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通用8篇)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1
1. 引言
模糊性 (fuzziness) 是自然语言的必然属性, 这种模糊性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的使用使人类语言的使用更加灵活, 内涵更加丰富。模糊语言学是针对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依据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扎德教授1965年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 (Fuzzy Sets) 的文章。这篇文章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文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模糊限制语 (hedges) 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模糊词汇的无定量, 无定界或无定指对话语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进行限定, 使一定语言环境下的言语表达更加严谨。1972年, 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者拉科夫 (Lakoff) 发表了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 首次介绍了术语“模糊限制语”, 开始了语言学领域内针对这类模糊现象的研究。他指出模糊限制语具有“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能力。它的作用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此后, 中外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2.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意见。Price和Prader (1982) 将它分为近似化语和遮掩语 (转引自高晓芳, 张琴, 2002) 。陈林华、李福印等从广义的语义特征, 将模糊限制语划分为五类:程度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和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伍铁平按其所属语法类别将其分为四类。还有人认为应分为语义型和语用型模糊限制语 (高晓芳、张琴, 2002) 。较有影响的模糊限制语的划分是从语用角度进行的分类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何自然, 1985)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对话题的真值程度和所涉及的范围对命题内容作出修正, 表明现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话题, 但不等同于话题。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程度型变动语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 它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 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 说得更得体一些, 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 避免过于武断。这些程度变动语包括:sort of, kind of, really, almost, quite, a little bit, more or less等等。范围变动语指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语言。范围变动语包括approximately, essentially, about, between...and, roughly等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表示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主观测度, 或提出根据、来源等对话题内容作间接评估, 它不影响话题的真值程度, 主要显示说话者与话题的关系。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以分成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的直接猜测, 或者指说话人表示他对某事持有的犹豫的态度。它包括I think, probably,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assume, I amafraid等等。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说话人本人的推测或犹豫, 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 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态度。它包括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 presumably, someone says that, as is well known等等。
3.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原则的关系
由此可见, 模糊限制语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既可以改变话题的真值程度给自己的话语留出回旋的余地, 同时也可缓和过于强硬的话语,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语用功能。本文讨论了模糊限制语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语用原则和语用理论的密切关系, 从而揭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3.1 模糊限制语与合作原则
H.Grice (1967) 在其会话含意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理论中提出, 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 交际双方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会话原则,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该原则有四条准则, 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规定了我们说话时所应该提供的信息量:不应该多说, 也不应该少说。质量准则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了说话要切题, 不说和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准则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 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 不要用语意含糊的词语, 避免冗词赘句。
从表面上看, 模糊限制语是对合作原则特别是对它的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的违反。这是因为从质量方面来看, 模糊限制语所导致的言语模糊降低了说话人所给予信息的真实性。似乎是说话人故意隐瞒事实的真相, 结果往往使听者不知道事情的真伪。从数量方面来看, 模糊限制语所导致的言语模糊又使言者所提供的信息多于或少于听者所需的信息。但是从本质来看, 却是与此相反,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正是由于人们在自己不清楚, 或说不清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使语言模糊的策略。因此它其实遵守了质和量的准则, 因为言者本来就不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 而且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真实状况本来就不可能说清楚。所以模糊限制语正是对合作原则的严格遵守。例如:
(1) His weight is about 70 kilograms.
(2) Accordingtodoctor, there is somethingwrongwith his heart.
(3) A:Where does Mr.Brown live?
B:Somewhere by the lake.
在例 (1) 中, 言者对这个人的体重不太了解, 不可能像秤一样测量出准确的数字, 所以言者使用了about这个模糊限制词, 给听者提供了最多的信息, 符合质和量的准则。在例 (2) 中, 使用了模糊限制语according to, 言者借用第三者的权威资料来传达自己的猜测, 表明并非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也体现了质和量的准则。在例 (3) 中, B含糊的“somewhere by the lake.”显然是违反了“量的准则”, 因为他给A提供的信息并不是A所希望他提供的信息。但当B的确不知道Mr.Brown住所时, 为了遵守“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 他不得不违反“量的准则”, 如实相告, 以避免因直言不讳而使对方难堪。
因此在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正是遵循了合作原则, 而不是违反了合作原则。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使话语更加符合客观事实和事物的真实情况, 体现了话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2 模糊限制语与会话含义
H.Grice认为人们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 并非严格遵守合作原则下的各个准则, 而是会故意违反某个或某些准则, 听者要想准确了解言者的真正意图需要对言者的话语进行推理, 从而得出超越字面含义之外的特殊会话含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可以违反合作原则, 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语义的模糊性来引起受话人对话语隐含的“言下之意”的注意, 提高话语的灵活性和得体性。例如下面两个例子:
(1) A:What is his score in the final exam?
B:Who knows!Something between 60 and 70.
(2) A:Where is my two pieces of cake?
B:I’m told that 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thismorning.
在例 (1) 中, 听者回答, “谁知道呢, 大概是六七十分吧。”在这句话中, 听者知道他的实际分数却故意违反“量的准则”不给出具体的数字, 而是说something between..., 话语也带有一种轻蔑的口气, 因此可以推断出他的话语含义, 即他对这个人的分数并不感兴趣, 或认他的分数很低, 所以只给出个大概的数字。在例 (2) 中, B似乎是答非所问, 实际上是模糊限制语“I’m told that”来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其产生的会话含义为:可能是孩子们吃了巧克力, 也可能不是, 从而为自己的话语留有很大的余地, 既回答了A的问题, 也不必为自己的话负责。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仅可产生会话含义, 还具有会话含义可取消性的特征。Grice认为会话含义具有五个特征: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可取消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指在原有话语上加上某些前提, 原话语的会话含义就被撤销。如He is sure to finish his work, if he didn’t go to the bar last night.模糊限制语具有跟if从句同样的功能。如:She is the only person capable for the job, it seems to me.
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与会话含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可以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下的某些准则产生会话含义, 还具有其可撤销性的特点。因此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增强言语表达的灵活性, 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 使得话语更加得体。
3.3 模糊限制语与礼貌原则
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 G.L eech (1983) 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包括六条准则, 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言语交际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正是为了遵循这些准则使话语更加含蓄委婉、礼貌客气。例如
(1) He doesn’t seem a good cook.
(2) A:W hat a wonderful novel!Howdo you like it?
B:I kind of like it.
