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

2024-06-29

城市病(共12篇)

城市病 篇1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需求无处不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日前表示,现在政府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感受越来越深刻。

业界专家表示,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建设全新的城市“大脑”系统,通过信息产品的应用建立智慧系统,大量的智慧系统构建成智慧城市。如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大智慧统领城市发展,每个城市都要作出回答。

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新的挑战:人口膨胀过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交通拥挤不堪,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最为头痛的难题;环境污染严重,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资源消耗过度,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安全隐患明显,各类事故不断发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城市病”与日俱增,城市管理难度加大,集中考验着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认为,现在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问题,再加上人们生存空间狭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充每个人的活动范围,这种城市发展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城镇化急剧变革的阶段,从最近二三十年来看,生存空间问题带来了各方面的连锁反应,不仅存在能源方面的问题,公共安全、环境污染、水资源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显而易见的是,很多的问题已经难以用传统的手段加以解决,必须借助智慧战略从更高的层面上加以梳理和改善。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钱志新认为,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首先,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化将是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城市提升的新引擎。同时,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将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由此带动智慧产业加快发展。

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百万人口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于“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指出,“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城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城市都开展了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化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断完善。

钱志新认为,建设大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从智慧基础设施抓起,组织各方力量强力有序地推进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作,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下一轮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心应该是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海量数据库、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的建设。

目前,四川省已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未来5年,四川省将通过14个重点项目在市州和重点县级城市全面推广“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使四川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居于全国前列,智慧产业水平达到“世界知名、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

广东省佛山市近日启动“无线城市智慧产业孵化合作平台”建设,将更多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务、企业、民生等各方面。福建省政府日前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同建设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暨“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信将力争用5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建成由10个智慧城市组成的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使福建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标杆。

IT企业投身智慧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使人们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基础性技术,正在飞速地改变着传统城市的概念,并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业内人士表示,建设智慧城市,要着重在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3个方面进行突破,投身智慧城市建设将为IT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悉,IBM现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与超过2000个城市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智慧城市项目的合作,而正是基于这种合作得来的经验,IBM日前推出了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IBM软件集团行业框架销售全球副总裁Meenagi Venka表示,所有城市都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能够从整体上识别城市行为,使城市据此作出更协调、更及时的决策。2011年IBM中国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集中在六大领域,即安全问题、电力、医疗卫生、水资源管理、交通以及服务型政府。

中国电信尝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甜头。根据福建省政府和中国电信签订的协议,“十二五”期间,双方将以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做大信息产业、做强信息服务能力为目标,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平台发展、完善智慧应用体系3个层面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六大领域50个智慧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由10个智慧城市构成的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

神州数码则以“智慧扬州”相关业务为先导,带动智慧城市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布局。今年4月27日,神州数码中标“佛山市禅城区睿智城市服务平台”项目;6月3日,神州数码中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机房建设及软件开发”项目;7月1日,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的第一个系统建设和业务运营整体政府服务外包项目张家港市民卡,实现了城保医保系统一次性切换成功。目前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布局已在全国57个城市展开,智慧城市战略初步取得领先优势。

城市病 篇2

城市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大街就像超级市场的橱窗,常常能折射出人生舞台上的瑕疵与光亮,精彩与丑陋。行走在城市的大街,你既会有心灵的抚慰与感动,也会有精神和灵魂的无依,视觉的酸涩和疼痛。

每日饭余,闲暇无事,常在城市的大街上行走,总会看见一些印着“police”的字样,响着警报,闪着警灯的“帕萨特”,就像一只极不听话的怪兽,狠命地在车流里猛冲,这让许多很牛气,很有排气量,在车行里很“大哥大”的那些东西,都不由自主地很快为它腾出一条道。别管人家叫什么,胆敢那样做的车,总有许多充分得说不完的理由,那辆“帕萨特”一定很特权,是阶级,很身份,当然在大街上就非常的霸气。

比起那些挂着“police”的“帕萨特”,街道里的“的士”,表现也不逊色。你看,它明明在你的右边,忽地,连灯也不打,就插到另一辆车的前面,转瞬又窜至另几辆车的缝里。反正,它有空就钻,见缝插针,一旦动起来,忙得就像织布的梭子,仿佛永远不怕受伤,让你那坐车的心,时时刻刻都悬着,每分每秒都有提着脑袋见阎王的不安和惊恐。

还有,不知行走在大街上的列位看客,是否遇到过另一色的风景。高大威猛的公交车,虽然非常的平民化,但当它突然贴着你过来,车窗徐徐打开,一颗杰出的人头就伸了出来,“叭”地一口,不知憋了多久的老痰,似有准备地朝你啐了过来,活生生对着马路上的行人打靶,而你还没来得及看清“作者”的面目,那颗出彩的人头,就藏得不见踪影。还有那轻狂飞舞的饮料、矿泉水空瓶,也会出其不意地从窗口飞出,准得就像美国投向伊拉克的制导导弹,不偏不倚地落在你的身上,尽管你心里有一万倍的不舒服,也只能望着大公交消失远去的影子,望而兴叹。最没修养的受害者也只能回敬一句“没有修养,操你×”那些话。没料,很快就引来许多路人的白眼和冷漠,谁都晓得他有理的事,惹出了没理的话,如此遭受冷眼,不该有什么委屈和冤枉。

