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解题(精选12篇)
中考解题 篇1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 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 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 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 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语文中考的重要部分, 怎样才能答好简答题呢?主要是要有较好的阅读基本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阅读答题的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具体解题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排除干扰, 依文解题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 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 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 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 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 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 (2008重庆) 《梦幻视觉“水利方”》 (5) 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 影响美观, 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 (聚四氟乙烯) 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 不沾附尘土, 风一吹, 土就走了。
可见, 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 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解答主观性。
二、抓住分值对应点
阅读, 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 超过2分的题, 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 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 (2008长春) 《失去的书桌》 (3) 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 (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 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使答案完备。
三、提取信息, 归纳重组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 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 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 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一) 、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经历) 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 筛选材料, 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 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 (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 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 因此, 抓住了中心句, 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 关键词句进行
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 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 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 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 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 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 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本段 (概括或具体) 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 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当然面对考场, 还需要同学们调整心理, 以平静的心态, 亢奋的心理、专注的心境, 敏捷的反映面对试卷, 就一定能有一个理想的成绩。
中考解题 篇2
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解出正确答案。
②排除法:如果计算或推导不是一步进行,而是逐步进行,即从题干中条件或选项入手,经过推理、判断,把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个排除,直到找出正确答案。
③验证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亦可把供选择的答案代入题中,进而找出正确答案。
④特殊值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题时可考虑在取值范围内选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或特殊图形。通过推理验算,否定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填空题的解答:中考试题中,填空题失分率较高,因此探求填空题的解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解填空题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迅速”。正确是解题之本,合理是迅速的前提,迅速的基础是概念清楚、推理清晰、运算熟练、合理跳步、方法恰当。常用的方法有:
①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计算、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答案的解法。它是普遍使用的常规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解填空题首先考虑间接解法,不要一味的按常规题处理而单纯使用直接法。
②图像法: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以直观的图示显示抽象的数量关系,把思想对象变成可观察的东西,有助于解决问题。
③特例法:根据题设条件的特征,选取恰当的特例,从而通过简单的运算,而获取正确答案的方法。
(3)综合题的解答:综合题是泛指题目本身或在解题过程中,涉及数学中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变换、转化、联想、类比、探索、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较高能力要求的数学题。解答综合题的策略:
①问题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其转化,直至最后归结为自己熟悉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②挖掘隐含策略:有些数学问题存在着有待挖掘的隐含条件,解题时若能发掘并利用,就可找到解答的突破口。
③分解组合策略:把一个“大问题”变换成一组“小问题”来处理。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分解;把若干“小问题”合二为一,集中解决问题的全局,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组合。
④揭示背景策略: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背景,从揭示背景入手,是十分有效的解题策略。
(4)探索性试题的解答:探索性试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常见的开放型试题,也是中考数学试题的一种热点题型,所占分值较高,往往成为“压轴题”,它能够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试题归纳和类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探索能力。常见的探索性试题的类型:
①条件探索型:即由问题给定的结论去寻找有待补充或完善的条件,解题时需执果索因,充分利用结论和有限的已知条件,通过计算或推理,找出使得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条件探索题的解法类似于分析法,假设结论成立,逐步探索其成立的条件。
②猜想探索型:要探索的结论往往需要从简单情况或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大胆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行论证。
③判断探索型:是指在某些题设条件下,判断数学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解题时,通常先假设被探索的数学性质存在,并将其构造出来,再利用题设条件和数学结论将其肯定或否定,这类问题综合性强,题型新颖,判断对象有时比较隐蔽,需把握特征做出准确判断。
④存在探索型:即问题在某种题设条件下,判断具有某种性质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结论常以“存在”或“不存在”两种形式出现。解这类题的方法: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从题设条件出发进行推理,若推理所得结论与条件相一致,说明其存在;否则,说明其不存在。
⑤规律探索型:在一定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问题。这类题主要是利用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图形、特殊情形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和启发求解。
3.对题目的书写要规范、清晰
聚焦中考解题探究 篇3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这样一道中考题.2014年湖南永州的中考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在求1+62+63+64+65+66+67+68+69的值时,小林发现:从第二个加数起每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加数的6倍,于是她设:
S=1+6+62+63+64+65+66+67+68+69.①
然后在①式的两边都乘6,得:
6S=6+62+63+64+65+66+67+68+69+610.②
②-①得6S-S=610-1,即5S=610-1,所以S=.得出答案后,爱动脑筋的小林想:如果把“6”换成字母“a”(a≠0且a≠1),能否求出1+a+a2+a3+a4+…+a2014的值?你的答案是( ).
A. B.
C. D. a2014-1
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我们需要对题目中的阅读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有效的信息.通过计算1+62+63+64+65+66+67+68+69的过程的阅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最后的和S=各个部分的由来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比如,分母上的5,我们要理解是由6-1得到的.下面我们就可以依样画葫芦,当把6替换成字母a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应该是B.
具体的解答过程如下,仿照例题,设S=1+a+a2+a3+a4+…+a2014①;在①式的两边都乘a,得:aS=a+a2+a3+a4+…+a2014+a2015②,
②-①得:(a-1)S=a2015-1,∴S=,即1+a+a2+a3+a4+…+a2014=.
这道题目,考查了我们同学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数字类的规律探究题的抽象能力和解答能力.如果不能通过仔细审题去充分地理解题意,很容易就会错选成C选项.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中考题中对这章节知识考查的一些常见的题目类型.
