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顺应

2024-10-29

语用顺应(精选11篇)

语用顺应 篇1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跨文化语用失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语言能力, 但如果没有按照社交准则来处理话语, 就会说出不得体的话来, 说话者就会被误解为表现不好” (托马斯, 1983, 引自何兆熊, 2003:688) 。因此, 詹妮·托马斯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个概念。从此以后, 许多国内国外语言学家都对语用失误特别是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展开了研究。

一、交际语境的概念

维索尔伦认为 (2000:69) , 交际语境的范围包括物理环境,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以及参与交谈双方的心理状态的各个方面。它包含下面的因素: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没有说话人和听话人和他们的大脑发挥功能, 就没有语言的使用。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焦点, 因为直到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被他们的认知过程激活, 它们才开始在语言使用中发挥作用。

维索尔伦认为 (2000) , 说话人的心理世界、个性、情绪、信念、欲望或愿望, 都会影响他作出语言选择的方式。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准则和原则。当语言使用者选择语言时, 它们会影响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它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

通过使用交际语境的概念, 语用失误的起因在下一部分会得到具体的讨论。根据交际语境的各个要素 (心理世界, 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 语用失误的起因也相应地进一步分为下面三类。

二、交际语境的要素与语用失误

1. 心理世界关系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 语言的交流毫无疑问是心与心的交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说话人和听话人作为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的基础。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被说话人和听话人各自的语言选择激活, 而且告诉我们它们是如何变成语言使用的一部分。语言选择应该和这些构成要素相互顺应 (2000:87) 。

维索尔伦认为, 说话人的个性、情绪、信念、欲望或愿望, 会影响他作出语言选择的方式。而且, 当作出语言选择的时候, 说话人必须评估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因此, 听话人的个性特点, 情绪的包含, 信仰的模式, 愿望和欲望, 动机和意图都有可能影响说话人做出的语言选择 (维索尔伦, 2000:89)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发出话语和阐释话语时发挥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应该顺应彼此的心理世界。如果其中的一方顺应失败了, 那么语用失误就会发生。

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立的身份, 这一点应该给予充分认识并加以强调。个体的自我被认为是脱离于其他人以外, 脱离于这个世界以外的一个独立存在体。“从广义来看, 个人主义的概念指的是个人的利益是或应该是至高无上的, 所有的价值观, 权利和职责都来源于个体” (Samovar&L A.etal, 1981:76) 。它强调个人的主动权, 独立, 行为和利益。

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的文化, 首要强调的是集体和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自共产主义的信念。在这个信念下, 个人的价值必须通过集体才能得到体现, 集体为他提供生活的必需品, 作为回报, 个人要承担一些责任来支持和维护集体。

由上可见, 中美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当来自这两个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 双方应该适应彼此的信念。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交际对方的信仰, 特别是他的宗教信仰, 相应地顺应对方的信念。否则, 语用失误就会产生。

在中国, 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感情生活中, 因此很多人认为, 夫妻甚至朋友之间应该分享彼此生活中的一切。但是在跨文化情景下, 这点可能行不通。下面是一个语用失误的例子。这对夫妇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一个来自中国, 一个来自美国。

情景:小欣和彼得是新婚夫妇。虽然结婚前他们相处了很长时间, 但却没有真正一起生活过, 所以婚后产生了一系列小问题。其中一件事在结婚后两个月, 那天彼得一脸不高兴地回到家。

“怎么了?”小欣问。

“没怎么, 有点累而已。”彼得说。

“我看不止累那么简单。”

彼得无声地看了小欣一眼, 顾自走进房间, 一头扎在床上。

小欣跟他走了进去, “你不想谈谈吗?”

“不想。”

“也许我可以帮你呢?”小欣试探道。

“小欣, 有时候你得给我点个人空间, 现在我需要的是自个儿待着!”

小欣吃惊了, “你不相信我?”

“天哪, 这跟相不相信你没关系!跟你谈不是解决我的每一个问题的办法, 难道你不明白这点吗?”彼得变得焦躁起来。

小欣掉泪了, 丈夫在她眼里好像成了陌生人。 (戴凡&Stephen, 2003:232)

在中国文化这种环境下, 如果一个人遇到麻烦, 另一个人就会很关心地想了解情况并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而对方也往往期待甚至欢迎这种做法。相反, 如果其中一方像彼得那样拒绝让对方了解情况, 那么另一方就会认为自己不受信任或不受重视。

但彼得的做法对辛苦了一天的北美男人来说是很常见的。对很多男人来说, 要他们讲述, 尤其是对妻子讲述自己的问题, 是件很可怕的事, 因为他们不想被看到自己懦弱的一面。在很糟的一天结束后, 往往需要独处一阵, 理清思路, 恢复精力。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小欣是好意想帮助, 但也应该尽量调整自己适应彼得的信念, 尊重他的隐私, 给他一段时间独处, 不去打扰他的隐私。相应的, 彼得如果不想谈工作上不开心的事, 那么他回家该装得高兴, 不该阴着脸, 免得小欣问他问题。

2. 社交世界关系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选择要相互顺应的社会因素范围很广, 没有原则上的界限。大多数和社交情景或制度有关。” (2000:91) 有些时候语言选择必须依照制度来批准, 比如只有法官才可以宣判结果, 而且宣读这个人的权利也没有意义, 除非他是嫌疑人。在这些条件下, 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经许可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这些社交情景和制度中, 许多语言选择取决于从属和权威的关系, 或者权利和团结, 不仅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 也在说话人和 (或) 听话人与第三方之间, 该第三方是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除此以外, 在某些特定的语言行为可以执行的方式上, 或者谁有权利执行它们上, 社交情景和制度强加了很多类型的原则和规定” (维索尔伦, 2000:91) 。在这里, 由于篇幅有限, 我们举一个由于没有顺应社交情景而发生的语用失误的真实例子。

交谈双方所属的阶级在交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选择受到他的阶级的影响。在交流中, 双方都应该注意彼此的阶级并相应地顺应。如果没有顺应的话, 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情景:一名男士想打出租去机场, 对司机说道。

男士:对不起, 你介意带我去机场吗? (Excuse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出租车司机听到这句话, 觉得很不舒服。出租车司机属于提供服务的一方, 带乘客去他想去的地方是他的职责, 作为回报相应地收取费用。因此, 该男士应该注意出租车司机的身份并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其实, 当向出租车叫停之后, 只要说一声“Airport, please”就很恰当, 既不失身份, 又礼貌得体。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在现实世界中, 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是把语言选择和物理世界联系起来的最明显的方式。维索尔伦认为 (2000:100) , 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的位置在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和与之对应的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当人们作出语言选择时, 他们必须注意影响听话人理解的空间指称关系。否则顺应就会失败, 语用失误就会产生。众所周知, 当时间与语言联系起来时, 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以打招呼为例, “早上好”通常用在早上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人时。如果我们第二次遇到这个人仍然对他说“早上好”, 他会觉得你心不在焉。因此交流就会在某些方面受到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对于时间指称关系的无知, 语用失误就会产生。

这里我们列举一个由于时间指称关系不明确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情景:凡在美国学会了开车, 她在买车的第一天把车停在离住处最近的街上。第二天早上她开车上学, 在一次红灯时发现前车窗上有张什么东西。她第一时间去看那张纸条, 原来是一张非法停车的罚单, 为此她得付30美元。她突然想到是自己理解错了那条街上不能停车的时间, 其实她知道每周二早上12点至7点不能在那里停车 (Parking is not allowed from 12∶00 a m.to 7∶30 a.m.on Tuesday) , 早上12点对她来说是中午12点, 对美国人则是半夜12点, 她之所以把车停在那里, 是因为想着中午12点前她已经把车开走了。

在交罚款之前, 凡向负责人解释了中国人对早上12点的理解, 说明如果她知道那在美国指的是半夜12点的话, 自己是不会把车停在那里的, 负责人想了想说:“既然这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 我就不罚你30美元了, 只罚15美元吧!” (戴凡&Stephen, 2003:174)

如果问北美人中午是上午12点还是下午12点, 他们也会说不准。但讲到禁止停车的时间却不会搞错, 因为半夜至清晨往往是禁止停车时间, 这是为清理街道和积雪, 有时是为安全而制定的。而中国人习惯用早上12点指午饭前后的时间, 下午12点就成了半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 因此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应该人意识到这些区别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凡不得不通过接受罚款来了解这个差异。

三、结语

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交际语境的一个动态过程。这里的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 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交际语境的制约。为维系某种社交关系, 交际者就要选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方式, 如哪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 哪些话要明说、哪些话有暗含, 等等。人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话语, 顺应交际语境, 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lmont:Wadsworth, 1981.

