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2024-10-05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精选12篇)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1

曾经在一位教师的微博中看到这样评价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基本上是一种形式, 发一本规定要读的书, 做一个强制去听的讲座, 但结果还是雁过无痕, 收获无几。”这个很现实的问题, 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师职业培训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需要, 也是提升教育内涵的本质要素。如何通过有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当前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2011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从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为教师培训的丰富性、实效性、科学性拓展了新的途径。尤其是在鼓励教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我们认为所谓自主培训就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 积极地、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定目标学有所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让我们认识到在以往的培训中对于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常规性的问题探讨较多, 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的培训要达到什么目的, 会产生什么影响, 怎样做能够让教师更加受益?新课程改革涉及到价值、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者, 因此, 必定要关注教师的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 不同程度的多样化需求, 把握教师受教育的起点。在培训中充分尊重并满足教师人性的各种合理需求, 以促进其人性的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 而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在培训和自我的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不仅要让教师学到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新的补充, 还需要唤醒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为满足教师对实际教学实践的需求, 并提供教师自主发展的机会, 我们在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本着“尊重教师、服务教师、提升教师”的培训理念, 一方面根据年轻教师的要求分别开设了新教师培训班, 骨干教师研修班、研究生课程班, 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训年轻教师。另一方面在建立项目招标和课程研发的基础上, 充分开展订单式培训, 由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从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 不但切实提升培训质量, 而且大批优秀教师得到发展。

二、补短板学有所得

德国心理学家黑科浩森认为要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修正和改变, 就必须用一种有效的科学理论去“交换”或“替代”教师所拥有的“主观理论”。教师培训的功能就是协助教师用有效的, 客观科学的教育理论替代或交换他们的内隐理论。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当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而“减负”措施却屡屡成效不显著的时候, 教师的困惑逐渐增多。为此, 我们逐渐把教师培训的目光投向一个长期被忽视而恰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新课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我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具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在培训中展开研讨又在研讨中培训:1.围绕“学生是什么?”开展讨论、调研和理论解读, 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充分认识“人”的差异性和主动性。2通过脑科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学习典型案例的分析, 让教师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3.以学科为单位, 组建同质和异质工作坊, 开展“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教学行动探索, 提升教师捕捉问题、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炼和积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经验智慧。4.开展学科课堂教学展示和学习力提升专题论坛, 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执行力, 积极发挥参与培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改变以前教师既无机会表达自己在教育情境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也无从展现和分享自己和同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的现象,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 推进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更深层面的变革。

三、重实效学有所用

“校本教研”作为实施新课程过程催生出来的一种研修模式, 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培训者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角色, 是学校和教师拭目以待的。为此, 我们把自主、互动、共享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理念, 把解决问题、改进教学作为区域研修的根本目的, 实践多维目标下的区域联动、研讨展示、主题系列观摩等形式多样的学科研修方式。具体做了以下的工作:1.建立校本研修链。以提高学科教师研修能力为目标, 探索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策略, 建立“研修方案评选——研修活动跟踪———研修活动反馈———研修经验交流———校本教研课题化”的校本研修链。每一次都有相应的主题, 在方式上每次专题性研修活动前后, 教师分别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前移性”和“后续性”学习、反思和研讨。使研修在比较与分析中步步深入, 整个过程既体现合作交流与碰撞, 又鼓励教师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2.树立区域研修活动典型。不断拓展有价值的研修资源, 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 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 深入思考, 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重视研修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 努力在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及常态化方面予以积极的探索。3.注重反思与提炼。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组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优秀教学经验交流”、“建立学科专题研讨博客”及“教学专题论坛”等系列活动, 引导教师不断反思, 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四、创特色学有所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路上来。”我们认为只有生动的培训才能吸引教师愉快地学习, 积极地投入。因此, 我们着力创设基于人的成就需求、人的交往需求、人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学理论的新研训模式。在研训活动中, 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实质参与”、“输入输出”和“动态生成”。所谓“实质参与”, 是指让教师不再成为搬个凳子的听众, 而是以主角的姿态参与活动策划、研讨分析、观点报告、课堂实践等研训的全过程, 让教师深切感受到研训平台的团队归属感和个人成就感。所谓“输入输出”, 是指对教师个体而言, 研训活动不仅要求有“认知输入”, 同样也要求有“认知输出”。通过创设一个民主批判的研修氛围, 以每个教师自主的“输入输出”来完成对知识的梳理, 实现每个个体充分的认知建构。所谓“动态生成”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研训活动的重要观点提炼是通过集体研讨动态生成的, 而非专家传授所得;第二层含义是整个研训活动的计划是动态生成的, 每次活动的策划是基于前一活动的需求分析, 这样就能做到为教师研训量身定制。

在实践中, 我们对理论和实践培训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在确保培训的实效的基础上提升研训活动本身的魅力。对于理论培训, 采用“问题-思考-研讨-提炼-实践-精讲”的理论培训模式, 通过主讲教师与学员的互动, 充分调动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 实现对新理论的认知。实践培训采用“示例-诊断-实践-对照-提升”及“问题-假想-实践-改进-实践”的双模式,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问题的探索或自我教学行为的修正中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在研训活动中, 我们还引入一些电影与音乐的题材, 来进一步增加研训活动的趣味性。由于活动内容丰富而又有新意, 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2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那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如何运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否,全在教师本人,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备受折磨;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造就傻子和畸才。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那种凭借自己主观意识去教学的理念,而应该本着学生想学什么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氛围以及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当一个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意识的解除那些世俗的“权力”,而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时,他就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聪明和可爱。引用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的观点就是:课堂应以生文本,学为中心,而教师是课堂的导学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3

【关 键 词】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发展,本文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入手,在认识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讨论转变及改进的方式,从而使培训模式更为有效,最终达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3-0070-02教师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传授者。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对教师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之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才能创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因而,为了适应教育发展,须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专业加速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训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就关于“如何打造”,提出了培训的措施,将教师的培训经费列入到政府的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这意味着国家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视,也意味着对教师开展的专业化培训正逐渐走向正规化。现今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专业发展上的问题,比如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及拓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1.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否正确、有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对书本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这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是正确的。如果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就会使得在教学的源头发生错误,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更别谈教学质量了。第二层,教师需要准确拿捏知识层次,分清楚哪里是知识的重点及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轻重缓急,并且知道哪个环节需要强调,哪个环节需要跳过,而不是所有知识完全不加工地都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理解及吸收造成困难。

2.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涉及历史、哲学、心理学、政治、道德规范、法律等,还涉及对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现如今提倡的个性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富有层次性,各层次具有多元特征且各层次之间相互交叉,还要求知识结构是个不断需要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变与改进

比较常用的教学培训模式一般有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聘请专家授课、专题讲座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些理论和实践水平偏高的人员,在一个相对封闭式的环境下,对有培训需求的人员所展开的一种集中培训。这类模式把接受培训人员的起点素质假设成一致,即一刀切,忽视了人员的差异性。另外,这类模式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授课的专家,因此培训的效果受到了专家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再者,这样的培训形式更多的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播,长期采用这种培训形式虽然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代表就能构建高质量的课堂,这就出现了很多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却在课堂教学中力不从心的局面,没有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模式固然存在缺点,但仍然是现如今主要的培训模式之一。近几年,教师教育的培训模式也开始慢慢地有所转变,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由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转变成对侧重行动研究为主。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实践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研究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训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利用信息化技术展开培训。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原有的培训方式中,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加入可以有效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例如,在线上为学员提供多种培训资料的阅读及下载,并且提供专家在线答疑,学员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组成学习小组。在虚拟的讨论环境中,线下氛围较线上更为宽松自由,更有利于学员的思考及创新,解决了学员在非正式学习中缺乏权威辅导及自主研究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学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平台,对学员实施短期的远程培训,并对远程培训的结果在线下开展评价及反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员的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化,并且便于学员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培训材料,同时也弱化了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偏远地方的学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受限的问题。

