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福的故事传说

2024-07-04

毛大福的故事传说(共4篇)

毛大福的故事传说 篇1

《毛大福》

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等毛大福一走开,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狼走。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

当时天色已晚,狼一直跟随着他。走了三四里,突然,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果真很快走散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在这之前,县里有个钱商名叫宁泰,被强盗杀死在路上,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脚镣手拷把他锁起来。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伸明冤情,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还算讲情面,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馈赠,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

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的经过,县官也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

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经过审讯,丛薪招认是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真相大白后,毛大福被无罪释放了。要不是通人性的狼相助,毛大福早已屈死。

毛大福的故事传说 篇2

总体观之, 研究者已经特别留意《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对中原文学的影响, 就单个故事的研究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实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类型多、来源不一, 其文学价值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研究的思路来看, 多数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故事传说的传承方面, 对这些故事传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向、跨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中国古代行记的总体情况而言, 《西域记》以如此大量篇幅记写故事传说, 实为罕见。《西域记》的故事, 多是受到了佛经的影响, 但也有玄奘采自民间的故事。可以说, 《西域记》不仅作为一个媒介将佛经中的故事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且也记写了很多佛经中所没有的故事。《西域记》中的故事是随着玄奘行踪以及所见遗迹串联在一起的。玄奘在行进途中所到佛迹、寺院、山川、荒城等处总是有故事伴随, 随着玄奘行踪的推移, 读者也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 《西域记》文学魅力之一就是其中的诸多故事传说。

《西域记》由于是玄奘奉敕所撰, 再加之其本身的价值, 与佛经相比其中的故事受众更为广泛, 而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与佛经也有区别。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黄门救脱诸牛”的故事这样记载: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有一黄门恒监内事, 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则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 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 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则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 伫立宫门附使启王, 请入奉觐, 王令唤入怪问所由, 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 转授高官令知外事。[6]593

但是《西域记》的“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却对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与佛经相比丰富了很多, 其中这样记载这则故事: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 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 淫乱中宫。”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 割势自明。今果有征, 愿垂照览!”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 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 遇一夫拥五百牛, 欲事刑腐。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后叶。[7]62

上面所引这则故事与佛经相比不仅在篇幅方面有了扩展, 而且以丰富的情节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增色不少。这则故事的来源是玄奘采访当地古老所得, 所谓“闻诸先志曰”。玄奘听闻这一故事后, 加以笔录, 放进了“阿奢理贰伽蓝”的传说之下, 无疑使这一佛教遗迹有了更生动的内容。这则故事的最初源头虽是佛经, 但佛经的写法, 文学色彩显然无法与玄奘笔下的这则故事相提并论。当然, 《西域记》还有对佛经故事凝练化的过程, 如“僧伽罗的传说”, 出自《佛本行经集》, 《西域记》中所用文字是《佛本行经集》中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域记》对罗刹女形象的刻画更生动, 主题更突出。玄奘所述, 情节语言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口味。再如, 《千佛本生故事》, 本取自《杂宝藏经》, 但情节略有不同, 《杂宝藏经》中此故事近两千字, 而《西域记》中的故事仅用四百字左右, 玄奘删去了很多冗余的成分,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凝练。与原来的散漫无章相比, 《西域记》对这些故事的改写不仅在叙事方式有极大改进, 而且文字典雅质朴, 更加符合文学审美标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域记》所采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在《西域记》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 由于他书所不载, 这类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如他在迦毕试国采自民间的“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讲述小沙弥随阿罗汉潜隐至龙宫, 龙王对阿罗汉与小沙弥待遇有差, 遂导致小沙弥恨师愤龙, 小沙弥至诚发愿, 变为大龙王, 入龙池杀龙王, 占据龙宫祸害民间, 毁坏佛法。迦腻色迦王后兴兵讨之, 龙王顺服。这一故事在《西域记》中描写得引人入胜, 极为生动, 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西域记》中的有些故事是历史传说与佛教的结合, 这类故事除了其叙事价值之外, 也往往为史家所重视, 如“大族王兴灭之故事”讲摩醯逻矩罗侵占北印度大部分土地, 毁坏佛法, 被婆罗阿迭多征服的故事。此故事所用文字较多, 情节曲折, 颇具小说的味道。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迦湿弥罗开国传说等, 也是历史与宗教结合极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先生以为《西域记》中这些故事传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情节和极现实的人情世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脱离社会人生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故事”, 开始“有意讲故事”[8]202。这一论述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玄奘所闻的一些故事, 有一些来自民间, 显得支离破碎, 玄奘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而一些采自佛经的故事, 玄奘并没有完全搬抄, 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所改动, 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认为《西域记》中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刊布后, 对中原的小说、戏剧、话本等文学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原同母体故事传说的流变提供新的线索, 它们在中原流布后, 使中原人对西域世界的认识多了一重视角。其中一些故事对中原小说的具体影响诸家已论颇详, 我们前已大略述及。至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表达到底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称唐代小说:“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9]69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演进为唐代小说, 不管是从题材的广泛性, 还是从艺术手法的成熟来看, 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佛教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无疑佛经故事的传译对唐代以至后世的小说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西域记》中的故事讲述与六朝时期的志怪之书相比, 也有很多进步, 能否将《西域记》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的一环, 也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 作者已经不是仅限于记录故事本身, 显然有更高的追求, 而这些故事的艺术水准也颇高。《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的故事叙写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对故事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兴趣, 每一个民族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如何发展成为文学因素, 却与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中, 以故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虽然这两种文学形式出现较晚, 但其渊源却是很深远的。正如章培恒、骆玉明所编的文学史中所说:“人们对故事的兴趣, 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曲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 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 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10]113《西域记》从其性质来讲是行记之作, 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产生的, 但是其中的故事传说却文学意味很浓。我们以为, 这些故事传说是古代文学发展环节中的一环, 特别在考察后世小说演进时, 应当将其作为关照的对象。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 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故事,传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上) :第二卷[M]//钱钟书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鲁迅.古小说钩沉[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糜文开.中印文学关系举例[C]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A].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5]薛克翘《.西域记》与《西游记》[M].南亚研究, 1994 (4) .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