还有大街上游行队伍一般显眼名贵的宠物狗群,洋洋得意地跟在流行时尚的女主人身边,你会发觉那是城市里最另类的风景。我虽叫不上狗的名字,也弄不清它们的品种,但一些狗的样子,看起来很凶,块头很猛,虽被主人牵着,但常会朝身边行人挤近嗅嗅,吓得路人惊恐尖叫,耳朵倒竖。

街道里也会有一些曾经被它的主人爱过,后来又以各种莫名的理由遗弃掉的流浪狗,它们常常在垃圾堆边,没黑没明地刨着,当肮脏的小腿轻轻一抬,翘起那满是污垢的屁股,对着行道树不文雅的方便,或为了争夺自己宠爱的.另一位,相互纠缠嘶咬在一起的时候,这些可怜的小生灵,就会让人揪心难言的痛。

在深深的暗夜里,街道的小酒馆,偶尔也会没名堂地冒出几个醉鬼,他们的头显得很重,腿脚很轻,行走都像在飘,摇摇晃晃的样子,随时都要跌倒。只有少数几个例外的醉鬼,不倒的时候,扶着街上的行道树或公交站牌,伏下身子痛苦的作呕,仿佛内心有一种翻江倒海的难受。

“智慧城市”治得了城市病吗 篇3

300个试点城市,究竟哪个城市更“智慧”?

在经过4年的大规模试点之后,智慧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然而,却很难说出哪个城市能成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2012年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智能改变着市民生活,但智慧并未及时跟上。已经试点和还没试点的城市都发现了同样的尴尬:智慧城市大同小异。甚至有专家批评,许多智慧城市停留在装“监控系统”的“低端智能”阶段。

近日,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智慧城市如果走错的方向,就变成了“不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诊断和治疗“城市病”,防止成为“空、白、乱”的智慧。他建议,进行智慧城市设计,城市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使其成为城市诊断的一项利器。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依赖智慧城市治疗城市病,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智能取代了智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高房价、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城市病愈演愈烈,尤其在一线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破解城市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舶来品被寄予厚望。

什么是智慧城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

不过,从具体细节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能源环境、住房、交通出行、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

标准未定,试点先行。从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短短3年多的时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的数量突飞猛进,已经约30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 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纳入其中,有证券机构通过对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及增长率进行预测显示,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为1.9万亿-2.4万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其中问题也不断暴露。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等专家认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技术驱动特征明显,部分城市智慧与城市建设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等弊端。另外,我国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发展进程总体过快, 对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准备不足。”

“我们经常批评城市建设缺少特色,造成中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如今,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们又犯了同样的错。”一位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目前试点的智慧城市差别并不大,特色也不鲜明,低端智能成了智慧城市的代名词。

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是绕不开的一环,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有专家表示,之所以出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并不代表着“智慧不够用”。

发改委智慧城市规划所所长黎明分析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足以应用于建设智慧城市。但难题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基础设施。

找准痛点寻突围

据了解,鉴于智慧城市试点过多、特色不明的情况,去年有消息称,住建部已经不再审批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以来,新的试点城市也一直没有再增加。

黎明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缺乏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方面的统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城市在信息共享、政务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亮点城市并不太多,但也有一些城市逐渐打出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几年的试点,也让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充分的城市走在了智慧城市的前列。”一位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近日,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显示,整个东部地区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领跑全国。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省区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7省市来自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海南,而 “互联网+智慧城市”十大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传统的一线城市外,剩下的6个二线城市,分别是长沙、佛山、重庆、成都、武汉和青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单前50名中,德阳、韶关、三亚、梅州、阳江、汕尾、丽水、衢州、云浮和舟山成为领先发展的黑马城市。这些城市在为当地居民提供特色服务上多有创新,且颇受欢迎。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琼表示,“互联网+智慧城市”具有本地属性,市民的需求是非常共性的,只要政府在移动平台上做了努力,智慧城市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对于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可以跳脱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超前的发展。

6月29日,无锡市与阿里巴巴签订“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6月23日,鞍山市政府与鞍钢集团公司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6月7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者支持青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过去的6月份,公开报道显示,就有上述多个城市加码智慧城市建设,寻求特色突围。

仇保兴表示,城市能不能为居民提供各种舒适、活力的空间,是智慧城市需要应对的问题。未来,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应当聚焦“公共品”,避免变成单纯“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专项创新和点上突破,成为智慧城市避免千城一面的抓手。

腾讯研究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互联网+智慧城市”落地中,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发力——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一些城市有所侧重,结合当地城市痛点对症下药,智慧城市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