例1 (2014·海南省,第15题)购买单价为a元的笔记本3本和单价为b元的铅笔5支应付款_______元.
【考点】列代数式.
【分析】用3本笔记本的总价加上5支铅笔的总价即可.
解:应付款(3a+5b)元.
故答案为:(3a+5b).
【点评】此题考查列代数式,理解题意,利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例2 (2014·安徽省,第16题)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等式:
32-4×12=5 ①
52-4×22=9 ②
72-4×32=13 ③
…
根据上述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 完成第四个等式:92-4×_______=_______;
(2) 写出你猜想的第n个等式(用含n的式子表示),并验证其正确性.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分析】由①②③三个等式可得,被减数是从3开始连续奇数的平方,减数是从1开始连续自然数的平方的4倍,计算的结果是被减数的底数的2倍减1,由此规律得出答案即可.
解:(1) 32-4×12=5 ①
52-4×22=9 ②
72-4×32=13③
…
所以第四个等式:92-4×42=17;
(2) 第n个等式为:(2n+1)2-4n2=2(2n+1)-1,
左边=(2n+1)2-4n2=4n2+4n+1-4n2=4n+1,
右边=2(2n+1)-1=4n+2-1=4n+1.
左边=右边.
∴(2n+1)2-4n2=2(2n+1)-1.
【点评】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找出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3 (2014·安徽省,第7题)已知x2-2x-3=0,则2x2-4x的值为( ).
A. -6 B. 6
C. -2或6 D. -2或30
【考点】代数式求值.
【分析】方程两边同时乘2,再化简2x2-4x求值.
解:x2-2x-3=0,
2×(x2-2x-3)=0,
2×(x2-2x)-6=0,2x2-4x=6,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整体代入的思想,看清整体是关键.
同学们通过上述例题的学习和研究,可能会觉得这章节的知识在中考中的题目都较为简单. 其实不然,由于目前我们的数学知识储备相对于初中三年而言还比较少,所以大家见到的都是一些比较容易上手的题目. 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会发现,学好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我们今后解决其他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请大家用心对待哦!
中考思想品德解题方法初探 篇4
尽管思想品德的中考试题年年都有变化,但总体上题型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常见的题型主要有:①客观性试题,主要是单项选择题;②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
一、单项选择题
此类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理论、观点的再现和再认能力,以及对近一年来社会热点和焦点的简单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系数相对较小。复习过程中,既要熟记并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理论,又要学会用这些基本观点去解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读清楚题干大意,明确命题者命题的主要意图;第二步,比较题枝之间的不同,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步,再将题干与意向题枝串联起来,复查所做的选择是否合理。但一定要注重意会,千万不可生搬硬套。
二、简答题
顾名思义,简答题的特点就是一个“简”,所提供的材料简单明了,所问的问题很简洁,解题的答案要简练,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重点知识的简单分析和运用能力。此类题近几年表现得较为开放灵活,因此,复习时,要借助这些灵活性试题对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多角度设问和多方位思考、解答。解题时,可参考以下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设问,把握问题的指向,明确具体要求是什么;第二步,带着设问去寻找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多方位回归教材,并找到答题的依据;第三步,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理清思路,并结合教材的表述,运用思想品德课专业术语精心组织答案,要简单明了,观点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前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三、分析说明题
分析说明题实际就是简答题的升华版,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给的背景材料进行深层次解读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度以及综合能力性较强,容易失分。复习时,既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一年来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又要联系这些热点和焦点深刻理解教材的主干知识。解题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背景材料,弄懂材料的核心和主题,并加以标注;第二步,仔细阅读问题,搞清楚问题,并确定答题的格式;第三步,带着材料的主题和问题再回归教材,思考答案的要点,并用思想品德课专业术语组织答案,条理要清楚,语言要流畅,表述要准确。
四、实践探究题
实践探究题也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侧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复习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主干考点,搜寻一年来相关的热点、焦点材料,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设问并加以解答,以训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试题,清楚活动的类型和主题及要义,明确其与教材的衔接点;第二步,深度解读设问,弄懂命题的要求和意图;第三步,带着问题及要义回归教材,寻找问题的立足点、落脚点,找到实践探究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四步,运用思想品德课专业术语组织答案,条理清楚,字迹工整,表述清楚。
综上所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无定法,而复习方法、解题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要想在中考的试卷上展示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无论进行哪种题型的复习,除了要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多关注国家大事,多留心周围发生的事,多辨别、多思考、多分析,久而久之,方法自然掌握,能力也随之提高,自然也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考数学解题技巧 篇5
中考日渐临近,在数学总复习的最后阶段,如何有效应对“容易题”和“综合题”,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呢?针对当前中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再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初三毕业班师生参考。
基础题要重理解
在数学考卷中,“容易题”占80%,一般分布在第一、二大题(除第18题)和第三大题第19~23题。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进行“容易题”的操练,对提高中考成绩是有益的。但绝不要陷入“多多益善,盲目傻练”的误区,而要精选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题目进行有目的地练习。据笔者了解,不少学校在复习中存在忽视过程的倾向,解客观题,即使解其中较难的题时也都只要求写出结果,不要求写出过程,一些同学甚至错了也不去反思错在哪里,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笔者认为,即使是题解简单的填空题也应当注重理解,反思解题方法,掌握解题过程。解选择题也一样,不要只看选对还是选错,要反问自己选择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当然,我们要求注重理解,并不意味着不要记忆,记忆水平的考查在历年中考命题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必要的记忆是必须的,如代数中重要的法则、公式、特殊角的三角比的值以及几何中常见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常用的重要定理等都是应当记住的。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笔者建议同学们适当多做一些考查基础的“容易题”,这样做,虽然花的时间不多,但能及时发现知识缺陷,有利于查漏补缺,亡羊补牢。如果你能真正把这些“容易题”做对、做好,使得分率达到0.9甚至达到0.95以上,那么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并非难事。
压轴题要重分析
