”是“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部门, 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工作的任务为:确定每个行政班的导师, 开展培训导师的工作, 对导师组工作进行检查跟进和效果验收, 组织针对学生的专题讲座, 开展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咨询工作, 收集、整理学生的个案,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升学信息资源库。

(2) 导师制

为保证“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实施“导师制”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导师制工作小组。其主要任务有:负责制定和落实导师制实施方案, 落实导师的安排, 负责对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

(3) 导师组

每个行政班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 该行政班的班主任是导师组的组长。导师组的具体工作为:导师组的导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 并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在每学期末, 组长组织本小组导师对每名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交流, 并依据学校有关的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4) 导师

导师由学校指派, 每位导师负责十名左右的学生。导师是班主任工作的助手, 应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工作。导师应参加相关培训, 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尽快适应导师的工作要求。导师的工作任务为:对接受指导的学生制定“一对一”的辅导方案并跟进, 同时对辅导效果进行定期检查验收;了解学校各种课程的开设目的, 指导学生恰当选课、选择社团活动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心理困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高校的招生信息, 为学生在高考中的志愿填报提供参考。导师的工作要求是:每个月至少与学生交流一次, 其交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并及时做好《导师工作手册》的相关记录,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指导学生。

4.成效与反思

在我校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校本模式的构建中, 我们发现一些切实有效的途径。例如:对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 提高教师对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内涵的理解;利用主题班会课分层次进行相关主题的教育,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学初, 在各个年级开展“我的高中规划书设计”活动等, 对提升学生的个人发展大有益处。

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开展以来, 我校学生学会了规划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 实现了陶行知所说的“教育就是使人变好”。学生发展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健全了人格,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生涯发展 篇8

一、生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 改革开放与就业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国家赋予个人的选择权利逐渐变大, 个人的主体意识也慢慢复苏。与此同时, 我国用工制度进行了变革, 由原来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明确, 又开拓了就业市场, 拓展了就业渠道。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 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同时, 应尽快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作为职业起点的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 不论是形式还是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由等待分配到主动寻找, 职业去向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走进三资企业、民营企业, 就业领域也由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第三产业, 人才的地域流动也变得司空见惯了。与此同时, 新旧职业此消彼长, 部分传统职业走向消亡和萎缩, 而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的新兴职业又迅速崛起, 社会分工由粗放走向精细。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工作和学习相交融, 互相补充促进已成为必然要求。人们在就业的过程中, 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兴趣、自我价值的问题。创业、自由职业等就业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999年, 为了扩大内需, 延缓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扩招。这一举措迎合了大多数民众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愿望。此后,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然而, 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 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

(1) 数量激增而质量难保

1998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 2002年, 招生数急升至320.50万人, 到2006年,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然而此时,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紧缺、教学观念、管理方法等问题都迅速呈现出来。同时, 就业市场上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2) 就业问题凸现

2003年, 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5%, 此后几年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附近, 截至2007年9月1日, 这一数字降至70.9%。就业市场有限的承受能力与人数剧增的毕业生之间产生了矛盾。

面对琳琅满目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五花八门的专业, 看到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如何将个人经验、兴趣及心理动力与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活类型的抉择相结合。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教资源, 以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在综合个人条件与外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生涯选择, 培养学生的生涯认同感, 抉择和调适的能力, 提高生涯决策能力, 为生涯发展做适当的准备。

3. 社会阶层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阶层的构成成份变得多样化。各阶层之间出现流动, 其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最为明显, 社会中间层成为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部分。但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拉大, 而各阶层的分化也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既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拓宽了个人发展的道路和空间。但由此引发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这些动态因素在进行生涯教育时, 对职业定位、职业抱负及其实现途径、职业前景的好坏等都将产生影响。

二、生涯教育出现的内部动因

生涯与职业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不同。现代社会中, 职业已经成为个人谋生、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个人工作、生活和休闲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是组织化、模式化了的人们从事物品生产、交换及服务, 意在谋生并寻求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职业是实现生涯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 是客观存在于历史和经济体系之中的。所以认识职业世界, 分析其影响因素, 判断其发展趋势, 有助于形成合理可行的生涯方案, 选择明智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适时调整生涯管理。

