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顺应性

2024-10-01

动脉顺应性(共8篇)

动脉顺应性 篇1

动脉硬化病因复杂, 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血脂代谢紊乱及炎症等多重因素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硬化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常与糖代谢紊乱并存, 糖耐量减低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阶段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已经启动, 高血压合并IGT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1,2,3]。脉搏波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ntima-mediathickeness, IMT) 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是评价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阿卡波糖是降低血糖的有效药物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卡波糖对高血压合并IGT患者PWV、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影响, 以了解阿卡波糖对高血压合并IGT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诊断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 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筛选出高血压合并IGT患者63例, 其中男34例, 女29例, 年龄37~71 (53.9±11.9) 岁, 高血压病史5~16 (7.1±5.2) 年,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A组) 31例, 男17例, 女14例, 年龄43~71 (52.6±12.9) 岁, 阿卡波糖加常规治疗组 (B组) 32例,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37~69 (54.7±13.8) 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脏损害、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妊娠及哺乳者、双侧肾动脉狭窄、高血钾、胆道阻塞性疾病和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等。

1.2 方法

1.2.1 血标本采集及分析

所有受试者于早8:00~10:00 (空腹10-12h) 采取静脉血, 分别测定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内皮素 (Endothelin, E T) 、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及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 TG) ;空腹血糖正常者行75g葡萄糖进行OGTT试验, 筛查IGT患者。NO及ET的测定:采用ELISA法, 试剂盒由上海今迈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血脂、血糖采用日本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2.2 仪器检测

P W V的检查使用日本C o l i n公司生产的动脉硬化检测仪 (VP-1000, PWV/ABI型) 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同刘恒亮[4]等报道一致。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使用日本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检测, 周围血管探头频率为11MHz。患者呈仰卧位, 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条平行亮线, 两线间垂直距离即IMT, 冻结颈动脉窦以下1cm图像, 测量3次, 取平均值为颈总动脉IMT, 将IMT在0.8~1.2mm定义为内膜增厚, >12mm定义为斑块。颈动脉斑块积分采用方法Crouse[5]方法计算, 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 而分别将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各孤立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进行相加, 得出颈动脉斑块积分。

1.2.3 药物干预

检查结束次日A组继续口服原降压药物 (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 并健康教育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B组在原降压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阿卡波糖 (拜糖苹, 拜耳公司生产) 50mgg/次, 每天3次。4周内每周门诊测量1次血压, 血压不达标者, 依据原用药物实时调整降压药物。观察期间每4周检测一次FPG、TC、LDL-C、TG和肝功能, 连续服药6个月后, 检测ba PWV、FPG、OGTT、TC、LDL-C、HDL-C、TG、ET、NO、肝功能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指标, 与用药前进行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 药物治疗后用自身配对比较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2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ba PWV的比较

2组间年龄、性别、B M I、S B P、D B P、F B G、2 h P G、T C、L D L-C、N O、E T、b a P W V、I M T和颈动脉板块积分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ET及ba PWV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1) , NO显著升高 (P<0.05) , BMI、SBP、DBP、FBG、TC及LDL-C无明显变化 (P>0.05) , B组2h PG显著下降 (P<0.01) 。B组的2h PG、ET水平及ba PWV明显低于A组 (P<0.05) , NO水平高于A组 (P<0.05) 。B组治疗后颈总动脉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下降 (P<0.05) , A组与治疗前对比无显著性变化 (P>0.05) 。见表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高血压和IGT是发生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常与糖代谢紊乱并存, 高血压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为非高血压人群的2~4倍, 而伴发糖代谢异常后,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可增加2~3倍[1]。PWV是评价动脉僵硬度最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1,2,3], PWV的大小反映了动脉弹性或顺应性, 其数值越大, 表明动脉弹性越差、动脉僵硬度越高;反之, 动脉僵硬度越低, 血管壁的顺应性越好, PWV越慢[1], 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是评价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

血压升高、长期吸烟[6]、糖尿病[7]和血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血管活性因子失衡, 单一危险因素作用可能缓慢, 而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 它们对血管内皮就能造成严重危害。在许多疾病的早期阶段, 如高血压前期[8,9,10,11]、糖尿病前期[9]的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都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导致动脉僵硬度增加, 弹性下降。IGT状态下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代谢异常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IGT阶段内皮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①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 长时间高浓度的胰岛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NO及前列环素等舒血管物质合成障碍, ET等缩血管物质增多, 血管收缩性增加, 引起内皮功能障碍。②IGT阶段高胰岛素血症通过促进脂质合成及刺激动脉内膜使平滑肌增殖, 使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③胰岛素抵抗时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敏感蛋白浓度增加, 这些炎性介质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NO合成减少, ET分泌增加。④IGT阶段常伴脂代谢紊乱。以上几种机制均可导致舒血管物质减少, 缩血管物质增加, 血管平滑肌迁移增厚, 胶原增加, 从而加速动脉损伤[9]。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有62.1%的合并糖代谢异常,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未被发现, 20%~40%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在3~4年内进展为糖尿病。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OGTT检查以早期发现IGT, 进行PWV、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检查了解动脉硬化受累的程度, 早期进行生活方式及必要的药物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所收集的对象全部是已经明确诊断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合并IGT的城市居民,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均高于一般人群, 然而他们的ba PWV、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已经明显增高。说明高血压和IGT两种危险因素并存较单独高血压患者, 动脉硬化的进展更快。

