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

2024-06-06

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精选6篇)

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 篇1

创建文明校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八年级138班的王晓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建文明校园”。

首先让我为大家讲个故事:一家外企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有很多应聘者去参加答辩考试,一个个考下来,虽然对答如流,但都没有被录取。轮到最后一个人了,他走进房门时,发现干净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有卫生习惯的他很自然的捡起纸团放到纸篓里。这时,考官说:“请你看看捡起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情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任职。”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好的机遇。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美丽的校园里,我们敬爱的老师们仪容高雅、谈吐风雅、举止优雅;我们可爱的同学们服装素雅、谈吐文雅、举止柔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校园内还会看到一些随手丢弃的白色垃圾,课间还有少数同学高声喧哗,甚至在楼梯上追逐打闹,当随手乱丢垃圾成为一种习惯,当课间大声喧哗成了一种本能,文明的素养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今年,学校提出要创建文明校园。文明校园最基本的特征应是师生行为文明、校园干净整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二是要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会用文明用语,在校园内讲普通话,看见老师、同学会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三是要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上下楼右侧通行,在楼道里不大声喧哗,不随便奔跑,保持校园的安静有序。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每天按时清扫卫生,保持校园的清洁;五是要养成节约的习惯,不浪费水电,为国家节约资源。

同学们,“文明”这两个看似深奥的字眼,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话语中,住在我们的心里,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上,让我们用行动去践行文明,让文明之花尽情的在我们身边绽放,让美丽的云中校园四季芬芳!

谢谢大家!

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 篇2

培育实践出现了功能弱化的趋势,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关涉校园生态文明培育路径的探索注重实践蓝图的

碎片化描绘而忽视实践机制的系统构建。从动力机制理论的视角,将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诸要素进行

合理的机制设计,促使学校生态教育实践长期高效运转起来,是提高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培育实践 动力机制

一、当前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

制构建的提出背景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战略用蕴涵诗意

的语言把我国的生态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

位。学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骨干

力量,其生态素养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

设的进程和结果。因此,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的培育

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其良

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对于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

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从当前我国各类学校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看,

普遍存在着注重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

生态建设的实践引导现象;对于学生的生态文明教

育实践活动缺少组织依托;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

育实践活动类型多、时间短、不系统,导致其效果不

显著等问题。从学者们对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探讨

现状看,关于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顶层设

计——诸如生态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原则、内容、

步骤、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实践蓝图绘制日臻

完备,而对“美丽中国”语境下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

践的研究层次有待提升,对学校生态实践动力机制

构建方面的研究亟待进行。然而,描绘校园生态文

明培育的实践蓝图与如何使该蓝图产生积极的实

际效应显然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说,“知

之不若行之,知之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

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也认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关于实践的学问,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执行应当是管理的

中心环节。因此,要增强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实效

性,提升学生生态实践的积极性,关键就要在校园

生态文明培育实践蓝图完美绘制的基础上系统构

建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动力机制。

二、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及

其构成要素

1.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功能

动力本是物理学的专业名词,意指推动事物不

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各种作用力。随着学科的逐

渐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专有名词也开始相互借

鉴、融合,时至今日,“动力”也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

域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科学视域中,动力机制是指

推动和促进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内外动力构

造、条件的总称。“动力机制理论是从机制的视角研

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使

得组织自动运行、‘无为而治,这在经济学、管理学

和新兴交叉学科都是热点问题。”可见,动力机制

的稳健运行和发挥作用,可以使事物的运动、发展

和变化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动力

机制自然不是盲目运行的,其产生首先要有一定的

建构原则做导向,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保障个人

或部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动力

机制的内因显然就是动力机制中人的因素,这是动

力机制的执行主体。动力机制的外部因素包括动力

机制运行所要依托的一定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

动力机制运行的载体,不同的组织机构也就决定了

不同组织单元的职能分工。此外,要使机制长期、有

序、稳健地运转,一方面,需要运用相应的制度激励

或约束个人和部门在许可的范围内行事,另一方

面,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场润物无声地熏陶。综

上所述,动力机制就是在一定建构原则的指导下,

相应的执行主体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相应的制

度规制和文化浸润下,所形成的能够推动系统长期

有效运转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的总和。

2.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动力机制及其构成

按照上述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我们不难看

出,所谓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动力机制,就是

指在一定的动力机制建构原则的指导下,确保校园

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在组织机构、执行主体、制度轨

导、激励机制和文化条件等方面拥有充足的“资源

供应”,并且这些“资源”按照一定的机理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能够促进校园生态文明不断提高的各种

