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共12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1
目前,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一些应届毕业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在毕业前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而其他一些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 在面对用人单位苛刻的甄选时, 也难以有自信和出色的表现。原因在于此时学生仍然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目标是什么。通过对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薄弱, 现有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高年级大学生, 且偏重就业层面的辅导。如果能够针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并引导大学新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锚, 并能够尽早拟定职业生涯规划, 则大学时光必将更加有效地度过;而当学生毕业求职时, 就能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迎接用人单位的筛选, 甚至有实力去主动挑选用人单位。本文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如何针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是指贯穿于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集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知己”和“知彼”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知己”是指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知彼”是指了解与自己职业性格和职业兴趣相匹配的各种职业的特点与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管理者采用干预的程序, 帮助受教育群体了解其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内容, 引导其据此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是针对刚入学的新生, 在第一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之内, 通过特定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性格, 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阶段学习生活规划的一整套干预程序。目前比较普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 但一般只对高年级学生开放;二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相关工作。高等院校中一般都有就业指导机构, 但因为机构人少, 而学生众多, 所以往往只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提供自助式咨询与服务。常见的做法是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页上设置各种常用的职业测评工具, 有需要的学生自行测评;举办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或求职就业方面的讲座, 并甄选优秀视频讲座放在中心主页上以备有需要的学生自主浏览;整理并在中心主页上展示一些常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方面的困惑及解答, 以备学生参考。
归纳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特点, 主要有两点:1) 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就业辅导任务重, 很难抽出精力兼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高年级学生而非新生。针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则普遍没有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侧重点。
1.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如通过测评工具以及面谈发现某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是职业经理人, 则该名学生在制订大学期间学习及生活目标时就应该侧重竞选班干部、社团负责人, 并期望在精心组织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磨练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第二, 有利于学生及早探索出自己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经过不断探索而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每个人一生之中都只有一个职业锚, 从事职业锚工作, 事半功倍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但每个人探索其职业锚都需要花较长时间。研究显示, 多数人在30~40岁之间才发现并确定自己的职业锚, 而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职业锚。但可以肯定的是, 一个人越早开始关注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思考、规划、探索, 越有利于其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尽早发现自己的职业锚。第三, 有利于促进应届大学生就业。由于在入学之初就制订出明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大学生会在大学期间更加充实、收获更多, 在毕业求职时更有可能获取用人单位的青睐, 从而对就业求职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学校通过设计管理流程, 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 自主规划职业生涯并制订与之相匹配的学习与生活规划, 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时光。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使大学新生客观了解自己。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性格类型、个性、价值观、能力、潜质等, 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第二, 使大学新生客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主要包括专业概况、专业特色与优势、就业现状及前景、专业课种类及开设时间等。
第三, 引导大学新生自主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期间学习与生活规划。主要包括明确宏观职业方向、与宏观职业方向匹配的学习与生活规划。例如某学生规划自己的宏观职业方向是会计经理, 而现在所学专业是数学专业。根据他所在学校的习惯规定, 他需要在入学第一个学期各科总评成绩排名在数学专业的所有同年级学生的前15%, 这样他才有资格申请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前两周内转到会计专业。会计经理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因此他还需要在大学期间积极竞选班干部, 申请加入社团并竞选社团负责人;在寒暑假多进行勤工俭学工作以便锻炼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3.1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要办好高等学校, 不但要“去行政化”, 给高校管理者以充分自主权使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规律进行自主管理, 更要在高校管理层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 而人才包含双重含义, 即首先是个健康的“人”, 然后是学有所长的“才”。高校执行“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急学生之所急, 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要学校都要给予充分关注。体现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 就是能够站在大学新生的立场上, 以大学新生的显性和潜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各种方式来有效满足大学新生入学报到前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 见表1。
3.2当事人各方的职责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涉及学校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 如招生办、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团委等工作部门、职业规划相关社团等。要做好该项工作需要明确包括大学新生本人在内的当事人各方的职责, 见表2。
3.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步骤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可以按照时间划分为入学前、入学、入学后三个阶段, 分别对应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初步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并实施等内容, 见表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2
转眼间,我已经当了近二十年人民教师,回顾自己短暂的教书历程,才意识到这段我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过自己,没有给自己的职业再度专业化,一直以来,我对职业规划的理解就是简单的为自己做一个计划,经过学习我才明白: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此,我做了一份职业规划如下:
一、总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会传授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我需培养和培训,力争达到: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实施新一轮课改所必备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能力。既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的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
二、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
(1)教学方面:
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观摩名家光盘,汲取名家教学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得到县级教育领导认同。细而言之,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积极开设校级以上公开课,积极参加优课评比或基本功比赛,争取获奖。我还要与时俱进,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班级学生的行为规范,落实学校的常规要求,培养知书达理的新一代青少年。逐渐明确带班风格,形成班级特色,争取在两年内把班级学生培养成德材兼备的优秀学生。
(2)教育科研方面
科研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原始积累。有利于克服高原现象。教育科研能增长见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克服职业倦怠感。改变个人命运。因此我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通过教育科研,切实解决问题,并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视野更宽阔。
(3)学习方面
定期阅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等自己学科相关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
(4)师德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3
高职就业能力职业生涯
一、学生生涯规划与高职生生涯规划个性
高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高职生涯规划保留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同时突出高职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独特性。
高职生涯规划之针对性,是指学生从中学生向高职生转变的这一过程,因接受应试教育而导致的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存在的价值迷失,存在对学习和生活不适应等问题。简而言之,即高职院校目标定位是什么,该做什么的问题。高职生生涯规划的着眼点,是依据大学生渴望成才这一特点,解决好成才这一目标定位和价值定位问题;抓住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高职生的成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解决教育主体性和主导性之间统一的问题;抓住人才成才从继承过渡到创造期的这个关键转折期,解决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之间的问题。
高职生涯规划之独特性,是指解决好高职生个体人才资本和现实的发展计划之间的平衡问题,并且秉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现高校精神文化之超越性;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都贯穿着规划活动,前承高职生的适应阶段,后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辅导,把每年的学生素质测评和评优表彰相结合;注重和实际相结合,重在价值导向、系统化的落实、个性化的辅导。
二、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短板”分析
(一)专业性与系统性待提高
从教育的总体上观察,大多数高职校没有专门设立职业生涯教育部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许多高职校充当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多数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是德育课教师,这些教师生涯规划知识的专业性不强,在缺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授课,容易导致生涯规划课程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二)高职生的个人认知水平,职业目标定位待强化
