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2024-10-0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共11篇)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1

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而探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正确治疗方法, 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5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本次研究, 男42例、女12例, 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 (68.34±1.09) 岁, 病程1~13年, 平均病程 (5.97±0.46) 年。将54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 (27例) 与对照组 (27例) ,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典型性心绞痛,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身体机能不同, 出现胸痛、胸闷、胸前区不适、心悸等相关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胃肠道表现, 如腹痛等。因此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诊断时, 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医学检查确诊, 从而提高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率, 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1.2.2 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心电图检查是目前应用于确诊此类患者最为常用的临床医学检查技术。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可知, S-T段出现压低现象, 且T波表现为低平, 患者可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双束支传导阻滞。

1.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具体给药措施为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口服硝酸甘油 (哈尔滨制药集团生产) , 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滴丸 (天津天士力生产) , 每日给药3次, 每次口服三片, 连续服用四周为宜;研究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联合维生素C (天津天士力生产) 给药治疗, 剂量为每日口服3次, 每次0.2 g, 连续治疗4周为宜。观察并记录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硝酸甘油药物用量, 给予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t检验) ,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附表可知, 研究组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硝酸甘油药物用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 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 临床常称为冠心病, 其发病因素与患者生活环境及遗传相关, 临床特点为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 近年来, 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作用下, 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1]。

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抵抗患者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改善体内微循环情况, 对血黏度起到快速降低作用, 有效对血小板聚集现象进行抑制, 增加体内红细胞变形以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最终有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情况, 对患者心肌缺血现象进行缓解, 较好的保护患者发生缺血的心肌[2]。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一种, 能够抵抗人体细胞外液的氧化现象, 对患者进行临床冠心病治疗时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3]。

本研究表明, 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 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维生素C给药, 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药量, 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诊学杂志, 2009, 7 (29) :7209-7210.

[2]刘宇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6) :7-8.

[3]姚萍, 朱江缸, 雷艳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8例[J].中国药业, 2011, 14 (7) :81-8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2

用血管铸型方法对大鸨心脏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大鸨心脏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于同侧主动脉窦内.左冠状动脉先分出前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1/3部,主干分为旋支和前降支.旋支先分出左心房支,分布于左心房,主干分支分布于左心室的`左缘壁和隔壁及右心室隔壁的部分区域;前降支有两支,前支由左冠状动脉主干根部分出,依次分出后室间隔支和动脉圆锥支,主干延续至心尖,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壁面和右心室隔面.后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后2/3部,动脉圆锥支分布动脉圆锥及肺动脉干;前降支后支分出左缘支后,主干沿锥旁室间沟下行,沿途发出4,5支平行型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缘支沿心左缘走行,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右冠状动脉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分出窦房结支和右心房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后支,窦房结支分布于窦房结和升主动脉,右心房支分布于右心房,右室后支分出右缘支沿心右缘走行,分布于右心室侧壁,右室后支主干分布于右心室的隔壁;深支分出主动脉支分布于升主动脉,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右缘壁.出后室间隔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右室前支向前向下延伸,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和右心室下缘壁.

作 者:肖传斌 梁宏德 徐亚平李奎 王平利 高春生 刘忠虎 XIAO Chuan-bin LIANG Hong-de XU Ya-ping LI Kui WANG Ping-li GAO Chun-sheng LIU Zhong-hu 作者单位:肖传斌,梁宏德,徐亚平,李奎,王平利,高春生,XIAO Chuan-bin,LIANG Hong-de,XU Ya-ping,LI Kui,WANG Ping-li,GAO Chun-sheng(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刘忠虎,LIU Zhong-hu(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3

【关键词】冠心病;脂蛋白(a);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1]。脂蛋白(a)被发现后认为与CHD有关,是积极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于Lp(a)在CH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CHD组与非CHD组的Lp(a)的对比,对Lp(a)在CHD诊断中的意义进行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012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CHD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5±2.8)岁。合并高血压22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1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采用心电图检查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动脉造影检查中一支或两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则为冠心病。50例患者中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18例,多支病变12例。另外选取健康献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在检查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任何抗生素和抗凝药。

1.2方法本次检测仪器选用Olympus Au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温州东欧生物工程公司提供Lp(a)试剂盒。方法:对照组和健康组人员均于晨起空腹抽取5ml静脉血,采用2000r/min的速度离心,时间10min,将血清分离,采用免疫化浊法开始检测Lp(a)。

1.3观察指标对两组的Lp(a)以及不同病变血管数患者的Lp(a)进行对比。

1.4統计学处理在本次数据处理中主要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HD组和非CHD组Lp(a)对比经过检查CHD组的Lp(a)平均为(249.7±90.7)mg/L,非CHD组的Lp(a)平均为(177.5±73.6)mg/L,CHD组的Lp(a)水平要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病变血管数患者Lp(a)对比单支病变组的Lp(a)平均水平为(213.5±76.4)mg/L,双支病变组的Lp(a)平均水平为(255.4±88.7)mg/L,多支病变组的Lp(a)平均水平为(264.9±94.2)mg/L。三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CHD是医学临床中易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发供血和供氧不足的一系列疾病。目前就我国而言,CHD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对CHD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人们对引发CHD的因素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一般认为其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控制了上述危险因素之后,冠心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经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其他的一些影响冠心病的因素,Lp(a)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影响因素[2]。

