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2024-10-01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精选7篇)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1

摘要: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两情相悦、忠贞不渝、专一坚守的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跨越了仙界与人世的重重障碍。关山阻隔, 牵牛、织女作为银河两岸爱情的见证, 流传千年。希腊神话人神相恋, 其实是与人相似的“神”相恋, 宙斯、阿波罗、阿佛洛狄忒、阿多尼斯等, 在希腊神话中演绎种种爱情传奇, 同样是人性美好的天性使然。在诸多情节上有极强的关联性。

关键词: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希腊神话,比较研究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远古蒙昧时代人们初识天地万物时出于玄想的幼稚认识, 有原始思维的色彩。先民们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远古神话。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语言、艺术、神话、宗教, 绝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 他们是被一个共同的功能纽带结合在一起的。” (1) 在欧洲, 由于《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的流传与本土化, 源远流长的希腊神话, 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已经基本定型。

神话走向传奇化, 就随历史演变而成为传说。在民间文学分类上, 神话与民间传说并无太多区别, 往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难分彼此。通常认为, 民间传说是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 被认为是“孕育时间最久, 产生时代最早, 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中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征” (2) 。2008年1月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是对星相的解释, 即关于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这两个星座的来源作神话学解释。一般认为,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上古之世, 大约在周代以前就已经初步具有大概故事雏形。研究牛郎织女的学者多倾向于将《诗经》时代的牛郎织女划归为星宿神话 (3) 。根据研究,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是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 (4) 按照皮述民先生的说法, 《大东》是严肃整饬之诗, 还不允许有闲情逸致穿插浪漫的情调 (5) 。到了东汉末年, 牛郎、织女这两个星座已经逐渐人格化为夫妇, 而关于牛郎织女这两个星座的神话逐渐演变成传说 (6) 。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里说:“大河之东, 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子, 机杼女工, 年年劳役,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 辛苦殊无欢悦, 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 自此即废织紝之功, 贪欢不归。帝怒, 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就是讲述的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由于希腊神话有丰富的爱情题材, 笔者选取牛郎织女传说与希腊神话中人神之爱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与探讨。

一、偷窥:仙女沐浴被凡人窥视

世代传说牛郎受兄嫂欺凌而离家独居, 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老牛来自天庭, 是曾经因为同情牵牛星、织女星而被遣下人间的金牛星。传说织女和其他仙女在人间的河水里沐浴, 神牛鼓动牛郎去窃取织女的仙衣, 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二人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 生活美满幸福。不料玉皇大帝发觉此事, 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神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天上人间永相阻隔, 于是触断牛角, 变成一只小船, 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 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玉钗, 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 只能在河边同织女遥望对泣。天长日久, 二人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 无数喜鹊飞来, 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 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 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畅述幽情。

牛郎织女传说中, 牛郎是听从神牛的提示, 在织女沐浴的水边偷走了织女的衣服, 织女羞于见人, 只好嫁给牛郎, 这是受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束缚。从本意上看, 并不是两情相悦。甚至有异文说, 神牛叫牛郎把织女的仙衣藏在院里井中, 千万不能让仙女知道, 否则, 织女随时都会飞向天庭离开他。一旦她得到仙衣, 即使已经生了儿女, 也毫不犹豫地断然飞回天宫 (7) 。但是也有异文里面是很世俗化的爱情, 说牛郎在世间河水里, 因为织女的主动来到而得到妻子 (8) 。

希腊神话也不缺乏类似情节。一天, 猎手阿克泰翁结束围猎后, 无意中来到一座树林里面, 这里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常来休息之所。附近有一山洞, 洞口边有道清泉, 溪流潺潺, 流进一个碧水如玉的池塘。这一天阿耳忒弥斯和侍女们正在池中像平时一样沐浴时, 阿克泰翁走到这里看见了女神的裸体, 阿耳忒弥斯非常生气, 一面把水泼去, 一面恶狠狠地诅咒他。不一会儿, 他就变成一只麋鹿, 后来被自己的猎犬咬得血肉模糊而死。希腊神话还传说, 阿波罗的儿子厄律曼托斯偷看阿佛洛狄忒 (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 沐浴, 阿佛洛狄忒使他立即双目失明。预言家忒瑞西阿斯的母亲是雅典娜的侍女, 一天她们在山泉沐浴, 在附近狩猎的忒瑞西阿斯无意中来到泉边看到了女神的裸体, 雅典娜立即用手遮盖住他的眼睛, 使他双目失明。忒瑞西阿斯的母亲责备雅典娜无情, 女神后来对忒瑞西阿斯进行了补救:净化了忒瑞西阿斯的耳朵, 使他能够听懂鸟语并且具有预知未来的本领。

希腊神话尊重人与神的个性自由, 违背人或神的意愿, 有逾越之处, 就应当受到惩罚。人间男女、男女性神祇在人格是平等的, 女性在男性面前人格独立, 凛然不可侵犯。虽然说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 神具有人一样的外貌与情感, 也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 并且神话传说中神并不像中国女神一样面目可憎, 如说女娲人面蛇身, 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西方女神多是美艳女子, 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之所以敢于要不和女神厄里斯的金苹果, 也是以美丽自诩。能够像人一样追寻情爱, 显示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烂漫。但是如果未获对方同意, 那么男女之私, 却并不苟且。反观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即使当初牛郎取走织女的仙衣是违背神的意志的, 但最终也还是嫁给了牛郎。在深层次的文化性格上, 男女情爱, 男子是主动者, 女子只能承恩或曰承欢, 是被动者, 男权专制礼俗文化的长期惯性思维, 成就了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

二、神人异路:人神之恋在东西方的爱情禁忌

在中国神话或传说中, 天上仙女与人间男子相恋向来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挠。牛郎、织女在天上遭到贬斥就是因为二人有男女之私。在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汉代, 普通民众对爱情只能是奢望, 在汉代传统儒学演变成为经学, 人们的思想必须符合儒家的礼义纲常。织女贵为“天帝之子”, 牛郎在人间却是受虐待的放牛郎, 二人身份有天壤之别。传说显示了中国男性的爱情幻想, 类似的故事还有董永七仙女的故事。

《太平广记》卷68《灵怪集》另外收录有一则织女神话, 更加具有希腊神话的神韵:“太原郭翰孤独处一室, 甚潇洒。当盛暑乘月卧庭中, 时有微风, 稍闻香气, 渐浓, 翰甚怪之, 仰视空中, 见有人冉冉而下, 直至翰前, 乃一少女也。明艳绝代, 光彩溢目。翰整衣巾下床拜谒曰:‘不意尊仙下降, 愿垂德音!’女微笑曰:‘吾天之织女也, 久居清阙, 旷阻佳期, 幽态盈怀, 上帝赐命自游人间, 寻择佳侣, 仰慕清风, 愿论契慈!’翰曰:‘非敢望之, 实所愿也。’迨晓辞去。翰送出户, 凌空而上。……言明年某日, 当有书相问。……明年至期, ……将书函致。……言词清丽, 情念重叠。曰:“河汉虽云阔, 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 良会更何时?”又曰:“朱阁临清汉, 琼宫御紫房。佳期情在此, 只是断人肠。” (9)