中考要取得高分,攻克最后两道综合题是关键。很多年来,中考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压轴题的主要形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方程式与图形的综合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这类问题在外省市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也不乏其例。动态几何问题又是一种新题型,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在这类问题中,往往把锐角三角比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总之,应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解压轴题,要注意分析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 “并列”的还是 “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一般说来,如果综合题(1)、(2)、(3)小题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同样(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如果是“递进”关系,(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3)与(2)也是同样的关系。在有些较难的综合题里,这两种关系经常是兼而有之。
说实在,现在流行的“压轴题”,真是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从今年各区的统考试卷看,有的压轴题的综合度太大,以至命题者自己在“参考答案”中表达解题过程都要用去一页A4纸还多,为了应付中考压轴题,有的题任意拔高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要求,如有些综合题第(2)、(3)两小题都要分好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太过分了。课程标准规定,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它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有所渗透和体现而已。希望命题者手下留情,不要以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为名出难题,也不要再打“擦边球”,搞“深挖洞”了。笔者希望世博之年的中考数学卷能够将压轴题的难度从0.37、0.39基础上再下降一点,朝着得分率0.5左右靠拢,千万不要再“双压轴”了。
对一些在区统考的 “压轴题”面前打了 “败仗”的同学,我劝大家一定要振奋起精神,不要因为这次统考的压轴题不会做或得分过低而垂头丧气,在临考前应当把提高信心和勇气放在首位。笔者建议在总复习最后阶段,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做大量的综合题,只要精选二十道左右(至多不超过三十道),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综合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思路,时间又不多,那么看一遍别人的解答也好。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不必强求一律,对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做其中的第(1)题或第(2)题。盲目追 “新”求 “难”,忽视基础,用大量的复习时间去应付只占整卷10%的压轴题,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轴题的失分,并不是没有解题思路,而是错在非常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上,或是输在 “审题”上。应当把功夫花在夯实基础、总结归纳、打通思路、总结规律、提高分析能力上。笔者建议,同学们可以试着把一些中考压轴题分解为若干个 “合题”,进行剪裁和组合,或把一些较难的 “填空题”,升格为“简答题”,把一些 “熟题”变式为“陌生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做,花的时间不多,却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还能使学生的思路 “活”起来,逐步达到遇到问题会分析,碰到沟坎,会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样的较高水平。
总之,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有时放弃一些难题和大题,多做一些中档的变式题和小题,反而能使他们得益。当然,我们强调变式,不是乱变花样。其目的是促进对标准形式和基本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
各类题型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慢慢涌现出来,比如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还有以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为解题思路的。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需找好四大切入点。
切入点一:做不出、找相似,有相似、用相似
压轴题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多,知识转化的难度较高。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这时往往应根据题意去寻找相似三角形。
切入点二: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基本图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添加辅助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北京中考来说,只有一道很简单的证明题是可以不用添加辅助线的,其余的全都涉及到辅助线的添加问题。中考对学生
添线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但添辅助线几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构造定理所需的图形或构造一些常见的基本图形。
切入点三:紧扣不变量,并善于使用前题所采用的方法或结论
在图形运动变化时,图形的位置、大小、方向可能都有所改变,但在此过程中,往往有某两条线段,或某两个角或某两个三角形所对应的位置或数量关系不发生改变。切入点四:在题目中寻找多解的信息
图形在运动变化,可能满足条件的情形不止一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解或多解,如何避免漏解也是一个令考生头痛的问题,其实多解的信息在题目中就可以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深度的挖掘题干,实际上就是反复认真的审题。
中考英语“句型转换”解题指导 篇6
一、将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的陈述句,将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或对陈述句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提问。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将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的陈述句时,常在be动词之后加not,或在情态动词、助动词之后加否定词not,再将谓语动词还原为原形。若有必要,可将原句中的be动词,can,must,have,do分别缩写成isn’t,aren’t,wasn’t,weren’t,can’t,mustn’t,haven’t,hasn’t,don’t (doesn’t),didn’t。 如果原句中含有all,both,either,both ... and ...,either ... or ... 等,则要将其分别改为none,neither,neither ... nor ... 等。若原句中含有some及由其构成的复合词,则应将其改为any及由其构成的复合词。若原句中含有already,则应将其改为yet。
2) 将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时可采用“先调、后改”的方法。
所谓“先调”,是把原句中的be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等调到句首,再把原句中的谓语动词还原为原形。所谓“后改”,是把含有some及由其构成的复合词改为any及由其构成的复合词,或把already改为yet。
3) 对陈述句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提问时,其结构为:“疑问词 + be动词 + 主语 + 其他成分?”或“疑问词 + 情态动词/助动词 + 主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或“疑问词(作主语或修饰主语) + 谓语动词 + 其他成分?”
具体做法为:(1) 选准疑问词来代替画线部分;(2) 注意将疑问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倒装;(3) 若原句中的画线部分为谓语动词,则特殊疑问句中的谓语动词应为do或其相应的形式(doing,done);(4) 若原句中的画线部分为主语,则应在特殊疑问句中用疑问词作主语,而其他部分不作变动;(5) 若原句中的主语是表示时间、天气、日期等的it,对其进行提问时,则应在特殊疑问句中将it改为相应的time,weather,date等名词。
【中考链接】
(2008重庆市) Most people watched TV late in May this year.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most people______TV late in May this year?