Lp(a)最先在1963年由遗传学家berg发现的,是一种脂质和蛋白质相结合形成的复合体。大量的研究表明Lp(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Lp(a)能抑制激活剂和纤维蛋白溶解原的结合,减少了纤溶酶的转化,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形成血栓,促成动脉粥样硬化[3]。Lp(a)的参考值往往因为检测方法的不同而不同,Lp(a)水平越高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就越高。在本组研究中CHD组平均Lp(a)水平为(249.7±90.7)mg/L,非CHD组的Lp(a)平均水平为(177.5±73.6)mg/L,符合相关研究结果。而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检测中,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的Lp(a)水平在不断上升。

对于Lp(a)的研究,临床中普遍认为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与患者饮食、吸烟、其他疾病等无关。所以临床中要降低CHD的发病风险需要尽早干预治疗。对于Lp(a)水平的控制,目前还未有较为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有降低Lp(a)水平的功能,但是缺乏更多的临床考证。鉴于此,在未来临床中加大对降低Lp(a)药物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任宪辉,张英芬,苏咏梅.脂蛋白(a)检测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意义[J].医学综述,2010,11(13):2070-2072.

[2]李雪莲,邹永红.脂蛋白(a)检测在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2011,11(9):4327-4329.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4

1 临床资料

本报道174例患者中, 男性96例, 女性78例, 年龄在54~78岁, 平均61岁, 其中伴发高血压78例, 脑血管疾病70例, 病史均在3年以上。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护士要做到热情、和谐、亲切。通过与患者谈心、沟通, 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耐心讲解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 介绍本病治愈的病例, 让患者建立起对医师、护士的信赖,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尽快适应医疗护理要求, 尽早从焦虑状态解脱, 为治疗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护士不仅要技术熟练, 与医师配合默契, 有条不紊地按医嘱及时应用镇静剂、止痛药等, 还应该主动介绍周围的环境, 取得患者的信任。用诚挚的语言, 通过暗示、说服、诱导等方法, 给患者以亲切的安慰, 让患者学会放松,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恐惧的心理状态。

2.2 疼痛发作时的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 视环境可采用坐位或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直到胸痛消除。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多感到紧张、焦虑, 故在护理患者时应态度镇定、和蔼, 并及时听取患者主诉, 积极处理, 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发作时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外用贴剂或静滴。使用中不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并应告知患者 (如头痛、低血压、面色潮红、眩晕等) 。贴剂应每日更换, 静滴硝酸甘油速度不能过快。

2.3 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 减少动物性脂肪 (猪油、肥肉、牛油等) 及高胆固醇 (如蛋黄、动物内脏、坚果类食品等) 食物的摄取, 多摄取高纤维食物 (如青菜、水果等) , 以减少诱发因素, 同时应少食多餐, 切忌暴饮暴食。保持排便通畅, 嘱患者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如开塞露、通便灵、麻仁润肠丸等) , 甚至可在便前预防性含服硝酸甘油, 以减轻心脏负担, 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3 出院指导

3.1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 精神要轻松,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避免激动。

3.2 适当做力所能及的运动,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适可而止并持之以恒。运动量要按本人实际情况而定。不宜做过量及过激烈的运动。运动不能令身体感到不适, 特别是出现心绞痛时, 常表示运动量已过度, 只能是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不大的运动及参加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 心脏病患者以晚上或下午运动为好[2]。

3.3 肥胖者要减肥, 尽量少吃脂肪类食物及高糖、高热量饮品, 多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少吃含胆固醇多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类食物。

3.4 不吸烟, 少喝酒。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者应下决心彻底戒除。

3.5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 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应控制血压及血糖, 血脂高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告知患者如心绞痛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冷汗等, 应立即由家属护送到医院就诊, 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3.6 常备一些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类药, 以备心绞痛发作时用, 备硝酸甘油、消心痛、硝酸甘油气雾剂等, 在打算做一些较消耗体力或精神的活动时可先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 (消心痛) 1片以确保安全。

3.7 冠心病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蔬菜和水果, 防止便秘。

3.8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参考文献

[1]许培玲, 吕辉文.老年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209-721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5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延迟性皮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08-02

冠状造影(CAG)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在目前临床技术上具有术后恢复快且创伤面小的特点,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1]。经股动脉途径TFA是较为广泛的经皮介入途径。尽管股动脉是相对深部、远端的血管,经此入路发生缺血性并发症较罕见,但出血和血管并发症较常见[2,3]。心脏介入手术后一般在24 h内会出现皮下血肿现象,>24 h发生的皮下血肿则称为延迟性皮下血肿[4]。作者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及围期护理经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0例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男120例、女60例,年龄45~86岁,平均65.5岁。PCI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的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包含20例假性动脉瘤、12例动静脉瘘,8例发生严重的皮下组织坏死。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6例与24例。进行术前、术后系统护理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效果良好。