IGT是糖尿病前期, 如不进行任何干预 (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干预) , 83%的IGT患者最终将进展为糖尿病[10]。阿卡波糖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 是降低餐后血糖的有效药物之一。阿卡波糖对IGT患者抗动脉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①降低餐后血糖, 改善β细胞功能,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7,11];②减少氧化应激, 改善内皮功能[5,11];③减少内皮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抑制炎性因子释放。Hanefeld[12]研究显示阿卡波糖除降糖作用外, 还能逆转颈动脉内膜增厚。STOP-NIDDM研究显示IGT患者服用阿卡波糖在减少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36%的同时, 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41%, 降低心肌梗死发病风险91%, 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达50%, 逆转相当大比例的IGT人群为糖耐量正常[12,13]。本研究对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应用阿卡波糖干预6个月后, 2h PG恢复正常, ET、ba PWV、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 与单独应用降压药物相比, 上述指标的变化更为显著, 说明阿卡波糖在降低血糖的同时, 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减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因此, 早期应对高血压患者进行OGTT筛选检查, 在IGT阶段应用阿卡波糖积极干预, 能够改善大动脉的弹性及顺应性, 延缓甚或逆转动脉硬化的进展, 从而减缓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本研究收集的对象在降压治疗药物的选择上, 虽然全是指南所推荐的降压药物, 但是并未分组观察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联合阿卡波糖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对于阿卡波糖联合不同类型的减压药物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 *表示治疗后2组间比较P<0.05值

摘要: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对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患者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并IGT患者63例,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A组) 31例, 阿卡波糖加常规治疗组 (B组) 32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餐后2h血糖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 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内皮素 (endothelin, ET) 、肱-踝脉搏波速度 (brachi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 (carotid intima-medial thickness, IMT) 及颈动脉斑块积分 (accumulative score of carotid plaque) 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 2组的ET水平及baPWV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 , NO水平显著上升 (P<0.01) , B组2hPG, 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 ;B组的2hPG、ET水平、baPWV、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A组 (P<0.05) , NO水平高于A组 (P<0.05) ;A组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 (P>0.05) 。结论 阿卡波糖可以降低高血压并IGT患者的baPWV, IMT和颈动脉板块积分, 改善大动脉的弹性及顺应性。

关键词:高血压,糖耐量减低,脉搏波速度,动脉粥样硬化,阿卡波糖

日常交际中低调陈述的顺应性分析 篇2

【关键词】日常交际 低调陈述 语言顺应理论

一、引言

低调陈述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日常交际中常被使用,指运用一种弱化的或谦虚的话语代替一种较直接的,冒犯性的言辞。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框架对日常交际中的低调陈述进行分析,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低调陈述。

二、低调陈述的含义

低调陈述作为一种柔和 、 含蓄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然而对它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Harris认为低调陈述是运用更弱化或更低程度的表达方式。Hubler则认为是用来降低陈述断言力度的一种言辞。我认为它是用一种间接的、迂回的的方式来表达一些不愉快的事。

三、低调陈述的顺应性

语言使用者可以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下文讨论低调陈述如何顺应社交世界和顺应心理世界的。

1.顺应社交世界。Verschueren认为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规约等,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和文化的限制。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

(1)顺应社交场合。语言使用者应当更多的关注时间、地点和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基于这些因素,交际双方应注意他们交际时采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如:

(在一次聚会上,几个朋友坐在一块闲聊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

A: Do you know how Mr Nobody succeeded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position. I heard a rumor about his cheating.

B: Oh,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The smoke does not start off itself.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能看出:A和B都知道他们自己所谈论的人以及这个人所发生的事。很清楚,Mr Nobody做了一些让人不满的事。然而,在这次聚会上的人都彼此熟悉,正是出于这个原因,A和B才不直接明了的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和所发生的事,而用了“Nobody”“something”来代替。A和B考虑到他们所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了不被周围人误会自己对传播谣言感兴趣,他们低调陈述了对话内容,以便更好地顺应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2)顺应社会规约。顺应社会规约主要指说话人对社会习俗和行为的顺应,如:

(一对夫妇邀请同事们到家做客,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以表示诚意。)

同事:让你们破费了。

夫妇:一顿便饭而已,没什么好吃的,大家吃好喝好。

当邀请同事吃饭时,夫妇习惯性地对客人表达了自己的尊敬和欢迎。实际上这对夫妇有可能花费了一整下午在准备晚餐,并且做的菜也是尽自己所能达到最好。但这对夫妇说是“一顿便饭”,“没什么好吃的”,这属于低调陈述。尽管夫妇准备了很多,但由于受传统社会规约的影响,他们选择低调陈述以表谦虚。

2.顺应心理世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即为心理世界。Verschueren认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情感、性格、动机、欲望等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语言为表达不同情感的交际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1)顺应情感。我们每天经历的喜怒哀乐会塑造和触发我们的语言选择。说话人处于好心情和坏心情时对同一事情的说话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听话人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话人交际时有必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

(2)顺应欲望。每个人都会有欲望,词语或表达内容会揭示出交际者的欲望。通常,为实现有效顺畅的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中会考虑双方的欲望,如:

(一个家庭正讨论暑假的旅游目的地,母亲和女儿有分歧。)

母亲:埃及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我想去看金字塔。

女儿:夏天去那太热了,我觉得找个能游泳冲浪的地方,那是多酷。

(女儿为了取得父亲的支持,一直满怀希望的看着父亲。)

父亲:今年夏天确实有点热,去一个凉爽的地方或多或少是理性的。

母亲:好吧,你们赢了。

通过对话可看出父亲进退两难,既不想让女儿失望,也不想惹妻子不高兴,因此他选了一个较折中的表达“有点儿”“或多或少”,减弱了直接反对妻子观点的程度,同时顺应了女儿的欲望。父亲这种聪明的表达确保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四、结语

低调陈述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既能帮助说话人达到避免刺激 、 缓和气氛 、 掩饰尴尬 、 表示谦虚的目的,又能帮交际双方促成交际的成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鞠红.论低调陈述及其修辞效果[J].外语教学,1999,(2).

