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

2024-05-15

世界自然遗产(共12篇)

世界自然遗产 篇1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骄傲头衔。境内拥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片喀斯特绿色峰丛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和遗传种类资源及绚丽多彩的水体资源,是在地球同纬度喀斯特地貌都已经石漠化的今天,生态保存最为完好且绝无仅有的喀斯特地质奇观,是人类的生态家园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荔波是多民族杂居,充满了异族他乡的情调。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悠远神秘的传统习俗,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水韵樟江》是在2km2水域充分展现布、水、苗、瑶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有着300多人的演艺队伍,为观众呈现超强完美的视听盛宴

世界自然遗产 篇2

现在我们正在去黄山的路上,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黄山吧!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究竟黄山有什么奇特的景色值得徐霞客这样高度的评价呢?呆会儿大家就身临其境体会一下吧!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中外。景区上下“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最著名的有迎客松、卧龙松、黑虎松等;黄山怪石不计其数、千姿百态、妙不可言,“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等更是石中怪杰;那如雪的白去,汹涌在千峰万壑之间,似滔滔大海,瞬息万变,高耸的山峰则成了时隐时现的小岛,在云海中呈现出动态的美;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又名朱砂泉,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邓小平同志曾为黄山温泉亲笔题写了“天下名泉”四个字。

黄山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身临其境,方知其绝。希望在家度过一个快乐的旅程。

写世界遗产的导游词:长城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长城,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好汉坡,好汉坡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不晓得吧?好汉坡因毛泽东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得名。

现在我们到了长城上,你们现在想说什么?因该是我“终于登上长城了!”吧?这座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的攻击而建筑的,长城很大,有13000里,每隔2、3百米就有一座堡垒,堡垒是用来屯兵用的。

我们登上长城很容易,但,你想一下,这座巨大的长城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

能做出这样大的“怪物”,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奇迹!!!

世界自然遗产 篇3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区的山洪沟治理 篇4

关键词:地区,山鸿沟,治理,措施

1 前言

崀山镇位于新宁县南部, 地处湘桂边界要塞, 总面积267.8km2, 是世界闻名的丹霞地貌旅游胜地。

夫夷水为资水的南源, 位于湖南省南部, 介于东经110°30′~111°30′, 北纬26~27°之间, 跨越湘桂两省, 发源于广西越城岭西南麓, 由南向北流入湖南, 经新宁、邵阳至双江口同资水北源赧水汇合。流域面积4554km2, 干流全长248km, 落差203m, 平均坡降0.82‰。窑市以上为中高山区, 除山间盆地外, 沿河多峡谷地形, 窑市以下是低山丘陵区, 新宁以下河谷开阔, 坡降平缓。

崀山地处湘西南越城岭山区, 崀笏河属浅山丘陵型沟道, 当地政府对山洪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 重点部位都布置了安全撤离通道, 定期对区域内的群众进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演习, 同时, 在上游双江村建有一个自动雨量监测站点, 及时监测上游雨水情。但一直以来, 崀笏河流域防洪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防范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缺乏。

2 主要灾害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防洪标准不足

崀笏河现状河道由于长久以来未经治理, 河床逐年淤高, 过流断面变小, 泄洪能力减弱, 且现状河道多以自然地形作为洪水屏障, 部分河段不足10年一遇标准。

2.2 河岸不稳定, 局部崩塌

崀笏河目前河道两岸仅有局部河段建有护岸工程, 部分堤段老化失修, 而大多数河段由于没有护岸, 在山洪频繁侵袭下, 河岸冲刷严重, 多处河岸崩塌退岸, 侵占良田, 威胁周边安全。

2.3 河床淤积加剧

受不利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 森林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部分缓滩河床淤高, 降低泄洪能力, 加剧洪水灾害。

2.4 非工程措施不完善

目前崀笏河流域内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不完整, 报讯站点严重不足, 无法获取实际的暴雨空间分布情况, 报讯设施落后。同时, 河道管理设施、经费等严重缺乏。

崀笏河沿岸农民世代聚集生活在崀笏河两岸, 他们在此开垦良田, 修建水利设施, 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尤其是近年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该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乐享太平盛世。

然而, 山洪灾害频繁发生, 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防洪基础设施也不适应当地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的要求。

3 工程设计

本次工程河道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设计, 工程等级按Ⅴ等工程设防, 相应的防洪墙等建筑物级别为5级。

本次新宁县崀笏河山洪沟治理项目工程综合治理河道总长4.135km, 其中护岸长度4.984km, 疏竣切滩河道长1.43km, 另外修建下河踏步18处, 混凝土排水涵管17处。

护岸工程主要选择仰斜式浆砌石与混凝土预制空心六棱块护岸两种形式, 局部岸坡高陡或当冲河段修建重力式浆砌石护岸, 河口段局部采用格宾挡墙户岸。

3.1 水土保持设计

本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3.2hm2, 其中项目建设区为12.16hm2, 直接影响区1.04hm2。工程扰动地貌主要为滩涂、荒草地及耕地, 工程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2.47万t。

工程建设将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不利影响。本次水保设计拟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本工程水土保持投资26.80万元。

3.2 工程管理设计

管理机构设置本着加强管理, 健全责任, 提高效率, 精简机构的原则进行。初步考虑崀笏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由新宁县防办组织崀笏河山洪沟治理项目办负责建设期间管理, 由新宁县河道管理站负责项目运行期管理。

崀笏河山洪沟治理项目办人员从防汛办抽调, 为节约资金, 办公设备利用防办现有设备。

防洪工程管理经费包括各项管理设施投资和年管理运行费, 由水利部门及县财政部门共同承担。

4 主要建设内容

4.1 防洪护岸工程

本次治理河段防洪堤防护岸总长4809m, 需防护的岸坡长度4809m (左、右岸合计) , 本次设计分四段进行:

4.1.1 崀笏街段

左岸k0+000~k0+300新建格宾护岸工程, 长度278m;右岸k0+000~k0+173、k0+180~k0+392新建防洪护岸工程, 长度437m, k0+397~k0+420新建重力式防洪护岸工程, 长度22m。

4.1.2 联合段

左岸k1+844~k2+520、k2+570~k2+632, 右岸k1+750~k2+900共3段新建防洪护岸工程, 长度1824m。

4.1.3 石田段

左岸k9+814~k10+250、k10+250~k10+300、k10+316~k10+400, 右岸k8+500~k8+958、k9+020~k9+406、k9+644~k9+875、k9+885~k10+052、k10+052~k10+300、k10+495~k10+700共9段新建防洪护岸工程, 长度1824m。

4.1.4 连山段

左岸k15+390~k15+465共1段新建防洪挡墙工程, 长度130m。

详见表2。

4.2 河道疏浚工程

本设计对工程治理范围内桩号0+000~0+150、0+400~0+565、1+980~2+080、9+420~10+320、10+400~10+530共5段河道内淤积, 需要进行全面疏浚, 受两岸地形条件所限, 自然河道宽窄不一, 需就势设计, 疏浚河段总长1430m。