在希腊神话中也是如此, 众神之王宙斯和天后赫拉就经常扮演这样棒打鸳鸯的角色。这里说说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 (10) 与人间男子安契塞斯的爱情。当安契塞斯在山麓放牧时, 阿佛洛狄忒从天上下来对他进行查看, 她走近容貌非凡的安契塞斯, 对他说自己是一个小国家国王的女儿, 被神的使者赫尔墨斯Hermes诱拐到这座小山上。在这种情况下, 二人相恋结合。后来阿佛洛狄忒告诉了安契塞斯自己的真实身份, 安契塞斯害怕不已。最终阿佛洛狄忒的父亲, 众神的主宰宙斯对这件事情非常生气, 用雷电打击安契塞斯, 但幸被阿佛洛狄忒挡住。尽管如此, 安契塞斯虽然没有被雷电击毙, 只是烧了一下, 但也变成了瘸子。

《奥德修斯》第8卷有一段故事讲到宙斯的儿子匠神赫淮斯托斯的爱情。作为匠神的妻子, 爱神阿佛洛狄忒与战神阿瑞斯私通, 太阳神阿波罗赶着太阳车在天上看见了二人的丑态, 告诉了赫淮斯托斯, 匠神就铸了一个像蜘蛛网一样细密的大网, 安置在床的周围, 当场把正在幽会的阿佛洛狄忒与阿瑞斯紧紧网住。接着赫淮斯托斯狂怒地招来所有的天神, 让大家来指责这非法的婚外之恋。众神都前来围观, 看到了能工巧匠赫淮斯托斯的高招, 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神的世界, 也是凡人的世界:感情的逾越, 一方面是浪漫的天性, 另一方面也颇多滥情。希腊神话之中, 许多女神在爱情上是人格分裂的, 这与中国神话与传说中爱情忠贞不渝、专一执著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国神话牛郎织女是生活型的, 有农耕文明和现实沉重的色彩, 如哥嫂兄弟分家、男耕女织, 缺少希腊神话的天真烂漫。自给自足的农村田园生活是安定美好的。在《诗经》里面就是如此:“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涕泣泪如雨。”传说中, 牛郎织女勤劳、淳朴。但是, 星露寒天、云海秋水的牛郎织女, 千山阻隔, 佳梦无期,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的风流蕴藉,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死生不渝, “流年似水, 佳期如梦”的冷暖自知, 实在让人悲叹红尘浊世的渺小, 有浮生若梦之感。试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11)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抒情对象, 秦观以词作歌颂了世间爱情的真挚与纯洁:充满灵性、心神遥契的精神之爱。多少人天天相守, 却形同陌路, 而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正如唐代诗人崔涂所吟唱:“自是人间一周岁, 何妨天上之黄昏。”

三、变形:普罗透斯的智慧

希腊神话中, 普罗透斯是变幻无穷、未卜先知的海中老人。“能变成大地上各种生物的形状, 能变成滔滔流水和熊熊大火” (12) 。牛郎借助身边神牛的力量, 具有神一样的力量和智慧, 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庭, 是一种人神变形。牛郎、织女成为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 也是变形。

在希腊神话中有很多类似的神话变形故事。阿波罗与达佛涅的爱情故事即是如此。达佛涅是河神之女, 天生丽质, 喜欢用丝带束起金发, 奔跑时发辫飘起如金色的波浪。但是爱神厄洛斯 (13) 用铅质的绝情之剑射中了她, 而把金质的爱情之剑射向了阿波罗。中了金剑的阿波罗看到了达佛涅, 便发狂似地爱上了她。达佛涅见了阿波罗立即逃跑, 逃得比风还快, 阿波罗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达佛涅累得筋疲力尽, 面色苍白, 只好向父亲河神求救, 求父亲把她变形, 后来变成了月桂树。阿波罗爱屋及乌, 用月桂枝条编制成花环, 作为荣誉的象征, 这就是西方典故“桂冠”的来历。

宙斯多次变形获得爱情。故事一:与达那厄Danae。阿耳戈斯国王的女儿达那厄被父亲囚禁在宫苑里面一座铜塔里, 隔绝她与世间的往来, 达那厄只能从窗外看外面的世界。后来宙斯多次化作金雨飘进窗户, 再以主神的形象与达那厄幽会。故事二:与惩戒之神涅墨西斯Nemesis。涅墨西斯为了摆脱宙斯的热烈追求, 东躲西藏, 变化成各种形态。最终她变成一只母天鹅, 尔后宙斯也变成一只公天鹅与她交配。结果女神生下一个蛋, 这颗蛋后来孵化出古希腊时代最美的女子———引发10年特洛伊战争的美女海伦。故事三:与伊俄Io。伊俄是一个小国家国王的女儿, 被爱慕她的宙斯化作云团紧紧拥抱。但是由于赫拉的妒忌与迫害, 宙斯把她变成一只白色的小母牛。尽管如此, 赫拉还并不罢休, 又打发无以计数的牛虻毫不留情地追逐伊俄变成的小白牛。故事四:与卡利斯托Callisto。卡利斯托是人间女子, 曾经发誓终身不嫁, 一生陪伴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在山林中狩猎。她躲避天下所有的男子, 但是宙斯装扮成阿耳忒弥斯的模样与她结合。后被赫拉知道后把她变成母熊。故事五:与欧罗巴Europa。欧罗巴是腓尼基国王的女儿。一天当欧罗巴和女伴们在草地上玩耍时, 宙斯指令神使把山坡上吃草的牛群赶到欧罗巴玩耍的地方去, 宙斯自己变成健美的白色公牛接近她。欧罗巴被吸引后好奇地爬到牛背上, 宙斯把她劫持到克里特岛, 欧罗巴只好委身与他。

四、东西方的银河Milky Way

银河, 中国俗称天河, 即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所。希腊神话中, 传说是赫拉流在天上的乳汁而成的河流。民国时期赵景深先生翻译为牛奶路, 虽曾被鲁迅先生讽刺为“乌鹊 (14) 疑不来, 迢迢牛奶路”, 但从神话渊源上看, 却并非考之无征。宙斯与阿尔克墨涅生下的孩子赫刺克勒斯, 由于害怕赫拉报复被遗弃在田野里, 赫尔墨斯看见后把小孩子抱到天上, 趁赫拉熟睡之机, 把这个婴儿放在她的怀里。饿坏了的赫刺克勒斯吸起天后赫拉的乳汁, 因为用力过猛, 一下把赫拉弄醒了, 情急之下, 赫拉一下子把她推开了, 顿时乳汁喷射出来, 源源不断而形成了银河, 这是西方银河的渊源。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 织女飞升上天, 在牛郎快追赶上织女时,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 划出一道横贯天际的天河, 即银河。从此,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 天长日久, 就变化成为银河两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是东方银河的渊源。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2