生涯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首先, 生涯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比职业长, 具有连续性, 即包括职前活动, 如接受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等, 也包括职后活动, 如退休后, 生活类型的选择, 职业只是一系列生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生涯包括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既有个人与工作相关的角色, 又包括其家庭角色和公民角色。另外, 生涯既包括有酬的职业也包括无酬的能满足个人需求、兴趣的活动。所以, 生涯始于追求, 是人们主动选择或放弃的结果。因此, 生涯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形态, 它是个人凭借其知识技能、兴趣经验和所持的情感态度、理想抱负与社会的制度规则、经济形态、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相互博弈形成的动态的、综合的、发展的结果。而职业恰恰是个人在分析综合了自身的需求、价值与兴趣和外部的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因素后, 为了维持生存, 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追求所做出的选择。

从生涯角度出发, 获得职业发展是为了实现生涯发展目标。生涯发展具有主体性,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其终极目标是形成适当的自我, 舒伯 (Super) 的生涯发展阶段论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阶段, 依次是产生幻想、充满好奇心的成长期, 通过活动、任务等进行试探的探索期, 经历了经验积累、调整适应走向稳步发展的建立期, 之后往往会处于维持享受已有成果的维持期, 最后进入衰退期。所以, 生涯发展是终身的行为过程, 是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个体能否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与适应外部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 会影响到生涯发展的成功与否。而生涯教育正是通过促进个体能力、兴趣及自我概念的发展, 适当的引导各个生涯发展阶段, 来帮助个体形成生涯意识、态度, 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管理生涯, 走向生涯成熟。

三、生涯教育的使命:分析、选择与发展

任何一个人发展的现实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现实的选择都是在个人历史已有选择基础上的选择;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生涯理论, 介绍进行生涯选择和管理方法的工具, 而是必须和个人的身体、心理、经验、能力及其所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 才能发挥作用。生涯教育是始于分析, 借助选择, 实现发展的过程。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着眼于未来的就业、升学和生活出发, 通过上课、讲座、活动、测试等方式, 使学生充分探究自己, 评估自己的需求, 分析自身的利弊, 收集必要的相关资料。然后从可能的选择中, 利用各种生涯决策技术, 制订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 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行动目标及实现途径, 最后, 学生将方案付诸行动。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着辅导教授的作用也有监督管理的作用, 既要帮助分析内外部条件, 收集资料、形成方案, 又要督促方案的运作, 观察学生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发生变化, 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如何调整修订方案。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 完成生涯认知、探索、准备、定向, 达到生涯成熟的过程, 实现生涯发展目标。

生涯教育是进行生涯辅导的重要手段。随着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 生涯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受众面也有所扩大。然而,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之时, 生涯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人们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层出不穷的新工作岗位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位、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心理变化、对特殊人群的帮助、青少年犯罪等问题都逐一呈现出来, 这些都会促使生涯教育者产生新的思考。但无论如何, 生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无论是学校的生涯教育还是其它的生涯辅导形式, 都期望个体能实现自我生涯辅导, 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生涯教育的内外部条件, 结合生涯发展和辅导的相关理论, 提出我国生涯教育的使命是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通过分析个体与环境的内外部条件, 选择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实现生涯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发展,内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8) .

生涯发展 篇9

职业生涯发展指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 并且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目标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称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主要指“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指工作内容、环境、工资、福利待遇;内职业生涯指能力、素质、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达到职业成熟或者说专业化作为内职业生涯目标, 是高校青年教师达成整个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

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本文采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概念, 本文中所谈的职业生涯指导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指导的实现形式。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指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 结合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 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 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2]

职业生涯规划有两个不同的视角, 一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两个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关联的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后者。本文中的青年教师指高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

成功的职业生涯指导离不开切实有效的策略。运用切实有效的策略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积极发展和高校持续发展的双赢。

一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体系

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中, 青年教师个人、上级主管、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指导负责[3]。

1上级主管 (院长、系主任) 的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关系到本部门、本学科的发展, 教师梯队的建设。上级主管领导的指导是对青年教师职业目标的设定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对职业发展进行效果评估。有利于新手型教师以及处于不同水平上的教师的成长, 从青年教师个体水平上促进其专业发展。