【解析】 原句中的谓语动词watched是行为动词。因此,应在一般疑问句句首用助动词did,然后把watched改为原形,故答案为Did;watch。
(2008西宁市) All of the soldiers want to have a rest. (改为否定句)
______of the soldier______to have a rest.
【解析】 将含有all的句子改为否定句时,需把all改为表示全部否定的none,然后将谓语动词改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故答案为None;wants。
Mike will finish his homework in three hours. (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will Mike finish his homework?
【解析】 in three hours意为“(从现在开始)三小时后”,对其提问时,应该用how soon,故答案为How soon。
二、如何完成反意疑问句
反意疑问句的两种基本结构为“肯定陈述句 + 简略否定问句”和“否定陈述句 + 简略肯定问句”。简略问句在时态、人称和数上都要与其前的陈述句保持一致。
1) 陈述句中有no,nothing,nobody,never,few,seldom,hardly,rarely,little等含否定意义的词时,其后的简略问句为肯定形式。
2) 陈述句的主语是everything,that,nothing,this等指示代词或不定代词时,简略问句的主语为it;陈述句的主语是nobody,somebody,those,these等指示代词或不定代词时,简略问句中的主语常为they。
3) 第一部分为第二人称祈使句时,其后的简略问句为“will you?”。 第一部分是let’s开头的祈使句时,其后的简略问句为“shall we?”。
4) 陈述句是“there be”句型时,其后的简略问句为“be (not) there?”。
5) 陈述句中有含否定前缀或否定后缀的词时,其后的简略问句仍为否定形式。
6) 陈述句中的must表示“推测”意义时,要根据其后的动词来确定简略问句中的动词。
陈述句是“I am/am not ...”,其后的简略问句要用“aren’t/are I?”。
陈述句中有由“neither ... nor,either ... or”连接的并列主语时,其后简略问句的形式应依照其实际意义而定。
陈述句是“I think/believe/expect/suppose + 宾语从句”构成的主从复合句时,简略问句的主语和谓语应与宾语从句的主语和谓语相对应。例如:
(2008甘肃省) Your father is quite angry with you,______? (改为反意疑问句)
【解析】 陈述句中含连系动词is时,简略问句中的动词应为isn’t。 此题陈述句中的主语是Your father,简略问句中的主语应为人称代词he。 故答案为isn’t he。
(2008烟台市) Let us stop and have a rest,______? (完成反意疑问句)
【解析】 let us开头的祈使句应被视为第二人称祈使句,因此空白处应填will you。
(2008大连市) There is 1ittle milk in the bottle,______? (改为反意疑问句)
【解析】 依照惯用法,含little的陈述句应被视为否定句,所以其后的简略问句为肯定形式,故答案为is there。
三、如何将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做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先断、再加、后换位”的方法。所谓“先断”,就是将原句切割成“主语谓语”和“其他成分”两部分;所谓“再加”,即在断开处加上what或how;所谓“后换位”,就是将“再加”后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调换位置,再在转换成的句子末尾用感叹号。
此时,what修饰的是复数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what a(an)修饰的是单数可数名词,则how修饰的是形容词或副词。若原句中有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的so,very,quite,rather等,改为感叹句时要将其去掉。感叹句的结构模式为:
What(a/an) + 形容词 + 名词 + 主语 + 谓语 + 其他成分!
How + 形容词/副词 + 主语 + 谓语 + 其他成分!
(2008自贡市)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 (改为感叹句)
______interesting story it is!
【解析】 story是可数名词单数,interesting是元音音素开头,所以what后面用an,不用a。 故答案为What an。
(2008乌鲁木齐市)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have friends. (改为感叹句)
______important it is for everyone to______friends!
【解析】 important是形容词,其前应该用how修饰,故答案为How;have。
(2008上海市) Yao Ming is an excellent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改为感叹句)
______ ______excellent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Yao Ming is!
【解析】 player是可数名词单数,引导感叹句的词应为What,excellent是元音音素开头,故答案为What an。
四、如何将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1) 将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 将主动语态的宾语改为被动语态的主语;② 将主动语态的谓语动词改为“be + 过去分词”;③ 将主动语态的主语改为介词by之后的宾语(有时by短语可以省略)。
2) 含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主动句改为被动语态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 把主动句中的间接宾语改为被动句的主语时,直接宾语仍留在原位;② 把主动句中的直接宾语改为被动句中的主语时,要在间接宾语之前加上介词to或for。
3) 主动句中含省略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时,被动句中充当主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前要加to。 例如: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speak Chinese in the world now. (改为被动语态)
Chinese_______ _____by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in the world now.
【解析】 原句为一般现在时,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由“am/is/are + 过去分词”构成。由于被动句中的主语Chinese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谓语动词应为is spoken。
(2008西宁市) The twins ate up all the bananas on the plate. (改为被动语态)
All the bananas on the plate______ ______up by the twins.
