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共4篇)
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 篇1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 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 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 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尤其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受到严重冲击, 更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1.1 21世纪对中职人才规格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1世纪中职人才的业务规格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 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 基础理论知识。
职业中专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科学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基础;
(2) 专业技术知识。
包括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同类技术的安装、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知识, 它是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 既要有一技之长, 又要做到能触类旁通。它是能完成、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 同时也是向专业化专门人才发展的前提;
(3) 相关知识。
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业必备的知识储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知识三位一体是职业中专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基础知识是前提, 专业技术知识是重心, 相关知识为辅助, 只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 专业技术知识精通, 相关知识宽厚, 就能基本做到一专多能, 触类旁通, 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4) 能力结构。
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应该强调,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21世纪人才规格中的首要内容。
1.2 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
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表明, 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自1995年以后主要呈现出二种走势:一是就业单位类型趋于多元化。职业中专生就业单位的类型逐渐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流动, 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 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明显转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向一线技术工人或智能型工人岗位流动, 目前这种流向还在不断加强。从人才规格的要求看, 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因为中小型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 人员精干, 组织结构扁平化, 职能部门也比较精简,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一身数职, 专业人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 独自创办小企业。目前, 中职毕业生独自创业的人数虽然不多, 但却体现着一种新的就业趋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 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挤压了技术员类人才的市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大的人才选择余地。传统的由职业中专毕业生担任的职业岗位, 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择了普通专科生或本科毕业生。这些变化进一步说明中职学校必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 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淡化技术员类人才和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界限。
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1 在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或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2.2 加强专业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 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结构优化的落脚点。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学科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 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3 实行分层次教学
近年来受“普高热”的冲击, 职业中专生源不足, 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学校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
(1) 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深造的;
(2) 获得中等相关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
(3) 学会、掌握一二种岗位操作技能的。
教学活动分层次展开, 使所有的学生, 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2.4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 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 那么它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以这种情况下教学就是给教师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同时, 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现实的态度, 正确运用奖与罚, 在现代教育中, 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 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 并且对于学生来说, 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 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 都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基于这一点,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好的行为, 对其多加鼓励, 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 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其实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 并非单一, 它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等, 应该多种因素一起考虑。其实, 偶然的失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它是成功之母。本来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 所以在学校教学中, 把竞争与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得教学效果有更好的提高。
2.5 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1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外语、计算机已成为任何一门专业的工具学科, 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 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能力的发挥;学校应在各专业中加大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力度, 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能力和使用各种新型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2.5.2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职业中专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 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 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
2.5.3 敬业精神协作能力
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事实证明, 世界上成绩卓越的公司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的作用, 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心智模式, 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惊人的业绩。西方著名管理学家迪尔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 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美国兰德公司对世界500强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 保持百年不衰的企业紧紧地抓住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共同协作高于独立单干, 集体高于个人。
因此, 要顺应市场需求,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5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通报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NB/OL].http://www.moe.edu.cn.
[2]胡继渊.学习人本化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7) .
[3]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卜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B/OL].http://www.moe.edu.cn.
[4]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教职成[2005]1 l号) [NB/OL].http://www.moe.edu.cn.
[5]马树超.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0) .