4.3 建筑物工程

4.3.1 生产生活下河踏步

根据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调查, 本次初设崀笏街段设3处下河踏步、联合段设7处下河踏步、石田段设7处下河踏步、连山段设1处下河踏步, 共18处下河踏步, 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4.3.2 排水涵管

修建护岸以后, 原直接排向河道的沟渠需穿过护岸, 本次初设采用准600、准1200预制混凝土管排水涵管形式, 崀笏街段4处, 联合段5处, 石田段8处, 共17处排水涵管。

5 结束语

崀笏河山洪沟治理工程通过河道疏浚、岸线整治、护岸改造等措施, 在保证并完善防洪功能前提下, 营造出自然曲折的河道景观岸线, 治理后的凹岸、凸岸、浅滩, 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 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同时, 滨水岸线的塑造, 沟通了水陆域的物质交换, 加强了河道的生态修复功能, 有利于河道健康可持续发展。崀笏河山洪沟治理工程, 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发展和河道的生态修复, 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滨水休闲场所,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 崀笏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积极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建议尽早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世界自然遗产 篇5

一座城,一座神秘莫测的城,红墙高耸、角楼巍峨,百姓不能踏入半步的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这就是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地处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9),历时建成。为明、清两代帝王处理朝政,以及皇室成员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被视为“天地会合,阴阳交泰”之处。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帝,清朝10帝)在此统治了中国近5。它的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8700多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近故宫,满目都是金黄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发光,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原本暗红色的高墙也明亮了起来。徜徉在故宫里,仿佛置身于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活生生的历史从这里走了出来,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到了傍晚,夕阳西下,朱门金钉,红墙黄瓦,让这座宫殿变得庄严,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故宫最美的时候,是在大雪过后。一场大雪,让故宫沉寂了下来,一改往日的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艳丽夺目,让人看了忍不住要走进它,却又不舍得破坏那份安宁。

大人们行走其中,会谈论历史的盛衰。而孩子们走进其中,大多都会被大殿屋檐上一些小兽所吸引,指指点点,叽叽喳喳地探究着小兽的来历。其实这些小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琉璃屋檐兽。在古代,宫殿檐角上的神兽数量是由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来决定的。一般以1、3、5、7、9这五个奇数为准。而太和殿在三个大殿中地位至尊,檐角安放了10个神兽,在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象征着十全十美和至高无上。位于最前端的是骑凤仙人,据说是齐⊥醯幕身。之后的这十个神兽依次为象征帝王的龙,百鸟之王的凤,勇猛威严的狮子,象征忠勇吉祥的海马,象征尊贵的天马,能够防灾灭火的押鱼,护佑平安的狻猊,象征公正的獬豸,寓意除祸灭灾的斗牛和能够降魔庇灾的行什,它们都无比威严。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它们会和他一起镇守江山,反映了统治者祈求天助的心愿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地利益主体分析 篇6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核心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利益主体关系图谱来对赤水丹霞世界遗产旅游地的利益主体进行分析,探讨其利益需求、利益关系及利益冲突。

关键词:

赤水丹霞;遗产地旅游;利益主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7803

我国自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以来,遗产旅游逐渐得到发展,至2015年6月共申报47项世界遗产。2010年,贵州赤水丹霞地貌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推进了赤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旅游发展中如何确保世界遗产开发能够惠及黎民百姓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民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研究遗产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引进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然遗产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指能够影响自然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和开发等各项目标实现的,或者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能产生影响的群体、机构、体制和个人。赤水丹霞世界遗产旅游地想要提高遗产地的旅游综合效益,增强遗产地旅游的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然要分析利益主体,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利益主体是参与景区保护的主力军,只有切实考虑其利益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参与作用,才能取得双赢局面。

1 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构建

贵州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赤水市与习水县境内,主要包括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丈洞瀑布景区、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丙安楠竹竹海景区、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鉴夏赞才(2003)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图谱》一文中把旅行社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外围层的方法,把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中间利益相关者和外围利益相关者三个层次。

1.1 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核心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对赤水丹霞遗产地旅游进行一定专用性投资,并且承担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对赤水丹霞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有直接的影响,包括有当地政府(行政系统)、景区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核心利益相关者是本文利益相关者分析中的主体,它对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产生直接密切的影响,影响旅游活动的实现,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1.1.1 当地政府(行政系统)

“旅游景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通常被视为旅游景区所有者的实质性代表,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内,行使对景区公共资源的管辖权与处置权,依法享有景区经营收益权。”赤水丹霞旅游地的政府对景区资源有绝对的控制权,它在景区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中充当的是倡导者、支持者、监督者。政府在景区开发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建立相关的旅游管理体系来对景区居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等进行管理。行政系统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赤水丹霞遗产管理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局、赤水市政府、环保局、住建局等。

1.1.2 景区居民

景区居民也称作社区居民,是旅游地的居住者,是旅游地社会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资源的载体,同时也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最严重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工作在赤水丹霞旅游地,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劳动来取得报酬。景区居民在景区经营发展中充当经营人员、参与人员,影响着旅游者、景区经营者、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遗产旅游地开发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根据赤水市旅游局数据,赤水丹霞遗产地核心区内包括200多户居民,缓冲区居民数达19756人,涉及范围甚广。

1.1.3 旅游者

旅游者亦即游客,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服务的提供都是围绕旅游者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他們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旅游者在景区的消费主要是门票购买和购物消费,所以旅游者的规模大小、消费水平以及满意度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1.1.4 旅游经营者

赤水丹霞旅游地的旅游经营者是旅游地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包括旅游景区开发公司、旅游饭店、旅游娱乐单位、景区景点直接经营人员、旅行社等。其经营的目标是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得到物超所值的服务体验。旅游经营者的获利方式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和服务来赚取直接经济利益,以保障自己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营。

1.2 赤水丹霞遗产地中间层、外围层利益相关者

中间层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能为赤水丹霞旅游地带来机会和威胁的组织群体和个人,如非政府组织、旅游媒体、社会公众、遗产地保护组织、遗产地研究人员等。外围利益相关者则包括对赤水丹霞遗产地的作用和影响都不是很大但又能受到其旅游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即影响赤水丹霞旅游地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中间利益相关者和外围利益相关者对赤水丹霞旅游地的影响力弱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但是在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经营管理中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他们的利益也不容忽视。

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2015年7月10日——2015年7月15日,笔者到赤水丹霞遗产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赤水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赤水市旅游局、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赤水市环保局、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向游客和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目标是利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从而出现不同的利益表达方式,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既有共性,又有冲突。