现代信息语言的顺应性研究 篇3

属于语用学范畴的顺应论 (Adation Theory) 最早是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1987年在Pragmatics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提出的。其背景是他的“语用综观思想”。这种新的语用学研究视角改变了以往语用学与语音、句法平行的地位, 拓宽并重新界定了语用学的研究视野。Verschueren认为, 语言使用“behavior”不是一种单纯的言语行为, 而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是一种行为的语言, 对这一种行为语言, 我们应作认知、文化综合、社会学等多维考察。

基于语用综观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 这也是顺应论的核心观点。语言的三种特性, 即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顺应性 (adaptability) 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 是可以是无意识的, 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或是外部的需要。这种选择是动态的, 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停地选择语言。顺应包括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和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可再细分为对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 语言语境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语言结构和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 包括语言语码语体及话语建构成份的选择、话语语段的选择。

二、现代信息语言的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 电脑和空间技术的广泛运用, 电视、手机等多媒体交际工具的普及, 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取代了传统的电报和书信, 取代了报刊杂志, 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也已成为家庭娱乐的主要方式。人们交际方式的日趋改变, 逐步形成了手机短信语言、网络语言、电视广告用语等独特的信息语言。这些超文本的信息语言大都以超独创、新意, 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 渗透着年轻新一代对于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的意象表达, 因而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顺应论的角度, 以手机短信用语、网络语言、电视广告用语为例, 作一些探讨研究, 探讨其是否符合顺应论的种种规则, 即现代信息语言是否具有顺应性。

三、现代信息语言的顺应性研究

顺应论将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最重要的因素为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语言语境也称语言信息通道, 即信道 (linguistic channel) , 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 (何自然, 2006) 。

(一) 手机短信语言

从1992在美国发出第一条短信以来, 其影响力与日剧增, 已成为次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第五媒体。如以下两则短信:

(1.1) 你的胃疼好些了吗?要不我陪你去医院看看吧? (1)

(1.2) 高雅的女人看背影就知道, 奋斗的女人听脚步就知道, 和善的女人看笑容就知道, 优秀的女人看你就知道。虽然一年老不见, 我的祝福仍不变。愿优秀的女人永远美丽!三八节快乐!小辛 (2)

(1.3) 迎来的是元宵, 看的是瑞雪, 走过的是岁月, 增加的是友情, 带来的是故事, 留下的是希望, 盼望的是美好, 送到的是祝福, 祝你及家人元宵节快乐! (3)

(1.4) 中秋节到了, 送你一个月饼, 第一层:关心!第二层:体贴!第三层:浪漫!第四层:温馨!中间夹层:甜蜜。祝你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天天开心! (4)

(1.5) 为了提倡环保节约纸张, 春节千万别买贺卡送我, 请尽可能在大的人民币上写下三句话送给我就可以了, 节约是美德, 祝春节快乐! (5)

(1.6) 祝你在新的新一年里, 有一个棒棒的body, 满满的money, 多多的happy, 每天心情都很happy, 无忧无虑像个baby。 (6)

上述例子中手机短信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短信接收者而选择发送了不同的短信。 (1.1) 为普通家庭成员或朋友间问候的话语, 使用了语言的寒暄和信息交换功能, 是顺应社交世界的选择。关心别人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因此也是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1.2) 是在三八妇女节是送出的问候, 言辞温馨亲切, 是语言使用者出于拉近人际距离的需求而做出的语言选择。 (1.3) 是据社会风俗而选择进行的元宵节问候, 顺应了物理世界的时间点。 (1.4) 是在传统的中秋节送出的问候, 传统的中国元素如“月饼”“温馨”“甜蜜”与西方“浪漫”并存, 体现多元文化对语言使用者语言选择的影响。选择使用这样的语言, 是受到了求新的心理及社会文化的驱使。 (1.5) 则以当下倡导的社会美德节约环保为着点, 选择使用幽默的问候语言, 表达出一种希望放松心情的需求。这既是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又是对社会新政策的顺应。 (1.6) 由英文和中文夹杂而成, 体现着一种如今盛行于年轻白领之中的新的语言习惯, 其中包含着独特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英文中文的编码, 建构独特文本。这种语言的使用, 顺应了语言使用者标新立异求时尚、追求交流高效率的心理世界。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手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手机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这种选择受到社会风俗、文化融合、交往方式、交流习惯和新的社会政策的制约。因此, 我们需要顺应不同语境关系或是言语编码关系。可见, 手机短信具有很强的顺应性。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手机语言选择其实是手机语言使用者顺应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的结果。

(二) 网络用语

那么, 同样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语言的网络语言是否也有顺应性呢?

广义上, 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用来描述电脑构成的词汇, 如鼠标、硬盘、调制解调器、病毒、软件、硬件等。第二种是网络流行的可以反映新的文化和经济流行趋势的词汇, 如个人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商务等。第三种是流行于网络聊天室和社区主页的网络词汇, 如美眉、大虾、菜鸟、恐龙、斑竹等。这也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所指内容。现代信息语言包含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如下面几个例子。

2.1“米人跟偶说话, 偶想睡觉, 可系偶却想say, 偶想跟大家灌完水水再sleep滴。” (选自三月风论坛2006一3一29 13:46:19) (7) 。

2.2“心情down的时候, qq为上线状态, 这个很BT我承认, High的时候喜欢吃甜的, Down的时候喜欢吃咸的 (这个更BT, 我也承认……” (选自http:www.52blog.com.net 2006-4-26 18:33:00) (8)

上引网络语言可作如下释义: (2.1) “米人”意为“没人”是同音, “偶”即我, “可系”意为可是, 是广东话的音译, “say”说话, 在此为跟网友交流, “灌水”是指在论坛中发言, “滴”是“的”意思。 (2.2) “心情down”指心情不好, “BT”是变态的首拼音字母, High指高兴。

网民在自身的语言潜能影响下选择使用了不同于自然语言的网络语言。据调查, 83.2%以上网民的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能够懂得英语 (侯志华, 2007)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节奏快, 人们渴望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放松解脱, 表达自我, 所以在网络中, 人们潜意识里希望不按真实世界的语言规则交往, 希望寻到片刻的放松和解脱。

“语言选择受到政治因素, 意识形态和语言态度的影响” (Versehueren, 2000:116—117) 。因而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折射在社交世界的语境中, 英语, 代表了较为发达的英美国家和强势的西方文化, 熟练掌握世界语, 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发展机会。因此, 网络语言中英语词汇的选择使用是对于社交世界的顺应。

此外, 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是对于语言语体和话语建构成分的选择。Verschueren将编码定义为任何可以识别的语言变体, 尤指方言, 人们选择使用方言来顺应语境。网络中也有这种趋势, 像“米人”“偶”“可系”就属此例。基于对语体的选择, 网络语言大都是可视的、打出来的, 所以BT这样的词就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还有出现“呵呵”“嘻嘻”这样的拟声词。基于对语音结构的选择, 会出现“9494 (就是就是) ”、“88 (拜拜) ”这类词。基于词汇的选择, 语言的可变性和协商性, 出现了“灌水”这类词。基于句子结构的选择, 出现了“走先”“征聊”这类词。

因此, 我们发现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其实也是网络语言使用者作出选择以顺应语境。其中包涵着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具体来说, 包含着渴望与人交流、轻松娱乐、自由表达的需求, 也是对网民的教育程度、社会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等社交世界的顺应。网络语言以其特殊的语体特征, 集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出于交际需要而选择特定语体、语码来建构新的语言。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顺应性。

我们已经得出, 手机用语和广告语言这两种现代信息语言具有顺应性, 那同样作为现代信息语言的广告用语, 是否符合顺应性的种种规则呢?

