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失败

2024-05-15

财务失败(精选6篇)

财务失败 篇1

分析财务失败时需要研究财务失败的涵义、为什么会发生财务失败以及如何防范等问题。本文我们从财务失败的涵义、原因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财务失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务失败的研究背景包括:一是, 世界范围内已经高度重视财务失败。如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制定了旨在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数字APEC战略》。其中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 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市场”等内容, 旨在防止财务失败。二是, 中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制度且已经开始实践。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1994年颁布的《公司法》、1998年开始实行的ST制度、1999年开始实行的PT制度、2001年4月20日, “PT水仙”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第一例“凋谢”的公司等。三是, 我国加入WTO后, 公司的机遇与风险同在, 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财务失败是公司管理的瘟疫, 避免财务失败是公司管理的重任。防止财务失败不仅对公司, 而且对所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公司的出资人, 可以达到本金增值的目的, 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对公司的经营者, 能够尽量避免财务失败, 即使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也便于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改善公司经营, 有效地预防财务失败;对公司的潜在投资者, 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提高投资收益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 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 提高贷款的质量, 降低贷款的坏账损失率等;对相关企业, 可以通过利用财务失败预警系统做出信用决策, 加强对应收账款等的信用管理;对准备借“壳”或买“壳”上市的公司, 可以根据预报信息, 找到合适的重组目标公司;对注册会计师, 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 判断该上市公司的前景, 有利于正确审计;对国家, 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国民收入, 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财务失败的涵义

企业财务经营的目标就是通过财务活动使资源优化、资本增值。但由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瞬息万变, 使企业有可能会出现经营失败。经营失败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经济失败,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 当企业的收益小于包括企业资金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时, 该企业就发生经营失败。其二是指财务失败, 指一个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支付其现时到期的债务, 就被认为发生经营失败, 或者一个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其资产公允价值的总额, 也意味着发生经营失败。其中的无力清偿包括技术性无力清偿和破产性无力清偿。技术性无力清偿是指在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的情况下, 企业只是由于暂时资金流动性不畅, 如果假以时日, 技术性无力清偿的企业就有可能筹足资金偿还债务, 避免财务失败。破产性无力清偿是指企业的账面负债总额超过了市场价值的总和, 即资不抵债。财务管理中所讲的经营失败通常是指企业由于债务大于资本的财务失败。

三、财务失败的原因

财务失败的原因很多, 既有政治、经济、自然、市场竞争力等外部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管理等内部原因。就内部原因而言, 财务失败的表现为:

1. 过度负债。

财务失败集中表现为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因为偿债需要现款, 不能按时偿债表明企业偿债意识不强, 或者没有足够的现款支付到期债务, 但也不能因此认为负债必然导致财务失败。实际上, 在企业资产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 适度负债不仅不会导致财务失败,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一个企业权益资本不足, 或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和财务杠杆利益而过度负债, 就必然会产生以下不良结果:一是, 增加企业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负担;二是, 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会因投资风险加大而要求增加投资收益分配和提高利率。从而进一步加重企业财务负担。例如, 郑百文财务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负债。其1999年全年的每股收益-4.84元;截至2000年6月30日, 股东权益-13.46亿元, 每股净资产6.88元, 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

2. 亏损严重。

企业偿还债务的现款来源于投资以后所获得的现金流入量, 如果投资以后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小于或等于现金流出量, 偿债现款就不足, 这表明企业营业收入少或者销售质量差或者发生了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 发生财务失败。例如, 郑百文财务失败的原因也包括亏损严重。其1999年全年亏损9.56亿元, 每股收益-4.84元;截至2000年6月30日, 累计亏损18.21亿元。

3. 资产或债务结构不合理。

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 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变卖资产是企业缺乏现款偿债时经常采用的应急措施, 不能按时偿债表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或不愿以变卖资产的方式偿债。如果企业把举债筹集的短期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长期资产, 使长期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过高, 这会降低资产的流动性, 从而造成偿债困难。一般来讲, 企业的流动负债应当与速动资产保持一致。反之必然增加债务负担, 降低资产的流动性, 造成财务失败。资产或债务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筹资决策失败和资金运用决策失败。其中, 筹资决策失败主要表现为筹资总额不适当, 筹资时间选择不合理, 筹资方式不恰当等。资金运用决策失败表现为存货大量积压, 应收账款占用时间长, 金额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未落实, 用流动资金补充固定资产资金;对外投资盲目等。

4. 信用等级低下。

举债对债务人来讲, 信誉非常重要。一个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很容易举债, 当债务到期需要偿还而又缺乏现金时, 可顺利实现举新债还旧债。但对信用等级低下的企业而言, 举新债就比较困难, 这必然加重企业的财务危机。

5. 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内部控制不力。

其集中表现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 (1) 内部经理人控制, 权力集中, 没有有效的制衡机制。 (2) 违背财务会计制度, 滥用会计政策。例如, 郑百文1999年上半年, 将1998年未入账的逾期罚息6922万元反映在调整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中, 而将当期1.27亿元罚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项目, 随意调节利润。 (3) 企业无法控制经营成本, 造成企业成本过高。 (4) 资金大量流失, 投资收益较低。 (5) 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等。

6. 经营的误区。

(1) 经营理念不正确。如不重视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等, 造成不良资产太多, 资金闲置。 (2) 多元化运营出现问题。具体包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扩张等出现问题。在多元化经营中, 忽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应用的特定条件, 盲目应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不但没有达到避免风险的作用, 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危机;在多元化投资中盲目从众, 看到别的投资者投资什么, 本公司也投资什么, 结果既没有培植出本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又丧失了本公司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 直接的表现就是新的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 但却不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拖跨优势主业, 最终导致公司内部整体资金的缺乏与资金使用效益的下降。在多元化扩张中不顾公司资源的限制, 盲目扩大现有业务, 最后使得意欲发展的领域难以得到充足资源的保证, 失去了竞争优势, 更有甚者, 一旦陷入了资源危机, 使公司更多的项目后续难以为继, 如此以来, 公司不是在市场被竞争对手打败, 而是被过度的无节制的投资扩张捆住了手脚, 如ST石达、ST永久等上市公司就是典型的案例。