【解析】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模式为“was/were + 过去分词”,被动句中的主语bananas为复数,因此谓语动词应为were eaten。
(2008上海市)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destroyed thousands of houses in that area. (改为被动语态)
Thousands of houses in that area______ ______by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解析】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模式为“was/were + 过去分词”,主语houses为复数,故谓语动词应为were destroyed。
四、同义句的转换方法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词汇和语法等手段进行语义转换。常用的转换方式有:
1) 借助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转换;
2) 借助意思相同、结构相同的句式进行转换;
3) 借助并列连词将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并列句;
4) 借助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来替换一个从句;
5) 借助连接词把两个分句合并为一个复合句。例如:
(2008上海市) Junior 3 students began to learn chemistry a year ago. (保持句意基本不变)
Junior 3 students______learned chemistry______a year.
【解析】 学生们“一年前开始学化学”,说明“化学已经学了一年”,即在转换后的句子中谓语动词应为现在完成式。故答案为Have;for。
(2008自贡市) She seems to be worried now. (同义句转换)
______seems that she______worried now.
【解析】 从句意和所给词语来看,整个句子框架应为It seems that ...,故答案为It;is。
(2008年重庆市) Little Jim is only five years old. He can’t make model planes by himself. (合并为一句)
Little Jim is______young______make model planes by himself.
中考科技文解题备战策略 篇7
科技类文章考查的重点是信息筛选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考生必须认真通读文本,对照题目,找准答题区间,比较原文与选项的不同,排除干扰,找到准确答案。
一、通读全文
科技类文章的字数多在700—800字,作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为准确筛选文中信息打下基础。通读要逐句、逐段地认真读,把握材料中的基本内容,获得整体认知。
通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材料的内容要点,弄清文中主要概念、作者(或文中某人)思想观点的基本倾向。
2.要培养对文段中关键信息点的敏锐感知能力,特别应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局部与整体、肯定与否定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运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点牢牢印入脑中。
3.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动收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科技文阅读材料大多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有距离,长句多,概念多,要删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二、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内容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三、题文对应
自然科学类文章答题时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区域,从这些区域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依据。
四、筛选比较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出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需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比较应从两方面着眼,一是题文的比较,看原文内容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二是筛选出的原文内容与试题选项之间的比较,看选项与原文的内容是否一致。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筛选和比较是同步进行的。
五、排除法
排除法在科技文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高考科技文阅读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较多的知识点和较高的理解能力,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往往会不动声色地为考生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时,对错误项的排除就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高考科技文阅读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等等,我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以适应高考科技文阅读的需要。
【试题演练】
全球暖,珊瑚白
⊙poguy
珊瑚礁作为海洋中“热带雨林”,拥有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倘若它们变成白骨,这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将何去何从?
提到热带海洋,很多人想到的是各种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以及生活在珊瑚礁内的各种漂亮的海洋生物,不过,目前全球珊瑚礁正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珊瑚白化。众多以珊瑚礁而闻名的旅游景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珊瑚白化的影响,IPCC甚至提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白化现象以后每年都会发生,到2030年,大堡礁珊瑚将濒临灭绝。
珊瑚白化,简单说来就是五颜六色的珊瑚褪色变白的现象。正常状态下,珊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与其共生的藻类的功劳,它们除了让珊瑚变得漂亮,还会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它们自身及宿主珊瑚虫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当海水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温度过低或者太阳强度过强时,珊瑚会把这些共生的藻类排到体外,其结果就是珊瑚变成其自身的白色,并且丧失了营养的来源。
如果外界的环境变化持续时间不长,在恢复到原来的环境条件后,珊瑚内部的共生藻类数目会再次增加,珊瑚也会随之恢复到原来的五颜六色。但环境变化太过剧烈或者白化持续的时间过长,白化的珊瑚虫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或者因长时间缺乏营养供给而死亡,这时候就算恢复到原来的环境,受到损害的珊瑚也不能复原了。不同的珊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有些适应力比较强,而有些在环境发生微弱的变化时便会死亡。
导致珊瑚白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强度增加、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海水透明度减弱等,在众多的原因之中,与人类活动有关,也是最重要的导致大范围珊瑚白化的原因,就是全球变暖。
以前珊瑚白化的发生大多与厄尔尼诺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有关,由于厄尔尼诺是每隔几年才会发生的现象,所以珊瑚白化的发生还不是那么频繁。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海水温度逐渐升高,高温海水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因此珊瑚白化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也都会随之增加。按照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海洋生态学家MarkEakin博士的说法,现有数据表明,珊瑚白化事件发生的频率已经升高了,而这很可能与全球变暖的背景有关。
除了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现象也会加重珊瑚白化的程度。人类生产生活燃烧的大量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升高,二氧化碳除了会导致全球变暖外,其中一部分还会被海洋吸收,结果便是海水的酸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由于珊瑚的生长需要固化海洋中的碳酸盐,而海洋酸化会使碳酸盐的固化过程变得更加困难,因而珊瑚的生存压力增大,进而加剧珊瑚的白化现象。
当珊瑚白化持续发生时,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其生产力和多样性都会受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无脊椎动物、鱼类等的种群数目也会明显减少:同时,这也会给人类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巨大损失。
(《新知客》2010年第11期)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请你给珊瑚白化下个定义。
3.请你阅读文章,回答一下珊瑚是如何呈现出五颜六色的?
