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课

2024-08-11

生涯规划课(精选12篇)

生涯规划课 篇1

摘要:中职学生构成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综合各方面因素, 分析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障碍及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对策,职业教育

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那么, 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其克服种种障碍, 使其能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中, 经过反复思考, 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的障碍及原因作了分析研究, 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及其成因

1. 学习动机与目的不明确、不端正

为数不少的中职生, 特别是未参加中考进入中职的学生, 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动机并不明确, 自己的年龄不适合工作, 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从来不会做过多的考虑, 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不明确、不端正。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兴趣淡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兴趣高, 则学习动力大, 成绩自然优异。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做如下阐述:

(1) 思想上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课程之后, 逐渐感觉对自身的能力要求提高, 抽象理论增多, 由于学生对此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学习开始就跟不上授课进度, 导致学习中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 成功的体验也随之减少, 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 缺乏坚持学习的恒心

部分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难题, 想到的不是克服而是退缩。长期下去, 畏难的情绪占据了学生的心理, 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消失。

(3) 对课程性质认识不到位

在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职业生涯设计”, 一旦学习该课程才发现, 该课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懂, 要结合许多知识一同学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下降。

3. 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低

很多学生在初中就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进入中职后依然按照之前的学习习惯。经笔者观察, 这样的学生占多数。这种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的学生, 大多数学习不主动, 情绪波动大, 懒散, 学习没有计划, 课前不做预习, 课后也不复习,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做作业也不规范, 常常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平时努力不够,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甚至考试中抄袭。毫无学习责任可言。

4. 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主要表现在害怕考试, 学习中出现一丁点问题就紧张焦虑, 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如《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的时候不做思考, 回答肤浅, 不深刻, 信心不足, 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则信心十足, 学习不顺则自卑消沉。这样的学生容易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二、解决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的对策

心理活动是人类最基础的活动,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的。

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也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如何体现这一原则呢?笔者根据从教多年的经验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端正其学习方向, 增强其学习动机

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要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始终。在教学中让学生知晓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重要性、学习该学科的必要性, 更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其中的内容。

2. 不断根据实际变换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心理进行研究, 掌握学生的特点, 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

3. 注重对基础能力水平低的学生的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

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上应分层次, 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或实践考核, 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 有助于他们增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林.非智力成长因素:生涯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01-01.

[2]田光哲, 李详伟.创新职业指导:新操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11.

生涯规划课 篇2

短短几周时间,生涯规划课也将走向结束。慢慢回想这几周和大家一起上课的日子,满是新奇与欢乐。还记得第一节课上,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们每个人和不同系的同学坐到了一起,那时的我都不敢主动和组员说话。然而,我们V5队的同学是如此友善,几周结束,我们已经逐渐变成了好朋友。课堂上,讨论问题很积极,经常会被学长们幽默的话语逗笑。当时不觉得如何,现在想想,真的是欢乐多多。然后,我就来谈谈我在这门课上的收获吧。每个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成功者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无法达到自己心中所想。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够,而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只有通过一个合理的规划,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走向成功。在这门课上,我们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探索,包括性格探索、兴趣探索、价值观探索、技能探索以及职业探索,通过一系列测试,对自己内心进行了探索与发现。尤其记忆最深的一节课上,老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在那次拍卖会上,我得到了最想要的东西:稳定的生活保障。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接下来又进行了一次测试,那次测试的结果显示:我心中,安定最重要。就是这节课,让我发现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准确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是通向目标的关键。

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了解自己。而无论做任何事的时候,对自己有个全方位的认识是必须的一项能力。我们学习找不到窍门,工作不合心意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选择出现了错误。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知,或是未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以致不能发挥所长,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另外,即使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没有一个合理道德规划与安排,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我在哪个位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现期的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准备来达到我的目标?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又是什么?对自己进行一个合适的定位,发现自己的所在,充分认识周围的环境,合理规划是必要的。同时,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瓶颈所在。什么是我的致命弱点?我该如何让它的抑制因素影响是最小?在自身可控因素中,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的?这也是要考虑到的问题,我们要对自己形成全方面的认知。

当认知完成,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有坚韧的毅力能够抵挡外界的诱惑与自身内心产生的烦躁感。真正的成功,往往在一瞬之间像一场梦溜走,在你懈怠的时候。所以,在行动之前,我们就该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在实践过程中,即使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我们也要镇定面对。坚持到最后,微笑也会到最后。

生涯规划课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对策

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多数高校在这一要求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甚至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的。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规划课程,其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考核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并且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最好取得这方面的资格证书的。尽管国家大力提倡持证上岗制度,但《规划》课任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未有配备职业生涯教育人员,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政工或行政管理干部兼任,这些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取得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证书的更是少之又少,其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指导技巧和科研能力整体上都难以达到水平,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涯辅导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稀少将大大制约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设置功利,缺乏全程性和全面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多数高校的《规划》课并未按照此通知的规定,分年级做不同的《规划》课的设置。殊不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在大一期间开设《规划》课只能解决大一新生的迷茫和入学适应问题;到了大二,大学生们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大二是定向期,《规划》课的学习有利于大二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大三为准备期,承上启下;大四是冲刺期,《规划》课涉猎一些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等就业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可见《规划》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过程,只在大一设置《职规》课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做法势必导致《职规》课效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呆板,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够

任何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其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得当,则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就会差强人意。而大多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教授此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锻炼为辅。教师们从理想状态出发概述学生们应该如何规划才是最优,如何做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而不带领学生们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没有很好的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对接。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们《职规》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影响上课的积极性;而实践环节上的薄弱更让同学们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和能力上的提高,形同虚设。

