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的语用功能

2024-11-01

标点的语用功能(共7篇)

标点的语用功能 篇1

一、引言

英语幽默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它通过诙谐或讽刺的语言形式改善人际关系, 调节谈话气氛, 反映人类文明和智慧, 使人们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深受启迪。因此, 对幽默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古到今, 幽默是许多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关于幽默的内在产生机制和解析机制以及它的语用价值越来越引起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幽默作为语言的一个精华组成部分, 对其理解和运用始终是英语学习的一个瓶颈, 突破这一屏障将极大地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的背景知识,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语幽默及其构成条件

幽默的分类有许多种。一般来说幽默可以分为两大类:依赖于人们肢体行为和表情行为的情景幽默及以言语行为为主要产生方式的言语幽默。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重要交际手段, 本文重点研究言语幽默。言语幽默是一种既极为普通又极其特别的语言现象。它的语言构成可以变化万千, 但无以计数的言语幽默却制造了殊途同归的功效:愉悦心情, 绽放笑容, 传递信息, 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影响态度, 指示行为。要实现上述语用功能, 应该使语言表达清楚明确, 避免歧义, 保证其可识性、可解性。但是, 歧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罗素曾说, 整个语言都是模糊的。从认知层面上看,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带有模糊性的特点。从语用学角度看, 经济性是自然语言的特征。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总是追求以最经济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从逻辑学角度看, 任何人也难以避免犯逻辑错误。谬误可以说与生俱来。任何人都不能声言自己对谬误有豁免权。正是由于人类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歧义性以及逻辑谬误的普遍性, 人们方能制造形式多样的言语幽默, 实现其不同的功效。

这种由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上的同一性早已吸引了众多学科中的众多学者对其发生机制和功能的兴趣与关注, 哲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均是幽默研究的传统领域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此相对照的是, 语言学对言语幽默, 特别是语用学对言语幽默的研究刚刚兴起。近年来, 语言学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突破, 尤其是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为我们对幽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角度。语用学强调对语言实际运用的研究, 因而在一系列广泛的语言学课题中显示了其宝贵的价值。

三、合作原则

H.P.Grice指出,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会话双方都必须遵循一种原则, 才能互相配合默契, 使会话顺利进行。这条原则就是合作原则, 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即1.数量准则, 就是会话各方根据话题内容提供充分而不超出所需的信息;2.质量准则, 就是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有依据, 即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 就是说话要贴切, 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话题内容相关;4.方式准则, 就是提供的信息必须简明扼要, 有条理, 不能模凌两可, 含糊不清, 避免晦涩的词语, 避免歧义。这些就是语用学中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

但这四条准则毕竟是几条约定俗成的规约, 不同于严格的语言规则, 并非绝对不可违反。在实际交际中, 说话人公然违背某一条或几条准则, 也就是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这条准则, 同时他还想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一条准则, Grice称此为对准则的“蔑视, ”。当说话人“蔑视”一条准则时, 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这样容易造成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听话人应能够从他所听到的话中推导出说话人有可能表达的一些言外之意, 或弦外之音。然而, 这种不一致, 恰是造成幽默的主要原因。换言之, 有意无意违背合作原则是幽默产生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运用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些会话实例, 探讨幽默性的会话含义是如何生成的。

1. 违反数量准则

例一.While my brother-in-law was tapping away on his home computer, his ten year-old daughter sneaked up behind him.Then she turned and ran into the kitchen, screaming to the rest of the family, “I know Daddy’s password!I knowDaddy’s password!”

“What is it?”her sisters asked eagerly.

“It’s Asterisk!Asterisk!Asterisk!Asterisk!Asterisk!Asterisk!.”

上面的例子表明幽默效果的产生是由于缺乏信息造成的, 小女孩和年轻的医生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 但是, 信息的数量不足, 致使他们的话语让对方听起来很荒谬。由此可见, 正是由于这粗心地对量的原则的违背导致了笑话的产生。

下面的幽默例子是由于提供的信息过多, 超出了要求而产生的, 即违背了量的原则的第二条要求。

例二.Billy and Bobby were small boys.They were brothers, and they often had fights with each other.

Last Saturday, their mother said to them, “I’m going to cook our lunch now.Go out and play in the garden, and be good.”

“Yes, Mummy, ”the two boys answered and they went out.

They played in the garden for half an hour, and then Billy ran into the kitchen.“Mummy, ”he said, “Bob’s broken a window in Mrs.Allen’s house.”Mrs.Allen was one of their neighbors.

“He’s a bad boy, ”his mother said“How did he break it?”

“I threw a stone at him, ”Billy answered, “and he quickly moved down.”

2. 违反质量准则

会话中出现的某些修辞手段, 如反语、夸张、隐喻等都可看作是对质量准则的违背, 因而产生了引人发笑的效果。人们使用反语时, 在不少情况下是出于礼貌, 幽默性语言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英语中处处可以发现幽默。例如:

例三.My mother was very proper and dignified ordinarily, but she could have an acid tongue when occasion demanded.Friends had stopped in on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way to visit another couple who had just had a baby.We had a drink and talked a lot and another drink and talked much more.Finally our friend said to her husband, “John, we’ve got to be going or the baby will be asleep.”“Or grown up!”said mother.

这则幽默里说婴儿在一个下午就会长大,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说, 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意地违背了质的原则。同时, 她的错误的评论暗含了幽默和讽刺, 表明他们呆的时间太长了。

3. 违反关联准则

例四.A blonde was bragging about her knowledge ofstate capitals.She proudly said, “Go ahead, ask me.Iknow all of them.”

A friend said, “OK, what’s the capital of Wisconsin?”