构造、功能和条件的总和。为确保动力机制拥有足endprint

够的驱动力和持续的活力,需要将高效的组织机

构、优良的人才队伍、合理的执行制度以及特色的

执行文化等因素进行精心的设置。设置一种良好的

动力机制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必须

使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建构具体化,既有制度规制,

又有制度实施和操作的具体规定,还要有监督、反

馈、奖惩机制,非如此不足以确立完备的执行系统。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有关校园生态文明培

育的执行体系有效地整合在整个学校的基本制度

和学校管治的大系统之中,不能让其成为孤立的、

附加性的,甚至是应景性的“临时机制”,更不能将

其置于从属于校园管理制度的次级制度地位。概括

起来说,就是通过完备的、长效的执行体系的建立,

将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实践蓝图切实地转化为学

校相关部门的政治责任和全体师生的基本义务分

配,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较高生态素养的

宏伟目标。

三、“美丽中国”语境下校园生态文明培

育实践动力机制的构建原则

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构建首先

需要以一定的原则为导向,这既是促使个人或部门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障,

又是指导我们建立动力机制的基本准则。生态素养

培育实践动力机制应该坚持参与性、学生主体性、

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原则,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1.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即是要求广大师生要亲身参与生

态建设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对于校园生态文明

培育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如果没有广大

师生参与,校园生态文明的培育就必然面临两个严

峻的问题:首先,缺少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行

动主体,难以将高层次的生态素养教育活动的最新

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一线

活动中来,进而使得生态文明培育的效果大打折

扣;其次,高层与基层缺少及时的沟通,难以把基层

师生有关生态文明培育的最新状况、紧要诉求畅通

及时地传达给高层次生态环境教育研讨者,进而难

以保障高层的有效决策。所以,动力机制的构建要

充分考虑组建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制定相应的

措施保障,确保广大基层师生能够参与生态建设实

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自

治原则,即是在坚持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鼓励

和引导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各样的生态

建设实践活动。在校园生态文明培育的动力机制的

构建中,应当充分认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保障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他们的

创造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考评、

自我发展,这样既能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又能使他们的生态体验更为直观,自然有利于他们

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二是指学生自律原

则。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

律。”如果缺乏自律意识,一切外在的道德规范均

难以内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也就不可能实现

道德人格方面的升华。因此,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

践动力机制的构建要坚持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的

自律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生态素养、生态

意识方面的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作用。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

的构建要以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提

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为目标。这是由生态环保精

神的特点决定的:生态环保精神是深层次的观念,

而生态环保知识只是生态环保精神的一种载体,一

个没有生态环保精神而只是铭记生态环保知识的

人就只是一个知识的存储器。正如有学者所言:“道

德只能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因此,生态素

养培育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的知识灌输,还要引导

学生在参与具体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将生态环保知

识内化为其自身的生态环保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

检验、修正和完善自身行为。坚持实践性原则必须

增进实践客体的生态体验。通过生态体验把知识学

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更利于对学生生

态素养基本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如果缺乏深刻的、

现实的生态实践的情感体验,自然就很难拥有坚定

的道德信念来支撑实际行动,更无从谈起投身到具

体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去。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

机制应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要根

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自身。动力机制的建立

和运行既要立足国内当下的实际情况,站在时代前

沿审视人类遇到的各类生态问题;同时又要科学协

调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及时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endprint

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从空间上看,校园生

态文明培育除了要密切关注和及时更新国内环保

的新动向和新手段之外,还要紧密关注并广泛借鉴

外部世界环保的新动向和新手段,并结合我国当前

的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

素养培育模式,形成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长效

机制;从时间上看,既要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

突破校园生态文明传统培育模式的局限性,及时调

整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向,又要根

据时代进一步发展的新特点,充分认识生态道德观

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感,提出前瞻性的目标、手

段和内容。

四、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

具体构成

1.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基础层

面:健全高效的组织机构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研究方法

取决于研究议程,而研究议程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

政治语境。”在“美丽中国”语境下,我国的生态建

设已经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应地,对校园生态文明

培育所依托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也必须尽快地进行

与之匹配的提升与创新。这种提升与创新应该在多

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学生生态环

保社团组织,也可以在各级团委或团总支、学生会

中设置专门的生态部,这些生态环保组织或机构应

当与学生组织中的其他组织或部门拥有同样重要

的地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充分激

发环保类型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学生社团的组织者

往往是学生中态度积极、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又具

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号召力,所组织的活动

可参与性较高,所形成的学生社团因此具有较强的

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同时,环保社团能够结合

专业优势发挥其作用,进而能够带动相关专业的更

多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2)搭建网络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平台。网络的

