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

2024-07-03

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精选4篇)

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 篇1

摘要:随着化石能源消耗越来越多, 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势必会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环境,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当前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对其规划理念进行变革, 将低碳经济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效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 不断优化变革城市规划。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变革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高能耗经济不仅带来了生态问题, 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而随着对生态问题关注越来越多, 低碳经济被逐渐引入到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当中, 降低能源消耗,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是低碳经济的宗旨,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对于促进城市规划变革, 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旧有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需求, 而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理论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局限, 导致城市建设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基础生活要求, 因而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急需要进行变革, 通过自身变革和引进全新的建设理念来解决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质量。在进行城市规划变革过程中, 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当前城市规划变革当中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

在之前一段时间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 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这使得我国之前经济出现耗能过高、污染大等问题, 随着经济变革和城市规划变革的不断推进, 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引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排放, 从而促进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为人们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进行城市规划变革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2 城市规划中低碳城市特征

在低碳经济理论下构建的城市规划是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过程中, 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安排来达到低碳城市节能减排效果, 因而城市规划中的低碳城市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城市规模适当, 城市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是呈一定正比的, 大量新增人口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量, 这不符合低碳城市标准, 因而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 应该将城市规模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 有效控制城市居民的碳排放量;二是城市交通体系应该高效, 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 要想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就应该从城市的交通入手, 建设高效的城市交通, 以公共交通优先, 减少道路拥挤, 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建设高效综合城市交通体系是低碳城市的另一特征;三是城市形态应该紧凑, 城市形态紧凑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土地, 将城市多功能结合起来, 减少城市居民日常外出距离以及时间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密度, 促进城市交通效率提高, 比如居民区与购物区距离缩短, 减少外出开车的频率, 也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3 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变革策略

3.1 转变城市规划理念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化建设在不断进行当中, 在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下城市规划应该积极转变规划理念, 对现有的规划目标进行积极调整, 将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 规划人员应该更多关注城市碳排放量的变化, 不能再用单一概念来评判城市的碳排放量, 而是应该从多个因素角度进行考虑, 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以求将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完美结合起来。因而, 规划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将规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就要遵守规划的系统原则。同时, 规划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消费研究,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是关注最终消费, 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依据之一, 但是最终消费只能反映最终碳排放结果, 实际上在消费的各个环节都会有碳排放产生, 而为了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应该从消费一开始就进行计算, 将消费整个过程都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标准当中。另外, 在变革城市规划理念过程中, 规划者还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加强生态和低碳理念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 改变城市规划方法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转变, 而且在城市规划方法上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大, 这种方法上的变化是能够影响城市规划整个阶段的, 包括总体规划、控制阶段、修建阶段等等, 具体来说在总规划阶段, 规划人员应该对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调查, 对规划区域内的历史、自然和已经建成的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分析, 通过对历史资源进行详细调查, 建立相应的保护档案, 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 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空间, 对已经建成资源进行调查, 建立相应建成区现状档案, 在规划过程中根据以上这些资料来进行重新规划;在详细控制规划阶段, 规划人员应该将生态指标纳入到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当中, 更多地从能源节约和减少碳排放量方面对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制定, 像是停车场的安排、公共交通的使用等;在修建阶段, 规划人员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因地制宜, 充分体现低碳城市能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来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 像是利用当地的资源资源或是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设计, 利用太阳能或是风能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在规划阶段可以注意多引进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的目标。

3.3 重视城市规划管理

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规划都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 而低碳城市作为国内比较新的理念, 在具体的管理和操作上还缺少相应的方法,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 关于具体地区实施措施和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少, 因而在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 加强对低碳城市规划措施的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来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使城市规划措施更加符合地区特点和情况。在对城市资源管理上, 应该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等方面入手, 力求从源头就开始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相应的碳排放评测机制, 对城市碳排放进行全程评测, 以便制定更符合城市情况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4 结语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城市规划急需变革, 而在规划变革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结合低碳经济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够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 而且还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 不断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 因而在城市规划变革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低碳经济理念, 从而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中懿.论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J].建材发展导向, 2015 (17) .

[2]单樑, 荆万里, 钟妮.低碳生态发展导向下新型城镇化人识与实践——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J].城乡规划 (城市地理学术版) , 2015 (04) .

