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共11篇)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1
城市空间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物化环境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空间个性特性。城市空间特色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核心,它有许多的因素组成,包括自然和环境,历史底蕴和现代的文化,社会经济与空间景观等,打造城市空间特色也是在间接的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做贡献,也可以让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城市空间特色的中心思想
1.1 有关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解释
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建设好城市空间特色是最主要的内容,城市空间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和其他城市主要的区别存在,然而,对于这个城市空间特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国家的学者对于这个特色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方法,有些专门学习规划的专业人员也会把两个概念弄混,城市特色与城市空间特色,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城市特色是包括城市空间特色在内的,一种更广阔的特色,它是包含有空间,知识文化,经济,园林,绿化在内的特色,而城市空间特色就比较有局限性,只是针对于我们城市空间的构造跟利用上有特性的那种特色。城市空间特色的内涵有:(1)独特性与认知度。城市空间特色是一个城市独有的,他是不能与其他城市相同的,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也不会相同,所以这种互不相同的独立性,也导致了它有独特并持久的魅力;(2)影响力与存在性。影响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城市空间特色对这个城市的其他文化方面产生了制约或者促进。存在性也可以说是支撑性,支撑性是解释了特色资源跟城市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
1.2 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特色的联系
城市是一个代名词,一个城市也代表了一个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应该不断地发展,不应该停滞不前,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生活水平上都有有所改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应该在不同的形态中不停变化,在某个程度上讲,城市空间也是一种城市形态,他主要是表现城市中实物长高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特色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特色的最主要的动力,反之,我们可以根据城市空间特色的发展情况来看到我们城市的发展状况。综上所述,城市发展跟空间的特色中间有极其紧密的关系。
2 空间特色的规划设计跟方法解析
根据我国现在各个地方的城市的空间特色来说,软性的规划方法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相反的硬性的方法又是比较少。这就让城市空间特色的的工作比较难开展,怎样建设空间特色体系跟他的设计与技术方法具体解析如下:(1)利用城市的资源对空间特色进行改造。根据中国城市现在的发展状况,在工业化,商业化发展的快速情况下,中国的城市空间的特色已经慢慢的学校是,并且这种消失的势头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建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合理利用空间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的城市一般有许多的元素构成,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通过加工改造提升这些资源,让城市特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经常有几种方法:把城市现在存在的资源,如,自然资源,山川河流,文化资源等加入到我们的城市的建设跟规划的范围中,再加上人工的修建可以让整个城市的空间成为一道风景线。但是,不是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都能被用来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特色,有一些也是不可以的。例如国内某个城市和外国巴塞罗那,这俩个城市都有着很悠远的历史,同时也有美丽的山水风光,但是他们之间的城市特色却大都不同;(2)城市设计体系的设计导控。从城市空间的特色的组成要素上看,我们想要把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引导与调控,必须要从规划方面还有城市的设计,管理还有开发建设的方面进行引导。要想构建起城市空间特色,也要按层次跟方面进行微观调控。要把城市的设计和指导性的内容统一在一起,然后进行设计。根据城市空间特色的性质我们可以知道要对城市进行导控跟设计一定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形式来引导管理的方法。城市空间的特色与许多的利益息息相关,包括公共人民,还有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所以城市空间的打造是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的。但是中国现在缺少这样一种办法,这样他就不能属于规划之列,所以,必须要法定规划,有法律的担保才可以发挥它的真正的作用;(3)规划城市空间特色的方法。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作为一个软规划,刚性的技术方法很少,而且特色这个词语的不清楚的定义致使特色的空间体系还有整体的城市的空间有了不能分割性。所以怎样规划城市空间的特色要追回到寻找分析空间特色还有找寻找技术方法比较的重要。在这个时候,城市的居民对于城市空间的特色的集体认知度还有很大的习惯,如果他们对新的特色少了那些认可,那么这个特色体系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存在也会有很大缺陷。
3 城市空间特色体系的构建
空间特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我们要从城市的基本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范围来规划,首先在城市的建筑体系还有总体设计以及建筑的每个位置和建筑物的特点,对每个城市进行一套独一无二的设计,然后才可以根据我们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让整个城市的建筑体系,和其他空间融合在一起,成为特色体系。同时要注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思想,可以适当的建立景区,把这些历史时刻都展现在历史长廊中,保护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扬我们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水域,在一些水系比较发达的地方建立景观水系,加上自己城市的特色风情,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城市跟自然彼此照应的关系。
通过把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的三方结合,我们可以提出一套针对于这个城市特定的设计理念,可以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引导
4.1 评判资源等级技术
国家可以根据标准,对城市空间特色的要素进行逐项评分,内容主要是判断这些要素能不能够成为或者城市的社会面貌还有特色,能不能成为优质的资源和特色资源,这个评判,是对城市能不能走向特色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跟核心内容。通过测试评判的结果,分出优良的等级,对于那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利用,并发展培养成为有特色的空间体系。
4.2 城市空间特色要素展示体系
城市空间体系规划不仅仅只有发现特色,还有对特色进行一系列的评定,加工,提升,最不可缺少的还有对这个体系进行展示,这个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个空间特色建成一个公共的活动体系。让人民大众可以更加的感受到特色体系,让他们通过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专门的运动公园,或者其他的路线更加接近大自然。
5 结语
城市空间特色的规划是城市化发展到特定时期然后在形成的,每个城市现在也从之前的仅仅注重空间城市规模的个数,转变到追求质量与美,空间的新规划已经变成了大家喜欢的一种类型,每个城市也不断的认识到了城市空间特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在对一个城市本身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合理的利用了城市的空间,这样才可以加快城市的特色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坚信,在这个技术时代,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实践总结中,我们一定可以通过一个非常有成效的途径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中国的城市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杨俊宴.传统商业中心规划[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2
2010-04-07 23:06
摘要:认为城市风貌规划具有塑造城市个性、提高管理绩效、改良城市景观等作用。认为国内风貌规划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规划理念落后、分析方法主观、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规划成果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针对上述问题,试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内容、规划成果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风貌规划的可操作性加以探讨,并以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可操作性;风貌规划;路桥区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1]。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级各类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工作,如哈尔滨市的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南昌市的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青岛市的黄岛风貌规划、广元市的城市整体风貌规划、柳州市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等等。但是,相比较而言,风貌规划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例如截至2007年5月,“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仅收录了65篇关于城市风貌的文献,6篇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文献。
所以,本文拟在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就可操作性导向下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意义
1.改变规划模式,彰显城市个性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最佳竞争优势所在。然而,受功能理性主义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往往一味套用已有的理念或成功模式,很少考虑自身在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城市个性全部丧失,难以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风貌规划通过详尽的现状调研,能够将城市的自然特色、发展动力、历史文脉及人文精神等内化到风貌要素的设计中去,进而凭借空间序列和风貌景观的有效组织,形成别具特色的节点空间系统、开放空间系统、高度控制系统、街廓空间系统、方向指认系统、色彩系统、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等,从而强化了城市的差异性[2]。
2.完善现有城市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管理绩效
国内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然而,无论是上层次的总体规划,还是下层次的详细规划,都普遍缺乏对城市风貌的关注。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提出,正是对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它在不同层次规划间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图则的编制,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规范和控制要求,有利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监管,以及规划管理绩效的提高。
3.构建视觉空间景观,打造现代宜居城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国内
许多城市的空间景观和居住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有所下降。城市风貌规划的适时出现,正是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塑造良好的空间秩序为根本目的的。它通过自然山水的整合,城市色彩、开放空间、景观视廊、眺望系统、建筑要素(风格、体量、高度)等的控制,为城市营造出优美的视觉空间形象;同时,也为实现现代城市“易居、安居、康居、逸居”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现状分析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其理论和实践已趋于成熟。而在国内,虽然近几年各级各类城市也纷纷开展了包含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设计、城市美化等内容在内的景观风貌规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3],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风貌规划还只是因循于既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质风貌要素
开展风貌规划,是要将城市建设成景观秀美、空间和谐、环境优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应以全体市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风貌规划仍然是一类由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顾及到市民的真实想法,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规划成果的展示层面。因此,依此建设出来的城市只能是决策者和规划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众喜欢的市民之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风貌规划方案难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除此以外,风貌规划在规划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空间风貌,而对隐含在其后的非物质风貌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城市风貌规划目前借助的主要还是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的一些理论原则,因而往往特别强调外在的建筑风貌和街道景观等,而对内化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却近乎漠视。城市风貌规划正因为缺少了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考虑,所以经常导致规划成果的现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难觅,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2.规划分析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体验分析、视觉形态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4],即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并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全面认识,规划师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只能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而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往往无法揭示出来。所以,当前城市风貌规划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把握不够,导致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城市风貌规划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的风貌规划问题。
3.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近年来,城市风貌规划广受关注,各地的风貌建设亦是此起彼伏,但是每个风貌规划关注的主要内容近乎类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而我们之所以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的有效性[5]——对现状风貌问
题较大、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严格限定,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要素则由规划师自主把握,以确保城市整体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无所不包地将所有风貌要素纳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体系,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既容易造成城市风貌的雷同,又容易增加城市风貌建设管理的人力与财力,无益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管理效果[5]。
4.规划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