小心谨防城市“弱智病” 篇4

近年陆续公布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鼓励部分地方实践智慧城市,成为智慧城市热潮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1月,住建部启动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之后,8月又公布第2批103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这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增至193个。2012年10月初,科技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20个全国标准试点城市。此外,工信部也确定了扬州、常州等城市作为智慧成市试点。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线城市、50%以上二线城市均明确提出智慧城市目标及相关规划方案。据统计,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但很多未能真正体现智慧城市所有内涵。据了解,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确存在规划混乱、投资盲目、重复建设, 以及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从投资层面而言,一些企业承担的智慧城市项目也出现了短暂的资金回款不足、项目搁置现象。同时,对于债务高企的地方财政,能否支撑新一轮智慧城市大体量投资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不少市县级城市出现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乱贴智慧标签、投入产出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至今仍有半数停留在规划阶段,部分则被包装成地方新政绩工程。在业内专家看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认识模糊,以及地方自身要素资源缺乏对智慧城市搭建的支撑能力,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有口号无内容,有规划无内涵”的困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指出,有些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仍然是粗放式,一些带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被划入智慧城市的规划下,存在浪费和盲目运作的情况。而一些中小城市,在信息工程资源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在大规模投资建设智慧城市,这也是问题所在。智慧城市实际上需要各部门信息系统互通互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概念,这是很多城市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所谓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仅是部门内的系统集成,而智慧城市必须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并非简单搭建网络就能实现。曾参与多个上市公司智慧城市项目调研的广恒证券高级分析师王聪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呈现条块化, 多个部门同时在建,这会导致资源浪费;二是交通、安防、医疗等各系统尚未实现联网,这也让智慧城市实现政府联合办公、统一服务存在困境。 对于承接智慧城市项目的公司而言, 如果不同职能部门未实现标准统一, 他们承接多体量订单存在很大制约。 一位长期从事智慧城市项目的专家表示,现在各地开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多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合理统筹, 因而难进入实质落地阶段。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需要解决包括电网、燃气、自来水等在的内诸多城市公共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如果企业只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技术开发,无法做到在统一平台里信息互换,智慧城市最终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中。 此外,智慧城市的新技术在普通市民中缺乏足够认可度,民众参与程度低,这也令智慧城市的建设陷入尴尬境地。多位专家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尽管不能忽视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难题,但总体而言智慧城市依然是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构建的重点,有难以估量的市场发展潜力,后续仍将需要大量投资跟进。业内人士也建议,各地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特点搭建智慧城市平台,同时国家级层面要出台统一标准和规划,实现公共系统之间的跨部门运作,这将是提升智慧城市内涵的关键。

作的情况。 语录:有些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仍然是粗放式,一些带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被划入智慧城市的规划下,存在浪费和盲目运

城市病 篇5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1.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3.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

4.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

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六、总结

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举例:多城市重唤自行车出行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燕凌称,目前北京44%的机动车日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这一部分需求是可通过自行车解决的。

曾经我们被外国人感叹为“自行车王国”,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被比喻为“移动的长城”,如今却难觅其壮观景象。这两天,在某网站推出的“谁动了中国的自行车”这个图片专题中,上万网友参与讨论,其中很多人是这次黄金周大假出行的游客,他们纷纷感叹:在“自行车时代”,根本就没人担心会堵车。永久、凤凰、大金鹿、飞鸽……不少人对这些老牌自行车如数家珍。

今年8月初,永久自行车推出全新品牌与车型,时尚美观,兼具现代与复古风格,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注意。“永久C”的重磅出现唤起了对渐渐褪色的自行车生活的回忆。

据报道,目前一些地方也开始着力重唤城市自行车出行。根据计划,北京将更多地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在2012年内将自行车租赁点增至1000个、增加自行车停靠设施的建设等,争取在3-5年内,让自行车回归市民生活。

杭州,作为首个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城市,已经建成了2000个租赁点拥有50000辆自行车,任何一人,只要年龄在16岁以上70岁以下,会骑车,都能够从任何一个租赁点租车,如果在一个小时以内把车还到任何一个租赁点,都将享受免费骑行的服务。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人口膨胀

就业压力增大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

能源短缺

三、“城市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四、“城市病”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单双号限制车辆出行,未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办法,实行宏观调控统一策划的方式控制并抑制交通问题。

举例: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示治疗城市病的方法

1.如何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污染、拥堵、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欧登塞案例馆带

来的处方是全城修建专用自行车道,限制汽车发展。

2.法国罗阿大区案例馆提出以楼层高度的平衡来实现中密度的方案。

3.广告、招牌、乱贴乱画等城市视觉污染由来已久,圣保罗案例通过实施的“清

洁城市法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大大扫除了过去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令城市原本的风貌重见天日。

儿童的“城市病” 篇6

“城市病”大量涌现

由于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大自然这个天然的游戏场,进入了由钢筋水泥围成的密闭、狭小的居住空间,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情感饥渴等各种问题随之产生,专家称这些孩子患了“城市病”。

董佳夫妇平时工作比较忙,董佳的家离中心城区较远,暑假里,儿子无人能管。白天为了保证儿子的安全,董佳经常把儿子锁在家里。这样,董佳的儿子彻底成了“圈养”在防盗门内的“三电少年”,每天与电视、电脑、电话为伴,如果一天没看电视、没上网他就会手足无措。一个暑假下来,儿子不仅视力急剧下降,’而且由于长时间没人陪伴,儿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比同龄人弱。