嫦娥奔月

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吴刚伐桂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朱元璋月饼起义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索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佰温便想出一 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如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相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喻,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蟾宫折桂: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无盐祭月: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3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近代采集于民间的嫦娥奔月故事: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贤惠善良。有一道赠羿不死之药,羿交于嫦娥收藏。羿弟子蒙心怀不轨,乘羿外出,欲盗灵药。嫦娥为保护灵药,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飞升入月。羿归追月不及,无奈只能遥望明月以寄相思。 (1)

吃了“不死药”的嫦娥最后奔上了月宫。除去中秋节之来源考察的角度,我认为这则神话最直接表现了人类对“不死”及天界的向往。月中的生活有可能孤寂凄凉,但嫦娥登上了月亮,实现了永生。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有着相同“不死药”情节与“奔月”主题的日本神话《竹取物语》。《竹取物语》说的是出身于竹子中的辉夜姬被采竹老翁带回家抚养长大后,通过难题拒绝了众多求婚者,最后还是无奈悲然回归月宫的故事。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认为《竹取物语》是“反映时代的作品,其结尾部分是固定的民间传说,五个贵族公子的求婚过程是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 (2) 民间故事是集体创作,又在集体中流传,发生变化是在所难免,其中变化的部分与具体的时代、历史相关,而其不变的部分,我认为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内在目的与主要矛盾。“固定的结尾部分”即指辉夜姬的拒婚成功与奔月。关于《竹取物语》主干部分的“难题考验”与我国藏族民间故事《斑竹姑娘》中“难题考验”母题之相似处的比较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涉及,在此不再重复。此文中想就作为其全文基本脉络的羽衣仙女“奔月”这一特定情节,展开与中国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的比较。既然这两则故事的“异”之大与“同”之小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再讨论其“大异”似乎就没多大意义了。在此就试图从这个“小同”入手,希望能在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深层的“大同”。

1. 中国嫦娥奔月传说的形成与发展

六朝梁代刘勰在其书《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恒娥奔月。”据考证,《归藏》是一部已流失的古代占卜巫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这就是关于嫦娥奔月神话的最早记载。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嫦娥奔月神话的一些情节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而正面最早较为完整地正式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是汉初的《淮南子》。其中《览冥篇》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可见,在战国初年就形成了的这一嫦娥奔月神话的初型,在秦汉时代得以基本成形,并在唐宋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逐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在这段时期里,有着久远神话渊源的嫦娥奔月神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发展。它的流传方式除口承以外,还有多种书籍在不同年代、以不同形式进行文字记载,而且从大量的考古实物资料———砖画、雕刻、帛画等也可看出,该神话还通过多种绘画艺术形式流传。通过集体创作与传播的嫦娥奔月神话,随着人员的迁徙与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活动,它的流传辐射地域也变得相当广泛。从较早的《楚辞》中的记载看,秦汉前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楚地流传,秦汉以后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和扩展,传播到各个汉文化影响到的地区,当然也流传到了国外。

2. 日本《竹取物语》的形成与分析

《竹取物语》时的日本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竹取物语》产生于公元10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开始具备粗略的文明形态的时候。面对近邻中国强大的文明力量,日本除了从模仿中国文明起步之外别无选择。因此,当时的整个日本社会都蒙受着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在文字和文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在唐代前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日本一批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制度,唐朝使者也大批出访日本,使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搜集了大量民间故事的中国通俗类书《雕玉集》在平安时代也已传入日本,这其中应该就有嫦娥奔月传说的记载。据我们前面对嫦娥传说形成时代的分析及其影响地域和时间范围之广,再结合两篇神话中看似“巧合”的“奔月”情节,也可直感出中国嫦娥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接下来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与分析。

(1)《竹取物语》的基本观念

《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在“遭贬—凡世生活—重返天宫”的遭遇中,经历了“月宫—尘世—月宫”的转移;而嫦娥则是通过服用不死药,实现了“尘世生活—进入月宫”的转变。两部作品的目的都是通过“奔月”这一具体行为,来最终指向“不死”的天界(月宫),以脱离尘世,得到永生。那为什么象征“天界”美好永生世界的独独是月宫呢?

在史前先民的心目中,“月亮有恢复植物生机的神性”。干旱季节的绿色植物经过太阳一天的灼晒变得了无生机,可是经一夜露水的滋润,次日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便误认为是月亮的魔力。此外,在史前先民心目中,“月亮有自我发育和自我更新的神力”。因为每个太阴月,月亮都有一个从钩月到望月到弦月再到钩月的周而复始、死而复生的变化过程。 (3)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两则神话中“不死药”情节与月宫的结合,绝不仅仅是个偶然。月亮成了不死的象征,自然也是永生的仙人们的生活之所,因此进入月宫就成为了世人希求不死的一个表征。“月宫”一词,始见于中国六朝人作品《海内十洲记》中说东方朔“随县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月宫之间”。后才出现嫦娥、月桂等说,描述其中居民长生不老,让凡间人众羡慕。可见从月神信仰中派生出来的月宫崇拜,出现在嫦娥故事的更早以前,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中国神话的普遍母题,也成为后来的月宫相关神话的渊源,成为了嫦娥实现永生的天堂,也成为了日本《竹取物语》中仙子辉夜姬的最终归结点。

(2)《竹取物语》的主人公与嫦娥形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竹取物语》原文中对辉夜姬的描写:

この児のかたちけうらなること世になく、屋のうちは暗き所なく光り満ちたり。翁、心地あしく、苦しきときも、この子を見れば、苦しきこともやみぬ。腹立たしきことも慰みけり。翁、竹を取ること久しくなりぬ。勢ひ猛の者になりにけり。 (4) (孩子的相貌越长越漂亮,使得屋子里充满光辉,没有一处黑暗。有时老公公心绪不好,胸中苦闷,只要看到这孩子,苦痛自会消失。有时,即使动怒,一看到这孩子,立刻心平气和。此后老公公仍然天天去伐竹,每一节竹里都有黄金。于是家中日渐富裕,老翁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辉夜姬不仅长得十分美丽,而且是光明、善良、财富的象征,还能抚慰人的心灵;而在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嫦娥也一直是温柔、美丽、聪明、善良等美好形象的集合体。六朝宋时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中说:“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渐无二嫒灵,托身待天阙。”就将嫦娥与织女并喻。同朝陈时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道:“麝月共洹娥竟爽。”是以月色的皓洁衬托嫦娥的娇美。两个神话中的主人公无疑皆是集万般优点于一身的美貌无瑕的女子,然而作为奔月主体的美丽的辉夜姬,无疑是日本化了的嫦娥形象罢了。