1.2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按照常规进行病房巡视、药物配给、观察病情,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与家属,并进行常规性清洁护理。

1.2.2 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知识宣传、康复锻炼指导以及营养支持,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工作。①患者术前生命体征指标评估 术前患者进行三高、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生命体征指标检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指标变化,确保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提醒医生术中控制或减少使用肝素的剂量[6]。②术后延长生命体征检测 患者术后首先进行常规护理、24 h心电图功能监护,并每隔半小时进行1次监测记录。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点皮肤,并且定时进行患者脉搏以及皮温的详细记录。观察术后患者合并疾病症状表现,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③ 预防皮肤感染 患者术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抗生素注射,连续3 d。注意患者穿刺皮肤点的清洁护理,禁忌沾水,避免其对穿刺点皮肤污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组t检验。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术前指标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P < 0.05)。术后指标也是常规组显著低于干预组,且差异极显著(P < 0.01 ) 。由此可知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患的病情,加快其恢复速度。

3 讨论

目前,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法之一,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不断的改革创新,PCI操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两组试验结果得出:常规护理组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16例,出现皮肤感染的患者达4例,干预组24例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皮肤感染仅1例。表明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临床观察并进行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或预防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因此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术前、术后的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命体征进行临床检测;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麻醉苏醒前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数,如果出现病变或者延迟性皮下水肿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最佳时间抢救,稳定患者生命指数;同时要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进行轻松术后恢复。

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临床实践操作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有效、微创等优点。虽然存在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6],但由论文结果可以看出,对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可以减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皮肤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 高佩凤. 介入诊疗术的适应范围及护理进度[J]. 职业与健康,2007,7(23):1150-1151.

[2] Doyle BJ, Ting HH, Bell MR, et al. Major femoral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cidence, predictors,and impact on long-term survival among 17,901 patients treated at the Mayo Clinic from 1994 to 2005[J]. J Am Coll Cardiol Intv,2008,1:202-209.

[3] Elbarouni B, Elmanfud O, Yan RT, et al. Temporal trend of in-hospital major bleeding among patients with non 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Heart J ,2010,160:420-427.

[4] 赵芝香,唐迎红. 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并发延迟行皮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J]. 现代医院,2010,10(3):87-88.

[5] 郑耀珍.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56.

[6] 侯桂华. 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2-137.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6

2013年,我国约45万人次接受心脏支架手术,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从中获益。尤其是不稳定型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风险,降低死亡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上述概念受到了质疑。大家逐渐认识到,对于稳定型冠心病(如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益处来自于心肌缺血的缓解,若不存在心肌缺血,则介入治疗无法使患者获益。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狭窄并不等于心肌缺血。

传统的CAG仅能显示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无法反映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一些造影显示很重的狭窄也许并不引起心肌缺血,而一些看似不重的病变,反而能够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此外,CAG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对于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CAG已经不再是评价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金标准。鉴于CAG存在上述局限性,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指南要求所有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前均应接受心肌缺血的评估。

20年前,来自荷兰和比利时的医生Nico H.J.Pijls和Bernard De Bruyne提出了利用病变远端和近端压力的比值来评价心肌缺血的客观方法,即血流储备分数(FFR)。大量的研究证实,FFR是一个简便、可靠、成熟的方法,无论CAG狭窄程度是多少,FFR≤0.80即说明病变能够引起心肌缺血,能够从支架治疗中获益;如果FFR>0.80,则无需支架治疗。

在心脏导管室,医生可以很容易地在CAG后把压力导丝放到病变的远段,通过仪器自动计算FFR,整个过程仅5 min左右。对于各种类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如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连续病变等,FFR都能准确地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著名的FAME研究证实,与传统的单纯CAG相比,FFR指导支架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此外,FFR的使用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和相关的医疗花费,显著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因此,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更多地应用FFR来评估病变的严重性,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可靠的治疗。由于FFR的有效性被大量证据所证实,欧洲指南中把稳定型冠心病的FFR评估列为最高推荐级别(I A)。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能够开展FFR评估。相信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FFR将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和更好的保障。

30年过去了,不幸的是我国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呈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不典型ACS的治疗,由于胸痛症状不典型,心电图示ST段压低型改变导致死亡率增加。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是冠心病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中青年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更多,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且病程更长。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常见弥漫病变、分叉病变、钙化病变以及慢性闭塞病变,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从改善冠脉供血及心泵功能的需要出发,老年人可以从PCI中受益更多,但操作难度更大,风险更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老年冠心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1]:(1)病变弥漫:长期反复缺血发作和致病高危因素控制不良,造成病变范围广泛,除多支病变外还有同一支血管多阶段狭窄,同时慢性反复缺血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一部分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代偿可以使其长时间无心绞痛症状,甚至可以耐受一定量的运动或表现为心电图正常,并掩盖了病变的严重性。(2)合并症复杂,如合并糖尿病造成弥漫性血管病变。(3)钙化程度严重,血管迂曲、成角、钙化,负性重构,管腔狭窄而且夹层发生率高。(4)陈旧性心肌梗死多,射血分数减低。(5)常合并其他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因此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适应证、介入策略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应以其自身病变特点为基础,综合考量。

