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因素

2024-07-03

失败因素(共11篇)

失败因素 篇1

2011年1月, 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了《日报》, 其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里程碑。它不仅可以依托苹果公司成熟的传播渠道, 而且可以利用新闻集团的内容资源。默多克曾宣布要让它成为人们讲述新闻和消费新闻的新模式。乔布斯也称其为“i Pad上最令人期待的新闻阅读产品”。结果却因连续两年亏损, 在2012年12月被宣布失败。其中的原因, 引人深思。

一、封闭传统的采编理念, 内容庞杂, 定位不清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 媒介使用的低门槛和便捷性延伸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了人们以媒介为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 延伸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传播、分享、互动的可能, 也就是说, 媒介实现了对人的赋权。纵观《日报》, 虽然它在ipad平板上进行了数字化呈现, 在形式上完成了向新媒体转型的蜕变, 但其思维仍旧沿袭传统纸质报纸的采编理念。其运营团队仍以来自《纽约邮报》、 《福布斯》等传统刊物和传统媒体人为主;仍然采用“前天晚上编排后天上市”的传统采编模式, 一天更新三次。虽然《日报》是专为ipad用户打造的网络报纸, 但是其内容庞杂, 无所不包, 对核心用户定位不清, 和传统日报几乎没有差别, 其运营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内容的制作上, 对于网站上的内容是否会及时有效地被用户注意和阅读则没有过多的考虑。 《日报》沿袭了传统媒体的采编思维, 不契合新媒体注重参与性、平等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事实证明, 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世界里, 《日报》的这种采编和运营方式并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对重要信息快速发现、分享与参与的需求。

二、单一封闭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诞生及发展, 促使新闻信息由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在新的传播模式中, 关系成为内容传播的基础设施。因此, 在新媒体平台上, 传播渠道建设应该与内容建设一样重要。[1]

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呈现出交互性、社交化趋势。然而, 《The Daily》的新闻模式却是单向的、封闭的, 没有契合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化。它的发行平台只定位于i Pad平台, 不支持网络用户通过社交网站, 智能手机接收终端等入口分享转发网站新闻。这种设计仅仅允许i Pad的订阅者相互间的分享, 拒绝了使用智能机及PC等接收终端的网络用户, 它没有通过嵌入社交网站来扩大内容及自身影响力, 也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扩散传播。跨屏传播、移动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形式。其单一的、封闭的模式迫使读者只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动, 严重限制了用户的增长。

三、糟糕的用户体验迫使用户离开

新媒体的发展及繁荣, 促使传统的受众越来越向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转变, 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自由性赋予用户的话语权日益提升, 用户为王、体验为王已逐渐成为当下新媒体运营、吸引留住用户的关键因素。由用户体验所产生的用户口碑营销也影响着传统媒体数字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力量。从考察《日报》的数字产品所带给用户的体验来看, 它的内容不方便分享, 它需要注册才能获取新闻内容, 导致用户无法有效地分享和转发。[2]新媒体时代, 随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提升, 越来越讲究互动、分享的用户需求, 而《日报》的体验与追求互动、分享的用户需求是脱节的。

施拉姆提出“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即媒介或信息选择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公众在获取信息时获得的报酬和付出的努力的比例影响了信息是否容易被用户关注和记忆。《日报》每期的数据包都很大, 而且无法支持后台下载, 除此之外, 它还存在网页打不开和动画播放缓慢、页面导航模糊等种种技术问题。这使得用户在获取新闻时的费力程度明显增高, 反过来就降低了用户选择《日报》的或然率。 这些高费力程度的糟糕体验, 迫使用户离开, 选择它的用户也越来越少。

四、绝对收费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的分享时代, 让用户为内容付费不是那么容易的。报刊收取数字版订阅费, 除了像《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这种拥有高品质、专业性、深度性内容的媒体外, 其他数字媒体一般是不收费的, 收费的媒体大多都是采用相对收费的谨慎态度。《日报》走的是“绝对收费”之路, 不分内容、不分用户、不分时机。[3]尽管有一段免费试用期, 也吸引了一些用户, 但是一到绝对付费阶段, 大量用户还是选择了离开。这种绝对付费的模式, 不仅没有留住已有的用户, 而且直接拒绝了那些付费积极性不高的偶尔浏览者, 难以吸引潜在用户。

在付费模式上, 笔者认为首先应区分忠诚用户和一般访客, 有多少用户愿意为浏览新闻付费, 是付费模式能否采取的关键。其次, 应该保持适度开放, 减少因付费而离开的用户对网站流量的影响。最后, 应区分内容, 对一般性的、大众性的内容应采取免费模式, 而对独家性、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服务采取收费策略。以《纽约时报》的付费墙策略为例, 它采取多孔计量收费, 只针对忠诚用户绝对收费, 对一些偶然来访的用户则设定10~20篇的免费阅读文章, 除此之外, 用户也可以从社交网站的链接上免费阅读网站文章。因此, 《纽约时报》 的付费墙也被称为“篱笆墙”, 这种有区分的付费墙收费模式, 既保证了从忠诚用户那里收取内容订阅费, 又避免了因拒绝偶然来访的未付费用户而失去网站流量。

参考文献

[1]彭兰.领悟新媒体法则——从《The Daily》的失败中学习什么?[J].新闻记者, 2013 (01) :3-7.

[2]岳小乔.从《The Daily》停刊看纸媒数字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13 (01) :72-73.

[3]李成, 李婷.《The Daily》何以陨落?[J].中国记者, 2013 (01) :112-113.

失败因素 篇2

你需要一支能够集思广益的团队,及时淘汰不明智的决策,并且在发生失误的时候鼓励你。

2 各种不理想的位置

这包括你所看重的雇员的居住位置、周围配套产业位置,以及能够为你带来机遇的人脉位置等。

3 面对竞争,眼界狭窄

同行的竞争很重要,没有竞争,就没有思想的碰撞。

4 不能够从实际出发

就像模仿facebook,不是对facebook所忽视的一些方面进行修补,反而从其他方向入手,往往会失败。因此,没有从公司角度出发,努力解决问题,而是妄图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靠山,这种行为不可取。

5 固执己见

通常来说,一家成功的初创企业,最终的结果会与他们原本想法不太一样。因此,一旦好的主意出现,一定要将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但这不代表每一周都要对计划进行改动,这种行为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通常是致命的。要多加审视,看这个新的改动是不是能够引导某些发展,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每一个新想法,并把新的因素添加到以前的概念中,那么你将很可能有所收获。如果你想要拓展一些用户可能会认同的新方向,这也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6 “雇”人不淑

毕竟术业有专攻,有很多生意人很难分辨出哪些是值得雇用的优秀职员。

7 选择了不合适的平台

如何挑选合适的平台?通常的方法是雇佣优秀的专业人士,让他们进行选择。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人士,你也可以通过请教计算机科学系的学者,看看他们在研究项目中是如何做的。

8 产品发布迟缓

只有把你的想法与用户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了解到你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展。

9 产品发布过早

要考虑总体目标,然后开始收集一些细微但有用的问题,别看这些问题虽然小,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却意义重大,并且收集它们不会太浪费时间。应该记住的是,有些初期会出现的小问题,是可以被容忍的,但太早发布产品,将难以避免这些问题。

10 没有考虑特定用户

如果没有明确的特定用户,也不了解他们,这将会很难使企业成功。

11 筹集的资金不足

如果得到了投资者的钱,则很容易进行下一步的发展。通常来说,你必须提高一个明显更高的水平:形成一个想法,一个工作雏形;形成雏形之后就进行制造和推出,从而获得企业的成长。

12 过量资金消耗

雇佣人数过多通常会造成资金消耗过量,因此尽量不要雇用太多人。应该认识到,你要支付的是权益,而非工资。但也不要因此而省钱,因为你要获得员工的信任,从而让他们努力地为企业打拼,而这也是他们最在意的。同时,要雇用到能够编写代码或者能够获得用户的员工,因为这正是企业发展初期的首要任务。