The blonde replied, “Oh, that’s easy:W.”

capital是个多义词, 它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国家、省或州的政府中心所在地, 即首都, 首府;第二种是指句子或专有名词的首字母, 应当大写;第三个意思是资本, 资金, 资产。很显然, 问句“OK, what’s the capital of Wisconsin?”中的capital应当是第一种意思, 而金发女人的回答竟然是“Oh, that’s easy:W.”, 她却理解为第二种意思, 即大写字母。表面上她遵守了关联原则, 话不离题, 事实上, 她无意识地偷换了论题, 违背了关联准则。美国人正是利用表面上的巧合, 幽默地讽刺了金发女人的傲慢和无知。

4. 违反方式准则

违反方式准则是人们不用那种简洁的、通常使用的方式去说话, 而是转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话, 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事实上, 许多幽默就是由于违背了方式的准则而产生的。例如:

例五.A couple walking in the park noticed a young man and woman sitting on a bench, passionately kissing.“Why don’t you do that?”said the wife.“Honey, ”replied her husband, “Idon’t even know that woman!”

四、英语幽默的语用功能

1. 礼貌原则

Grice的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人们间接地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却没有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而不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交流。在不少情况下, 人们这样违反会话准则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是出于礼貌的需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维持友好的人际关系、轻松和谐的气氛, 常用开玩笑的方式把不便直说的话表达出来。Leech认为, 人们以间接的、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指责, 是出于礼貌, 因为其指责的含义是通过推理才能由受话人推断出来的。为弥补合作原则的这一不足, 他提出了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具体体现为六条准则: (1) 策略准则; (2) 宽容准则; (3) 赞扬准则; (4) 谦虚准则; (5) 赞同准则; (6) 同情准则。会话的合作原则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而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 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关系。有时为了维护礼貌原则, 人们可以牺牲合作原则下的一条准则。而Brown和Levinson则认为, 礼貌就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可以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 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 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 给自己挣得点面子, 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

幽默话语中那些间接话语常常出于礼貌, 维护受话人的积极面子。陈融说, “积极面子指人们的自我形象和个性, 即在交际活动中, 人们希望自己的形象和个性得到保持, 希望自己的言论、思想或行动得到肯定和赞赏”。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积极社会交际功能, 即缓和气氛、调解冲突, 维护面子;二是消极社会交际功能, 即讽刺挖苦、隐晦指责;三是娱乐功能。

2. 语用功能

(1) 积极的社会交际功能

言语幽默的积极交际功能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可以缓和气氛、调解冲突、维护面子。在重要场合, 特别是面对媒体, 遭遇无礼的责难时, 运用幽默话语可以缓和紧张气氛、调节冲突, 维护双方的面子。换句话说,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它不但让说话者摆脱困境, 又给冒犯者留一个台阶下, 显得宽宏大量, 不失绅士风度。众所周知, 言语幽默在外交场合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 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里根等, 他们都具有幽默的潜质, 经常运用幽默的言语机智地表达观点, 缓和谈话时的紧张气氛, 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又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言语幽默的语用功效有此可窥见一斑。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此就不再赘述。

(2) 消极的社会交际功能

言语幽默的消极功能是指它的讽刺挖苦、隐晦指责功能。古今中外许多幽默家都是借助于言语幽默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批评。因为幽默是喜剧的一部分, 是社会现实的理想的放映。法国著名的哲学家Bergson说, 人们嘲讽那些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 笑声可以改正人们的行为。束定芳认为, 如果你必须得罪别人, 那么最好不要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 而是通过会话含义, 使听话者间接地推断出你的话语意思。

(3) 娱乐功能

与大多数人一样, 中国学者林语堂和胡适认为, 娱乐是言语幽默的一项重要功能。西方国家, 如美国, 也非常重视言语幽默的娱乐功能, 他们拍摄了许多幽默电视剧。中国有一句俗语, “笑一笑, 十年少”, 英语习语“A laugh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都表达了言语幽默的娱乐功能。

当然要实现言语幽默的上述语用功能, 需要交际双方, 尤其是听话人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共有知识和语言修养。否则, 说话者不但不能实现话语意图, 而且可能事与愿违, 产生负面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 言语幽默通常是人们在会话活动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或考虑到礼貌原则而创造的, 它可以使交际活动得以正常、有效地进行,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充满智慧的笑声和讥讽。了解幽默的语用视角,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习得智慧的话语, 提高我们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孙中原等.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牧群, 李相敏.英语幽默话语的谬误和诡辩及其语用功能.外语学刊, 2007 (5) .

[4]章婷.试论中国模糊语义学研究现状.外语研究, 2005 (5) .

[5]Brown, P., 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英语会话原则的语用功能 篇2

关键词:英语会话含义,合作原则,违背原则

为了保证谈话双方在谈话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说话双方必须同时遵守一些准则,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在1976年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当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的时候, 他所使用的话语会故意违反其中一些原则, 说话双方可能会出于礼貌或者语境等因素去研究分析真正的话语含义, 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会话含义所以会话含义要传达的并非说话人说了什么, 而是他所要传达话语意义。

一、会话合作原则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某种默契, 因说话双方应该遵守原则, 这种原则被称之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者在说话的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 因为交际双方有相互合作渴望成功的愿望, 因此他们共同遵守某些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组成:

1、数量原则 (maxim of quantity) 所说的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并且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质量原则 (maxim of quality) 所说的话要有足够证据并且说话者知道不是虚假的话。

3、关系原则 (maxim of relevant) 说话的内容要有关联, 即达到切题。

4、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 说话双方应该遵守避免晦涩和歧义的原则, 并且保证语言简练和条理清晰。

二、会话含义

正常的交际情况不是一连串并非关联的话语组成, 因为谈话是一种说话双方互相遵守一个目的或者至少一方能接受的指向一方的言语交流。会话含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即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一般含义是指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并且是说话具有含义。特殊含义是指是指说话过程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项原则并且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推导出来的含义。

遵守会话合作原则即说话双方传达并且会话含义中的一般含义。但格赖斯发现, 很多时候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遵守这些原则,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而有意或者无意地违反这些准则, 因此产生了不同于字面意义的会话含义, 这就是会话含义中的特殊会话含义。

特殊会话含义的产生是因为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某个原则或者多个原则。违反质的原则即说话者不提供足够的信息;违反量的原则即提供一些不符合事实或者荒唐的话;违反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与话题无关;违反方式准则即使用有歧视的词语或者使用不必要的词语或者打乱叙述的顺序。

三、英语会话原则的语用功能

格赖斯的会话原则在会话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使得会话原则在语用中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功能。

说话人如果想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思, 说话双方必须会话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

2、如果说话双方中有一个人违背了会话原则中的一条或者是某一条的话, 听话人就要透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悟说话人的“弦外之音”。对合作原则的分析提醒我们要判断一条消息是否真实可信, 要由说话双方共同决定的。

例一:“Can I have the bread on the table, David?”asked a kid.