除了这种人为的自闭现象,一些孩子还患上了一种“感觉统合失调”的病症,这也属于“城市病”的范畴。

有些孩子视觉与四肢不协调,因此写字经常漏掉一些笔画而自己不知道,被老师批评为“粗心大意”;有些孩子听觉迟钝,上课时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听不到”,被老师斥责为“态度不诚恳”;还有的孩子颈部肌肉乏力,上课看黑板的时间坚持不了几分钟就东张西望,老师则向家长投诉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事实上,这些行为本身并不是孩子可以左右的,而是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和制约。

感觉统合失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孩子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因为行为“古怪”,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久而久之在人群中被孤立起来,成为同学们不愿交往的对象。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孩子这些异常表现是因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和协调系统出了问题,反而片面地责怪孩子屡教不改,甚至骂孩子“不争气”。

感觉统合失调影响了孩子学龄初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时期,恰恰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萌芽时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道德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将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圈养”诱发“城市病”

“圈养”是诱发“城市病”的主因,有多种原因和表现。

孩子长期吃精制食物,造成他们厌恶养育健康体魄的粗蔬和五谷杂粮,孩子的身体或瘦弱,或肥胖。

过度卫生的观念将孩子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隔绝开来,让他们产生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产生了孤独。

孩子出门就坐车,闲置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脚,造成运动不足和运动失调。

孩子能看到汽车和钱,却看不到日出的磅礴、日落的辉煌和地平线的壮美,导致心胸狭窄。

孩子天天听到机械声和叫卖声,却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簌响、河流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

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水果,但不可以摘下树上的果实,导致收获感的失落。

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捉一只带星斑的天牛和金龟子,远离了自然。

孩子天天诚惶诚恐地看大人的脸色,而不是怡然自得地观察四季的颜色,会产生无名的焦虑。

孩子不再听奶奶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导致亲情交流缺乏。

孩子吃饭之前要吃大把的钙片和维生素,出门之前要听妈妈反复交待注意车、注意坏蛋、注意……造成焦虑传递。

此外,“圈养”还有下面一些通病:

孩子天天睡觉,但没哪次不是被闹钟闹醒,造成睡眠休息不足。

孩子从来不愁吃,餐桌上有的是大棚的蔬菜、含催肥剂的肉类、含激素的鱼类,但没尝过自然“绿色”食物的滋味,造成营养失衡。

孩子嫌白开水没味,要喝并不解渴且含大量咖啡因、碳酸、色素、防腐剂等的饮料,导致神经功能出问题。

孩子仿佛天天过年,但不理解过年有啥好玩的,没有期盼及其满足后的欢乐。

孩子成熟得上小学就知道和异性谈情说爱,但对“什么是爱”缺乏真正的理解,造成情感饥渴。

孩子会按图示垒起精美的积木,却无法造出一把木枪或一支苇笛,没有创新。

而且,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被当做产品批量培养,差异被忽视。

回归自然社会,防治“城市病”

防治“城市病”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要让社会一起协助参与的问题。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与其同龄人交往的圈子和机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时间里,如果有伙伴一起娱乐,参加文体活动,交流谈心,有事可做,生活得很充实,就可以减少对“三电”的依赖程度。因此,居民小区应该自发或有计划地组织成立少年儿童俱乐部,给孩子们提供交友、集体活动的机会。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让孩子们在一起,参与种菜、养花、养小动物等,让孩子通过亲身感受知道什么叫生命、责任、付出、收获。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有收获,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喜欢与他人交往。

同时,培养与孩子的感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父母挤出时间,与孩子经常在一起,增加接触的机会,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及沟通,这对孩子成长有利。

消除“城市病”还要靠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参与进来,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合作,亲近大自然,回归到真实的自然社会之中。家长和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寒暑假参加冬令营和夏令营,观察自然,参加农村中的各种劳动,使他们既能学到许多生活和劳动的知识,又能体验到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远离和防止“城市病”。(文章代码:101519)

当前我国城市病问题及其治理 篇7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治理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在“两化”过程中承担者重要作用。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城市发展本身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犯罪率上升等,统称之为城市病。对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治理城市病问题。城市病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具有普遍性,只有厘清并牢牢把握其内在客观规律,才能实现有效预防和治理。

城市病是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普遍现象

城市病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的,也不是某一经济体制下所独有的,它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一种发展阶段性现象。尽管各国城市病表现症状不同,程度不一,但具有普遍性。总体来说,它在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1. 城市化起步阶段,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在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布局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且城市系统较简单,功能较单一,总体运转正常。因此,城市病尚未显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过程发展缓慢,历时较长,容易导致城市管理者管理模式僵化、规划理念落后,为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2. 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30%~50%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积累了大量资本,由此推动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使城市人口剧增,规模骤大,而先前的城市功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同时,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至此,城市病开始显现。