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会对校园的生态文明

培育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

迅猛普及,我国的网民队伍越来越庞大,学校已成

为网民的主力军。学校可以在校园BBS或学校主页

上设置生态文明教育专题模块,开展学校生态文明

知识的宣传普及;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的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建

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学校间形

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

扩大网络社区的影响面,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社区的

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应及时借鉴各国各民族的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创造出符合学生需要

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案,使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在更大

范围更有效地实行。

2.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核心层

面:以广大师生为主体的执行队伍

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过硬的执行队伍是保障

学校环保社团组织持续高效运转的核心因素,但学

校社团组织的自发性决定了行政作用在社团中相

对薄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一方面,应精心选拔培

育一批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社团精英作为学校

社团组织的核心成员;另一方面,可以给专门的学

生生态环保组织或各个自然班设置兼职的生态指

导员,生态指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或其他热心于

环保的老师兼任。

为了保证学生社团干部和生态指导员带领学

生持续有效开展生态环保实践,必须认真对待学校

生态环保组织学生干部和生态指导员的选拔、培育

和使用工作。首先是要做好选拔工作。在选择标准

上,既注重被选拔人的环保热情和环保知识储备,

又注重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能片面

强调专业化。选拔拥有坚定的生态环保信念、工作

纪律严明、作风扎实、大家普遍推崇的学生和老师

担任生态组织的学生干部和生态活动指导员。其次

是要做好培养工作。主要对学生干部和生态活动指

导员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组织管理、专业

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可尝试将学生社团干部

和生态指导员纳入社团干部体系,进行系统地常规

培训和指导,培养他们高度敬业的工作态度,民主

平等、率先垂范的工作方法,善于团结同学、精于协

调合作和乐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有

效增强其组织执行力。三要做好使用工作。不断地

把学校相关部门关涉生态建设的决策目标分解给

各级各类干部和生态指导员,一方面给他们分配责

任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指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制度层

面:明晰生态考评、督查和奖惩制度

(1)生态考评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素养培育endprint

的考评制度是生态文明培育实践活动规范化管理

的标志,也是促进活动的组织者不断提高活动组织

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生态考评制度能够有效地

解决活动多而质量低的问题,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培

育实践工作务实有效。同时,考评的反馈结果也是

生态文明教育组织者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生态文明

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依据。从考评对象上说,学校

生态道德考评主要涉及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教学

人员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对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

教学人员的考评主要涉及学校制定的生态道德教

育计划的实施情况;对学生自身的考评主要包括德

育成绩和生态道德实践参与情况。生态文明教育实

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应该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原则,充

分考虑学生对活动的开展是否满意;在评价内容方

面,注重考察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有所提高、行

为是否有所改观;在评价方式方面,为了避免一刀

切,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

合的评价方法。

(2)督查和奖惩制度:对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过

程的全方位监督检查是增进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

养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组织的纪律监督部门切实地

肩负起监督重任,把对学校和学生组织生态环保计

划的落实情况列为督查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起相

应的激励机制,可将激励机制与文明宿舍的创建、

优秀学生的综合评比或单项评比相结合,促使学生

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与行为全方位落实到自己日常

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对于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要

加以奖励和宣传,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突出示范作用;对于执行不力、公然违背相关纪

律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及时的教育批评和一定的惩

罚;建立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信用档案,将这些考

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发展党员、就业推荐等

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4.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文化场:

特色鲜明的校园生态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生态文化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和巨大的熏陶作用,营造浓郁的校园生态文化氛

围,是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动力机制的隐性构成

部分。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所包含的非正式的、约

定俗成的共同价值标准,为师生在评定各自的道德

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这些尺

度和规范虽没有强制执行的特点,但在促进生态道

德情感的内化和自律化方面比任何说教更有效,它

对师生产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首先,注重进行生

态校园建设,在校园中进行生态环境的系统构建,

从校园空间格局、绿化面积、结构特征等方面确立

建设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校园绿化的功效,努力创

建和改进各项指标内容,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生态效益、美学效益,使校园生态文明成为校园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将各学校的生态文化