(3)《竹取物语》的情节

《竹取物语》中说从月宫接取辉夜姬的仙人,手持葫芦,中有不死之药,要辉夜姬服用。

关于“不死之药”,中国早有此说,《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不死之药”是人类恐惧死亡的产物。万物之灵的人类可以战胜任何凶残的猛兽,独独无法逃避死亡。药物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使人类寄“医治死亡”的进一步幻想于其间。但继而人类又悲观地发现“医治死亡”之于凡人的不可能性,因而不属于尘世的“不死之药”当属神仙所拥有。人类只要服用此药,即可如神仙们一样长生不老。可惜神仙似乎又多为吝啬之人,因为在中国神话中,绵延了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中,除了后羿与嫦娥之外,似乎再难有其他凡人再获此神物。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嫦娥神话在中国神话中的独特性,或可以说它是中国唯一一篇凡人获取“不死之药”的传说,从而也进一步暗示出了在“登月”这一共同主题之外,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另一层不可忽视的联系,即“不死之药”说得明确的起源点,其流传及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竹取物语》全面接受了中国古代民间的月神信仰与月宫崇拜的观念,将“月宫”作为相对于凡世的、神仙们的安乐祥和之生活场所,这一观念成为全篇小说构思的基础。

2.《竹取物语》接受了中国的“嫦娥”的美丽原型,并把她改造为美貌无瑕的日本式女子,作为全书的主人公。

3.《竹取物语》采用了中国嫦娥神话中的“不死之药”与嫦娥“奔月”的情节,通过各自民族相应的方式,指向相同的结局。不难看出它们源于一个共同的基点———道家思想影响下的长生不死观念与升天之理想。

文章开篇时所提之“看似‘小同大异’的比较”,在此也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显示。所谓“小同”的“嫦娥形象(辉夜姬)”贯穿了全文,并在最后的“嫦娥奔月(辉夜姬升天)”中促成文章主题的升华,起到了关键的“点睛”作用。看似“小同”实则“大同”的此类中日文学作品,笔者认为比直接的翻案作品更能体现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因为相对于有意识的“翻案”,它们更是人们在创作时对母本的无意识模仿,更说明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影响。

摘要:日本的《竹取物语》与中国的嫦娥神话有着相同的“不死之药”与“奔月”的情节。就《竹取物语》全文来说, 这虽只是“大异”中的“小同”, 然而这“小同”, 却恰恰是这个民间故事在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中未被随意篡改的部分。从这一点意义出发, 本文作者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与民众的趣向。因此, 在此文中主要是从探究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影响的角度, 对它们的相同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 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影响。

关键词:《竹取物语》,嫦娥奔月传说,“不死之药”,月宫,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 1997, (3) .

[2]雷华.《竹取物语》与古代日本的伦理、君权意识.日本研究, 2000, (2) .

[3]赵虹.《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日本研究, 2003, (2) .

[4]张北川.《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中的“难题考验”.西藏艺术研究, 1999, (1) .

[5]张华松.月神崇拜与方仙信仰.齐鲁学刊, 2004, (1) .

[6]洪强.联系式与本位式的冲突:“嫦娥”故事的解读.延边大学学报, 1996, (3) .

希腊神话与传说 观后感 篇4

年时的我。就像波特莱尔诗中所写的那样“我爱回忆那毫无掩饰的时代”毫无掩饰的,从肉体到心灵全部裸露着,人们想哭就哭,想笑

就笑,想杀人就杀人,想掠夺就掠夺,想作爱就作爱,天真的撒谎也坦诚的遵守诺言。这些自由自在的希腊人啊,再也没有一个民族像

他们那样受到神的眷宠,拥有完美的童年时光。当鲜血涂满赫刺克勒斯的宝剑,当阿佛洛狄特展露充满诱惑的微笑,当午夜巴克斯结束

酩酊的密仪,得尔菲的女祭司向上伸出长长的手指,在她所指的方向,我看到刻在门楣的的箴言:

“认识你自己”

关于阿喀琉斯

黑格尔曾经这样热情洋溢赞美道:“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

丰富性。’„„这个人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英雄,阿

喀琉斯的性格是具有冲突性的。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具有凶残好战、傲慢任性的特征。阿喀琉斯一天就血洗了十二座城池,即使不参加

战斗,他的吼声仍能吓退成千上万的敌军。在挚友帕洛克罗斯被杀以后,愤怒的阿喀琉斯冲进战场见人杀人见神弑神;当同杀死帕特洛

克罗斯的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恳求:“决战的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残暴地将赫克托耳的尸体

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着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当阿波罗大声威胁他,要求他停止杀戮时,阿喀琉斯傲慢地漠视这警告,回答道:”为

什么你总是袒护特洛伊人,迫使我同神祗作战呢?过去你曾经从我手下抢走赫克托耳,引起我的愤怒。现在我劝你也回到神祗中去,否

则我的矛一定会射到你,哪怕你是一个神祗。”当阿波罗的神矢射中他的后脚踵,他倒在地上仍大声叫道“这在远处用冷箭射我的是谁?

啊,如果他和我面对面的作战,我将挖出他的腑脏,流尽他的可诅咒的血液,直到他灵魂遁到地府里去!但怯懦的人总是在暗中杀害勇

士!让他听着我所说的这些话,即使他是一个神祗!”在伟大的阿喀琉斯面前,一向自以为是的阿波罗成了一个被神和人都唾弃的暗杀

者。

另一方面阿喀琉斯又显示了他对于弱者对于人民所具有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流露出他温柔多情的一面。当冷酷的阿加门农决定将自己的女儿杀掉祭神时,阿喀琉斯是唯一一个站出保护这个柔弱女性的英雄;当阿波罗把瘟疫射给希腊人并危及许多人生命的时,阿喀琉斯首

先站出来召集众人商量挽救同胞的对策;当赫克托耳的父亲跪在他面前恳求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阿喀琉斯忽然想到自己那年迈的父

亲是多么的珍爱自己,而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归来,竟然激动得大哭起来,不仅把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普里阿摩斯,而且答应休战,让

老国王从容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珍视友情,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这是阿喀琉斯性格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希腊神话生动

地描写了阿喀琉斯与帕洛克罗斯之间的友情。阿加门农践踏了他的利益,他指天发誓决不再出战,因为缺少了他,希腊人一败涂地几乎

被赶到海里去。但是当帕洛克罗斯被杀的时候,阿喀琉斯悲痛得不己,伏在尸体上大声恸哭,悔恨自己的行为使亲爱的朋友死去,并与

他痛恨的阿加门农和解,“随便你吧。”阿喀琉斯说“至于我,当我的被杀死的朋友还躺在我屋子里,我绝不饮食。我所渴望的只是屠

杀,流血和垂死的人的悲号。”死去的朋友永不能回来,那么愤怒的阿喀琉斯将以血的代价偿还。忒提斯警告他说:“我的儿子,命运

女神规定在赫克托耳死后,他的末日也近了。”阿喀琉斯愤怒地叫道“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立刻死去!他