2学校的指导

(1) 建立以学校人事处、教务处负责, 下设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委员会

职业生涯领导委员会的职责是领导和监督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全面工作, 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进行评估。

学校教师职业生涯领导委员会成员, 应该是由学校专职管理人员负责, 同时学校聘请外面的专家、学校各学科的专家、系主任、骨干教师等组成, 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教师指导。帮助教师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 引导教师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生活, 使教师工作与家庭发展之间保持平衡。

(2) 学校协助学校管理人员扮演职业咨询角色———专业职业指导师

我国从1999年, 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培训认证工作。2001年10月, 国家劳动部首次举行职业指导师执业资格考试。推行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它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剂”。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指导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相匹配的一门综合性新兴社会科学。它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等几方面内容。职业指导要与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要求相结合, 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 对个人的局限和条件做出客观评估, 向劳动者推荐适合的职业和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3) 建立教师职业生涯档案, 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将管理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新手教师在工作中实践摸索, 往往需要较长时期的成长过程, 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需要外部的支持与协助。他们需要专家、骨干教师对新手教师的传帮带和专业引领, 更需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 它是学校引领教师生涯规划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做动态记录, 也可以为学校人力资源的发展、培训、任用提供依据。同时, 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记录, 总结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提高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科学性。

3人力资源部门的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制度, 包括:职业生涯信息系统、职业通道和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科学的职业培训与开发体系。[4]

二构建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职业生涯路线是指教师准备从什么方向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比如:是从事专业教学、行政管理, 还是从事教学研究。现在高校教师被赋予多种角色, 工作量较大, 使得很多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首要工作, 就是理顺教师的学科方向, 建立同一学科下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机制, 促进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真正成为专家。为教师岗位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职业通道和相关的任职资格标准也是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的重点内容。[5]

学校中有许多性质不同的职位, 对这些职位需要显示出职务升迁和变换途径的纵向发展阶梯, 这就是职业生涯路线的构建。教师主观感受压力的敏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指导提出了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根据其个人的特点和环境的不同, 走出各自的职业生涯道路。在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中, 有一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会尝试多种不同的工作, 进行双路线的交叉和转换。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开辟横向和核心型职业通路。这种职业通路实际上是通过工作扩展, 让教师在原工作岗位上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职责, 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 使青年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使更多的人找到合适的定位与岗位, 使人尽其才, 也能让组织在职业生涯指导的整合中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 与每一位教师就科研或教学达成一定的共识, 避免资源浪费。同时, 它的实施需要一整套的措施做保证。

三必须加大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力度

高校教师是“大学之师”, 既有教学之责, 也有学术要求, 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科研是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 科研能力, 是高水平教学的保证。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处于起步阶段, 教学缺乏经验, 科研有待于提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青年教师首先是需要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逐渐胜任教学工作, 对科研的要求再逐步提高, 同时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分配, 使青年教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科研。建立同一学科下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机制, 最终成为“教学+学术”的学科带头人。

青年教师学术意识淡薄, 科研能力较低, 学校必须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力度, 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制度。为使青年教师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发展, 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应加强科研业务培训。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 加大科研基金的投入, 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最终建立优良的教师科研梯队, 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订教育和培训计划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中, 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必须紧密配合, 这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真正重视, 它也是一种激励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师资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当青年教师工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时, 就需要接受正规的课程学习和教育, 以此丰富或更新知识结构, 和专业的发展保持一致, 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资格要求。同时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高原期, 教育和培训计划对他们走出高原期至关重要。高校要引导青年教师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有了清晰的高校职业生涯指导, 才能有针对性地、高效地进行青年教师个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它是青年教师和高校的后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减轻教师压力, 关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典型问题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 教师的身心不健康, 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最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当今教师工作的“无边界性”、“无形性”、教师角色期望过高、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 造成青年教师压力过大, 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Matheny等通过文献综合发现了五种应对压力的资源:社会支持、信念和价值、自尊、有信心的控制和良好状态。[6]