13 筹集的资金太多

六种因素,诱发硬盘启动失败故障 篇3

接线因素

启动运行电脑时,系统屏幕上长时间出现“wait”这样的等待提示,最后可能会出现硬盘控制器失败的故障。引起这种故障现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硬盘接口与物理线缆之间的接触不良,或者是物理线缆连接错误。

在解决由接线因素引起的硬盘启动失败故障时,我们应该先仔细看看硬盘与电源线缆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在确认该连接正常的情况下,再检查硬盘与数据信号线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倘若在连接过程中,遇到线序接反或连接松动的现象时,系统屏幕上都有可能长时间地出现“wait”提示,在无法确认连接线序是否正确时。我们不妨找一台相同型号、工作状态正常的电脑,来对比一下电源线、信号线与硬盘接口之间的连接(如图1所示),如果发现错误的话,只要重新调整一下连接线缆,保证它们线序正确、接触牢靠,这样一来就能保证硬盘可以顺利地启动成功了。

设置因素

有的时候,电脑系统在启动过程中,出现设备错误的提示,之后又提示说没有系统盘或磁盘出错,碰到这类故障提示时,说明硬盘无法正常启动运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电脑主板的CMOS芯片中与硬盘有关的参数设置发生了丢失,或者是相关设置参数没有配置正确。此时,我们不妨重新启动系统,并及时切换进入CMOS参数配置界面,找到与硬盘启动有关的设置选项,看看它们的参数是否设置正确或是否发生了丢失现象,要是发现的确是由设置因素引起的,我们只要将硬盘设置参数调整正确或者直接恢复到系统默认状态就能解决问题了。当然,要是自己不知道如何设置硬盘参数的话,可以尝试利用备份过的配置信息进行恢复,如果手头连备份的硬盘配置信息都没有的话,那我们不妨在CMOS参数配置界面中,将硬盘选项设置成“HDD AUTO DETECTION” (如图2所示),来让电脑系统自动对硬盘类型设置进行检测。

分区因素

如果在启动系统的过程中,系统屏幕上弹出类似“Invalid partition table”这样的提示信息,不过尝试以优盘启动系统。系统却能够正常识别到系统C盘时,那这种硬盘启动失败的故障现象,多半是由于电脑系统的分区表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电脑硬盘只能存在一个自举分区,倘若我们在硬盘中同时设置了若干个自举分区的话,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可能会发生意外,造成硬盘不能正常启动。当然,有时病毒也会暗中使坏,系统分区表一旦被病毒强行入驻的话。其工作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系统硬盘启动失败。

在解决这类故障类型时,我们不妨使用Norton Disk Doctor等专业工具检查并修复分区表中的错误。使用上述专业工具进行修复后,硬盘不仅可以正常启动,同时硬盘上的数据信息也不会丢失。要是事先存有硬盘分区表的备份信息,直接将相关信息恢复就可以了。当然,要是我们对硬盘中的数据信息不太在意的话,也可以通过“FDISK”命令重新为硬盘建立分区。

引导因素

一旦发现系统出现丢失操作系统或错误装载操作系统之类的启动失败故障时,我们应该怀疑电脑硬盘的DOS引导记录可能发生了错误。一般来说,当我们使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后,该命令会自动在硬盘的逻辑0扇区位置处生成DOS引导记录。日后,硬盘在启动的时候。其主引导程序首先会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在确认分区表正确的情况下,会依照其中指定的DOS分区的地址信息,来访问DOS引导记录内容,要是连续五次无法成功访问该信息时,系统屏幕上就会弹出装载操作系统出错的提示信息。

在正确访问DOS引导记录的情况下,引导程序才会将DOS引导记录中的内容送人系统内存中。同时检查DOS引导记录中最后两个字节的内容是否为“55AAH”,如果发现内容不对时,系统会弹出操作系统丢失的错误提示信息。

跳线因素

倘若电脑一开机就是黑屏。同时出现“Primary master hard disk fail”这样的提示信息时,那很可能是硬盘的跳线没有设置正确。例如,当硬盘跳线被设置成从盘,与此同时系统CMOS中相关的硬盘参数没有设置成从盘,那样一来就会出现上述错误。此时,我们只要调整硬盘跳线(如图3所示),让硬盘成为主盘,或者是调整CMOS中相关的硬盘参数,就能消除上述错误提示了。

当然,要是数据信号线或电源线其中一个没有与硬盘连接好时,也可能发生上述故障现象,此时我们只要重新插一下电源线和数据信号线,确保它们与硬盘之间的接触牢靠。

程序因素

当电脑顺利通过自检操作,开始进行系统启动操作时,系统屏幕上有时会出现系统停止之类的提示信息。引起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引导程序可能发生了损坏,此时我们只要想办法恢复主引导程序就解决问题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使用优盘重新启动系统,在dos命令行中执行字符串命令“fdisk/mbr”,这样一来系统就能使用fdisk命令中包含的正确引导程序覆盖电脑硬盘中损坏的主引导程序,同样地该命令也能恢复由结束标志“55AAH”损坏引起的硬盘启动失败故障。当然,现在一些特殊的病毒程序也会感染主引导程序,造成系统无法顺利启动,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来修复主引导程序。

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站收治的1 284例药物流产患者, 年龄 (18~40岁) , B超及尿妊娠试验确定为早孕, 血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正常, 无药物流产禁忌证。

1.2 用药方法

第一、二两天服米非司酮25mg q12h, 首剂加倍, 第三天服米非司酮25mg后1小时来院, 空腹服米索前列醇600ug, 观察。

1.3 观察内容

详细记录其孕囊直径、剖宫产史、子宫位置、有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史等指标。

1.4 效果判断

完全流产:用药后自行排出完整胎囊或未见胚囊完整排出但经超声检查宫内无妊娠物, 出血自行停止, 尿妊娠试验阴性, 子宫恢复正常大小;不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然排出, 在随诊过程中发现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 经超声检查宫内有妊娠物残留, 须清宫处理;失败:至用药第8天仍未见胎囊排出, B超证实宫内有孕囊。胚胎继续增大, 或胚胎停育者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笔者将完全流产视为药物流产成功, 不全流产或未流产视为药物流产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1 284例药物流产结果来看, 后倾后屈位子宫、孕囊直径≥20mm、既往有剖宫产史、流产次数≥3次及既往有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史者, 其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平前位子宫、孕囊直径<20mm、既往无剖宫产史、流产次数<3次及既往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史者,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见表1。

3 讨论

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 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而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 解除孕酮对子宫的抑制, 使子宫肌收缩, 宫颈胶原分解加强, 扩张和软化宫颈[6], 同时抗着床, 使蜕膜绒毛变形坏死;米索前列醇作为兴奋子宫肌类型的前列腺素药物, 不仅兴奋子宫肌还抑制宫颈胶原的合成。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 提高了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 使子宫收缩增强, 子宫颈口扩张, 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当前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药物终止早孕的方法, 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 药物流产仍有一定比例的不全流产和流产失败, 影响了育龄妇女对药物流产的满意度和接受率, 本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对药物流产失败影响较大。

3.1 子宫位置与失败率

本组后倾后屈子宫共76例, 药物流产失败17例, 失败率22.37%, 前平位子宫1 208例, 失败79例, 失败率6.54%,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考虑主要与解剖结构有关, 后倾后屈位子宫峡部与子宫体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 致使宫内妊娠物不能顺利排出, 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3.2 孕囊直径与失败率

本组孕囊直径≥20mm共342例, 药物流产失败60例, 失败率17.54%, 孕囊直径<20mm共942例, 失败44例, 失败率4.67%,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分析原因:考虑孕囊越大蜕膜越多, 妊娠物孕激素受体越多, 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的作用相对减弱, 在孕囊完整排出后, 更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蜕膜残留, 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3.3 剖宫产与失败率

本组有剖宫产史共64例, 药物流产失败25例, 失败率39.06%, 无剖宫产史1 220例, 失败105例, 失败率8.61%,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分析原因可能为剖宫产子宫有疤痕及粘连, 以致子宫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子宫节律性收缩, 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 因此药物流产失败可能性较大。

3.4 流产次数与失败率

本组流产次数≥3次共146例, 药物流产失败75例, 失败率51%, 流产次数<3次共1 138例, 药物流产失败193例, 失败率17%,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分析原因可能是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的机会就越多, 导致妊娠组织与宫壁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 药物流产时影响蜕膜剥离, 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3.5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与失败率

本组有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史17例, 药物流产失败5例, 失败率29.41%, 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史1 267例, 失败95例, 失败率7.50%,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1) ,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者其子宫内膜多有炎症, 蜕膜可能与子宫壁有粘连, 易致药物流产蜕膜不全脱落、滞留, 导致药物流产失败。

参考文献

[1]雷振武, 汤和平.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例醇药物流产的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5, 24 (3) :105-106.