7. 担保风险。

(1) 公司之间相互担保。一旦在此担保链上的某一个公司出现危机, 就会发生连锁危机。 (2) 对“内”担保危机更为直接。由于公司的控股公司报表通常是要被合并的, 参股公司也通过投资收益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 一旦其下属公司出了问题, 公司不仅业绩受损, 偿还贷款也将责无旁贷。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 使担保成为利益从公司向大股东转移的手段, 而公司和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使担保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救助地方公司之责, 有些担保合同从订立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代为还款的协议。加之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旦被担保方不能偿债, 公司就面临破产危机。 (3) 危机向绩差公司集中。考察沪深两市对外担保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布显示, 对外担保公司的平均业绩大大低于沪深平均水平。公司对外担保额与其净资产之比, 不但可以反映对外担保额的相对集中度, 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度量公司抵御对外担保或有风险的能力大小, 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关机构研究发现, 这一指标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业绩越差, 对外担保额与净资产的比率越高。担保危机向绩差公司集中, 无疑增大了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另外, 还有收益不稳定;企业债券难以出售;公司业务扩张太快, 对扩张后新业务不熟悉;管理当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贷款协议没有重大限制条款;行业壁垒较少, 新的竞争者容易进入;企业对能源、原材料存在着高度依赖性等。

因此,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居安思危, 随时准备面临发生财务失败的危险。当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失败时, 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挽救措施, 包括法律措施 (如合并、重组、破产清算等) 和非法律措施 (如债务展期、和解或准改组等) 。

如何防范公司财务失败 篇2

关键词:财务失败,财务陷阱,财务预警,财务反超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公司财务失败的案例及因此而导致的公司破产和倒闭的悲剧, 不断地在我们的身边重复上演, 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就连有着稀缺“壳”资源的上市公司, 也有越来越多的ST、PT公司, 上市公司退市已不再罕见。公司财务失败、破产, 不仅给个人、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还给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 好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识别公司财务失败, 以及在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时如何实现财务反超, 所有这些问题越来越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一、好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1、战略陷阱与财务失败

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是决定一个公司成败的关键。公司应分析自身所处的战略地位来配置资源, 制定其战略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中, 很多公司或是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或是根本没有制定公司战略, 掉入了战略陷阱, 进而导致最终的财务失败。企业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价三个方面都可能发生的战略失败。具体来说, 在战略制定方面, 战略失败常常表现为:没有战略;盲目模仿;盲目作大等。战略执行中可能发生的战略失败包括:组织结构与经营战略的矛盾;战略实施与人才匮乏的矛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等。而体现在战略评价方面的战略失败则表现为:评价时机不当;评价指标片面;评价手段落后等等。

爱多曾经是VCD企业中的领航人和绝对行业领袖。可是, 作为一家销售额超过10亿元、员工多达3000余人的大型企业如何进行中长远期的战略规划, 却始终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直到企业覆灭, 爱多甚至连一个切合实际的两年规划都没有制订过。显然, 没有战略是爱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盲目作大曾是导致我国一些企业财务失败的最主要战略陷阱。不顾企业的现实情况, 超越生产管理能力、销售和利润增长、以及资金流支持的盲目过度扩张会使得企业很快走向衰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亚细亚、巨人、秦池的失败皆是如此。

2、内部控制失效与财务失败

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经营循着正确轨道、朝向既定目标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以保证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然而, 不幸的是, 在实践中, 许多企业或者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形同虚设。因为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财务失败的案例在实践中屡见不鲜。致使诸如银广厦、郑百文、安然、世通等诸多公司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正如注册会计师对郑百文1998年年报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表述的:“…贵公司缺乏我们可信赖的内部控制制度…”那样, 内部控制失效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内部控制失效只是导致上述公司财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的话, 那么, 内部控制失灵恐怕是巴林银行倒闭案和中航油事件的唯一“罪魁祸首”。一名交易员的越权交易使巴林这一百年老店毁于一旦!而中航油集团公司对新加坡公司及陈久霖内部控制的形同虚设, 致使中航油巨亏5.54亿美元!

3、财务风险失调与财务失败

由于利息费用是固定的支付, 因此, 举债经营一方面可以带来财务杠杆利益, 另一方面也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企业经营者如果只看到举债经营带来财务杠杆利益的一面, 而忽视财务风险的存在, 大肆举借负债, 过度运用财务杠杆, 就会掉进财务杠杆陷阱。一旦面临行业不景气或是产品销售不如预期, 营业利润根本无法负荷庞大的利息支出, 财务结构就会急剧恶化, 财务危机突现。高负债引发财务危机的案例非常多。为了进行扩张, 蓝田股份曾赁借“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和上市公司的信用, 大肆举债。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高额负债增大了财务成本, 而高额的财务成本终使蓝田陷入财务危机。郑百文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盲目扩张, 过度运用财务杠杆所致。在1999年中期, 郑百文负债率曾高达134.18%, 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财务危机, 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4、信用危机与财务失败

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缺失是企业财务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首先, 信用缺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缺乏信用的年代, 企业要融资筹资, 都要花费大量的信用成本, 财务成本也大大增加。其次, 信用缺失行为若是被发现, 将立即导致销售额迅速萎缩, 信用评级迅速下降, 银行、金融机构会纷纷要求还贷, 债权人也会要求债务偿还。此外, 股票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股票信心急剧下降, 导致企业股票市值暴跌,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财务或会计造假是最常见的信用危机现象。很多企业由于财务造假而导致毁灭性危机, 如美国安然公司、美国能源交易公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等, 也都是因会计舞弊而走向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如何识别公司财务失败

财务失败最初表现为财务危机或称财务困境, 最严重的财务危机或财务困境导致财务失败。财务危机发生前, 公司的各个方面往往会传递出可能发生问题的种种信号。通过捕捉财务危机发生的早期信号, 可以识别公司财务失败。财务失败预警分析是我们用来捕捉财务危机发生早期信号的基本方法, 它可以在财务危机真正爆发之前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 进而使之得以有效的防范和解决。财务失败预警分析一般可以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1、捕捉财务失败信号的定量预警分析

定量预警分析是以具体数值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以及财务失败的可能性。根据所采用的模型是单变量函数还是多变量函数, 定量预警分析可分为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

(1) 单变量分析法

单变量分析法具体包括比率分析法、相对流动性程度分析法、拉姆达指数分析法、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判别分析法、以及安全率分析法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比佛 (Beaver, 1966) 提出的单变量分析法。他使用5个财务比率分别作为变量对79家经营未失败公司和79家经营失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 发现预测失败能力最强的比率是现金流量与总负债之比, 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次之, 然后是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比佛的研究虽未明确地提出使用哪个比率来预测分析财务失败的发生, 但他指出了判别能力较强的指标, 显而易见, 这些指标应该是预测财务失败最合适的指标。

(2) 多变量分析法

多变量分析法通过建立多元函数来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美国学者奥曼 (Altman, 1968) 提出的Z分数模型。Z分数模型将若干变量合并人一个函数方程, 即: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Z分数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奥曼教授通过对Z分数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小, 该企业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企业的Z值的临界值为1.8, 具体判断标准如表2所示。