受既有规划的影响,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维图纸和文本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设指导性弱、管理依据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图纸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点、线、面和意象图的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具体地块和风貌要素的设计要求、建设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表述,致使在实际操作时对如何控制景观节点、眺望系统、视觉廊道、天际线、开放空间、建筑高度等风貌要素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文字说明中抽象原则表述过多,而绩效标准描述较少[5]。“协调”、“统一”、“重视”、“提高”等绩效用词大量出现,但都没有落到实处,笼统而空泛,致使对规划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无法给城市风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又使规划管理人员的裁量标准难以取得一致,给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 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探讨
1.规划理念上重视公众参与和非物质风貌要素
公众参与是许多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法定环节,很好地推动了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6]。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城市是市民的城市,是公众的城市,而非专家和领导的“私家花园”;城市居民才是城市风貌的直接感受者和被服务者。所以,城市风貌规划应当强化公众参与的程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路径,具体可以通过发放城市风貌调查问卷、选举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研讨会、开辟网上主题论坛和开通政府咨询热线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风貌建设的广泛性和积极性[6]。
当然,城市风貌规划还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每个城市由于其地域、气候、风俗、人群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城市风貌中也蕴涵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如多元融合的文化包容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融于骨血的经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关键要素。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分析、研究,通过概括、提炼使之抽象成地方性的建筑符号或图案,以展现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与风情。
2.规划方法上引入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为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将一些现代分析手段引入风貌规划的前期研究中,以减少现有城市风貌评价中的主观臆断成分,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SPSS聚类统计分析
在对城市风貌现状的调研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而借助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将被调查者按照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属性加以分类,进而得到每一类人群对城市自然环境、公共空间、道路系统、历史街区、标志物、色彩等不同风貌要素的景观意象及改造意见,从而提供相对科学的分析结果和设计依据。
(2)ArcGIS多因子叠置分析
参考既有城市风貌规划的相关研究,可将城市风貌要素简化为自然环境、建筑风貌、道路系统、开放空间、风貌感知等五类评价因子,每类因子还可进一步细化,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风貌因子评价体系(表1)。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风貌因子进行详细设计,形成一系列的专业调查表格,并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获取原始数据,而后再凭借Arc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城市建成区进行多因子空间叠置分析,得到各个地块的综合风貌评价结果,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依据。
(3)ArcGIS三维模拟分析
三维模型较二维平面图纸更加直观,反映的信息量也更多。因此,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将城市的现状图底关系、建筑群体组合关系等重新复原到图纸上,结合实地调研形成的感知,对天际线、建筑高度、景观轴线、眺望系统、建筑与山水的呼应关系等进行更深一步的审视与判读,从而揭示出城市风貌的问题所在。
表1 风貌因子综合评价体系
下载(53.38 KB)
2008-10-30 17:56
3.规划内容上突出规划重点
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道路系统、节点空间系统、开放空间系统、高度控制系统、街廓空间系统、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方向指认系统、观光路线系统、城市色彩系统等九大类内容[2]。而现实中,每个城市面对的风貌问题必然因其地域环境、演进历史、发展阶段、空间政策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老城市普遍面临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的融合问题,新兴城市则大都具有天际线不佳、城市色彩杂乱、与自然山水的交互关系不明显等问题,不分重点地对所有风貌要素进行全覆盖的规划设计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使规划内容拖沓冗长,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有必要倡导问题导向型的城市风貌规划,在详尽的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内容,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风貌问题。
4.规划成果上提高可操作性
作为一类应用型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应能直接指导城市的建设管理活动,因此,可借鉴国外城市设计导则的相关概念,编制基于地块尺度的风貌控制图则,运用图则来指导具体实践。
风貌控制图则包含了基于二维、三维视角的风貌现状分析、风貌改造示意、风貌控制细则(文字或表格)等内容。由于引入了对比分析、三维景观模拟等设计手法,风貌要素的现状问题、风貌改造的具体措施、风貌调整前后的视觉景观效果等都可从图则上一目了然,从而使图纸内容更易被理解,也可使规划管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裁量标准,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绩效。
四 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入手,在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极力倡导显山露水、尊重历史
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关注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外,其规划也对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的继承以及公众意图的表达加以重视。在前期的分析定位中,规划人员设计了一份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古建、现代建筑景观、旅游景区、商业市场、滨水游憩空间、公共广场、绿化与道路系统等多项内容的调查问卷,通过规划区内10个地块的随机抽样,获取了各类人群①对路桥风貌感知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规划人员也按照既定线路从专业视角对规划区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通过摄影、访谈、填写专项风貌调查表格等方式,从历史街区和日常生活中对路桥区的城市文脉与人文精神进行了记录、感知、提炼,从而在根本上把握住了路桥区的核心特质所在,形成了“百路千桥万户市”的总体风貌定位。
其次,在规划方法上,依托前期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运用SPSS和ArcGIS两大专业分析软件,对基础数据及相关资料(公众调查问卷、专项风貌调查表格、地形图等)进行了聚类分析、多因子叠置分析和三维空间模拟分析,以从整体上了解公众的风貌意象,把握各种风貌要素的现状利弊,并揭示地块的风貌问题与成因。
再次,在规划内容和成果上,基础研究报告的结论和可控制风貌要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路桥区城市风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轴线与眺望系统的视线不畅、城市色彩杂乱、建筑形式与空间群体组合不协调三个方面。因此,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对路桥区的景观视廊、城市色彩以及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重点设计和规划控制,并将相应内容落实到建筑控制导则、视廊风貌控制图则和建筑色彩控制图则上,以图、文、数据指标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切实增强规划成果的直观感受及现实指导意义。
五 结语
城市风貌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一类新型规划,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城市的建设管理工作,因而较一般规划对可操作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城市风貌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风貌规划编制的模式尚未成型,本文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今后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以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不妨为广大风貌规划工作者所共同学习、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can form urban characteristic, enhance urban management, and improve urban
landscape.A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China is developed late, it is now encountered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planning concepts, subjective analysismethods, excessively-comprehensive planning content, and weak-guiding planning achievementand so on.These problems affect seriously the operability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Aiming at the problems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how to improve
operability of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methods, planning content, and planning achievement.Furthermore, it take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LuqiaoDistrict ofTaizhou City for an empirical analysis.【Key words】 operability;urban landscape planning;LuqiaoDistrict
注释
① 按调查者的基本属性可分为本地居民、外来常住人口和游客;按调查者的运动状态可分为行人、骑车者、驾驶员;按调查者的职业还可分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经商者、工人、军人、农民、学生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晖,杨树华,李国彦,吴启焰.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为例.城市问题,2006(5): 40-44
[2]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城市规划汇刊, 1993(6): 43-57, 38
[3] 魏挹澧.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思考.小城镇建设, 2000(10): 28-30
[4] 金广君,张昌娟,戴冬晖.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城市建筑, 2004(2): 66-70
[5] 高源.美国城市设计导则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07(4): 48-52
[6] 王哲,洪再生,周鲁晓,袁玲.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7(1): 57-60
[7]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中国园林, 2004(7): 67-71
作者简介:
顾鸣东(1983—),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
葛幼松(1964—),男,汉族,江苏东台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
焦泽阳(1973—),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城市设计一体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中,应将其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眼前出发,将目光放长远,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1、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 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 保护植物多样性,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4、 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二、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策略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游憩行为、环境规划学、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
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設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3、 多层分析研究,体现综合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原有的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将关注点放置在了绿地面积上,对于其整体布局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主要是对人们管理绿地需求的一种满足。但现如今,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绿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越发引人关注。绿地系统在其规划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层面进行考虑,对其进行整体化的分析研究。绿化用地实际上就是土地利用方式中的一种,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为:生态性、人文性以及景观性。因此,可以将绿地系统划分为3个部分:生态型、游憩型以及景观型。在此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主要是对原有结构限制的解放,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较好的满足,真正促进了自然、人文及社会的多重发展。
4、 强化规划针对性,彰显地方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特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营造独特的城市绿色文化,以彰显地方特色。城市绿地系统是以人工为主,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一个大生态系统。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其自然风貌的优势,对其以往的状况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当地城市特色的现代绿色景观。
5、合理布局,增添绿地经济效益
在科学合理协调和彰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郊区农业用地、山林、河道等的改造和利用,增加经济绿地的面积,例如在郊区用地改建农业生态景观园、利用山林和河道打造特色的景区等。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娱乐绿色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规划城市中心的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的空间结构布局,使其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6、因地制宜,体现可行特色性
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人文以及自然,为了实现整个城市的良好建设发展,应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对自然以及人文性资源进行相应的考虑,以此帮助实现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良好发展。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对其所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大物博,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应具备其应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也应对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规划的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从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事实上,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多,并且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需要。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还需要专业的规划领域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并且其设计的思路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市政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并且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方法和措施,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构建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03).
