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保健养生

2024-10-24

顺应自然保健养生(共7篇)

顺应自然保健养生 篇1

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变化, 以免引发疾病。在一年中, 阳气有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 在一天里也是一样, 应该根据阳气的生长变化, 适时调整机体活动, 以顺应自然。

1、晨起如春

早晨起床, 正如漫漫长冬结束后, 阳气开始生发的春季, 养生要点也应该与春季养生相同。一是要经常运动, 一夜休息后, 阳气开始生发, 机体需要运动来增加活力;二是与春季养阳对应, 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 阳气不足, 难以抵御风寒, 所以有“春捂”的说法, 体现在一天中, 就是晨起锻炼应注意保暖, 否则就容易感受风寒。

2、日间如夏

白天的工作时间, 正如阳气充足的夏天, 人的机体处于兴奋状态, 应该充满活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天过中午, 正是阳气盛极转衰时, 因此午饭过后, 人体会感到困倦, 需要午休半小时左右, 为下午的工作积蓄更多的能量。

3、暮时如秋

太阳落山, 气温开始下降, 正如秋天的肃杀, 阳气由“长”转为“收”, 我们应该将白天的工作收尾, 调整精神, 像秋天一样冷静思考一下, 想想这一天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宜, 身体也开始进入放松状态, 如果此时还要加班入夜的话, 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4、晚间如冬

入夜后, 阳气由“收”转“藏”, 应早些休息, 使身心得到调养。现代人夜生活丰富, 经常熬夜, 这都是与自然规律相悖的。晚间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段, 应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晚餐不宜吃得过于丰盛, 应尽量减少油腻的食物, 粗粮反而有益调理身体阳气, 起到“藏”的效果。 (李荧)

顺应自然保健养生 篇2

不知怎的,被爷爷如此说来,我不知买了多少个冒牌货,总有一总被骗的感觉,爷爷又语重心长地说道:“该啥时候吃什么东西,就啥时候吃这种东西,非得颠倒过来吗?知道为啥现在乡下人比城里人身子骨更硬朗吗?因为他们吃的都是顺理成章来的东西,而那些城里人,都是吃的逆季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为啥逆呀?就是因为加了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孙女,我说的对吧?”

是呀,该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呀!该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事呀!

自然就去做该做的事,就去播种,去收获,夏天去游泳,去滑雪。

青春期的我们为何要脱去当前的稚嫩?为何要老成?总要去做成年人的事,这不就好比打摧熟剂,或许能提早销售,但质量如何,谁又能保证呢?而那些已以成熟的人又为何要做些幼稚的事,犯下不必要的错误呢?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篇3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当然强烈地影响着人体。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体也形成了适应自然的良好的人体结构和功能,它使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适当的调节来适应自然的变化。

比如在四季中,春夏气温比较高,人体的皮肤就比较松弛,疏密多汗,通过出汗来发散体热,秋冬气候转凉,人体则皮肤致密,少汗而尿多,以保持自己的衡定体温。又如气候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江南多湿润,北方多干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分别适应这种不同的水土,平时这一点看不出来,一旦异地而处,就可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反映。

但是,人体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如果自然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生活无度,不注意发挥自己的调节功能;或者人体调节功能因各种原因运转失常,就会导致生病、衰老以至死亡。因此中医强调人在生活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起居有时,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有利因素,抵制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自己的健康长寿。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介绍于后:

昼夜展昏:中医认为,自然界二十四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相适应的,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着重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活络筋骨,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是,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否则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生发,摸黑起身锻炼,也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对病人的护理也要注意昼夜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对疾病的疹断、治疗和护理时都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时变迁:四时气候的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相适应的生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人体在四季中也有这种生、长、收、藏的规律,因此,要求生活起居和思想情绪都要顺应这种规律进行调节。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们应该及时调整休息,比冬天睡得晚一点,起得早一点;多从事活动,并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要衣着宽畅,头发舒松;精神方面应尽量使身心轻快起来。夏季日照长,阳光充沛,万物生长旺盛。人们更可睡晚起早;要适当地多接受阳光照射,不宜过于贪凉,并经常洗澡,以使皮肤疏松,体内的“阳热之气”得以发泄;同时炎热气候下要避免发怒。至秋季,气候逐渐转凉,景物萧条,此时人们活动相应逐渐减少;穿着要逐步适应寒冷的到来。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的冬季,是万物“闭藏”、“蛰伏”的季节,阴寒之气较盛,人们需避寒保暖,以维护“阳气”不使外泄;同时可适当晚起早睡一点。以上是一般正常人的情况,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节气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六气偏颇: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杂复气候变化,中医把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太过或不及,因而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人体应该顺应正常情况下的六气,防避反常情况下的六淫。我国不少涉及养生的古籍中,曾提到“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等等警诚。作为影响疾病发生的一种因素,这些说法,现在正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近来已经得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世界性传播,与来自极地的强劲寒流和形成于海洋中的威力巨大的风暴,其中包括我国的台风,有着密切关系;而盛夏尽管炎热,由于熟睡之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故露宿户外也确实易受病菌侵袭,或者可引致人体功能活动发生障碍;再者在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病中,潮湿也已经比较明确地被视作诱因之一。另外人们对于衣着,除洁净宽舒外,更宜做到“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并注意及时增减,这样才能使人体“寒热平和”,收到“疾痛不生”的效果。

数学学习应顺应学科结构自然生长 篇4

一、纵横融通,把握结构之“形”

数学的结构是内隐的。我们所见的教材显现的总是课时分明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不但研读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要研读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挖掘文本之外的暗线,深刻把握知识内部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之上让知识链伸长、分支,建构知识网,把握数学结构之“形”,让学生学有结构的数学。

1. 纵向融通,“串”起来

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往前追溯会有其生长点,往后发展会有其延伸点。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明白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其在知识链中的结构关系,那么新知识就会自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串成整体的知识链。

如对分数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串”:三年级上册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对应的分数;五年级下册学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几分之几。每一阶段都承上启下,从直观逐步抽象,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紧接着,运用分数的意义可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而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分数约分或通分,约分或通分后可以顺利地比较分数大小和进行分数之间的运算,而分数之间的运算直接为解决问题服务。学生如果能清晰地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那么和分数相关的知识自然就会形成有序的整体,而不是散落的碎片。整体的建构同时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每一项内容的价值和作用。

2. 横向融通,“合”起来

有些数学内容从表面看关联并不明显,但如果深入进去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它们内部隐藏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恰恰能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理解其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将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这样,原本割裂的内容就能通过一条暗线统一起来。

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些内容散落在各个年级的各个单元,如果结合分数、小数、除法、比的互化,引导学生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就不难发现它们是相通的、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它们可以合成同一种性质,不同的数学表示才衍生出名称不同的性质和规律,由其中某一个性质我们能顺利地推想出其他的几个性质。

3. 多向融通,“连”起来

数学结构是奇妙的,庞大的数学体系犹如一张复杂的大网,节点处通向四面八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将数学知识相连、相整合的过程。某一学习内容和其他内容相连的节点越多,建构的认知结构就越牢固,越具连续性和发展性。

如认识百分数,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00%。这里的200%和以前的哪种说法意思一样?(2倍)王大伯家今年种的粮食比去年增产了10%。这里的10%可以换作什么?(一成)这样沟通了百分数和分数、倍数、成数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成数、百分数、倍数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百分数是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此,学生就能将百分数顺利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与相关概念建立联系,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二、反思迁移,领会结构之“神”

数学内部的结构是固有的,但是这些固有的结构如果硬生生地填进学生的头脑,它依然是僵化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数学学习不应止步于掌握数学内部的结构,而应该通过结构化的教学促成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通过结构化过程的展开培养学生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结构化的数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力。

1. 展开有结构的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教师应该通过结构化的教学促成学生结构化思维方式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角的度量”是四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通常在教师口干舌燥地讲了量角的操作方法后学生依然不得要领,常常把量角器上内圈读数与外圈读数混淆。究其原因,这和教学方式有关,直接讲授操作方法,学生缺乏思维的参与,不知其原因,机械操作必然错误百出。