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短小的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有什么用处呢?”“过去的事都让它过去罢!我就去为我所爱的朋友报

仇。我要杀死赫克托耳,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临到我头上罢。亲爱的母亲,请不要阻止我!”阿喀琉斯性格的多侧面性,并非种种单一性格的简单叠加,而是凝聚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是阿喀琉斯的荣誉和他的自尊把他个性中相互

冲突的残暴任性与温柔善良融为一体,并支配着阿喀琉斯为勇士的荣誉而战斗,为受伤的尊严而愤怒。神话和史诗塑造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既高贵又野蛮的阿喀琉斯。

别林斯基在《诗的种类的划分》中指出:“长篇史诗的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但主人公主要应该以自己的个性表民族力量的充沛,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全部诗意。荷马的阿基琉斯(阿喀琉斯)就是这样”。古希腊人把人生看成是一场美的竞技。人类形体的美,人类精神的美,并达到“天人合一”的神圣境界。这正是古希腊人追求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泼又敏

感的身体;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在呱呱而啼的童年与静寂的坟墓之间,我们要使这个身体尽量的矫捷、强壮,健全,美丽,要在一切坚

强的行动中发展这个头脑这个意志,要用精细的感官,敏捷的才智,豪迈活跃的心灵所能创造和欣赏的一切的美,点缀这个人生。”而

阿喀琉斯就是这种美的体现。从阿喀琉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的全部理想:阿喀琉斯式的高贵而美丽的形体;阿喀琉斯式的象大

海一样汹涌澎湃的感情;阿喀琉斯式的远远胜过神明的骁勇善战„„从阿喀琉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被阳光普照下的古希腊文明:

现世,人本身,是如此的完美和谐无以伦比。

而在这个阳光的世界之外,则是一个暗淡无光的死人居住的地方,永远弥漫着阴沉的雾气,永远充满了吸食战场俘虏鲜血的幽灵。他们

是一群绝望的缥缈的家伙,只有吸食了鲜血才能讲话。当俄底修斯对阿喀琉斯的幽灵说他是所有阿耳戈斯英雄中最负盛名的人,死后也当是最伟大的鬼魂,在地府里享受幸福,阿喀琉斯却悲哀地回答:“俄底修斯,不要对死者说这样安慰的话。与其为地府里的君王,不如作人间的奴仆。”古希腊人生活在一个有灿烂阳光的区域,而死亡则是阳光照耀不到的世界的阴影。他们没有古埃及人对死亡保有的神秘的宗教情感,他们热爱生命崇拜带来生命的太阳神,而对于死神的态度,与其说是恐惧,倒不如说是厌恶。尽管如此,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战死疆场才是他们的归宿,正像阿喀琉斯所说:“怯懦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他们更坦然的面对命运的安排,阿喀琉斯明知自己将死在这个战场上,但是渴望胜利与光荣的心却不允许他留在帐篷里无所作为。对于早以注定的命运,等待或逃避、徘徊与悲泣,这决非英雄所为。阿喀琉斯说“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临到我头上罢。”对于早以注定的命运,阿喀琉斯以及所有的古希腊英雄只有两个字应对,那就是“承担”。就是基于对生与死、苦难与命运的特殊理解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荣誉与尊严,关注自己是否具有神一样高贵的品行。

再也没有第二个英雄,值得我们歌唱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愤怒了。《伊里昂纪》的开篇就这样唱道:“女神啊,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吧!”古希腊人用非凡的想象力歌颂这位半神的英雄,却为这个英雄留下了一个致命的弱点,而且规定阿喀琉斯必死于这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阿喀琉斯的后脚踵。如果说这只是阿喀琉斯的“外伤”的话,那么真正使他致命的却是他的“内伤”,他的个人主义。

在阿加门农眼里阿喀琉斯就好像是一根插在喉咙里的刺。他是阵营里最伟大的战士,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阿加门农无形的压力,他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挑战领袖阿加门农权威的人,所以阿加门农强占阿喀琉斯的锦标布里塞伊斯作为补偿,另有深意“让你(指阿喀琉斯)知道我比你伟大,也警告别人再不要像你这样来违抗我的命令。”阿加门农要以联军领袖的名义挫杀这个任性的、骄傲的、“总爱引起争端”的阿喀琉斯。面对当时希腊各城邦连年战乱以及经常出现的战利品分配问题,建立和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权威是理智的,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常常纵容拥有权力的领袖或社会权威以“国家”、“民族”的名义滥用自己的权力,迫害那些优秀高尚的民族英雄。而阿喀琉斯这种任性反抗、任性的愤怒却是更可怕更可悲。因为他那任性愤怒而退出战斗,带给整个希腊联军不可挽回的损失。阿喀琉斯所背叛的不仅仅是阿加门农个人,他背叛的是整个希腊民族,是他所爱的朋友和爱他无比珍爱的荣誉。埃阿斯尖锐的指出“不要再想那种超于整体大军之上的荣誉。”一个人,无论他再怎样伟大,他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也无法和整个民族的荣誉相比。而整个希腊联军整个希腊民族的荣誉和尊严即无法保存,那么阿喀琉斯个人又怎能享有的荣誉和尊严呢!神话和史诗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表达了他们对个体英雄的热爱和同情,对个体尊严的极端重视;同时,也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表达了他们对这种个人主义的忧虑。深省的希腊人超越了他们自身,清醒的认识到本民族的弱点。但是他们却无力平衡这种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所以阿喀琉斯是痛苦的,他忍受着怒火的煎熬,他看着自己同胞在战场上的溃败和死亡,他的心感到剧痛。于是他突然对一切都产生的疑问,他开始认真的反思这场战争是否真的值得他去牺牲,是否真的能带给他荣誉。“难道我吝惜过我的工作与辛劳吗?„„.我曾经日夜操劳流着如雨一样的血汗为那个不义的王子争夺一个妇人。”“„„没有人会因为你永无休止地和你的敌人拼战而感激。命运对那些退后的人和对那些奋力战斗的人都一样。同一种承允把持着我们,不管是勇敢还是软弱。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会悄然而死,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也一样。我什么也赢不来,现在我的心已不因未把我的生命置于战场的危险中而苦恼了。„„”阿喀琉斯成了一个有自觉意识的人,一个叛逆的英雄。然而,他是得不到什么结论的,所以当他的爱友死后,他唯有再一次地冲入战场接受他死亡的命运,以此来摆脱他的痛苦。美国学者大卫.丹比说:“西方有文字记载始于这个英雄,他既体现又质疑了这一正在成形中的文明的性质。”阿喀琉斯既代表整个古希腊文明的,也同时质疑了整个古希腊文明。