4.请你简要概括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珊瑚白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40页)
《中考科技文解题备战策略》参考答案:
如何做好中考阅读理解题 篇8
“看问题-读文章-解问题”其优点在于:阅读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在考试中, 同学们承受着时间和心理的压力, 如按部就班地解题, 则无目的性与针对性, 既浪费时间, 事倍功半。
2 正确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的效果且浪费时间。不良的阅读习惯表现为:低声朗读, 指读, 回读, 边读边摆头。同学们应采取的正确的方法是“视读”, 即用视线随字默读。其速度较快, 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3 重视首尾段和首尾句
可以从文章的首段和首句中捕捉到文章的大意和体裁等信息, 而文章的尾段和末句往往是文章段落的灵魂。首段简要地提出文章的主旨或点明人物、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等, 尾段常常是主题的概括或归纳。如对首尾段和首尾句加以整理, 会很快悟出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
4 要善于抓关键词句
阅读时认准和善于抓住关键词句, 比如数字、时间、地点、中心人物等,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联词, 如;because, but等。对文中的关键词句, 要先理解其基本意思, 后要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并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其深层次的意思。
5 注意对生词的理解
碰到生词, 不要急和怕。第一, 掌握构词法, 根据构词法来分析、理解, 如前缀un-具有否定的意义, 后缀可以转换词性;第二,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分析、理解、推测;第三, 对人名、地名可以不求甚解, 它们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6 依次解题, 看完答案
一般文章后的问题的设计是与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对应的, 因而要依次解答, 不要随心所欲地选题并解答。对的确难以解答的题目可以随后处理。有时在做到后面的题目时, 前面较难的题目会突然迎刃而解。
7 重阅全文, 核对答案
整篇阅读理解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而且文后的问题及答案也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所以应从全局上、整体上去理解、思考、把握文章的主旨, 切勿把每个题目从整体中孤立出来思考。
解题指导:
阅读下列短文, 并做后面的题目。从A、B、C、D四个选项中, 选出能回答所提问题或完成所给句子的最佳答案。
A Leg Walking Right
H e r e a r e so m e si g n s+-x…, t h e signs are very different.They mean very different things.When you see them, you know what to do.This sign+means that you will add some numerals.This sign—means that you will take one numeral away from another.You will subtract (减去)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see x and…?
Our signs are easy to read.They are easy signs to remember.Look at these two signs….The ancient Egyptians used these signs.A picture of a leg walking to the left told them to add some numerals.A picture of a leg walking to the right told them to subtract.
In the 1500s people used this printed (印刷的) sign&to add numerals.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Later, the sign became+.5.选A.据第三段的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可知答案。
How much is 2…2?
1.What do you do when you see this sign+?
A.W alk away B.Writ e a nume ral C.Read a sign D.Add
2.The word in the story that means to take one numeral away from another is_____.
3.The story says, “Our signs are easy to read.They are easy signs to remember”.The word they means__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this story lead to believe?
A.Egyptians could not add numerals t og et he r
B.All Egyptians had two left legs.
C.Our signs are not hard to understand
5.What did the sign to add numerals begin to look like (which sentence is exactly like the one in your book) ?
A.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B.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C.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答案与解析」
1.选D.根据第1段中的T h i s s i g n+means that you will add some numerals.故答案选D.
2.subtrac t.根据第1段中的Yo u wi ll subtract (减去) 可知答案。
3.signs.根据是第2段的后一句Look at these two signs….
初中数学中考规律题解题探究 篇9
一、在数式中找规律
将数式通过横、纵多层次或多角度的比较, 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 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或符合某种形式的一些式子, 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它的内在规律, 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或关系式.所以, 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或按相同形式的式子加以比较, 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1 (2010·广东省中山卷) 阅读下列材料: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 可得
读完以上材料, 请你计算下列各题:
解析:在所给的一系列等式中, 既要观察横向的变化规律, 也要观察纵向的变化规律:等式左边的第一列数比第二列数小1, 等式右边的第一列数为常量, 括号内的列数也依次递增1.
【点评】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数列的横向的变化规律或趋势及不变量, 又要从整体上把握数列的纵向的变化规律或趋势及不变量, 根据数列的特征选用恰当的代数式或等式进行准确表示.
例2 (1) 观察下列运算并填空:
(2) 根据 (1) 猜想 (n+1) (n+2) (n+3) (n+4) +1= () 2, 并用你所学的知识说明你的猜想.
解析:第 (1) 题是具体数据的计算, 第 (2) 题在计算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已知四个数乘积加上1的和与结果中完全平方数的数的关系是猜想的正确性的解释, 只要用完全平方数四个数的首尾两数乘积与1的和正好是完全平方数的底数, 由此探索其存在的规律, 解决猜想公式逆用就可解决.
例3 (九年级数学课本P45探究1) 有一人患了流感, 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 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解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人, 则1+x+x (1+x) =121,
解得, x1=10, x2=-12 (舍去) .
答:略.
问:第3, 4, 5, …, n轮传染后有多少人被传染了流感?
第一轮:1+x= (1+x) 1,
第二轮:1+x+x (1+x) = (1+x) 2,
第三轮:[1+x+x (1+x) ]+x[1+x+x (1+x) ]= (1+x) 3= (1+10) 3=1 331.
……
第n轮: (1+10) n人.
【点评】这样通过分析并分别把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的数量表示出来, 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 这样学生就较容易找出题中的规律, 从而把问题解决了.
(1) 观察上述方程的解, 猜想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
(2) 根据上面的规律, 猜想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
(3) 类似地, 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
(4) 请利用上述规律求关于x的方程的解.