2. 群体互动交流培训。教师的工作环境是由各个教师组成的,群体之间因为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以及成长需求而形成共性。培训可以在他们的共性上在不同的大小环境中展开。小环境就是学校本部的学校年级组或者学科组为单位组成的集体,大环境就是学校本部与其他学校的教师组成起来形成的集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教学风格,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个人的专业技能也带有局限性,促进不同的教师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学习,能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果。建议在专业人员或者机构的组织及指导下,针对一个话题进行研究及讨论,模拟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一个团队合作的环境中相互帮助、学习、研究,以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

3.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不仅可以节省很多培训成本,还可以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其操作的便捷性、形式的灵活性、应用的普遍性,一直是培训模式的首选。校本培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方面,需要从岗位的多维度对人员实施培训。教师按教学经验大致可以分为新入职教师(工作经验欠缺)、教师、资深教师(权威领导)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定区别,培训也需要设置不同的层次。首先需要对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培训需求,基于不同的培训需求,组织展开分层次的培训。初层次的培训主要是针对知识,旨在帮助工作经验相对欠缺的教师群体更新、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满足岗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需要。第二层次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实践能力,旨在帮助教师群体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得到提升、总结。最高层次的培训主要是针对知识的创新及深化,旨在通过模拟教学情境,实现教师间的专业合作,帮助资深教师群体将专业知识及经验进行更大的提升及拓展,并获得创新。第二方面,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制订完整规范的培训环节。只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而展开的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解决在专业化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塑造一批学术领军骨干、教学活动领头人,在教育实践中起到领袖、带头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的专业水平。培训需要形成闭环:提出培训需求-拟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实施评价-总结培训,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依据,整个培训环节必须是连贯且完整的,才能使培训更为科学、规范。第三方面,校本培训需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积极地为学校教师提供去校外学习的机会,通过听专题讲座、参与学术讨论,提升其专业水平,并将学习成果带回学校,分享给学校其他的教师,成为校本培训中其他教师的培训讲师。

总之,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培训模式在规范、系统的基础上,形式较传统模式更灵活、更侧重于实践的技巧及知识的创新。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培训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仲岗.教师专业化趋势与现代教师培养与提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2]孟凡丽,程良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0(7).

[3]黄伟.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

[4]蓝海正.基于校本培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1(6).

[5]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6]郭绍青.宿翠华.分析教师需求,规化培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4

针对上述情况, 学校调整充实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人员, 由校长任组长, 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认真制订《2009-2013年度校本培训规划》, 内容上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校实际情况, 重点开展“有效教学”培训, 具体包括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和教改信息等内容,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法上充分利用学校搬迁到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机会, 采用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小组研讨、教学观摩、名师指导、课题研究、参观考察、专项培训等形式, 不断加强教学过程中“六认真”工作的实验性研究, 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培训特色。措施上着重从五个方面加强落实: (1) 健全组织机构, 吸收资深教师参与咨询工作。 (2) 完善管理制度, 本年度开始培训工作及材料归档工作由学校教科室负责, 并对教师培训出勤情况进行年度考评。 (3) 落实培训经费, 确保培训经费不少于全校教师工资总额的6%。 (4) 聘请专家指导,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自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个性化的校本系列培训。 (5) 建立激励机制, 将培训活动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

我校校本培训方式由备课组培训、年级组培训和课题组培训三部分组成, 内容涉及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师德培训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实施部门牵涉到教务、教技、德育、人事和教科。在实施过程中, 为了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首先解决了三个问题。

●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认识, 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 (而不只是少数人员) 的权力和责任, 学校就是研究中心, 课堂就是实验室, 教师就是研究者。

校本培训不是将上述五个部门的工作归到校本培训这个“筐”里, 而是要根据校本培训的要求, 来推进五个部门的工作。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 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更新观念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 “校本培训”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从事的实践就是教学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学生, 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教学必须是研究性的;另一方面, 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 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 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 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 研究和实践合一, 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 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 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 提高教学的技艺。

长期以来, 我们真正重视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强调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 习惯于要求教师用同一种课堂模式, 去面对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 从传授知识入手到教会学生解题结束。这一过程, 就是一个反复操练解题方法的过程, 学生并没有学会学习, 同时也扼杀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找准突破口

校本培训的生命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每个学校, 即使是同一学校不同时期, 其发展思路都有不同侧重, 只有以点带面, 突出重点, 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学校用备课组培训取代学科组培训, 是因为备课组处在学校最基层, 最贴近教学实际, 备课组培训最细致最有艺术性,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用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多了, 工作中的内耗变小了, 工作效率提高了, 学生的负担就轻了;也只有通过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才能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 增强自我意识, 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2009年9月, 随着新校区的落成启用, 学校提出了新一轮发展的五年规划, 其中, 明确了“通过备课组培训,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的任务。一年多来, 我们根据任务要求, 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培训工作, 带动了其它方面的培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明确培训目标。学校对不同的备课组, 不同的班级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 充分体现了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让教师在培训中改变观念, 学会研究, 学会反思, 学会发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 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学会采用不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会选择合适 (不一定前沿) 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学会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反思, 最后将成果转化为对学生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

落实培训内容。随着教改的深入, 备课组的活动早已不再停留在“课件共享, 进度统一, 作业一致”的单一层面上, 教师还要完成集体讨论基础上的二次备课。备课组培训主要内容已扩大到整个学科教学问题。2007年9月18日, 苏州市教育局发了一个《关于深化素质教育, 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 我们学校根据文件精神, 将“六认真”工作作为培训内容, 实施三年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辅导、认真组织评价和认真开展课外活动, 看似常规, 其实是一个“富矿”, 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我们在对每一个环节的研究中, 都能时时感受到发现的喜悦,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校本培训, 不在于一定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不在于一定要有新的形式,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 关键是要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 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以前, 我们要求教师写论文, 他们普遍反映有时间写但无话可说, 通过近三年的“六认真”工作的探索, 他们又感到有话要说但没有时间写。近三年来, 无论是学校教师论文发表、获奖的数量还是质量, 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 学校编辑的《有效教学论文专辑之三》在市教育局组织的2009年校刊评比活动中荣获特等奖。

严格培训管理。各备课组都有年度培训计划, 制定了相应的考勤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质量分析制度, 组织培训活动必须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和定要求, 并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比如, 就听课制度方面, 就有针对干部的《行政听课制度》, 针对教师的《教师研修手册》, 由教务处每月统计总结, 学校领导在每月的全体教师会上进行点评。另外, 学校还将每年的4月、10月定为“有效教学月”, 由各备课组组织密集的组内听课活动, 每年5月、11月举办大型对外公开课活动。这一系列的措施, 有力地保证了备课组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养学科领导。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全面推进, 备课组已经成为学校探讨教学问题、展开有效实践的重要阵地, 在此情形下, 作为该团队的核心人物——备课组长的工作方式和策略也已经从单纯的执行与统筹, 上升为引领和研究, 进而在备课组中发挥学科领导作用。一个好的学科领导, 又能带出一个好的学科群体, 近几年, 学校每年都有备课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备课组”。另外, 学校一直将备课组长的培养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 并且校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明确分工, 主动参加到备课组活动中去, 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不断提高备课组长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中, 学校大胆创新, 重视学科领导干部的培养, 发现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师,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选派他们参加国家、地区组织的各种高一层次的培训;鼓励他们向学科、学术带头人方向发展, 学校在培养学科领导的过程中, 涌现了一大批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 学科、学术带头人数量逐年上升, 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在一定水平之上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总结 篇5

时间荏苒,三个月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结束,再此期间我认真观看了全部必修课的视频受益匪浅。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李老师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技巧》,李老师通过自己班级的实例讲解让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用耐心、细心、爱心、和信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困难,和学生一起进步;我们也用“心”营造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在温馨的气氛中快乐成长。