我们要改善社会大环境, 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 引导社会公众比较客观地看待教师的角色行为, 使其产生合理的角色期望, 减小外来的社会性压力, 创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支援机制, 要营造轻松和谐的组织气氛。尊重青年教师工作专业自主权, 拥有自由宽松的业务活动。青年教师个体专业成长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师群体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 使学习逐渐成为教师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学术共同体。否则, 就会失去与同行对话与交流的权利与机会。教师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正是学校教育的资源。

“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它关注教师的个人经验、情绪、价值观、生活观、知识建构与所知的关联, 关注教师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如:教学第一年、第三年、退休前的阶段等, 以及来自个人的、家庭的结婚、离婚、生老病死等, 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培养他们的专业精神, 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的激励机制, 使青年教师的压力变为动力。

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不断发展变化, 每个阶段的特点都在于具有相对独特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等。一般而言, 职业生涯初期, 青年教师面临着适应的问题和确立职业发展方向;进入职业生涯中期后, 教师通常会出现职业生涯高原现象, 当教师成熟度、工作的自觉性不是很高的时候, 需要依靠外部刺激的管理方式;随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清晰化, 最终必须靠教师内部的或自我实现的激励, 这时需要的是实施参与式或授权式的管理方式。

高校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整合, 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承诺, 减少教师工作压力, 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减少离职率。

六提高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承诺度

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理论,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匹配。[7]

1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 处于中等水平;助教或讲师职称的年轻教师对同事间相处状况的满意度更高。[8]这说明青年初期阶段的教师思想开放、更注重人际关系,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同, 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中, 这和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他们渴望通过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认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有重要影响。[9]每个人都有社会认同的需要, 即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个人为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青年教师职业爱好和专业兴趣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内在源泉, 2006年调查, 在“心理挑战性工作”方面, 中青年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相当大比例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满意度最低的表现在“公平的报酬”方面。[7]

所以, 高校在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整合的过程中, 要加强职业生涯指导, 从而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就组织和工作有关的态度而言, 许多组织管理的研究焦点都放在了三种态度上: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10]

2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承诺度

职业承诺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职业以及该职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就职的意愿或倾向性。我们发现, 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 其职业承诺不高;青年教师在工作1年内和工作5~10年两个阶段的职业承诺要显著低于其他工作阶段;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高低、工作满意感、职业归属感和组织归属感的高低、工作机会评估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承诺。[11]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组织的一种态度, 亦即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的组织目标、组织文化及办学理念等方面的认同和忠诚程度。

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 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指导为前提。使教师认同学校对待教师的政策, 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很多的收获, 获得成就感。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是加强教师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高校忠诚度, 阻止高校人才外流的好办法。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注重对教师感情承诺的培养, 关注青年教师组织承诺的形成与发展, 组织承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学校要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获得更多的收获, 认同学校对待教师的政策。对教师的每一点付出, 学校都要给予积极地肯定, 并通过公平的分配和晋升系统给予回报。此外, 要赢得教师的感情和忠诚必须给予教师信任。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教师的沟通, 与教师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给予教师归属感。

在人生的旅途中, 不同的生命阶段,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观点肯定不同。[12]对职业生涯进行指导本质上就是做出一系列的决策。职业生涯指导的循环是一个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过程。我们把职业生涯指导看作个人对职业生涯目标与战略的开发、实施以及监督的过程, 组织和个人的相互认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尹平等.高校教师压力状况调查及其应对方式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1) .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吴冬梅.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6) .

[4]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26.

[5]吴冬梅.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6) .

[6]Matheny K B, Aycock D W, Pugh J L, etal.Stress Coping:A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6.14 (5) :499-549.

[7]刘刚.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8]王建虹.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指导与激励研究——以宁夏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5) .

[10]曾明等.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

[11]陈伟伟等.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5) .