培育与自身的环境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等相

结合,走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之路。最后,

应当多措并举,将生态文化全方位渗透到学生日常

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

对于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践的动力机制构建

的探讨,既是为了弥补当前对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实

践的研究缺少动力机制、系统建构不足的一种尝

试,又是为了纠正当前学校生态教育重理论而轻实

践偏向的一种努力。本文仅对校园生态文明培育实

践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构建原则、组织机构、执行

主体、制度轨导、激励机制和文化条件等因素做了

尝试性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

国旗下讲话 文明校园 篇3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金鸡报晓,我们已经迈入了2017年,冬去春来,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希望同学们调整好状态,制定好计划,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新的学期,在此向同学们提出两点希望。

一“志存高远,做有理想的青年”

中国正在崛起,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不懈努力。在此我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已经有理想的要坚持,没有理想的要寻找。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心有阳光,永不言败,肩负时代使命,创造无悔人生。

二“脚踏实地,做有担当的青年”

理想如果不去实现最终就叫梦想,而通往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的的去学习、去行动、去坚持。把伟大壮丽的理想划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每一次面对失败的迅速调整中、每一次成功后的更高冲刺中去。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学会担当。用实际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

新的学期又要迎来毕业季,在此向初

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 篇4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开学已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秩序良好,各项活动开展正常,同学们多数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保洁区也比较整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楼道走廊上的起哄大闹,走路时推推搡搡,随意乱撞门窗;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

在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同学就会目无纪律,不讲卫生,破坏学校公共财产,扰乱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一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影响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同学们,改变一种不良行为,就养成一种好习惯;养成一种好习惯,就形成一个好品格。我们要把文明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因为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我相信,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更加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谢谢大家!

>>《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 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篇5

(第12周)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春光明媚的日子让人精神气爽,而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更会让我们舒心。但我们也时常从新闻报道中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学生下河游泳造成溺水身亡、学生因违章骑车发生车祸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些教训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会给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会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平时重视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出现交通事故,起码可以减少;假如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路边摊点不卫生食品,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假如我们不从楼梯的扶手上下滑,上下楼梯靠右行,假如我们课间不追逐打闹,不翻爬院墙,不用石子乱砸……我们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流血事件。至少会想到:这些伤害事件是能避免的。安全第一,警钟常鸣,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

(1)做好春季防病。春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锻炼,不暴饮暴食。坚决杜绝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有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骑车同学要骑车不带人,步行同学不在马路上追逐逗打,穿过马路要左右看看,主动避让机动车辆,谨防意外事故发生。

(3)安排好作息时间,既要学习好,又要休息好。适当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遵守运动规则,注意自我保护。

(4)不和生人搭讪,防止坏人拐骗。

(5)不允许玩火、玩电,防止人身伤害,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课间不追逐、不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从楼梯的扶手上上下滑,行至拐弯处,要放慢脚步,预防相撞。

(6)爱护校园,保持环境卫生。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

拾果皮纸屑;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了校园环境的优美。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操场上、楼梯上、走廊上有纸屑、食品袋。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人,我们要有责任感。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不要随地乱扔乱吐;保护环境,净化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国旗下讲话 篇6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其重点是培育人,而培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致力于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自身价值的提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展现。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

要培养师生的思想感情,学校领导起关键的作用。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感情的感染强度维持在较高的程度,以积极健康的感情感染师生员工。根据不同员工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安慰受挫者、扶持困难者、祝贺成功者。领导者无论个人感情多么复杂,但总要将消极的感情消除掉或隐藏起来,以热情进取的面貌出现,用积极健康的感情感染师生员工。如果学校领导者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的消极、悲观情绪,都会对师生员工的情绪带来极大的影响。

2.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师德建设要以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具有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为重点,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师风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教师形象。优化教师的情感,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并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教师的身传言教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自我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的“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以文化、体育、娱乐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润物无声地接受教育;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活动,组织学生上街进行公共卫生清洁,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养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邀请公安、司法人员来校进行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讲座,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开展文明班、守纪优胜班、五星级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开展一系列的尊师活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使学生懂得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是尊重教师最经常、最具体的表现,尽可能为老师分忧解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优化学校人际关系,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它关系着和谐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成败。