[2]谭益军, 邓爱萍.颜小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效果及既往妊娠对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12) :2385-2386.

[3]王英, 庄亚玲, 陈绣瑛, 等.影响早孕药物流产结局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 (11) :680-683.

[4]Ashok PW, Templeton A, wagaarachchi PT, et al.midtrimester medical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areview of 1002consecutive cases[J].Contraception, 2004, 69 (1) :51-58.

[5]蔡毅君, 王红莉.影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4周妊娠流产效果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 2012, 18 (2) :314-317.

导致物流外包业务失败的因素 篇5

relationships 读书笔记

——导致物流外包业务关系失败的因素

之前我们凭经验主义认定导致一个物流外包业务关系失败的原因和结构性因素,本文章从用户公司的角度,感知物流供应商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些结论表明了关系管理对客户公司的重要性,它可以降低投资物流供应商进行外包业务的风险。

过去的十年里,价值的概念吸引了大量目光,这是公司提供更优质服务的战略性需要。价值成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性因素,供应链中的商家合作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价值是一种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权衡,它既可以通过提高收益获得,也可以通过关系成本的最小化实现。而在考虑买卖关系的风险中,现有的文献多把焦点放在一个公司的表现和管理结构上,而考虑失败的关系管理带来的影响则比较少。

垂直的供应关系如物流外包越来越普遍地替代传统的服务,如运输、仓储、库存和增值服务等。物流外包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降低客户公司的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物流外包也面临着业务关系失败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对是否选择物流外包业务进行权衡。通过了解外包业务潜在风险,突出影响BSR管理的期望因素。

该文章建立在交易成本、资源基础观点之上,做了一个经验性的访问,来证明业务关系风险是怎样对资产和是否能胜任带来影响的。并且,这个结果可以给管理外包业务带来更多的参考,如风险缓解、转移和分担。

一、外包风险

外包业务是一种借助第三方力量和资源进行某种业务并最终实现获利的活动。它可以创造价值,并且通过弥补内部某种资源的不足,可以增加创造价值的机会。成功的、长久的外包协议很大程度上依赖BSR(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在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共同应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迁和产品与服务的复杂化。

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在BSR管理中有两种风险: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关系风险发生的原因在于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它可能由合作伙伴背叛、投机行为、合作人缺乏了解、冲突风险、核心专利的失窃等。绩效风险则是由于合作不足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政府政策的变换、需求波动、合作伙伴能力不足等。

二、假设条件

因为没有一套资产可以完成所有功能,所有的资产都在某种程度上没专门化了。有些受到资产的损失带来的成本很明显,有些成本则被隐藏了。专门化的资产带来的威胁是难以预料的,并且不容易被量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缺少对隐藏成本的评估,外包业务导致了资产专业化的损失。(1)假设一:业务关系风险对资产风险有明显的影响

除了成本原因,能力是考虑是否物流外包的重要考虑因素。运营商盈利的能力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并且能够提高其使用客户的竞争能力。没有竞争力的物流会导致服务和运营能力的退化,在关系风险的相关文献中,高关系风险通常与低水平的战略性资源相关,这些资源一般有珍贵、稀有、难以模仿并且是竞争优势中不可替代的。高风险的关系会打击参与者们投资打造竞争力的积极性,因此还有以下假设条件:

(2)假设二:关系风险对能力风险有明显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点是互补的,他们不能单独解释外包决策。外包业务很重要,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培养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其竞争优势。

(3)假设三:资产风险对能力风险有明显影响

至此,在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关系失败的模型:

三、方法(1)样本选择

该文章以台湾服装行业对物流业务的需求为样本。服装行业是台湾第二大消费行业,仅次于餐饮行业。服装行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大,商家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风险预期更明显。

该样本的特点是:每单位商品价值量大,订单数量较小。因此需要更加灵活、快捷的运输服务。因此,采用外包物流可以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灵活,同时避免了大量的资产需求。还需要说明的是,样本商家由于和物流服务供应商关系破裂而换过服务供应商的。(2)具体操作措施

组建关注群体,进行访谈。访谈的结果映证了导致关系失败的模型。模型的各个条例如图:

关系风险包括:供应商投机行为、缺乏沟通、缺少共同目标、权力不对称。资产风险包括:员工的不合理利用、信息风险、内部治理成本、依赖风险。其中信息风险是指损失重要的交付相关信息,这种损失可能由于不可用、不完整、不准确的、不稳定、无担保的客户信息造成。依赖风险指服务使用商需要承担解约的风险。能力风险包括:服务水平退化、失控、战略资源的不合理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保护。(3)数据收集与分析

设计了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问卷,第一部分对商家下游的零售商的地址、关系风险的期望进行调查,另一部分对商家关于外包风险(关系缝隙、资产风险、能力风险)的期望进行评估。由电话访问进行,数据结果由spss软件分析得出。

四、结果(1)样本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度,所选取的样本都是高层管理者,其平均工作年龄为13.2年,这保证了其在评估物流服务供应商资源、绩效表现的准确性。受访商家多为中小型企业,再近十年里都经历了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失败的合作。其中14.5%完全外包自己的物流业务,69.3%同时拥有外包和自营物流,16.2%完全自营物流。平均每个商家用过3.1家物流服务供应商,平均合同持续1.7年,平均合作关系为5.4年。(2)可靠性和有效性测试

内部数据的一致性通过测试每个条目的克隆巴赫系数(信度系数)得到,其中:α 为信度系数,n 为测验题目数,S2i为每题各被试得分的方差,S2t为所有被试所得总分的方差。一般来说,该系数愈高,即工具的信度愈高。在基础研究中,信度至少应达到 0.80 才可接受,在探索性研究中,信度只要达到 0.70 就可接受,介于 0.70-0.98 均属高信度,而低于 0.35 则为低信度,必须予以拒绝。12个条目中去掉对研究没有重大意义的“R4权力不对称”和“C4核心竞争力的不力保护”,关系风险的评估信度系数达到了0.869,能力风险评估信度系数上升到了0.869。至此,所有的三个构造的信度系数都达到了0.70以上,证明所选取的10个条目是有效的。

内容有效性由两个元素评估。第一个是前文所做的文献综述,第二步是访谈小组成员提出的建议。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用来检验构想效度。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时测量结果的相似程度,即不同测量方式应在相同特征的测定中聚合在一起,当构想与其构成条目之间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大于0.50、并且所作的前提假设有意义的时候,结论会得到支持。在本调研中,关系、资产、能力的风险AVE分别为0.702, 0.572, 和0.697,因此合理。因子负荷用临界值2.705时,为0.001级别,此时合理。

同一构面中,因子负荷值越大(通常为0.5以上),表示收敛效度越高;每一个项目只能在其所属的构面中,出现一个大于.05以上的因子负荷值,符合这个条件的项目越多,则量表的区别效度越高。如图示:

(3)路径分析:

为了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假定一个总体可分为r类,现从该总体获得了一个样本——这是一批分类数据,现在需要我们从这些分类数据中出发,去判断总体各类出现的概率是否与已知的概率相符),文章采取了多种测量方法。一种统计程序,通过分析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效应,来测试研究人员提出的关于一套观察或者呈现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