例 (1) 中模糊限制词seem的使用正是为了遵循“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发话人减少了反面评价 (He isn’t a good cook) 的直接性, 似乎发话人并不是表达自己的态度, 而只是陈述某种含糊不清的印象。例 (2) 中“kind of”的使用回避了直截了当的表态, 既没有表示完全赞同, 也没有表示直接反对, 并且“kind of”削弱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这符合礼貌原则里的“赞誉准则”和“一致准则” (A Agreement Maxim) 。
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 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 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 尽量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赞誉别人, 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分歧, 尽量夸大与别人的一致, 这样就大大缓和了批评的语气, 让别人易于接受。从而使语气含蓄婉转。
Leech (1983) 还在其礼貌程度的语用等级 (pragmatic scales) 概念中提出, 在言语交际中, 当话语对说话人有利时, 话语越间接, 供受话人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话语也就越礼貌。换句话说, 间接程度等级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随着间接程度的增加, 礼貌程度也相应增加。例如:
Could you possibly lend me your bike?
发话者用模糊限制语could you possibly给受话人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给受话人更多权利来决定是否要借自行车给说话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给了受话者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从而达到了礼貌的功能。
3.4 模糊限制语与面子理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参加交际活动的典型人有面子需求, 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 (1978) 。面子有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子 (positive face) 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负面子 (negative face) 指有自主的自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使用模糊限制语主要是为了保全听话人的负面子, 有利于说话人缓和语气, 减弱可能威胁到听话人负面子的言语。另一方面, 说话者也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保全自己的正面子, 如当说话人对话题的真实程度没有把握;或当说话人不得不对某人或某物做出评价时。例如:
(秘书上班经常迟到, 这次又迟到10钟)
Boss:I’m afraid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you are late for work.
Secretary:Sorry, I’m...eh...just a little bit late.
老板批评秘书迟到, 但为了不引起秘书的抵触情绪, 用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I’m afraid”, 来减弱批评的锋芒, 给员工留面子。而员工在承认自己迟到的同时用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 little bit”违背“量的准则”从而保全自己的面子。
4. 结语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言语交际中起着极为积极、重要的作用。它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语用原则和语用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模糊限制语通过对合作原则的遵守和对某些准则的故意违反来提高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和灵活性;也可使话语更加含蓄委婉、礼貌客气;能保全会话双方的面子, 维护双方合作关系, 避免冲突。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使言语交际在和谐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但若使用不当, 模糊限制语也有消极被动的一面, 会造成语用失误, 从而影响交际的有效进行。例如:
(1) 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lecture?
B:Your lecture looks quite successful.
(2) A:Your spoken English is very good.
B:Thanks, not bad.
例 (1) 中“quite”正是不顾交际场合和对象, 对模糊限制语的不当使用。它削弱了赞美的力度, 使得赞美听起来言不由衷, 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而例 (2) 则是由文化差异导致模糊限制语误用的一个例子。“not bad”这个模糊限制语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正常而有礼貌的回答,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显得有点不谦虚, 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因此, 很有必要加强对模糊限制语乃至模糊语言的在不同交际场合、不同对象和不同文化背景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从而提高运用模糊限制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减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陈林华, 李福印.交际中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4, (5) .
[3]高晓芳, 张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5) .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江天芳.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与会话原则[J].福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1) .
[6]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 2006, (4) .
[7]杨毓隽.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语教学, 2002, (4) .
[8]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9]朱美慧.模糊限制语在会话礼貌中的语用功能[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2, (5) .
[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指示语;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是交际差异性、动态性和顺应性的产物(林波,王文斌,2003)。语用模糊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吴亚欣,2002)。对模糊现象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从语言学上说,模糊表现了一种由于界限不明引起的语言不确定性, 并与语境有关,利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反而能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徐艳秋,2006)。正如东方文化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称谓上,西方国家一般直接称呼人的名字,熟悉的朋友之间甚至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之间,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体现出的是一种亲密熟悉感。相反,在东方文化中,由于孔孟思想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即使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在称呼对方时,多选用符合其语境下的称谓语,如“先生”、“女士”等,而在某些非正式场合,诸如网络虚拟空间,交谈双方不能面对面交流,因此不能判断对方的年龄性别或社会地位,这时仅仅凭借着个人的推断,贸然称呼对方,难免有时会造成语用失误或语用事故(pragmatic accident)。而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购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消费方式。随着买卖双方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进行议价,所谓的“淘宝体”应运而生,而“亲”因为其在作为指示语使用时,会出现指示信息模糊的现象,恰好解决了社交过程中正确使用指示语的问题(如图1所示)。当然,除此之外,“亲”还达到了一定的语用模糊的社交效果。下面我们举例予以分析。
例(1):
消费者:美女,没有折扣么?
女装商家:不好意思,这里是帅哥。
(转引自:淘宝体中“亲”字的语言学思考)
例(1)中显然消费者将销售女装的商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性服务群体,才会造成误解,引发语用失误。消费者口中的“美女”和“帅哥”同样是一种网络语境下时兴的人称指示语,但与“亲”不同,其暗含了性别指称,所以在某些无法确定对方性别的语境下,贸然使用,必然会导致语用失误,影响交际效果。于根元先生把交际者的相关信息, 如性别、年龄、身份等称为中语境,并指出“中语境的残缺使交际者感到难于开始交际,难于选择现实交际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模式。” 因特网这一特殊媒介虽便于思想交流,但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形象,听不到对方的声音,除非双方有条件进行语音、视频聊天, 中语境往往是残缺的(周旭,2009)。而“亲”作为一个中性指示语,介于“我”和“你”之间,填补了指示语在这一层次的空白,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亲”都能作为一个简单的第二人称指示语来达到交际目的。
例(2):
商家:亲,欢迎光临小店! 本店所有商品一律包邮哦!
消费者:亲,能不能给点优惠哦!
例(2)中,买卖双方自始至终使用“亲”来互称对方,其模糊了交谈双方的身份信息,透过“亲”我们无法辨别对方的性别,年龄或是社会关系。Thomas(1995)将语用模糊的功能分为下面几项:
a) 使话语更有趣/更无趣
b) 增加话语感染力,使其陌生化以增强话语效果
c) 协调交际双方彼此冲突的目的,使会话得以进行
d) 使话语显得礼貌委婉
从Thomas的观点来看,“亲”的语用模糊化,首先在表面上使话语变得趣味生动。网络虚拟空间下,屏幕是连接买卖双方的唯一纽带,卖家无法像在实体店里一样,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表现其热情或介绍其商品。用“亲”来称呼对方,明显使陌生化的语境亲切化,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从而加强了对话的语用效果达到其销售的目的。同时,“亲”的使用明显使对话显得更加礼貌委婉,在这一点上,“亲”的语用模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郭熙在《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中指出,“社会称谓的缺位是我国大众文化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也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突出表现,它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网络世界的迅速崛起,如何称呼网络陌生人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汉语传统的称谓语渐渐不能满足交流者的需要,“亲”及其衍生体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称谓语的空白。文章通过剖析网络语境下第二人称指示语变异的例子,结果发现,网络语境下第二人称指示语经过变异后,具有特殊的语用模糊性。对人称指示语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模糊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称指示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交际含义,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亲”作为一个走红的网络指示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总是能以其特有的语用效果温暖人们,这也不失为一种冰层上的温暖。
参考文献:
[1]Wu Yaxin (吴亚欣). Pragmatic Vagueness: AStrategy in Chinese Verbal Communication [D].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Guangzhou: Guang 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2.