2.1 当地政府的利益需求

赤水市人民政府负责赤水丹霞遗产地的保护利用和综合管理工作;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水利、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利用的协调、管理、监督工作。遗产管理局是赤水丹霞遗产地的管理主体,其主要职能是对遗产进行保护与管理,其关注的焦点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遗产地面积过大,造成了资源的保护难度很大,现仅依照《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制定地方临时性办法进行管理,没有单独的遗产保护法,造成遗产管理的难度增加。赤水市旅游局主要负责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关注赤水市旅游行业的发展,最为关注游客安全问题,无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游客,安全意识都比较淡薄,即使是景区已挂出危险警示标牌的地方,游客还是会视若无睹,存在安全隐患。桫椤管理局主要是对珍稀植被桫椤进行保护和管理,其关注的焦点是桫椤的保护情况,然而桫椤自然保护区内林农的收益问题与桫椤的保护息息相关,自然也成为桫椤管理局所关心的问题。

2.2 景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景区居民是赤水丹霞旅游地文化的载体,其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其利益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景区的开发为自己提供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地的设施条件。第二,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地方文化受到保护、尊重和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居住环境和谐稳定。第三,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在景区开发中享有话语权,充分享受到景区开发所带来的各项成果。

2.3 旅游者的利益需求

作为旅游者到赤水丹霞遗产地旅游,无非是要观赏景区喀斯特丹霞地貌风光,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体验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优质的服务,从中获得一定的物质精神享受。其利益需求属于非经济利益,到景区旅游纯属于精神放松,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的利益需求点,享受高质量的服务是其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驱动力,即获得符合期望的高质量旅游体验,所付出与收获物有所值。

2.4 旅游经营者的利益需求

作为经营者,盈利是组织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旅游企业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旅游地的经济利益、旅游投资收益是其关心的问题所在。赤水市旅游发展公司是遗产地最突出的旅游经营者,它对旅游景区进行经营与管理。现拥有著名的佛光岩4A级景区、赤水大瀑布4A级景区、燕子岩4A级景区、竹海4A级景区以及四洞沟景区和桫椤景区等6大景区,地域面积433平方千米。公司主要从事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地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客运和旅游酒店管理等旅游业务。旅发公司最关注的是游客量,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赤水旅游是其关注的焦点。景区经营者是旅游地经营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与旅游地相互依赖、互利共存。

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及冲突

旅游地利益主体间的联系从旅游经济活动中就可以淋漓尽致体现出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利益相关者对其他一个或几个利益相关者有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利益、权力、需求错综复杂的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网络和利益体系。在这样复杂的体系中,利益相关者们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来对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提出要求,冲突和矛盾就随之产生。这些冲突和矛盾多是为争夺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根源是利益争夺,加上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地位不均等,导致冲突频频发生。这些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居民、政府与旅游经营者、旅游经营者与居民、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居民与旅游者之间。

3.1 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利益来源于对资源的控制,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对资源控制的多少。政府部门作为景区旅游资源的实际控制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政府部门是旅游地资源的实际控制人,有绝对的资源控制权,通过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来提升地区经济,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使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到全面发展。居民关注的是发展旅游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政府的大量招商引资,大量开发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的拥挤。大量的外来旅游者的涌入,产生文化冲突,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让当地居民反感和抱怨。另外,由于旅游地居民自身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政府部门不可能让其全部参与景区旅游活动。旅游地居民的某些生产方式因旅游地的建设被禁止,却又找不到长久的经济出路,导致其产生抵制政府政策的情绪。

3.2 旅游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经营者在利益分配中相对政府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其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对赤水丹霞遗产地的开发来获得高回报,完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就不会过多考虑到开发对赤水丹霞遗产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政府的原则是实行保护性开发,会明令禁止开发有些资源好但是保护难度大的地方,经营者自然会不满政府的管理。赤水丹霞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经营者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游客而发生冲突。

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用人、居民就业、旅游经营者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分配上。旅游经营者虽然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就业,但利用居民的土地资源与分配给居民的经济利益不对等,这让作为资源拥有者的居民没有享受到应获得的利益。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成了最大受益人,旅游地居民得到的则很薄弱,却又承担着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营者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反差,导致居民抵制经营者的经营活动。

旅游地的经营者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不考虑旅游的自身特色,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向旅游者提供当前热门的旅游活动。这样导致旅游者没有真正的欣赏到赤水丹霞自然遗产地的精美之处,违反了旅游开发的初衷,反而成了“邯郸学步”,别人好的景区经营策略没学到,自己的景区品牌也没做好,让旅游者体验不到“原汁原味”的喀斯特丹霞风貌。

3.3 旅游者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是大量的旅游者涌入,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所差异,产生文化冲突,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外,旅游者的增多对赤水丹霞旅游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造成物价上涨,居民就会产生反感、抵制情绪,影响旅游者的情绪及旅游活动的实现。旅游者在参观游览过程中,为了追求美景,常常不顾自身安危,其安全隐患成为管理者与其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旅游者渴望得到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但是由于接待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都造成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冲突。

3.4 景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景区居民是遗产地的主人,与遗产地的开发和保护息息相关。旅游者的涌入冲击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有甚者造成当地居民丢失了原本的淳朴、务实的优良传统。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当地居民投身于旅游发展中,全民皆旅游,当地居民为响应号召,将自身住房改建宾馆,从而造成了旺季旅游接待服务不足,淡季旅游接待能力过剩的局面。旅游经营者获得了旅游收益的大部分,使当地居民对旅游收益不满,甚至抵触旅游经营开发。总之,居民与政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还需调和。

参考文献

[1]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2):7277.

[2]张素.旅游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均衡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34.

世界遗产名录 篇7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于7月15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世界遗产大会) 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

大会指出,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 是因为其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 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岩画绘制年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 为国内外罕见, 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对于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高兴之余表示, 申遗过程充满艰辛, 岩画地处偏远, 原来的研究基础较薄弱。申遗过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不够充分, 而且因为岩画处于高湿高热环境之下, 保存状况也不好。在审议花山岩画项目时, 土耳其代表提请关注自然风险对花山岩画所构成的威胁。

刘曙光说, 花山岩画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遗产, 此次申遗成功大大改善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丰富性和平衡性, 同时有利于促进广西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神农架SHENNONGJi A

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日前, 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世界遗产大会) 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 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到50个。

有关神农架的评估报告指出, 湖北神农架被视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尤以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闻名。大会引述报告内容说:“神农架在植物研究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科学家尤其是植物学家一直对神农架抱有浓厚的科学兴趣。”报告同时提醒, 神农架地区已经建成一座新机场, 旅游增长所导致的潜在压力应予以重视。

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林伟介绍说, 申遗成功后要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处理好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世界自然遗产 篇8