五、结论

在交易成本理论(TCT)和资源基础观点(RBV)之上,可以得出外包物流的三种风险。通过对117个使用过外包物流的时装行业商家调查,可以从经验之谈初步证明出三种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失败的业务关系导致了商家使用外包物流的关系风险,而关系风险又产生了资产和能力风险。在关系风险中,缺乏沟通是导致不利关系的最重要原因。

能力风险产生的影响比资产风险略重。在能力风险中,商家考虑的比较多的是物流服务供应商没有能力提供服务和失控的因素。在资产风险中,商家考虑的较多的是那些难以测量的专门投资,比如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投资。另外,资产风险和能力风险中也有联系,如果专门性的资产被破坏,不仅会导致成本上升,还有可能会损害商家的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关系风险通过带来资产风险也能够间接影响到能力风险。

六、管理学启示

物流外包风险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外包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变量太多

如外包企业文化差异、物流商投机行为、企业内部员工抵制问题等等都会造成物流外包业务不确定性增加,造成外包业务失败。(2)供应链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生产过程的不确性主要来自于设备的故障、关键材料的临时短缺以及受供应物流环节的影响造成的缺货停工。特别是实施零库存生产的企业,因供应链上游多个企业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处在不同的水平上,而外包物流系统却缺乏快速反应能力,会给企业物料供应及时性造成困难。(3)客户需求的变化

充分的供给导致需求的多样化、消费群的不稳定,客户有了很多的选择,很容易就从一个产品转向另一个产品。而在当今市场变化莫测及物流业发展不成熟的外包市场环境下,物流外包系统难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4)物流承包商过于单一

企业往往因为联盟稳定性与交易费用的考虑选择单一的物流外包商,外包物流供应链上出现独家物流服务商包揽的现象,致使过于依赖物流服务供应商。而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服务地域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可能在某些地区的物流服务中给企业带来物流服务风险。(5)信息失真或失控

物流业务的外包,随着执行主体的转移,由于信息不畅或扭曲,再加之技术与监控手段的制约,企业难以对服务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跟踪管理,如果物流服务商出现违规博弈的行为,企业难以控制与把握。同时由于物流外包,使企业不能直接取得所需的用户需求信息和产品质量与服务意见,最终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和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可能阻碍核心业务的发展。(6)合作双方不能达成共识

由于未达成共识,往往出现不现实的希望和服务要求,缺乏双方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往往使外包难以实施。同时也会出现双方权利上的不平等、成本与定价不合理等现象。双方存在分歧,如果又缺乏信任,沟通不好,面对市场变化也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就随时可能导致外包合作风险发生与合作失败。(7)外包契约不规范

企业和物流承包商签订的外包契约中缺乏对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水准,服务费用、赔偿、保险、不可抗力、保密、解约等细节的明确界定,这就使得对外包物流绩效的量化评价变得十分困难,这就为外包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变成风险隐患。

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选择稳健的外包方式

将非核心、效益较低的业务外包,进而集中精力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核心业务层的建设上,既降低了外包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且,外包企业在决定外包前,应该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考核,选择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2)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建立良好的控制机制

外包协议必须涵盖外包业务的所有环节,并且要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外包业务的规范运行。对外包协议的监管是为了直接获得协议所要求的质量,因此,成功的外包要求企业制定有效的管理框架,保证供应商提供合格的服务,并采取措施保证这种控制的有效性。(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

把信息安全作为外包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如果供应商不能按照要求和合同约定,泄露了外包企业提供的信息,供应商应该承担相应地法律责任。(4)建立应急机制,控制集中风险

在服务外包实施过程中,供应商可能会因为人为或不可抗因素而无法按时、按质完成服务,使外包企业面临影响整体战略规划的集中风险。所以,在使用外包服务时,要制定相应地应对集中风险的策略,以降低损失。(5)增强沟通

失败因素 篇6

【关键词】 ICU;气管插管;胃管

【中图分类号】 R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59-02

气管插管术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非常广泛,气管插管是抢救各种原因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此类患者在插管后需安置胃管予鼻饲药物,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时间不等,长期留置胃管者,定期2周更换胃管,所以留置胃管是是ICU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应用率很高,留置胃管同样对患者产生很大刺激,对于ICU烦躁病人,拒绝置管,胃管置入过程中会误入气管或盘于口中;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反射降低或消失,此操作难度就大大增加,很难一次成功,再加上气管导管的存在而给留置胃管带来更大的难度。为解决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难的问题,我科2008年8月-2010年12月给气管插管患者105人共122次留置胃管,对其中42次一次性留置胃管失败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寻找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8月-2010年12月共122次给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其中有42例在第一次置胃管时出现失败,占34.4%,男87例,女35例,年龄28-93岁,其中颅脑疾病16例,呼吸衰竭12例,多脏器衰竭的8例,心肺复苏术后的6例,其中气管插管经口的有113例,经鼻的有9例,留置胃管经口的有8例,经鼻的有34例,GCS评分均为3-15分不等。

1.2材料:选用苏州新区华盛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标准型,规格F14-18;材料为管壁光滑的透明硅胶管,软硬度适中。其优点是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组织相容性好,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刺激性小,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输注食物和引流。价格低廉。里面配有无菌的石蜡油和塑料手套一双。

1.3方法:鼻胃管置管操作方法按基础护理操作标准进行。插管前6小时禁食禁饮,以防止误吸,特殊情况除外,清醒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测量从鼻尖经耳垂到剑突的长度做好标志。清洁鼻腔,痰多的患者先吸净口腔内,后鼻道的痰液及气管内的痰液,戴无菌手套。然后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右手持胃管前端,左手持胃管后端,经一鼻腔缓缓插入,当胃管插入15cm左右时左手将患者的头部托起下颌靠近胸骨柄,徐徐插入预测长度,按常规三种方法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如果在置管过程中发现胃管经鼻腔卷曲,盘在口腔或直观式插入14-16cm时有阻力,经调整角度旋转鼻胃管仍然不能插入者,为置管失败。

1.4结果:32例患者置管16-18cm出现阻力,经旋转鼻胃管,重复置管2-4次失败而拔出。10例患者顺利置管达测量长度后,经检查发现鼻胃管卷曲在口腔或咽部而拔出。42例中, 37例患者在置管失败后,采取改变体位,吸痰后气囊放气,牵拉气管环,石蜡油涂整个鼻胃管,更换另一侧鼻腔,调整置入角度重新置管成功。

2相关因素分析

2.1病人意识状态:

2.1.1清醒病人:不能有效配合操作,在经口气管插管状态下,患者失去吞咽能力,不能配合做协调吞咽动作使胃管置入的阻力增加,当胃管置到咽部时)约18左右刺激咽部反射性出现恶心呕吐使胃管盘入口腔。

2.1.2昏迷病人:昏迷延侧 麻痹患者发生舌后缀,从而堵塞了口咽部通道,另外在经鼻气管插管状态下,由于气管导管的挤压致鼻中隔偏曲,气管导管及气囊对气管内壁的挤压作用,使软组织向食管挤压,胃管插到此处遇到阻力,意识障碍的患者咳嗽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即使有吞咽反射的患者增加置管的难度,成功率低,并发症多。

2.2病人体位:置胃管常用的体位是平卧位,半卧位,坐位,本组病人一次置胃管成功率分别为平卧位35%(28/80),半卧位53.75%(43/80),坐位11.25%(9/80),因此体位对胃管的置入也有一定影响。

2.3病人心理状况:术后病人和个别对气管插管不耐受的病人,气管插管刺激难以忍受,患者感到痛苦,烦躁,再告知病人治疗需要必须要置胃管,病人可能会出现更加烦躁的状态,就不会主动配合插管。胃管置入对鼻咽,气道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过程,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造成许多不良影响[1]

2.4置管前对患者鼻腔评估不足: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因不能自行清除鼻咽部分泌物,口咽部分泌物需用吸痰管经鼻腔反复抽吸,反复插入吸痰管刺激鼻黏膜出现充血水肿使鼻腔变窄;使胃管通过困难,置管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和评估不够,比如患者有无鼻炎,鼻甲肥大,鼻中隔歪斜等。