根据调查资料及教学实践,高职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智商、特长、能力等个人基本因素,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评价。导致许多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脱离。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太高,存在好高骛远心态;二是自我评价太低,缺乏长远目光;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期望值太高。
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准确,有助于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挖掘个人潜能。目标若和实际不符,容易增加受挫感,带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自卑心理等因素低估自身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放性思维,导致职业定位太低,容易导致资源没有获得优化配置;社会当中的功利主义等思想侵入校园,一些学生定位职业目标时,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大局利益,或者忽视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积累,而将希望寄托于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培训班,存在弃本逐末之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三)生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仍欠缺
其一,欠缺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是生涯规划设计之基础,且对生涯规划设计成败起决定作用。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知与分析以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职业测评方式包括纸笔测试、网上测试、信函测试等。职业测评工具,主要是采用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验、MBTI-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等,这些测评工具针对的是社会群体,并不完全适合学生。
其二,生涯规划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欠缺。生涯规划并非是就业成才的妙药灵丹,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专职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前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自我认识不全面,社会环境评估太感性,职业目标确定偏离理性,生涯规划能力参差不齐,对生涯规划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职业概念含糊不清,对未来职业方向定位不准,缺少必要的职业意识长期培植,且忽视在高职阶段进行的长期生涯发展定位,导致生涯规划课程如同虚设,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当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各有特色,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生涯目标及决策、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和法规、职业信息搜集和分类、求职与应聘等。随着我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倡导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当中,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实现高职生涯规划的教育途径上,主要为讲座或者讲授。讲座式教学,一方面,因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尚未形成系统,或因师资队伍有限而采取讲座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邀请校友、企业人事、人力资源方面专家等参与到课程当中,开办主题性讲座。讲授式的教学则是把生涯规划作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在课堂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等方式,如:情景式“职场面试模拟”。当然,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只是作为授课式教学的补充,而非教学方式之主流。因此,基于教学条件、上课的人数和师资能力等具体情况,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讲授式,适当时候辅之以问答、案例讨论、模拟等方式。
(二)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辅导方式
1.职业评估测评。通常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测评,以帮助高职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2.网络课程。一些引入诸如时代英杰公司职前网络学堂网络课程方面的资源,方便高职生通过进入已经授权的网站,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3.职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和社团活动。由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就业特点,适时开展一些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开展“生涯规划设计演讲比赛”、在二年级开展“就业服务周”活动。在三年级开展“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设计等。
四、结语
科学性、系统性的高职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学业与职业定向,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做足准备,这要求高职生对于自身的生涯发展要有着明确而清晰的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进行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职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汪航秀.生涯发展思想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N].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黄美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与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朴再元,黄自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指导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4
一、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 是一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进行设计的带有设想性质的东西。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 则是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进行提升的培训活动,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为主的教育活动。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 能够极大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工作, 而且对于中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形象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中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而且能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尽可能地使他们避免盲目就业。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专门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和有效合理的分配。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校对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但是, 由于部分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使得这些学校的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进行, 整个课程还停留在形式上, 并没有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在学生的职业指导上, 中职院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领导在学校工作中的任务较多, 往往把招生、就业率和学生在读期间不发生意外作为工作的重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管, 则在教学中往往将班级秩序和学生的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对于任课教师, 往往在乎科研任务, 重视考试的合格率。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出现了从学校的高层到最后的教师均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 甚至有部分中职学校从未对学生开展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工作[1]。此外,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 他们主要是来源于中考失利或者农村或者城市的低收入者家庭, 进入中职院校属于无奈之选。他们对待社会的认识不成熟, 而且内心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等世俗观念带来的巨大压力。中职院校对他们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导致他们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激发, 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
(二) 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实质性内容
当前, 在部分中职院校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中, 授课的内容与形式几乎就是单纯的就业指导课, 没有实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上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自我良好发展的过程, 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不仅注重理论性的东西, 更注重实际中的操作与应用。然而, 在目前的中职院校中, 仅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课堂, 其教育的内容显然不够丰富, 对于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显然无法满足。
(三) 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测评工具
当前, 在许多中职院校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基本上是随便安排几个教师给学生授课, 这样的教师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要求, 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 学生在接受相关的教育后, 也没有有效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与评价, 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提升对策
(一) 在教师内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专题研讨会
要想做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需要使学校的相关教职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促进他们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使中职学生能够从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得到成长。为此, 学校可以在教职工内部组织他们开展专题研讨会, 共同讨论做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让他们深刻认识做好这件事的意义, 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 积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而出谋划策, 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丰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在中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其内容应充分结合广大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在教育指导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相关的职位信息, 而且要加强学生正确的职业理念的树立, 培养他们深厚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客观合理。因此, 相关教师应积极查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容, 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 使教育内容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能够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三) 建立和强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
