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及其治理800字

2024-06-18

城市病及其治理800字(共4篇)

城市病及其治理800字 篇1

小组讨论的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1.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3.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

4.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

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六、总结

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举例:多城市重唤自行车出行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燕凌称,目前北京44%的机动车日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这一部分需求是可通过自行车解决的。

曾经我们被外国人感叹为“自行车王国”,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被比喻为“移动的长城”,如今却难觅其壮观景象。这两天,在某网站推出的“谁动了中国的自行车”这个图片专题中,上万网友参与讨论,其中很多人是这次黄金周大假出行的游客,他们纷纷感叹:在“自行车时代”,根本就没人担心会堵车。永久、凤凰、大金鹿、飞鸽……不少人对这些老牌自行车如数家珍。

今年8月初,永久自行车推出全新品牌与车型,时尚美观,兼具现代与复古风格,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注意。“永久C”的重磅出现唤起了对渐渐褪色的自行车生活的回忆。

据报道,目前一些地方也开始着力重唤城市自行车出行。根据计划,北京将更多地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在2012年内将自行车租赁点增至1000个、增加自行车停靠设施的建设等,争取在3-5年内,让自行车回归市民生活。

杭州,作为首个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城市,已经建成了2000个租赁点拥有50000辆自行车,任何一人,只要年龄在16岁以上70岁以下,会骑车,都能够从任何一个租赁点租车,如果在一个小时以内把车还到任何一个租赁点,都将享受免费骑行的服务。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人口膨胀

就业压力增大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

能源短缺

三、“城市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四、“城市病”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单双号限制车辆出行,未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办法,实行宏观调控统一策划的方式控制并抑制交通问题。

举例: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示治疗城市病的方法

1.如何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污染、拥堵、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欧登塞案例馆带

来的处方是全城修建专用自行车道,限制汽车发展。

2.法国罗阿大区案例馆提出以楼层高度的平衡来实现中密度的方案。

3.广告、招牌、乱贴乱画等城市视觉污染由来已久,圣保罗案例通过实施的“清

洁城市法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大大扫除了过去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令城市原本的风貌重见天日。

4.伦敦“零碳”案例馆,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现“零碳排放”的样本,为建设低碳社会提供了一套完全可行的解决方案。

城市病及其治理800字 篇2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治理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在“两化”过程中承担者重要作用。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城市发展本身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犯罪率上升等,统称之为城市病。对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治理城市病问题。城市病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具有普遍性,只有厘清并牢牢把握其内在客观规律,才能实现有效预防和治理。

城市病是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普遍现象

城市病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的,也不是某一经济体制下所独有的,它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一种发展阶段性现象。尽管各国城市病表现症状不同,程度不一,但具有普遍性。总体来说,它在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1. 城市化起步阶段,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在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布局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且城市系统较简单,功能较单一,总体运转正常。因此,城市病尚未显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过程发展缓慢,历时较长,容易导致城市管理者管理模式僵化、规划理念落后,为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2. 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30%~50%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积累了大量资本,由此推动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使城市人口剧增,规模骤大,而先前的城市功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同时,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至此,城市病开始显现。

3. 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50%~70%

这一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此时,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化,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城市病症状集中爆发。此时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城市管理者囿于僵化落后的管理模式,面对集中爆发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或疲于应付;二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原来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环境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两方面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4.城市化完全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

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被城市吸纳或实现了城镇就地转移,城乡发展由城乡融合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分散布局,相互分工,功能互补,形成以城市群为首要形态的城镇体系。此时,城市病得以康复。

城市病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城市病一词最早发端于工业革命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迅速膨胀,出现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环境遭到毁灭式破坏,失业严重,犯罪率上升等等。当时的经济学家哈孟德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称为“迈达斯灾祸”。学术界关于城市病的定义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但其内涵基本比较明确。在这里,笔者将城市病界定为:城市病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管理理念与手段等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从而使城市发展突破其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造成的一系列明显影响到市民生产与生活的负面社会问题。

从各国发展实际来看,城市病表现各异,程度不一,但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体来看,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膨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城乡人口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拥挤。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3.7万人/平方千米,北京、广州城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4万人/平方千米和1.3万人/平方千米,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

交通拥堵:虽然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但始终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辆呈井喷式增长。同时,公共交通发展依然滞后,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另外,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郊区道路建设跟不上,造成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增加了交通量。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受过去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片面追求GDP总量增加,不惜牺牲环境代价。因此,绝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统计,我国660多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有接近200座严重缺水,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大城市上空悬浮的固体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但造成酸雨严重影响农业,而且直接威胁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我国城市中还存在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抑郁症、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讨等问题,各种问题交织,更加大了城市病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我国城市病的产生原因与治理对策