2.5颈部气管损伤引起炎性肿胀:本组有5例病人在气管插管时,无置管困难,行气管切开后1-2周,有3例需胃镜引导下的置管均为此病例,后在胃镜下插管中发现,为气管切开套管压迫食道或损伤所引起炎性肿块,造成常规下胃管插管时误入气管,同时普通胃管硬度任性差,操作中易弯曲,从而致插管失败。

2.6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后对食管的压迫:由于气管插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内壁,间接压迫食管壁,造成食管腔狭小,造成胃管容易反折,误插,同时鼻插胃管从气管导管上方经过常会被气管导管顶住,胃管盘绕在口腔导致置管失败。当患者意识障碍,同时气管插管时由于在食管上端有功能性括约肌存在,这种括约肌的作用可使食管上端除正常的吞咽动作外,处于闭合状态加上气管插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压迫食管壁造成食管管腔狭小,胃管难以插入。反复的置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患者的情绪,给护理人员增加心理压力,引发不必要的医患,护理矛盾。[2]

2.7护士的工作经验和置胃管的熟练程度:

2.7.1操作不熟练:反复插管导致声带损伤和声门水肿,甚至食管粘膜水肿,本组2例在喉镜或纤维胃镜下证实是由于反复插管失败致咽喉部水肿,插管困难。

2.7.2护士的工作经验:42例给患者一次性置管失败的护士中,在ICU工作三年以下的占到了36例,占90%,所以ICU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3护理对策

3.1经常检查胃管固定的情况:对留置胃管者,护理人员应认真交接班,经常检查胃管置入长度,观察病人的反应,鼻饲前回抽胃液,检查胃管是否有堵塞,尽量减少发现异常而重新更换胃管的几率。 本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后由于固定不牢而重新置管的有3例。

3.2置胃管前认真对病人进行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了解病史,清洁鼻腔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患者有无鼻中隔歪斜,鼻甲肥大,选择鼻腔大的一侧置管,本组患者中2例对鼻腔评估不足而置管失败改为经口置入。

3.3清醒患者,对咽部反射非常敏感,呕吐剧烈的患者按常规法在胃管置入前,可用利多卡因注入胃管内再注射空气,滞留胃管使药液充分侵润咽喉部及食管黏膜,降低患者的咽部反射,提高对置管的耐受力,同时置管前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告知患者置胃管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3.4昏迷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和方法,掌握置管的技巧。置管前常规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昏迷患者如果有舌后缀情况,可采取侧卧位拉舌头插管法,即患者取侧卧位,当胃管插入12-13cm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舌头拉出,此时患者口咽部通道开放,操作者可顺利将胃管穿过口咽部,若牙关禁闭,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再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

3.5正确的卧位:清醒病人采用半卧位或平卧位,昏迷病人采用平卧位。患者床头抬高右侧卧位,头稍正位,可以减少气管插管对食管上端造成的狭窄,有利于胃管的滑行。

3.6掌握置管技巧:本组病人均为行机械通气,在喉镜引导下未放气囊不能插入的3例病人,在插管过程中放松气囊,顺利插入胃管。患者取卧位或者半卧位,当胃管达到咽喉顶部时约15将胃管上提1-2,在患者吸气的瞬间迅速插入,置管前先清理口咽部,鼻咽部分泌物,排空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以减少对气管的挤压,待胃管通过后,再将气囊充气。

总之,在置管遇到阻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损伤鼻腔及食管黏膜,对存在或潜在颅内高压的患者,操作应在使用甘露醇或速尿后进行,以利于颅内压增高的代偿,清醒患者应先作好心理护理,解释该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的合作。从而减少了因反复插入胃管对病人身体及精神造成的不适及痛苦,也提高了我们护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伟香,李思珍.三种胃管方法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

[2]浦立军,ICU气管插管患者两种留置胃管法的临床分析及效果评价.(海南医学》2004.15.

导致鸡群免疫失败的因素分析 篇7

1 疫苗及稀释剂

1.1 疫苗的质量

第一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 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第二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取出时间过长、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等, 会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导致疫苗失效。

1.2 疫苗选择不当

某些肉鸡场忽视肉仔鸡生长快、抵抗力相对较弱的特点, 选用一些中等毒力的疫苗, 如选择中等偏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新城疫Ⅰ系疫苗饮水, 这不仅起不到免疫的作用, 相反造成病毒毒力增强和病毒扩散。

1.3 疫苗间干扰作用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 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 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1.4 疫苗稀释剂

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消毒、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2 鸡群机体状况

2.1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鸡品种繁多, 免疫应答各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鸡, 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鸡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2.2 母源抗体干扰

由于种鸡个体免疫应答差异以及不同批次雏鸡群不一定来自同一种鸡群等原因, 造成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所有雏鸡固定同一日龄进行接种, 若母源抗体过高的反而干扰了后天免疫, 不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即使同一鸡群不同个体之间母源抗体滴度也不一致, 母源抗体干扰疫苗在体内的复制,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3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鸡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减弱鸡的免疫能力。

2.4 营养因素

维生素及许多其它养分都对鸡免疫力有显著影响。养分缺乏, 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明显受到抑制。试验表明, 雏鸡断水、断食48 h, 法氏囊、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下降, 脾脏内淋巴细胞数减少, 网状内皮系统细菌清除率降低, 即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3 疾病

3.1 血清型

许多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 甚至有多个血清亚型, 某鸡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与使用的疫苗毒株 (菌苗菌株) 在抗原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或不属于一个血清 (亚) 型,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3.2 免疫抑制性疾病

马立克氏病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球虫等能损害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盲肠扁桃体、肠道淋巴样组织等, 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特别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可以造成免疫系统的破坏和抑制, 从而影响其它传染病的免疫。鸡群发病期间接种疫苗, 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反应, 甚至引起死亡。

3.3 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鸡体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 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 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 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

4 免疫程序不合理

鸡场未根据当地鸡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 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

5 其他因素

5.1 饲养管理不当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鸡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期间鸡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 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法氏囊萎缩, 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5.2 免疫方法不当

滴鼻滴眼免疫时, 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肌注免疫时, 出现“飞针”, 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 造成疫苗注射量不足并导致疫苗污染环境。饮水免疫时, 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 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

5.3 化学物质的影响

许多重金属 (铅、镉、汞、砷) 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某些化学物质 (卤化苯、卤素、农药) 可引起鸡免疫系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5.4 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 (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 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鸡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5.5 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

上市公司IPO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篇8

我国企业一直以来对公开上市股权融资有着强烈偏好,据证监会资料显示,截止2014 年12 月,IPO排队企业为647 家,已过会31 家,未过会616 家。注册制于2016 年3 月起施行,此前我国股票发行本质仍属于审核制,近几年IPO审核条件越来越高,每年都有部分企业未能通过发审委审核暂缓或终止上市。据WIND统计,2010~2012 年,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IPO申请企业781 家,其中595 家通过审核,170 家未通过审核,16 家暂缓表决,平均被否率为17.67%。而2013 年和2014 年被证监会终止审查的IPO排队企业更是分别升至291 家和138 家,分别占各年IPO排队企业家数的38%和21%。上市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决策,上市成功固然意味着更多的发展资金与机会,但如果上市失败,不仅高额的上市前期准备费用瞬时转化为沉没成本,而且企业管理者与全体员工士气大跌,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很可能导致企业难以融通到发展所需资金,错过发展良机甚至影响企业未来市场形象。据证监会披露资料显示,IPO企业审核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募集资金运用、财务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四大方面。那么,在企业申请IPO的过程中,除以上合规性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拟IPO企业通过审核产生影响呢?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10~2012 年IPO申请企业为例,探索企业上市成败的影响因素,以期帮助拟上市企业在申请IPO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证实企业和企业家的政治关系、官员升迁和政治环境显著影响公司IPO上市(Piotroski and Zhang ,2014;Liu et al.,2013)。由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需要行政审批,而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可以借助公司声誉和关系资本更好地与发审部门沟通,及时完善和送交IPO审核材料,相对来说更容易通过审核;而发审委出于降低自身风险考虑,也可能会对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给予适当关照,加大其审核通过的机会。胡旭阳(2011)研究发现,发审委青睐低风险、具有政治联系和符合合规条件的拟发行公司,但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财务指标对是否过会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有关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因此,政治关系开始作为产权保护的替代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在IPO申请的过程中容易获得一些隐性的“加分”,从而更加容易通过审核。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拟IPO企业拥有的政治关系对于其通过IPO审核有显著正向影响