一、童心是走进学生心里的首要条件。

在与学生谈话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答话是应付性的,他心里其实并不是这样想的,只是想尽快结束这种师生的对话。如何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防卫屏障就要老师改变心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融入到孩子们当中,那我们的困难也就迎任而解了。

二、爱心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自己无私的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孩子,在班中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日常工作中,我经常提醒学生随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讲究卫生,平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前段时间由于甲流严重,好多学生发烧,时刻提醒学生注意通风、保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父母般的体贴、关心,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能在心灵上缩小与教师的距离,认识到教师的严要求是出于关心和爱护,从而依赖于教师,乐于接受教育。

我班有个同学,有段时间成绩忽然下降,有时还逃学不完成作业„„经了解才知道,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学回家出去玩。于是我就找他谈心,教育他好好做人。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向好同学看齐,让好学生和他一起完成作业,一块上学,一起回家。渐渐地,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此,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有时他取得好成绩时,我还会送他几个本子、几支笔„„这样,他的学习劲头更高了,而且对班级工作也特别热情,打扫卫生时,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早晨都能早早到校,扫地、打水„„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告诉他还要努力学习,争取全面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只有怀着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戴!学生才更乐于接受教育。2

三、耐心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人的思想发展、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后进生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更长的、曲折的、有反复的。对于后进生要正面提出要求,使其明确改进方向,分清是非。还要允许反复,耐心诱导,不断要求。要像医生护理伤病员那样有耐心才行。班上有个学生,特别懒,作业一贯不完成,从低年级就养成了这种不写作业的习惯,直到现在仍恶习不改,于是我就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每天下午放学都要提醒他回家完成作业,第二天早晨,我总是最先检查他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天、两天„„他开始写作业了。尽管写得不认真,但我还是在班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让一些好同学去接近他,帮助他。经过耐心教育,他改掉了恶习,学习成绩也大有进步。

四、细心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保证

细心观察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保证。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分析其心理,防患于未然。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先兆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问题,摸准他们思想上的“脉搏”。我教过一个学生,天资聪明,活泼好动。一天上课时,他不是在认真读书,而是用课本半遮住脸,下课后,又和几个“伙伴”凑在一起谈着什么,我预感到他们可能要有什么坏举动。经调查,果不出所料,原来,这位同学前一天放学和别班同学打了一仗,吃了亏,他越想越气,决心今天放晚学要找人报复。这斗殴的先兆被我及时识破,即将发生的一场战争被我及时制止了。抓住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开导他与人应和平相处。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悔过自新。

五、诚心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教师应以朋友身份出现,尊重学生,对学生以诚相待。学生有缺点或错误时,切不可大声训斥或采取高压政策,教师应把一颗诚心交给学生。有些后进生一般容易自暴自弃,对人冷淡,怕受讥讽排斥,而对自己总缺乏上进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必须用热情去感化他们,真诚地信任他们能进步,会有作为,这种诚心能激化他们奋发向上的善良愿望,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向好的方面转化。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信任你、真正接纳你,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帮助他们共同走过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已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教师倾注所有的爱心,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温暖、和谐、充满爱的环境,与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3

在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和谐,培养出和谐的人乃至和谐的人群则是教育工作义 4 不容辞的天职。因此,在参与了班主任培训后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更加孜孜不倦地追求和谐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谐”的教育风格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评价。

一、想方设法,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孩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个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我注意协调生生、师生和家校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融洽、愉快、自主的环境,开拓快乐成长的生活空间。首先,我通过 “自我推荐”、“班级公约我来定”、“夸夸班里人”、“评评班里事”等一系列主题班会,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融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里个性鲜明的学生一个个地融入了集体之中。其次,我重视与科任老师之间的通力协作,充当科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不但积极帮助科任老师解决问题,更注意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改变学生“眼里只有班主任”的状况,使他们乐于听从每位科任老师的教导。

为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我还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开发利用新的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构建育人的立交桥,扩大发挥学生潜能的空间。变小教育为大教育,由学校教育变为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的教育结合 5 体。我结合信息时代青少年上网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就上网利弊、如何上网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指导学生正视网络,学会文明上网。并针对家长和学生在上网问题分歧极大的情况,邀请家长、学生和信息课老师同堂交流,就上网问题达成了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和谐发展

当代青少年喜新好奇,而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铺天盖地袭来的各种媒体信息面前,他们普遍存在盲从、随众的心理。据我了解,班里的学生90%以上属于“追星”一族。2005年“超级女声”大赛红红火火时,班里涌现了一大批“玉米”(李宇春的歌迷)、“粉笔”(周笔畅的歌迷),课本、作业本上贴满了“超女”们的头像,就连课前唱歌学生也在为唱哪位“超女”的歌而争论,达到了“我崇拜、我疯狂”的地步。我下决心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必要的正面引导。但考虑到“堵其道不如疏其流”,我干脆以退为进,布置学生去收集“超女”们的资料,顺带收集了解“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并准备就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后来,在“我心中的偶像”的主题班会上,我发现学生谈得更多的是“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放弃读研到西部支教的徐本禹、“航天英雄”杨立伟等人。一位女同学说:“任长霞的名字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当我观看了她的视频资料后,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任局长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信奉邪不压正,永远无私无畏,她才是我心中的偶像。从她身上,我懂得了 6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她的一番话引来了不少共鸣者,有个后进生说:“我很少想过自己今后的路要怎么走,只想着要享乐,不思进取。我决心今后不再浪费时光,要多学点知识。”我为学生开始懂得思索人生的价值而深感欣慰。

三、关注后进,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

班集体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团结协作,但是每个班集体里面都有一些后进生,影响了班级的发展。这些后进生上了高年级更是令人头疼,因为他们对老师的许多“招数”已司空见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今年我尽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融洽的氛围中对后进生进行引导。小琳同学由于父母“重男轻女”的偏见,自卑、消沉,甚至存在愤世嫉俗的思想,对校内校外的好多现象都看不惯,还时有过激的“怪论”,在班内造成很坏的影响。我多次找她谈心,给她讲了“美丽的蝴蝶结”、“玻璃窗上的灰尘”等故事,并将我在《读者》上摘录的几句经典名句送给她: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测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后来,我看到的是她灿烂的笑脸和日渐提高的成绩。

7 讲台虽小,和谐教育的新天地却很宽广,在和谐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目前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犹如沧海一粟,今后我将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更深更广的海天!

从06开始,我开始担任高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从普通任课教师到班主任的身份转变,让我能够更深入、广泛的接触学生,从而更多的有机会去溶入学生之中。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不象初中孩子胆小服管,也不象高三年级孩子辨别是非能力较强,基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逆反心理较重,可能出现的问题较多,但同时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我深感责任重大。

为此,接受班级以后,我立刻展开了全班学生的家访工作,通过1个月,20多次的家访,得到的反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很多的学生甚至一些女生,经常夜不归宿,父母却束手无策;半数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父母很少问津;许多的孩子性格上都非常偏激,稍有不合就大吵大嚷。这样的一个班级,这样的一个事实,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同时我深深认识到,要把这样的班级引导上正轨,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情熏陶。

求学先要立身,我很清楚,要让这些问题学生马上回归学习,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只有先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发现孩子的细小闪光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而唯一令我感顺心的,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就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教学首位,做到既教好书,更育好人。本着这个目标,这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是从以

下几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

一、首先确立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

“德育首位,教学中心”是班级管理者的共识。“德育首位”是指德育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方面的首要责任,以及德育在学科教学中作为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德育首位”,关键在学校领导,主力是全体师生。主阵地是课堂。一年多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不是一对矛盾,“首位”围绕“中心”并服务于“中心”,“中心”“依靠并促进