[2]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4, 1983:91-112.

[3]戴凡, Stephen L.J.Smith.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维索尔伦.语用学新解.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语用顺应 篇2

关键词:顺应论;外交话语;语用模糊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一般来讲,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但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中国外交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中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使其话语得体、适当,具有超凡的言语魅力。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话语中的语用模糊进行分析。

一、语用模糊与外交语言

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的现象[1] 。它是说话人在很强的交际意图的驱使下所作的语言选择,使用该策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

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常常表现为间接指示语、模糊限制语、低调陈述和间接言语行为等手段的运用。语用模糊的现象包括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 等,以及寓意表达,如比喻(metaphor),弱陈(meiosis),反讽(irony)和夸张(hyperbole)[2]。

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最普遍的含义是那种能够使外交官(家)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谨慎性保留陈述”(Guarded understatement)[3]。外交语言非常讲究措辞和言语技巧,为了完成交流,外交家必须既要有所言又要有所不言,因此“建设性模糊”可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礼貌、灵活和高效,以解决外交难题,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正如何自然教授所讲,“该精确的时候要精确,该模糊的时候要模糊;精确之中有模糊,模糊之中有精确——这是问题的起点也是问题的最终结果。”[4]正是由于语用模糊策略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外交语言更具有得体性、简约性、幽默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

二、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由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都是这样。从语言本身的特点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5]。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商讨性是顺应的手段,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是语言使用的过程的核心。

语用顺应 篇3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顺应论;“と思う”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4-01

一、物理维度

交际语境中所涉及的物理世界指时间和空间指示关系。二者影响交际参与者的语言选择,顺应物理世界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方法之一。交际参与者说话时间先于话题事件发生时间时,一般说话者会选择带有推测语气的词语或句型,模糊限制语“と思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项时间指示关系——说话时间、话题事件发生時间和说话者思考发生时间(“と思う”的时态关系)。当说话者思考发生时间先于话题时间发生时间时,说话时间是否与思考发生时间一致会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例如:

(1)千春:子供のころ、30代ってもっと大人だと思ってたな。

純平:僕も。30代なんてもうすっかりおじさんで、親の面倒くらい見られる器になると思ってた。

(2)千春:彼女の思いに応えてあげたら?純平君の才能を一番信じてるのは彼女だと思う。

純平:才能なんてないです、僕は。

(結婚しない)

例句(1)是千春和纯平的一段对话。句中多次出现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说话者过去猜测,由于“と思う”的动作发生时间先于说话时间,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相对较弱,更倾向于描述过去猜测的事实。而(2)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动作发生时间为说话时间,其目的在于委婉传达说话者的推测之意。(2)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委婉猜测的语用效果更明显。可见物理维度下时间指示关系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

另一方面,空间指示关系也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交际场合越正式,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就越明显。例如:

(3)春子:温まる前に遅刻だと思うけど。

千春:ヤバい!

(4)看護師:初めての入院ですと、何かと不安かと思いますが、何か分からないことがありましたら、何でも聞いてくださいね。

田中:はい、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結婚しない)

例句(3)和(4)两段对话的地点为合租房卧室和医院,(3)为春子叫千春起床的场景,春子为让千春赶快起床提醒千春不起床会迟到而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自己的推测,不过由于话语发生地点为非正式场合,“と思う”的委婉缓和的推测语气强度减弱。(4)为田中的妻子住院,护士热情招待的场景。由于医院为公共场所,因此护士所使用“と思う”的语气强度明显高于前者。可见,物理世界的空间指示关系也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

二、社交维度

社交世界指社会环境、机构和社交场合对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从敬语使用方面可以看出交际语境中的社交世界对交际中话语的选择及表达效果的影响。

(5)半沢:私の土下座でご満足いただけるのなら、いくらでもします。ですが 今は一刻も早く事態の真相を突き止め、5億を回収することが先決だと思いますが。

江島:君の言うとおりです。半沢、何としても5億 回収してください。

(半沢直樹)

(6)純平:でも、叔父さんの言うことももっともだと思って。

遼平:でも、俺はいいと思うよ。

(結婚しない)

(5)为半泽与上司的对话,(6)为纯平与哥哥的对话。两段对话都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引出说话者的观点,委婉表达说话者的判断。但由于(5)中二者为下上级,(6)中为平级的兄弟关系,(5)中的模糊限制语“と思う”更能委婉、谦逊传达。由此可见,社交世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且交际双方的社交关系差距越大效果越明显,交际文化约束力越强效果越明显。

三、心智维度

心理世界主要包含“交际者的性格、信念、意图、动机等认知和情感因素”(谢少万,2014),影响交际中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的选择,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使用情况尤为体现心理世界的影响。例如:

(7)浅井:まあ 芸術家だから許されるんですかね。そういう生き方も。でも、僕は凡人ですから、お酒はそこそこに、長生きしたいと思ってますけど。

(8)浅井:何ですか?その条件って。できる限りの努力を…

千春:たぶんちゃんと恋したいんです。35歳にもなって夢みたいなことをとお笑いになってください。でも、私やっぱりちゃんと恋愛してその恋した相手と結婚したいんだと思うんです。

(結婚しない)

(7)为参观画展时的对话,(8)为千春拒绝浅井结婚的对话,两段节选中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と思う”来传达个人观点。(7)中浅井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自己不乱喝酒、不羡慕艺术家懒散生活,委婉明确生活观点。(8)中千春以拒绝对方请求结婚为目的,使用模糊限制语“と思う”表达个人观点,委婉传达拒绝之意。两例句中“と思う”的语用作用大致相同,但(7)中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高于前者。由此得知,心理世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话语产生是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对交际对象影响越大、对自己的面子和立场影响越大,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效果越明显。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影响着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且在交际过程中这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相互结合共同影响。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的语用表达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交际的进行不断改变的。

参考文献:

[1]高橋圭介.引用節を伴う「思う」と「考える」の意味[J].言葉と文化,2003年,4号.

[2]谢少万. 语言交际顺应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1.

作者简介:

房宇(1990-),女,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

语用顺应 篇4

英国学者Jenny Thomas于1983年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概念。 (Thomas, J, 1983) Thomas把语用失误定义为, “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 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9]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但是由于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概念, Thomas将语用失误的原因归于对语言用之力的错误认识, 即缺乏理解所用语言的能力。

钱冠连指出, “如果交际者使用了语法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则、社会规范或者说话不合时宜, 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钱冠连, 1997) 。”[3]何自然指出, “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何自然, 1997) ”。[2]经研究证明语用失误既有可能由说话人引起, 也有可能由听话人引起。

在同一母语文化环境内的交际, 由于地域环境, 文化习俗的不同, 个人交际中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冲突。从外语教学方面来看, 文化差异干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造成负迁移, 但是不仅仅这些, 说者的言语如果不合时宜, 或者说话方式不当, 表达不合习惯, 和语境、表达意图不匹配, 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 不符合时间空间的变换, 导致交际的失败。

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问题也是语言交际的问题, 不同的语境中要突出不同的信息。在顺应论的框架下提出的规避语用失误的策略在实际语言的运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价值, 对外语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语言顺应论

1987年,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顺应论”。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认为, 语言使用中也不断进行语言的选择,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使用语言就要顺应相关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等因素。语言的使用和选择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交际的深入, 不断进行更新和选择, 并且语言的顺应不是单向的。每个人在语言选择上也各不相同, 这主要受个人心理, 情感, 语言习惯以及谈话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交际的参与者要顺应双方的语言能力, 语言习惯等选择恰当合适的表达方式。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本身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灵活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3]顺应论强调在动态的语境中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外语教学中, 也必须选择恰当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否则, 就会导致语用失误。