[7]季羡林, 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刘守华《.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C].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A].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 1927.

“毛氏族谱”的惊人故事 篇3

事情要从1999年说起。一天,档案局长来告诉我一件事:江山广渡村的清漾毛氏后裔,想把祖上留下来的《清漾毛氏族谱》卖给兰溪的毛氏。族谱有66本,整整一樟木箱子,卖3000元。当时,我并不知道《清漾毛氏族谱》有何等的价值。但我想,既已保存了那么多年,又有如此数量,就不应该外流。我说,你们档案馆把它买下作为馆藏吧。但那时,江山的财政正是历史上最困难的一个时期。档案局长说,3000元钱,他也拿不出啊。是啊,档案大楼还欠着100多万元的工程款呢。我想,看能不能找个企业家捐助。于是,我给当时互感器厂厂长毛赛春打了个电话。毛赛春倒是非常爽快,一口应承。于是,由她买下这部族谱捐给档案馆作为馆藏,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捐赠仪式。

2000年4月,由衢州社科联郑亘安撰写的《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出版。其中以详尽的史料考证,毛泽东韶山家谱中所记“毛氏祖居三衢”,便是衢州地区。而经由《清漾毛氏族谱》证考,衢州毛氏最早的居住地乃是江山石门镇的清漾村。

2001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毛昭晰教授来到江山。我高兴地接待他,见面第一句便说:“毛先生,您是寻根问祖到江山了。”毛昭晰先生连连点头,是的。他说,“我11岁的时候,我的爷爷曾把我领到奉化石门的毛氏祠堂门口,对我说,‘孩子啊,你要记住。我们奉化石门的毛氏是从江山石门的毛氏迁过来的。你长大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回故乡去看一看。”据毛昭晰教授回忆,那时他很小,也很疑惑,就问,“那为什么我们石门村的人念‘石门’这个音和奉化人念‘石门’这个音不一样呢?”爷爷说,‘因为我们石门村的人念‘石门’这个音是从江山老家的方言带过来的。’老教授还指给我看毛氏祠堂门口的对联。上联是‘江山衍脉三千里’,下联是‘宋室开基八百年’。”陪毛昭晰先生到了江山石门镇,石门镇的党委陈书记告诉我们,石门镇的毛氏都出自清漾村,要寻根必须到清漾村。清漾!像当空一个闪电,所有星星点点、模模糊糊的知识顿时全被照亮,所有的沟沟豁豁一时空明澄澈。我们驱车直奔清漾村。

清漾村位于城南25公里的石门镇,紧挨着著名风景区江郎山。村旁林木茂密的山上有一瀑布,曰“剑瀑”,悬空而下60余米,自成清溪,碧水荡漾。瀑布另一侧山上有一天然石大门,石门紧闭,门缝中似有横锁之印痕。石门宽高约20多米,如浮雕嵌于山中,恰似“芝麻开门”的神话,让人不由要上前去叩敲。这就是石门名字的由来了。