个人主义使西方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新生和自由然后开始漫无尺度的滋生,而最终也使这个文明陷入一种迷茫的疯狂之中。传说被缪斯选中的诗人都是盲目的,但是他们都有可以预言的本领。荷马就是这样的,他就是这样预言了古希腊民族以及整个西方民族的命运。这是一个只属于人类童年的英雄的悲剧故事,一个遥远而又壮丽的悲剧故事。跨越人和神,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给予我心灵的震憾。阿喀琉斯,“使我们从热烈的生存欲望中解脱出来,提示一种别样的存在和更高的快乐。”阿喀琉斯,通过他的灭亡,而不是他的胜利,体验人性的美,以及这种美带给人类的沉醉与痛苦。

阿喀琉斯--希腊民族精神的丰富性

在古希腊早期神话里,神的塑造往往比较呆板,不具有鲜明的、稳定的个性。如赫西俄德《神谱》中混沌大神、地母盖娅都不过是自然界的象征符号。稍后出现的俄林波斯新神谱,每个神往往是单一情欲或理想的象征性符号,如普罗米修斯是献身人类、反抗天神的典型,宙斯是权力的代表,赫拉的单一性格就是嫉妒,……。这种情形说明,当时的神话创造者们虽然会用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自然界,但却不会用系统观

念考察单个的人。原始思维的单一性限制了他们对人的考察。

约在公元前八○○年左右出现的荷马史诗《伊里昂纪》(又译为《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为《奥德赛》)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高耸的界碑。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性格的鲜明性和丰富性。《伊里昂纪》中的主人公阿喀琉斯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典型。

据传,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忒提斯爱子心切,将他乔装打扮置于女孩子群中,但智者奥德修终于识出了他。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上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无数功勋。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挺身参战。特别是在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杀死以后,他痛不欲生。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临到我头上来吧!」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见了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在同杀死帕特洛克罗斯的赫克托决战时,赫克托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残暴地将赫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乃至残暴鲁莽只是阿喀琉斯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他的残暴是出于对朋友的挚爱,《伊里昂纪》生动地描写了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之间情同手足的友谊。珍视友谊,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阿喀琉斯性格中温和善良的一面。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表现在当阿波罗把瘟疫射给希腊人并危及许多人生命时,阿喀琉斯首先站出来召集众人商量挽救同胞的对策。当赫克托父亲跪在他面前,泪流满面地吻着那双杀死自己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地哀求允许他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阿喀琉斯忽然想到自己那年迈的父亲是多么珍爱自己,推己及人,竟激动地大哭起来,不仅赫克托的尸体交还给普里阿摩斯,而且答应休战十一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举行葬礼。

如果说忘我战斗与温厚善良构成了阿喀琉斯性格中两个对立的侧面的话,支配这两个侧面的内核则是对于个人荣誉的理解与追求。阿喀琉斯不畏死亡走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荣誉,怯弱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如果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受到伤害时,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上升到第一位。当希腊主帅阿伽门农声言要从阿喀琉斯帐下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阿喀琉斯感到自己荣誉和尊严受到了重创,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不想让人看不起,留在这儿为你增加财富!」阿伽门农淡然地回答说:「我要亲自到你营帐里,把给你的奖赏、美丽的布里塞伊斯(案:阿喀琉斯心爱的女奴)带走,让你清楚地知道,我比你强多少,也使其它人小心,不要显得和我一样,当面给我顶撞。」阿喀琉斯气愤填膺,如果不是智慧女神阿西娜的制止,他将杀死自己的主帅。从此,他既不出战,也不参与议事,任凭自己的同胞成批地死于特洛伊人的刀箭之下,即使阿伽门农后来登门谢罪,他也无动于衷。显然,阿喀琉斯所争的主要不是财物和女奴,而是要让阿伽门农等人再也不敢侵害他个人的尊严与荣誉,承认他是最伟大的英雄。

可见,阿喀琉斯的多侧面,并非各种单一性格的简单迭加,而是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既天真又固执,既残暴凶狠又温厚善良,既有年轻人的任性无礼又尊重老人,在一种情境下,他的性格的某一侧面鲜明地突现出来,在另一种情境下,性格的另一侧面又突现出来,像一块旋转的蛋白石,既绚丽多彩又浑然一体。忘我的战斗精神、温厚善良的情感和捍卫个人尊严的敏感意识作为三个顶点构成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其中对于荣誉的理解与追求则是这个三角形的核心。

阿喀琉斯形象的出现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漫长里程上的一个光辉的路标。黑格尔曾热情洋溢地写道: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5

一、黎族民间神话传说的植入

黎族从洪荒时代的口头文学开始就有了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它们叙述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起源,解释洪荒时代的世界,塑造战胜自然的英雄人物,叙说名胜古迹、山川地域的特点和风俗习惯的由来等,以鲜明的主题、纯朴的风格、生动的形象,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特色。

黎族诗人黄学魁的创作在对黎族神话传说的继承方面颇具代表性。他非常善于将神话传说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杰出的才华和浪漫的诗风震撼了读者,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如《致鹿——写在“鹿回头”雕像前》:“你穿行的言语和奔驰的歌曲都早已在一个古老的部落彻底地神话……在每一天的纵歌里在每一夜的传说里你使我深深感悟什么是完美什么是高尚”。

诗人借助“鹿回头”的神话传说与民族文化“对话”。“鹿回头”的传说是黎族民间的一则风物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残暴的峒主想要一副名贵的鹿茸,于是他强迫一个黎族年轻猎手上山打鹿。猎手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美丽的花鹿正被一只豹子紧追,便用箭射死了豹子,然后对花鹿穷追不舍,一直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大海挡住了鹿的去路,猎手正要向花鹿射箭,花鹿突然回头含情凝望,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向他走来,于是他们结为夫妻。鹿姑娘请来了一帮鹿兄弟,打败了峒主,他们便在石崖上定居,男耕女织,在南海之滨快乐的生活。

黎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九万九千支歌,最动听的是鹿回头的歌;九万九千个故事,最美的是鹿回头的传说”,可见“鹿回头”的传说在黎家人心目中的地位。“鹿回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蕴含也越来越丰富,“鹿回头”的神秘意识及象征意义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黄学魁借助神话意象蕴含的神秘,解构其文化内涵,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今天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大东海边,竖立着鹿回头的雕像,诗人黄学魁在雕像前,从浪漫的神话中体味生命的真与纯,感悟“完美”与“高尚”,以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段古老的神话。