生涯发展 篇10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目标和价值性,意味着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是在从事其职业的整个历程中寻求自我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个体内在的、主动的发展,发展的结果是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师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是形影相随、同步前行的。由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既受制于个人因素,又受制于外部的客观条件。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反思、改进,使其职业道德和信念、专业知能、专业情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完成社会赋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其劳动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价值,能够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人生的成就感,职业的满足感和人生的幸福感。

一、教师生涯设计的意义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教师个体,对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工作是教师终生的职业,要想使自己的职业充分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并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组织发展的愿景进行生涯规划。教师在把握自我、熟悉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能够使自己理智地找到职业生涯的起跑线,筹划未来的发展愿景,做好专业发展计划,并据此调控生涯中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层次的推进,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和归属的需求、满足自尊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所有这些需求又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获得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我们更需要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有一份工作并不能保证我们实现所有需求,但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期望,并愿意为成功付出勤奋和努力。因此,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能够促使教师扬长避短,并最终迈向成功。成功的教师,正是将个人的思考、生活、学习、工作、家庭、婚姻、健康、知识、情感与技能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整体的发展,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人生。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由于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很多人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己最终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自己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等,更是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设计,只是被动地听从安排,随波逐流,久而久之,教师会因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要求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特长、现在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的价值,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并在行动过程中获得巨大动力和不断创造的活力。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发展。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发展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学校可以通过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组织发展协调一致。学校可以通过帮助指导教师的生涯规划来了解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与不足,教师发展的需求与职业理想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校调整组织发展目标,或帮助教师修订个人发展目标,使之与正确的学校发展目标相协调一致;同时还可以帮助学校明确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内容,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要求甚多,这就使得教师面临的内、外环境愈来愈复杂,所要处理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教师也只有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的多元需求,不辜负社会对自己的厚望。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是教师成功的根本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教师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实际上就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教师自己的专业性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1. 明确发展方向,确立自我发展愿景。

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要主动与学校发展的目标融为一体。教师需要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自身职业与专业发展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把两者的目标在发展愿景下有机地加以协调,形成一个学校发展目标统领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的行动。

2. 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

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需要基于学校教育环境,围绕师生共同发展而展开。

首先是从经验中学习。在追求教育科学化的语境下,人们往往看不起教师的实践经验,认为它是局部的、个性的、零碎的。在新课改的推行中,人们又重新认识到经验等缄默知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经验性学习又可分为自发的经验性学习和自觉的经验性学习。前者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情景和生活情景中经历了多种活动、接触了多种文化和文化载体之后,自然地获得一些感受、理解和认识;后者是教师通过反思在学校教育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中经历的多种活动、接触的多种文化和文化载体等自觉行为,积极地建构个人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其次是校本化的学习。它指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根据自己学习、工作的特点、需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条件、性质,立足于学校,或为了学校的进步,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教师自发的学习与研究。

再次是行动学习。“行动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项目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与学习过程。在行动学习中,参加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行动学习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致力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旦参加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全身心地参与,贡献各自不同的思想,彼此真诚地合作,那么这个学习共同体将充满活力。

3. 创新培训范式,拓展有效发展途径。

我国有效支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培训范式可以概括成以下六种:关注本体知识的培训;关注能力发展,把知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爱;关注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关注社会与人生,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坚定职业信念,增强主观幸福感。

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与发展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首先,要不断地在追求卓越中增强专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教师情感是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等心理体验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其次,要积累扎实的文化功底,以广博而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不断学习新理论,形成对文化知识的独特理解。再次,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勤于实践,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情感素养,是自外而内发展情感素养的必由之路。最后,是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不断深化对教材的认知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哲理、审美等,促进其情感发展。

5. 充分认识自我,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事业成功的要素中,只有20%依赖于人的智力因素,而80%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要拥有健康的心态,努力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

(1)拥有健康的心理。

人生总有许多烦心事,日积月累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事业的发展,所以,要保持乐观情绪,使自己充满活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坦然面对现实,把压力变成动力,抛弃怨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要欣赏自己,也要悦纳他人。要经常品味自己快乐的感受,传递快乐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要自信并乐于助人,这样,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2)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扰,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悲观、恐惧和愤怒等。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因为情绪会渗透到人们的整个思维过程,影响人们的决断。因此,我们要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背后真正的因素,以平常心对待情绪,接纳自己,接纳现实。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对象诉说自己的感受,学会正面看问题,多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观察、理解,并积极解决问题。