[2]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J].语文建设,1997(9):16。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N].《外语与外语教学》(8),2003.
[3]徐艳秋.政治外交语篇中的语用模糊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周旭,谭静怡.网络传播词“亲”的语义再释[J].修辞学习,2009(5).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3
1 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策略, 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 是人们有意识选择使用的语用交际策略。1965年, 美国《信息与控制》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杂志刊登了控制论专家L.A.Zedeh的《模糊集》 (Fuzzy Sets) 一文, 首次提出了“模糊理论”这一概念, 此后, “模糊”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模糊相关的概念如“模糊控制”、“模糊数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 模糊理论也为语言科学拓宽了新的视野。研究途径——模糊语言学。而在查德之前, 类属逻辑都是两值的, 所有的类属都有严格确定的界限。一件事物要么属于或者不属于一类, 没有中间态, “模糊”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语言科学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模糊语言学。
委婉语是所有人类语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之一, 它用模糊曲折、含蓄婉转的表达以达到说话者不直接言其事的目的, 是社交中为了达到更加理想和美满的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和独特交流方式。委婉语是含蓄婉转的体现, 是交际手段, 更是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的社会层次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进行委婉表达,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抽象含蓄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引起歧义的概念, 使交际双方能够间接地沟通不宜直说的事情, 避免直接的语言冲突。因此, 委婉语的首要特征也就是模糊性。
2 委婉语中语用模糊的实现
模糊这一概念本身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概念, 而且这些概念的共性目前并不能清楚地确定, 因此, 模糊本身是不易被确定和描述的, 也正因为如此, 语用模糊的实现可以有多样的方式。
2.1 语音层面的语用模糊
语音层面主要是指语音异化 (phonetic distortion) 。如用ladies代ladies’room是采用的缩略方法。JC代指Jesus Christ是首略法。另外, 例如
Dad:I will go to the supermarket.
Mum:Do not forget the I-C-E-C-R-E-A-M.
此句中妈妈之所以在语音上面做上述处理而不是直接告诉爸爸ice-cream是为了避免让孩子们听到。
中国人经常将打碎花瓶与岁岁平安设置关联。客人来家里做客不小心将花瓶或者镜子或者瓷碗打碎, 听话人在这样的语境下就能够推断出主人是在用一语双关来打消客人的尴尬:花瓶的碎——“碎”与“岁”同音——“碎碎平安”——岁岁平安。这种使用同音实现的语用模糊正是语音层面语用模糊的实现方式, 例子中的主人就是擅于运用这种语用模糊打消客人尴尬又能显出自己随和大方又不拘小节。
2.2 词汇层面的语用模糊
例:嘿, 你的first kiss是在什么时候?
例句中借用外来词来表达委婉就是利用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一种距离, 相当熟悉与相对不熟悉来含蓄表达, 避免直白。这种委婉表达在中国大学生中间十分流行。
另外还有用一个模糊词代替确定意义的词growth (cancer) , the Watergate thing (the Watergate Scandal) ;用一个意义相对更加模糊的词代替意义不太模糊的词golden age (old age) , between jobs (out of work) , 发展中国家 (落后国家) 。
另一大类就是通过模糊限制词语 (hedges) 实现语用模糊。词语hedge在1972年首次被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2]提出。他说“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s are raised by the study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mplicitly involves fuzziness, words whose jobs are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Sort of, something lik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等表达都属于Lakoff的hedges.
模糊限制语可以是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 或是主观猜测, 或是有依据对说话内容进行客观间接评价, 也可以是对说话内容的真实程度及涉及范围作出说明。
例:Wait here for a while, please. (Wait here, please)
The boy is sort of unwise. (The boy is stupid) .
当说话人要求听话人等他/她时, 对听话人来说是被动处于不利的境地来满足说话人的某些利益, 而“for a while”使这一要求变得委婉柔和。对男孩的批评和贬低也因为“sort of”程度减轻很多, 显得更加委婉礼貌。
2.3 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语用模糊
在交际中, 人们通过灵活使用隐喻, 既能有良好的语言层面的修辞效果, 又能使话语委婉含蓄。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说, “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 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 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 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词语。”[3]例如英语中用blossom代替pimple, 汉语中用“巨星陨落”代替“某一伟人死亡”等。
例:女儿:“爸爸, 来我房间辅导我功课吧。”
爸爸:“那我可不想进狗窝哦。”[4]
爸爸故意将女儿房间比成狗窝, 因为“狗窝”在大众心理上被认为是不整洁、又脏又乱的形象, 爸爸巧用了这个隐喻, 没有直接批评女儿懒惰, 不打扫卫生, 而是间接婉转地传达了要女儿养成收拾房间、注意卫生的信息。这样的方式保全了女儿的面子, 也使父亲的形象显得善意宽容。
转喻现象则是用整体来代部分, 制造一种“语义转移”。如英语中用rear end代替buttocks, 用sleep with代替have sex with, 这里是通过会话含意实现的语用模糊。会话含意就是语义意义之外的隐含信息[5]。这种会话含意的明显特征就是说话人实际要传达的真实意义和讲话内容的字面意义不一致, 这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和其他已知信息以及自己的认知情况去推理。
例:甲:我老婆总是唠唠叨叨, 为这事昨天又吵了一架。
乙:女人毕竟是女人。
老师给学生布置800字的作文, 学生却给老师提起了要求:“老师, 可以少写一些吗?这么长的作文太难了。”老师回应:“勇士面前无险路”, 意在让学生不要畏惧困难, 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才能克服困难。例子中老师使用了具有励志色彩的英国谚语鼓励自己的学生, 这样的言语策略既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拒绝产生反感和抗拒心,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达到期望中的听话人能认真写作文的目的。
3 语用模糊在委婉语中的功能
何自然[6]教授认为:人们对客观命题可做含糊的表述, 有时甚至只有使用含糊表述才使话语得体合适。整体来讲, 模糊概念反而要比准确概念的表现力更丰富, 更能配合人类的多种知性和理性活动。在语言交流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运用模糊语言表达, 可以使话语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味, 超越简单明了的字面义, 丰富语言的表现力, 达到特定的语用目的。
委婉语违背了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又完美的遵循了礼貌原则, 从而在交际中实现其功能。
3.1 避免表达禁忌语