要想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实际的效果, 对于目前而言还不十分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其教师队伍也迫切需要变得专业化。因此, 要建立一批责任感强、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让他们带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这样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而能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认清自身优势, 积极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因此, 我们应积极分析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院校给学生进行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对策, 从而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也是中等职业院校发展必须积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相关策略, 希望能促进我国中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170-17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5
关键词:
导言
一、当代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二)当代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
1. S
2. M
3. A
4. R
5. T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步骤)
1. 大学生的自我分析
2. 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3. 确定职业目标及路线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格式要求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内容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范文示例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一)根据时代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1. 按时间把职业生涯规划分解为长、中、短三个阶段
2. 按性质把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
(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具体行动
1. 学习职业所需知识
2. 提高职业技能
3. 做好自我管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评估反馈及规划调整
1. 评估反馈的方法(全方位评估反馈、SWOT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策略
[作者简介]刘学文(1966- ),男,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93-02
职业生涯规划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技能、兴趣、知识、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分析,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而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保证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重要。目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彰显,对于那些“弱势文凭”的持有者——高职毕业生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而高职学生从一进校就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以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要求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下面就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高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助于高职学生克服择业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促进其就业。当前,就业难已成为高职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高职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是择业中的误区,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有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择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更有一些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在择业时片面求高求好,致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高职学生适时、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帮助其明确努力方向,减少误区,促进就业。
2.有助于高职学生明确大学三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全程规划,这意味着,这种规划必须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这是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因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面临着就业,但就业的紧迫感远没有高考时对升学的追求那么强烈,不少高职学生因此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显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高职学生明白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努力,就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健康发展。
3.有助于高职学生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每个高职学生都想事业成功,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竞争不断加剧,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不能体察社会变化,不了解社会发展趋势,面临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紧张不安,个人事业和身心都受到严重影响。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获得外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职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学生获得的外部信息越多,心理上的准备也就越充分,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就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使高职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地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障碍,获得事业成功。
二、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高职学生应准确评估自我,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职业目标。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在自我分析时,要客观、冷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的盲目性。同时,要对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如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工资状况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特性,对求职者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特定职业的性质、任务、待遇和晋升发展机会,还要了解该职业在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寻找與自己相适应的职业。
在充分了解自我和分析职业之后,高职学生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围绕职业目标进行的,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尽快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尽早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领域,并围绕其制订翔实、可行的计划。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和长期以及近期和长远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进行一定的调整。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就加强专业教育,逐步培养职业理想,最终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
2.高职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归根结底要由学生本人来落实完成的。因此,高职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职业生涯规划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和今后工作、生活中切实发挥作用。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学生在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就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才能逐渐向着目标迈进。
3.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则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修正,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中,高职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使之不断符合实际需要。有了符合兴趣爱好和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能够按部就班地认真实施,高职学生就会增强发展的方向性,更快更好地发展。
4.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奋斗目标。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生活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初步了解自己与社会,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做出初步决策。还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如通过多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咨询就业情况;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认真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通过参加相关的讲座、学生会和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尝试兼职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抗挫能力。二年级为拼搏阶段,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要努力提高求职技能、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三年级为冲刺阶段,工作、专升本是大三学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要写好个人自荐书,特别是要写好在前几年积累的各种实践经历;其次,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到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招聘活动;再次,要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5.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它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没有创造性。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职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
由于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上已不再可能“从一而终”,而需要一次甚至多次面对职业岗位的变动,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靠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高职毕业生是即将从事专业性较强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既要较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要對相邻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专业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宽厚的专业知识。