(三) 广告用语

广告是语言应用的一个典型实例, 具有如下语用特征, 其一, 广告涉及不同的广告主体、广告对象、广告媒体、广告形式、广告地点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广告的语言形式不可能是僵化的。其二, 广告的最终功能是引起注意、提起兴趣、促使购买行动。

如下面一些广告:

(3.1)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3.2) 上海牌电视机———有目共赏。

(3.3) 中国包装总公司茶叶, 历史悠久, 品质超群, 名扬四海, 生津解渴, 提神益思, 消食解腻, 健美减肥, 延年益寿, 增进健康。

广告 (3.1) 是某种品牌的咖啡广告, 语言含韵, 以一种诗化的语言仿造出咖啡香浓回味无穷之感, 似乎享受无限享受饮用此品的感觉。这是以顺应消费者的精神层面需求为着点。广告 (3.2) 巧妙化用一熟悉成语, 很容易引人注目。此类广告语体的选择是顺应广告受者的语言习惯, 唤起相关的语境回忆, 从而轻松达到交流与劝诱的目的。广告 (3.3) 是直接的产品优点宣传, 此种语言的选择以它的目的为直接目的, 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在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环境, 情景和注意到的语言社团的交流方式” (Versehueren, 2000:92) 。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广告的创作, 特别是在一些宣扬社会文明公益广告中, 创作者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广告中所倡导观众形成的道德标准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是相同的, 这是广告语言对真实的社交世界的顺应。道德的标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关, 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应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以促进全社会和谐进步。

又如下面一些广告:

(3.4)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5) 邻里是兄弟, 相敬又相让。

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创作和使用,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差异也影响着语言的选择。总之, 无论是广告语言的选择、结构、修辞, 还是交际实现的方式, 无一不是对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的顺应。因此, 广告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各种世界的广告更容易打动人达成广告的目的, 广告语言也具有顺应性。

三、结语

通过对手机短信、网络语言、广告语言的分析, 我们可知现代信息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的选择过程, 是对客体语境的动态顺应, 是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语言结构的顺应, 具有顺应性。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使信息语言成为一门独特的语言。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现代信息语言的特点, 通过举例论证和分析, 认为现代信息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现代信息语言的选择过程, 是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及语言结构的顺应。

幽默话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 篇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幽默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对幽默现象进行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注意到了幽默这种特殊的现象并从哲学角度对它加以研究。近年来幽默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对象愈来愈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者纷纷从本学科的研究角度对幽默现象作出了分析研究, 其中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对幽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新颖的视角。本文正是基于对幽默现有的研究成果, 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 运用关联—顺应模式对幽默话语交际作出分析研究。

2. 关联—顺应模式

关联—顺应模式是在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语用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这种特殊语境里,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知观, 以及它关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性的理念, 对于话语含义的理解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但它偏重于理论的理解, 在描述话语使用的具体规律方面, 充分性不足, 也没有足够重视文化的规约性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冉永平, 2004) 。顺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较充分的描述理论框架, 对顺应对象 (语言结构和语境) 的描述十分具体、充分和到位。但同时, 它的解释力却不如关联理论强 (陈春华, 2003) 。因此, 研究幽默话语还亟待采用这样一种模式, 它既能从总体把握幽默语言的语言规律, 又能对这些规律在交际中的实现进行细致和全面描写, 从而有益于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的使用和听话者的理解。由杨平于2001年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吸收了关联理论重解释和顺应理论重描写的优点, 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 (2) 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 (3) 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 (4) 关联顺应是说话人对社会语用成分 (物质世界、社会文化因素) , 语言语用成分 (音位、重音、语调, 词汇结构内容, 句式的长短, 命题结构内容, 篇章结构内容等) 和心理情感因素 (情感态度、信念、欲望等) 三个方面的即时性顺应, 以及这三个方面中两两之间相互顺应、动态生成的过程; (5) 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6) 话语交际是在顺应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该模式反映的是讲话者的话语产出过程, 即由“意”到“言”的过程。恰当的话语产出过程也必然是一个说话者成功选择讲话策略的过程, 其间包括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的互动循环。这种循环以关联为目的, 以顺应为手段, 以恰当话语的产生为客观结果。

3. 幽默话语的关联顺应性分析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认知语境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对话语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取最佳语境效果。它以关联性为基础, 既指向说话者又指向听话者, 使关联域A和关联域B进行成功的对话交流。而幽默话语的使用过程也是如此, 说话人不断寻求关联语境因素, 从而形成关联域。幽默话语除了具有语言学功能, 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维持正常交往等社会交际功能。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认同方式, 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不同的关联选择方式, 因此, 引起幽默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幽默话语现象负载了某一特定的文化内涵, 容易发生文化误读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根据顺应理论所提供的描述框架, 考虑语境在一定社会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规约性和特有性。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 而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

3.1 幽默话语的关联性分析

幽默话语跟普通话语一样, 也涉及话语命题形式与该形式所代表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只不过为了达到交际目的, 讲话者需要寻找最佳关联, 会话过程本身具有关联顺应性, 讲话者和听话者以顺应为手段或依据来寻找关联, 从而达到话语产出或话语理解的目的。

关联理论认为, 话语理解时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 将显义和隐义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 再结合语境假设, 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选择其中最具关联性的解释。在幽默中, 由于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境, 因此理解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两个语境之间的联系, 从而获得幽默的隐含意义。Wilson (1995) 指出:“额外的努力意味着额外的效应。”一般而言, 含蓄、简洁的话语所引起的认知效应比简单、直露的话语要大。由于幽默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 因此, 在幽默的解读过程中理解者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幽默中, 涉及的语境较多, 幽默的产生也是由于原有语境假设的打破, 产生了与说话人所期盼的完全不同的推理结果, 这种推理是违反常规的推理, 使得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产生反差。以如下幽默为例:

例1:Mother:“Doctor, come at once!Our baby swallowed a fountain pen.”

