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2024-06-07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共10篇)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1

古时候,苗家有个药匠,名叫侍司懿,本事真了不起,啥病都治得好。吃他的药,不光治病,还能延年益寿。那时候的人,都能活到几千岁几万岁。世上没人不知他的能耐,都称他神医,连天上也闻他的名。

侍司懿这个人很好学,他有那么高明的医术还不满足。他见天上的玉当玉母、太上老君、太白星君这些人,不但不会生病,而且也不会死。他想,天上一定有不病不死的药。

于是,侍司懿上天采药去啦!一去三十多天,天上的一日,就是地上的一年。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不少人早就死了。怎么死的?害瘟疫死的。有少数人,枯瘦如柴,快要死了。他救活了这些人。对早已死去的妻子儿女和别的人,没法救了。因为他们的筋肉和内脏都没有了,只剩下个骨架架。

侍司懿仰天叹道:“唉!原来,医生医生,只能医活着的人,不能医死了的人,这算啥本事呀!”

侍司懿晓得太上老君有起死回生之药,连枯骨都能救活。就又上天去求他传授。

太上老君启奏玉当玉母,玉当玉母不准传授,还说:“世间的人都要死的,假如都象咱们这样,永生不死了,二天地上住不下,他们打上天来咋个做?”

太上老君听了,就出了个坏主意,又启奏道:“为天上永世平安,这个侍司懿,就不用放回人间了。”

玉当玉母问是啥道理。

太上老君说:“他头回上天,向我学了不死之药;这次他来,要我传回生之方。如让他回去,世上的人不就同我们一个样了嘛?他们只生不死,总有一天要打上天来的。”

玉当玉母听了,大惊失色,忙问道:“那咋个办呀?得找个理由把他扣下来才好!”

太上老君笑道:“这个容易,还叫他怨不得谁哩!”

他回到家里,对侍司懿说:“你不是来要起死回生的药吗?”

侍司懿高兴地说:“是呀1老君公公,请传给我吧,好回去救死了的人呵。”

太上老君说:“药就在月亮上的那棵檀香树里头。”

“咋个拿得到呢?” .

“把树砍了就得到。”

侍司懿便去月亮里砍檀香树。谁知斧子砍下去了,提起来时,檀香树砍开的口子又长合了。他一天砍到黑,连树皮都投砍下一片。他去问太上老君:“这是啥道理?”

太上老君说;“这就是起死回生嘛!你砍了它一刀,砍掉的地方就又复生了。”

“咋个才砍得倒呢?”

“你砍一斧子,用颈子去比一下,又砍一斧,比一下。这样,砍了的地方就不会回生长合了。”

侍司懿照太上老君说的去做,确实砍了以后,口子不见长合了,他就砍一下比一下地干下去。谁知砍到一半,看到树心的时候,侍司懿刚用颈子去比,口子忽然长合了,将他的颈子卡住啦! ·

从此,神医侍司懿就被卡在月亮里的檀香树干上了。不信,有大月亮的晚上你看吧,檀香树干上卡着个人。那便是我们苗家的神医侍司懿呵!你看,他还在摆哩。哪天,等他摆脱了回来的时候,人间才有长生不老和起死回生的药呵!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2

普适性。两组故事, 点点滴滴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所反映的虽是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和斗争, 但它们不是凭着庞大的离奇的事件, 也没有曲折错综的情节, 而是切取日常生活中平凡可见、能够触摸的小事, 每个故事几乎是信手拈来, 真切自然, 散发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浓郁气息, 使人感到, 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如《怕父亲》, 木老爷叫阿一旦使本事骗他跑粮架, 阿一旦说怕父亲知道了挨打, 叫木老爷先到粮架上看他父亲在不在家, 如果不在就可以。木老爷真的爬上粮架看阿一旦的父亲在不在家, 便下来叫阿一旦骗他, 阿一旦笑着说:“刚才不是骗过了吗?”又如在《贪心的商人》中, 阿克顿巴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 让贪心的商人既赔了钱, 又丢了人。

典型性。从每一个故事看, 篇幅较短, 情节精粹, 结构紧凑, 布局严密, 把博大的思想内容浓缩在小容量的篇幅中, 寓“全豹”于“一斑”, 显得玲珑剔透, 无疑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从所刻画的环境和人物看, 也都是典型化了的。在阶级对立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 使人物形象具备了典型性格, 栩栩如生, 做到了如恩格斯所说的:“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

幽默性。一个故事就是一幕出色的讽刺喜剧, 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氛, 无不令人会心而笑, 产生强烈的效果。如《狗怎么叫》中木老爷和他的夫人与阿一旦打赌, 如能让木老爷学狗叫, 愿输五两银子。阿一旦说有一只打猎狗“瞿瞿瞿”地叫着追赶他, 木老爷自作聪明地反驳:“狗屁……大猎狗都是‘呜呜呜’地叫。”阿一旦哈哈大笑:“你的叫声真像一只大猎狗。”这时, 读者也不禁要被感染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是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来达到对真、善、美的赞颂和肯定, 这样就产生了以笑为武器揭穿旧势力的内在空虚和价值的本质, 激励人们去为埋葬它们而斗争的喜剧效果和美学意义。