[2]李秋兰.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北方园艺,2011(23).
[3]杜晓海.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2(28).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方法探讨 篇4
城市空间景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承载了城市社会经济和乡土人文、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条件而形成的城市物质环境。城市空间景观特色是城市社会经济和乡土人文特色的物化形式, 它同时具有城市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特征, 是自然演进与人工营造的共同结果。
城市空间景观作为一种物化的景观形式, 从物质构成要素分析, 可分为人工环境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两大类。根据城市空间的层面划分, 城市空间景观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空间景观风貌区、城市空间景观风貌地段以及城市景观节点等;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景观包括城市环境设施景观等。城市空间景观构成详见图1。
2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编制特点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实践中, 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很少作为一个独立的编制内容来引导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实践, 更多是作为城市不同编制阶段中的一个专题内容被提出。而这种方式的空间景观规划因受规划编制层次的限制, 很难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空间景观进行梳理, 往往成为所属规划阶段的附属内容与佐证。此外, 在一些以往的城市设计工程实践中, 可以看到城市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但这些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作为宏观层面的概念规划, 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却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建设与管理;另一种是微观层次的空间景观设计, 大多缺乏宏观的系统结构引导与规划。
本文尝试将城市空间景观规划作为一项独立的规划编制内容提出, 它独立于任何一个规划编制阶段, 既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 也属于控制层面的规划。它一方面从宏观上提出城市空间及景观发展的战略与目标,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用地开发的控制、设计导则的制定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景观。因此,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补充与完善, 是城市详细规划的参照。
3 城市空间景观特色规划的引导与控制体系
结合城市空间景观的构成与规划编制特点, 笔者建构了城市空间景观特色的引导与控制体系, 详见图2。
3.1 城市整体空间风貌
3.1.1 城市形态塑造
关于城市形态的概念, 大致可以归纳出城市形态的两大特征[1]: (1) 城市形态由各种城市要素构成, 城市形态是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外在体现形式; (2) 城市形态不断变化, 具有动态的特点和发展的性质。
由此可见, 对城市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把握以及对形态演进规律掌握的基础上, 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明确其特色形成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因。就具体方法而言, 值得借鉴的有凯文·林奇的“标准理论”[2]、康臣学派的“城市 (Town pl an) ”[3]分析方法和国内有关学者提出的城市形态“整合理论”等。城市形态塑造应在确定城市形态目标前提下, 有效地进行城市的新与旧、人工与自然、城市与建筑、城市与交通等多方面的整合, 塑造一个“好的城市形态”。
针对河池而言, 河池市的城市形态特色表现为“山水城的有机结合”——河池市独特的山水格局塑造了城市空间的格局, 而城市的空间发展也顺应了山形水势, 两者表现的相得益彰, 从而形成了山抱水绕的带形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特征。在城市空间规划中,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城市这一天然形成的形态特征, 顺势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 以龙江为空间的“脉”, 以南北两侧的山为“廓”, 形成老城区、城东新区、城西新区、城东工业园区等若干功能组团构成的带状组团式城市形态特征, 各组团之间应控制适当宽度的生态空间, 从而使山水与城之间更加有机融合, 详见图3。
3.1.2 城市空间景观结构的建构
在城市形态塑造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参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 勾勒出城市整体的空间发展构架与景观结构, 以系统的方法提取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中的结构要素, 如景观风貌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等。
河池市的城市空间景观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带两廓两轴四区若干点”。其中, “一带”是指沿龙江的一江两岸的城市景观带, 应充分体现出沿江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 强化沿江建筑界面景观的控制, 展现滨江城市的独特景观风貌。“两廓”为南北两侧的山景界面, 规划应结合山形山势合理控制城市建筑轮廓, 将山景有效的纳入到城市的景观界面中。“两轴”是指沿城市东西向主干道新建路和南新路两条城市发展轴, 沿两条城市发展轴是城市建筑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展示载体, 也是城市空间生长的结构基础。“四区”是结合城市的空间组团和功能分区形成的四个景观特色区域。“若干点”是结合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广场、功能中心以及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形成的城市景观节点, 详见图4。
3.1.3 开敞空间系统引导与控制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是城市空间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是人、城市和自然三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空间主体。城市开敞空间系统通常包括城市街道与广场空间、城市绿地与生态系统以及城市景观视廊等内容。
河池市的城市空间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山水格局与城市的关系, 在道路、组团隔离绿带、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应体现显山露水的思路, 梳理开敞空间系统并有效保持城市的景观廊道, 详见图5。
3.1.4 城市建设容量控制
城市建设容量控制是形成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与景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其控制内容包括建筑高度控制、容积率控制和建筑密度控制等。
河池市的城市建设容量控制因受用地的制约, 主要是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开阔程度合理引导建筑高度的分布, 在空间开阔地段可适当布局高层建筑, 在空间狭窄地段应限制高层建筑的布局。
3.2 城市重点空间景观
一般而言, 城市重点空间景观可包括景观风貌区、重点景观风貌地段、节点景观引导等三个方面。
3.2.1 城市景观风貌区景观引导
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景观风貌区的划分, 以及不同景观风貌区的景观特色引导。城市景观风貌区的控制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结构引导,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控制等。结合河池市城市的空间组团和功能分区可形成四个景观风貌区域:老城区是城市生长的基点, 功能上以居住和商贸为基础, 空间特色上应体现历史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特征;城东新区作为城市的行政办公中心, 结合周边地区新的居住职能区, 应形成具有现代感和高效性的城市新区特色;城西新区以文体中心为核心, 结合周边地区新的居住职能区, 应形成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感的“新民族风格”的环境特色;城东工业园区应形成新型的、生态特色的现代工业园区特色。
3.2.2 城市重点景观风貌地段景观引导
重点景观风貌地段包括城市的景观轴线、景观道路、滨河景观等影响和决定城市景观风貌的地段, 其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线形景观结构引导与界面景观设计导则的指定。河池市重点风貌地段包括: (1) 沿龙江的一江两岸的城市景观带: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岸线形式控制, 桥梁形式控制、滨江绿化控制, 滨江建筑界面控制等; (2) 新建路和南新路等景观道路:主要控制内容包括建筑高度控制, 贴线率控制, 街道墙控制, 建筑风格、色彩、材质控制等。
3.2.3 城市节点景观引导与控制
节点景观引导与控制包括景观节点的选择、分布以及设计导则的指定与设计意向。城市景观节点主要控制内容包括:主体建筑与小品的特色体现, 场地布局, 绿化形式等。
3.3 城市环境设施景观要素设计
城市环境设施景观要素是城市景观品质的重要体现, 也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针对包括环境小品、绿化设置、标识及广告、铺装设置、亮化设置等诸多环境景观要素制定具体的设计导则, 引导其建设走向特色化、系统化。河池市的城市环境景观应充分提取河池的地方和民族文化元素, 结合地方的建筑材料、植物树种等, 表达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环境景观特征。
4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安排很难具体落实到对城市空间景观风貌的控制上来, 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在城市的层面上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景观风貌。这就要求在城市层面上编制一种规划来引导和控制城市的整体空间景观风貌建设。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城市的空间景观风貌, 编制城市的空间景观特色规划, 是规划者们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
[2]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10.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5
考前冲刺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农用地类别的是__。A.园地 B.林地 C.绿化用地 D.牧草地
2、全面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考核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2007年考试真题】 A:工程规划 B:竣工验收 C:竣工结算 D:施工管理 E:土地
3、替代原理是的理论基础。A:成本逼近法 B:剩余法
C:市场比较法 D:收益还原法 E:时间因素
4、某企业以国家出租方式取得某办公用地使用权,根据合同支付的租金为3万元,租期10年,租金不调整.如果目前同类用地市场年租金为8万元,承租土地使用权的还原利率为7%,则租金盈余为万元。【2004年考试真题】 A:3 B:5 C:8 D:35 E:时间因素
5、A市两个定级单元B、C的级别分别为5级、6级;D市的某个定级单元E的土地级别为4级,关于B、C、E三个定级单元土地质量比较正确的判断是()。A.E<B<C B.C<B<E C.C<B,B、C与E不可比 D.B<C,E与C不可比
6、城市人口50万以上不足100万的为。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E:土地
7、在耕地保护过程中,要做到的四个坚持是__。A.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B.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C.坚持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D.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E.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
8、某固定资产原值为60 000元,估计残值为6000元,预计使用年限10年,按直线折旧,第5年年初的账面价值为元。A:36 000 B:42 000 C:38 400 D:33 000 E:土地
9、以价格余额来确定估价对象的土地价格的方法是__。A.收益还原法 B.剩余法
C.市场比较法 D.成本逼近法
10、拟定并组织实施土地评估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是。A:土地评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B:评估行业协会 C:评估机构
D:注册土地评估师 E:时间因素
11、土地估价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最终确定取决于。【2007、2004年考试真题】 A:市场资料 B:土地交易双方 C:土地估价师 D:土地供求状况 E:时间因素
12、《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由__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A.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等部门 B.农业管理部门会同建设等部门 C.农业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等部门 D.农业管理部门会同房管等部门
13、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察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__内恢复种植条件。A.1年 B.2年 C.3年 D.4年