第四,缺少专业的测评工具,评估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身条件的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程度,即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等的准确把握程度。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败的关键。只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能找到最适合也最有可能成功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科学,要想对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做到正确判断,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试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MBTI人职匹配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可以测兴趣,对智商和情商的准确把握更得有赖于专业的测量手段。然而多数高校对《职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花钱引进专业机构的测评工具,任课教师仅凭经验和直观感受指导学生,缺少科学依据。

此外,大学生本身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是本门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面对大一新生开设,课程中有对大学生的兴趣探索和专业技能的测试,学生普遍认为在专业既定的前提下,就算是测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于事无补。加之大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专业技能测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未起到指引大一新生努力方向的作用。

面对《职规》课程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走出去、请进来”两步走战略,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要想《职规》课质量整体有质的提升和飞跃,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从何而来?“走出去、请进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职规》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专门的职业规划咨询公司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面的培训,这些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是担任本课程的中坚力量;也可以通过校际交流、外出研讨等方式提升校内政工和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为《职规》课程的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其次、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本课程的课外辅导老师或者职业发展咨询顾问,定期邀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做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他们的成功的职业规划经验一定会对在校大学生有所启发的。

第二,以学生为本,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

nlc202309012252

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交友、恋爱、沟通交往,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做到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服务,尽可能地照顾到同学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内容上的丰富多样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没有主次,恰恰相反,它更加需要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由于《职规》课是门贯穿大一到大四的系统课程,每个年级甚至每个阶段侧重点,对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筛选是非常重要的。大一,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大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使其逐步了解职业世界和社会,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大三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在毕业前,重点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学习求职技巧,开展针对性的择业技巧训练。因此年级不同,教育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内容设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说到底《职规》课的主角是大学生,如果他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中来,那么《职规》课也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职规》原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和参与性强的学科,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则有助于知识内化和思维激活。我们可以把成功人物访谈、自主创业大赛、职规大赛、项目跨校合作等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穿插在平时的课堂之上。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讲授与案例相结合,课堂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同学们乐于接受同时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来。

第四,加大教学投入,逐步完善考核体系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地引进和配置课程所涉及的心理测验、能力水平测评、职业兴趣、能力测评的工具、器械;一套科学的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测评者深刻认识自己的 性格特征、兴趣特点,找出人职匹配最佳领域;了解自身智商、情商、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常规化、专业化,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装备必需的实验室、职业咨询室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定期开办讲座,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对一”的个人咨询服务;举办类似职规大赛、创业大赛、讲课大赛、演讲比赛等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帮助同学们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和调整工作。职业咨询室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第五,形成合力,做到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

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吸引社会中资质较高的生涯辅导机构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涯辅导之中。政府、社区等也要积极拓展生涯辅导服务项目。高校要定期举办家长生涯辅导培训班, 让家长了解和掌握生涯辅导的知识、技巧等,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

第六,创新教育形式,把职业生涯规划寓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隐性教育,将职业规划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充分利用飞信、微信、QQ,博客、微博、人人网、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线咨询,打破职业规划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创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博客和论坛,定时上传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以供同学们参考和相互交流经验,做到全面指导无盲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生涯规划课 篇4

高校必须创新就业渠道,努力探索新型就业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服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顺利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满足率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开展分类指导,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定位和发展,从观念和态度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场认知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并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高校就业工作评估范围。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2]

目前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已全面铺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重视。高校就业工作也从就业指导向就业服务发生着深刻转变。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可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提高三个阶段探索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也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自我成长、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人岗匹配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课教师上课前必须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项内容,只有明确以下四个问题后才能确保课堂讲授充满自信。

(一)明确教学对象

任课教师接到教学任务后,第一项准备工作就是熟悉参加教学的学生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现状,了解学生需求,比如了解学生的姓名、年级、专业、性别构成等基本信息,避免上课之后才发现教学对象与自己的想象存在较大出入,出现教学设计不适合教学对象的情况。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构成相对比较集中,任课教师可通过前期交谈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前了解学生,必要时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全面分析学生现状和需求后,要思考如何将教学大纲与学生现状有效结合,如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式是否被学生所接受等。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选修课的高校,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构成相对比较分散,任课教师则可提前了解学生的年级和专业构成,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近期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生所在学院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等。任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是教师关心学生、亲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过程。这项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课教师上课之前要做,上课之后仍然要做。

(二)明确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基本情况摸清之后,任课教师第二步就要熟悉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大纲和参考书,明确课程学习目标。熟悉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是任课教师第一次课前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做的基础工作。通过浏览主要参考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动态,这是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所以必须在开课之前做,同时也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所以开课之后仍要继续做。

在这项准备工作中,特别不能忽视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因为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大纲上都有明确规定。如果要求统考,则各任课教师必须统一在大纲的要求下上课,否则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就无法做到统一考试。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教学上相对比较自由,怎么教和教什么拥有较大的空间,但必须明确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独具特色的地方,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遵循的结果。

(三)明确教学内容

在没有统一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任课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对课程进行整体分析,首先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性质,即本门课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其次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概况,包括教学内容和各主要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确定重点章节和难点章节。再次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确定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比例占多少,是否需要安排社会实践,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性环节。最后确定教学进度,根据分析结果,具体分配课时内容,从而形成教学进度表。

这项准备工作必须注意的是,课时安排要留有机动和回顾总结的时间,避免上课中途出现特殊情况耽误教学进度。教师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进行仔细备课,将基本知识点、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游戏环节和案例分享熟记于心。