哲理性。在不少的故事中, 都或多或少蕴含着深刻的自然哲理和社会哲理, 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如《釜为贵, 禾最高》中木老爷过年时贴了一副对联:“天下金为贵, 人间木最高。”炫耀木家的富有、高贵, 阿一旦只填了一两笔便改为:“天下釜为贵, 人间禾最高。”这里虽只改了两个字, 却鲜明地道出了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于平凡中显示出深刻的哲理。

在探讨艺术特色时, 还应提一下互渗性, 这一性质在阿一旦的故事中尤为明显。阿一旦的故事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之间同样存在互渗性。例如, 阿一旦的故事中的《借一串还两串》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中的《借粮还舞》等, 在局部内容或演绎的手法上都有些相似, 这种互渗性已成为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一个共同点。

通过观察阿一旦的故事和阿克顿巴的故事, 本文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他们是在相连的两片大地中开放的两朵奇葩。

第一, 他们的故事都是有一个特定的人物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贯穿起来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扎根在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之中的普通劳动者, 都是有机敏诙谐、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高贵品质, 都表现出以智慧取胜、以弱克强的过人本领。

第二, 故事的基本主题都是反映纳西族与藏族人民同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反映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桎梏下, 被欺压被盘剥的悲惨生活, 表现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和他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故事的结局都是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赢得斗争的胜利, 而狠毒残暴的统治者剥削者遭到辛辣的嘲讽和严厉的制裁。

第三, 故事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故事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 常常是伴随着笑声传达出来的, 故事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能充分发挥讽刺艺术的特长。善于运用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描绘得有声有色, 新鲜有趣, 兴趣盎然, 引人入胜。对反面人物带有漫画式的勾勒,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反面人物的精神世界。故事结构单纯、紧凑, 情节生动, 构思新颖, 不落俗套, 语言贴切, 耐人寻味。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3

关键词:海南 黎族 神话 意识

引言

一部神话就是一部民族诞生和发展的史诗;一部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解读;一部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的处世哲学基础;一部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社会责任的体现;一部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所在;一部神話就是一个民族血缘的发祥地。神话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通过对一个民族神话的研究和解读,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个民族从历史长河走来的身影,也能为一个民族指明以后将要走的生存之路和现实的关系,是让世界认识本民族文化体征和民族性的最好窗口。

一 百越神话对黎族创世神话的影响

通过语言学的对比和民俗究源性分析,黎族和南方很多少数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例如:壮、侗、水、傣、布依等,尤其和百越中的骆越一支有着亲缘传承的关系。秦汉之后百越一词广义地涵盖了长江以南所有地区的族群,他们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是由不同族群构成的少数民族集合。虽然彼此间存在着语言性差异,但在民族症候上却互相渗透和交融,现在的壮族和越南国人都自称是骆越的后裔,但文化和语言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具有体貌形似的特征,总的看来,黎族和这些民族都有着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时间对每个民族的症候特征都具有消灭性和建构性,在相对的环境里各自走着自己的路,但亲缘性症候在原始神话中却一直在构建着相似的亲缘大厦。

骆越当年的栖息地在云贵等地,也是如今中国黎、壮、傣、布依、水族等族的世居地,也是百越文化的传承之所在,在语言、习俗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各个民族的创世神话有也有着惊人的共同点。在他们的巨人神话中体现出来的普世精神,可以看做是百越先民对集体生存的自我奉献的价值观赞美:黎族《大力神》中的大力神、布依族《辟地撑天》中的力嘎、《赛胡细妹造人烟》中的布杰、壮族《布洛陀》中的布洛陀都具有天生神力和与常人不一样的体质,并且都是为了本民族的生存而贡献出了生命。通过几个神话中的人物价值观的对比分析,这几个族群具有着高度相通的精神源头出发地。各个民族还有着对雷公相似的描述,雷公在几个民族中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精神归宿也是相似的——都是放弃了对人类的统治权。通过雷公这个形象的出现,可以总结出百越各民族原始先民对自然神秘性事件的原始崇拜和理解,而在这些神话中无一例外都有用火战胜了雷公的传说,也可以理解为百越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发展,火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物质。

通过对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整合,黎、壮等族群都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并且在建筑风格、民俗工艺、社会结构的组成和民族精神归宿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形似和形近之处,都创造了南方沿海和热带北缘性气候的文化特征,他们对自然的开创和与自然斗争的民族精神是值得后人去继承和发扬的。

二 海南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的创世神话

海南地处热带气候的北缘,隔着琼州海峡与大陆相望,同时也是地处在百越文化带上。被大海环绕的海南岛常年湿润多雨,这种气候下生活的黎族同胞,结合了先祖族群的某些文化、社会架构、精神崇拜图腾,创造出来属于本族的创世神话和其他类别神话。原始社会初期,因生产力低下以及科学观还未萌芽,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感知而不是理性的判断上。虽然神话诞生的氛围是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在感知而不是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但这其中也是民族中具有担当精神的英雄式人物的化身。幻想中的神话出现在万物有灵我在其中的精神领悟层面,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多神话中会有人神不分、甚至人兽不分等现象出现。