14、某开发区平均征地费为:三项补偿及有关税费为8万元/亩,土地开发费为2亿元/平方千米,为均匀投入.当地贷款年利率为12%,开发期为2年.开发商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为15%,工业用地出让的土地增值收益率为10%.则开发利润为元/平方米。【2004年考试真题】 A:32 B:48 C:96 D:126 E:时间因素
15、在以下选项中,__是用来表示各承重构件的布置、形状、大小、材料、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建筑图纸,是编制预算和工料分析的依据。A.建筑立面图 B.建筑详图 C.结构施工图 D.建筑施工图
16、土地估价实务中,以下确定估价假设和限制条件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待估价商业宗地现状容积率为0.8,评估时按基准地价对应容积率标准设定为2.0 B:委托估价方未能提供待估价宗地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仅能提供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估价时按批准文件的规定设定用途 C:委托估价方提供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记载面积与宗地图面积相差0.5平方米,估价时以土地使用证所载面积为准
D:估价对象为划拨土地,估价时土地使用年限按法定最高使用年限设定 E:合法性
17、下列不属于影响不动产价格的心理因素的内容是__。A.价格预期和购买心态 B.欣赏趣味 C.时尚风气
D.价值观的变化
18、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__。A.土地估价新理论 B.土地估价实务
C.国外不动产估价技术及发展动态 D.与土地估价相关的专业知识 E.土地估计新技术、新方法
19、根据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应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但以下内容中的不属于纲要阶段的主要内容.【2007年考试真题】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B: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C: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D: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 E:土地
20、“土地有限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__提出的。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马歇尔
21、工业区位论中韦伯认为.__是一般集中因素。A.经济集聚 B.商品集聚 C.社会集聚 D.生产集聚
22、不同地区地价存在差异,原因是。A:一般因素不同 B:用途不同 C:个性差异 D:规划不同 E:时间因素
23、__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A.地籍规划 B.地籍整理 C.地籍管理 D.地籍记载
24、搜集内容的交易实例,是提高估价精度的一个基本保证。A:充实和丰富 B:丰富和完整 C:广泛和多样 D:完整和真实 E:时间因素
25、对于机器设备一般实行重点单项评估,并尽可能采用现行市价法确定设备的基价。A:通用类 B:C类 C:B类 D:A类 E:土地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2009年1月,W房地产开发公司征收B村90亩基本农田外的耕地,已知征地前B村人均耕地为1.5亩,按照规定,W房地产开发公司需安置B村的农业人口数为__人。A.50 B.60 C.80 D.100
2、下列耕地中,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A: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B:无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
C: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D:蔬菜生产基地
E: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3、城镇土地的主要功能是__。A.土地承载能力 B.城市集聚
C.提供活动场所 D.社区服务
E.提供社会增值
4、根据国土资源部35号令规定,考取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进入土地估价机构从事土地估价业务,应当经过不少于()年的专业实践,并进行执业登记。经过执业登记的土地估价师方能在土地估价报告上签字,承担法律责任。A.1 B.2 C.3 D.4
5、__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A.土地使用权 B.土地租赁权 C.永佃权 D.地上权
6、在房地产估价过程中,计算建筑物重置价格的方法主要有。A:净计法 B:平方法 C:成新法 D:立方法 E:土地
7、地价监测点是指在一定区段内设立的,、以及等方面与所在区段的基准地价内涵一致或相近,能够代表所在区段地价水平的宗地。A:土地条件 B:环境条件 C:人口密度
D:土地利用状况 E:开发程度
8、建筑物的耐用年限可分为__耐用年限。A.自然 B.物理 C.经济 D.平均 E.预计
9、土地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下列对土地自身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A.表示方式不同
B.地价主要由地产需求决定
C.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高低不由生产成本决定 D.地价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个别性 E.地理位置的特殊要求
10、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__审批。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国务院国土主管部门
D.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11、具有征收土地审批权的部门有__。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级人艮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E.乡级人民政府
12、建设单位未依法取得__,则不能开工建设。A.《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B.《规划设计方案批准书》 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3、土地开发程度设定既是地价定义的重要方面,也是确定价格的基本依据。下列估价项目中,可以将土地开发程度设定为宗地红线内外五通一平的是。A:某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其所使用的划拨土地价格评估
B:某开发区向外商出让其开发区内的某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 C:某股份制公司将其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抵押价格评估 D:某市政府拍卖出让某待开发地块的出让底价评估
E:某企业将其使用的原出让工业用地进行资产置换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
14、建设用地开发就是把土地改造成的过程。A:观赏场景 B:生活场所
C:设施农业用地 D:生产场地
E:主要生产要素
15、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范围是指在城镇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__。A.基本农田保护区 B.建设用地范围内 C.建成范围内 D.农用地范围
16、《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计划建议,应当于每年__前报国土资源部,同时抄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A.8月1日 B.8月10日 C.10月31日 D.12月1日
17、在居住区用地内,计算道路用地面积,以下各项表述符合规定的是.【2007年考试真题】
A:居住区级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B: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C:宅间小路按实际用地面积计算
D: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停车面积,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E:小区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18、下列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A:1 990年颁布的《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
B:《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方式
C:商业、公益事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D: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指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出让方)与选定的受让方磋商用地条件及价款,达成协议并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E: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协议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
19、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涉及纳税人实际缴纳的。A:增值税 B:消费税
C:个人所得税 D:营业税
E:企业所得税
20、在下列选项中,__不属于资产范畴。A.委托加工物资 B.待处理财产损失 C.库存商品
D.以融资租赁方式长期租入的固定资产
21、下列项目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有。A:商品房销售收入
B:商品房出租的租金收入 C:商品房售后服务收入 D:配套设施销售收入 E:小区物业服务收入
22、某土地评估公司根据法律规定,按年提取法定公益金,其用途应用于__。A.弥补公司亏损
B.扩大本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 C.转增公司资本
D.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
23、地籍按照__分类,可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A.功能 B.表现形式
C.所记载的对象 D.建立的时序
24、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认定的占用耕地的补充方式有。【2007年考试真题】 A:用农民自行开发利用的废弃地补充 B:缴纳耕地开垦费集中开垦新耕地 C:东部省份到西部省份异地开发
D:用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补充
E: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25、基础设施用地估价不适宜采用。A:收益还原法 B:市场比较法 C:剩余法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6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成为城市规划重要指导思想的背景下,将地域文化特色更好的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规划;独具特色;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成为城市规划重要指导思想的背景下,将地域文化特色更好的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规划为题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绿地规划之中。
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表征载体,它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当今城市更加注重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机遇下,绿地规划不仅要结合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还要充分将城市的地域文化融入绿地建设中。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精髓的城市绿地可以展现出城市精神风貌,提升城市内涵品位,同时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并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成功的城市绿地建设必须结合地域文化保护,通过有形景观要素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形成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绿地生态网络。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良性发展与建设,其特色集中反映在适应人与自然环境和谐、蕴含城市社会文化、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相协调并满足弹性运作机制等方面。因此,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仅是绿地空间自身形态与品位的定位设计,更要重的在于绿地的空间与城市历史背景与地域文化条件可以实现有机的融合,使绿地系统空间规划具有复合功能。在实现将地域文化合理的植入绿地规划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加强城市绿地整体性结构,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外部形象。城市绿地直接关系到城市大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其建设目的、环保功效众人皆知。但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象,绿地不仅反映城市绿化建设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城市精神风貌。如果只从城市公园绿地去反映城市历史,远不能体现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必须在充分理解城市自然格局的基础上,以城市地域文化为基础、梳理城市文化脉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对城市空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结构解构重组,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外在表征。