“Of course, you can, but you can also have it in the dining room.”, answered David.

该对话中大卫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 把做定语成分的on the table用称做状语成分。从而使得双方交流不能按照正常的说话人所指的方向进行。

3、当说话双方中有某个人要故意违背某个原则来表达弦外之音时, 他必须综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理解能力, 如果对方是个孩子或者非本族语者, 在理解的方面可能弄巧成拙。

例二:一留学生在美国考驾照, 前方路标提示左转, 他不是很确定, 问考官:

“turn left?” 答:“right”

于是……挂了..

造成该留学生不及格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和习惯的表达方式, 如果他的回答是”yes”而不是有双重意义的”right”, 显然考官可能是误解在该语境了right的意思为“右方”而让考生挂了, 或者是因为某种愿意故意误解而让他挂了。

总结

话语分析中虽然是新型的交叉学科, 但它能弥补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诸多不足, 其会话合作原则也帮助传统的诸如问候、邂逅、寒暄、幽默等题材上之间转化为对自然话语分析, 因此在言语行为, 篇章结构, 交际活动和语境认知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英语会话的合作原则在语言的话语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究 篇3

资料表明, 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语义格和修辞格的模糊性方面, 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二、从语义格角度来论述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语言学家们大都是

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 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了系统的“确定性”研究。理论虽多, 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 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那么, 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在语义各方面的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 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 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 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 它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 但凭借直觉, 我们会理解其含义, 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 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 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 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 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 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 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这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 因此, 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

例如:

(3) 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这句话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 进行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 则不失为精辟的讥讽。

2.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 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出“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而且还必须区别出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 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 以便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 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 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 我们姑且称这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将分两个层次来解释。

(1) 交际者人为地利用修辞手段和违反各种修辞要求, 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例如:He’s a machine.

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 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 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 或者说他工作勤恳, 任劳任怨, 或者说他缺乏感情, 待人冷漠, 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 缺少灵活性等。因此, 会话具有不固定性, 在不同的场合, 因交际的主体不同, 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2) 交际者利用片段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 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语。这时, 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 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 无从判断;或者说, 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 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下面试举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 (a) 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 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 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 (b) 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 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 (c) 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 晕个句子是“使令结构”, 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 (a) 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 那是使令结构, he是施事格。 (b) 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 那是允许结构, he是与格。 (c) 如果是其他情况, 那是呈现结构, 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 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 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 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而不贫乏。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Longman.1983.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 《许国璋论语言》[M].外研社, 1991.

“的”字短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解释 篇4

前人对“的”字短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和语法层面, 语用层面探讨得很少。在语用层面, 主要是对“的”字结构非范畴化的认知语用分析, “的”字结构的翻译, “的”字短语的简易性和指代性, “的”字短语具有话语的不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 , “的”字短语还具有辞格修辞功能的突出性、说话或朗读的停顿标志性等语用功能。下面我们先对“的”字短语论述“的”字短语的语用功能, 然后对其语用功能进行一定的解释。

2.“的”字短语的语用功能

“的”字短语具有很多语用功能, 除了它的经济性外, 还有辞格功能的突出、停顿的标志性等语用功能。下面我们对这两种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2.1 辞格修辞功能的突出性

人们常用结构相同的“的”字短语作为某一句法成分, 构成排比的修辞格, 或用“的”字短语列举对立面, 形成对比的修辞格。通过这种方法, 能突出排比和对比修辞格的修辞功能。

2.1.1 突出排比的强调功能

邢福义 (2003 :116) 指出 :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 语气一致, 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 可以尽情发挥, 增强语言的气势。因此, 用这种方式来抒情, 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来说理, 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 ;用来叙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 ;可以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1] “的”字短语构成的排比句更能突出排比的这种强调功能。

2.1.1.1 突出文章的重心

“的”字短语能突出文章的重心, 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例如 :

(1) 卖绒花的, 卖丝线的, 打把式卖膏药的, 吹糖人的, 耍蛇的, ……他什么都想看看。 (汪曾祺《受戒》)

在例 (1) 中, “的”字短语“卖绒花的”“卖丝线的”, 由于“的”字短语都省略了其后相应的中心词语, 例 (1) 中连用结构类似的“的”字短语形成的排比, 比用一般的排比句更能突出文章所要强调的重心, 从而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

2.1.1.2 突出强烈奔放的感情

“的”字短语能突出强烈奔放的感情,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例如 :

(2) 我大西洋彼岸的兄弟∕红色的、淡色的、蓝色的、黑色的∕我大西洋彼岸开始流泪的花朵 (顾城《也许, 我是盲人》)

在例 (2) 中, “红色的”“淡色的”“蓝色的”、“黑色的”是名词加“的”构成的“的”短语, 这种连续用“的”字短语构成的排比句, 省去了不必要的语言成分, 把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语集中在一起, 这样就更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强烈奔放的感情, 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在文章第四部分会进一步说明。

2.1.2 突出对比的对比功能

胡裕树 (1995 :467) 指出 :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 把两个相对待的事物或概念放在一起叙述描写, 在相映相衬中, 使人感到分外的鲜明夺目。[2] “的”字短语构成的对比修辞格更能突出对比的这种作用。

(3)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例 (3) 中, “骑在人民头上”和“给人民作牛马”, 是谓词性词语加“的”形成的“的”字短语结构, 前者是坏的、丑的, 后者是好的、美的。作者运用“的”字短语省去了不必要的语言成分, 把需要对比的关键词语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了好同坏、善同恶的对立, 使读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定。

2.2 停顿的标志性功能

说话或朗读时, 往往进行停顿, 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上或句中结构上的需要, 停下来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分明, 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3] (黄伯荣、廖序东2007 :102) “的”字短语有利于这种停顿, 特别是逻辑停顿方面。看到“的”字短语这种标志, 人们往往要在“的”字后面予以停顿。这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