由于Z分数模式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中国有学者拟对Z分数模式加以改造, 并建立其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式——F分数模式。F分数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 这里不再进行分析。

X1=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 (税后收益+折旧) /平均总负债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 (税后收益+利息+折旧) /平均总资产

F分数模式中的五个自变量的选择是基于财务理论, 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特定的F分数低于0.0274, 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 若F分数高于0.0274, 则公司将被预没为继续生存公司。

除了上述方法外, 还有很多其他判别企业危机的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如管理计分法、野田式企业实力测定法、ZETA模型、神经网络与预警模型、企业的痛苦指数等, 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2、捕捉财务失败信号的定性预警分析

企业除了可以通过定量预警分析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外, 还可以通过定性指标来判断企业是否有危机的可能。定性预警分析是分析人员根据经验对各项危机原因和征兆进行定性分析, 来判断企业财务危机进而财务失败发生的可能性。企业财务失败有很多早期信号, 通过对企业的观察, 可以大致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定性预警分析主要有“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等。

“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发现财务危机症状, 判别财务危机所处的阶段, 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企业摆脱财务危机。“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根据财务危机发生过程及其严重程度, 将财务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实现期。财务危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症状, 在潜伏期, 其表现为盲目扩张、无效市场营销、无视环境变化、缺乏风险管理等;发作期的表现症状包括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债务拖欠支付利息负担沉重等;经营混乱忙于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到期债务不能支付等是财务危机恶化期的主要表现症状;在实现期, 财务危机表现为资不抵债、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等症状。通过对财务危机形成过程和症状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判别财务危机所处的阶段, 进而尽早采取有效的对策, 防患于未然。

专家调查法, 又称特尔斐法, 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 财务危机的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 辨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发生原因, 发现财务危机征兆, 以此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危机定性预警分析中, 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 即通过专家对可能会对某个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问题进行分析, 判断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由于标准调查法研究的问题是“标准”化的, 因此可能无法发现个别企业或者个别类型企业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不过, 这种方法一般不会遗漏一些常见问题。

三、财务反超的策略

财务失败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终止。如果企业能及时发现问题, 诊断出企业发生的危机并做出应对措施, 就可能反败为胜。

财务反超程序, 共有三个主要的阶段, 即:稳定阶段、改组阶段和重组阶段。一旦开始进行财务反超程序, 在稳定阶段应采取一些短期步骤来保护公司, 比如鼓励公开沟通、建立一个管理团队、保存现金和确定并维护公司资产。公司管理者可以自己开始这一程序, 不过, 更多情况下, 稳定阶段需要一位有财务转折经验的新的管理者或顾问。在改组阶段, 需要以价值为基础评价公司收益增长、利润率和资本生产率方面的财务状况;检查公司对本公司、竞争对手、消费者及行业动态所做的战略;对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和支持性基础组织, 财务管理及其他基础组织作出评价;对公司内部的基本经营部门作出业务分析等。最后的重组阶段包括建立并实施重组计划、公司替代方案和战略, 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财务反超策略中选择最佳的策略。

我们可以采取的财务反超策略, 分为两种类型:短期危机管理策略和长期战略管理策略。一般来说, 处于破产阶段或快要破产的公司最需要的是短期危机管理策略, 当企业度过短期危机时, 还是必须通过长期战略管理策略来解决企业的财务困难。而对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来说, 长期危机管理更是必要的。下表3归纳了处于财务危机中的企业可以选择的各种财务反超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心合.企业财务控制实务前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9.

[2]姚正海.企业财务失败研究现状述评[J].经济问题, 2007, (11) .

企业IPO失败的财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IPO,证监会发审委,财务问题

企业IPO过程中的财务问题,一直是证监会发审委的重点审查领域,我国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不规范的财务制度,为日后企业上市埋下了隐患。2014年12月,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IPO上会被否,原因是该公司存在财务数据前后矛盾、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截至12月31日, 2014年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12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首发获通过104家,首发未通过10家,取消审核5家, 暂缓表决1家,过会率约为87%,被否率约8.3%。企业IPO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历程,需要在各个方面满足上市审核要求,而财务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IPO的功与败。 本文对企业IPO过程中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发审委审核要点进行说明,以期对拟上市企业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发审委在IPO过程中的审核重点

一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起人出资不实;公司未经批准发行或变相发行过股票、债券,以欺诈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发行和交易证券;公司设立或运作期间未履行合法的审批、登记程序;其他重大的违法行为等。

二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是否连续盈利。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在最近三年内发生的重大重组行为(包括公司整体资产置换、公司分立等)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经营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发审委委员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可以连续计算重组前原企业的三年盈利业绩。

三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诉讼、仲裁、股权纠纷或潜在纠纷。

四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或频繁的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显失公允,公司内部缺乏保障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措施。

五是公司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是否存在虚假记载;所申报的财务资料是否合规,是否充分、完整、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信息;公司是否存在重大的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重要会计项目出现重大异常变动,且公司无法提供充分的依据对其变动的合理性加以解释;主要的收入、成本、费用间明显缺乏合理的配比关系,且公司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有关成本、费用明显低于相关资产的摊销,且公司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缺乏合理的勾稽关系,或财务数据相互矛盾,使得不能对公司的资产或收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判断;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的提取是否与公司资产质量状况相符,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调节利润的情况;公司非经常性项目盈利占当期利润比重较大,非经常性项目盈利包括贴收入、托管其他企业收入、资产重组获得收入、资产出让获得收入及其他非经营性收入等;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主要为债权形式或易货形式,公司债权性资产(包括:应收帐款、预收货款、其他应收款)比重较大,存在过大的信用风险;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70%的规定上限,且短期负债金额较大,公司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公司近期产品销售疲软、库存增加、应收帐款余额呈逐步增加趋势且账龄老化,同期公司营运资金减少或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主要靠短期借款支持;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关联方或者无法说清与公司关系的一方; 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提供模拟财务报表的公司的模拟方法不合理(特别关注经过重组后的模拟)。

二、持续盈利能力

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发行上市的一项基本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收入的组成结构,营业收入、毛利率各期的增减变动,收入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等三个方面;从公司的自身经营来看,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下游企业的供求关系、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等内部因素;从公司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取决于其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环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等,决定了企业的扩张能力和战略方向。

盈利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包括营业收入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盈利是否主要依赖税收优惠、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企业是否对某些客户和供应商存在重大依赖。

三、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中,对企业营业收入有硬性指标要求,达不到要求是无法上市的。所以,许多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曲解准则,虚列收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确认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企业的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出库单、银行进账单等单据是否完备,票据流、资金流、实物流是否清晰可查,是IPO审计中判断收入真实性、 完整性的要点。例如,企业已签订销售合同,发票未开具或已开具但对方未付款且货物尚未出库,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企业提前确认收入,将影响企业收入的真实性。企业已签订销售合同并且货物已发出,但尚未开具发票,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企业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收入的情况,将影响企业收入的完整性。