Doctor:“I’ll be right over.”

Mother:“What should I do in the meantime?”

Doctor:“Using a pencil.”

这位医生的回答引起不和谐, 因为我们期望得到的回答是某种救急的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回答也似乎有道理, 因为铅笔不失为钢笔的替代品。这样, 医生的回答又有一定的关联成分。在幽默话语中, 由于幽默发出者总是很间接地表达意思, 这就意味着话语的关联性不是很强, 即幽默理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发现话语的关联性, 而这种多付出的努力必须以语境效果的形式得到回报, 在幽默话语中这种回报表现为愉悦和发笑。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幽默言语比一般的话语更难理解, 人们总是喜欢去理解和欣赏它, 甚至有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它。而对于幽默发出者来说, 产生幽默付出的额外努力也会得到报偿的, 因此它也是最佳关联的。

3.2 幽默话语交际的顺应性分析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 幽默话语就是在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 为达到一定的交际意图而通过语言使用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幽默话语与其他言语现象一样, 是由幽默发出者结合认知语境将语言材料通过一定认知处理传递到幽默接受者, 而幽默接受者又结合语境对其进行解读。语境关系顺应在语言顺应中占主导地位。Verschueren指出,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幽默话语要想达到顺利交际, 取得理想交流的效果, 更应该顺应交际语境。

例2:一个教授来到摊上想买点自己想吃的东西。“你有脑子吗?”他问一个卖杂碎的。卖杂碎的看了一眼教授说:“我没脑子, 教授有脑子, 你找他去吧。”

作为购买者, 教授的问话显然是不符合交际的, 造成模糊语言的不认知性, 即说话者无法用有关的词或短语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概念。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本人和他人的心理世界 (包括人的情感、性格、理念、期望、职业特征等) 的一个动态过程。卖主也顺应这种模糊语境, 满足了交际需求, 是明智的回答。由此可见, 在幽默话语交际过程中, 幽默的生成与理解都是一个动态的顺应的过程, 幽默发出者选定的语言语境与之后交际中建立起来的交际语境, 以及语境中所涉及的语言内部结构的选择都是一个动态的选择的过程。

4. 结语

本文对幽默关联顺应性的研究包含三层意思:第一, 幽默具有关联性, 这是从对幽默的内在机制进行总体把握的角度说的。这一点也正是关联理论可以充分解释幽默的基础, 即认知语境的参与使得推理有了可能。第二, 幽默具有顺应性, 顺应理论为理解幽默提供了最为周详的理论框架, 纳入了对动态语境的充分考虑。第三, 幽默的关联性和顺应性应该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和谐统一、互相补益的, 并没有首要和次要之分。它在言语交际中动态地循环, 使得幽默和其他的直接表达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的日常语言, 体现了交际中语境的重要性。因此, 对幽默的关联顺应性研究有助于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幽默交际能力。

摘要:本文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 在这一框架下对幽默话语交际进行探讨, 认为幽默话语交际过程就是说话人寻求关联语境, 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本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理解和使用这一语言现象, 进而提高人们的幽默话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幽默话语,关联—顺应模式,语用学

参考文献

[1]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2]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3]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4]冉永平.语言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04, (2) .

“马上体”模因的顺应性分析 篇5

关键词:马上体,模因,顺应论

一、引言

“模因”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 在科普著作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 传播和发展,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探究 “马上体”模因是如何通过顺应交际语境而得到广泛传播的,旨在帮助读者从语用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马上体” 模因的出现。

二、理论框架

语言顺应论是在1999年正式被Verschueren提出, Verschueren(2000)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是由语言内部或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能够决定语言选择过程中可选范围的一种语言属性,语言的这种变异性使语言不断变化发展;商讨性这种语言属性是指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不是机械的或是根据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模式来进行的,而是依据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使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选择还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部分。语言语境指语言使用的上下文,包括篇内连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等;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着,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Verschueren,1999)。

三、“马上体”模因的交际语境顺应分析

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对语言的选择要与一定的语境关系相适应。而顺应论下的模因应是在顺应多种语境下对以前的语言,文化进行模仿,复制及传播的。“马上体”模因便是通过对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来感染受众从而成功地被广泛传播。

3.1 “马上体”模因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语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指地点指示关系,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也属于物理世界,影响交际语言的选择(Verschueren,2000)。“马上进状态”,这是春节长假后各单位部门领导们最该说的一句话,长假过后上班,很多员工仍没有很快摆脱节后综合征,虽然人在岗位上,可心却还停留在“放假模式”,干起工作无精打采,效率低下,状态不佳,面对这一现象,许多领导便提出大家一定要“马上进状态”或“马上有精神”或“马上回归”,这一系列的“马上体” 模因无疑不是顺应了当时物质客观世界,从而激发大家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3.2 “马上体”模因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包括社交场合, 社会语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的准则等。“马上体” 模因的一系列祝福语言便是顺应了当今的社会形势,如“马上有幸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生活压力较大,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一种窒息感,进而人们幸福指数偏低, 幸福感不强,因此“马上有幸福”则表达了多数人的心声。 再如“马上有健康”,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可越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身体越是容易出问题,莫名其妙的就会被病魔缠身,因此“马上有健康”的出现便也是顺应了当今社会的语境,成为了被广为使用的马年祝福语。