3 语用失误分析

在顺应语境观念中, 在理解对方的语言时, 要灵活的根据时空 (时间, 地点) 的差异, 个体的差异, 以及个体文化背景的差异, 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 以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日常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出现其实是“说者有意, 听者无心。”如果某人刚到常德, 不懂常德话, 如果他说“谢谢, ”别人说, “讲 (那) 么多搞么的, ”普通话是“讲那么多干什么, 废话”。

回答的人就犯了一个语用失误, 导致客套话变成不礼貌的话, 有可能听话人心理会不舒服, 以为别人说的是他很啰嗦, 言语表面的意思和交际期待形成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语用失误, 挖掘错误的根源, 从不同层面来分析, 在不同的环境下要深究不同的原因。

3.1 忽视对时空的顺应

时空的变换会影响话语逻辑的变换和理解, 从而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在很多情况下, 因时空的不同, 在日常交际中, 进行语言选择时, 要顺应具体的对象, 场合, 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思维逻辑时空变换顺应双方的语言表达, 避免有歧义, 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重断或失败, 造成语用失误。但是对于各因素的顺应并不是隔离的, 而是相互重合交叉的。

李明说, “我隔天来找你去图书馆啊。”小华在第二天一直以为李明会来邀她去图书馆, 李明却没出现。“隔天”导致了歧义, 有“隔一天”或者“第二天”的含义, 引起了语用失误的出现, 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都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因表达方式导致的障碍。

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以给课堂教学一些启示, 针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要选择恰当的表达。如在路上打的, 一个人就没必要对的士司机说“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e me to the park?”正确的表达是“The park, please。”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了很多的固定搭配或表达方式。却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例如, 在一个课堂上, 老师问:“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 Carl?”Carl却说:“Yes.”明显的老师是想要学生给出答案, 而非一个确认请的Yes。

这里的听者没有考虑老师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 为避免语用失误, 听者与说者的相互顺应都很重要, 听者要顺应说者的意图, 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做出合情合理的反应。

3.2 忽视对个体心理差异的顺应

由于交际双方的个体差异, 如个性, 情感, 和情绪的差异, 日常交际是在交际意图的驱使下进行的, 交际意图受个体差异的影响, 对话语选择的方式不同, 双方的理解能力导致的差异, 从而出现语用失误。

由于对说者个性的忽视, 说话动机也可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如A和B在讲C的坏话, B听了几句后, 说, 今天天气好好啊, 我们出去逛街怎么样啊?B的话明显是想要打断A正在进行的话题, 但是听话人A并没有理解B的意图, 还是在说C的坏话。这时由于听话人的理解有误, 导致B的说话动机的失败, 从而产生了语用失误。从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用失误不仅仅是消极的影响,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 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然而它更多的是表现消极的一面。

在课堂上与外教交流时很多学生会碰到如下的情景, 例如, 美国老师对某中国学生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在这种语境下学生回答, Oh, no, far from tha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甚至有的学生回答, It's nothing.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说者没有考虑听者的说话心理。美国老师会认为学生不自信, 没有判断力, 不同的心理, 不同的表达方式导致的语用失误。

说者的言语愿望没有得到听者的顺应, 听者只是根据自身的心理来反应, 从而导致了交际的失败, 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要“瞻前顾后”。了解上下文的含义。

3.3 忽视对文化差异的顺应

国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 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的语言国家中更是如此。如果说者或听者不注意, 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或结构形式的过程中, 容易导致语用失误。比如普通话中“他不比你好”包括两层意思, “他没有你好”以及“他和你一样”, 而广西方言说“他不比你好”只表达“他没有你好”这一层意思, 所以当一个广西人和一个东北说普通话的人交流时语用失误是无可避免的。

例如, 学生在路上遇到外教, 并向外教打招呼, 大部分学生会用“Hi, John.”, 但是Hello和Hi是用于较亲密的朋友或同辈之间, 对于长辈或较尊敬的人不妥, 违反了礼貌原则。

以一叶见森林, 日常交际中注意的问题, 也可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学中选择语言, 应视历史文化差异不同说“不同的话”, 即入乡随俗。

在课堂中, 有很多英语表达习惯的练习题, 学生由于没有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设身处地的情景思维关联, 也造成了一些语用失误。例如, 一个美国老太太踩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的脚, 老太太道歉说:“I’m terribly sorry.”很多学生选了“It doesn’t matter”却只有少数的学生选了正确答案:“That’s all right.”“It doesn’t matter”虽然可以回答别人的道歉, 但是有要别人不要放在心上, 安慰别人之意, 却含有隐含意义“I don’t care.”, 在这种社交场合中显得没有礼貌。

母语是影响英语学习者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母语的桥梁作用和本族语文化思维差异的影响可以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不管是外语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同一母语环境内, 这些失误都不是语言语法本身造成的, 而是表达方式不符合社交场合导致的, 所以对于地域文化的了解极其重要。

4 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及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不仅有内部的心理方面的差异, 还有外部文化方面, 母语迁移等方面的因素。顺应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因素, 是避免语用失误的一种有效策略。从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得到些启示, 语用失误反映了人们运用语言的水平, 反映了和谐的交际关系。在教学中规避学生的语用失误, 仅仅依靠掌握语言结构形式是不够的。教师应帮助并指导学生避免语用失误, 针对以上的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的归纳分析, 得出几点规避教学中语用失误的策略。

顺应时空变换, 重视逻辑思维训练。随地点时间空间的不同, 明确说话人的意图, 选择不同的合适的话语。教学中除了熟悉相似表达的差异, 还应应用到课堂活动中。

顺应个体心理差异, 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 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加强课堂话题的敏感度。实现语言学习与生活的快速迁移,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和语言日常交际中, 学生应顺应话语对象的心理, 从而避免语用失误。

顺应文化因素,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授与课文有关的导读性的历史文化知识。适当的融入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差异, 课堂热身的导入部分可以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渐入到课堂情境中,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

5 结论

顺应论对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原因的分析展现了强大的解释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不仅在跨文化交际中, 在语内语用研究中, 为教育教学也能够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在日常交际中, 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 听者和说者在规避语用失误中的作用同等重要。无论是课堂还是日常交际中, 都必须顺应心理, 物理, 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以实现交际的和谐。

摘要:顺应理论可以探索日常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在避免语用失误的过程中, 说者和听者双方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 说者或语言使用者都必须顺应物理, 社交, 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最后对外语教学方面的语用失误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求对外语教学与学习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失误,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2-8.

[2]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3) :205.

[4]何自然, 于国栋.语用学新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汉语, 1999 (4) :428-436.

[5]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7]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2) :76-87.

[8]Gumperz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9]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112.

语用顺应 篇5

关键词:顺应理论;语用模糊;政治外交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6-02

一、引言

政治外交中,外交人士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通常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语用模糊策略来顺应不同的外交情境。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框架,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语料,探究在顺应理论下政治外交话语中的语用模糊现象,旨在帮助人们增强对外交语言理解。外交模糊语言的应用顺应了发言人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与物理世界等语境因素,从而揭示了语用模糊在外交语境中的合理应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形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俞东明,1997)。语用模糊在政治外交场合中很常见。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发言人会根据不断变化的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话与做出恰当的调整和选择,而语用模糊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策略,是保证外交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政治外交话语的语用模糊分析

(一)心理世界顺应。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交际是人们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俞东明,2011)。在一些场合下作为外交官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必须保证他的话语不会给他的国家带来麻烦。因此,模糊语言就成了外交人员的有力工具,顺应了双方的心理世界,说话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和听话人面子的保全。

问:在纽约的人权观察组织22日发布关于西藏人权报告,批评中国政府在藏区实施更加严厉的压制政策,中方有何评论?