6.加强技能训练,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进行职业准备时,高职学生要强化技能训练,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高职学生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职学生应重点培养自己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高职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如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高职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鼓励有条件的高职学生利用假期到父母或亲戚单位去实习,鼓励高职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7.开展创业训练,开拓成才空间。高职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就业方式的改变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特点,把握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转变就业观念,早日确定自己的位置,开展创业训练,开拓成才空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减少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盲动性和短期性,避免由于脱离创业者实际条件而导致的创业失败,必须把大学生自主创业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因此,在大力提倡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结合职业规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在职业规划的轮廓下开展高职学生自主创业,使创业活动有长期的规划支撑。同时,高职学院应从多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训练,使学生接受现代企业管理领导科学、财务会计等必要的创业知识培训,从而发展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正确对待择业挫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等。
总之,每位高职学生都应确信,目的决定过程,计划体现科学与理性,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块承载成功的基石,它能让你的人生有方向,事业有目标。只要高职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就一定可以取得求职、择业、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导刊,2006(2).
[2]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3]赵明民.大学生如何设计你的职业生涯[J].大学生就业,2006(10).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 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始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联系
始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的相通性。
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环境、形成合理完善的人生发展目标,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 宛如进入一个新天地: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调查显示, 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院校的新生,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会用“混乱”、“迷茫”、“空虚”等词语来描述入学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自我体验。时代赋予“90后”大学生典型的人格特征, 要让他们不再“迷茫”、“空虚”、“混乱”, 需要进行始业教育, 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完成角色转变。要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可以使大学生始业教育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 教育过程的相融性。
对大学生进行始业教育的过程, 就是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勤奋学习, 锐意进取, 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是对高校始业教育工作深化和扩展, 两者的教育过程是相通相融的。始业教育是为学生积极做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等诸方面的准备工作, 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更加长远、宏观的始业教育。
3. 教育结果的相关性。
调查显示, 有约70%的同学表示, 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感到迷茫, 不知道该怎么学、怎么锻炼能力、碰到问题了怎么处理等系列问题。对大学新生进行始业教育, 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将考入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 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学生又陷入目标失落的境地。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人确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时期, 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期。始业教育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 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转变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因此,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对生涯规划教育成功具有直接影响。生涯规划没做好, 意味着始业教育也不尽完美。
二、以始业教育为契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对策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 始业教育一般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法规校纪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多方面。结合始业教育内容,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实现其人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始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的是让大学生根据社会、高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奋斗目标, 形成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得更加务实。在就业观念方面, 大学毕业生重待遇、重工资福利、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和较高的职业期望。这种务实的职业规划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新生的始业教育阶段, 要通过名人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等形式,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摈弃狭隘的对金钱与功利的追求, 让学生懂得:要变“你追财富”为“财富追你”, 只有追求理想的人, 财富才会紧追着你。
2. 细化专业思想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 各个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目的是加强对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针对性与自觉性。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性质、知识结构、就业前景等概括, 让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工作方向, 使学生热爱本专业, 决心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奋斗, 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同时也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范围、应用技能等, 强化专业归属感。但在对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过于注重对专业思想、专业设置的介绍, 让学生产生不明确自己的就业前景的顾虑;二是过于功利化, 向学生灌输过多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使学生产生“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误区。因此, 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介绍时, 应将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认知相结合, 引导学生实现“专业—就业—职业”的思想转变, 形成具有现代人才资源意识的生涯规划观念。以专业教育为核心, 渗透就业创业指导, 激发新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发展性教育。
3.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缺乏素质和能力, 尤其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家庭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其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在始业教育中向新生介绍校园课余文化活动, 使新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进行选择, 以满足他们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 这些文化活动也可以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素质和能力也是学生生涯规划实现所需要的。因此, 在对大一新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 可结合始业教育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新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 为实现他们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三、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队伍。
一个专业的生涯规划教师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专业素质:首先, 在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次, 应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 主要表现在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再次, 应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技巧、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因此, 有必要为学生配备专业的生涯规划导师, 让学生在一入学就受到专业的指导和教育, 迅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2. 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加入实践锻炼环节。
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大多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例如在美国, 孩子们上八年级以后就要请专家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 但通过职业日和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力争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换言之,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孩子们就已经完成了生涯认知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 并且习惯于以更具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 中国的学生只有到了大学之后, 甚至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 才有机会通过实习等形式接触社会, 接触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实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专业从事的工作原来与想象截然不同。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始业教育阶段就逐步融入实践锻炼的机会, 如让大一学生利用自己节假日到目标企业或与目标企业相近似的企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顶岗实习, 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做到与目标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一方面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 感悟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 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摸索岗位工作性质、内容, 工作环境、薪酬、晋升机会及发展前途等;另一方面考察自己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力, 探寻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 在以后几年的大学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
摘要: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相通性、教育过程相融性、教育结果相关性等内在联系。因此, 以始业教育为契机, 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 在进行新生生涯规划教育时,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引入实践锻炼环节也颇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7) :105.