3.3 “马上体”模因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Verschueren(2000)曾指出,语言的互动性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心智世界主要包括交际者的性格,情感, 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Heath(2001) 认为一些模因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能激起人们某种共享的情感反应。 而很多“马上体”祝福类语言的使用便是激发了大家在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被大家接受而广泛传播。“马上有房”,“马上有车”,“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等这些语言的出现都顺应了大家的速成及希望马上有一切的急躁心理,还有很多人是顺水推舟,知道对方十分渴望得到一种东西,故而顺应对方心理,祝愿对方马上得到,以使对方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语言的选择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所需所求一时不能实现的焦虑,不安,浮躁的心态。

四、结论

流行语模因的顺应性 篇6

“模因 (meme) ”是牛津大学Richard Dawkins (1976) 在其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Dawkins起初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 是一种存在于文化和语言领域的DNA, 它能够不断复制传递。基于Dawkins的理论基础, 他的学生Blackmore提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流行语作为在一定社会时期, 可以反映当时社会文化, 被广为流传的语言, 被不断模仿、复制、传播也是一种模因。流行语模因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说话者不断选择语言的动态顺应过程。流行语模因能够广为流传, 正是顺应了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的结果。

二、语言顺应论

Verschueren认为,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 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 1999)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进行语言选择, 是由于语言具有三种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变异是前提, 协商是手段, 顺应是目标。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对于一种语言现象进行语用探讨和解释时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对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语言的选择和顺应是一对辩证统一体。因此,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语言的选择还必须与语境顺应。其中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大类, 本文是从交际语境来探讨语境关系顺应。交际语境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三、流行语模因的顺应性分析

流行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使用人在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论证流行语模因的顺应性, 探讨其是如何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

1.心理世界。心理世界涉及到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Blackmore (1999) 曾指出:“人类感知系统的特性使某些模因的效果变得很明显, 人类记忆的特性决定着哪类模因能被成功的记忆, 那些容易被记忆的模因能够被传播得更广。”因此具有简洁性的流行语容易成为流行语模因。

一些模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激起人们所共享的情感反应。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缘起于2010 年末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区的一场车祸。肇事者为“官二代”, 事发时仗势欺人地说了一句“我爸是李刚”, 引起了激起民众的义愤。“我爸是李刚”被设计成了广告、诗词、电影对白等容易记忆的信息表征, 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愤怒, 使“我爸是李刚”成为流行语模因广泛传播起来。

2.社交世界。社交世界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 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等。流行语模因只有顺应了社交世界, 才能被接纳、吸收及流传。

流行语模因传播过程中, 顺应受众群体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尤为重要。如2013年排名第一的流行语“中国梦”。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中国梦”表现出了清新的理念, 体现出了亲民的风格, 也嵌入了爱国情的情感热键, 所以能够迅速为广大民众所认同, 并日渐成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又如,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遵循、崇尚、关注权威, 所以一些当权人的话语也备受关注。流行语“我反正信了”就源于2011年7月23日, 温州附近发生两列动车追尾的重大交通事故时, 铁路部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当媒体记者询问原因时,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回答:现场有一个泥塘, 影响施救工作, 把车头埋于其中是为了便于抢救, “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是信了”。他的回答显然引起了听众们的质疑。此后, “我反正信了”的含义为说反话, 有着幽默的效果。

3.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语境, 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 就时间而言, 它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指地点指示关系, 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也属于物理世界, 影响交际语言的选择 (Verschueren, 2000) 。语言的使用者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 因此人们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会受到物理条件的影响。当今生活节奏快, 人们需要快速的浏览信息、快速的回应交际的对方, 因此, 流行和新奇的流行语会被人们广泛使用, 成为流行语模因。

四、结语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流行语模因现象进行分析, 发现流行语模因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模因时, 不断进行选择, 顺应了交际宿主的心理世界、交际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模因变异的产物, 流行语模因能广泛传播正因它本身特点顺应了三个世界。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1999.The Meme Machine.Oxford:OUP.

[2]Dawkins, R.The Selfi sh 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微博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篇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在加入世贸后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作为当今世界不同语言和文化接触的产物, 语码转换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可以说已经成为微博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 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者们 (如Gumperz、Myer-Scotton、Poplack等) 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法、语用学这五个角度对语码转换的定义、类型、实际交际效果等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但其中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法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都各有不足, 而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能够更加科学和全面。

本研究将收集到的新浪微博中语码转换的语料根据对于语言现实、社会文化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分为三类, 并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 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和实现的语用功能。

1 顺应论

顺应论最早是由维索尔伦在1987年提出的。在他1999年出版的专著《语用学新解》中, 维索尔伦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标志着顺应论达到了成熟。根据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 语用学是从认知, 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他指出, 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使用者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 不论选择是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或是外部的原因。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这是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 维索尔伦介绍了顺应论的四个分析维度, 分别是对语境因素的顺应,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 于国栋 (2000) 提出了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回答“交际者为什么要进行语码转换”这样一个问题。该模式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他认为语码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 从各种资源中不断做出选择的顺应过程, 从而最终接近或达到交际目的。他所提出的模式是从说话人角度构建的, 因而研究的是语码转换者的语言行为。当交际者进入交际过程时, 不论是在口头语篇还是在书面语篇里往往都会带有一个或多个交际目的。为了实现交际目的, 交际者需要在各个层次上进行选择, 包括语言的选择 (包括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以及相应的语言成分和结果的选择) 和交际策略的选择。所有这些不同层次上的选择都是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以商讨性的方式做出的, 也就是要依据我们所提出的顺应原则进行选择。该模式认为, 说话者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必须适应语言现实, 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学者们对于语码转换做了大量研究, 但在以往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中,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在过去的研究路向中, 没有一个能够在包容性和解释力上与语用学的研究路向相比。同时, 国内外学者对于广泛出现在微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因而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微博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兼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顺应论是一种语用学综观, 从这一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能够在动态的语境下同时涵盖语码转换过程中的所有社会、文化、认知、语言等所有因素, 全面分析语码转换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做出科学解释, 因而本研究拟以维索尔伦提出的的顺应论和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为理论基础, 对微博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研究, 分析其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和所实现的语用功能。

2 微博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

目前, 全球使用最多的微博客的两家提供商分别为美国的Twitter和中国的新浪微博。根据2012年5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 其中有60%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目前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 平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 (打开网页和打开应用的时间) 左右。而许多国内的政府职能部门也入驻了新浪微博 (如云南省政府) , 新浪微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远胜国内其他的微博平台。因此, 笔者选择新浪微博作为语料库, 从新浪微博中随机下载微博500篇, 其中包含有语码转换的微博内容为135篇, 占总数的27%。现在顺应论的框架下, 将收集到的语料中含有汉英语码转换的微博分为三类进行分析: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2.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体主要发生在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和使用中的语言有所区别, 或者一种思想或者概念只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而不存在另一种语言中的时候。例如:

[1]《泰坦尼克号》3D/IMAX3D加长版中文特辑!4月10日国内上映!14年后, 牵着挚爱的手, 一起重温经典吧~!