[3]俞瑶.基于低碳时代下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江西建材, 2015 (21) .

[4]俞梅思.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模式--探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建筑, 2015 (15) .

[5]吴南, 王雪岚, 肖政.对低碳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与实践探讨[J].江西建材, 2015 (07) .

[6]王雅捷.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06) .

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 篇2

《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是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市长论坛上发布的。共识提出“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的目标,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不论大小、贫富,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政治决策。

共识承诺,实现良好的健康治理,致力于在城市治理的所有领域中优先考虑健康相关的政策,并评估所有政策对健康的影响。与会市长承诺遵守健康城市治理五大原则:将健康作为所有政策的优先考虑;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健康决定因素;促进社区积极参与;推动卫生和社会服务公平化;开展城市生活、疾病负担和健康决定因素的监测与评估。

在健康饮食促进方面,共识指出,实施可持续和安全的食品政策,使更多人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健康食品和安全饮用水,通过监管、定价、教育和税收等措施,减少糖和盐的摄入量,减少酒精的有害使用。

共识提出,建立无烟环境,通过立法保证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无烟,并在城市中禁止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城市治理与规划变革 篇3

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规模预测、用地平衡、整体布局、综合协调等来体现城市发展20年后的理想蓝图。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现行的总体规划模式与实际规划工作出现了很多的不相适应。为此学界不断地进行技术方法上的创新,但核心思想依然是基于现有总体规划的模式,然而,一轮又一轮的总体规划实践表明,无论规划论证得多么“科学合理”,描绘得多么“接近完美”,这种“终极蓝图”式的总体规划在现实中却总是难以实现。因此,对总体规划的诟病之声渐多,要求改革的呼声渐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总体规划又应该如何变革呢?

1 一种基于认识论的解释框架1)

1.1 基于理性建构主义的传统规划

传统总体规划认为城市未来发展是目标可知、过程可控和干预正当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其思想基础是一种基于完备理性的理性建构主义2)。按照其基本逻辑:城市的自然演进是混乱无序的,因此不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我们具有控制城市发展方向的能力,能够使城市发展达到符合规划原理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理想状态,并能够通过一幅蓝图来综合体现这个理想状态。

然而在实践中,基于完备理性建构的规划常常会以失败告终。这一点不仅在城市规划领域,其他领域概莫如此。如“一般均衡”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属于一种理想状态:产权界定清晰、市场完全竞争、所有人都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并达到“帕雷托最优”。由此可见,这与总体规划的思路如出一辙。随着经济现象的日益复杂化和数学分析工具的日益多样化,经济学家正在接受“有限理性”的假设(汪丁丁,2002),从而偏离新古典的静态的“理性建构主义”传统,更加靠近“演进认识论”的知识传统结构。我们对总体规划没有如期实现的原因,以往有过很多探讨,但往往归咎于情况变化、法制不健全和规划管理乏力等等客观原因,而较少触及规划的认识基础。

1.2 对完备理性的城市发展的批评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完备理性”的总体规划,其原因是实现“完备理性”的规划需要决策者能够始终获得全部的有效信息、明确的问题及目标、找出与终极目标相关的所有方案并能够分析、预测其结果和清楚社会的价值取向、最终选择最优方案。但这一切是无法实现的:第一,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获取全部信息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第二,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动态的,会随时间进程经常加以调整,因此目标与过程是分不开的。第三,城市的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和易变性,任何试图完成“完备理性”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此意图都是主观认识上的谬误或是过于自负造成的。第四,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关联紧密的,确定最优方案从未来出发来修正现在,是人为地在二者之间制造断裂,在分析上是无效的。第五,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每个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是非常不同的,社会理性绝不是个人理性的简单总和。因此,往往城市发展不会完全按照规划的理想方案实施,左右实施过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取决于各利益主体间的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结果,并且平衡了多方利益的折衷方案。

1.3 有限理性的自发演进及其启示

与理性建构主义相对立的,是哈耶克的自发演进论。其理论前提是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不可知论,虽然自发演进论具有排斥了任何形式的社会理性、社会选择和社会干预的缺陷,但自发演进论却提醒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理性的能力,需端正对传统的态度。