其他黎族作家文学的作品中也能找到黎族神话传说植入的踪迹。如董元培的《南叉河道真情》中关于“南叉河”由来的传说;亚根的《婀娜多姿》中以“山与海”的传说和鹿回头的传说作为“引子”展开整部小说的叙述;龙敏的《黎乡月》里黎家人在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夜里围着火堆谈古论今,人们从远古的武轼(黎族神话中堵江造福于民的英雄)讲到近代造福于民的英雄那改。这些作品中神话传说的植入,有时是为表现地域符号的需要,如“鹿回头”;有时是由于地域的符号影射了具有封建宗法制社会意义的家族,或体现能够某种内在的联系与矛盾,如“南叉河”名字的由来就是当时人们悲惨生活的写照。

二、黎族民间神话思维的融合

神话反映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理解,“是在想象中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1] (P113) 。神话的这种“幻想”或借助“想象”手段的思维方式渐渐地形成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的“神话思维”。它是一种以象表意、物我同一、局部代替整体、虚实相生的思维方式。包括神话思维在内的原始思维,其“本质上是宗教的,这里自然指的是原始宗教”[2] (P5) 。神话思维与原始宗教的联系最突出体现在“以自身感万物”:从自身的感知、情感、意欲和社会生活经验出发,认为万事万物都和人一样同样具有感觉、情感、欲望等,即“万物有灵”的观念。黎族先民在原始时代长期对生死、疾病、梦幻等生理、心理现象的观察,得出人是有灵魂的结论,并推广到万物,认为天地万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万物有灵”作为黎族民间信仰最基本的观念,其核心是灵魂不灭。神话思维与黎族传统宗教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结合,使得黎族作家文学的创作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亚根的长篇小说《老铳·狗·女人》描写了鹿仙村男人、女人和“狗”三个不同的、而又有着密切关联的世界。对夹在男人和女人世界中间的“狗的世界”的描写,借助了神话的隐喻功能,把“狗”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则是神话思维中“万物有灵”观念在黎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狗的世界”的描写,把男人和女人世界中所无法直接表达的赤裸裸的肉欲和纠缠不清的利益交易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将“狗”性与“人”性做对比,通过创造一个通灵的“狗的世界”,深刻地剖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鹿仙村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心理、情感。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亚根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创作手法上的新尝试,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历史文化语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但“神话与神话思维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无意识的结构,它稳固地沉积在人们的心理深层,依然对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起着深刻的影响。”[3] (P132) 黎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中对黎族神话传说和神话思维的继承和弘扬,展现了黎族祖先对自然、神灵、先祖、英雄的崇拜,同时,借助神话的意象性、隐喻功能等,又与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建立了潜在的联系,由此将神话意识提升到一个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摘要:黎族神话传说充满着原始魅力, 其丰富的内容成为黎族作家创作素材, 黎族作家文学中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黎族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的影响, 体现了黎族作家对黎族神话传说和神话思维的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黎族作家文学,神话传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2]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

[3]赵善华.“白鹿”意象与神话意识——论《白鹿原》[J].学海.2001 (3) .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6

《龙门传说》是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自创的本土大型神话木偶剧。它的取材来源一个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描述的鱼族中的金鲤郎在金鲤妈妈的鼓励下毅然决定要跳过龙门,寻得神斧,劈山引流,让鱼族不再有旱涝之患,可是未跳过龙门却摔到了桑园里,被桑姑救起,桑姑与其弟二娃愿与金鲤郎一起人鱼同行寻神斧,他们历经艰难险阻,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寻斧中寻得当年跳过龙门已化为龙王的金鲤郎之父,龙王深受孩子们的影响,依然冒死取得神斧,金鲤郎用神斧劈开了龙门山,让滔滔江水流向了龙门山下,让百姓和鱼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二、角色塑造

木偶剧角色的塑造它需要演员自己对角色的分析、塑造,再通过木偶提技用木偶来展现出来,二者密不可分,否则木偶角色的性格、人物形象体现不出来,所以下的功夫要更深才行。

我在此剧中扮演金鲤妈妈,在反复研读剧本时,反复揣摩剧中人物,虽然她是在第一场和最后一场出场,但我认为不能只独立分析人物,而要将整个剧本的人物都一一熟悉,根据剧本总体思想,人物之间的关联来分析这个角色。我是这样分析塑造金鲤妈妈的:

金鲤妈妈虽然是一个人含辛茹苦在恶劣的环境下独自养育孩子,但不能如一般青衣那样苦哈哈的表演。而纵观全剧,她认为金鲤郎父亲跳龙门为寻斧劈山,引水嘉陵江而追寻梦想,是让她引以自豪的事情,并鼓励儿子在追寻梦想,完成心愿,造福鱼族。从这些来看可见她是一位善良、有正义感的人物,所以我认为表演会有一些正义的表演,区别于一些哀怨的青衣形象。当大家说金鲤郎能跳龙门山时,金鲤郎说“我,不行,不行”,妈妈说“孩子,你为什么不行?”此时妈妈关切问语,对儿子的关切之心,表演时要体现母亲温柔的一面。当儿子说“不,我不跳龙门”,妈妈又一个“为什么”就要表演的急切一些,我认为妈妈潜意识里是希望孩子要勇敢。后来金鲤郎(儿子)说出对母亲的担忧,妈妈就讲述当年孩子父亲“他曾经跳过了龙门山”,这句话在表演时我认为应有自豪的心理状态,表演时单划手一指出,干净利落顿住,头微微向上扬,没有一丝犹豫。儿子讲述父亲走后留下孤单的母亲,这时我表演一听此话触动伤情,后退几步,带上微微的一丝叹息,当听到儿子说“像这样化龙得道,我不稀罕”,说明儿子心疼自己母亲,不愿留下妈妈,妈妈一听又欣慰又着急,表演时,我猛抬头,转头看向儿子,边走边回到儿子身边告诉儿子其父亲是为了让大家不再有旱涝之患而去的,妈妈意识里是认为这是件造福鱼族的事,所以我处理这段的表演,会有雄心壮志的心理情绪,体现妈妈为了鱼族鼓励孩子,认可其父跳龙门造福鱼族的豪情壮举。儿子说“可是他一走十八年,查无音讯,什么也没有改变”。妈妈一听心中情绪纷杂,应有对儿子父亲的思念担忧的情感,也有对儿子说出此话的感触,当“孩子”时,我表演时,人偶重重一声叹息,表现妈妈沉重的内心。“——化龙取斧把山劈,为我鱼族把梦圆”忍痛劝导孩子要为大家去跳龙门,造福鱼族,妈妈内心也知跳龙门取斧不是易事,不然其父为何一去不复返?但仍然劝导儿子,可以看出妈妈大义凛然的风范。儿子三思后决定听母亲的,此时母亲很高兴,但突然停下来叫住儿子“等一等”。要把这些情绪表演出来,高兴、急切地叫“等一等”。妈妈拿出一颗丹珠,告之其能在难关是助儿子一臂之力,并且是父子相认的信物。此时体现了妈妈仍有担心孩子之心,慈爱的心理又有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能找到其父亲。儿子怀揣大家的希望,冒险跳龙门山,最后却撞上山腰,——“啊”,“金鲤郎”妈妈一惊,急奔过去,伤心悲痛,缓步退后,我在脚下采用沉重的步伐,以表示妈妈心中悲切沉痛。

