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2024-09-24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精选12篇)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1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名师出高徒, 只有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承载教师发展的继续教育, 在教师成长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农村, 继续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这两者多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或市级教育学院组织。其中学历教育多为学历提高班, 老师们多选择汉语言文学、法律、新闻学等易于“过关”的专业。一些理科方向的老师, 比如教化学、物理的也多选修中文。在这个过程中, 谁不想学得快一点呢?毕竟自掏腰包。何况实际上也所学有限, 听课就是为了勾重点, 考试就是想方设法过关。快点拿到成绩合格单, 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也不能仅仅指责老师们功利, 毕竟在学历提高中, 无论是教学的过程, 还是教学的内容, 都存在形式化倾向。非学历教育往往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 一般采用“黑板十粉笔”的口耳相传式, 讲座的形式较多, 老师们往往是记下了一些理论笔记, 就回到农村再按老模式教学了, 培训的实效性并不大。而且有时候, 施训教师在授课时, 过于强调理论的前沿性, 缺乏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关注。

(二) 继续教育中教师自掏腰包自担培训费用

继续教育中教师自己花钱并非个例, 很多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被形象地称为“教师工资回收学校”。1999年, 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其中这样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同时国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措施,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而实际情况是县财政能够及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已实属不易, 根本没有能力再支付继续教育经费, 各个农村学校财力又有限, 也没有能力, 只能是大家自己花钱 (学历提高全部自费) 。在这种情况下, 谁还有多少积极性参加继续教育呢?当然, 学校分派的学习是给报销的, 可这样的学习一年又有几次呢?农村教师工资有限, 自付继续教育费用, 确实比较吃力。

(三) 培训单位功利性太强

举办继续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 他们往往把集资也作为一种目的。例如笔者曾亲历这样一件事:县里组织新课程培训, 共开设4个班, 每个班40名老师, 每位老师的培训费是500元, 共培训了7天, 160名教师共缴费80 000元, 扣除7天内培训老师的培训费用, 就算作40 000元, 教育局还净赚40 000元呢!一个县有多少老师啊!继续教育, 名为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可实际上却成为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创收的手段。在举办部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如果老师们确实收获颇大, 也算是钱花得值。可实际上, 很多培训收效不大, 老师们都觉得花了冤枉钱。当继续教育偏离了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又有哪位农村教师会真正关心继续教育?又有谁会全力投入继续教育呢?

二、改进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 为了有效发展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心, 农村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现在农村教育投资中, 只有8%有中央财政支出, 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 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这直接导致了“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城乡教育怎么能不存在差异呢?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 无论是国家全部承担农村学校的“普九”费用, 还是免费为农村学校配置电脑以及在全省开通远程教育网, 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怀。只有农村教师素质的发展, 才能切实促进农村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农村, 提高教师素质主要靠继续教育。

(二) 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能力、学识、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农村, 师资力量一贯薄弱, 首先体现在教师的年龄结构上, 中青年教师偏少, 年龄大的老师偏多;其次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 代课教师不少, 科班出身的老师不多。当然, 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随着教师的学历达标以及聘任制的施行, 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农村教师的行列。这些人知识达标, 能力过硬, 完全胜任本职岗位。他们是农村教育中的新鲜血液。如何保证这些“新鲜血液”不被保守的氛围同化, 如何保持他们的持久动力, 如何使他们的能力、素质更上一层楼, 是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现在, 教师这一职业就像医生、律师一样, 有专门的资格证书。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 包括很多方面, 大体上归为以下几类: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实践等。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在农村, 很多老师教多门课, 还要应付各种检查, 所以大部分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再学习。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此快, 如果一个老师故步自封, 怎么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当一辈子教书匠, 而应朝着教育专家的方向努力。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农村的教师也不例外。继续教育就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四)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课改的理念即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宗旨。说到底, 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 需要教师来做。教师素质的提高, 需要继续教育来做, 因为新课改中更改最多的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教师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框架。在农村, 尽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更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教改前沿动态, 但毕竟学得不系统。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 老师们都需要在教育观念方面不断洗脑。继续教育就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要内容, 及时为新课改服务才能保证老师们的教学不偏离轨道

三、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一) 针对农村教师的需求开设继续教育课程

在继续教育的内容方面, 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不能搞“一刀切”。如何使继续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农村教师的需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开展继续教育的单位事先进行问卷调查 (一年一次) , 了解农村教师的真正需求。然后针对老师们的需求来安排这一年当中的课程内容。这样有的放矢, 能够使继续教育不流于走形式, 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 实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免费制度

在农村, 无论是教学设施, 教学环境, 教学条件都比不上城市, 老师们的待遇更比不上城市。农村的教师本来就辛苦, 还要让他 (她) 们为继续教育花费, 是不是不够公平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是国家一贯提倡的。可是在城市具有优势的前提下, 如果国家不对农村教育从政策方面进行扶持, 怎么能让农村的步伐赶上城市呢?这几年,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 如果能够将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免费, 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 实行继续教育奖惩制度

在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有人怠工, 如果针对每次的学习效果有奖有罚, 则会促使大家积极进步。以观摩学习为例, 通过观摩交流, 大家肯定会有所体会, 那么就可以布置本次作业:请大家谈一谈如何根据自己的所学促进教学?因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性质的论文, 写得好与差很容易见分晓, 对写得好的予以奖励 (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 写得差的予以惩罚, (比如张榜公布) , 这样奖惩分明, 定会促进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 以乡镇为单位, 建立继续教育中心

现在, 农村的教育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每所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微机室, 大部分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 河北远程教育网已经实现了校校通。在这种情况下, 并非只有到县城或市里才能接触优质的教学资源。因为优秀课件、优秀的公开课在网上完全可以找出来, 所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继续教育是可行的。但具体以什么模式来做, 具体学习哪些内容, 可以根据本乡镇的情况来定在这样的学习中老师们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Z].1999.

