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传说故事

2024-10-25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精选11篇)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 篇1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

这类形式的题材广泛,从人类起源,一直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编成故事或神话,以此来寄托人们的愿望和表达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如反映宇宙和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遮帕麻和遮米麻”,在阿昌族人民中广泛传颂,有的改编成史诗,口头传唱。该神话描述了人类祖先遮帕麻和遮米麻两人艰辛开辟混沌世界的情景。阿昌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在他们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却反映出许多真实的史迹,与历代官方用汉字书写的志书、史书中所保存的资料基本吻合,从而可以互相印证。比如《选头人的故事》,就反映了阿昌族从原始民主制到封建土司制政治变化的史影。此外,还有许多动物故事,用人格化的语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诸如《狗的故事》、《猫的故事》、《麂子、豹子换工薅地》、《豹子和猫结亲家》、《老熊撕人脸皮》、《牛无上牙,马无胆》、《豹子为什么稀少》、《大象走路为什么轻轻的》等等。阿昌族许多故事是通过“活袍”诵经时说出来的。给死者诵经?quot;活袍“,阿昌语叫”侏诗袍“。每当老人去世装殓完毕,丧家必请”侏诗袍“在死者灵堂前诵经。先念几句祈祷词,然后便一折接一折地念诵经词,实际上每折经词,就是一篇完整的故事。如《遮帕麻和遮米麻》、《曹扎和龙女 》、《老姑太》、《亲妹子和晚妹子》、《胯骨》、《老熊撕人脸皮》等等,这类口头诵唱本,完整的有十三折之多。诵经词结构整齐,全都用阿昌语,有时还掺上古代阿昌语,音调铿锵,琅琅上口,与其称为”经词“,不如说是古代诗歌。”侏诗袍“念”经词"不论报酬,平时也不脱生产。由于他起到保存民族文化的作用,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

阿昌族的礼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 篇2

总体观之, 研究者已经特别留意《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对中原文学的影响, 就单个故事的研究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实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类型多、来源不一, 其文学价值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研究的思路来看, 多数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故事传说的传承方面, 对这些故事传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向、跨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中国古代行记的总体情况而言, 《西域记》以如此大量篇幅记写故事传说, 实为罕见。《西域记》的故事, 多是受到了佛经的影响, 但也有玄奘采自民间的故事。可以说, 《西域记》不仅作为一个媒介将佛经中的故事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且也记写了很多佛经中所没有的故事。《西域记》中的故事是随着玄奘行踪以及所见遗迹串联在一起的。玄奘在行进途中所到佛迹、寺院、山川、荒城等处总是有故事伴随, 随着玄奘行踪的推移, 读者也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 《西域记》文学魅力之一就是其中的诸多故事传说。

《西域记》由于是玄奘奉敕所撰, 再加之其本身的价值, 与佛经相比其中的故事受众更为广泛, 而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与佛经也有区别。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黄门救脱诸牛”的故事这样记载: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有一黄门恒监内事, 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则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 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 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则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 伫立宫门附使启王, 请入奉觐, 王令唤入怪问所由, 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 转授高官令知外事。[6]593

但是《西域记》的“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却对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与佛经相比丰富了很多, 其中这样记载这则故事: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 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 淫乱中宫。”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 割势自明。今果有征, 愿垂照览!”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 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 遇一夫拥五百牛, 欲事刑腐。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后叶。[7]62