似乎每一种语言当中都会有一些“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言语, 和交流中的礼貌客气相抵触。过去的人们认为, 违背一些禁忌或者说了禁忌语就一定会使自己或者同伴遭到报应性的伤害或者死亡!然而事实上, 许多禁忌语之所以成为禁忌语被避讳, 并不是因为一些实质性的伤害会降临在说话者或者听话者身上, 而是因为在社会背景下, 这种表达显得很没有品位。这些禁忌语本身会给听话者带来不愉快或者低俗丑陋的感觉, 触犯到了听话人的敏感神经, 让说话者颜面尽失。大多数的禁忌语是从宗教, 死亡, 性和身体器官的表达语中来, 这些领域的表达常常会引起紧张, 尴尬或者羞耻的感觉, 因此常常会被委婉语替代。委婉语在这里就让我们可以谈论不愉快的事情, 并抵消了这些不愉快。例如英语里人们用pass away表达死亡。汉语里面的“长眠”、“安息”、“永别”、“仙逝”都表示死亡。而且中华民族封建等级观念经历了很久的时间, 帝王将相的死亡和普通百姓的死亡, 用的委婉语不能相同。帝王之死称驾崩, 诸侯的死称薨, 大夫之死称卒。不同宗教流派也有不同的委婉语表达死亡, 佛家称圆寂、坐化, 道家称为跨鹤西游。年龄层不同所用委婉语也不同, 老者死亡为寿终正寝、谢世, 小孩少年死亡称为夭折, 中青年死亡称为英年早逝。由此可以看出, 委婉语能够体现出死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生者对死者的尊敬的程度。
另外, 一些粗陋的忌讳词语也催生了各种委婉语的出现。例如, 汉语里面的“方便一下”、“去解手”、“请稍等片刻”都是表达上厕所的委婉语。英语的lounge (休息室) 、dressing room (更衣室) 、powder room (化妆室) 都指女厕所, bathroom和WC也是在翻译中最常用的委婉语表达厕所。Wash one’s hands, relieve oneself和answer the nature’s call都表达上厕所的意思。
3.2 实现语言策略
人们通过委婉语的语用模糊表达礼貌和尊敬。委婉语中有大量的敬词和谦词, 在大量语言中都存在通过委婉语表达礼貌尊敬的现象, 如英语中“Your Highness”“Her Lordship”。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 汉语中的敬词谦词随处可见。如称呼对方的儿子、女儿为“令郎”“令爱”“千金”, 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对方的母亲为“令堂”。令荆是尊称对方的妻子。称自己夫人时则用“拙荆”, 是谦称。另外“犬子”、“贵府”、“寒舍”“陋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体现。通过用谦称放低自己其实也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像这样体现出的委婉语重要的语用功能就是运用谦恭、礼貌的委婉语使交际活动在平和、愉快中进行。侯国金[7]先生提到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由其元语用意识驱动的一种随意言谈, 同时也是交际者有意识使用的意向性交际策略。因此语用模糊的使用是由说话人元语用意识驱动的, 即说话人有意的把语用含糊作为交际的一种方式。那么使用委婉语中的语用模糊性作为一种语言策略的实现, 就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 如为了表示礼貌和尊敬, 所策划和选择的。
4 结束语
言语使用者依据不同的语境做出不同的语言选择, 这种不断地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交际的过程。语用模糊的使用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文中谈到的委婉语中的语用模糊性, 体现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环境和心理因素下, 语言选择具有的顺应性和动态性。巧妙、恰当的语用模糊能使话语恰到好处又自然而然地顺应语境, 从而使交际活动顺利又圆满的完成。该文通过委婉语中语用模糊现象及功能的研究阐释了语用模糊在委婉语中的实现方式和交际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文章对一些细节问题讨论不够深入, 旨在抛砖引玉, 期待更多的学者在这方面一起探讨, 研究。
摘要:在人们日常交际中, 语用模糊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着我们的言语活动。这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语言策略。从委婉语出发来窥探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和语用功能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具有积极的语用功能, 能够合适得体地实现语言策略, 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用模糊,委婉语,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Chomsky N.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M].New York:Praeger, 1985.
[2]Lakoff G.A Note on Vagueness and Ambiguity[J].Linguistic In quiry, 1972 (3) :357-359.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与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11-13.
[5]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28-34.
[6]何自然.浅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 1990 (3) :28-32.
[7]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 2005 (1) :41-47.
[8]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 2000 (1) :7-13.
[9]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浅论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篇4
模糊语就是指那些表现客观事物意义不确定、不明晰的词语。模糊语随处可见, 如英语中的approximately (大约) , hundreds of (数百) , something or other (某物) , 它是人类语言主观性的体现, 在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模糊语在医学英语中有着重要的语用功能。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 恰当地使用模糊语, 既可表示礼貌, 又可获得患者的尊重;医护人员在行医、课题研究, 在对某些观点的论证和陈述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 可增加所陈述命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模糊语还有谦逊, 自我保护等功能。在医学英语中, 模糊语被大量使用, 其主要功能如下。
1 表示礼貌和尊重
礼貌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调节双方关系的作用, 是人们在某些场合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英国著名学者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6条准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礼貌原则可以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使用模糊、委婉、间接和灵活的表达方式。就模糊语来说, 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使话语显得礼貌客气, 使双方得到理解和尊重, 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谈中, 患者在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 对某些问题心存忌讳, 医护人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通常会自觉地选用某些模糊语。例如:在涉及到排泄物或性行为等禁忌语时, 通常用模糊性的委婉词语来避免。如用number one (一号) 代替piss (小便) , 用number two (二号) 代替dung (大便) , 用communicate (交流) 代替intercourse (性交) , 这不仅能显示出医护人员的良好修养, 而且也能避免患者丢面子。
(1) Patient:I’ve had pneumonia recently, but I think I’m over it.
Doctor:I’m afraid you’d better have a further examination.
患者:我最近患过肺炎, 但我认为已经好了。
医生:恐怕你最好做进一步检查。
(2) Patient:Since the accident it has been stiff and looks black and blue.At times it feels numb.
Doctor:It seems you may have broken your elbow.I’ll sendyou to the X-ray department to check.