答:对于你提到的这个所谓人权组织发表的报告我不想作任何评论。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来过中国?去过西藏?他们了解在中国西藏的真实情况吗?希望这些人摘掉有色眼镜,客观公正看待中国。

在一次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被问及人权观察组织发布的关于西藏人权报告一事,“不想做任何评论”,“他们”,“这些人”都是模糊不确定的,具体是谁发言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因为发言人和有关当局已经对这一争端公开给出了明确的态度。所以发言人使用了语用模糊的表达方式,“不想做任何评论”以免受进一步的质疑。顺应了发言人的交际需要,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得到了自我保护。既维护我国的政治权益,又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问:据报道,针对有中国媒体称美国拉越南遏制中国可能使南海局势复杂化、引爆地区冲突火药桶,美国国务卿克里24日称,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举动才可能引爆火药桶,希望中方谨慎采取单方面填海造地和岛礁军事化行为。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中国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自己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正当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并且一再诱压相关盟国或伙伴在南海搞针对性极强的。……多做真正有利于亚洲和平稳定的事情,并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这个例子中,记者想要了解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发言人没有首先回答记者的问题。相反,他把重点放在了中国为保持区域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努力上,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因此为各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形象。然后,用“相关么盟国或伙伴”这一模糊词语来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而不是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这样,发言人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又满足达到了交际需要同时还没有伤及相关国家的面子。

(二)社交世界顺应。

社交世界是指影响语言交际的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交场合、特定的制度和社会特有的交际规范,人们在社交世界里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即遵循社会规约,社会规约包括风俗、习俗(俞东明,2011)。在国际关系复杂,矛盾突出的国际社会中,发言人的话语就必须符合社会世界公认的相关规范。

问:据报道,日本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日前参拜了靖国神社。此前还有80多名国会议员前往参拜。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靖国神社问题事关日方能否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涉及广大受害国人民感情,也关系到日本的国际形象。日方应切实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慎重妥善处理。

在这个例子中,记者就日本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提问。发言人没有对日本官员展开公开批评,而是采用了语用模糊,如情态动词“应该”,“适当”等词。因此,一句“日方应慎重妥善处理问题,本着以史为鉴向前看的精神”有一个以上的言外之力。表面上,它可能被视为一个建议,但言外之意是抱怨和批评,模糊的言语柔和而又礼貌的批评。语用模糊是在对礼貌的顺应中产生的,这是在公共场合的符合了国际社会的外交规范。发言人不仅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而且也在国际社会面前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三)物理世界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是指较集中的时间和空间指示关系。在特定语境下在场的人包括听众、观众、旁观者都会对说话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形式产生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模糊语的使用会改善国际关系,促使国家之间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问:美国总统奥巴马明天将会首次访问广岛。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不应忘记,正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此基础上,战争加害国和受害国才能真正实现和解。……。

记者就美国总统访问日本广岛一事提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发言人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是支持美国总统的访问还是反对这次访问,而是站在一个国际社会的身份来反思特定时期下的战争带来的灾难,并表明“历史教训必须深刻汲取,二战胜利成果必须得到维护”。结合当时特定的中日关系的背景,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力。奥巴马的这次访日不仅涉及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涉及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发言人为避免直接提到相关国家的名字,使用了“战争加害国和受害国”这一模糊语来回答。

发言人同时发表对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看法,并呼吁“日方本着对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切实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三、结语

语用模糊的使用在外交语言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交际手段。合理使用语用模糊策略不仅不会阻碍外交语言的准确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升表达的有效性。本文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探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外交辞令中语用模糊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使人们的语言得体;另一方面也维护国家利益,达到交际最优化。外交家通过语用模糊不把话说绝,永远留有余地的交际方式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维系各国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研究语用模糊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外交语言的认识以及其运行机制的了解。

参考文献:

[1]Gruber,H.Political Language and Textual Vagueness[J].Pragmatics.1993.

[2]Nicholson,H.Diplomac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0.

[3]Verse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蔡英英,王飞.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EB/OL].http://www.fmprc.gov.cn/mfa_chn/.

[6]魏在江.从外交语言看语用含糊[J].外语学刊,2006.

[7]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研究[J].外国语,1997.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的语篇回指研究 篇6

1 回指研究的理论局限性

从语言学界研究的范围来看,“回指研究的历史不仅是从形式研究向功能、意义研究的转换史,而且是从句内回指向语篇回指的转换史”(姜望琪,2006:33)

传统语言学对回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句内结构和静态语义层面。其代表性理论是乔姆斯基(Chomsky)在约束理论(1995:96)中提出的约束回指语、代名词和回指表达式的三个严格的条件,为从句法角度探讨代词回指的结构限制、逻辑语义限制和功能限制提供了参照标准。但是研究者们经过大量研究论证发现,自然语言中许多回指现象在句法范围内得不到有效解释(黄衍,2000)。传统的语义研究注重逻辑真值的语义解释,对回指的界定仅限于语言的表层结构,其功能则限于语法上的替代关系和语义上的同指关系。这类静态研究限于表层回指,过于强调形式和表层结构的内在规律,而把话语参与者、语境变化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排斥在外,因而无法解释超句结构中间接回指、指称变异等复杂的指称关系。

从功能的视角出发,Halliday和Hasan(1976)全面阐述了各种指称语和语篇的衔接关系,把研究的范围从句子层面扩大到了篇章层面,并且揭示出指称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这是对传统指称研究的一场革命,标志着指称研究由句内研究转向语篇研究,由形式研究转向功能研究。但是指称衔接理论主要是从发话人角度出发,仅考虑了信息处理过程中从发话人向受话人的单向传递,而忽略了语篇交际中的互动性。以Levinson(1987,1991)、黄衍(1994,2000)等为代表从语用角度出发的研究注重语用原则和策略,但对于个体内在的心理选择过程缺乏深入探究;以Ariel(1990),van Hoek(1995)、Gundel等(1993)为代表的认知角度的研究则把个体的心理选择放在首位,却又忽略了语境和社会文化规约的作用。(参见宋宏,2010)面对自然话语中复杂多变的各种回指现象,这些理论模式都显得解释力不足。

2 语用顺应论对回指研究的理论指向

回指的选择和释义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规约等诸多因素,涉及话语参与者双方和交际语境的互动。单纯从任何一个角度进行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无法充分解释自然话语中的复杂的回指现象,也无法真正地揭示回指使用的完整机制。因此,必须把相关因素整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1999)的语用顺应论(Pragmatic Adaptation)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整合的框架。

语用顺应论以语言使用为研究对象,从功能的角度考察语言形式以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问题。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对语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过程贯穿话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汇、结构、文体等;既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包括语言使用策略的选择;既可以是有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既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他提出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的语用理论分析框架,把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理论整合在一起,从语用、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视角对语言的使用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理论体系被他称为“语言的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其核心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顺应(adaptation)问题。

3 语篇回指编码的顺应机制

维尔索伦(1999:59-61)提出语言使用具有三种特性:可变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可变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negotiability)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基础上进行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指为了实现有效的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以便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在语篇中,指称表达形式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涉及词汇性名词短语、有定名词短语、人称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零形式,以及动词、副词、小句等多种形式。例如:

例1:(1)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has spoken with twoformer rivals for th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about thesecretary of state position in his administration,sources told CNNon Friday.(2)Obama spoke with Sen.Hillary Clinton on Thursdayand New Mexico Gov.Bill Richardson on Friday about the key Cabi-net post,multiple Democratic sources said.(3)Over the course ofthe past 24 hours,sources close to Clinton have softened theirone-time solid public position that she would not be interested in aCab[译文]:周五消息人士告诉CNN电视台,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与曾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两位前竞争对手谈及在他的政府出任国务卿一职。多名民主党消息人士说,奥巴马周四会晤了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周五会晤了新墨西哥州长比尔·理查森,分别商谈内阁的这一关键职位。在过去24小时内,接近克林顿的知情人士已软化其过去坚定的公开立场,(即)她不会对内阁的职位感兴趣。

在这则新闻语篇中,用于指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女士的表达形式有名词形式former rivals(前对手),Sen.Hillary Clinton(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Clinton(克林顿)和代词she(她)。其中former rivals是先行语,其余几个指称形式与先行语是同指关系。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编码表达形式,比如the former presidency candidate(前总统候选人),the former first lady(前第一夫人),the female candidate(女候选人)等等。这些表达形式在语法上都可以用于回指其指向的实体(entity)。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可变性。

然而,语言的线性结构要求发话者必须在各种编码形式中进行选择,并且只能选择一种。发话者必须综合考量语言内部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各种语境因素和社会规约,自己的交际目的和受话者的认知可及度等各种因素,以此来选择形式、组织信息。上文中这些不同编码形式反映了该指称对象在发话者心中不同的语用目的,比如强调她的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性别等等。这种选择上的协商性和顺应性为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又如:

例3:(1)It was the end of a difficult week for Harry.(2)Friendssay the inquest into his mother’s death has“hit him like a sledge-hammer”.(3)He faced further distress on Friday when artist DanielEdwards unveiled a sculpture of him lying dead in a military uni-form intended to honour those willing but unable to serve in Iraq.(4)The work,showing the Prince lying with his head on the Bible be-fore the Union flag with a lock of his mother’s hair in his hand,wascondemned as tasteless by the Royal British Legion.[](1)(2)

[译文]:(1)对于哈里来说这艰难的一周总算结束了。(2)朋友们说对他母亲的死亡的讯问像一把大锤猛烈地打击了他。(3)周五他还面对着进一步的磨难,艺术家丹尼·爱德华展示了一座雕像,(表现)他身穿军服躺在那里奄奄一息,雕像意在向那些准备去伊拉克服役而未能前往的人士致敬。(4)这个作品表现了王子躺着,他的头枕着一本圣经,面前是联合国旗帜,他的手里有一束他的母亲的头发。该作品被英国皇家军团谴责为毫无品味。

在这个语段中,毗邻句中回指同一指称对象英国王子Harry时都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语,但在长距离语篇环境中却改用了有定名词形式the Prince。事实上,此处完全可以继续使用人称代词作回指语,因为Harry始终处于中心话题的位置,在话题链中一直被高度激活,高可及度标示语一般会采用人称代词形式。但是,发话者却违反常规选用了一个低可及性的名词形式。根据标记理论,这种非常规的话语是“有标记的”,具有特殊的语用目的:为了突显指称对象的身份——“王子”。

事实上,言语交际中解码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受话者必须对制约编码的各种因素进行筛选、对隐含信息和发话者的语用策略进行推理,才能正确地解读信息。例如:

例4:My brother bought a new house.The kitchen was verylarge.

[译文]:我哥哥买了一套新房子。厨房很大。

在第2个小句中的回指语the kitchen和第1小句的先行语触发语hous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同指关系,而是通过定冠词the建立起表层联系,在深层则是依赖于认知语境的推理。这种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缺乏表层的同指关系,必须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建立其指称关系的语言现象被称为间接回指(indirect anaphora)。由于间接回指中没有明示的先行语,其语言输出的推导过程更为复杂。

正是由于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三种特性相互影响,才使得语言的使用呈现出各种复杂的变异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三种特性相互制约,才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灵活地处理表层形式和深层信息之间的转换。当我们从语用顺应的视角来分析语篇回指现象时,发现很多纠结困扰的难题迎刃而解。

4 结束语

语言学和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动态选择过程,处理话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部规约、话语参与者主体意识,以及各种相关的语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规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维互动过程。回指现象是一个既涉及句法、语义等语言内部机制,也涉及语用、认知和社会文化规约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复杂的动态选择过程。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全面地、透彻地阐释回指现象,就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进行综合考量。语用顺应论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整合的框架,为更全面、科学地解释各种复杂的语篇指称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向和研究方式。

摘要:回指问题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语言学各领域对回指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和理论局限性。回指的选择和释义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规约等诸多因素,涉及话语参与者双方和语境的互动。要全面、合理地解释它,必须把相关因素整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整合的框架。

关键词:语篇回指,顺应论,语用综观

参考文献

[1]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2]Fox B A.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Written and Conver sational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Huang Yan.Anaphora:Cross-linguistic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999.

[6]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4):33-41.

语用顺应 篇7

维索尔论 (1999) 指出, 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 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1]顺应论告诉我们, 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 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 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 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 冉永平 (2007) 指出, 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 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 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 双方情感相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2]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 语用语言移情

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 力求达到情感趋同, 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 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 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 (何自然冉永平, 2002)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 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 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 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 采用移情说法, 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 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 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 (何自然冉永平, 2002) 。比如, 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 shouldn'waste a drop of 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 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 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 one代替you, 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 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 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英语当中有一类表示空间的指示语, 如bring/take, come/go, this/that和here/there等。这些指示语有表示近指和远指的区别, 近指表示朝向说话人, 远指表示背离说话人。可是, 空间指示语在日常使用当中, 出于内心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需要, 说话人常作出看似异常的选择。例如, 朋友相邀参加聚会或活动时, 在考虑使用come和go时是要有选择的, 若是愿意出席, 表达时从对方角度来考虑, 用come效果更好。这种现象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 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 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 以示礼貌。[3]听话人听到对方使用come, 顿时感到对方与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果把come换为go, 不用移情说法, 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进行回答:“I will be delighted to go.”不仅会使说话双方心理距离疏远, 而且是很不礼貌的表示。又如here/there等指示词语, 无论表示近指还是远指, 在语义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从语用效果上不难看出, 前者更加移情, 从而拉近了谈话双方之间的距离, 表示了对谈话人的肯定与尊敬。所以, 说话人对指示语的选择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 而是具有灵活性, 随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 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 这更加体现了英语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顺应性。总之, 语言选择受制于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 语用移情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对方或自身的心理或情感。

总而言之,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 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语言中通过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 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实现语言使用双方的一致性, 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以达到使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语用移情产生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并且在指示语的选择之中处处可见。所以, 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功能也是为了顺应交际双方或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的情境、心理及情感。

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 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 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 (1999) 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 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 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关键词:顺应论,英语语言,指示语,语用移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364.

[2]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366.

语用顺应 篇8

关键词:语域选择 (变异) ,语用顺应,外语教学

语域选择 (变异) 研究是文体学研究的重心。对文体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Traugott&Prate (1980:20) 认为:”语言是说话者所有可供选择的结构, 而文体就是某一语境下作出选择的特征 (1980:20) 。这种选择包括意义和语言形式的选择, 也被称为“选择说”。但选择并非都有意义。现代文体学形成时期, “人们普遍把文体定义为对常规的超越” (胡壮麟, 刘世生, 2004:25) , 文体是对于常规的变异。 (S p i t z a r) , 即“变异说”。而维索叙伦的顺应论则认为, 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出于语言内部/外部原因, 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过程, 似乎链接了选择与变异。本文从语用顺应角度探讨语域选择 (变异) 的内在机理, 从而推导语域选择 (变异) 对外语教学意义的真正内涵, 宏观上指导外语教学。

一、语域的概念

首先, 语域 (Register) 不同于方言, 语域是根据使用者在运用语言时所要求完成的功能来定义的。例如, 演讲语言, 报刊英语, 财经新闻都可以说是语域。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的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 (Halliday, 1985:.侯维瑞, 1988:9) 。韩礼德将语域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 (field) 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 即语言发生的环境, 包括谈话题材。基调 (Tenor) 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参与者之间的地位, 角色以及话语使用者想向受话者实施的意图, 如命令, 劝告鼓动等。语式 (Mode) 指交际的媒介和渠道, 包括书面语和自然口语。秦秀白在研究了韩礼德功能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 认为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并不是语域的组成部分, 而是决定语域的三个情景变项, 它们的结合构成了在特定语境中存在的意义类型, 从而形成不同的语篇类型, 也称语类。可见语类和语域内在相连。

事实上, 语类和语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是密切的。语域概念是从语言运用的社会情景角度提出的, 语类有其固定的语篇结构, 但语类是通过语域的现实实现, 语域靠语类的风格实现。语域约束句法层面, 语类约束语篇层面, 语篇是语类和语域的共同产物。在此我们不做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视为等同的前提下, 我们探讨其语用理椐。

二、语用顺应思想语域选择 (变异) 的解释

维索尔伦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的全面的、功能性的视角 (Verchueren 2000:62) 。认为语言不会一成不变, 需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同时指出, 语言具有三个特性, 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Verschueren, 2000:55-60;) 。

变异性可帮助语言使用者在传达特定信息时进行各种可能的表达选择;“变异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 决定 (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 可能选择的范围” (Verschueren1999:61)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选择即变异”, 而语域变异的研究就是“如何选择”的研究。按照Martin学派交际目的划分:在英美文化中, 存在着文学语类、书写语类、教育语类.每个语类选择又包括很多子语类和子子语类。如文学语类可分为小说、戏剧、诗歌等子语类, 而小说叉可分为侦探小说、浪漫小说、科幻小说等子子语类。“语类研究”可视为“语域选择 (变异) 研究”;语域变异的研究又要涉及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句法变异等维度的共同分析, 因为上述三个方面存在一些处于亚规范状态 (中介状态) 的语言现象, 而它们恰恰是研究语体变异的出发点。大量的“特定信息”沉积在语域选择中, 语域选择应该是个有理据的语言体系。