企业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等政策的执行也是上市审计的重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发生的现金折扣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发生的商业折扣,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发生的销售折让,应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收入。

关注销售的季节性,产品的销售区域和对象,企业的行业地位及同业竞争,确定各期收入波动是否符合行业淡旺季,是否符合市场发展情况,是否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企业不同期间的收入要相互比较、同行业企业间的收入也要相互比较。

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其对毛利率的敏感性更大。应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规范,核算政策是否前后一致,建立健全存货与成本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关注购货合同、购货发票、验收单、出库单等节点。应关注企业的费用报销流程是否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票据取得是否合法,有无税务风险。对于成本费用的结构和波动趋势,应有合理的解释,应符合配比性原则,重点关注与营业收入波动趋势、企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

四、税务风险

在税务方面,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发行人应依法纳税,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重大依赖。对于税收优惠,首先应关注其合法性,税收优惠是否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相符,税收优惠有没有正式的批准文件;税收优惠属于地方性政策且与国家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纳税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完整纳税,避税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因纳税问题受到税收征管部门的处罚也应关注。

五、资产质量

企业资产质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是企业上市的一项要求。其主要关注点如下:应收账款余额与同期收入相比增长是否过大,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存货余额是否过大、周转率是否过低、是否有残次冷背、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停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产证是否齐全,是否有闲置、残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是否明确,计价依据是否充分;关注大额“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关联方占用资金、股东资金拆借、隐性投资、费用挂账等, 关注大额“其他应付款”是否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比重过高,表明企业现金充裕,上市融资的必要性不足。

六、现金流动性

现金流量反应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表更为清晰地揭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资金状况。现金流量主要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关系到收入的质量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 净利润进行比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的要有合理解释;关注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的关系。例如,公司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表明企业实行的是扩张型战略,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关注其偿债风险。

七、重大财务风险

财务失败 篇4

关键词: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财务舞弊,处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资金的融通中介,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服务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消除证券投资者的疑虑、搭建证券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任的基石。然而,审计失败却屡屡发生,不仅致使注册会计师面临巨额诉讼风险,还危及审计行业的公正形象。长此以往,以财务舞弊为主要形式的证券欺诈违法犯罪必将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证监会高度关注审计失败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并严厉处罚相关欺诈主体和连带责任人。2001-2014年,证监会共发布261份针对财务舞弊违法欺诈的处罚公告,涉及191家上市公司,50起违规案件,同时处罚了未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及注册会计师。本文以时间脉络为线索,通过梳理2001-2014年查处的证券欺诈案件,试图挖掘财务舞弊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性,为今后的监管治理和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一些路径启示。

二、财务欺诈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会在“看不见的手”作用下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隐含着信息充分、对称的假定前提。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哈耶克等(2003)明确指出市场中的信息是分散的,并不满足充分和对称性。Stigler(1961)指出信息具有搜寻成本。Akerlof(1970)指出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会影响市场效率,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证券市场上显得尤其突出。因掌握的信息存在质与量上的巨大差异,证券市场各方参与者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明显不匹配。信息不对称为各类证券欺诈案件滋生了肥沃的土壤,证券发行环节容易引发虚假陈述。发行方对于所发行的证券拥有完全信息,而购买方难以甄别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发行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或有意或疏忽地披露不完全信息,误导投资者。此时,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勤勉尽职,积极发现财务舞弊行为,而是与发行方同谋,共同欺诈投资者,则投资者极有可能被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注册会计师道德风险,投资者可以收集、评价信息,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但需要支付额外的信息搜寻成本,无形中增加交易费用。如果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信息搜索收益无法弥补成本,理性的投资者干脆选择退出市场,包括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结果必然导致证券市场萎缩。

监管惩治的威慑力迫使大部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规范自身行为,不敢有丝毫逾矩,相当于为证券申购、证券交易修筑一道无形的防护墙。即国家治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在强有力的惩罚制度下,投资者可以信任上市公司披露的、注册会计师担保的信息,据此做出投资决策,而无须额外搜索信息。

(二)外部性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现实经济体因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等市场失灵现象会导致其对一般均衡的偏离,市场效率受到损害。为了规避市场失灵,改进市场效率,需要国家介入进行干预。

具体谈到财务欺诈时,欺诈诉讼可能会成为一种“公共产品”而遭受投资者集体的“理性冷漠”。焦津洪和高旭(2015)指出财务欺诈的经济损失通常由全体投资者共同承担,单个投资者寻求司法救济举证困难,即使胜诉,赔偿金额恐怕也难以弥补经济损失、时间损耗。更进一步地,寻求司法救济的单个投资者很可能成为其他投资者“免费搭便车”的牺牲品,黄俊峰(2001)指出这种情况在普通法系国家更可能发生,单个投资者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产生正的外部性。因此,理性投资者合乎效益的选择就应该是保持沉默。私人诉讼存在市场失灵,违法行为就无法被惩治。此时,国家介入治理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不完备法律理论

根据不完备法律理论,由于法律的不完备,“私人诉讼”难以发挥应有的阻吓作用,当满足“标准化”和“外部性”两个条件时,引入政府“主动式执法”模式是合理的。财务欺诈规制的相关法律就存在较强的不完备性:首先,对财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普通行政处罚根本起不到应有的阻吓作用;其次,财务欺诈民事赔偿制度存在漏洞,《证券法》关于财务欺诈赔偿责任的规定过于简单且缺乏操作性。此外,财务欺诈符合“标准化”和“外部性”两个条件:标准化角度,财务欺诈总体上可归为虚假陈述、虚构资产、虚增利润、重大遗漏等行为;外部性角度,财务欺诈行为利用资金、信息、地位等优势攫取巨额利润,既破坏社会公平,又挫伤投资者信心,势必阻碍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可见,设立专门机构治理财务欺诈的收益大于成本。

三、财务欺诈国家治理的现状

(一)处罚案件的趋势分析

2001年至2014年,证监会共发布687份行政处罚决定书,484份处罚决定涉嫌证券欺诈,占总数的70.45%。2008年之后国家惩治证券欺诈的力度开始大幅加大,反映了国家惩治证券市场乱象的决心(如表1所示)。此外,监管部门还主要针对违规买卖股票、延迟披露定期报告、负披露义务的个人和机构减持或增持股票未及时披露进行了处罚。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经整理