“首位”作用的发挥。

在刚接手班级时,班级中的男生甚至是某些女生,课堂纪律观念非常淡薄,老师被打断教学过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开始我总是在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希望通过优质的教学来扭转课堂的秩序,但效果并不明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才发现,德育教育在保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中才真正产生“首位”效应,尤其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只有加强学生的德育,班级才会充满 7 8 生机活力,课堂秩序才会走上正轨。为此,我在课堂中特别重视育人意识,以保证我的课堂领域中

“德育首位”作用的发挥。

二、德育要因势利导

有一天下午我在班级上《指南录后序》一课,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听讲,当我讲到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时,突然,有一位叫的同学站起来说:“文天祥简直就是一个傻蛋”这一“观点”顿时打破教室原本的沉静,有学生哄笑起来,有同学还鼓起了掌。而洪东建却得意洋洋的看着我,当时我也被弄了个措手不及。如何处理?我犯难了。在短暂的思考后,“必须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想法在我脑子里逐渐产生,于是我就让全体学生放下书,开了一个讨论会。我先说道:“洪东建的这个评价很对,文天祥的身上是有一股“傻气”。学生们一下没反应过来,都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连洪东建也没料到我的回答楞在那里。我环顾了一下全面,用缓慢而深沉的语气朗诵了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这个话,学生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在谈论了几分钟后,我又把问题抛给了洪东建,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于是我趁势引导他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在班级同学的掌声中,班级秩序也恢复了常态。

这是一堂语文课,同时也是堂没有预设的德育课。通过这节课,我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离题、荒唐或出人意料,我们都应该给予真诚的理解,并帮助他们以此为动力,在正确的评价中找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为人师表,是德育成功的核心

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欲做经师,首先要做人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人格修养,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戴,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就是“教师人格效应”。

我的班级在教学楼的一楼,夏天教室里比较炎热,因此许多学生在上课是都是一手拿一把扇子,一手拿一瓶饮料。有些行为习惯教差的学生甚至把衣服都敞开着,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混乱。作为班主任,我感到这正是培养学生刻苦的精神的好时机,所以每天上课,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上课时我都坚持不喝一口水,不喊一声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班级里先前的那些现象明显减少了。事后我想,整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教师,肯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出表率,言传身教,点滴虽小,却也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上几件事,都是我和自己班级学生们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片段。想起这些,我感触颇深: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用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己行使教育职责。德育,是心灵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绝不是1十1=2那么简单,直接的传递、灌输甚至呵斥、责骂是丝毫不起作用的。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捕捉,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鼓励,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

以德育德 以心育心

刘平

9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有机会在创智班主任沙龙发言,其实很惭愧,和在座的各位相比,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只能用贫乏两字来形容,今天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做个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

我是一个班主任队伍里的新手,又是中途接班,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跌跌撞撞过了一个学期,回过头来想想,也有一些感受。

做了班主任,感受最大的是责任更大,更重,面对着52双眼睛,面对着家长的信任,常常让我觉得责任重大,我们新接一个班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总想尽快使这个班级改变原有的面貌,或者更上一层楼,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切忌操之过急,否则会使大多数计划落空。所以接班以后,第一次暑假返校,我请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调查表,整体内容很轻松,主要是学生的娱乐、暑假生活等,还有就是对换班主任的想法,这时学生会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他们也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前任班主任的一些优点和不足。我觉得这对于刚接班的我可以得到很多同学宝贵的意见,给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然后就是在开始的1个月内在班级里主要抓常规,多观察学生的表现。

在班级工作中,我还有一个感受,恨铁不成钢,急风暴雨的工作这时学生往往并不真正领情。比如我班有个借读生,是个体育生,行为习惯很差,迟到、上课说话、睡觉是家常便饭,屡教屡犯,有一次在教室门口批评他,他还爆发的大叫大嚷,失声痛哭,还是王把他拉走了。当时我觉得这个孩子真不想管了。我也向家长告过状,两次下来,他妈妈道出了实话,我知道了暑假家访时没有了解的情况,他母亲和父亲正处于离婚阶段,他父亲有外遇,早就不住在家里了,他和母亲关系很好,可是妈妈对他毫无约束力。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一直在指责他的错,而没有真正想过他的心里其实很苦恼,家庭的破碎、成绩的不堪入目,他的心理压力很大。后来有一天他又迟到了,教室里大家都很安静的早自习,突然有手机响起来,声音就从他的桌肚里发出来,原来是起床的闹铃,大家都哄堂大笑。等他进来时大家都等着看他好戏,这时我并没有什么表示。早操结束后他惴惴不安的来找我,我没有为难他,心平气和的和他聊聊,我想家庭的问题他并不想别人知道,丝毫不提。只是肯定他是想努力上进的,老师相信他不会比别人差。他和我的关系缓和下来后,我经常让他做点事情,如铁箱移位了叫他来推,他也很乐意去做,对我的批评也比较能接受了。这学期桌椅换后,最后一排4个人我从新编了一列,把他放在第一位,更多的关照他注意听讲,他的表现比以前好很多。通过和这个同学的接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真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工作才有成效。

本学期是忙碌的,在班级工作中我想要重点开展一项,就是责任教育。

10 有调查显示,现代青少年普遍缺乏责任感,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让别人对自己负责,很少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我们班级的同学身上也有独生子女这些缺点,责任感不强,因此,开展“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和“责任就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通过班级的讨论,我们形成了共识,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

1、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修身,学会学习。人应该首先对自己负责,开学初就倡导“学会学习,实现梦想”,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砺志教育,使学生更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终究要靠自己走,而在目前的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的一步;

本项活动的重点是重视学风建设和学法指导。

在学习方面,我们在这学期会十分忙碌,要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所以会尽量努力为同学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班级中出一两道较难的题目让同学们去解,看谁的速度快,并且可以举办班内的擂台赛来提高同学们的斗志;可以使在学科上有优劣互补的同学组队,彼此帮助对方来提高各自有不足的学科成绩等等。推出了“每日一题”、“互助学习小组”等举措,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法指导。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利用班会课请各科老师给学生讲授学法,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现身说法,供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选择使用;坚持教育学生一定要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经常与部分学习上确有困难的学生谈话,并与其家长沟通。

2、以对家庭负责为基本点,学会孝敬。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其实质是对父母、家庭负责。本学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契机,倡导“感恩,责任,回报”,言、行一致,言是用语言对父母、对长辈表达自己的感谢,行是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以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学会合作。

通过两方面的实践:“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班级风气、完善自我管理的班级制度,倡导“责任就在身边”,具体就是在班级里倡导既争强好胜,又互帮互助,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努力消灭嫉妒、嘲笑的风气,使之转变为争强好胜之心,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前进。进一步弘扬严谨的班风,通过实施班规班约使每个人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并督促落实。上学期班级也已建立了一套制度,并加以落实,效果也很明显。本学期继续修正,发动班干部群策群力,制定一套更为严格的奖勤罚懒措施。

班级管理制度上实行责任制,进行自我管理。班级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努力形成学生自治自理的一个良好的局面。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并非不管,而是仔细观察,发 11 现其中问题,同时处理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表扬,以增强学生自律和他律的意识及自我管理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每个人都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繁荣社会的责任,是责任的制高点。提升同学对责任的认识。

这是我在本学期思考的一项重头工作,刚刚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校教师培训 篇6

(一)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有人将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

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化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具有双专业性。普通文化知识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指以下几种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与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专业性向三部分。崇高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高尚的专业情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包括理想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也就是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高校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界会议上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职前培养应该与在职培训密切结合,建立一种视职前学习和在职培训为连续统一的师范教育和培训系统,是世界各地所共同要求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已经显示出经常化、制度化、学习内容系列化、进修高学位化的趋势。英国规定,所有的任职教师都要定期接受培训。日本的培训教师的途径也有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目的是改善高校教师的培训。而高校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高校教师培训教师工作的挑战