赤水丹霞地貌是罕见的发育于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南缘的高原—峡谷型和山岭型丹霞景观, 是侏罗系、白垩系的红层经过第三纪长期剥蚀夷平后在第四纪强烈抬升过程中因流水的快速切割而形成的, 是中国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1]。自贵州赤水丹霞地貌成为世界遗产以来, 对其的研究在区域分布、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1~6]。但赤水丹霞地貌的研究与同为世界遗产的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相比, 其研究道路任重而道远。赤水丹霞地貌尚未开展规范性的资源调查, 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地质研究, 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其旅游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但科研支撑严重不足。作者通过赤水丹霞地貌研究现状与中国其他区域丹霞地貌研究对比, 对今后赤水丹霞地貌研究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 赤水丹霞地貌资源调查及其数据库建设

赤水丹霞地貌资源总量、区域分布、景观分级及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是学术及当地政府和旅游规划部门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 赤水丹霞地貌的考察核实工作, 颇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自申遗以来, 赤水丹霞地貌的资源调查、区域分布等研究尚停留在申遗期间对其资源的认识层次。2014年, 89岁高龄的广东中山大学黄进教授莅临赤水, 在赤水开展了为期70d的现场考察, 2015年再次光临赤水在此进行补充考察并完成《赤水丹霞地貌》一书, 充实完善了赤水丹霞地貌在资源调查和区域分布方面的研究。早在撰写《赤水丹霞地貌》一书前, 黄进教授就已经为丹霞山、崀山、广丰等多个地方撰写了丹霞地貌的书籍。可见, 赤水丹霞地貌在资源调查和区域分布方面的研究已落后于其他区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其他区域早已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 快速而直观地圈定对自身丹霞地貌的区域边界、面积及高程[7~11]。而赤水丹霞地貌才刚刚完成了实地调查核实工作, 且受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尚有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如黄进教授心心念念的狮子岩、甘沟天星桥等。

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彭华教授主持的2013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 将对中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进行采集, 并建设数据库和展示、服务、管理及全球共享的平台。赤水丹霞地貌现已建成展示中心, 但其位置固定, 难以达到让赤水丹霞地貌宣传走出赤水、走出贵州乃至走出中国。笔者认为赤水丹霞地貌的资源调查、区域分布、景观分级研究等应积极采用已成熟的遥感技术, 对接彭华教授主持的“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 完成赤水行政区划内所有丹霞地貌的基础数据采集, 建成属于“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研究”数据库的子数据库, 为进一步开展赤水丹霞地貌的宣传、科研、旅游开发等提供基础。

3 赤水丹霞地貌的成因研究

丹霞地貌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赤水丹霞地貌理论研究与中国乃至全球丹霞地貌研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关于中国丹霞地貌在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研究方面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 无疑也是赤水丹霞地貌所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赤水丹霞地貌的基础理论研究, 需立足于地质学与地貌学相结合, 引入地质学的学术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 以深化其发育机制的研究。

3.1 景观形成机制

景观形成机制一直是丹霞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 也是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部分学者也从丹霞地貌宏观着眼, 对其形成过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13~17], 也有部分学者对各自所在区域丹霞地貌成因、类型等进行研究[18~22]。而赤水丹霞地貌作为中国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 其景观特征差异明显, 对其形成过程、演化模式及形成机制开展深入研究, 对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将更具针对性。

3.2 红层盆地沉积相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红层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岩性特征决定着丹霞地貌的发育模式及景观类型。郭福生等经过野外调查发现, 丹霞地貌陡崖发育多与盆地边缘冲击扇有关, 而岩性细小的曲流和乃至湖泊相, 易于风化成低矮圆丘型及岩洞型丹霞地貌。一个红层盆地的丹霞地貌发育程度与景观类型分布, 与盆地的沉积相带分布关系密切[23]。因此, 开展盆地的沉积体系研究, 找出赤水丹霞地貌所在的详细的沉积相分布, 是研究赤水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和演化模式的关键。

4 危岩景观调查与环境保护

4.1 危岩景观调查与防治方案

丹霞地貌地形复杂, 坡面陡峻, 岩性力学强度较差, 垂直节理较发育, 发育较多危岩。危岩与地质景观的发育大多具有共存性。景观危岩具有地质遗迹与地质灾害的二重性, 也是丹霞地貌典型的特色旅游资源。赤水丹霞地貌具有丹霞地貌所具有的共性, 在发育危岩较多的地方, 也是旅游资源特征最突出的区域, 如四洞沟两侧、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的香溪沟两侧、张家湾转石奇观等, 如何科学保护景观危岩, 使之发挥地质遗迹作为特色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 是当前赤水丹霞地貌研究比较突出的问题。

部分学者已针对一些区域性的丹霞地貌开展了危岩保护研究, 如姜伏伟针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的30多处丹霞地貌的代表性景观开展了脆弱地质景观评价, 通过分析形成机理, 提出保护原则和吊索法保护危岩景观方案[24,25]。郭福生通过对危岩景观进行类型划分, 分析龙虎山危岩景观的开发现状、潜在威胁, 提出保护对策[26]。赤水应该加强利用其他区域已有的评价体系, 结合自身实际, 改善评价体系, 开展丹霞地貌危岩景观的调查、评价, 建立一些观察点或监测点, 进行地质地貌的长期观察, 进而制定科学保护措施, 为赤水丹霞地貌旅游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2 环境保护

赤水丹霞地貌以丹山、碧水、悬泉、飞瀑而成为大众旅游的热点。游客的日益增加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温造成了当地环境保护的压力。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如何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突出问题。许多学者根据丹霞地貌景区旅游资源特色, 针对赤水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钟金贵通过分析赤水丹霞地貌价值及其开发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居民等的参与性, 加大投入, 做到科学规划, 完善制度, 增强意识, 着力生态, 发展旅游[27]。舒晓金根据赤水市丹霞地貌环境优势, 提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28]。马肖静通过分析赤水丹霞地貌资源优势, 提出环境保护对策[29]。

笔者认为, 赤水丹霞地貌的环境保护工作, 还需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规划, 加大人力资源培养, 赤水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自身丹霞地貌的研究团队, 这将成为科学保护赤水丹霞地貌遗产地生物资源、地质景观资源以及进一步提升赤水旅游资源价值的障碍。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当地管理者、居民关于赤水丹霞地貌资源价值的宣传, 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特别是对丹霞地貌科普、旅游价值的认识, 促进资源保护得以落实。政府、管理者应该带头从控制资源保护地环境容量,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5 科普旅游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具有突出普遍的美学价值, 它是中国丹霞唯一的高峡幽谷丹霞地貌, 唯一的“千瀑之地”, 具有典范的景观组合丹山—碧水—翠林—飞瀑, 是中国丹霞独有的景观组合。山水色彩鲜明, 结合了雄伟与秀丽、动态与静态等美学元素, 是赤水旅游资源的首要组成部分。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来, 为赤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赤水丹霞地貌的研究方向之一无疑是与旅游观光相结合, 开展赤水丹霞地貌在应用学研究即赤水丹霞地貌的旅游地学研究。随着人们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对海陆山川起源和奇石异景成因探求欲望的益发高涨, 旅游地学的发展越显出其重要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开展赤水丹霞地貌在旅游地学方面的研究, 将为赤水丹霞地貌开展观光旅游和科普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社会进步和游客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旅游中已不满足于观光休闲, 有获取知识的渴望, 所以编制各种科普宣传材料、科学导游指南, 已成为各丹霞地貌景区的当务之急。科普教育读物不仅能引起游客求知欲, 提高游览兴趣, 方便自助游, 同时也是开展地学科普教育的便利途径, 寓教于乐。当前, 部分丹霞地貌区域已经编制完成了所在区域的丹霞地貌科普系列读物。赤水丹霞地貌目前仅编有《世界遗产与赤水丹霞奇观》、《赤水丹霞地貌》等几本科研读物, 其科学内涵极强, 对于开展科普还具有一定难度。