[2]冯之浚.2004年首届“全国教育厅局长论坛”上的讲话[Z].2004-10-28.

[3]王晓辉.教育优先区:“给匮者更多”—法国探求教育平等的不平之路[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1) .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2

三是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比如,汶川地震后,校舍安全问题突出,―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中央投入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500亿元。

针对部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又启动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共投入656.6亿元。

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财政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另外一方面,在“保基本”的同时,着力“补短板”,积极支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从20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中央财政共安排约657亿元。从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将用于大力支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

二是从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301.9亿元。

此外,财政还将关注点放在努力“提质量”上面,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启动“特岗培训”、“国培计划”和鼓励地方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体系。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快速增长,财政投入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

当然,资金的投入越多,需要的监督和管理越多。203月国务院启动了督导工作,督导委员会将前往各地进行督察指导工作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

保障机制改革基本目标实现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关注农村教育关心乡村教师 篇3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正是那里的星星之火,点亮了整个中华文化的燎原之势,正是山野私塾的涓涓细流,汇成中华文化的深厚海洋。

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有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曾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高山不再是阻隔,江河不再难以逾越,家门口的好学校一个个多了起来。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数字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想象,一个个梦想从广袤大地飞向天空。

在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结构有待优化,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今天的农村教育,不仅是教育第一线,更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梦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报道力度,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鼓与呼,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的思考 篇4

笔者走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郑州大学等几所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据调查, 那些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宁愿改行也不愿意再回去, 就是回到农村任教, 也是暂时的, 希望有一天往县市调动。因为他们当初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要跳出“农”门, 脱离贫困。城市户口的毕业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更不愿去农村工作。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教师地位低下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得知, 很多学校的主管领导仍然存在着“主科”和“副科”的偏见, 认为音乐课与美术、体育课都是“副科”, 戏称“小三门”, 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经常受到其他文化课的冲击, 音乐课常被当作自习课来完成文化课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音乐教师在校地位之低下更是可想而知了。有很多学校往往把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安排在所谓的“副科”教学岗位, 让他们兼代如音乐课这样的一些与升学无关的科目。在所调查的农村学校中, 87.5%的音乐教师是兼职教师 (主要教文化课, 兼带音乐课) 。而在评优等方面, 基本上与这些所谓的“副科”老师无缘, 近93%的教师反映不能享受和其他学科相同的课时费、奖金等待遇, 严重挫伤了音乐老师的积极性。此外, 家长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学生读书是为了升学, 跳出农门”“学习音乐没有用, 不当吃不当穿、不正经、不务正业”等观念。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受到的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 工作倦怠,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 76.9%的教师改弦易辙, 骨干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从而影响了音乐学科的正常教学。

2. 教学设施简陋

据调查, 有97%的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上音乐课。由于教学班集中, 其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 整个学校都知道了上课内容。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问题百出的脚踏风琴, 但年代久远一般都不能用, 条件稍好的就用录音机辅助或录音机直接教唱歌。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课桌椅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器材购置等, 较少考虑音乐设施方面。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少之又少, 以前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考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工资福利待遇差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交通、通讯不发达, 教育经费不足。在广大农村, 除了有编制的教师工资是县财政拨款外, 还有一部分是非在编的教师 (被称为“民办教师”) , 他们的工资由村支部拨款, 几年都不发工资, 教师工资严重拖欠, 其他方面的福利津贴更无可提及。

2011年8月28日,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没有农村教师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 要留住优秀教师, 引进优秀教师, 应全力加强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1.加强思想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

心态决定状态。要想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各级教育应革新旧的教育观念, 尤其是校领导的观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学校, 首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合格的校长必需懂得美育, 只有在校长科学而民主的决策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因而,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开办校长培训班,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科学全面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把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加大资金设入, 确保农村音乐教育的基本需要

政府应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监管,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是要探索建立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 (市区) 、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制度: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 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 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 使其安心乐教;切实保障农村教师能享受到与当地公务员同样标准的医疗与养老保险等待遇。并对长期献身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奖励, 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安心执教。

二是要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首先学校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 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 “唱”需要乐器辅助定调, “创造表现”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简单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配备音乐教室。同时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此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总之, 在崇尚人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也应该给予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农村音乐教师更多的关注, 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中来, 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音乐教育政策, 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总结 篇5

同时,还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学到了很多原先不明白的知识,我把本次国培培训作为一件重要的大事来对待。认真细致地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培训的过程中,经过专家精辟的讲解和同仁的讨论,教学业务本事和水平有不一样层次的提高。