(2)以公园绿地为基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印象。公园绿地占城市绿化建设较大比例,因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能最直接、有效地反映城市文化。游客以休闲的心情了解城市文化,体验城市文明;同时,城市文化所蕴含的凝聚力和城市精神也会影响游人,加深城市印象,进而增强对城市理解,提高公园游憩质量。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注重公园绿地建设,分级别、有重点体现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融于公园绿地建设中,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3)充分挖掘地域性古迹文化。城市生活赋予历史古迹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古迹文化的传承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城市绿地的建设与古迹文化保护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4)融入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即为大众文化,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的理想、信念、情趣、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是民众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的真实体现。对民俗文化的具体分析,可提炼出具体的物化形态,例如各具特色的民间用品、民间工艺、民间戏曲等,进而转化为绿地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园林小品、雕塑等景观要素中予以体现,弘扬民俗精神,彰显城市大众文化底蕴。
(5)反应一定的宗教文化。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以异化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通过系列的宗教活动影响人的思想情 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受各类文化影响并趋于融合。因而,城市绿地建设中应体现其多重文化性,结合特定的历史街区,展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
(6)展现绿色文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考验。一是绿地建设滞后于城市道路及构建筑物的建设,使得生态系统短期内被破坏;二是机动车的急剧增加进一步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生态绿地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已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绿色文化是以人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理念为核心,以崇尚自然、环保、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它引导人们关注绿地建设、承担绿化保育职责、履行环保义务、倡导绿地建设全民化,将城市文化与绿色文化融合,在建设中体现文化意识。利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遵循物种乡土化、品种合理化、结构复杂化、种苗本地化等进行植物配置,真正实现绿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紧密结合。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7
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必须结合风景区的特点,详尽地调查研究地域情况,捕捉地域的人文、历史、传说等软信息以及自然、地理、植被、水文条件等硬信息,并合理地将它们结合于规划设计中。笔者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从地域的文脉、地脉以及风景区的现状情况入手,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1 地脉分析
地脉是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资源的综合,地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后天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
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北起聊城市北外环路、南至南外环路的河道及沿河两岸的景区用地,全长约16.885 km,面积约1 708 hm2,其中水面面积168 hm2。其类型属城市河湖型。
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清丰县东北部边境,流经河南省南乐县、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等县(市),在大张乡入聊城市,经过市区东南部,在北杨集乡出市界,市界内河段长度46 km。
水是聊城的灵魂,也是聊城的标志和象征。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在聊城,既有发达的自然水系,又有发达的人工河湖渠。这些河湖渠相互交通,阡陌纵横,形塑出聊城市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
在聊城城市水系中,徒骇河是最大的一条自然河流。在地理位置上,徒骇河长期以来蜿蜒于聊城的东郊和南郊,它一方面与京杭大运河相互交汇,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因为水位的差异而卓然不群。总之,从历史到现今,徒骇河既是聊城市城市水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该水系。
但是,随着聊城市城市化进程即“东扩南展”计划的加速推行,徒骇河的这种独立地位开始发生改变。根据聊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从南外环至陈口路的徒骇河河段,将成为聊城新旧城区的结合部,徒骇河将从城郊河变为城中河,徒骇河的空间位置因此而改变,徒骇河的基本功能因此而添加。由此可见,因水而生、依水建城的聊城市,首先必须把徒骇河完全纳入到整个城市水系中,统一不同河湖之间的水位标高,建设好各种结点,提升徒骇河的自然环境质量,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水文章和生态文章,打造更加卓越秀美的“湖河相连,水水相通,城水相依”的江北水城特色。
2 文脉分析
文脉是一个地域(国家、城市、风景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聊城是一座因水而盛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带来了聊城在明清时期400余年的繁荣和发达。经济的繁荣塑造了聊城市独特和雄厚的文化积淀。不仅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而且各地商人的流动带来了不同地方性文化在这里的交流和融合,历史上建造的8大会馆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象征。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激荡和交融,不同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相互迭压和刺激,塑造出聊城独特的人文资源、文化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遗存。
3 景区现状概况
徒骇河流经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学校、工厂、城市干道等,将城市各类用地串联起来(图1)。徒骇河周边各类城市用地具有集中分布性,可以分为3段:
a. 南外环路至陈口桥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教育科研用地为主。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生产防护绿地,除河流穿插外,绿块面积较大。
b. 陈口桥至橡胶坝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城市居住用地为主,兼有少量商业及教育用地及其配套设施。这段用地是聊城市居住区相对较集中地之一。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城市公共绿地。
c. 橡胶坝至北外环路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一、二类工业用地和生态绿化保护区为主。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生产防护绿地。
4 主题定位及规划宗旨
根据地脉和文脉以及其周边的城市用地性质的分析,将规划主题定为:徒骇神韵,江北水城。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水文化为主线,把徒骇河景区打造成拥有3张王牌(生态牌、水韵牌、文化牌)的知名旅游、环境产品。
规划宗旨是通过分期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为龙头,以水韵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集水景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展览、科普教育和大众康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最终实现打造名副其实的“江北水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聊城城市品位的目标。
5 规划布局与规划内容
有了对景区所在地域的文脉、地脉以及现状情况的深入分析,在规划宗旨和主题的“导航”下,取得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布局与规划内容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打造江北水城,徒骇河应是主角之一,景区的规划以“水”为本源,“绿”为主体,这是地脉对徒骇河风景区的要求;其次,营造“徒骇神韵”,必须突出徒骇河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内涵即为文脉分析的具体内容;第三,如何用适当的规划设计语言来表达这两个透着地域特色的规划思想的问题;第四,如何进行规划内容的具体布局[4]。从用地现状分析入手正是解决布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结合聊城市总体规划及徒骇河各区段的现状条件和徒骇河周边城市用地性质,根据总体规划的主题,利用徒骇河的线型河道,结合城市功能要求,规划将用地分成3个区段:观光游赏区、城市休闲区、生态防护区,每段分别展现不同的景观风貌(见图1)。3个区段具体布置如下:
a. 观光游赏区。南外环路至陈口桥现状主要为生产防护绿地,该地段已经建成的姜堤乐园、动物园和水工程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该段陈口桥处集中分布了文教用地,规划目的以综合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通过丰富的文化主题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满足人们不同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见图2)。
b. 城市休闲区。陈口桥至橡胶坝段周边的城市绿地为居住区,与城市关系密切,以满足日常居民的观赏、休憩、休闲等娱乐活动为主要功能,体现亲水的城市主题,展现景观绿地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该地段规划为城市休闲区,规划设置7个园区:夕佳园、生态游乐园、百果乐园、水城雄韵、康体健身园、古典名著园、远香揖翠园。这些项目的设置可满足周围居民绿湾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见图3)。
c. 生态防护区。橡胶坝至北外环路周边的城市绿地,主要为一、二类工业用地和生态绿化保护区绿地。规划以保护环境和提高景观质量为目的,通过环境治理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创造出一个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的奥妙,尊重自然的场所。规划内容以大面积植物绿化为主,适当增设游赏设施,与周边生态绿化保护区共同形成改善聊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肺”(见图4)。
这3段式的布局是由现状用地的各种条件以及与城市不同性质用地的关系决定的。古典名著园、水城雄韵等规划内容是聊城地脉、文脉思想的具体体现。如古典名著园以体现《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与聊城有关的古典名著作为造景的主题思想;水城雄韵则以反映当代江北水城形象作为造园的中心主题。其他景区景点的设置,基本源于对聊城地脉、文脉分析研究的结果,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详述。
6 结 语
规划设计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途径很多。从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a.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必须与城市的休闲、观光、城市生态、城市景观、城市水利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所在[5]。
b. 深入分析用地现状条件,是获得科学、合理的水利风景区规划方案的先决条件,是方案总体布局、具体规划项目设置的主要依据。
c. 研究规划用地所在区域的地脉、文脉,是规划主题与宗旨形成的思想源泉,是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江北水城徒骇河景区南外环路——陈口桥规划》。
摘要:以聊城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案例分析和探讨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从用地现状条件出发,以景区所在地域的文脉和地脉作为规划思想的主要源泉,并将其渗透到水利风景区规划的方案决策之中,创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地域特色,景区规划
参考文献
[1]聊城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聊城市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
[2]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之二)[J].社区,2006(11):64-65.
[3]李晓华.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1(11):2-3.