专题九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篇9

1.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5个世界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完成最新一轮的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审议工作, 多个国家的25处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包括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成为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25个新的世界遗产项目中, 3个为自然遗产, 21个为文化遗产, 还有1个为混合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至此, 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加到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 725项为文化遗产, 28项为混合遗产。

2.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 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 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1项, 位居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 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文化景观作为新的文化遗产类型, 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 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我国按照文化景观类型主动申报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遗产类型多样、构成复杂, 对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具有重要意义。

3.江西发现5000年前古土城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

江西樟树古土城遗址筑卫古城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的清江盆地, 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 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 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城遗址距樟树城区9公里, 有高达20多米的土城墙, 6个城门, 一条内河和一条护城河, 面积14.7万平方米。

1974和1977年, 江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曾两次进行发掘, 发掘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下、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上层有商、西周、东周的遗物。在前面两次发掘中, 发掘出石剑、石刀等文物。

筑卫古城遗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已于2011年10月启动。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建议, 筑卫古城申遗工作也伴随发掘工作同时启动。发掘工作将为筑卫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累第一手资料。据了解, 筑卫古土城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古城遗址之一, 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研究项目。当地为保护遗址, 计划种植遗址防护林, 防护林之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综合解读】

1.古代埃及和中国创造的人类奇迹及其出现的社会因素

(1) 古埃及人发明了复合象形文字体系,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 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医学成就。古埃及人还是最伟大的纪念性建筑的创造者,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是古代埃及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 尤其是古埃及金字塔, 称得上是文化遗产中的世界奇观。

这些世界奇观的出现一方面是奴隶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另外, 其还与古埃及所处的尼罗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当时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2) 在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北京明清故宫、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等众多的世界奇迹。其中, 秦始皇陵是迄今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 秦始皇陵的从葬兵马俑, 则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 在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 它也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奇观, 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些世界奇观的出现, 是封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后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中国地处黄河流域, 大量丰富的物质材料, 加上古代高超的制陶技术和美术工艺, 炎黄子孙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奇观。

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世界地位

古代雅典和罗马的建筑艺术成就:雅典卫城建筑群是古代雅典全面繁荣时期的象征和纪念碑。有“希腊国宝”之称的帕特农神庙, 是雅典卫城的最主要建筑, 一直被誉为古希腊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既有多立克式的雄壮高贵, 又有爱奥尼式的优雅柔和。帕特农神庙外形雄伟壮观, 内部雕饰精美, 是古代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罗马极盛时期的建筑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成就的最高峰。罗马建筑家把罗马式的拱门和希腊的柱式建筑相结合, 在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 从而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公元82年建成的大圆形斗兽场, 也叫露天竞技场, 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 也是罗马永恒的象征。

古希腊和古罗马其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 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 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都难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 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 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3.意大利文艺复兴过程中诞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及其价值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 集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之能于一身的“巨人”, 他们创造了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 使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尤其是坐落在阿尔诺河两岸的佛罗伦萨, 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美丽壮观的宗教建筑和美术馆, 被称为意大利的雅典。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建造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特点, 一是大, 可以同时容纳3万人从事宗教礼拜活动;二是高, 高达107米, 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三是创新, 如不用支柱、呈椭圆形、建筑材料轻、空心的内外夹层。佛罗伦萨大教堂被公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第一个作品, 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不同于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而是崇尚理性, 注重人性, 追求现世幸福, 肯定自我, 乐观进取, 尊重知识和人才。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中, 教皇尤利亚二世在梵蒂冈兴建的新的圣彼得大教堂, 称得上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创造力量的纪念碑, 也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教堂和全世界公认的最大的教堂。大教堂呈十字架结构, 但整体结构造型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建筑风格, 废弃了象征神权的哥特式风格, 古典柱式与圆拱再度成为构图主体, 体现了罗马式弯隆圆顶、希腊式石柱以及大理石装饰的完美结合。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术馆, 以收藏文艺复兴美术藏品著称。该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 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称。藏品以美第奇家族历代收藏为主体, 收藏有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名作。

4.中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

兵马俑的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是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掘之一, 它生动展现了秦朝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和大一统帝国的鼎盛辉煌。兵马俑的布局和军阵, 再现了秦军严密的组织、雄姿和气势;兵马俑的工艺制作、艺术表现, 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 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 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 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具有御边功能的长城为中原地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 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城保护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地进行交往, 增进友谊, 消除隔阂, 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 最终使辽阔北疆成为祖国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长城防御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建筑长城体现出来的开拓精神,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多年来, 长城构成了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 并最终熔铸成勤劳智慧、坚忍刚毅、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明清皇家建筑的特色: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 它据儒家传统礼制思想而建, 其布局和建筑, 处处体现皇权至上的等级思想。颐和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它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特色,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颐和园虽然表现的是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无处不体现悠久的历史的沉淀, 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有深远的影响, 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昆曲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遗产之大成, 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 剧本、唱词、音乐、角色、服装等独具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 共20小题4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世界遗产面临着的威胁有

①自然灾难 ②战争 ③工业化浪潮 ④城市化浪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原创) 2.对世界遗产应采取的态度是

A.只是一种旅游资源

B.要大规模开发

C.可以增加新的建筑

D.反对增加不必要的修复

(原创) 3.从世界文化遗产中, 我们能够

①探寻历史的踪迹 ②认识历史文化 ③与不同民族进行交流 ④进行学术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改编) 4.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确立的作为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

A.独特性和完整性

B.真实性和特殊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突出性和完整性

(原创) 5.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是指

A.范围和概念上的完整性

B.区域和概念上的完整性

C.内容和范围上的完整性

D.区域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原创) 6.古代埃及能够建成雄伟壮观的金字塔群的根本条件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发展

C.法老专制统治的建立

D.宗教信仰的风行

(改编) 7.如果我们要参观右图的雕像, 应该去

A.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

B.雅典卫城的山门

C.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D.奥林匹亚遗址

(原创) 8.西斯廷小教堂壁画艺术的特点有

①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 ②画面场面宏伟 ③形象生动 ④以宗教题材为主 ⑤反映人文主义思想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改编) 9.如果你要去参观拉斐尔的艺术作品, 你可以去