(3)学会面对挫折。

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积极地释放包袱,重拾信心和力量,同时要看到挫折也是对人意志和勇气的锻炼,重要的是吸取教训,不犯重复的错误。寻找自己没有受挫的方面,强化优势,培养承受力,变挫折为力量,激发潜能,迎接新的挑战,修正并重新确立目标,通过积极思索可以激发和推动自己行动起来,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4)调整控制情绪,开发情商。

学会负责、诚信和敬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与决策负责,落实对他人的承诺,尽职尽责,善始善终;学会尊重、信任、倾听;学会放弃。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和各种学习能力,主动适应工作新环境;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自信、乐观、诚信、踏实、友善的健康人格。

(5)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中,要能知己知彼。适度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避免从众心理,避免虚荣心、侥幸心理,避免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学校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目标,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专业的长远发展。

中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探索 篇11

关键词:目标细化 内容细化 生涯规划 课程细化

一、我国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开展的现状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作为课程,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生涯规划课程较早,并且作为课程开设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大陆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在大学和职业中学里展开。随着新课程的设施,普通高中也逐步引入生涯规划课程。目前,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在理论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是把学生看作物,而是看作人,是发展的人;不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探求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是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之上,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上,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发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教师的角色就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个体的特殊性,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塑造所有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探索的精神、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想、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要求,以连续的、整体的眼光来对待和规划儿童、青少年时期素质教育的学生发展观,使这一时期的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

高中学段的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在实践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学校为整体开展课题研究,另一类是开设课程指导。由于社会大环境和高考改革的变化正在进行中,作为课程开设在普通高中较少,较多的是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课题研究。实践成果更多表现为把生涯规划的指导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以评代指导,如各地的《学生发展报告册》《学生成长纪录手册》等,都没有体现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主动发展,而这一点是生涯规划的核心。

二、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开展的探究

(一)目标细化

生涯規划与发展辅导是围绕着自我能力的培养,对周遭世界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及人格的培养。生涯规划发展辅导是在基本知识之外,更强调实用,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中,因此想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涯的关切,产生探索和规划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学习相关的能力、培养合格的生涯态度。具体目标细化为:提升高中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与民主法治等方面的生活素养,以为个人发展的基础。培养高中生从生命层次思考社会关怀,对他人的责任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高中生具有热情且富有责任感。培养高中生具有充满理想并具实践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具有传承文化和历史的使命,且能创新的价值观。

(二)实施内容细化

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对他们而言,高中教育是即将就业学生的“终极教育”,但也是想继续升学学生的“预备教育”。高中学段生涯规划框架构想是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他们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职业的竞争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日益凸显。选择好与自我匹配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考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职业及选择合适的高考志愿,(考一类、二类、三类和专科艺术类的选择)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进而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三)生涯规划主要项目

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活动,主要有:

1.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去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发展。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总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培养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2.学会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善于合作、敢于探究,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学会研究和实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疼惜别人、珍惜万物。

3.交往教育。培养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理解平等与宽容教育的重要理念、正确对待青少年异性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

4.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职业趋势、参观工厂及职场、各行各业从业经验谈、参观信息展、博览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实施课程细化

高中教育开展“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对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比较容易,能够安排好课时和教师,也更容易研制校本教材。在课程实施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和校本教材。

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学生规划发展的重组与创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就是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的个人导师。在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心理和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和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存在问题,接纳学生自己选择的将要学习与探究的课程内容与话题,以及学生改变的要求。在学生把自己的兴趣、问题、困惑和目标逐一列出来以后,教师加以组织化,并在之后的课程活动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对这些内容、话题展开探究,以此扩大经验范围。同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性需要的预测,把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各种技能、观念和知识巧妙地放进课程中,设计出体验性计划,从而把学生引向他们本来不会去选择、然而最终把他们又会喜爱和积极投入进去的领域。教学过程中要以主题形式去开展,选择适当的主题、深刻的主题,把学生带入一个观点对立或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鉴别其中的重要观点并且在生活中加以运用。鼓励班级发挥学习型群体的功能,善于营造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关键点在于真实和有效。

作为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的校本教材,它必须是案例式或主题式。它的研制要与《学生成长纪录手册》相区别,它更多的是提供主题式或案例式材料供学生分析和运用,同时也记录学生的规划内容和进步总结,突出点是不是一个学生的评价教材,是学生进步的教材,是规划发展与调整的手册。

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对高中学段来说普遍开展是大势所趋,如何开展是大家都面对的问题,各地学校都有探索,可以相互借鉴,推动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2]吕美枝.高中生涯规划规划学科进阶研习[J].台南大学.