老年患者PCI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2]:(1)缓解心绞痛:具有客观缺血证据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如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3级以上的患者,尤其是对药物治疗心绞痛控制不佳者;(2)心肌梗死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与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CI可有效治疗老年AMI,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高达74%~91%。与溶栓相比,PCI治疗的再灌注成功率明显提高,近期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和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3)存在客观心肌缺血表现:随着支架技术和有效抗栓药物的应用,大规模研究证实,存在客观心肌缺血的患者宜早期施行PCI治疗。

由于老年患者的病变及临床特点,因此治疗策略的选择对病人的治疗安全及远期疗效都显得尤为重要。对危险因素进行分层管理和将老年冠心病进行分类是我们决定采取何种策略的基础。老年冠心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ACS,后者包括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心脏性猝死。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和>24 h的ACS病人强化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对于狭窄>50%的患者仅仅强化药物治疗甚至优于介入治疗。对于发病9~24 h、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ACS病人宜早期行介入治疗积极血运重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首先考虑不完全血运重建,即对因病变引起症状的“罪犯血管”进行治疗,而直径<115 mm或者非相关血管不予处理[3]。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重要的是避免了无谓的支架植入和降低了再狭窄率。

最近由于操作技术和相关器材的发展,使得老年患者PCI的成功率与年轻患者相似(88.3%)。老年患者介入治疗和住院期间死亡和(或)心肌梗死,最主要的预测因素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Mediello等报道年龄>75岁的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其PCI成功率达100%;但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操作成功率仅为52%。死亡率高达14%,冠状动脉钙化、血管严重扭曲也可影响操作成功率。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判断必须依赖于多中心研究结果。O'Connor等报道对>70岁的患者介入术后随访12月的死亡率为9%,靶血管再狭窄率为47%,显著高于非老年组(28%)。介入治疗后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介入后再狭窄,进一步开发新的药物洗脱支架(DES),改进已有良好临床疗效的现有DES,研发新的抑制平滑肌增生的药物或采用类似鸡尾酒调酒方法于支架上分别携带不同作用的药物,例如将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与抑制平滑肌增生的药物混合携带,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需要多支架介入治疗的一般都是复杂病变,多为择期手术,术中也可能因为病情复杂需要植入,一定要做好术前沟通。支架植入并不能彻底改善血管狭窄,血管仍可能再次栓塞,医生术前一定要把支架植入的利弊、可能产生的费用跟患者交代清楚。选择搭桥手术还是一次性多支架植入,应综合患者病情、血管条件、身体状况而定,并不是支架植入多就不如搭桥。

2013年,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45万例,每例手术平均植入支架1.51个,其中1次植入>3个支架的案例极少。整体而言,我国PCI应用合理。

介入治疗最适用于ACS患者。2009~2013年80%~90%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是ACS,这一比例与美国相似。每例手术使用支架数为1.4~1.6个,多支架植入极少,与欧美国家平均1.3~1.6个的支架植入数量相近。患者死亡率为0.2%~0.35%,低于国际1%的平均水平。

多支架植入并不是“想放几个就放几个”,需要经过医生集体讨论、行政督查、术后介入质控等多环节把关。对于>3个的多支架植入需血管内科3名正高职称以上医生集体讨论后才能决定,造影技师也会提出建议。

UA是介入治疗的适应证,2013年我国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59%为UA,但其中以低危险的患者居多,这说明医生的临床评估还不够。对于低风险患者,相关治疗指南更强调“等等看”,在进行更充分的临床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此外,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必须要有明确的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ST段和(或)T波的动态变化等心肌缺血证据时才能进行介入治疗。这部分病例,医生把握还不够严格。

与我国2000多万人的庞大冠心病患者群体相比,我国介入治疗还严重不足,相当多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欧美国家每100万人口的介入治疗为1500~2000例,而我国2013年每100万人口的介入治疗仅为300例。我国每年发生STEMI约60万例,早期介入治疗或溶栓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95%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从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获悉,近10年来,PCI保持了20%~30%的年均增长率。2009年我国共完成PCI治疗22.3万例,位居世界第二。因此,当务之急应把冠心病的预防放在首位,不是把PCI手术做得越多越先进。我国卫生部门呼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生存环境,合理的健康饮食,低盐少油,戒烟,增加体力活动等,以尽快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张峰.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特殊问题:适应症、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5):263-26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之间来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82例。其中血压诊断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平静时3次量血压SBP≥140mm Hg, DBP≥90mm Hg。男48例, 女34例, 年龄54~80岁, 平均年龄64岁。有心绞痛76例, 心肌梗死37例, 慢性心力衰竭23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5例。