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 篇2
顺应时代需求,提高中学教师素质四川省长宁县古河中学校 余昌荣
新时期给中学教育带来了改革、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中学教师自身的素质。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统一,是教师个人人格塑造和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统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期待,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教师的社会形象,要知道我们从事的是造就千百万四化建设人才的伟业,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为了不辱使命,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为生命增添光和热,严于律己,争求从政治思想、个人品格、治学精神、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对每个中学教师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然后再考虑初级中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目前初级中学教师应树立以下素质教育观念:
1.了解学生,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方面的了解人。”全方面了解人,就是要尽量了解学生个体群体,尽量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知道他们的思维、情感、兴趣、爱好,熟悉他们的习惯、家庭环境,关心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不同学生的发展总是有先有后,同一学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亦有先有后,如若我们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的工作将失去活力,创造力将枯竭。
2.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任具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信心,看到前途。真正爱学生就要信任他们,大量地让他们工作,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在教育者及社会积极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但若教师方法运用不当,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自然会厌学,以致教师教什么,他讨厌什么。因此,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3.关心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有的教师常常只注意班上发展较快和发展较慢的学生,而对于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侧观察了解不够,给予这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也偏少,对这些学生的总体评价比较笼统,这种情况在人数偏多的班级中尤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身心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新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教育定能造就出人才。
三、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中学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不断吸收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教育中积极运用的能力,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的加强、写作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教学已打破口耳相传的传统,录音机、录像机、摄影机、班班通和电脑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学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多维信息,使教学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因此,教师既要学会操作这些硬件,又要学会制作相应的软件。只有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密切相关。其原因:一是创造型的教师往往喜欢创造性的学生,他们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较多的关注,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二是教师创造性的言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并成为学生的楷模。由此可见,中学教师的创造能力对中学生创造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何等重要。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用创新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五、促进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善于理性思考,能与人共处,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适应经济上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又能参与世界竞争推动社会进步。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是不可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是难以带来勃勃生机的。教师对健康的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对学生发生作用。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需求;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
G71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现有的2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要重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1]。重视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教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的职业能力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狭义而言,则指某人能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的“运输规划”课程为例,尝试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情境,使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分析职业能力需求
对交通运输规划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相关调查表明,企业对于交通工程师、规划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非专业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主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識、技术等获得[2],交通工程师、规划师的专业能力可细分为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交通需求预测能力、交通运输规划能力、交通仿真软件应用能力四个专项能力;管理能力指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渗透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非专业素养一般指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明确课程改革目标
“运输规划”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根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向及相关领域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对交通运输规划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系统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运输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非专业职业素养三项职业能力设计如下: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以上教学内容,“运输规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结合案例教学法、文献检索法、讨论法等,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中心和现代化通讯工具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3]。项目教学法在“运输规划”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①项目设计阶段:教师以某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项目为背景,结合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求对项目进行再设计,将培养各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内容又进一步细分为二十项具体的任务;
②项目准备阶段:教师提出交通运输规划项目的目的和项目要求,传授与项目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项目完成的方法,讲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要求及了解着手点;
③项目计划阶段:学生以小组方式寻找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
④项目决策阶段:学生在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讨论并决策最终实施的计划方案;
⑤项目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最终确定的计划方案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深入分析目前交通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参考相关技术规定,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作好实施过程的相关文字记录;
⑥项目评价阶段:由各小组做好PPT,派代表进行项目实施的整体展示,再由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体评定,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五、结论
为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职业能力需求的交通运输规划人才,本文以交通运输专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课程改革完成后力争实现课程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学习过程与项目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7):27-30
[2] 王贵珍,李红立,游普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公路施工技术》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2(6):166-167
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 篇4