①乌菲齐美术馆 ②皮提宫 ③西斯廷小教堂 ④圣彼得大教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改编) 10.下列关于古代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既是宗教庆典, 又是运动竞赛, 同时也为商人提供交易场所和为作家、艺术家提供表现的平台

B.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每四年进行一次, 是公平的竞赛

C.罗马皇帝狄奥西斯一世查封了宙斯神庙, 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从此消亡

D.其精神含义是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奋发向上、崇拜英雄等

(原创) 11.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有

①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建立 ②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美第奇家族的扶植和资助 ④有利的地理位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改编) 12.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的遗迹, 下列各项通常被用来装点罗马

A.教堂和宫殿 B.绘画和雕塑

C.图书馆和歌剧院 D.博物馆和美术馆

(原创) 13.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作为防御性工程, 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②随着长城的修筑, 发展了长城沿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 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改编) 14.明清时期的宫殿、皇家园林、陵墓体现了

①皇权至尊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 ③封建王朝的蒸蒸日上 ④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改编) 15.下列能为研究少数民族提供实物资料的是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曲阜孔庙

C.颐和园 D.丽江古城

(原创) 16.下列关于大昭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唐朝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B.属于佛教建筑, 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C.在建筑风格上, 糅合了汉藏两族的风格

D.修建于9世纪, 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

(改编) 17.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 也是一座博物馆 ②它见证了近600年的宫廷变迁 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 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④它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改编) 18.乾隆、嘉庆年间, 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其中“花”是指

A.昆曲

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C.京腔

D.秦腔

(原创) 19.下列关于戈雷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平等交流的见证

B.是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暴行和血腥的见证

C.是欧洲殖民者奴隶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D.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

(改编) 20.奥斯威辛集中营体现了

①德国法西斯的禽兽行为 ②纳粹的极端种族主义理论 ③弱小民族的逆来顺受 ④犹太人的血泪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60分。第21题14分, 第22题17分, 第23题17分, 第24题12分。

(原创)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帕特农神庙 (右图) 坐落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 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它是供奉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材料二 “帕特农神庙的重要性在于, 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 如果只有一幅, 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 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 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帕特农神庙的魅力, 在于神化, 在于历史, 还是在于建筑艺术?我认为, 一切审美对象给人的第一震撼必然是外显形态, 因此帕特农的力量, 也首先在于无与伦比的造型美。”

——余秋雨

请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 (7分)

(2)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你能指出帕特农神庙建筑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地方吗? (7分)

(改编) 22.阅读下列材料:

(梵蒂冈) 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 (右图) , 由教廷总建筑师, 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 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 全场都能看到他。……在椭圆形广场的长轴上, 方尖碑的两侧, 各有一个喷泉, 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 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 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 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 (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 , 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伯尼尼说, 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 》

请回答:

(1) 设计师以椭圆形广场的设计, 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 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 (6分)

(2) 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 (5分)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说明圣彼得大教堂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 试分析其原因。 (6分)

(改编) 23.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 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 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 乘塞列燧…… (匈奴) 攻之, 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 (今新疆罗布泊) , 往往起亭, 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 置使者校尉领护, 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 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 “筑敌台三千, 起居庸 (关) 至山海关, 控守要害……边备大饬, 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 守备日固, 田野日辟, 商贾日通, 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 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4分)

(2)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 透过材料二, 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6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4)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分)

(原创) 2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27日,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5周年, 4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苏联老红军战士代表、集中营的幸存者等近千人参加了纪念活动。87岁的波兰前外交部长巴尔托舍夫斯基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 他是本次活动第一位发言的嘉宾。他在讲话中说:“今天在这里, 不管我们的信仰和种族如何, 作为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后的幸存者, 我们都有权利相信, 我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失去的亲人, 对于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欧洲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某中学学生在学习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后,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处提出了这样的申请:

“你们好!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某中学的五位高中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与学习, 我们郑重地向联合国推荐:将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和哈尔滨日军‘731细菌战遗址’联合申报世界警示文化遗产。”

(1)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巴尔托舍夫斯基所说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含义。 (4分)

(2) 你觉得这些中学生的申遗步骤符合要求吗?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3分)

(3) 你认为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申遗具备哪些条件? (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0分)

1.A 2.D 3.A 4.C 5.A 6.B 7.C 8.C 9.D 10.C 11.D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 (1)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多立克式建筑的精品, 刚健雄壮而高贵, 同时融入了爱奥尼柱式的优雅柔和, 是两种柱式的最完美体现。 (4分) 它不仅外观宏伟壮观, 内部的雕刻也是杰作, 雅典娜女神雕像外部全部用黄金和象牙镶成, 表现了女性的娴熟之美。 (3分)

(2) 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对抗的战斗场面; (3分) 雅典娜女神像的人情味; (2分) 东西两个山墙上的人和神的共处。 (2分)

22. (1) 设计师以椭圆形广场的设计, 突出了“迎”和“融”; (3分) 而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 在于强调“圣”和“威”。 (3分)

(2) 目的:为了树立罗马教皇的威信。 (2分) 寓意:既体现了人文主义, 又昭示着异教徒的皈依和罗马教皇的神圣地位。 (3分)

(3) 成就: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领域的成就。 (4分) 原因:罗马教皇向世俗让步;人文主义的创新精神。 (2分)

23. (1) 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4分)

(2) 信息: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丝绸之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3分) 促进: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 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3分)

(3) 举措:加强长城的防御作用, 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影响:边塞安定, 互通贸易, 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 (4分)

(4) 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坚韧、勤劳、开拓进取的精神。 (3分)

24. (1)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建立的众多的集中营的典型, 也是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的一个例证。通过纪念活动, 表达对纳粹暴行的愤怒, 哀悼受害者;同时, 让世人牢记这一段历史, 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珍惜和平。 (4分)

(2) 不符合。第一步应该拟定一个《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送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3分)

(3) 它呈现了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暴行, 深刻展示人类苦难的悲剧, 具有特殊的警示意义;同时它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自然遗产 篇10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环保意识

2010年8月2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郎山等6个丹霞景观地(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联合捆绑申遗成功。江郎山在丹霞景观系列中代表了老年期地貌的继承发育,是丹霞地貌景观发育到最终阶段的突出代表,其丹霞地貌发育的成因、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地貌特征及其旅游资源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宝贵财富。然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风景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必须加强保护管理。江郎山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具有深远历史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有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理论与管理现状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我国现有世界遗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不同性质的遗产由不同部门管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保护世界遗产地,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规范作用。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遗产地保护的讨论,但是这些成果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二、江郎山景区现有管理状况