黎族的创世神话《大力神》中说到:远古时候的天地只有几丈远,而天上却有七个太阳、七个月亮,大地被太阳烤得火热,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得非常困难,只有在黄昏和黎明的时候,才能走出洞穴,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赖以生存。这种日子让人们捱得很苦。大力神在一夜间将身体长高了一万丈顶起了低矮的天空,又用弓箭射下天上多余的六个太阳和月亮;在海边挑来沙土造出山脉又用头发制造出森林,并且造出了鱼虾和山谷,他的汗水化为昌化江流进了南海,他又怕在他死后天再塌下来,用最后的气力撑开了手掌把天撑住,化生了巍然的五指山。故事的内容简单易懂,却从中看到了自然给予黎族先民的最初的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正是通过先民不断地同自然抗争和奋斗才最终出现了比较适合居住的地域,这也是原始黎族对于宇宙形成的主观联想的非科学的思维意识的最早症候。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其早期文化具有不关注宇宙的特性,体验性生存带来的主观认识,加上客观生产力的改造,简单整合叙述之后,就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创世神话。

黎族创世神话在继承百越文化原生态的同时,也将地理环境带来的创世根源彰显无遗。这种海南岛环境下的地缘性语境,其产生的综合性气候特征的生产力形式是最终创造创世神话的基础,也是原始先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纠结衍生物。神从来都是在人群中出现,又最终超脱于人的形象而化为万物。通过对黎族创世神话的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早期最原始的神话反映出立足的文化原点,海南岛的感性生存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将这种依托于地域文化的神话所具有的“不重天、地”特征展现出来。

三 海南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的神话意识

意识一词用辩证的解释就是自身的感知和主观判断力的结合。神话意识可以当做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观的外延。

黎族的创世神话《大力神》、人类起源神话《苍蝇吃日月》、族源《纳加西拉鸟、创世史诗《五指山传》无一例外都在歌颂着勇敢、智慧、勤劳、朴素的民族症候意识。虽然黎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系统,可是他们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其民歌表现的手法也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五言、七言两种。正是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的生活态度,才使这些神话故事在口口相传中没有任何缺失,让黎族的神话和世居风情,在历经几千年沧桑洗礼后,还闪烁着民族之光。在《洪水传说》中兄妹经过外力的撮合最终结合为夫妻,也是黎族先民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大力神最终为了民族的生存付出了生命,鱼族上岸化为人类都是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出现的幻想型事件并最终被图腾化加以崇拜。

《五指山传》在叙述始祖诞生和记录早期先民生活的场景中加入了艺术性的加工,是对早期社会生活的记忆,也是探究宇宙万物的生成和人类的关系叙述,在自强不息和智慧的引领下,最终让黎族先民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大力神》神话的延续。它用形象的思维在落后原始生产力的生存环境中,将感知到的万物生存规律予以描述,并在潜意识里塑造出能够战胜自然具有超自然力的人神结合体,这个超自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神,他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

而黎母的出现却又让我们看到母系话语权社会的构架,这类神话意识在各个民族都有出现,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佐证。《汉书·南蛮传》:“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但在神话传说中已经出现了刻意规避这种血缘婚的情节,例如在洪水神话中幸存的兄妹,虽然最后在雷公的劝说下才结为夫妻,一方面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也有着黎族先民对血缘婚带来危害的认识。

意识形态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已经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而黎族的神话意识则根植在民族的土壤之内,在歌颂各种美德的同时也有着具有黎族特色的叙述情节,这是有地缘和气候差异形成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四 世居黎族创世神话与外民族神话的交融

从百越分化出来,跨海南去的古黎民,既带去了具有岭南生产方式的耕作也带去了岭南文明,在炎热潮湿的海南岛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家园。百越先民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性深深地印刻在黎族先民的生活中。黎族的诸多神话母题都有着和外民族相似的基因,这是地域性接触的结果,也是百越开枝散叶的族群症候的外显。

在狭义的范围内搜索,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神话中都有人类起源神话和创世神话,前者以女娲为例,后者以盘古为例。女娲用黄土造人,女娲本身就是蛇身人面的形象,而黎族的始祖黎母是由蛇卵孵化而出,二者之间有无联系,虽无法考证,但从蛇本身溯源就能看出两个民族间都曾将蛇作为图腾来崇拜。华夏一族是由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的九黎族后逐渐稳定下来的族群,是华夏族融合了九黎族和南方原住民最终形成的民族。

古籍中就记载过衡山脚下黎族古墓中就有“营丘九头图”,这已经能够说明在上古时代黎族和其他民族的交融甚至是战败的蚩尤的九黎族南迁而形成的,如今的苗壮等族也都将蚩尤奉为祖先。所以,在黎族的神话中出现和中原等民族相似的神话就不难理解。而《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和黎族的《大力神》神话几乎如出一辙,虽有不同,但主体构架一致,也能说明黎族和外民族交流的结果。黎族神话《雷公根》和水族神话《四兄弟争天下》的叙述在某些情节上也表现出精神上的高度统一,人最后留在世间统治世界,而神的落败也反映出人定胜天的辩证思想。

通过考古和神话对比,都能说明黎族和外民族交融后逐渐产生了属于自己文明和文化风俗习惯,每一个民族都不是独立于民族之林之外,而是和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在相似的语境和思想下,多民族结合体中的不同族群是血脉相连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语