2治疗过程

对全部82例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Ⅱ) 治疗, 每天2次, 1次1片 (每片20mg) 。治疗后3周, 有50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达到正常血压范围, 占60.9%;18例有效降压, 占22.0%;无效14例, 占17.1%。总有效率为82.9%。对14例药物无效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并划分心功能等级。发现1支冠状动脉病变者5例, 2支及以上病变者9例。心功能3级9例, 4级5例。结合患者的血压高低, 决定对其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3讨论

长期高血压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会造成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 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2倍。如长期得不到治疗, 其中50%会死于冠心病, 同时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成正相关, 而血压正常者患冠心病的死亡率仅为0.31%。一般50%以上的男性与75%的女性冠心病患者都会合并高血压, 且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之中也有6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

通过随访发现, 由于高血压而造成的冠心病死亡患者中, 收缩压为收缩压为120~139mm Hg的占31.6%, 140~159mm Hg的占42.9%, ≥160mm Hg者只占24.1%。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2组范围的居多, 而收缩压≥160mm Hg者, 虽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 但在人群中居少数。由此可见, 血压“正常偏高”及1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及运动量的减少, 高血压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中老年的常见疾病之一, 且老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在该病的治疗中, 降压应当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表明硝苯地平缓释片 (Ⅱ) 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可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令人满意。

高血压已被公认为是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其致病机制为动脉血管内压力增高, 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脂质沉淀、积累, 内膜逐渐纤维化, 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本身对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可致心肌血管的改变 (扩张或迂曲延长) , 导致缺血、营养障碍[2]。在治疗术后影响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具有独立预测临床疗效的功能, 因此, 在临床上应重视对高血压的早期防治。

此外,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下面对此总结几点。

(1) 合理饮食, 不偏食。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 多吃素食。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的增加。

(2) 生活要有规律, 保持情绪稳定, 切忌情绪的大起大落[3]。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但切不可过量, 运动过程中感觉身体有异常的时候应立即停止去休息。

(3) 多喝茶, 特别是茶多酚含量较高的茶, 如绿茶等。研究表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具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4]。

(4) 戒烟, 不酗酒。烟中含有尼古丁, 会刺激心脏, 使心跳加快,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酗酒更容易使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1]朱红, 王汐.左心室肥厚及其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151~152.

[2]孟秀珍, 张可超.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 14 (10) :787.

[3]石应康.胸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98.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8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HD患者98例, 男68例, 女30例, 年龄45~75岁, 文化程度大专以38例, 中专以下60例, 居住地区均为城市, 病程2~10年, 有吸烟史18例, 饮酒史15例, 吸烟并饮酒史12例。

2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可分为个别指导, 小组讨论和集体教育, 多为3种教育并用。

2.1 个别指导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知识层次、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利用与患者接触的各种时机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知识。对一些年龄较轻或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 在进行一般宣教后, 再根据相应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宣教内容, 如发放宣传材料, 提供与疾病相关科普书籍等, 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宣教要重点突出, 语言应通俗易懂, 或对其家属同时进行宣教。

2.2 小组讨论

科室可定期将同种患者组织在一起讨论交流, 请康复后的患者介绍经验, 请有经验的医师参与指导和回答患者提出疑问。

2.3 集体教育

科室设置健康教育课堂, 每周一次集中讲解CHD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康复知识, 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 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 同时在科室墙面设置CHD健康教育专栏, 由专人负责, 定期更换新内容, 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 也丰富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文化生活。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CHD基础知识宣教

针对患者个人的文化水平, 学习能力, 选用适宜的方法, 向患者讲解CHD的危害、致病因素、发病诱因、预防措施, 常见的临床表现, 体征及治疗方法、用药等, 尤其是CHD的发生和发展与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作用程度密切相关, 让患者对防治CHD有较全面认识, 从而提高患者防治疾病意识减少CHD的发作次数。

3.2 心理教育指导

CHD是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等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2]。因此, 对CHD患者实施心理教育指导非常重要。CHD患者因得知自己的诊断后, 加之病情的发作, 多数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忧虑、抑郁的等不良心理反应, 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 主动介绍病区的环境,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减少探视, 避免情绪波动、精神紧张, 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交谈, 了解其病情和心理变化, 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 帮助其纠正错误认识、不良行为;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因素;耐心解释疾病的治疗进展及预后, 向他们讲明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CHD的先进手段 (如CHD介入治疗) , 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 运用暗示手段和强有力的事实说服患者, 使患者认识到CHD虽然是慢性病, 但只要能掌握疾病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 虽然没有彻底痊愈, 但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 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有些因工作或家庭问题而形成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 我们应尽力说理开导, 加强和有关方面联系, 取得单位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以消除有害的心理因素, 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3.3 饮食指导

饮食是CHD的一个可以纠正的主要危险因素[3], 教育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纤维、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为主, 多食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 尽量食用植物油, 少吃或忌吃猪油、羊油、奶油等动物油, 以及各种动物的肥肉、脑、脊髓、内脏, 蛋黄、鱼子、目鱼、鱿鱼、贝壳类等食品。保持营养均衡, 避免暴饮暴食, 特别是一次进食不要过饱, 一般七八成饱即可, 以免过饱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禁食浓茶、咖啡、刺激性食物及易引起腹胀的饮料。肥胖者控制体重, 合并高血压限制食盐量。