患者:受伤后伤处僵硬发紫发胀, 有时还觉着麻木。
医生:看来你的肘关节骨折了, 我送你去放射科检查一下。
上述两例中, 模糊语I’m afraid和It seems既表明了医生的意见和看法, 又减轻了患者的思想负担。
2 增加陈述命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对客观世界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描绘周围的世界, 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模糊语的使用也就在所难免。医务人员在行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在对某些观点的论证和陈述中, 难以用或无需用精确的语言时, 常通过某些模糊语来说明。这样做, 既避免了论断中语言的绝对化和武断性, 又能准确地表达思想, 同时听者或读者通过思考、分析、推理, 也会觉得其论述客观, 可信度高。
(1)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igher the original blood pressure, the more pronounced the reduction effected.
一般说来, 原来的血压越高, 降压的效果越好。
(2) Mostlikelyvomiting isdueto improper feeding.After feeding, the baby should be held erect over your shoulder and patted gently on the back.
看来呕吐是喂养不当所致。每次喂完奶后, 应该把孩子抱起来, 靠在您的肩膀上, 然后轻轻拍他的背部。
(3) He may be suffering from some illness, but it’s difficult to say at the moment.
他可能有病, 目前还很难确定。
由此可见, 在做出某些论断时, 不是采用精确明晰的词语使自己表达的内容过于主观, 而是使用generally speaking、most likely、may这些在词法、句法上具有推测功能的模糊语, 使论断留有余地, 让医护人员或作者的陈述更加科学、合理、严谨。
3 表示谦逊和自我保护
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 它是人们从事医学科学技术活动所使用的语言和进行交际的工具。这里我们列举模糊语表达谦逊态度的一些例证。
(1) Therefore, it might be said that our position as to the etiology of primary glaucoma, as I conceive it, is that at least four elements may figure in it, two of which are problematical and largely hypothetical, and two of which are certain.
因此, 可以这样说, 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病因, 据我看来, 至少有4个因素:其中有两个因素是有问题的和多半是假设的, 但另两个因素是肯定的。
(2) It is suggested that nonspecific ulcer of the colon should be managed conservatively.
有人建议, 非特异性结肠溃疡应采取保守治疗。
在阐述某种见解或提出某种结论时, 常用It might be that, It is said或suggested that等模糊手法, 使得作者与这种见解或结论的关系模糊起来, 使读者觉得作者并不因为经深入研究、周密的实验论证所得出的结论而自以为是, 而是把自己摆在与读者平等的位置, 是谦逊态度的一种表现。
模糊语在帮助医学科技工作者保护自己名誉方面起到保险的作用。像其他科技领域一样, 医学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著作或科研论文中, 把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奉献给读者时, 常使用模糊语, 尤其对某些不是非常有把握的看法、观点, 更是如此。这不仅体现了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谦虚, 同时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使自己的话语留有充分余地, 即使看法不全, 观点有错误, 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 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1) In these early years, despite the ascendancy of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it seemed to be medical, psychological and, at best,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which predominated.
在最初几年中, 尽管结构机能主义处于支配地位, 但似乎医学的、心理的, 至少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占了上风。
用seem, appear等模糊语表明医学科技工作者在陈述某一观点时, 并不强加于读者。同时, 万一观点不完全正确, 也可适当减轻其责任。
(2)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books, there are five needle senses (tingling, distention, numb, sore and heaviness) .
据中医书上记载, 有5种针感 (痛、胀、麻、酸、沉) 。
(3) It is reported that nonfunctional tumors cause diseases by compromising normal glandular function, local extension, or distant spread.
据报道, 无功能性肿瘤通过使正常腺功能遭到破坏、局部扩张或向远处播散而致病。
为了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强调结论的可信性, 常用according to, It is reported that等模糊语、句式, 表明其研究是建立在别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并非凭空想象、主观臆断。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5
一、模糊语和模糊语言学
自美国著名学者扎德提出模糊理论后, 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模糊语进行了分析研究, 如Crytal和Davy认为模糊是非正式对话中词汇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指出模糊性与对话场合的关系。 Ullmann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单词语义的模糊性。 国内伍铁平在扎德理论基础上对模糊语言学进行了定性研究;何自然则从语用角度讨论了模糊语的功能。
二、英语课堂中教师模糊语的使用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常常会使用各种形式的模糊语, 常用的包括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模糊附加词等。
1.模糊词语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会使用模糊指代词如“someone”, “something”, 或一些具有模糊含义的单词如 “stuff”等模糊指代人或物, 原因可能是一时忘记具体名字, 也有可能是没有必要说出具体的人或物等。
2.模糊限制语
根据何自然的观点, 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四类,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大量使用这四类模糊限制语。
(1) 程度变动语。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时候对某些信息不是很肯定就会使用如“sortof, usually”等程度变动语。
(2) 范围变动语。 在英语课堂中, 有时候教师不需要或无法给出十分精确的信息就会使用如“about, roughly”等模糊语, 在时间或数量上给出一定范围。
(3) 直接缓和语。 英语教师在表达自己观点或对言语不确定、有迟疑的情况下会使用如“I guess, may”等模糊语缓和自己的话语, 避免绝对或武断。
(4) 间接缓和语。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为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会使用包括如“it’s said”等被动语态表达形式在内的间接缓和语。
3.模糊附加词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常使用的模糊附加词包括“and so on, and something like that, or anything like that”, 等等。 如在举例的时候, 教师在举出两到三个实例后会加上“and so on”表明举例不能尽全。
三、教师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1.恰当提供信息
(1) 填补词汇的空缺。 如Channell所说, 在自然对话中, 有时候说话者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其意思, 因此借助于模糊语来填补说话中可能会出现的空缺。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例如学生要求教师解释垃圾食物的含义时, 教师回答:“Junk food is anykind of food that’s high in fat or sugar or anything like that. ”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 教师可能一时想不出除了脂肪和糖之外, 垃圾食品包含的其他不健康成分, 因此用了 “or anything like that”这样的模糊附加词填补其词汇空缺。 一方面, 教师说明了垃圾食品并不只是指富含脂肪和糖的食物, 提供了适量的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了垃圾食品的概念, 另一方面, 教师不会因为想不到恰当的词汇而中断话语, 避免尴尬。
(2) 传达不确定信息。 根据合作原则, 会话者不应该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因此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 会话者往往会使用模糊语。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与学生会话, 例如对于某个话题, 教师认为社会上可能会有一些偏见存在, 说:“There was probably some bias going into it.” 范围变动语 “probably” 的使用, 说明了教师因为未经过调查在下这一结论时的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模糊语教师恰当地传达出 “ 不确定” 这一信息, 体现了教师治学的严谨。
2.教师自我保护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使用模糊语有时并非为了传达特定的信息, 而是为了避免日后话语被质疑所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教师如此做的原因常包括:
(1)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英语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教师在传授讲解知识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个生词含义时不可能把这个词的所有含义一一解释, 因此在解释常见含义后可加上如“it may have some other meanings”的模糊表达, 有效避免日后学生了解这个词的其他含义时对教师授课正确性或专业知识的质疑。
(2) 再渊博的学者也有无法给出明确回答的时候。 在英语课堂中, 尤其是师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对于学生现场的提问, 有些时候无法做出非常肯定或精确的回答, 此时如“usually”这样的模糊限制语的加入, 缓和了话语语气的肯定性, 减少了被攻击的机会。
3.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 模糊语的使用可以帮助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