清漾村百多户人家,皆为毛姓。我们在一个村民的指点下,找到清漾塔,那是市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塔前有毛氏祖坟,碑上有“江阳毛氏始迁清漾公之墓”。千百年的沧桑,石碑已斑驳陆离。73岁的毛昭晰先生难掩激动,虔诚地揖拜了祖先,并从塔前取了一把泥土包好。祖宅上的石匾“清漾祖宅”,为胡适亲笔题写,毛昭晰先生也一一摄下照片。

祖宅门口有苏轼题联“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而后中堂柱联何人所写已不可考,意思则更明确,“天下四君子纯修第一;两朝三尚书伟绩无双”(三尚书指宋代毛晃、毛友及明代毛恺)。

清漾毛氏自东晋时由安帝封地三衢,而在清漾村始居,历史上共出过8个尚书,80个进士。

毛昭晰先生与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女士为同族血亲。此时,他沉思良久,慨然道:“原来整个中华民国史,其实是我们江郎山下这个清漾村的家族史。”

我们在清漾塔边俯视这小小的村庄。青山怀抱中,白墙黛瓦,屋檐低低,门窗窄窄,没有丝毫的夸张,没有矫柔的奢华。若与那精美如画的廿八都相比,它是一个朴素至极的青衣。后来省社联的连晓鸣先生曾有评价,说这村庄“贵而不富”。我想也恰恰是毛氏宗祖历代仕宦恪守清正廉洁,耕读传家,“莫把欺心承祖考,要留好样与子孙”,始得人才辈出,绵延昌达。

清漾村最近出的一位人物,是原北大图书馆馆长,被称为“东方图书馆”的国学大师毛子水先生。

2002年4月,我们收到了两个文件:一是江郎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是《清漾毛氏族谱》被列为国家级珍贵遗产档案。在上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之后,陈书记说,我们还是去核实一下比较好。于是,我们和旅游局长、文化局长一行人直奔奉化溪口。

那天溪口镇政府门口静悄悄的,我们一群中就有人喊,“有谁知道石门村?”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中年男子冲出来,“谁要找石门村?我就是石门村的。”书记说,“我们是从江山来的。”说着递上名片。

中年人举着名片笑起来,“我们的祖上就是从江山迁过来的。我带你们去。”于是他坐上我们的车子,一路跟我们介绍祖上迁徙的故事。

车子开了有十来分钟,就到了石门村口。迎面一个石牌坊,中间两个大字“石门”,旁有石对联,端端正正就写着两行字,上联是“江山衍脉三千里”,下联是“宋室开基八百年”。

一进村子,便有一老人迎上来,请入家中。上座奉茶。然后,老人就捧出了家谱,厚厚的一大本。家谱里夹着好多介绍清漾毛氏的文章,其中就有我写的那篇转载于《报刊文摘》上的《清漾毛氏族谱的故事》。

我们一下子有了很亲切的感觉。然后老人很热情地领我们看了整个村子。我们后来还看了毛福梅的娘家。

2002年的9月14日,湖南、广西、温州等全国各地18位毛氏相约前来寻根。在看过清漾村和江郎山之后,我与他们共进晚餐以尽地主之谊。席间有个湖南毛氏格外激动。老人71岁,已退休。高高的个儿,很魁梧,曾是湖南永州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他反复地说,“我太激动了,太激动了。这世界上居然真的有一座江郎山,而且是国家级风景区。”老人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湖南毛氏的男孩,从小就必须会背一首叫‘毛氏秘诀’的诗。我也从小就会背。我的爷爷说,你要是在外面遇到姓毛的人家,你说我姓毛,人家是不会搭理你的。但你若能够把‘毛氏秘诀’一背,那人家立刻会敞门请入,认祖归宗。我从小就从诗里知道江郎山,但不知道世界上真的是有这山的。”秘诀中最后两句是“独坐危楼翘首望,江郎山下白云孤”。老人问,“你听过这首诗吗?”“没有。但我判断,这首诗,是离开江郎山的人写的。”“是的,是的。这首诗的题目叫‘思乡’。是唐朝一个叫毛衷的人写的。”老人又说,“我们毛氏还出过状元呢,叫毛自知。”我一下子笑起来,“毛先生。你翻开我们《江山市志》看一看,毛自知是我们江山第一个状元。”

所有的枝枝节节全部接上。我们发现,历史是多么的严丝密缝,疏而不漏。

以史为鉴,我们见过多少家族的盛盛衰衰。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多少“乌衣巷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清漾毛氏的千年家教,于古于今都应该是很好的范本。