3.4 运动指导

运动锻炼是CHD康复计划的基础, 对大多数稳定性CHD患者而言是安全的。有研究证明[4], 有运动习惯的人群比久坐不运动人群CHD的发病率减少2倍, 持之以恒规则的运动对CHD的一级或二级预防都有效。CHD患者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恢复体力、提高心功能, 控制体重, 降低血脂和过高的血压, 从而控制CHD的诱发因素, 减少复发的危险。CHD患者的运动方案, 应结合心脏功能测试, 注意个体化和循序渐进, 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宜, 如散步、慢跑、慢舞、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运动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min, 运动频率通常每周3~5次, 运动强度上逐渐达到年龄预期最大心率的70%~80%, 开始运动量宜小, 以后逐渐增加并长期坚持。

3.5 用药指导

急救药要随身携带, 且用后立即将瓶盖塞紧, 以防药效成分发挥。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 指导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 舌下含服1片, 可先咬碎再含到舌下从而使“救心药”能够高浓度地迅速到达心脏, 不能吞服, 如用药10min后症状无法缓解, 可再将药物含服1次;若连服2次症状还得不到缓解应及时就医。应用硝脂类药物时应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头胀痛、面红、心悸等;对长期服用β-受体阻断药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时应嘱患者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 用药过程中应监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服用洋地黄等强心药物时, 如地高辛应告知患者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服用量,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的方法, 若脉率<60次/分或心律不齐, 出现恶心、黄绿视时须停药及时救治。

3.6 出院教育指导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 指导其合理饮食、安全服药、适量运动、定期门诊复查。我们对出院患者登记在册, 记录患者的详细地址、电话。定期给予电话指导, 必要时家访, 告知患者外出时可随身携带药物以及急救卡片 (本人姓名、疾病诊断、家庭住址、电话) 以备急用。日常生活及起居要有规律,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保持大便通畅, 不吸烟、不饮烈性酒。

4 结果

98例患者通过健康教育, 65例掌握了CHD的病因, 用药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 简单自救的方法, 29例基本掌握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保健知识。4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再次出现心梗。

5 小结

通过对CHD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使之能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最终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 调动了患者及家属抗病保健的积极性, 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降低CHD的再发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 增强了护患间的相互信任感,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 增强了护士责任心, 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摘要:目的 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 患者疾病防治知识, 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疾病复发、促进康复,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通过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和集体教育多种形式对CHD患者及家属进行CHD基础知识、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结果 提高了患者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 减少了疾病复发频率, 促进了患者康复, 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责任心, 密切了护患关系。结论 通过对CHD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提高了药物治疗依从性, 提高了治疗效果, 减缓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徐亚伟.冠心病的现代治疗[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1-148.

[2]张静平, 唐荣, 余小波.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5) :52.

[3]曹松梅, 赵庆华.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62-264.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9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率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在服糖后2小时, 血糖正常<7.8mmol/L (<140mg/d L) ;而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 但尚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 即≥6.1mmol/L (≥110mg/dL) 但<7.0mmol/L (<126mg/dL) [1,3]。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将IFG的切点下调至5.6mmol/L, 但临床中还未达到完全认可[4]。糖尿病是CHD的危险致病常见因素之一, 但是IFG是否也是CHD形成的危险因素还有待探讨。现本文便将我院收治的180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探究, 并除外了其他的危险致病因素, 来分析IFG和CHD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 内科收治的180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 男患者有91例, 占55.56%, 女性患者有88例, 占44.46%, 所有患者年龄均在31~71岁, 平均年龄为 (45.50±6.95) 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差异, 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排除了全身或者局部的急性感染, 严重肝肾功能损坏等疾患, 近期酗酒或吸毒, 肝功能异常、无恶性肿瘤者, 无化疗患者, 未服用激素等危险因素。

1.2 方法

对所有收集的患者, 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空腹血糖 (FPG) 水平, 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FPG<5.6 mmol/L, B组5.6≤FPG<7.0mmol/L, C组FPG≥7.0 mmol/L。对这3组之间的导致冠心病的血脂、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 还有每位患者的冠脉粥样硬化程度, 进行对比并观察规律。

1.3 危险因素

血脂水平都在TC≥5.2 mmol/L、TG≥1.70 mmol/L水平。高血压史:既往就患有高血压病史, 每位患者入院后, 在非同日均进行两次血压的测量, 均≥140/90 mm Hg。吸烟史平均在 (25.79±7.95) 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打包处理完成,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文收集的三组病例中, C组患者中随着FPG≥7.0 mmol/L水平的逐渐升高, 年龄因素、血脂因素、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的患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概率, 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的患者FPG<5.6 mmol/L高血压病史、血脂因素、患冠心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发生率, 显著较其他组降低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5.6≤FPG<7.0 mmol/L的患者中, 高血压病史、血脂因素、患冠心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发生率比A组明显升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A组和C组之间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 有1/3维持不变, 另外1/3转为正常。且2001年公布的《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中则也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因此, 对这些人要叮嘱其应该经常复查, 并且积极预防。

总之, 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临床中应积极干预空腹血糖受损, 以达到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总体风险。除了糖调节异常外, 高血压史、血脂的异常及吸烟等均为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多种危险因素在患者中并存时, 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要显著增加。所以在平日里的临床工作中, 我们都应该做到及早发现并积极早期干预FPG, 努力将FPG水平控制在5.6 mmol/L以下, 才能达到有效的预防其进展成为临床糖尿病, 也预防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了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Cardiol, 1983;51 (5) :606.