在培训中无论是每一次的听课学习,还是实验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聆听专家讲座,都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异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因为国培为我供给了宝贵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国培——骨干教师培训,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都是一个让我锻炼和提高的有效良机。在交流过程中,我也进取参与交流讨论,聆听感言,书写自我的心得。从每一次的观摩学习中,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艺都能有一次革新和飞跃,让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这次的国培学习给了我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使我在思想和认识上重新飞跃到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音乐专业理论。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涵着一个完美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到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本事,经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完美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景备教案。《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把学习还给学生”。低年级的孩子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一样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音乐的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进取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必须基础上创造音乐。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可是,有时候学生音乐课上总是乱糟糟的,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肯定是我的评价语言没有用在点子上,过于频繁反而失去了他的威力,我担任7个班的音乐教学,每个班的情景都不一样,没有“备”好学生。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我能有所改善。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进取参加组里的音乐教研活动;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

基于农村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研究 篇6

一、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

没有公平的机制,有素质全面知识渊博的教师至少能保证一部分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光有公平的机制没有知识丰富的教师恐怕连一个学生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谓的教育公平也充其量只是个形式上的公平。

目前,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截至2000年,我国586万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4%;在324万初中教师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4.18%;而在75.68万高中教师中,学历合格的教师只有68.43%;在32万职业中学的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40%[1]。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分布在广大农村,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要完成绝大部分学生的素质教育相当困难。在广大农村还长期存在“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小学课堂里初中毕业生代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学生是极不公平的。

而且,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不尽合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接受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育公平不仅要使学生在智育上得到发展,而且在德、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完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令人忧虑的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这种现象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为严重。教师的教学水平低劣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在基础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遇到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教师,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尽管他们可以和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由于受到的是低质量的教育,最终有可能远远落后于别人。因此农村教师要自觉参加教育培训,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在课堂设计中既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作用。

二、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改善教师的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认知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价值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决定其行为的方向、方式和结果。教师职业认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根据教师的职业理想,可以把教师分为“发展型”和“生存型”两类。“发展型”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自觉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竭尽所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欢乐,也能真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而“生存型”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他们要么在困惑和痛苦中“苦捱”岁月,要么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求更好职业的跳板,不能把身心融入到教师职业之中,他们对教学态度冷淡,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根本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价值感[2]。学生置身于这两种不同教育情境之中,他们能获得成就学业的平等机会吗?他们的个性能获得均等的发展吗?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吗?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对农村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由于社会期望值过高,教育环境复杂,教育难度加大,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紧,教师待遇低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的影响,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知问题重重,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学热情下降,身心极度疲惫,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学生失去爱心。这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教师以如此倦怠的面容、枯竭的心力出现在学校,出现在课堂,怎么能够保证给学生以平等的教育机会呢?所以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教育,钟爱学校,珍爱岗位,关爱学生,对教育全心全意地付出,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这样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三、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体现在教育公平中就是“差异的教育公平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差异补偿。罗尔斯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3]当前在教育公平的讨论中有个误区,认为公平就是平等和均等,忽略了差异。在农村教育中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不利群体”或“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可能表现在学习上,可能表现在身体上,可能表现在家庭上。坚持公平的补偿原则,就要求在对待弱势学生方面不仅要一视同仁,而且要给他们以机会补偿。面对弱势的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同样听课、做作业、参加活动,给他们均等的机会,就等于给了他们公平的待遇。这看似公平,实质偏颇,因为这些学生身处弱势,仅仅接受和其他学生同样的教育难度、听课机会、作业辅导、活动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弱势学生群体,教师应该视如己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上,多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适当给以倾斜;在学生评价上,多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不求全责备,多鼓励他们,只有给弱势学生群体以合理补偿的机会,才能使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公平。

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原则符合教育公平的差异原则,也符合教育学基本理论。不同的智力结构、不同的成长历程和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个性鲜明、思想鲜活的个体,这是符合成长规律的正常现象,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上采取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个腔调说话,一个面孔对人,以不变应万变,忽视了学生鲜活的个性,这看起来是一种公平,实质上是一种最大的不公平。由于后天教化和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职业成就,如果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对方那是不公平的,而对于他们个体的发展来说都很公平,因为达到了物尽其材,人尽其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在原则范围内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和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特有的成长轨迹来发展,突出个体性,承认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和性格都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四、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端正教师的学生观念

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公平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在平等对待学生方面却出现不少问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如,有的教师以貌取人,这种偏见往往会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失却了本该有的公平;有的教师存在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通过教学过程往往能成功地塑造差异的两性,义务教育的结果也失去其公平的意旨。[4]有的教师把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甚至是惟一的尺度,成绩好的“优等生”总是能得到教师的垂爱,而越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却离老师的帮助越来越远;有的教师依据自己的个性来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个人之是非为是非,附着了非常浓厚的个人主观情感色彩,抹杀了学生的鲜活主体性;有的教师面对强权和诱惑,失去了个人独立人格和师道尊严,失去了教育的公平尺度,对于强势家庭学生往往会给予特别的关照;有的教师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公平,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个人喜好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强迫学生无条件服从;还有的教师见利忘义,以补课或托管为名,向学生收取费用,对请自己当家教或托管的学生另眼相看,照顾有加,无形之中剥夺了不参加补课或托管的学生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

上述所列举现象都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见和师生关系的严重变异,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伤害,给学生留下教育不公正乃至社会不公正的阴影,而且给教师本身的声誉和工作也会带来极大的损害。为此,广大农村教师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在教育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平等、无私、不偏袒,不论所教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如何,满腔热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冷静而理智地面对学生的一切,克服种种偏见并消除因偏见而导致的各种歧视,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兼评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与转型.中国教育报,2002-03-02.