首先,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积累和传播速度的明显加快,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所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在担任教师职务以前所学的知识仅占一个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终生学习与职业培训,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适应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教师职能与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品德、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学术的兴趣、愿望的艺术。这些对师范教育,特别是职后的教师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目前,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对上海地区高校基础课的教师了解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教师对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这是对我们教师培训工作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人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培训教师,激发他们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以满足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最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改革开放虽然使广大的高校教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竞争意识,强化了效益观念,但有一部分教师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职业信念动摇了,师德水准也不高,工作责任感不强,甚至有个别教师违背学术道德。这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面临艰巨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的负担在加重,包括教师队伍的质量等。教师的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师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工作。面对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培训,接受再教育、再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教师培训的理念。高校教师的培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进步,更要关注教师的人格进步。培训工作者要城心诚意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培训的管理与服务。

2、高校教师培训的形式。高校教师培训,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学历与非学历、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从专业型培训向学术研究型培训的转变。

3、高校教师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充分改变传统的培训手段,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能是更多的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的影响,有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4、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与进修教师、导师等的联系与沟通,改善办学的环境与办学条件。同时,还要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培训单位要根据教师培训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奖优罚劣,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

5、高校教师培训的体制。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体系要进行体制创新,对培训中心的机构进行改革、调整,如成立“教师培训学院”等,增强其培训、研究、协调与合作的职能。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7

一、全面铺开与专题深化相结合

造就一支尽心尽责、为人师表、以身示教、刻苦钻研、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 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关键。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修炼, 更需要环境的润育。为适应学校的高速运作与高规格发展, 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面铺开式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 采取自学、集中辅导、讲座等方式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至今, 姚北实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系列讲座已举办六十余次, 培训内容涉及师德提升、课程改革、学科教学、班级建设等各个方面。

在2008年暑假, 学校刚刚建成还没开学, 当其他学校的教师还在家中休息时, 我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到浙江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业培训。尽管天气炎热, 但没有人请假, 没有人抱怨。在三天的时间里, 教师们聆听了来自省内的权威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扎实的理论培训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学校一直努力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 引领教师在师德和专业上不断提升。学校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来校指导。教师们不仅有幸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师德报告, 而且有机会与著名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短短五年间, 浙江省教研室、宁波市教研室曾先后派出小学、初中各学科教研员来到学校指导教学, 省教研室主任刘宝剑更是亲临学校, 为教师作专题讲座。他们的悉心指导, 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厚积是为了薄发, 宽度的延伸为深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两年, 我们的培训方向慢慢发生了变化。有了一定宽度的拓展, 我们的培训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即重在聚焦内容的专题化,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如2010年我们着重开展了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培训, 为我校全面实施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2012年暑期, 我们将培训主题定格在高效课堂, 这既是对前一阶段轻负高质教育的总结, 又是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减负增效寻找突破口。相信, 通过这样的专题培训, 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将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二、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

我校既注重全员参与的基础性培训, 又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分层培训。一方面以全员培训来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能力, 即通过骨干教师带徒、专家听课评课、参加各类比赛、组织学习考察等活动, 点燃年轻人心中的那团火, 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也认识到了学科差异、学生差异、教师差异, 开展了区分度较强的分层培训: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我们就分年级开展高效课堂的培训;文科与理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我们就针对理科更好操作的原则, 率先在数学学科尝试导学稿;各学科性质不同, 就组织各学科的教师进行不同层面的专项培训。

众所周知, 班主任是德育队伍中的主力军,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办学五年间, 学校积极开展班主任专业培训, 为班主任茁壮成长创设有利条件。2010年, 学校组织班主任远赴虎踞龙盘的“绿色古都、文化之城”的南京, 参加东南大学“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研讨会,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班主任一起观摩研讨。为期两天的活动, 让教师们从自己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 从精神和业务上得到了一次洗礼和提升。自2010年开始, 学校为让班主任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 积极搭建平台, 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 并创立班级文化建设QQ群, 使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还通过班主任工作例会、德育论坛等途径, 使班主任学会思考, 善于交流, 激发智慧,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加快了班主任队伍的成长, 多位教师撰写的德育论文在市级、省级评比活动中获奖, 或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一开始的引领至关重要。常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 创新、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以高起点、高目标改变了教师的理念、思维和习惯。

学校与多所名校和省、市级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关系, 用“请进来”的方式, 借“才”育人, 培养教育科研型教师。学校邀请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荫昌,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 上海市劳动模范、特级校长张人利, 上海教育科学院杨四耕、李伟涛, 国家督学、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鲁林岳, 浙江省师干训中心李更生、吴卫东, 浙江衢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徐建平, 江苏常州北郊中学校长陈小平等来校讲学。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宽广的教育情怀、精深的学术造诣、先进的教育理念照亮了我校教师的心灵, 为我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念保障。

与此同时, 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教师轮流参加培训活动, 先后到北京、河南、山东、辽宁、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学习, 取百家之所长, 补自身之所短。学校规定:凡是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 回校后要向本教研组或本校的教师展示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我们希望教师能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 加上自己的行动,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步, 在教育教学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我校积极推进的高效课堂建设, 正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学校于2011年、2012年暑期组织教师赴北京参加高效课堂培训班学习, 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名校的做法, 进行了建构高效课堂学习模式的探索。同时, 邀请全国高效课堂交流协作网教授于新北及其专家团队来校指导, 确定了实践操作计划。模式的建构分基本成型、出模验收、亮剑反馈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将“小组合作”和“学友互助”学习方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分为“学友两人小组”和“四人合作小组”两种形式。“学友两人小组”组员学科互助, 文理搭配;“四人合作小组”分A、B、C、D四个层次, 课内课外抱团合作, 努力减轻师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近两年的实践显示, 这一模式的效果比较理想: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而且他们不仅追求个人成绩的优秀, 更追求小组团队的优秀。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 学生养成了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而这正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8

一、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建立了适合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

在校本培训开展的初期, 新课程改革正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 中小学教师对相关新课程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不是很高。因此, 在校本培训实施后, 教师认识到了校本培训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上的意义, 调动了教师自觉进行培训提高的积极性。校本培训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校本培训成长起来的县、乡、校三级骨干教师培训带动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技术水平、课堂教学形式、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 在拓宽资源利用渠道, 整合其它教育教学资源, 综合开发各种乡村教育资源等方面也创建了新的、较为有效的模式。

1. 学区和学校学会了挖掘本学区、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方法。

如充分利用中欧项目和国家“远教”试点项目、“义教”项目配备的信息技术设备、图书与软件资料, 整合原有图书仪器、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 以及适合培训教师的音像资料、自制教具等, 拓宽了教师培训资源渠道, 实现了资源利用途径的普遍化和利用方式的多元化。

2. 学会了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的方法。

县项目办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根据县乡实际, 编写适合本地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资料, 开展教学风格明显、课改理念深、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观摩课, 举办导向性较强的专题讲座等, 对农村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条件, 强化对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资源传送渠道。

县级教研部门以校本培训为载体, 精选活动中积累的教学资源向各级教研组织复制下发, 再由本学区、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增减筛选后复制下发辖区学校或教学点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学, 这样便实现了优质培训和教学资源在全县范围内范围的最大共享。

4. 初步建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新体系。

通过校本培训,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得到激发, 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 对所需资源进行整合, 方便了开展校本培训或教师在家里进行自学“充电”, 为教师的学习最大化地提供了硬件支持。校本培训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校本+自学”的教师培训模式, 已成为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较佳方式之一。