生涯发展 篇12

1、人才培养机制不明朗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员工得不到提升, 势必拖累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 必须一改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个岗位干到老”的陋习, 灌输职业发展通道概念。企业应直面人才发展瓶颈, 主动作为, 为员工指明发展道路, 积极培养员工大局意识, 全局观念, 打破“一岗定终身”的惯例。

2、人员忧患意识不强烈

员工从思想深处仍习惯于“组织安排”、“服从分配”、不作为等下班的懒散态度。企业单方面出台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 以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在较大程度上, 办法和措施只是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单方意愿, 企业发展需求与员工自我发展内在需求未形成联动。员工态度上的抵制, 并未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意识氛围,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和措施的落地执行。

3、人才发展通道较狭窄

企业未系统性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未科学设计、员工任职资格标准不明确。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职业发展底端的普通员工而言, 不知道可以如何发展, 不清楚应该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何时才能达到专家级水平, 甚至认为专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只管埋头苦干到退休。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职业发展道路停滞。

4、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各种人才管理、晋升、激励等制度未能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在员工学历提升、考取职称、等级评审、绩效提升、积极培训等方面没有有效的刺激手法, 使员工对能力提升的兴趣不大, 甚至认为是“花钱买罪受、花钱不讨好”。应根据企业管理实际, 制定接地气的人才管理、引导、使用、激励等制度, 让员工真正达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转变的最终目标。

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企业应在总体战略部署的前提下, 践行以员工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 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工作, 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进程有效匹配的目标。

1、理清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清晰展示可转换的“职业发展通道”, 一般分为管理通道、技术通道和技能通道三条, 分别代表员工职业发展的三条不同路径。

同时, 应明确企业和个人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责分工, 明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一系列岗位, 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业绩评价、岗位胜任能力合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安规考试合格证书及车辆驾驶证等方面的任职资格, 理清学历证书、岗位能力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证书的申报时间。

企业根据各通道任职资格条件, 制定切合现有工种实际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指引卡”, 以指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 员工可根据自身“能量”在职业发展通道的节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并明确下一步提升发展的目标。

2、制定岗位发展组织架构图

制定基于实际工种岗位架构的岗位发展组织架构图, 以便员工清晰职业成长的路径, 满足更加丰富的多元化的职业发展目标需求。

3、填写员工职业成长指引卡

有了清晰的路径, 明确的地图指引, 员工与直接上级根据专业分工和岗位工作需要, 共同商讨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明确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意向路径, 填写员工个人职业成长指引卡, 并制定阶段性、个性化的具体职业开发策略及进度完成情况, 以有效跟踪落实。上下级互动商讨, 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和潜能, 员工也能更加清晰上级的要求, 建立互赢的良好局面。

4、形成员工成长蓝图

汇集员工职业成长指引卡中的成长提升需求, 形成包含岗位胜任能力资格、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 (执) 职业资格、安规考试资格、车辆驾驶资格等一系列提升规划在内的员工成长蓝图。

5、与培评薪酬绩效衔接

提炼员工成长提升共性需求, 并纳入培训评价计划, 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教育培训、绩效激励、岗位晋升、技能鉴定、职称评审、交流锻炼等有机结合, 集中开展培训、评价、技能鉴定、职称评审等, 为员工成长给予最大的资源倾斜和支持, 同时也让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

企业通过以上“五步走”的方式可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进程的有效匹配。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工作的改进措施

1、做实员工职业规划提升跟踪管理

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进度表或战略地图。内容应清晰显示员工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 包括能力 (技术、技能、职称、等级) 提升记录、职位晋升记录、培训考核结果记录;员工提升需求档案, 包括员工能力提升的具体项目、提升目标、阶段性成果、时间期限等。档案记录作为供电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显示成效的重要依据。