意识的发生是短暂的,但作为民族意识却是长久的,尤其是神话意识的出现在偶然间存在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民族性价值观的延续和发展。本文通过叙述的形式简单地复述了黎族创世神话的出现和神话意识对黎族的影响,以及通过神话意识探讨了和外民族的交融,事實证明,黎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优秀文化的接纳包容性。

注: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海南民间故事中的世居黎族历史研究,课题编号:HNSK14-064。

参考文献:

[1] 邢植朝:《对高山族、黎族民间口头文学及人文价值的认识》,《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 陈智慧:《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合流——黎族与高山族创世神话比较研究》,《民族论坛》,2012年第8期。

[3] 蒋秀云、孙少佩:《他者的眼光——海南世居黎族神话的现代性出路》,《大众文艺》,2014年第24期。

[4]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5] 李默:《海南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英雄形象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18期。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4

“我要把那匹驴从他主人的手上骗过来。”其中一个骗子对他的伙伴说。

“怎么骗呀?”另一个问。

这个骗子显得信心十足,说:“你看着吧!”

于是,这骗子走到毛驴身边,偷偷把笼头取下来,套在自己的头上,却把毛驴留下,让另一个骗子牵着。这样,这个骗子戴着笼头,像一头毛驴似的跟在蠢汉身后走。

走了一段路后,他估计另一个骗子已经把毛驴牵走了,便停住脚步,不肯再往前走了。蠢汉突然觉得牵不动疆绳,毛驴像似不肯往前走了,觉得奇怪,回头一看,见笼头居然套在一个人的头上,不由大吃一惊,惊讶的问出了声:

“喂喂!你是什么东西呀?”

骗子暗中好笑,道:“我是你的毛驴啊!哦,你不知道,我可是有着稀奇的遭遇呢。我有一位正直、虔诚的母亲,已经上了年岁。有一次她见我喝醉了,就虔诚地告诫我:‘孩子呀,这可是罪过呀,你必须向万能的安拉忏悔。’可是我不但不听,反而动手打了她。这样,她一气之下,求万能的安拉惩罚我。我受了惩罚,结果变成了一头毛驴,从此开始受苦受难。到今天,我的母亲觉得我受的惩罚够了,慈悲心起,又替我请求安拉,赦免了我的罪过。因此,我便又从毛驴恢复了我人的样子,成了堂堂正正的人类。”

蠢汉一听之下,既感到惊讶,又深深抱愧,叹道:“啊!全靠万能之神安拉拯救你!我的兄弟呀,我一直骑你,让你干重活,这可是太不应该呀。不过,以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全不知道你的情况。到现在,只能祈求你原谅我骑你、役使你了。”

蠢汉对这个骗子忏悔了一番后,昏头昏脑,满心沮丧地抛下骗子,垂头回家去了。

蠢汉的妻子看他这副模样,感到奇怪,问:“你为什么愁苦?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吗?噢!咱们的毛驴呢?”

蠢汉便把从骗子口中听到的话,从头至尾,告诉了妻子。

蠢汉的妻子听了,也感到郁郁不欢,心想确实是自己做了不人道的事。于是,她诚心诚意忏悔了一番,希望弥补自己的过错。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见蠢汉始终心灰意懒,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不由心急,便对丈夫说:“你也不能老是这样不务正业呀。要不,你上街去,另外买一头毛驴回家做事吧。”

蠢汉听了老婆的话,来到市场。他一眼便看中了一头准备卖的毛驴,但仔细打量后,才发现正是自己从前的那一头。他大吃一惊之下,便凑近毛驴,把嘴贴近毛驴的耳朵,悄悄说道:

“你这倒霉的家伙!这一次可别想让我上当了。谁让你又喝醉酒,打你的母亲呢?我可不会买了你又让你变成人了。”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篇5

摘 要:自然界多姿多彩,自然界的力量无比神奇、无比强大,太阳提供给我们光热,月亮为我们照亮黑暗的世界,风雨雪云霞塑造了自然界的美,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种种神奇?又创造了怎样美丽辉煌的文化呢? 关键词:自然神话;太阳神;蚕神;马头娘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它是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之主观想象和幻想的反映。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变化,还经常遭受自然威胁,便产生了幼稚的想象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它表现为古人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在历代文艺创作中,摸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也属神话范畴。传说和神话有近似之处,又无近似之处,神话是幻想、虚构,塑造英雄,借助神的力量;传说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但经过渲染加工而成。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据《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山海经·西山经》谓“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疑为“尾”之误)而善投”。可见“夸父”实为自然神的形象。

自然神话多以山川风雷、鸟兽草木之类自然物为描述的对象和故事的主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迷惑与解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另外,因为信仰自然神话,古人们便从自然神话中找到种种方式,来祭祀这些自然神,以求得自然的风调雨顺。这些方式便是民间风俗,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谈谈有关太阳神崇拜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都有太阳神。多数只是虚幻的神话,没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可查考。中国的太阳神崇拜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有案可查,这是由于中国文明是自远古到当今从未中断的唯一古老文明。远古先民在树碑立传、保存文献等方面不及近代,却终不能抹去祖先那辉煌的业绩。