二、校本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培训提高的广泛平台

校本培训不要求统一模式, 但必须注重实效, 并要鼓励教师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在实际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采取举办讲座、组织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读书活动、备课指导、教学诊断、师带徒、参与式培训等形式, 改变了过去一直沿用的单一的讲座形式,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各级教研部门还可组织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员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深入教学现场与山区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 这种形式可使广大农村教师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 得到有效培训。在平时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利用乡镇资源中心的条件和教师资源优势, 以及其示范、带头作用, 以校本教研为龙头, 解决农村学校分散、学习资源有限的问题, 改善教师的学习环境, 提高培训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教师的素质与工作效率, 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与学的质量。同时, 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辖区学校培训学习支持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 让他们为学区或村级学校的教师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技术上的支持, 使校本培训活动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组织和纽带, 让农村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能及时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形成片区中心校本培训有骨干引领, 全员培训教师能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有培训者指导。多方位开展的培训活动为校本培训的发展开辟了持久的运转途径, 带动了周边学校教师的整体提高。由于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符合教师的教学需求, 因此,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在辐射周边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服务社区的活动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校本培训中开展的信息技术 (ICT) 应用培训, 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 要把ICT培训作为创新校本培训的重点进行促进。为了培养广大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使多数农村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教学方法,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校本培训指导中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开出率和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次数等应做明确的要求, 并要作为教师教研及常规管理的硬性指标列入业务考核范围。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参加一次信息技术集中培训, 每学期都要开展五次以上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 并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两篇以上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论文。对每位教师关于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反馈效果、教师的教后感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 在年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估, 从而激发教师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认识和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校本培训效果。

三、校本培训理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既是一个建设过程, 更是一个总结经验, 为农村教育今后的发展建立运转机制的过程。因此, 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环境, 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运转机制, 对校本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训实践中, 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协调组织功能, 牵头组织教研室、电教馆等指导帮助乡镇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负责开展对乡、校骨干教师的培训, 并在资源库的建设和资源管理上向受训学校提供成功范例与典型经验。发挥教研室研究、指导教学的功能, 教研员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学校、教师的需求, 指导帮助乡校开展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教研活动;利用教研部门主办的教育刊物编发教师的论文、教学经验、培训材料等, 通过开展以教学方法为主的研究活动, 把教师的教学感悟和体会挖掘总结出来, 转化成教师共同的学习资源, 在中小学广泛交流, 使教师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电教馆派技术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各基层学校解决技术问题, 现场培训各校技术人员, 并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在加强指导培训计划的制定, 加大对各资源中心计划落实的督查力度, 指导完善乡镇学校的培训工作机制等方面, 要随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各中心计划培训任务的完成。

多方位、多层次的有机配合, 既可高质量地完成校本培训任务, 又可逐步完善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期运行机制。

四、校本培训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这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 我县坚持以乡镇中心小学 (或初级中学) 为主阵地, 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在提高教师素质上,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教师个体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

开展的校本培训, 使教师对新教材有明确的认识, 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法有正确的理解;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感受、谈体会, 会展示自己的新见解;在教研活动中, 教师学会了在对比中学习, 在对比中找不足的方法。

2. 乡、校教师群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过各级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带动, 校本培训带来的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和各校开发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在大多数基层学校已“生根开花”。如有的学校以组建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送教下乡”小分队, 极大地缩短了培训周期, 拓宽了培训面, 提高了培训效果, 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耗时少、投资小、效果好的校本培训新路子。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 各基层学校在一学期中每个重点学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的整合课程数目达到了相关要求, 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校本培训中以培训促进教师发展、以培训强化教师业务素质的运转途径, 是贫困县教师成长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途径。教师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校本培训为农村学校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展,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学习不再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这些变化的出现, 均得益于以教学实际为起点的校本培训活动, 得益于校本培训与常规教研活动的融合, 得益于校本培训的实施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摘要:以学校为依托的校本培训, 对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农村教师的研修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作者所在县的实际开展情况入手, 阐述了校本培训的实效。

关键词:校本培训,专业发展,农村教师,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如平.欧洲教师校本在职教育模式[J].中小学理理, 1997, (9) .

[2]曹大宏.关于“校本教师培训”的辩证思考[J].成人教育, 2005.01.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9

一、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从表面上来看, 我国教师的培训方式非常好, 学历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 如果仔细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教师的“学历”上去了, 但是其“学力”还在停滞不前。上述情况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的高学历出现了“泡沫”现象, 给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就现阶段,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来看, 其还是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相适应。随着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展开和教育对象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导致各高校的教师深切的感受到其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的要求, 因此, 创新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二、国外教师培训的模式 (以英国为例)

英国高校教学培训模式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的, 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其培训内容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需要。通常情况下, 教师专业化发展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的积累经验, 系统的、科学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达到的专业成长, 因此, 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就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能否胜任教学, 另一方面是教师能否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高等院校的教师培训正在逐步满足教师的个人需求, 并在培训过程中着重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解决各种问题, 提升教学技能的能力。例如, 如何实施对大学生有效教学, 如何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等等。

高外的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为了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学校之间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长期的实践中, 英国总结了以下几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其一,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程序和计划, 以及学习教师培训计划和年度教师的培训计划。在对教师进行具体培训的过程中, 着重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其二, 在高校教师培训的设计当中, 一定要充分的、科学的、综合的考虑整个高校师生的整体需求。其三, 对于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应当做到充分的利用, 着重注意校内外的各种力量和优势, 将学校个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 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传统的教师培训, 着重点始终放在脱产进修培训、职位凑满培训分而进行培训的做法和弊端, 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应当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内驱力上,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新型教师培训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第一点, 是校级培训, 对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课改的大方向, 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有关专家或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第二点, 是个人自我培训,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也是一样的, 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一个年发展规划或是每学年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规划, 积极主动的要求学习, 要求进步。

其次, 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的作用, 以往, 人们会习惯的将学校视为培养学生的场所, 忽视了学校还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场所, 认为教师培训主要就是送进培训学校, 在有培训学习送出来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事实表明, 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是大家想要的, 是不理想的, 这种培训模式与教师实际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关联, 导致培训学校的培训内容不能应用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中。正因如此, 应当将学校在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把学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阵地。由学校来承担教师培训的责任, 有学校促进教师的发展。这种方式有利于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领导教师的培训工作, 实现教师的发展。主动创造出符合教师发展的环境, 多模式、多途径教师培训的创新, 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师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最后, 着重重视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 想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就必须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个体实践活动, 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日常的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种通过教师个体实践的模式培训教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模糊性。知识的获得必须与任务情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培训模式通常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的, 在培训过程中, 年轻教师由于受到老教师的指导, 能够从中体会到缄默知识。

结语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一定要不断的拓展其专业内涵, 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正在逐步适应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革实践当中去, 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是, 现阶段, 我国高校的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形式过于单一的现象, 因此, 很多教师对于培训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满意。笔者从我国教师培训行业的现状出发, 进一步优化了我国教师的培训方式, 旨在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培训,社会发展,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晓霞, 李楠.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5-7.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10

笔者认为, 校本培训评价不应只注重量, 更应注重质;它不应只关注教师的现在, 更应关注教师的未来;不应只考虑学校、社会的意愿, 也应考虑教师个人的意愿;不应只考虑教师个体发展, 也应考虑教师群体发展。解决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专业成长,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任何教师都不能拒绝成长、要在端正态度、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合作、乐于学习中成长。