上面所引这则故事与佛经相比不仅在篇幅方面有了扩展, 而且以丰富的情节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增色不少。这则故事的来源是玄奘采访当地古老所得, 所谓“闻诸先志曰”。玄奘听闻这一故事后, 加以笔录, 放进了“阿奢理贰伽蓝”的传说之下, 无疑使这一佛教遗迹有了更生动的内容。这则故事的最初源头虽是佛经, 但佛经的写法, 文学色彩显然无法与玄奘笔下的这则故事相提并论。当然, 《西域记》还有对佛经故事凝练化的过程, 如“僧伽罗的传说”, 出自《佛本行经集》, 《西域记》中所用文字是《佛本行经集》中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域记》对罗刹女形象的刻画更生动, 主题更突出。玄奘所述, 情节语言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口味。再如, 《千佛本生故事》, 本取自《杂宝藏经》, 但情节略有不同, 《杂宝藏经》中此故事近两千字, 而《西域记》中的故事仅用四百字左右, 玄奘删去了很多冗余的成分,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凝练。与原来的散漫无章相比, 《西域记》对这些故事的改写不仅在叙事方式有极大改进, 而且文字典雅质朴, 更加符合文学审美标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域记》所采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在《西域记》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 由于他书所不载, 这类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如他在迦毕试国采自民间的“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讲述小沙弥随阿罗汉潜隐至龙宫, 龙王对阿罗汉与小沙弥待遇有差, 遂导致小沙弥恨师愤龙, 小沙弥至诚发愿, 变为大龙王, 入龙池杀龙王, 占据龙宫祸害民间, 毁坏佛法。迦腻色迦王后兴兵讨之, 龙王顺服。这一故事在《西域记》中描写得引人入胜, 极为生动, 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西域记》中的有些故事是历史传说与佛教的结合, 这类故事除了其叙事价值之外, 也往往为史家所重视, 如“大族王兴灭之故事”讲摩醯逻矩罗侵占北印度大部分土地, 毁坏佛法, 被婆罗阿迭多征服的故事。此故事所用文字较多, 情节曲折, 颇具小说的味道。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迦湿弥罗开国传说等, 也是历史与宗教结合极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先生以为《西域记》中这些故事传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情节和极现实的人情世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脱离社会人生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故事”, 开始“有意讲故事”[8]202。这一论述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玄奘所闻的一些故事, 有一些来自民间, 显得支离破碎, 玄奘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而一些采自佛经的故事, 玄奘并没有完全搬抄, 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所改动, 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认为《西域记》中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刊布后, 对中原的小说、戏剧、话本等文学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原同母体故事传说的流变提供新的线索, 它们在中原流布后, 使中原人对西域世界的认识多了一重视角。其中一些故事对中原小说的具体影响诸家已论颇详, 我们前已大略述及。至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表达到底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称唐代小说:“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9]69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演进为唐代小说, 不管是从题材的广泛性, 还是从艺术手法的成熟来看, 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佛教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无疑佛经故事的传译对唐代以至后世的小说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西域记》中的故事讲述与六朝时期的志怪之书相比, 也有很多进步, 能否将《西域记》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的一环, 也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 作者已经不是仅限于记录故事本身, 显然有更高的追求, 而这些故事的艺术水准也颇高。《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的故事叙写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对故事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兴趣, 每一个民族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如何发展成为文学因素, 却与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中, 以故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虽然这两种文学形式出现较晚, 但其渊源却是很深远的。正如章培恒、骆玉明所编的文学史中所说:“人们对故事的兴趣, 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曲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 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 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10]113《西域记》从其性质来讲是行记之作, 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产生的, 但是其中的故事传说却文学意味很浓。我们以为, 这些故事传说是古代文学发展环节中的一环, 特别在考察后世小说演进时, 应当将其作为关照的对象。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 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故事,传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上) :第二卷[M]//钱钟书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鲁迅.古小说钩沉[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糜文开.中印文学关系举例[C]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A].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5]薛克翘《.西域记》与《西游记》[M].南亚研究, 1994 (4) .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

[7]季羡林, 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刘守华《.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C].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A].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 1927.

从众神的传说到人的故事 篇3

赫克托尔大吃一惊:帕里斯偷了全希腊最宝贵的东西———美貌无比的皇后海伦,他立刻下令调转船头返回希腊,同时责怪弟弟为了个人私情不顾多年来好不容易才维持下来的两国和平。而帕里斯苦苦哀求说自己和海伦已经爱得死去活来分不开了。在爱情面前,大英雄似乎也手足无措,赫克托尔长叹一声,他知道:一场残酷的战争就要开始了。

这是美国影片《特洛伊》的一个情节,也是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的起因。

荷马不朽的史诗《伊利亚特》至今仍在显示着独特的魅力: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为了报复,她暗中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之间的争吵,都说自己是最美丽的女神,为他们评判的就是帕里斯,因为爱神阿佛洛狄忒允诺说要帮他得到天下最美丽的女人,帕里斯便将苹果判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报复。在帕里斯代表特洛伊国王访问希腊城邦的时候,他和斯巴达皇后海伦双双堕入爱河并将她带回特洛伊。斯巴达王和他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发动千艘战船进攻特洛伊,奥林匹斯众神也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喀琉斯和特洛伊的赫克托尔在战争中逐渐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献上妙计,让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伊利亚特》描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它在展示战争的暴烈的同时描述了英雄的业绩和征战的艰难。它阐释人和神的关系,审视人的属性和价值;它评估人在战争中的得失,探索促使人们行动的内外因素;在一个神人汇杂、事实和想像并存、过去和现在交融的文学平面上对是什么影响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认真的、有深度的探讨。

无论是古希腊的神话还是史诗、戏剧,都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当主人公遭遇到战争、苦难和毁灭性的打击时,他们会以超常的精神进行抗争,表现出本能的求生欲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抗争中显示出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这也许就是古希腊神话的生命力所在。

阿喀琉斯无疑是史诗中典型的英雄人物。他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人间的英雄佩琉斯的儿子,他刚生下来时,忒提斯想让他成为神,因此每天晚上将他放在天火中焚烧,但当阿喀琉斯即将成为神的最后一个晚上,她丈夫看见了,吓得大叫起来,破坏了女神的工作,使得她用手抓住的阿喀琉斯的脚踵没有成为神体,也就留下了他的“命门”。于是西方便有了“阿喀琉斯的脚踵”这个成语,意喻致命的弱点。