中国关于太阳的神话,在《山海经》中,便有夸父“与日逐走,如日,渴欲得饮”,最终“道渴而死”的故事;也有讨论太阳升起落下之地的“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的说法,《山海经·大南荒经》中出现了“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的记载。在《淮南子》的《天文训》一篇中,出现了太阳在旸谷升起,在天池咸池沐浴等等对太阳周天运转的描述。此外,还出现了盘古之双眼化作日月、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也构成了中国的太阳神话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太阳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人们对创造之神的信仰,民间太阳神话的广泛流传,炎帝神农氏崇高地位的确立,都与之密切相关。

古代的太阳崇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绘在器物上的有关太阳崇拜的图像;与太阳崇拜相关的遗迹、遗址;古代岩画中有关太阳崇拜的图像。另外,中国古代古籍中大量有关太阳崇拜的记载,记录了先民们精神信仰的历程,见证了民族的诞生。

由此可知,太阳神话与中国文化之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有了太阳神话的出现,才有了民族的诞生,有了中华文化的开端。其次,我们再来谈谈有关动植物起源的神话中蚕神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蚕丝神话是中国神话园地里一枝艳丽的奇葩,象嫘祖神话、织女传说千百年来仍在广为流传,系蚕丝文化园里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神话、传说中的蚕业文化主要有空桑传说、扶桑传说、三桑传说、桑林传说、马头娘传说等等。这里主要谈一下蚕神神话。

蚕神在民间有蚕女、蚕姑、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蚕桑之神。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汉以前,蚕已经被神话,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起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该书谓:“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即为女身,尚未与马联系。后晋干宝《搜神记》载:“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惟有一女;牧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告其父。„„后经数曰,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 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

神话逐渐演变为民俗,如含山的“轧蚕花”,其中心内容还是祭祀蚕神,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所以在山上留下了蚕花喜气,谁要是能够“脚踏含山地”,就可以把含山喜气带回去了。为此,附近蚕农届时都要来“轧蚕花”,庙会上有一种制作精美的纸做“蚕花”出售,人人都会买一朵,男的插在帽沿上,女的插在鬓边,更加增添了喜气;习俗中还要去买一支三寸长的嫩藕来吃,据说清明吃藕,眼目清亮,养蚕时不会打瞌睡,也有的说是因为藕也有丝,是为了一种吉兆;中原地区在一年收完蚕花之后,还要到庙里谢蚕神,祈求来年蚕业丰收;在江苏蚕区,乡间妇女有祈蚕丰收的祭祀;湖州三月要表演蚕花鼓,蚕期要拜蚕花五圣;安徽潞安在上元节要蒸面茧祭祀蚕姑等等。

这些都是蚕神神话演绎出来的中国地方习俗,不仅意味着蚕神在民间的信仰之高,也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精彩的蚕神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蚕神,才有了古代民间多姿多彩的民俗,才有了中国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蚕文化。

黄河与长江的神话传说 篇6

有一年,人间大旱,山神土地纷纷告急天界,如来佛知道青黄龙深谙人间世道,便差他们俩来到人间除恶救人。

不久,青黄二龙便查知,塬来是“魍魉”二妖又在人间作怪,它让魔子魔孙分散到人间,到处放火。又使魔力让每个人心里藏一种“疠火”,互相作恶,搅乱人间清凉世界,于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随它。

青龙和黄龙决心替人类除去恶魔,重整人间正道。他们化装成两个出家人,以治病疗邪为名去除人的恶念心疾。

由于受“魍魉”的毒害,当时的人普遍患了一种叫“魇”的病,只有暗算别人,或做一些损害别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暂时缓解这种病痛带来的痛苦。化装成和尚的青龙和黄龙,让人们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类,教人们念一种驱除“疠火”的咒诀,经过这种调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叁个月后,便有成千上万的人依此法而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们也纷纷传说来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东海之滨的“魍魉”,听说有人破了它们的法术,于是便派手下二员得力干将,鳄鱼精和蛤蟆精去探听虚实。那蛤蟆精一肚子坏水,诡计多端,它说服头脑简单而又兇悍的鳄鱼精扮成二个前去疗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来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远远望去,在一片树阴下,两位和尚头上放出青黄两道光,直通太虚,知道对方来头不小,于是心生一计,它告诉鳄鱼精这是俩个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让鳄鱼精坐那竭息,它一个人便可以手到擒来抓回去进见主子。鳄鱼精一听大怒,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个人拣了吗?于是急忙现了塬神,张开铡刀般的大嘴直扑两个和尚而来。

青龙和黄龙早知是两个妖精来了,只是也不动声色而已。这会儿见鳄鱼精忽现塬神直扑过来,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个弹子大小的龙珠,对準鳄鱼精勐的一击,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鳄鱼精见识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个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个脑浆崩裂。蛤蟆精却趁此机会驾一阵风急忙跑回东海之滨,告诉“魍魉”是青龙和黄龙。

“魍魉”大怒,亲点魔兵五万前来挑战。青龙和黄龙让人吩嘱所有医好的人们,隐藏起来千万不要出来,于是驾云佈阵,在空中迎战“魍魉”。青龙和黄龙各施法力,与魔兵大战了七天七夜。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魍魉”二妖也逃不出此一天理。只见青龙和黄龙赢了一场又一场,“魍魉”二妖接二连叁败兵折将。