各职业学校无不对照新目录的设定, 调整办学思路, 审视专业开设结构、课程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 加以调整和完善。也有一些学校, 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条件上准备不足时, 就跟风上马调整现有专业, 盲目开设新专业, 因教学准备不足, 致使有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 没有上过一节实训课, 动手能力差, 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或是找不到工作, 或是用人单位不满意, 影响了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1.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以就业为目的的, 但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合格率只有10%, 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设计与体系构建不协调问题。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专业开发要对专业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 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 或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 或是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 或是针对一些社会公有岗位来设置专业, 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圈。按照工作岗位 (群) 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方向, 并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学习机会, 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遵循系统优化原则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 也必须考虑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自身条件是否能够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是指专业的增加与调整, 应取得“1+1>2”的效果。自身条件主要是指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3.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课程是能力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要以发展学生实践智慧, 形成学生实践能力为任务。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及实践内容, 使各种实践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基地 (车间)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逐步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要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 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 产教结合, 给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帮助学生更早、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4.遵循实用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就业路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不但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必须针对学生能力爱好的差异, 升学、就业的不同愿望开设专业, 优化课程, 确保课程紧跟时代步伐, 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实用价值,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原有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建的因素分析
专业结构设置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决定的。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新行业、新工种、新岗位的不断出现, 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一所职业学校一味强调原有的师资力量、设备基础等办学条件, 为保证“教育质量”而死守旧有专业, 无视市场需求变化, 教育就会滞后, 学校就会萎缩。因此, 学校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取向, 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及时掌握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 适时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开发什么专业?一定时间内,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 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也不能一劳永逸, 要有多品类的专业为其服务, 在宏观上进行专业布局。但就一所学校而言, 不可能样样专业都开设, 需求的多样性只是为学校开发专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要从质量和效益方面综合地分析诸因素的影响, 寻求较为理想的开发方案。因素分析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的寿命周期分析。培养目标所指向的岗位的稳定性, 就业区域岗位的容量、生源的专业意向, 兄弟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情况等, 这些因素对专业寿命周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讲, 开办一个专业应有5年左右的招生寿命周期。二是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度分析。原有的教学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管理经验等已形成既定的因素, 要开发的专业与这些因素有多大的相关度, 能在多大程度上转移上去,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专业的质量和开发成本。三是专业的可创造因素分析。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教学设备增加的潜力、校企合作的途径等都影响着专业的开发决策。上述三类因素的分析不能是机械的, 要辩证地权衡。如果经过论证某专业的寿命周期比较长, 那么第二类因素是次要的, 如果可供选择的诸种专业寿命周期相当, 那么第二类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新专业的创建与开设应注意的事项
新专业的创建与开设有三种情形:一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组合演变、采取滚动式的调整。这种创建具有较大的继承性, 对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益都是较为稳妥的, 学校要充分挖掘这个潜能。在专业前途、教育投入、教学质量保证条件上, 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同时在师资、设备等方面也要善于借力, 或聘请社会师资, 带动、培养教师, 保证教学质量;或与企业联合办学, 寻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 解决学生实践和就业问题。
二是有些专业可与他人寻求长期的合作, 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如我校的化工专业。其中一项就是立足企业的职业培训, 与鲁山汇源化工、平煤中鸿公司等企业定向合作, 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三是要正确对待老专业。一般老专业的师资, 设备配置方面都比较强, 并有长期积累的专业建设经验。因此对专业的下马也要特别慎重, 也要进行论证, 看他能否再生, 或改变其学制, 或改革招生方法和制度, 或改变分配去向, 或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或改变专业名称等, 确无它路, 也不能保守硬撑专业、硬招学生, 否则, 无论是于学生成长, 或是对学校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优质的专业组合与建设要素
什么样的专业结构才是优质合理的, 从根本上说是看它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就质量与效益关系而言, 还有个组合问题, 就是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状态。专业组合不尽相同, 一种是单一的专业组合, 一种是相近的专业组合。专业结构中虽有不同的专业, 但专业之间的课程结构、设备使用、师资力量、教学组织等方面等, 都具有较大的重合面。另一种是相异的专业组合, 各专业之间教育资源的相互利用程度低, 相对教育成本大。另外, 由于差异性大, 教学管理也较为复杂, 各专业系列的基层教育管理组织不力, 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优质的专业组合结构, 取决于优质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多, 有硬件的, 也有软件的, 但其中主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共性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
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一般分为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三大课程体系之一, 开发校本教材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 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者发展的要求, 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挖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 借鉴和引进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 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 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有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师资培养计划。教师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诸要素中的关键要素。专业一旦确定后, 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意识观念等方面与现实的要求始终存在时差, 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师, 实践技能水平不高, 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缺乏了解, 也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技术人员, 实践动手能力强, 但理论讲授水平不高, 也影响教学效果。要让教师早于教材超前把握, 获取不断更新的知识技术, 掌握社会实践的变化要求, 了解政治经济形势、政策法律制度的变动等。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师资培养规划, 为培养一大批技能型、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 形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结构合理、效果优良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做保障。
此外, 还要抓好共性课程基本建设。如果只看到专业不断调整的一面, 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专业虽在不断调整, 但有一些课程还是相对稳定的。有些专业虽是不同系列, 但从基本素质培养要求来看, 还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对共性的课程, 要有计划地在资料建设、设备建设、标准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强化, 将会产生投入少、质量好的效果。
要保证主干课程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人、财、物的组织、投入上要向主干课程, 主干专业建设倾斜, 以达到“以纲带目”的目的。加快配备充足的“硬件”资源是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如建设与教学要求相适应职业技能实习场所, 配置专业教学设备、建立专业训练实习基地以及引进满足教学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五、结束语
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与专业设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的条件很多,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专业选得准, 专业吸引力强, 生源充足, 毕业生出口大。二是教师素质高, 教出的学生水平高, 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专业设置依据,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因此, 职业学校在专业布局调整和建设过程中, 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选准专业方向, 发挥学校优势, 集中精力打造优势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通知.
[2]单嵩麟, 潘立本.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职教通讯, 2006, (9) .
[3]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教教改论坛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职业生涯规划顺应需求】推荐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05-09
《职业生涯规划》11-03
职业规划幼师职业生涯规划书09-03
职业规划:最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07-13
深度职业生涯规划05-30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09-17
导游职业生涯规划05-17
职业生涯规划金融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