1. 我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城市病是由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失衡造成的。城市资源供给在很多方面存在刚性约束,意即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限度,这就客观上要求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保持一个比较适度的、稳定度动态比例关系,一旦人口膨胀和城市的盲目扩张超过这个度,就会产生负面问题。从主观方面看,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一是对问题认识不足,即城市管理者追求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观念必然会造成城市规模突破其承载能力限制;二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即城市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统一的科学规划,待问题出现以后各部门又相互掣肘,往往导致问题积重难返;三是管理水平的落后,科学技术进步赶不上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需要,导致管理水平落后。

2. 治理思路与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病将由开始显现阶段进入集中爆发阶段,因此必须将大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到战略高度,避免出现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城市病主要还是指特大城市病、大城市病,而总体思路应为全面治理、重在预防。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决策。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宏观背景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政府决策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引导普通市民逐步参与社会决策,使政策的出台真正体现市民的需求,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可参考国外经验,设立簇状多用途步行生态社区,即住宅建筑式样与户型适合于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营造绿色空间来隔断噪音和视线;利用天然河流与湖泊就势连缀成永久性绿化带;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等等,从而建立一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角落。

第二,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内涵。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城市发展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通过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内涵。以交通为例,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比如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政策,在大城市外围及周边地区修建新的轨道或快速公交,然后在交通沿线布置新建居住用地和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用燃油税等经济手段遏制小汽车过度膨胀势头;深入开展环保型汽车研发等。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并向郊区、农村腹地延伸。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分治局面,加强郊区及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将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放出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通过有效减少农民来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

第四,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城镇体系。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群是多中心结构,有利于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一个超大型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过于分散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因此,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比如美国五大湖城市群、大纽约地区、大洛杉矶地区、日本大东京地区、大阪神户地区等。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10-10-18.

[2].周加来.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防治[J].中国城市经济, 2004, (2) .

我国城市病问题及其治理 篇3

【关键词】城市病;基础设施;区域政策工具

一、我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城市病”是指在一国城市化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中,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市系统存在缺陷而影响城市系统整体性运动所导致的对社会经济的负面效应。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随着大城市人口膨胀,我国“城市病”的综合症候群已经显现,成为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人口膨胀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正以每年2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打破了原有城乡人口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拥挤。人口的无序集聚和快速膨胀,对城市承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2)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我国城市资源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 “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却消耗着全球75%的资源”。

(3)交通拥堵严重

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陷入交通堵局,据成都市车管所统计,成都市机动车每天以1400辆左右的速度增加,过快的增长速度加重了成都市交通“求”大于“供”的矛盾。交通拥堵不仅降低了城市运转效率,而且导致事故增多、污染加剧,干扰城市功能的发挥。

(4)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比较密集,因此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集中。

二、我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城市病”病因的研究,在人口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政府职能以及决策者影响方面都有所涉及,但从整体看,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从引起“城市病”的直接原因: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我国多年来一直采取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与城市发展、人口迅速膨胀不相适应,对大城市建设又缺乏投资力度,使大城市基础设施不能与经济同步发展。而且从大多数城市来看,我国普遍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水平低、工程布局不合理、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城市管理中,我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形式、轻内容”的管理理念。

二是从“城市病”的内因:城市发展政策的偏向,由于资源配置偏重于城市,而乡村资源呈现出不足。竹立家等专家认为我国城市病是由于资源畸形配置、不讲究科学发展的结果。他们研究认为中国的权力集中造成了政治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这就导致财政预算、固定资产投资和教育资源分布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这就必然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而资源过度集中直接后果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就再无法负荷过多人口。

三、治理我国城市病的区域政策工具

区域政策工具作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奖励与区域政策目标相符的区域经济行为和控制与区域政策目标想背的区域经济行为的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张汉飞(2010)指出城市病到底指的是大城市病还是中等城市病或是小城市病都是许多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者们需要探讨的问题。由此,以下基于区域经济政策功能性质分类的区域政策工具来进而探讨治理我国城市病的措施:

(一)区域政策奖励工具

1、加强和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很多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都达到了临界点。落后的公共基础设施问题逐渐被暴漏出来,所以,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的融资机制与财政补贴机制,实施能保证提供足够基础设施的项目,加快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应根据现代城市建设要求,高标准统筹水、电、气、路、电讯等基本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城市的有效运转。