(四)明确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要做到不能将个人情绪带上课堂。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开始,就向学生传达着很多信息,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教室,以无限的热情站上讲台,整个教学的过程面对学生,从里到外、从言行到举止保始终持良好形象。任课教师精神饱满、衣着整洁、神态自若、和蔼可亲的气场就能汇聚成一股神奇的亲和力,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眼中有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任课教师备课充分,上课内容非常熟悉,不在授课过程中时常埋头看教案,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准备充分,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这项准备工作必须要注意的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法要结合课堂气氛适时发挥或创新适合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情况。

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总体备课,任课教师便可做到心中有全局,授课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分时备课和具体讲授时,就能衔接前后,连成一体,形成系统。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兼具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综合课程,注重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其不同于一般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课程。教育部在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3]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任课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解脱,能够让学生从观念和态度层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的欲望。

(一)认真对待首次课

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也叫首次课,是整个课程的开场。首次课上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非常重要,虽然用时不多,但作为任课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就职演说”,特别是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开设为选修课,学生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首次课就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首次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为学生指明本课程的学习方向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教学的有关要求和规定。首次课准备充分讲得好,将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作用,能为后续行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次课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决定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对本门课是否感兴趣的关键,也是决定本门课行课顺利与否的关键。任课教师务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诙谐的语言,从过硬的专业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历方面对自己的任课资格加以介绍。这可以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成师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进而增强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信心。任课教师的自我介绍除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外,更要阐明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态度。但必须明确的是,态度是内在立场的外在表现,不在过多语言的表白,在于自然的流露,是教师对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基本立场所决定的。

(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主线是教学的灵魂,不能随意变化。但任课教师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1. 巧妙分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体验性和参与性极高的课程。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则表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热情越高,本门课对学生的影响度也就越高。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以学生体验为导向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程设计原则,分组学习则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首次课巧妙的分组安排,特别是跨专业、跨年级通过选修组成的教学班,可以将原本熟悉坐在一起的学生分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小组是相对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同学,组内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合理分组后,可以确保在后期的学习和游戏过程中让喜欢结交新朋友的学生愿望得到满足,同时也可以让性格相对内向、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的学生锻炼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

但分组必须注意的是,一旦组员确定后,应让各小组自己讨论选出负责人,并赋予小组负责人相应的权力和工作职责。如负责每次课小组成员的清点、小组作业的上交和分发、课堂讨论时组内成员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协调组内外事务,确保后续的课坚持按组坐定,否则分组毫无意义。

2. 内外兼修——以良好的教态进行课堂讲授

任课教师的教态既包括外在的教学姿态,也包括内在的教学态度。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任课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从里到外始终保持良好形象。任课教师声音洪亮、严谨自信教态就能形成一股神奇的向心力,让学生情不自禁被任课教师的气场所吸引。自然的教态流露表现在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全过程能做到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案,讲起课来就底气十足、从容不迫、有条不乱。只有心中有教案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就能形成师生的目光交流,学生在任课教师亲切的目光中,能获得启迪和鼓励,任课教师在学生专注的目光中,同样也能感受欣慰和自信。师生在目光交流中达成默契,就能形成一种十分宝贵的思想与情感互动。

任课教师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是对学生高度的负责和平等的尊重。但任课教师必须注意的是,眼神和语言要照顾到课堂上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珍视自己的课堂参与。

3. 寓教于乐——巧妙融入游戏和案例分享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课程,而是一门依托于成功学的原理,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进而规划自己一生的方法学课程,也可以说是一门生涯成功方法学课程。[4]所以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学生无须深刻透彻了解其中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只要能够明白其中事理,能够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就是课堂讲授的最终目的。通过课堂上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生动贴切的案例分享、易于实施的操作工具演练运用,不但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游戏互动和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传授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换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改变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状况,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互动和案例分享的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但课堂游戏的运用和案例分享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游戏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和趣味性,让学生对游戏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互动游戏中来。案例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和内涵性,好的案例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案例教学是服务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选取的案例要紧贴教学内容。其次教学实践证明,选取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案例,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互动游戏和案例分享完成后,任课教师要及时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透过学生的讨论分享,任课教师要适时引出相应的理论操作工具加以说明。比如在讲授自我认知章节性格认知中的能量维度——内向和外向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先做两人一组互问互答对方三个问题的游戏,让学生分享两个人在问和答的过程中表现有何不同,然后引出MBTI性格类型能量维度内向和外向心智过程的区别,最后才提出性格的概念解释。在学生观点和工具运用的基础上,任课老师要及时总结、凝练出相应的理论概念回到课堂讲授上,让学生明白原来书本上的理论概念如此通俗易懂和易于实践运用。但这个环节必须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把控全场气氛,做到结论及时分享、课堂讨论激烈而不至于混乱。

4. 现场演练——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En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将学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小组讨论、现场演练和实际运用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必须注意行课过程中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这两个积极性。

知识能够在讨论中成倍增加。经过多次讨论的知识,不仅更丰富而且更深刻,参加讨论的人自身也会在讨论中得到提升。课堂讨论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无论是讲课还是听课、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真诚的参与讨论,个人知识就会成倍增加。课堂上互动游戏和案例分享的正确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任课教师可适时抛出辩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凡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就积极起来辩论。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为各发言小组计分,计分与小组的综合成绩挂钩,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当场加分肯定,根据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期末课程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可以避免少数学生在讨论中应付、不积极思考、不认真发言的情况,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5]但这个环节必须注意的是,在课堂讨论阶段,任课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观点,阐述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及如何统一意见得出观点的过程,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平等参与讨论的全过程,拥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三)乐于与学生分享