1.团结协作、凝心聚力,优化班子成员间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而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一般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没有班子的团结,就难以形成凝聚力、亲和力,也就谈不上和谐校园。因此,校长要德才兼备,确立与领导平等共事、互相尊重的意识。工作要以身作则,处事公开、公正、公平。当班子内产生分歧或矛盾时,校长绝不可搞一言堂,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尊重民意,广集民智,并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策,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2.互尊互爱、交流合作,优化教师间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与其他工作中的分工有区别,所有分工都统一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领导要善于引导,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要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对自己要严格,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注重培养教师的集体观念,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例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每人一节优质课、公开课评比活动,优秀科组、级组评比活动等,有经验教师帮带年轻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优化师生间关系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要构成这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放下架子,不可盛气凌人。要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事事以身作则。不论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在教育或交往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主动了解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接触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只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将来负责,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学生才会主动接近老师,敢于讲心里话,乐意接受教师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互助互爱、团结向上,优化学生间的关系

和谐校园的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呢?第一,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一位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老师肯定会非常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友好、和谐,他(她)也会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宣传、灌输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如何和谐相处。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中部学生关系和谐程度较之初中部好,这体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学生能认识到和谐人际关系对个人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他们在成长中逐步提升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掌握了同学之间相处的技巧。第二,班级班风建设不可缺少。一个班风优良的班级,同学之间肯定也互助互爱,在这种氛围中,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能体会到友爱互助、团结向上所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又会促使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促使良好班风的发扬,形成良性发展。这种例子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是经常能够发现的。第三,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促使学生关系和谐发展。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中发现,经常举行一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友情的建立,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认为“集体活动能让自己有更多机会了解同学”的约占90%,这说明即使是比较内向的同学内心其实也渴望与人交往,与人交流。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一次激烈的体育比赛可能都会让学生发现一个与平时不一样的自己和他人。所以我们平时应通过班会课或举办一些校内外活动来为学生提供互相了解、和谐相处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际关系交往态度,培养他们与人相处之道,懂得宽容、谦让,相信这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

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利用板报、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刊、网页、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甚至是墙壁、石头和树木都可以作为宣传媒介,让墙和壁与你说话,草和木与你传情。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沃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和池塘边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文体馆内,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交互辉映,在各国国旗的衬托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各年级教室走廊里都有励志标语和宣传阵地,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丰富的校园活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学生的教育入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弘扬学校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年一届艺术节,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每年一届运动会,师生全员参与。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体质,如教职工的篮球赛、学生篮球赛、师生合作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以弘扬热爱艺术、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主题,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显其能,发挥了自主、进取、创造的才能。校园文艺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充分利用班团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加强校园教育管理环境建设,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和谐教育的主线是通过教育等方式使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起点,首先应构建出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和谐教育人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环境,确保学校管理有序高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实施的成效,因此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制定,例如,岗位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惩条例、考核评比条例等。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往往容易给人产生抵触情绪,产生消极影响。情感管理可以化解制度管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往往会淡化制度的严肃性,并使师生产生误会,认为领导处事不公,从而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运用不当,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学校的管理既要科学规范,更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中“刚”与“柔”的关系,既要用刚性的制度管人,也要充分尊重不同人群的需求,尊重、信任和理解师生,推行人本管理,将外在的制度化管理内化成师生思想上的自律,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问题上,要刚柔兼济,重约束,更重激励;重服从,更重协调;处理好求同存异的关系,以达成管理的高效性、持久性,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2.构建民主透明的管理环境,促进校园建设和谐发展

民主管理的基础是公开,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务公开的领导校长,小组成员由各处(室)的负责人组成,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和指导,保证校务公开的顺利开展。建立以工会主席为组长,党、政、工、团代表为组员的监督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情况,考核和评估校务公开工作的效果和作用。《校务公开工作制度》、《校务公开工作实施细则》、《校务公开监督评估细则》、《校务公开考核奖励制度》、《教学质量评估量化考核方案》、《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学校重大管理事项公开监督细则》等一系列校务公开工作制度,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消除老师与领导之间的隔阂,争取教职工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校务公开的具体形式可通过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等讨论审议通过,使决策更具有广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并利用校务公开栏公告,从而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上一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一篇:商务条款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