[2]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7) :80-81.
[3]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163-164.
[4]谢学.浅析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09, (10) :28.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8
高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联系, 也存在差异。高职生涯规划保留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同时突出高职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独特性。
高职生涯规划之针对性, 是指学生从中学生向高职生转变的这一过程, 因接受应试教育而导致的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存在的价值迷失, 存在对学习和生活不适应等问题。简而言之, 即高职院校目标定位是什么, 该做什么的问题。高职生生涯规划的着眼点, 是依据大学生渴望成才这一特点, 解决好成才这一目标定位和价值定位问题;抓住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高职生的成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解决教育主体性和主导性之间统一的问题;抓住人才成才从继承过渡到创造期的这个关键转折期, 解决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之间的问题。
高职生涯规划之独特性, 是指解决好高职生个体人才资本和现实的发展计划之间的平衡问题, 并且秉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 体现高校精神文化之超越性;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都贯穿着规划活动, 前承高职生的适应阶段, 后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辅导, 把每年的学生素质测评和评优表彰相结合;注重和实际相结合, 重在价值导向、系统化的落实、个性化的辅导。
二、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短板”分析
(一) 专业性与系统性待提高
从教育的总体上观察, 大多数高职校没有专门设立职业生涯教育部门,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许多高职校充当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 多数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是德育课教师, 这些教师生涯规划知识的专业性不强, 在缺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授课, 容易导致生涯规划课程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二) 高职生的个人认知水平, 职业目标定位待强化
根据调查资料及教学实践, 高职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的了解, 无法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智商、特长、能力等个人基本因素, 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评价。导致许多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脱离。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评价太高, 存在好高骛远心态;二是自我评价太低, 缺乏长远目光;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期望值太高。
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准确, 有助于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挖掘个人潜能。目标若和实际不符, 容易增加受挫感, 带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自卑心理等因素低估自身的能力, 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放性思维, 导致职业定位太低, 容易导致资源没有获得优化配置;社会当中的功利主义等思想侵入校园, 一些学生定位职业目标时, 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大局利益, 或者忽视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积累, 而将希望寄托于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培训班, 存在弃本逐末之嫌,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三) 生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仍欠缺
其一, 欠缺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 是生涯规划设计之基础, 且对生涯规划设计成败起决定作用。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知与分析以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 职业测评方式包括纸笔测试、网上测试、信函测试等。职业测评工具, 主要是采用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验、MBTI-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等, 这些测评工具针对的是社会群体, 并不完全适合学生。
其二, 生涯规划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欠缺。生涯规划并非是就业成才的妙药灵丹, 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需要专职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前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自我认识不全面, 社会环境评估太感性, 职业目标确定偏离理性, 生涯规划能力参差不齐, 对生涯规划认识处于模糊状态, 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职业概念含糊不清, 对未来职业方向定位不准, 缺少必要的职业意识长期培植, 且忽视在高职阶段进行的长期生涯发展定位, 导致生涯规划课程如同虚设, 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一) 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当下,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各有特色, 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生涯目标及决策、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和法规、职业信息搜集和分类、求职与应聘等。随着我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倡导力度不断加大, 高职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当中, 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实现高职生涯规划的教育途径上, 主要为讲座或者讲授。讲座式教学, 一方面, 因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尚未形成系统, 或因师资队伍有限而采取讲座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邀请校友、企业人事、人力资源方面专家等参与到课程当中, 开办主题性讲座。讲授式的教学则是把生涯规划作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在课堂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等方式, 如:情景式“职场面试模拟”。当然, 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只是作为授课式教学的补充, 而非教学方式之主流。因此, 基于教学条件、上课的人数和师资能力等具体情况, 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讲授式, 适当时候辅之以问答、案例讨论、模拟等方式。
(二) 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辅导方式
1. 职业评估测评。
通常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 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测评, 以帮助高职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2. 网络课程。
一些引入诸如时代英杰公司职前网络学堂网络课程方面的资源, 方便高职生通过进入已经授权的网站, 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3. 职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和社团活动。
由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就业特点, 适时开展一些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活动, 例如, 在一年级开展“生涯规划设计演讲比赛”、在二年级开展“就业服务周”活动。在三年级开展“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设计等。
四、结语
科学性、系统性的高职生涯规划, 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这个阶段, 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学业与职业定向, 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做足准备, 这要求高职生对于自身的生涯发展要有着明确而清晰的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 进行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是高职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汪航秀.生涯发展思想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N].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黄美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与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朴再元, 黄自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指导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 篇9
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职业生涯成功,同时,高职院校也必须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探索出一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合本校特色、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教师培养模式,从而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1 针对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链路
学校要在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尊重教师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生涯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在顺应高职教育规律、符合学校发展规划、适合教师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1.1 对转制或升格院校的教师着力于提高学历层次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比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要更加复杂,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仍然停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而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对于这类教师,提供提高学历层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2 对来自企业或行业的教师着力于拓展专业视野