2.2.1“的”字后面的停顿

人们看到“的”字短语, 自然就会在“的”字后面予以停顿。例如 :

(4) 我问身旁一个人 :“怎么年纪大的∕跑不过年纪小的?” (余华《活着》)

在例 (4) 中, “大的”“小的”是由形容词加“的”形成的“的”字短语, 在朗读时, 一般要在“年纪大的”后面做停顿。

2.2.2“的”字短语与“是”组合后的停顿

“的”字短语和“是”组合成一个意群, “是”作为谓语和主语联系更加紧密, 所以适宜在“是”后面停顿。例如 :

(5) 值得提说的是∕她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好些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从北京赶来 (巴金《怀念萧珊》)

在例 (5) 中, “值得提说的”为中补结构加“的”形成的“的”字短语, 黄伯荣、廖序东 (2007 :103) 指出 :从意义上的联系来看, 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意义整体, 这就叫作“意群”。 [3] “是”和“的”字短语组合成一个意群, 且“是”和主语在语义上联系得更加紧密, 自然而然的构成一个整体, 所以, 适宜在“是”后停顿。

3.“的”字短语语用功能的解释

前面我们在讲述语用功能时, 为了说明“的”字短语具有某种语用功能, 难免会涉及到它为什么具有这种功能的解释, 下面我们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谈“的”字短语语用功能的解释。

3.1 突出辞格修辞功能的解释

3.1.1利于突出排比的强调功能

由于多次连用“的”字结构, 所以容易使结构表现为一种相似性。有些排比句“的”字前面的部分虽然不很相似, 但由于都是“的”字结构, 如果后面加上相应的中心语后都是偏正结构, 所以“的”字短语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具有相似性, 容易构成排比句。这种连续用“的”字短语构成的排比, 省去了不必要的语言成分, 把能体现突出文章重心的内容、所要阐明的复杂事理以及抒发情感的关键词语集中在一起, 这样就更有利于突出排比的强调功能。例如 :

(6) 人们最想要的是爱情, 最要不得的也恐怕是爱情 ;让人最奋不顾身的是爱情, 最悔不当初的还是爱情。 (网络小说《飘在云里的日子》)

在例 (6) 中, “人们最想要的”“最要不得的”“让人最奋不顾身的”“最悔不当初的”, 都是“的”字结构, “的”字前面的部分, 结构不很相似, 它们的结构分别是主谓结构、状中结构、兼语结构和状中结构, 虽然结构不很相似, 但由于后面都加上了“的”字, 都变成了“的”字结构, 如果在“的”字结构后面再加上中心词“东西”, 它们又都能变成偏正结构, 因此这些“的”字结构整体相似, 所以它们容易构成排比句, 这种连续用“的”字短语构成的排比, 更能突出人们在爱情观中的挣扎与矛盾这一复杂事理。

3.1.2 利于突出对比中的对比功能

“的”字短语具有抽象概括性和省略中心词的特点, 可为对比修辞格的构成提供便利, 这种运用“的”字短语形成的对比, 能进一步突出其对比功能。

3.1.2.1 利于主语或宾语的对比

黄伯荣、廖序东 (2007 :31) 指出 :如果所说的人或事物具有泛指性, 往往会用“的”字短语来代替 [3], 表示概括性较强的指称意义 [3] (黄伯荣、廖序东2007 :50) , 所以“的”字短语具有抽象概括性, 可以整体指称一类人或事物。这种短语在句子里只用作主语或宾语 [3] (黄伯荣、廖序东2007 :31) 。在两体对比中, 由于“的”字短语具有抽象概括的指称意义, 可用来泛指两类对立的事物, 因此利于形成主语或宾语的对比, 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坏, 从而突出了对比的功能。

(7)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例 (7) 中, “骑在人民头上的”和“给人民作牛马的”分别作前后分句的主语, 表示两类对立的人。如果加上中心词“反动派”“革命家”, 就导致对象太明确, 只能表示当时的情景, 不能概括现代社会的情况, 诗的魅力也就会大大减少。因此, “的”字短语的抽象概括性特点可为对比修辞格的构成提供便利, 强烈地突出作主语的两类人或事物的对立性, 突显出了对比的功能。

3.1.2.2 利于结构性焦点的对比

很多学者认为, “的”字短语大多是定中型的偏正短语省略中心语而形成的, 范开泰、张亚军 (2000 :195) 指出, 定中型偏正结构中的定语通常体现结构焦点。[4] 在一体两面的对比中, 由于阐述的是同一对象, “的”字短语之后的中心词常常相同或类似, 省略这种中心词后, 有利于突出“的”字前面的定语——结构性焦点的对比。这种结构性焦点的对比, 能更好地表现出对比的功能。例如 :

(8) 这世界最不说理的是爱情, 最有理说不出的也是爱情。 (网络小说《飘在云里的日子》)

在例 (8) 中, 前后分句阐述的都是一种感情。前后分句中的“的”字短语分别是 :“最不说理的”“最有理说不出的”。它们分别在后面添加中心词“爱情”之后, 就成了定中型的偏正结构, 定语“最不说理”和“最有理说不出”才是句子的结构焦点所在, 承担着短语的焦点信息, 这种省略了中心词“爱情”的“的”字短语, 有利于突出地对比“的”字前面的“最不说理的”“最有理说不出的”这两种情况。这不仅为对比修辞格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而且突出了其对比的功能, 更能反映出事物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3.2 停顿功能的解释

由于“的”字短语中心语的省略和结构的相似性, 所以,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时, 常在“的”字后面停顿。

3.2.1 突出省略的中心语

因为中心语省略了, 为了突出这种中心语的存在, 所以要停顿 ;或者说虽然中心语省略了, 在形式上没有, 但语义上还存在, 所以朗读的时候, 还需停顿。例如 :