笔者曾这样尝试着进行结构化教学。

1.从厘米尺量长度开始。(二年级)

认识1厘米后,教师用厘米尺量一支蜡笔的长度,蜡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用尺可以量出蜡笔的长度呢?(尺上有许多1厘米,将蜡笔对着尺比,蜡笔和尺上的8厘米一样长,所以蜡笔长8厘米)

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吗?(学生自己量)

交流:你是怎么量的?(学生量法五花八门,有从0刻度开始,有从1开始,有从其他刻度开始……)

为什么说它的长度是4厘米?(和尺上4个1厘米一样长)

比较多种量法,你觉得从哪个刻度开始量能很快知道它的长度?为什么?

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测量长度的本质是将物品和尺上的标准长度比较,里面包含了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长。

2. 用量角器量角。(四年级)

认识角后,介绍角的单位:度(°),认识1°的角。怎样知道一个未知角的度数呢?(用1°的角去比,包含几个1°的角就是多少度)

演示将若干个1°的角拼在一起形成量角器的过程,量角器可以量出角的度数吗?为什么?

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一个角的度数。交流:你是怎么量的?(有的学生并没有从0刻度量起)为什么量法不同,却都能量出角的度数?(只要看这个角里面包含了几个1°的角)怎样量能很快知道角的度数呢?

3. 反思

量角度和量长度有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将测量对象和标准单位比较,里面包含了几个标准单位就是要测量的数据)

以上教学过程虽然跨越两个年级,但在“测量”的统领下自然形成一个整体。相信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一定不会再纠缠于内圈和外圈读数,即使是一个破损的量角器也一定能量出一个角的度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以后对于其他量的测量一定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思维:测量对象是什么?标准单位是什么?测量对象中包含了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单位?建立在这样的结构思维之上,还需要担心不会操作吗?

2.尝试有结构的探索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无止境的,已有知识的掌握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已有经验的积累也是以后探究的前提。在同一类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采用同样的方式,经历类似的过程,学生就能明了探究方法的结构。

如“探索规律”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反思→运用”的步骤展开探索活动,学生以后探索其他数学规律时便会自觉进行方法结构的迁移,独立进行数学研究和探索。从立体图形的学习中学生会积累“研究特征→表面积→体积→应用”的学习经验。从相关统计内容的学习中认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分析数据→预测或决策”的统计步骤。过程与方法的结构帮助学生指明途径和方向,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迁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学习自主性的加强和探究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凸显本质,感悟结构之“魂”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理性精神是数学的灵魂,有魂的数学教学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承载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结构化的数学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的灵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智趣的快乐。

1. 体悟结构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结构化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通常蕴藏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经历了结构化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学习小数除法,需要经历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过程;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经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时需要经历把它们互相转化,实现同化和顺应,从而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的背后是化归思想的统领。认识分数、小数、百分数时借助图形帮忙;认识乘法、学习分数乘分数时用图形表示算式;解决问题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这些学习过程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在数与形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贯穿其中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分类思想、模型思想、函数思想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中凝练提升,学生就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并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以后的数学学习。

2. 感受结构背后的数学理性精神

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它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求实、求真、求简、求新。数学语言的简练、精确、概括;分数和小数的化简;运算中的简便计算,这些无不彰显数学化繁为简的特质,数形合一、万物皆数。在学习“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观察、提出猜想、反复验证,不断修正发现,这种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的态度不正是数学求真的精神所在吗?透过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与学的结构化,数学的理性精神会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和血脉中。它虽然无形,却具有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学生以科学的方法不断探究新的世界、寻求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创造。

基于结构化的数学教学,学生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建构,让学生在整体视野下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和结构,以全局的视界把握学习内容,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基于结构化的数学学习使学生逐步具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积累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悟数学的理性精神,这些是数学学习带给学生的宝贵财富。