二、在平面图形中找规律
图形变化也是经常出现的, 做这种数学规律的题目, 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 多数情况下, 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 抓住了变量, 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4 (2009广东省·广州卷) 如图1 (1) , 图1 (2) , 图1 (3) , 图1 (4) , …, 是用围棋棋子按照某种规律摆成的一行“广”字, 按照这种规律, 第5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 第n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如何找规律的问题.找规律题一般对相邻的两个式子竖直排列, 对照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 不同部分的变化规律就决定整体的变化规律, 为了防止规律的局限性, 应尽量多地代入式子中进行检查.
第一个图:有7个棋子 (即7=7+0×2) ;
第二个图:有9个棋子 (即9=7+1×2) ;
第三个图:有11个棋子 (即11=7+2×2) ;
第四个图:有13个棋子 (即13=7+3×2) ;
第五个图应有:7+4×2=15个棋子;
第n个图形应有棋子的个数为7+ (n-1) ×2=2n+5.
例5 (2009·广东卷) 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 按图2的方式铺地板, 则第 (3) 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块, 第n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_____块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
解析:本题前后两个图都相差了3块黑色瓷砖, 这就是本题最核心的特点.
第一个图:有4块黑色瓷砖 (即4=3×1+1) ;
第二个图:有7块黑色瓷砖 (即7=3×2+1) ;
第三个图:有10块黑色瓷砖 (即10=3×3+1) ;
第n个图:应有 (3n+1) 块黑色瓷砖.
三、在空间图形中找规律
在空间图形中找规律比在平面图形中找规律要难得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们之间也有相类似的地方, 只要我们能抓住逐个图形在变化前后的数量增减, 发现其变化的相同规律, 就能较容易解答出题目了.
例6图3是棱长为a的小正方体, 图4、图5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 由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 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s.解答下列问题:
(1) 按照要求填表.
(2) 写出当n=10时, s=____.
解析: (1) 答案是10.
(2) 答案如图6.
浅谈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 篇10
阅读理解试题结构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材料, 另一部分是根据阅读材料需解决有关问题.这类问题需要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理解进行合情推理, 就其本质进行归纳, 加工, 猜想, 类比和联想, 作出合情判断和推理.解决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信息, 弄清所提供的数量关系, 然后将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 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策略, 进而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题常见题型有以下四种类型.下面就常见题型举例说明, 以引起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高度重视, 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一、阅读特殊范例, 推出一般结论
(2) 原式.
评述本题突出了特例→一般→解决问题.通过认真阅读特例, 观察发现规律, 得出一般结论, 并巧妙解决复杂计算题.
二、阅读解题过程, 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2阅读下面的例题, 解方程x2-|x|-2=0.
解 (1) 当x≥0时, 原方程化为x2-x-2=0, 解得x1=2, x2=-1 (不合题意, 舍去) .
(2) 当x<0, 原方程化为x2+x-2=0, 解得x1=1 (不合题意, 舍去) , x2=-2,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1=2, x2=-2.
请参照例题, 解方程x2-|x-1|-1=0.
解答 (1) 当x≥1时, 原方程可化为x2- (x-1) -1=0, 解得x1=1, x2=0 (不合题意, 舍去) .
(2) 当x<1时, 原方程可化为x2+ (x-1) -1=0, 解得
x1=-2, x2=1 (不合题意, 舍去) .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x1=1, x2=-2.
评述本题给出解题过程, 让学生通过阅读解题过程, 总结出解题思路是先对绝对值号内的代数式进行分类讨论, 然后去掉绝对值求解, 使学生明白分类思考的数学思想, 从而掌握这类题的解决方法.
三、阅读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例3问题:已知方程x2+x-1=0, 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
解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 则y=2x, 所以.
把代入已知方程, 得, 化简得
y2+2y-4=0, 故所求方程为y2+2y-4=0.
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 我们称为“换根法”.
请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 (要求:把所求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
(1) 已知方程x2+x-2=0, 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 则所求方程为_______.
(2)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 , 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 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倒数.
解答 (1) y2-y-2=0.
(2) 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 则 (x≠0) , 所以 (y≠0) , 把代入已知方程, 得ayy1 22+byy1 2+c=0.化简得, 若c=0, 则已知方程变为ax2+bx=0, 有一根为0, 不符合题意, 故c≠0, 所以, 所求方程为cy2+by+a=0 (c≠0) .
评述本题呈现了一个学习的情节, 给出了“换根法”, 重点考查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及分析理解能力, 体现了新知识的实际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阅读解题过程, 找错改正
例4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已知a, b, c为△ABC的三条边长, 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_______;
(2) 错误的原因为:_________;
(3) 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
解答 (1) C (2) a2-b2可能为零.
(3) △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评述本题突出体现了如下递进层次:错误→错因→结论.即通过认真阅读, 分析示例去探讨正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走出“误区”, 题目言简意赅, 令人耳目一新.
中考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篇11
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选用有关定义、定理、公式等直接进行求解而得出结论,但在求解过程中应注意准确计算,讲究技巧.直接法是解填空题最常用的方法.
例1 如图1,小亮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后向左转30°,再沿直线前进10米,又向左转30°,……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了 米.
图1
解答:当小亮第一次回到出发地点A时,他所走的路线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多边形———每条边都是10米,每个外角都是30°(则每个内角都是150°),这样可以利用外角和计算出多边形有=12条边,得到他一共走了10×12=120米.
例2 x2+y2=m ①x-y=2 ②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 则m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x2+y2=m ①x-y=2 ②由②得x=y+2 ③
将③代入①得(y+2)2+y2-m=0,
即2y2+4y+ 4-m=0,
∵原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
∴△=42-4×2×(4-m)=0,
解m=2,故答案为2.