[4]苗晓芳,罗蕴晗,蒋琳,等.徒骇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思路[J].水利经济,2007,25(3):75-77.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8
1活动与空间特性相适应
由于大众休闲空间处于不同区域时, 受周围环境, 使用目的, 使用主体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特性。如对于中心商业区中的步行街, 其特性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 而对于居住小区游园, 其特性是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户外休息、交往、健身等邻里活动的环境。在组织活动中, 如果把商业展销活动放在小区中举行, 既达不到广为宣传的目的, 也破坏老人们安静的休憩环境, 如果把人们的健身活动、棋牌活动、儿童游戏等组织在步行街中, 则热闹的商业环境反而成了这些活动的不利条件。因此, 组织活动景观应与各类大众休闲空间相匹配, 使活动起最好作用, 也是空间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创造相互交往的条件
人们都有一种喜欢观看他人活动的天性, 这是人们爱凑热闹的心理, 丹麦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大众休闲空间中人的活动常常会吸引人群的观赏。因此, 在空间中就需要解决活动者与观赏者的使用空间及其关系。为观赏者提供逗留区域合坐憩设施, 并使之朝向活动形成向心布置, 这样“人看人”的现象就易于形成。大众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反过来, 人们的活动又常常促进大众休闲空间, 使之具有活力, 而且形成空间中独特的景观, 增强吸引力。
3具有良好的文化性和生态性
在大众休闲空间中, 文化内涵能增强空间的品味, 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文化形式人们精神、素质层面的追求。我们常见到一些风景区, 因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使之具有更强的魅力。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提高空间文化品味, 也利于城市的文明建设。
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 已让人们尝到苦头, 且产生危机感。在城市中, 保护生态环境, 也是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大大提高空间的质量, 其生态性表现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人文, 保护生态。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闲暇时间相应增加, 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生理上的疲劳, 需要有休闲来消除疲劳,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在较发达地区或城市, 居民闲暇使用的方式中户外休闲活动占很大比例。户外休闲活动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因此,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 组织多样的休闲活动, 吸引人们进行休闲活动, 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特色步行街区正是其中的一种。总结全国商业休闲步行街区, 共有5种经典类型:
(1) 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 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 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 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 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 形成风貌提升, 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 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古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 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3) 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 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 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
(4) 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 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 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 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 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 成为城市旅游的亮点。
(5) 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 可以说, 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 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 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 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 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 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特色步行街区的休闲组织:规划中的哈尔滨市松北特色步行街区为探讨此类型的休闲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机会。规划步行街区空间体系, 采用圈层结构, 以规划环形机动车道为界, 分为内外二层。外层主要为沿三环路、世纪大道的防护林带, 两片条形公建用地, 停车场以及绿化带。在公建用地内可建设大体量的高层、公建建筑, 既可丰富沿道景观, 又可形成街区内部安静, 封闭的步行环境。内层为完全步行街区, 除残疾人轮椅车外,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包括自行车) , 规划区内空间体系主要由二条垂直相交的主街 (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 与8条各具特色的辅街组成近似田字形街道网络。力求形成一处主次分明, 空间尺度宜人, 主题明确, 品位高雅, 内容丰富, 商业繁荣, 宜于停留的商业步行空间。
规划范围内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带、二轴、四段、五点”。
一带———休闲绿化带, 充分利用现状林地, 并补植树种、灌木、花卉等, 且在内部设置林荫步道, 以及反映松北新区日新月异地发展蓝图的主题雕塑及艺术小品。
二轴———中央景观大道及龙江特色街, 为规划区内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贯通路, 内部点缀精致的建筑小品, 兼具服务功能。街道路边不设路肩, 路面与两边店铺落地橱窗连成一体。考虑北方寒地特点, 在路上设透明天棚, 整条街道将兼具人文、情调与品位。除商业功能外, 还应有旅游休闲, 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四段———规划将此区域在东西向上分为四段。
第一段:文化商业及居住混合区, 由入口至世界名品街, 此段包括冰雪文化街、世界名品街。商业气息相对较弱, 而文化气息较浓。以冰雪文化的展示为亮点吸引游人, 再以世界名品展销为引导渐入商业区内。第二段:特色商业区, 由世界名品街至俄罗斯风情街, 此段以俄罗斯式建筑的展示与俄罗斯商品的销售为主, 以此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中的最突出之处:异域风情。第三段:中心商业区, 由俄罗斯风情街至特色旅馆街。此段包括龙江特色街、酒吧街, 特色旅馆街。商业气氛非常浓厚, 人流以静态停驻, 休闲娱乐、购物观赏等为主。以销售和展示黑龙江80个县市的特色产品的龙江特色街为中心, 兼具酒吧、旅馆等商业建筑, 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推向高潮。第四段:商务洽谈区, 此段由特色旅馆街至规划昆明路, 是步行街区的结束, 主要街道为专利产品街。
五点———五个节点
入口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入口, 为标志性广场, 广场内以线条明快, 造型简约的现代式柱廊、浮雕墙、小品雕塑为主要内容。以花岗岩欧式方石铺地, 并注重整体色彩的调配。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世界名品街的交叉口处。以欧式座椅、花坛、阳伞、浅水池等为游人营造一处可休息的空间。可以大型喷泉为主题景观。中央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的交叉处。是规划区的中心。为标志性广场, 兼具人流疏导功能。广场中设主题雕塑。整个广场以欧式风格的建筑符号为表现手法, 以体现黑龙江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为主题思想, 以纪念性塑雕, 观赏性构筑物为主要功能内容, 打造一处精致而不失大方, 时尚而不落俗套, 主题明确而又功能合理的纪念性广场。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专利产品街交叉口处, 以绿色景观及自然植被为底景, 采用现代造园手法营造一处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闹中取静的园中之园。东端入口广场: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昆明路相交处, 是由昆明路进入步行街区的入口, 规划以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 严谨合理的空间尺度安排一处兼具人流疏导与休憩游玩功能的入口广场。
参考文献
[1]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理科学进展.2006. (6) .
[2]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 (6) .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9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起步研究、全面启动、实质推进等三个阶段。
1.1 起步研究阶段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质性工作,起步于2014 年,源自对国外诸如瑞士达沃斯、美国格林威治、法国普罗旺斯、希腊圣多里尼等地区发展经验的学习。这种具有“主题方向明确、人才资金密集、文化韵味独特、建设精致宜人”特点,实现“小空间、大产出”的发展模式,与浙江地少人多、块状经济突出的特点十分吻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2 全面启动阶段
2015 年1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将“特色小镇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报告中提出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同年4 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全省特色小镇工作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标志着浙江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开始全面启动。
1.3 实质推进阶段
2015 年6 月,浙江省专门成立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及其日常办公机构,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工作组织架构。其后,相继出台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 号文,以下简称《创建导则》)等一批关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细则,并公布了两批共79 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2016 年1 月,李强省长发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首次系统总结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至此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已从“纸上概念”全面走向“落地实施”阶段。
2 特色小镇的内涵解读
《指导意见》中对特色小镇的定义是指“相对于独立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李强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提出,特色小镇其产业定位不是“大而全”,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不是“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不是“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制度供给不是“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应是一种创业创新生态圈的空间载体。这种创业创新生态圈是产业生态圈概念的扩展,即是以某种根植于当地、具有极强发展潜力的特色主导产业的核心环节为主体,以领军型团队、创新型人才和高端创业要素集聚为核心,以地域人文底蕴演化形成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为纽带,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优美的宜居环境、精致的建设风貌为外在表现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高度融合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色小镇具有紧凑而明确的空间范围(3 平方公里左右),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因此它区别于行政区划中包含城乡区域的“镇”的概念。
(2)特色小镇尽管是以发展产业为主,但与以往“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风景区”等“区”的概念不同,它不仅仅追求产业生产环节的总量,不强调产业链的全覆盖,而是更强调“转型”和“创新”的含金量,因而它所集聚的是整个产业链中一部分高端的核心环节,以及与主导产业相互关联、共存、促进的各种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等延伸功能。
(3)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新型载体,“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因此,它的社区功能打造,不仅面向外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也聚焦于为本地原住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通过文化功能塑造,营造统一的社区归属感。
(4)特色小镇把文化功能作为“内核”,但不仅仅限于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凝聚特色小镇的新的文化氛围。
(5)特色小镇的空间呈现,在满足小镇居民产业、居住、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精细、美观而具有地域辨识性,它是城乡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产物。
3 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考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 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我们认为,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 务实”相结合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小镇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3.1 选择特色主题