声誉资本对承销商未来价值的实现及市场份额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承销商在选择IPO申请客户时,倾向于选择前景好、风险小且质量高的公司。高声誉的承销商除了可以为申请企业提供有效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还可以与审核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降低审核部门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投资者虽然不能像承销商一样直接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但可以通过对承销商声誉的判断来间接评判企业的价值(郭泓、赵震宇,2006)。而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因此,声誉较高的承销商所保荐的申请企业比较容易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核(黄春玲、石桂峰,2006)。随着保荐制度的实施,声誉机制在消除“IPO效应”方面和降低信息披露被处罚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杨健,2009)。任颋(2011)研究发现,主承销商的声誉对企业通过创业板审核发行可能性有正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聘请高声誉的承销商对拟IPO企业通过审核有显著正向影响

IPO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投资者主要依赖招股说明书中的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来评估发行人的质量和价值(Brau和Fawcett,2006)。而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后业绩变脸或业绩造假曝光,即使没有或有很少的证据能表明是审计师的失职造成的,审计师也往往是被问责的首要对象。因此,高声誉的审计师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保护声誉资本,有动机监督客户的盈余质量。陈俊等(2010)研究发现,核准制实施后,不确定性风险低的IPO公司更为偏好高质量审计师。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上市前审计阶段,大规模事务所的高声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审计师的信号传递功能在我国初步有效(肖小凤等,2010)。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对拟IPO企业通过审核有显著正向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设立初期的定位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资格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稀缺资源并受到严格管制,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IPO遴选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国企优先”现象,政府在股权融资方面会照顾国有企业,“歧视”民营企业(夏立军,2005;王兵、辛清泉,2009;祝继高、陆正飞,2012)。民营企业较难进入资本市场,往往只能通过买壳等方式间接上市。国有企业在政治关系方面比民营企业有天然优势,作为国家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对象,在资源获取、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更有保障,因此国有企业通过审核的可能性更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拟IPO企业的产权性质对通过审核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IPO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选自2010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申请IPO主板上市并进入发审委审核阶段的企业,总数共计781 家。选择该时间段是因为2009年后股改基本完成且创业板的推出对IPO影响较大。另外,受2013 年IPO暂停和2014 年IPO制度发生较大变化影响,未将这两年数据纳入研究样本。由于金融行业监管的严格性和行业的特殊性,本研究剔除了9 家金融企业样本,剩余772 家公司为本文研究样本。本文数据主要来自申请IPO企业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发审委审核时间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承销商数据来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会计师事务所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拟IPO企业未通过发审委审核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模型(1)-(4)来检验四个解释变量分别对拟IPO企业成功上市的影响,然后,通过模型(5)检验四个解释变量的共同作用对拟IPO企业成功上市的影响。

上述模型中,Pass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IPO企业是否通过发审委审核会议,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如果IPO申请能够通过发审委审核,基本可以通过证监会核准成功上市。因此,本文将发审委审核环节视作企业能否获得IPO机会的关键。而四个解释变量:Trader、Auditor、Political、Gov分别代表承销商声誉、审计师声誉、申请企业政治关系、申请企业产权性质。其中,承销商声誉(Trader)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承销家数排名(2012 年)作为替代变量,前20 位为1,否则为0;审计师声誉(Auditor)采取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对全国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评价排名,以2013 年的数据为准,排名前10 位的为1,否则为0;政治关系(Political)代表IPO申请企业董事会成员中拥有政治关系人员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比例,其中拥有政治关系是指除担任公司董事以外,该董事在社会上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具体来说若该董事会成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党代表,或曾在政府部门任职以及社团担任职务,均认定其拥有政治关系;产权性质(Gov)方面,若该IPO申请企业为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企业则为1,否则为0。

鉴于IPO企业成功上市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引入相关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公司外部环境(Market)、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公司资产负债率(Lev)、成长性(Salesgrow)、公司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年度变量(d2011和d2012)。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 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在2010~2012 年间,约82.3%的拟IPO企业通过了发审委审核。在拟上市企业董事会成员中拥有政治背景的人员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均值为42.1%,说明在拟IPO企业中拥有政治关系的现象较为普遍。从产权性质来看,拟IPO企业中35.8%的是国资企业,63.2%的是非国资企业,说明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以来,民营上市企业数量大幅提升。从声誉指标Trader来看,超过七成的申请IPO企业选择了排名在前20 位的投资银行作为其保荐人;超过五成的申请IPO企业选择综合评价在前10 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审计师,初步证明在证券发行市场上,企业更加青睐声誉高的承销商和审计师。

表3 是按申请IPO企业是否通过审核分为两组后各变量值的组间比较。在政治关系方面,通过审核的企业董事拥有政治关系的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值为43.9%,而未通过审核组的这一比例仅为25.1%,两组样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企业拥有政治关系成员越多,审核通过率越高,验证了H1。在承销商声誉方面,通过审核的企业中有74.4%是聘请声誉度较高的承销商作为其保荐人,而未通过审核的企业该比例只有44.4%,两组样本在10%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聘请声誉高的承销商的通过审核比例更高,初步验证了H2。但从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与产权性质两个方面来看,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与本文的H3 和H4 预期不一致。

注:*、**、*** 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下同。

(二)回归分析

表4 是IPO申请失败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模型(1)至(4)分别检验了政治关系、承销商声誉、审计师声誉和产权性质四个解释变量与IPO成败的关系。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Political的回归系数为8.118,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IPO企业拥有的政治关系对于其通过IPO审核有积极作用,这与多数现有文献结论一致,验证了H1。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Trader的回归系数为1.460,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拟IPO企业聘请声誉较高的承销商比聘请声誉较低的承销商更容易通过发审委审核且成功发行。承销商声誉已被视作IPO企业质量的隐形担保,进一步验证了H2。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来看,Auditor的回归系数为1.567,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相比聘请声誉较低的审计师的发行人,聘请声誉较高的审计师的发行人申请IPO成功的概率更高,验证了H3。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来看,Gov的回归系数为1.464,结果不显著,说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IPO申请企业不一定更有优势,与H4 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建设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借助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发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监管部门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审核环节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趋于消失。

注:括号内为变量系数的Z值。

在综合模型(5)中,Political和Trader对Pass的影响更加显著,而Auditor和Gov的结果显示,二者对IPO机会没有显著影响。审计师声誉的结果由显著变为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企业包装上市,而投资者和监管者认为审计师有能力和机会与公司合谋,审计师的公信力被大打折扣,表明审计师在提高披露信息可信度、降低IPO抑价率方面作用的发挥不明显,从侧面反映出我国IPO市场对审计的监管较松,法律约束不严等问题。控制变量中,ROE指标的回归系数为17.395,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IPO审核通过的可能性越高。而其他相关财务指标的结果并不显著,证监会对于IPO审核的关注重点已经不是审核发行人财务指标、经营成长性等合规性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方面不再重要,而是因为证监会直接审核这些方面的效率较低,因此转向对金融中介的虚假认证或辅导不足进行更加严厉的惩罚,通过对金融中介的约束达到提高发行申请人质量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检验:第一,将中国证券业协会主承销家数排名前20名的承销商定义为高声誉度承销商组,与非高声誉度承销商作对比,比较两组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第二,将Roe指标替换为ROA、托宾Q指标,结论基本保持一致。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2010~2012 年间我国拟IPO公司为对象,探讨和验证了政治关系、承销商声誉、审计师声誉和产权关系对企业上市失败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对于IPO失败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承销商声誉对IPO申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声誉度高的承销商的辅导和保荐下,申请发行者更容易获得IPO机会;而审计师作为申请发行人的财务信息的咨询和鉴证者,其声誉度与IPO成功概率的大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声誉机制仍然处于培育完善期,并不完全有效。而政治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构成了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特有隐性契约之一,对于IPO申请的成败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当前的情况下,IPO发行人的国有产权性质并不能再作为一种优待特权继续为国有企业争取更多的IPO机会。