在此剧中,我认为金鲤妈妈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要表演出端庄、木偶的主干要拿的正,而不要太多使用压腰的一些动作,这样木偶才端正的起来。

《龙门传说》中角色的成功塑造倾注木偶表演者的心血,在2014年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中一举夺得最高奖--最佳剧目奖。

三、结语

神话与传说的栖息地 篇7

古希腊妇女的状况也如其他民族的妇女一样, 有一个历史的变化过程。作为间接或直接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神话和传说, 尽管已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 被后代人混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分析、整理, 从中窥见这一变化的大致脉络。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 由早期居于受崇拜地位的女神, 到与父权制相抗衡的女人, 再到完全处于被奴役状况的女奴。女神-女人-女奴的过程, 正是希腊妇女地位变迁的深刻反映。

一、“女神”——希腊女性生活的天堂

古代希腊人赋予了女性十分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是由当时女性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决定的。她们肩负着人类繁衍的主要任务, 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在希腊神话中, 虽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出了人, 并把天上的火种盗给人类, 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人的精灵、灵魂和呼吸吹送给了那仅有着一半生命的生物, 从而使人类能够具有维持生命的呼吸功能和超出于动物之上的智慧功能。根据最古老的希腊神话所述, 宇宙本是混沌一片, 不知过了多少年, 从杂乱无章的万物中诞生了地母该亚。该亚创造了天父乌拉诺斯, 并与之结合, 生下了12巨人族提坦神。普罗米修斯与众多男神女神、巨人族都是该亚的后裔。那我们就不妨说:人类的最初起源是女神, 女神是人类与神的共同母亲。

古代克里特岛几乎是女家长制的社会即母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孩子们“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此时, 作为一家之长甚至是一族之长的女性自然不需要忍受那种深居简出、与外界隔离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们的活动范围曾经受到局限, 她们从事女性工作, 包括编篮子、磨谷子、烤面包等繁琐的家事, 同时, 她们也和男人们一起到田地里、陶器场中工作。她们受到极大的尊重, 在看戏或看比赛时她们能够坐到前排, 在生活中, 她们的地位不亚于后世的贵妇人。此时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男性。

二、“女人”——由天堂到人间的回归

原始社会晚期, 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出现, 母系本位的氏族社会便为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所代替。其根本原因是男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起了变化,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狩猎能力, 以前由女子担任的农业劳动也随着灌溉工程的兴建、水利的管理和耕作的复杂而逐渐以男子为主,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使子女可以确认生父, 男子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

从母权到父权的变革无疑为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已形成的母权意识和旧的习惯势力, 在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改变之后, 还将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个漫长而复杂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其中充满了母权对父权时而占优势、时而处于劣势的曲折不断的矛盾和冲突。希腊神话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它的痕迹,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传说:雅典人在选择城邦的保护神时进行了投票表决, 全体的男市民都投了海神波塞冬的票, 而全体的女市民则都投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票, 由于女性市民比男性市民多出一个, 于是胜利属于女神。

尽管这一时代为父权独裁,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妇女地位就一定低下, 在这个时代的希腊城邦中有很多城邦崇拜的神祗是女神, 如:雅典的雅典娜、爱鲁赛市的得墨特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这个时代的希腊女性社会地位。此时的希腊女性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女神”位置上回到了地面, 成为了“女人”。

所谓一夫一妻事实上只是针对女子而言, 男子完全可以任意破坏夫妻忠诚, 随意解除婚姻关系。对这些不合理的、得到社会默许的权力, 妇女们曾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为了争取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为了维护爱情的纯洁和忠诚, 她们与大男子的特权进行了坚决的、甚至残酷的斗争, 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悲歌。美狄亚是其典型代表。

希腊传说中的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的小女儿, 她不仅聪明、美丽, 有计谋而且还有魔力, 她因为爱而背叛了父亲, 盗取了父亲所拥有的金羊毛, 并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她和伊阿宋结合后生了三个儿子, 后来伊阿宋却为了个人野心抛弃美狄亚, 要另娶科特托斯国王的女儿为妻, 美狄亚为了复仇害死了国王和她的女儿, 并残酷地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美狄亚的复仇是惨烈的, 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恐惧感。正是从这一形象中揭示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怒吼, 揭示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三、“女奴”——由人间到地狱的跌落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 希腊文明终于进入了一个令人骄傲的时代, 古希腊的民主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伯里克利执政的年代, 被誉为古希腊的黄金时期。但恰恰是在这个黄金时代, 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她们由“女人”沦为了“女奴”。美狄亚时期的妇女们还敢于向社会发出一声声呐喊, 而此时的妇女连呐喊声也被扼杀了, 也可以说, 她们已失去了呐喊的力量。这时的男子已因其在劳动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而巩固壮大了父权制。与强大的父权相比, 妇女的力量实在是微弱得可怜, 在重重枷锁的压迫之下, 她们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权利, 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这首先表现在妇女作为祭品的风气上, 为了打退围攻雅典城的敌人, 玛卡里亚听从神谕作了祭品;为了顺利向特洛亚进发, 阿伽门农的女儿献出了生命。妇女不仅作神的牺牲物, 还要作死人的祭物, 被俘的特洛亚公主波吕克塞娜便在阿喀琉斯的墓前倒下了。透过这些鞋淋淋的事实, 我们不得不为妇女命运的悲惨而感慨万千了。女人, 这类从性别上划分出来的人的生命, 竟被与羊、牛、猪等生物等同视之, 被送往祭坛, 任人随意宰割杀戮。

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古希腊社会, 妇女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庸, 因而整个社会观念对妇女是贬低的, 是歧视的。社会不但瞧不起女人, 甚而厌恶女人, 认为女人是祸水, 女人是可怕的。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故事更明显地表达了社会对女人是祸水的看法。

作为希腊上古社会百科全书的希腊神话传说, 其对妇女形象的塑造, 鲜明地反映出了古代希腊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由母权制社会中的“女神”, 过渡到与父权相抗衡的“女人”, 直至被局限于家中, 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这是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生动体现。随着奴隶制的巩固和壮大, 妇女地位进一步下降, 直到现在生产力大大解放的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 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古希腊神话所揭示的女性社会地位变迁过程, 对后世影响极大, 也为我们研究女性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古朗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M].李玄伯,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2]蒋益.西方文学史[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8.

[3]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常鸣,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4]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M].孙席珍,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5]茅盾.神话研究[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动脉顺应性下一篇:财产继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