3. 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50%~70%

这一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此时,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化,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城市病症状集中爆发。此时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城市管理者囿于僵化落后的管理模式,面对集中爆发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或疲于应付;二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原来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环境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两方面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4.城市化完全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

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被城市吸纳或实现了城镇就地转移,城乡发展由城乡融合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分散布局,相互分工,功能互补,形成以城市群为首要形态的城镇体系。此时,城市病得以康复。

城市病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城市病一词最早发端于工业革命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迅速膨胀,出现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环境遭到毁灭式破坏,失业严重,犯罪率上升等等。当时的经济学家哈孟德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称为“迈达斯灾祸”。学术界关于城市病的定义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但其内涵基本比较明确。在这里,笔者将城市病界定为:城市病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管理理念与手段等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从而使城市发展突破其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造成的一系列明显影响到市民生产与生活的负面社会问题。

从各国发展实际来看,城市病表现各异,程度不一,但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体来看,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膨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城乡人口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拥挤。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3.7万人/平方千米,北京、广州城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4万人/平方千米和1.3万人/平方千米,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

交通拥堵:虽然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但始终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辆呈井喷式增长。同时,公共交通发展依然滞后,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另外,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郊区道路建设跟不上,造成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增加了交通量。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受过去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片面追求GDP总量增加,不惜牺牲环境代价。因此,绝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统计,我国660多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有接近200座严重缺水,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大城市上空悬浮的固体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但造成酸雨严重影响农业,而且直接威胁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我国城市中还存在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抑郁症、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讨等问题,各种问题交织,更加大了城市病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我国城市病的产生原因与治理对策

1. 我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城市病是由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失衡造成的。城市资源供给在很多方面存在刚性约束,意即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限度,这就客观上要求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保持一个比较适度的、稳定度动态比例关系,一旦人口膨胀和城市的盲目扩张超过这个度,就会产生负面问题。从主观方面看,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一是对问题认识不足,即城市管理者追求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观念必然会造成城市规模突破其承载能力限制;二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即城市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统一的科学规划,待问题出现以后各部门又相互掣肘,往往导致问题积重难返;三是管理水平的落后,科学技术进步赶不上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需要,导致管理水平落后。

2. 治理思路与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病将由开始显现阶段进入集中爆发阶段,因此必须将大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到战略高度,避免出现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城市病主要还是指特大城市病、大城市病,而总体思路应为全面治理、重在预防。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决策。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宏观背景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政府决策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引导普通市民逐步参与社会决策,使政策的出台真正体现市民的需求,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可参考国外经验,设立簇状多用途步行生态社区,即住宅建筑式样与户型适合于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营造绿色空间来隔断噪音和视线;利用天然河流与湖泊就势连缀成永久性绿化带;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等等,从而建立一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角落。

第二,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内涵。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城市发展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通过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内涵。以交通为例,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比如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政策,在大城市外围及周边地区修建新的轨道或快速公交,然后在交通沿线布置新建居住用地和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用燃油税等经济手段遏制小汽车过度膨胀势头;深入开展环保型汽车研发等。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并向郊区、农村腹地延伸。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分治局面,加强郊区及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将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放出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通过有效减少农民来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

第四,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城镇体系。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群是多中心结构,有利于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一个超大型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过于分散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因此,城市群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比如美国五大湖城市群、大纽约地区、大洛杉矶地区、日本大东京地区、大阪神户地区等。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10-10-18.

[2].周加来.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防治[J].中国城市经济, 2004, (2) .

习近平为“城市病”开良方 篇8

为环境污染开良方

“早上骑电动车,有种开飞机的感觉,两边全是祥云!”北方的雾霾天里,有网友如此调侃环境污染。近期,京津冀等多个北方城市多日笼罩在雾霾下,20多个城市启动雾霾预警。当呼吸一口清新空气都成为奢侈愿望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下去怎么办?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也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 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日前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指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近九成中国城市,目前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4年初,习近平视察北京时,专门提到了雾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治理污染非朝夕之功,受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等因素影响,实现环境“良治”的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倒逼与激励并重,才有可能逐渐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认为,治理环境需有耐性、要坚持,现在正处于“十三五”开局之际,环境保护部在谋划目标和任务,总体上来讲,只要全社会上下努力,有望在未来五年间实现与小康匹配的环境。

为交通拥堵开良方

“早晨,你在法国,坐一小时车,到德国了,再坐一小时,就到波兰了。同一个时间点,你在北京朝阳区,坐一小时的车,你在朝阳区,再坐一小时,你还是在朝阳区。”这是网上的一个段子,调侃北京的堵车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设施发展的滞后,交通拥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专利”,不少中小城市也开始患上拥堵的“城市病”。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1亿辆。其中,汽车1.63亿辆。报告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北京通勤族高峰期每出行1 h,就有30 min耗费在严重堵车上,折合时间成本每月808元。经济越发达、基本工资越高的城市,因拥堵造成的损失越大。排在北京之后的依次是广州、深圳、上海、大连、天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了交通问题,他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指出:“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习近平指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缘于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车来弥补。将来如果能够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来发挥作用的交通格局,拥堵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届时各地实施的摇号政策也将终结。以日本东京为例,由于拥有发达的公交网络,民众在出行的时候,虽然拥有更多的小汽车,但还是会首选轨道交通。买小汽车则用在个人的休闲、度假、旅行等方面,这样就形成了小汽车(私家车)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

为房价过高开良方

“房价,就像北京的六环路,听说过,没走过,几次想走,却不知入口在哪!”有网友如此调侃北京高不可攀的房价。如今在北上广深,每平米5万、6万的房子随处可见,单价20万、30万的房子也不稀奇。数据显示,2015年11月,深圳的新房每平方米均价突破4万元大关。房租贵得吓人,房价高不可攀,人都被“挤”出去了,城市如何发展?