商讨性指语言使用者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 而非依赖僵化的、固定的规则和结构--功能关系进行语言选择, 表明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多元不确定性 (冉永平、张新红, 2007:151) ;在语类分析中, 需要从社会角度考虑语域的变体和对社会文化语域的认知, 关注人在特定的语言语篇环境和知识状态下通过推论和世界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 在理解和生成语篇时, 逐步构成心理表征。语域的三要素包括言语事件的物理环境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 理解语境制约语篇, 语域变量激活词法选择, 达到对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 选择视角理解语篇。

顺应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作出商讨性选择, 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 (Verschueren1999:61) 。语域变异一方面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在丰富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 对当前语体的主动顺应, 因而有利于维系该语体的稳定性;语域变异另一方面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对于语言系统语体原则的一种顺应, 可以避免语言表达的单一性;最后, 语域变异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自身表达需要的顺应, 利用已有语体和变异语体之间的竞争可以传达言外之意。语域变异体现出语言使用者基于一定社会心理 (威信效应、从众效应和蝴蝶效应) 基础上的双向顺应特点。语域变异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对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三、变异与顺应的内在关联对外语教学的宏观指导意义

语域变异研究是文体学研究的重心, 而文体概念无不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以英语专业为典型:基础阶段的技能训练已经从文体的认定开始, 如基础写作从书面语入手, 讲究书面语的词法, 句法规则;口语课的开设, 注重非正式语体的训练, 外籍教师的认课, 更彰显了语言习得对中国学生的影响, 书面语和口语体的区分是语域变异的基本形式。另外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时正确选择语域的能力在基础阶段也已经开始, 如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选择。正式语体用于庄重、严肃的公共交际场合, 如商务信函、正式演说、科技文献等等;非正式语体用于宽松、随便的私人交际场合, 如私人信件、熟知的人们之间的闲谈等。某些时候, 在交际中语言运用是否得体比语言运用是否正确意义更大。语法上错误的句子只要不影响意思或交际意图的表达, 就不会妨碍交际。然而, 选择了错误的语域而造成语言运用不得体却可能使交际的对方不悦, 而导致交际失败 (徐冬东2004:16) 。

到了高年级阶段,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继续全面开设专业必修课, 如语言学, 文学, 翻译的同时, 英语文体学, 修辞学等选修课;语言学习理论, 英语测试, 传播学概论, 英语新闻写作, 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选修课也成为丰富学生思想内涵的必要补充。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 变异与顺应的内在关联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文体分析、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文体分析的中心问题就是语言对其使用场合的“适合性”。语域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方式、内容去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实现交际目的。如英美文学教学中作家作品的“风格论”;翻译中的文体翻译学习, 新闻报道的口语化语言与书面语混用分析, 网上财经新闻报道的特有语篇构架及修辞特征学习。英语专业教学的文体化已经相对内化, 教师对语域变异核心概念的熟练掌握, 对语用顺应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对英语专业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 学生技能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辐射作用。

总之, 语篇功能的文体分析是外语教学的大势所趋, 对于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层次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语用顺应角度探讨语域选择的内在机理, 从而推导语域选择对外语教学意义的真正内涵, 以期待为宏观上指导外语教学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rd.

[2]Traugott&Prate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Harcourt.1980.

[3]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4]胡壮麟, 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徐冬东.语域选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6

[6]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7]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8]秦秀白.英语语体和问题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语用顺应 篇9

一、陈述动画主题观念

《小蛋壳》呈现的是一个不甘于被别人指为“没用”的小蛋壳的历险故事。它追求自由, 渴望被认同。在经历重重困难危险后, 它烧死了老鼠并成功脱险, 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用”的小蛋壳。从常人的观念看, 小鸡从蛋中孵出以后, 蛋壳再没有别的用处。动画片一开始就呈现给观众这样的语境。通过小鸡和老鼠的态度, 动画揭示了人们对蛋壳的现实看法。

(1) 小鸡:没用的家伙, 去你的吧。

小蛋壳: (抽泣) 我不是个没用的家伙。

(2) 老鼠破口大骂:啊?原来是只蛋壳儿, 没用的废物!

小蛋壳委屈地低声道:不对, 我叫小蛋壳。

(1) 中小鸡出壳以后, 给小蛋壳定上“没用的家伙”的标签, 反映出它不念旧情的思想, 更映射了大众对蛋壳的现实观念。 (2) 中老鼠误把蛋壳看成是鸡蛋, 知道真相后, 又喊出“没用的废物”的标签。在有手有脚的动物面前, 小蛋壳是弱势。它不敢大声地、直接地喊出自己的不满想法, 而只是低声抽泣和小声诉委屈。

二、角色自身心理状态的顺应

维索尔伦指出, 由于顺应色彩很浓, 我们可以根据话语推测说话人的个性、情感、观念、欲望、愿望、动机、意图等。 (何自然, 2007:86) 无论是交际一方的语言本身, 还是交际双方的对话, 角色选择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反映角色自身的心理状态。

1. 交际一方的心理状态分析

动画中, 老鼠作为“大反派”, 用语言诋毁小蛋壳, 又用行动束缚小蛋壳。作为正面角色的小蛋壳展现出了聪明、积极、友好和希望得到认同的形象。从一些典型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

(3) 老鼠:哼!你还敢顶嘴!我说废物就是废物!跟我回去, 把你做成一只饭桶, 放我偷来的饭啊、菜啊。

(4) 小蛋壳:诶, 老鼠, 你真傻!为什么不把我戴在头上, 当雨帽呢?

(5) 小蛋壳:哎呀, 老鼠呀老鼠, 你可真笨!为什么不把我当成小船, 把你渡过去呢?

(6) 小蛋壳:不对, 我叫小蛋壳。您好, 您好!

老鼠发现找到的只是蛋壳而感到十分失望。遭到小蛋壳反驳, 于是气愤地说出了例 (3) 。它霸道地不容俘虏有话语权, 并有意将小蛋壳做成饭桶装饭菜。例 (3) 在观众面前完整呈现了老鼠当时的心理状态并顺应了老鼠的心理世界, 也让小蛋壳设想到了这样下去自己将来的生活, 为它设计如何逃脱提供了语境前提。

老鼠背着小蛋壳回家, 途中下起大雨来。小蛋壳于是有了第一个建议, 即 (4) 。小蛋壳顺应了老鼠想要避雨又急着回家的愿望, 提出把自己当雨帽的建议, 表现出了沉稳积极的个性。当老鼠询问小蛋壳“到家了吗?”时, 却总是得到“没有”的麻痹假象, 这使老鼠险些掉进河里淹死。然而老鼠正愁怎样渡河时, 小蛋壳适时提出了 (5) 的第二个建议。小蛋壳的建议对老鼠有好处, 同时也存在危险性。然而在交际过程中, 小蛋壳专取貌似对老鼠有利的话语, 体现出它语言中的动机意图性质。老鼠认为蛋壳“没手没脚跑不了”吃了大亏, 于是坐着蛋壳小船在河里晃荡, 终于掉进河里被浪给卷走了。

小蛋壳被浪冲上了岸, 还成为了别人的收藏品。在小猴, 小狐狸, 小老虎等新玩具朋友面前, 小蛋壳表现得特别有礼貌, 即 (6) 。它指出小狐狸说的“来了个小和尚”不对, 还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它对着大家礼貌地问好, 得到了小老虎的夸奖和大家的欢迎。这时小蛋壳的心理状态与之前完全不同, 充满了结识新朋友的快乐愉悦之情。

2. 交际双方反问对话心理状态分析

反问能很好地表现角色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情感和观念。将否定词与问号去掉, 句子便成为肯定句, 同样能够表达出原话语的意思。但就语用顺应论来说, 能够最大程度表现角色情感和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交际中经常用到的。因此反问形式的言语尤其重要。当小蛋壳再次看到遭遇过的那只老鼠后, 与老鼠有了一段反问式对话。

(7) 小蛋壳:你不是掉到河里的那只老鼠吗?

老鼠:嘿嘿嘿, 你不是那个小蛋壳吗?