[2] 张华东,白健.教育公平的教师视角.教育探索,2003(7).

[3]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7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状况

笔者以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为切入点, 在对本地区现阶段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进行实际调查中发现:新课标实施以来,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对学习、解读新课标的程度和意识不强, 导致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掌握还相当薄弱;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 18%的教师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而大多数教师只能是在做公开课教学时才用一用, 更多地是因为学校条件有限, 再加上教师自身操作水平所限, 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甚至是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有54%的音乐教师在器乐演奏方面和理论知识方面还亟待提高, 62%的人认为自己和学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原因, 认为音乐教学中的困难主要是备课资料太少、教学条件差、任课太多、备课时间少等;有90%的音乐教师对地位和待遇表示一般和不满, 说明音乐教师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待遇还是很低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能参加培训的仅占40%, 28%的教师偶尔参加过培训, 34%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因为受学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学地位待遇不高的影响, 有45%的音乐教师从来不进行业务自修, 有59%的农村音乐教师对参加科研活动感兴趣, 很想参与但不知如何做, 仅有13%的教师参加了音乐教研活动, 大部分教师偶尔甚至是从来没有参加过科研活动。说明农村音乐教师渴望在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但缺乏这方面的有效指导, 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普遍低下;教师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主要是最后的唱歌考试, 能综合考评学生音乐成绩的教师仅占8%。

二、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的原因

1. 办学条件是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基本因素

调查显示, 我们走访的上百所学校中, 没有一所学校有充足的办公经费, 因此导致农村音乐教育建设不规范。如由于教学资金的紧张, 配备全套的音乐教学参考书的学校仅占6%;有76%的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活动室, 近90%的农村小学上音乐课只能用录音机代替风琴、电子琴、钢琴……音乐教学设备落后、园舍破旧、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学资料和藏书缺乏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改变。

2. 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根本

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地方政府依然每年大力表彰升学率高的学校, 对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工作还是以成绩为重要考评内容, 像音乐这样的小科教师自然就很难得到学校领导乃至教育部门的重视和肯定, 对他们只是采取文件式的管理和一般性检查管理。长此以往,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越来越不在乎, 工作也越来越不安心, 甚至出现多数音乐教师放弃音乐教学而改教别的学科, 严重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由于新课标要求下的教材内容大多是以满足城市教学需求为取向编写的, 很少顾及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现状, 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很难适应, 教和学都很困难, 很难跟上新课标的课改步伐。上级有关部门虽然也会安排音乐课程培训, 但这种集中的培训方式也只是蜻蜓点水, 重视理论讲解而忽视实际教学的实践指导, 加上学校资金紧张, 拿不起培训费、路费和住宿费, 这种培训的机会就很难落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上,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3. 师资队伍是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关键

调查数据表明, 在农村音乐教师的配备上, 只有中心校的音乐教师素质可以获得保证, 而村小只能由校长自己决定如何配备音乐教师。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质量低下, 其中有音乐教育学历的教师占34%, 没有音乐教育学历的教师占67%;专职音乐教师占46%, 担任其他学科教学同时又兼职上音乐课的教师占52%, 有音乐教育学历但没有上过音乐课而直接改教其他学科的占2%, 更有甚者, 调查中有一个农村小学, 因为从来没有过音乐教师, 所以一直以来音乐课均是由班主任代替上, 和学生们座谈时, 学生们也纷纷说他们很少上音乐课, 多数都是被班主任上成数学、语文课了。通过个别访谈得知, 在农村学校, 也有一批正规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 因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偏见的影响, 认为教音乐课低人一等, 因此改教语文、数学等主课。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4. 音乐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是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新课改理念落后, 缺乏新课程的精神、理念的渗透和引领;专业知识结构不平衡和不完整, 专业能力低下, 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专业本领。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

5. 教学研究及反思能力是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潜在因素

不少音乐教师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 对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对学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不善于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导致教学水平的低下和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

三、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既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 也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 完善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 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 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 修建音乐教室, 配置音乐教学器材, 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以满足音乐教师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2. 更新农村音乐教育理念, 完善评价机制, 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 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用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实验,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首先, 各级领导要切实解决在教师聘用、教学评估、教师再教育、教师奖励制度等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出现学科偏科的问题, 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其次, 要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必须要有这样几个条件:第一, 投入和支出。师训部门的投入包括财力的投入, 师资力量的投入;师训的支出包括业务部门的培训性支出和受训人员的所必须的支出。这两方面的投入和支出首先要取决于财政的承担能力;其次要乡镇和村级组织的投入积极性, 最后要引导受训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投入积极性。第二, 培训内容。对现任音乐教师的业务培训内容应以应用性知识为主, 也就是说要实用, 这就涉及教材问题。因为受训教师的层次不同, 所以教材应该有层次性, 即对不同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训部门还没有力量解决培训的教材问题, 所以需要市级师训部门和师范学院的支持。第三, 组织体系。对音乐教师的培训组织体系要有效, 使有限的培训活动能达到最大效果。