读大学时记忆最深的是“阿喀琉斯的愤怒”: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荣誉。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因而也是最可贵的东西。阿伽门农夺走应该属于阿喀琉斯的战利品,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羞辱。于是阿喀琉斯拒绝再为希腊军队出战,只看着他们节节败退,即使是阿伽门农低头认错也不肯迁就。直到自己的好友被赫克托尔杀死,他才再度像一头勇猛的狮子重新杀入战场。最后,在一次激战中,他被射中了身体最薄弱的部位———“阿喀琉斯的脚踵”,一位人神一体的大英雄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气、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荷马笔下的英雄的人生,凡人试图冲破而又无法冲破自身的局限的悲壮。很明显,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生的自豪。

在这样的史诗情境里,很少有人去分析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也没有人去辩论海伦是不是红颜祸水,并且,没有人注意为帕里斯的爱情断送了无数的生命是否值得。双方的英雄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荣誉而战,为每一个国民的尊严而战,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在于战斗双方的那些英雄的命运,欣赏的是他们的率真和执著,强烈和质朴。

电影《特洛伊》的故事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不仅仅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深沉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所构造的那个颠覆传统的人神世界,扎根在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之上的希腊神话更注意英雄的塑造,在这里,神退居次位,他们自私、妒嫉、小气、淫荡,更像是奴隶主或奴隶主的化身;英雄才是希腊神话的主角,这也正暗合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电影制作的推崇英雄主义的态度,于是在银幕上就出现了这些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群像。

好莱坞的电影人的确具有很大的魄力,《特洛伊》的拍摄投资几乎高达2亿美元,豪华的演出阵容,巨大的战争场面,无不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将体系庞杂的《荷马史诗》和它所描述的希腊古典神话再次搬上银幕,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但是,编导们选取了一个巧妙和角度,影片中叙述和观赏的视角与荷马史诗大不相同了:首先从故事中去掉了众神的介入,将它完全变成人的故事,同时,在故事中注入了现代人的情感观念。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方式是以文明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更文明的方式往往趋向于深层而隐秘的精神活动、复杂而晦暗的情感波折。

于是我们看到了对爱情的肯定。海伦和斯巴达王年龄和外貌的反差,就在向人们表现这桩婚姻的不平等,引起观众对帕里斯和海伦的同情。而特洛伊的老国王对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也显示出理解和宽容:“我一生只为祖国和荣誉而战,为爱情而战兴许是更大的幸福。”面对年轻的儿子,老国王这样叹息,仿佛更是鼓励。

比如对这场战争是与非的态度。从阿伽门农兄弟俩的对话中透露出他们进攻特洛伊的真正用意是借机侵略和扩张,同时,无论是从演员的外形特征和表演上,都显示出骄横和霸道,这种处理显然掺入了编导的态度和评价。

比如英雄人物的复杂感情。阿喀琉斯面对女俘的矛盾,赫克托尔对妻儿的眷恋,帕里斯在决斗场上的临阵脱逃。无处不在表现人物曲折婉转的性格与情感。

这些,无疑给这个古老的故事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维定势。

于是,阿喀琉斯便“愤而不怒”了,最后的结局是让帕里斯射中了胸膛,那致命的脚踵就淹没在现代人的更为理性的观赏习惯中。看过电影的人更多地在关注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和艾瑞克·巴纳扮演的赫克托尔哪个更有魅力,更多的人在议论说黛安·克鲁格扮演的海伦一点也不美,根本谈不上“美貌倾千帆”,为了这样的人,只需三艘战舰就够了,如此等等。

现代的表达方式反而使得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那种率真、直露甚至狂热的因素大大消减。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原始的激情平时很少被激发,只有在感悟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真实情境,在古希腊神话的审美观照中,才能引起共鸣和心理的动荡,使人感受到古希腊文明的永恒魅力。

民间传说故事九女峰的传说 篇4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域,方圆几十里,中间一个龙潭,黑黝黝的水深不见底。

不知什么时候,潭里住着一条黑龙,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它经常窜到附近村庄吃牛羊牲口,为害一方。后来,牲口少了,竟然吃起人来,尤其喜欢吃童男童女。附近一个村庄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聚在一起商里用毒箭射杀黑龙。一天傍晚,他们潜伏在龙潭附近的一座山上。谁知,这条黑龙竟然能嗅出人的气味。它一怒之下,将尾巴一摆,便将那些猎人连同村庄一起卷入潭中。成了它们的口中食。周围三乡五里的老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外逃,远走他乡避难。

话说在龙潭的下游几十里的山坳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老俩口膝下无儿,只有九个女儿,一个个心地善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这天,九个女儿在地里干活回来,见父母正在收拾东西。大女儿问:“爹!娘!你们这是干什么啊?要出门吗?”爹说:“孩子,听逃难的人说,上游龙潭里的那条黑龙吃人嘿!它尾巴一摆,竟然卷走了一个村庄。几年来,我们家的牛羊就被它吃过好几次了,我们再不逃命恐怕迟早也会被那龙吃掉。你们都赶快收拾一下吧!我们明天就走。”父亲说着,眼角流下两滴浑浊的泪水。