(1) 教师可避免强势, 体现礼貌平等。 英语教师在给出课堂指令时恰当运用模糊语可减弱指令的强制性。 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说:“May I have your personal opinion?”模糊语“may”的使用使教师的问话显得不那么强势, 礼貌得体, 体现了师生平等的地位。 又如教师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加入 “I think”等直接缓和语, 表明这是教师的个人意见, 并非把观点强加于学生, 有助于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 学生会受到鼓励, 消除负面情绪。 如教师在提问时用“anyone” 而非指明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 给所有的学生选择回答问题的权利, 从而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受到鼓励, 可以很好地发挥主动性回答问题, 不会回答此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被点名而产生紧张或因无法回答问题而产生丢脸的负面情绪。 又如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时, 教师用“say something about the topic”而非给学生限定话题的某个角度, 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谈起, 大胆说英语。 再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说 “I agree with you to a certain extent”, 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有一定道理,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委婉地指出学生回答时有一定不足, 避免直接批评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
四、结语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不同目的使用多种类型的模糊语, 不同种类的模糊语可能具有同样的语用功能, 而一次模糊语的使用也可能同时具备多个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使用模糊语可实现恰当提供信息、 教师自我保护和和谐师生关系等语用功能。 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话语, 恰当使用模糊语, 进行有效教学。
摘要: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一些具有模糊性或不精确性的模糊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使用大量的模糊语, 文章从教师角度分析英语课堂中模糊语的使用及语用功能, 揭示教师话语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课堂,模糊语,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肖海, 方茜.二语课堂教师模糊语的分类和教学功能[J].时代文学, 2008 (23) :197-198.
[2]Ullmann.S.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1962.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5]Channell.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篇6
一、模糊限制语
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雷考夫, 并在其著作《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或把那些看起来比较模糊的事物变得比较清楚的词语” (Lakoff, 1973) 。换句话说, 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修饰限制某个模糊中心词而改变其模糊程度, 或者对某个模糊中心词或命题进行修饰限制而使其变得模糊的词语。 (黎千驹, 2007) 例如, “非常漂亮的人”中的“非常”, 英语中的sort of、I guess、I think都是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陈林华、伍铁平等从语义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不同的种类。陈林华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 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方式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程度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和质量模糊限制语。伍铁平按模糊限制语所属的语法类别将其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词, 如very, actually, regular等形容词、副词;第二类是表示“有点”“稍微”等意义的后缀, 如英语中的-ish;第三类是固定结构, 如英语中的so…that结构;第四类是表示主观见解的短语或分句, 如I think, I estimate, according to等。从语用的角度出发, E.F.Prince (1982) 及其同事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两种。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对话题的内容做出修正, 属于语义范畴。它又包括程度变动语, 如kind of, somewhat, almost等和范围变动语, 如around, essentially, about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 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做出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 对话题做出间接的评估, 属于语用范畴。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又包括直接缓和语, 如I guess, probably, I wonder, 和间接缓和语, 如sb. says that…, according to…, it is said that等。根据应用的目的, 刘桂兰和罗国太 (2007) 将模糊限制语分为故意使用和非故意使用限制语。根据其功能, 赵英玲 (1999) 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三类, 即倾向准确的模糊限制语、倾向作者的模糊限制语及倾向读者的模糊限制语。此外, 鉴于语言的模糊属性, 上述这些分类不能包括所有的模糊限制语, 而且类别之间的划分界线也难以把握。
二、合作原则理论
“合作原则”是格莱斯 (Paul H. Grice) 于1975年提出的, 他认为“话语应符合当时的语境及公认的会话目标的要求”。“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要求说话者提供交流所需要的信息量, 不能太多或太少:a.话语应满足当前交际多需要的信息量;b.话语不应超出当前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量准则要求话语要真实:a.不说自知虚假之言;b.不说缺乏证据之言。关系准则要求话语之间必须有关联。方式准则要求话语要清晰, 忌含混歧义之言, 语言须简练、有序。前三个准则针对的是“说什么”的问题, 而后者则是“怎么说”的问题。会话必须遵守以上这些准则, 才能达到最有效交流的目的。但是, 格莱斯也提到, 有时说话者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会违背某种准则, 这也是合理的, 因为其本质上是遵守了合作原则。
三、新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本文将根据E.F.Prince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探讨其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 程度变动语与合作原则
程度变动语是指说话者为了使所说内容更加符合真实情况, 把一些接近正确而又不很确定的词语进行模糊化处理的一种方式。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的程度变动型模糊语主要有“在某种程度上”, “几乎”“将近”“很”“非常”“相当”。
例如, “证券交易所的股份大幅下跌……”“中国银行将会有合理价格出售……”中, 就出现了程度变动语“大幅”“合理”。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 但其实是进一步细化了被描述对象的范围, 遵守了质量准则中的不说缺乏证据之言。又如, 在2012年的《华盛顿邮报》中出现过这样一句话“It seems impossible to imagine in today’s overheated, hyperpartisanenvironment.”其中用到了程度变动语“almost”。由此可见, 程度变动语不仅会使会话顺利进行, 而且使话语中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准确化, 使会话语言更加简练清晰, 更加有利于会话的开展, 这很好地体现了模糊语对方式准则的遵守。
(二) 范围变动语与合作原则
在话语表达或理解范围上对话语进行模糊化处理时用到的词语被称为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在会话时只需要考虑范围大小, 把意思表达清楚能够让对方理解, 而不用纠结于所说话题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经常用到的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大概”“大约”“类似”“总体上”“超过”“数 (千) ”等。
例如,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早期报道中, 记者大量使用了“数千”“据估计”“大约”等词汇, 这些词为听众提供了模糊数据, 似乎不够准确,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 事实上, 这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当时情况紧急, 由于新闻要求内容要及时, 所以为了尽快报道事件, 记者不得不使用模糊处理法, 即用到了一些范围变动语。这样的表达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灵活, 更加符合实际, 避免了武断, 体现了对质量准则的遵守。此外, 在一则新闻中, 不是每一项新闻内容的价值都是同等的, 总有一个重要、次重要的问题。读者只会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主要信息。例如:
More than 8 million people are registered as jobless in China's cities and the number has been growing for three years. (Shanghai Daily, Apr. 27, 2004)
听众并非对精确的数字感兴趣, 有时数据过于精确会适得其反, 适当地使用范围变动语可以使报道内容简洁明了, 遵守了合作原则中要求简练清楚的方式准则。总之, 范围变动语使新闻信息更加准确化, 同时降低了报道者的责任, 更好地突出了重点, 提高了效率。
(三) 直接缓和语与合作原则
直接缓和语表示针对某一事件, 说话者所做出的直接猜测。常用的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我认为”“我相信”“我确定”“据我所知”“就我而言”“可能”“似乎”等。这些词语的使用表明了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和态度, 但也表明了只是个人的猜测和观点, 使肯定的语气得到了适当的缓和。如:
“原因似乎在于价值观的差别……” (《中国日报》) ”
“He (Obama) should and probably will discontinue or overhaul the widely derided and largely failed system… (Newsweek Nov. 24.2008) ”.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避免说缺乏证据之言, 但在上述两则报道中, 都出现了“似乎”“probably (可能) ”等表示不太确定或猜测的模糊语, 这似乎有悖于质量准则的要求, 但实际上他们表达的会话含义恰好反映了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性, 缓和了语气, 降低了说话者的责任, 同时又增加了报道内容的弹性, 正是对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的体现, 其明确性也体现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四) 间接缓和语与合作原则