4.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 加强教育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教育本身需要不断探索和革新, 因此, 教育科研就是改革的主要杠杆。目前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信息较多, 特别是发达地区在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有大量值得借鉴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 让广大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有机会共享现代化的教育信息, 并能够经常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信息的交流, 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也才可以提高。所以,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科研的带动作用, 重视教育信息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鹰.绍兴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音乐教育, 2008 (9)

[2]李玲.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教育教学研究, 2010.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8

一、农村教师不当言行的表现

(一) 不当的语言

众所周知, 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态度和情感的主要方式, 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农村教师许多不当的言行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这些不当言行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 更会危害其心理健康, 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这些不当语言主要包括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 例如“你真笨”“傻瓜”“考不好就叫家长”等。据研究者调查显示, 一部分农村教师经常挖苦、讽刺学生, 并且认为这种语言是合理的, 是可以被原谅的。可想而知, 教师的这种态度更加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 不当的行为

教师的行为是教师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 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 不注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表现出很多不当的行为, 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了心理伤害。这些不当的行为主要包括:不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课前不备课, 上课照书本念等;不当的待人行为, 例如偏袒家庭条件好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体罚等 (据调查显示, 有48%的学生和32%的家长认为老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甚至不公正地对待同事, 贿赂领导, 更严重的是某些教师会把个人情感带到工作中来, 对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不当的管理行为, 例如体罚殴打学生等。

(三) 不当的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指在人际知觉和沟通中进行信息传递所凭借的动作、表情、环境和实物等。教师的不当非言语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身体的突然运动或停止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分心。另外, 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露出轻蔑的眼神和表情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农村教师不当言行的影响

农村教师的不当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言行不一, 很难为人师表。学生的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影响极大, 甚至大于受到的父母的影响。教师的不当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 言语上的批评, 或者惩罚过当, 不但不会让学生改正错误, 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厌学、逃课等现象发生。农村教师的不当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其产生畏惧感或者自卑感。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不当言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心理过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讨厌学习, 讨厌教师, 讨厌学校, 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此外, 教师的不当行为也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 学生本就在青春阶段, 极度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如果教师体罚学生, 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 所以教师的不当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教师不当言行的防治方法

(一) 奖罚分明约束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辛勤的园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教师道德修养产生了问题。之所以这样, 原因不只是教师本身问题, 教师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注, 也需要领导的关心。对于教师的道德修养, 有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 以奖罚分明的方法调动教师积极性, 从而使教师自我约束, 自我反省,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加强农村教师的监督

农村教师所处环境特殊, 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监督与管理。教育部门及社会人员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 通过这套体系来监督农村教师的言行, 以便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

(三) 缓解农村教师压力

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也是导致教师出现不当行为的一种原因。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农村地区条件艰苦, 教师压力大, 有关部门必须定时为农村学校组织一些文娱活动, 并且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 缓解教师在农村教学的压力。

四、结论

本文就农村教师的不当行为作出了研究, 教师的不当言行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 所以必须加强防治, 有关部门及社会人员应一起努力, 关注农村教师的不当言行, 争取尽早解决这一问题。

摘要:农村教师的不当教育言行情况广泛存在, 此类问题也早已是学生家长及教育部门关注的话题之一。教师的不当教育言行有很多种, 其中包括教师不当语言、教师不当行为还有教师的不当非语言行为。这三种教师不当教育言行在农村学校时有发生。农村教师的不当行为受农村教育环境、农村学生特点等、各方面影响。教师的不当言行会直接或者间接地伤害到学生的精神, 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 教师的不当言行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 还会危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农村教师不当教育言行,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教师,不当教育言行,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高标, 林叶舒, 胡海建.从人本主义看教师潜能的开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29 (9) :44-46.

[2]熊岚, 陈明立.关于教师培训目标人本化的几点思考[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2 (2) :91-93.

[3]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的设想[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5) :58-60.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 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 作为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 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 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 许多因素制约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 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问题

1.1 骨干教师严重流失, 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引领人

目前, 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优秀教师因待遇低下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 (镇) 学校, 这些骨干教师的外流, 使农村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直线下降。同时因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而选调入城镇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高超的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 他们都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也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制约作用。

1.2 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由于地处农村, 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 农村青年教师学习机会较少, 很多老师认为, 只要把课上好, 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许多农村青年教师努力进取都是为了自己职称评审, 为了自己能加到几百元的工资。等到职称评审通过后, 这些教师的进取心一下子消退了, 他们都不再去进行专业研究。很少有教师为了能成为学校某学科的带头人而去努力的。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教师的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欠缺, 将严重制约着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影响了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