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 篇5

荀子说的“天行有常”,“顺之以活则吉”,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孟子说的“谷不违农时”“数罢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也强调了规律的重要性,古人尚有顺应客观规律,应时而作的思想,那今人呢?为修建设施而造成大片生态林的损毁,为获更多的利益而使地球伤痕累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为满足人类可悲的私欲,而去侵占野生初物们的家园,让它们日夜不安有家不归……这种。种与规律相违背的消息接连传出,令人心寒。在人们心中,自然规律早已演变为“改造”“征服”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的创造与重现能动任意去“改造”客观规律,妄想创造自己的天地,殊不知,沙漠在扩大,河湖在缩小,惩罚在进行,那种。种违背自然的恶果在慢慢吞噬我们的和谐。

令人欣慰的是,人类已慢慢意识到规律的重要性,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如今倡导的无碳生活……让人们终于明白规律的重要性,不再过多的去干预大自然原有的生态规律。这所逞现的新的迹象,也为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开了新篇章。顺应客观规律,才有万物的和谐。

顺应四时养生之 篇6

【关键词】阳气;春季;顺应四时;养生;预防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3-01

在天地之间,四时的阴阳变化才有了万物的生、长、收、藏。 “陽化气,阴成形”当万物出生未长出地面,还在土壤中欲要萌发之时,都是因有了阳气生发作用于阴的形质之上。阳气主生发,阴气主成形,在春季阳气很好的生发作用于物质之上,阳生而日暖春风,草木生发,万物生命才有了始生的生机与发展。大地万物才会有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等一派春意盎然蓬勃的景象。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人体本身也属于万物之中,必然要顺应四时的生长收藏规律进行修养、生长。在某种意义上的保健、养生也是顺应和顺从其生长规律。

1 条畅精神情志:

主要在于阳生而春暖,草木萌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与筋,筋膜柔和又能润养于心,肝主疏泄,肝气达则上联于目。自然界与人体关联是深远微妙与之息息相关。春应肝在情志上宜舒缓明快,励精奋志,精神条畅,始肝气生发,心气宣泄,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顺应阳气的生长趋势,才会气血条畅,精神旺盛。春季人们总会感到 “犯困” 春天犯困是因春天气候转暖,万物复苏人体血脉代谢开始增加,也就是说,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的氧气供应不足,因而困倦乏力,精神不足。所以春季要做到,起居上宜夜卧早起,披散开头发,穿宽松衣服,使形体舒缓,放宽步伐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阔,以顺应春季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春生之气生发,会损伤肝脏,致使肝气内郁而生病,心气内虚,会提供给长夏之阳气基础不足,而出现一些寒性病变。

2 饮食摄入适宜:

春季在饮食及补益方面对人体的养阳很是关键。良好的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赖气化的功能。首先阳气的升清离不开“脾胃”。脾胃位于中焦,分主升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主要指引食物进入胃肠经过消化吸收过程以后的物质及能量转化,根据物质变化,可分为清浊两部分,轻者为阳,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发散。向上出清窍,向外发腠理发挥卫外抗邪作用;或充实四肢,使机体强健,动作有力。浊者为阴,出下窍前后二阴,或存于脏而藏精气,或走于腑传糟粕,形成小便、大便排出体外,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使人体基础趋于平衡。对于春季时令,无论是平时的饮食习惯还是摄入进补食品,还是选药、用药、防病、治病等方面,都要围绕春季人体脏腑顺应规律。忌过于生冷及肥甘厚味等滋腻之品,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影响其正常升清。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附子、肉桂、参、茸、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耗伤阳气。春季容易感受外感病和时邪异毒侵害,不明者常以双花、菊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作为防病时时代茶饮之。中药里清热解毒之品性味多偏凉性,在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长期不正确的饮用,宜阻碍机体阳气生发。春季阳气不能很好地化生来充实脏腑,随着季节变化到了夏季,体内生发蓄积的阳气,也抵挡不住暑中湿邪,湿邪会直伤中焦脾胃,出现清阳不生,浊阴不降,至脏腑气机壅滞。表现为腹部不适,脘腹胀满,呕恶、大便塘泻,时有头迷昏沉,乏力,口淡纳呆等一派脏腑升降失职象。