[2]刚看完朝日电视台的实况转播, 日本3:0主场赢了阿曼, 攻防完美, 出场球员多数来自海外闯荡组, 得分机会多, 堪称亚洲先进球队。不过, 转播中途突现“速报”, 说奥姆真理教一名女通缉犯自首, 于是赶紧换频道, 看了下NHK的新闻报道, 速报罪犯自首过程, 竟然觉得比足球还精彩。

[3]小米手机是除了i Phone之外, 手机QQ支持消息来源显示的首个终端, 米粉也将成为了拥有自己独特标识的群体。想拥有小米手机QQ在线的尾巴吗?转发此微博, 明天公布10个内测名额!

[4]【1200万VS泡面+咖啡】宁波耗资1200万制作《戚继光英雄传》的预告片曝光, 其低劣flash质素引网友大肆吐槽。6名刚毕业的宁波大学生为宁波动画雪耻, 3天制作出内容一样的短片, 制作经费为泡面一箱, 咖啡若干袋, 钙奶4支, A4纸半包。

在句[1]中, 使用“3D/IMAX3D”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正是顺应了语言现实。人们通常在交谈中使用“3D/IMAX3D”来代替中文里的“立体影像/最大影像”, 因为其汉语的对应表达不够简洁准确。IMAX是加拿大的IMAX集团所研发的一种巨型银幕电影, 它的直译即“最大影像”, 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 这个词用英语来表示, 能够更加精确地达意。同样, 句[2]句中的“NHK”较之它的中文对应表达“日本放送协会”来说要简洁得多。句[3]中的“i Phone”和“QQ”在中文中都没有对应的说法, 二者分别是手机和实时聊天工具的名称, 这样的语码转换正是顺应了语言现实。句[4]中的缩写“VS”在中文有很多解释, 基本是“相对, 对”的意思。因此这个词没有必要用中文来说, 否则很可能会词不达意;而“Flash”指的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 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译名。这时, 其中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空缺, 这类顺应是语码转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2.2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指的是对社会文化的顺应, 也就是对于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顺应。因为参与交谈的人也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 因而也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束缚。当谈到某些禁忌话题的时候, 交谈者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交流方式, 而语码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

[5]忘记说昨天晚上我亲眼见了一对gay, 那男的拿着一大把花, 靠在另一个男的肩上, 中国快跟上欧洲了~!

[6]事隔二十多年, 江湖又现超级无敌sexy、冷艳无比、惹火至极黑色裙纸一条!!

在句[5]中, “gay”是“男同性恋”的意思, 目前在中国同性恋还未合法化, 也不鼓励同性恋, 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同性恋这个词直接说出来会让人感觉尴尬, 人们更倾向于用一些模糊或是可替代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意思, 因此语码转换就发生了。同样, 在句[6]中, “sexy”是性感迷人的意思, 甚至有“色情的”之意。而在国内, 与“性”有关的话题不宜在公共场合公开讨论, 容易引起尴尬。因此, 此处说话者用语码转换委婉地表达了想要传达的意思, 同时也巧妙地避免了尴尬的发生。

2.3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在交际的过程中, 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不断影响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说话者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语码转换来实现获得认同、创造幽默、标志身份和趋吉避讳等心理动机。可以说, 除了前两类顺应, 其余言语行为都可以算作是对于交际者心理动机的顺应, 这个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广。例如:

[7]baby, 用时间见证我们的爱情吧……

[8]一到期末, 各种考试论文, 压得人喘不过气, presentation还木有准备, 急死了!

在句[7]中, 用“baby”比用汉语说“宝贝”要来的更加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我们常用“Sorry”来代替“对不起”, 用“I love you”来代替“我爱你”。

语言使用者在交谈的过程中, 是动态地顺应着语言现实的。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 从而接近或者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在句[8]中, 微博的发出者是一名大学生, 而在大学生群体中, 诸如“presentation”或是“paper”这些词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微博的发出者以语码转换为交际策略, 希望可以缩小自己与微博读者 (他的同学) 的社会距离, 标志出他的社会身份, 从而实现自己诸如获得认同、安慰或者回复等等的交际目的。

3 结论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是一种语用学综观, 从这一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能够在动态的语境下同时涵盖语码转换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认知、语言等所有因素, 全面分析语码转换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做出科学解释, 因而从语用学的顺应论角度对新浪微博中语码转换进行研究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本研究期望使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网络语言中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 并对语码转换的语用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交流信息时如何利用语码转换策略带来的积极因素, 消除其不利因素, 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实现语用目的。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语码转换日益成为了微博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该文以维索而伦提出的的顺应论为基础, 结合国内学者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对微博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现象进行研究, 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和所实现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性,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参考文献

[1]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Myers-Scotton C.A Theoretical In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C].Myer Scoton.Codes and consequences:Choosing lin guistic variet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mold, 1999.