高房价,于经济而言是泡沫问题,于社会而言是民生问题。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深知人民的心愿,他说:“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习近平强调:“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经验,借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2015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会议强调:“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政策将以稳定为主基调,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将围绕着楼市“去库存”展开。

为水源短缺开良方

我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北京市是典型“人多、水少”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来自南水北调。缺水是我国城市的通病。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水资源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到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调研时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习近平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发展思路。落实“以水定城”,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思路的转变。其次,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落实。比如,管理上,要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技术指南,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测算评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另外,还需要全社会增强水危机意识,节约用水,从每个人做起。习近平视察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时,发出倡议:“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是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要通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条红线进行控制,重塑我国人水和谐平衡关系。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为管理粗放开良方

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一醉汉躺在路边,路人呼之:汽车来了,酣睡;警车来了,酣睡;消防车来了,酣睡;城管车……话音未落,醉汉仓皇逃之。”提到城市管理,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最基层的城市管理者——“城管”,他们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等字眼,其实,这也是一种“城市病”——管理粗放。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对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要加快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实现机构综合设置,统筹解决好机构性质、执法人员身份编制等问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制度,特别是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真正做到依法、规范、文明执法。”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责任主体。”12月14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安全监管,健全城市应急体系。”

美丽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多方的共同参与建设与管理。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同时,“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为应急滞后开良方

近年来,城市的内涝灾害、踩踏事故、群体性事件等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应急迟缓,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教训十分惨痛。

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习近平多次强调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问题。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严格安全监管,健全城市应急体系。”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维护公共安全、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根本之道。

城市之病其实是城市的治理体系不科学造成的,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在习近平主席和党中央已经为“城市病”开出良方,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并制定好切合实际的措施,就可以逐步消除“城市病”。

城市病 篇9

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3.6%。

“但一些城市依然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徐绍史说。

城市病 篇10

“过去5至10年, 再城镇化的趋势在德国非常明显。”德国城市研究所所长马丁·苏·奈登说, “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促使人们做出这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比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德国人现在重新涌入大城市的速度要慢得多。这与德国早已结束传统的城镇化有关。

伴随着德国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城镇化发展启动, 并逐步建立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村较为协调的发展格局。上世纪70年代, 德国城镇化达到阶段性顶峰。城市人口激增、居住条件不理想、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 并驱使人们离开都市的尘嚣, 到城市周边地区寻觅清静。德国城镇化由此也经历了向郊区发展的阶段。

时过境迁, 德国的城市眼下又开始焕发活力。便利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再次吸引人们迁回城市。

柏林工业大学大都市研究中心城市研究专家克劳斯·布拉克教授指出, 一般而言, 人们越不受地点约束, 思想上越自由, 就越趋向于聚集在城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后, 曾有专家预言, 地理位置不再成为限制人们的因素, 在哪里生活“都一样”。然而, 现实发展却走向了另一面, 人们反而更倾向于聚集在城市生活。布拉克认为, 这是因为城市生活更能给人一种活在当下的归属感。另外, 城市生活也能更好地把工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生活质量是驱动人们选择在城市还是周边地区生活的重要因素。”奈登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城市普遍出现“城市病”, 城市周边地区更好的自然环境、更低廉的居住成本, 吸引人们离开城市。在郊区拥有独栋小楼、让孩子在自然怀抱中成长, 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汽车的普及, 也为这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人们过足“自然瘾”后, 城市里日益便利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以及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文化设施, 促使人们再度选择在城市居住生活。生活在郊区, 不管上班、送孩子上学还是购物、运动, 都要开车。“别的不说, 时间成本就越来越高昂。”奈登解释道。

这一过程是在城市发生悄然变化的同时发生的。因为污染工业逐步外迁、公园和绿地增加, 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自然环境不再是乡村的专利, 在城里也触手可及。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拓展, 增加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城市的优点越来越明显。”奈登说, “城市集中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被年轻人看好。”德国联邦建筑、城市与空间研究所研究发现, 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以及高等院校的存在, 是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这个研究所调查的德国近10座核心城市中, 18~29岁的年轻人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体。调查还指出, 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周边的自然和休闲环境也是其魅力的重要体现。