从欺诈类型上看,财务舞弊一直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每年查处的案件数占据最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财务舞弊危害大,且通过查阅相应的年度报告、会计记录、担保文件、诉讼文件、合同协议等即可认定违规事实,证据获取相对容易。证监会共发布了261份针对财务舞弊违法欺诈的处罚公告,涉及191家上市公司,50起违规案件同时处罚了未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

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治理力度从2008年才开始逐渐加大,2008年以前很少发布处罚公告(内幕交易3件,操纵市场5件)。有价证券一般通过网上竞价平台成交,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具有网络犯罪的特征,犯罪证据难以收集、犯罪事实不易确定。如针对内幕交易的治理中,有几起案件源于群众举报,而证券交易对账单、开户申请表仅起到佐证的作用(如证监罚字[2004]17号)。

(二)财务欺诈查处的时效性分析

以欺诈查处与欺诈实施的时间差,即调查周期衡量证券欺诈查处的时效性,结果如表2所示。财务舞弊平均查处周期是59.7个月,查处周期最长164个月,是2013年2月19日查处的甬成功财务报告虚假记载案(证监罚字[2013]8号)。查处周期最短12个月,是2007年4月30日查处的杭萧钢构误导性陈述案(证监罚字[2007]16号)。欺诈客户平均查处周期48.0个月,最大查处周期120个月,最小仅为3个月。平均查处周期最短的是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分别为29.3个月和28.8个月。总体而言,财务舞弊查处周期较长,一些恶性舞弊案件没有及时查处,证券监管的威慑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财务舞弊形式依然严峻。

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调查周期以月为单位。针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三种行为,处罚公告详细披露了欺诈实施日期(年月日)。计算调查周期时,若欺诈日为当月15号之前,则本月计一月;若欺诈日为当月15号之后,则本月不计。若查处日为当月15号之前,则本月不计;若查处日为当月15号之后,则本月计一月。针对财务舞弊行为,处罚公告往往只披露某公司某年度报告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虽然年度报告第二年才披露,但管理层的欺诈意图早在年度报告披露前就已形成,考虑到会计系统的持续性,默认欺诈实施日期为当年的7月。

四、基于证券欺诈聚集理论的国家治理效果评价

(一)证券欺诈聚集理论

证券欺诈聚集是指证券市场上欺诈行为在短期内大量出现的现象。许柳英(2004)通过预期模型分析认为,证券欺诈频率分布具有周期性,当监管严厉、预期的欺诈成本上升时,欺诈行为量减少;当大部分欺诈案件被处罚后,单位时间被查的案件数就会下降,欺诈的预期成本开始回落,又将出现大量的证券欺诈行为。也就是说,证券欺诈聚集是由证券市场的内生规律所导致的。此外,证券欺诈聚集理论还指出欺诈查处时间过长会降低监管部门的威慑力,从而引发欺诈聚集现象。

(二)证券欺诈聚集理论的实证检验———以财务舞弊为例

(1)财务舞弊欺诈短期聚集性。本文运用2001~2014年财务舞弊欺诈案件对证券欺诈聚集理论进行检验,欺诈实施时间频数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财务舞弊欺诈实施频数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许柳英(2004)提到上一轮财务舞弊欺诈频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996年,本文提供的新数据支持许柳英“欺诈行为周期至少大于7年”的论点。再次结合许柳英的“欺诈实施时间频率图”可知,在欺诈实施频数的峰值(即1996年和2003年)左右,财务舞弊欺诈数量都很小,即说明财务舞弊欺诈行为确实表现出短期聚集性,样本数据为证券欺诈聚集现象提供了新的证据。

(2)预期模型的检验。预期模型认为,不诚实公司根据以往查处的欺诈案件预期违规成本。假设不诚实公司根据前一年监管是否严厉来测算欺诈成本,根据预期模型可以预测,当前一年监管严厉时,后一年违规行为减少。反之,当前一年监管松懈时,后一年违规行为增加。

以财务舞弊欺诈查处数量的多寡作为监管是否严厉的代理变量,由于财务舞弊欺诈查处存在59.7个月的平均查处周期,因此2010年之后的欺诈实施案件数量并不准确,只能采用2001~2009年的数据对预期模型进行检验。首先,采用OLS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财务舞弊欺诈查处频数(监管)前面的系数为负,且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前一年监管严厉时,后一年欺诈行为将会减少,验证了预期模型。

再次,以欺诈查处数量前后两年之差作为监管的代理变量,当两者之差为正数时,视为监管严厉,反之则监管松懈。以新增欺诈行为数衡量证券欺诈是否严重,当欺诈行为数增加时,视为欺诈加剧,反之欺诈缓解。采用非参数符号检验法,结果表明,监管严厉引起欺诈缓解,监管松懈则欺诈加剧,再次验证了证券欺诈预期模型(如表3)。

五、结论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不完备法律理论分析了证监会介入治理财务舞弊欺诈乱象的理论依据。通过梳理我国证监会官方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分析了财务舞弊欺诈治理现状,并对证券欺诈聚集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较强的财务舞弊欺诈聚集现象,并证实了“欺诈行为周期至少大于7年”的论点;其次,证券监管严厉程度与欺诈实施频数呈现负相关,验证了由预期模型推演的证券欺诈聚集理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证券监管部门提供如下启示:首先,要提高国家治理效果,应加强监管力度,缩短财务欺诈实施与欺诈查处的时间差,向市场传递积极的惩治立场,并保持严厉的监管风格,提高监管威慑力;其次,一方面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应给予严厉的处分,做到赏罚分明。

参考文献

[1]许柳英:《证券欺诈的聚集现象:成因与规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财务失败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系由湖北省当阳玻璃厂、当阳电力联营公司、湖北应城石膏矿等三家共同发起, 以定向募集方式于1993年3月26日设立。2000年8月28日成功发行了5500万股普通股, 上市时总股本达21 100万股。公司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主营业务为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石膏及制品等新型建材的生产与销售等。2013年10月15日下午, 三峡新材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武汉稽查局下发的《立案稽查通知书》, 被立案稽查。受此影响, 公司股价次日跌停, 且当日换手率超过了7% 。

关于三峡新材被稽查来的并不突然, 之前对三峡新材的坊间传言就很多。例如, 2011年末就有北京某律师举报三峡新材涉嫌在资本市场上操纵股价等操纵行为, 虽然未直接指出公司财务造假, 但却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直到2013年10月三峡新材的违规事项才被证监会彻底揭露出来。然而遗憾的是负责公司2012年审计的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2年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证监会指出的公司问题主要为: 关联方交易信息隐瞒及披露不及时; 财务数据造假或会计处理不规范; 公司治理方面不规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湖北省证监局决定给予公司警示, 并要求公司十五名高管接受专题法律法规培训, 认真吸取教训, 强化守法合规意识, 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三峡新材年报审计过程中, 未勤勉尽责, 涉嫌违法违规。