任课教师乐于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及感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更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真诚沟通的润滑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向学生分发礼物,教和学是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认真对待、努力付出。任课教师在首次课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学生无论在课堂、课间或者课后都能及时与老师分享学习心得。任课教师只有对学生感兴趣、主动走进学生世界、愿意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把学生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心甘情愿的帮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任课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快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是任课教师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和心态年轻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愿意为职业生涯规划课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强化。

三、课后及时总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任课教师课后及时总结,不断充实自己的上课内容、不断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是职业生涯规划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模型CASVE循环理念在授课过程中的有力实践,也是有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的及时反馈。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发的灵感、一句颇有意义的话、找到一个既贴切又生动的案例都是值得记录的宝贵成果。任课教师可以随身准备一个小本,及时记录突发的体会和感想,只要坚持不断积累授课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一定会越讲越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和学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是源,教学是流,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工作,是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和规划的工作,做助人的工作,首先是要帮助自己。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一定要关注到自己也有需要,自我成长和修炼同样重要。[6]任课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贴近学生工作一线,真实了解和感知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不断积累个体指导、团体辅导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自己,从平时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只有不断寻找自己教学的乐趣所在,发现自己教学的价值所在才是自己愿意主动付出,并真正热爱职业生涯课程教学的不竭动力。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可以用夸张的身体语言、真实的视频演示、图文并茂PPT课件、让学生分享实习及求职的亲身经历、课间休息时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走进学生、吸引学生。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运用正在不断深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授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从事这门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没有枯燥无味的课程,没有不想自我实现的学生,只要用心关爱学生,努力探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每一次课都当成第一次课一样对待,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就能不断提高,这门课就能变成学生真正喜欢、受益终生的精彩课程。

摘要: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逐渐转变为必修课的背景下。以实践性和体验性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教师以知识构建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内在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任课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从课前准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后及时总结提高入手,才能切实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东.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2]李强.基于职业生涯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3]余子牛,曹昊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证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4]方伟,王少浪.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8.

[5]丁翠玲.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职业生涯规划课感想 篇5

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臵,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最近几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为此必须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而大学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我们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以下几点。一,我们要正确认识自我。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验,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其次,要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明确自己是否具有与所求职位相匹配的兴趣。

最后,认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需求;通过校方提供的各种咨询和讲座,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当中如何发挥、知识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二,我们要明确职业定位。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目标不确定,经常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话,则必然导致职业生涯之路不规则,出现很多的重合和交叉。典型的表现就是频繁跳槽,频繁更换工作,而各种工作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使职业生涯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三,我们要提前做好择业培训。

在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择业 的培训。我们要做好择业动机分析、择业心理准备、择业技巧,行业分析等方面。

四,培育职业素养,进行角色转换。

大学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以书生气十足的刻板印象,原因之一是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缺乏对社会的接触,只有临近毕业了,才“主动”出击。其结果会导致两种倾向:一方面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观,职业礼仪,职业规范等,降低就业诚信。另一方面固守学生角色,难以适应职业需要,降低了就业概率。

我们如果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生涯规划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希腊、古罗马时代,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教学方法被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1]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案例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要设身处地的从创设的案例情景出发,设想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同时学生的表达、沟通技能得到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取不恰当,案例运用不合适

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除了引用教材现有的案例之外,大部分需要从课外选取。案例的选取要求要有方向性、启发性、时代性等特征。但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完全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案例还很缺乏,教师在查找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案例选取时会出现选取不当的情况。

2、学生参与不积极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对教师产生了比较大的依赖性。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开放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学生很难完成,也不主动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一味的等待教师给出解决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讨论“冷场”,学生发言不积极,也不能较好的表达观点、分析案例,这样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出现了认识误区

在案例教学中,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虽然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都使用“案例”,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在教学地位、进行的主体、运用的目的、涵盖的范围都有不同[2]。还有人认为,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用的越多越好,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教学方法,就应该运用得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介,但案例用的过多,教学就会演变成“讲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案例的情节上,而不是案例所要反映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参与不进去,起不到引导、启发的作用。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有了案例教学法就应该摒弃其他的教学方式,这种认识也很片面。案例教学法虽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也不能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案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措施

为了使案例教学能更好的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第一,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方向性,但完全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案例比较缺乏,教师在查找和选取时比较困难。对此,要更好的调动起备课组的力量来开发和收集案例,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典型的案例收集起来,并不断的更新整理,以备教师的查找和运用。

第二,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3]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顶峰时期自尊心都比较强,如果他的观点教师总是给予否定的答复,会挫伤他的自信心,打击他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从成就中获得自信,有了自信自然积极性也就会增强。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目前,最好的教学状态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4]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使學生积极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密切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当前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案例教学被广泛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所固有的特征和知识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运用更直观、更便捷。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案例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2]杨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3]于慧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生涯规划课 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

当前, 按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各大高校都开设起来。作为高校中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职业生涯规划课对高职新生如何规划好大学生活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 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求职、如何面试等。但是, 从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来看, 这门课程并不尽人意。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但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上课, 上课内容枯燥, 形式单调, 导致学生对此课程不感兴趣, 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方法必须改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情形下, 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较多一线教师的关注。

1 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法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学习方式, 力求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实现、不断发现、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 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优化[1]。