3 注意保暖防寒:

春季万物复苏,大地回暖,人们感到春日暖阳,很快脱去了抵御冬日寒冷的棉衣。春季气候特点是乍暖还寒,春风四起,温度变化不定,过早的减掉衣物,机体还没来得及适应气候变化。在春季肌肤腠理阳升易开阖,腠理变得稀疏,很容易遭受外邪风寒侵体,易患风寒和痹证等外感疾病。所以不要过早的换掉御寒的棉衣,以免春伤于风而阳气不生,损伤体内阳气。一方面是,转到夏季时阳气不能旺胜而生寒性的泄泻。另一方面,也会使机体出现防御功能下降,一些旧宿疾会复发,如心脏病、气管炎,腰腿疼等。

4 适当身体锻炼:

换走了冬日的寒冷,迎来春日明媚的暖阳。潜藏内伏冬日的阳气,渐渐生发,机体的气血运行也开始周密的布散。在此季节顺应时令,到自然界行走锻炼促进肢体关节活动,有力于气血运行及阳气生发布散。阳气在清净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温煦五脏六腑;外则养筋,温养肢体筋脉。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阳气的温养,春季里适当的户外锻炼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有利于健康。

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中可见,只有在本季做好了调神养生之道,才能为下一季节防病打下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进一步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说明在阴阳平衡中,阳气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阳气充盛固护于外,才能很好的抵御外邪的侵入,维护脏腑精气安首于内。尤其在春季万物生发之始出时,更要注重阳气的生发,故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勿损伤阳气,留得一分阳气,机体就有一分抗病及防御能力。只有顺应四时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

作者简介:

跨越“雷池”顺应自然 篇7

现代的健康概念决不单指生理上的正常,更重要的在于心理上的健全。被动接受太多的清规戒律,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效应?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快乐的人身体更健康,寿命也更长,即使他们触犯了健身专家所定的条规,甚而还有某些不良生活嗜好,但是心理上的满足却能使他们精神松弛、快乐和兴奋。英国雷丁大学人类精神病药理学研究小组负责人戴维·沃伯顿教授说,使人们感到内疚和不安,剥夺人们享受简单快乐的权利,这对健康是有害的。它可以使人处于抑郁、消沉的精神状态,而不良精神状态会成为百病之源。

以悉尼大学生物心理学家戴尔·阿特林斯为首的一批澳大利亚学者提倡人们按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排一切,反对干预人们的衣食住行。阿特林斯博士说:“人们生来就应该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那种认为可以按照营养结构表有选择地进食的观点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他举例说:在日本,政府从不对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发表意见,然而他们的预期寿命却在不断延长,心脏病、癌症和其他西方国家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降低;法国人生性快乐,对营养学不屑一顾,但法国肥胖人口的比例却比邻国低得多,而且也不存在严重的饮食不当的问题;芬兰人同样也是随心所欲地进食,他们的预期寿命也像日本人一样得到了延长。同日本、法国和芬兰人正相反,美国人对饮食结构非常重视。在过去10年中,美国人减少了食品中热量和脂肪的含量,并加强了锻炼,但他们的预期寿命却没有任何变化,肥胖人口的数量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以目前的速度,到2017年,每个美国人都将超重。阿特林斯说,人们最好是听其自然,不要过分地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影响。

确实,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然且难以更改的过程。强行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听他人的一套,等于是把自己的生命主动权交给他人。事实上,生活中许多高龄者并不是孜孜追求养生之道的人,他们甚至还不懂得“养生”二字的含义,只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事。这说明凡是能沉静地顺应自然的变化,达观地看待人生、充分地享受人生,做自己健康的主人的人,就可以颐养天年。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言,没有必要过于苛求自己、违背自己的心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尽管有人说它属于禁忌或是有害的,也没有完全放弃的必要。这对自身的健康可能是真正有益的。

上一篇:数字加密下一篇:磷脂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