由于我国近年来为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缩短高职教育和行业、企业、职业及岗位间的差距,提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很多高职院从企业聘用了大量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除自己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对其他教师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这项举措对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实践水平,了解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这类教师在稳定性、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方面均需求要近一步提高,而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来自于某个行业或企业,这同时也会成为他们职业视野的局限所在,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拓宽专业视野则是这类教师提高能力的必然选择,要为其创造更多接触各类行业和企业的机会,以打破他们原有的专业局限和思维定式,最大地发挥他们优化师资队伍的作用。
1.3 对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着力于提升教学技能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加入到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当中,这部分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的教学技能,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尚未能真正领悟高职教育的内涵,缺乏对社会、对职业的必要了解,没有丰富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些成为早期限制他们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充分考虑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培养优秀的后备力量是一个学校能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选派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教师对年青教师进行传、帮、带,可以加快年青教师的成长速度,同时对担负培养任务的教师不仅对他们的自身业务提高也是一种促进,也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对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宽度也是一种拓展。
1.4 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专业帮助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和侧重也均有所不同。35岁以下的教师由于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在自我认知、生涯探索、职业生涯信念、职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程度较高,但在向上沟通、组织角色认同等方面的程度较低;而年龄偏大的教师当中,在自我认知、组织角色认同、职业发展信息、职业生涯信念、职业成熟度等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对职业生涯探索方面无论是从必要性上还是从掌握生涯设计的知识方面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应根据差异,扬长补短,提供专业帮助,畅通沟通渠道。
1.5 针对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职业链路
除了群体性差异,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学校在设计教师培养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首先要让全体教师了解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在服从学校大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本着量体裁衣的原则帮助教师设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在设计的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他们识别自己,设置通畅的沟通渠道,宽松的职业发展氛围,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定期进行辅导,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监督和反馈,适当的调整,提供必要的提高学历、学习新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机会,促进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1.6 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有效进行个体规划
教师作为主体,自身的主动性、关注的态度、努力的程度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终生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无论处于任何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均有不同职业发展的空间及侧重,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终身发展的目的来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使得个人与学校、社会同步成长,持续发展。教师在追求个人职业能力、专业成就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为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职业形象,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对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有着很好的榜样作用,从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 拓展教师专业化深度与宽度,建设“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
无论是从事哪个专业领域,无论是承担专业课、基础课、实际技能训练或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成熟度,不断拓展专业领域的宽度,挖掘专业领域的深度,才能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但不同类别的教师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2.1 专业课教师应着重挖掘专业深度及强化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教材更新的速度远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学校教育滞后于职业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均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急需改变。专业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的任务,要很好地完成承担的任务,需要专业教师自身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实用的实践经验,这些需要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内不断地努力钻研,高效学习,勤于实践方可持续发展。而除了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以外,学校也必需为专业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立长远地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充电。通过培养和选拔专业队伍带头人,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业务知识、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派出人员进修,开展专题讲座和技术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和交流本专业、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加强和兄弟院校的横向沟通,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人才和技术的资源共享。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了高等教育重学术研究轻实践的习惯作风,这种惯性导致了很多专业教师依然以钻研理论知识作为重点,而对实践环节较少涉足,或者依然完全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这就需要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还提供专业实践及企业实践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2 基础课教师要侧重于拓展专业领域的宽度
基础课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基础课教师要围绕自己授课专业的特点,以及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来调整授课内容。对于授课专业领域跨度较大的教师,除教师自身努力外,学校也应选派专业教师对基础课教师进行指导,以帮助基础课教师能更深刻地了解专业内涵,方可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2.3 实践训练教师侧重于提高理论水平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实训和实验类课程在高职教学及科研活动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对其工作性质的技能关注较多,但对其专业关注较少。随着近年来国家和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重视程度的提高,从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投入,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并且积极走出校门,加深校企合作的程度,这些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很好地条件。但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实践训练的水平,就必须提高职业标准,提升实践教师的职业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师队伍。目前各高职院的实践训练队伍,实践能力较强,但学历层次较低,理论水平普遍不高,而在实训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理论是为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的,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实践便成为无源之水,加强专业理论基础,对提高实训教师职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合理的激励制度,及时肯定适当的行为,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而激励制度要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物质奖励方案要依据“宽带”薪酬体系的原则来制定,由此教师便会在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优势的前提下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奖励考核要以业绩与成果为主,并与理论水平、技术水平相结合,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行有效评价,使考核成为奖励先进、推动后进的有效手段。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更好的激励教师奋发向上。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能力及任用条件均有别于高等教育,目前的职称晋升模式是以高等教育特色为前提制订的,过多强调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实际的职业能力并未进行考核,这种模式对于高职教育并不十分适合,急需建立适应高职院校的以职业能力或职业资格为主导的职称晋升模式。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着手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职称评定模式,但该系统尚未建立之前,各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在校内设立多种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要将实际运用知识的实际技能也纳入科研能力的考核范围,体现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特色,鼓励教师对职业实践能力勇于探索。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及社会相关机构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持续发展,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Norman C.Gysbers,Mary J.Heppner,Joseph A.Johnston.职业生涯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第2版)[M].侯志瑾,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陆旸,杨希全,蒋宝陵.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2-13.