小蛋壳:你你, 你没有淹死?

老鼠:啊哈, 你不知道我们老鼠, 也会游泳吧?

使用反问句形式, 小蛋壳惊讶的情绪表现无疑。观众和小蛋壳一样, 在此之前都有了老鼠被水冲走淹死了的观念。现在突然发现老鼠还活着, 观众又为小蛋壳捏了一把汗。而老鼠顺应了小蛋壳的反问形式, 也用反问句式回答, 表现出他兴奋得意的态度。一来一去的反问问答增加了戏剧色彩, 补充了常识, 也为动画剧情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一段对话的心理状态分析

(8) 老鼠:不!不是玩具!这就是那只想把我淹死的小蛋壳!我要把她做成一只臭脚桶!

小老鼠:不嘛, 做个臭脚桶, 我不好玩啦!我要, 我要! (哭泣) 老鼠:好!好!那就叫他装醋, 让她酸溜溜地难过一辈子!小老鼠:嗯, 爸爸, 你不是告诉我, 蛋壳装醋会酥掉, 醋会漏掉的!

老鼠:那就装酒, 让她醉死!

小老鼠:嗯, 不是已经有了放酒的瓶子了吗?

老鼠:额, 那就装酱油, 让他咸死!

小老鼠:不是已经有了放酱油的缸子了吗?

老鼠:那就放辣酱, 让她辣死!

小老鼠:不是已经有了放辣酱的罐子了吗?

老鼠:那……

再次遇到小蛋壳并得获到手之后, 老鼠终于把它带回了家。小老鼠以为爸爸给自己带回了一个玩具。而老鼠立即表现出了它的心理状态, 即有仇必报, 凶恶、急躁的个性和情感。通过上次小蛋壳机智地险些害老鼠丧命, 老鼠有了报仇的观念和欲望, 要通过把蛋壳做成臭脚桶这个意图, 让它难受难过。现实生活中, 老鼠的生活里当然没有洗脚桶, 但童话故事里的老鼠被拟人化了, 赋予了人的色彩。老鼠提出了各种折磨小蛋壳的方案, 包括装醋、装酒、装酱油、放辣酱让其受苦。五种方案无一不是折磨小蛋壳的恶招, 这将老鼠凶恶、狠毒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顺应对方心理状态, 以达到自身目的

顺应交际另一方的心理状态, 包括情感、观念、欲望、意图等, 使对方误以为自己完全顺从, 再出其不意地“打倒”对方, 实现胜利。这是一种实际的交际策略, 即假信息策略。这里使用到了假信息策略属于厉害假信息。厉害假信息是为了蒙蔽、欺骗接受方面 (听者和读者) , 即通常所说的“谎言”。 (钱冠连, 1997:183) 我们要明白作为正面角色的小蛋壳是为了自卫, 摆脱老鼠的束缚这一动机才采用假信息这一语用策略, 是正确积极的手段。

(9) 小蛋壳:那就放油, 做个小油灯, 让我烫死。再说, 放在桌子上, 小老鼠又好看有好玩啊!

老鼠正踌躇该怎样折磨小蛋壳时, 小蛋壳提出了一个对老鼠一举两得的建议, 即 (9) 。顺从了老鼠要折磨自己的心理, 又满足了要照顾小老鼠爱玩的心态。于是小蛋壳变成了“小油灯”。然而等到小老鼠睡着了, 老鼠喝醉了, 小蛋壳还适时地采用了厉害假信息策略麻痹对方。用“我再也不跑了”“是的, 是的”的言语使老鼠得意忘形。终于趁老鼠用尾巴蘸蛋壳里的油吃、不注意的时候, 用火苗点燃了老鼠尾巴, 最终烧死了老鼠父子, 解救了自己。小蛋壳在交际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语用策略, 对交际对象的心理世界作出语境顺应。这句话既顺应了听话人老鼠的情感心理语境, 又符合说话者小蛋壳自己的交际意图, 最终成功达到了交际目的。

四、结语

言语交际体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 为观众展现出角色清楚的心理世界。交际一方通过分析对方的情感、观念、欲望、意图等心理状态, 使用适当的语用策略达到自身目的。观众能够通过动画人物之间的交际过程分析出角色的心理世界, 理出动画的思想。动画片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传递的往往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观念。动画角色通过语言相互揣测对方心理, 观众也从角色的语言中获得正面的价值观和思想。这就是动画制作和传播的目的, 是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的顺应。在该动画中, 正反形象都有思想和情感, 我们能看到现实世界里人们如何实践顺应等语用理论进行交往。精致的动画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写照, 而语言和思想的传承应是动画创作永远的目标。

摘要:中国传统动画以篇幅短小和富含哲理著称。其中大量动画短片通过语言表达和理解突出角色的心理世界。从角色之间的对话能够体现出富含人生道理的思想和成功交际的语用策略。本文就传统动画《小蛋壳》的交际文本为例, 对其交际语境中的双方心理世界进行语用顺应分析。

关键词:交际语境,心理世界,语用顺应,《小蛋壳》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谢朝群, 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语用顺应 篇10

【摘要】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来自陕北地区的农产品因其绿色、环保、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然而,其农产品精美包装袋上所印的英文产品说明书中却存在大量的翻译错误,严重阻碍了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对外推广的步伐。本文在耶夫·维索尔伦的语用动态顺应理论的指导下,旨在指出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失误,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海外消费者对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认知,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对外销售量,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语用动态顺应论 产品说明书 英译错误 改进方案

引言

在每一届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上,来自陕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吸引着众多与会人员的眼球。为了使陕北的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其产品说明书的英译质量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服务译文质量的基本要求,即忠实原文,术语统一,行文通顺。然而,目前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说明书的英译质量并不理想。因此,研究小组在耶夫·维索尔伦的语用动态顺应论的指导下,选取了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说明书作为研究样本,指出陕北地区农产品说明书中的翻译失误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语用动态顺应论

1.理论解析。耶夫·维索尔伦(1999)在其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指出语言的使用,不论是否有意识,不论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外部原因,本质上是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从微观来看,语言的选择要动态顺应具体的语言环境、句法、语音、词汇、具体的语言风格等;从宏观来看,语言的选择要动态顺应我们人类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文化、认知、心理等。

2.翻译实践应用。语用动态顺应论有很强的解释力,国内外语用学研究学者发现,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样可以借鉴顺应论的核心内容。“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翻译是以跨文化为目的,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解码过程中涉及到多层面的选择。

语境的顺应主要指翻译实践时语言的选择必须要顺应具体的语境,语境包括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指的是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词义的选择、衔接等。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最佳词义,还应充分考虑衔接、篇际制约(语言风格)、线性序列(上下文的语言逻辑)等因素对译文的影响。非语言语境指的是交际语境,包括语言的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语言结构的顺应体现在对句型结构、语序、语气等选择。此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还要结合翻译实践目的,研究样本文本类型等对目的语进行不断筛选与顺应。

二、理论指导下的说明书英译失误探析

1.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说明书英译现状。特色农产品说明书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说明书主要包括产品简介、营养成分表、产品名称、产品类别、配料、净含量、保质期、贮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日期、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等。农产品说明书旨在宣传产品,促进消费者消费,推广其品牌。陕北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及粮食局积极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当地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近年来陕北地区的杂粮等农副产品在各大国际农博会上也受到很多海外经销商的青睐。研究小组对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陕北地区农产品说明书英译现状很混乱,迫切需要专业译员规范。大部分厂家的农产品根本没有英文说明,而且几乎所有包装袋上的商品名都使用了汉语拼音,没有英译。当地一些知名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包装虽然印有英文说明,一般只有简介翻译。关于产品的营养成分表、食用方法、品名、产地、质量等级、制造商地址等一些海外消费者同样关注的信息却没有对应的英文。而在仅有的简介翻译中,译文生硬拗口、生搬硬套、望文生义、中式英语、语法错误、语义矛盾及衔接失误、语序颠倒、误译、漏译现象层出不穷,译文不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表达习惯。这不符合产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对外传播与推广。

2.研究样本的英译失误及改进方案。

样本分析:

原语:由于陕北横山的光照、土地等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谷子干物质的积累。形成横山小米色正味爽的独特品质,素有“小人参”之称。

农产品包装袋原译文:The northern light Yokoyama, land and other special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very conduc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of millet. Yokoyama is the formation of a small taste of cool beige unique qualities, known as “ginseng,” said.