奈登认为, 城市对老年人和家庭都有吸引力。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发展, 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也逐渐发现乡村的医疗和购物等条件都不如城市, 无人照料的老年生活十分困难。因此进入城市成为明智选择, 而且离子女也更近。城里的幼儿园、儿童游乐区、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齐全且方便,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许多家庭也越来越感受到城市的优点, 重新迁入城市居住。

人们回流城市, 势必对城市承载能力造成新的压力。目前, 德国大城市房价连续上涨, 已经引起民众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城市生活, 城市能否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 十分关键。”奈登说。为此, 许多城市都在加快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柏林市内就有很多工地正在建设之中。目前, 德国一些大城市可以利用城市废弃用地、工业外迁形成的土地, 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奈登认为, 按照城市的特点, 进行长期的综合城市规划十分重要。例如在规划住宅时, 要考虑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权利, 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廉租房。

城市生活的质量, 还要与人们生活理念上的变化相吻合。奈登介绍, 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曾经历过让城市适应汽车的发展阶段, 但目前在很多欧洲城市, 让城市适应自行车成为流行趋势。骑自行车上下班不仅绿色环保, 还可以让人无需制定运动计划就达到每天锻炼身体的目标。

但城市的建筑用地总体而言有限, 因此, 在考虑城市发展的时候, 还要有“区域眼光”。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经济和产业以及资源特色, 区域的发展要符合当地特点。“从根本上说,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构成这个地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奈登表示。

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必然造成周边地区人口减少, 出现空心现象, 这样的情况在德国一些地区也存在。奈登认为, 这很自然。德国联邦政府也在考察如何应对这种发展局面, 并尝试了多种办法。“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把人吸引到这些地区的做法并不明智。”奈登说。是否要介入一个地区人口流失造成的空心化发展, 要看整个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前景。政府要做的首要工作是保障留守在这些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

奈登表示, 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这两大发展趋势让世界更小, 联系更紧密, 而人们的眼界也更为开阔, 人们更愿意从小地方走出来。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沟通更加便捷, 生活更加丰富。社交网络本身虽然是虚拟世界, 但它反映更多的是城市生活, 因此城市尤其让年轻人向往。

“新居民”的城市病 篇11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中包含的不仅是老乡之间的情谊,还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外来务工者在融入新城市时的种种辛酸。

据统计,2010年我国外来务工者人数达2.3亿。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进入城市后,他们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城市却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以往,“外来务工者”、“打工仔”、“农民工”都曾经是这群人的称谓,如今,更加人性化的称谓,“新居民”应运而生。在称呼变化的同时,“新居民”在融入社会时面临的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所重视。

新居民隐藏的心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王二平告诉记者,这些新居民在融入一个新城市时,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环境适应性障碍。和家乡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使新居民经常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和陌生的工作,由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在一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中显示,由于缺少正常的宣泄渠道,59.7%的被调查者承认“感到孤独”,73.4%的人“感到心理压抑、情绪低落”,50.5%的人“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一半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只能独自忍受或向亲友求助。

同时与城市本身居住者的难以融合也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王二平说,城市中的人在一些不经意的表现上还是会让新居民感受到被歧视。比如在乘车时,如果有穿着打扮不太干净的外来务工者同乘,车上的其他人会躲避,或者在眼神中流露出厌恶。类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新居民的心理造成了压力。性格内向温和的人,可能会采取忍耐或者自我开导等方式化解压力。而一些性格外向激烈的人则有可能采取对抗等手段,这就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的出现。

此外,新居民与家庭的长期分离,也会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王二平说,以往人们总是关注留守的妇女和孩子。其实这种心理的感受是双方面的,长期的分离,使得父子和夫妻之间的关系都会受到损害。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多达69%的新居民因为长期和家庭分离而“感到烦躁、郁闷”。

新居民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除了新居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新居民的子女也同样面临着心理问题的困扰。在一个极端的案例中,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甚至成了杀人犯。2009年的一天凌晨,在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一家纺织厂打工的18岁青年将两名熟睡的室友残忍杀害。而他杀人的动机是因为与他同宿舍的两名职工下了班后经常很晚才回来,而当他在睡觉时,另外两人却很兴奋地聊天,甚至听音乐。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令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起案件虽然是个案,但是反映出新居民二代的一些心理隐患。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叛逆,脆弱,容易冲动。而他们的父母往往忙着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所以他们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照顾和家庭的温暖。而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又无法落到实处。如此一来,这个社会群体便处在教育的“真空地带”。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没有一个渠道去诉说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不满。痛苦和郁闷日积月累隐藏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给他们造成阴影,甚至对社会充满了仇视。

提升科学素养帮助新居民走出困境

外来务工者进入城市后,面临着很多的转换,这对他们的心理毋庸置疑是很大的挑战,但是他们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又使这些心中的困苦不易排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陆益龙说,据统计,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水平,60%都是初中或者初中以下。虽然现在学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适应这个城市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要想很好地变换角色成为一个城市的新居民,他们还需要“补课”。其中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不可缺少。

在陆益龙看来,家庭对新居民的心理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比如帮助新居民安置一个舒适的居所、帮助他们接家人进城等。这需要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探索医保、异地养老等服务的衔接。