2、做好挖掘员工冰山个性潜能工作

兴趣是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喜欢本岗位工作, 才会全身心投入, 经得起各种考验与挑战。通过科学测试的方式方法, 对员工的性格、能力、气质、素质、兴趣、爱好等冰山潜能进行全方位、全体系、客观实际地测评, 使员工更加认识自己, 清楚自身特长、优劣, 也让企业了解员工的职业兴趣, 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其潜能。

3、不断缩小员工岗能匹配差距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学识、技术、能力,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前提是通过优化人岗匹配, 达到人事相宜, 人适其事, 事得其人。以当前在职岗位为切入点, 明确岗位职责任务, 并深入分析岗位所需技能、技巧、素质等专业技能和通用管理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开拓创新思考能力等要求与个人实际具备素养是否有差距;分析员工自身规划与企业所需人才规划需求是否一致。

落实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 明确能力开发方向, 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力开发策略, 做好个人岗能匹配提升发展规划, 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提升履职能力。

4、加强培训薪酬晋升等保障措施

切实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教育培训、薪酬激励、岗位晋升、技能鉴定、职称评审、交流锻炼等相关配套管理机制有机结合, 集中开展培训班、技能鉴定、职称评审等, 为员工成长给予最大的支持。建立考核与选拔、业绩与薪酬相结合的绩效薪酬激励制度, 将职业能力提升发展与员工个人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培训效果、安全意识、执行能力、责任意识等综合评估等潜能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员工提升绩效。将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薪酬福利待遇紧密结合, 让员工感受到“能力与待遇匹配, 收入能增能减”的动态管理机制。

5、畅通信息发布渠道, 加强信息有效沟通

畅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 充分利用简单、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快捷地向员工传递企业发展趋势、企业所需人才、人力资源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内部劳动力冗缺员信息、企业发展地图、内部挂牌培训师资、职业生涯规划倾斜政策、职业发展通道、职业晋升流程等信息。

6、开放横向、纵向的内部竞聘或区域组聘机会

新型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要留住人才, 首先需要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 理解他们想从企业获得什么,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解决好了, 员工能回馈给企业的价值将是巨大的。企业应该采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对策。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应积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为员工实现职业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实施区域组聘, 探索解决冗员和结构性缺员问题, 进一步发挥潜能评价的作用, 让员工清楚自己更适合做什么。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竞聘环境, 鼓励员工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优势和竞争力。

7、加大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及培训力度

基于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实施分层分类的课程培训, 包括管理课程、技术课程、技能课程等项目。课程细化提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主修课、综合选修课、个人套餐式选修课等课程供员工根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培训场地资源, 通过师资挂牌等方式, 优化培训资源体系, 学员可通过自选、提前预约的方式方法开展灵活多变的学习培训。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将员工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机会完成情况、培训效果检测与员工的绩效改进、薪资变化、职位变动等有机联动, 全方位看员工的提升发展变化, 实现员工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管控。

8、加强企业文化理念宣贯, 营造良好员工成才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员工良好职业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让员工体会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意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让员工知道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 帮助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点亮员工职业发展的“星光大道”, 进一步冲破影响员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最终使员工获得事业的进步。

9、加快信息系统支撑建设, 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为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提升工作效率, 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应加快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积极推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明确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职业链条走向, 让企业掌舵人更清晰把控企业人才发展趋势, 掌舵人才发展方向。

四、总结

做实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工作对员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一切的商业竞争, 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

文中分析了供电企业中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过程的思路和举措以及一些改进措施, 为供电系统企业提供参考。

总之, 企业应不断扩宽人才发展多渠道, 千方百计为员工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撑, 深挖冰山潜能, 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真正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到实处, 让员工在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尝试到改革的甜头, 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标。

摘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形势, 企业要想争得一席地位, 必须要转变思路, 将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 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员的潜能, 扫除职业倦怠情绪, 挖掘冰山以下的爆发力, 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企业中长期宏伟蓝图规划发展战略融会贯通, 形成全体员工队伍上下同心, 步调一致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供电企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洛克著, 钟谷兰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瑞平:电力职工职业生涯通道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6) .

上一篇:不同立地条件下一篇:电加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