1.3 专业成长存在“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一些青年教师, 尤其是教龄在5到10年的教师,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前甚至暂时后退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 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他们找不到前进的动力, 有的老师不能正确的认识“高原现象”, 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从而影响其专业的成长。

2 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原因, 结合农村地方实际和教师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做法, 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的要求。

2.1 树立专业意识

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 会使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青年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 精雕细刻, 精益求精。首先, 青年教师要尽快树立专业意识, 排除杂念, 正视现实, 立志终身从事并献身于教师这个职业, 收住躁动的心并沉下心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去, 就会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 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要当好先生, 先当好学生, 从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学起来。

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 而成长的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能信守教育理想, 以学生利益为前提, 强调专业知识与能力, 参与专业决定, 负起专业责任, 行为表现有弹性, 能容忍压力,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2.2 更新教育理念

近几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应试教育的时期, 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已根深蒂固了。在新课程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专家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专家的引领。各级农村学校可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让青年教师接受课改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从而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并转变角色职能。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的动态、发展, 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 在未来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将会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改变, 并树立起适应新课程的专业意识, 不断得更新教育观念, 与新的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2.3 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持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不断更新的过程。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应从人文关怀入手, 为青年教师营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组内评课的方式, 让青年教师在互动互助中锻炼成长。如此师师团结合作, 资源共享, 就能共同进步。在这样和谐、民主的学术教研氛围非常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2.4 加大培训力度, 完善管理制度

针对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教非所学, 学非为教”的严重现象, 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许多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 要对农村学校现有的、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应的再教育、再培训,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以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已经取得学历的非专业教师要让他们在假期集中进行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 更新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形成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师培训期间, 学校可视经济承受能力给予教师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要加快农村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除了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外, 还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以规范的管理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见到实效。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 例如, 采取量化考核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

2.5 青年教师要进行自我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 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和阅读各种教育书籍。

青年教师可以尽量挖掘网络的共享性, 并以此为平台, 结识一些朋友, 可以拜师, 可以学艺, 让教育通过网络流传, 让思想的火花随着网络碰撞。教师们可以通过虚拟网络, 让天各一方的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 这样, 不仅是虚拟的朋友, 更是相知的伙伴。用爱心和感悟铸就教育界一道亮丽的网络风景。

除了网络, 还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刊物。例如, 《人民教育》、《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赏识你的学生》、《全面课堂管理》等。对各种书籍、刊物要写一些读后感等, 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另外, 写教学后记和反思也是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应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 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开始。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 实践出真知, 有了实践还需要有意识的总结得失, 才能出“真知”, 有“卓见”。所以写教学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 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 使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每次课后,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 并把教学感受、得失记下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个环节, 能够使知识在反思探索中延伸, 把实践经验理论化, 同时还能及时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医问药”, 做出正确“诊断”,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是一项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学校为基础, 以教师为根本, 立足农村实际, 认真做好树立专业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注重校本教研、完善管理制度和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及反思等几项工作, 农村教师的专业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农村的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付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亢光斌.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10

“国培计划”—2 0 1 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是为解决一线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要, 利用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进行的专项培训。本次培训由中央电化教育馆负责培训实施, 涉及我国中西部2 3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 0 8个县, 参加培训的教师达23万余人。其中, 小学教师141, 605人, 初中教师8 9, 6 4 1人。培训期间, 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共发表主题帖3, 313, 401条, 提交作业130, 742份, 提交培训简报达4 3 0余份。

本次培训采取混合培训、在线学习两种方式。其中混合学习以县为单位, 按学科 (1 6门) 在乡镇或县组班, 共设3 2 4 6个班。在线学习共设2 3个远程培训中心, 每个远程培训中心再按学科建立远程培训虚拟班, 共设3 6 8个虚拟班。在线学习是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采用卫星电视、卫星I P广播、网络互动等学习方式, 通过远程培训平台、语音电话及短信平台、培训中心、网上学习中心、网上辅导答疑中心以及语音和短信服务中心, 形成卫星通讯网 (天网) 、计算机互联网 (地网) 、教师教育系统 (人网) 三网合一的远程培训体系, 尤其注重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管理。在培训点, 辅导教师或班主任通过每天的学习记录、讨论记录和作业情况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评价和管理。语音电话及短信平台、语音及短信服务中心可以记录来自培训点的情况汇报、学员学习疑问, 有关信息经过分类汇总后交给项目管理人员和学科专家。远程培训平台提供资源服务, 并按照学员观看课程、参加讨论、提交作业等情况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评测。在网上学习中心, 学员要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研讨, 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辅导教师要对学员的学习状态做出适当评估, 即时提醒学员学习, 并对学员的作业进行评阅。

培训实施与效果反馈

在培训实施的进度上,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安排可谓紧锣密鼓。2 0 1 0年4月, 中央电教馆认真甄选学科课程专家, 确定培训框架、授课教师, 设计课程中的问题讨论、作业、课外研读等环节。从6月上旬开始, 组织专家对课程资源进行评审。6月2 8日, 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项目工作部署会。7月1日~9日, 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 面向各省级中心管理员、辅导教师、各项目县培训点的负责人以及各班主任开展了培训者培训, 加强培训者远程培训组织管理能力。7月8日起, 通过卫星I P方式发送培训资源, 为各地灵活安排培训提供方便。从7月1 0日起,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为学员开放学习注册。7月1 2日~8月1 2日, 全体学员按照预定的学习方式参加学习, 在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的组织下参加学习讨论并完成作业。辅导教师、班主任根据各学习主题下设置的问题和作业对学员进行辅导, 组织学员交流研讨, 评阅学员的作业, 并与项目管理人员保持沟通, 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