“我真恨不能亲手杀了它,为乡亲们除害!”大女儿说:“是啊!是啊!我们真恨不能将它碎尸万段!”众姐妹咬牙切齿地说。“孩子!小声些啊!小声些啊!如让那黑龙听见,我们就全完了!”娘战战兢兢地说。

这天夜里,众姐妹都为黑龙的事叽叽喳喳商量了大半夜后,都昏昏地睡着了。接着,她们又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一个红光满面,白发白胡须的老头对她们姐妹说:“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对黑龙恨之入骨,并且,有雄心壮志,很想消灭它是吗?”“是啊!老爷爷,我们多想为乡亲们除害啊!可是我们没有本领。只要能除掉黑龙,哪怕丢了命,也决不后悔。”众姐妹异口同声地说。“好孩子,有志者,事竟成,老夫愿助你们一臂之力。”白胡子老头说着朝前挪了挪步子,继续说:“在我帮你们之前,我必须把黑龙的整个来龙去脉和擒它的计谋都告诉你们吧!这条黑龙来自北方很远很远的黑龙江中,因犯下天条,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谁知,它竟打伤天将,逃到这个龙潭,蛰伏在潭底修炼了一千年,如今它又出来为害人间。前日,老夫路过此地,得知妖龙行踪;禀奏玉帝。玉帝命我亲自率领天兵天将除掉妖龙。只因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和这个妖龙有八拜之交。恐他前来助阵,我命天兵天将分成两队,分别守住东西方向。老夫亲自坐阵南方,只是北方无人,老夫只有请你们姐妹了!只是……只是……!”“只是什么啊,老爷爷?”众姐妹心急地连声问。“只是弄不好,我怕你们姐妹真的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啊!因为,如果在半空中,我们没能降伏妖龙,让它再次潜入潭底,我们就没有办法了。除非让你们九姐妹化成九座山峰,将它永远镇压,方能让它永世不能翻身;万一让你们化成九座山峰,老夫真有些于心不忍!”说完,白胡子老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们不怕,老爷爷,只要能为乡亲们除害,我们愿意化成山,永远镇住恶龙。可是,老爷爷,您是谁呀?”众姐妹问。“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便是天上太上老君,既然你们姐妹心意已决,好吧,我这里有九颗丹丸,你们分别服下,你们的法力本领便不亚于天兵天将了。”白胡子老头说完,将手里的九颗枣子般大小的丹丸,分别给九姐妹一一服下,并嘱咐说:“明早天不亮,在你们的村口有九匹骏马,上有九把宝剑,你们骑上马火速赶来,老夫这里代众生灵谢了!”说完,老头不见了。

众姐妹醒来,觉得很奇怪,互相说出梦境,竟然一致。她们抖了抖身子,浑身发热,指间似乎有千钧之力,将身子一伸,居然可以腾空。九姐妹高兴极了,商量后决定趁天不亮,悄悄和父母告别。来到村口,果然有九匹骏马拴在那儿,她们每人骑上一匹,向着黑龙潭方向疾驰而去。

来到龙潭附近,九姐妹将马拴在潭边一块树林里,提着宝剑向龙潭边走去。

这时,只听南边远远的山峰上传来一声巨喝:“孽龙,还不出来受死?”接着,龙潭一声巨响,水柱溅了十余丈高。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腾空而起。九姐妹仗剑腾身半空迎了上去,一场厮杀打得难分难解。黑龙对着众姐妹连吐了好几口水,只见河水暴涨,向下游汹涌而去。那潭边九匹马一看不妙,挣脱缰绳四散而逃。(这就是现在的地名“跑马地”)这时只见东方乌云滚滚,原来,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率虾兵蟹将前来助阵,早有天兵天将挡住去路。玉面青龙一看,自知不敌,率兵回逃。(后人便将这里取名“回龙桥”)九姐妹奋力与黑龙从早晨战到黄昏,她们身上被黑龙爪抓得伤痕累累,而黑龙身上也被九姐妹刺了好几个窟窿。此时,南边山上,太上老君亮出八卦照妖镜,只见万道金光扑面而来。黑龙一看不妙,虚晃一招,挣脱九姐妹的包围圈,一头栽进龙潭深处。九姐妹迅速在潭上一字排开,同时对南方高喊:“老爷爷,快动手施法吧!”只见太上老君放下照妖镜,双手发功,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九姐妹便化成了九座山峰,就这样永远镇住了龙妖。

小年的传说故事 篇5

传说一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传说三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传说四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 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故宫的传说故事 篇6

在紫禁城城墙上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造型奇特、风姿绰约的角楼。平面呈曲尺形,上顶重檐多脊、四面显山,正中安铜鎏金宝顶。形象生动灵秀,巧夺天工。城墙建角楼之举古已有之,主要用于防卫望,但像紫禁城角楼这样的神品,却是绝无仅有之作,它的优美造型为紫禁城平添了无限神韵。关于故宫角楼在民间北京有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