[4]杨金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实证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94-96.
[5]柯文进,戚聿东.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3-7.
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工作的1-3年是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适应期,也是决定教师未来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初任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的自我管理及学校管理,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一、核心概念
(一)初任教师
初任教师(beginning teacher)也称初任教师,通常指完成所有职前培训课程(包括实习)、已获得教师资格证,受到某个学校的聘用并处于任教前三年的教师[1]。
(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指的职业生涯是指狭义的职业生涯,即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2]。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施恩提出“职业锚”这一概念,职业锚是人们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所遵从的关键价值依据,了解每个人的职业锚,有助于制定出适合每个人的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4]。
(一)职业锚的概念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研究表明职业锚是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看法,它是自己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职业锚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5]。
(二)职业锚的类型
施恩认为职业锚有以下几类: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创造创业型职业锚、自主(独立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包括组织稳定型和地域稳定型两种职业锚)、服务型职业锚、挑战型职业锚和生活型职业锚[6]。
施恩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把职业定位在适合自己的职业、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促进个人、组织的发展。
三、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初任教师刚入职不久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常会遇到角色混乱、职业认同感低、缺乏有效的入职指导、易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因此,应该从教师、学校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初任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方面
1. 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初任教师工作不久,不能很好地对“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角色合理地转换,易产生角色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多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多向学校寻求帮助并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7]。
2.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初任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教育当作一个“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并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正确认识“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教师”等问题[8]。通过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不断激励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 进行终身学习
初任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不断实现目标都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实践知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步骤等。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所学的理论付诸行动之中[9]。
4. 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
初任教师要重视自身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校的环境及职位需求,设置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职位目标,并且将大目标划分为具体而明确的近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5. 适时调整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认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职位需要、学校的指导对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提高目标的有效性[10]。
(二)学校方面
1. 树立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实践的发展。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教育质量、学校的发展,并给予初任教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2. 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积极的文化氛围能够成为教师巨大的精神动力。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风;创造积极向上的办公室文化、和谐的风气,促使大、小环境相互促进、融合,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平等的发展空间。
3. 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机构
学校应该通过设立机构,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便于新任教师“分析自身情况”“了解学校职位的相关信息”“目标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反馈的专业指导与合理化建议”,并给予适当的财力与物力上的帮助,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协调;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11]。
4. 减轻工作负担
初任教师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对工作不够熟悉、经验少、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力大、精力有限。学校应该根据初任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入职培训进行有效的引导,合理地减轻初任教师的工作负担,辅助初任教师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5. 发挥校长的作用
校长作为学校的带头人,应该成为先进理念的引领者、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创建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推动者[12]。为教师提供物质、精神上的帮助,遵循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鼓励教师不断进取,实现目标。
此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性,并提供系统性的帮助,尊重初任教师的主体性并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与目标的可调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并且关乎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是学校的教育质量,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引导教师朝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前进,减少教师在制定规划时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瑞典]托斯顿·胡森,[德]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91.
[2]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杜映梅.Bessi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Easedon J.E.McM abhon and S.K.Merman.Career Development[M].in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book,4 the R.L.Caig.New York:McG mw-1996.
[6]钟继利.施恩职业理论在苏北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11][12]李慰.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39.