抱怨语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解释 篇8

在日常交际中, 人们经常在话语中添加额外信息。添加额外信息的目的在于使会话进程发展得更加顺利, 或进行解释, 或表达礼貌, 或着重强调。信息过量现象之所以有趣, 是因为依据经济原则 (从整体上制约语言的使用和人的行为的原则) , 会话应对中出现过量信息似乎是不合理的。郭秀梅曾解释:“如果一个词够用的话, 决不用第二个。”

因此, 会话中出现的信息过量现象看似不合理。但额外信息的添加多是为了在交际语境中实现交际双方的会话意图, 达到交际顺应的目的。我们知道, 抱怨语是一种典型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极其容易引发冲突。在发生应对冲突的情况下, 交际者便可以使用过量信息对话题做出解释或给与支持, 从而缓解面子威胁, 消除应对冲突。本文旨在运用顺应理论, 对抱怨语中的信息过量现象进行语用的解释。

二、顺应理论概述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90年代后期推出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的重要观点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使用语言就是在不断地选择语言。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顺应性的四个方面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因素, 而应该看做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 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语言表达意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人们适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导致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关系出现变化, 因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三、抱怨语中的过量信息

抱怨, 是指对他人过去和正在进行的不利于其自身或公众, 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表示不满、不认同或指责。抱怨者希望被抱怨者对其行为负责或进行补救, 并尽量避免此类冒犯行为再次发生 (Olshtain & Weinbach 1987) 。

抱怨是典型的有损面子的言语行为。在实施抱怨时, 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 既能表示抱怨者的不满又能维护听话人的面子呢?无疑, 这成为了交际成功的关键。汉语中, 很少有直截了当的抱怨语, 人们往往在抱怨的后面加上额外的信息。如:

(1) “你真糊涂!不过这也怨不得你呀, 这里的环境也太复杂了。”

(2) “哎哟, 你小心点罢, 不要砸了东西, 要踢到外头踢去!” (《半生缘》, 张爱玲)

(3) “小李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 不过作为他的直接领导, 我也有一定责任。”

(4) “那就算了吧, 不麻烦了, 我再去找找别人。”

以上四个句子中, “不过这也怨不得你呀, 这里的环境太复杂了”“不要砸了东西”等, 都是跟在抱怨语后面, 过量的信息。我们发现, 抱怨语中过量信息的使用, 减少了人际冲突, 增强了人际和谐, 从而实现其当下的交际目的。下面, 笔者将借鉴顺应论, 对抱怨语中的信息过量现象找到较好的解释途径。

四、抱怨语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解释

1、语境顺应的需要

根据顺应论的相关原则, 我们认为抱怨语中的信息过量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顺应策略。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会话双方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 涉及到语境需求、面子需求、利益需求等等, 统称为交际需求。在顺应论中, 这部分需求是交际语境的构成要素。由此可见, 信息过量的应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当前语境的认识和顺应。

例如:

(1) 同学, 大家都在排队, 请到后面排队!

(2) 明天还要上课, 要早点睡觉, 能不能小点声?

(3) 你要是实在不放心, 那我在你这儿用可以吗?

比如例 (2) 中, 当抱怨者因自身需求, 提出要被抱怨者小声点儿的请求时, 他需要考虑到听话人的具体语境需求。抱怨者根据自己及被抱怨者的需求的分析, 决定应对的需要。说话人首先使用信息过量语为即将实施的抱怨行为作铺垫, 表明抱怨的原因, 使抱怨显得不再生硬而合情合理。从语用功能来讲, 这是一种戒备解除 (disclaimer) , 说话人采取消极礼貌策略, 以解决应对冲突, 从而为实现抱怨增加机会。

以上几例中, 说话人顺应即时语境, 采用信息过量语以达到减少人际冲突, 增强人际和谐, 从而实现其当下的交际目的。由此可见, 运用信息过量是符合交际者语境顺应的需要的。

2、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

顺应的语境不是静态的、预先约定的, 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的使用则是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过程, 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

抱怨语中的信息过量是语言交际中的动态顺应过程。

例如: (1) 你今天下午把相机还给我。

(2) 明天我们班去郊游要用相机, 你今天下午把它还给我。

在例句中, 例 (1) 符合合作原则的需要, 提供了不多不少的信息, 但效果可能并不很好。假设两人是朋友, 这样说显得很生硬, 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满。在语境的动态过程中, 例 (2) 顺应了语境的动态变化, 增加了信息, 产生了过量的信息, 解释了你今天下午把它还给我, 是由于我郊游要用。这样, 可能引起的交际冲突就被消除。这时, 动态的语境变量顺应了语言交际的需要, 听话者对说话人的话表示理解, 交际顺利完成。

3、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的需要

抱怨的言语行为总会不同程度地使交际双方的面子受损, 要取得交际的成功, 交际双方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避免或是解决交际中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冲突。所以, 抱怨中的过量信息也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交际中的双方都会关注对方的面子 (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 信息过量是顺应交际双方面子策略的需要, 以解决自身语境需求和面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会话中附加一定信息来说明或者解释, 顺应对方面子的需求, 以缓解和解决矛盾。

例如:

(1) 你真糊涂!不过这也怨不得你呀, 这里的环境也太复杂了。

(2) 小李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 不过作为他的直接领导, 我也有一定责任。

(3) 来了啊, 半路上一定是堵车了吧, 我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的。

对话 (1) 中, 抱怨者抱怨听话人太糊涂了, 抱怨者提供过量信息主动将对受话人的抱怨情绪转移到造成受话人被抱怨的原因上, 即说话人的情感取向趋向于受话人, 体谅受话人。过量信息的使用使被抱怨者能接受抱怨, 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受话人产生的“损”的力度, 维护了其面子。如果会话不成功, 则会损害听话人的面子。实际交际中的大量语料表明, 过量信息的使用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中的面子需求。

五、结语

抱怨语中的信息过量现象在交际中经常出现,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更能体现这一语言现象的语用顺应性和商讨性, 也更体现出语言交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所起的作用。抱怨语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 语用学中的抱怨研究不仅包括抱怨行为本身, 还包括抱怨行为的实施策略和受话人的应对策略。受话人对抱怨行为的应对策略将是单语和双语抱怨言语行为的未来应该着重研究的。

摘要:本文通过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来解释会话中抱怨语信息过量的现象。对抱怨语中信息过量的发生、理解以及交际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语用解释。

关键词:抱怨语,信息过量,顺应理论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何自然.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陈新仁.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刘惠萍.抱怨语的语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2) .

[5]张璐.会话过量现象的语用解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 (2) .

[6]朱燕, 闫玉芬.会话信息过量的顺应性解释[J].作家, 2009 (20) .

上一篇:监控的必要性下一篇: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