2、建立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作为一种长期项目和区域开发工具,可以吸引工业投资、促进工业发展,调整工业布局、创造就业机会,最终达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因此,政府开辟专门的工业园区,使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生产,与居民居住区分隔开,既能够防止“三废”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居民住宅,又能够集中治理污染,降低环保成本。

(二)区域政策控制工具

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的管理,通过市场的经济激励形式来体现政府管制行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个多方面的:

1、建立拥挤定价政策

拥挤定价对策,不仅可以用于缓解交通堵塞问题,而且可以用来作为解决违规占用城市道路问题以及繁华地区公共停车场地使用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最简单的拥挤定价方式是在高峰时期内,提高现有收费道路、桥梁等收费价格。另一种更常见的拥挤定价实施办法,就是针对城市交通流量集中的特定区域实施收费。

2、建立城市土地价格机制

由于城市土地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城市土地粗放和低效利用,必须要控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7年

[2]张忠华.刘飞:《当前我国城市病问题及其治理》[J],发展研究,2012年第2期

[3]姜爱华.张弛:《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2年11月

[4]林家彬:《我国“城市病”的体制性成因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3期

城市病及其治理800字 篇4

——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为例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的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社区治理的新问题。本文正是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缘起和了解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秦虹社区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三个问题,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区治理事关广大社区居民的福祉,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状况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政府),治理模式为行政型主导社区,治理体系为垂直科层结构,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社区治理基本上是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即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然而,到80年代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传统的“单位制”趋于解体,使得原有的、以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传统单一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便带来了城市社区重构的思考。治理转型是当下一个趋势,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治理是怎样产生的?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结合起来,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与发展,在阐明了社区含义后,以南京市秦淮区其中几秦虹南路等几个社区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社区治理提供对策。

[1]

[2]秦淮区社区治理现状

(1)社区的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秦淮区共有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双塘街道办事处、中华门街道办事处、秦虹街道办事处、红花街道办事处。我调查的社区分属于秦虹街道办和红花街道办。都是由这两个街道办给旗下分属的八个社区作指导作用。

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秦虹区等这几个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并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它属于服务性企业,受业主委托,对特定区域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酬。这里,秦虹小区属于莺虹物业;怡馨花园属于城南物业;康居里属于瑞祥物业;等等。他们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业主的安全工作等等。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调查中,大多数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

(2)社区的功能设计

社区一般都具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化管理、人口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考虑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3)社区的服务体系

南京格社区的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构建了区域性养老、助残、家政、救助、法律、文化、卫生、教育和志愿者帮扶等服务网络和服务实体,在有条件的社区内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站点,如秦淮社区就在秦虹路段设立了秦虹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实用。

上面两项数据表示,居民目前对社区还是基本满意的,其中秦虹社区和大明路社区居民反映出不满意。我对社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秦虹社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比较完善的,它有独立的社区医院、服务中心等,但是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太理想。同样,机场路社区环境更加恶劣。龙苑新寓靠街上的一排公寓房几乎都出租用于厂房,因为大明路是汽车特色街区,所以很多汽车修理厂在那里坐落,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但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推诿,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张图表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居委会是一个社区的载体,居委会管理工作的好坏,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否,对城市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图上显示居民们对居委基本是满意的,其中居民对秦虹、大明路、机场路的社区居委会有不满意。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出居民参与意识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现在的趋势。在同个社区里,居民参与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从图上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总体原因反思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综上所述,在调查的这些社区中,存在许多治理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缺陷和社区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距离真正替代政府和企业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们不能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也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在治理中,居民应是主体,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行体制影响下,都没有社区治理参与的意识,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了各种治理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以下问题:

1、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

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会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发[1992] 12号文件规定,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居委会拨款3000元。但是由于社区的“硬件”“软件”要求,这三千元对于居委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法运转,各市州、县市区已自行将标准提高到了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仍难满足工作需要。