2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开展的背景

2.1 部分高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信心

对于大部分高职生而言, 高考的失败让他们给自己下了一个定论, 即自己是个失败者。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前景失去了信心, 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实习、求职中异常消极、被动, 有的高职生甚至破罐破摔, 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 把自己大量的宝贵时光用于玩网游、玩手机、娱乐中, 或者为了消磨时间、因为空虚寂寞而谈恋爱。

2.2 部分高职生对专业不感兴趣

由于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缺乏, 许多高职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 在选专业时由父母、亲戚或老师代选, 而入学后发现对自己专业提不起兴趣, 却又找不到感兴趣的事情。于是, 上课不愿意听讲, 下课大量的时间也不知道做什么, 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娱乐或恋爱中, 导致大量时间浪费, 虚度了大学美好时光。

2.3 部分高职生对职业前景感到迷茫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部分高职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一方面, 相对本科生而言, 在就业竞争中高职生不具备学历优势;另一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不够重视, 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少, 导致高职生在职业技能这方面不够过硬, 而当前很多企业迫切需求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 导致高职生逐渐失去了与本科生的比较优势。

2.4 部分高职生缺乏求职技巧

求职是一门艺术, 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高职生在入大学前,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中, 缺乏对职场的了解, 更不用说求职技巧。大部分高职生对于如何搜集招聘信息、如何设计个人简历、如何准备笔试和面试以及相应的职场礼仪缺乏相应的了解, 导致在求职中缺乏自信、较为被动。

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开展

3.1 明确教学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在加深学生对自我能力了解的基础上, 全面认识自己的职业潜能和职业意向, 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个人的职业素质, 从而找到与其能力、兴趣相匹配的职业,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2 设计教学情景, 细化教学手段

体验式教学不适合所有科目, 知识点多而杂, 情景因素不占主导的内容不适合此法[2]。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因而适于开展体验式教学。根据课堂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较多, 如情景模拟、视频播放、案例讨论、分组发言、情景剧表演等。如笔者为让学生体验到面试的情景, 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模拟面试”,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一部分学生充当面试官, 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面试者, 模拟面试情景,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面试的情景, 学生分享担任角色的感受, 教师最后予以点评。

3.3 实施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体验式教学要开展的充满活力,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设计的教学应重点突出,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不必面面俱到, 为教而教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有时为让学生体验到求职中的两难问题, 可以引入一个案例, 让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 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 让他们体验到讨论、交流的乐趣, 从而产生深刻的感受。在做分享发言时, 才能够较为深入, 并引起学生共鸣。

3.4 效果评估

评估一门课程的效果可以用问卷法、调查法、访谈法等, 可以单独使用某一方法, 也可结合使用。笔者使用的是问卷法, 即在每一个主题结束后, 让学生写下学完这个主题的感受, 主要是收获, 并提出教师应该改进的地方, 以利于不断提高。

4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成效

4.1 增强了学生对自身的了解, 提高了自信

部分高职生由于高考的失利, 入学后充满了自卑的情绪, 他们只看到自身的不足, 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体验式教学设计, 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价值, 全面的了解自己, 提高了自信心。通过“优点轰炸”这个活动, 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却从未引起自己关注的优点, 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 肯定了自我。

4.2 明确了职业前景, 激发了对专业的兴趣

高职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前景以及从事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有目的地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分组讨论和职业倾向测试, 很多高职生逐渐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前景, 并激发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因而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4.3 提升了求职技巧, 为求职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求职是一门艺术, 有许多的技巧需要高职生学习。通过“模拟面试”、“上班第一天”等情景剧的表演, 让学生体验到面试时的技巧和必须的一些准备。也让他们意识到就职时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 从而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具备的环境条件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具备的环境包括:一个拥有多媒体的教室、可以移动的桌椅以及一块可以供开展活动用的场地。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室进行一定的装饰, 使教室富有温馨感。

5.2 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需要授课教师转变观念, 大胆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法上课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 还必须有相关学科的广博知识。同时, 还得有深刻的觉察力、敏感性, 能在课堂上做到随机应变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 相对传统讲授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需要上课老师不断更新观念, 付出更多的精力, 不断进行尝试, 才能逐渐领悟、把握体验式教学的精髓。

5.3 体验式教学的班级气氛营造非常重要

体能式教学理念下的课堂, 需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他们的高度参与, 需要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想学习, 因此, 营造积极、活泼、团结向上的班级气氛非常重要。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才敢于尝试, 勇于尝试, 才敢于在同学们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说出真心话, 分享真实的感受。因此, 教师在开始的几堂课, 最主要的目标不是进行课程, 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设计来增加班级同学的熟悉度, 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营造一种轻松、团结的氛围, 以便于后面课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6-9.

[2]冯丹娃, 郝文斌.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1) :162-164.

生涯规划课 篇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从2007年兴起以来, 不少教育机构及高校都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书市上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书籍也是琳琅满目, 不胜枚举, 但是笔者查阅研究了几乎所有各种版本和类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或相关辅导书, 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笔者曾有幸去兄弟院校参加各种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培训与教学听课活动,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职业生涯规范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界定各高职院校千差万别, 以至于不同高职院的授课课时和教学进度安排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 笔者认为, 学术界应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规范, 应尽早构建适用于高校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 在笔者开来, 高职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

生涯、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基本概念要跟学生讲解清楚, 让学生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同时在讲授概念的时候可以穿插讲授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职业规划的原则包括可行性原则、胜任原则、特长原则、发展原则、灵活原则等, 方法要重点给学生介绍5W分析法、SWOT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等内容, 一点要设法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三种方法, 任课老师可以用举例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跟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