朱棣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 篇7

一、《遮帕麻和遮米麻》的特色

《遮帕麻和遮米麻》形象反映了人类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状况,诗中的盐婆神话是古代西南民族游牧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地区,是阿昌族目前最完整、篇幅最长的创世史诗,又是一部原始宗教巫师的诵词,而且仅限于祭祀祖先和丧葬仪礼时延巫师“活袍”吟诵。诗长一千四百余行,描写了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创世、天公地母传人种、补天治水、妖魔乱世和降妖除魔的壮举。史诗主要取材于阿昌族古老的开辟神话和神族争战神话,反映了阿昌族原始的神鬼观念及信仰,族人称之为本民族的历史歌,对了解阿昌族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原始观念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遮帕麻和遮米麻》与阿昌族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阿昌族主要宗教信仰形式之一,至今仍然占主导地位。从内容上看,有始祖、远祖和家祖三种崇拜。前者的对象是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中的人物:如遮帕麻和遮米麻、盐婆桑姑尼和老姑太;中者是父权社会中形成的部落首领或英雄,后演变成村寨的保护神,如色曼、色勐和塞们;后者则尊奉家族历代祖先,通常在堂屋正中设家堂,中挂“天地君亲师”,右挂灶君,左为笼统的历代祖先牌位。从频率上看,多数人家基本每天都要祭祖,仪式并不复杂,只要心诚,贡品不在精多。

阿昌族认为遮帕麻和遮米麻是人类始祖。史诗中葫芦里生出的9个娃娃,就是汉、傣、白、纳西、哈尼、彝、景颇、德昂、阿昌族的祖先。阿昌族每年都举行盛大“窝罗节”祭祀他们。举行丧葬仪礼时,活袍祭司要请出他俩,歌颂其恩德,并将亡灵托付给他们。创世英雄遮帕麻的英雄气概,及不畏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丰功伟绩,激励着子孙像祖先那样为生存而奋斗,形成一种不屈不挠、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桑姑尼是阿昌族的盐神。在创世神话史诗中,遮帕麻到南方遇到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桑姑尼。据说聪明的桑姑尼受到羊舔食石头上白色结晶的启发而发现了盐,成为第一个掌握制盐技术的人。为了阿昌族子孙后代能吃到美味佳肴,她把自己的头变成岩盐,身变成一条盐河水,头发变成葱和韭菜,脚趾、手指变成大蒜和姜。基于阿昌族古老传统重视盐的社会意识,借助于对“盐婆婆”桑姑尼的信仰激情,将她的地位提高到和天公地母遮帕麻、遮米麻并列,成为阿昌族最初尊奉的三位神灵之一。

三、阿昌族祖先崇拜的产生及其意义

阿昌族先民经历过游牧生活和狩猎采集生活,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自然的赐予。自然既是衣食之源,又是威胁生存的最大敌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阿昌族先民只能以集体力量和简陋工具与自然相适应、相抗争。他们一方面逐步认识到生产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自然界的侵害,对自然界的变化不能理解,便产生敬畏和祈求的心理,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化,于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初始形态的原始宗教便产生了。

分析阿昌族的祖先崇拜,可以看出它始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在父权制确立后发展,在与傣、汉民族的交流融合中丰富完善,并具有本民族的特点,祖先崇拜反映出民族发展的脉络。在早期的阿昌族社会,阿昌族创造了自己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并认为他们创造了万事万物。当告别了迁徙的生活定居后,又创造了“色曼”、“色勐”、“塞们”等神,这一切反映出阿昌族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过渡和父权制的确立。

祖先崇拜具有慎终追远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儒家思想支配的丧葬祭仪,强调“祖德、宗功”的典范性。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阿昌族强调“继承父志”、“不改父道”的孝道孝规。当父母弥留之际,儿女要日夜守候,准备喂“衔口物”,老人咽气后要举行隆重复杂仪式以表达“尽孝、怀亲”的感情。通常在停灵祭奠的三天,请活袍祭司或“先生”昼夜念经,带领孝男孝女“绕棺”,村人要来唱“打孝歌”等。遵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目的让死者魂安、生者心安,期盼死者灵魂为生者祈福禳灾。此外,还表现出阿昌族难忘故土的情怀,尽管人们在新地域生活了几代或几十代,祖源故地难以考定,但仍期盼死者灵魂返回祖源故地,所以出殡时,活袍祭司要进行将死者的一个灵魂(他们认为人有三个魂)送回祖先故地的仪式,使生者产生对祖先故地的热爱。重丧、颂祖、祭祀祖先神灵,延绵祖先血脉,是阿昌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在进行各种仪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孙产生教化功能。

四、阿昌族祖先崇拜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有教育的功能。祖先崇拜是孝道的载体。孝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首要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化为中国国民之性格。

阿昌族祖先崇拜是最主要的信仰,祭祀祖先、告慰亡灵,反映出阿昌族对人生本源的一种解释,对人生存境界的一种沉思,对民族生存繁衍的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阿昌族的祖先祭祀中通过交融而产生的不仅仅是死与生的转换,更多则是孝道思想。仪式所表现“孝”的内容主要是祭亲、敬亲、爱亲和养亲,以及光宗耀祖和传宗接代。祠祭的所有内容和程序,都是对孝道的宣讲,因此,祭祖仪式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子女的孝道,通过维系血缘关系的稳定,使生命得以延续,增强宗族成员间的认同、团结和凝聚力,维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江.阿昌族的祖先崇拜[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

[2]刘江.阿昌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赵安贤,兰克,杨智辉.遮帕麻和遮米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4]攸延春.阿昌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5]王志良,等.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阿昌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芒市文化体育局.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辑[Z].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9.