(二)启示

首先,IPO申请企业应当提高自身发展实力,规范经营运作,由此更加容易与声誉度较高的金融中介达成合作机会,也更加容易吸引到拥有政治关系的人员进入企业管理层,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其次,金融中介机构应注重自身质量与信誉的培养,将树立品牌作为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之一,更好的发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功能。最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进一步调整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约束与惩罚机制,将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意识、质量要求、规范运作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树立先有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和高声誉度的金融中介体系,后有优质IPO候选人的意识,通过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准,遴选和培养出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

摘要:本文以2010~2012年A股申请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治关系、中介声誉机制和产权关系对上市失败的影响。研究发现,拟IPO企业拥有的政治关系越多,聘请的承销商声誉越高,越容易通过审核成功上市;而审计师声誉和产权性质对IPO机会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IPO申请企业、中介机构、有关决策部门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IPO,中介声誉,政治关系,产权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旭阳:《什么样的拟发行人受发审委“青睐”——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行为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1年第6期。

[2]郭泓、赵震宇:《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3]祝继高、陆正飞:《融资需求、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歧视——基于企业上市问题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第4期。

[4]Liu Q.,Tang J.,Tian G.G.Does Political Capital Create Value in the IPO Market?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3(23).

失败因素 篇9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猪只个体差异、疫苗种类不同、接种方法不同、环境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猪只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 免疫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免疫应答是一种生物学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种疫苗的动物群体中, 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都有差异, 有的强一些, 有的较弱, 免疫应答的强弱或水平高低呈正态分布, 而绝大多数动物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但因个体差异, 会有少数动物应答能力差, 因而在有强毒感染时, 不能抵抗攻击发病。如果群体抵抗力强, 则不会发生流行;如果群体抵抗力弱, 则会发生较大的疾病流行。免疫失败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因此不同品种, 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动物, 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1.2 营养状况

动物的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之一。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机体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因而营养状况是免疫防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做得好, 可减少或杜绝强毒感染的机会, 使动物安全度过接种疫苗后的诱导期。只要环境搞得好, 就大大减少动物发病的机会, 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环境差, 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 抗体水平较高动物群体, 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可能;而且多次免疫虽然能使抗体水平很高, 但并不是疾病防治要达到的目标, 因为高免疫力的本身对动物来说就是一种应激反应。

1.4 疫苗方面

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武器, 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品均称为疫苗, 包含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和寄生虫性疫苗等, 疫苗的种类不同, 因此, 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力与疫苗有直接关系。

A、疫苗的质量: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个繁殖过程。因而接种的疫苗中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抗原,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灭火疫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 因而必须有足够的抗原量作保证,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实的免疫力。

B、疫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是免疫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存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甚至失效。所以疫苗均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保存与运输。

C、疫苗的使用: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影响免疫效果, 例如疫苗的稀释方法、水质、稀释所用的器皿、雾粒大小、接种途径、免疫程序等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各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D、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在减毒疫苗可能会出现返强现象, 或引发免疫缺陷个体严重疾病, 或产生对病毒抗原或鸡蛋抗原成分的超敏反应, 或导致持续感染。而灭活疫苗则可能会出现灭活不彻底、酵母及其产物污染、病毒污染、内毒素污染等。

1.5 疾病对免疫的影响

有些疾病可能引起免疫抑制, 从而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譬如猪群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等都会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另外, 免疫缺陷病、中毒病、一些寄生虫病等对疫苗的免疫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6 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弱毒苗在免疫动物时, 如果动物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会极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所以, 在安排免疫程序时, 严格来讲需测定仔猪的母源抗体来确定首免日龄。

1.7 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

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会产生干扰现象, 例如猪瘟疫苗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疫苗之间的互相干扰作用。干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两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同, 产生竞争作用;二是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干扰素, 影响另一个病毒的复制。

总之, 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出现问题时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找出其真正的原因。

2 引起猪免疫过敏反应有关的因素

2.1 疫苗本身的原因

免疫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疫苗中的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 而IgE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IgE抗体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能致敏同种组织细胞产生变态反应。同时机体在产生IgE抗体的同时释放组织胺, 五羟色胺及SRS-A, 激肽, 血清素等过敏介质, 引起机体肺高压和全身低血压, 出现呼吸困难, 肺水肿出血及可视粘膜发绀, 全身淤血等症状。

2.2 猪自身的原因—过敏体质

既然IgE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而某些个体产生IgE的能力比正常动物高, 这些个体被说成是具有特异性, 即具有过敏体质。

2.3 环境及营养状况—应激

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又是引起变态反应的内因, 也就是说应激能使机体呈过敏体质状态。猪的品种越纯, 其抗应激的能力就越差, 所以在应激的条件下呈过敏体质的机会就越多, 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就越大。

3 猪免疫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

3.1 疫苗方面

疫苗生产厂家及进行疫苗研制的科研单位, 应尽可能地减少疫苗中的致敏物质。对于疫苗中的辅助成份, 疫苗生产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减或更改。

3.2 猪品种的改良

既然猪的过敏体质很大程度上与猪的品种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 育种部门在选育猪的品种时, 除了考虑猪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等很多因素外, 建议把抗应激及抗过敏的因素也考虑在内, 选育出更加优秀的品种来。

3.3 减少应激

广大养猪工作者应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 尽可能的减少应激所致的猪的致敏状态, 降低猪免疫过敏发生的发生率。

据笔者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因过敏反应死亡的猪只绝大多数的死亡原因是注射完疫苗后不观察, 因而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或者是采取的抢救措施不当而引起了猪只的死亡。如果过敏反应发生后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进行抢救, 一般不会因过敏反应直接导致猪只的死亡。很多反应发生几天后发生了猪的死亡, 多是因为应激因素继发了其他的疾病, 而没有采取有效地防止继发感染的措施。猪免疫发生过敏反应经抢救后, 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 最好补注一次所用疫苗, 以便让免疫猪获得坚强的免疫保护。

失败因素 篇10

关键词: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是指腰骶椎疾病手术后仍残存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或比术前加重,或虽有暂时缓解而后又出现症状甚至加重,或术前无症状的部位出现新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1]。FBSS在腰椎术后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0%~40%[2],探讨FBSS的危险因素能够降低发生率,为对症治疗提供依据,本文观察了部分病例,分析了其FBSS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腰椎手术患者102例,男62例,女40例,年龄34~68岁,平均(48.22±3.18)岁。其中FBSS患者28例,行1次腰椎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12例,行1节段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8例,行2节段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3例,行3节段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5例。术后出现慢性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甚至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FBSS患者术前均进行X片、CT或MRI检查。X线取正位片及伸区位动力侧位片,正位片显示椎间隙改变的为12例,椎体前缘肥大增生10例,腰椎骶化6例;过屈位侧位片腰椎曲度减小16例,椎体水平前移≥2 mm患者8例,小关节退变4例。CT扫描显示腰3、4椎间盘突出12例,腰4、5椎间盘突出8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8例,其中合并侧隐窝狭窄21例。其中15例行MRI,均显示病变节段髓核信号减弱。

1.3 方法

将FBSS患者作为观察组,非FBSS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与可能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或方差分析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2.1.1 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1,P<0.05)。性别比例(χ2=1.908,P>0.05)与手术时间(t=0.02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1.2 两组自身因素比较

观察组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合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02,P<0.05)。两组BMI≥25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0,P>0.05)。见表2。