“魍魉”二眼看自己的魔兵越来越少,不甘失败,于是商量了一个歹毒的主意:“魍魉”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中了魔毒死心踏地跟随它们的人,由自已驾驭分南北排成两条长蛇阵,远远望去妖雾缭绕,像盘踞在大地上的两条滚滚喷火的巨蛇,缓缓向中间挤来,所过之处,万物皆为焦土。它们企图把青黄二龙和已经挣脱它控制的人一齐同归于尽。

青龙和黄龙已经和魔兵苦战几天几夜,身疲力竭,当他们看到“魍魉”二妖妄图毁掉自已救出的人时,决心保护他们。于是青龙和黄龙不顾安危,化成青黄两条冰凉的大河,分别迎着两条火龙而去。当大河与“火蛇”接触时,魔子魔孙纷纷被巨大的漩涡捲入河中,那些死心踏地跟随“魍魉”二妖的人也难以倖免。经过叁天叁夜,两条“火蛇”赶出一千多里外。

青龙和黄龙又用巨大的身躯渐渐的把“火蛇”压在身体之下。两条龙因付出太大,伤了元气,渐渐嵌入地下,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与黄河。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7

一、天马行空·想象绮丽

奇谲瑰丽的想象是民间最饱满的灵魂, 同时也是其重要的叙事技巧。人们生产生活的点滴感悟, 但凡经过想象力的艺术加工, 便思路奇崛, 光彩照人。可以说, 想象力是民间故事价值取向的先决因素, 大凡优秀的民间故事, 都拥有不落凡尘的想象力做基础, 这在我国流传的众多宝物故事中有直接体现。

宝物故事归属于民间故事中的幻想故事类别[1], 这类故事中往往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宝物,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宝物本身往往只是一般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的用具, 但经过想象力的加工, 这些寻常物件立时变化多端, 无所不能。在故事中, 它们往往惩恶扬善, 救人危难。《聚宝盆记》[2]是这类故事的代表, 但下面先以《鱼盆的故事》进行分析:

生活艰难的老渔夫深夜出海打鱼, 偶得绘有钓鱼童子图案的鱼盆, 本是一件寻常事, 但鱼盆里的童子夜夜变出珍珠为老渔夫谋生计。这一秘密最终被天主教会的西洋神父得知, 于是他诬说鱼盆是自己的, 妄图将宝物据为己有。在故事的高潮部分, 衙门的官员要将鱼盆判给神父, 老渔夫一怒之下摔碎了鱼盆, 此时渔童再度出现, 施展神技, 最终将神父溺死在海里。

在这则故事中, 普通的鱼盆非但变成了一个可以产珍珠的“聚宝盆”, 鱼盆里的钓鱼童子更是惩恶锄奸, 无所不能。童子的种种神技, 实是劳动人民的想象力结晶, 同时他对西洋神父、贪官污吏的态度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反抗西方侵略势力与本土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诸如此类的故事并不罕见, 虽然主题上有所重合, 但宝物的千种姿态, 万种技艺依旧显示出创作者丰富鲜活的想象力, 在叙事方面也显得别具一格。因而丰富想象力是民间故事叙事技巧的基础, 它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愿望和理想进行加工与升华, 使之最终呈现为口头或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 可以说, 没有想象力的民间故事是毫无价值与生命力的。

二、悬念奇巧·情节曲折

这是民间故事在叙事技巧上的另一重要特点, 区别于想象力中饱满丰富的奇幻力量, 这一技巧的运用偏重于理性与现实, 因而在民间故事的生活故事类别中有较鲜明的体现。生活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 其想象力较宝物故事弱, 又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阶级性, 因而创作容易出现“流水账”的情况, 但纵观生活故事的优秀典范, 不难发现这些故事多以奇巧的悬念设置与曲折的情节来弥补想象力方面的缺陷, 因而具有了引人入胜, 寓讽于乐的特点。此外, 生活故事产量丰富, 我国各民族均存有优秀作品, 汉族的《姊妹易嫁》[3]最早记录在《聊斋志异》中, 如今业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而维族的《阿凡提》系列更是流传广泛, 妇孺皆知, 下面以其中一则故事进行分析:

某日巴依老爷出门, 要求阿凡提替他看好门, 并声明自己回来时一定要看到地上是湿的, 说完便大摇大摆地出门去了。等巴依老爷回来时, 不由大惊失色:阿凡提和家里的门板都不知所踪, 而院子里则全都是油, 站都站不稳。当阿凡提背着门板回来时, 巴依老爷大发雷霆, 意欲责罚。阿凡提却说自己自己并未失职——背着门板是为了“看好门”, 满地洒油则为了让巴依老爷回来看见地上是湿的。此时的巴依老爷虽然火冒三丈, 却只能忍气吞声。