原语:而本地产的横山大明绿豆则已颗粒大、营养丰富、色泽好赢得国内外客商和专家的青睐。

农产品包装袋原译文:The Ming dynasty of the mung bean property Zeyi Yokoyama of large, rich in nutrients ,good color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win the favor.

译文点评:此译文生硬拗口,出现很多译文硬伤,译文有如下失误:

(1)误译:陕北横山-地名英译错误。横山县是陕北榆林所辖的一个县,而译文中的“Yokoyama”则是日本一城市名-横滨。大明绿豆-品牌的英译错误。大明绿豆是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品牌名,而译文中的“The Ming dynasty of the mung bean”翻译成中文却是“明朝的绿豆”,这样会给目的语国家消费者造成困惑与误解。出现此类译文失误反映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陕北榆林市的行政区划及知名品牌不熟悉,而且也没有认真推敲原语及查阅相关资料,想当然地胡译乱译,没有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致使译文出现低级错误。

改进方案:研究小组成员借鉴了语用动态顺应论的中的语境顺应,顺应了具体的社交语境,尝试对这两处进行改译。陕北横山:Hengshan County from Northern Shaanxi; 大明绿豆:DaMing Green Mung Bean。

(2)译文语法、语汇选择、语义逻辑、衔接失误颇多:译文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中式英语。此类译文反映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没有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性。“英汉各属不同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汉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义与句子结构上”。汉语重语义,强调意合,注重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因此多以短句的形式出现;英语重结构,强调形合,注重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因此多以长句的形式出现(以主谓宾为主干并附加各种修饰成分或者从句)。译文反映了译者英语语法及语汇基础知识薄弱,英译说明中词不达意、句子成分主次不清、句型结构不清晰、找不到句子的骨架(主谓宾)。此外,原译文中也存在很多语义逻辑及衔接失误。从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没有厘清汉语内在的逻辑关系,拘泥于原语的表达形式,导致英译说明中出现明显的逻辑连接词缺失,语序错乱等问题。综上所述,原译文显然没有顺应具体的语境、语言结构、翻译实践目的等,机器翻译痕迹明显。

改进方案:研究小组在校译时综合考虑了语境、语言结构、翻译实践目的顺应等因素,对译文进行不断地选择和顺应,改译时,仔细推敲原语上下文的语言逻辑,使用了一些逻辑连接词,即because of, so that, Whats more, 使句子间的衔接更连贯,更自然,从而提高译文质量;结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英文多长句),研究小组在校译时使用了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同位语、with 结构等成分或者分句对基本句型进行扩展,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词义选择上,同样也遵循语顺应原则,结合具体的语境不断地对词汇进行选择与顺应。例如:原文中的“光照”一词,经过一系列的语汇筛选,最终选择的是“light exposure”。原文中的“色正味爽”,最终选择的是“its shining color and great taste”。原文中的“赢得青睐”,最终的选择是“win the favor of”。

改译:Hengshan County from Northern Shannxi,because of its special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owns ideal light exposure and soil,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millet dry matters accumulation ,so that Hengshan millet endowed with its shining color and great taste is also known as Ginseng. Whats more, DaMing Green Mung Bean ,another locally-made agricultural product of Hengshan county, with its large grain, rich nutrition and good color wins the favor of the travelling merchants and exper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三、结语

语用动态顺应论为校译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在校译时,研究小组在语用动态顺应论的指导下,不断地对目的语进行选择与顺应,尝试性地对原译文提出改进方案,但因本篇篇幅有限,研究小组没有列举所挑选的全部译例。结合目前陕北地区农产品的英译现状,农产品英译说明的整改任务任重而道远。研究小组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是校译当前市面上的农产品英译说明,并解决农产品说明书内容漏译的问题;第二阶段即组织小组成员对农产品说明书进行标准化翻译,总结英译农产品说明书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进而为陕北地区的产品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04):429-435.

[2]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02):21-25.

[3]唐义均.汉英翻译技巧实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

语用顺应 篇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华裔文学迅速发展, 日益成为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登上美国文坛。谭恩美与汤婷婷是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两名华裔作家, 两人分别以《喜福会》和《女战士》闻名。在这两人之后, 任碧莲以《典型的美国佬》继续巩固了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目前关于《典型的美国佬》的研究主要从文学和文化等视角出发, 研究作品或作家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以及身份界定问题。本文运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解释这种艺术手段的语用作用。《典型的美国佬》是用英语写成的,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汉语语码, 中英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的运用对作品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

二、语码转化及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

语码是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 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术语, 指人们在同一交谈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包括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和不同的谈话风格) 进行交流。在实际应用中, 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这两个术语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学者如Kachru和Sridhar用语码转换专指句子之间的转换, 即句际转换, 而用语码混用来指句子内部词汇或短语上的转换, 即句内转换。这种区分无疑揭示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在结构方面的差异, 但是这种仅仅从结构和转换发生的位置来界定术语的做法往往无法面对所有的反例。也有一些学者如Mc Cormick和Verschueren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这些学者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这两种情况。大多数学者属于这一类。

Verschueren认为, 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 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选择是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 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 (人的认知过程) 而做出的某种顺应。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语境与结构是语言使用的交际中心, 它“描写了话语事件的交际空间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结合的坐标”。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语境和结构的动态关系。

交际中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 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 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其中, 变异性为顺应提供了可能, 而商讨性则是顺应的手段, Verschueren把语用学看作是一种综观, 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 而语言选择正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本质之一。因为所有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都是一个交际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不论是情感性地使用语言 (using language expressively) , 还是信息性地使用语言 (using language informatively) , 基本上都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三、《典型的美国佬》中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实现

语码转换是连贯话语中交替使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从形式上看是典型的语言选择。在交际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不像常规那样连续采用默认的语码, 而是在两种语言或是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 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 是语言顺应性的具体体现。

1、顺应语言现实

顺应语言现实是由于词汇的可及性程度 (availability of vocabulary) 决定的。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 或在另外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词汇的时候, 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某方面的空白。《典型的美国佬》以英文描写华裔美国人的生活, 其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生活、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概念, 其中有些概念在英语中难以找到的适当的对应形式。

2、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会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语码转换能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 避免对社会禁忌的侵犯或造成社会性的尴尬。回避隐含义或避讳是语码转换的常用策略。

3、顺应心理动机

在交际的过程中, 交际双方的心理过程可以影响他们对不同语码的选择, 讲话人或作者用语码转换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1) 语码转化可以避免意义含糊, 并强调特定概念。

Or maybe she said butong, not the same at all.

My auntie, 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 told him he had no shou, no respect for ancestors or family.

在以上的例子中, 中文被用来描述小说中人物实际述说的内容, 而英文则在后面解释某个特定的中文概念。一方面, 中文语码精确的表达了小说中人物的所想所感;另一方面, 语码转换强调了人物所表达的某个特定概念。

(2) 语码转换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鲜明或起到幽默或讽刺的作用。

Auntie Lin explains how mad she got at a store clerk who refuses to let her return a skirt with a broken zipper.“I was chiszle, ”she says, still fuming, “mad to death.”

(3) 语码转换可以被用来强调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

小说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当人们玩麻将的时, 他们多说情况下喜欢讲汉语。这里的语码转换强调了她们的民族心理并且使描述更加生动。这是用英语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Chr (吃) , Pung (碰) , Chiszle (气死了) 。而另一些场合中作者则选择了用英文来表达特定的中文习语。

The Double Attack from the East and West Shore (暗渡陈仓)

Throwing Stone on the Drowning Man (落井下石)

四、结论

任碧莲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 她对于中美文化价值和身份问题给予了同样的重视。通过运用语用学顺应理论对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任碧莲运用语码转换填补了英汉语言之间的空缺, 避免了社会禁忌和尴尬, 表现了人物的民族特性及性格特征, 还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活泼, 达到幽默讥讽的效果。

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探讨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里动机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揭示这种艺术手段的作用:填补英汉语言间词汇不对等的空白, 避免社会禁忌及尴尬, 刻画人物心里, 显示民族特征。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用学,顺应理论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2]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 (6) .

[3]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农村逆向物流网络下一篇:监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