(一)江郎山景区自然环境现状。江郎山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山脉北麓,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浙江省江山市,距江山市区约25km,距衢州机场约70km。江郎山是老年期孤峰状丹霞的典型代表[1]。景区范围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耕地、疏林灌木。

江郎山被誉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三爿石四周被陡崖环绕,在500米海拔上又高耸起319米。两峰之间的巷谷仅3.5米宽,为“全国一线天之最”。作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江郎山为丹霞项目提供了最高大的孤峰与巷谷景观,在审美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雄伟气势。不仅如此,三爿石还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江郎山自然景观价值突出,地质地貌不仅富有深厚的科研和地学科普教育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二)江郎山景区保护管理状况。江郎山景区主要由江山市风景管理局负责管理,现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江郎山的游客以观光为主,也有在端午节等时间赴开明禅寺朝拜者达万余人。旅客来源主要为上海、杭州、金华,时间分布3、4、5、10、11月,周五、周六、周日为全周游人数量最多,游人数量占全星期60~80%。在江郎山景区核心区内无居民点,在缓冲区内有余家坞、顾村、山头铺、直垄4个居民点。江郎山景区保护在基于对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它的普遍价值。

三、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模式仍然按照传统的机制运行,多层次多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而现在的自然遗产地范围内,更有遗产和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叠,造成权属不清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更没有中央机构的统一调配,多部门归口,经常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互相推诿、拖沓工作、无人负责等情况[1]。现有遗产地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胜任日趋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遗产管理工作。

(二)旅游带来的人为破坏,游人环保意识薄弱。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每年游客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旅游垃圾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所遭受的活动范围受限的野生动植物群。江郎山景区的游人曾多为周边城市以及本地村人,随着北京-江山高铁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外地游客来旅游的时间和距离,无形中增加了遗产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游人活动的增多,会加大沿途基础设施的压力,过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人活动产生的物质垃圾、环境污染,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并减损遗产地环境的美学价值。

(三)遗产地教育和学术研究滞后。由于世界遗产兴起的历史较短,学科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我国世界遗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理论和课程设置还处在摸索阶段。大众对于世界遗产知识的了解还处于非常浅薄的水平,保护意识薄弱。遗产地的科学价值没有很好地挖掘和研究,更多的是表现在旅游开发方面,学术研究滞后[3]。科研、监测内容尚不全面,未涵盖景区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各类资源。例如,缺少对地质地貌资源状况的监测;洞穴寺庙历次修建位置、规模和工程技术的考证和普查;缺少对特有种及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的监测等。此外,科研、监测机制尚未完善,部分项目的科研、监测工作未能持续开展。例如,缺乏对病虫害和古树名木的持续性监测;尚未建立起与各方面专家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协作机制等。

四、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遗产地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一是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设立统一的遗产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负责对遗产地资源进行调查、监测、保护、开发、制定发展规划等。对于生态资源维护、破坏等问题,定期进行封道整顿,以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二是针对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运用管理学思想,针对自然遗产应遵循完整保护、减少干扰、及时修复的原则,促使地质地貌的完整性得到保护,自然风化对地质资源的破坏程度有所减轻,基本无人为污染和建设的破坏性影响。重点针对遗产保护管理的社会创新动力和效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遗产保护经验,拟从建立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制定遗产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决策机制、遗产监测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三是加大建立遗产地立法的进程,争取遗产地传承与保护措施有法可依。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依据,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强势。目前的管理政策和相关规划条例在执行力度上有失偏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会为经济利益打开缺口,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确保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二)规范游人管理程序,提升游人保护遗产地的旅游意识。一是景区应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游客数量有所规划和统计。江郎山集以险、陡、峻于三石,尤其是郎峰更是陡峭,游人太多容易造成拥堵,更是存在安全隐患。管理部门在人数拥堵的时段可采取多条措施限制上山人数,鼓励游人错开爬山高峰期。比如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票价,在高峰时段限制上山人数,引导游客先去其他景点游玩等方式。二是加大遗产地保护意识的宣传。定期开展公益项目,针对景点游客、周边居民进行遗产地保护的思想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使游客与公众充分了解并欣赏遗产地的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并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实现展示战略的途径包括:完善价值展示设施建设;开发多种解说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不同的解说教育方式;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强解说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此外,各大媒体、网站都应在旅游宣传的时候,倡导游人做一个文明出行的高素质公民,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公众教育当中,都应该呼吁公众提高旅游的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健康。针对破坏环境、基础设施的恶劣行为,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严肃惩处,提高游人的重视程度。

(三)重视遗产地科研价值,加大研究投入,加强遗产地教育和科学研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核心就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代传承,永续利用[4]。我国应加大在遗产研究和教育的投入,鼓励学者针对遗产地进行科学的系统研究,提高遗产地可持续利用与传承的理论支持,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景区管理工作中的保护科学化、利用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实现科学管理战略的途径包括: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持续、有效的科研协作机制,联合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项目;加大科技人员在管理者中的比例,提高管理者素质;应用先进的决策机制、管理系统、技术方法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牵涉到广泛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加快遗产地保护的体制完善;加大立法为遗产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遗产地科研监测投入和学术研究,为保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永续传承提供理论支持。江郎山景区作为成立新入选不久的世界遗产地,在遗产保护、价值展示、科研支持与监测、游客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各项措施还有许多完善的空间。因此,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需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田毓仁,刘成东,严兆彬,何国锦.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探讨[J].地球学报,2010,31(4):585~586

[2]冷志明,麻先俊.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经济地理,2009,4:670

[3]孙克勤.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547~549

中国的世界遗产 篇1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

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遗产的申报项目,同年12月11日,我国的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迈出了我国世界遗产事业与世界接轨,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今年6月在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新疆天山和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48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这45项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全人类的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长城(1987.12)

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秦始皇赢政的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其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北京故宫(1987.12)

又称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西藏布达拉宫(1994.12)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现占地41公顷,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

北京颐和园(1998.11)

从公元11世纪起,那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界罕见。

北京天坛(1998.11)

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声誉。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云冈石窟(2001.12)

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安阳殷墟(2006.7)

即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包括商代宗庙宫室遗址、王陵遗址和商城遗址等部分,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其占地约24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

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成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十四座,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图为清东陵)

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6)

这是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开平市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拥有人口68万人,其中华侨多达75万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为了防御当时的土匪,开平的华侨和乡亲将碉楼建成了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

元上都遗址(2012.6)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

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7)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图为一位少林小沙弥在塔林内的一座砖塔顶上练习少林童子功。)

福建土楼(2008.7)

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至今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丝毫没有现代文明的迹象,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6)

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

澳门历史城区(2005.7.15)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黄龙风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中国澄江化石地(2012.7)

澄江化石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

“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

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2008.7)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九寨沟风景区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有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区,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这五绝而驰名中外。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武凌源风景区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区组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闻名于世。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

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

中国丹霞(2010.8)

是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的自然遗产,包含的6处风景区分别是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中国新疆天山(2013.6)