阿凡提在维族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在漫长的民间传说中, 他已远离生活原型, 人们将流行的故事纷纷附会到他的身上, 从而成就了一个风趣幽默、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全新形象。上面这则故事中, 惯于刁难长工的巴依老爷意图非常明显:他想让阿凡提一直待在家里, 并一刻不停地往院子里洒水, 以保持凉爽湿润, 但阿凡提并未按照他的意愿行事。门板消失、满地洒油的情况在巴依老爷看来是攻心的怒火。可于这则故事的叙事而言, 却是最大的悬念, 而阿凡提最后的解释, 使得悬念揭晓, 讽刺目的达到。因此这则故事虽篇幅短小, 但悬念的设置使得情节奇巧, 张力巨大。

三、善恶分明·二元对立

这一特点不是民间故事的叙事所独有的, 但却在民间故事上表现得最鲜明。许多人认为这直接导致了民间故事人物处理的平面化和艺术加工的粗糙, 可另一方面, 这样的叙事使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虽然层次单一, 但却便于记忆, 这也是众多民间故事得以口耳相传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 这些单一的形象组合在一起, 反而呈现出一个相当丰富的整体形象。

《狼外婆》是中外皆有流传的经典民间故事, 从西方的《小红帽》到中国的《虎媪》[4], 如今已成为了民间故事的一种叙事模式。其情节一般为动物精怪假扮外婆, 趁母亲不在时骗取孩子信任, 进到家门, 并吃掉了最小的孩子, 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大孩子和孩子母亲用智慧消灭。

在这个经典的叙事模式中, 狼外婆凶狠残忍的形象与孩子及其母亲的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立, 善恶代表, 一目了然, 整个故事由单一形象构成丰满层次, 令人印象深刻。“二元对立”可以使叙事表现出激烈的矛盾冲突, 更能塑造出经典而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在思想内容上, 则发挥着褒扬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的作用。结论

民间故事的叙事技巧对于其思想、艺术价值与传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 大致可以将民间故事的叙事技巧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民间故事最重要的叙事技巧, 也是民间故事的灵魂, 其运用侧重于奇幻浪漫, 在幻想故事中充分体现。其次, 悬念的设置与情节的曲折也是民间故事叙事时必不可少的技巧, 在运用上侧重理性与现实, 主要体现在生活故事与民间寓言中。最后, “二元对立”的模式使民间故事人物鲜明, 层次丰富, 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注释:

参考文献

[1]、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范伯群, 金名:《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第7集, 第20卷, 俗文学集一) ,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版。

[3]、王文宝:《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版。

[4]、陈毅中:《古体小说钞》 (明代卷) , 中华书局, 2001年4月版。

[5]、李炜:《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年12月版。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8

[关键词]民间故事;神笔马良;创作沃土;课堂导读

民间文学事故,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特有的故事性、感染性及传播性,深得百姓的喜爱,并渐次引起文学爱好者和地域史学者的关注,其中许多精典故事被拍成影视作品。现以小学三年级《神笔马良》为例,仅就民间故事的创作沃土与课堂导读浅议如下。

一、民间故事的丰厚创作沃土

1.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

任何文学艺术分支,皆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与规律,民间故事的创作沃土,也有其独特的历史阶段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源于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贫富悬殊的巨大反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使许多不甘、不忍于此的文人墨客,在无力正面诉求民众之苦的良心纠结下,遂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为创作背景,将目之所及的典型故事,述于笔下或口述于街巷、乡野,遂口口相传、不断演绎。

2.压迫与反压迫的阶段斗争

解放前,基于自身的阶段利益,地主和资本家不可能放弃对穷人的压迫,在一切皆以利益为驱动的盘剥理念下,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苦大众,要想翻身几无可能,现实政治制度与体制,也不容许这些穷人翻身。因此,世代租种地主的土地不说,还要受地主变本加利的压迫,有的地主借机穷人不会算数,索性说多少就多少……缘于,压迫越深、反抗越重的民间文学故事,在百姓的推崇下得以留传,且愈传愈神化。

3.穷人转运的寄希望于苍天

农民的短视与诸多无奈,也客观上成全了地主的盘剥与压迫,直至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将地主独占的土地全部分归农民耕种(土地革命),才结束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史,使翻身后的穷苦大众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在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许多作家深入乡村,采写挖掘了可堪存史的大批民间文学故事。这些故事,虽有其斗争的一面,也不乏祖辈寄转运于上苍的思想愚昧。

4.民间故事的家族代际传承

民间故事,大都取材身边的村村屯屯,讲述者或有说书讲古的家族传统,即便没有说书的,阅历丰富的长辈,也大都善长讲故事。以本人所在的关东移民屯为例,凡70岁以上的长者,都有一肚子的关东故事,如采参、挖棒槌、伐木、鬼狐等老故事。可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些传统民间故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年青人即便处身东北乡间,也只能从旧书里查找早年的关东故事,故事传承人也几近断代。

二、民间故事的当下课堂导读

1.嫉恶如仇的“神笔天助”

同那个时代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教育资源与穷人无搭的彼时,穷娃子马良从立志学画画,到索笔遭遇大官和画师的讥讽,直至气呼呼地说:“我偏不信,穷娃子就不能学画画?”如此挫折下,嫉恶如仇的马良由此发誓,并开始了艰辛的自学成才之路。作为民间文学故事,马良学画画始于对文中那位大官和画师的憎恶,也奇思于神笔天助及随后的一系列“智斗”。其实,以马良之善,即便得此神笔,也未毕有报仇之念,但为惩戒大官的贪念,不得不信手画风,使之葬身海底。