二、特例法
当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题设条件中提供的信息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如已知条件中含有某些不确定的量,可以将题中变化的不定量选取一些符合条件的恰当特殊值(或特殊函数,或特殊角、特殊模型等)进行处理,得出探求的结论,从而大大地简化推理、论证的过程.
例3 已知△ABC中,∠A=60°,∠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则∠BOC的度数为 .
解析:此题已知条件中就是△ABC中,∠A=60°,说明只要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都一定能够成立.故不妨令△ABC为等边三角形,得出结论∠BOC=120°.
例4 无论m为任何实数,二次函数y=x2 +(2-m) x +m的图像都经过的点是 _________.
解析:因为m可以为任何实数,所以不妨设m=2,则y=x2+2,
再设m=0,则y=x2+2x,
解方程组y=x2+2y=x2+2x,解得x=1y=3,
所以二次函数y=x2+(2-m)x+m的图像都经过的点是(1,3).
三、数形结合法
由于解答填空题不必写出论证过程,可画出辅助图象、方程的曲线或表格等,借助图形进行直观分析,并辅之以简单计算得出结论.对于一些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若能从数中思形,以形助数,则往往可以简捷地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5 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2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_______.
图2
解: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可设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c、d,由直角三角形全等可得a2+b2=1b2+c2=2c2+d2=3
解得a2+b2+c2+d2=4,则S1+S2+S3+S4=4.
例6 点A(-2,a),B(-1,b),C(3,c)在双曲线y=(k<0)上,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 (用“<”号将a、b、c连接起来).
解析:本题利用数形结合法,先画出y=(k<0)图象,如图3,结合图形很容易得出a、b、c大小关系,即c 图3 四、等价转化法 从题目出发,把复杂的、生疏的、抽象的、困难的未知问题等价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具体的、容易的已知问题.亦即将所给问题等价转化为另一种容易理解的语言或易求解的形式. 例7 如图4,在△ABC中,AB=7,AC=11,点M是BC的中点,AD是∠BAC 的平分线,MF∥AD,则FC的长为_________. 图4 图5 解析:如图5,设点N是AC的中点,连接MN,则MN∥AB. 又∵MF∥AD, ∴∠FMN=∠BAD=∠DAC =∠MFN, ∴FN=MNAB ∴FC=FN+NC=AB+AC=9. 例8 若α,β是方程x2-3x-5=0的两根,求α2+2β2-3β的值是______. 解析:这里的α2+2β2-3β不是关于根的对称式,不宜直接用韦达定理求解,但利用方程根的概念,将原式转化为两根的对称式,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α2-3α-5=0,β2-3β-5=0, ∴α2=3α+5,β2=3β+5, ∴α2+2β2-3β=3α+5+2(3β+5)-3β =3(α+β)+15=24. 五、逆向思考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这是一种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问题我们无法正面直接解决或解决有困难时,可以另辟蹊径,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灵活变化,逆向考虑来解决. 例9 甲、乙、丙三个箱子内共有小球384个,先从甲箱中取出若干个球放入乙、丙箱内,所放个数分别为乙、丙箱内原有的个数,继而由乙箱中取出若干个球放进甲、丙两箱内,最后由丙箱中取出若干个球放入甲、乙两箱内,放法同前,结果三箱内的小球个数恰好相等.问甲、乙、丙各箱内原有小球分别为_____个. 解析:直接入手需要设元,列方程(组),但列方程(组)时却无从下手.从最后三箱的小球相等入手,易知最后每箱各有小球384÷3=128(个);由后到先三次调动过程各箱中的球数容易列出下表: 所以,由表知甲、乙、丙三箱原有小球分别为208个、112个、64个. 例10 化简(2a+3b)2-(2a-3b)2=_______. 解析: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比较麻烦,若逆用平方差公式可简化计算. (2a+3b)2-(2a-3b)2=[(2a+3b)+(2a-3b)][(2a+3b)-(2a-3b)]=4a×6b=24ab. 所以原式=24ab.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回答这类题, 要把握住四个要点。 (1)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地论证方法, 举…… (概括事例) ,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并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 (2)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通过引用……名言, 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更有权威性。 (3)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 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 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和……加以比较, 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2. 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答题要点要把握住两个方面: (1) 明确论据类型; (2) 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无论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与分论点的关系, 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所以, 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 在文中起着证明…… (论点, 如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 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 的作用。 3. 文中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 (1) 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4) 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5)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 (引论) ———分析问题 (本论) ———解决问题 (结论) 。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其实,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衔接处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 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 提出中心论点; (2) 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 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 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 有的是通过名人事例等。 结尾的内容: (1) 深化中心论点, 提出……的结论; (2) 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 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 只有两个角度: (1) 语言特点; (2) 语体特点。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 议论文写作特点的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 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 修辞:如比喻, 可结合比喻特点谈, 那就是形象生动。 (2) 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 常见的就是: (1)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夹叙夹议) ; (2) 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 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 文段结构作用。 (1) 引出 (全) 下文; (2) 总结前 (全) 文; (3) 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 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的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 (论题) , 那么,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1)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2)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3)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 (或……的奇闻趣事) , 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 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 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中考解题】推荐阅读: 中考英语解题策略06-06 中考英语之解题技巧05-21 中考英语完成句子解题技巧09-23 中考阅读题解题注意事项05-25 中考政治建议题解题技巧学习07-03 中考压轴题的解题要领10-24 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技巧05-20 解题错误07-16 解题习惯10-20中考中议论文解题的技巧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