[8]李彦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11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因此,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为自己的未来人生绘制出的理想蓝图,是指导人生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航标。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职业生涯规划可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职业生涯规划可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目标而进取;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甚至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生活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职业院校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学生在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时应积极学习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各职业动态情况,避免被动、盲目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对规划进行评估修正、明确阶段奋斗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等。
1.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项喜欢的工作本身就能给自己一种满足感。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择己所爱。
2.选择自己所擅长的职业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专长,所以择业时须择己所长,以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3.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职业
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所以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目光长远,分析社会需求,择世所需。
四、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对学校来说,在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当提高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综合素质,积极灌输学科先进技术及理念,以万分的热心和信心做好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认识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职业学院学生自身来说,为了使自己有个好的发展空间,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做以下努力:
1.准确进行职业方向定位,明确阶段奋斗目标
自己职业方向定错了,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在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
2.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
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还是到中小城市发展,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凭一时冲动。比如有的人毕业留在大城市,认为那里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激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要跳槽。
3.对自己进行全面合理地定位
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确立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
职业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系统地规划成才路径,探求择业过程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竞争的优势,对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篇12
1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
(1) 合理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走出迷茫, 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本人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 发现低年级医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迷茫等的问题;高年级学生则徘徊于就业与考研之间, 职业定位模糊、临床实习松懈, 面临择业时, 有的盲目自信蛮、有的过度自我“包装”, 更有甚者出现严重自卑与焦虑或者逃避等, 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择业及职业发展。因此, 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树立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防止部分学生出现醒悟自己荒废了大学时光时已为时晚矣的悲叹。
(2) 加强职业规划可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在组织医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他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 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 这将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 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 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 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医学生只有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科学的职业规划可以促进医学生合理定位, 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目前, 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职业的选择日益趋向于多元化, 但基层医疗保健单位却面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不少医学生仍然没有走出就业观与择业观的误区, 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 这就导致了隐形的失业。而要实现充分就业, 就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期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 从而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找到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 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 只有这样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 当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大部分医学生自身缺乏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根据笔者所在院校针对2010级大一新生开展的团体咨询活动中, 当问及是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时, 在随机抽查的245位学生中仅有21%的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 有75%的学生对其不了解或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没有设计, 缺乏人生发展的规划主动意识, 只顾眼前而没有前瞻性的目光,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安于现状不善于思考“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对现状采取全盘接受听之任之的态度, 甚至把以后的就业前途寄希望于亲戚朋友, 缺乏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和掌控未来生活的能力。
(2)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 本世纪初逐步引入到高校。近几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热点。对于医科院校来讲,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启动, 主要形式是讲座, 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 提供有限咨询指导。在对象上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 且局限在毕业生就业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停留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求职应试与技巧等层面, 忽视非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教育。同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 用于辅导学生就业的教材内容陈旧, 指导性不强, 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色彩;学校对医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投入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不具备;辅导老师专业化水平低, 师资缺乏, 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和咨询的质量和效率。
(3) 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实践性。当前, 虽然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己经全面展开,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高校在职业生涯辅导本土化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 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能反映和体现医学生生涯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 是一门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科学性的学科[1]。靠单纯的灌输是无法实现的, 无论是就业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 还是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面试求职技巧等都必须在实践中磨练。而现实情况是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在部分学校变成了纯理论课程。长期以来, 医学院校重专业技能学习, 轻人文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得医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很是欠缺。
3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1) 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职业生涯规划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 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 需要专门的机构、机制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 建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 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思想, 构建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方法, 以及符合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保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
(2) 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多角度延伸职业教育实施空间, 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紧缺的情况下, 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队伍, 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和优势, 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 通过职业咨询及教学, 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 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其次,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和行业成功入士, 结合实际历程和好的案例, 做专题讲座, 让学生开拓视野, 增进阅历, 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3]。最后, 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 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 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3) 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贯穿长学制医学学习全过程, 它是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而开设针对性强的必修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意识, 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把握, 了解职业世界、认清各种职业成功所需的条件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二、三年级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堂教学, 集中、规范地讲授相关知识、技能, 保证人人参与、交流互动, 同时开展实践教学, 具体内容比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工作、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有益的实践, 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 掌握职业技能, 模拟求职、面试训练, 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修正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求职技巧、医疗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社会适应、就业技巧等培训, 开设《医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程, 帮助医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流程与就业市场, 职业选择的途径、职业就业的预测, 确立合理动态的就业期望值;五年级组织和安排学生临床实习的同时, 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 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求职技巧,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是否充分, 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准备考研的同学, 应着重于有关考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 向报考学校招生办公室了解有关招生信息。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 帮助有问题的咨询者正确评价自己和专业, 协助其做出恰当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金秀, 王晓莹, 昊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5) :15~16.
[2]马天龙.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 2009, 22 (12) .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推荐阅读:
教育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09-23
2023年自动化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09-24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10-24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05-09
职业规划幼师职业生涯规划书09-03
职业规划:最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07-13
深度职业生涯规划05-30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09-17
导游职业生涯规划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