为增加学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了1 6次共4 0学时的网络直播答疑活动。直播答疑情况还通过卫星I P及时发送到各培训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解决培训中的疑问。培训期间, 中央电化教育馆安排巡视组分赴湖北、江西、贵州、甘肃、青海、四川、重庆巡视指导, 共检查项目县7个, 实地走访培训点2 5个, 教学班3 4个, 组织座谈2 0多次。

8月1 2日培训结束前, 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了在线学习网上培训调查和混合学习抽样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包括对本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总体效果的评价, 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 4, 5 1 6份。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广大学员对课程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 6.4 3%。学员们认为以下方面的收获最大。

教学理念更新。9 7.8 7%的学员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9 7.3 6%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在教学策略的学习上有很大收获, 并表示开学后将尝试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湖南省邵阳县诸甲亭乡中心完小肖芳苞老师说:“专家们的精彩讲座让我把握住了最新的教学动态, 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今后, 我会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认真备好每节课, 上好每节课。”

专业素养提升。认为在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方面受到启发的学员占9 7.3 1%;9 7.8 0%的学员认为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校教学与社会的结合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教师认同信息化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并愿意尝试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五中杨连英老师说:“专家们精辟的讲解、答疑, 使我受益匪浅。就比如, 对于数学符号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大量的对比练习来进行辨析, 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专家对问题透彻的分析、精辟的阐述启迪了我的思维。”

学员自我学习能力增强。有9 6%的教师参加了网络在线或班级集中研讨。这表明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中心校陶丽丽老师的感受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最有特色的是, 我们一线教师有机会和专家交流讨论、积极互动, 各位专家帮我们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我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 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经验特色与工作创新

领导重视。教育部领导和各省级单位高度重视本次培训, 组成了由师范司牵头, 省教师培训机构或电教馆负责组织实施的工作机构, 及时转发有关文件, 积极遴选项目县。各项目县均成立了由主管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 制订本县的实施方案、设立培训点、落实学员并分班、配备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认真布置考勤考核工作, 有力地保障了“国培”的实施。如, 陕西省要求项目县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各项目县成立技术保障小组, 在培训点实地开展“农远工程”设备的调试、接收、使用、培训等工作。湖南省教育厅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要求项目县加大培训力度, 做好培训监控, 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建设。

专家支持。各学科领域专家精心设计培训内容、认真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参加教学辅导答疑和问题研讨。课程资源贴近农村教育教学实际, 实践性、操作性强, 能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受到广大教师的由衷欢迎和肯定。

技术保证。中央电化教育馆采用了手机短信、语音电话、培训平台给予远程教学支持的方式, 组建了由授课教师、学科编辑、言论管理者、信息员、网络管理员组成的强大教学支持服务团队, 实现了“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实践, 让很多从未接受过高水平培训的农村教师能直接聆听国内相关教育教学领域高水准专家的讲课、分析和点评。

项目县积极参与。各项目县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培训开始后, 各项目县组织工作组巡回检查, 指导实时收看和讨论工作。在培训结束后, 各项目县认真地进行了总结。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2-01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1.参训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以长远眼光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领导总是敷衍应付,走走过场,有时以种种借口阻碍教师进修学习。

2.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持消极态度。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把继续教育看成上级的硬性规定,碍于评职称需要不得不参加学习。

(二)培训单位的培训实效性不强。

1.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缺乏新意,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无法接轨。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进修院校 ,为了省事、省钱 ,往往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 ,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教师编在同一班级 ,学同样的课程。

2.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 ,课程建设尚不规范 ,各地因地制宜设置 ,容易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教材质量比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难以引进继续教育的“活水”。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课程的科学性不够。

3.施训教师数量少 ,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从事继续教育的进修院校 ,已有一部分师资基本适应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 ,成为继续教育的骨干教师,取得了較好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这支队伍的数量还太少。同时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素质有待提高。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

1.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监督不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只管传达上级精神 ,而没有采取过硬的措施输送和保证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按时按量参加培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师训工作 ,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 ,控制力度较差。制约机制也不太健全,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缺乏规范性。无形中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使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2.经费落实不到位 ,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教师只能出钱买单。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针对当前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激励机制 ,确保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观念教育,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第三次全教会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切实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 ,使广大教师乐于参加师资培训 ,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过硬的政策措施 ,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班子总体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

(二)改进继续教育模式,注重办班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可采用以下办班形式:1.培训院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组织,积极配合,选派那些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短期脱产培训。2.培训院校送教上门。也就是说,培训院校把培训班办到乡镇。这样可以避免工学矛盾,节省参训教师的开支,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3.必须突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现实途径。它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又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还可以节省费用 ,多样兼顾、事半功倍。

(三)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加强领导,健全法制,确保培训经费。经费是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 ,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要积极想办法 ,开拓集资途径 ,地方政府财政经费预算中应有培训的专项经费 ,按人口与教师的实际比例数设立且专款专用 ,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面积、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 . 教育评论,1998 , (5) :28.