2、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1)在居委会与物业之间。在现实中,一些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许多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委员会也不理睬擅作主张,从而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障碍。同时,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收费项目、创收措施争相管理;对于难点工作相互推诿,导致社区内许多问题管理不清。(2)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随着房屋商品化,业主与居民的身份双重化,使得社区内出现一支新兴力量———业主委员会。它是代表社区内一个小区物业全体业主,对接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的自治组织。与居民委员会一样,业主委员会也属于自治组织,但两者的性质不同,每个组织所代表的成员数量和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居民委员会中可以包括业主在内,可以代表业主的利益,但是,业主委员会却不能代表居民委员会中一定数量的其他住房承租户居民。只有当居民委员会中的居民全部是业主,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所代表的人是同一类对象时,两者才是没有区别的。当前,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干预过多,以致包办代替,业主委员会由于是在房地产主管部门操纵下产生的组成人员带有倾向性,但无代表性,因此就很难代表业主利益开展工作,这些是造成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主要原因。

3、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第二,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号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第三,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1]

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1、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使社区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的改革进程相适应,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1)美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扶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组织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领导人的产生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建设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立“邻里中心”这种基层社区组织,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邻里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吸引众多企业按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和运用,拓宽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带来了城市现代化的变革。

(3)澳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 澳门也有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街坊会”,他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和内地居委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不同,“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自发民间组织。“街坊会”十分重视促进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就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许多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交换看法,提出积极建议,并长期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救灾赈灾工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大多靠社会捐赠及政府财政支持。

2、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上述城市社区建设都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各自的国情、区情出发,正确处理社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应履行的功能亦较为明确。同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各不相同。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首先,美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换言之,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市场主体即企业按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来进行社区建设。相比较而言,澳门地区的社区建设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即社区成员互相关爱、无偿捐助和救济。我国没有相美国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现阶段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和澳门,在引入市场投资前提下,积极教育社区成员,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由政府引导,共同治理社区事物。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措施

1、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如果说,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市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市民没有条件,也缺乏热情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这样行政成本就很高,总是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资金问题就困扰各社区,光靠外力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有一种关于民主的公民地位的观点把个人看作是在自治过程中扮演更积极作用的分享者。公民的人物超越了自立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这是一个角度更广泛、更长期的观点。很明显这种对公民地位的解释对个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社区可以被视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硬性限定的,而是围绕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自然形成的生活圈,并且,不同的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广大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场所。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生活从单位生活中独立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将在人们居住的社区中实现。因此,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与之想对应的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管理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四大(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政府理当尽责,因此,我们强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并不是要否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

所以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类居民互助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组织,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秦虹社区的医疗设施很健全。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医疗中心,坚持药品“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等医疗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让社区医疗告别了“以药养医”的情况,深受秦虹社区居民赞誉。

3、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

以往社区权力发生作用的轨迹是垂直的,是科层式的。随着单位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现在基层社区的社会是网络状的,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形态是多变的,权力秩序是不固定的。创造新的权利载体,构建现代社会网络组织结构既能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社区公共品的供给,有利于居民逐步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促进和加强社区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社区治理本身是各系统,它既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而系统本身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运行。社区治理从内容上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彼此的关系,真正的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就必须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之所以要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仅是加上一个“社区”的前缀,更主要的是原有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存在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事务不了届,社区组织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愿和难以参与社区建设。许多单位因此只是以“施舍”的方式对待社区组织的上焖求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社区自组织,重新界定社区成员主体,为社区不同的主体,如自然人、民间组织、法人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社区协商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由于中共党员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社区组织建设中应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居民参与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想真正走上治理道路,光靠以上的结构重组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实现和完善居民自治问题。居民参与便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居民自治的完善有以下思路。

1、志愿者服务:扩大居民参与的基础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志愿者服务能有效的扩大居民参与基础,增加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例如,现在的老年人经常没有儿女陪伴与照顾,志愿者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如在这次四川赈灾过程中,四川的社区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力量。

在社区参与的基地建设中,南京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就有四种类型:以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服务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以示范点为服务基地,选择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为示范建立起服务基地,如市教委老年教师公寓等;在一些公共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民广场等,这些地方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关注;以具有较强性的援助机构为基地,如律师事务所,他的服务朝专业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域括展。有了这几种渠道,基地服务就能渗透到比较深的层次,而同时还有社区服务广场的建设,其特点在于服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急需,规模较大,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对社区治理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2、居民论坛: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虚拟社区”这一概念。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又称BBS或论坛。在这里,居民可以实用自己的ID进行网上交流及信息的查阅。当前,只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论坛正是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是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这种管理成本小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逐渐被社区采用。我实地调查的社区基本上全建设了社区信息网,推行电子政务。论坛的建设在今后应该注重信息完备,安全度高,及时更新等特点,以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3、互动合作: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首先,要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通过竞争———合作主义,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结论

上一篇: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答案下一篇:以暑假生活为话题高中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