间接缓和语是指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出说话人对某事的观点和态度。常见的间接缓和语有:“据说”“据报道”“众所周知”等。说话者通过这些模糊语, 一则借第三方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二则也缓和了所说的内容, 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如:
李克强指出,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日报》2008.9.12)
有消息称, 美的“偷漏”员工社保的背后, 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 (《人民日报》2012.2.18)
在第一个例子中, “李克强指出”这样的表达法在新闻中很普遍, 通过一些权威人士的言论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保护了说话人的面子, 又降低了为此言论担负责任的风险。第二个例子中, “有消息称”将信息源模糊化, 表面上看信息似乎不太准确, 读者不能从中获得准确信息, 违背了数量准则, 但其实是使观众明确报道者信息提供上的限制, 是对数量准则的遵守。这样既保全了报道者的面子, 也保护了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都崇尚精确而力避模糊, 并认为精确是语言表达鲜明性、生动性和艺术性之基础。事实上,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 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 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性。另一方面, 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 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基于上述讨论,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限制语, 充分体现了新闻语篇对话中的合作现象, 和合作原则是相互融会贯通的。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 从而读者对所报道事件的看法不会受到干扰。同时,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保护了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还能够使新闻报道者减轻或避免由于报道失误而受到的批评, 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总之, 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媒介在新闻中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 提高新闻时效性, 加强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自我保护能力, 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 避免一定的负面影响等。本文从语用角度对新闻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对于新闻语篇的写作和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林华, 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 1994 (05) :55-59.
[2]Prince, E, F., J, Frader&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 Discourse[J].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 1982 (06) .
[3]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9.p20-23.
[4]Zadeh, L.A.Fuzzy-sets: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 of Cybernetics, 1972 (03) .
[5]Lakoff, G.Hedges:a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2:183-228.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p34.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8]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 1985 (05) .
[9]王瑶.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J].新闻记者, 2000 (10) .
[10]Brown 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In Goody, EN.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7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普林斯从语用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 或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某些程度的修正, 或给原话定出一个变动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程度变动语是表示话语真实程度变动的模糊限制语, 可以由一些表示频度的副词构成, 如very, quite, entirely, almost, really, always, usually等, 也可以由一些词组构成, 如sort of, kind of, a little bit, something like that, to some extent, more or less等。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程度变动语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 但又不能肯定是完全正确的话语, 说得得体, 避免武断和绝对化。范围变动语指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限制词语, 是测量事物时常用的词语, 如about, around, roughly, approximately, essentially等。在言语交际中使用范围变动语可给予听者提供话题的范围, 使听者能在此范围进行理解, 另外也使话语更具客观性。
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的结构和原意, 指出话语是说话者本人或第三者对于事物或命题的看法, 从而使原来话语的语气由肯定趋向缓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指说话者对某事所做的直接猜测, 或指说话者表示对某事持有犹豫的态度, 如seem, wonder, probably, I think, I believe, I guess, I suppos, Iassume, I’m afraid等。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直接缓和语, 对事物作出一种不十分肯定的估计, 或使某事情的肯定语气得到适当的缓和。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说话人本人的推测或犹豫, 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 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态度, 如presumably, as is well known, according to…, somebody says that…,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as is well known等。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间接缓和语, 表示话语的依据或来源,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 营造轻松氛围, 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实践表明, 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的原因是害怕出错, 害怕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如果教师能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 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大胆开口说英语, 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英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可以通过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运用肢体语言外, 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例如: (1) Who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it? (2) Any volunteers?课堂上点名提问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提问方式, 由于缺少指代模糊语的使用, 使课堂气氛十分紧张, 轻松民主的气氛被干扰。上例通过指代模糊限制语something和any向集体提问, 而不是向某一学生提问,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来思考并主动回答,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又不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模糊限制语可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压力减轻、焦虑程度降低, 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2. 维护师生面子, 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语言交际中, 有些言词可能会侵犯对方的尊严、损害对方的面子, 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 使交际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常常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从语用原则来看, 教师话语中的某些模糊限制语, 既可以维护学生的面子, 又可以维护教师的面子。
首先, 从维护教师的面子方面来说, 教师并不是万事皆知的圣人, 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无法解释的东西或陌生的词语, 这时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面子, 也需要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例如: (1) It’s something we use to make pencils sharp. (2) I guess you have a good holiday.在记不清pencil sharpener这一词汇的情况下, 例 (1) 中范围变动语something掩盖了教师词汇缺乏的不足, 挽回了面子。例 (2) 中I guess避免了因话语过于肯定而结果与预测不同带来的尴尬。
其次, 从维护学生的面子方面来说, 尽管教师与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处于不平等的交际地位, 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 同样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尊重学生, 要处处顾及学生的面子, 这就需要教师在言语中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例如, 在对学生的发言或看法进行评价和反馈时, 不要说得太直白、太肯定, 可以这样说: (1) 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on this point. (2) I’m afraid your answer is not correct.例子中直接缓和语I’m afraid既清楚地表达了教师的观点和立场, 又减轻了对学生面子的伤害程度, 使学生容易接受, 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3. 保护说话者, 减轻其所负责任