而在王二平看来,除了在政策方面逐步完善外,社会也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开展一些文化教育等活动,让他们渐渐融入城市社区。并在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得到科学健康的培养。

而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外来务工者科普经费制度,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各地科普经费人口计算基数。4年来,浙江省共安排外来务工人员专项科普经费近3000万元。

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季良纲告诉记者,浙江针对新居民及其子女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科普活动。首先,针对外来务工者人群,浙江开展了“五个一科普套餐配送”活动,其中包括举办一个科普主题展览、一堂科普知识讲座、一场科普电影录像、一个科普教育基地、一份科普宣传读物。

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到大型科普主题活动期间,浙江各地还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学校”、“流动科技馆”、“科技馆校校通”等活动。同时还组织新居民子女参加科普活动。比如嘉兴市2009年日全食系列科普活动中,就邀请新居民子女参观天文科普展览、聆听天文科普讲座,开展天文科普亲子一日游等,组织新居民子弟“世博科技”夏令营等。此外,浙江科协与浙江计生委等单位还开展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组织妇女健康检查,提供相关生活技能培训等,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晋城市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晋城市2所市直幼儿园4岁~6岁在园儿童共计1 799名。

1.2 方法

1.2.1 调查人员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培训的口腔医师。

1.2.2 使用一次性检查盒防止交叉感染。

1.2.3 采用平面口镜及探针, 在自然光下检查受检者, 记录龋 (d) 龋补 (f) 龋失 (m) 、龋失补牙数 (dmft) 及龋均。

1.2.4 随访对2所市直幼儿园4岁~6岁组儿童进行3年不间断每6个月1次涂氟及患龋情况跟踪, 同时普及口腔保健知识, 如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等。

2 结果

2.1 2所幼儿园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见表1。

2.2 2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牙位分布见表2。

3 结论

3.1 WHO将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学龄前儿童易患龋, 在3岁左右患龋率上升较快, 至5岁~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1]。这个阶段是防治乳牙龋病的重要时期, 建议在幼儿园采取浅显易懂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 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效果也是明显的。

3.2 乳牙龋病的牙位分布以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的患龋率最高, 其次是上颌乳磨牙、上颌侧切牙, 上颌乳尖牙和下颌乳尖牙最低。乳牙患龋后发展快, 自觉症状不如恒牙明显, 一般在发展成牙髓病或根尖周病才来就诊, 不仅影响咀嚼功能, 而且对恒牙及恒牙列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到患儿的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2]。因此儿童期是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3.3 晋城市2所市直幼儿园患龋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笔者认为原因有: (1) 近几年我们对晋城市市直幼儿园采取的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宣传教育、防治结合、跟踪服务等手段是有效的。 (2) 每年2次对2所市直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并提出预防治疗指导性意见, 提倡氟化泡沫的涂布, 乳磨牙窝沟封闭等方法, 从而使幼儿龋齿患病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并减少了儿童乳牙常规临床治疗的痛苦, 减轻了家长、幼儿害怕治疗牙病的心理、精神以及经济负担。

3.4 牙齿患龋是细菌、食物和宿主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我市的口腔健康水平和儿童口腔卫生情况较好, 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儿童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食物较精细, 含弱酸的碳酸饮料的消费量大大增加, 摄糖量和频率增加, 导致容易患龋, 食物因素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口腔预防保健行为起到的正面作用。因此,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普及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培养家长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 适当用氟, 预防龋齿, 定期普查, 早发现早治疗, 开展非创伤性窝沟封闭技术, 控制龋病的发展, 提高龋病治疗率仍是我们今后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要继续巩固保持现有的成绩并不断使受益儿童人群扩大。

综上所述, 儿童的饮食习惯、刷牙习惯[3]、知识态度[4]、社会经济状况[5]、所在社区的牙科医疗条件[6]等都将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并对儿童龋病进行早期预防、保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我市儿童龋齿患病情况, 为科学制定今后儿童乳牙防龋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 调查晋城市2所市直幼儿园1 799人龋齿患病情况。结果 晋城市2所市直幼儿园儿童患龋均率为45%, 龋均为1.33, 龋失补牙数2 059。结论 加强对教师和家长及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对学龄前儿童龋齿进行早期预防性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乳牙,龋齿,龋失补牙数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

[2]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6-87.

[3]Vanobbergen J, MartensL, Lesaffte E, et al.Assessing risk indicators fordental Caries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J].Community Dent OralEpidemiol, 2001, 29 (6) :424-434.

[4]Okada M, Kawamura M, Kaihara Y, et al.Influence of parentsoral healthbehaviour on oral health status of their school children:an exploratorystudy employing a causal modelling technique[J].Int J Paediatr Dent, 2002, 12 (2) :101-108.

[5]Gibson S, Williams S.Dental car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associationswith social class, tootthbrushing habit and cionsumption of sugars andsugar-containing foods.Further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ietand Nutrition Survey of chlidren aged 1.5 to 4.5 years[J].Caries Res, 1999, 33 (2) :101-113.

上一篇:气息应用下一篇:发展性考核