“特色主题”是特色小镇冠以“特色”之名,并实现小镇产业定位“特而强”目标的根基,也是小镇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规划角度看,“特色主题”包含了两方面的概念,一是大方向上主攻“7+1”产业体系中哪个门类;二是在大方向下,某个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独特性”细分领域。一般而言,确定某个特色小镇的特色主题,可以从小镇所在地、更大尺度范围的区域角度入手,立足“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这三个要素,梳理、提炼、总结小镇具有的特征,再将其与“7+1”产业体系进行综合考量确定;这一阶段中,主要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进行对接。其中,特色优势产业因素应是最核心的要素,浙江现有列入创建名单的79 个特色小镇,其主题选择多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或是以过去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经典产业,如“文房四宝”中的“湖笔”之于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或是以当前优势主导产业,如“皮革服饰设计”之于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亦或是以未来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之于余杭梦想小镇等。特色主题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是通过差异定位和细分领域,来实现错位发展,比如同为信息经济类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前者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主题,后者主攻“互联网创业+ 风险投资”。
3.2 确定小镇选址
小镇规划在特色主题的确定阶段,实质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小镇所属区域具有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性;二是小镇今后总体发展的方向性。而“小镇选址”则是回答“小镇建在哪里的可行性”问题。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进行“区位比选、周边影响、多规衔接”等三类分析,综合研究确定规划小镇的合理位置与具体范围。其中:(1)“区位比选”分析,侧重于考量因小镇开发建设可能形成的正向效应,即该选址对本区域特色优势的发挥程度。(2)“周边影响”分析,侧重于考虑小镇建设对周边区域整体发展的负面效应,即该选址对周边地区发展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程度。(3)“多规衔接”分析,侧重于考量该选址在3 至5 年内实施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主要通过将3 平方公里左右的小镇规划红线范围,与已有涉及此区块的法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之间进行合规性比对。
3.3 研判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基于小镇特色主题的深化与细化,是小镇长远的目标愿景,目的是实现特色小镇功能叠加“聚而合”要求。这一阶段,可考虑结合《指导意见》中对特色小镇概念的定义,以规划小镇为对象,从“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个不同维度,采用“先分项、后整合”方式,确定小镇具体细化的目标定位,并提出相关功能建设的发展策略。其中:(1)进行多角度的分项研究和分析,提出不同角度下,小镇可能具有的相关功能内涵,及其可实现的作用地位。(2)将多维度的分项结果进行整合,保留可共存、可融合,并能产生叠加效应的部分,完成小镇的规划功能定位研判。(3)立足确定的功能定位,分别对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建设,提出相应发展导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等内容。
3.4 组织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塑造特色小镇特色主题和功能定位的空间组织手段,目的是实现小镇建筑形态“精而美”要求。在空间布局整个过程中,可考虑遵循“风貌控制、功能组合、场地拟合、形体设计”四个步骤来实施。其中:(1)立足特色主题,针对小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未来主导发展方向,筛选、提炼并确定相适宜的建筑风格、环境风貌,作为空间布局的设计导则。(2)立足各项功能定位,进行功能空间形式的细分,并按照复合集约利用的导向,将其中可整合、叠加、聚集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归并设置,采用复合型建设方式,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3)立足场地环境特点,围绕场地自然环境与开发现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构建内外交通联系便捷,功能区块呼应紧密的功能布局总平方案。(4)在三个步骤基础上,按照小镇风貌控制要求,落实总体性的概念设计方案和重要节点的意向效果,塑造完整、连续、有辨识性的小镇形态风貌。
3.5 制定实施计划
特色小镇注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强调有效投资和可实施性,因此“实施计划”是小镇规划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实施计划应包括建设项目策划、确定建设主体、安排建设时序、制定运营方案等四个部分。其中:(1)建设项目的策划,依托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导向,结合空间布局要求,确定创建期内各具体项目的内容、规模、选址和建设意向。(2)建设主体的确定,按照目前招商引资引智的实际情况予以明确,并应区分政府性和市场性的投资主体。(3)建设时序的安排,主要考虑建设主体的投资意愿和土地供给的可能性等因素,安排每个项目的年度投资和供地计划。(4)运营方案的制定,可围绕开发模式、资金平衡、效益分析等方面展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结合每个小镇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运作方案。
4 结语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 篇11
国际化既是办学手段,又是办学目标的重要指向。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被塑造成一个可以共享的社会空间,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无法摆脱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大学的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界的具体表现,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更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根本要求。
学院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并历来重视对外交流工作的持续探索。思想上,历经了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到博采众长、主动汲取的观念升华;行动上,历经了从教师自发参与到作为集体计划行为、从局部项目到全面推进的发展过程。至此,学院已基本构筑起较为完整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运作机制与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并且成效卓著。
一、国际化办学的发展历程
自1952年建筑系成立之日起,同济建筑学科便一直在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由于当时的师资来自于华东各地院系,并且大多数教师有着不同国家的留学背景,他们开放的视野和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使学院在学科创立之初就有着兼容、开放的国际化学术氛围。20世纪50年代,苏联、德国专家曾多次来学院作讲座并开设课程,国内其他建筑院系也纷纷派出教师前来听外籍教师讲课,成为当时罕见的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改革开放后不久的20世纪80年代,学院又将注意力投向西方建筑学界。当时建筑系系主任冯纪忠和继任系主任李德华先后邀请了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来同济讲学,邀请德国著名建筑学教授达姆施塔特大学的马克斯·贝歇尔和美国耶鲁大学的邬敬履教授来指导课程设计,为封闭了整整十年的中国建筑界带来了有关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新鲜信息,也把建筑结构和设计关系的直观体验带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20世纪90年代,学院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定期合作进行联合设计教学活动,有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由此获得国际交流机会,走出了国门,开阔了眼界,和各国建筑学科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同时也有大量国外师生来到上海,和学院师生一起探讨上海城市建设中的实际课题。国际联合设计使学院师生们的学科思考和研究逐渐提升到国际建筑学科的高度,使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
近年来,学院以国际化为办学特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日趋成熟,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学院已和国际上多所著名建筑院校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与这些建筑院校的定期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学生等合作计划,形成了更加密切和常态化的合作交往。同时,学院积极主办和参与国际性会议、展览等各种学术活动,支持教师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进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二、开展合作办学,与国际一流院校同步发展
国际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和国际同行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准。在经过了文革期间学术交流的封闭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国际交流的重心始终是瞄准国际一流水准院校,希望借鉴他们成熟的教学经验,在和国际一流院校同台操练的过程中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重点建设,目前学院已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根据合作方的不同优势和条件,学院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对象和方式,和这些学校形成了丰富立体的合作交流构架,为人员交流、教学合作、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院还和俄罗斯、韩国、瑞典、加拿大、西班牙、荷兰、奥地利、芬兰、新西兰、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学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此外,学院注重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住房署、国际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银行、Holcim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合作,逐步将传统的教学合作模式转变为教学、科研、实践、管理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国际合作水平的战略性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6年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设在同济,这是该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下属机构。
通过国际交流,学院还邀请了国外高水平的教授和学者参与教学,增强了教学实力,增加了教学多样性。如邀请了贝聿铭(美)、黑川纪章、安藤忠雄(日)、柯里亚(印)、柯拉里(意)、维居尔(法)等国际建筑设计大师担任名誉教授;聘请了海尔勒(柏林工业大学)、仙田满(东京工业大学)等与学院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教授担任顾问教授等,为学院各学科的建设出谋划策。近年来,我院又推出了国际“引智”计划,引进国外著名院校的资深教授来我院执教。近三年每年引进人数为3~6名,他们不但在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开设课程、指导研究生开题,还参与了学科团队的建设,共同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
三、举办各类论坛,提高学院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学院始终将举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和会议作为既能提高国际影响力,又能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和拓宽信息渠道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院主办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并以此为标志,努力跻身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与城市规划院校之列。2001年7月,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在学院召开,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名专家学者汇集于此,共同讨论世界城市规划和专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会后成立了“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并成立了全球规划教育网络组织,其网站也设在同济大学,由此学院成为全球城市规划教育的联络中心,在世界规划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后学院又相继举办了“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首届生态城市规划国际会议”、“世界遗产保护国际高层学术研讨会”、“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第六届亚洲与太平洋建筑国际学术讨论会”、“中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论坛”、“第四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等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院重视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是Holcim基金会“可持续建筑”系列计划(全球建筑界奖金最高的计划)的五大合作学院之一,代表亚太地区进入了该组织核心机构。2005年在同济成功开展了“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竞赛组织工作;2007年作为东道主承办了“Holcim可持续建筑论坛”,同年有1 500所世界设计院校参加的“Archiprix国际毕业设计竞赛”的汇展和评奖工作也在我院进行。
与此同时,学院的对外学术交流从被动的引进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一批知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纷纷走向国际讲坛,除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主题发言外,也经常被邀请至世界各地进行专场讲座,内容涉及建筑历史、城市发展、古建筑保护、住宅建筑、节能环保等多个题材,受到了各国同行的欢迎,使其加深了对中国建筑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和理解。
四、组织国际评估,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
国际合作的推进和战略发展需要我们对自身在国际院校队伍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学院进一步优化发展目标与路径、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为了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合理定位,找到和国际一流建筑院校的差距,2008年学院进行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评估,并举行了首届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