模糊限制语既可以使师生课堂交际顺利进行, 又可以保护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和指责。赵英玲指出, 模糊限制语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模糊限制语可使说话者与话语之间的关系模糊起来, 它最突出的标志是“作者缺席”。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表明自己的立场, 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说话者往往要避免言语的绝对化和极端化, 从而营造一种融洽的交际氛围, 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避免把话语说得太直白。一些间接缓和语常被使用来保护说话者, 以减轻其所负的责任。例如: (1) According to the Longman Dictionary, this word has another meaning. (2) It is reported that 30people died in the accident.例 (1) 运用according to借用第三方的看法来缓和语气, 使话语更具客观和权威性, 同时保护了说话者。例 (2) 使用间接缓和语It is reported, 保护了说话人的声誉, 减轻了说话人的责任。如果你听到的新闻不是30人, 那也不怪我, 因为我也是听报道得知的。
4. 提高言语表达的得体性和灵活性
在言语交际中, 话语的得体性和灵活性是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样, 在课堂教学这一语境中, 教师也应注意与学生交际时言语表达的得体性和灵活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教师的语言更加委婉和灵活, 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根据英国著名学者Leech对礼貌原则的划分, 其中的得体准则是指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即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如: (1) You made a small mistake. (2) 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could be more active.例 (1) 中, 教师在批评学生犯错误时用了“small”这个模糊限制语, 大大削弱和缓和了原有的批评语气, 使批评更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不至于伤害学生的感情。这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即尽量少让学生吃亏。例 (2) 中, 学生当前不积极的现状令教师感到不太满意, 但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 而是用would和could向学生提出委婉请求, 显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礼貌和尊重, 体现了言语表达的灵活性。
5. 提高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蔡龙权指出, 模糊限制语有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模糊限制语表面上看似模糊, 但实际上却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有时用模糊词语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准确, 如about这一词语表面看似不确定, 但在不知准确事实的情况下, 反而忠实于实情。模糊限制语可以把一些可能正确但又不能或不便明确的话语说得含糊, 因此模糊限制语具有使话语更加精确的功能。例如: (1) So you mean your temper, not character? (2) Next week, precisely speaking, next Tuesday we will have the final exam.例 (1) 中的you mean通过后续询问来精确前面的话语信息, 确认对方是指temper还是character。例 (2) 中说“next week”还比较模糊, 因为一星期有七天, 不知道到底是指哪一天, 使用precisely speaking可以限制命题真值的范围来提高话语的信息精确程度, 即是next Tuesday, 而不是别的日子。
总之, 模糊限制语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 既能鼓励学生参与, 维护师生的面子, 又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提高言语表达的得体性、灵活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也就是说, 模糊限制语可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蔡龙权, 戴炜栋.关于限制语精确话语信息的可能性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商务英语信函逐渐成为人们在全球经济领域内国际贸易双方进行书面商务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 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磋商、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 其撰写成功与否对企业的业务很关键。目前模糊语言广泛应用于多种商务信函中, 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使得商务信函更加严谨、准确、礼貌、得体, 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从而实现和对方良好的沟通, 以达到目的。因此, 对于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限制语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 (Lakoff) 于1972年提出并开始研究的。拉科夫把模糊限制语解释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语言。由此可见, 模糊限制语是指人们有时无法说得很精确, 甚至有意说得“模糊”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的语言。模糊就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模糊”并非“稀里糊涂”, 也绝非含混不清。语言是交际艺术的重要手段。艺术上的模糊, 是委婉含蓄的体现。模糊限制语在商贸谈判、政治外交、法律用语、新闻广告等方面广泛应用, 具有很强的语言应用价值。
三、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商务英语信函中用到模糊限制语的原因, 笔者认为模糊限制语所具备的特殊语用功能可以帮助其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下面分别从礼貌原则、顺应性理论来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1.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要求。礼貌现象作为确保人类交际成功的基本手段之一, 引起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的广泛关注。英国著名学者利奇 (Leech) 提出“礼貌原则”, 认为礼貌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准则。礼貌原则对商务英语信函措辞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语用界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面子保全论。人人都爱“面子”, 若在信函中不给对方“面子”, 就会影响双方业务往来;反之, 如能尊重对方的愿望, 给足对方“面子”, 就很容易促成贸易合作。Kasper认为, 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话语表达有更多回旋的余地, 减少负面影响, 具有保全面子、自我保护与灵活改变等功能。戴建东认为模糊限制语表示礼貌与尊重, 避免发生直接冲突, 遵循礼貌原则并借助模糊语言表示自己不确定态度或间接地表示自己的看法, 以达到缓和语气的目的。
商务英语信函中常用程度模糊限制语, 通过程度的变化将所修饰词的词义增强或减弱, 如:a little, almost, kind of, more or less, quite, sort of等。例如:Your reply is a little late.上句意思是“你的回信有点晚了”, 暗示对方已经错失良机。但a little的使用, 缓和了强硬的语气, 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但又给对方留有面子, 表现得更礼貌得体, 并使今后继续贸易往来成为可能。如何弥补这类有伤收信人面子的行为将决定贸易双方是否继续合作的可能。写英文商务信函必须注意礼貌原则, 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这是商务英语信函中不可缺少的注意事项, 也是一定要遵循的语用原则。
2. 顺应性理论
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 尤其是对顺应论的阐释, 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顺应性理论认为:当人们不愿意做到更准确时使用模糊语言, 即故意使用, 如:roughly, approximately, about, around, or so, at least等。这类范围模糊限制语可对事物做出一种不确定的估计, 或提出初步的看法。使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原因, 是写信人不想把话说得太死, 以免客观情况发生意外。写信者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利实现交际意图, 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心理情感因素。根据顺应性理论, 模糊语言是写信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具有传递适量信息、提高商务语言弹性和礼貌性等语用效果。如:
Our samples will arrive about 2nd September. (我们的样货大约9月2号到达。)
由于客观因素, 卖家无法确定到货的具体时间。万一不能按时到货, 很可能给买方造成经济损失。但是“大约”就有回旋的余地了, 买方也会酌情考虑, 灵活调整, 同时卖家也保护了自己,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可见,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使商务交际更准确得体。
四、结语
商务信函是国际商务交际的主要方式, 是国际商务交际的生命线。一封措辞得体的商务英语信函可以帮助一个公司建构良好的商业形象, 进而促成贸易合作;反之, 则会给公司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使商务活动失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产生积极的语用功能,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 表现为:体现语言表达的礼貌性和得体性;提高商务语言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保全双方面子;自我保护等。总之, 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eech G.N.Principles ofPragmatics[M].Longman GroupLtd, 1983
【反讽语的语用模糊研究】推荐阅读:
汉日委婉语的语用功能06-29
员工激励语的语用分析06-30
模糊语及其语用功能08-23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研究08-30
《对外汉语语用教学及研究》教学大06-01
语用07-14
语用心理10-16
语用意识10-18
语用标记10-19
语用文化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