[7]陇川县史志办,德宏州民族艺术研究所.阿昌族文化论坛[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8]曹路.阿昌族女性信仰变迁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以云南德宏梁河阿昌族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三峡巫溪大宁盐文化故事传说释读 篇8

关键词:巫溪;盐文化;棒老二;起阳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4-01

本文笔者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巫山有关巫溪通往巫山境内大昌、起阳及湖北、神农架、巴东、秭归、宜昌的陆路盐道的民间传说进行考察,尝试以传说研究三峡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与整合。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先以起阳乡盐业文化故事为释读。

一、故事一:巫山起阳乡“袁大汉与大宁盐厂传说”

巫山起阳乡(今平河乡起阳村)传说:“很久以前,起阳坝的人自‘湖广填四川’后,到大宁厂背盐吃,不要钱,只因为咱们祖先有一个外号叫袁大汉的猎人,在山上打猎,发现坝中有一只雪白野羊从一个岩石洞中(在今天起阳坝龙洞)跑出来,他便持弓紧追,追到一个小山岗,该地就叫野羊岗,(据袁大恩和黄权喜讲,具体位置在今起阳袁家湾,笔者舅舅袁孝平和袁大电屋后),追到一个岩屋(洞),羊子顶了一下,叫羊子帽,追到一条河中(指今天大昌洋(羊)溪河),野羊在河中打了一个滚,洗了一个澡变成一只白鹿,撒了一泡尿,洋溪河边便有一股盐水,追到一个坪,就叫鹿子坪,袁大汉仍紧追不舍,白鹿跑到大宁厂钻进洞里不见了,洞里却哗哗流出白花花的盐水,从此,人们便把袁大漢看到野羊的地方称为‘观羊’,将野羊起跑的地方,今起阳坝称为‘起羊’,后来‘羊’改为了‘阳’,而起阳坝的袁姓与袁姓亲戚到大宁厂背盐吃便不要钱,但是起阳坝十大姓(沈、陶、杨、石、刘、黄、李、袁、张、王)都是随袁姓一起入川,自古联姻,大家吃盐都不要钱,人口繁衍越多,尤其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自称是起阳坝的人,大宁厂的人真假难辨,再也不给起阳坝的人白吃盐了。”一般说法是只要报上起阳人就可以不要钱,当时起阳人背盐都带着铜腰牌,以牌为免费吃盐凭证。

二、袁大脚背盐勇退“棒老二”的故事

传说,由于大宁盐场的盐是起阳坝的野羊跑去而产盐的,于是起阳坝的人到大宁厂背盐不要钱。但是到大宁厂的路途很险,树木成林,土匪藏得很多,常常打劫过往客商,客商因此要结伴而行。

传说有一个身大可负千斤,脚大单鞋可容一升米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叫“袁大脚”的人,自逞力气大,独自一个人到巫溪大宁厂背盐,他出发的时候,他老母亲就炒豌豆子两升,他一路边走边吃吃到盐厂,背着数百斤盐就往起阳坝赶。

这时候,路上“棒老二”(土匪)想抢他的盐,于是十几个“棒老二”紧追不舍,走到一个上坡处,袁大脚一个响屁就将几个“棒老二”充(震)倒滚到坡下面去了,但是“棒老二”们想着人多势众,继续追赶,走到一个高坎子,而此时袁大脚内急,而“棒老二”也追到路下面的坎下蹲下来,准备偷袭,而袁大脚装着没有看见,把打杵子(歇脚用的)一丢,背着数百斤的盐,裤子一撩,屁股一撅,朝坎下就拉,袁大脚刚吃过的不易消化的豌豆屎如潮水般撒向坎下“棒老二”,坎下“棒老二”不仅遭到“炮击”,被喷得浑身是屎,更见袁大脚如此神力。

笔者认为通过这两个传说故事,可以推断起阳村确实是一个古代盐业转输的中转站。而起阳人在移民起阳后做起盐业转运生意或者是煮盐商而发家致富,但 “吃盐不要钱的”传说,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便形成了。

三、巫山起阳乡盐文化传说故事释读

笔者2007年暑假再次考察地处小三峡支流小小三峡及巫溪大宁盐场,调查发现姥姥所讲故事不仅文献有载,而且确实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已故原巫溪县长巫山文化名人易继魁老人在其“逐鹿得泉”记述的故事和笔者姥姥所口述的传说故事相仿,其故事有一段描述到:“在猎人的家乡和猎人走过的地方,至今有不少传说,由于当时把‘白鹿’当成‘白羊’,所以把最早发现这只动物的地方叫‘起羊’,动物跑过的一条溪河叫‘羊溪’,羊溪河岸边有动物踏出的足迹,冒出了几股白色泉水,名叫‘脚步点’……还说:‘起羊’的人古时候到宁厂买盐还可以免税,因为发现盐泉的猎人是“起羊”的呀。”