如此重大的财务错报, 为什么中勤万信没有审计出来? 对三峡新材一直以来的财务舞弊负面传闻中勤万信为什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将分析三峡新材的舞弊手段及审计失败的原因。

二、三峡新材财务造假分析

( 一) 隐瞒关联交易事项

公司在2012年年度报告中关联方披露不全面, 也未披露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情况。根据企业披露的关联方显示, 其关联方既有上游玻硅矿公司, 又有下游的商贸公司、建材公司, 正常情况下是极有可能发生关联交易行为的。从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看, 企业披露了关联交易行为。其中关联托管关系2011年就已形成, 而在企业2012年的报告中却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公司在关联方并未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 关联交易在以前年度并未发生显然证明了其隐瞒关联交易的事实。而企业故意隐瞒关联交易极有可能存在交易不公允的问题, 公司的利润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但是注册会计师未能对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点做出审计安排, 也未能实施有效的分析程序发现这一问题。

( 二) 调节利润

政府补助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以不同的形式和金额存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无论企业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政府补助, 均应合理划分为两类: 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三峡新材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一次性计入了当期损益, 1000万元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涉嫌调节利润。这1000万元占到2012年公司利润总额29 135 717. 42元的近35% 。

从表1可以看出, 除了政府补助外, 公司的利润总额与营业利润的差值在年底集中爆发, 大量营业外利润涌入利润总额项目。以2012年为例, 营业外收入包括 政府补助19 782 317. 1 0元, 托管费10 000 000元, 其他35 600元。公司正常经营业绩并不优良, 事务所却对此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到了2014年4月公司才发出2011年度的会计差错更正, 经此更正, 2012年度未分配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 45 390 624. 43元。更正之后, 公司利润相差悬殊。三峡新材可能涉嫌证券虚假陈述中的重大遗漏。

单位: 元

( 三) 少计成本

公司2011年、2012年成本核算过程中, 分别少计原材料成本75 816 787. 00元、15 677 273. 96元, 导致2011年、2012年营业成 本分别少 计75 816 787. 00元、15 677 273. 96元, 导致2011年、2012年所得税 税费、应交 税费分别 多计11 372 518. 05元、2 351 591. 09元, 导致2011年、2012年度留存 收益分别 多计64 444 268. 95元、77 769 951. 82元。2012年更正的 成本费用15 677 273. 96元, 影响到2012年度利润近54% 。

结合公司行业背景, 三峡新材所属的玻璃行业正在处于转型阵痛期, “玻璃行业不景气”的味道很浓 ( 如表2所示) 。研究人士称, 三峡新材的主营平板玻璃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从表3可以看出, 公司的TTM比率总是大于1, 且总在年末降低。这是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信号。从证监局检查结果及上述公司更正情况可以印证这一猜测。

单位: 亿元

单位: %

( 四) 研发支出项目造假

湖北省证监局指出, 公司董事会报告关于研发支出合计数表述不实。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 要求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要符合如下要求: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介于5000万元至20 000万元的, 研发支出比例不低于4% 。三峡新材适用该档标准。2012年度公司研发支出合计为3516. 9万元, 该年度营业收入为1 02 985余万元, 研发支出占 到营业收 入的3. 4% 。由于公司2011年已经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资格有效期3年, 下次评审时间在2014年度。可以预见公司在研发支出的列报上, 一方面寄希望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 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影响本就不理想的利润总额。虽然不少公司研发支出是一笔糊涂账, 但公司在2011年度研发抗肝癌药失败的时间应当引起审计人员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 在面临内外环境的压力, 内部控制薄弱的情况下, 一直以来被资本市场关注的三峡新材公司终于被曝出上述一系列财务造假行为。公司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 低估成本等手段创造利润。另外, 公司通过其高新技术企业头衔和地方经济支柱的地位, 获得了不少政府补助, 使其利润总额依然可观, 弥补了其营业利润的颓废态势 ( 如图1所示) 。

三、审计失败的原因

三峡新材被监管部门调查是湖北省证监局自主发现并立案的上市公司违规案例, 这在湖北资本市场乃至各地方性的资本市场都不多见。而在三峡新材上市公司如此严重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下,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对其2012年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此可以说明,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三峡新材上市公司的执业过程中, 未能勤勉尽责。根据证监会湖北证监局的《决定书》, 三峡新材的关联交易及披露问题、研发支出合计数表述不实以及政府补助当期确认三大问题涉及到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

( 一) 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行业状况, 法律及监管环境, 被审计单位性质、财务业绩, 目标战略、内部控制等多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 这对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十分必要。三峡新材一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负面新闻不断, 2012年前后发生控制人变动, 投资新兴产业失败等事项, 加之公司面临行业不景气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 如图1所示) 。

首先, 2011年11月三峡新材发出公告, 经过一系列股权受让, 公司实际控制人变为许锡忠, 三峡新材由国有控股企业变成私营企业。新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意图将集中体现在2012年。注册会计师可能并未对许锡忠的个人意图、素质品质等事项做充分了解, 未能与治理层充分沟通。据有关资料显示, 公司在此后投资抗癌药失败, 热衷资本运作, 资本市场被操盘都可能与新的控制人个人经营偏好有关。

其次, 2012年初《中国经营报》以“抗癌药遥遥无期三峡新材半月腰斩”为题报道了三峡新材进军新领域失败的新闻。文中指出: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峡新材进入了医药研发制高点的抗癌药研发领域, 这种故事早已不被市场信任。遗憾的是注册会计师却未能给予更多关注, 导致未关注到研发支出不实的问题。

再次, 玻璃行业作为传统 产能过剩 行业,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于疲弱状态。这种行业性整体不景气, 在成本费用列报方面极可能发生重大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该对收入及成本费用采用更多的实质性程序进行审计。

第四, 注册会计师没能充分关注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异动。自2011年12月5日至2011年12月22日, 虽然连续公布了一系列利好消息, 但是三峡新材12个交易日跌幅高达52. 29% 。这些资本市场上的异常表现, 提醒着注册会计师对相关领域重大错报风险应当采取应对措施。