(9) 从这岗哨的∕端着冲锋枪的紧张而又不正确的姿态, 王顺看出来他是一个新战士。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在例 (9) 中, 形式上省略了中心词“战士”, 但在语义上它们仍然存在, 因此最好在“的”字后面停顿, 这种停顿不仅满足生理上换气的需要, 还可以给听者足够的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意思。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字结构加“是”后, 组成了一个意群, 自然就可以在意群之后停顿, 在此就不再重复。

3.2.2 突出相似性的“的”字结构

当前后有几个“的”字结构时, 整体都具有相似性, 所以在“的”字短语后面停顿, 就可以使结构层次分明, 意思也能更有层次、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 :

(10) 到了住勤点, 人都睡觉的∕睡觉, 休息的∕休息。 (高行健《绝对信号》)

在例 (10) 中, “睡觉的”“休息的”都是动词加“的”形成的“的”字短语, 结构一样, 同时在“的”后停顿, 使结构层次分明, 表达出两层意思, 并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 “的”字短语的结构相似性特点使它还具备逻辑停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03年.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篇5

禁忌, 英文为taboo, 原意为“神圣的”或“不可侵犯的”, 后引申为“禁止的”或“危险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禁忌语的最初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 由于科学文化不发达, 人们在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抗争自然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劣势, 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对这些现象慢慢地产生了敬畏之心, 并将自然神化和人格化, 尽量避免在语言和行为方面触及到, 逐渐形成了禁忌。

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语言社会学发展导论》一书中这样描述禁忌语:“人们使用语言交流各种情感时, 都尽量先避免谈论有失身份或道德的事物, 并将使人感到无措甚至厌烦的字句称为禁忌语。”语言禁忌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英文化中,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因此, 禁忌现象可以说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 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禁忌语背后所依托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沿革、传统观念、习俗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普遍心理特征,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任意两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所有语言的禁忌语也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共同性能够促成跨文化交际共识, 而差异性有助于了解各种文化, 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

二、英汉禁忌语语用功能的共同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 有一些禁忌是相同的, 主要表现在如亵渎、辱骂、生老病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方面。

1. 禁用亵渎性词语

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亵渎性词语就是指亵渎神灵的词语, 与宗教有关。英汉民族对神灵都持有一种惧怕敬畏的心理, 不敢直呼其名。在西方, 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 对上帝非常虔诚。因此, 上帝的名字——耶和华 (Johovah) 成为了最大的禁忌语。人们往往不会轻易使用“God”“Christ”“Jesus”等词, 而用“Gee”“Jeepers”“Jiminy”等代替。西方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神——God, 而中国人则有很多神, 如儒教的皇天上帝、道教统御三界的玉皇大帝、统御四方的四方大帝、阴间的十代天子, 甚至财神、门神、灶神等。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崇拜的对象。释迦牟尼经历代佛教徒神化后, 也变成了有如上帝一般。在中国人眼里, 菩萨和天尊, 佛祖和玉帝都是善神, 人们烧香拜佛以祈平安、幸福、快乐。因此, 中国人对自己崇拜和信奉的神灵不能有任何轻慢或不敬的说辞。另外,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Holy Mary”“God damn you”和汉语中的“天杀的”“不得好死”“遭报应”等, 不仅仅是禁忌语, 也是诅咒语, 更是对神的亵渎和不敬, 不可随意使用。

2. 禁用辱骂性词语

带有辱骂、诅咒性质的词会冒犯他人, 令人不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因此, 禁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1) 污秽语。污秽语也叫脏话, 一般与排泄物或性有关。英语中有piss、shit、crap、asshole、dick、cunt等, 汉语中有屎、屁等。这些都是骂人话, 侮辱性太强, 通常会导致肢体冲突, 因此不能随便使用。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和教养, 甚至会令人生厌。

(2) 动物辱骂语。英汉语中某些寓意不佳的动物会使人不快或引起冲突, 常用作骂人话, 如bitch、swine、pig、cow、chicken、dragon、cat、bat、wolf、fox等。汉语中有肥猪、蠢猪、禽兽不如、鳖孙、王八蛋、龟儿子、小兔崽子、混蛋等骂人话。此外, 与狗有关的习语和成语都是骂人话, 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走狗、猪狗不如等。

英语中的一些四个字母词汇, 如fuck、piss、shit、cunt、dick、cock、tits、slut、damn、hell等, 是严格禁忌的下流话, 用作骂人话时, 意思是令人讨厌的人、讨厌鬼、王八蛋、婊子等, 被视为“Never to say”。汉语中骂娘被戏称为“国骂”, 是最大的禁忌。如果骂某人的娘, 对方是要拼命的。

3. 禁用生老病死词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新陈代谢过程, 但人人都希望远离疾病与死亡, 健康长寿。因此, 人们对生老病死有着莫名的不安与恐慌, 十分避讳与这方面相关的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这方面也有较多的相同点。

在英汉文化中, 怀孕、生育都有一定的忌讳。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谈及怀孕时, 一般用“in the family way”“in a delicate condition”等短语代替;汉语中则用“有喜”“有身孕”等词代替。

在西方国家, 因为“老”会令人联想到衰败、死亡、孤寂、无用, 所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用一些委婉的表达来说明“年老”的概念, 如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the mature、grey hair、grey beard、grey-headed等。近年来,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对“老”字的忌讳也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一些女士, 很避讳被冠上“老”。

生病会使人们遭受痛苦和感到难受, 因而疾病在人们心目中, 是一种不幸的象征。英语中disease被discomfort代替, cancer被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中国人也会尽量避免说“病”这个词。因此, 在谈及“病”时, 也常用“身体不适”“身体不舒服”“脸色不好”来替代。

死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字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 有400 余条, 如to be gone、to go to see Marx、to cease to think、to go to his last home、to be no more、to give up the ghost to close one’s eyes、to go off、to fall asleep、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等。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 条之多, 有“去了、走了、上路了、长眠、合眼、见马克思、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