[2]周北凡, 小清, 阳丰, 等.中国中年人群糖尿病和FPG异常对心血管病发病的预测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1 (3) :226-230.

[3]苏海燕, 潘长玉, 刘敏, 等.探讨空腹血糖受损界值下降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4 (3) :261-264.

[4]张波, 王金平, 杨文英, 等.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的合理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5) :396-398.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10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肺动脉高压(PAH)是先天性心脏病(CHD)最常见的并发症,以肺血管床的进行性闭塞为主要特征,是围术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旦发展到重度肺动脉高压,临床处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1,2]。尽早手术是彻底纠正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我院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2~52岁,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5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房间隔缺损3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l例。全组病例中按MPAP标准,中度肺高压8例,重度肺高压4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7例。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1~96mmHg,心前区可触及震颤4例,有典型杂音者7例,杂音不典型12例。术前血氧饱和度(Sa02)75%~95%。

术前准备:19例均行常规心脏手术前检查,术前经1~3周的准备,包括氧疗,控制肺部感染,强心,利尿,扩张肺血管等治疗,对营养不良及贫血患者增加营养,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心衰者积极抗感染及抗心衰治疗。对于4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经外周静脉应用前列腺素E1 20μg/日,2周。

手术指征[3]:无静息紫绀,心前区可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左室大;胸部X线片显示肺血多,心影不小;心脏超声示: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值不大于1.0,左向右分流的流速、心动周期中所占时相、估测的分流量等均不低于右向左分流;股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SaO2≥90%。对于经吸氧、扩血管药物等治疗后能达到上述水平者仍可考虑手术,本组19例全部符合手术指征。

手术方法:全组麻醉时予以适当过度通气, 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麻醉诱导前常规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体外循环采用中度血液稀释,HCT在20%~25%。13例使用膜肺,6例使用鼓泡氧合器,冷血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部位采用右房、肺动脉或右房肺动脉联合切口予以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予以缝闭,部分心内膜垫缺损予以修补缺损并二、三尖瓣成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体外循环前游离结扎或转流后切开肺动脉缝闭。

术后处理:对于术前已有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心率缓慢或心律不稳定者,在关胸前留置临时起搏电极。适当延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保持呼吸畅通。拔管时考虑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撤机后如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及时再次呼吸机辅助呼吸。

结 果

无1例死亡,3例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经肺动脉漂浮导管泵入前列腺素E1和米力农,肺动脉高压得到控制,经积极处理痊愈。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1年,心功能明显改善。

讨 论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和乏力,口唇青紫。肺动脉高压确診依靠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心导管检查可直接测得管腔内压力及血液动力学情况,其所测定的肺动脉压力被视为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手术前如何评价肺血管的可复性程度,准确地选择手术适应证,是心脏外科治疗中的难点。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处理非常重要。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多数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及心功能不全,术前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控制心衰。术后早期应在监护室内行带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药物充分镇静,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呼吸机应用高频率、低潮气量,使患者过度通气,保持PCO2在30mmHg以下,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拍背轻柔快速吸痰。对于肺动脉高压手术指征明确者可积极手术,若考虑为梗阻型肺高压,应禁忌手术。本组资料中,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无1例死亡。

总之,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很常见,只有对这些患者术前进行仔细评估,对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制定合理的方案,才能提高手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范文斌,乔建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09,16(1):42-45.

2 汪曾炜,刘维家,张宝仁.心脏外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47-864.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50%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010年1月~2011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10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痛或心肌梗死入院患者,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6例,作为冠心病观察组(n=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36~75岁,平均(58.4±7.6)岁。冠心病观察组的单支病变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平均(57.5±8.8)岁],多支病变者64例[男33例,女31例,平均(61.2±8.6)岁]。非冠心病患者(n=84例),男49例,女35例,平均年龄(59.2±6.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2.1 颈动脉彩超检查

采用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置低枕,头偏向检查侧对侧、后仰充分暴露颈部。首先进行横断面扫查: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横向扫查颈动总动脉的近心端、中部、及远端,跨过颈动脉分叉处的膨大管腔,继续向头端移动,分别显示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横断面;然后进行纵向扫查:探头从颈前侧或颈后侧方向,以颈总动脉长轴作纵向扫查,越过颈动脉分叉处分别显示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长轴。观察血管内膜的变化情况,注意管腔有无斑块形成,有无狭窄或闭塞等形态异常,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及管腔内斑块大小。扫查尽可能检查至颈部最高点。诊断指标:将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从颈动脉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垂直距离(ITM)]<1 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1.2 mm,作为颈动脉内膜正常标准;将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1 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1.2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标准;将内膜中层厚>1.3 mm并局限性突出管腔作为斑块形成的指标。颈动脉斑块采用Crouse[3]积分法:将IMT>1.3 mm定为斑块形成,不考虑各个斑块长度,将同侧颈动脉各个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从而得到该侧颈动脉的斑块积分,每例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斑块总积分。