( 二) 未充分识别关联交易及其披露问题

公司在2012年年度报告中关联方披露不全面, 也未披露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情况。然而, 只要其审计机构中勤万信在审计过程中, 按照审计准则要求, 实施了风险评估程序等恰当的审计程序就应当很容易发现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人员询问全部关联者的名称; 向董事会、股东会和高级职员询问同其他单位的隶属关系; 检查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会议记录; 检查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 查明关联者的名称或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他们知道的关联者; 审查审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交易, 并根据交易的性质及程度, 决定是否构成了新的关联者; 检查股东登记簿, 取得主要股东名单, 查阅主要个人股东家庭成员的简历;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所得税申报表, 我国税法要求企业同关联方的业务, 要按同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一样收取或支付费用, 关联交易有时会在所得税申报表中反映出来。在确定了关联方以后, 应将被审计单位全部关联方列成名单, 审计人员人手一份, 在对往来账款、投资、购销交易等的审查中随时对照, 以便找出关联交易。判断关联交易的存在与否, 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只要关联方之间发生了资源转移或发生了权利义务, 不论是否有价款支付, 都应视为发生了关联交易。

然而,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却未能识别出来三峡新材未披露的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由此说明,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未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未对关联交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了解, 未重视保持职业怀疑, 未通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来识别、评估和应对被审计单位涉及关联方交易的事项, 从而出具了具有重大遗漏的不实报告, 涉嫌违规违法。

( 三) 未特别关注研发支出的列报披露

由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力度较大及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 这就导致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不实表述几率增大。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对该类企业进行审计时, 应当重点关注企业对研发支出项目的列报和披露情况。

根据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规定, 三峡新材的研发支出有一个硬性指标: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介于5000万元至20 000万元的企业, 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 。公司在2011年度研发抗肝癌药失败也应当引起审计人员足够重视。因此,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 应当高度重视三峡新材的研发支出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对开发、研究阶段研发支出的界定, 划分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证明企业的区分不会导致重大错报, 如: 让企业把研发支出的明细列出来, 每一项注明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 并要求企业给出这些区分的理由, 必要时还应当拿补充材料予以佐证; 注册会计师在不易取得外部证据的情况下, 应当关注研究开发活动中的有关控制点, 执行控制测试, 以降低审计风险。

然而, 在三峡新材公布的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中, 却存在研发支出合计数表述不实的错报。可见,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 未充分了解三峡新材企业及其环境, 没能对研发支出保持高度职业怀疑, 从而未能进行必要的控制测试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来识别、评估和应对被审计单位研发支出列报和披露存在的重大错报。

( 四) 未充分重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形式和金额的政府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政府补助的整体影响面较大, 尤其是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该类公司如果剔除政府补助, 其盈利水平将大幅下降, 甚至出现亏损。目前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突出问题主要为政府补助确认时点、综合性项目补助的分类以及搬迁补偿的会计处理等。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对该类企业进行审计时, 对政府补助的相关会计处理应当重点关注。

三峡新材在2012年年报的第三节《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中显示, 2012年度, 三峡新材政府补助的数据为1978万元; 年报“营业外收入情况”中则较为详细地显示了, 公司收到当阳市人民政府2012年度新产品研发奖励资金1000万元。年报就其主要会计政策的说明中, 对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也进行了规定,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三峡新材如果剔除这1000万元的政府补助, 公司2012年盈利水平将大幅下降。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该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大额政府补助收入, 应当保持职业怀疑, 给予充分的关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无论企业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政府补助, 均应划分为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其对企业各期损益的影响将有所不同。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检查企业有关政府补助收入的相关材料, 以证明其合规性, 还应当要求企业管理层等相关人员对公司将政府补助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处理予以说明,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其会计处理是恰当的, 否则, 应当要求企业进行会计调整。

但是,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并未对三峡新材2012年年报中, 将大额的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这一会计处理实施应有的审计程序; 对管理层舞弊利用补助调节利润的特别风险, 未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恰当的审计工作。

四、审计启示与建议

( 一) 注重被审计单位环境, 增强重大风险识别能力

企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 财务造假的隐蔽性也日益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就应当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环境, 做出合理风险点判断和重要性水平估计。特别是本案例中涉及的控制方变更, 新业务领域拓展, 行业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应当引起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并采取必要的审计应对策略。关注这些问题对注册会计师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具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都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的识别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更多通过沟通交流, 调查行业内其他企业, 了解被审计单位资本市场异常表现, 搜索媒体报道等方法进行关注。

( 二) 加强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识别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表舞弊, 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扭亏为盈、避免摘牌等目标。同时, 关联交易的舞弊案件未被管理层识别出或是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且注册会计师亦未能识别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未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关联交易, 大都是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亦或精心策划的。由此可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被审计单位未披露关联方及其交易视为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审计风险之一。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充分熟悉上市公司通过未披露关联方舞弊的方式。此外,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让具备业务素质、有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 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被审计单位涉及关联方交易的重大错报。

( 三) 高度重视被审计公司的行业特征

三峡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平板玻璃等新型建材的生产与销售的行业。2012年, 该行业整体低迷, 产品销售不太好, 平板玻璃销售价格大幅下滑, 但三峡新材却存货激增, 采购了不少原材料。此外, 三峡新材作为高新技术企业, 其研发支出有不少硬指标。如果企业研发支出不达标, 就不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相关税收优惠也就不能再享受了, 可见三峡新材的研发支出列报与披露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产销率、存货成本的计价与减提、市场占有率等, 即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对研发支出账户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如,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假定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存在舞弊风险, 了解企业核心技术, 是否存在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等;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 应当了解研发人员的组成, 分析研究有关员工与委托外部研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 以恰当评估研发支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 应当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 特别是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 在了解企业研发费用的控制之后, 应当执行必要的控制测试, 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此外,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还可以考虑实地查看研发活动的主要场所, 对研发活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到实验部门和生产车间现场比较和询问研发直接投入的材料等, 多方面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最后, 对于没有高新技术专业背景的注册会计师来说, 可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或外聘有经验的专业人士, 以弥补自身对行业知识的不足。

因此,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现状与特征, 是注册会计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 设计和执行恰当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风险的基础。

( 四) 落实审计程序, 提高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的勤勉尽责程度, 表现为其通过审计工作发表的审计意见及出具的审计报告, 在多大程度上合理保证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可信性。三峡新材于2011年末已被举报涉嫌在资本市场上操纵股价等操纵行为, 虽然未直接指出公司财务造假, 但却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直到2013年10月三峡新材的违规事项才被证监会彻底揭露出来, 然而遗憾的是负责公司2012审计的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年的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认为, 只要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勤勉尽职, 切实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 三峡新材相关的财务造假就不能瞒天过海。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反思。中勤万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风险评估程序流于形式, 从而未得到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未执行适当的控制测试以及未切实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从而未能发现错报和修正风险评估的不恰当性。

因此, 会计师应当谨慎考虑是否承接业务, 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执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政策, 并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 以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 以保证审计质量。三峡新材发生的财务造假行为有些并不高深, 一些会计处理的问题和大额的成本少计问题可能更多的要质疑的不是注册会计师的能力问题。这次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在三峡新材年报审计过程中, 未勤勉尽责, 涉嫌违法违规的案例应当更多质疑其勤勉尽责和独立客观的职业操守。今后,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本人对于可能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应当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避免从业务承接初始, 就使该项审计业务承担过多固有风险。

摘要:2013年10月, 三峡新材受到证监会处罚, 被指公司存在五大问题。其审计方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勤勉尽责, 未能在公司环境, 关联方事项, 成本项目,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发现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从而对公司财务报告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对其2012年度财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导致审计失败。本文通过对三峡新材财务造假手法进行分析, 探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 并给出了避免类似案例审计失败的建议。

关键词:三峡新材,财务造假,审计失败

参考文献

[1] .段铸.抗癌药遥遥无期三峡新材半月腰斩[N].中国经营报, 2012-01-02.