4. 禁用种族歧视词语

种族歧视是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侮辱性地称呼一个种族、民族、国民或阶级的词语都是禁忌语。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个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过去英语中把黑人说成nigger、niggra、niggruh、negro, 是侮辱性色彩极浓的完全禁忌语。现在人们称美籍黑人为African Americans, 就没有种族歧视的意味了。在美式英语中, 美籍的意大利人被称为dagos, 犹太人被称为kikes, 波兰人被称为polacks, 华人被称为chinks, 日本人被称为japs等。这些词语都带有蔑视性, 实际上也是一种禁忌语或半禁忌语。汉语中, 如用“大鼻子”“鬼子”“夷人”“洋鬼子”“老外”等指称外国人, 用“小鬼子”指称日本人, 也有一定的冒犯侮辱之意。

5. 禁用性别歧视词语

性别歧视词语, 即表达对妇女的偏见或歧视, 以及女性劣于男性的错误观念的词汇。如prostitute的同义词有girlie、streetgirl、callgirl、streetwalker等, 比whoremaster的同义词要多得多。另外, 英语中还用动物的名称来指代某些女人, 如用bat、dog、chicken、cat、cow、mutton等来指称“贱妇、丑妇、恶妇、卑鄙的女人”等。汉语中歧视妇女现象更为严重, 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和妇人一般见识”“头发长, 见识短”“好男不跟女斗”等。古人把妻子叫“贱内”, 现在也有把妻子称为“内人”或“家里的”, 暗示妻子仅仅只是在家里干家务活的人而已。另外, 女性还常被骂成“红颜祸水”, 即灾祸的根源。古代许多朝代的毁灭都归罪于女性, 如妲己、妹喜、杨贵妃等典型人物。甚至在汉字中, 也表现出性别歧视来。许多偏旁为“女”的汉字都具有贬义, 如“妖、媚、奸、婊、嫉、妒、婪、嫖、姘”等。就连女性所代表的“阴”也具有贬义含义, 如“阴森、阴毒、阴险、阴谋、阴风、阴魂、阴沟、阴霾”等。

三、英汉禁忌语用功能的差异性

禁忌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大家都通晓遵从的行为准则, 它和所处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等有密切关联。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因而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用的相异性, 主要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与称谓禁忌。

1. 颜色禁忌

中国人喜欢红色, 不喜欢白色, 把白色认为是死亡的象征。英语文化则认为红色暴躁、专横和傲慢, 红色也成为了政治激进的代名词, 因此, 红色是不祥之兆, 大多数美国人讨厌红色。在中国古代, 绿色是禁忌的颜色。汉朝时期, 卑贱职业的从事人头上戴着绿头巾。“戴绿帽子”“绿头乌龟”都是很难听的骂辞。

2. 数字禁忌

中国的禁忌数字有“四”和“七”等。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忌讳“四”是因为其与南方方言中的“死”谐音, 故而“四”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七”则与祭奠死者有关, 因此“七”在汉文化中也是被忌讳的数字。在西方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此, 西方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开13。

在中英数字禁忌中, 对奇偶数的态度截然不同。例如, 中国人希望“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特别中意偶数, 尤其是“6”与“8”, 寓意着“顺”与“发”, 最受人们喜爱。但奇数却很被忌讳, 好日子从来不选奇数。而在英语国家, 人们非常中意奇数。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曾说:“上帝是单数”。他们不喜欢双数, 忌送偶数花, 认为偶数的花会导致厄运。

3. 称谓禁忌

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序, 推崇尊宗敬祖, 有“为亲者讳, 为尊者讳, 为贤者讳”的避讳总则, 即对祖先、上级、长辈不能直呼其名, 即避皇帝, 避上级, 避圣贤, 避长辈。在日常交际中, 出于对别人的尊敬, 从不直呼其名。称呼没有血缘关系但年纪较长的人, 则冠以亲属称谓, 如奶奶、爷爷、阿姨、叔叔、姐姐、哥哥等。但在讲英语的国家, 人们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因此无论辈分高低、地位尊卑、年龄长幼, 都可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使用亲属称谓。

四、结语

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有其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对亵渎语、辱骂语、生老病死语、种族歧视语和性别歧视语的禁忌上。差异性则体现在颜色禁忌、数字禁忌和称谓禁忌上。我们要了解禁忌语的语用功能, 入乡随俗, 尽量少使用禁忌语, 多用委婉语,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也是语言的变体。本文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功能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 以达成交际的共识, 了解不同的文化, 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功能,共同性,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1997.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伟林.2001.禁忌语语用功能探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2)

[3]史欣.2010.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学研究, (10)

[4]王攀.2013.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河南大学

[5]张向阳.1999.语言禁忌现象的立体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

[6]张拱贵.1996.汉语委婉语词典.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标点的语用功能 篇6

“填充词”日语为“フィラー”, 是指“本身不具有命题内容, 与其他话语不构成狭义的应答、接续、修饰关系, 是填充部分话语的一种语音现象” (山根, 2002) [1]。填充词本身不具有命题内容, 即使将其去掉也并不影响所在话语传递的交际信息。因此, 日语学习者容易将其当成可有可无的语音现象。实际上, 填充词的出现具有语用理据, 它们不仅是一种语用手段, 更是一种语用策略, 他们的使用折射出说话者的语用意图, 是话语输出和理解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分。本文以自然会话中频繁出现的日语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 利用东京外国语大学地域文化研究科宇佐美まゆみ教授监修的“BTSJによる日本語話し言葉コーパス2011版』” (平成20-22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项目B“人間の相互作用研究のための多言語会話コーパスの構築とその語用論的分析方法の開発”【课题标号20320072】研究成果) , 对其频率和分布进行了分析, 探寻其在口语表达中的语用功能, 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まあ”的词性考察

广辞苑第五版将“まあ”的词性定义为副词和感叹词。用作副词和感叹词的词义分别如下:

1.副词词义

(1) (十分ではないが、かなりの程度であることを表す) まずまず。

例「まあよい方だろう」

(2) (軽く相手を制止したり、促したり、また自分の気持ちを述べたりするのに用いる) ちょっと

例「まあ待ちなさい」「まあお座りください」「まあやってみましょう」

2.感叹词词义

(女性が) 驚いたり感嘆したりした時に発する声

例「まあ不思議なこと」「まあきれい」

三、先行研究

关于“まあ”的研究, 较早的有川上、加藤等人。川上 (1993) 根据出现位置, 将“まあ”的用法分为两种, 一是出现在话语开端的“応答型用法”, 二是出现在话语句首、句中的“展開型用法”。指出“応答型用法は相手の発話内容に対する受け取り方を表示しつつ、自分の発話内容を展開させていく用法である。展開型用法は自分の主張?見解をいかに展開させて聞き手に伝えるかに焦点がある”[2]。加藤 (1999) 在川上的基础上, 将应答型用法分为“質問文への応答、要求文への応答、平叙文への応答”三种, 将展开型用法分为“導入、補足説明、間つなぎ、結論”四种[3]。赵刚 (2003) 将“まあ”列为话语标记语中的信息处理标记, 表示会话者发话时的思踌躇[4]。贾琦 (2013) 归纳在总结了日语填充词的功能, 提出“まあ”的功能有信息处理功能、会话管理功能、人机关系调节功能。[5]

四、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东京外国语大学地域文化研究科宇佐美まうみ教授监修的语料库“BTSJによる日本語話コーパス (2011年版) ”, 以收录其中两组语料为对象, 分析了其中出现的填充词“まあ”的位置、次数, 考察了其语用功能。

考虑到说话者措辞上存在主观性的问题, 我选取了两组不同话者的会话。分别为43号会话语料和176号会话语料, 来考察日语填充词“まあ”。43号语料是男教师给女学生进行论文指导时的会话, 时长42分0秒。176号语料为初次见面的两个同龄的男性之间的闲聊, 时长19分52秒。在分析中我发现, 除了“まあ”这种表记形式外, 还存在“ま-”、“ま”甚至是“まっ”的形式, 为了便于考察, 本文忽略其中的微妙差异, 统一视为“まあ”。

五、研究结果

(一) “まあ”的出现次数及位置

通过对两组语料的统计分析, 得出如下数据:

如图, 在这两组语料中, “まあ”共出现了160次, 可以说是一个高频的填充词。如图所示, “まあ”在发话中出现最多的是句中, 其次是句首, 而句尾只出现了2次。

(二) “まあ”的语用功能

通过分析语料, 并结合先行研究, 得出“まあ”的基本语用功能如下。

1. 话语启动标记

作为话语启动标记的“まあ”往往出现在话语开端, 且位于连续几个填充词的最后一个位置, 在连续使用几个表示词汇搜索或思维过程的填充词后使用“まあ”来宣告语言编码过程结束, 正式进入语言输出阶段, 有一种明确话语境界, 引出话语, 唤起听者注意的作用。如例1, 在正式启动话题前, 用了“で、あのー、えっとー”这些词表示说话者处于词汇搜索、语言组织、思考阶段, 紧接着用“まっ”明示思考过程结束, 话题正式启动, 以提醒对方注意。例2亦是如此。

(1) 83 JTM01<で、あのー>{>}えっとー、マ、すべての制度疲労がそうなんだけど、ある制度があの立ち上がると、最初いいんだけど、あとでいろんな問題が出てくるんですね=。 (引自43号语料)

(2) 227 JTM01<あのー>{>}えっとね、要するに通事論と共時論、バリエーションを考えるか考えないかというのがいうのが問題だと思うんですよ。 (本文例句除另外注明外, 均出自语料库“BTSJによる日本語話コーパス (2011年版) ”227为话语编号, JTM01为话者编号)

228 JTM01で、あのーマッ現在って言った時に、戦後を現在、現代を戦後60年間っていうのは、それはそもそもおかしい。

(引自43号语料)

2. 下结论标记

“まあ”还有总结先行话语、下结论的作用。如例3中上文提到说话者所在的大学有26种语言, 110-2中开始举例, 说有印尼语、菲律宾语、马来西亚语, 接下来用两个“ま”作总结, 结论是除了法语德语以外的世界各地语言。例4同样如此, 上文谈到了审查论文时的一些做法, 说到最后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虚假的平等”或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最后下结论说总之是有“各种想法”。

(3) 110-2 BM01まインドネシア語フィリピン語、マレーシア語、マ、いわゆるドイツ語フランス語のほかに (えー) 、マ、いわゆる、各地域の言葉を習うんですね (はい) 、ポルトガル語 (ええ、ええ) とかスペインですとか。 (176)

(4) 77 JTM01とくに最後は全くあのーなんか悪平等、へー変な考え方だと思うん (あー) ですけどね、あのーマ、いろんな考え方があるんですよ。 (43)

3. 言语行为缓延标记

在会话中, 说话者在尚未考虑好合适的词或表达方式时, 为了避免可能被打断或使听话者转移注意力, 常使用填充语来填补话语与话语之间停顿的时间。“まあ”用作一个缓延标记语可以避免过长的停顿, 并暗示对方说话人要提供的信息还未想好, 话轮处于持续状态, 同时保持对方的兴趣, 减少和排除插话, 维护自己的发言权。如例5和例6。

(5) 44 JSF01あの (はい) 、私その投稿のこととかではなくって (はい、はい) 、その全体としてどうするかというようなことを、マ、あのー (はい) 具体的ーにはちょっとまだ用意ができてないんですけど、アイデア的なこと (はい) ていうふうに考えてたんですが、 (省略) (43)

(6) 90 JTM01博士論文のために、あの、えとー、レフリー付きの学術雑誌に論文がたて、2つか3つもあるべきことというのは条件になりますから=。

91 JTM01=で、1つは、マ、あの、マ、本人のためですよね。 (43)

4. 信息完善标记

说话者在传递信息时, 为了便于听话者的理解, 常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 补充其他信息。如例7中先谈到一旦当上副教授, 正常情况下会以副教授的身份被聘用, 紧接着又补充到有时也会出现降级的情况。例8中提到某学会的刊物是不错的, 但中间又补充了一句自己不是很清楚。

(7) 176 BM01まあ、ふつう助教授になれば、助教授でとってはくれると思うんですけどね (あー) 。

177 BM01マ、たまに降格があるみたいですけども (へー) 。 (176)

(8) 104 JTM01ま、その意味で「学会名2」学会のあの機関誌は、マ、僕知りませんけど、あの結構いいほうじゃ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から、書いてみてください。 (43)