这一部分内容不能忽略, 任课老师应该要跟学生讲授职业规划按照采用的方法分类有哪些类型, 按照时间的长短分类有哪些类型, 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到。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

课堂上任课老师要跟学生讲授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包括哪些环节, 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具体操作要特别注意哪些细节。一般来说, 做职业生涯规划至少要包括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行动计划或实施策略、评估与修正等基本步骤。

五、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编写

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做一个适合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可以将一些历年获得国家级或省级职业规划大赛的优秀作品或作品模板展示给学生欣赏, 并重点讲解《个人职业规划书》在制作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编写要求。

六、职业心理测评

职业心理测评的内容非常重要, 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具体包括职业心理测评的定义、职业心理测评的作用、职业心理测评的方法、职业心理测评的内容、职业心理测评工具等五大部分。心理测评方法有作业量表法、自陈量表法、心理投射法、笔试法、面试法、情景模拟等方法。测评的内容一是认知能力测评, 测评的手段有感知觉能力测验、语言与逻辑推理能力测验、心理运动能力测验、机械能力测验等;二是职业兴趣测评, 最著名的测验手段就是霍兰德 (Holand) 职业兴趣测验, 这个测验方法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三是职业人格测评, 包括大五人格测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 要教会学生熟悉掌握做MBTI职业兴趣测试以及看懂MBTI职业性格测试报告;四是职业气质测评,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要向学生讲授清楚, 让学生懂得不同职业气质类型的人在性格表征方面有什么不同。任课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做职业心理测评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了职业心理测评, 才能完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在这个前提下做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才不会脱离实际, 偏离方向。

七、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

与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很多, 有的理论非常复杂和高深, 不适合高职生的课堂教学, 但以下几种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该要列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之一:帕森斯人职匹配论、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等。

参考文献

[1]刘海春.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生涯规划课 篇9

时间: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上午10:00-10:45

地点:B楼406教室

执教者:德育教研室朱承

执教对象:2015级高职护理2班全体学生

执教内容:话题十一“就业准备”

使用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

教材出版单位: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版本

编写者: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编写组

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小调查

1.求职者就业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2.学生根据调查情况汇报、讨论。

(二)求职定位

1.端正就业观念。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引导学生找准职业定位。

4.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就业机遇。

5.视频案例分析讨论。

(三)课堂小结

二、听课评析

(一)主要优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职业学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朱承老师能自觉地落实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他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节课中,不仅对就业前应该做的准备方面的知识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紧扣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图安乐和追求高薪的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教育学生端正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求职心态,遵守校规校纪,努力学好技能,做一个优秀的职校毕业生。

2.朱承老师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准备方面的内容交待得清楚、分析透彻,学生能从他的讲授中获得新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朱老师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就业准备”内容时,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到位,尤其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求职心态把握较为准确和全面,对护理专业毕业时一些不良心态和错误的就业观等分析得透彻,使同学们心悦诚服。

3.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往往表现为教育空洞乏味、说理苍白无力。朱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师生双边教学互动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上通过精心选择对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又紧密联系了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不足之处

1.我们要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课中要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让学生去推理,让学生去做结论。反过来,也要提倡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去分析解决。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2.朱承老师在讲授“把握就业机遇”内容时,稍显抽象。虽然举了例子,但是事例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讲完事例后又没有紧扣要点分析和总结,没有很好地突出“就业机遇应该如何把握”这一主要内容。在联系实际、列举案例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贴近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方面的案例,不可随意,不可太多太杂,重点是分析有价值的案例,以说明要点。

三、课后反思

(一)德育渗透强素质

柯尔伯格说:“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人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道德的内在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道德不仅能教而且必须通过教才能习得。”“作为社会的道德总是自律的,否则与行政手段、法律控制等没有区别。但作为个体的道德,则总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个体都是通过社会教化而接受社会道德的,当个体被‘教化’了,外来的教育就成为自身的需要,他律就转化为自律了。”显然,德育过程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师生间的教育性交往。

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涉及学生的择业观问题,而择业观的实质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样,就业必然要涉及德育问题。因此,就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择业者认识和处理择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高职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一个人职业观念形成的起步阶段。择业观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就业方向、领域、具体业务,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相较于大学生而言,职校生由于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了解甚少,因而,常常出现自我评价过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

就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面对近些年来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德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并合理定位,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应只关注工资薪酬待遇,树立正确的从业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就业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在谋得职业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维持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正视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自己。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并尽可能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案例引领活课堂

柯尔伯格曾说过:“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选择内容和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生成则源于案例资源的遴选加工和教学情境的创设铺垫。其实,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诚然,案例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所选的案例要做到取之有理,取之有趣,取之有意。案例教学能贴切德育的特点,将原则性与具体性、抽象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德育的深入浅出,案例教学能培养学习者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教学,既是道德认知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能在启发式原则的指导下,“激活”讲解、讨论、辩论、调查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

一堂活力绽放的德育课,既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也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更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道德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修养和实践。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科的认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如智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案例教学作为最经济实用的“调味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走进德育课堂,走向身心愉悦的殿堂。案例教学法适应了当前新形势下德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可以使学生从个别事件导出一般原理,从而掌握道德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育人宗旨,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所学专业和已有基础,注重针对性与生动性,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

四、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门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我省对中职的学生作为省统考课程之一,以示重视。但是,一些教师在给学生上这门课时,却完完全全为了拿分数,教师押题,学生做题、背题,完全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效果。所以,本人认为,要真正上好这门课,首先可以取消统考,然后采用多种形式,上课、讨论、演讲、调查研究、对从业成功者进行访谈或请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以使学生在生涯规划、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担。因而如何保证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尤显重要。通过督导听课,剖析一节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优缺点,反思高职院校德育课的有效教学方式:德育渗透强素质,案例引领活课堂。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案例,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李华娟.道德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4,174,221.