[2] .桂小笋.2013年上市公司八大谎言撒谎手段五花八门[N].证券日报, 2013-12-31.

[3] .郝新华.中勤万信被证监会点名:审计未尽责[N].财会信报, 2013-10-28.

财务失败 篇6

审计失败的影响不言而喻, 对企业的影响显然是极大的, 审计失败的信息蔓延到市场上, 一方面短时间爆发了大量坏消息, 导致股价大幅暴跌, 企业市值蒸发, 另一方面, 打击了资本市场信心, 更长远的看, 摧毁了经济正常秩序, 导致资源的低配置运行。

一、问题提出

2015年6月4日, 金亚科技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随后长期停牌。时隔两个多月之后, 8月31日, 金亚科技发布公告称, 通过财务自查, 发现公司以前年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并予以追溯调整。根据公告显示的金亚科技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情况, 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极其恶劣, 造假所涉及金额巨大、所涉及的会计期间较长, 可能都远甚于前些年的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 且该公司还存在巨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问题, 财务造假令人瞠目, 金亚科技案可能是一个比当年万福生科欺诈上市案更大的造假丑闻。

二、金亚科技财务舞弊手段透视

(一) 虚构预付工程款

对于虚构预付工程款的行为, 在前些年轰动一时的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中就采用过, 当时万福生科的造假手段便是虚增预付账款。为了平衡财务报表, 将虚增收入, 虚增利润导致的资产窟窿, 通过虚构预付账款向外转出。金亚科技其他非流动资产的调整是非常巨大的, 高达3.1亿元。从金亚科技财务报告附注针对其他流动资产的财务披露看, 这3.1亿元对应的是下属子公司金亚智能与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金额为77500万元工程建造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 需提前预付40%的工程款项, 金亚智能预付四川宏山工程款为31000.而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早已与2011年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二) 虚构采购数据

在正常的会计核算逻辑下, 采购的大量商品, 要么形成最终的产成品并被销售出去, 体现为被结转为营业成本, 要么针对尚未实现对外销售的部分, 形成存货。但是金亚科技2014年采购总额高达50478.05万元, 金亚科技2014年的主营业务成本来看, 结转金额仅为42234.9万元, 成本结转中消耗的金额明显低于采购金额, 这差异部分就应当导致金亚科技的存货出现明显增加, 至少要增加一亿元左右才符合数据逻辑。从该公司的存货科目余额变动情况来看, 2013年末为10917.57万元, 2014年末则为7642.16万元, 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增加, 相反还出现了3000万元以上的减少。本应当出现很大金额增加的存货, 实际上却出现反向减少现象, 这样诡异的财务数据本身就指向金亚科技的采购数据披露不实, 也即虚增采购总额。

金亚科技在2014年年报中披露的总采购量中, 存在上亿元的金额, 既没有实际支付采购款, 也没有形成应付的经营性债务。这足以说明其虚构采购的财务舞弊手段。

(三) 虚构货币资金

金亚科技还利用国通信息与金亚科技之间极为复杂且非常隐秘的关系, 采用国际贸易中才采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资金往来, 可能存在金亚科技与国通信息联手套取信用证保证金, 进而实施虚增货币资金的财务造假行为。

三、会计师事务所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会计师事务所不重视审计质量是直接原因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无论是虚构货币资金, 预付账款, 还是虚构采购数据, 这些舞弊手段在稍微懂得财务知识的人看来都有些小儿科。但是为什么作为国内收入靠前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看不出来?首先是风险评估程序形同虚设, 面对不正常的审计收费,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多年审计金亚科技, 应该是对金亚科技了如指掌, 为何明知审计风险大, 毅然决然接受业务委托, 无非是巨额审计收费的诱惑。其次, 既然接受业务委托, 就必须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实施审计程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显然没做到, 虚构的货币资金和预付账款只需要按照审计准则实施银行函证和预付账款函证即可发现, 而立信会计事务所并未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这一情况。

(二) 审计执业环境恶劣是审计失败频发的土壤

1.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供养与监察关系失衡。

企业聘请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收费, 尽管存在审计业务约定书, 看似可以商量的审计收费在我国当前大的审计行业背景下, 多是废纸一张。企业需要一份标准审计报告满足相关部门和外界投资者预期。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经济来源, 面对“衣食父母”, 会计师事务所有些难以施展拳脚, 真正的当“警察”。

2. 处罚不严, 导致虚假审计成本低。

我国对审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足, 多局限于行政处罚, 如警告、撤销等措施, 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同时《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设定了事务所和责任人的违规成本“上限”, 没有威慑力。这些事务所和责任人完全可以通过改头换面, 重新进行执业, 为祸至深。

3. 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事务所数量过多。

较低的门槛意味着, 行业竞争过于激烈, 促进了行业壮大, 但是也导致了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 为了存活, 事务所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独立性更加难以保持。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特殊的专业服务, 过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并不是好事。

四、审计失败的治理措施

(一)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门槛

高门槛就意味着想进入审计行业所付出的成本更大, 无论是注册会计师, 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时, 必然会提高职业谨慎性, 接受业务委托也自然会仔细考量审计风险, 权衡利弊。同时, 高门槛的行业标准, 也就意味着高质量的执业, 从执业能力看, 也可以规避审计失败的发生。

(二) 推动我国会计事务所的合并

有效的减少审计行业中事务所的数量, 推进一批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 引导高质量执业风气。摆脱事务所之间为了审计费用而恶性竞争的局面, 同时也要避免垄断, 根据审计行业的发展, 按照市场规律, 维护良性竞争。

(三) 改进审计收费制度

为了避免企业管理层与事务所之间的供养关系,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独立性, 必然需要隔断企业管理层与事务所之间的经济输送带, 制定相关制度, 建立企业监管层与事务所的常态联系, 使审计收费摆脱管理层的影响, 事务所独立性自然提高。

(四) 加大注册会计师违法成本

上一篇:先培训后就业下一篇: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