1.2.2 LDL-C检查

(1)LDL-C正常值一般为1.3~4.0 mmol/L,青年人平均约2.7 mmol/L;中老年人约3.1 mmol/L;大于4.14 mmol/L为明显增高。(2)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脂方面的检查,并考察斑块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LDL-C的差别。患者检查前禁食12 h,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于0.5~2.0 h内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DL-C测定试剂盒(CAT法)检测血中LDL-C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的ITM值和Crouse积分比较

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冠心病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TM值和Crouse积分均高于非冠心病组。见表1。

注:与非冠心病组比较,*P<0.05,**P<0.01

2.2 两组在ITM和斑块积分方面阳性检出率比较

88.1%的冠心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IMT增厚,远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16.7%);85.7%的冠心病患者Crouse积分法斑块显示阳性,非冠心病患者阳性检出率为20.2%;两组在ITM和斑块积分方面阳性检出率不同,且冠心病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经χ2检验,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非冠心病组比较,*P<0.01

2.3 经颈动脉彩超检测Crouse积分法斑块阳性和阴性的LDL-C值比较

检测中发现,经颈动脉彩超检测Crouse积分法斑块阳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LDL-C值高于Crouse积分法斑块阴性组的值(P<0.05);而临床上健康中老年人的LDL水平在0~3.37 mmol/L(0~130 mg/dL),颈动脉ITM≥1.3 mm的患者LDL-C值比健康人群的LDL-C值高。见表3。

注:与斑块阴性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公认标准,但该法具有创伤性和费用昂贵、操作复杂的缺点,仅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明显者,而早期症状不明显者则很少采用。而颈动脉超声的检测具方便、安全、无创和可重复性强的优点,可直接对血管壁的病变进行评估,并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所有阶段,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样适用。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及相应的危险因素[4],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确立为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但因为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不一样,冠状动脉主要是在舒张期供血,而颈动脉主要在收缩期供血。这也验证了试验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检测阴性的结果。所以,用颈动脉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处血管增厚程度检查的结果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检测指标,但仍不能作为确诊的指标。

3.2 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

在机体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当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5,6]。如果血液中LDL浓度升高,它将沉积于心脑等部位血管的动脉壁内,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阻塞相应的血管,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等致死致残的严重性疾病。有研究表明[7,8,9],LDL与IMT之间呈正相关,说明血脂中LDL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IMT增厚有关,本研究也显示降低LDL水平,则预示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险。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和临床上的相关实验,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且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的血清LDL-C值高于健康人群的指标,所以,彩超颈动脉斑块检测结合LDL-C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性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作为预测性诊断的标准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低密度脂蛋白诊断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指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确诊126例冠心病患者,做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Cmuse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在预测冠心病的可行性。结果 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88.1%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处增厚形成斑块,斑块的发生率达85.7%。以Crouse积分法判断将动脉是否有斑块发生为前提做LDL-C检查,有斑块的患者LDL-C指标高于没有斑块的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测结合LDL-C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性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作为预测性诊断的标准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彩超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参考文献

[1]Alan S,Ulgen MS,Ozturk O,et al.Rel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isk factors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of carotid artery,arterialdistensibility,and stiffness index[J].Angiology,2003(54):261-267.

[2]Neill AM,Rosamond WD,Girman CJ,et al.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disease and carotid arteria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syndrome(the ARIC Study)[J].Am J Cardiol,2004,94:1249-1254.

[3]Mannami T,Baba S,Ogata J.Strong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aggregation of major coronary risk factors and acceleration of carotidatherosclerosis in general population of a Japanese city The Suita Study[J].Arch Intern Med,2000,160(15):2297-2303.

[4]Aikawa M.Effects of statin therapy on vascular dysfunction[J].Coron ArteryDis,2004,15(5):227-233.

[5]Yamasaki Y,Kodama M,Nishizawa H,et al.C 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andrelation 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y heart disease[J].Diabetes Care,2000,23:1310-1315.

[6]Huang L,Song XM,Zhu WL.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and gene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hyperlipidemia in northern Chi-nese subjects[J].Biomed Environ Sci,2008,21(6):514-520.

[7]Pitsavos C,Panagiotakos D,Trichopoulou A,et al.Interaction betweenMediterranean diet and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C677T mu-tation on oxidized low d ensity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The ATTICAstudy[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6,16(2):91-99.

[8]Real JT,Martinez HS,Garcia-Garcia AB,et al.Association of C677Tpolymorphism in MTHFR gene,high homocysteine and low HDL choles-terol plasma values in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Atheroscler Thromb,2009,16(6):815-820.

上一篇:招标领域下一篇:调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