[2]李风英.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及解决办法[J]。中国成人教育,1997 , (8) :25.

[3]杨昆,于杰. 当前基层继续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 继续工程教育,2000 .

[4]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课程资源网.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 篇12

一、农村“留守孩”的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 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 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危险期和动荡期, 具有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心理特征。但由于“留守孩”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使得“留守孩”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这对于“留守孩”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 缺乏情感关爱, 影响健康成长。

“留守孩”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 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 (女) 的祖辈文化水平低, 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等, 家庭教育十分薄弱,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 在这种缺乏父母情感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孩”, 往往缺乏爱心, 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大多数“留守孩”存在厌学情绪, 成绩不理想。

尽管有许多“留守孩”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 但是不可否认,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孩”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容乐观。没有父母的有效监督和及时沟通指导, 他们中大多数人学习态度消极, 厌学情绪严重, 成绩普遍不理想, 长此以往, 极易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真空时段”不易监管, 影响“留守孩”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孩”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 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不用上学, 客观存在“家庭管不好, 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不易监管, 加之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 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 加之其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 容易出现早恋、赌博、拉帮结派、吸烟、无心向学等不良行为, 严重影响“留守孩”的健康成长。

4.“留守孩”心理问题严重, 影响健全人格。

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关爱, 始终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生活氛围当中, 极易使农村“留守孩”产生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严重心理问题, 甚至出现厌世情绪。当其他同龄人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得到体贴关心关爱之时, “留守孩”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自闭症”儿童, 健全人格不易形成。

二、农村“留守孩”形成的背景探析

一般认为, “留守孩”产生的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体现更多价值, 并且为家庭积累更多财富, 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 远离家乡, 来到城市, 因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生活成本, 而且进城后一般工作紧张, 流动性强, 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导致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 所以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孩子留在家乡, 交给老人或亲朋照顾, 直接产生了“隔代抚养”或“亲朋代管”这一问题, 这是当前农村“留守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农村“留守孩”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服务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长期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 导致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够直接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他们的孩子也不能像城市的小孩一样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 农民工的小孩进城后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入学入托, 导致农民工不能也不敢带孩子进城, 虽然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兄弟的现实大量需求,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三、农村“留守孩”现象对中学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 自觉更新教育理念。

“留守孩”身上呈现的种种不端现象, 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教育, 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势必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留守孩”家长所不愿看到的, 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容忍”的, 这就势必要求中学教师对“留守孩”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科学探析, 对“留守孩”本质进行科学归因, 正确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对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自觉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功能, 引导“留守孩”形成健全人格, 帮助农村“留守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

长期以来, “留守孩”都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点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教育管理的长期“缺位”, 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农村“留守孩”身上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性, 极易导致班级的班风学风不正。因此, 不少农村“留守孩”自然或者不自然地就成为班级“监控管理”的重点对象, 这对正处在心理发育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孩”是极端不利的, 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这就要求中学教师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给“留守孩”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切实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而不是班级管理的“遗忘角落”, 充分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功能, 而不是班级管理的“他律对象”, 让“留守孩”在班级里找到“家”的温暖, 而不是“弃儿”的感觉。

3.正视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虽然“留守孩”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中学教师还是要善于多找“留守孩”身上的优势加以教育, 正视个体差异, 从有利于“留守孩”的成长、成才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管理,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中学教师完全可以帮助“留守孩”早日自强自立, 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性, 帮助“留守孩”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四、农村“留守孩”现象引发的中学教师素质培养机制思考

1. 进一步完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机制。

教育系统安排中学教师参加培训, 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比较重视和比较普遍的一条途径, 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离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还不够, 离学生的成长需求还不够, 还需进一步完善, 要在当前普遍采用的在职培训机制中完善轮训机制, 扩大教师参加培训的力度和受益面, 要紧密依托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在职培训学习计划, 要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整体统筹, 并切实做好组织落实, 不走过场, 不搞形式主义, 努力提高培训效益。

2.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职或离职进行专题进修学习研究, 从事理论学习或专题研究, 也是提高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专门安排班主任教师进行中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辅导专题进修学习, 就是提高班主任教师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有基本条件的保障, 要着重于提高实效, 要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 要能培养和锻炼出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创造条件开展中学教师自学自悟提高机制。

教育系统尤其是各地中小学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要主动给中学教师减压, 要大力营造学习氛围, 树立学习榜样, 始终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意识, 要努力帮助中学教师形成以自定目标、自我计划、自主发展和自我控制为基础的“自学自悟”的自我教育系统, 并贯穿教师成长始终, 因为它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之一。自学自悟提高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外部条件, 一旦中学教师形成“自学自悟”意识, 就会自觉对诸如农村“留守孩”等教育新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就能够发挥中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就能够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能力, 就可以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3]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4]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 2002 (4) .

[5]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05) .

上一篇:房子的比较下一篇:汽车使用与节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