[3]李建伟,袁耘毅.谈谈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J].思想战线,2000(4):140.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16.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6.

[6]刘有为,冯文全.案例教学:德育中不容忽视的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7]龚慕霞.新时期高校德育案例教学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篇10

编者按:高中在人生选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指出:“我感觉最难处置, 就是中学这个关头。到了大学, 人生观渐渐确定了。中学正在交叉路口, 欲东便东, 欲西便西, 出入很大。”19世纪末, 西方已经出现了职业指导, 这是生涯规划的雏形。现在我国的一些城市, 如北京已经有很多中学开始意识到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也以不同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本期《热点争鸣》选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主题, 以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为例, 针对两个区的教研员进行专访, 了解当前学校开展生涯规划的具体情况, 分析北京市高中开展生涯规划的内容、方式、经验及困难, 为其他学校与教师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生涯规划课 篇11

【关键词】高中职业生涯 规划现状 生涯辅导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25-02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学校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研究培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对自身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对其的培训中,学校也能为国家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的办学观念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进而促使学生考试理想的大学。但学校却完全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致使学生无法接受到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却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方案,从而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得到落实,其次, 由于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样就严重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进度。

根据对相关调查资料表明,部分高中生在报考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选择专业,而缺乏教师和家长的指引,而且,这些高中生并不理解自身选择的专业真实的含义和性质,从而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对自身的专业产生不满意的态度,虽然有些学生通过专业弥补当时的错误,但这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依旧不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针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出的策略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

站在高中学生的角度分析,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课程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开展相关的辅导课程,而且必须要以相应指导理论为依据,并结合高中实际教育教学现状,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正确的定位,使学生通过教师对其的辅导,充分的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这样学生才能确定职业目标,并朝着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努力学习和前进。其次,做好职业咨询工作,职业咨询工作主要为两种方式:一是团体咨询;二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咨询人员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协助学生,帮助学生对某些事情进行抉择,并让学生在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动机,这时学生就会主动的研究自己的职业生涯,个别咨询是指辅导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自主分析自身的特征,然后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会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所需,并为自己提供充足的条件 。

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的过程中,辅导教师不仅要将理论性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也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围的的资源,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体系,使学生对学校周围的资源进行调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领域较小,而且,高中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因此,高中生只能通过书本获取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也就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对学生其中引领的作用,学校在设计其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观念,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需要的职业,让学生知道自身能力,进而使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当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时,学生就会认真的思考未来的工作和道路,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为了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内容,对自身的职业进行模仿,这样学生就能融入到其中,在此过程中,感受工作的难度和乐趣,并获得相关的体验。

(三)呼吁社会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高中阶段需要生涯规划教育 篇12

生涯规划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段重要里程。高中学生面临着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社会的现实选择。如何在这个阶段设计好自己未来的角色与实施规划,对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失败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不准;不是没有理想,而是推进策略不当;不是没有毅力,而是修炼方法不妥。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修炼、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方法与技巧,克服“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方法,设计、选择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生涯规划教育在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开展比较普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比较成熟。其不光有独立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如,美国语文课在介绍《富兰克林自传》时,会要求学生理解“富兰克林每天24小时安排计划表”的时间规划,并“做出一个自身提高计划”;在介绍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时,会要求学生分析“今天什么职业在浪漫和冒险方面能与19世纪成为一个河船上的领航员相比”;在介绍杰克·伦敦的《生火》时会要求学生思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生存下来,最需要什么品质”;在介绍约翰·斯坦贝克的《龟》时,会让学生“描述一件能反映你当时人生方向的经历”,讨论“龟的素质在当今有哪些优势或劣势”;在介绍哥伦布的《美洲航海日志》时会有个人领导能力测试的要求,等等。这些要求以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演讲比赛、日记写作、实践体验等方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他们的生涯训练活动也十分丰富精彩。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走访流浪中心,让他们认识贫困,服务穷人,明确“服务社会是生涯规划的起点”,“帮助别人是为自己创造机会”。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财务规划和理财能力,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虚拟账户,发给一笔虚拟货币,以股票市场实时指标为标准,指导他们以模拟方式进行股票投资。每个月盘点个人虚拟资产,评选出优秀者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经过这种长达数年又具有实战特点且极富趣味性的训练,学生的财务规划和实施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开展此类教育。已经开展的地方大都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据我们对部分高中学段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对生涯规划完全不了解的占78.6%,略知的占16.7%,较深了解的仅占4.7%。

由于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普及有效,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存在不少误区。在调查对象中,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家庭资源强弱,普遍对未来发展感到困惑和焦虑。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生涯规划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科学计划与安排。其要点是在对个人智能、性向、能力、价值观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国内外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选择学业或职业,寻找出适合本人的生涯路径和生活方式,并作相应的学习、修炼与准备。

概括说,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了解:

——我是谁?

——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环境或条件允许干什么?

——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现在或每一阶段怎么办?