2.善良与奸恶的人物反差

以出身低微、贫穷的放牛娃为取材对象的民间故事,其共性创作思路在于——贫穷、善良的放牛娃,基于某一事件的意外收获,使其命运出现了新转机,而决定这一关键性转机的前提,又是作者深为同情、怜悯的穷苦百姓。于是,在善良与奸恶的较比思维下,通过细节的铺垫与反衬,进而达到善者人人赞誉、恶者人人诛之的故事效果。

3.一波三折的“斗智故事”

民间故事里的穷人与富人斗智,虽最终以穷人的险胜而告结,但基于故事的耐听性,此类故事大多都有一个精彩离奇、险象环生的曲折过程,亦即民间故事特有的“一波三折”叙述法。诚如《水浒》里的武松打虎故事,即便武松的武艺天下无敌,讲述时也不宜与虎第一个照面就一拳把虎打死,而应以反衬手法,现足虎威、虎胆、虎技,再尽展武松之能方成名篇。马良与大官之间的斗智,也莫不如此,在大官的连环毒计均被马良巧破后,代表穷人意志的马良,终以手中神笔使之毙命。

4.天道酬勤的“成才古训”

成才的真谛何在?是靠人的不懈努力,亦或有神灵的庇佑与暗助?对此,不妨看一下老子是怎么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客观讲,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还是普遍相信有神灵存在的,但在成才的要因上,老子的观点则在于“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持之以恒,亦即寻常意义上的天道酬勤。以马良的勤奋与悟性,即便没有神佑,迟早也会成为画家的,而神灵的暗助与庇佑,不过是融入了穷苦民众对贪官污吏的憎恨罢了,绝非成才之本。

5.恶有恶报的“苍天有眼”

自古以来,民间便有这样一则因果报应之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此话虽有其迷信的一面,但就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仍不失其共性与规律,尽管这当中也不乏诸多例外。诚然,作为传承久远、查无斯人的一则民间故事,《神笔马良》所处的生活沃土,框定了彼时的穷苦大众,也只能以恶有恶报的或存天则,让大官和画师等恶人惩于“蒼天有眼”。

三、结语

旨在抑恶扬善、褒穷贬富的民间文学故事,是封建社会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历史背景下的民声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个中的许多观点、看法,应予辩证分析与扬弃,即不可拘泥于古,亦不应皆予否定。

参考文献:

[1]王光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2]刘丽娜.儿童文学特点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3]杨凌雪.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篇9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返回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的五大注意事项

早上吃月饼。可以补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发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食用时间,否则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有些人不能吃月饼。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民众要小心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将月饼当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时须相当谨慎,如十二指肠炎或者胃炎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患有龋齿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

不能过多吃月饼。因为月饼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胀、消化不良,严重还会引起腹泻。另外,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吃中秋月饼的时候要适量,避免影响肠胃功能。

月饼不宜冰箱储存。月饼不宜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的条件下,淀粉会变得老化,使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储存月饼最好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要注意储存时间不要太长,散装月饼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独立小包装,或包装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饼,可以保存十几天。

吃月饼的饮食搭配。吃月饼不宜同时搭配含糖分高的汽水或者果汁等饮料。同时,必须减少米饭和油脂的摄入,或者多吃富含维他命C和纤维素的柚子,例如在吃月饼的时候搭配绿茶一起享用就更加健康了,绿茶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帮助解油腻。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篇10

系别:媒介管理系 班级:旅游产业管理 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 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 体现 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治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鲧和禹父子俩为了治水,一个死一个历尽艰辛,为百姓为苍生的幸福勇于牺牲,福泽后世。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诞生起,人们就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哪怕是为此牺牲流血。而这些精神,先民们通过神话和神话里的英雄们表现了出来。

三、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民族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殊不知,创新精神在我们上古的神话中就已经孕育体现出来了。远古时代的先民,在与自然作长期的斗争中逐渐认识了一些自然现象并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用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尽管这些解释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经对自然现象有所探索并有所认识。他们开始试图了解自然进而解释自然,解释自身的来源问题。相对于西方的上帝创人,我们古代神话中,解释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当首推“女娲造人”。女娲不仅补天,重整了宇宙,而且还抟黄土造人,成为了人类的始祖。纵观我国古代神话,还记载了人类脱离愚昧向文明迈进的探索和创造。如车舆、弓箭、舟船、屋宇、陶器、音乐、文学等的发明、发现。如,关于文字的起源,很早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其他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展种植业的神农,发明丝织养蚕的嫘祖等等这些文化英雄,都在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四、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中,仁爱善良是一直被推崇的,而这一点也在我们古代的神话中体现了出来。尧舜禹王位禅让的故事一直被我们所熟悉并津津称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王位的传承推崇的是仁爱,是禅让,而不是干戈相向。反过来看西方的王位传承,我们不难发现,充满了流血牺牲,哪怕是父子之间的王位相传,也是充满了血腥的斗争。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这种仁爱的精神由来已久,也是值得称颂的。

上一篇:微表情心理学徐谦书评下一篇:美年大健康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