当然,城市发展既不像建构理性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完全可知、可控的,是确定的、是人为建构的;也不像演进理性主义者所认为的,是不可知、不可控、不必控的,是自发演进的。而是演进性与构造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城市像耗散结构理论所说为一种自组织,城市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及历史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无法把握和控制所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因此,理性分析、准确预测、全面规划、集中决策和统一管理,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富有成效,反而是立足现实、不断改善、渐进寻优、由近及远、由局部到全局,具有更高的实际价值。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不应如演进论者的观点,明显失之保守和消极。因为城市的发展毕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能真正认识、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甚至是有计划的活动,还是能取得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要辩证地认识这一点,对城市规划采取一种既谨慎又积极的态度。回到本文的核心,总体规划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自身的认识论上出现的偏误,过度偏向建构主义的完备理性。

2 总体规划的变革方向

2.1 由近及远,注重实施

既然传统上由远及近的分析方法,常常带来以远概近、厚远薄近,忽略了“远”是由“近”组成和发展而来的基本原理(周建军,2003),从而导致规划实施的失控与变形。那么,反其道而行之,“立足现状、由近及远,将重点集中到近期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上,同时也对未来目标有所瞻顾”(杨保军,2003),可能才是强化规划实施效果的根本之策。

这要求我们应从眼前的实际出发,以当下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为研究对象,着重解决眼下最迫切的问题,而不再以预期的终点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我们不能轻易破坏旧有结构,认为既有的城市在最终状态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一种全新的理想模式取而代之3),承认现存的要素在持续发展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和力量。因此,诸如用地平衡、规模预测等传统内容可能会更具有分析意义,而不是具有最终的检验意义。从这个方面讲,所谓“规划要50年不落后、20年不变”的提法就值得怀疑,“规划不仅要考虑现在,更要考虑未来”的内涵也可能需要重新诠释(杨保军,2003)。

同时,传统上过于偏重长远控制的总体规划,很难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意图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地方政府又总是希望突破总体规划的束缚,这两者很容易成为难以化解的分歧。注重近期和实施,在我国行政领导任期制的背景下,兼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要求,寻求一个合作协调、博弈平衡的结果。

2.2 由小及大,注重微观

城市总体规划一直以来都带有宏大叙事般的结构功能主义色彩,这是一种管理者的视角,是一种“鸟瞰”的姿态俯视城市的空间。当规划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规划师追求的必然是宏观意义上清晰完整的结构和确定完美的秩序(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在这种极度的理性崇拜思维下,城市便成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比如经济发展)的资源集聚平台和空间载体。在这种视角下,组成城市的社区单元自然就被忽视了、无差别化了,城市中的个人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然而,正如雅各布斯所批判的,模式化的理想城市空间结构、严格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等等,都是违背人性需求的,并不能带来美好的城市生活,反而会对城市造成“割裂”和“建设性破坏”。《马丘比丘宪章》相对于《雅典宪章》最核心的提高改进之处,也正在于适当回归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的复杂现实。城市是复杂多样并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每一个社区可能都面临不同的条件和问题,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不同的需求。新城市主义强调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等规划设计特点,也是希望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将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交叉互补,并且更加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人”的视角,突出人性化和多元化。而只有从个体“人”的视角观察和感受城市,注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区等基层单元的改善,在空间与人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多元性和复杂度才会真实地呈现。通过微观视角,城市空间看上去好像没有原来那样“统一、有序”,但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也才更加契合从增量转向存量时代的特点。并且,“混沌中隐藏着秩序,冲突中埋伏着平衡,这恰恰是城市多元包容的魅力和趣味所在”(杨保军,陈鹏,2015)。

2.3 有限目标,框架蓝图

规划一向被视为带有预测性质的科学以及基于目标导向的工作方式,但在日益复杂和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城市中,规划再一味追求大而全和精准预测的目标,强调基于目标预测的均衡结构,不仅是一种自欺欺人,也会加快规划的失效。人类理性的存在以及城市发展的某些规律性,意味着城市规划不是不能做预测,但人类理性的有限以及城市发展的复杂多变,又提醒我们不能将规划的全部建立在预测之上,既要缩小预测面,更要提升预测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今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限目标,是我们应该和能够预测的目标。这将不再是终极状态的目标,而是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结合一定的价值导向,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