生涯规划教育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教育内容十分广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设定。从宏观上讲,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从中观上讲,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从微观上讲,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距,都决定着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但无论何种内容,都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高中阶段学生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进入青春期,具有好奇、简单、冲动、独立的倾向。二是生理成熟度优于心理成熟度,二者会产生一定差距。三是价值观开始形成,富于幻想,疏于务实。四是对异性由好奇转为追求,部分人出现早恋现象。五是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且选择具有多重性。如,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就业与创业的选择;升学中专业与学校的选择;就业中职业与地域的选择;创业中行业与项目的选择等。这些选择相对其社会经验、知识体系和分析能力而言,难度很大,压力沉重。六是自主消费愿望日趋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应具备以下七个基本模块:

1.生涯导向。包括生涯指南、成功人生指标等。

2.规划方法。包括预测方法,规划阶段与侧重,动态管理、目标校正,顺应潮流、把握趋势等。

3.生活规划。包括自我认识、生涯修炼、生活管理、家庭与社会等。

4.职业规划。包括升学规划、就业规划、创业规划等。

5.财务规划。包括消费管理、储蓄管理、投资管理、债务管理、保险管理、训练与规划等。

6.发展策略。包括积淀、控制风险、高中阶段的发展策略等。

7.评估与对策。包括评估的基本参数、评估程序、评估角度、评估团队、目标矫正与实施策略等。

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原则

1.激励。成为人才,成为英雄,是每一个青少年心中潜在的梦想。生涯规划教育就是通过强化、细化、显化梦想目标,唤醒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激情,从而养成自觉、自奋、自律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激励,要成为一种常态。西点军校在教学中有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办?”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问题、总揽全局的眼光,更能激励他们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追求和理念。因此,激励不应该只停留在几个典型案例课程、几个成功人士讲座上,而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部环节。

2.差异。每个人的梦想不一样,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生涯设计、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因人施教,个别指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合作。认识自己,认知社会,预测未来,需要有全面的信息整合能力、客观的评价能力和较高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合作学习,一起研究,共同提高。

4.动态。生涯规划贯穿人的一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和修正。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实践。长期目标(10年以上)和中期目标(3至10年)的实现是靠实施短期目标(1至3年)积累而达到的,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此要在实践中修正,在修正后实践。

5.体验。青少年是最富有理想的阶段,但由于缺乏对职业目标的亲身体会,容易把目标理想化,理想神圣化。因此要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假期,到社区、企业及职业目标单位,以担任志愿者或义工的方式,进行角色体验。通过体验,反思自身的兴趣、能力是否与职业目标相吻合,从而准确定位未来的社会角色。

6.尊重。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阶段,此时他们的生涯目标必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些目标只要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都应该尊重和支持,切不可因为标新立异而压制或歧视。另外,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对不愿公开自己理想或规划的人要给予理解和保护,尤其是对特殊型学生(内向型、单亲型、特困型、残疾型等)更要做好细致工作。

7.短距。首战告捷是鼓舞士气的最佳方法。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生涯规划教育应多引导学生做一些小目标、短距离、低难度、虚拟化的规划设计。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看到成果,增强“我行”的信心。

生涯规划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首先是导向问题。生涯规划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任何方法都要以高尚的价值观为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基础之上的个人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谋生、谋职、谋财的手段。人生目标的实现,要靠正义、博爱、诚信、自律、劳动来获得。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把方法作为目的,就容易出现为个人发展而不顾一切的结果。

其次是内涵问题。有些人一说生涯规划就理解为职业规划,其实生涯规划的内涵很广,职业规划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生活规划和财务规划以及实施的技巧与策略等。比如,何时恋爱,怎样交友,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家庭怎样发展等。又比如,如何理财,怎样投资,怎么避险等。还比如,人生跨越式发展阶段往往存在于某种机会之中,怎样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等。总之,一切与人生有关的事情以及要达到目标的策略都需要规划。

第三是实施问题。不要以为生涯规划是未来的事,离我们很遥远。实际恰恰相反。规划未来要依据自身情况,要认识自我,认识现实;目标确定之后要身体力行实施,要从现在做起;目标和进程之间随时会出现差异,要及时发现与调整。所以,没有现在就无所谓未来。应该看到,生涯规划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态度:前瞻、严谨、自信、有序、务实、创新。所以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未来时,更是现在进行时。

第四是定位问题。人的一生都需要规划,但每个阶段的规划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如果定位不准,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现在有些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种泛成人化和泛社会化的现象,把职业规划视同于生涯规划,把成人角色视同于学生角色。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很容易误人子弟。一般来讲,学生的规划侧重于自我认知和生涯修炼;成人的规划侧重于道路选择和风险评估。前者重在积累和创造机会;后者重在发现和把握机会。定位不准,势必造成角色错位,从而导致教育失效。从经济学角度考量,让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孩子去评估职业风险,就如同让一个价值观已经基本固化的成人去改变行为习惯,是一件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事情。

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1.教师。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只有真正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和指导者。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生活质量。现在很多地方的教师发展内容中,只有专业规划,没有生涯规划,这是一个缺憾。应该看到,专业规划是生涯规划体系的一个方面,离开了整体设计,单项规划必然会失效或失灵。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生涯规划教育列为教师培训的通识课程之内,提供必要的资金、时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学习发展。

2.课程。生涯规划教育可在高一、高二年级或高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每学年18—36学时,占一定学分,有条件的省市可作为地方课程开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作为校本课程开设。

3.家长。生涯规划教育对家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教育,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可采取开放式教学、专题辅导班等形式。

4.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中普遍设专职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还不太现实,可以采取生涯规划教育咨询员模式、班主任包班模式、生涯指导中心模式等。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采取哪种模式,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者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不是塑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不是填满“罐子”而是点燃“火炬”;不是代替学生决定而是帮助学生选择。

上一篇:翻译价值研究述评下一篇:利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