本次国际评估委员会主席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城市管理学院院长Hans-Rudolf Schalcher教授担任,评委会成员包括国际建协主席Gaetan Siew先生、中国工程院邹德慈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任系主任Stanford Anderson教授、米兰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Alessandro Balducci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住宅与建筑研究所所长Thomas Jocher教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刊《建筑实录》杂志主编Robert Ivy先生、荷兰代尔夫特大学资深教授Alexander Tzonis、日本建筑师松永安光教授等。
经过申述与热烈的讨论,评委们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国际化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在最终提交的评估报告中,肯定了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并对学院今后的定位、发展方向、教学科研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国际化进程的继续推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评委们在评估报告中指出:同济的建筑和规划学科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学院的硬件设施尤其在教学空间方面,在国际同类建筑院校中处于先进之列;学院能够依托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国际化背景,并充分把握参与国家发展与政府决策的机遇,为学科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实践机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同时,学院近年来引入了相当数量的国际教师、建筑师和学者,从战略谋划到具体教学,为学院的国际化提供了全面的外部支持。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评委们建议:学院应当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准,增加长期和固定的国际教职;至少确立一门国际语言作为整个教学和研究的国际用语;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更进一步反映在教学上,并通过实践力求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新的贡献等。
通过国际一流建筑和城市规划专家的把脉,学院更加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随后学院以此次国际评估为契机,成立了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定期持续举行国际评估、落实建议成效进行了制度设计。
五、推进联合设计,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建筑、城市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是设计课,其他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将通过设计课程综合体现。在学院全方位开展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中,以联合设计为主的国际交流,始终是我们国际合作办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我们和许多院校的全面合作都开始于国际联合设计的教学活动。
从2003年开始,学院每年推举100名以上研究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国际联合设计交流,目前形成长期合作的学校有:美国的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魏玛包豪斯大学、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柏林工学院、德骚包豪斯基金会、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九州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大学等。近年来学院国际联合设计已从刚开始的研究生教学阶段扩大到本科教学阶段,并逐步纳入了本科教学计划且规模持续扩大。这些联合设计在内容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结合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计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交流,如住区设计、城市设计等;另一种是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与探索性,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引入国际联合设计及相关国际交流。2000年在世博会选址和规划研究伊始,学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法国欧洲城市规划设计大学暑期工作室等联合举办国际性大学生规划设计大赛,以世博会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来自14个国家28所大学的38名学生递交了规划概念设计作品,其中首次提出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展方案,引起了大赛评审委员会的高度兴趣,该建议被提交上海市政府并促成了最终的世博会选址。
从2005年起,学院依托社会资助,创办了同济国际学生暑期学校,这使国际学生的联合设计又增添了新的空间。通过院际合作关系和网上报名的形式,每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近30名学生来同济参加为期两周的专业设计活动。暑期学校设计选题紧紧围绕中国当下重点与热点问题展开,2009年的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和景观规划研究、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区的后世博利用规划等选题,均引起了一些国际院校学生的极大兴趣,众多建筑、城市规划及景观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都积极申请参与。通过国际暑期学校,师生们能够参与到中国乃至国际关注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研究中,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表达各自的专业思考、锻炼专业能力。暑期学校的定期举办,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也使学院的教学变得更为开放,扩大了学院专业教学的影响力。国际暑期学校已成为同济的一个国际品牌项目。
学院在国际联合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国际联合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化建设”课题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六、以学位教育为重点,提升国际交流品质
学院全方位开展国际学生交流活动,一方面派出大量学生前往国际知名建筑院校学习,另一方面也接受来自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学院学生在国际交流办学模式中大为受益。联合培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分互认,合作学校相互承认学生在对方院校学习时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国际交流纳入正式培养计划,如从2001年开始,学院每年选派本科生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外大学进行交流,同时学院每年接受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学生;二是互授学位,对分别在合作学校参加课程学习并达到一定学习要求的学生,双方学校同时授予学位,即国际双学位。
随着国际交流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体系的不断深化,学院认识到在学位层面的国际合作是最具实质意义的合作办学方式。各个国家和学校对学位授予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因此,涉及学位的国际合作本身预示着更高的准入门槛和培养目标;而学院在教学师资、课程建设、教学设施等方面为双学位培养创造条件的努力,最终可以让学院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自2005年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多个国际双学位项目。已经成功培养了多届中外双学位毕业生,包括和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包豪斯大学IIUS城市研究的双学位项目、法国国立公共工程大学、里昂二大以及美丽城大学的双学位项目等。现在又已经和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签订了双学位协议,并从2011年开始执行,而和美国夏威夷大学、佐治亚理工等七所院校的双学位项目也正在洽谈中。为配合正在着力推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计划,学院将在三年内做到每年有100名硕士生可以通过国际双学位项目获得欧美大学的学位。
七、创建英文课程体系,强化国际化办学能力
随着我院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全中文课程体系面临着国际交换学生和双学位生的双重挑战。为了适应层次不断提高的交流,我们建立了一套英文授课的教学体系,甚至能够满足全英文覆盖的学位培养要求,是我们近几年的工作重心。近三年来,我院已逐步建立了学院研究生英文教学的大平台,为分属于三个系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理论、景观规划设计三个专业提供共同的培养课程平台。
学院以“985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申请了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我院三个系硕士英语课程和英语课程专用教室的建设。学院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专门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推进措施。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初步取得了一些进展,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开设了近30门课程,可以折合达到40~50学分。按目前同济大学的研究生管理方法和有关专业教学大纲,硕士培养28个学分中除公共课外,专业课约20个学分,可以按年度满足学生修课要求。所有课程都已建设了完备的档案,包括课程教学大纲、阅读材料、教师情况和课程情况简表。学院所有课程的目录和简介都公布在英文版的学院网站上供国际学生查询,并将逐步补充课程课件、学生作业的存档和教学影像资料的网上资源共享。
这样一个国际英文课程平台,在满足国际双学位教学要求的同时,也为每年接受的近50名国际进修生和交换学生创造了条件,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能力。
八、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国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国际交流项目,学院正常外籍留学生数也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全院本科生中留学生的入学比例已占到10%,学生来自于哈萨克斯坦、老挝、塞舌尔、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缅甸、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十多个国家。大量的涉外教学管理与学术交流,需要在体制及机制上形成常态的应对措施。为此,学院成立了外事办公室,聘任专职人员,专门统筹学院的对外交流工作,并在院系两级设外事负责人与外事秘书,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国家和项目,分设联络小组和项目负责人,初步建立既职责清晰又相互依托的外事工作网络。
对任何一种教学活动而言,制度建设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学院先后对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国际教师引进条件和待遇等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此外,为了鼓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还制定了一整套的奖励机制。首先将对外交流活动分为联合工作坊、联合设计课和国际课程三种类型,再根据教学周期、交流地点、活动方式等因素划分为五个层次,凡是进行国际课程教学和交流工作的教师,其工作绩点可在普通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绩点基础上乘以奖励系数,而根据类型和活动特点,该奖励系数以1.5为底限,最高可以达到3.0。这既体现了国际合作教学过程的工作强度增加状况,也维护了教师参加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在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化教学工作的持续开展。
近年来,无论是在同济大学各学院间,还是在国内相关建筑院校中,我学院国际交流的指标都比较突出,且特色明显。国际化办学已经覆盖从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的国际师资聘用,到联合学位、国外实习、学生交换、学术讲座、国际论坛、暑期学校、教师互访等教学科研活动的各个层面。仅国际学术讲座一项,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在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讲座和报告都在150场左右,除去节假日,平均每天超过了一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前5个月期间,学院的国际讲座达到160场次之多。许多外国留学生反映,即便在欧美的建筑院校,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如此丰富而众多的学术讲座。
学院频繁的专业交流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交流活动也拉近了学院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距离,增强了学院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在国际化办学中,最直接获益的是学生,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方式,他们能够与国外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跟进世界前沿的学术动态和思想方法,在合作中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启迪,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大大提升了专业水平和沟通交往能力。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确信,通过国际化办学,博采众长,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历史与精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开拓与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年教学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吴长福,钱锋.多学科、重实践、国际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传承与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教学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吴长福,黄一如,王一.缜思畅想—注重创造力培养的同济建筑设计教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伍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简论同济建筑之路.时代建筑,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