《四川省巫山县地名录》同笔者记载的传说故事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现分别成为官(观)阳(羊)镇、起羊(阳)乡、洋(羊)溪乡、当阳乡等地名的来历,而这个逐白羊(鹿)得盐泉是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至今留下一系列的故事和地名,体现起阳到盐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者联系。

尧的传说故事 篇9

尧王穿一件葛麻衣裳,四处走访,查看子民秋收的情况。

这是个好年景,棒子长,豆子圆,收割庄稼忙不完。尧王只怕好庄稼烂在地里,督促大家日出而作,抢时收获。

晚上,冷月高挂中天了,尧王才回到宫中。此时,宫中还热闹非凡,原来是南方小国送来了稀罕物品。尧王近前,使臣打开箩筐,取出两个五彩斑斓的东西。接过看像是蚕茧,可蚕茧长不过小指,而此物比脚还长,又不像蚕茧,有的雪白,有的亮黄。这东西五色俱全,真不知是何物。尧王只好恭敬请教。

使臣说:“这是冰蚕茧。缫丝织布,缝成衣衫,不仅华美好看,而且结实耐穿,下水不沾,火烧不烂。你虽贵为天子,却节俭朴素,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因而,小人不远万里挑来,请尧王收下做件礼服吧!”

尧王听了倒是喜欢,每年祭祀先祖,缺少像样的礼绢,这冰蚕恰是最好的物品,便点头收下。礼品当然不能白收,就叫农官挑选上好的种子赐予来使,让他们按时播种,多打粮食,众人就有了好光景。

冰蚕茧放到后宫,由尧王的夫人去缫丝织布。

尧夫人精细认真,又做得一手好活儿,拿到冰蚕茧珍爱万分,不敢怠慢,很快就缫丝织成一绢。剩余的冰蚕丝,放置后宫,她要待尧王观赏过此绢再纺织。待尧王看过,认为丝绢织得很好,可是再找冰蚕丝,却不翼而飞。

谁敢擅自乱拿宫中物品?尧夫人想到了子朱,找到一看,子朱正拿了冰蚕丝剪成条绺和一帮小孩点火玩耍。果然,那丝火烧不着,沾水不湿,猴崽毛头们看得咂舌称奇。可惜,这么珍贵的宝物就在玩闹间毁坏完了。

尧夫人气得欲哭无泪,急得想打又心痛孩子皮嫩打不下去,想遮盖搪塞,国祭时拿不出绢帛如何交代?为此事煎熬得她吃饭无味,躺卧难睡,不几日,明显瘦弱了。

尧王很快知道了这事,是从大臣那里听说的,大臣是从孩子口中听说的,叫来子朱一问,满口承认。

尧王无奈地看着子朱。

儿子一天天长大,不爱读书,游手好玩,性情又十分暴烈,这样下去,岂不成了害群之马?想到这里,尧王锥刺心肺般地难受,得想个良法改变儿子的性情。此后数天,他每日饭后进屋,闭门不出,时而仰头望天,像在探寻天道衍变;时而伏体在地,像在触摸地理沧桑。

几天后,尧王走出宫门时,一副围棋的方略已经熟烂于心,勾画在绢帛上了。他在阔野走走,看看近水,望望远山,只觉得心胸同视野一样开阔。

这天夜里,火灭光熄,万籁俱静,尧王还和子朱照着松明下围棋。尧王持白子,子朱拿黑子,父子俩凝神端坐,全然不知三星已偏,夜色深沉。看看子朱入神思考的模样,尧王心中暗暗欢喜,但愿这一着管用,能让儿子收心归意,静虑修养,改变他暴烈的秉性。

子朱也真聪明,父亲教他围棋,画格撂子,说明规则,他一听就懂。试走几着,还真出手不错,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潜心考虑过的。连续围棋五六个夜晚,子朱步步进逼,竟然令尧王也苦心思索开了。再过两日,即使苦心思索,尧王都难胜子朱了。

围棋在宫中传播开去,大臣们都喜欢铺摆成局,不少人还和子朱对弈,但是,很少有能战胜他的。

围棋在民间传播开去,子民们都喜欢画格摆子,在田间村头,斗智斗勇。他们还选出高手去和子朱对弈,但是,很少有能战胜他的。

好长一段时间,子朱沉迷在围棋的天地里。

关于美丽的故事_美丽的传说故事 篇10

传说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他长得结结实实、高高大大,上山打猎、下河摸鱼,飞禽走兽都逃不过他的手。而且,刘鹄随身还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刘鹄也和这些小鸟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虫子喂它们,小鸟也会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只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喉圆润,歌声动人,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周围村庄的人都知道她,赞美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呀传,最后竟传到皇宫里去了。皇帝是个昏君,整天沉湎酒色。从不过问朝政,只关心一年一度的选妃之事。皇帝一听说鹃子是个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