第一, 教师应成为评价的主体, 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找到问题, 明确方向, 获得动力。这也是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教师通过反思, 发现问题, 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 校本培训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包括交教师, 还应包括培训者、管理者。在评价的时空范围上, 不仅包括结果评价, 更应该包括预评价、过程评价。评价耍注重过程。注重结果的评价,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校本培训往往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行为, 注重过程可以更有利于实现不断反思、不断探讨、不断行动, 使研究更有成就。关注过程, 就要慎做结论。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 引导主体反思总结, 才是评价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 建构校本培训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导向, 制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发展指标, 通过多元化评价, 指导教师发现问题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1) 评价目标协约化: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参照学校的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2) 评价指标梯级化:不同阶段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从教师的年龄差异、基础差异入手, 本着为学校、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制订具体的评估指标;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发展追求。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制订相关评审条件, 构建以校为本、分层评价、梯次提高的校本培训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性评价在一个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的评价是不同的, 前一个发展性评价应该是后一个发展性评价的基础, 后一个发展性评价应该是前一个发展性评价的提高, 并依此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3) 评价主体互动化:教师评价实行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上下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4) 评价方法多样化:运用课堂调研评价法、典型案例评价、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袋评价等形式, 实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共性比较评价与个体差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参与激励、目标激励和信仰激励等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期达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积累了一套开展校本培训评价的基本做法。一个重心——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为重心。两条路径——一条是自我发展路径, 另一条是外部支持路径。三个特点——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特点。四个方法——学、思、做、写。 (2)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更合理。课题研究促成教师不断检查自身的教学言行, 重新审视和考察已有的专业水平, 围绕合理的发展目标定位。从课堂观察发现, 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更加平等, 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学生也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 教师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三多”——是虚心求教的多了、自我反思的多了、撰写教后记的多了。 (4)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校本培训评价课题研究, 湖北省当阳市草埠湖镇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有省骨干教师人数1人, 市、镇骨干教师13人, 市优质课二、三等奖获得者10人, 与课题研究前相比, 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课题研究, 我校已形成了写论文成风的良好氛围, 每学期总有七、八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5) 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反映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人数逐年增多。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师 网络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57-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泽民同志早就讲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新时期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信息时代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呢?加强和改革高校教师教育培训,通过网络形式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的背景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其中有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还有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1]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培训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与系统”建设项目,并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网培中心,网址:http://www.enetedu.com),具体承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通过网络的形式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国有31个培训网点,至2008年9月底网培中心已经开展了26门精品课程的师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训内容、方式和目标

本项目以开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网培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城市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共同组成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五年内,争取培训以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为主的高校教师10万人,推动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整体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国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形成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及特点

1.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网络拓扑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国家中心设主播室,各省建立分中心,国家中心服务器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电信网”和“中国网通”与省份中心的服务器相连,各个网络培训室以无盘工作站方式连接组播代理服务器,从而实现各无盘工作终端都能访问国家中心的服务器。国家中心与各省分中心的连接如图1所示,各分中心网络培训室的拓扑图如图2所示。

图1网络培训系统拓扑

图2分中心网络课室拓扑

2.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从国家中心到各省份中心完全是利用网络进行,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http://www.enetedu.com)上实现整个培训过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注册登记、培训前准备、培训课程、教学论坛、培训专题、培训教师和培训网点以及在线帮助等。培训模式如图4所示。

图3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

图4培训模式

(1)发布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信息

教育部每半年根据培训计划向全国高校发文,公布培训的课程、主讲教师、报名点和培训时间等。同时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上也发布同样的信息。

(2)网上注册报名

想接受培训的教师登录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平台的会员登录区进行注册,注册过程简单、一经注册后教师就享有一个独立的网络空间,而且一经注册后再学习其他课程不需要另行注册。

(3)在线实时培训

在培训期间,教师到国家中心和省份中心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接受培训,培训时有主讲教师的视频、有主讲教师的教学课件,可以在线实时和主讲教师进行讨论、答疑,同时也可以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学习进行讨论。

(4)讨论、评价

在培训期间,就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讨论。通过听名师讲和教师之间的讨论,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剖析方法,解决了教学的一些困惑,使学员了解了学科的前沿,拓宽了视野,对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加强了同行间的讨论与交流,在教学方法和经验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加深认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研究意识有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5)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网上讨论、学术沙龙

教师注册以后,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内都享有个人独立网络空间,如图5所示。包含个人资料修改、我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站内短消息、我的培训内容、班级通讯录、班级论坛、我的培训状态跟踪、提交作业等。实际上个人空间和班论坛的开通,为培训的教师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同一期的学员可以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不限地点地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与研讨,并且可以互为教师开设讲座,根据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举办专业课程沙龙和研讨,各位学员在相互学习、讨论中各种思想进行碰撞,擦出火花,促进专业发展与创新。

图5个人独立网络空间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水平。[2]

1.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究、反思、提升的过程,此次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培训,是以某一门具体的课程集中几天进行培训,每门培训的课程是已经取得了该门课程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由主持本门精品的老师来做主讲教师,精品课程的取得本身就说明了该门课程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该门课程的教学团队的实力。在培训期间主要是主讲人把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本人对该门课程的建设以及对这门课程的资料的占有、对该门课程的外延和内涵等等都和学员作深刻的阐述,使培训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在此基础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即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超越自己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

2.名师的治学精神是培训教师专业态度的催化剂

专业态度要比一般心理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这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的主讲教师都是国家级名师,在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学术水平上无不显示出大师的风范,大师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大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意志、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修养、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刻体会、驾驭教材的能力,尤其是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丰富的科研成果无不感染着每一个培训的教师。使培训的教师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合格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在专业思想上与名师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对教学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提升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准。

3.现场讨论与网络平台和空间持续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熟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教师在教书生涯中,总是处在某一个发展阶段,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总体上处于成长阶段,在成长的阶段,除了自身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之外,更多是需要和名师、同行之间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老师们个个争先恐后发言,大家相互之间交流培训心得体会,广泛探讨各种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极大地丰富了培训的内容。其中既有根据主讲老师要求提出的问题讨论,又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经验,以及所在学校的有关精品课程的建设做法等等,有的观点和论述很有深度和独到之处,经过讨论后每个教师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超越。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从一开始培训,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学论坛、QQ群和培训班级在项目开展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与本专业的名师和同仁建立了相互对话、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一系列促进专业发展的事实。从一个个帖子的内容来看,就会发现有许多的培训教师从名师那儿学到了教学治学的方法;有把自己教学的困惑坦露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有毫不保留把自己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有把自己积累的优秀资源拿出来与其他老师分享等等。在老师们的参与下一起分享大家的宝贵经验,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因此使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能从中受益,持续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3]

五、总结

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从去年实施以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全国高校教师培训,无疑是一次如何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尝试,虽然只进行了五次培训,但从成效来看,明显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所帮助。经过五年的专业培养,相信对高校整体素质有一个极大提高,这也正是此项目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篇12

1. 研究背景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兴起于六十年代末的美国, 兴盛于七、八十年代的欧美。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并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在2008 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中明确提出, 要加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强调教师要终身学习, 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2009 年始, 教育部、财政部开始组织实施 “国培计划”, 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这是国家深化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项示范性举措, 也是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年) 》 的第一个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 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014 年12 月5 日, 根据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又确定了80 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综上所述, 可见党和政府对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 同时, 也体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培训低效仍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导致培训低效的原因有很多, 但其中最为根本、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7]。也就是说,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是确保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即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持续发展, 直致专业成熟的过程[5]。Hughes[2]将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加以区别。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把教师培养成传授知识的专家, 而教师发展是教师自己决定他们需要学什么, 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以及多方面资源, 如网站、和同事聊天等途径使教师发展更加灵活。教师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Guskey[1]指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目的、连续性、有系统的过程。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它既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使得 “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4], 又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 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 “自我更新”取向。按照时间维度可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 2. 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 3. 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所谓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活动。为了使培训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培训活动必须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 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准确识别教师的培训需求, 才能使培训真正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7]。

二、研究设计

1.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南通市40 名高中英语在职教师, 其中男性13 人, 女性27 人。

2. 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工具是问卷, 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 份, 收回问卷41 份, 其中有效问卷40份, 占问卷总数的80% 。问卷设计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高中英语教师基本信息及专业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是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培训需求调查, 其中包括32 个教师希望开设的培训课程, 按 “非常不希望”、“比较不希望”、“一般希望”、“比较希望”和 “非常希望”设计成5 级量表。最后附有两个开放性问题: ( 1) 要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 2) 您对走进高校参加英语教师培训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高中教师基本信息

在被调查的高中英语教师中, 性别比例基本为女多男少, 女教师占比67. 5% , 是男教师的两倍以上。在市重点、省重点任职的教师分别占比12. 5% 和32. 5% , 市区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任职的教师占35% 和20% 。统计结果显示, 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以中青年教师为多数 ( 见表一) 。由于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和现行职称评定体制的制约, 高中英语教师职称等级整体较低, 高级职称只占30% , 初级职称比重最大, 占50% 。