至于规划期末的发展结果,则是开放的、不确定的。今后的规划“蓝图”很可能不是城市能够做什么、能够成为什么的“目标型蓝图”,而是城市不能做什么、避免成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可能成为什么的“框架型蓝图”。蓝图绘制的工作量减小了,但科学性和权威性、兼容性和可靠性都会得以大幅提升。今后规划的主要工作,除了保证蓝图的延续性之外,更多的是对底线之外的预测部分进行强化,一方面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注重对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规律研究,寻求隐藏在城市复杂性背后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预测进行定期的评估、校核与修正,以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

2.4 刚性底线,确定规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首次将规划的“刚性控制”提升到与“战略引领”并重的地位。而规划刚性的核心,我们认为就是城市发展的“底线”。一个系统维系是底线为基础的,如果底线缺失必然将导致系统的崩溃,因此必须强化底线的刚性。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看,“底线”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安全底线,包括与粮食安全有关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和与生态安全有关的需特殊保护区域,即所谓的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还有就是与防灾救灾安全相关的设施、通道与场所,包括防洪、抗震、消防、人防、避难等,以及危险品仓储的布局与防护等;二是公共利益底线,包括城市和区域的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涉及弱势群体保护的保障房建设等。

在这两类底线中,安全底线相对容易确定,公共利益底线却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简单。因为没有任何人(包括规划师在内)能够代表公共利益或者共同利益,在很多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比如重大设施布局、重大项目选址等,很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利益的交集只可能来源于各方之间的对话与协作。规划要想实现城市中各类人群利益的均衡与协调,就必须明确制定有关对话协作的规则,尤其是如何求同存异、达成相对共识的规则。传统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尊重政府部门内外不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今后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听取不同群体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更加强调通过一定的规则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达成共识,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多变、多元的投资环境下协调各种矛盾,确保公共利益的切实体现和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2.5 弹性过程,渐进改善

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需要解决“刚性固化”的问题。规划工作者常常自豪于总体规划能够为城市的发展立下“百世之基”,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这个“百世之基”合理或是永远合理?所以,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规划的关键就是把握好总体规划的刚性和弹性,让城市拥有自我修复的机制和能力。

也就是说,在有限目标和刚性底线的基础上,城市今后能够和应该做什么将成为更加开放的选择,总体规划在“底线”与“目标”之间的“过程”环节中,重点是要形成一个弹性包容、有机生长的框架。这种城市发展的框架,也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更具兼容性的功能结构框架,结构不再追求精细而是层次适中,功能不再追求系统均衡而是适度有机混合;二是更具针对性的制度框架,尤其是需要设计并完善适应卡尔多改进的利益补偿或平衡机制4)。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应强调方案的灵活调适、持续创新和渐进改善,不能固守理想的方案和思路。因此总体规划应该转变为定期的、适时的“评估-修改”,改变过去的不定期、非常态的“修编-审批”,进而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编制-实施-评估-修改-实施-评估-修改......”的工作机制。只有定期评估、适时修改,才能让规划更科学性、更权威、更稳定。换句话说,规划技术人员将来主要的工作方式,将很可能由过去不定期、非常态的“做衣服”,转为定期、适时的“改衣服”(杨保军,陈鹏,2012)。

结语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基于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人为的强制实施和教条的周全计划,但面对多元化且相互分歧的社会目标,人类的有限的理性往往是不堪重任的。城市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体系,其内涵于社会生活的演进过程中,是一种不断试错的、缓进的、有机的、并非完全意识的发展模式。

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之研究 篇4

1 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河道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的生存,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标准到高标准、由盲目治理到科学治理, 由简单功能到多功能逐步发展提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河道的休闲、娱乐、景观、生态等功能逐步受到重视。目前, 许多河道治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建设挤占河道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河道空间减小, 水面缩窄, 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如西盐河、龙尾河、大浦河等, 在没有治理以前, 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2) 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 造成河道水面减少, 如扁担河原为市区南部一条排涝河道, 因城市规模的扩张, 在20世纪90年代, 被开发成暗河, 河面被水泥板覆盖, 河道功能也被改变成排污专道。

(3)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建设滞后, 致使大量污水进入城区内的玉带河、西盐河、龙尾河等河道, 河流水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在城市污水集流系统完备之前, 河道仍然承担排放污水的功能。因此, 水的问题常常影响城市环境。