这一下可忙坏了县太爷,自从皇上下了圣旨之后,他就开始盘算起来:如何借这个机会讨好皇上,为自己的仕途升迁好好铺垫一下。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太爷两眼骨碌一转,心想:奇了,这个大美人还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献上去……嘿嘿,县太爷心里暗暗高兴。于是县大爷走上前说:“恭喜!恭喜!鹃于姑娘,皇上选中你做皇妃了,以后可要……”还没等县太爷说完,鹃子转身就进了屋。县太爷一看软的不行,就要来硬的了。县大爷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门被撞开了,可怜鹃子体弱,力气小,一个人怎能敌得过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被抓出来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挑满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买了一缸米,安顿好鹃子妈,就准备出发了。第二天一大早,刘鹄背了个小包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一见到她,欢喜得不得了,便对鸽子说:“听说你会唱很好听的歌,唱一支给我听吧!”鹃子不开口说话。又问:“听说你会织很好看的布,织一匹给我看吧!”鹃子还是不开口。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死了这个皇帝老儿,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但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着想进去,可围着皇宫转了一圈,看见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排萧也被气流吹响了,于是,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就慢慢睁开了眼睛,通过窗户往天上看。她终于看到了排萧,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歌声绕着花园转,绕着大树转,绕着宫墙转,转呀转就转到了刘鹄那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刘鹊越想越伤心,越想越难过,自己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自己虽经历了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鹃子,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阿昌族美食——酸笋谷花鱼 篇11

酸笋谷花鱼,顾名思义要用到酸笋和谷花鱼,单就从这两样食材来说,其讲究程度便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阿昌族最喜食酸,而酸笋又是他们的至爱!每到春秋两季,竹笋便发出嫩芽,待长到30 cm左右时,将其连根采下,去壳,将笋肉切成丝或片,浸于陶罐的淡盐水中,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发酵即成。其味酸、质嫩,从盐水中取出便可直接食用,若与鱼、肉之类合烹,则滋味更佳,为不可多得的食材!

而这谷花鱼就更有一番门道了!此鱼并非特别的鱼种,而是特指与稻谷共生的鱼,其中以鲫鱼最多:插秧时将鱼苗投入稻田,等稻谷成熟时便可收获,虽前后不足百日,却是鱼中之极品!谷花鱼纯净、天然,肉质肥美、细嫩,是阿昌族餐桌上最得意的一道菜。

说来也算是运气好,我出差的时候正好赶上“谷花鱼”收获的季节!在朋友的指引下,我们拜访了他在当地的一位阿昌族朋友,一见面,便开门见山地直接点了酸笋谷花鱼!

这位阿昌族朋友精于食道,尤以这酸笋谷花鱼最为拿手。他熟练地将一条条小孩儿巴掌大小的谷花鱼宰杀、洗净,在锅中淋入少许底油,将谷花鱼煎至两面微黄,然后加入清汤、青蒜、葱段、姜片,待汤滚沸时再将酸笋放入,用小火慢炖半小时左右便告完成。

出于对此菜的好奇,加之想学学手艺,我一直守在这位阿昌族朋友身边,开始还没觉有出什么特别,与平时家里做鱼一般无二。直到酸笋下锅,那股清透的气息裹着鱼的鲜味一并升腾起来,倏地一下便钻进鼻孔里,直让人眼前一亮。鱼还没端上桌,我和同来的朋友便已经咽了一肚子的口水。

终于,酸笋谷花鱼出锅了!我们再也顾不得客气,两双筷子闪电般各自夹起一条谷花鱼。一入口,那股鲜香软嫩便征服了所有的味蕾,从未有过的舒爽感冲击着大脑,这谷花鱼果然不是寻常的鱼儿所能相比:除了肉质细腻、鲜嫩不说,竟然连鱼刺都是软烂的,绝不用担心会扎到嘴,再加上鱼肉中蕴涵着的酸笋味道,令其滋味更加浓郁、绵长。片片晶莹的笋片在鱼肉之间更显可爱,夹一片放到嘴里,那柔软的酸爽滋味伴着淡淡鱼香,尽是回味无穷。

我和朋友如风卷残云一般,不消一刻工夫便将一大锅酸笋谷花鱼消灭个干净。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阿昌族朋友竟然自始至终都没动筷,我纳闷地问:“您怎么不吃呀?”这位朋友轻笑着说:“怕不够你们吃,如今这谷花鱼越来越少了,如果不是你们这样的贵客登门,别人来了还吃不到呢!”我愈发好奇:“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这谷花鱼撒在稻田里就行啊,又不用多复杂的管理,怎么还会越来越少呢?”阿昌族朋友无奈地说:“唉,还不是因为现在的水质越来越差,时不时还会泛出刺鼻的气味,稻子还勉强能种,但是谷花鱼却已经很难养成了。”

【阿昌族的传说故事】推荐阅读: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05-13

上一篇:植树节活动策划内容下一篇:我喜欢秋天的作文5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