我大胆地推测1500多年前,毛氏先祖毛元琼(字公远,号清漾),欲在三衢大地上寻觅构筑家园之地。在纵横百余里的土地上,一片开阔地中,它一眼就看到了苍然肃立、俯视群山的三爿石巨峰。就是这儿了。他又在峰下漫步,然后他发现了有更适宜之处。此处两条山脉在远处合拢,呈双龙戏珠状;而前后左右的地形又暗合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那一面山上是天然石大门,充满了神秘和某种暗示;更里面的山上瀑布奔流而下,怡情爽目。正是依奇山傍秀水的宜居之地。从此,这样一个青笼苍翠的地方,就叫“清漾村”了。

2006年12月7日,湖南韶山村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韶山毛氏宗亲向浙江江山毛氏宗亲捐赠《韶山毛氏宗谱》,以示认祖归宗;2006年12月26日,江山毛氏在清漾村举行了盛大的接谱仪式,欢迎韶山毛氏宗谱叶落归根。

2008年4月28日,投资2300万的清漾古村落经整理修缮后对外开放。连战、马英九、王金平先生同时给国学大师毛子水纪念馆题词。

几千年的文化,两世纪的沉浮,就这样被浓缩在这个小小的村落——江山清漾村中。

毛大福的故事传说 篇4

大家好!我叫晏婴,“晏子”是别人对我的尊称。我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做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国君的相国。我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为此没少受人嘲笑,不过后人认为我相国做得还算称职,就搜集了我的一些传闻轶事,编成《晏子春秋》。

知识链接:《晏子春秋》大约写成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该书经过汉代学者刘向的整理,分为内、外八篇,收集了215个关于晏婴的传说故事,其中很多是晏婴劝告君主不要贪图享乐,应爱护百姓、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事迹。

您太谦虚啦,您爱护百姓、劝谏君主的事迹有口皆碑,连孔子都夸您是君子呢。您劝说他人的口才和智慧,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启迪。

过奖过奖,那是我应该做的。我生活的时代,齐国已从诸侯的老大——盟主的地位上跌落,外有秦国楚国虎视眈眈,内有天灾人祸频频侵扰。我辅佐过的三位国君呢,又个个好吃贪玩不爱工作,我能不像个老保姆一样成天盯着管着唠叨着吗……

额,晏相国注意形象啊。要不,您给大家讲讲您和国君的那些事吧。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人一上了年纪就喜欢发牢骚,同学们别见怪。下面我讲两个故事好了——

智救养鸟人

齐景公很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饲养。可没过几天,那只鸟逃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杀烛邹。站在一旁的晏子忙说:“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吧,然后您再杀他,也好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板起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知道吗?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第一条,国君叫你养鸟,你却不留心让鸟飞走了;第二条,你让我们的国君为一鸟杀人;第三条,如果其他诸侯知道了这件事,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因为这三条罪状,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齐景公听了这番话,明白晏子是在委婉地批评自己不该重鸟轻人,不好意思地干咳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他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行礼说:“多谢相国。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挂牛头卖马肉

齐灵公有个怪癖,喜欢看女子穿男装,于是齐国的妇女中流行起了穿男人的服装。齐灵公觉得让别国的人看到了挺丢脸的,就下令禁止:“一旦发现穿男装的女子,就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并派出很多官吏在街头巡逻执法。然而奇怪的是,虽然满街都有违令的女子被官吏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女扮男装的风气却依然盛行不衰。

齐灵公沮丧地问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仅仅禁止宫外的妇女穿男装,却放纵宫女嫔妃这样做,这就好比卖肉的铺子在门口挂上牛头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先禁止宫内的女子这样做呢?那样平民妇女们就不会穿男装了。”齐灵公照办了,之后没到一个月,全国的女子就都不再穿男装了。

本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喜欢吗?喜欢的话请在“‘造粉’召集令”中投本栏目一票。接下来请晏相国为大家布置本期的国学任务。

下面是几个出自《晏子春秋》的成语,请同学们根据释义将它们补充完整。全部答对的同学就能获得精美奖品哦!

1.圣人千虑,必有( )( );愚人千虑,必有( )( ):圣明的人考虑事情再周密,千百件事中总会有一两件有疏漏;而愚笨的人经过反复思索研究,千百件事中总会有一两件做法可取。比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衣莫若( ),人莫若( ):穿衣服是穿新的好,与人结交则是老朋友更好。

3.折冲( )俎:在酒宴吃喝之中,就能挫败敌人的企图。指不用武力,在谈笑风生之中就能谈判制胜。

上一篇:实习协议书各学校下一篇:金六福,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