如以本科学历为合格标准, 则高中英语教师的合格率较高, 达到97. 5% 。其中70% 的教师毕业于师范学院/师范大学, 系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 专业素质整体较高。绝大多数教师 ( 92. 5% ) 工作岗位为一般教师, 仅5% 为名优骨干教师 ( 见表二) 。

2. 教师教学情况

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中, 67. 5% 的教师教学2 个班级英语。周课时数相对较多, 11 - 15 节的占40% , 16 - 20 课时的占32. 5% , 20 课时以上的占5% , 也就是说77. 5% 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10 节以上, 由此可见教师工作负荷是比较大的。近5 年所任课年级绝大多数都为高一、高二和高三3 个年级轮流, 相对来说减轻了教师教学的持续压力。

在授课过程中, 绝大多数教师会采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采用任务型教学的较少, 仅占12. 5% , 相对传统的教学法已很少使用, 仅占7. 5% 。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经常采取制作课件并借鉴同行的做法 ( 85% ) , 教师讲授与发挥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 90% ) 。除了上课外, 教师还开展研究性学习 ( 62. 5% ) , 组织学科竞赛 ( 45% ) 和办小报 ( 27. 5% ) 等教育形式。另外, 为了充实教学内容, 72. 5% 以上的教师采取过购买相关资料、书籍和上网搜寻教学资料的方法。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在高中阶段的英语中, 学习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 ( 60% ) 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 57. 5% ) 。

3. 专业发展现状

( 1) 专业发展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95% 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参加过短期教师培训 ( 见表三) 。在对以往参加过的教师培训, 教师们评价不一。不少教师认为培训也只是走走过场, 没有实质的内容, 也没有相应的专家指导, 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虽然认为以往培训还可以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培训还是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35% 的教师认为实践训练少, 22. 5% 认为培训过于随机、缺乏规划与系统性 ( 见表四) 。从对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上也可以看出教师需要自己亲自实践训练的机会, 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应主要是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 他们希望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总体来说, 以往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 2) 自我专业发展情况

调查显示, 课后一半以上的教师写过教学后记、教学体会及教研论文。在被问及教师培训采用 “走进高校”的方式进行高级研修时, 一半以上的教师选择了自愿参加, 只有7. 5% 的教师不想自愿参加。65% 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持非常在意的态度, 仅7. 5% 的教师持不在意的态度。综上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想提高自己, 也具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在回答 “要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 很多教师首先认为学校给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太少。其次, 教学时间太长, 教学压力大, 影响了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水平的提升。最后, 工作、家庭与学习的兼顾也影响了教师进行自我专业发展。例如, 某一教师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角色矛盾? 现在的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 应该协调好各种角色。比如, 如何处理好提高学生的成绩与教师自己的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意味着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 那么教师自身的发展 ( 理论与专业知识等方面) 往往就被领导甚至教师自己忽略了。所以教师的发展是要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吗?”综上可以看出教师自我发展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 种种问题亟需得到有关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有效解决与帮助。

4. 专业培训需求情况

(1) 培训时间及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 多数教师认为一次集中培训10 天左右是最合适的。在选择最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时, 教师对英语专项技能培训 ( 听说读写) 的需求最高 ( 52. 5% ) , 其次为国际英语教育教学发展和趋势 ( 42. 5% ) , 英语教学法 ( 37. 5% ) , 及相关教育理论 ( 35% ) 。教师目前在教学中最需要英语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 其次是对课改、新课表、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 ( 见表五) 。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中, 教师最感兴趣的是教育研究方法, 其次为教学案例研究 ( 见表六) 。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 教师认为自己目前比较需要的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 教育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

只有具有明确的动机, 教师才会从一开始就关注培训的时间、内容、师资、方式等, 才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 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使培训方及时做出调整, 提高培训质量。调查显示, 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 85% ) , 而不怎么计较个人名利, 仅7. 5% 的教师选择了要提升职业地位。同时, 75% 的教师认为培训应侧重于专业技能 ( 见表七) 。可以看出, 教师更重视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教学水平。

问卷第二部分为英语教师专业培训课程需求量表, 共计32 个培训课程, 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门课程打分。量表分值分为5 个等级: 1. 非常不希望, 2. 比较不希望, 3. 一般希望, 4.比较希望, 5. 非常希望。经统计分析, 综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 教师希望开设以下课程 ( 排列以需求高低为序) :

1. 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高中英语教材整合———创新设计与案例研究

3.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写论文

4. 高中英语优质课示例及评析

5. 英语教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6. 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评价手段

(2) 培训方式及师资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影响培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培训课程与师资。从对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可以看出, 教师倾向于培训的内容能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 对教学工作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而不喜欢纯理论的讲座 ( 见表八) 。同时, 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 ( 90% ) 。

( 3) 培训期待及建议

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期待为获得新的理念 ( 72. % ) , 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 ( 67. 5% ) , 理顺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 ( 40% ) , 帮助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 27.5% ) 。教师最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如 “希望培训内容能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培训内容既通俗易懂又比较详实, 对课堂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培训方法多样化, 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让受训的老师有更直观的理解; 期待培训更具有实际意义。” “应该介绍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 拓展教师的思维。理论可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没有直接的帮助, 但是能够帮助教师思考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 应该多介绍关于学习者方面的研究。随着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方面的一些实际的研究。多介绍国外的一些日常教学方法, 方便教师比较思考, 因为教英语, 毕竟还是英语国家的老师最有发言权。”还有 “建议多讲一些具体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少讲纯理论的东西。”, 等等。简而言之, 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培训内容能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期待培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自己能够有所收获。

四、调查建议

我国的教师培训是按照政府计划安排→中小学校选送教师 ( 送培) →教师接受安排参加培训 ( 受培) →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 效益) 的方式进行的。政府拥有教师培训的主动权、主导权, 政府组织管理与控制教师培训, 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增强业务素质的良好愿望出发, 对培训进行全程设计, 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然而, 这种培训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 很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中小学教师自身有培训进修的欲望 ( 求培) , 带着欢乐、愉快的心情参加培训, 培训效果就会很好, 因此, 实现从 “送培” 到 “求培”的转变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3]。至此, 为了促进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教师培训, 笔者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不仅教师自身需要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学校领导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应该对教师专业发展及相关培训给予高度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那么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另外, 学校领导也应该大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尽量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为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平台。

其次, 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需求,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参加各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的意义在于有专家引领, 同时还有机会与同行交流切磋合作。因此, 教师的进步会比较快。同时, 也不要忽视了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作用。尽管工作压力大, 还是要挤时间看书、做研究,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自我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反思自己教学的成败, 找出存在的问题, 探索改进的方法, 专业发展也能够得以实现[6]。

最后, 培训机构及培训者应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 打破以往那种 “自上而下”的模式, 而以 “自下而上”的模式开展相关培训课程。也就是说, 培训方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 随时对现有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从而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的需求。

五、结语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40 位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及培训需求, 调查发现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其中存在着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3 点: 一、学校给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太少; 二、教学时间太长, 教学压力大; 三、工作、家庭与学习之间兼顾的矛盾。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 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平台。同时, 高中英语教师本身也应该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另外, 调查发现, 现有的教师培训效果也并不理想, 教师的需求并未能尽可能地得到有效满足。因此, 培训方应打破传统的 “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开展 “自下而上”的培训, 高效的培训一定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Guskey, T.R.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lifornia:SAGE.2000.

[2]Hughes, J.Self-service development[J].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2009 (60) :27-28.

[3]陈跃辉, 杨建潮.高效能教师培训策略:从“送培”到“求培”[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01:15-16.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

[5]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家芝.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需求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0, 05:90-97.

上一篇:集体反思下一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