2.1.3 手术相关因素比较

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与术中因素,如观察组的手术指征不当(χ2=15.367)、手术方式不当(χ2=7.435)、减压范围不当(χ2=24.624)、手术定位不当(χ2=7.538)、椎间盘切除不彻底(χ2=7.644)和神经根减压不彻底(χ2=13.200)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因素,如硬膜外疤痕粘连率(χ2=14.442),椎间盘突出复发率(χ2=31.543)与椎间盘炎症的发生率(χ2=24.4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2.2 可能因素相关性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影响FBSS发生的因素包括年龄,合并侧隐窝狭窄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年龄越大发生FBSS的可能性越大,合并侧隐窝狭窄及并发症发生率也与FBSS发生率成正相关,手术指征不当、手术方式不当、减压范围不当、手术定位不当、椎间盘切除不彻底、神经根减压不彻底的发生率、硬膜外疤痕粘连率、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与椎间盘炎症的发生率也与FBSS发生率成正相关。见表5。

3 讨论

研究发现[3,4]腰椎手术后,FBSS发生率较高,但是临床上尚未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FBSS病因多且复杂,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治疗因素,在椎板切除术或椎间盘摘除术后,医生无法预知哪些特征的患者会发生FBSS,只有尽可能掌握影响FBSS发生的因素,针对相应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降低其发生率。

本文通过对比发生FBSS与未发生FBSS患者的个体因素,发现年龄可能是影响FBSS发生率的因素,通过逐步回归进一步证明了此观点,且年龄越大FBSS发生率越高,与文献报道一致[5]。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腰椎退变明显,骨质疏松[6],单纯的影像学难以判断受损的椎间盘,而导致盲目扩大了手术范围[7],腰椎不稳,继发腰椎管狭窄而增加发生FBSS的机会。另外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脆性增加,在术中出血或渗血量较多,易增加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导致FBSS。

同时发现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FBSS发生率高,这可能因术中切除了过多关节突关节,而且使手术创口暴露范围扩大,对局部总之反复牵拉,导致术后感染增加。而术后合并症发生率高增加了炎症反应[4],此两个因素都加剧了瘢痕组织形成,增加了瘢痕粘连致椎管狭窄的几率。本文结果同时发现性别、BMI和手术时间并不影响FBSS发生率。

本文通过回顾性比较两组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手术相关因素,以及通过逐步回归计算发现手术相关因素如手术指征不当、手术方式不当、减压范围不当、手术定位不当、椎间盘切除不彻底、神经根减压不彻底的发生率、硬膜外疤痕粘连率、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与椎间盘炎症的发生率,而自身因素往往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导致手术相关因素的发生,与部分文献报道一致[8,9]。因此在术前明确诊断,根据个体自身因素指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在术后早期进行腰背等肌肉功能锻炼,防治术后并发症发生,才能有效降低FBSS的发生。

总之,只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影响FBSS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腰椎手术后FBSS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Fakhr Tabatabaei SA,Shirani M.Recommended protocol for failed backsurgery syndrome[J].Tehran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2011,54(1):18-23.

[2]夏红涛,安连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原因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68-70.

[3]Taylor RS,Ryan J,O'Donnell R,et al.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pinalcord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J].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2010,26(6):463-469.

[4]徐天同,夏英鹏,贾宇涛,等.腰椎术后综合征病因分析及治疗对策[J].天津医药,2009,37(7):564.

[5]邹德威,谭荣,马华松,等.下腰椎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9):524-527.

[6]Sam Eldabe.An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pain,function,and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or conventional medical man-agement[J].Neuromodulation,2010,13(3):201-209.

[7]冯灿林,涂平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治疗探讨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9,15(16):65-66.

[8]Li B,Xu B,Yuan Y,et al.Preestimation-based array interpolation ap-proach to coherent source localization using multiple sparse subarrays[J].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2009,16(2):81-84.

失败因素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调查点选择: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浙江省地理分布,分平原、山区、沿海三层,每层随机选2个市,每个市随机选1个区或县,每个区或县随机选1个居委会或行政村,整群调查到所需样本量为止,共全程接种4 273人。

1.1.2 接种对象:

每点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无乙肝病史,无乙肝疫苗接种过敏史与接种史,知情同意的18岁以上健康成人,抽血检测血清HBsAg,HBsAg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个月时抽血检测血清抗-HBs。

1.1.3 调查对象:

将免疫失败者(血清抗-HBs小于10mIu/ml)作为病例,按照1∶1匹配的比例,随机选择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在3岁内、同村的免疫成功者(抗-HBs大于10mIu/ml)作为对照。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2.1 调查方法:

所有病例和对照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内容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1.2.2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等)、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乙肝家庭史、乙肝病毒暴露史等。其中:吸烟定义为平均每天大于1支;饮酒定义为平均每天饮白酒大于50克;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体重正常或低下:BMI<24;超重:BMI =24~27.9;肥胖:BMI≥28。乙肝家庭史指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中有HBsAg阳性者。

1.3 检测

1.3.1 HBsAg检测:

采用酶标(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BsAg阳性判别标准: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

1.3.2 血清抗-HBs抗体检测:

血清抗-HBs检测采用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抗-HBs诊断试剂盒(IFM法)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免疫成功者判别标准:抗体滴度≥10 mIU/ml。

1.4 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整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全程接种4 273人,其中男性1 810人,女性2 463人。免疫成功3 919人,免疫成功率91.7%;免疫失败354人,免疫失败率8.3%,免疫失败者实际有效调查330人,其中男141,女189,失访率6.8%。

2.2 单因素分析

将11个变量根据资料性质进行转换或赋值,对连续性变量、二分类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按危险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赋值0,1,2…(见表1)。采用χ2检验对各个变量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肥胖、乙肝家族史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而针灸史、手术史、内镜诊疗史、拔牙补牙史、输血、服免疫抑制药、有免疫缺陷病7个因素无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按α=0.05判别水准,结果显示有乙肝家族史、肥胖、吸烟等3个因素是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和弱应答的原因极其复杂[1],涉及疫苗因素、机体因素、接种因素、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状况等多方面,不同的研究[2,3]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本研究结合成人的行为特点和可能暴露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对我省成人乙肝预防有指导意义。

吸烟与免疫失败的关系还有争论,章一丰等[3]认为吸烟是免疫失败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袁跃彬等[4]认为不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烟是免疫失败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依赖于T细胞,吸烟者吸入的尼古丁会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会损害T细胞有关。

吕兰秋等[5]认为单纯性肥胖儿童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显示肥胖是免疫失败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原因是否也与儿童肥胖一样,导致免疫力下降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肝家族史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OR值11.969),可能与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而隐性感染,导致免疫耐受有关[6,7]。提示尽早对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家庭成员感染而出现耐受。

一般研究[8]认为服用免疫抑制药、有免疫缺陷病影响免疫成功率,但本研究未发现有统计学联系,这可能与参加本次疫苗接种的对象均为健康的自愿者,实际服用免疫抑制药(6例)、有免疫缺陷病史(6例)的人极少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30对病例和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全程接种4 273人,免疫失败率为8.3%,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 I)、吸烟、饮酒、乙肝家族史与免疫失败有统计学关联(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肥胖、有乙肝家族史是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0292.722、3.19825.760和3.99935.820。结论:控制体重、禁烟、预防家庭内交叉感染可促进免疫成功。

关键词:成人,免疫,乙肝疫苗,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尹爱红,张延学.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低应答和无应答的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04-106.

[2]温海辉,黄飞雁,陈思东,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的条件Log istic回归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4):422-425.

[3]章一丰,陈洁,潘南燕,等.成人1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423-424.

[4]袁跃彬,郑新华,王仲倩,等.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成人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6):423-424.

[5]吕兰秋,傅君芬,梁黎,等.单纯性肥胖儿童T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9):751-753.

[6]郑淑鹏,译.HBV隐性感染与乙肝疫苗无应答[J].国外预防医学进展,1992,5:26.

[7]姜玮丽.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低下者血清HBV DNA检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9(4):191-192.

上一篇:档案服务的客户关系下一篇:趣味记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