天山具有极好的自然奇观,将反差巨大的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南北坡景观差异和植物多样性,体现了帕米尔——天山山地生物生态演进过程,也是中亚山地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的最重要栖息地,突出代表了这一区域由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替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安徽黄山(1990.12)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其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

山东泰山(1987.12)

泰山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

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山西五台山(2008.6)

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采风 篇12

为何这一座仅3.8平方公里的小镇却受到了国际社会如此广泛的重视,这与它本身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无法割裂的,于古,它是地方区域文化生活和建设的重要记录载体,体现着当时少数民族居民生活形态中最真实的一面;于今,它是旅游商业发展的重镇,是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得以继续维持生活和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经济来源。纳西族特有的宗教有千百年的历史,它独特的象形文字和经文古籍记录着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东巴文化”甚至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经典类型,是学术界探索连接人类生活史上某些断代空间的纽带,仅此而言,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就不容忽视。

坐落在滇西北高原、海拔2400米的丽江古城,作为商业开发的旅游重镇,每年也在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以纳西族、白族、藏族为主的民居建筑是丽江古城的主体,丽江古城的外部环境十分优渥,其上有玉龙雪山、黑龙潭,下有虎跳崖,旁有三江并流的奇景,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连成一条景观轴线。其古城内部以四方街为中心,顺着玉河广场分成的三条支流——西河、中河、东河形成三条放射状的条形居住区。从整体选址而言,丽江古城是面向东南,依山而筑;就居住分区来看,丽江民居大都坐西朝东,临水而建。

行走丽江,我以为,一个“水”字,是丽江的灵气所在。由于当地人将水视作神圣之物,城内的河道都是按自然生态的原样去发展和维护的,所以经由玉河广场的主河所分的三大支流衍生的河道都非常的完整,没有被截断,前后贯穿城内外,游客顺着任何一条古城内的支流逆行,都可以找到城门的入口。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空间和定义方向的重要依据,水在古城的地位不可估量。

古城的居民依靠水源存活,穿街绕巷的流水经过住宅,庭院,石桥,泠泠之声不绝于耳。出于对水源的方便利用考虑,丽江人发明了三眼泉井,上流饮用,中塘洗菜,下游漂衣,这种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珍惜体现了古城居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而这又与当地的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相呼应,作为丽江的主要本土宗教——东巴教,其教义中多神崇拜的观念便是由于对自然的敬重而兴起的。丽江人信仰自然神,认为神存在于每一种自然元素中,如水神、木神、草神,对神的敬重使得丽江人自古时起便有不滥采滥伐,擅自更改破坏自然环境的自觉。在我的速写中,白马龙潭寺的三眼泉井即是对于丽江人爱惜水源环境的一种实际记录。

有水就有桥,作为连接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几百座青石板桥、木桥横跨狭窄的河道,石亭、茶肆、酒轩依桥而建。桥是连接河道两旁的枢纽地段,人流量较无桥路段大,而有桥的河道附近,风景又为最好。人独坐于桥上,清溪沿着卵石从桥下缓缓流过,面前是依水而葺、沿河而立的小巷,尽头淹没在桃红柳绿中,一座座楼坊又于出挑处悬挂着一串串灯笼,精致的木制阁楼阳台从房屋内延伸到河道中,借着底座的支撑悬在河沿,茂盛的青藤缠绕着阁楼的一角垂落于清水之中,两畔的繁花姹紫嫣红,点点缤纷逐溪而下,与水中的锦鲤游嬉,此般美景,又怎不入画。

从大石桥到百岁桥,从万子桥再到崇仁巷,由桥至坊,由坊至巷,青石板的路面经古城内河千百次地洗涤而发亮,庭院深深,巷落曲径通幽,恰如蜂房水涡,引人入胜。盛夏的时光,古城内处处洋溢着繁花的香气,在高原七月的阳光下,酿出沁人心脾的芬芳。顺着四方街青石板漫步,每一条小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主题和风格,路边的花簪、驼铃、木艺琳琅满目。有织布机的吱嘎声从街边的铺子内传来,维持着古传统的纳西族人至今依旧使用木纺织机纺出布匹,刚刚打磨好的银器在强烈的阳光下折射着熠熠的光辉,映衬随风飘荡的绚丽布艺,连成一片迷人的色彩。

丽江老城区保留了丽江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建筑为传统土木混合结构建筑,仿照北方汉族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围合空间构造成每家每户独立的院落体系,大致结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二院”等形式。从这一点来看,白族民居受汉族影响确实较大,但它依旧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例如与传统院落对称格局不同:当地的滇西北民居大都是不对称的,没有正对前院中心的大门,人需从照壁边右下门入,经走廊可入正房一坊。即使在结构上有所改变,但凡人生活所需的卧室、书房、杂储厨房类空间却都俱全。在这样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天井内,冬日里可有充足的光线,夏日里透气又凉爽。院落内种植的盆景花卉越过墙头,也为院落外的街道增添一份生活的趣味,其青瓦飞檐与粉墙相互映衬,十分美丽,搭配着门前流淌而过的溪流,不失为一景。七一街,八一下段,南门新区,文冶巷内等老城区大都保留着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古建筑。

丽江古城不仅能从建筑结构上因地制宜,根据气候和文化习惯适当调整外来建筑样式,同时在其内部城镇空间更是为我所用,经纬分明的汉族传统建筑思想未能在这里得到体现,古城内部的空间复杂,街连着巷,巷连着坊,无数条内河将古城分割成许多细小的碎块空间,街巷靠桥相连。

古城内部的地势并不平坦,为略微陡峭的长条状坡地。在这样的地形上修建起来的四合院式的民居既不破坏山体,又不显坡坎,入屋如履平地,远观又可明显看出建筑的高低错落,层叠起伏,布局上别具魅力。作为街道的公共空间被临街的商业铺面夹于其中,其后方为内院,内院后有河流隔断,这样连接两大空间的过渡和利用自然河流作隔断的方式在布局上是极巧妙的,既能增强居住空间私密性又可便于防火,万子桥小巷是这种布局的典型,只是其空间实在奇巧,我画了好几张速写,都难以表达出来。

从大的建筑布局到小的悬鱼、瓦当,丽江的一草一木无不透露出古朴、安宁的气息,而这种古朴和安宁来自历史年轮的转动。岁月的积淀,让小巷深处留下时光的悠远,时间的流淌,使纳西人的智慧得以流传。丽江的美,有多种含义,它友善、开放、质朴,让我们用笔去记录、用画去描绘、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悟。没有当地居民的友善,我们无法进入民居内部深入了解,没有东巴经师的细心描述,对东巴教的宗旨我们也难以领悟,而当地居民以至商铺店主的支持与接纳,使我们得在瓢泼的大雨和炎炎的烈日下有容身作画之所……

上一篇:财务失败下一篇:模糊PID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