(4) 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河流水量减少, 人为干预严重, 导致天然河道大量丧失, 生物的多样性条件被破坏, 天然食物链脱节, 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5)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内地表被大量的混凝土、沥青等硬质铺装, 导致不透水地面增加, 地表径流量的增加, 洪涝灾害频发, 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加高培厚堤防, 修筑混凝土河床和浆砌石岸墙等增大河道过流能力。

2 城市河道治理规划

一般的河道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总平面规划、横断面规划、护岸护坡规划和辅助建筑物规划等内容, 因此, 做好河道治理规划的前提必须对上述关键内容做细致深入的研究, 才能有效体现河道治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河道规划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洪水, 河道堤防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安全。但不同河段的防洪标准是不一样的, 主要取决于相应河段的防护对象的重要性。防护对象包括城市、乡村、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防护对象的标准以防御洪水的重现期表示, 某河流断面符合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可以通过水温计算得出, 以此作为河道治理规划的水利计算依据。

2.1 河流的平面布置规划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 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 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 因此, 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 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 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 调整好河势和流向, 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 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 阻碍行洪, 抬高水位, 加重损失, 特别是处在山丘区的城市。

(1) 最好不要建丁坝, 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 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 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 既能保护城市用地和自身的建筑物, 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 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

(2) 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 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 并注意上下游堤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

(3) 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 用抽心束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 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 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 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 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 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来统筹规划, 协调布置, 互不干扰, 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总的来说, 平面规划应在努力维持现状河流的条件下, 针对满足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要求进行综合规划, 避免过度裁弯取直、缩窄河道等做法, 尽量保持河流现状所特有的、丰富的多样性环境。具体主要体现在遵从自然和现状的前提下, 规划河道主流中心线的走向, 充分保证河流堤内和堤外的预留空间。

2.2 河道的横断面规划

由于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以及旅游等功能, 在河道治理时, 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规划设计不同的断面型式。在根据过流要求设定标准断面的基础上, 要尽量避免上下游河宽的规划设计, 在可以扩宽河道的地方尽量扩宽, 在预留河道槽蓄能力的同时, 设计具有丰富内容和广阔用地空间的断面。城市需要和功能方面在河道治理中, 河流断面满足设计标准下的过流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河道其他功能发挥而造成的过流能力影响, 需要通过调整基本断面设计进行补偿, 从而得到各项功能相协调的河道断面设计方案, 河道断面的选型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 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各种需要, 在考虑防洪安全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景观要求, 在进行断面设计时可以将防洪工程同景观设计相结合。此外, 对于护岸及周围景观的合理布置应能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的功能, 营造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的品位。

2.3 河道的护岸工程规划

工程护岸规划应在充分考虑水利学计算的水面线条件和堤内自然状况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生物生息的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方法。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 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取, 既要经济合理, 又要安全可靠。在护岸工程规划中, 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 充分遵循自然规律, 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 尽量减少混凝土、石护坡, 以达到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 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 既改变了洪水流向, 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 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 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 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 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 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 往往顾此失彼。因此, 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 必须认真调查, 充分研究, 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 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 采取多方案比较, 确定出科学的方案, 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 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约束水流, 保护岸坡, 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2.4 河道辅助建筑物规划

河道辅助建筑物主要包括与河道控制工程密切相关的闸、涵、站、桥、监测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等工程, 在这些辅助建筑物规划方面, 除了一般设计上应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以外, 应特别注意各相关建筑物的造型、色调、施工等与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相协调, 与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与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

这些水利工程设施一般都是个体庞大、效益显著而且有数年甚至上百年的存续时间, 也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如省内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以及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等水利工程, 在省内或当地都是重要的水利标志性建筑。因此,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 构思具有专业功能的特色目标, 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面貌, 还可以实现作用深远的社会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河道的治理, 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 还是在实施阶段, 都必须根据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 如历史洪水、成灾的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 进行具体分析, 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 达到河道治理费省效宏, 事半功倍的目的, 所以, 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 结合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保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规划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超.苏南地区新农村水系规划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2]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3]王文玉.生态型护岸净水箱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9.

上一篇:预约之外的精彩下一篇: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