5. 话轮转接标记

“まあ”出现在话轮的起始位置时, 有接过话轮的意思, 它意味着话轮转接成功, 说话人拥有当前话轮。如例9中JTM01在听完对方的话后, 用“まあ”接过话轮, 接着陈述自己的看法。例10亦是如此。

(9) 152 JSF01こうマクロ的なところから (はい) 、最初アプローチしていくのか (はい) 、それともその個々の現象をこうミクロからこうみていったらいいのかっていうのが、どうすればいいのかなという感じなんですけど。

153 JTM01マー、話聞いていると、それよりもっと根本的なところがまだ定まっていないと思うんですけどね。 (43)

(10) 173 BM01だからここの大学ので、他の大学に行くと、違うかもしれないん。

174 SM01ああ、講師になるかもしれない。

175 SM01<笑い>あそれはないですか。

176 BM01マー、ふつう助教授になれば、助教授でとってはくれると思うんですけどね (あー) 。 (167)

六、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まあ”在会话中主要出现在句中及句首。它在自然会话中的语用功能主要有用作话语启动标记、下结论标记、言语行为缓延标记、信息完善标记、话轮转接标记。由于所选语料有限, 对“まあ”的语用功能分析可能存在遗漏。比如“まあ”作副词时有表示劝诫以及作感叹词时有表示惊讶之意, 那么它在作填充词时是否也具有劝诫标记及情感标记功能, 这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摘要:本论文以自然语言中的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 重点探讨其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 分析了“まあ”的五种语用功能: (1) 话语启动标记; (2) 下结论标记; (3) 言语行为缓延标记; (4) 信息完善标记; (5) 话轮转接标记。通过对“まあ”的分析, 了解填充词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 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填充词,まあ,语料库,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山根智恵.日本語の談話におけるフィラー[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2002.

[2]川上恭子.談話における「まあ」の用法と機能 (一) ―応答型用法の分類―[J].園田国文.1993 (14) :69-78.

[3]加藤豊二.談話標識「まあ」についての一考察[J].日本語学·日本語教育論集6.名古屋学院留学生別科, 1999.

[4]赵刚.日语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 :7-12, 20.

网络流行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篇7

一、网络语言概述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自然语言, 语言表达是模糊的但并不影响语言的交际, 其语用功能往往达不到所要表达的效果。网络语言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必说出准确的数目, 但是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可起到精确数字远不能及的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境使用一些模糊数字使语言起到幽默、诙谐及简洁的作用, 它是利用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网络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它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顺应性, 网络语言让使用者住不用的语言环境下做出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使用者语境的需要,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语言交际实际上是预言家思维的产物, 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发话人可能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以达到试探的目的。语境关系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 就会导致发话人所说的话与他想表达的意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得以否定, 接受者无法过滤多余信息有效保持信息的准确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用功能

(一) 网络流行用语推动了语言风格和语体的变化

1.模糊语言推动了语言风格的变化。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受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的作用, 它们在说话时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的语言数量与词汇量成正比, 它所包含的语码混合和符号都是对语言书写的创新, 它以键鼠为输入工具, 避免汉语通过拼音组合或笔画分析确认所需汉字, 充分表现了网络时信息传递争分夺秒的经济特性和网络用语构词的简易化。同时模糊数字丰富了汉英语言的词汇库, 使用模糊数字使语言在交际中更为委婉、含蓄, 以避免不愉快和禁忌语的方式, 如:“委婉语”通过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代替原来那个包含那个令人不悦的内涵的词, 尽力净化这个词带有损害性的情感联想。由于模糊数字不便把某些问题或事件讲清楚、谈透彻, 给讲话者留有余地, 有意识的使想要表达的意思含而不露, 比如“三个俯卧撑”, 词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人们怀疑政府的执政公平性, 从而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不满、讥讽之情溢于言表, 借助于模糊语言来表示自己的不肯定态度, 引申和组合表情达意。

2.交际语境改变了语体。在英文中, hold一词的本意是控制和掌控等意思, 对“hold住”正式取代给力和伤不起后, 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 再不用“给力”和“伤不起”来表达激动和无奈的情绪, 作为网络流行语有一般网络流行语得以流行的一般条件, 也有自身发展流行和演化的过程。拉丁字母和汉语的完美结合为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模型, 给模因创造大量构成信息感染的条件。现在经常在各大网站上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标题“你的人生hold住了吗?”很多含“hold住”词的标题就被网民看到并使用了, 典型的模因感染现象也屡见不鲜, 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交际语境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语言交际目的, 对不同的交际语境因素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 不但顺应受众的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而且成了网络上传播最快、最流行的词汇, 实现了人们对现实话语环境的一种高度逼真模仿。

(二) 网络流行语承担着“解压阀”的作用

网络语言是网民进行网络交际的语言, 具有使用频率高的特点, 在个性张扬、标新立异的虚拟的环境中, 创造出了许多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流行语言。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种种不如意背后的无奈和伤感, 如“坑爹”、“hold住”等语言也受到网民较高的关注度。这些网络流行语表达了网民对社会人生的体会与思考。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运用也曾风靡一时, 社会新近事实的新闻媒体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流行语言, 增加了对广大网民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为新闻增添了新的报道内容。部分网络流行语用激烈的语言表达思想, 用自由的语言来表达心声, 这种夸张语言在相同的语境下引来网民纷纷跟帖。再者就是简洁的网络流行语便于人们在短时问内快速交流。比如:“躲猫猫”讲述了云南男子在看守所离奇受伤后不治身亡, 究其原因是因为玩“躲猫猫”撞墙致死。运用网络流行语来传播思想, 提高了创作者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创新。

总之, 网络流行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运用范围, 具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合理的使用网络语言不仅丝毫无损于人类语言的有效交际, 同时还可以争强语言的柔性和张力, 体现了语言功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季刊) , 2003 (2) .

[2]刘颖.语用学的新视角——语用综观与顺应[J].哈尔滨商业大学报, 2005 (1) .

[3]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 2001 (2) .

上一篇:药物分析学教学下一篇:传统甲状腺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